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產品設計的領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XML文件; 命令語言; 自動化; 標準化
中圖分類號:TP3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4)07-31-04
Abstract: With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data,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system's complexity of existing operations has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In response to this situation, a kind of command language based on XML files is introduced. Remote sensing production is assisted by the language, enabling autom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configuration of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application systems. Operation can be traced back. By application, the feasi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user actions are proved. It overcomes expertise support issues and complicacy in process issues in the traditional system.
Key words: XML document; command language; automation; standardization
0 引言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航天與遙感技術的發展迅猛,我國也發射了多顆遙感衛星。由此引發了遙感數據爆發式增長,而這些數據往往得不到高效的處理。同時,隨著衛星分辨率的提高和遙感技術的不斷應用與發展,對遙感數據的實時處理和高效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現有的遙感數據加工和處理過程當中,減少繁復的人工操作,提高系統運行效率,使遙感產品的生產更加工程化、流程化是目前遙感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
目前國內對于流程化的語言技術體系研究多處于起步階段,在經常需要處理大量數據的遙感領域,亟需一種穩定的、面向工程化的類語言驅動平臺來增強可視化流程定制過程[1],擴展軟件的復用性,提高遙感數據處理系統的穩定性與易用性。與此同時,隨著對于遙感應用技術的產業化和大規模工程化服務能力的日益提高,在可視化、可擴展、可復用方面的優勢也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與研究[5-12]。
1 針對遙感產品生產的命令語言設計策略
要設計一種針對遙感產品生產的命令語言,首先需要充分了解遙感產品的特點和遙感產品生產的流程特性,下面就先對以上特性作一簡要分析,再有針對性地提出設計策略。
1.1 遙感數據及處理流程特點
目前對于遙感數據和其處理流程而言,最主要的特性有以下幾點[2-4]。
⑴ 單幅數據的體積較大。隨著衛星傳感器的技術進步,單幅影像包含的地域越來越廣的同時,主流數據的單幅影像大小已經超過了GB級,對單幅影像處理的難度也在日益加大。
⑵ 數據格式較單一。目前,絕大多數的數據格式仍為.tiff格式。
⑶ 單次處理數據量大。根據業務對于遙感數據的需求不同,通常一次任務中需要處理幾十到幾千幅影像不等。
⑷ 基本流程類似。對于一般的遙感影像而言,從開始生產到執行特定的產品生產算法的過程中,一般都需要經過預處理、特征提取、質量檢驗、參數反演等過程。
1.2 命令語言的設計策略
本文設計的命令語言,是根據用戶輸入的一種類似于編程語言的控制指令,自動化的從遙感數據處理流程中選取合適的過程和參數供用戶進行調用,從而提高整個系統在流程上的運行效率,減少重復操作與復雜的參數記錄,其主要用在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性。
⑴ 自動化:本文所提的自動化是一種針對系統內流程的自動化,這種自動化主要表現在對于系統內的各個子模塊之間的自動執行,以及常用參數的自動默認值選擇等方面。
⑵ 標準化:標準化的應用主要在于對遙感產品生產流程的規范性約束和對于不同產品的參數單位、數值范圍的標準。
⑶ 可回溯操作:針對于遙感產品的多樣性,可以記錄不同產品、同種產品的不同生產流程和配置,并進行重復生產和再次使用。此外,也可以導入外部數據。
2 基于XML文件的命令語言的設計
從遙感產品的實際特點考慮,產品生產任務往往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重復性。針對這一特點,本節首先提出了一種基于目標的構建模型;其次,在此模型的基礎上,通過XML文件實現命令語言的設計;最后,闡述了一種提高復用性的管理機制。
2.1 基于目標的模型構建
目標(Goal)是指系統在執行某一模塊或功能的同時,根據系統的內部輸入的相關信息,對所求結果的一種預估。這種處理目標不僅僅包括了期望得到的數據關系或是流程內容,還包括了為達成目標所需的運行數據,以及該目標與系統流程中的其他相關目標的對應邏輯關系。如果該目標可以分解,還包括與該目標相關的多個分支目標(Branch Goal)信息,分支目標也可包括多個葉目標(Leaf Goal)。根據不同的目標級別,生成對應的邏輯關系。所有子目標的所需信息,主要來自數數據庫。該模型具體內容如圖1所示。
圖1中,數據庫中保存著主要目標信息和所有目標與分支目標、葉子目標的樹形關系結構。
通過給定的目標,在數據庫中搜索其所有分支目標信息,并依次遞歸執行。完成所有的分支目標后,再對所需目標進行任務分析,并通過執行結果與預期值的對比,判斷目標達成情況,并可根據當前情況對系統參數進行調整,之后重新執行當前過程。整個模型是一個包含遞歸關系的整體,并可以從任何一部分開始重新執行。
2.2 可定制的管理機制
基于目標的模型具有目的性強,結構明確等特點,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和使用基礎[9-11]。同時,針對于遙感產品的流程接近、配置復雜的特性,需要一種可以定制的機制來簡化操作,提高用戶的執行效率。由于系統中要處理大量的類似任務或者相同任務,對于批量的產品生產,一種可定制的管理機制可以有效減少人工操作。該機制的具體流程圖如圖2所示。
從圖2中可以看出,這種可定制的管理機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允許用戶在現有系統的基礎上自主加入產品組件并配置相關參數,以方便其在對該組件的多次重復應用。這種方式使得系統的靈活性有較大的提高,同時提高各個模塊的通用性。二是,對于一次成功的產品生產,可對其生產流程中的每一步過程生成流程文件并保存,以方便多次的流程調用。因此,為了滿足系統對產品生產的有效性和實時性的要求,系統采用了多線程方式的運行機制。這種機制貫穿于系統的整個流程中,命令語言保證了系統的快速有效執行命令,可定制的管理機制則簡化了重復操作,提高系統的復用性。
3 基于XML文件的命令語言的實現
3.2 XML文件的格式約定
XML文件的主要作用是存儲系統流程當中各個模塊的執行順序、所選參數和數據信息。由于XML文件具有表意分離的特性,可以有效地保存當前模型所積累的知識,便于用戶進行便捷快速的消息傳遞和數據重用,提高系統流程的運行效率。同時,XML中基于樹形結構的信息保存方式也與現有的算法流程有良好的對應關系,可以形成一種以算法為根節點,相應的參數為子節點的模板,從而有效地保證模板的通用性和一致性。從另一方面講,也可以簡化在大量數據中的出錯查找與錯誤檢索所需的時間。其存儲方式的核心思想如下。
⑴ 建立一個queue,用以保存全局信息。
⑵ 獲取當前Goal的信息,將其存入根節點中。
⑶ 遍歷Goal中的Branch Goal,將每個Branch Goal的信息依此加入根節點下的子節點,并將每個Branch Goal和與其對應節點信息加入queue。
⑷ 用迭代的方式遍歷Branch Goal下屬一級的Leaf Goal,直至所有目標信息都已保存到文檔中。
XML不僅僅具有便利的存儲功能,對讀寫數據也有強大的平臺支撐和結構支撐。因此,使用XML文檔來存儲模型信息可以很好地滿足目前絕大多數遙感應用系統對于速度、精度的需求。XML格式說明如圖3所示。
3.3 命令語言的控制與應用
在遙感產品生產過程中,通過命令語言對產品的生產流程進行控制,主要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⑴ 記錄用戶本次產品生產中的操作流程與參數選擇,并記錄在XML文件中,以供用戶下次調用;
⑵ 通過命令進行判斷、循環、迭代等操作,完成產品的完整生產流程或對生產流程進行組裝,并生成新的模塊組件。
根據實際項目需求,將本文提出的基于命令語言進行細節調整,對“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綜合業務處理平臺”項目中的產品算法管理模塊實現了本文所提出了模型,同時在自主加入算法與算法模型研究功能上實現了很好的接入。“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綜合業務處理平臺”的產品算法管理模塊界面如圖4所示。
同樣,系統中可定制管理機制的實現也十分類似。圖6展示的是新建配置模塊界面,用戶可以通過命令語言的方式,直接加入新算法的對應信息,或將現有的執行過程加入新的配置模塊。
4 結束語
本文針對遙感產品生產過程中控制較為復雜的問題,提出了一種基于XML文件的命令語言工具。通過以一種基于目標的結構模型,對遙感產品生產過程中通過命令語言完成產品生產、回溯等功能進行了實現,簡化了遙感應用系統中用戶的操作,提高了產品數據的復用性和可回溯性。從總體上講,本文完成了概念-方法-模型-應用的完整研究流程,以遙感產品的特征為入手點,完成了對基于XML的語言命令的設計和實現。
在后續的研究中,我們將注重于研究業務流程可視化建模方法中的功能和流程的可視化建模方法,此外,還將針對不同遙感產品的流程特點,豐富和發展可視化建模方法對于可變性的適應程度,拓展建模方法的使用。
參考文獻:
[1] 孔駿,趙春穎.可視化語言技術在軟件開發中的應用(英文)[J].軟件學報,2008.19(8):1902-1909
[2] 姚青,洪余柯,王海洋.基于過程代數的可變業務流程建模方法的研究[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9.15(9):1721-1730
[3] 王瑞榮,汪樂宇.基于事件觸發并發數據流模型的可視化編程語言研究[D].浙江大學,2013.
