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儒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范文

    儒家學派的主要思想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儒家學派的主要思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儒家學派的主要思想

    第1篇:儒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范文

     

    關鍵詞:先秦 音樂思想 倫理思想

        先秦時期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胚胎”和“萌芽”時期,作為倫理學的“德”的觀念發韌于夏代,中經殷周和春秋戰國,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思想,是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上有著重大影響的時期。由于這種文化傳統的影響,在對音樂文化的闡釋中,先秦音樂思想凸顯了中國傳統音樂深厚的倫理意蘊。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德”具有總攝諸體、兼收并蓄的意義及功能。尤其作為中國音樂思想中一個最為重要、最核心的觀念,從先秦典籍《論語》、《左傳》到漢代《禮記·樂記》,從戰國末期孟子、荀子的《樂論》到魏晉秘康的《聲無哀樂論》,以迄于唐、宋、元、明、清,歷代樂論、筆記、詩詞、小說、曲論、唱論,無不浸潤著“德”的觀念。謹遵道德規范,乃是中國古代音樂倫理、政治、美感和形態的最高理想。

          一、先秦時期的音樂倫理思想著述研究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倫理精神與音樂藝術之間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中國傳統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種藝術的境界,傳統藝術又在潛移默化中促進人格的完成。先秦時期思想家學派繁多,在思想領域中產生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成就了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一頁。先秦典籍、諸子百家的著述、先秦考古文獻(包括出土的文獻如“簡犢”“帛書”及“銘文”等)、文物實物資料是研究先秦音樂思想史料的主要來源。這些文獻史料如儒家孔子的《論語》,孟子、荀子的《樂論》及《周易》“象”,《周豐山“春官宗伯·大司樂”,《尚書》“堯典”、“皋陶漠”,《禮記》等經典;墨家的墨子《三辯》、《非樂上》、《非儒樸和《公孟》;道家的《老子》、《莊子》;法家的商鞍《商君書》、韓非子;雜家的《管子》、《呂氏春秋》、《列子》、《國語》、《左嘟(先秦史書);以及漢代的《史記》 ,《樂記》(后人記載的先秦歷史資料)等均載有一定的論樂文字。

        第一個提出較系統的作為倫理學道德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孔子,他是儒家的開創者、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先秦,崇奉孔子學說的學派被稱為“顯學”;以孔子為宗師,孟子和荀子繼承和發展的儒家學派建立了一個以“仁”“和”為核心的倫理思想體現;墨家學派的開創者是墨翟,與儒家并稱為“顯學”,他們興起聆儒家學派之后,但所持思想觀點與儒家學派針鋒相對,是儒家的反對派。在文藝生活中,墨家認為藝術的美與道德的善是應當統一的,違背道德的娛樂享受應該禁止:法家音樂倫理思想出現于先秦,以商較和韓非為主要代表,其核心觀點是“不務德而務法”,片面強調社會作用,否認了道德的社會作用。盡管法家的“法治”理論并未被完全拋棄,但其“不務德而務法”的原則在以后的封建社會中被否定,因此對后世并無顯著影響??鬃蛹捌淝暗囊魳?a href="http://www.shiyuli.com/haowen/193577.html" target="_blank">思想是儒道兩家音樂思想的共同源頭,以老子為最早代表的道家出現于春秋末期,是兼采儒墨而又批評儒半的一個學派,老子和莊子為其主要代表,“道”是道家音樂倫理思想的核心。

        先秦時期豐富多樣的音樂生活中,產生了許多很有價值、影響至今的音樂理論思想。諸子就音樂倫理思想的論述相互對立,亦各具其思想之精要,這種“百家爭鳴”的局面堪稱音樂史上思想繁榮的鼎盛時代。因為封建主義宗法等級統治的需要,儒道兩家思想貫穿了2000多年中國發展史,稱為這個渙映大國數千年的土流思想而影響于后世,其重要性遠在其他各家之上。

    第2篇:儒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范文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儒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范文

    1、倫理本位是最主要的特征

    所謂的仁義說的是最崇高的思想道德觀念,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容。而孝順是仁義的最基礎的層次,所以說儒家的思想道德理論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注意家庭觀念,倫理道德開始于家庭,從家庭到國家,家庭和國家是一個結構的,非常注意家庭和國家的理念。而且,就現在的形勢上來看,儒家學派的思想道德教育還注重禮儀的教導,也就是說我們常說的克制自己,恢復禮制。這里面所說的禮制說的就是社會政治體制和道德的規則。用這樣的方法就可以達到政治和道德的相輔相成;法律和道德的相輔相成。這就讓道德同時有了政治和法律的特點,讓傳統的道德理念變成治理政治、治理國家的引導。

