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手術中壓瘡的預防及護理范文

    手術中壓瘡的預防及護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手術中壓瘡的預防及護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手術中壓瘡的預防及護理

    第1篇:手術中壓瘡的預防及護理范文

    [關鍵詞]壓瘡;手術;護理管理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03-140-03

    中壓瘡是指在手術的特殊情況下,患者不能翻身,由于手術產生的對局部皮膚的壓力,皮膚出現潮濕、硬結、水皰等[1]。手術中一些非人為控制的因素致使手術患者成為壓瘡的高發人群,其壓瘡的發生率達4.7%~66.0%[2]。如何在術前、術中、術后進行評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預防壓瘡,是臨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3-4]。自2012年10月起,我院引入預見性管理理念對手術患者實施壓瘡預防管理,在術前、術中、術后通過循證、分析、預見問題、制定預防措施并進行全面評估,預防術中急性壓瘡的發生。經過1年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取2011年10月~2012年9月(實施預見性管理前)在我院手術室施行手術預報的壓瘡危險患者195例為對照組,其中男109例,女86例,平均年齡(52.9±24.4)歲;取2012年10月~2013年9月在我院手術室施行手術預報的壓瘡危險患者237例為觀察組,其中男134例,女103例,平均年齡(54.8±24.2)歲。所有入選對象均為住院期間進行的第1次手術,術前存在壓瘡的患者除外。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專科分布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壓瘡預見性管理方法

    1.2.1 建立科學的壓瘡評估體系

    1.2.1.1 啟用手術壓瘡評估表,充分作好術前皮膚評估,提高皮膚損傷的預見性 從接到手術單后,巡回護士對照手術壓瘡評估表篩選有手術壓瘡潛在風險的患者,對預計手術時間>4h或有特殊的要求(俯臥位、側臥位、截石位、使用牽引床、受壓部位麻醉+手術時間>3h)或Braden評分

    1.2.1.2 預計放置方案,保護受壓重點部位及骨突處 對預計手術時間>4h,骨突處、受壓部位給予新型泡沫敷料增加支撐點的抗壓性,以有效降低震動和分散壓力。手術時間

    1.2.1.3 正確擺放,強化重點環節的監控,護士長督導及組長負責制 以保障患者舒適安全、充分顯露術野為原則,對手術時間>4h及有特殊要求的患者,由護士長和組長重點督查手術,如肢體處于功能位,上肢外展不超過90°,肢體遠端關節要低于近端關節,約束帶松緊以勉強伸進4個手指頭為宜等,有不正確的地方及時糾正和示范,指導減壓墊和敷料的正確使用。在患者手術安置后再次確認床單是否平整、清潔、干燥,患者身體與床面是否呈點狀接觸,防止局部皮膚受壓。

    1.2.2 術中加強觀察和巡視,及時檢查壓瘡干預措施的有效性 (1)巡回護士嚴密觀察患者的血液循環、皮膚顏色、彈性張力,發現改變應及時糾正,切實做到預防在先。在病情許可和不影響手術操作的情況下,對肢體受壓部位進行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醒手術醫生進行手術時要盡量避免暴力操作,以免外力造成皮膚受損。(2)巡回護士積極配合麻醉醫生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的穩定,盡量減少手術中低血壓、低血氧飽和度的持續時間等,有利于預防低循環灌注不足而引起的壓瘡。(3)嚴格落實術中患者保溫措施:注意做好非術野部位的保暖,輸液、輸血可通過加溫器加溫至37℃,用溫熱沖洗液的方式沖洗術野。

    1.2.3 術后及時檢查和做好交班 手術結束恢復后,要求巡回護士仔細檢查患者全身皮膚和軟組織情況,如有急性壓瘡發生,手術室專科護理組長或第一助手以上的手術醫生協同查對并簽字確認后,填寫壓瘡報告表,詳細記錄壓瘡發生部位、面積、分期,跟病房護士嚴格做好交接班,特別是對已發生壓之不褪色紅斑的患者進行早期、重點干預,盡量減少或避免術中受壓的部位繼續受壓造成進一步損害,增強護理工作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強調搬運及安置的過程中,應避免病人皮膚與運送平車、手術床等之間的摩擦。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AS8.1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四格表x2檢驗進行分析,P

    2 結果

    兩組患者Ⅰ期壓瘡與Ⅱ期壓瘡分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但總的壓瘡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積極評估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是預防術中壓瘡的關鍵[5-6]。我們通過觀察發現,對照組中發生的3例Ⅱ期壓瘡患者手術時間都超過5h以上,并且是特殊臥位的患者,Braden評分在18~21分。手術時間>2.5h是壓瘡的危險指數,如手術時間超過4h,即使患者體質很好也有組織損傷的風險,每延長30min會使壓瘡危險性增加約33%,手術決定了患者的受壓部位,由此可見,Braden量表在手術患者中的預測效度也并不理想,相關研究[7-8]也證實了這一點。針對以上情況,為了使護士全面、正確做好患者術前、術中壓瘡危險因素的評估,在制定壓瘡危險因素量化評分表時,我們著重將Braden評分量表中未包含的手術時間及手術特殊這2項壓瘡危險因素納入評估表中,即預計手術時間>4h或有特殊的要求(俯臥位、側臥位、截石位、使用牽引床、受壓部位麻醉+手術時間>3h)或Braden評分

    我們對手術室護理人員進行壓瘡知識的常規性培訓及學習外,還制定各種手術安置標準和技巧手冊,人手1冊,強化手術安置的規范化培訓。及時添置某品牌喱墊用于手術的擺放,它具有良好的柔韌性和抗壓性,分為大小不同的頭圈、足踝墊等墊,如當病人仰臥時,頭下放軟枕或頭圈,保護后枕部,能有效地緩解受壓部位的壓力,對局部皮膚減壓起到一定的作用。通過結合墊角色互換,練習并掌握標準手術的安置和技巧,使每位手術室護士對平臥位、側臥位、俯臥位、截石位等特殊手術安置能熟練掌握。有效的培訓可提高手術室護士術中壓瘡相關知識水平,促進其形成預防術中壓瘡的護理安全行為模式[9-10]。

    對手術患者實施預見性的壓瘡管理,強調對病人術前、術中、術后環節進行質控,對可能發生的壓瘡潛在問題,及時采取相應的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降低術中壓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廖冰野,韋南萊,陳柳云.預防術中壓瘡形成的方法和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5):72-73.

    [2] 瞿永華,柴穎,劉琳.術中患者急性壓瘡形成因素分析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10):50-51.

    [3] 姚美蓉,蘭曉娥,吳雪華,等.預防壓瘡實行全面質量管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0):88-90.

    [4] 王俊杰,劉紅梅,楊賢云,等.手術患者壓瘡的相關因素分析及預防護理措施[J].中國醫藥導刊,2010,12(5): 864-865.

    [5] 徐青.手術室老年患者術中壓瘡危險因素及護理人員壓瘡認知調查[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30):15-17.

    [6] 錢維明,黃立峰,項海燕,等.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的研制[J].中國護理管理,2013,16(8):24-27.

    [7] B Halfens RJ,Van Achterberg T,Bal RM.Valic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Braden Scale and the influence of other risk factors:a multi centre prospective study[J].lnt J Nurs Stud,2003,37(4):313.

