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康復運動治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腦性癱瘓; 藥物治療; 外科治療; 康復治療; 干細胞移植; 兒童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指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導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1],是導致兒童神經系統嚴重殘疾的主要疾病之一。隨著醫學的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新生兒死亡率逐年降低,但因各種因素導致新生兒出生缺陷卻逐年增高,中國于1998年對0~6歲殘疾兒童進行全國抽樣調查顯示,0~6歲腦癱兒童發病率為1.86‰,約有31萬例0~6歲腦癱患兒,并且每年新增4.6萬例[2]。2001年又對0~6歲殘疾兒童進行了全國抽樣調查,其結果顯示0~6歲兒童殘疾現患率為1.362%,0~6歲肢體殘疾兒童的致殘原因依次是:腦癱、先天性骨節病、小兒截肢和周圍神經損傷等。因此小兒腦癱的防治是關系到兒童健康成長的大事。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生活發展水平及醫療條件差別很大。在欠發達地區,由于經濟條件、醫療條件、生活條件較差,孕期保健不足,對腦癱的認識和預防不夠,使腦癱發病率增高。針對各種原因導致腦癱的發生,如何開展積極地防治、推廣先進的康復技術,形成社會康復總體工程,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目標。腦癱的康復需要多學科的專家參與,進行全面系統的綜合康復,并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為原則。國內腦癱的防治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初,在以李樹春教授為首的老一輩專家學者帶領下,才開始了小兒腦癱的預防康復與研究工作。近二三十年以來,國內腦癱的治療有了長足的發展,各學科各專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腦癱的防治進入新的時代。
1 小兒腦癱的藥物治療
隨著生物醫學發展,神經營養因子類和促進神經細胞代謝類的藥物廣泛用于小兒腦癱的臨床治療,特別是在早期足量應用,可以明顯改善患兒智力、緩解痙攣。根據小兒發育特點,其生后6個月內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神經細胞體積增大,樹突增多,神經髓鞘逐步形成和發育,腦可塑性和血腦屏障通透性較大。如在這一時期給予藥物治療,并結合運動和感覺刺激,可能促進腦發育和髓鞘的形成。臨床常用藥物有奧拉西坦、胞二磷膽堿、氨酪酸、神經節苷脂、賴氨酸、萬通口服液等。
早期足量給予患兒神經營養和修復藥物,對患兒和發育是有益的。這些藥物在急性期應用具有良好的神經保護作用。但由于腦癱無專一的特效藥物,在長期的康復治療中是否有必要應用此類藥物,許多專家眾說不一。根據神經發育學的原理,18歲之前稱為發育腦[3],適當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給予一定的神經細胞代謝藥物是必要的。目前減輕肌張力過高的藥物,包括神經遞質的抑制劑:巴氛芬、地西泮、氯硝西泮等也用于國內腦癱的治療。而肉毒毒素注射通過抑制神經末梢釋放乙酰膽堿,可以迅速有效地緩解肌肉痙攣,減低肌張力,注射后一般3~5 d顯效,藥效可以維持3~6個月[4]。相關治療在各地均有開展,但必須與傳統的康復方法相結合,只能作為腦癱綜合治療的的輔助部分[5],注射24 h后應根據患兒情況開始康復訓練。
2 小兒腦癱現代康復治療
20世紀40年代,西方一些國家的康復治療人員,廣泛開展了對腦損傷或周圍神經損傷后運動障礙的治療技術與方法的研究。國際上先后出現了許多具有不同特色的治療技術與方法。其中有Bothba、Vojta、上田法等。這些技術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和臨床應用,得到了極大地發展與完善,逐漸形成了一個康復技術體系,即神經發育學療法。20世紀80年代以李樹春教授為首的康復醫學專家將現代康復技術引進國內,應用于小兒腦癱的治療,并逐漸推廣到全國,目前已成為國內小兒腦癱治療的重要手段。
物理治療是應用力、光、電、聲、磁和熱動力等物理因素來治療的方法。其中徒手和儀器進行運動訓練的方法,稱為運動療法。在物理治療中,電療法(直流電藥物導入療法、低頻脈沖電療法中頻電療法、高頻電療法)、光療法、磁療法、水療法等在各小兒腦癱康復中心已成為基本的治療項目,并與運動療法相結合組成完整的物理治療科室。作業治療是根據患兒的功能障礙情況,從日常生活的軀體和精神壓力中、從工作、生產勞動中或閑暇活動中有針對地選取一些作業活動對患兒進行訓練、教育。可有效地改變患兒精神狀態,恢復身體功能,促進患兒的自主能力、認知能力的發育,防止關節萎縮、變形等。腦癱患兒常伴有語言障礙,因此進行言語訓練非常重要。語言治療可包括:運動性構音障礙的治療、語言發育遲緩的治療。但在治療之前必須對患兒語言系統進行細致的評估,根據患兒構音情況、認知情況,制定詳細的治療方案。引導式教育強調以主動訓練為主的訓練模式,以娛樂性、節律性地激發患兒興趣及參與意識,最大限度的引導并調動患兒自主運動的潛力,并要求家長參與學習和訓練。
腦癱康復的理論基礎是神經重塑,其核心是運動功能訓練[6]。運動功能的評價一般采用量表的方式進行。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能夠預測和評價腦癱患兒大動作發育和康復訓練的療效,并且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目前腦癱兒童粗大運動評估中使用的最廣泛的量表[7],其評分越高,表明粗大運動功能越好。通過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評價,結合作業療法、運動療法、語言療法、引導式教育,感覺統合訓練等新興的康復醫學技術將給腦癱患兒帶來希望。
3 小兒腦癱外科治療
與其他外科專業發展比較,腦癱的外科治療發展還不成熟。原則上腦癱的手術治療適應證是以患兒能夠達到步行程度為前提,也就是說預計患兒將來可能步行的前提下,方可考慮手術[8]。目前國內開展的小兒腦癱的外科手術有上肢矯形術、下肢矯形術、腦癱合并脊柱側凸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等。外科手術可有效地改變患兒畸形,降低肌張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外科治療后仍必須加強康復訓練,同時適時應用康復支具防止再次發生關節攣縮變形。在手術出院之時應進行詳細的醫囑和跟蹤回訪,指導患兒繼續家庭康復很有必要。
4 中醫藥在小兒腦癱康復中的作用
在未引進現代的康復治療技術之前,中醫藥在國內小兒腦癱的治療上已發揮了巨大作用。小兒腦癱中醫治療原則,可遵循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之宗旨,“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及“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原則,與現代醫學多種康復方法及策略相結合,貫穿于中樞神經疾病神經修復的全過程。小兒腦癱中醫治療方法較多,療效顯著。常用的方法有:(1)按摩點穴療法,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治療師采用各種手法刺激患兒軀體部位的經絡腧穴,運動其四肢關節,起到調和氣血、醒腦開竅、強壯筋骨、消除畸形的作用,從而達到有效地緩解痙攣、降低肌張力的目的。基本按摩手法包括:按法、摩法、推法、拿法、揉法、攮法、捏法、搓法等及分部按摩法,同時可以采用捏脊療法、點穴療法等方法。(2)針灸療法,運用針刺刺激人體穴位或特定部位,以疏通氣血調和陰陽,康復身心疾病。包括:針刺、電針、水針、耳針、頭針等。(3)中藥是中醫康復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據中醫辨證觀,分別施以不同的藥物,以促使患兒精神、情感和身體功能的康復。中藥康復的治療途徑分內治和外治兩方面,可根據小兒腦癱疾病的性質、部位、藥物作用趨向及病之虛實的不同分別采用內服、外用以及內外合治的方法。
在不同類型腦癱的康復過程中,針灸和按摩等可以有效地降低肌張力,提高肌力,且有改善腦癱患兒的并發癥。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痙攣程度較高的患兒,在采用針灸時應注意手法和穴位選擇,否則過度刺激易加重痙攣。
5 干細胞移植
干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復制能力的多潛能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細胞。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和人體的潛在功能,醫學界稱為“萬用細胞”。移植的干細胞在一定時間之內可以能分化成特定的神經細胞,具有一定程度的神經功能。通過動物實驗證實,用干細胞治療腦癱和腦損傷可明顯改善患兒的功能,但其作用機制尚未明了,其長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人體也沒有嚴格對照實驗數據[9]。干細胞的應用將影響醫學界的每個領域,并給腦癱等許多疾病的治療帶來希望。然而此項技術應用于兒童之前,還有大量工作要做,比如移植細胞的功能整合中細胞因子、生長因子、信號蛋白的作用、患兒的個體化治療、靈長類動物模型實驗等。總之,動物實驗的數據強有力地證實將干細胞治療應用于腦癱臨床是大有裨益的,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應用干細胞治療腦癱將成為現實。