    2、崇尚理想的本質

    我們國家最基本的思想道德教學中是非常注重理想主義的,儒家也提出了理想人品,認為培育有著仁義兩種美好品德的君子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我們國家的儒家的人品的培養,道德是作為一個人來說最基礎的品德,而一個人學了多少東西是外在的陪襯,政治往往是一個人從里到外,用品德和知識來改變實際中的社會,或者是讓實際中的社會更加美好的方式。所以說,這樣的思想對于我們國家人的理想來說是非常必要的。我們國家的古代的教育怎樣能夠做到我們國家的思想觀念中所認可的比較理想的人格呢?達到就是克制自己養成良好的個人修養。主要說的是道德素質的培養的過程中一定要通過自己和自己的反省,這折射了儒家學派對道德素質培養的主體意識,也可以表現出來一定要借助人的心中的信仰來外化,是一項借助自我反省和自我關鍵為基本的要求。但是假如這樣自我反省的方法成為了比較刻板的制約,在它自身中也就喪志了教育的最終目的,最后反倒變成了制約人發展的原因,變成了抑制人性格的發展、創新性和追求未來的精神枷鎖。

    二、韓國傳統道德教學的特征

    韓國在以往的古代的道德教育一般來說代表的是從我們國家借鑒來的儒家學派的道德理論觀念,注重的是古代的道德倫理觀念的傳承和弘揚,盡量避免非人性化,做到了以人為本,體現了人和最終價值,培育全世界所有的公眾成為主導統治位置的傳統道德教育,對往后不一樣時間的道德教育都產生了比非常大的影響。所表現出來的特征可以這樣總結:

    1、以忠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

    韓國的文化和中國的不一樣在于,韓國不注重仁義,而最注意的是忠誠,忠誠是韓國儒家學派單獨具有的特點。忠誠和孝道在本質上都是儒家學派道德的中心理念,但是中韓兩個國家的詳細的解釋和偏向點是不一樣的。我們國家的儒家學派注重忠誠和孝道都必須兼顧,但是韓國即使也把孝道當做最主要的社會品德,但是對于孝道的解釋單純的是對父母的孝順。在我們國家的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孝道是所有家庭體制的基本條件,只有憑借具有血親聯系的人才能夠互相同心的幫助,這就是孝道。反之韓國的在社會中對于孝道的理解是最高領導者的義務比具有血親的人的高。公民之間憑借注重不是血親關系之間的同心協力被當做是美好的品德。韓國的這樣的想法,首先和民族精神的培養聯系的非常密切,注重對封建國家最高領導者的順應和忠誠;而且在不同的角度還可以看出,在韓國的傳統文化中,從家庭到整個國家,注重對于長輩和領導者的小孝敬和忠誠。這樣的思想已經深深的駐進了韓國人的心中,形成了以各種韓國民族的想法,對以后的韓國文化的發展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2、以古代文化特別是儒學思想為中心的信仰教育

    韓國是一個非常注意民族文化的國家,在很長的發展時間中,他們對自己國家的文化非常的推崇。在韓國這個國家,儒家學派是一個最終的信仰,而且已經深入人心,是民族精神的一個很好的體現。在韓國,非常注重儒生,更是注意對本民族文化的保護。所有的值得紀念的地點都保護起來了,而且被破壞的也已經逐漸修復。可見他們的民族意識非常的強。在很久以前的韓國人的最讓人滿意的形象就是儒生的形象,那么什么是儒生的形象呢?概括來說,儒生有以下集征:概括來說,儒生的形象是在腦海里必須有文學的知識,否則就不能夠稱這種人為具有文化的人,但是具有文化的人也不一定要有十分深刻的專業水準,要能夠看懂自己國家的文字,而且要在所說的話中使用一些古代的文章;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還要應用的現實社會當中,注意在現實中的實踐;要有健全的品格,比較優秀的氣質,將在內心中的樸素體現在外觀可以表現出來的素質,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斯文有禮。這樣看來在韓國非常努力的想要教育全國人民都具有儒生的形象。另外,韓國人十分的注重對于自己國家古代文化維護,自己國家的文化不管是大的文化還是小的文化都要為維護起來,由于以前保護不當現在已經有著很大破壞的,韓國人都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力量將這些破壞的遺址都修復好,而且在傳承古代文化的同一時間也注意在精神文化的維護,非常主動的把所有是自己國家的不是自己國家的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用這樣的方式來保證文化不流失。韓國人所說的閣民精神,指的是要確定民族的精神和自我進行民主的觀點,培育大韓民國早日復興的職責,確定這個民族的主體,用這樣的方式來實現民族復興的夢想。

    三、中國和韓國道德傳統的共同點

    借助例子可以看出中國和韓國兩個國家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著自己國家文化的本身的特征,但是在一樣的亞洲東部的傳統文化的制約下讓兩個國家的道德教育又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

    1、注重道德教育的以往的規律

    我們國家剛好是借助這樣的道德渠道,為自己、家庭、整個國家來繼續服務的。而且同樣的在韓國也是受到了儒家學派的熏陶,道德教育也變成了他們國家的主要意識。中國和韓國兩個國家的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和方式有著不一樣的歷史文化的影響,但注重道德教學的一直以來的傳統還是沒有變化的。兩個國家都非常注意道德的培養,同時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很好的傳承。