    [8] Langemo D,Baranoski S.Key points on caring for pressure ulcers in home care[J].Home Health Nurse,2003,21(5):309.

    [9] 賀繼榮,李毅.手術中壓瘡的研究進展[J].天津護理,2007,15(2):120-122.

    第2篇:手術中壓瘡的預防及護理范文

    方法 按時間分段法抽取50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對照組按照全麻手術預防壓瘡護理,觀察組采用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于術前對患者進行評估,根據評估分值施予不同的分級護理,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壓瘡發生率和壓瘡程度。

    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壓瘡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壓瘡程度較對照組輕,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 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應用于全麻手術患者可以有效預防術中壓瘡的發生及減輕壓瘡程度。

    【關鍵詞】 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全麻;壓瘡;預防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7.03.02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ressure ulcer risk factor assessment scale on general anesthesia surgery.

    Methods 50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ime segment method,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general anesthesia to prevent pressure sore,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ssessed with pressure ulcer risk factors assessment scale before surgery.Different grading nursing was applied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score,and the incidence and the degree of pressure ulcers after surgery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pressure ulcer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egree of it was lighter,so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Conclusion Pressure ulcer risk factors assessment scale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pressure sores and alleviate the pressure ulcer degree in patients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surgery.

    【Key words】 pressure ulcer risk factors assessment scale;general anesthesia;pressure ulcer;preventive care

    全麻手術時由于患者長時間處于強迫、知覺喪失等原因導致壓瘡的風險大大增加。有資料報道,手術時間>2.5 h是壓瘡發生的高危因素,時間>4 h,每延長30 min壓瘡的危險性增加33%左右[1]。因此,壓瘡評估是預防全麻術中發生壓瘡的關鍵。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是錢維明等[2]學者于2013年專門針對手術患者設計的科學的手術室壓瘡評價工具。目前在臨床上應用的壓瘡危險評估中,尚無對全麻手術患者的針對性量表,為預防全麻手術患者術中壓瘡的發生,我院手術室于2016年1月起采用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對全麻手術患者進行壓瘡風險評估,并采取積極護理措施進行預防,取得良好的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按時間分段采用便利抽樣法抽取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的5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09例,女191例;年齡28~82歲,平均(52.24±8.50)歲;體重47~85 kg,平均(61.00±11.50)kg;手術時間3~9 h,平均(5.25±2.16)h;手術范圍:婦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骨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神經外科。入選標準:手術均為仰臥位,均采用氣管插管全麻,擇期手術,術前皮膚完整,預計手術時間≥2.5 h(手術時間的計算方法為從麻醉醫生開始麻醉至切口縫合完畢截止),住院期間首次手術,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自愿參與者;排除標準:皮膚有破損、有壓瘡、患有影響觀察的皮膚病、糖尿病、低蛋白血癥等疾病的患者。將2015年6月至12月的250例患者設為對照組,2016年1月至7月的250例患者設為觀察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重、手術時間、手術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按照全麻手術預防壓瘡護理常規進行護理,內容包括:合理安置手術、合理使用墊、保護受壓部位的皮膚、規范操作避免損傷患者皮膚、加強術中受壓部位的皮膚觀察等。觀察組采用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于術前對患者進行評估,根據評估分值施予不同的分級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 全麻術中患者壓瘡危險因素的評估和培訓

    1.2.1.1 評估

    采用錢維明等[2]編制的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作為評估工具,該量表包含患者因素、手術因素和麻醉因素3個維度,分年齡、體重指數、活動能力、手術、手術預計時間、失血量、術中施加外力、麻醉方式、受壓點皮膚類型、神經感覺障礙等10個條目,每個條目根據實際權重分別賦0~8分,分值越高發生壓瘡的風險越高;總分≥12分為危險,≥16分為高度危險,≥20分為極度高危[3]。

    1.2.1.2 培訓

    為使評估量表得到正確的使用,2015年5月護士長組織全科護理人員通過課件、視頻、模擬訓練等方法學習量表應用的目的和意義,使用方法、測評的準確度及注意事項,以及各專科手術擺放原則、要點、流程和注意事項,各種擺放的配套用具和皮膚保護器的使用等,進行為期1個月的培訓,并通過考核確認全體護理人員均熟練正確掌握后方正式啟用。

    1.2.2 手g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的應用及預防護理措施

    1.2.2.1 術前壓瘡危險因素評估

    術前1 d由巡回護士到病房行術前訪視時,采用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對患者全身進行綜合性評估,內容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體重、體型、身高,危險部位的皮膚類型,食欲、飲食狀況,運動能力,組織營養狀況,神經感覺障礙,藥物治療和手術時間等,向主管醫生詳細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和現病史、手術方式、預計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施加外力等因素。

    1.2.2.2 預防護理措施

    根據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測評的分值結果予以不同級別的預防護理措施。①分值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術后72 h內壓瘡發生率和壓瘡程度。患者術后回房時、術后24 h、術后72 h由手術室護士到病房與病區責任護士按照壓瘡判定標準共同對患者的皮膚進行評判,若術后72 h內出現Ⅰ級、Ⅱ級、Ⅲ級中的任意一級皮膚狀況為發生壓瘡。壓瘡判定標準采用2007年美國國家壓瘡咨詢工作組(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NPUAP)推薦的最新分期標準基礎上,參照手術急性壓瘡的分期辦法將患者皮膚情況分為4個等級。①正常:術后受壓部位皮膚完整,無壓紅;②Ⅰ級:術后受壓部位皮膚即刻出現壓之不褪色的紅斑,但3 d內消退;③Ⅱ級:術后受壓部位皮膚出現壓之不褪色的紅斑,但3 d后仍未消退;④Ⅲ級:術后受壓部位皮膚出現水泡或破損,或術后3 d內之前被列入Ⅱ級壓瘡的皮膚損害加重,出現破損或潰瘍的則重新納入到Ⅲ級壓瘡[5]。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分組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72 h內壓瘡發生率

    觀察組術后72 h內壓瘡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術后72 h內壓瘡程度比較

    觀察組術后72 h內發生Ⅰ級、Ⅱ級、Ⅲ級壓瘡的患者例數均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3.1 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可確定全麻術中患者壓瘡發生的危險因素

    手術是壓瘡發生的多原因之一,手術過程中發生的皮膚損傷稱為術中壓瘡,研究報道,術中壓瘡可能發生于術后幾小時內,但是大多數發生在術后1~3 d,其發生率為3.7%~27.2%[6~7]。術中壓瘡的發生主要與手術室特異性包括手術、手術時間、手術類型、血流動力學改變、術中用藥、手術床墊及其填充物、術中皮膚潮濕等密切相關,此外患者的年齡、體型、營養狀況、伴發疾病等內源性因素,術中受壓部位皮膚的摩擦力、壓力和剪切力等外源因素都對術中壓瘡的發生產生影響。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的研制參照Braden和Waterlow量表的基礎上,結合了臨床實踐篩選出患者最易發生手g壓瘡的相關危險因素,并通過專家咨詢及德爾菲法進一步驗證確立,具有較高的信效度(信度0.886,Cronbach,s 系數0.812),克服了既往手術室護理人員使用普通量表或僅憑借經驗評估手術壓瘡的風險,具有準確性、針對性和科學性的特點,是手術室壓瘡護理科學的評價工具[2~3],應用于全麻手術患者的術前壓瘡評估,可確定全麻術中患者壓瘡發生的危險因素。

