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學的重要知識點匯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金融學 差異性教學 實踐
在經濟全球化及金融國際化的背景下,金融在一國經濟體系中占據著核心地位。隨著經濟對金融的依存度越來越高,社會對高層次、國際化、復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變得格外迫切。因此,如何培養新經濟和新金融人才,高等教育肩負重任。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專業特點及培養目標的不同,在“金融學”的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差異性教學。
一、“金融學”課程的發展趨勢及特點
從歷史上看,貨幣、信用等金融要素的產生已有幾千年了,在資本主義運作方式確立以前,無論是貨幣的演進,還是信用的發展,都是相對獨立的。工業革命以后,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新式銀行的出現把貨幣經營與信用活動融為一體形成了金融范疇,由此金融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至20世紀中葉,盡管有比較完備的金融市場,但主要的金融活動仍然在貨幣系統和以存款貨幣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機構覆蓋之下,因此,金融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貨幣和銀行方面。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日益擴大,資本市場運作、金融資產估值和經濟主體理財已經成為金融活動的重要內容且有不斷擴大的趨勢。面對新的變化,國內高校在教學中普遍采用寬口徑金融的研究范疇,即包括貨幣與匯率、信用與利率、金融資產價格、金融市場與交易、金融機構與業務運作、貨幣需求與供給、金融總量與均衡、宏觀調控與監管、金融發展等所有活動的集合。隨著金融創新及金融市場的蓬勃發展,金融活動越來越錯綜復雜,新的融資方式、金融工具、風險管理手段及市場熱點層出不窮,“金融學”課程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呈現出新的特點。
1.金融活動的國際化趨勢。
金融交易越來越國際化。投融資活動不再拘泥于一國范圍之內,經濟全球化迅速促使金融國際化。資本流動促進貨幣及各類金融工具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交易,從而形成了巨大的金融網絡,一國金融市場的波動會通過金融資產的相關性及傳染效應而迅速波及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金融市場的穩定與安全。
隨著金融業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外國銀行及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并與國內銀行業享受同等國民待遇。一方面,跨國銀行等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參與市場競爭。另一方面,國內金融機構在海外市場拓展業務領域、擴大服務范圍,直接參與國際競爭。伴隨資本的國際流動,銀行網絡遍布全球,同時促使跨國銀行的發展與國際金融中心的建立,這些都榻鶉諢疃增添了豐富的內容。
2.金融活動的市場化趨勢。
金融活動的市場化是指融資方式或資產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市場化,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定價由市場決定,資產流動性越來越強。伴隨著資產證券化的發展,大量銀行信貸或應收賬款這類缺乏流動性的資產被作為虛擬的本金發行證券,并在金融市場上出售、交易。資產證券化為金融市場注入了新的交易工具,促進了金融市場的活躍及效率的提高。金融活動的市場化,使金融理論從宏觀的抽象理論描述轉向了一種市場化的研究。以投資組合理論、資產定價理論及風險管理理論為代表的金融市場理論成為現代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
3.金融學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
科學技術的多元化發展,促進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相互滲透,形成了一系列交叉學科和綜合學科。資產組合理論第一次提出把數理方法引入金融問題的研究中。多因素套利理論將影響資產收益率的因素分解成多種因素,從而更加貼近市場實際。分解過程需要技術支持,衍生金融工具中的期權定價模型更需要數學和統計技術支持,金融產品的設計需要工程化思維與技術的支持。
現代金融業務及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有關金融學問題的研究已超越了傳統經濟學的研究范疇,使得金融學科與多個學科領域形成交叉,金融工程、行為金融、數理金融等多個交叉學科孕育而生,創造性地解決了各種金融問題。此外,現代通信技術與計算機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金融業的運行方式,導致傳統支付和融資業務向電子化、網絡化、證券化的方式轉變。
二、“金融學”課程針對不同專業實施差異性教學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了“金融學”課程。該課程內容涵蓋了貨幣、信用、匯率、利率、金融資產價格、金融市場與交易、金融機構與業務運作、貨幣需求與供給、金融總量與均衡、宏觀調控與監管、金融發展等所有宏、微觀金融活動。對于金融學專業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該課程的開設有利于學生對整個金融體系有個全局的認識和把握,同時為后續專業課程如《金融市場學》、《證券投資學》、《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國際金融》等的學習打下基礎。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如國際貿易、工商管理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學科必修課,可以充實完善其專業課程,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對于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金融學”是一門選修課程,供對金融有興趣的非財經類專業學生選修。對于這類學生而言,“金融學”課程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微觀市場領域,如資本市場的運作、有價證券的交易等方面。