    2、注重團體的力量

    我們國家的具有特點的人文主義偏重點在功效的方面而非在本國文化的方面。儒學以往的文化在思政道德教學中的主要的價值往往體現在讓社會的價值的方式讓人們認可。儒學的道德關心的是所有人、所有團體的文化特點。這樣的團體對韓國來說也是一樣的。韓國的團體主義在很多方面體現為團體注意的傾向,注意在團隊中的其他人員一起工作的觀念。注意團體輕視個人也是中韓量過共同都發現的問題。

    3、政治化的道德教育

    中國進行品德教育的注重的地方是思政教育而不是單純的道德教育的培養。這種教育的優勢是對于國家民族的文化的聯合起來了發展的作用,在某些方面可以保證社會的平穩發展,讓社會的行為都能夠受到道德的制約。而不好的一面則是我們國家的政治之間的聯系一般都是借助道德倫理關系而發展的,有著非常大的連帶關系,造成了正式上用人都用親屬的現象。韓國也深受我們國家的影響,也有著這樣的問題。

    四、在文化的視野下簡析中國和韓國道德教育的差別

    中古和韓國的道德教育的差別有很多,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出來了,我們單單從文化的角度,來探索中國和韓國兩個國家道德教育在長久時間內如何進行發展的,和發展的原因。

    1、道德品質遵照文化條件的差異性

    我們國家從古代來說就有著單獨的文化體制,有著原發性的特點。而韓國這個國家一般來說都是依賴參照別的國家的文化來提升自己國家的文化。和我們國家對比來說,韓國的文化程度比較低,他們古代文化的創造性不是很強。不單單借鑒我們國家的文化,在最近的一段時間還參照了西方一些國家的文化。但是韓國沒有把別國文化拿過來就用,而是從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出發。中國和韓國不一樣的地方有很多,比如說我們國家的仁義和韓國的忠誠。

    2、道德品質教育理念的差異性

    中國和韓國的品德教育的觀念和思想也不是很一樣,韓國一般來說是島國,外患非常的少。但是中國旁邊的國家,有很多威脅。所以說我們國家歷史很長,民族非常輝煌,也以為旁邊的文化都趕不上自己國家的,所以說有了封建社會的產生。但是韓國學習能力非常的強,最后的文化是多種形式的。

    3、道德現代化變遷的差異性

    因為我們國家排斥他國的特點,讓我們國家的古代的文化非常的封閉。而韓國的特點是學習化,就是吸收了其他國家文化的好的一面。我們國家歷史文化根深蒂固,所以說面對新文化的時候顯得不自如。而韓國的文化都是學來的,很輕易地就能突破傳統文化的制約,接受最前沿的文化,同時稍加改變,變成了自己國家的文化。

    4、中國和韓國進行教育最終目標的差別

    第4篇:儒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范文

    關鍵詞:儒家;孔子;心理發展;中庸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5-0046-02

    孔子是我國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論語》中包含了豐富和完整的個人心理發展觀點,因為《論語》主要記載和描述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日常言行,并且把個人的心理發展分成三個部分,包括:心理發展之人性發展的觀點、生物與精神文化和諧并存發展的觀點以及心理畢生發展的觀點。這些觀點與當代心理發展觀點有諸多相同之處,但由于各自的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也確實存在不少差異,本文就是對儒家學派的心理思想發展觀與當代心理學的發展觀進行深入的比較研究,把握古代和當代心理學文化的相近和別異意義。

    一、心理發展之人性發展的觀點

    1.古代儒家學派的觀點

    在現代心理學研究中,關于人性的問題基本上也就屬于本體論的問題,許多心理學家們都認為,心理學研究不可避免人性論的觀點,因此人性論在研究心理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鬃釉谄渲髦袑⑷诵苑譃樯院土曅詢深?,孔子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也?!敝赋錾鷷r的人性就是生性,是相近的,后天經環境和教育改變了的生性是習性,是有各種不同類型的。對于生性的性質論證,孔子有其獨到的見解。例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痹摼淇勺g為“上天給予我們四季之變化,天地萬物蒼生,卻從未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標榜、夸耀。”由此可見,通過此類描繪孔子對蒼天賦予較深的道德內涵。由此可見,從孔子的描繪之中,上天的行為也是可以用道德來進行評判的。不僅僅對于蒼天可以進行道德評判,同時,在長期的具體實踐過程之中,孔子還認為在人類生命之中,還存在有“天命”。例如,他曾經提及“五十而知天命。”所謂“五十而知天命”是指,在當時生產條件下,五十歲時即對于人的性情、道德性進行深入的了解,即,可知天命。在孔子認知結構之中,人性以及天命、天道之間是緊密相關的。天道為善,人性亦善。雖然人類本身具有著各種紛繁的本能以及欲望。但是,究其根源,仍然存在善端。這為我們研究某些理想人格的特點提供了可能。孔子明確地認為生性是可以塑造和發展的。那么,怎么樣才能夠使人性得到成功塑造呢?在人性塑造時應當注意哪些因素的影響呢?孔子提出了人的生性要逐漸塑造,并且在此過程之中,逐漸和適應社會以及外部環境的影響。

