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的動物資源保護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水利工程;施工;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TV 文獻標識碼:A
一、水利工程施工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
(1)空氣塵土污染。一是在土方開挖時,恰逢干旱時節,天干物燥,再加上初期運輸道路為簡易的泥結石路面,導致運輸時塵土飛揚;二是尾氣排放。各種車輛和施工機械在行駛和作業過程中排放的大量尾氣對空氣造成污染
三是水泥灰塵污染。在水泥運輸特別是砼拌制過程中,水泥粉塵容易漂浮在空中,造成空氣污染。
(2)森林植被和野生動物的破壞。在施工現場亂砍亂伐樹木、破壞植被。
(3)水土流失。開挖過程中,的土層遇水容易飽和,造成水土流失,污染周邊施工場地及河流。
(4)噪聲污染。施工過程中車輛、砼及砂漿攪拌機產生噪聲污染。
(5)廢棄物處理。生活垃圾及生活廢料、建筑垃圾等。
(6)現場文物的保護。
二、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1、首先建立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在施工過程中必須建立良好的生態環保體系。首先是確立崗位責任制,建立環保體系流程,責任到位,分工明確,措施得力。崗位責任和體系流程:實行逐層落實,一級抓一級。具體分工和責任:由項目經理,各職能部門組成環境保護體系領導小組。具體分工和措施:由工程管理部門負責制定項目環保措施和分項工程的環保方案,解決施工中出現的污染環境的技術問題。質量安全部門監督施工全過程的環保工作,糾正不符合規定行為,檢查各項環保措施的落實情況;其它各部門按其責任范圍,分別負責組織對施工人員的環境保護培訓和考核,保證進場施工人員的文明和技術素質,嚴格執行有毒有害氣體、危險物品的管理和領用制度,負責各種施工材料的節約和回收等。
2、制定詳細環保計劃,確定部門保護責任
工程開工前,項目部要根據工程設計要求編制詳細的施工區和生活區的環境保護措施計劃,根據具體的施工計劃制定出與工程同步的防止施工環境污染的措施即(健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報環保部門審批后認真落實,作好施工區和生活營地的環境保護工作,防止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區附近地區的環境污染和破壞
3、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1)首先是防止擾民與污染。施工作業應采取合理的預防措施避免擾民,在居民生活密集的地方施工要考慮減少夜間施工、大聲喧嘩等問題,以防止公害的產生。其次是保護空氣質量。施工過程中應盡量減少開挖過程中產生的大氣污染,將工作面適當加水,減少粉塵,降低產塵率?;炷涟韬蜆钦_安裝使用除塵器,使用時運轉正常,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三是注重物料運輸過程中的泄漏措施和機械車輛使用過程的管理。在物料包括水泥、粉煤灰運輸裝卸過程中,應保持良好的密封狀態,所有出口配置袋式過濾器,定期對其密封陛能進行檢查和維修。四是加強機械車輛維修和保養,使用優質燃料,減少有毒、有害氣體的排放量。五是不在施工區內焚燒會產生有毒或惡臭氣體的物質,因工作需要時,報請當地環境行政主管部門同意,采取防治措施,方可實施。
(2)在施工過程中,首先要盡量避免在工地內造成不必要的生態環境破壞或砍伐樹木,嚴禁在工地以外砍伐樹木。二是在施工過程中,對全體員工加強保護野生動植物的宣傳教育,注意保護動植物資源,盡量減輕對現有生態環境的破壞,創造—個新的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三是在施工場地內外發現正在使用的鳥巢或動物巢穴及受保護動物,妥善保護,并及時報告有關部門。四是施工現場內有特殊意義的樹木和野生動物生活,設置必要的圍欄并加以保護。五是在工程完工后,按要求拆除有必要保留的設施外的施工臨時設施,清除施工區和生活區及其附近的的施工廢棄物,完成環境恢復。
(3)按設計和合同要求合理利用土地。一是施工活動中采取設置給排水溝和完善排水系統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破壞植被和其它環境資源。不因堆料、運輸或臨時建筑而占用合同規定以外的土地,施工完成后,恢復原來地表面貌或覆土。二是合理砍伐樹術,清除地表余土或其它地物,不破壞草灌等植被;三是進行土石方明挖和臨時道路施工時,根據地形、地質條件采取工程或生物防護措施,防止邊坡失穩、滑坡、坍塌或水土流失;四是敝好棄渣場的治理措施,按照批準的棄渣規劃有序地堆放和利用棄碴,防止任意倒放棄渣阻礙河、溝等水道,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
(4)噪音是人類生活的一大殺手,也是影響周圍居民與施工部門關系的一大問題。因此必須嚴格選用符合國家環保標準的施工機具,盡可能選用低噪聲設備,合理布置施工場地,合理安排車輛運輸時間,限制車速,禁鳴高音喇叭,合理布置混凝土及砂漿攪拌機等機械的位置,盡量遠離居民區,建立隔聲屏障或隔聲間,以降低施工噪聲;對振動大的設備使用減振機座,加強設備的維護和保養以降低聲源噪聲。對工程施工中需要使用的運輸車輛以及打樁機、混凝土振搗棒等施工機械提前進行噪聲監測,對噪聲排放不符合國家標準的機械,進行修理或調換。
(5)施工棄渣和生活垃圾是影響施工環境的一大因素處理的好壞直接影響施工環境。因此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為依據,按設計和合同文件要求將棄渣和生活垃圾送至指定棄渣場。首先是做好棄渣場的綜合治理。采取工程保護措施,避免渣場邊坡失穩和棄渣流失。按照批準的棄渣規劃有序地堆放和利用棄渣。堆渣前進行表土剝離,并將剝離表土合理堆存,防止任意倒放棄渣降低河道的泄洪能力以及影響其他承包人的施工和危及下游居民的安全。二是舡后期對渣場坡面和頂面進行整治。使場地平順,利于復耕或覆土綠化。三是保持施工區和生活區的環境衛生,在施工區和生活營地設置足夠數量的臨時垃圾貯存設施,防止垃圾流失,定期將垃圾送至指定垃圾場,按要求進行覆土填埋。四是遇有含鉛、鉻、砷、汞、氰、硫、銅、病原體等有害成份的廢渣,經報請當地環保部門批準,在環保人員指導下進行處理。
(6)施工前對全體員工進行文物保護教育。提高保護文物的意識和初步識別文物的能力。認識到地上、地下文物都歸國家所有,任何單位或個人不能據為己有。施工過程中,發現文物(或疑為文物)時,立即停止施工,采取合理的保護措施,防止移動或破壞,同時將情況立即通知業主和文物主管部門,執行文物管理部門關于處理文物的指示。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原因可持續利用保護對策
引言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基礎,也是當今國際社會環境和發展的研究熱點問題之一。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種數量約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地區。但是由于自然、人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正遭受著嚴重的損失和破壞,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過對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設性意見,以資探討。
1.生物多樣性概述
1.1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含義
1992年6月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二條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解釋:
所有來源的形形生物體,這些來源除其他外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
1994年我國政府制訂并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概念:
所謂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構成的綜合體。
但上述對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準確性和簡練性,故本文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組成部分的綜合體。
生物多樣性包含三層含義,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三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遺傳多樣性是指某個物種內個體的變異性;物種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機體的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態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內生境差異、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三者之中生態系統多樣性是基礎,而物種多樣性是關鍵,遺傳多樣性含有的潛在價值最大。
1.2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每個層次生物多樣性的都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和意義。物種的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大量野生和養殖的植物、魚類及動物產品;遺傳多樣性則對培育新品種、改良老品種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人們可利用一些農作物的原始種群、野生親遠種和地方品種培育高產、優質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態系統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維持生態平衡。因此生物多樣性不僅能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社會對食品、藥物、能源、工業原料、旅游、娛樂、科學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維持生態系統的功能、調節氣候、保持土壤肥力、凈化空氣和水,從而支持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其它活動。此外生物多樣性直接影響著中國的文化多樣性.
1.3我國生物多樣性現狀
我國在1987年公布的《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第一期中,公布的瀕危種類有121種,受威脅的158種,稀有的110種,共計389種,其中一類保護植物8種、二類的157種、三類的22種。另據中國紅皮書的估計顯示,超過1/10即500多種脊椎動物物種和15%~20%即400~500種高等植物已經受到威脅。而我國對境內的物種及其數量尚無確切的統計數字,尤其對瀕危物種的調查尚不全面。出現的問題是有些國家未列入瀕危物種名錄的物種面臨生存威脅,有的甚至瀕臨滅絕,而另一些則由于人為的保護、繁育、利用而使種群數量有所增減,因而有必要調整其保護級別或劃出、劃入保護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藥用動植物,如黃草,急待保護。
此外,近年來野生生物貿易已經對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產生了較大影響。由于糧食、中醫藥、服裝等對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動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劇增長,對幾種瀕危動植物物種以及一些沒有列入國家保護名單之內的動植物物種數量已經構成威脅。如:藏羚羊。
2.生物多樣性損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既有自然發生的,也有因自然發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類活動(特別是近兩個世紀以來)無疑是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則是引起損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種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其一是物種的形成與滅絕是一種自然過程,化石記錄表明,多數物種的限定壽命平均為100~1000萬年。其二是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或變異性、適應性比較差,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難以適應,因此而面臨滅絕的危險。如大熊貓,其瀕危的原因除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以外,與其本身食性狹窄、生殖能力低等身體特征有關。二是環境突變(天災),如地震、水災、火災、暴風雪、干旱等自然災害。
2.2人為原因
由于人類對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同時又過多的重視經濟發展,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淡薄,從而導致生境破壞時有發生;對生物資源開發過度,有些甚至是掠奪式的開發;環境污染嚴重;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重視不夠以及制度的不健全,這些都是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喪失、片斷化、退化
棲息地破壞和片段化已成為我國一些獸類數量減少、分布區縮小和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國生境被破壞的兩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減少直接威脅到從苔蘚、地衣到高等物種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導致森林火災的一個主要原因,中國在過去25年內因森林火災共損失了860萬公頃的森林。以農業和建設為目的的占用森林、濕地和草原則是生境破壞的另一個原因。據估計,中國目前農田的1/3本來是處女林,這一問題在中國熱帶地區尤為嚴重。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沿海濕地的一半左右已經發生改變,高原湖泊周圍的濕地也損失嚴重。另外,1950~1980年間中國湖泊面積減少1/10。
生境的片斷化是指一個面積大而連續的生境被分割成兩個或更多小塊殘片并逐漸縮小的過程。多種人類活動都可能導致生境的片斷化。如鐵路、公路、水溝、電話網絡、農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動的分隔物,和自然保護區內修筑公路等人為設施。特別是由于這些人為設施的建立,使得動物的活動受到限制,從而影響其覓食、遷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種子的散布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引起動植物種群數量下降并引起局部滅絕。同時由于生境的片斷化,陽光、溫度、濕度及風的變化,也會導致一些物種瀕危、甚至滅絕。另外生境的片斷化有助于外來物種的入侵,進而威脅到原由物種的生存。
生境退化則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經濟發展、過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場退化嚴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機能衰退,從而對其生存構成威脅。
草原的退化。
2.2.2掠奪式的過度開發
許多生物資源對人類具有直接的經濟價值。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業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人類對之的需求隨之迅速上升,其結果導致對這些資源的過度開發并使生物多樣性下降。
而當商業市場對某種野生生物資源有較大需求,通常會導致對該種生物的過度開發。典型的實例是人類對海洋鯨類的獵捕活動與鯨類數量的消長之間的關系。我國許多藥用植物,如人參、天麻、砂仁、七葉一枝花、黃草、羅漢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經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導致滅絕。其中偷獵、濫挖走私野生動物行為對生物的多樣性威脅最嚴重。
2.2.3環境污染
2.2.3.1水體污染
水體污染能夠對水生生物(特別是魚類)生命周期的任何發展階段,產生亞致死或致死作用,影響他們的捕食、尋食和繁殖。其中亞致死的水體污染對水體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更為突出、普遍、久遠。在這種環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長緩慢或者死于環境脅迫有關的疾病。而水體富營養化能使水體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會使當地植被退化,甚至變成不毛之地,同時土壤動物也會變的稀少甚至絕跡,其生物多樣性比未受污染區顯著下降。如礦區、尾礦堆積地一、礦區廢棄地以及垃圾填埋廢棄地都少有樹木生長。
2.2.3.3空氣污染
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均能對生物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失,并對生態系統構成危害。經各種途徑進入空氣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殺死生物。來自冶煉廠廢氣中的有毒金屬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所引發的溫室效應等造成的生物多樣性損害、減少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和重視,特別是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和酸雨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2.2.4外來物種入侵
外來物種入侵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很大威脅。其入侵方式有三種:一是由于農林牧漁業生產,城市公園和綠化、景觀美化、觀賞等目的的有意引進或改進,如在滇池泛濫的水葫蘆、轉基因生物;二是隨貿易運輸旅游等活動傳入的物種,即無意引進,如因船舶壓倉水、土等帶來得新物種;三是靠自身傳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傳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區危害深廣的紫莖澤蘭、飛機草。在全球瀕危物種植物名錄中,大約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來物種入侵引起的。2002年來自南美洲亞馬遜河的食人魚又名食人鯧在我國掀起軒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達到一定規模時,可能會大量屠殺其他魚類,給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危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2.3制度原因
雖然我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由于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樣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損失。主要表現在:雖然國家已把環境保護的成效納入政績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納入工作計劃;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等)對此重視夠,缺少相關具體實施細則、行動及專業人員。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物種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國已建立數目眾多的保護區,但相對與國土總面積而言是不夠的,而且部分保護區管理混亂、土地權屬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雖已實施《自然保護區條例》多年,但畢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階較低,調整面窄,處罰力度不夠,故需要進行新的立法以保護自然保護區、物種及其生境。而在外來生物入侵問題上,雖有一些法規涉及,如《進出境動物檢疫法》但沒有專門法規對此做相應調整,法律漏洞較大。
此外,由于經濟發展;新的城鎮、水壩、水庫、礦區的開發、建設;旅游活動以及國際合作不充分也會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
3.保護對策
保護生物樣多性不僅需要加快治理環境污染,把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更重要的是在生態系統水平上采取保護措施,傳統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護,通過排除或減少人為干擾來保護生態脆弱區,在一般情況下,確是保護某些物種或生態系統的有效途徑。但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過立法的途徑解決,主要是對自然保護區進行立法。鑒于外來物種對生物樣多性的影響日益嚴重,而我國卻沒有專門立法保護措施,故建議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而且隨著人口和用地的不斷增長,被動的保護已很難真正達到保護的目的,為此提出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同時生物多樣性對全人類都有著深遠的意義,需要各國政府和人民的積極參與,故特別強調國際合作和加強國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護區和制定《自然保護區立法》