[4] 張樹凡,余濤,李家國等.基于三級并行的遙感業務化處理系統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12.23(2):33-50
[5] 李建強,范玉順.一種工作流模型的性能分析方法[J].計算機學報,2003:11-24
[6] 翁代云,楊莉.人工智能技術在遙感圖像分類中的應用[J].計算機仿真,2012.6(29):240-243
[7] 董新法.一種可視化程序設計語言UVPL原型的研究與實現[D].河南大學,2009:13-26
[8] 鄭逢斌,張哲,余濤等.一種支持多任務高效處理的遙感產品生產線架構研究[J].計算機科學,2012.39(11):181-186
[9] 曾晶.Radviz可視化技術度量模型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2:14-20
[10] Santos S D,Brodlie K.Gaining understanding of multivariate andmultidimensional data through puter&Graphics,2004.28(1):311-325.2
關鍵詞:繪畫;繪畫語言;產品設計;意象
在我國,工業設計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邊緣學科,產品設計是工業設計中的核心內容,是工程技術與美學藝術相結合的一種現代設計方法,它與美學、繪畫、雕塑、計算機應用(設計軟件)、人機工程學、心理學、工業材料等相關學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已成為國家產品工業化的關鍵。“窮國出口資源,富國出口設計”的理念正被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所認可。建立全面、正確的工業產品設計理念,對于搞好工業產品設計具有重大的作用和影響[1]。
產品設計與繪畫藝術息息相關,它的表現手法和創作過程近乎于藝術中的繪畫。但產品表現不是純繪畫藝術的創造,不是為了表現而表現,而是在一定的設計思維和方法的指導下,把符合生產加工技術條件和消費者需要的產品設計溝通,通過技巧先加以可視化的技術條件,將形狀、色彩、材料質感、表面處理以及工藝和結構的關系,盡可能全面的表現出來[2]。隨著藝術形式的多元化,繪畫的形式不斷發展與變化,從專業的基礎課程逐漸深入到設計教育中。繪畫在產品設計領域里是表達設計理念的主要手段,對于提升設計師綜合藝術素質以及各種能力的開發和培養發揮著無可比擬的作用。
1關于繪畫以及產品設計中的“繪畫語言”
1.1對于繪畫概念的理解
單就繪畫本意而言,繪畫是純粹之物,其本身是為純藝術服務的,是專門提供給感受享用的,具有感受的直接性[3]。它不需要歷史文學以及題材的支撐而存在,不需要一切解釋性工具的參與,而是將一切努力還原為與感受同構的要素,從而將藝術活動提升為審美活動。
1.2關于產品設計中的“繪畫語言”
而在產品設計領域里,繪畫應用到產品設計中,其目的就發生了變化,由為純藝術服務轉化成為實用藝術服務,從而具有了某種繪畫語言。“繪畫語言”是設計師腦海中存在的產品“意象”,是設計師對產品設計理念的表達。“意象”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精髓,它是審美藝術學的核心概念。通俗地說,“意象”就是想象、聯想,就是設計師的設計思維,這是設計師必須具備的造型設計基礎,是有目的的、用“心靈”來進行工業產品設計的“指揮棒”,對這種設計思維,我們就把它稱為產品設計中的“繪畫語言”。
就“意象”一詞而言,它是中國古代文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結合到產品設計中就是,“意”指“繪畫語言”,“象”指“產品”,“繪畫語言”應用到產品設計中就是某種設計思維的表達,是設計師設計某種產品的一種理念。在產品設計中,只有“意”(“繪畫語言”)和“象”(產品)的相互融合、相互統一,才能構成審美意象——工業產品設計。
2對“繪畫語言”在產品設計中應用的分類闡述
在產品設計中,設計師腦海中閃現的“繪畫語言”的表達方式主要有兩種:手工繪制工業產品設計效果圖和利用計算機設計軟件繪制工業產品設計效果圖[1]。雖然表達方式不同,其目的都是為了展現設計師所設計出的產品雛形,都是為了表達設計師的某種設計理念。
2.1手工繪制工業產品設計效果圖——表達設計師設計產品的“繪畫語言”之一
設計一種產品也就是設計一種“語言”,那么繪畫應用到產品設計中也就成為了一種“語言”。我們只有從理論上系統地認識和歸納這種具有專業屬性的“語言”,才能更好的利用我們所掌握的專業知識設計出被廣大消費者所喜愛、被社會廣泛認可的出色產品。
長期以來,手工繪制工業產品設計效果圖一直被設計師所應用,仍然是產品設計師的“繪畫語言”之一,它是設計師必備的基本素質,手工繪制的重點在于訓練設計者的“眼力”、“手力”和專業設計的思維功能——設計“意象”。手工繪制工業產品設計效果圖比較靈活,容易成形,在設計和比較中能產生創作的靈感與,能迅速地進行產品的創作與再創作。
手工繪制分草圖和上色的效果圖。繪制產品草圖一般用鋼筆、鉛筆、炭筆等;上色的效果圖最常見的是用水彩、水粉顏料繪制,還有特制的馬克筆、彩色鉛筆彩色噴繪畫法進行繪制。我們在學習工業設計這門學科的初級階段都開設素描、速寫、色彩等基礎課程,以夯實初學者手工繪制能力的基礎。
上述這些產品效果圖繪制方法都是為設計服務的,它們是產品效果圖的各種表達方式。這些表達方式有別于傳統的藝術形式,它們主要研究客觀對象的內部結構與外觀形式的整合感,其本身已超越藝術,是一種主動性的認識和創造,使藝術表現形式與專業設計有機結合,體現了科學與藝術、技術與美學的完美統一。因此。在設計中,這些表達方式從純粹的藝術繪畫形式中分離出來,成為具有特定意義的設計表現形式。2.2利用計算機設計軟件繪制工業產品設計效果圖——表達設計師設計產品的“繪畫語言”之二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計算機在更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產品設計中,設計師需要選擇的新課題——基于以人為本以及科學的、完美的生活方式的設計,設計師們不得不由過去的手工繪制產品效果圖、制作模型的處境進入到電腦——計算機輔助設計的領域。這種變革給設計師在進行產品設計中帶來了巨大的支持和幫助,計算機輔助設計成為一種現代化的設計方式,成為當今設計領域衡量工業產品設計師設計水平的重要標志[4]。
利用計算機設計軟件繪制工業產品設計效果圖的最大特點就是設計師能對產品進行模擬設計,在組合產品結構、選擇材質、色彩,以及表面紋理的處理等方面能隨機應變,可以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其設計的范圍涉及到生活、工作和公共環境領域。目前很多設計師都能熟練掌握和運用3DSMAX、Rhino和AutoCAD等常用的設計軟件。
3DSMAX是由AutoDesk公司開發的微機動畫制作系統,在產品造型設計方面的運用,不是運用其動畫的制作功能,而主要用于產品的建模,其功能主要有三維立體建模、材質編輯與渲染、燈光與攝影、環境與效果等方面。3DSMAX在一般的PC機上都能運用,由于其操作方便、能渲染出色的效果圖,深受當今廣大設計師的喜愛。
Rhino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套Nurbs曲面引進Windows操作系統的3D計算機輔助產品造型設計軟件。因其價格低廉、系統要求不高、建模能力強、易于操作等優點,Rhino是以Nurbs為主要構架的三維模型軟件,因此在曲面造型特別是自由雙曲面造型上有異常強大的功能。
AutoCAD是Autodesk公司的主導產品。可以繪制任意二維和三維圖形,并且同傳統的手工繪圖相比,用AutoCAD繪圖速度更快、精度更高、而且便于個性,能網絡圖形文件,它已經在航空航天、造船、建筑、機械、電子、化工、美工、輕紡等很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和巨大的經濟效益。
利用計算機設計軟件繪制工業產品設計效果圖成為設計師進行產品設計的一種新的表達手段,給產品設計帶來了一種新的“繪畫語言”,使設計經驗得以延續。作為一名工業產品設計師,掌握了以上三大軟件,可以在短時間內發揮創造性和思維構想力,將設計表現得更加完美生動。但是成為一名成功的設計師,只掌握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具備審美能力、把握時代脈搏的能力,才使設計的產品不落后于時代。
3結語
產品設計是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成為人——產品——環境——社會、形式與功能、藝術與技術、經濟與社會之間的有機統一和協調,它們組成“均衡的整體”,這一“均衡的整體”正是所謂的“形式美”和“技術美”的完美結合與綜合體現。無論是外在易感知的“形式美”,還是內在不易感知的“技術美”,兩者的要素是相互聯系的,內在的要素可以通過外在的要素顯現出來[5]。“形式美”和“技術美”的顯現正是通過設計師的繪畫語言表達出來。設計師在進行產品設計時,對所設計的產品具有充分的視覺表達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因為它是設計師傳達設計創意的工具,這種工具就是“繪畫語言”,是設計師與消費者之間進行溝通的最為直接的“橋梁”。在設計產品時,不管設計師采取什么樣的“繪畫語言”與消費者進行溝通和交流,并把人、產品、環境和社會進行協調地結合起來,其目的都是為了表達某種設計理念,其實質都是人類把自己的意識加在自然界之上用以創造人類文明的一種廣泛的活動。
參考文獻:
[1]李翠玉.淺議工業設計中的“繪畫語言”[J].當代經理人,2006.(21):752-753.