隨著醫學學術的不斷交流,康復醫學在國內有了長足發展,已經掌握了現代康復醫學的診療技術,但小兒腦癱的康復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解決。(1)小兒腦癱康復機構少而且分布不均,不能有效形成網絡;私人建立康復機構雖較多,但管理不規范,給患兒康復帶來極大不便。(2)隨著小兒腦癱發病率的升高,康復需求量不斷增加,康復服務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康復隊伍還十分年輕,康復治療的理念、理論、技術、方法、途徑等與發達國家仍有在很大差距,還需要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努力探索、學習和實踐。(3)目前小兒腦癱的康復還主要集中于醫院康復,如何發展為實踐醫學康復、教育康復、職業康復和社會康復相互結合的模式,是醫務工作者長期堅持目標。(4)小兒腦癱康復費用較大,時間較長,許多家長由于經濟和精神壓力過大,放棄對患兒的治療,因此建立健全小兒腦癱康復的救治和社會保障體制迫在眉急。這也更需要小兒腦癱的康復治療模式從醫院模式到社區模式、家庭模式、學校模式的轉變。(5)政府與社會的重視和支持,專業工作者素質的提高,環境條件的改善、觀念的更新,能為小兒腦癱康復的事業發展創造條件[10]。
綜上所述,腦癱的治療是長期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過程,需要多學科廣泛合作,積極開展各方面的研究,應用神經營養藥物、現代康復技術,外科矯形技術,并結合傳統中醫中藥,必將為中國小兒腦癱的治療走出一條特色道路。
參考文獻
[1] 王子才,姜志梅.中國康復醫學會第2屆兒童康復學術會議、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第9屆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暨國際交流會議[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24):1742.
[2] 林尚訓.我國殘疾兒童事業發展趨勢探討[J].中國民政醫學雜志,1998,11(4):2.
[3] 肖俠明.小兒神經疾病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
[4] 譚育華.應用神經阻滯絕緣針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療痙攣型腦癱的臨床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6):539540.
[5] 鄭玉藹,徐開壽,李金鈴,等.肉毒毒素綜合康復治療與腦癱患兒蹲伏步態[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0,10(1):8384.
[6] 陶維元,文芳,張鴻,等.腦性癱瘓患兒轉化生長因子β1水平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0,32(1):56.
[7] Kondo I,Hosokawa K,Iwata M,et al.Effectiveness of selective musclerelease surgery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longitudinal and stratified analysis.Dev Med Child Neurol,2004,46(8):540546.
[8] 常義,陳國志,肖安平,等.兒童腦癱的外科治療[J].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1996,1(2):106107.
[關鍵詞] 小組訓練 腦性癱瘓 康復
腦癱是導致兒童殘疾的嚴重疾患之一,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我國0~6 歲的腦癱患兒共有31.4 萬,且每年以4.6 萬例的速度遞增。其中,約有72.3%的患兒需要康復訓練與服務,52.4%的患兒需要通過機構進行康復[1]。目前國內康復以一對一訓練為主,耗時、費力。給家庭及社會造成極大經濟負擔。我科選取40例患兒開展針對性小組練習,減少收費,療效明顯提高。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康復科收治的腦癱患兒80例,所有患兒符合2006年全國腦癱座談會制定的診斷標準及分型[2],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3~8歲,平均4.98歲,痙攣型29例,不隨意運動型6例,肌張力低下型3例,混合型2例;輕度15例,中度9例,重度16例。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3~8歲,平均4.71歲;痙攣型27例,不隨意運動型 6例,肌張力低下型4例,混合型3例;輕度13例,中度10例,重度17例。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病情程度、腦癱分型均無顯著性差異(P>O.05)。
1.2方法 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一對一康復治療,觀察組根據患兒病情編組訓練,一對多形式。每周一至周五按康復治療師設計的課程進行專項訓練。內容包括:①ADL訓練 ②關節松動訓練 ③核心肌群控制訓練④認知訓練語言訓練等。全程需家長參與,設立家長培訓學校,內容包括心理疏導、安全教育、康復護理、康復訓練、引導式教育理念、預防院內感染、飲食護理等,為出院后堅持家庭訓練打好基礎。患兒的活動以小組形式進行。每組有6 名患兒在兩名康復師帶領下,每天進行上述學習和訓練。同時,利用“六一”兒童節、圣誕節等節日,進行主題教育活動。豐富患兒文化生活,增進其與外界交往的能力。
1.3 療效評定方法采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編制的腦癱兒童康復及殘疾預防項目專用評價表對運動功能10項、生活自理能力4 項、社會適應能力4 項,共18 項功能在康復治療前后進行測評、計分。每項分為0~3分,總分提高11 分以上為顯效,1~10 分為有效,0 分為無效。單項運動功能提高6 分、生活自理能力提高2 分、社會適應能力提高2 分為顯效。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9.0 軟件包進行t 檢驗。
2 結果
對照組治療前、后生活自理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運動功能優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后運動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均明顯優于治療前(P<0.01)。治療后,觀察組各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康復效果比較
組別
時間
運動功能
生活自理能力
社會適應能力
對照組
治療前
16.73±5.43
4.10±3.1
4.64±2.78
治療后
19.65±4.03a
6.55±2.65b
5.86±2.49c
觀察組
治療前
18.12±5.36
4.90 ±3.5
4.65 ±2.68
治療后
23.98±4.42d,g
8.16±2.49e,g
6.92±3.02f,g
3 討論
3.1 綜合康復的不足 目前,國內對小兒腦癱的康復主要采取綜合康復治療,即每天按時將孩子送入各個治療科室,進行單獨的一對一的訓練,這種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趣味性、成就感不足,患兒的依從性較差;實用性不夠,同時重復性不足,造成訓練周期較長;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采取一對一訓練形式,缺乏小朋友之間的互相交往、互相模仿、互相促進,對家長的依賴性較大[3]。由于治療師缺乏,很難滿足訓練需要,導致患兒不能及時得到全面治療,延誤最佳康復時機。腦癱兒治療病程長,家庭需要特殊專人陪護,耗費較多人力,財力,造成社會負擔。
3.2 小組訓練的優點是提供給患兒一個平等的社會環境。最大限度地引導調動患兒自主運動的潛能,在與病友共同治療過程中獲得自信和相互鼓勵,以便在短時內獲得更大療效。為了提高患兒的信心,易于學習訓練,小組訓練把一些復雜的、難以完成的基本動作模式,拆解成一系列細小的步驟,然后借助節律性口令性語言,將一系列習作程序組合起來,通過患兒的興趣和參與活動的主動性,讓患兒重復某些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練習的機會。通過小組訓練,解決了治療師短缺的問題。收費減少,家長承擔一部分訓練工作,為以后患兒家庭康復打下基礎。減輕社會負擔。
通過2年觀察實踐,小組訓練較傳統的綜合康復有更好的依從性。它使孩子變被動地等待幫助、接受治療到主動地學習和掌握生活技巧。雖然訓練內容是運動療法,作業療法等,但是精心設計的活動是有趣的,孩子們都會快樂地參與其中,努力完成一個個小目標。每天在不知不覺地活動中訓練了體能和意志力。建立起團結互助,相互鼓勵,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團隊精神。對孩子的情商培養起到一定作用。同時,特殊的環境布置使孩子尤如在日常生活場景中學習,有大量的生活能力鍛煉的機會。以小組的形式學習,又為他們提供了自然的社會模式,減少對家長的依賴。
[1]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康復檔案(腦癱兒童康復與殘疾預防專用)[Z].2002: 2-11.