    2.當代心理學發展觀點

    心理學研究對象是現實生活中的人,是有生命、有感情、有思想的個體。人本主義心理學主張重視對人的尊嚴、價值、本性的研究。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個體是主,社會為輔。馬斯洛認為,人的發展包括生物和社會兩個方面,其中最關鍵因素是人的自身。羅杰斯的“自我理論”也明確提出,自我概念的形成是機體在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之中逐漸形成的。當兩者之間存在差異性時,如果不能夠使個體的諸多方面需要實現,則很可能會形成不健康的人格特征。由此可見,對于個人的發展而言,無論是個體自身的因素影響,抑或社會因素的影響,都具有重要意義。個體因素影響,即內因,對于事物的發展具有著重要影響,其直接影響到事物發展的走向。而社會因素,作為事物發展的條件,對于個體的發展也具有著重要影響作用。但是,其并不起到最終的決定作用。

    二、生物與精神文化和諧并存的發展觀

    1.古代儒家學派的觀點

    古代儒家學派的觀點之中,涉及生物與精神文化和諧并存的發展觀,可從孔子的闡釋之中得到啟發。“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所謂“質”,即為“本質、質地”之意。是指人的生性,是人所共有的先天的、純樸的、自然的、生物性的成分。所謂“文”是指“裝飾”。原指文采華麗。在此句中,我們可以理解為孔子對于人類的本質的稱譽。“野”則是指“郊外”。指的是,當人們的生活脫離社會,與人類的交往日疏,則會表現出來粗鄙以及野蠻。許慎對其釋義,“史”主要是記事之意。朱熹解釋說:“史,掌文書,多聞習事,而誠或不足也?!痹摼涫侵?,如果人們過多的習得書本上所闡釋知識,進而適應社會的整體發展規范以及倫理要求,則會使自己的本性扭曲,進而蒙蔽人的心靈。彬彬,亦是裝飾物之意。兩者放置一起,是指“平衡相處”的意義。通過對于“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标U釋,可以看出,孔子認為人的心理發展其目標在于“君子”。從心理學的層面來看,則可以做出如下闡釋。如果個體發展過程之中,如果其自身文化性成分與生物性成分之間不和諧,則很有可能導致不同的行為特征。例如,生物成分大于文化性成分,則表現出生物性特征。相反,亦然。只有兩者之間達到平衡,才能夠成為“君子”。

    《論語》中充分展示了這種生物性與精神文化性保持平衡的中庸發展觀,孔子本人將其稱為“文質彬彬的中庸發展觀”,這一觀點貫穿了孔子所有的關于人的心理的思想,“持中道而行之”是孔子思想最根本的基調。

    2.當代心理學發展觀點

    畢生發展觀認為人的發展是生物遺傳和社會精神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ㄌ貭柕囊后w智力以及晶體智力的劃分的,而巴爾特等如卡特爾的晶體智力和流體智力,以及巴爾特斯等人的智力雙成分模型,全都是從社會文化角度和生物遺傳角度進行分析和劃分其影響因素的,并且將人的智力看作是兩種智力相結合的結果。巴爾特斯等人從進化論和個體發展觀的角度提出了畢生發展的總體框架——生物和精神文化進化的結構,這一總體框架強調人的行為是生物基因和社會文化過程與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包括的原理有:進化選擇的優勢隨年齡的增長而衰退,精神文化的需求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隨著年齡的增長,文化的補償效率和個體的可塑性的程度在下降。

    三、心理畢生發展觀

    1.古代儒家學派的觀點

    為了明確了個體心理的可發展性,有研究稱:孔子的學問幾乎都是關于人的心理要如何發展的學問。孔子認為,遺傳、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極大地影響個體的心理發展,但他也認同教育在心理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適當的教育是可以降低由遺傳、社會環境、家庭環境、氣質類型等等因素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我們都知道的,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派在各個朝代都處于顯學的地位,我們對孔子心理發展觀的提煉不僅有助于我們當代心理學理論的完善和發展,而且也有利于儒家學派其他心理思想的挖掘和整理。