[2]楊君順,馮青.產品表現在工業設計中的作用[J].包裝工程,2007.04.
[3]程金霞,曹巨江.論設計素描在產品設計中的作用[J].技術應用,2006.(1):58-59.
關鍵詞:產品設計;傳統界面設計;設計原則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人機界面設計和開發已成為國際計算機界和設計界最為活躍的研究方向。界面設計是人與機器之間傳遞和交換信息的媒介,它是聯系人與機器的紐帶。界面設計這一概念,目前主要用于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類的產品,比如:電腦、手機、pad等電子產品,而本文則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論述界面設計,即傳統的產品設計領域。
1 產品設計中界面設計的概念和方法
事實上在我們所熟悉的傳統的、實體的產品設計中也包含了界面設計。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電子產品領域里的界面設計是連接人與機器的中介,而針對本文所提到的傳統的、實體產品設計領域的界面設計則是連接人與物(產品)的中介。在《辭海》里中介的定義是:“表征不同事物的間接聯系或聯系的間接性的哲學的概念。”簡單地說,中介其實就連接兩者之間的中間物,是它們之間的聯系者。針對任何產品設計,其所呈現在用戶眼前的任何一個角度或是操作平面,我們都可以把它定義為一個界面設計:一扇門、一個電器的操作面板(非電子屏幕)、一個桌面或者一個插線板的插孔面等等,這些都可以稱之為界面,而作為產品設計師對這些界面進行設計的時候,都需要對界面上的元素的取舍、形狀、大小、色彩以及位置的合理分布做非常仔細的設計,只有做到這樣,才能稱之為一個合格的產品設計。
以家具設計這一產品設計領域為例,其實每一個家具產品的設計它也是有界面設計存在其中的,比如一個衣柜柜門的設計,我們可以把衣柜柜門這個矩形設定為一個界面,在這個界面上會因為其功能的需求有其必要的界面設計元素――衣柜的門把手,而這個門把手就像是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電子產品界面設計中的圖形符號元素一樣,它的大小、形狀、色彩以及它應該放置在柜門這個界面上的哪個位置都是需要非常嚴謹的去設計的,所以,其實界面設計并不是只存在于電子信息產品里,它同樣存在于我們的工業產品中。所以本文中所論述的界面設計,是以傳統的、實體產品設計領域為背景下的任何產品,它包含產品形態外觀上相關元素的大小、形狀、色彩以及界面上各元素之間的合理分布和排列的設計,其目的是為了讓這一產品的使用更高效、易用、美觀。
產品設計中的界面設計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參考軟件設計中界面設計方法去進行相關的設計工作,比如基本版面的色調把控、色彩搭配或者是界面布局等;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實體的產品設計,它有與虛擬的軟件設計有所區分,所以在設計的時候也要結合實體產品的特點去進行設計。比如:為一款豆漿機進行主要按鍵區域的界面設計,因為按鍵數量較多,所以,為了便于用戶操作,就需要首先對按鍵的功能做一個大的功能區域劃分。一般的豆漿機操作按鈕主要分為兩個大功能區域:一個是主要操作功能按鈕“選擇”和“啟動/取消”;另一個是“選擇”按鈕下的第二級操作按鈕。這個界面設計,看似主要元素不多,只是幾個功能按鈕,但是,如果不做仔細的功能分類,用戶將無從下手;而且不同功能分類的按鈕在形狀和顏色的設計也有所區分,而這些都不光光是為了界面美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便于用戶上手使用,在多個功能按鍵里,快速地找到自己想要的操作按鈕或讀取到需要的信息。
2 產品設計中界面設計的原則
確定了產品設計領域中界面設計的定義,那么在設計的過程中就需要遵循相關的設計原則,在產品設計領域中界面設計應該遵循的原則簡單歸納如下四點:
2.1 易識別性原則
易識別性是指在任何的產品界面上的所有元素無論其排列布局還是外觀形態以及功能的預設用途等都能讓用戶覺得一目了然,清晰明了,而不會讓用戶覺得困惑、無從下手。比如:現在的洗衣機操作面板的設計在滿足易識別性這一原則的部分做的就非常不好。很多的洗衣機設計廠商在以給用戶帶來“多功能、多選擇”產品的同時,卻是以犧牲產品的易識別性原則為代價的!很多的洗衣機操作面板這一界面設計上幾乎都密密麻麻地布滿各種按鍵,這些按鍵在大小和形態上也都沒有做明顯的區分,只是在部分按鍵的下方加注一些文字提示,但是這并不能很好地提高易識別性。如何提高產品界面設計的易識別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符合產品預設用途的外觀設計。“預設用途是指物品被人們認為具有的性能及其實際上的性能,主要是指那些決定物品可以用來作何用途的基本性能。”[1]比如橫向細長的門把手,我們會選擇按壓的方式來使用,而圓形球狀門的把手,我們則會選擇左右旋擰的方式來使用。所以,事實上在用戶長久的日常生活積累中,對于產品界面中的一些功能元素的操作方式已經形成了一個固有的認知模式,作為設計師在設計這些界面元素的時候要盡可能的符合用戶對這一產品或產品界面上的元素所對應功能或操作方式的預設使用心理,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有效地提高產品的易識別性。
第二,為產品的功能做減法。為產品的功能做減法,其實就是丟掉產品界面上多余的、不必要的或者是可有可無的“界面元素”,盡可能的呈現一個簡潔的產品界面設計。
現代的產品設計,大家都喜歡提倡“多功能”或者“一物多用”,覺得似乎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是真正有創意的產品,所以就出現了本文前面所提到的洗衣機操作面板的例子。現在的洗衣機為了增加其買點或設計的創新點,經常為其增加多個功能選擇,比如增加烘干的功能,比如在洗衣選項里添加棉麻、化纖、羊毛、絲綢、童裝、混合洗、經濟洗等多種選擇,這一設計從表面上看是從用戶的角度出發,為用戶提供了多種選擇,但是實際上卻是在為用戶增加選擇負擔!不同的功能就需要不同的按鈕來進行操作和顯示,功能越多就意味著按鈕越多,而界面(面板)的大小是有限的,所以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讓用戶看到產品界面后就手足無措,無從下手!所以,產品并不是功能越多越好,一定要分析清楚,用戶到底需要的是什么,要盡可能地為用戶提前做好產品的功能篩選,化繁就簡,讓自己的產品界面清晰明了,便于用戶識別!
2.2 易用性原則
關于易用性,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對其定義為“……在特定環境中,特定的使用者實現特定的目標所依賴的產品的效力、效率和滿意度。”簡單地說,所謂“易用性”就是用來描述一個產品是否好用的意思。一般會將好用的產品定義為易用性較高的產品,同時也被認定為是友好的產品。總的來說,易用性就是描述產品和人之間的一種和諧關系度的描述。
易用性原則主要是從符合用戶的人體工學和使用認知習慣的角度出發來設計產品的界面。下面還是以大家日常生活中都經常使用的“門”這一物品作為案例來分析。門把手這一界面元素是門這一產品的界面設計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它的設計如果要達到易用性的話,一方面要符合人手的基本尺寸,無論是大小(或是粗細),還是門把手位于門面上的高度,這些都需要經過嚴謹的數據調查和分析,結合人的基本尺寸來進行相關的設計,這部分就是從用戶的人體工學角度出發去為產品的易用;另一方面,門把手這一重要的設計元素所放置的位置以及它的形態所對應的操作方式等,就是從用戶的使用認知習慣出發所做的易用性設計。這里所說的使用習慣或是認知習慣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積累的對于物的基本認知。比如:大部分用戶都是以右手作為慣用手去操作產品,所以門把手的位置一般會放置在界面(門面)的左側,便于右手的操作,這就是所謂的用戶使用習慣;當門把手是圓球形的形狀時候,用戶會自然認為,開啟的操作方式是抓取門把手后順時針旋擰,如果設計師不按照這一固有的思維模式去設計,而將其設計為逆時針旋擰才可以打開,則不符合用戶的固有認知模式,這種情況下,容易讓用戶困惑,進而無法正確操作,也就無法實現所謂的易用性原則。
2.3 一致性原則
一致性原則主要是指在產品的界面設計中,所有的界面元素應盡可能地采用統一的形態語言,統一的設計風格和統一的設計目標來完成設計工作。一個產品界面就如同一個程序界面,它需要在這個界面設計中確定統一的設計風格,比如:穩重的、活潑的、女性化的等等,在這個大的設計風格之下,再去選擇統一的界面色調、造型元素等等。另外,針對傳統的工業產品都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產品功能,如空調的制冷、制熱功能;洗衣機能把衣服洗干凈并甩干的功能;手機可以通話、發短信的功能等,所以在此基礎上,產品界面設計也需要為了滿足共同的功能目標而進行統一的、一致性的設計。如下圖1所示,是我們日常都非常熟悉的微波爐,如圖所示的這個產品展示角度的界面是產品的主要界面,產品的核心功能基本上都集中在這個界面上,包括了微波爐柜門以及微波爐的主要操作界面這兩個大的部分,根據我們的一致性原則,無論是柜門、門把手還是操作面板的設計風格、形態語言還是功能的展示以及操作使用,都需要進行統一,保持一致性。這里的一致性體現在門面和門把手采用同樣的色彩即花紋裝飾;門面、門把手和操作面板采用同樣的材料和色調、操作面板的按鈕設計風格和設計語言也保持統一等等,這些都能體現出其一致性的設計原則。