關鍵詞:低頻穴位電刺激;童吞咽功能障礙;康復
對于正常孩子而言,每天吃東西、喝水是非常平常的事,只關心食物是否美味。嘴饞被認為是他們良好的食物認知或健康的吞咽功能的一個側面反映。但有些兒童卻因為神經肌肉功能或口腔結構的問題而導致食物經口進入胃的過程發生困難[1],嚴重影響其生長發育,所以早期、綜合康復干預對攝食一吞咽障礙的兒童患者非常重要。本臨床觀察加用低頻穴位電刺激治療吞咽功能障礙患兒23例,旨在探索有效改善兒童吞咽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在本院治療吞咽障礙的兒童,多為腦癱、精神運動發育遲緩。排除癲癇、血液病、治療部位皮膚病。按年齡、性別、障礙類型、程度配對;再按隨機原則分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均采用常規康復訓練。實驗組加用低頻穴位電刺激治療,采用Vitastim吞咽治療儀低頻電刺激兩側人迎、廉泉穴位[2,3],療程2個月。治療前后用飲水試驗、才藤氏吞咽障礙7級評價法作康復評價。最后把兩組患兒治療前后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1.2.1間接基礎訓練是針對攝食-吞咽感覺運動器官的功能訓練,能改善這些器官的運動和協調性,可為直接攝食吞咽訓練做準備,因不進食,故誤咽、窒息的危險性小,適用范圍廣。常用方法如下。
1.2.1.1頭頸部活動 因頭頸部活動障礙,會妨礙口腔周圍肌肉運動,降低吞咽及咳嗽控制能力,故此為一個必要的基礎訓練。方法:指導患者做頸部前屈,后伸.左右轉頭、側頭訓練。速度宜稍慢,身體條件允許可加上坐姿訓練。
1.2.1.2寒冷刺激訓練 冰棒刺激外部臉頰、唇部,再到內部的頰粘膜、唇齒溝、舌體、腭弓、舌根及咽后壁。每處刺激時間稍短,避免患者因不能表達而凍傷。每次刺激的強度以出現較理想的空吞咽動作為宜。
1.2.1.3 呼吸訓練 以腹式呼吸為主,從平靜呼吸到深呼吸;口鼻分離程度好的可深吸氣后訓練吹氣。
1.2.1.4吞咽構音器官運動 下頜張開閉合、咀嚼;唇部可作噘嘴、咂唇、咧嘴;頰部可作鼓腮、、吸吮;舌部可做前伸、后縮、左右及上下擺動、輪轉等。每次訓練次數3~6次為宜,避免過度疲勞;根據患兒能力,運動充分到位即可。進一步可行肌力抗阻及協調性訓練。模仿打哈欠、漱口、咳嗽也是非常好的練習項目。
1.2.1.5發音練習 常使用音a-i 、ba-pa、da-ka,其他音可參考選用。此練習利用發音帶動吞咽器官充分運動并協調了與呼吸的關系。
1.2.1.6吞咽手法 包括聲門上吞咽(supraglottic swallow)、超聲門上吞咽(super-supraglottic swallow)、用力吞咽法(effortful swallow)、門德爾松手法(Mendelsohn maneuver)等。僅適合認識、體力尚可的患者在康復過程中暫時使用。
1.2.2直接攝食訓練 是以安全管理和口腔衛生為基礎一種綜合性訓練。清醒狀態下進食;進食前后清潔口腔,結合患兒情況選取食物,食物不宜太硬太干;進食避免頭部過度前傾后仰;可使用適當食具和代償措施幫助進食;進食后避免立刻平臥。我們康復訓練最終目標改善吞咽動作后能經口進食,以滿足機體營養需求。
2 結果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吞咽障礙改善情況詳見表1。表中數據顯示,治療前2組患兒評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2個月后,實驗組在兩種評分中較治療前對照組顯著改善(P
兩種評價方法均有: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P
3 討論
兒童患兒如發育遲緩及腦癱中有吞咽障礙的人數眾多。良好的吞咽功能不但可以達到攝入營養的生理需求,還能夠獲得進食的愉悅感和成就感,更有助于患兒不斷參與社會活動。吞咽障礙治療的延誤會剝奪患兒的進食樂趣,加重其心理壓力,使患兒沒有機會發育進入較為成熟的吞咽功能,甚至會造成更嚴重的發育遲緩,因此盡量促進患兒經口進食功能的發育,是治療的目標。本文實驗組低頻穴位電刺激配合常規的康復訓練,患兒的吞咽功能得到明顯改善。患兒在日常進食速度加快、誤咽減少。今后需進一步深入探討兒童吞咽障礙發病、治療機制,制定出規范的綜合治療方案(高效、低副作用、可操作性強、依從性好)。
參考文獻:
[1]竇祖林.吞咽障礙評估與治療[M].北京:人們衛生出版社,2009:1.