    3.2 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的應用效果

    壓瘡是嚴重的并發癥,手術患者是壓瘡發生的高危人群,有效的預防措施可降低其發生率[8]。林菊英提出[9],除不允許翻身的特殊病人外,一律不得發生壓瘡,帶壓瘡入院者不準擴大,壓瘡是完全可以預防的。壓瘡的預見性護理是預防壓瘡的關鍵,本研究我們術前采用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對患者進行評估,護理人員通過評分結果預測壓瘡發生的危險性、程度及高危因素,從而能提前采取針對性、預見性、合理、科學的護理措施預防壓瘡的發生,減少了壓瘡預防護理的被動性和盲目性,最終提高手術室護理工作質量。從本研究結果可見,觀察組患者術后壓瘡發生率為4.00%,低于文獻報道的手術患者4.7%~66.0%壓瘡發生率[10],顯著低于對照組14.80%,且觀察組術后發生Ⅰ級、Ⅱ級、Ⅲ級壓瘡的患者例數均少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將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應用于全麻手術患者可以有效預防術中壓瘡的發生及減輕壓瘡程度。

    參 考 文 獻

    [1] 陳曉唯,向承紅.術中壓瘡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10):1183-1185.

    [2] 錢維明,黃立峰,項海燕,等.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的研制[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8):24-27.

    [3] 王英麗,張圣潔,蒲 霞,等.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在骨科后路手術患者中的信效度檢驗[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7):905-909.

    [4] 魏 革,胡 玲,祝發梅.手術患者壓瘡風險因素評估表的設計與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6):578-580.

    [5] 張云鳳,宋思賢,梁亮芳.醫用高分子凝膠墊在側臥位手術中預防急性壓瘡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20):49-50.

    [6] Schultz A.Predicting and preventing pressure ulcers in surgical patients[J].AORN J,2005,81(5):986-1006.

    [7] 魏彥姝,路 潛,張海燕,等.成人術中壓瘡危險因素分階段評估框架的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5,15(8):541-543.

    [8] 高菊玲,胡翠蓮,李雯婷,等.品管圈活動降低手術患者急性壓瘡發生率[J].護理學雜志,2015,30(12):44-45.

    [9] 林菊英.醫院護理管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122.

    第3篇:手術中壓瘡的預防及護理范文

    【關鍵詞】 外科手術;壓瘡;預防

    護理壓瘡不是原發性疾病,它是其他疾病的一種嚴重的并發癥。一旦發生壓瘡,不僅加重病人病情,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治療費用,也增加護士工作量,甚至會引起醫療糾紛。隨著我院外科新技術不斷引進,心胸外科、神經外科等大手術正日益增多。而且這些手術創傷大、手術時間超過4小時,且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手術。針對以上情況,通過皮膚危險因素的預先評估,采取適當的防護措施尤為重要。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12年1月—2012年7月隨機選擇手術患者312例,其中男200,女112例,年齡11—80歲,平均60歲;手術時間4—7小時,平均5.5小時;平臥位患者162例,側臥位患者93例,俯臥位患者56例,坐臥位患者1例。

    1.2 結果 1例神經外科手術腦膠質瘤切除術患者,尾骶部出現水泡;1例體外循環下冠脈搭橋術患者左足跟部出現水泡;一例食道癌患者右側髂脊出皮膚發紅,經按摩處理后皮膚未發生破潰。

    2 護 理

    2.1 評估

    2.1.1 病情評估 抽查病例中,60歲以上的病人78例,病人病情嚴重,多合并糖尿病和多臟器功能退。食道癌病人營養狀況差,呈消瘦體質;而糖尿病或冠心病病人多為體胖。這些病人的內源性因素,極易導致手術中壓瘡的發生。

    2.1.2 手術時間 分析抽查病例,從手術護理記錄單上看出,發生壓瘡的3例手術患者中,腦膠質瘤切除術時間6.5小時,體外循環下冠脈搭橋術6小時,食道癌根治術4.5小時。這些手術因為難度大,要求術者操作精細,手術時間一般較長。手術時間越長,局部組織灌注或缺血狀態的時間就長。病人長時間取被動臥位,特別是骶尾部、肘部、足跟等部位容易形成壓瘡。

    2.1.3 麻醉的作用 行麻醉下的患者,由于的作用,肌肉充分松弛,機體感覺閾降低,知覺消失,暫時喪失對身體某部位不適的反應,不能做出相應反應,導致組織缺氧而發生壓瘡。

    2.1.4 皮膚抵抗力降低 手術過程中,血液、大量沖洗液造成液體外溢不可避免。如果麻醉阻滯不完全,患者大汗淋漓,使皮膚潮濕。對冠脈搭橋手術的患者,術前大面積消毒,消毒液常浸濕病人的骶尾部和背部。心臟手術心臟復跳時給予溫水時易造成手術切口周圍的皮膚潮濕。潮濕使機體皮膚的抵抗力下降,引起水腫,發生壓瘡。

    2.1.5 安置不合理 專科護士手術安置時,方法、要點掌握不熟練,選擇不合理的用物。如床墊過硬,約束帶過窄,受壓部位未置軟墊,引起局部血液回流受阻,組織缺氧、缺血壞死,發生壓瘡。據AORN1998年調查顯示,因引起的壓瘡占手術安全隱患的第四位。

    2.1.6 不當的護理 執行護理操作時,護士動作不輕柔或者使用不透氣的敷料。如體外循環下冠脈搭橋術的患者,術前雙腿消毒后,護士使用了一次性中單包裹雙側小腿,這是足跟部起水泡的主要原因。

    2.2 護理措施

    2.2.1 加強術前訪視 術前1d至病房了解病人的病情和一般情況,與病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觀察其皮膚情況,做全面評估,對于一些陽性體征要加以記錄。了解患者的手術、麻醉方式,手術,預見手術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異常變化。主動向患者及家屬,交代容易發生壓瘡的風險,并制定護理計劃配合做好預防措施。

    2.2.2 合理放置 認真執行手術安置原則,避免摩擦力與剪切力的產生,防止肌肉包裹較少的骨骼過度牽拉,減少對皮膚的壓力。使用合理的枕,合理放置襯墊物和支撐物,保持呼吸道通暢、不影響循環。床整、干燥、柔軟。物品配套有專人保管,保持墊清潔,避免交叉感染。

    2.2.3 術前了解手術,做好物品準備,特別是特殊用物的準備,檢查儀器設備是否處于備用狀態。器械護士要熟悉手術步驟,術中精力高度集中,密切注意手術的進程。傳遞器械力求穩、準、輕、快,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臺下護士根據手術進程密切配合手術,減少進出手術間的次數。

    2.2.4 規范護理操作 在進行擺放及其他護理操作時動作輕柔,避免推、拉、拖。檢查手術床的配件齊全,性能完好,合理調整手術床。如果手術時間過長者,在不影響手術操作的情況下,改變手術床的傾斜度以改變患者身體與床的著力點,減輕某點的皮膚受壓。手術器械用后及時收回,不能堆放在患者身體上。定時觀察受壓部位和下肢溫度。室溫控制在22℃—25℃。巡回護士術中加強對患者皮膚顏色和溫度的觀察,正確使用電刀,防止電刀導電造成病人皮膚燒傷。術后檢查有無壓傷,回病房后,認真交接詳細記錄。

    3 小 結

    手術室護士通過術前對患者的全面評估,對手術過程中壓瘡的發生機制和原因分析,制定預防護理計劃,采取保護性護理措施,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可以有效預防壓瘡的發生,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第4篇:手術中壓瘡的預防及護理范文

    【關鍵詞】 肝移植手術;壓瘡;預防護理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risk factors of pressure sore dur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and work out the effective precaution.Methods Pressure sore may happen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Therefore,we preformed a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to study 65 patients,who had undergone liver transplantation from January of 2001 to March of 2003.We analyzed the major causes and other related information.A new premanagement was then carried out in 57 patients from April of 2003 to June of 2004.In this new premanagement,the nurses cushioned both the patients′ knee joints and legs to hang the feet in the air.Results From the historical study,a dramatically higher incidence of blister happened in those patients with longer operation time.Local pressure was one of the major reasons for pressure sore.This kind of complication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ile eliminating the local pressure.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operative pressure sore is hard to be avoided.However,we can minimize this incidence rate through taking active and effective precaution.