2.4 審美性原則
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永恒不變的,所以產品設計中的界面設計也必須要符合審美性的原則。在一個產品的界面設計中,應該選擇什么樣的色調、形態語言以及界面元素應該以一種什么樣的排列分布方式去呈現等,都需要設計師從審美性的原則上去仔細斟酌,以便能更好地體現這個產品的基本屬性和設計特點以及設計品位。在滿足工業產品的界面設計審美性原則這一點上,設計師可以從形式美法則入手,以此作為設計準則去處理產品界面設計審美性原則的滿足。
綜上所述,產品設計中的界面設計其實并不是一個陌生的設計內容,只是在傳統思維模式里,大家沒有將其和界面設計進行聯系,但事實是,作為一名產品設計師所做的任何一個產品的設計都包含界面設計的工作內容,如果能正視這一點,并在每一項的設計工作中都有意識地將界面設計的相關概念、方法和設計原則運用其中,一定會大大提高產品的實用性和易用性,不僅僅能給用戶帶來更好的視覺美的體驗,更重要的是給用戶帶來良好的使用體驗。
注釋:①全文所說的產品設計指的是傳統的,以實體的產品設計為中心的設計領域。
【關鍵詞】CAE;產品設計;有限元分析;應用
1、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不斷提高,生產制造企業迫切需要縮短產品研發的周期和成本投入,CAE技術的大規模普及正式滿足了這樣的要求。CAE(計算機輔助工程)的實質就是為工程設計提供一種用于計算和仿真的平臺。目前的CAE應用領域覆蓋了電子設計、飛機、汽車等大量的工程領域,CAE技術在這些領域的大規模應用大大的縮短了產品的設計周期,加快了產品研發的速度,而且通過CAE虛擬模擬技術的應用,大大降低了產品研發的成本,也為企業提高經濟效益帶來了條件。
2、CAE內涵及設計
通常情況下的產品設計采取的是首先進行產品的設計,然后通過CAE(計算機輔助工程)技術對設計的產品進行后期的基于軟件平臺的分析,在這種意義來講,CAE技術是CAD(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的后續過程。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市場競爭的不斷激烈,同時也是為了滿足公司降低產品開發成本、縮短產品開發周期的需要,將CAE技術在產品開發中的應用進行了新的調整,更加傾向于將CAE技術置于CAD技術的前一階段,即首先通過基于計算機的軟件仿真技術對產品就行仿真,可以大幅度的縮短產品的開發周期,同時對于降低產品開發成本也有著顯著效果。CAE技術本身就是一種典型的設計方法,它的應用對于產品設計的整個流程都有著重要影響。一般情況下,傳統的經驗設計思路雖然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加入CAE技術的理性元素,就會使得產品設計的周期更短、質量更好。而且可以通過計算機軟件的仿真大幅度的降低產品實驗過程中的成本,對提高公司產品的競爭力、增加公司經濟效益有著顯著的作用。而且CAE技術的應用不僅僅是在提高制造企業的創新能力,同時對于理論研究和結論的驗證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推動我國的制造行業的快速成長意義重大。目前,CAE技術已經成為了很多行業進行產品驗收的重要依據,足見其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越來越廣。
3、CAE在產品設計中的作用
CAE技術的應用貫穿于企業產品開發的整個流程,并且在各個環節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潤。其中,CAE技術的計算機軟件仿真能力主要體現在產品開發的初期,同時也可以為產品的材料采購、機床準備等環節提供重要參考,對于保證產品設計的可靠性和正確的方向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說CAE技術為產品的整個開發過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參考依據,大大縮短的產品設計的周期。
(1)產品設計初期的仿真
在企業產品的初期階段,企業需要結合市場的實際需求情況、產品能夠完成的功能、產品的商業價值等因素對所設計的產品進行綜合的規劃設計以及產品設計方案的確定,在此階段采用CAE技術可以對產品的初期設計思路進行驗證,同時還能夠通過CAE技術對不同的后續方案進行篩選,以使得產品的設計方案更好的滿足產品性能、市場的要求,而且還能夠通過CAE的仿真結果為企業公司高層進行決策提供一定的參考。總的來說,初期階段CAE技術的應用主要解決的是產品的可行性以及產品功能性要求的滿足情況的仿真分析,對于企業合理確定產品設計方案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2)產品設計階段的仿真
產品設計階段是CAE技術應用的核心階段,主要是應用計算機軟件的輔助仿真技術完成產品的設計,包括產品的整體設計、零部件設計、圖紙、用料、加工工藝等各個方面。根據對CAE技術的設計思路可知,在這個階段的CAE技術應用主要是對不同的零部件功能性進行驗證,以確定其是否能夠滿足產品的功能要求,而且仿真可以既可以是系統級的也可以是某個單獨的零件。這些仿真的結果能夠為產品設計師提供很好的參考,對于加快產品設計速度有著重要作用。
(3)產品試驗階段仿真
在整個產品的設計周期中,產品性能的試驗是最為關鍵的環節。以往傳統的產品設計流程中,大都是采用先行制造產品的樣品,然后對樣品進行試驗驗證,一旦樣品的某個方面不能夠滿足產品設計要求,就需要對樣品重新進行設計、加工、試驗,整個階段需要反復進行數次,這種傳統的實際方法極大的浪費了產品設計的時間,同時增加了產品設計的成本。
目前,CAE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對于降低產品試驗階段的時間和試驗次數有著顯著效果。其主要原因是可以在產品的計算機軟件仿真過程中就可以發現產品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的對產品的設計進行修改,有效的避免在實際產品試驗階段的復雜修改,可以大幅度的節約產品設計的周期,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CAE技術的應用對于產品成功完成試驗階段有著重要意義,設計人員可以在產品的實際試驗前就通過CAE技術完全的掌握產品的實際特點,可以在產品的試驗階段加快產品的性能分析,縮短產品試驗階段所需的時間。
(4)產品制造階段的仿真
產品的實際制造階段是產品設計的最后一個流程。在產品制造階段的計算機仿真主要是對產品制造的工藝進行分析,通過CAE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的簡化產品的加工工藝,同時可以有效的避免產品設計中的缺陷問題,使得產品具有實際的產品化特點,降低產品制造中的成本支出。
4、提高CAE分析效果的措施
通過對以上CAE技術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分析可以發現,做好CAE分析對于產品的設計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需要根據實際的市場情況和產品設計情況,加強CAE在產品設計中的效果。CAE分析看似簡單,實際上卻包含著巨大的工作量。通過CAE技術確定合適的產品設計參數是十分復雜的過程,需要對CAE軟件的特點、產品設計的特點等進行詳細的分析后才能夠得出較為合理的結論,最后還需要通過CAE技術對計算結果等進行合理性驗證。加強CAE分析的應用能力,經驗和理論都占有重要的位置。首先專業的CAE分析設計人員要通過相關的專業學習以及培訓,對產品開發的各個環節、CAE軟件特點等熟練掌握,同時在實際的應用中要不斷的積累和總結,通過經驗更好的指導今后的工作。
關鍵字:居住行為模式 居住產品 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一、影響居住行為的心理因素研究
(一)私密感
歐文奧托曼心理學家認為,人的精神活動普遍存在著私密性活動現象,尤其是在密集有限空間中,其私密愿望及需求容易產生,如在餐廳就餐時,很多人會選擇遠離入口及過道位置,選擇在靠近窗戶的位置,這種現象說明著人們對空間有著私密性與安全感上的需求。空間劃分直接影響著私密空間與公共空間范圍。人在需求不同時,其對空間的選擇不同,如在安靜的私密空間獨處,感受安寧,在開闊空間則重視交流。空間劃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員任之間交往的和諧性與否。
(二)歸屬感
歸屬感,指的是本社區地域及居民的喜愛依戀等心理感受。一個良好的空間環境,能夠給空間擁有者感情庇護,讓人與外部環境相協調。人是社會組成的基本單元,任何人都不能完全脫離社會并存在,人會對自己的家庭、所熟悉的環境有一個依賴感。外部空間是否具有人情味是否具備是生活情趣,直接影響著人是否對該環境空間產生歸屬感。歸屬感的存在,讓人與環境之間建立起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
(三)領域感
領域感屬于人的一種心理需求,領域感的強弱與人的文化背景存在著直接關系,對提高居住區防衛能力、提高居民安全感等方面發揮著一定作用。領域感可以滿足居民私密性要求。領域感為人共有并控制的一種空間,其空間并非僅僅占有,還包括一定排他性。領域空間屬于居住環境中居民交流與溝通的重要場所,滿足著人們的社交及文化活動精神及心理需求。居民對空間領域存在著一定識別要求,區域范圍距離居民越近,其領域意識越強,反之,則空間領域意識越低。
二、基于居住行為的居住產品設計建設