由于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專業需求不同,對金融理論與業務的掌握深度與廣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再考慮到“金融學”課程涵蓋的內容眾多,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授課學生的具體專業實行差異化的教學方法。
三、“金融學”課程在不同專業實施差異性教學的具體實踐
1.針對不同專業,實施差異化的課程教學要求。
對于金融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需要對金融學進行整體性、框架性的介紹。其中既包括貨幣、信用、利率、匯率、金融資產價格等基本范疇,又涵蓋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的微觀金融領域,還涉及貨幣需求與供給、金融總量與均衡、宏觀調控與監管、金融穩定與發展等宏觀金融層面。鑒于該門課程對于金融專業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實現兩個目標:第一,學生要全面掌握金融學的理論框架、基本范疇、基本原理、現代金融理論的前沿與發展動態,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拓展學生思考的廣度、深度與高度,提高專業素養。
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有必要系統地掌握貨幣、信用、利率、銀行等多方面的金融理論與業務知識,能夠運用相關理論與業務技能,更好地從事企業投資、市場營銷、企業風險控制等活動。與金融學專業的學生相比,可適當放低非金融學專業學生在金融理論方面的要求,同時應注重金融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在具體實踐活動中靈活運用現代金融基本理論和業務知識進行資金管理、投融資決策及風險管理等活動。
2.針對不同專業,實施差異化的課程教學方法。
(1)金融學專業。對于金融學專業的學生,除了全面掌握金融學的理論框架、基本范疇、基本原理、金融理論的前沿與發展動態外,還要培養專業興趣和專業學習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把“金融學”課程中的基本理論和知識講通、講透。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金融的興趣,培養其主動學習的能力。
針對金融學專業學生專業性強及小班教學的特點,在“金融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引入研究性教學方法。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開展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獲取知識的積極性。在“金融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設置3―5個研究專題,由教師引入專題的研究背景,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自由討論,再以組員報告的形式匯總小組的觀點,最后由老師做進一步的總結與點評。通過互助式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教師在講授金融理論時可以降低理論深度,提倡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在基本理論、基本知識點教授完之后,通過具體案例,如引入實際生活中的金融熱點問題,突出金融知識的運用性。
此時,對于金融熱點問題的探討角度與金融學專業的教學有所不同。教師應盡量選擇一些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討論。例如,在貨幣一章可以引入人民偶尤SDR一籃子貨幣的話題,教師可以從微觀層面展開探討,如人民幣加入SDR對企業的進出口貿易、對老百姓的出國旅游、對居民的資產配置等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又如在金融市場一章可以增加證券市場的交易及策略分析的介紹,對于股票交易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動員參加股票交易模擬大賽,使學生在實踐中增加對金融的感受,提高學習的興趣。
3.針對不同專業,實施差異化的課程考核方式。
“金融學”課程的考核方式大部分高校仍以閉卷考試的形式為主。目前,我校該課程的考核方式為期末閉卷考試成績占總評成績的70%,平時成績占30%,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并未采取差異化的考核方式。筆者認為,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應實施差異化的課程考核方式。
對于金融學專業的學生,應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可以取消期末筆試的環節,總評成績的構成應更加多元化。結合研究性教學的特點,可以對專題討論中學生的討論發言、相關章節布置的課程論文、上課時的新聞分享等環節都設置考核標準,給出一個綜合的評價。總之,通過對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真正實現參與式和互動式教學。
對于非金融學專業的學生,考核方式應由重知識測試向重能力測試轉變,要降低閉卷考試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考試的題型應更加貼近生活、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從金融學角度觀察和分析社會問題,培養獨立辨析金融理論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結合“金融學”課程的自身特點,要提高不同專業學生的金融素養,培養出真正符合社會發展的復合型金融人才,就必須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對課程教學方式和內容進行調整與創新,提高高校“金融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趙家敏.從金融學科發展趨勢看我國的金融人才培養[J].高教探索,2003,4:49-51.
[2]康立.《貨幣金融學》課程考試方法改革探索[J].金融教育研究,2012,5:77-80,84.
[3]錢麗霞.《金融學》課程本科教學改革的探索和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5,1:248-249.
[4]米什金.貨幣金融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5]博迪.默頓.金融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