    2.當代心理學發展觀點

    畢生發展觀,即,生命全程觀。埃里克森是最先研究出完整的畢業發展觀,他認為個體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并詳細地提出了每個階段應該面對的挫折和應該解決的問題。畢生發展心理學是基于人從妊娠到死亡整個過程的行為學研究,他的核心假設是個體的行為并沒有隨著成年而定性,而是伴隨著人整個一生不斷變化發展,他將個體的心理和行為研究擴展到了整個生命過程。把人的一生看作是一個統一的發展過程。人的生命是一個連續過程,生命的每一階段都受以前時期的影響,同時也影響著以后的發展階段,其優點在于否認了老化的人的心理發展是單向的,不可逆轉的觀點。他的觀點體現了個體發展的積極樂觀的態度,并且提出了老化可以適當延緩,只要干預得當的觀點,而傳統的觀點則認為,老年階段之時在不斷老化和衰退,毫無發展。他從生命的整體出發,樂觀看待生命每一階段的成長,認為每一階段都是生長與衰退并存。

    四、結語

    中國古代文化和現代文化相比較是具有獨特的價值,使得中華文化得以區別于世界其他國家,在文化范疇領域獨樹一幟。由上述論述可以看出,中國儒家文化對于個體的自我認知是通過不斷進行社會交往完成的,“人”的作用被放大。這種自我觀點與社會建構心理學中以不同語境下的自我觀點有很大不同,這種自我觀點具有一致性和連續性的特點。它超越了社會建構心理學的分裂破碎的傾向和現代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個人主義傾向。它以中華文明為搖籃,有取舍的借鑒了西方心理學,是具有中國特點的心理學,可以說為心理學的“中國化”開辟了一條新路。當前,許多心理學家對西方實證心理學十分崇拜甚至到了迷信的邊緣,這就使得偏向人文主義的心理學被忽視了,心理學本土化的道路可謂困難重重。中國古代儒家思想讓我們以更寬的視野看待心理學,因為儒家文化有著能與西方哲學思想對話的強大生命力。我們需從古代文化和異己文化中吸取精華,克服某些弊端,可以像鳳凰涅槃一樣獲得重生。維果茨基提出了理解發展的文化—歷史原則:“心理的發展,應當從歷史的觀點,而不是抽象的觀點,不是在社會環境結構之外,而是在同它們的作用的不可分割的聯系中,加以理解”。

    參考文獻:

    [1]郭齊勇.中國儒學之精神[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2]姜國柱.儒家人生論[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

    [3]譚詠風,陳國鵬,單玲玲.控制策略的畢生發展[J].心理科學,2009,(4).

    第5篇:儒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范文

    2、姜子牙:著名軍師,真名叫呂尚,輔助周武王打敗了暴君紂王。

    3、春秋戰國時期,扁鵲:著名神醫,真名叫秦緩,中國古代五大醫學家之首。

    4、老夫子:著名圣人,又叫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

    5、廉頗:著名將領,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負荊請罪典故的主人翁。

    6、魯班七號:其實是魯班,著名工匠,名叫公輸般,中國建筑鼻祖和木匠鼻祖。

    7、羋月:著名太后,又叫宣太后、羋八子,戰國時期王太后,秦惠文王嬴駟之妾,秦昭襄王嬴稷之母。

    8、墨子:著名哲人,墨家學派創始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9、孫臏:著名軍師,戰國時期軍事家,是孫武的后代,曾遭同窗好友龐涓的迫害處于臏刑。

    10、莊周:著名哲人,又稱莊子,東周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

    11、白起:著名將領,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杰出的軍事家和統帥,人稱“戰神”、“人屠”。

    12、鐘無艷:著名丑女,中國四大丑女之一,齊宣王王后,樣子雖丑卻很有才華。

    13、荊軻(阿軻):著名刺客,是高漸離的好友,因刺殺秦王險些成功而名揚天下,“阿軻”則是為了區分歷史人物和游戲人物以免誤導孩童而取的名字。

    第6篇:儒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范文

    關鍵詞:儒家 黃酒 紹興 文化習俗

    自古以來,以孔孟之學為基礎的儒家文化就被看做是我國文化的中心。歷史上儒家的各種學說更是被推崇為治國安邦的基本觀點。所以,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酒文化。

    儒家文化講究“德”字,酒文化中也少不了“酒品”和“酒德”。從字面上就可知,酒品酒德是說飲酒者應具備一定的道德品質,不能像歷史上的夏朝亡國的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于酒”。除此之外,儒家所推崇的酒德也體現在《尚書》和《詩經》中,這就是“飲惟祀”、“無彝酒”、“執群飲”、“禁沉湎”。實際上儒家沒有建立反對飲酒的立場,相反,也用酒祭祀敬神,養老奉賓。而且,儒家在飲酒時候很注重正確飲酒,也就是飲酒時該有的德行。

    在遠古時代,作為一種傳統的飲食文化,飲酒早就成為一種大家應當遵守的禮節。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進步,飲酒禮節也在不斷改變和更新,變得越來越繁瑣,且隨場合的不同而不同。我們不一定要恪守既成的飲酒禮節,但在某些必要場合,要注意飲酒的分寸。明代文人袁宏道就曾寫下傳誦千古的名文《觴政》,其靈感就是來自于一次看到酒徒不遵守酒禮,有失酒德。這篇文章既是對行飲酒令之人寫的,也是對一般飲酒人寫的。