    【Key words】 liver transplant;pressure sore;preventive nursing

    我院從2001年1月開始開展肝移植手術,在臨床實踐中發現肝移植術患者在術后1天足跟壓瘡發生率較高。目前國內缺乏相關的研究報道。筆者回顧性分析了肝移植患者足跟壓瘡發生的原因,并針對原因對2003年4月~2004年6月的57例肝移植患者采用預防性護理措施,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1年1月~2004年6月于我院行肝移植手術患者122例,男98例,女24例;年齡13~68歲,平均44.5歲。肝豆狀核病變4例,肝硬化73例,肝癌42例,多囊肝多囊腎3例。肝移植118例,肝、腎聯合移植4例。其中2001年1月~2003年3月的肝移植患者65例,為歷史對照組;2003年4月~2004年6月的肝移植患者57例,對其在移植手術過程中進行預防護理,為預防護理組。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1年1月~2003年3月65例肝移植患者足跟壓瘡的發生情況,將發生足跟壓瘡與未發生足跟壓瘡的患者進行比較,探討壓瘡發生的原因。針對原因,對2003年4月~2004年6月的57例肝移植患者進行預防性處理,觀察其壓瘡的發生率。

    1.2.2 壓瘡的護理 2001年1月~2003年3月65例患者采用一般常規的保護措施,用棉墊、消毒巾包裹雙腳以保暖,未給予針對性的壓瘡預防護理。2003年4月~2004年6月57例患者在雙側膝關節處墊一小軟枕,在小腿腓腸肌處以軟枕墊高10cm左右,使雙足跟完全懸空,同樣以棉墊、消毒巾包裹雙腳保暖。兩組患者在術前雙足跟局部血供良好,皮膚均無異常。術中都采用平臥位。術中輸液量由麻醉科醫生根據病種以及患者的情況選擇決定,液體在22℃~24℃室溫中放置后輸入。

    1.3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1.01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統計方法采用One-Way ANOVA。

    2 結果

    2.1 歷史對照組壓瘡發生的情況和原因分析 在歷史對照組中,足跟發生水皰14例,發生率21.5%。以是否發生水皰分成兩組進行One-Way ANOVA統計學分析,發現無肝期、白蛋白水平、年齡及性別兩組之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手術時間差異有顯著性(P<0.05),發生水皰的患者手術時間明顯長于未發生水皰的患者,結合臨床,認為手術時間長是患者發生壓瘡的原因,見表1。

    2.2 預防護理組與歷史對照組壓瘡發生率比較 兩組之間的各項指標:手術時間、無肝期、白蛋白水平、年齡及性別,采用One-Way ANOVA統計學分析,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水皰的發生率兩組相比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進行預防護理后壓瘡的發生率顯著降低,見表2。 3 討論

    3.1 肝移植術中壓瘡發生的原因 目前公認引起壓瘡發生主要有4種因素,即壓力、剪切力、摩擦力及潮濕,并與持續的時間有關[1]。根據表1顯示,歷史對照組中引起患者肝移植手術后1天足跟發生水皰的主要原因為肝移植手術時足跟長時間受壓。據報道:全身營養障礙、負氮平衡、皮膚干燥、彈性差者易發生壓瘡;輸入大量液體導致體溫下降,增加了受壓部位形成壓瘡的機會[2]。這些情況在肝移植手術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但在本組數據中并未顯示出來,也許與樣本量有關,有待進一步研究。

    3.2 使用預防措施可明顯降低肝移植手術中壓瘡的發生率 預防壓瘡的工作應為評估—預防—治療,積極評估患者情況是預防壓瘡關鍵的一步,預防是避免壓瘡發生的主要手段。因此,在肝移植手術時要特別注意患者的放置,加強對患者身體受壓部位的保護,特別是對容易被忽視的足跟部位的保護。根據表2顯示,預防護理組采用完全懸空足跟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預防措施。也可嘗試用進口的充墊材料來保護足跟。采用帶集液袋的手術薄膜巾,以保持床單的干燥。在手術過程中我們還要特別注意患者的保暖,輸入體內的液體最好能加溫,患者全身可以用電熱毯或暖風機保暖。

    3.3 護理觀察 接受肝移植者大部分是肝硬化患者,往往病情較重,全身情況較差,甚至有大量腹水。因此,術前對患者的全身情況,特別是皮膚情況進行全面評估,發現有高危因素或有壓瘡先兆要實行重點預防。手術結束后要檢查患者全身皮膚,尤其是身體受壓部位的皮膚。如有問題,要和監護室護士交班,以便及時采取措施。患者回到監護室,監護室的護士同樣要檢查患者的全身皮膚情況。一旦受壓部位有紅腫,術后馬上解除受壓,一般30~40min褪色,不會形成壓瘡[3]。

    4 結論

    近年來肝移植手術在我國迅速而普遍地開展,肝移植手術患者由于病情重、全身情況差,手術時間長,手術中發生壓瘡是較難避免的,但是壓瘡仍是可以預防的。本研究與文獻報道都證明[4],只要及早發現壓瘡的危險因素,積極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就可以將壓瘡的發生率降到最低,甚至降為零。

    1 張水蘭.壓瘡的護理進展.實用護理雜志,2002,18(11):60-61.

    2 陳玫.褥瘡護理的綜述.護理學雜志,1999,14(6):375-376.