自然保護區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雙重性質,并且是一定的空間范圍的區域。在我國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惜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和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地的陸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據《世界資源》1997年的統計,全世界已建立較大面積的保護區1.04萬個多,其無論在保有物種、遺傳、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還是在保護物種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國也意識到,由于缺法相關法律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混亂,保護區內開發與保護矛盾突出,亂砍、濫挖偷獵行為時有不斷,造成一些自然保護區破壞嚴重。
因此,許多國家對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進行了專門立法。如,英國《國家公園和鄉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園法〉澳大利亞的國家公園與野生生物保護法》加拿大的《國家公園法》,韓國的《自然公園法》等。另外,一些國家制定了自然保護區或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綜合性法律,并將自然保護區納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蘭的《自然保護法》、韓國的《自然環境保護法》等。這些法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無論是按國際通行做法還是從我國國情出發,都有必要抓緊制定一部《自然保護區法》,對由于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建設、管理、開發和利用而產生和存在的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建議在原有法規中法律制度:如審批制度、分級分區制度、管理制度、檢查應急制度的基礎上,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如分類性保護和管理制度、監督管理體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鑒國外相關先進經驗,創設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區劃制度和社會影響評價制度。
3.2防止外來物種和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
外來物種入侵不僅對當地生物構成威脅,同時對經濟和人體健康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一些國家對此進行了立法。如美國先后頒布或制修訂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外來物種預防和執行法》、《國家入侵生物法》、《外來有害生物預防和控制法》、《聯邦有害雜草法》等;新西蘭《生物安全法》等。
我國雖有一些法律法規涉及外來物種管理,如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1988)農業和林業局分別建立了水生和陸生野生動物引進審批制度;《野生植物保護條例》(1996)、《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動物防疫法》和《植物檢疫條例》。但是目前尚無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專門法規?!吨袊锒鄻有员Wo行動計劃》涉及到外來入侵物種物種,但未制定專門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行動計劃,所以中國急待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以確保生態安全和保護本國生物多樣性。如設立引種許可證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預警機制。
另外,對外來物種進行普查和有計劃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護中持續利用生物資源
雖然全世界已建立眾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多形式保護方法方式,但相對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護的生物多樣性是有限的。因此人們認識到,有效和長期可信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指對生物資源的利用應以使生物多樣性在所有層次上得以保護、再生和發展。對保護而言,沒有合理利用也就沒有保護。利用自然保護和發展旅游業就是一例。不但有經濟效益,實際上也是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從而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這本身就是社會效益的體現,也是自然保護的價值體現。
另外建議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并將其納入他們的生產計劃中,鼓勵生物的資源利用方式的多樣化。包括根據當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實施傳統的農業和林業措施;推進科研與教育;采取必要的辦法使保護區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進行遷地保護。
3.4國家合作與行動
在生物多樣性問題上,世界各國的共識是生物多樣性問題不是局部的、地區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聯合國有關組織、世界科學界和各國政府部門認為國際合作是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國政府應積極的參與國際合作加入協定,聯合打擊跨國非法貿易與捕獵。加強科研協作,但要注意與產權問題。
我國已加入的公約協定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國際捕鯨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熱帶木材協定》、《關于保護特別水禽的重要濕地公約》等等,為了更好的保護我國生物多樣性,應積極的開展國際合作,并制定相關的實施計劃與細則,在必要的情況下制定相關行政法規或法律。
3.5加強環保教育
【關鍵詞】高等學校 動物福利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103-03
一、探索背景
近年來,虐待動物事件頻頻發生,社會人士呼吁政府部門建立相關法規懲處施虐者,保護動物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已成為共識。當前在很多高校的醫學、生物學、獸醫學等專業領域的教學以及科研中都涉及到實驗動物[1]。筆者所在的揚州大學獸醫學院現有學生近1000人,其中本科生499人。本人在指導學生的動物實驗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由于沒有充分考慮到動物福利問題,出現了在實驗過程中給動物造成非必需的痛苦等種種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動物福利觀,同時也不利于他們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某些高校大學生頻頻上演的虐待動物事件,不僅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甚至造成惡劣影響。因此,有必要在各大高校,尤其是醫學或者獸醫學學校開設有關動物福利保護的課程,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動物福利觀、增強動物保護意識、善待動物、增強社會責任感、在以后的科研以及社會生活中科學合理地保護與利用各種動物資源。
二、動物福利的概念
1976 年,休斯將農場動物福利定義為“動物與它的環境協調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狀態”。1988年,Fraser 提出動物福利的目的是在極端的福利與生產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1990 年,臺灣學者夏良宙提出,從動物立場而言,動物福利可以簡述為“善待活著的動物,減少死亡的痛苦”。動物福利是保證動物康樂的外部條件。動物康樂就是動物自身感受狀態,也就是“心理愉快”的感受狀態,包括無任何疾病、無行為異常、無心理緊張、壓抑和痛苦等。美國動物福利專家稱,動物應有五大自由:轉身自由、舔梳自由、站起自由、臥下自由、伸腿自由。英國農場動物福利法規定有“五不”:無營養不良、無環境帶來不適、無傷害和疾病、無拘束地表現正常行為、無懼怕和應激。
我國學者在解釋“動物福利”時指出:所謂動物福利,就是讓動物在康樂的狀態下生存,其標準包括動物無任何疾病、無行為異常、無心理緊張壓抑和痛苦等。基本原則包括:讓動物享有不受饑渴的自由、生活舒適的自由、不受痛苦傷害的自由、生活無恐懼感和悲傷感的自由、表達天性的自由。而動物福利的概念由五個基本要素組成:生理、環境、衛生、行為、心理。動物福利包括物質(身體) 和精神兩個方面,通俗的講就是動物在飼養、運輸、屠宰過程中要人道,盡可能的減少痛苦、不得虐待動物。動物福利所強調的不是我們不能利用動物,而是應該怎樣合理、“人道”地利用動物,要盡量保證那些為人類做出貢獻和犧牲的動物享有最基本的權利。動物福利實質上是以人為本位的,是指在動物保護的基礎上所提出的人們給予動物的保護措施使其康樂,而人類也可以從中更好地受益。
三、設計思路
1.教學內容的探討
動物福利概念的提出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和進步的必然結果。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條件下,善待動物、倡導生態文明、保持生態平衡, 是社會良性發展的保障。目前,動物福利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發達國家更是在國際貿易中設置動物福利壁壘。而我國的動物福利發展狀況相對落后。
《動物福利保護概論》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是動物學、生態學、畜牧學、動物行為學、獸醫學、公共衛生學等多門學科的交叉學科。該課程需兼顧家養動物和野生動物,全方位探討動物保護問題,論述動物保護的內容和意義、動物的痛苦、動物的保健、動物福利、動物異常行為、動物試驗、人類娛樂活動等和動物保護的關系,同時還應分別介紹家庭寵物、經濟動物、野生動物等保護概況、存在的問題及采取的保護措施,介紹動物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組織機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全面了解動物保護的目的和意義、培養保護動物的意識、掌握常見動物和野生動物的保護及動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等,從而使學生能自覺參與到動物保護的行動中,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針對教學內容多而教學時數相對較少的矛盾,需合理安排課時,從而達到全面地學習動物福利保護的目的。課程教學計劃是 32學時。教學內容與學時分配建議如下表:
表 1《動物福利保護概論》理論教學學時分配表(共32 學時)
序號 教學章節名稱 學時 序號 教學章節名稱 學時
1 第一章 動物保護的內容及意義 2 9 第九章 畜禽的保護 2
2 第二章 動物的痛苦 2 10 第十章 實驗動物的保護 2
3 第三章 異常行為與動物保護 2 11 第十三章 家庭動物的保護 2
4 第四章 動物福利與畜牧生產 2 12 第十五章 經濟動物的保護 2
5 第五章 動物的保健 4 13 第十六章 園養動物的保護 2
6 第六章 動物試驗與動物保護 2 14 第十七章 野生動物的保護 4
7 第七章 人類娛樂活動與動物保護 2 15 合 計 32
8 第八章 動物保護立法及動物保護組織 2
2.教學方法的探討
(1)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明確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改變傳統的老師“灌輸”模式,采用互動式、啟發式、研究型性教學。可通過典型案例分析提高大學生對動物福利問題的認識,引發大家的討論,同時配合采用課程報告等方式進行輔教學,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促使學生們深刻了解動物保護的內涵和意義。例如,2012年10月發生的四川“虐猴男”笑著活剝猴皮事件;2016年7月13日發生的天津虐貓,小貓被切掉半張臉事件;更有2015年3月31日,成都某大學生因與寵物店老板協商不好退款金額,當場虐死僅兩個多月的小貓等等。這些損壞動物福利的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造成了惡劣影響。因此,人們也將注意力轉向了大學生這個高素質群體。一個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人,竟會如此殘忍,面對幼小的生命,因自己的一時憤怒,竟然活活虐死小貓,不禁引起人們對青年學生動物福利意識淡漠的擔憂。而發生在2016年7月23日的“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老虎傷人”,“泰國普吉島大象在海嘯中救孩子” 事件,又代表不同的動物角色立場。此類教學方法的重點和難點是嘗試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場表達觀點和如何把握動物利益和人類利益的平衡,對每章教學重點教師應當做到精講并反復強調[2]。
重新審視和組織教學內容,建立優化的動物福利保護教學體系。在課堂教學中既注重講授經典的基礎理論知識,同時又跟緊學科發展前沿研究動態。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又可以獲得最新的信息,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3]。另外,在教材的選擇上除了使用規定教材外,同時將國內外其他的優秀教材引入到課程內容中,作為學生的主要參考書。此外,還可以介紹與動物福利保護相關的中英文雜志,以及有關動物福利保護的網站和課程網絡課件地址,供學生進行查閱,豐富學生的知識來源。
(2)創新性應用研究性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研究性教學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下,將課程的內容轉變成生活、生產或科學中的實際問題,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的幫助下按照科學研究的模式來分析、解決這些問題,最終達到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一種教學過程[4-6]。研究性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從傳統的知識獲得過度到知識和能力的并重。最典型的研究性教學模式是通過在老師的幫助下分析、解決問題,最終達到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研究性教學要求對教學內容的大膽取舍、有效整合,借助具有典型性、綜合性和趣味性的熱點研究問題,如“實驗動物的福利”、“經濟動物的福利”的問題等,開展以3-5個學生為1小組的專題演講。這一教學模式,將會大大刺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打破灌輸式傳統教學模式,讓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去尋找和學習知識。同時,此類教學方法的開展,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以及查找文獻、收集資料的能力。課程考核方式可采取20%+20%+10%+50%的方式,分別是期中基礎知識測試、熱點研究問題完成情況、平時作業完成情況、期末開卷綜合測試。最后,為了讓課內課外結合,同時提高設計效率,可以容許學生課內將筆記本電腦帶到教室,課上完成大部分設計,課下繼續完善,并且課下的問題可以在課堂上討論,典型問題老師集中講解。課下的問題也可以通過郵件、QQ或者微信同老師交流
(3)專題短片回放, 豐富教學手段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掌握動物保護知識需要以感性認識或經驗為基礎,感官可以使動物保護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這樣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通過經典短片回放,能使學生身臨其境,獲得學習的滿足感,創造愉快自由的學習情境,會使學生的大腦不至于過度緊張和疲勞,激發學生學習動物相關知識的動機和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此類教學模式更加直觀性,具有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動物福利保護概論》集各種動物的保護于一門課程中,各種野生動物的保護包括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7],在多媒體的教學模式下,野生動物行為的觀察更加直觀和形象。通過播放記錄動物短片,如實驗動物的操作過程和注意事項,能讓學生記憶深刻,迅速了解實驗動物的操作過程,同時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教學能達到滿意的效果。通過播放關于學生動物實驗過程中所涉及的動物福利問題,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動物福利問題的甄別,并將知識點貫穿于短片中,讓學生了解動物實驗中需注意的動物福利問題,以及如何采取正確的處理方式。
(4)科研專業知識的融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將專業的最新動態及相關科研成果寫入課堂教案或講義,融入課堂教學中,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學科動態和走向,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8]。例如,在動物福利和畜牧生產章節中,關注畜牧生產過程中的最新研究動態;關注動物傳染病的最新研究進展,注重動物的健康問題;關注重要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培養學生的公共安全意識;將國外先進的生產工藝引入課堂,例如為提高母豬飼養管理中的動物福利問題而研發的智能化母豬飼喂管理系統,讓學生們了解現代化畜禽生產的發展方向,以及動物福利概念在生產中的滲透。另外,以科研式教育為輔,能使教育、教學、科研工作三個層面相輔相成,形成特色,同時也能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
(5)組織參觀野生動物救助中心和流浪動物收留機構
去動物園參觀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態、流浪動物收留機構、民間動物救助站等,切實體會動物福利保護立法的必要性。直面受傷動物帶來的震撼可以強烈刺激人的內心,同時在參觀的過程中注重與動物福利保護人員的交流,認真體會動物福利的重要性。并且反思因為人類活動而導致的動物生存環境的破壞,是動物滅絕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觀看救治好的伴侶動物與人類的親密關系也能增強學生尊重生命,珍愛動物的情感。
(6)教師的不斷學習和全面發展
《動物福利保護概論》是動物學、生態學、畜牧學、動物行為學、獸醫學、公共衛生學等多門學科的交叉學科。承擔《動物福利保護概論》課程的教師應當具有多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并且需要了解動物立法、飼養管理、行為學、防疫等方面的最新進展。讓學生們更好地了解學科動態和走向,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切實保障動物的福利,要做到知行合一。這就要求教師本身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要加深對動物福利內涵的認識,定期接受以實驗動物福利規章制度、相關技術為主的培訓,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以身作則,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產生影響,潛移默化中使動物福利的觀念和意識深入人心。
四、小結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融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通過動物保護概論課程的學習,能使大學生們認識到動物保護問題的實質就是人的價值取向問題。動物保護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教師作為高素質人群更加責無旁貸。將《動物保護概論》作為選修課引入到高校大學生教學體系中,對于提高大學生學習動物保護知識、提高動物保護意識具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同時,通過對《動物福利保護概論》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探討,提高了教師的業務水平,使學生掌握了動物福利保護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達到了理論和實踐融會貫通的目的。
教學工作是一項長期而且任務艱巨的工作,為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思考,在不斷地實踐過程中創新教學方法,創新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 郭永剛,閆秀明,胡立磊.高校動物實驗教學與實驗動物福利[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3,25 (2):208-210.
[2] 董暉,李磊. “動物福利”教學設計 [J].生物學通報,2010,45(10):20-23.
[3] 陳吉剛.微生物學合作式教學改革的探討和思考[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9,22(2):84-87.
[4] 王曉泉,劉曉文,彭大新.動物傳染病學課程研究型教學模式初探[J].現代農業科技,2011(5):24-25,30.