    眾所周知,黃酒位列大酒種之一,發源于中國,且是中國最古老的酒種。儒家學說主張仁義禮智信等人倫道德,宣揚以清淡無為為中心的中庸之道;而黃酒正恰恰性溫且厚重。中庸曰:“中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庸之道不僅是以和為貴講究和諧的倫理原則,也是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一種方式。黃酒同樣也以“溫和”著稱,恰恰與儒家學說互相融合。黃酒本身集甜酸苦、新鮮澀于一體,六種味道融合得恰到好處,稍稍偏向其中任何一種口味,都會給人以美中不足之感。黃酒的這種“中和”確是其他酒種所沒有的。白酒辛辣,不夠溫和;啤酒帶苦,缺乏厚重;而西歐最為推崇的葡萄酒又偏向酸澀。唯獨黃酒口味剛好,深得人們青睞,好似我們推崇的“中庸”之道一般溫潤,甚至被譽為國粹。

    說到儒家的中心思想,非“仁”莫屬,仁是儒家學說的最中心范疇和道德準則。孟子常常以“仁義”為重?!叭省弊煮w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基本尊重和關懷。黃酒,作為一個傳統酒種,自古以來就與我們結下了不解之緣。酒既可以成為善的指引,也可以助長惡的發展。所以在飲酒的度上來說,我們要正確把握。酒德基本功能有三個:一是使人解乏,消除疲勞;二是可以用于強身健體;三是可以成就禮數。黃酒有著表達愛心釋放情感的作用,這就與儒家主張仁義的思想不謀而合。著名詩人王維就曾經寫下“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千古詩詞,可見酒的確是表達情感、增進友情的一種催化劑。陸游也曾經寫下“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的名句,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借酒寄情的詩詞流傳千年,經久不衰。而這些約定俗成的酒禮在無形中成為了一種規范,深入道德、制度、習俗等各個方面,漸漸形成了酒文化。

    子曰“己于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厚老實是一種人與人交往中的表現,且忠孝是仁義的基礎,這個“孝”,不僅體現為尊重父母和長輩,更是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儒家的忠孝之學正是中國傳統文明的精髓。黃酒既以“溫潤”受大家稱道,其酒俗一直以“尊老愛幼,樸實厚道”為主,這又與儒家學說所推崇的“忠孝”精神相承一脈。這從黃酒的發源地就可輕易看出。紹興黃酒遠近聞名,當地釀酒人薪火相傳,不僅傳酒也傳酒之道。

    儒家學者有著積極進取的頑強意志和觀念,當年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在勇奪中原大地后置酒文臺,大加慶祝?!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儒家學派認為應當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方針,應當有獻身國家與人民的精神和百折不屈的進取思想。這一點從黃酒中也可看出,且借黃酒得以升華。談到近代,女英雄秋瑾一句“吾輩愛自由,勉強自由一杯酒”,正可謂把自己的赤膽忠心表露無跡。當時在紹興有很多像徐渭一樣胸懷大志的文人進入官府當師爺,他們有勇有謀,剛柔并濟,處事方圓。就如黃酒所具有的溫和性質一般,既不會硬去以石擊卵,也不會趨炎附勢。

    紹興文人身上具有的美德與胸襟完完全全在黃酒中可以體現出來。如清代文人袁枚就曾在《隨園食單》中寫過:“紹興酒如清官廉吏,不參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長留人間,閱盡世故而其質愈厚?!痹哆@樣一個比喻,不僅大加贊賞了紹興黃酒,更加總結了黃酒之魂。這也充分道出了黃酒與儒家學派之間的相似之處。

    參考文獻

    [1] 田明揚.酒史與酒詩[M].長春樹書坊,1984.

    [2] 杜金鵬.中國古代酒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3] 張遠芬.中國酒典[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4] 袁立澤.飲酒史話[M].臺灣:國家出版社,2003.

    [5] 王春瑜.明朝酒文化[M].臺灣: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90.

    [6] 沈漢,朱自清.中國茶酒文化史[M].臺灣:文津出版社,1995.

    [7] 萬偉成,丁玉玲.中華酒經[M].天津:百化文藝出版社,2008.