關鍵詞:引導式教育;腦癱兒童;入學
腦癱兒童的康復,在頂層設計還是以醫療康復為主的模式在全國開展,通過幾年來的基層實踐以及國外經驗,對腦癱兒童的康復不只能局限與醫療康復,應該加強全面康復,尤其以教育康復。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h,CP)簡稱腦癱,是小兒神經系統的主要疾患之一,CP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常伴有智力低下,癲癇以及視聽、語言及攝食、日常生活活動等障礙。引導式教育(CE)是由匈牙利醫學家與教育學家Peto教授在20世紀40年代創立,其以神經學、心理學、教育及康復醫學等相關科學知識的教育體系。它是一種康復治療與教育相結合的體系,以全人發展為宗旨,建立正常的生活為基礎,誘發患兒的主動參與為策略,培養患兒的積極性為目標,貫通式的團隊進行小組學習,使運動障礙的兒童得到運動、語言、智能、社交情感及個性等全面的發展,更好地適應社會及融日常生活和學習。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8~2012年我院對615例腦癱兒童給予康復救助,年齡0~14歲,回訪年齡>3歲的375例腦癱兒童所在城鎮和農村接受康復救助,并積極堅持引導式教育療法后回歸社會的入學情況調查。每名兒童康復給予康復治療項目有進行PT、OT、ST、引導式教育、理療、感統、針灸等。引導式教育是長江新里程(二期)腦癱兒童康復及殘疾預防項目(2007~2011)資助腦癱兒童主要康復干預方法。
1.2方法 采用電話回訪和下鄉篩查回訪形式,對年齡>3歲的患兒進行回訪調查入學情況,并查閱每名患兒的康復檔案,其中有110例腦癱患兒堅持進行康復訓練。按照農村和城鎮患兒進行分類,將腦癱患兒的遠期康復目為結果,回顧觀察腦癱兒童參加引導式教育的影響結果。
1.3統計學處理 一般的統計比較處理。
2 結果(見表1~3)
3 討論
3.1引導式教育以全人的理念,針對有特殊人士成長學習而設計的教育與康復方法,腦癱兒童的障礙伴隨著終生成長,同時學習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參加引導式教育的腦癱兒童對整體環境、自身障礙缺陷的認識有所提高,回歸學校學習的積極性高,入學可能加大。
3.2 在城鎮生活的腦癱兒童由于家長對腦癱的認識比較早,經過奔走在各大醫院,嘗試了各種康復治療方法,最終選擇引導是教育作為孩子的康復方法,也對腦癱綜合癥有深刻的認識。而農村的家長還是覺著孩子應該在醫院接受醫療或康復治療,認為只要孩子會走路或走路姿勢好以后,學習和生活自然可以改善。
3.3腦癱兒童康復最終目標是回歸家庭和社區,真正參與學校教育,享有正常兒童一樣的生活環境,需要我們全社會共同努力。
3.4這幾年腦癱兒童康復工作取得很大的成果,但是為腦癱兒童這個群體開拓一條出路,任重而道遠。需要政府主導,部門配合;劃分服務形式;建立家長培育平臺,松綁醫療主導地位,全社會參與引導的途徑。
參考文獻:
[1]胡瑩媛.腦癱兒童的康復管理[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6,12(2):112-113.
[2]唐久來,.小兒腦癱引導式教育療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79182.
[3]胡瑩媛.腦癱患兒康復療效評定標準和康復結果預測的探討[C].第六屆全國腦癱學術交流國際交流會論文匯編,2000:89.
[4]黃真.腦性癱瘓的康復治療[J].中華兒科雜志,2005,43(4):263-265.
[5]陳秀紅.圖解腦癱康復技術及管理[M].廣東華夏出版社,2006:119-121.
[6]李林.小兒腦性癱瘓引導式教育的研究現狀[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12):1116-1119.
關鍵詞:肥胖癥;中醫護理;效果觀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僅是中國的肥胖癥人數在不斷增加,其他國家的肥胖癥人數也在持續上升著,肥胖問題顯然已經成為世界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也已經將肥胖癥定位為一種重要的疾病。所以,對于肥胖癥的治療[1,2]迫在眉睫。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就診的 77例兒童肥胖癥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兒童肥胖癥患者為45例,女性兒童肥胖癥患者為32例;輕度肥胖兒童為32例,占總體的45.6%;中度肥胖兒童為20例,占總體的21.9%;重度肥胖兒童為25例,占總體的32.5%。
1.2 方法
將在我院就診的77例兒童肥胖癥患者分成兩組,實驗組42例肥胖癥患者采用中醫護理療法,對照組35例肥胖癥患者采用常規療法[3],結合兒童肥胖癥患者的不同肥胖程度,對兩組進行對比性分析。
1.3 標準
按照中國兒童的肥胖標準:依據身高,計算兒童的標準體重的20%,根據超出的百分比將肥胖分為: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為輕度肥胖癥,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30%至50%為中度肥胖癥,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50%以上的為重度肥胖癥。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
2 結果
2.1 通過表格對比結果
2.2 具體描述結果
通過表格,可以清楚的知道:對于輕度肥胖癥患者來說,采用中醫護理療法的康復效果比常規療法的效果要好;對于中度肥胖癥患者來說,采用中醫護理療法的康復效果比常規療法的效果稍微明顯一點;對于重度肥胖癥患者來說,采用中醫護理療法的康復效果與常規療法的效果并沒有較為明顯的差異;但是,從兩組整體的康復度與滿意度來看,實驗組的整體效果明顯比對照組的整體效果要好。
3 討論
3.1 對兒童肥胖癥的討論
3.1.1 兒童肥胖癥的原因
兒童肥胖癥的原因比較多,也比較復雜,一方面有遺傳的因素,另一方面,還有環境的因素,但是,主要還是與個人的體質有關。由于兒童的活動范圍比較小,再加上家長普遍認為孩子還小,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對兒童吃的食物不加以控制,由于食物既營養又豐富,就很容易出現肥胖的現象;還有一點原因就是,飲食不規律,吃飯時多吃主食與肉類,不喜歡吃蔬菜,都是導致肥胖的原因,或是吃飯的時候速度過快,已經有專家證實過,吃東西過快是很容易導致肥胖的。所以,營養過剩、缺乏運動和飲食不規律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3.1.2 兒童肥胖癥的癥狀
一旦患上兒童肥胖癥,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治療,否則,很容易引起其他并發癥,如兒童成人病: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等;如果長期處于肥胖狀態,會導致呼吸不規律、肺泡換氣量減弱、紅細胞增多、心臟增大等癥,嚴重可能會導致死亡。
3.1.3 兒童肥胖癥的預防
(1)在飲食方面,要在保證兒童正常需求量的前提下,限制兒童的飲食,在限制的過程中,不要突然就不許兒童吃的過多,要慢慢來,循序漸進,給兒童們一個適應的過程;在吃過飯之后,如果出現饑餓的情況,不要吃熱量過高的食品,可以吃些水果來代替;平時要多吃魚類、蔬菜類、水果、雜糧以及豆制品等,其次是肉類,營養均衡,才會有利于兒童的身體健康。
(2)在兒童運動方面,要給兒童每天適量的增加一些運動量,先從一些小運動開始,不要一開始,就做大量劇烈運動,否則容易傷害到身體,要慢慢養成運動習慣,然后,逐漸增加運動量或是運動范圍,可以常做的運動像是:在吃完飯后的一個小時左右,進行慢跑、跳繩、游泳等,上樓時,如果情況允許,盡量不要坐電梯,爬樓梯上去,前提是一定要在身體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
3.2 參與肥胖癥干預的中醫護理以及效果評價方法
3.2.1 什么是中醫護理
中醫護理,就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進行的護理工作,多以個體為主要護理對象,所以,對于中醫護理來說,護理與治療是一體的,治療需要護理的協助,護理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患者的康復效果。
3.2.2 中醫護理方法及評價
針灸:在進行針灸之前,護理人員應當另病患采取適當的,以便于病患接受治療時醫生進行取穴。同時,也為了防止病患出現滯針或者彎針的情況。
耳穴埋豆:另病患采取坐臥姿態,并用75%酒精對耳郭部分進行消毒,并對耳郭的敏感點進行穴位探測。各穴位區域任選一點,每次取單耳穴。每隔3-4d進行更換,兩耳交替取穴埋豆。10d為一療程。其中,食欲亢進病患在進食或者是出現饑餓感時應當多按壓穴位。
留罐:主要行腹部拔罐。其作用為通絡護經,行脾健胃。進行留罐護理的主要方式是:留罐力度要輕,防止出現疼痛感。穴位準。留罐不傷皮膚。另外,留罐前,對火罐進行檢查。
閃罐:可進行背部拔罐治療。作用同上,且兼有祛濕除寒的功效。進行護理的重點在于,閃罐前與病患溝通。勿傷皮膚。究竟棉球不能過濕,防止燒傷病患。閃罐以輕準為佳。留罐時間不能過長。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合格的中醫護理人員,要不斷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對待工作認真熱情,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對待病人一視同仁,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4 總結
肥胖癥問題已經成為了世界問題,必須要采取有效地治療方法來避免其加重,而通過中醫護理的治療,可以發現,中醫護理對肥胖癥的治療效果比較明顯,可以被廣泛應用到臨床實踐當中。
參考文獻:
[1] 李志湘,黃澤春,李細珍,彭麗.中醫方法治療單純性肥胖癥[J].中國美容醫學,2006(05).