人的心理活動及心理需求直接影響著人的行為,居民日常行為活動與其所處空間屬于一種動態的相互作用的關系。為此,在居住產品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到人們的居住行為模式,考慮其心理因素。
(一)居住產品設計應合理設置空間層次
在傳統居住模式下,多采取院落式建筑空間布局,如北方的四合院,這種居住單元以院為中心,并形成了公共性、半公共與私密性的空間層次序列,為居民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營造出良好的空間環境。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居住人口的增加,這種傳統的居住單位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垂直交通為主的高層化居住模式,為保障居民安全,增加室內空間環境,多將住宅陽臺封閉處理,其居住環境私密性加強,與外界的聯系被隔斷。為此,在居住產品設計中,應盡量在外部空間中提供不同層次的私密性空間環境,推動居民主動交往與溝通。設計較為開闊的廣場空間,可以增加居民休閑活動及運動,將活動廣場四周邊緣地帶進行過渡性處理,如設置休憩設施,設置綠色植物,通過植物圍合形成私密空間,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下圖為該小區局部綠化情況:
圖1:小區局部綠化圖
(二)體現空間環境可識別性,提高居民歸屬感
如在居住產品設計中,其住宅及景觀設計毫無特色,基本一致,則會導致居民無法有效辨識小區,只能依靠住宅編號找到自己的住所,導致人們對環境缺乏歸屬感。在居住產品設計中,居住區出入口十分關鍵,直接影響著人們歸屬感的建立。居住區出入口屬于一種標志,具有著極強的心理暗示作用,對外來者帶有著鮮明的防衛意義,對居住者代表著到了出入口便到了家,可以讓人們感受到空間角色的轉換,屬于營造歸屬感的重點。通過改變出入口鋪裝、變化出入道路線型,設置標志物等方式提高住宅出入口溫馨感,強化其歸屬感。
(三)庭院式設計居住區局部空間
人們在人工環境中生活及活動,其與自然存在著一定隔離,在居住產品設計中,采取庭院方式合理組織居住區局部空間,將庭院作為室內環境與外部環境的過渡性空間,可以將其轉變為居住建筑外部半公共空間,提高居民之間相互交流與溝通的機會,滿足人們社交需求。在、庭院設計中應包含社會、自然與人等基本要素,并具備知覺空間、行為空間與基本圍合空間。應用庭院方式處理居住區局部空間,應考慮居民地區性差異,提供豐富多樣的活動設施,創造良好的空間層次。
(四)創造引發居民活動的條件
人們走出私密空間到外部公共空間,多會找一些購物、散步等理由,當人看到其他人在作一種行為時,多會親自加入并體會,從而讓更多人受到影響,參與到更多的戶外活動中。當前,在居住產品設計中,個人并沒有自己獨屬的地面空間,很多鄰里交流多是由一層住戶開始,路過鄰居通過打招呼交流逐漸熟悉,并發展到融洽的關系。為更好的營造交流空間,在居住產品設計中可以設置兒童活動場所,聚集更多孩子,吸引家長,并推動鄰里關系的發展,滿足人們社會交流與溝通的心理需求。
三、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數量增加,居住區規模不斷擴大,且住宅樓層逐漸增加,空間的私密性越來越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反而越來越少,無法滿足人們的社會交流與溝通的心理需求。本文從私密感、歸屬感與領域感三個方面對影響居住行為的心理因素進行研究,并提出基于居住行為的居住產品設計建設,通過合理設置空間層次,體現空間環境可識別性,提高居民歸屬感,庭院式設計居住區局部空間,創造引發居民活動的條件等措施,提高居住產品設計質量,充分滿足居民社會交流與溝通需求,實現居住產品設計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宋貞 .淺議居住行為模式與居住區環境設計[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9).
[2]楚方君.現代居住行為模式與住宅戶型設計研究[J].網絡財富,2009,(17):148.
[3]孫漫漫,孟子南.居住行為模式影響下的上海市青年住宅設計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5).
關鍵詞:INTERNET 、產品設計、聯合
INTERNET是現今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個虛擬的有待被進一步的開發的強大媒體和消費市場。INTERNET的應用使得人們的生活觀念得到新的改變,一種新的生活----網絡生活已經悄然走進我們。隨著這種IT技術的成熟,使得人們的生活更加方便,坐在家中可涉世界不成夢想。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產業---網絡服務業的發展;產品設計將機器符合人性要求設計,不但解決了人與機器的問題,它還引導和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INTERNET技術的優勢。
INTERNET 是一種虛擬的世界。這個虛擬的世界的內容極其豐富,它方便快捷,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阻隔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對人的一種解放。在網絡中人們得到充分的自由。而這正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意義體現。
首先,它具有全球信息傳播性。在INTERNER中你可以與世界各地的個人和企業交換信息,從中獲得你所需要的消息。針對問題進行討論;INTERNET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的特點,企業可通過網絡尋找市場進行產品調查帶來方便。其次,它的方便快捷性。與傳統媒介相比可以方便的在網上尋找所要的資料。它的速度極快并突破了空間所造成的壁壘,千離之外猶如眼前。NTERNET更加解放人,無論從肉體上還是精神上都使人更加自由。從體力上,INTERNET替代了交通工具,再不必長途跋涉。從思想上,你可以在INTERNET網絡中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并發表平時不能在公共場合發表的言論。
INTERNET在商業中的運用也有了新的突破,它推動了經濟,從企業來講,加強了信息的交互能力,在生產與銷售過程中具有實時監控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將企業的產品,服務的信息傳達也消費者,使其達到充分的溝通,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消費者滿意度。企業通過網絡技術進行消費信息的收集,并在原料采購,生產加工和運輸,銷售中得到最大的實惠。利用生產管理中的數據統計和實時監控達到準確定位和減少庫存。在消費終端進行有效的信息收集。總而言之,INTERNET使企業成本得到極大的節約。
從消費者角度來講,我們可以坐在家中享受INTERNET帶來的便利,使自己的個性得到更大的顯示,使我們的需求得到最大的滿足,在如今這個時代個性消費成為一種時尚,人們都希望與眾不同,因為人類都有追求自我價值,地位得到實現和提高的欲望。
產品設計的作用
產品設計從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逐步轉移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它從裝飾,工藝美術,實用美術,藝術設計到設計的轉變是由于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從單一的美學問題轉移到設計戰略的問題,從單一學科轉移到綜合邊緣學科。傳統的產品設計也稱造型設計,它使產品的機械結構更適合人的視覺要求,它解決了機與機的問題。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經濟的提高,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不得不尋找新的出路,尋找如何更貼近與消費者,并開始把消費者稱為上帝,在競爭中同時也帶動了產品設計的發展,它開始突破造型的局限性,設計的角度開始從以企業為本轉移到以消費者為本,并逐步將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產品設計的宗旨,在企業,產品設計從孤立的獨立作業成為需要眾多部門眾多專業人員配合的項目,并在品的生命周期中得到拉長。產品開發期到被淘汰期需要經歷四個過程,而產品設計從以前的以產品開發期為主逐步被延續到產品被完全淘汰(從開發性的產品設計到改良性的產品設計)。
產品設計與企業的意義
產品設計從解決產品造型美學發展到解決企業產品與消費者的關系,它擔任著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這一過程,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東西,同時產品設計也將產品更加人性化,為企業產品擴大需求,為企業增加效益。產品設計的性質不但解決企業與消費者的矛盾,同時也解決了企業內部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產品設計師在設計消費者需要的產品時促使企業許多部門溝通,創造工作團隊,這樣使整個企業形成了一致的目標。并有了共同解決這一問題(產品與消費者的聯合)形成了從市場營銷--設計--原料采購--生產作業管理等方面協調一致,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并使產品成本得到最大限度的節約。