[5] 劉新,方芳,陳冬梅.探索研究型的本科生微生物學教學改革的體會[J].熱帶醫學雜志,2008,8(8):884-885,888.
[6] 徐大勇,李峰.微生物學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討[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9(1):81-84.
[7] 閆大任.《動物福利與保護》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探討[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2,33 (5):54-56.
關鍵詞:森林經營方案;國有林場;森林認證;千島湖區
收稿日期:2011-10-07
基金項目:浙江省林業科技推廣項目“基于FSC森林認證的經營技術研究與推廣”(編號:07B02)資助
作者簡介:彭方有(1973―),男,浙江衢州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生產與科研工作。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1)11-0004-04
1引言
國家、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20世紀90年代,可持續發展逐漸在全球范圍內達到共識。開展森林認證成為發展現代林業的必然要求,FSC森林認證是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手段之一,將促進我國森林分類經營的實施。我國林業發展進入生態建設時期,森林經營方案是FSC森林管理認證操作過程中的重要內容,而我國傳統的森林經營方案還基本停留在以木材生產為主的傳統體系中,不能適應 FSC提出的新理念及其標準和指標[1]。對照FSC原則與要求,在關注生態環境保護、社區建設以及員工和當地居民利益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森林經營管理工作與國際接軌,傳統森林經營方案內容需要相應調整[2]。從有利于政策執行、森林經營水平提高、信息利用、技術扶持、人力資源合理利用出發,與國際接軌的森林經營方案應該在國有林場率先編制與實施。
千島湖的主體經營者浙江省淳安縣新安江開發總公司所屬16個國有林場肩負著保護和開發千島湖山水資源的重任,引入森林認證機制,編制與實施相匹配的森林經營方案,對于水源涵養區和風景旅游區森林可持續經營具有重要價值。
2研究方法
向瑞士市場生態研究所(IMO)提出FSC森林認證申請,聘請上海竟強企業管理咨詢公司為公司國有林場舉辦了森林管理體系認證培訓班,培訓的主要內容為森林管理體系認證國際標準,涉及森林管理體系、營林、生態環境、社會工作、資源調查等方面。根據《森林法》和《FSC原則與標準》要求,在千島湖區國有林場全面開展森林資源調查,縣環保部門對公司森林經營對環境的影響進行了評估,通過各種方式向利益相關方進行了咨詢,制定了FSC管理文件[3]。在此基礎上,編制與FSC匹配的森林經營方案,按照FSC原則進行森林經營與管理,通過FSC森林認證審核和森林經營方案實施監測修編(圖1)。
圖1森林經營方案編制技術路線圖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可持續經營中存在的問題與成因
森林經營項目一般包括采種育苗、林地清理、整地、栽植、撫育、成林經營、采伐、集運。
從規劃角度看,規劃林地在保護區、風景區、珍稀野生動植物存活區范圍內或附近區域,會破壞保護區、風景區,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以及造成該范圍內的其他生態破壞。從“遺傳、立地、密度”三要素開展營林生產角度分析,如樹種選擇不當,立地條件不好,密度控制失度,都會破壞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導致水土流失,生產力低下,影響生態與經濟效益。此外,林地清理可能會導致土壤,進而導致水土流失可能性的增加,鳥、獸、昆蟲和微生物的數量會有部分減少。整地可能會導致土壤水份的散失和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增加;未成林撫育中如果使用化肥、農藥和進行病蟲害防治,可能會產生化肥、農藥面源污染;成林經營中的木材采伐、集材和運材對土壤、野生動植物會帶來一定的影響,林地采伐后,地表可能會導致水土流失增加。
森林經營活動是一項系統工程,營林建設期相對較長。從規劃設計到整個營林生產實踐當中都必須遵循“生態造林”的基本原則,按照“近自然林業”的森林經營思想體系,采用先進適用技術與傳統營林措施相結合,盡量避免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公司作為國有林場,承擔著后備資源培育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雙重任務,在國家林業建設中起著示范和骨干作用。公司成立以來特別是最近幾年來,在林業規劃、樹種選擇、選種、育苗、選地、林地清理、整地、施肥、種植、護林、防火、筑(修)路、病蟲害防治、灌溉、采伐和制材、木材集運、萌芽、更新造林等各個主要森林經營活動環節,都十分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對環境的影響總體上是輕微的,有的環節甚至根本沒有影響[4]。
森林資源結構不夠合理是當前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主要表現在樹種、齡組結構不合理。公司國有林場按現有喬木林分樹種面積比例來看,松∶杉∶柏∶闊為54∶21∶6∶19;喬木林分面積按齡組結構比例,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為15∶19∶20∶45∶1。針葉林、成熟林比例過高,整個森林資源呈現針葉化、老齡化的狀況,因此,要改善現有不合理的林分結構,必須進行合理改造、合理利用,以促進林分有效、健康、快速地增長。
3.2森林經營指導思想與原則以及重點內容
3.2.1指導思想
遵循我國林業發展指導思想、基本方針和林業發展模式,貫徹辦場方針,響應FSC原則和標準,并且根據淳安縣新安江開發總公司國有林場經營的千島湖區位、森林資源特點,以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森林可持續經營理論為依據,堅持所有者、經營者和管理者權利義務統一,分區施策,以培育健康、穩定、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為目標,通過嚴格保護、積極發展、科學經營、持續利用森林資源,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和林地生產力,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改善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增強森林生產力和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
3.2.2基本原則
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堅持所有者、經營者和管理者責、權、利相統一;堅持分區施策、分類管理政策相銜接;堅持保護、發展與利用森林資源并重;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籌兼顧。
3.2.3重點內容
包括森林資源與經營評價,森林經營方針與經營目標,森林功能區劃,森林分類與經營類型,森林經營,非木質資源經營,森林健康與保護,森林經營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投資概算與效益分析,森林經營的生態與社會影響評估,方案實施的保障措施,公司FSC體系的框架和運作方式等。
3.3森林經營方案編制的關鍵技術
3.3.1森林經營方案的內容體系
根據FSC森林認證的要求,現代森林經營方案的內容體系需要重新架構。根據森林經營單位的實際情況確定科學合理的具體森林經營體系,是森林經營方案編制中的核心問題。
與現行森林經營方案比較,增加的內容包括林地使用權、森林經營相關法律法規分析。森林資源分析不僅分析林木、林地,而且從多資源角度深化分析。市場需求分析?,F在培育的森林是滿足以后的市場需求,森林培育的長周期性要求森林經營者對未來材種需求作出分析判斷,以指導人工林(如杉木用材林)更新造林時的樹種更換選擇。林地利用規劃。社會經濟發展,林地征占用較多,應與當地政府部門銜接。保護與監測、社區參與。從實際行動上保證森林經營活動對環境負責、對社區有益,見圖2。
圖2森林經營方案的內容體系
3.3.2森林經營目標的確定
以《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與指標》與《FSC 原則與標準》為框架,從公司國有林場實際情況出發,經營目標應根據現有森林資源狀況、林地生產潛力、森林經營能力和當地經濟社會情況等綜合確定。森林經營目標應當作為當地國民經濟發展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與國家、區域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和指標體系相銜接。經營目標主要包括森林資源發展目標,林產品供給目標和森林綜合效益發揮目標等。
3.3.3建設項目的設計
(1)營林措施設計。營林措施內容包括更新造林、幼林撫育、林分改造、封山育林等。根據經營目的、植被類型、樹種、立地質量、起源、更新方式等因素設計公司國有林場森林經營類型,達到生態安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應用可行、符合實際。
(2)采伐措施設計。制定經營期的采伐規劃、年度森林采伐計劃,落實到山頭地塊。嚴格森林采伐管理。高保護價值森林禁止一切形式的采伐,按照生態公益林、商品林不同功能類型要求進行伐區工藝設計,制定嚴格的采伐管理工作流程。FSC特別強調產銷監管鏈的管理,建立采伐規劃至木材集運、木材測量、木材銷售各個環節控制文件,使監測機構和認證機構能追蹤到每一種林產品的源頭。
(3)非木質資源經營設計。森林非木質資源包括茶葉、森林果實、花卉、藥材、野菜、森林景觀、竹子及其副產品等森林植物資源,這些資源大多數是可再生的,并具有很高的藥用、食用和能源化價值。為了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森林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必須進一步加強非木質資源經營能力與水平。
注重基地建設與森林休閑旅游相結合,品種和數量的確定,基地的布局,突出融入和服務森林休閑旅游,力爭創造農林產業的高附加值。對國有林場的低產低效桔園進行套種、換種等提升改造工作,發展優質枇杷、楊梅、藍莓、香榧、山核桃、藥材等效益高市場行情好的經濟作物,為經濟林改造提升和森林采摘游奠定基礎。
(4)森林旅游設計。遵循“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方針,保護好現有森林植被和歷史文化古跡,根據生態旅游市場和杭州市旅游西進的要求,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因地制宜,合理開發游憩資源,精心配置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設施和宜人的休閑服務設施,構建美麗的鄉村旅游景觀林,使之成為風光秀美、效益全面、特色鮮明的游憩場所,成為“長三角首選、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旅游度假勝地”,為淳安縣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做出貢獻。
鄉村旅游是鄉村發展和旅游業發展相結合的新型產業,公司把千島湖鄉村旅游擺在千島湖觀光旅游的補充和提升的地位來認識,站在企業轉型發展的高度來重視,立足長遠持續發展的眼光來把握。
將森林休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積極開發森林生態文化、淳安地道飲食文化等一系列主題項目,打造淳安森林旅游精品工程。公司管轄的全部林場將整合成為一個完善的森林休閑旅游網絡,發展成為淳安縣森林休閑旅游的示范區,與千島湖湖區觀光旅游、鄉村旅游形成良性互補,并吸納、帶動周邊鄉村農家樂發展。
(5)生態、社會保護措施設計。生態、社會保護措施包括森林資源數量、質量、分布、結構及其動態變化,森林生態系統完整性、森林健康與生物多樣性狀況;森林提供木質與非木質林產品的能力;森林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游憩服務、勞動就業等生態與社會服務功能;林業有害生物、森林病蟲害、森林火災和地力衰退狀況等。生態、社會保護措施是FSC林業管理體系的核心內容,這些措施應該以FSC準則的要求為準。
2011年11月綠色科技第11期
3.3.4社區環境的管理
FSC注重社區環境管理。森林經營活動包括樹種選擇、選種、育苗、造林地選擇、林地清理、整地、種植、撫育、施肥、治蟲、筑路修路、采伐、制材、集材、木材運輸、造林更新方式選擇等。這些經營活動通過非污染或污染途徑對環境造成影響。包括對土壤、水源、濕地、植被、生態、勞動者、社區等方面的影響。保護對象包括物種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代表性樣地保護(保護區、濕地、次生闊葉林與脆弱地帶、道路等)、自然環境保護、非木質資源保護、護林防火、森林病蟲害防治、林地保護、勞動保護等。對各保護對象制定具體的保護措施。
3.3.5評估體系的建立
(1)評估內容。森林經營單位應建立森林經營成效監測體系,監測森林經營方案執行情況,依據年度計劃和有關標準、規定,驗收經營作業成果。
根據監測結果和相關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與指標體系,定期評價森林經營方案實施效果,評估森林可持續經營狀況,并通過FSC進行森林可持續經營認證年審。
在經理期內依據監測、評估結果對森林經營方案進行適當調整。其中對經營目標、森林分類區劃、采伐利用規劃等內容進行重大調整時,應報原森林經營方案批準單位重新批復。
(2)資源信息管理。加強森林資源檔案的信息化管理,采用3S技術等提高森林資源續檔水平及其分析能力。森林資源資產動態化管理是傳統森林資源管理的根本性改革,其根本目的還是保護資源、發展資源、合理利用資源。它能如實反映森林資產的價值與變動,促進森林資產的合理流動,提高使用效能,正確體現森林資產的價值量,保障森林資產的保值增值,進而提高森林資產使用效益,以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為公司國有林場的近期經營和長遠建設提供輔助決策的依據。構筑森林資源信息化管理平臺,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林地林權管理、森林資源監測、森林資源利用管理和森林資源監督等基本政策和制度,逐步使公司森林資源管理工作走上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軌道。
(3)環境與社會影響評估。環境影響評價參照國家、區域或經營單位等不同層次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與指標,重點包括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生產力、保持森林健康與活力、保護生物多樣性、發揮社會效益等方面的優勢、潛力和問題,以及編案單位的經營管理能力、機制和森林經營基礎設施等條件。
評價的結果應該用于營林操作之中,評價提出的關于生態環境和社會保護方向的措施應該能在實際操作中得到落實,同時兼顧環境監測檢查相關措施的可操作性。
3.4森林經營方案實施保障體系
3.4.1方案論證與審批
森林經營方案成果包括方案文本及相關圖表和數據庫等,是指導公司建立實施森林管理體系的綱領和行動準則,是指導各有關部門工作的指南和依據,通過森林經營方案的運行,使公司能建立一個完整、經濟、有效、符合FSC準則的管理體系。
編制成果經承擔規劃設計的單位簽署意見后,由編案單位和林業主管部門組織專家、利益相關方共同論證,并通過FSC森林認證部門審核,上級林業主管部門審批,爾后遵照執行。
3.4.2加強監測與評估
森林具有生物多樣性、生態環保、地方社會文化保存價值等功能,需要研究森林經營活動的環境影響、環境影響監測,并減少森林經營活動對環境影響,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監測方法包括固定樣地與臨時樣地監測、小班檔案更新與復位調查監測、土壤取樣監測、水體觀察監測、路線踏查監測、經濟核算監測、社會調查監測。在森林經營方案中引入現代的綠色管理模式,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林業可持續發展控制操作指南,特別是采取人工布設鳥巢、進行除障、填補措施為野生珍稀動物創造更好的生存棲息環境等。
3.4.3健全社區參與及沖突解決機制
社區參與首先是建立經營單位與社區之間的溝通機制。社區參與途徑有生產經營活動參與、林場建設活動參與、管理與保護參與。在木材采伐等生產場地配備應急防護醫藥與器材,加強林業生產人員的勞動健康安全防護;通過公司網站、設立熱線電話、接待日和信息調查等投訴管理程序和信息溝通程序,建立社區參與及沖突解決機制,推動社會關懷的新文化等;每年定期向社會公示公司國有林場森林可持續經營方案要點,包括公司承諾的營林政策,經營活動投訴聯系人、公司經營活動規劃要點、經營活動監測等情況。
與當地村民簽訂合同,合同內容包括允許當地村民按傳統習慣有限地使用林分內的非林木產品。要限制村民的采集權力,只允許他們在可持續水平上進行采集。清楚地界定與村民權力相對應的責任。在其經營計劃中說明解決爭端的辦法,包括出現爭端時村民應該聯絡的人、林場處理這類事件的人員及補償機制等。
3.4.4強化宣傳培訓以及檔案管理
每年組織林場職員和林場外的人員(如林業局干部、當地社區群眾、旅游者等)開展宣傳活動,以加深對FSC 和認證的理解。就減少森林經營活動引起的環境影響向職工提供基本培訓。記錄所有的宣傳培訓活動,如培訓時間、培訓內容、培訓對象等。建立完善的技術檔案。包括林地所有權與林場經營沿革檔案、森林資源調查檔案、林業生產計劃與驗收檔案、木材與林產品銷售檔案、環境監測檔案等。
4結語
從國有林場實際出發,綜合資源、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要求,構建能滿足FSC要求、具簡易性、可操作性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方案的內容體系。針對目前國有林場森林經營中存在問題,提出符合FSC要求的森林經營實施措施。通過國有林場森林經營現狀的系統分析和發展趨勢評估,在深入研究森林可持續經營和《FSC原則與標準》要求基礎上,研究制定基于FSC的國有林場森林經營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森林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研究傳統森林經營方案與FSC原則要求的差距,以構建科學的森林經營體系為主線,提出符合FSC原則要求的國有林場森林經營方案,指導國有林場森林的可持續經營。
參考文獻:
[1]
彭方有.基于FSC森林認證的森林經營方案編制研究綜述[J].廣東林勘設計,2010(2):1~5.