【摘要】 目的 觀察頭針結合語言訓練對腦性癱瘓(腦癱)語言障礙的治療作用,分析療效與語言障礙分型、病情程度、智力水平之間的關系。方法 155例腦癱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治療組30例,常規治療+語言訓練組76例,常規治療+語言訓練+頭針組49例,常規治療主要進行以物理療法、作業療法、按摩、理療為主的綜合康復治療,不包含語言治療。治療3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前后應用語言發育遲緩檢查法和構音障礙檢查法進行語言功能評定,2~7歲采用“中國比內測驗指導書”第3次修訂本進行智力水平測定,2歲以下采用Gesell量表測定。結果 (1)治療效果:常規治療+語言訓練組的治療效果優于常規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腦性癱瘓/中醫藥療法; 頭針療法/治療; 言語療法; 穴位療法; 康復; 兒童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hea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peech therapy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types of speech disorder,degree of illness and level of mental retardation.Methods Selected 155 cerebral palsy(CP) children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CRRC(ss),dysarthria scale and intelligent tes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all patients were excluded auditory disorder.Three groups were: 30 for contrast group(group 1),76 for speech and language training group(group 2) and 49 for hea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peech and language training group(group 3).Three months was one treatment period.Results (1)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effective rates(P
【Key words】 Cerebral palsy/TCM therapy; Head acupuncture/threatment; Speech therapy; Point therapy; Rehabilitation; Children
腦性癱瘓(腦癱)患兒70%~75%伴發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1]。近二三十年,國內外相關文獻報道,嬰幼兒的腦組織可塑性大,代償能力強,通過反復刺激后,一些突觸的閾值能夠降低和被活化利用,形成新的突觸和神經環路,可以重組一個神經細胞功能集團的網絡系統[2]。語言療法在腦癱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得到廣泛重視,已成為綜合康復治療的組成部分。針刺作為祖國傳統療法之一,通過對腧穴經絡的刺激來疏通經絡,平衡陰陽,調節臟腑功能。隨著現代康復理念越來越多的被醫學者所接受,腦癱兒童語言障礙的治療也趨向于中西兼顧、二者結合。本文旨在觀察頭針結合語言訓練對腦癱患兒語言障礙的治療效果,并分析療效與語言障礙分型、病情程度、患兒智能發育的關系,為腦癱兒童康復計劃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對臨床計劃的執行具有實踐指導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608/200708黑龍江省小兒腦性癱瘓防治療育中心收治腦癱患兒155例,其中男88例,女67例;年齡10個月至7歲,平均(3.4±1.2)歲。155例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3組。常規治療組30例進行綜合康復治療(以物理療法、作業療法、按摩、理療為主,不包含語言治療),常規治療+語言訓練組76例進行綜合康復治療包含語言訓練,常規治療+語言訓練+頭針組49例進行綜合康復治療包含語言訓練和頭針療法。3組患兒在性別、年齡、殘疾程度、智力水平、語言障礙分型和腦癱分型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表1 3組患兒一般資料
1.2 診斷標準
1.2.1 腦癱的診斷標準 2006年長沙第九屆全國小兒腦癱學術會議的診斷與分型標準[3]。
1.2.2 智力測定標準 2~7歲采用《中國比內測驗指導書》第3次修訂本,IQ
1.2.3 病情嚴重程度分級 根據改良的Barthel指數[6],以生活是否能自理為標準,將患兒病情的嚴重程度分為3度:(1)輕度:生活完全自理;(2)中度:生活部分自理;(3)重度: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腦癱的診斷標準;(2)伴有語言障礙。
1.4 排除標準 (1)聽力障礙引起的語言障礙;(2)不能按計劃治療1個療程(3個月)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常規治療組 進行綜合康復治療,以物理療法、作業療法、按摩、理療為主,不包含語言治療。
1.5.2 常規治療+語言訓練組 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進行語言訓練,以一對一的形式開展。在安靜、寬敞、安全、充滿兒童所喜愛的氣氛的房間內進行,訓練時間選擇注意力比較集中的上午,每次訓練時間為3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療6 d,休息1 d(自行訓練),3個月為1個療程。每治療1個月后進行語言發育遲緩和構音障礙的評價。訓練開始前根據評定的結果設定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并制定具體計劃。每次訓練進行2~3個課題,根據需求選擇課題。分別對患兒在康復治療初期、中期和末期進行語言發育評價。語言發育遲緩的訓練,遵循橫向擴展、縱向提高的原則,以語言發育階段為基礎,判定個體訓練計劃,采用游戲訓練、手勢符號訓練、文字訓練,符號形式與指示內容關系訓練。構音障礙訓練:每次30 min,每日1次。包括三方面的訓練:(1)進食訓練以提高口腔諸器官協調運動功能;(2)構音器官運動功能的訓練,呼吸訓練以保持胸部、腹部的協調性,改變患兒呼吸速度、節律的異常;(3)構音訓練,遵循原則先易后難,先元音后輔音,然后是單詞、句子、短文,同時注意韻律控制。
1.5.3 常規治療+語言訓練+頭針組 在常規治療和語言訓練基礎上進行針刺治療。選穴:(1)頭針采用朱明清的頭針治療帶,選擇額頂帶、頂枕帶、頂顳帶、額旁帶、顳前帶、顳后帶、頂結前帶、頂結后帶的相應腧穴,選用30號針灸針,采用沿皮快速刺(針體與皮膚成15°~30°),迅速刺入帽狀腱膜下層,以每分鐘200次捻轉針體,持續3 min,留針30 min,每隔10 min運針1次,且間歇行針,保持一定的刺激量。隔日1次,15 d為1個療程,休息3~7 d后繼續第2個療程,共3個月;(2)百會穴、言語一區結合言語二、三區,采用常規頭針針刺方法,嚴格消毒,平刺,平補平瀉,每次留針30 min,留針期間行針3次,每次2 min,每分鐘200次快速捻轉。
1.6 療效判定標準
1.6.1 語言發育評定標準 采用中國版兒童語言發育遲緩檢查法即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版的(SS)法[7]。1歲以內語言尚未發育的患兒定義為語言前階段,1歲以后的兒童按階段劃分為5個階段,每個階段之中按其語言的理解、表達設立通過標準,語言發育遲緩患兒訓練后療效標準:(1)基本治愈:語言功能恢復正常兒童水平,語言恢復至階段5以上者;(2)顯效:語言功能較從前顯著提高,在原有基礎上提高2個階段者;(3)有效:語言功能較從前有明顯改善,在原有基礎上提高1個階段者;(4)無效:語言功能改善不明顯,在原基礎上未能提高1個階段者。
1.6.2 構音障礙評價標準 采用中國版兒童語言發育遲緩檢查法即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版的構音障礙檢查法[7]。(1)基本治愈:異常構音全部糾正,構音器官運動基本正常;(2)顯效:異常構音糾正≥50%,構音器官運動明顯改善;(3)有效:異常構音糾正