    第5篇:手術中壓瘡的預防及護理范文

    【關鍵詞】 骨科;臥床患者;壓瘡;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359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3155-02

    在骨科護理工作中發現,部分患著因為骨盆等骨折的牽引、手術等原因,患者活動被限制,致使壓瘡發生率增加。本文選擇我院長期臥床的骨科病例,觀察早期護理干預對骨科臥床患者的壓瘡發生率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骨科病例共83例,上述患者均為骨折患者,需要長期臥床,上述患者中男38例,女45例,年齡最小為37歲,最大為79歲,平均年齡為51.3±6.1歲;其中骨盆骨折患者11例,股骨頸骨折患者26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23例,股骨干骨折患者12例,腰椎骨折患者11例。上述患者中病程最短為2個月,最長為6個月,平均病程為42±12天。上述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2例,對照組41例,兩組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骨科護理干預措施,對照組給予早期針對性護理干預:①加強基礎護理措施實施。在護理過程中,協助患者對骨突出部位進行溫水清洗,保持患者病床整潔、清潔、平整等,可在經常受壓的部位墊上水墊,有助于降低該部位的溫度,病房的室內溫度和濕度要適宜,避免患者長期暴露于高溫環境中。患者在應用便盆時,可在便盆邊緣墊上布墊,避免損傷患者皮膚,大小便失禁患者可給予紙尿布,利于患者排尿,要及時更好及時清洗。在清潔的皮膚上面不要應用粉劑,對于大小便失禁患者要給予會實施保護。可在關節或骨突出部位墊上軟墊[1-2]。②進行飲食指導,加強營養,提高患者抵抗能力,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對患者飲食進行指導,患者攝入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要搭配合理,患者可少食多餐,改善營養供給,提高抗感染能力。③健康宣教和心理支持。了解患者不良情緒,為患者做好心理護理干預,消除患者焦慮、抑郁等情緒,使患者在愉快的心理感受中配合醫護操作,有助于預防壓瘡發生。④加強對牽引病人的巡視,觀察受壓部位情況,可給予相應處理。

    1.3 壓瘡評估方法 采用壓瘡Braden評分表對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進行評分,其中總評分小于12分提示發生壓瘡有高度危險、總評分為12-14分提示壓瘡發生有中度危險、總評分為15-17分提示發生壓瘡有輕度危險、總評分大于18分提示無發生壓瘡危險。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4.0進行統計學分析,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

    2 結 果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壓瘡發生危險程度比較:觀察組中壓瘡發生高度危險共2例,壓瘡發生有中度危險共3例,壓瘡發生有輕度危險共11例,無壓瘡發生危險共26例。對照組患者中壓瘡發生高度危險共5例,壓瘡發生有中度危險共8例,壓瘡發生有輕度危險共10例,無壓瘡發生危險共18例。觀察組患者中壓瘡發生有輕度危險和無壓瘡發生危險所占比例為88.0%,對照組患者中壓瘡發生有輕度危險和無壓瘡發生危險所占比例為68.2%,前者所占比例高于后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壓瘡是長期臥床或者坐位患者在沒有定期變化情況下,身體上的骨突出部位皮膚被壓迫而血液循環障礙所致的缺血壞死,如果沒有給予及時預防和治療,可向深層組織壞死,最有因為壞死而感染,可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危及到患者生命。在骨折需要長期臥床患者中,壓瘡發生較為常見,在髖部和臀部周圍發生壓瘡的機率較高,如壓瘡部位主要為骶骨、股骨大轉子及坐骨粗隆、足跟及腳踝等部位。壓瘡是局部組織受壓發生缺血缺氧,如果受壓時間較長,組織失去氧供,血管發生萎縮,組織細胞會發生死亡,壓瘡發生[3,5]。所以,在骨科患者中,除了給予有效的臨床處理外,針對性的壓瘡護理干預也必不可少。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干預后,觀察組壓瘡發生有輕度危險和無壓瘡發生危險所占比例高于對照組,說明早期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夠減少骨科長期臥床患者壓瘡發生,提高護理質量,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邵培雙,胡寶芹,金彩霞.改變側臥位度數預防早期壓瘡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8,(07):21.

    [2] 林翠芬.基層醫院外科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的調查分析[J].廣西醫學,2002,24(2):291-292.

    [3] 王虹,陳紅宇,杜敏華,等.實施難免褥瘡申報制度加強三級監控[J].實用護理雜志,2009,l9(8):44.

    第6篇:手術中壓瘡的預防及護理范文

    關鍵詞:  顏面部壓瘡;頸椎手術;;護理

              壓瘡是由于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形成組織壞死的壓力性潰瘍。本文通過對 5 例術中顏面部壓瘡的回顧性分析,探討術中顏面部壓瘡的發生機制以及預防和降低術中該并發癥的干預措施。頸椎手術病人術中采取俯臥位,而俯臥位對病人存在著心理的不良刺激和生理的潛在損傷。有文獻報道,由于術中擺放不當,可造成術后患者嚴重并發癥;且俯臥位時患者頭部接觸馬蹄形頭架的位置不當是導致皮膚壓瘡的危險因素之一。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統計選擇200501~200905頸椎手術53例。有5例發生不同程度的顏面部壓瘡,其中最大年齡78歲,最小18歲。麻醉方式均為全麻,且手術時間長達6h以上。其中最為嚴重的1例為神經外科與骨科聯合手術時間長達11h,患者雙側額面部皮膚片狀壓紅,破潰三處:左側0.5 cm ×2cm,右側一處0.5 cm×2cm,另一處1 cm ×1.5cm。其余均無壓瘡發生。

    1.2  方法  術中使用馬蹄形頭架、馬蹄形瓊脂頭圈、回形墊及其他墊,全麻后用紅霉素眼膏涂抹眼瞼并覆蓋眼貼,使患者俯臥面部朝下,頭放置在墊有馬蹄形瓊脂頭圈(繃帶纏繞固定)的馬蹄形頭架上,并以前額和顴骨作為支撐點,將口、眼、鼻懸空,并在胸、髂嵴下放置回型墊,將胸部和髂嵴墊起,腹部懸空,上肢合于身體兩側后中單固定,下肢屈曲,踝關節自然下垂,膝關節、小腿前側等部位放置軟墊[12]。

    2  原因分析

          

    頸椎手術采取俯臥位,頭面部需放在馬蹄形頭架上, 這一固定方式在頭部仍有一定活動,不方便調節頸椎位置、面部皮膚易壓傷等問題,改變后身體負重點和支撐點相應改變。傳統手術床頭架表面為硬質海綿墊,其彈性較差,頸椎手術時為防止術中患者頭部突然擺動損傷神經,擺放時,將患者頭部用膠布固定在頭架上,隨著手術時間的延長,局部組織受壓易加重,同時患者面部始終朝下,護士難以準確觀察病情,因此術后易發生顏面部壓瘡。長時間的壓迫、摩擦力、剪力為術中壓瘡的外在原因。神經外科與骨科聯合的1例頸椎手術,手術時間長達11h,術中未變換,也未改變皮膚受力點,致使額面部長時間受壓。有研究若施一固定壓力于皮膚,2h產生肌肉缺血,6h肌肉發生變性。患者皮膚長時間受壓,壓力過大,阻礙局部血流供應及淋巴循環,局部組織缺血缺氧,酸中毒,釋放化學物質,導致組織水腫、潰瘍壞死,形成壓瘡。此為壓瘡發生最根本原因。麻醉、失血、應激狀態為術中壓瘡發生的內在原因。顏面部壓瘡的患者手術均為全麻,在全麻狀態下,由于病人的知覺消失,各種保護性反射減弱或喪失,肌肉張力減弱,基本喪失自身保護和調節能力,皮膚在受到過多壓力的情況下不能舒解壓力,導致長期受壓,發生壓瘡。麻醉后的低體溫、手術過程中大量失血、麻醉藥物的使用而致的血壓降低,潛在的威脅到受壓部位的組織,使其抵抗力減弱。消毒液及大量液體沖洗后,潮濕的布巾對受壓部位的化學刺激,也使皮膚的抵抗力減弱。由于脊柱損傷后病人大多臥床,營養不良,多數病人消瘦,皮膚彈性減弱,皮下脂肪萎縮變薄,使皮膚易損性增加[34]。