[2] 徐高福.基于FSC森林認證的千島湖森林經營方案編制研究[J].林業調查規劃,2008,33(6):4~7.
關鍵詞: 顧洞河 生態修復 生態環境保護
一、顧洞河歷史概況
顧洞河濕地作為朝陽市區唯一的內河濕地,位于遼寧省朝陽市大凌河與顧洞河交匯處,流域位于東經120°34′42.54″,北緯41°54.36″。歷史上的顧洞河水草茂盛,魚蝦資源豐富,水鳥眾多,是南北遷飛候鳥的重要中轉棲息地;濕地也為下游地區(錦州)提供了豐富的水源,也對本地區域環境的改善和氣候調節起到一定的作用。20來世紀80年代以來,濕地附近河道挖砂嚴重,使濕地自然水文循環條件被改變,加之多年來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劇烈等原因,濕地附近生態環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破壞,濕地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顧洞河已由一條清澈河流成為污染的河流,植被退化,水污染嚴重。
二、顧洞河現存的環境問題
1.顧洞河的生態功能減退
隨著現代工農業的快速發展,以及鄉鎮人口的劇增,生活生產行為顧洞河流域生態環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破壞。近些年來大量的采砂使地下水大量流失,對含水層中的地下水產生很大影響,地下水水位下降可能誘發顧洞河河水退卻;欺占河道、河道挖砂砂、毀林種地,造成嚴重水土流失,使原有天然河流生態功能減退。
2.顧洞河河水體功能改變
顧洞河河兩岸的鄉鎮尚沒有集中的污水處理設施,沒有污水收納管網,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畜禽養殖廢水得不到收集和凈化,未經處理的污水呈面源形式流進河內,造成顧洞河河水體污染,致使水河水質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Ⅲ類標準。
3.顧洞河濕地植被匱乏
顧洞河河兩岸綠化面積減少,造成植被稀疏,沙灘,生態環境脆弱。一方面,河兩岸墾荒,將多年的濕地、成熟的草甸變成耕地,大面積的林地被復耕為農田;二是,河道挖砂嚴重,水土流失嚴重,顧洞河植被采伐,改變濕地自然水文情勢,使濕地水生生物受到破壞。
三、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功能
1.顧洞河河口生態修復
朝陽市政府保護顧洞河河口濕地,以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發揮、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教育等功能,同時也為城市濕地成為一種以休閑游憩的濕地保護方式,規劃濕地面積約0.45 km2,主要對濕地邊灘和植物進行整理和修復,增加濕地面積,水禽鳥類活動范圍擴大,將濕地內以水禽棲息地為主的濕地生物生境進行合理建設和恢復濕地結構和功能,形成多樣、連續、穩定、可持續利用的濕地生態系統。
1.1保護顧洞河河口濕地
顧洞河河口濕地所在地是朝陽市現存具濕地特征的濕地生態區,同時是侯鳥遷徙中轉站和食物補給站,建立一個合理的生態景觀結構來恢復和保護濕地生態系統。以保護濕地的自然生態功能為出發點,在濕地景觀構建過程中盡量減少人為因素對生態的破壞。對規劃區大凌河與顧洞河河口區邊灘做生態處理,種植水生植物,營造自然濕地景觀和生態功能。擬種植的植物為水生植物、灌木和喬木,它們不但有景觀效益,對水體的凈化和生態保護,濕地生態規劃設計將有利于保護城市市生態濕地。
1.2建設宣傳、教育,保護濕地
建設管理好濕地 ,在科學管理和保證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發展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開展濕地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文化建設和宣傳教育,深刻研究和完善濕地生態系統科學價值,從而獲得更高價值的社會效益是十分必要的。
顧洞河河口濕地所處季風氣候區,季節性雨季明顯,洪水災害具有迅速且持續時間較短的特點。雖然修建了一些其它防洪設施,但防洪標準也不足十年一遇。為保證顧洞河河口濕地順利地行洪、泄洪和利于顧洞河河口濕地區域生態環境的快速回復,我們提出了生態防洪的措施。
在顧洞河河口濕地種植沙棘、棉槐生太軟堤防,對顧洞河河口濕地所兩岸以外的已開發的河灘地進行“退耕還林”。同時,對現有荒灘實施綠化工程,改造現有低質林區。
顧洞河河口濕地下游河道兩側短溝,適合建設柳谷坊。堤外側表面種植地被植物護坡,內側為青石條干砌堤壩,便于生物、水份、養份的交流。顧洞河河口濕地下游至顧洞河入河口段,采用回填采沙坑、整修護砌岸坡等工程措施,在受到洪水沖擊的堤內側建設灌木防浪林。
2.植物生態系統的修復
根據顧洞河河口濕地水資源、氣候、土壤等特征,結合景觀建設的需求和河道的水利功能。顧洞河河口濕地屬洪泛區,洪水過后水土流失嚴重,所以治水必然要治河道邊灘,防止水土流失破壞河道水環境,對河到周邊的岸坡、邊灘要加強水土保持,植樹造林,種植槐樹、沙棘等植被,具有防止水土流失功能的植被,對河道采砂破壞的植被實施誰破壞誰復墾的制度,破壞多少補多少的原則恢復植被。2011年朝陽市治理顧洞河兩岸的灘地面積6.1hm2,2012年治理灘地面積3.2hm2,主要樹種側柏、楊樹、垂柳、槐樹。
3.水生物物種的恢復
以恢復水生生態系統的功能。生物物種的恢復主要包括保護特有生物物種,恢復“朝陽市顧洞河河口濕地”水生生物資源,顧洞河野生魚類有:餐條、花江、鰍、短吻鰍、麥穗、興凱須鮑點紋鮑、高體鮑、長吻擬鮑、棒花魚、清除湖鮑、花骨魚、擬白魚、重唇魚、魚、花鰍、泥鰍、櫛蝦虎魚、蝦虎魚、蛇、擬引種。顧洞河河口濕地通過種植水生植物以及為水生動物營造棲息環境,吸引河口濕地上下游河流中的各種水植物生動物,修復河口濕地水中的生物鏈,達到豐富水體和凈化水質的目的。寬窄深淺不一的主河槽和擋水壩(或攔沙壩)、潛壩的設置,即為恢復水生植物以及為水生動物棲息的生態環境,從而適合顧洞河濕地水位變化的水生生態環境。
4.清淤疏浚修復河流
河道泥砂淤積嚴重,存在大量的淤泥,灘地淤積比較嚴重,平均淤積厚度1.2米左右。清理淤泥,為污染行為還“歷史債”.對河口濕地實施疏浚,使之淺黑紅色的河水變得又清又綠,把河道治理作為當前水利工作的重點,通過清淤疏浚、修坡護砌、截污控污、兩岸植綠等方法。河口濕地清除河道內垃圾、砂場棄料等,河道疏浚400m,清淤量2.3萬m3。
通過清淤疏浚河道有了的較大改進,河水明顯清起來,蓄水量增大,水流量是原來的3.1倍(顧洞河入口治理前流量為0.12m3/s,治理后流量為0.36m3/s),大凌河入境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
5.水質生態修復
一、國內外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一)國際生態旅游發展
國外的生態旅游發展較早,始于20世紀70年代,至今已有40多年的發展歷程。這其中,位于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歐洲的英國、法國、瑞士,非洲的肯尼亞、南非,東南亞的印尼、馬來西亞及東北亞的日本,都已成為目前生態旅游發展比較成熟、極具代表性的國家。與此同時,有更多的國家和地區正在不斷完善其生態旅游發展或者加入到生態旅游的行列之中。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態度以及對當地文化的認同與尊重等生態意識是生態旅游發展的思想基礎。世界生態旅游協會的數據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美國、澳大利亞旅游者,以及90%的英國旅行者認為積極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并支持當地社區發展是旅游地不可推卸的責任。生態旅游業也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潛能。生態旅游在世界旅游活動中占據了一個非常大的比例。從世界旅游發展的角度來看,生態旅游是近年來旅游業中增長較快的那一部分,生態旅游的迅速發展讓其備受旅游業的關注,成為現在旅游發展的潮流。據不完全統計,日益豐富的生態旅游形式與產品給全球帶來了至少4000億美元的收入。相比大眾旅游80%消費貢獻給機場航班、酒店、旅行社及其他國際公司的情況,生態旅游由于其大量雇傭當地民眾且其消費基本都發生在當地,因而收入中的約95%能直接歸屬于生態旅游社區。
(二)國內生態旅游發展
《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與運營規范》中將生態旅游定義為:以可持續發展作為生態旅游發展的觀念,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盡量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并依托自然的良好生態環境,在開展旅游的同時,進行生態環境保護教育,以及生態體驗和認知的旅游方式。目前,我國的生態旅游形式已經由原生態的自然風景發展到了旅游開發者參與開發的半人工形勢的生態景觀,如一些草原、河流、森林及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旅游也發展成為多種活動方式,如游覽、觀賞、科考、探險、狩獵、垂釣、田園采摘及生態農業主體活動等,多樣化和差異化并存。同時,生態旅游發展的特點也決定其成為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重點產業,是當地經濟發展的新支撐點。2014年8月,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2015年1月,再《〈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任務分解表》,旅游產業發展迎來新的契機。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要全面推動生態旅游。為推進生態旅游發展,國家旅游局和環境保護部聯合制定了《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與運營規范》,聯合印發了《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管理規程》,這些政策的實施對加快生態旅游的發展,提升我國生態旅游水平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我國生態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存在的問題
與美國、加拿大、日本等一些生態旅游發展比較成熟的國家相比,我國在生態旅游建設發展上,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無目標式開發旅游資源
在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旅游投資商經常因為利益問題,在投資開發中忽略了對當地旅游資源的調查研究以及合理的評估及規劃。無目標的發展方式往往會導致很多稀有的旅游資源被破壞,雖然在最初的一個階段,旅游發展會呈現良好的態勢,但長期下去會造成資源的枯竭。
2.粗放型管理旅游景區
生態旅游區由于在開發的伊始,沒有做好規劃和管理工作,在旅游資源開發后,很多管理方面的問題會接踵而至,如當地為了招攬游客,對旅游區內一些珍貴的植物和動物進行不限制的采摘和捕殺,甚至有些是稀有的國家保護動物,這樣會加快很多珍貴品種滅絕的速度。另外,有些景區的設計仿照城市來建設,旅館、餐館的大肆建設,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
3.旅游者生態意識缺乏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生態旅游業的發展過于迅速,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中,只重視了硬件的建設,而忽略了精神層面的管理,很多生態旅游開發區的當地村民缺乏生態意識,只為盈利而忽略了旅游資源的保護,而一些旅游者在旅游的過程中也缺乏生態保護意識,到哪里隨性游玩,不重視環境保護,因此,生態旅游區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分析以上存在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二)原因
1.缺乏清醒認識
對于生態旅游的內涵,不少人認為自然的就是生態的,而忽視了對生態旅游知識的普及和教育,以及保護環境文化的意義。在開發的過程中,無目的性,追求利益的開發方式,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導致生態旅游景區的不可持續的發展。
2.缺乏專業人才
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對旅游產品的要求很高,要有專業的設計與包裝,這就需要專業的人才來進行開發。而我國生態旅游的發展時間較短,大多都處在層面上的開發,生態旅游產品大多是原生態的自然景觀,這對生態旅游的長期發展非常不利。因此,需要懂得生態學和旅游資源開發學的專業人才來進行設計規劃。
3.缺乏科學規劃
在開發的過程中,旅游開發商的專業知識不夠,大多停留在傳統的旅游資源開發層面上,而對生態資源的開發需要更深層次和更合理的開發規劃方法。另外,旅游者和旅游參與者,如社區居民,對生態旅游的認識還不夠,在旅游中,保護生態資源意識薄弱,缺乏正確的觀念和引導。4.缺乏明晰管理生態旅游開發的過程需要眾多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因此在開發的過程中,不同部門應該根據自己的職責對開發中涉及到的部分進行合理的管理。但現在的生態旅游開發模式并沒有給各部門一個準確清晰的權責劃分依據,因此,在開發中,各個部門一哄而上,對于利益的追求大于生態旅游區的長期發展,不利于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三、我國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對策