產品設計對消費者的意義
產品設計使消費者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為產品增加附加值,它更加尊重理解消費者,并將其心中的愿望轉化為現實,好的產品設計不僅僅從功能上使消費者滿意,并且它所蘊涵設計的意義使消費者的心靈得到享受。他使產品成為消費者的朋友,操作時使你不再感到機器的冷酷,不再感到它給你帶來的單調。產品設計給你帶來的是一種使用的樂趣。好的產品設計帶來希望,它勇于創造新的生活方式,解決人的不足,使人更加接近于自然,如綠色產品和無障礙設計。消費者在產品設計時代得到了解放,并逐步從對現實生活的需要轉移到自我個性的追求。現今的消費者是最挑剔的,由于產品供大于求的變化,使消費者具有更大的選擇空間,企業卻不能高高居上,他們更希望成為消費者的朋友,隨著歷史的發展,個性化人性化的時代已經到來,這建立在生活物質水平的提高,人們再也不必為溫飽問題而忙碌。物質生活的提高,生產技術的發展,人們有了更多的時間享受生活,個人體現和自我主義不斷擴張,追求時尚、新事物成為生活的主題。人們的消費觀從理性消費轉移到感性消費,在這個階段,消費者的權益變得很大,因為產品充裕,競爭激烈,產品消費量主要集中在年輕人和中年人,因為年輕人追求新事物,中年人注重生活,從而有他們的需求向老年,少年兒童這邊延伸,消費個性化使得市場更加細分,產品定位變得更加復雜,消費者的共性越來越少。企業對市場定位變得不知所措,因此形式迫使企業需要更加機動,反應更加靈敏,從而迫使產品設計承擔起新的使命,應付錯綜復雜的市場環境和消費心理。INTERNET時代賦予產品設計新的生命,
產品設計與INTERNET聯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產品設計與INTERNET聯合的必要性取決于消費行為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上述消費行為變化結果中已經提到消費者已從理性消費轉到感性消費,他們的權利變得空前強大,市場定位變得越來越細,種種原因要求企業更加了解消費者,以最大的能力滿足消費者的選擇,使達到較高的滿意度(所以企業形象CIS轉向CS)消費者的自主意識也在急劇增長,他們需要自我設計,把自我設計作為生活的一部分,正所謂自我滿足。但因缺乏一定的技術知識和能力,所以需要有產品設計師輔助和引導其完成所需要的產品。總之,企業要在錯綜復雜的市場中有所發展,必然需要更加貼近消費者。無論從企業內部還是外部都要有較高的協調和反應能力,這需要縮短企業與消費者間隔(時間間隔和空間間隔),而解決這一問題正需要產品設計和INTERNET的聯合。INTERNET技術逐漸成熟,利用網絡進行生活和商務已成為現實,而現在只需要發掘和利用其潛能,網上購物將成為未來生活中的主要的一種購物形式,而實地購買將成為一種休閑方式,是一種娛樂。INTERNET應用普及化需要更高速的網絡速度,電子商務在生活中的應用與發展已成為企業節省成本提高效益的方式,目前網速已經從56K提高到100MB或1000MB,使得圖象和影視傳播更加高速,加強了網絡應用的普及和終端設備的增加,加上電子貨幣和網絡安全的有效保障,使人們享受網絡的快捷。產品設計經過幾時年的發展,設計水平越來越成熟,產品設計已成為一門設計戰略,它的理論日益完善,在如今網絡和消費個性化時代產品設計必有的放矢。一方面產品設計輔助工具越來越先進,加上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和計算機制造技術(數控機床),早已為INTERNET與產品設計的聯合打下基礎。
產品設計與INTERNET聯合的框架
產品設計與INTERNET聯合必將帶動消費, 提高消費者滿意度,增加企業效益。這需要有技術上的成熟,設計師的創造力和企業內外部的協調,這三者決定了產品設計與INTERNET聯合的效果。
首先,INTERNET作為一種交互方式的媒體,它是消費者愿望表達的工具,消費者產生需要,并在腦中形成產品概念,然后INTERNET來收集所需產品的目錄,而INTERNET作為媒介是將消費者對需求產品的形象與現實產品符合的工具,在INTERNET與產品設計聯合的時期提高消費滿意度,INTERNET必然將在作為媒體的這一角色中發揮它作為電子商務所必備的性能,它必須有較高的網速,這樣才能將產品圖象和影視廣告通過網絡傳達給消費者。因為企業的效率和速度給消費者帶來滿意,不然INTERNET作為一種購物媒介變得毫無意義,電子貨幣的成熟,消費是消費者付出貨幣得到商品的一種過程。支付手段是網絡消費的一部分,這需要網絡安全和金融系統的協調配合,同時網絡安全是這一支付手段的保障,INTERNET作為一種交互的媒體,它必須高速、便捷、安全,只有這樣才能是產品設計與INTERNET的聯合達到較高的水平。其次,如果說INTERNET和計算機制造是硬件,那么設計師的素質則是這一聯合的軟件,這種聯合的高度協調的情況下,需要設計師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活躍的設計思維、用不停止的創造力,還要有相互溝通的合作精神。再次,企業的內部協調和外部協調是企業外部營銷需要做好以下幾點:1。建立和完善企業形象,建立相應的產品品牌系統,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建立產品網站,加強網站廣告力度,需要在著名的網站搜索引擎上建立目錄。因為人們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對品牌的信賴度會明顯提高,這主要依賴企業形象。2,做好企業與配送、原料供應單位的協調,通過網絡和計算機系統達到合理、高效的配送和供應,減少庫存,減少生產成本,如果本企業是虛擬公司,那么還需做好公司與工廠的配合,建立企業與消費者的協調溝通,在INTERNET與產品設計聯合的條件下,通過INTERNET這種互動媒體加強產品設計師與消費者的協調。
INTERNET與產品設計的聯合框架:
1.站通過INTERNET向消費者傳達產品信息,消費者通過搜索引擎收集所需要的產品信息。尋求能提供它所需要服務的網站。企業可以通過這種形式向消費者宣傳其產品,消費者通過企業建立的交互界面對已有產品進行評論,計算機將這些數據存入數據庫,產品設計師可以以這種形式取得對產品的開發和采集方向的數據并得到未來產品所需要解決的問題。產品設計師應用這種技術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做市場調查和對產品信息的統計分析,提高設計效率和準確性,公司對已生產出來的電器類產品增加網絡遠程監控功能。產品設計師在這種監控下得到產品在使用過程中所發生的問題,通過特定的計算機分析軟件,將這些問題變為一種改進的可能性,或備未來設計之用。
2.品設計師將產品以摸塊的形式存入數據庫,這些模塊具有相互組合的可能性,消費者進入企業產品網站,可對這些模塊進行重新組合,達到心目中所需的產品,計算機技術將這些模塊組合的數據存入數據庫傳入客戶服務中心,將這數據轉為產品生產數據,轉化為現實產品。NIKE公司已經通過網絡對其運動鞋對其產品進行自動組合,不過目前只是在色彩搭配和面料搭配上,并無設計其他核心功能。
3.INTERNET作為互動媒體設計師在網上直接與消費者對話,接受其意圖,將概念轉化為設計,生產出產品,這種形式類似于手工作坊,可作為高要求的產品的訂購。象DELL公司通過電話或INTERNET進行訂購,他們對電腦硬件進行模塊化組合,這種銷售形式提高了消費滿意度減少了生產成本,從而降低價格。
三種聯合的共性,它們都是以INTERNET作為互動媒體,將消費者與企業營銷部門和產品設計部門達成一致協議,通過可行性模塊的新組合形成各自所追求的理想產品。這種交互是建立在較高生產成本較低營銷成本的基礎上,是計算機時代的一種特有能力。所有的一切通過計算機數據分析與處理,加上INTERNET的普及形成了讓消費者滿意的結果,三種聯合的個性。第一種,較為簡單,對生產成本較低企業收益較大。第二種,需要設計師預先設計好產品模塊,并且各種模塊具有組合的可能性和合理性,這種形式是以設計師為主動的,引導消費者并將消費要進行自我設計,達到接近所需要的目的,這種模塊的組合形式,首先,需要有周密的調查,把握產品需求和發展趨勢,對生產能力和生產成本以及消費者的價格接受能力進行充分分析然后產品設計師將這些信息轉化為幾種創造理念,并將這些意念轉化為為特定消費群設計的幾種可能性模塊(這里所講的模塊是具有一定功能部件或者個性造型色彩的部件)讓消費者自行組合,這種方法在電腦領域已經廣泛應用,只是沒有充分利用INTERNET的優勢去引導消費者,另一方面由于物質水平還沒有達到較高的程度,這個領域比較優秀的是DELL和NIKE。DELL公司自它的出現以來一直以電話訂購作為銷售渠道,進行營銷,它沒有將INTERNET與產品設計進行有效的組合,NIKE公司在某些國家的網站通過FLASH交互網頁對產品進行自我組合,類似于自助餐,通過電子付款和產品配送完成交易。整個過程是在計算機與網絡的控制之下使企業成本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第三種,是一種較為高級,工作量最大的聯合形式,它具有高成本高利潤的特點,是一種最原始的類似于手工作坊的形式,但它所要完成的產品也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具有工作時間長工作量大,而這些設計是針對一些國際大客戶,企業需要從產品開發到售后服務的全面支持,因此完成這種訂購的企業往往是一些具有較高靈活性的團隊,他們配合良好。
以上為INTERNET和產品設計聯合的幾種形式,它們具有共同的運行模式.