    3  護理對策

    第7篇:手術中壓瘡的預防及護理范文

    [關鍵詞] 心胸外科手術; 壓瘡防范; 表格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10(c)-0168-02

    手術患者術中不能自主翻身,手術也可導致身體局部組織持續受壓,較易導致壓瘡的發生。既往報道顯示[1-2],術中壓瘡發生率為3%~5%,其中,心胸外科手術時間長、創傷大、患者體溫波動大,且采取肋間隙入路常需保持側臥位,壓瘡發生率更高,壓瘡防范是手術室護士工作重點之一[3]。目前對于手術患者壓瘡評估和防范多憑手術室護士經驗,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手術室于2012年自制了手術室壓瘡防范記錄表,主要目的為規范手術室壓瘡的評估和防范,而對于表格的使用是否可有效降低心胸外科手術壓瘡的發生率尚無研究,故本研究旨在分析使用我院自制的手術室壓瘡防范記錄表在心胸外科手術壓瘡防范中的作用。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本研究已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查,選取2012年7~12月我院心胸外科手術患者380例,年齡18~65歲,平均(41.2±7.4)歲;男206例,女174例;體重45~66 kg,平均(53±3.6)kg。所有患者術前均無低蛋白血癥、糖尿病,無皮膚破損和病變,無藥物依賴和藥物濫用史,體重指數(BMI)為20~24 kg/m2。將入選患者分為A、B兩組,每組190例,其中,平臥位正中入路90例,側臥位肋間隙入路100例。A、B兩組患者的年齡、姓名、體重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A組患者按照手術室壓瘡防范記錄表進行壓瘡評估與防范,B組患者不使用手術室壓瘡防范記錄表。我院心胸外科專業組手術護士共18人,年齡24~46歲,平均(34.4±4.1)歲;女16人,男2人;職稱情況:護士2人,護師8人,主管護師8人;年資3~25年,平均(10.2±3.3)年;將我院心胸外科專業組手術護士隨機安排在A組或B組,兩組護士的年資、職稱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室壓瘡防范記錄表的制定

    手術室壓瘡防范記錄表由手術基本信息、壓瘡風險評估、壓瘡防范措施和術后壓瘡評估4個部分組成。

    1.2.1 手術基本信息 包括患者病室床號、姓名、性別、住院號、年齡、體重、手術名稱、手術、手術間號、預計手術時間、實際手術時間。

    1.2.2 壓瘡風險評估 包括壓瘡發生的各種高危因素:年齡≥65歲、術前生命體征不穩定、術中體溫或血壓可能降低、極度消瘦、皮膚水腫、皮膚原發傷、術前長期臥床等。

    1.2.3 壓瘡防范措施 根據壓瘡發生的高危因素,提供多種可有效預防壓瘡的干預措施:①按照手術安置原則和流程安置;②選擇合適的墊減輕接觸面壓力;③受壓部位皮膚保護;④床單位平整清潔,避免潮濕;⑤體溫監測與管理;⑥保障組織有效灌注,維護術中血壓,合理液體輸注;⑦其他措施如避免術者對患者加壓、加強術中觀察、盡力縮短歇性解除局部壓迫等。

    1.2.4 術后壓瘡評估 術后判斷是否有壓瘡發生,如有發生則詳細記錄發生部位、壓瘡級別及面積。

    1.3 方法

    術前1 d各巡回護士對手術患者進行術前訪視。① A組:訪視時攜帶手術室壓瘡防范記錄表,根據表格內容逐項評估患者發生壓瘡的高危因素,并制定壓瘡防范計劃,術中根據表格規定的壓瘡防范計劃采取壓瘡防范措施,并詳細填寫表格,術畢根據表格進行皮膚壓瘡評估,所有發生壓瘡病例均作為不良事件進行匯報,并對原因進行分析,總結和學習經驗教訓。② B組:訪視時不攜帶手術室壓瘡防范記錄表,術前對手術室壓瘡防范記錄表的具體內容不知曉,術中也不使用該表格,所有壓瘡防范措施均根據巡回護士自身工作經驗進行,術畢進行皮膚壓瘡評估。

    1.4 判定標準

    壓瘡分期參考NPUAP/EPUAP《2009壓瘡快速參考指南》,即分為6期:Ⅰ期表現為完整皮膚局部壓之不褪色的紅斑;Ⅱ期表現為部分真皮受損,表淺潰瘍、水皰或淤紫;Ⅲ期表現為全層皮膚缺失可見皮下脂肪層;Ⅳ期表現為全層皮膚缺失累及骨組織、筋膜和肌肉組織;無法分級:潰瘍完全覆蓋傷口無法判斷潰瘍深度;可疑深部受損:完整皮膚呈褐紫色或出現血性水皰,疼痛、硬結、潮濕、皮溫升高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A組中出現壓瘡1例,側臥位,Ⅰ期壓瘡,發生率為0.53%;B組出現壓瘡8例,其中,平臥位1例,Ⅰ期壓瘡;側臥位7例,Ⅰ期壓瘡4例,Ⅱ期壓瘡3例,發生率為4.21%。B組壓瘡總發生率高于A組(χ2=5.58,P = 0.018),B組側臥位壓瘡發生率高于A組(χ2=4.69,P = 0.030)。見表1。

    3 討論

    壓瘡原指由于局部組織受壓后血液循環障礙,組織持續缺血缺氧性壞死[4],現更新為由于壓力、摩擦力或剪切力而導致的皮膚、肌肉和皮下組織的局限性損傷[5]。壓瘡定義的范圍增大,發生率較高。心胸外科手術難度較大、時間較長、多取側臥位,發生壓瘡的風險更高[6]。而一旦發生壓瘡,不僅使患者病情變復雜,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治療費用,也增加護士工作量,甚至引起醫療糾紛。壓瘡的愈合緩慢,護理不當容易導致局部組織壞疽、骨髓炎、全身感染等嚴重并發癥[7]。因此,壓瘡的預防意義遠遠大于治療。

    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RAS)中Braden量表被認為是目前較理想的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8],并被廣泛應用。但由于此表格對外科手術患者壓瘡風險預測效度低[9],不適合手術室使用。當前針對手術室的壓瘡風險評估和預防仍無權威的量表可供使用,通常僅憑手術室護士的工作經驗,使得手術室壓瘡防范缺乏規范,效果不理想,尤其是年輕護士,工作經驗不足,壓瘡危險因素了解不多,對壓瘡的防范措施不熟悉,進一步增加了手術壓瘡的發生風險[10]。針對這種現狀我院于2012年制定了手術室壓瘡防范記錄表。

    本研究中,A組使用手術室壓瘡防范記錄表后壓瘡發生率顯著降低,尤其是側臥位手術壓瘡的發生率明顯下降。通過手術室壓瘡防范記錄表對心胸外科手術中壓瘡高發因素進行系統性評估并規范性預防,有效防止壓瘡的發生。本表設計簡潔明了,易于掌握和使用,手術壓瘡發生的高危因素和防范措施均明確列舉在表格中,即使是經驗不足的年輕護理人員也可以通過學習本表格,對壓瘡進行有效的評估和干預。而且表格還設計術后評估環節,既有利于手術室護理人員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又有利于階段性的統計分析,總結出更優方案,突破了對手術患者壓瘡評估和防范僅憑手術室護士個人經驗的局限,提出明確的參考標準和防范規范,從而有效降低心胸外科手術患者的壓瘡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Price MC,Whitney JD,King CA,et al. Development of a risk assessment tool for intraoperative pressure ulcers [J]. 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2005,32(1):19-32.