針對我國生態旅游開發中出現的一系列的問題,我們應該從根本上找出原因,并做出相應的對策研究,保證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一)注重統一規劃,堅持有序開發
在進行旅游資源開發規劃時,必須提前進行總體的調查研究,如該地區的地質情況,生物資源多少,以及環境的質量情況等,在調查的基礎上,利用專業的人才對該區開發旅游資源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破壞進行評估,并做好足夠的準備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由于旅游開發而對該區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現象。對那些高污染,利用大量的經濟投資來改變環境獲利的項目應該嚴令禁止。對于生態旅游區的開發應建立在適應環境的基礎上,堅持就地取材,展現大自然的美,要將這些美好的資源可持續地利用下去,為后代子孫謀福利。
(二)完善服務體系,理順管理體制
在旅游開發過程中,眾多利益相關者均要參與到開發的過程中去,因此,在管理上政府應該做好宏觀調控。第一,在政府管理方面,行政執法部門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并做好各部門的協調工作,在開發的過程中要做到準確決策。第二,在引進旅游投資商的方面,要嚴把關,高要求,讓進入旅游目的地旅游企業能夠在開發資源的同時,做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并能在獲利的同時帶動旅游地經濟的發展。第三,政府要引進一批專家,對旅游景區在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專業問題出謀劃策,并在生態保護的層面上,對存在的問題,發展的方向提出專業性的建議。第四,在旅游目的地,也要大力培養當地居民的生態環保意識,在參與旅游服務的同時,能夠提高自身素質,
(三)強化專業培訓,加大宣傳力度
首先,是對管理人員的培訓。管理人員不僅包括生態景區的主要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同時也包括政府引進的旅游投資商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對此類人員的培訓,要采用理論知識培訓的方式,邀請知名的專家、學者等來定期做講座,并開設培訓班,針對性地講解生態旅游區的相關管理知識。針對于一般的工作人員,要注重實際操作的培訓,并大力支持利用當地的居民來進行當地生態旅游景區的管理,邀請相關專家定期進行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最后,要大力宣傳生態旅游區的保護,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方式,對旅游者和旅游管理者進行生態知識的教育,強化生態保護意識。
(四)加快立法步伐,細化保護措施
健全的政策法規是生態旅游得以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國在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守與旅游相關的法律政策和法規,如《環境保護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森林法》等。并要根據當地的社會特點,要求當地政府認真執行相關的法律、法規。比如,在生態景區的開發過程中,根據法律的規定,哪一部分的旅游資源嚴禁開發,哪些珍貴的國家保護物種禁止采摘或捕殺,都要有嚴格的規定,對于那些違法的侵略者,要加大執法力度,使其承擔相應的民事和刑事責任。
四、結語
基金項目: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2008FY210500)
作者簡介:曹德航(1964-),男,高級農藝師。E-mail:ta8223721@163com
*通訊作者,E-mail:
摘要:本文介紹了茶園天敵資源的調查現狀,包括茶園天敵的種類、天敵種群動態以及天敵與害蟲種群關系,并分析了天敵的功能及保護研究現狀。
關鍵詞:茶園;天敵;資源;功能
中圖分類號:S476-1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12-0117-06
茶產業是我國的特色產業,是我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對我國農業、世界茶產業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由于在茶樹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長期大量使用化學類農藥,導致次生性害蟲大量暴發、農殘含量超標的惡性循環,致使茶葉的質量安全成為我國茶產業發展的瓶頸。近年來,國際和國內都加強了對茶葉的安全監管強度。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對進口茶葉的農殘指標越來越多,限量標準越來越苛刻。2012年,我國農殘衛生指標也由7項增至25項。
如何降低農殘、提高茶葉品質,實現茶葉的綠色、安全生產,成為現今茶葉生產亟需解決的首要問題。目前茶園常用的防治病蟲害的措施有化學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與生態防治等,生態防治是目前最為安全有效的措施,而其核心是利用害蟲的自然天敵來控制害蟲。為有效實施生態防治,各茶區積極開展了病蟲及天敵資源的調查,在摸清茶園中病蟲及天敵資源的種類及其分布的基礎上,強化茶園中自身因素的控制能力,并對天敵資源進行種群動態分析,對其害蟲控制功能等進行相關研究,為茶園制定和實施生態防治舉措提供依據,為茶葉的綠色、安全生產提供參考。
1茶園天敵資源種類
與其它農業生態系統相比,茶園中的天敵資源較為豐富,通常每種害蟲都有1至數種天敵起著抑制作用[1]。20世紀70年代后期,日本就已經調查摸清了茶園中主要害蟲的天敵。印度記載了茶樹主要病蟲害的重要天敵。20世紀60~80年代中期,湖南、浙江、安徽、貴州和云南等省陸續開展了茶樹病蟲、天敵昆蟲、蜘蛛和昆蟲病毒的調查及鑒定。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各茶區積極開展了茶園天敵資源的調查。茶園天敵作為茶園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茶園生態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現已發現茶園天敵1 100種左右。天敵資源種類主要包括捕食性天敵昆蟲、蜘蛛、寄生性天敵昆蟲、昆蟲病原細菌、真菌、病毒、食蟲益鳥、捕食性益螨等[2]。山東茶園在天敵資源調查方面的研究較少,目前已記錄的山東茶園天敵資源中,捕食性天敵昆蟲17種,涉及7目9科;寄生性天敵7種,分屬 2目7科;茶園蜘蛛為10科28種。在28種蜘蛛資源中,迷宮漏斗蛛、蟹蛛、三突花蛛、白斑獵蛛、園蛛、機敏漏斗蛛是山東茶園蜘蛛優勢種,此外,地蛛科蜘蛛在山東茶園內具有地域代表性[12]。
1.1茶園捕食性天敵昆蟲資源
在茶園天敵資源中,捕食性天敵昆蟲種類最多,有百余種,包括瓢蟲、胡蜂、獵蝽、螳螂、草蛉、步甲和蜻蜓等[2]。其中瓢蟲為茶園中最常見的捕食性天敵昆蟲,且以龜紋瓢蟲(Propylaea japonica)、異色瓢蟲(Leis axyridis)、紅點唇瓢蟲(Chilocorus kuwanae)居多[3]。各類捕食性天敵昆蟲對茶樹害蟲均有較強的自然控制能力,通常,在天敵資源穩定的情況下,茶園內害蟲的群體密度可以得到有效控制[3]。瓢蟲類天敵對于茶蚜、粉虱、蚧類等有較好的控制效果。
1.2茶園蜘蛛資源
蜘蛛是茶園害蟲的重要捕食性天敵,茶園蜘蛛的種類和數量都非常豐富,種群數量可占茶園捕食性天敵總數的80%~90%[4]。茶園蜘蛛數量多、寄主廣、捕食量大, 平均每頭蜘蛛每天可捕食害蟲6~10頭,對害蟲具有較大的控制作用[5]。
據調查,我國茶園中,蜘蛛資源初步統計達28科290種[6],比日本茶園蜘蛛資源豐富得多。浙江已發現茶園蜘蛛14科116種,安徽22科118種,云南西南部14科116種,江西北部17科82種,貴州茶園24科155種,廣西茶區24科115種,福建茶區54種,湖北茶園10科22種,各茶區優勢種有所不同。其中,常見蜘蛛種類有10科22種。具體常見種類有微蛛科的草間小黑蛛,狼蛛科的溝渠豹蛛、T紋狼蛛,球腹蛛科的八斑球腹蛛,圓蛛科的黃褐新圓蛛、四點亮腹蛛、橫紋金蛛,肖蛸科的圓尾肖蛸、鱗紋肖蛸、四斑鋸螯蛛以及蟹蛛科的三突花蛛等。在茶園中,一般以微蛛科和狼蛛科的一些種類發生數量最大,其次是肖蛸科的一些種類,蟹蛛科、球腹蛛科和園蛛科的發生數量相對較少[7]。
1.3茶園寄生性天敵昆蟲資源
茶園寄生性天敵昆蟲主要包括寄生蠅和寄生蜂,且種類以膜翅目中的專性寄生蜂居多,對鱗翅目的幼蟲和蛹具有極高寄生率,實現了對害蟲的有效控制。據浙江省報道,在春茶期間,茶尺蠖絨繭蜂(Apanteles sp)對2~3齡的茶尺蠖幼蟲平均寄生率可達60%以上,最高可達96%以上[8]。安徽敬亭山茶場,對茶小卷葉蛾為害,采用松毛蟲赤眼蜂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來防治,效果顯著,在茶小卷葉蛾卵期,每6667m2放松毛蟲赤眼蜂80 000頭,寄生率可以達到60%~80%。在安徽省,卷葉小繭峰(Microbracon hebator Say)對茶小卷葉蛾的寄生率可達70%以上。此外,蚜蜂類、小蜂類對粉虱類、蚧類害蟲也常發生寄生。黑卵蜂、赤眼蜂等專門寄生害蟲卵。寄生蠅類天敵則以寄生鱗翅目害蟲的幼蟲和蛹為主,對茶樹害蟲的寄生率可達10%左右[9]。
1.4茶園病原微生物資源
病原微生物資源在茶園天敵資源中占據一定比例。多種細菌、真菌、病毒對于茶園害蟲均能夠起到很好的控制效果。蟲生真菌是茶園害蟲的一種重要致病菌[10],在茶樹生態系統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特別是在山區高溫茶園中,蟲生真菌是茶樹害蟲的自然控制因子。韓寶瑜[11]對我國茶園害蟲蟲生真菌名錄及其地理分布進行了總結,共分為蟲霉、子囊菌、擔子菌、半知菌4大類。以蟲霉中根蟲瘟霉(Zoophthora radican)、蟲霉(Eoophthora sp)、半知菌中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綠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擬青霉屬(Paecilomyces)、鐮孢屬(Fusarium)、枝孢霉(Cladosporium sp)、頂孢霉(Acremonrium sp)、蚧側鏈孢(Pleurodesmospora coccorum)等為優勢種屬[11]。
1.5茶園食蟲益鳥資源
食蟲益鳥對茶園特別是山林地區茶園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害蟲的控制也發揮著一定作用。茶園食蟲益鳥大都屬雀形目,有白臉山雀(Parus major Linne)、虎紋伯勞(Lanius tigrinus Drapiez)、紅尾伯勞(Lanius cristatus Linne)、灰卷尾(Dicrurus leucophaeus Vieillot)、烏鴉(Turdus merula)、灰喜鵲(Cyanopica cyana)、大山雀(Parus major)、大杜鵑(Cuculus canorus)等幾十種。對鱗翅目的尺蠖蛾科、刺蛾科、蓑蛾科、卷葉蛾科,鞘翅目的象甲科、小蠹蟲科,直翅目的蟋蟀科等具有一定控制作用。
2茶園天敵資源種群動態
茶園天敵種群在空間分布上呈現一定規律性。對幼齡茶園、母穗園、豐產茶園和自然生長品種標本園共4種類型茶園天敵群落的調查結果表明:在垂直空間分布上,天敵的種數和個體數在豐產茶園中均以上層居多,而在其它3類茶園中則以中層最多;在水平空間的分布上,天敵資源的種數和個體數在豐產茶園中以外層較多,而其他3類則以內層較多。
茶園天敵的種類和密度情況與天敵的繁殖力、茶樹害蟲種群、茶園生境以及茶園的栽培管理方式密切相關[14]。氣候巨變的情況或特別寒冷的年份常常會發生天敵的大量遷移而導致天敵種群密度下降[15]。茶園的環境和管理措施對天敵的種群組成及動態具有較大影響。韓寶瑜(2005)[16]對25年生山林間的有機茶園、植被貧乏的無公害茶園和普通茶園的茶叢及地表蜘蛛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結果表明:植被較少、管理稍粗放、濫施化學農藥的普通茶園蜘蛛種數和個體數均最少,無公害茶園蜘蛛種數和個體數多于普通茶園,植株相對繁盛的有機茶園蜘蛛種數和個體數最多。另外不同間作方式對茶園天敵的種群組成及動態也有影響。雷喜紅(2009) [17]對5種茶園——純茶園、茶桂間作茶園、茶梨間作茶園、茶松間作茶園和松林圍合茶園內節肢動物群落進行系統調查,用主成分分析及聚類分析法研究了茶園天敵存在情況,其中主成分法綜合指數為茶梨間作茶園>茶桂間作茶園>茶松間作茶園>松林圍合茶園>純茶園。此外,隨著茶園害蟲種類的變化及種群的季節變動,所對應時期茶園中發揮主要控制作用的天敵種類及控制程度也有所不同。
3茶園天敵和害蟲種群關系
大量研究報道一致表明茶樹害蟲的種群變化規律以及種群密度受到自然天敵種群變化規律以及種群密度的影響[10,12,18~26]。茶園天敵的種群變化規律對茶樹害蟲種群變化表現出強烈的追隨效應。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區、不同生態栽培類型、不同管理模式的茶園中,天敵與害蟲高峰期出現的時間各異[27]。
在茶園中天敵資源種群與害蟲種群的關系研究方面,汪禮鵬[29]認為:茶園天敵種類及個體數量與害蟲群落的種類及個體數量隨季節的變化而發生同步變化。茶園天敵群落的種類豐富度與害蟲群落的種類豐富度也是隨著季節變化而發生同步變化。并且通過比較天敵與害蟲的優勢集中性動態趨勢、群落數量、種類豐富度等方面得出結論:在各類害蟲中,植食類害蟲與茶園天敵作用明顯,茶園天敵對此類害蟲具有明顯的持續控制作用。此外,通過調查分析幼齡茶園、投產茶園和更新茶園3種不同類型茶園害蟲與天敵種類、總個體數,發現:天敵群落的生產力與害蟲群落生產力呈正相關,生產力越高的害蟲群落,其所支持的天敵群落個體數越多,多樣性越大。