    第7篇:儒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范文

    一、先秦儒家生命觀之于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論價值

    先秦儒家生命觀蘊含的生死觀、孝道思想、生命價值思想及生命教育等思想,可為大學生生命教育提供豐富的教育理論資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高校生命教育存在的教育資源缺乏、教育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先秦儒家生命觀中仁愛、和諧的思想可以為構建良好的大學生生命教育氛圍提供有益的資源。在社會轉型時期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異常激烈,一些大學生受此影響,產生了功利主義傾向,自我意識逐漸膨脹,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表現出孤僻、冷漠、自私等現象,甚至有學生在與其他人發生矛盾時,采取極端行為傷害自己或者他人。因此,充分挖掘先秦儒家生命觀中的和諧思想以及仁愛觀念,并將其融入課堂理論或者實踐活動,積極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和諧、仁愛思想,一方面可以推動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先秦儒家主張將以誠相待,成己達人作為生命交往過程中的準則和原則。在大學生生命教育中,要引導大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要秉持這樣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營造和諧的氛圍。在大學生生命教育中,還應充分挖掘、利用和諧的思想,推動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引導學生充分尊敬教師,尊重教師的辛勤勞動,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教師要自覺吸收先秦儒家生命教育思想,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關愛、呵護學生,促進學生成長成才。要做到這些,還要求教師從小事做起,以身作則,因為教師的言行舉止和行為規范都會對學生產生一定影響,對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先秦儒家生命觀中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可以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提供有益的資源。先秦儒家“貴生愛物”等生命價值思想可以引導大學生愛惜自己的生命,培養自身的生命意識。儒家的善生、樂生、榮生的生命價值判斷對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為大學生生命價值提供價值評判標準。先秦儒家所提倡的“以人為本”、“內圣外王”、“和諧為貴”的思想不僅是先秦儒家生命觀中的生命教育思想,也是整個生命教育過程的育人目標。先秦儒家生命觀中的這些生命教育思想不僅能夠為大學生生命教育提供有益幫助,同時也能對德育生命化的進程起到推動作用。而“死生有命”、“生死俱善”的思想對于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死亡觀具有積極的教育價值。“自強不息”、“樂天知命”等思想可以引導當代大學生積極面對挫折,使之在逆境中不斷成長并實現人生價值。

    二、先秦儒家生命觀之于高校生命教育的實踐價值

    生命教育不應只是在理論知識的傳授上,更應該是對現實生活的應用,是面對現實生活問題時表現出來的態度和實踐活動。先秦儒家學派的理論學說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實踐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第一,弘揚先秦儒家“知之不如行之”的思想,增強生命教育實踐效果。先秦儒家認為“知之不如行之”,強調實踐對于教育活動的作用。實踐活動的多樣化可以彌補課堂生命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不足。例如,組織學生去養老院幫助老人,可以增強學生對生命的奉獻意識;組織學生參加扶貧救困的志愿者活動,可以使他們體驗生命的艱辛,提高他們應對困難和挫折的能力;組織學生參觀美術館等場所,可以讓學生感受生命的美好等。這一系列實踐活動都包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資源,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領悟更深層次的生命內涵。第二,開設先秦儒家經典閱讀課程以及相關的講座和論壇,幫助大學生學習生命哲學知識。教師可以針對生命教育不同的內容開展專題講座,例如,舉辦先秦儒家生命觀中關于生命意識、生命價值教育的知識講座等。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先秦儒家經典著作,如《論語》、《孟子》等,通過介紹孔子、孟子等先秦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的生平及其思想,不斷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學課程及活動環節組織學生閱讀儒家經典時需要依據學生不同的心理特征、閱讀水平、思想認識水平等實施不同的指導計劃。例如,針對大一學生,應從基礎開始,由淺入深,而對較高年級的大學生而言,可試著深入和擴展其關于生命教育等問題的認識和思考。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之前要指導學生做文字的翻譯工作,使學生在理解了文字層面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地挖掘其更為深刻的內涵。另外,教師在先秦儒家經典閱讀課程中應起到橋梁作用,可以通過課堂交流、自由言論等形式,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認真思考先秦儒家生命觀。對于學生閱讀的評價可以從數量、效果等各個層面展開。在數量上,可以通過學生自我介紹、互相介紹學習內容以及教師檢查等形式來進行評價。在效果上,可通過與學生的談話交流來考察閱讀效果。合理的評價體系不能僅注重數量,還應注重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態度和方法、閱讀過程以及領悟情況等。第三,借鑒儒家學派的“講會”形式,增強課堂的開放性、探究性、規范性和互動性。“講會”是儒家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形式[3],與現代教育主要以課堂授課,追求專門科學技術為主不同,“講會”在形式上以面對面的形式開展,在內容上以“求道”為主,是對“身心性命之學”的討論,更多體現了師友之間對道德、價值等諸多問題的探討。可以彌補當前大學生生命教育中的不足,提高生命教育的效率,增強生命教育的效果。第四,借鑒先秦儒家的生命教育理念,將德育生命化理念作為生命教育活動的基礎。德育生命化是以對學生的生命尊重為基礎,把學生的幸福作為價值目標和導向,在學生的生活及學習各個方面融入道德教育的因素,以人為本,建立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以及多元化途徑,最終實現學生道德教育與生命教育的真正融合,將德育過程貫穿于生命過程各個階段[4]。首先,德育生命化理念的確立可以吸收先秦儒家生命觀中的自強不息、和諧為貴等思想;其次,德育生命化環境的營造可以借鑒先秦儒家“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的思想,不僅要重視校園的硬件環境建設,還要注重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和諧的軟環境建設;再次,德育生命化的目標可以參照先秦儒家對仁義道德的追求以及對至仁至圣的終極目標的追求來設定,繼而,德育生命化內容的構建可以借鑒先秦儒家生命觀中的生死觀、孝道思想等生命智慧;最后,德育生命化的評價方式可以在先秦儒家生命觀中找到標準,又將是否實現了人生的三不朽,是否在對仁義道德的追求中實現了生命的價值等作為生命化的德育評價標準。