對于只有語言發育遲緩或構音障礙的患兒單獨應用其相應檢查方法評價,對于合并有語言發育遲緩和構音障礙的患兒則分別應用兩種檢查方法評價,療效判斷以較低水平的為準。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多組數據間兩兩比較比較采用Ridit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檢驗,相關性檢驗采用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P
2 結果
2.1 各組腦癱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見表2。表2 3組腦癱患兒治療效果比較(n)注:與常規治療組比較,au=2.95,P
表2結果表明,常規治療+語言訓練組的治療效果優于常規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常規治療+語言訓練+頭針組語言障礙分型與治療效果的關系 見表3。表3 常規治療+語言訓練+頭針組腦癱患兒不同語言障礙分型的治療效果比較(n)注:與語言前階段比較,au=1.97,P
表3結果表明,語言發育遲緩患兒總有效率高于語言前階段及語言發育遲緩合并構音障礙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常規治療+語言訓練+頭針組病情程度與治療效果之間的關系 見表4。表4 常規治療+語言訓練+頭針組腦癱患兒不同病情程度的治療效果比較[n(%)]表4結果表明,治療效果與患兒病情嚴重程度存在相關性,患兒病情越輕治療效果越好(P
2.4 常規治療+語言訓練+頭針組不同智力水平患兒療效比較 見表5。表5 常規治療+語言訓練+頭針組腦癱患兒不同智力水平的治療效果比較[n(%)]表5結果表明,智力水平正常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智力落后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癱兒童的語言障礙主要由腦損傷所致,大部分患兒言語輸入與輸出系統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礙。諸多因素影響著腦癱兒童語言的全面發育。首先,運動能力的喪失程度、構音器官的運動失控即語言輸出系統的障礙程度直接關系到語言障礙程度;腦癱病情程度越輕,語言治療效果越佳,反之,語言治療效果越差,與本試驗研究一致[8]。第二個影響因素是腦部病變。腦癱患兒語言中樞受損時,將導致中樞性失語癥即言語輸入系統障礙,關系到腦癱兒童能否獲得語言,部分甚至全部喪失語言能力[9]。第三個影響因素是智力因素。語言發育遲滯與智力高低成正比[10]。本試驗經過對智力發育正常和落后的腦癱患兒進行語言訓練結合頭針治療發現,智力水平正常與落后之間的治療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智力水平正常的患兒治療效果優于智力落后的患兒。
不同語言障礙分型患兒的語言治療療效情況:在對腦癱兒童的語音障礙進行語言康復訓練之前,需進行語言障礙分型,之后制定系統的個性化訓練計劃。單純語言發育遲緩腦癱兒童在綜合康復訓練前提下,全身運動狀態改善,肌張力穩定,構音器官運動得以協調、穩定,進行語言訓練,患兒理解、認知、表達同步提高[11]。而語言發育遲緩合并運動性構音障礙患兒,由于構音器官運動受全身狀態左右,受肌張力影響很大,因此語言障礙明顯[12]。本試驗研究表明在語言障礙分型中,語言發育遲緩的治療效果優于語言前階段和語言發育遲緩合并構音障礙的治療效果,語言前階段和語言發育遲緩合并構音障礙之間的治療效果未見統計學差異,認為患兒經過語言訓練后雖然理解和認知水平提高,但表達方面如發音、言語清晰度、流暢度卻并非同步提高。因此,語音障礙分型中單純語言發育遲緩兒童語言康復訓練效果好。
中醫認為語言行為反應及心理活動共同歸屬于“神”的概念范疇,而腦又為“元神之府”,腦主神明,主視、聽、言、思、行[13]。所以,語言行為異常當主要責之于腦的功能異常。針刺治療語言障礙的基礎是經絡學說,針刺頭部腧穴有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的作用[14]。通過腦血流圖的研究發現針刺可以加強患兒的腦血供情況,通過腦血供的改善為神經活動的代償和功能加強提供更充足的物質基礎[15];通過腦電地形圖的研究發現,針刺治療后,腦的信息活動增強,神經細胞的代謝活動有進一步的增加[16];通過誘發肌電位的研究發現,針刺治療具有對過度的興奮和抑制的雙向調節作用,治療后神經通路功能的改善與上位神經元的機能改善有密切的聯系[17]。因此,針刺治療小兒腦癱有明確的治療意義。
人體的語言功能非常復雜,涉及到語言學、生理學、聲學三個水平,任何一個層次出現異常都可能影響語言功能。在治療上,語言訓練通過聽、說、讀、寫的刺激來激發大腦的語言功能重組,對生理學水平的調整是通過語言學和聲學的刺激反饋來進行的。而頭針則是通過經絡治療(從現代醫學角度考慮有軀體感覺刺激反饋的作用)來調整臟腑功能,與語言訓練的機制和治療角度不同。將二者有機結合,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完善語言學、生理學、聲學這三個不同層次的治療,另一方面實現了傳統中醫理論與現代醫學理論的結合。所以,從理論上講,將頭針與語言訓練相結合,治療腦癱患兒伴語言障礙是一種理想的選擇。本試驗研究之所以選擇頭針而沒有選擇常見的舌針或體針,是因在實際臨床中,頭針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不影響患兒的其他治療和訓練,可以在留針過程中配合其他方面的康復治療。
本試驗研究充分結合了兩種治療方法的優勢,并彌補了各自的缺點,發揮了二者單獨應用所沒有的優勢,具有效果好,容易被患兒接受,易堅持的特點,適合腦癱患兒語言障礙的治療,值得研究推廣。
參考文獻
[1] 曹建國,郭新志,何曉蕊,等.腦性癱瘓合并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1,16(1):2123.
[2] Penningtong L,Goldbart J,Marshall J.Speech and language therapy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Coch Datab Syst Rev,2004,(2):CD003466.
[3] 王子才,姜志梅.中國康復醫學會第2屆兒童康復學術會議、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第9屆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暨國際交流會議[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24):1742.
[4] 吳天敏.中國比內測驗(第三次修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5.
[5] 宋杰,朱月妹.小兒智能發育檢查[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3.
[6] 南登崑.康復醫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4.
[7] 李勝利.語言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8] Yorkston KM.Treatment efficacy:dysarthria[J].J Speech Hear Res,1996,39(5):S4657.
[9] Dubovtseva OA,Evtushenko SK,Omel'ianenko AA,et al.New approaches in the treatment of speech disorders in children with an organic brain lesion[J].Lik Sprava,1999,(3):121124.
[10] Hustad KC,Jones T,Dailey S.Implementing speech supplementation strategies:effects on intelligibility and speech rate of inpiduals with chronic severe dysarthria[J].J Speech Lang Hear Res,2003,46(2):462474.
[11] Havstam C,Buchholz M,Hartelius L.Speech retardation and dysarthria:a single subject study of two inpiduals with profound impainment of speech and motor control[J].Logoped Phoniatr Vocol,2003,28(2):8190.