4天敵功能研究進展
4.1捕食性天敵對害蟲的捕食功能研究
關于天敵與獵物之間的關系在早年間就有了比較深入的數學模型、理論公式。1925和1926年Lotka和Volterra提出了第一個關于捕食者和獵物之間關系的模型[28]。1959年Holling又提出了捕食性天敵和獵物之間的功能反應3種基本曲線。為了使模型更加完善,解釋性更強,許多模型將天敵與害蟲的行為特性和環境因素加進去,包括密度效應、干擾效應、尋找效應、空間和溫度等,同時還有一些新的數學模型來描述天敵自身的競爭強度[30]。然而這些模型大都用來描述棉、稻、麥、林木的捕食天敵與害蟲的相互關系上。與之相比,捕食性天敵對茶園害蟲控制作用的研究顯得很薄弱[31]。王國昌等(2010)[32]研究了不同溫度下鞍形花蟹蛛亞成蛛對茶尺蠖3日齡幼蟲的捕食功能。林海清(2007)[33]研究表明草間小黑蛛對茶蚜的功能反應屬于Holling Ⅱ型;草間小黑蛛有較強的種內干擾反應,隨著捕食者密度增大,草間小黑蛛的捕食率相應降低;獵物密度和天敵密度相互干擾會降低草間小黑蛛的搜尋效應,但對捕食量沒有影響。
4.2寄生性天敵昆蟲對害蟲的寄生效應研究
與捕食性天敵的捕食功能研究相比,對寄生性天敵寄生效應的研究相對較少。韓寶瑜等(2009)[34]考評了不同茶園環境下纓小蜂對小綠葉蟬卵的寄生率,10塊供試茶園中,高效豐產示范茶園、普通豐產茶園、國家茶樹資源圃和山林間茶園茶梢著卵率高。張學武等(1995)[35]研究了紅圓蚧3種寄生蜂的寄生作用,結果表明在紅圓蚧的3種寄生蜂——盾蚧長纓蚜小蜂(Aspidiotiphagus citrinus Craw)、嶺南黃蚜小蜂(Aphytis lingnanesis)、印巴黃蚜小蜂(Aphytis melinus)中的寄生率以印巴蜂最大,嶺南蜂次之,長纓蚜小蜂最小,3種寄生蜂在不同溫度下的寄生率都近于正態分布,建立了含干擾效應、溫度效應的功能反應模型,兩個模型的各參數均有明確的生物學意義,模擬效果好。另外,施祖華等(1998)[36]研究了菜蛾絨繭蜂對寄主齡期的選擇性和寄主適合性。邵家斌等(2010)[37]報道了海氏槳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在室內對不同寄主密度下的B型和Q型煙粉虱(Bemisia tabaci)寄生和取食情況,并比較了該蜂對2種生物型煙粉虱功能反應的差異。
4.3蟲生真菌對害蟲的致病力研究
蟲生真菌作為茶園生態系統中一類重要的致病菌,因其種類多、安全有效、便于大量生產等優點,在害蟲的生物防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各類昆蟲病原物中,病原真菌是唯一能通過表皮侵入昆蟲的微生物,在害蟲生物控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關茶園蟲生真菌的研究,國內有較多報道。韓寶瑜等[38~40]對茶園蟲生真菌資源及地理分布進行了系統調研,闡述了蚧側鏈孢等幾種蟲生真菌在茶園黑刺粉虱中的流行規律,總結了粉虱8種蟲生真菌的培養性狀、致病特征及在多種生境中的侵染率,發現高蟲口、高濕和一定數量的蟲生真菌是釀成昆蟲流行病的必要條件,若將蚧側鏈孢蟲生真菌定殖于黑刺粉虱種群中,在其種群數量驟增前接種釋放蚧側鏈孢菌劑,加大茶園蟲生真菌菌量,將對黑刺粉虱種群起到較好的抑制作用。近年來韓寶瑜等提出并實踐了蟲生真菌與化學信息物質、蟲生真菌與寄生蜂聯合防治茶園害蟲的理論和技術,拓展和豐富了茶園害蟲綜合防治的內容。在昆蟲病原細菌防治害蟲方面,目前主要使用芽孢桿菌類的蘇云金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5茶園天敵資源保護研究
通過茶園天敵的自然控害能力來實現茶園害蟲的有效防治,是生態茶園和無公害茶園的必然要求。因此,茶園應該為各類天敵的生存繁衍提供必需的生存條件,通過改善茶園生境和栽培管理方式,豐富茶園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以此提高天敵資源的豐富度和穩定性,實現對茶園天敵資源的有效保護,充分發揮茶園天敵的生態功能。
茶園生態系統中,植被多樣性可以有效增加各類天敵資源生存所必需的基本資源,此類基本資源包括植物類食物(主要是花粉和花蜜)、避難場所和替代獵物等。豐富生態系統中的植被多樣性
有利于天敵就近獲得生存所需的一切,而無需遠離害蟲種群到區域外去尋找,從而實現對害蟲的持續控制;可以增加天敵替代獵物的種群數量和密度,延長替代獵物的發生時間(特別是靶標害蟲出現之前)和分布空間的均勻度,從而增加天敵存留在作物系統中的時間和數量;可以降低天敵作為獵物被其它生物捕食的風險,為實現對害蟲的控制提供較大的天敵種類和數量基數;還可以為天敵提供花蜜等食物。
大量研究表明,復合系統中的昆蟲群落多樣性顯著高于傳統的單一種植系統的昆蟲群落多樣性[41,42]。而且多物種植物系統中的天敵活動可導致植食性昆蟲種群密度下降。復合茶園亦是如此,復合茶園對茶樹害蟲的控制機制是多方面的,既可通過增加復合茶園相對復雜的生境為天敵在各種不利條件下提供庇護場所,保護系統內自然天敵,增加天敵對害蟲的自然控制作用[43,44],也可通過間作的林草等對害蟲的趨避、拒食等而發揮作用。
在茶園中,主要復合系統有林茶復合系統和茶草復合系統。林茶復合系統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是一類典型的間作模式。栗茶間作、李茶間作、茶梨間作、茶柿間作等對茶樹病蟲害的發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可改變茶園的小氣候,利于茶葉產量與品質的提高[42,43]。茶草復合系統中,種植白三葉草的茶園在不施任何化學農藥的情況下害蟲種群數雖有所增加,但它的天敵種群數量增加更多,并且,茶樹主要害蟲如茶蚜、茶尺蠖、小綠葉蟬等數量都明顯減少[46]。種植紫花苜蓿的茶園中,紫花苜蓿的專有害蟲可為天敵提供食物和充當補充寄主[47]。此外,在茶園四周適當種植一些開花植物可為寄生蜂、寄生蠅提供蜜源,以提高其繁殖力[48]。
另外,茶園鋪草也是一項保護天敵的有效措施。茶園鋪草覆蓋,可以增加環境異質性,提高物種多樣性,為狼蛛等提供庇護場所,有利茶園蜘蛛的過冬與渡夏[49]。以上措施可結合其他農業措施使用以保護天敵。如茶園實行密植免耕使茶叢覆蓋郁閉, 利于天敵與寄生菌繁衍生存。臺刈或修剪下來的蟲枝,應集中堆放在茶園附近背風低洼處,以利于天敵昆蟲羽化或孵化后飛出重新回到茶園。
6結語
截至目前,茶園天敵資源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通過大量開展天敵資源調查,分析天敵對害蟲的控制作用,并制定一系列天敵保護措施。茶園天敵在病害蟲的控制方面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漢鵠.試論茶園害蟲生物防治[J].安徽農業科學,1984,12(4):77-80.
[2]胡淑霞.山區茶樹病害的發生生態及綜合防治初探[J].茶葉通訊,1995,4:23-24.
[3]洪北邊.中國茶園瓢蟲資源名錄(下)[J].茶葉,2000,26(3):144-146.
[4]李新月.湖南省茶園蜘蛛種類調查與優勢種生態學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2.
[5]張覺晚.利用蜘蛛控制茶園害蟲[J].茶葉通訊,2007,6(2):33-34.
[6]陳銀方,宋昌琪,劉林敏,等.中國茶園蜘蛛種類研究[J].茶葉科學,2000,20(1):59-66.
[7]洪海林.茶園蜘蛛的種類及其消長分析[J].茶葉通報,1991,1:38-40.
[8]侯建文,趙燁峰.茶尺蠖的天敵及其控制作用[J].茶葉,1988,1:31-33.
[9]湯宇,肖潤林,張超,等.茶園主要害蟲生態控制技術研究與示范[J].湖南農業科學,2004,6:33-35.
[10]楊秋生,張君,黃永珍.鄂西北高山生態茶園天敵對害蟲自然控制[J].湖北植保,2001,1:28-29.
[11]韓寶瑜.我國茶園蟲生真菌名錄及地理分布[J].福建茶葉,2000,2:20-21.
[12]陳伯剛.蜘蛛對茶園害蟲控制作用的研究[J].蛛形學報,2003,12(2):125-127.
[13]朱雯,劉玉,張麗霞,等.山東茶園天敵資源及種群變化動態研究[A].第六屆海峽兩岸茶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321-329.
[14]戴軒.茶樹害蟲天敵發生規律的研究[J].貴州茶葉,1994,79(3):21-24
[15]胡淑霞,周其鳳.淺談茶樹病蟲害天敵資源的保護與利用[J].茶葉通報,1999,21(1):30-31.
[16]韓寶瑜.有機、無公害和普通茶園蜘蛛群落組成及動態差異[J].蛛形學報,2005,14(2):104-107.
[17]雷喜紅.不同類型茶園節肢動物多樣性與害蟲發生的關系[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09.
[18]楊青,余德億.茶園假眼小綠葉蟬種群的生態調控[J].福建茶葉,2008,2:33-35.
[19]劉家洪,麻詠梅,涂業茍.廣豐縣茶樹害蟲天敵昆蟲資源調查[J].江西植保,2007,30(3):121-123.
[20]彭萍,李品武,侯渝嘉,等.不同生態茶園昆蟲群落多樣性研究[J].植物保護,2006,32(4):197-199.
[21]葉靖平,董民,黃曉照,等.凌云白毫茶園害蟲和天敵優勢種群發生規律調查[J].中國植保導刊,2006,2:29-30.
[22]杜相華,楊東鵬,黃正恩,等.有機管理措施對有機茶園害蟲和天敵種群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4,20(4):78-79.
[23]張建云,侯柏華,彭晚霞,等.長沙地區茶園害蟲天敵資源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04,6:49-51.
[24]鄧欣,譚濟才.生態控制茶園內害蟲、天敵種類數量的季節變化規律[J].生態學報,2002,22(7):1166-1172.
[25]胡淑霞,江俊起,宛曉春,等.祁門七里橋茶廠茶園害蟲天敵資源調查初報[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3,30(1):44-48.
[26]張覺晚,李訓生,喻恢云.湖南婁底地區茶園害蟲及天敵資源調查[J].茶葉通訊,2002,1:35-37.
[27]高旭暉,楊云秋,梁麗云,等.山區茶園主要害蟲天敵及其控害作用[J].中國茶葉加工,2006,6(3):35-36.
[28]尚玉昌.捕食者-獵物關系的理論和應用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1990,1(2):177-185.
[29]汪禮鵬.油茶園害蟲與天敵群落結構及季節動態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7):183-184.
[30]鄒運鼎,耿繼光,陳,等.異色瓢蟲若蟲對麥二叉蚜的捕食作用[J] 應用生態學報,1996,7(2):197-200.
[31]劉海濤.小菜蛾主要捕食性天敵捕食功能系統及其助增機理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01.
[32]王國昌,孫曉玲,董文霞,等.不同溫度下鞍形花蟹蛛亞成蛛對茶尺蠖3日齡幼蟲的捕食功能[J].茶葉科學,2010,30(3):173-176.
[33]林海清.假眼小綠葉蟬和茶蚜及其天敵草間小黑蛛生態行為特性的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7.
[34]韓寶瑜,林金麗,周孝貴,等.假眼小綠葉蟬卵及卵寄生蜂纓小蜂形態觀察和寄生率考評[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9,36(1):13-17.
[35]張學武,古德祥.紅圓蚧3種寄生蜂的寄生作用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1995,6:79-82.
[36]施祖華,劉樹生.菜蛾絨繭蜂對寄主齡期的選擇性和寄主適合性[J].浙江農業大學學報,1998,24(4):339-343.
[37]邵家斌,劉樹生,余元釗,等.海氏槳角蚜小蜂對兩種生物型煙粉虱的功能反應研究[J].環境昆蟲學報,2010,32(1):73-77.
[38]韓寶瑜,李增智.蚧側鏈孢對黑刺粉虱致病力的研究[J].安徽農學院學報,1992,19(4):303-307.
[39]韓寶瑜,李增智.黑刺粉虱8種蟲生真菌培養性狀及其侵染率[J].華東昆蟲學報,2001,10(1):39-43.
[40]韓寶瑜,崔林.粉虱座殼孢和韋伯蟲座孢對黑刺粉虱的侵染和流行[J].中國茶葉,2004,1:19-20.
[41]Risch S J,Andow D,Altieri M A Agroecosystem diversity and pest control: data, tentative conclusions,and research directions[J]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1983,12(3):625-629
[42]Andow D A, Prokrym D R Plant structural complexity and host-finding by a parasitoid[J] Oecologia, 1990, 82(2):162-165
[43]陳銀方.浙江省山地茶園蜘蛛研究初報[J].生物防治通報,1992,8(2):68-71.
[44]王沅江,龐雄飛,謝振倫.假眼小綠葉蟬自然天敵控制作用的評價[J].茶葉通訊,1997,4:6-10.
[45]田麗麗,宋魯彬,姚元濤.茶樹間作研究進展[J].落葉果樹,2009,4:36-39.
[46]吳洵.有機茶園生草栽培的好草種——白蘭葉草[J].茶葉通訊,2009,9(3):26-29.
[47]馮明祥,姜瑞德,王繼青,等.茶園種草對茶樹主要害蟲及其捕食性天敵的影響[J].山東農業科學,2010,10:89-91.