    [2] 孫玉梅,張雪.手術壓瘡的護理研究與預防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4):305-306.

    [3] 周萍,何巧芳,張益輝,等.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法在神經外科手術壓瘡預防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2,19(4B):43-46.

    [4] 殷磊.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5] 胡軍,王秀鋒,李玉環,等.壓瘡分期與危險因素的研究與預防進展[J].上海護理,2011,11(2):69-72.

    [6] 仲繼紅,陳雪蓮,王曉峰,等.心胸外科壓瘡全程預防干預的做法與效果[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0,23(6):637-639.

    [7] Cremasco MF,Wenzel F,Zanei SS,et al. Pressure ulcer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ing workload,illness severity and pressure ulcer risk [J]. Ostomy Wound Manage,2012,58(10):14-31.

    [8] 謝小燕.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的研究[D].廣州:第一軍醫大學,2005.

    [9] 王欣然,韓斌如,張建華.外科重癥病人壓瘡高危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研究,2013,27(6):1677-1679.

    第8篇:手術中壓瘡的預防及護理范文

    關鍵詞:透明;貼膜;壓瘡;預防

    壓瘡即壓力性潰瘍,是由于外力作用導致局部皮膚及皮下組織的損傷而形成[1]。國內外已將壓瘡的發生率的列為護理質量重要指標之一[2]。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治療護理的重點轉向以預防為主。骨科由于專科特性,患者臥床時間長,翻身受限,肢體腫脹等等原因,是壓瘡的高發科室[3]。加拿大的一項研究調查14000例患者。結果顯示所有醫療機構平均的壓瘡發病率為26.2%…[4]。據美國衛生保健研究委員會(AH-PCR)估計,美國用于治療壓瘡的費用每年為13億美元[5]。壓瘡的發生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時造成患者住院費用增加,住院時間延長等等問題。因此壓瘡的預防在護理工作中就顯得至關重要。我科自2009年10月~2012年8月對200例患者使用一次性透明貼膜預防壓瘡取得了良好效果,現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例患者,隨機分為A組102例,其中男70例,女32例,年齡在24~88歲,平均年齡(49.42±8.03)歲,B組98例,其中男65例,女33例,平均(50.17±8.58)歲,均為臥床患者。對所有患者進行Braden評分,分值均在8~10,其A組Braden評分平均分為(8.63±0.64)分,B組患者平均為分(8.58±0.73)分,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及Braden評分等方面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材料 采用威高公司的一次性醫用透明貼膜,規格為60mm*70mm。

    1.2.2使用方法及護理 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動態觀察,確定壓瘡發生危險部位,建立翻身卡[6]。將危險部位皮膚用生理鹽水清潔、待干后,取透明貼膜從皮膚的一邊向另一邊過渡,讓敷料完全貼合在皮膚,無氣泡,取下背襯。對于消瘦者應將皮膚繃緊,再行貼膜,貼好后放松。防止粘貼過緊使患者感覺不適。3~5d如透明貼膜脫落或邊緣卷起,則需更換新的貼膜。

    對于兩組患者,落實基礎護理,動態評估記錄,觀察危險部位皮膚,及時更換被褥,保持床單清潔干燥,搬動患者時,應防止因剪切力和摩擦力造成皮膚損傷。可翻身的患者,每2h更換臥位,局部減壓,不能翻身的患者使用氣墊床。

    1.3評價方法

    1.3.1患者使用透明貼膜后皮膚壓紅面積縮小,是否出現皮膚破潰,兩組患者連續觀察3d。

    1.3.2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兩組間療效比較采用χ2檢驗,兩組間是否發生壓瘡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使用同樣的護理方法,分別觀察4、8、12h后觀察結果,見表1。結果顯示使用透明貼膜患者在觀察4、8、12h后皮膚壓紅面積縮小例數明顯多于B組。比較有統計學意(P

    注:*P

    2.2兩組患者使用同樣的護理方法,分別觀察1、2、3d后觀察結果,見表2。結果顯示B組患者在觀察3d后皮膚發生壓瘡率明顯高于A組。

    第1d觀察結果兩組患者均未發生壓瘡,無統計學意義,第2dA組未患者發生壓瘡,B組患者發生3例,P>0.05,無統計學意義,第3d結果A組患者未發生壓瘡,B組有7例患者發生壓瘡,P

    2.3兩組患者住院天數比較A組患者住院天數(8.5±5.2)d,B組患者住院天數為(14.7±3.2)d,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2.4兩組患者住院費用比較A組患者住院費用為5692.18±2917.45元,B組患者費用為13102.70±4226.53元,P

    3 討論

    美國的Braden認為壓瘡發生的危險因素[7]包括身體活動的程度;摩擦力與剪力;改變和控制的能力;感覺能力低下、喪失、潮濕、患者營養狀況。

    通常,骨骼隆突處是易發生壓瘡的部位,傳統觀點認為對易發生壓瘡的部位進行按摩可促進血液循環,但有關研究表明,軟組織受壓變紅是皮膚的正常的保護性反應,按摩無助于防止壓瘡,如果通過減壓措施,解除壓力后30~40min壓紅部位褪色,則不會形成壓瘡,如皮膚持續發紅不退色,表明已發生軟組織受損,此時按摩會加重損傷[8]。尸檢證明,凡經按摩的組織顯示浸漬和變性,未經按摩的無撕裂現象[9]。

    我們所使用的透明貼膜是應用聚乙烯背襯,表面涂層為低致敏醫用粘膠,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于預防壓瘡,它的優點有防水、透氣、透明、貼膜柔軟舒適,且價格低廉易于被患者接受,能夠破壞對局部皮膚的垂直壓力,且具有防水功能和良好的透氣性,防止持續潮濕對皮膚的刺激,同時避免摩擦力以及反復擦洗對皮膚的損傷,保護骶尾部皮膚不受大小便污染、刺激,因其具有良好的的抗拉伸性能,還可以增加皮膚的耐拉耐拉,能夠有效保護局部皮膚[10]。透明貼膜由于其良好的透光性,使用時便于觀察皮膚情況,便于及時采取措施。

    通過兩組患者對比我們發現,全面的評估患者后,正確的護理,對于高危患者早期使用透明貼膜保護危險部位,對于壓瘡預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提高護士對壓瘡預防的認知與壓瘡護理的能力,增強各級護理人員責任感,對高危患者全面的評估,早期干預、重點關注。做到有效預防壓瘡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王英,蒙張敏,等.壓瘡評估和預防的循證醫學證據[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3月(22):37-38

    [2]賈靜,仇曉溪.養老機構護理人員壓瘡預防知識的現狀調查[J].護理研究,2012,26:1083-1084

    [3]Wood bury MGl.HoughtonP.Prevalenceofpressureu.cer~inC a"nadi.8nhaeltheare~ttings[J].Ostomy Wound Management.2004,50(10):22-38.

    [4]PompeoM.Theroleof"woundburden"indeterminingcats&~soci.atedwithwoundcare[J].OstarnyWoundManagement,200l,47(5):6571.

    [5]方素華,黃芳平,等.壓瘡預防及護理的改進在骨外科的應用[J].吉林醫學,2007,8(1O):1201-1202.