總之INTERNET和產品設計的聯合,為產品設計開拓了新的發展領域,加快了從設計到銷售的過程,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益,使顧客更滿意。它們的聯合是產品設計史上又一亮麗一筆。推動了經濟的新一輪發展。
--------------------------------------------
參考文獻
《世界現代設計史》
新世紀出版社
王受之
《非物質社會 》
四川人民出版社
關鍵詞:波普藝術;產品設計;設計思想
中圖分類號:J0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15(2013)12-42-2
一、波普藝術簡述
波普藝術即通俗藝術、流行藝術。波普藝術首先在繪畫中出現,漢密爾頓在1956年“這就是明天”展覽上展出的一幅經典的波普拼貼畫,從此波普藝術慢慢走進了藝術家們的殿堂。后來逐漸被應用到產品設計、視覺傳達、服裝設計等領域。波普藝術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的界限,試圖將藝術還原于生活,我們常說藝術和設計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為它們給我們帶來了異樣的物質功能和精神上的愉悅。而作為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設計必然會引起設計大師們的重視,將其應用到設計中。
二、波普藝術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波普藝術對產品設計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產品基本構成元素進行設計,即對產品的造型、材質、色彩、圖案的影響。波普藝術表現手法主要有拿來主義、原色設計、拼貼設計和無限制復制等對產品基本構成元素進行設計。
(一)造型
拿來主義在現代設計方法相當于移植設計方法,是所有創作的基礎,也是波普藝術的大眾文化思想。在產品的造型設計中通過將現有產品通過變形、夸張等進行放大或縮小,產生一種熟悉而陌生的感覺。波普藝術思想在產品設計中不單體現在單純的裝飾上,更多的是將功能與裝飾的結合。最具代表性的為瓊斯《半裸的座椅》和《茶幾》在別人看來它是低俗的設計,但它代表了波普藝術中裝飾與功能的集合。波普藝術不僅是形式主義,還融合了功能主義的思想,形勢與功能相結合。
(二)色彩
色彩就似產品設計的外衣,是產品設計表達情感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原色調是波普藝術主要表現手法之一,在產品設計中,鮮艷原色調的應用大概就是來源于波普藝術,特別是在兒童產品設計過程中,更能反映波普藝術在產品設計中的延續。意大利的波普設計具有軟雕塑的特點,家具設計色彩不單單是原色的應用,而且與設計品之間存在某種聯系。意大利設計師設計的紅唇椅,采用鮮亮的紅色,象征女士的紅嘴唇,將生活場景的色彩和造型直接再設計,受到年輕大眾的歡迎和喜愛。
(三)材質
在材質運用上,波普藝術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拼貼組合,通常將生活中的一切可見可用的東西,比如日常用品、生活垃圾等都可作為創作的源泉,使原來物質失去原有的功能,表現新事物的性格特征和內涵,喚起人們對被忽視的美的新認識。1964年英國設計師穆多什設計的兒童椅,它采用紙板折疊而成,另外1986年Gatti Paolini Teodoro 設計的Sacco椅子和帕斯、杜爾比諾、羅馬茲運用麻袋共同設計的充氣扶手椅。這些都是波普藝術風格的典型設計,充分說明波普藝術在產品設計中材料的使用上不僅滿足產品功能,站在現代設計角度上,和流行的綠色設計思想如出一轍,符合綠色設計3R的原則。
(四)裝飾
波普藝術在產品設計裝飾上的應用元素形式多樣、變幻莫測、風格各異,給人以異樣的視覺效果。如波普藝術運動的領銜人物安迪?沃霍爾的繪畫代表作《瑪麗蓮?夢露》就是把夢露的頭像經過多色彩的處理作為素材,直接應用到杯子、枕頭等產品上。波普藝術風格圖案在設計過程中不斷采用重復、拼貼、并置、夸張、移位、涂鴉等豐富新奇的手法裸地再現生活,強調自己的立場。
三、從波普藝術引發的新思考
首先在思想方面我們要打破傳統設計觀,我們只關注設計往往忽略藝術,藝術和設計是沒有界限的。從藝術領域我們同樣可以找到設計的靈感和方法。正如波普藝術中的挪用、原色、拼貼及復制等方法在產品中都有體現,我們要善于發現藝術背后的方法和技巧應用到現代產品設計中,這會成為設計上重要的設計方法和思路。
其次,現代產品設計不只關注功能主義,精神功能同等重要。現代主義過分強調功能主義、實用主義,而忽視了產品的文化、人文氣息以及情感化、情趣化。產品設計已經進入了用戶體驗式設計,用戶的感受在產品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以后設計的過程中,關注人的情感和細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這也正是波普藝術表達出了作品中的靈魂所在。法國設計師My Dot Drops在2009年推出一款波普風格的DIY旅行箱,使用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彩色點組成的圖案,體現了使用者獨特的個性。波普設計給現代設計很好的啟發,使設計達到功能與形式的統一。
最后,在波普藝術中找到了現代設計思想的蹤影。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資源匱乏,綠色環保低碳設計成為現代設計主要主題。在波普藝術中,生活中可見可用的東西,比如說日常用品、生活垃圾等都可拿來創作,這和綠色設計的宗旨如出一轍,這也許就是綠色設計的雛形。
參考文獻:
[1]劉俊生.波普藝術與波普設計的互融與互異[D].河南大學, 2008,9.
[2]李黎陽.波普藝術[J].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06).
[3]張立.馮越峰.談波普藝術對現代設計的影響[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05,(01).
[4]李硯祖.產品設計學[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關鍵詞] DFSC;供應鏈;設計優化
[中圖分類號] F2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7)07-0057-03
[作者簡介] 邵貴平,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電子商務。(浙江 杭州 310053)
供應鏈(Supply Chain)的概念是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近年來,隨著全球制造的出現,供應鏈在制造業管理中得到了普遍的應用,并成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將原先分散的原材料提供商、制造企業、批發商和零售商組成一個網絡,通過相互之間的協作與管理,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好的服務將產品源源不斷地送達客戶。目前,我國在供應鏈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優化供應鏈的組建與管理,以提高供應鏈整體的連續性和經濟效益,但在產品設計與供應鏈運作一致性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而在國外,這方面的研究日趨增多,有些研究成果已經在一些企業中得到了較好的應用,并取得相當不錯的效益。因此,我們著手進行這類課題的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優先考慮的問題
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要求所設計的產品能夠有效地利用企業的供應鏈系統,這樣不僅能夠降低供應鏈運作的復雜性,并能減少供應鏈運作的成本,從而為企業創造出更好的經濟效益。但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實施并不是制造企業的設計研發部門能夠獨立承擔的,實際上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跨企業、跨部門的多方合作共同完成。為了確保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能夠取得成功,企業必須在項目實施前對產品和供應鏈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并確定優先考慮的問題:
1.產品的哪些特征會影響到供應鏈的成本?這些產品特征又會對供應鏈造成怎樣的影響?
2.產品的這些特征是由哪些產品設計決策產生的?
3.這些產品的設計決策又是怎樣制定的?由誰制定的?為什么要制定這樣的設計決策?
4.在制定設計決策時參考了哪些信息?這些信息又是如何獲取的?這些信息又是怎樣被使用的?
5.產品在研發過程中,該如何改善制定產品設計決策的方法、技術、流程和所需的數據?
這些問題在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實施之前就必須給予充分考慮,并開發設計相應的方法、工具和流程,以幫助研發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供應鏈工程師更好、更快地制定日常的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決策。
二、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實施流程
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實施是一個跨企業、跨部門的合作過程,非常復雜。首先需要創建一個獨立的機構來管理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并且聯合與項目實施相關的各部門共同組建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
組建的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主要目標有兩個:一是開發出與供應鏈運作協調的新產品;二是為企業提供戰略咨詢。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實施流程如圖1所示:
1.組建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組建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需要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包括研發與工程技術人員、開發服務人員、市場營銷代表、供應鏈管理者、財務會計人員和管理科學家等。
研發與工程技術人員負責新產品的開發設計,以及制定產品零部件的設計決策等。
產品開發服務人員主要通過同R&D機構的緊密合作,為其提供各種技術支持服務或優化產品開發流程,以提高產品開發過程的效率和有效性。
市場營銷代表參與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實施的全過程,因為他們最了解客戶的需求和產品在銷售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參與,這些問題得以直接反饋給產品的設計研發部門。而且他們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協調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的各項活動,平衡各方的利益。
供應鏈管理者負責提供供應鏈設計方案,反映供應鏈運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供與供應鏈運作相關的產品設計建議。
財務會計人員主要負責對產品的供應鏈運作成本進行核算,并為不同的產品設計方案提供成本分析。
管理科學家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建模,完成對企業發展的核心戰略問題的量化分析,以幫助決策層更科學、更快捷地制定企業的戰略規劃。
另外,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經理還會到企業外部去尋訪富有經驗的機構或人員,并與之建立合作或直接聘請他們加入項目開發。
2.闡明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目標。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經理在組建團隊時,必須清楚地定義項目要達到的目標,以及達到目標的途徑和主要任務。實際上,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主要的任務之一是幫助R&D機構制定有效的產品設計決策,而且這個決策必須盡可能平衡供應鏈上各方的成本和收益,使得供應鏈系統總成本達到最小。于是,這就要求工程技術人員在開發新產品時,不僅要從供應鏈的技術上考慮,還要從對供應鏈的成本影響的角度考慮。
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經理必須闡明項目的實施目標與架構,從而更好地幫助人們準確理解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需解決的核心問題。
3.幫助設計研發部門確定新產品架構。產品架構一般在系統設計的最初階段給予完整的定義,并且成為開發重點。它作為一種產品的開發決策,會影響企業能否有效地實現產品的高度多樣化。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需從供應鏈的技術和對成本影響的角度,協助設計研發部門確定新產品架構。
在供應鏈的技術上,如果企業需要提供數種產品變化時,產品架構就成為決定供應鏈績效的關鍵因素。例如,通過將產品的差異化延期到供應鏈的后期,或在產品設計時采用共通性策略等,可以實現減少庫存壓力、降低供應鏈運作成本的目的。
在成本的影響方面,工程技術人員需要考慮產品的加工成本,如模具開發成本、裝配和制造成本,以及產品的設計周期等。還要考慮產品的物流成本,如運輸、包裝、存貨、配送和銷售管理等成本。另外,還需考慮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的維修成本、產品的逆向物流成本以及稅收等。