關鍵詞:兩棲動物;水體變化;生物監測;撫仙湖
中圖分類號:Q959.5;X8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3-2713-03
Application of Amphibian for Water Quality Biomonitoring in Fuxian Lake
LI Hong-mei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Yuxi Normal University, Yuxi 653100, Yunnan,China)
Abstract:Amphibians are very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s could lead to the changes of amphibian population and structures. The response of amphibians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sted environment, the changes of amphibian populations, morphology, behavior and cytogenetic characteristics could be used to biomonitor of the water quality in Fuxin lake, and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biomonitoring of the lak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amphibian; water changes; biomonitor; Fuxian lake
撫仙湖是我國已知的第二深水湖泊,位于云南省中部,玉溪市境內。湖泊面積216.6 km2, 最大水深158.9 m,湖岸線長100.8 km[1]。該湖位于盆地之中,盆地四周群山環抱,湖水主要靠降雨和四周山間小溪補給。撫仙湖目前為Ⅰ類水質,但是隨著生產生活的發展,湖周圍的污染也在逐日加重。近幾年對撫仙湖的水質監測工作也在積極開展。生物對低濃度甚至痕量的污染物反應迅速,同時一些作用緩慢的污染物也可以通過生物的長期生長變化得以觀測,而且生物監測能較好地反映出環境中多種污染物協同作用之后的綜合效應。與傳統的理化監測方法相比較,生物監測克服了理化監測的局限性和連續取樣的繁瑣性,能夠直觀、綜合地反映整個時期環境因素改變的情況。所以,在對撫仙湖水質進行監測時,生物監測方法受到了重視。
合理選擇指示生物是生物監測中的關鍵問題。撫仙湖的入湖河流、人工濕地、湖濱帶以及周圍的山地、農田等生態環境中兩棲動物資源豐富。由于水陸兩棲的獨特生活史以及軀體結構的特殊性,使兩棲類對環境改變的敏感性高于其他類群,現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生態環境變化指示者[2-5]。結合撫仙湖生態環境中兩棲動物的調查研究、室內初步試驗現狀以及目前利用兩棲動物監測環境的一些方法,對兩棲動物在撫仙湖水體變化生物監測中的應用進行如下探討。
1兩棲動物種群動態變化監測
通過走訪發現,歷史上撫仙湖的兩棲動物種類豐富、分布廣泛,而且數量相對較多,但是缺乏對其種群生態學研究的詳細資料。李紅梅等[6]調查發現目前撫仙湖的兩棲動物共計14種,以黑眶蟾蜍、華西蟾蜍和牛蛙等分布相對廣泛;蛙科的土著種類較多,但是分布狹窄。總體來看,兩棲動物的種群結構與分布和水質狀況關系密切。部分兩棲動物出現了種群衰退現象,其數量變化超出了種群的自我恢復能力。究其原因是由于撫仙湖周邊一些人類活動密集地如工業、旅游、農業的發展致使水體污染加重,部分兩棲動物生境遭到破壞或者被片段化,導致了兩棲動物種群生存能力下降,潛在的擴散能力受到限制,進而造成種群遺傳多樣性下降,對自然界變化適應性降低。另外,外來物種的引入也增大了土著物種的競爭壓力,例如牛蛙(Rana catesbeiana)在撫仙湖人工濕地中就是兩棲動物的優勢種。除此之外,在當地農業生產過程中,各種農藥及化肥的使用時間常常與兩棲動物的繁殖時間相重合。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加強開展了農藥和重金屬等環境污染物對兩棲動物影響的研究,證實了各種殺蟲劑、除草劑、化學肥料以及重金屬離子等環境污染物在兩棲動物種群衰退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7,8]。
根據以上發現,利用撫仙湖兩棲動物種群、數量、地理分布以及生態學相關參數的變化特點,可以對撫仙湖水體進行監測研究。通過常規的野外生態學調查與采樣、單因子的分析研究、室內多因子的交互試驗研究、靈敏度分析等多種研究方法,對撫仙湖中兩棲動物種群動態變化進行監測,從而建立并不斷完善撫仙湖兩棲動物數據共享信息系統。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監測資料,為撫仙湖水體生物監測以及物種保護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據。
2兩棲動物形態和行為變化監測
研究表明,許多環境污染物能對兩棲動物的卵和幼體的存活及成長產生負面影響。如重金屬、除草劑、殺蟲劑等能導致雄性兩棲動物個體的性腺異常發育、性別紊亂,并對青蛙和蟾蜍具有急性毒性作用,增加了兩棲動物胚胎的畸形率和死亡率[9-11]。
徐士霞等[12,13]詳細闡述了主要水體污染物對部分兩棲類動物的蝌蚪形態和行為的危害,主要包括煤渣污染會導致牛蛙畸形,并使其代謝率提高;殺蟲劑殺螟硫磷會導致飾紋姬蛙畸形、行為異常、生長減緩;在0.001 mg/L的DDT中暴露33 d,會使歐洲林蛙蝌蚪脊柱扭結,尾巴向左側扭曲,左腿完全伸直,膝關節僵化,生長發育速率加快;殺蟲劑西維因3.5 mg/L可使楔頭蛙蝌蚪90%的活動能力降低,沖刺游動速度和距離顯著降低,捕食能力和逃避天敵的能力會受到影響,生長速率和適應環境的能力也大大降低。李紅梅等[14]通過室內毒性試驗研究發現,洗衣粉、洗滌劑、除草劑、總氮、總磷、Pb2+、Cu2+、Mn7+、Cd2+在一定濃度下對牛蛙蝌蚪具有毒性作用。李紅梅等[14]通過在野外條件下對牛蛙的產卵量、蝌蚪的孵化率、成活率及畸形率的調查發現,人群居住密集、旅游業發達、農作物種植較多地區的入湖河流周邊水域與目前為Ⅰ類水質的撫仙湖周邊多個人工濕地相比,蝌蚪的死亡率明顯增高,還出現了少量畸形情況。
由于兩棲動物對多數污染物非常敏感,污染物除了會引起其生長過程中的形態異常外,還能引發其直觀的行為反應,例如攝食、逃避敵害或其他行為的改變。因此,可在自然狀態下選擇撫仙湖周邊水域分布廣泛的特定蝌蚪種類進行形態及行為變化的定期觀察監測,并通過室內回避試驗以及以蝌蚪死亡率和畸形率為指標的毒性試驗來評價撫仙湖水體中一定時期污染物質的類別及相對量,再結合理化監測就可以更好地對水體環境進行質量監測。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3兩棲動物細胞遺傳學監測
水體污染、環境變化會引起生活在其中的生物有機體的細胞發生變化。目前用來評價化合物對生物體遺傳毒性大小的方法主要有紅細胞微核試驗、染色體畸變、姊妹染色單體交換試驗(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CE)、彗星試驗(Comet assay)等。其中,紅細胞微核試驗和彗星試驗被較多地用于兩棲動物對環境變化的監測中。紅細胞微核試驗技術是1975年Kligerman等[15]成功地以理化因素誘發蔭魚細胞染色體畸變以來,發展起來的應用動物分裂相細胞進行微核監測的技術,是檢查環境污染物對染色體損傷效應的一種簡便、快速而有效的方法。微核檢出率高反映出染色體受損的程度高,檢出率的高低和誘變劑的活性、劑量、處理時間及細胞有絲分裂的速度等因素有關[2,16],并且陳軍建等[2]已將青蛙蝌蚪紅細胞微核試驗發展成監測水體污染物誘變活性的一種規范化、標準化的生物活體快速檢測系統。彗星試驗即單細胞凝膠電泳技術(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是一種在單細胞水平上檢測有核細胞DNA損傷和修復的方法[17]。國外已經建立起了比較科學、規范、實用的以蝌蚪為試驗材料進行SCGE試驗監測水體污染的檢測體系。如果細胞和DNA受損嚴重,產生的片段多并且小,電泳時DNA遷移量也就越大,遷移距離就越長,熒光顯微鏡下可觀察到尾長增加、尾部熒光強度增強,通過測定遷移部分的光密度和遷移距離就可以測定單個細胞的DNA損傷程度。
李紅梅等[18]在野外采集了撫仙湖多個入湖河流點的牛蛙蝌蚪進行了紅細胞微核試驗研究,結合水質檢測結果,發現污染越嚴重的河流,其牛蛙蝌蚪外周血紅細胞微核檢出率也就越高,認為污染嚴重的入湖河流水質對牛蛙蝌蚪紅細胞具有遺傳毒性。由于蝌蚪紅細胞較大,細胞分裂旺盛,對污染物反應靈敏,而且蝌蚪體內具有轉化前誘變劑或前致癌劑為活性成分的污染物的微粒體活性系統,這使蝌蚪不僅能用于檢測水體中的直接致突變物,還能檢測水體中的前致突變物[5]。因此,通過對兩棲動物蝌蚪進行細胞遺傳學監測,可以快速簡潔地對撫仙湖水體污染進行預警。
4小結
生物監測是利用生物組分、個體、種群或群落對環境污染或變化所產生的反應來闡明環境污染狀況,從生物學角度為環境質量的監測和評價提供依據[19]。生物和其生存的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生物監測能反應一定時期內環境因素的改變情況以及各因素協同和拮抗作用的變化結果。兩棲動物的皮膚具有水分滲透和氣體交換能力,而且大多數生活在水中,化學及生物污染物通過水體積累對其產生脅迫,經食物鏈富集作用對其正常發育和生存產生影響。
調查及試驗研究表明,在水體及其生態環境被污染的情況下,兩棲動物的種群動態變化、形態和行為變化以及細胞遺傳學變化明顯,而且對兩棲動物進行這些生物監測簡便易行。因此,可從兩棲動物成體的種群密度、種群結構、生殖力、食性以及卵的孵化率、蝌蚪的存活率和畸形率等宏觀方面進行系統調查研究,并對兩棲動物的紅細胞微核、染色體及DNA的變化等進行檢測,通過生物學和環境科學、統計學等多學科結合,建立撫仙湖水體變化的兩棲動物監測方法。其監測結果不僅能直接判斷污染物對生物的潛在影響、實際毒性,而且還能由此對水體環境質量作出評價。
由于自然環境條件下水體中污染物的濃度要遠遠低于實驗室毒理學方法中所采用的濃度,而且水體環境因子對兩棲動物的影響是聯合作用,因此,在實際監測中應注意實驗室內外的研究相結合,把生物監測結果與理化監測結果結合起來分析。其次,要根據當地實際以及污染物類型、生物對污染物反應的情況選擇監測物種。另外,環境污染具有時空性,污染物對生物的作用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有的甚至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表現出來。因此,利用兩棲動物對撫仙湖的水質變化進行監測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長時間的研究和積累。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撫仙湖[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1-3.
[2] 陳軍建,夏宜爭. 青蛙蝌蚪微核試驗――一種水體誘變劑檢測系統的建立[J]. 水生生物學報,1993,17(4):298-308.
[3] 賀維順,王蕊芳. 蝌蚪(Bufo bufo andrewsi)血紅細胞微核和核異常監測水質污染的研究[J]. 動物學研究,1990,11(1):1-6.
[4] 耿德貴,張大生,程偉,等. 四種除草劑對中華大蟾蜍蝌蚪紅細胞微核及核異常的影響[J].動物學雜志,2000,35(1):12-16.
[5] 賀維順,王蕊芳,丘翠芳. 一種水質污染生物監測的新方法――蝌蚪腸細胞染色體畸變分析[J]. 環境科學學報,1987,7(4):467-471.
[6] 李紅梅,王林,饒定齊. 撫仙湖水質現狀對兩棲動物生存的影響初探[J]. 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9,25(12):6-11.
[7] DUELLMAN W E,TRUEB L. Biology of Amphibians[M]. 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 Press,1994.
[8] HAYES T B,COLLINS A,LEE M,et al. Hermaphroditic, demasculinized frogs after exposure to the herbicide atrazine at low ecologically relevant dose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2,99(8):5476-5480.
[9] 黃德軍,張迎梅,趙東芹,等. 重金屬鎘對花背蟾蜍蝌蚪生長發育的影響[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0(2):81-83.
[10] RELYEA R A. The effects of pesticides,pH,and predatory stress on amphibians under mesocosm conditions[J]. Ecotoxicology,2006,15(6):503-511.
[11] LIU Y,ZHANG Y M,LIU J,et al. The role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the herbicide acetochlor-induced DNA damage on Bufo raddei tadpole liver[J]. Aquatic Toxicology, 2006,
78(1):21-26.
[12] 徐士霞,李旭東,王躍招. 兩棲動物在水體污染生物監測中作為指示生物的研究概況[J]. 動物學雜志,2003,38(6):110-114.
[13] 徐士霞,王躍招,李旭東.兩棲動物在環境污染生物監測中的應用前景[J]. 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04,10(6):816-820.
[14] 李紅梅,田先嬌. 9種因子對牛蛙蝌蚪的毒性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769-771.
[15] KLIGERMAN A D,BLOOM S E,HOWELL W M. Umbra limi: a model for the study of chromosome aberrations in fishes[J]. Mutation Research,1975,31(4):225-234.
[16] 王蕊芳,賀維順,吳世芳,等. 昆明水源水和自來水水質致突變性及化學背景值Ⅱ:蝌蚪紅細胞微核和CHO細胞染色體畸變及SCE試驗[J]. 動物學研究,1996,17(4):469-475.
[17] 苑宇哲,徐士霞,姚春生,等. 應用蝌蚪快速檢測環境變異的兩種方法――微核試驗和單細胞凝膠電泳[J]. 四川動物,2004,
23(1):74-76.
[18] 李紅梅,陳艷,劉家忠,等. 撫仙湖不同區域入湖河流水質對牛蛙蝌蚪紅細胞微核的影響[J]. 環境與健康雜志,2010,
27(7):624-625.