    [6]潘秀賢,李華,等.品質圈活動隊降低這種監護室老年危重患者壓瘡發生效果觀察[J].現代臨床護理,2010,09(5):65-66.

    [7]唐靜.國外壓瘡護理的研究現狀[J].護理研究.2012,26(5C):1345-1346.

    [8]EK AC,GustavonF,LewisDH.Skinblcx~llfow inrelationtoex.ternalpr~sureandtemperatureinthesupinepositiononastandard rrmttrc~q[J].Scand JReh NI,1987,19:121-126.

    第9篇:手術中壓瘡的預防及護理范文

    【關鍵詞】 液體敷料;聚氨酯凝膠墊;手術壓瘡;應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liquid dressing and polyurethane gelatum pads in the prevention of bedsore. Methods: A total of 120 patients that underwent operation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4 groups: control group (28 cases), liquid dressing group (24 cases), polyurethane gelatum pads group(37 cases), liquid dressing and polyurethane gelatum pads group( 31 cases). The patients′ general status including age, weight, length of the operation time, and skin lesions like pressure marks, red spots, breakage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general status among the four groups (P all>0.05). Skin lesions in the rest three groups were all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Liquid dressing; Polyurethane gelatum pads; Bedsore in operation patients; Application

    手術的成功都需要一個顯露清晰的手術視野,以適合手術者操作[1]。手術的過程決定了患者在手術中的被動性,而這種被動性往往會增加患者發生壓瘡的危險,并且這種危險會隨著手術時間的延長而增加[2]。如何預防壓瘡的發生就成為外科手術中重要的問題。我科2009年10月~2010年7月篩選了120例手術時間4~8h的患者,分別使用液體敷料和聚氨酯凝膠預防壓瘡,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外科手術患者120 例,其中男性62 例,女性58例,年齡18~85歲,平均(46.77±15.26)歲;手術時間4~8 h,平均(5.98±4.14)h;體重45~80kg,平均(60.84±9.13)kg[體重在標準體重±20%( 男性標準體重=身高-100, 女性標準體重=身高-105)以內。其中顱腦手術39例,脊柱手術25例,甲狀腺手術32例,腹部手術24例,患者均無伴糖尿病或皮膚疾病。隨機將患者分為空白組(28例)、液體敷料組(24例)、聚氨酯凝膠組(37例)和液體敷料加聚氨酯凝膠組(31例)共4組,4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空白組不給予任何干預;液體敷料組使用法國優格醫療用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賽膚潤(國食藥監械(進)字2007第3640241號),主要成分為脂肪酸酯,在受壓皮膚區域按下噴霧按鈕,噴灑賽膚潤1~2滴,用指尖輕柔按摩1min促進吸收;聚氨酯凝膠組使用由奧克蘭高分子醫用材料(天津)有限公司生產的OKL醫用墊,主要成分為聚氨酯凝膠和聚氨酯薄膜,在受壓皮膚區域,根據患者要求,選擇相應的墊或不同的墊組合;液體敷料加聚氨酯凝膠組聯合使用上述兩種方法。

    1.3 觀察指標

    患者的一般狀況(年齡、體重、手術時間等)及支撐點皮膚受壓狀態(包括皮膚壓痕、紅斑、破損等不良反應)的比例。

    1.4 統計學處理

    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多樣本均數的組間比較采用oneway ANOVA檢驗,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患者的一般狀況

    4組患者在年齡、體重、手術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1 患者的一般狀況(±s)

    2.2 干預后患者皮膚支撐點的變化

    液體敷料組和聚氨酯凝膠組與空白組比較均能有效減少患者皮膚的損害,無癥狀的患者均增加(P

    注:與空白組比較,*P

    3 討論

    壓瘡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引起并發癥,甚至死亡,而且明顯延長患者住院日,加重經濟負擔。手術是現代醫學普遍的治療方式,而手術患者又是壓瘡的高危人群[3]。因此我們對手術患者要格外加強壓瘡的防范。壓瘡是皮膚和皮下/或皮下組織的局部損傷,通常發生在骨突處,是壓力損傷的結果。壓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壓力、摩擦力、剪切力、潮濕。壓瘡的預防比治療更為重要,也更為有效。在正常情況下受神經支配的皮膚能忍受5h 或更長時間的缺血, 在69.75mmHg壓力下,組織持續受壓2h以上就能產生不可逆損害[4,5]。有研究表明[6-8],為手術患者使用賽膚潤能提高受壓部位血氧飽和度并減少壓瘡發生的風險,還有人對手術患者應用新型的墊防止壓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9-11]。針對這些研究,我們將賽膚潤和聚氨酯凝膠墊共同應用于手術時間大于4h的患者,以觀察其結果。賽膚潤含有豐富的人體必需脂肪酸,其主要成分是過氧脂肪酸酯,能通過分子置換起到與環前列腺素類化合物相似的作用;誘導血管舒張,促進皮膚微循環,使用后可增加局部血氧飽和度和氧分壓。聚氨酯凝膠墊的分子成三維結構排列于整個粘合物中。因此具有很高的吸收和降低震動的能力,可分配重量的壓力并防止壓力集中的特性。并且具有的柔軟性同人體軟組織相似, 有良好的組織相容性特點, 減少受壓部位的剪切力和摩擦力,改變皮膚氧分壓,改善局部供血供氧,從而達到保護作用。結果證明賽膚潤作為一種化學方法增加了受壓部位的抗壓能力,而聚氨酯凝膠墊作為一種物理方法,減少了受壓部位被外力的刺激,這兩種方法的聯合應用對手術患者壓瘡的防護具有明顯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朱丹,周力.手術室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7.

    2 Souza TS, Maciel OB, Méier MJ. Clinical studies on pressure ulcer[J]. Rev BrasEnferm, 2010,63(3):4704766.

    3 陶在平.手術中壓瘡的護理[J].當代護士(專科版),2008,6:72.

    4 Pemeger TV , Heliot C ,Rre AC ,et al . Hospital acquired pressure ulcers:risk factors and use of preventive devices[J]. Arch Intern Med,2001,158 (16) :19101913.

    5 馮峰.壓瘡103例臨床分析[J].海南醫學院學報,2009,15(12):15861588.

    6 時麗麗.賽膚潤治療皮膚壓力性潰瘍療效觀察[J].人民軍醫,2009,52 (5):308.

    7 趙濟國.賽膚潤在預防皮膚壓瘡中的應用研究[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8,21(2):144145.

    8 陳麗萍,周敏,周志群,等.賽膚潤改善受壓局部血氧飽和度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5, 20(12):1718.

    9 趙惠娟.小切口顯微腰椎間盤切除術的護理配合[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 (24):2261226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成人在线| 久久久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午夜app|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中文字幕 | 成人免费视频国产|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电影|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按摩| 国内成人精品亚洲日本语音| 国产亚洲综合成人91精品|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成人片|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videosex性欧美成人| 成人免费草草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明星|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日本娇小xxxⅹhd成人用品| 国产成人在线电影|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一级成人生活片免费看| 国产成人yy免费视频| 成人h在线播放| 成人永久免费高清| 欧洲成人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高清在线|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二区| 天天摸天天碰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 WWW夜片内射视频日韩精品成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车a| 成人免费无码精品国产电影| 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日韩欧美成人免费中文字幕|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全彩成人18h漫画在线|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