4.提供開發新產品的決策支持。制定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決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這需要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團隊提供多種決策支持,以幫助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者從中獲取有價值的數據、信息和知識,從而能夠更好、更快地制定產品設計決策。例如,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為新產品的研發尋找解決產品與供應鏈運作一致性問題的方法、開發制定產品設計決策的支持工具、提供制定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決策所需的數據和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成功實施的案例等。
這些工具、方法或技術一般在開始時會比較粗糙,但如果在新產品開發過程中證實它是有效的,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就會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它,最終形成一個標準的、通用的決策支持工具。這些工具是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者制定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決策時的一個好助手,能夠有效地促進產品、包裝和供應鏈設計決策的優化。例如,通過軟件工具對產品在不同階段差異化的成本分析,工程技術人員能夠快速評估差異性延遲策略產生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從而幫助他們更科學、更有效地制定相應的產品設計策略。
5.開發出與供應鏈運作相協調的新產品。在供應鏈運作過程中存在二律背反的現象,其實在新產品的開發中也存在多方利益的沖突。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的目標之一就是努力平衡各方利益,使得供應鏈的系統總成本達到最小,并在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機構和R&D機構的共同努力下,開發出與供應鏈運作相協調的新產品。項目的成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設計新產品時就考慮產品的包裝問題,優化產品的設計尺寸,以提高單個包裝內產品的密度和每個托盤承載貨物的量,從而降低包裝成本,并提高物流運作的效率。
為了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企業常常采用產品差異化的策略。但產品差異化的策略會要求企業增加更多的庫存,從而導致企業庫存成本的增加。通過將產品的差異性延遲到供應鏈后期的方式來實現產品差異化,可以減少因產品差異化而增加的零部件庫存需求,并降低庫存管理的難度,提高客戶服務水平。
產品的差異化會導致產品零部件的多樣化,從而增加零部件庫存的種類和數量。采用共通性策略,可以使兩種以上高度差異化的產品能夠分享許多相同的零部件,從而降低企業的庫存壓力。但共通性策略會增加產品的設計成本、制造成本和延長產品的設計周期等,這就需要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通過對共通性策略的成本與收益的定量分析來做出科學的選擇。
在設計新產品時就考慮產品的逆向物流。例如,在產品組裝時,更多地采用連接槽替代焊接,這樣在產品回收時,高價值的零部件很容易被拆卸下來再利用,等等。
其實,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已經成為企業的一個系統決策方法,它不僅幫助R&D機構更快地開發出更多的與供應鏈運作相協調的新產品,而且能夠顯著提高整個供應鏈和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財務績效。
6.提供戰略咨詢。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另一項重要任務是為企業提供戰略咨詢服務。這主要是通過建模,完成對企業發展的核心戰略問題的量化分析,然后,提供供應鏈系統的整體解決方案,從而幫助企業的決策層更科學、更快速地制定企業的戰略規劃。
三、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實施策略
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通常采用項目管理的方式,其周期一般為3-4個月,參與人員十分龐大,整個過程非常復雜。為了確保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能夠成功實施,需要制定相應的實施策略。
1.確保團隊通力合作。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是一個由管理、技術、銷售等多個領域的專業人員組建起來的,涉及多個企業、多個部門的合作。項目的成功需要融合各方的觀點,權衡各方的得失。所以,項目經理的首要任務之一是協調與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相關的各個部門的行動,通力合作形成一個整體,共同努力開發出與供應鏈運作相協調的新產品。并且將成果在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機構這個平臺上展現出來,實現多方共贏。
2.創建平衡指標。為了更好地了解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實施狀況,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管理者需要創建一套平衡指標跟蹤整個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實施進程。這些平衡指標被應用于不同的商業領域,能夠反映出所采用的產品設計決策對供應鏈系統產生的影響,而且還可以結合多個財務因素(如財務成本、收益和客戶經驗等)完成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綜合評價。
根據這些指標,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管理者能夠更快地發現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在實施進程中存在的問題,或者成功的機會。而且在項目的每個階段結束時,還可以用這些平衡指標來評估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階段性實施成果。
3.客觀對待利益沖突的各方。在供應鏈上的多個企業和多個部門之間可能存在利益沖突,并反映在產品設計時應該采用的技術上。這時候就需要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機構為沖突各方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并從系統優化的角度來協調利益沖突的各方。例如,某企業的供應鏈管理部門認為某個零部件采用共通性設計可以降低物流成本,但R&D機構卻不同意這樣做,因為這會增加生產成本。通過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機構做出的成本與收益對比分析,證實了零部件的共通性設計對企業來說并不能節省成本。這樣,沖突雙方都比較容易接受這個中立的觀點,從而加強了R&D機構與供應鏈管理部門之間的信任與合作。
4.使培訓簡單可行。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的培訓內容主要包括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的基礎知識、案例分析、行動指南和技術支持等。為了幫助員工更好地了解、掌握和應用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的內容,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機構經常采用多種多樣的培訓方式,主要有:提供視頻供員工觀看、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工程技術人員或部門經理、在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機構的網站上培訓內容等。
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網站上提供的培訓內容一般采用幻燈片加上語音講解,圖文并茂,便于學習和理解。另外,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機構還可以根據需要提供面對面的培訓,例如,舉辦小型的咨詢會等。
5.提高成功的透明度。除了項目本身,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機構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是作為協調者在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平臺上展示各個參與方成功應用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的成果,這會使工程技術人員感到快樂與滿足,因為通過這種方式,他們所做的大量工作得到了同行的認可,從而提高了他們參與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促進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推廣。
現在,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演化為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產品設計也不再是制造企業一家要考慮的問題,而是涉及整個供應鏈和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從供應鏈整體的角度優化產品設計決策,從而提高了企業決策的有效性,減少了決策失誤,最終實現供應鏈上多個企業合作共贏。
參考文獻:
[1] 馮暉.供應鏈管理的設計、建模與運營[J].集團經濟研究,2004,(11).
[2]彭怡.基于全面物料清單的供應鏈設計經濟決策模型[J].企業經濟,2005,(11).
[3] 周際.面向供應鏈管理的產品設計方法研究[J].機械,2005,(5).
現代交互設計涉及視覺交互、聽覺交互、觸覺交互、行為交互等,它以產品與使用者建立有機聯系為主要目的,致力于滿足目標用戶的期望,主要是為了提高產品的使用功能,使用戶產生一種親切感和參與感。交互設計能夠使產品變得方便易用,也能使消費者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被廣泛應用于工業設計之中,有著情感化、人性化、個性化等特點。比如,用手機接打電話,數碼相機、智能玩具、計算機、汽車導航、微波爐等,這些產品都與交互設計密切相關。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各類工業產品的功能變得更加強大,但是各種技術功能的堆砌也使產品變得非常復雜,不利于用戶的理解和運用,無法帶給預期的操作體驗,人們將這種現象稱為“認知摩擦”。
此外,許多產品設計將目標定位于可用性之上,產品的易用性、用戶體驗等不盡人意,也使“認知摩擦”成了極為常見的現象。比如,許多手機進行短信輸入時,需要用拼音或筆畫輸入,給用戶帶來許多不便。“認知摩擦”不僅與生產技術有關,還與產品設計理念有著密切聯系,要解決產品使用中的“認知摩擦”最好就是運用“讓機器更智能,讓技術更人性化”的交互設計。因為交互設計可以對產品的功能、結構、形態、色彩、環境等設計要素進行整體優化,使人造產品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從而為用戶創造一種舒適、愉悅、富有美感的生活體驗。
二、交互設計在產品設計中的運用
雖然交互設計被廣泛應用于產品設計之中,但是許多工業產品仍缺乏“濃重的情感成分”和“個性完美的體驗成分”,與人性化的產品設計尚有較大距離。可見,在產品設計中,應樹立交互設計理念,將交互設計應用于產品設計領域,實現產品設計的人性化程度。
第一,觸覺交互在產品設計中的運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許多電子產品的功能變得越來越復雜與強大,如果要充分發揮電子產品的這些功能,就必須突破以交互設計來傳統產品設計的局限性。觸覺交互就是一種全新的交互設計模式,也是容易被直觀理解與體驗的交互形式。隨著觸摸技術的發展,觸覺交互成了影響用戶參與感、情感的重要方式,被廣泛應用于計算機、手機、GPS、數碼相機等電子產品設計之中,在電子產品設計領域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得觸摸屏技術著得未來天下”。比如,美國蘋果公司推出基于多點觸摸、圖形界面、數字鍵盤的iPhone,帶給了用戶更直接、更豐富的人機交互體驗,使手機成了有靈性的“生命體”,在全世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從而開創了移動通信技術的新紀元。其實,iPhone并未創造出全新的技術或產品,不過是滿足了用戶的交互與體驗愿望。此外,微軟公司也開發了沒有鼠標、鍵盤的平面計算機,可以通過人的手勢、觸摸、物品等與計算機發生交互,比如,將牛奶放到界面上,屏幕就會顯示出牛奶的相關信息;將銀行卡放到界面上,平面就會顯示銀行卡的相關信息;網上購物時,用手將商品“拖入”銀行卡,就能夠順利完成支付。
第二,虛擬現實交互在產品設計中的運用。隨著社會競爭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心理壓力不斷增加,總是缺少依賴感和歸屬感,于是,滿足用戶心理需要的電子寵物、虛擬網絡等應運而生。虛擬現實交互技術以數字圖像處理、計算機圖形學、傳感器技術等為基礎,能生成視覺、聽覺、觸覺等虛擬環境的交互技術,用戶可以借助設備與應擬環境中的對象發生交互,體驗和感受真實的環境。比如,微軟公司的“ProjectNatal”就是虛擬現實交互技術的典范,該產品設計將深度傳感器、多點陣列麥克風、定制軟件、RGB攝像頭等技術融于一體,能以3D方式追蹤身體動作,能夠帶給用戶逼真的3D游戲界面體驗,從而加強了產品與用戶的情感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