[19] LI H R. Biologic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and its progress in research[J]. J Jiangsu Inst Petrochen Technol,2002,14(2):57-60.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對健康、安全、無污染食品的需求更加迫切。食品這種直接關系到每一個消費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必須商品,其質量安全問題日益受到各級政府和民眾的關注。經過努力,中國食品質量總體水平穩步提高,食品安全狀況不斷改善,食品生產經營秩序顯著好轉。盡管我國食品安全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食物鏈中新的危害不斷涌現,因食品質量安全問題造成的中毒及傷亡事故屢有發生。食物中毒,污染肉品引起“毒餃子”事件;奶制品中的三聚氰胺事件;以及每年上報的食物中毒死亡者中相當一部分是由于使用了國家明令禁止生產和使用的甲胺磷、毒鼠強、克倫特羅(“瘦肉精”)等農、獸藥殘留引起的,有的人為添加食品添加劑、保鮮劑、防腐劑,過量施用化肥、農藥、激素及除草劑等等。這些食品安全事件已經嚴重威脅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安全和健康,并引起國家和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如何確保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特別是入世后,我國農產品將直接面臨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因此,以全面提高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為核心,以農業標準體系建設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為基礎,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食品質量安全體系的第一道保險繩。近年來,我國政府為保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在食品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大力推進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針對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關系緊密的產品,開展了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嚴厲查處無證生產食品違法行為,重點整治區域性制假售假和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違法行為;建立了食品安全監管機制,加大對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的監管力度,確保從生產源頭上遏制假冒偽劣食品流人市場。一系列工作的開展使得食品質量有了明顯的改善。
2認證認可為質量安全把關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探索確保產品質量、維護人類生命健康安全的有效措施和辦法,認證認可已成為國際通行的規范經濟、促進發展的重要手段。我國也將認證認可制度作為從源頭上確保產品質量安全、規范市場行為、促進對外貿易的戰略性選擇。我國已建立相對完備的認證認可行政監管體系,通過認證認可對產品生產的相關環節進行了全面覆蓋;對部分產品實行了強制性認證;對食品實行了生產許可證制度,從而做到了從生產源頭的各個環節嚴把質量關,確保質量安全。目前我國食品農產品認證種類已達10種,包括GAP認證、有機產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無公害農產品認證、HACCP體系認證、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飼料產品認證、食品質量(酒類)認證、綠色市場認證等。食品農產品認證工作,對于充分發揮認證認可基礎作用,推動我國食品農產品生產企業實施標準化生產,提高企業食品安全自控水平,切實保障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3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的基本概念
有機農業是一種完全不用化學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畜禽飼料添加劑等合成物質,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物的生產體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復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良性循環,以維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有機農業生產體系中,作物秸桿、畜禽糞肥、豆科作物、綠肥和有機廢棄物是土壤肥力的主要來源;作物輪作以及各種物理、生物和生態措施是控制雜草和病蟲害的主要手段。有機農業生產體系的建立需要有一個有機轉換過程。有機食品這一名詞是從英文OrganicFood直譯過來的,雖然不如我國綠色食品那樣形象直觀,但國外普遍接受OrganicFood這一叫法。有機食品在其它語言中也有叫生態或生物食品的,這里所說的“有機”并不是一個化學概念。有機食品是指來自于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的,并通過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一切農副產品,包括糧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產品、蜂蜜、水產品、調料等。除有機食品外,還有有機化妝品、紡織品、林產品、生物農藥、有機肥料等,他們被統稱為有機產品。有機食品與我國綠色食品的最顯著差別是,前者在其生產和加工過程中絕對禁止使用農藥、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質,后者則允許有限制地使用這些物質。因此,有機食品的生產要比綠色食品難得多,需要建立全新的生產體系,采用相應的替代技術。有機食品是一類真正源于自然、富營養、高品質的環保型安全食品。有機食品需要符合以下4個條件:①原料必須來自己建立的或正在建立的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或采用有機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產品;②產品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嚴格遵循有機食品的生產、加工、包裝、貯藏、運輸標準;③生產者在有機食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有完善的質量跟蹤審查體系和完整的生產及銷售記錄檔案;④必須通過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的認證。
4發展有機食品蔬菜產業的意義
4.1有利于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眾所周知,現代農業主要依靠化肥、農藥的大量投入,這就使得生態系統原有的平衡被打破,農藥在殺死害蟲的同時,也使有益生物特別是鳥類、魚類等遭受滅頂之災。近幾十年來出現的全球范圍的生物多樣性退化也與農藥的使用有很大關系。土壤被譽為萬物之母,它是多種生物棲息的場所。研究表明,現代農業土壤中的生物活性只及傳統農業土壤的1/10。土壤有機物的耗竭,使其保水、保肥能力大大下降,這就加劇了水土流失和旱澇災害。我國“九五”期間重點治理的滇池、巢湖、太湖都是以水體富營養化為主要特征,而從農田流入水體的化學氮磷肥是造成湖泊營養化的重要原因。將農業生產從常規方式轉向有機方式,則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防止水土流失,尤其是防止土壤鹽漬化,防止水污染,是今后有機農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有機農業有比較完備的理論體系,其要點是通過建立和恢復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維持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村農戶在生產過程中,堆漚綠肥、有機肥,秸稈還田,利用生物秸稈技術在設施蔬菜生產中廣泛應用的效果明顯,效益顯著。有機農業的基本要求是不施用農藥、化肥等化學合成物質。從已通過認證的有機食品生產基地來看,農田生態環境普遍好轉,各種有益生物種群明顯增加,農業廢棄物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可以說,有機食品產業的發展將對農村環境污染控制、特殊生態區的生態保護與恢復、資源的合理利用起到示范和促進作用。發展有機食品產業完全符合國家關于污染控制與生態保護并重的環保戰略。關鍵是認證認可工作來不得半點馬虎,從為國家和人民利益著想把好認證關至關重要。但現實情況卻十分堪憂。一些認證機構市場經濟效益觀念較強,給錢后可以視基本情況靈活發證,導致認證權威性缺失。
4.2為人民提供高品質健康食品
有機食品受到青睞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無污染、品質高、口味好。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表明,食物中的農藥殘留對人體的影響不僅表現為直接的毒害,間接危害也很嚴重。有報道說,農藥在降解過程中將形成各種各樣的中間體,其中某些中間體的分子結構與動物體內的雌性激素十分相似,這可能是導致整個生物界(包括人類)雄性退化的重要原因。在日本,兒童皮膚過敏癥非常普遍,這可能與食用基因工程食物或食物中的農藥殘留有關。人們對基因工程食物的潛在影響普遍比較擔憂,而有機食品絕對禁止引入基因工程技術。發達國家的消費者愿出高價錢購買有機食品主要是出于自身健康的考慮,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他們消費有機食品是對環境保護作貢獻。此外,在發達國家,食品的消費支出占整個家庭支出的比例普遍較低,即使有機食品的價格翻倍,他們也能承受得起。在我國,人們對有機食品還知之甚少,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環境意識的增強,有機食品必將為更多的消費者所接受,特別是向嬰幼兒提供有機食品,將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在能夠保證正常充足供應的今天,提高產品質量,保證健康品質已是當前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
4.3有助于增加農民收入和推進農業產業化
推進農業產業化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戰略措施。我國有機食品產業及其所依托的有機農業,正是以市場為導向逐步發展起來的,并已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從事有機生產的農民普遍增收,貿易商的利潤大幅度增加。目前,國際市場上有機食品的價格通常比常規食品高20%~50%,有些產品(如大豆、茶葉等)可高出l倍甚至更多。從事有機生產的農民雖然需要較多的勞動力投入,但可省去購買農藥、化肥的支出,農民可以從較高的產品價格和較低的現金投入兩方面獲得收益。幾年來的實踐證明,開發有機食品是推進農業產業化,實現農村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一條重要而現實的途徑。
4.4有利于參與國際競爭
我國進入WTO后,只有優質產品在國際市場中才有競爭力,而有機食品是出口創匯的希望所在。加強有機農業生產政策支持,資金扶持,加強市場建設和引導,加快有機農業體系建設,提高有機食品供給量,增強有機農業持續發展能力,造福于子孫后代。
5國外有機食品產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
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簡稱IFOAM)是推動世界性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發展的專門組織,現在已經有115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團體加入了該組織。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英文縮寫OFDC)是我國最早加入該組織的會員,目前我國已有19個IFOAM會員。據了解,世界上生產有機食品的國家有100多個,其中非洲27個國家,亞洲15個國家,拉丁美洲25個國家,歐美發達國家都生產有機食品。目前,國際市場上有機食品品種主要有糧食、蔬菜、油料、肉類、奶制品、蛋類、酒類、咖啡、可可、茶葉、草藥、調味品等。此外,還有動物飼料、種子、棉花、花卉等有機產品。目前,有機食品的市場主要在發達國家。發達國家1997年的有機食品銷售總額在100億美元以上。在過去5年中,歐盟、美國及日本的有機食品銷售年均增長率為25%~30%。2000年,日本的有機食品市場銷售額達26億美元;到2006年,歐盟有機食品市場銷售額增至580億美元,美國增至470億美元??梢姡袡C食品在發達國家中所占市場份額大,人們重視程度高,需求旺盛。也反映出有機食品的未來發展趨勢和與人民生命健康關系巨大。在發達國家銷售的有機食品大部分依賴進口,德國、荷蘭、英國每年進口的有機食品分別占有機食品消費總量的60%、60%和70%,價格通常比常規食品高20%~50%,有些品種高出1倍以上。有機食品正在成為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出口的主要產品之一。這為我國今后有機農業的發展帶來了希望和發展機會,政府應大力倡導并給予政策及資金的支持,大力發展有機農業。
6我國蔬菜生產方式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矛盾突出
新技術、新成果的應用為蔬菜生產持續發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然而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特別是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蔬菜業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6.1蔬菜生產環境質量問題
近年來,蔬菜播種面積逐年增加,且主要集中在城鎮郊區。而各地對蔬菜生產產地環境質量很少檢測、控制。大量的煙塵、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農藥和各種有機污染物以各種形式排放到大氣中。這些污染物有的具有刺激性、惡臭,有的還具有較大毒性,它們最后落到植株、土壤上,有的落到水體中,以各種形式使蔬菜受到嚴重污染,產量和品質不同程度地下降。其中的有機污染物、重金屬以及有毒物質對土壤結構、理化性質等產生長期的破壞性影響。近年來,隨著設施栽培中地膜、塑料大棚的廣泛使用,以及生活垃圾中一次性塑料廢棄物的增多,塑料成為新的重要污染源,嚴重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我國傳統農業有利用生活污水灌溉農田的習慣。污灌在城郊和工礦區附近更為普遍,帶來大量有害人體健康的重金屬及重金屬鹽等有毒物質,甚至有醫院污水中的病毒、大腸桿菌、寄生蟲等。嚴重的環境污染不僅降低蔬菜品質,更重要的是對環境資源造成了難以逆轉的破壞和無法挽回的損失。
6.2不合理的蔬菜生產方式影響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化學工業的飛速發展使得化肥、農藥、設施材料等農用物資不斷更新換代,一定范圍內可使蔬菜產量提高、效益增加;但也正是這些農用化工產品使得環境不斷惡化,影響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蔬菜生產周期短,施用化肥增產效果明顯。然而傳統的有機生物肥料的搜集、腐熟發酵要花費大量的人工,因而化肥以其簡便易用的優勢受到生產者的歡迎。然而化學肥料的長期使用將會使土壤有機質逐步耗竭,保水、保肥力差,土壤結構破壞,水土流失嚴重。過量施用氮肥還導致蔬菜硝酸鹽累積。硝酸鹽在人體中被還原為亞硝酸鹽,進而形成強致癌物亞硝胺,影響人體健康?;实倪^量施用使大量營養元素流失,進入地下水中,造成飲用水源的污染;進入河流、湖泊,造成水體嚴重富營養化,水中植物過量生長,消耗大量氧氣并產生過量的有毒有害物質,結果使水中其他生物因缺氧中毒等原因而死亡,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蔬菜種類、品種繁多,其組織及食用器官鮮嫩、營養豐富,是病蟲害的良好寄主。菜園肥沃的土壤為雜草生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片面追求高產造成的連作、重茬也使病蟲害日益加重。越是蔬菜生產水平高的地區,農藥的使用頻率也越高。農藥使用量過高及使用不當,不但影響大氣、土壤、水源質量,還造成蔬菜中農藥的大量殘留,蔬菜品質和安全性下降,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因食用農藥污染的蔬菜而中毒的事件,屢屢見諸報端。我國設施園藝生產中蔬菜生產占很大比重。然而設施蔬菜生產中也存在諸多問題,如農用塑料薄膜殘留土壤中,嚴重影響作物根系的生長及土壤中水肥的移動,從而使蔬菜作物的生長發育受阻。塑料中各種添加劑尤其是酞酸酯類增塑劑對作物有明顯的毒害作用。無土栽培都用化肥配制營養液灌溉蔬菜,生產的蔬菜不能進入有機食品行列。由于目前采用有機生態型進行無土栽培生產的極少,以致灌溉排出液硝酸鹽含量超標,也污染了地下水。蔬菜產地環境惡化與不合理的蔬菜生產方式形成惡性循環,破壞著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也影響了蔬菜品質的提高和蔬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7發展有機食品蔬菜產業的希望
7.1我國有機食品發展現狀
我國真正開始有機食品的開發是在1994年國家環境保護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成立以后。最早參與有機食品開發的是一批貿易商,開發的品種主要是天然的有機食品,如高山茶葉、東北的大豆、野生果品、中藥材等。隨著外商需求的多樣化,我國開發的有機食品的種類也迅速增加,現在大多數栽培作物都已有了有機食品。我國已形成了較為健全的有機食品生產和認證體系,OFDC《有機產品認證標準》與國際通行標準完全接軌,是目前我國有機食品生產和認證的基本依據。我國已通過認證的有機食品生產基地有近百萬畝(不包括面廣量大的野生、天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頒證產品主要有谷物、豆類、蔬菜、飲品、中草藥等類別的近100個品種,其中大部分銷往日本、美國、加拿大及歐洲市場,也有部分產品在國內市場銷售。僅僅1998年,我國有機食品出口額約為1000萬美元,最近幾年的年出口增長率都在30%以上。我國的有機食品開發主要采用“公司+農戶”的模式,即由貿易公司(多數是外貿公司或直接從事出口業務的食品加工企業)與農戶簽訂產銷合同,農戶在公司的指導下按有機方式生產,公司包銷產品。實踐證明,這種模式比較適合我國的土地所有制和目前的生產力水平。農民把他們承包的土地集中起來交給公司經營,便于統一管理和有機農業技術的開發及應用。而隨著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形式的日益完善和規范,規?;洜I、集約化栽培管理或許為今后的有機食品蔬菜生產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契機。
7.2開發有機食品的有利條件
主要有:具有悠久農業生產歷史,很多傳統農業技術可以直接運用到有機農業生產中;有很多地區特別是山區、邊遠和貧困地區的農民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化肥和農藥,這些地區相對比較容易轉換成有機農業生產基地;生物品種繁多,且絕大多數動植物品種未經過基因重組,很多農副產品可以通過有機轉換成為有機食品;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能夠適應有機農業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80年代以來,我國生態農業得到迅速的發展和普遍的推廣,全國已建立了數千個生態農業基地,積累了豐富的生態農業經驗和技術,其中大多數技術適合在有機農業生產中運用;隨著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環境問題的關注,人們購買有機食品的要求會越來越強烈,特別是嬰幼兒食品以及直接供人們食用的瓜果蔬菜等。OFDC認證的有機產品已經得到德國、英國等有關政府部門的認可。OFDC與瑞典的GROLINK、英國的SOILASSOCIATION及美國的OCIA等國際著名認證機構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并在1999年4~5月間順利通過了歐盟和美國的有機食品認證專家對OFDC有機認證的評估,由OFDC認證的有機產品將更為順利地進入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市場。
7.3有機食品蔬菜產業的發展前景光明
我國有機食品有著巨大的國際市場和潛在的國內市場。國際上對我國有機產品的需求逐年增加,越來越多的外商想進口我國的有機大豆、稻米、蔬菜、果品等產品。國內有機食品的消費也呈迅速上升趨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識的增強,從政府到普通百姓,對于包括有機食品蔬菜在內的有機食品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在目前許多地區蔬菜總產量漸趨飽和的形勢下,以質取勝和增加出口無疑是蔬菜業再上新臺階的又一個出路,而產品出口面臨最大的困難就是“綠色壁壘”。我國已經具備開發有機食品的很多有利條件,在我國適度規模地發展有機農業、開發有機食品是切實可行的。要想使有機食品這一特殊的環保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就需要我們轉變觀念,切實解決有機生產技術難題,還需要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參與。發展有機食品產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有機食品蔬菜生產意識的增強,政策、資金的支持,以及有機蔬菜生產中的技術支撐,至關重要。
8發展有機食品蔬菜的對策
發展有機食品蔬菜是一項從生產基地建設到市場體系建立的系統工程,需要各行各業的人們相互協調、配合,才能實現最終目標。
8.1制定優惠政策
我國的有機食品事業是一個開拓性的新生事物。任何一項事業,在其起步和發展初期均需要大量的投資和精心的扶持,而不能要求短時間內的回報。有機食品蔬菜生產更是一項需要人力、物力、財力高投入的工程。因而政府部門制定適當的優惠政策鼓勵農民和企業從事有機食品蔬菜生產無疑是一項有遠見的舉措,將會促進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協同發展。
8.2加強有機食品蔬菜基地建設
建設有機食品蔬菜生產基地是此項工程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環節。一方面要考慮在較邊遠、污染少的地區進行生產基地建設,避免這些地區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另一方面也不能放棄對城郊、工礦區等污染較嚴重地區的環境治理和生產方式轉化,以有利于這些地區蔬菜基地的建設。
8.3加強有機食品蔬菜科研開發和技術推廣體系建設
蔬菜品種花樣繁多,生長習性各異。除加強環境質量評價、產品加工技術、產品檢測、包裝等環節的研究外,應根據各種蔬菜的特點,研究適合其生長發育的生產技術標準,以做到在無污染的前提下,提高風味、外觀和品質,使有機食品蔬菜真正成為“拳頭”產品,創出自己特有的品牌。加強和健全技術推廣體系,推進有機蔬菜生產發展。
8.4加強有機食品蔬菜生產的組織和管理
建立各級有機食品管理中心,協調和組織各部門、各行業、各地區間的合作,充分發揮社會合力。加強有機食品的管理,制定法律保護措施,避免有機食品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受到損害。
8.5加強有機食品蔬菜市場流通體系建設
蔬菜除了與其它食品共有的特點外,更有貯藏期短、對產品新鮮度要求高等特點,因而市場流通是否順暢直接影響產品的效益,很有必要建立其專門的營銷網絡。對于出口有機蔬菜產品,急需建立進口國、出口國相互承認的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做到暢通無阻,以減少損失、增加效益。加強流通體系建設,搞好物流服務,提高服務的層次和質量,為有機食品蔬菜生產效益的提高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