[12] Patel R.Prosodic control in severe dysarthria:preserved ability to mark the questionstatement contrast[J].J Speech Lang Hear Res,2002,45(5):858870.
[13] Ulett GA,Han J,Han S.Traditional and evidencebased acupuncture:history,mechanisms,and present status[J].South Med J,1998,91(12):11151120.
[14] 賈懷玉,李巧菊,王端義.頭皮針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1.
[15] 賈少微,王凡.用SPECT研究針刺對腦血流量和腦功能的影響[J].中國針灸,1996,16(12):14.
【摘要】 目的 探究針灸對腦性癱瘓患兒運動功能障礙的療效。方法 設立觀察組和對照組,運用針灸與康復訓練相結合和單用康復訓練進行對照治療152例的臨床觀察。結果 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腦性癱瘓/治療; 針刺療法; 運動障礙; 康復; 兒童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腦癱的治療至今仍是國內外的難題。為了探究針刺在腦癱康復治療中的作用,本文對針灸及康復訓練相結合與單純運用康復訓練治療腦癱患兒進行臨床觀察,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按照200608在長沙召開的第九屆全國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修訂的腦性癱瘓的定義、分型和診斷標準[1]。選擇200612~200812在本院腦癱門診收治的痙攣型腦癱患兒15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08例,女44例;年齡最小6個月,最大9歲,平均2.8歲;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針灸結合康復訓練)82例,男58例,女24例;平均年齡2.7歲;對照組(單純運用康復訓練)70例,其中男50例,女20例;平均年齡2.9歲。兩組患兒的病情、病程、年齡、性別等一般情況經統計學檢驗,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康復訓練 主要選用的方法有Bobath法,以抑制性手法達到抑制腦癱患兒的異常姿勢、異常姿勢反射、異常運動模式[2]。以促通的手法來促進腦癱患兒的頸立直、坐位立直、站位立直及靜態平衡和動態平橫。選用Vojta法,對軀體行反射性移動運動,來促進正常運動發育,以反射性翻身與反射性腹爬進行訓練[2]。根據病情,由康復治療師進行一對一的康復訓練,每日2次,每次40 min,3個月為1個療程。
1.2.2 針灸方法 主穴選頭部特定穴位顳三針(耳尖上2寸為第一針、前后旁開1寸各一針),上肢運動功能障礙者取手三針(曲池、外關、合谷),下肢運動功能障礙者取足三針(足三里、三陰交、太沖),膝三針(梁丘、血海、膝眼),踝三針(解溪、太溪、昆侖),腰三針(腎俞、大腸俞、委中),頭部正中三帶針區、雙運動區、足運動區。刺法:頭部諸穴自選2~3個,用30號1寸毫針或1.5寸毫針。頭針平刺0.5~0.8寸。四肢穴進針深度隨具體患兒有所調整。留針30 min,間隔5~10 min捻轉行針1次,平補平瀉。療程:每日1次,每針刺10次休息7 d,針刺30次為1個療程。輕度患兒治療1個療程,重度患兒治療1~2個療程。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包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2.1 療效判定標準 (1)顯效:肌力恢復明顯,肢體活動改善,獨立翻身,坐起,扶物可緩慢行走;(2)有效:肌力有所改善,肢體活動有所恢復,但獨立翻身、坐起、扶物行走還有待進一步治療;(3)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
2.2 針灸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癱患兒與單用康復訓練療效比較 見表1。表1 針灸結合康復訓練(觀察組)治療腦癱患兒與單用康復訓練(對照組)療效比較注:與對照組比較,aχ2=44.3,P
表1結果表明,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人們認識到運動療法對腦癱的治療作用。運動療法目的在于改善殘存的運動功能,通過抑制異常姿勢反射,輸入正常的運動模式,誘導正常的運動發育,最大限度地改善主動運動功能,以提高患兒的日常生活能力。
針刺能顯著增加腦癱患兒的腦血流量,改善腦細胞代謝功能。腦癱患兒腦組織壞死區的周圍尚存在著相當范圍的可逆性損害區,即尚未發生壞死的臨界神經細胞[3]。腦癱患兒顱內血流特點為低速高阻型。持續的低灌注、低循環是影響患兒大腦持續發育的又一重要因素。通過針刺與大腦有關的穴位可促進病灶區腦組織的側支循環形成,血管擴張和解除痙攣,明顯增加腦血流的灌注量。同時能夠激活處于抑制狀態的腦細胞[4],有助于疾病的康復。
本文結果表明,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陳秀潔,李樹春.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分型和診斷條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5):309.
[2] 陳秀潔.小兒腦性癱瘓的神經發育學治療法[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3] 呂麗貞.頭皮針對245例腦性癱瘓兒童運動功能康復治療的觀察[J].中國康復,1996,11(1):3435.
兒童語言發育遲緩是兒童的語言發展落后于實際年齡水平的狀態。我們采用s-s(sign―significancp)法對238例語言發育遲緩的兒童進行了語言評價及康復治療訓練,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3~2010年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語言發育遲緩患兒238例,其年齡1~5歲,男185例,女53例,均是首次接受語言康復訓練。
1.2 方法 對應檢兒童采用s-s法進行語言發育水平測定評估,結合其臨床表現診斷出語言發育遲緩者[1],然后進行相應訓練。由治療師拿出生活中常見的實物、模型、玩具或圖片等,教患兒說出其名稱,并及時予以糾正或表揚,采用一對一訓練,先易后難、先名詞后動詞形容詞、先單音后疊音、先單詞后句子、先窄后寬,寓教于樂,循序漸進,逐步擴大詞匯量,最終實現使患兒能夠表達完整意思,進行言語交流的目的,提高社會交往能力。每次訓練30-45分鐘,每周3-5次,在安靜、寬敞、安全、兒童喜愛的訓練室中進行訓練。并教會家長注重在平時生活中的主動訓練。
2 結果
238例語言發音遲緩的患兒,經過6個月訓練后,語言發育情況都有了明顯改善。見表1
表1 238例語言發育遲緩患兒訓練前后語言水平評估月齡分布
由表1可見,訓練后,1~5歲各年齡組患兒語言水平評估月齡均有所提高,P<0.05,尤其是1-、2-組患兒,與之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兒童語言發育遲緩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原因:①遺傳因素:如腦損傷或腦功能不足等;②缺乏訓練:特別是口語學習關鍵期1-3歲時未進行適時語言訓練;③過于溺愛:不用孩子開口,只要他手一指,父母馬上心領神會地立即給予滿足;④他人照看:祖輩或者保姆只管滿足嬰兒的生理需求,很少與孩子用語言進行感情交流,使孩子失去了語言學習的機會。調查發現,約85%的語言發育遲緩兒童為男孩[2]。
s-s法評價語言發育遲緩主要是從基礎性過程、符號與指示內容的關系,交流的態度3方面對兒童進行語言發育的評價。大多數語言發育遲緩的兒童都會有言語信息的輸入、理解和輸出的困難。
語言康復的本質基于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理論,神經突觸的再連接。對患兒的感知及運動能力發展主要有兩方面:①為其大腦提供更豐富的刺激;②為患兒提供更多的機會使其去運用自己的身體和感官。這兩方面是相互包容的[3] 。
兒童語言發育遲緩治療形式主要采用伴有運動的兒童易于接受的游戲療法,分一對一治療和小組集體治療,對患兒有目的地進行認知和語言功能發展的治療,通過游戲養成、提高他們對外界事物的反應能力。另外,對患兒父母進行指導教育,并鼓勵他們參與患兒的康復及定期復查,以得到相應的訓練指導。游戲治療強調在預備的環境中,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逐漸克服自己的問題[4]。開始時不讓其他人在場,給患兒一個寬敞的游戲環境,并準備好充足的玩具,激發矯正對象對游戲的興趣。然后,轉移其注意力,降低其心理壓力,使其不自覺得進入游戲的角色。在矯正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因勢利導,循序漸進的宗旨。幼兒的集體游戲提供了幼兒相互了解、學習、合作的機會,能夠使患兒相互模仿,修正強化自己的行為,逐漸增強能力,建立交往能力[5]。
本資料對238例1-5歲語言發育遲緩患兒采用s-s法訓練6個月后,其語言發育水平明顯提高,與訓練前相比,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157-161.
[2]吳萍,田鴻. 孿生兄弟同患語言發育遲緩的病因與治療.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9(9):833-834.
[3]李勝利.言語治療學.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98-130.
殘疾兒童康復家庭支持殘疾觀優勢視角殘疾兒童康復,是指通過各種治療和訓練,幫助身心存在某種缺陷、不能正常從事某些方面活動的兒童能夠最大限度減輕缺陷帶來的障礙,恢復或重建其缺失的活動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早發現、早治療是對殘疾兒童實施康復救助最具緊迫性與回報性的選擇。
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表明,0~17歲殘疾兒童504.3 萬人,占全部殘疾人口的6.08%。除小部分被遺棄的殘疾兒童生活在福利機構中,大部分都在原生家庭。殘疾兒童的生存、康復、發展,一方面,與國家政策相關,另一方面,與家庭密切相關,即使在同樣的社會政策背景下,不同家庭殘疾兒童康復差異依然存在。本文重點在微觀層面上探討家庭支持對殘疾兒童康復效果的影響。
1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研究選取無錫市18戶殘疾兒童家庭作為訪談對象,發現其中6戶案例比較有代表性,這三對案例兒童的殘疾類型、殘疾程度基本類似,符合案例對比研究的要求。個案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1.2研究方法
采用質性研究方法,進行入戶觀察和深度訪談。觀察殘疾兒童家庭環境、受訪者態度、家人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情況,了解殘疾兒童確診后家庭生活的改變和殘疾兒童日常照料及康復情況。
采用案例對比分析,從家庭支持視角探索家長在殘疾兒童康復治療過程中的作用,分析家長的支持程度與殘疾兒童康復效果之間的關系。
2結果與分析
2.1訪談和觀察的主要結果
訪談發現,當家庭出現殘疾兒童時,幾乎所有的家庭都不愿意接受這一事實,覺得“怎么可能呢”,“我們祖祖輩輩都沒有這種情況”,“不會是醫院搞錯了吧”,在心理上排斥和否認殘疾;時隔多年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仍是情緒激動、悲傷無助,“家里的人每天以淚洗面”“覺得天都塌下了”“家庭成員之間互相責怪”“覺得自己很不幸”“老天為什么這么懲罰我們呀”,“當時家里亂套了”“家里人都沒心思吃飯,更別提燒飯了”“我們當時都傻了,不知道怎么辦”……
經過一段時間的平復,殘疾兒童家庭開始進入面對期(即努力解決期)。訪談發現,殘疾兒童家庭的分化大多在此階段形成。此階段的經歷和過程,直接影響到殘疾兒童的康復效果。
2.2殘疾兒童家庭支持對兒童康復影響分析
2.2.1家長觀念差異導致了不同的康復決策
同為聽力殘疾1級,案例7和案例18選擇了不同的康復方案。案例7爸爸說“家庭在孩子做不做耳蝸這件事情上很糾結,我們實在不想讓孩子開刀受罪”。但案例18媽媽回憶道:“當年人工耳蝸手術還不普及,孩子爸爸聽了一次講座,說北京有個手術成功的女孩恢復和正常孩子一樣,我們馬上就下定決心去試一試,開始借錢”。由此可見,雖然都是為孩子著想,一個是不忍心孩子開刀受罪,一個是追求長期效果,但究竟哪種方案更適合孩子呢?從目前康復的效果來看,前者說話還不甚清楚,后者已經正常上學考學,差異比較明顯。
2.2.2家長的堅持與輔助康復能力直接影響康復效果
第一,家長的堅持。殘疾兒童康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非常考驗家長的耐心和信心。只有堅持不懈的康復和努力,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訪談中發現,家長為更好地照顧孩子而放棄工作,但殘疾兒童康復的效果并不取決于父母是否放棄了工作,也不是花多少錢(有富裕的家長,肯花錢購買儀器,但不花心思進行康復教育,因此效果不好),而在于家長是否堅持為孩子進行專業的康復訓練。
第二,家長掌握的資源對殘疾兒童的康復效果起著十分明顯的作用。
康復效果不太好的家庭嘗試尋求幫助,或與其他家長交流,或網上找到殘疾兒童家長QQ群尋求心理支持和康復信息,但信息不能代替實際操作;案例7家長說“我們按康復老師的建議進行訓練,但孩子不喜歡,就是不發聲,我們也沒辦法”。
案例6爸爸是體育老師,當時關于唐氏綜合癥的康復治療非常少,爸爸“覺得只要平衡能力好,孩子的發展就好。因此,力培養孩子的運動能力;康復訓練由爸爸自己做,他自己設計運動處方實施”;案例18和案例6一類的家庭,他們不僅接受建議進行醫學治療,還會根據家長本身所具有的優勢結合殘疾孩子的身心條件主動探索適合康復發展的訓練。
2.2.3家長的積極心理影響孩子心理健康水平
對于孩子的疑問(為什么我要帶助聽器,你們不需要?),案例7爸爸表示“沒辦法解答”;而案例18媽媽則輕松回答“就像媽媽帶眼鏡一樣”,因此孩子也非常樂觀,“不介意頭發剪得短短的露出助聽器。春節放炮,孩子摘掉助聽器,開玩笑說可以屏蔽噪音”。由此可見,家長的積極心理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3討論和建議
研究發現,有殘疾兒童家長面對殘疾事實都悲傷,絕大多數居家殘疾兒童得到了救治,但是康復效果不同;有家長為照顧孩子而放棄工作,但殘疾兒童康復結果并不取決于父母是否放棄了工作,也不僅是花多少錢,而在于家長是否堅持為孩子進行專業的康復訓練。
殘疾兒童康復效果家庭影響因素包括:一是家庭所持有的殘疾觀,對康復效果的信心導致了不同的康復決策;二是家長的堅持與輔助康復能力直接影響康復效果,不僅接受醫生的建議進行醫學治療和康復計劃,還充分整合所有可利用的資源,發揮家長本身具有的優勢主動探索適合孩子發展的康復訓練;三是家長的積極心理影響殘疾兒童的心理健康。
對于殘疾兒童的康復,無論是心理還是身體,都和家庭對待康復治療的觀念、態度和行為密不可分。在殘疾兒童的成長和康復過程中,家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馮善偉.家庭環境對兒童殘疾預防影響作用分析――以苯丙酮尿癥為例.殘疾人研究,2014,(01):32.
[2]孫瑩.我國特殊困難兒童的福利需求分析及其應有的干預策略.青年研究,2004,(01):8-9.
[3]方曉義,徐潔,孫莉,張錦濤.家庭功能:理論,影響因素及其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心理科學進展,2004,12(4):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