    作者:徐潔 朱冬香 郝文輝 單位:北京化工大學

    第8篇:儒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范文

    貧而樂,富而禮。出自論語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翻譯:子貢說雖然貧窮也不諂媚,雖然富有也不驕傲,這樣的人,老師以為如何呢?孔子回答說:可以算不錯了,只是還不如,貧窮仍能樂道,富貴仍然好禮的人啊。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來源:文章屋網 )

    第9篇:儒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范文

    【關鍵詞】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武術

    The Influence of the Thoughts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n Martial Arts

    LI Yi, HU Yu-xi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China)

    【Abstract】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lasted more than 500 years, during which, competing schools of thoughts contended, which had important rol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 of martial arts?郾Taking the various thoughts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nt and the reasons of the books of all classes authors, studies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in this period and analyzes the related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at that time, thus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Key words】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schools of thoughts; martial arts

    引言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歸納起來只有10家被發展成學派。

    1百家爭鳴現象出現的原因

    周朝末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這一制度漸漸走向崩潰。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煉鋼術和淬火技術,并陸續開始大興水利,開鑿了邗溝、鴻溝、鄭國渠、都江堰等著名的運河和水渠。大量出現和應用的鐵器與牛耕技術,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奴隸制的瓦解,大大地增加了農業的產量,從而解放了勞動力,出現了有閑階層。這些有閑階層即“士”的階層,“士”階層的逐漸興起,打破了周朝時期“學在官府”的現象,使得原來只有貴族壟斷的學術文化向社會下層擴散,出現了私塾,有了學習的環境和氛圍,出現了大批知識淵博的文士。打破了“庶人不議”的觀念,取而代之的是“處士橫議”的活躍風氣,進而在如何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教化民眾等方面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學派。各學派之間相對獨立自由,既相互斗爭又相互學習,并不斷地完善和發展自己。他們從不同的階級、國家和團體的利益出發,創立各自的學說,寫出各自的著作,發表各自的看法,各成一家。這是促進“百家爭鳴”出現的因素。

    2諸子百家中的武術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整個士階層進入了一個沸騰的時代,按照學術觀點和師傳的門戶不同,形成了眾多的學術思想派別。由于各學派創立的時間有先后之分,學派的影響層面和力度又有高低大小之別,因而對武術活動的認識與思考有所不同,但其對后世武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系統性特征。

    2?郾1以“仁”為核心的武術思想

    (1)以“仁義”為核心的武術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鬃映錾碛跊]落的貴族,他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的武士,因此孔子本人也有著良好的武術素養??鬃右簧钪饕穆殬I是教育,在其教育體系中,禮樂教育是最為重要的內容,因此他的武術思想根本的立場就是提高素質和完善人格,基本的思路便是由人的社會個體品德出發,逐步達到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鬃拥奈湫g思想中,最基本的一點是“成人”理念,從而使武術成為人的基本素能訓練的重要部分。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薄?〕孔子認為人如果具有了臧武仲等人所具備的“知”、“不欲”、“勇”和“藝”這幾個方面的才能,然后再“文之以禮樂”,也就是經過禮樂道德修養教化,達到了相應的標準之后,就可以“成人”。孔子的“成人”教育中,武術的教育包含兩方面:一是技能教育,比如射、御的技巧和程序;二是勇力訓練,也就是精神的培養??鬃拥奈湫g思想,始終立足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需要,因而他對武術教育的認識是多方面的。在其思想理念中,修身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武術活動自然也就成為“修身”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說到底,孔子的思想始終是圍繞“成人”這一點而來,始終堅守在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之上的。

    (2)以“仁政”為核心的武術思想。孟子名軻,字子輿,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儒學方面,孟子的儒學與孔子的儒學并不完全相同,就武術娛樂活動而言,孟子的武術思想重在思考人在社會中的表現,著眼于社會全局,試圖引領整個社會。如其所說:“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2〕從孔子開始,“仁”始終是儒學思想體系的核心,但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思想家眼里,卻有不同的解釋和表述。孟子把自己的思想定位在“仁政”上,在武術方面提出了崇尚“浩然之氣”的觀點。對于“浩然之氣”,宋代朱熹曾做過這樣的解釋:“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氣,即所謂體之充者。本自浩然,失養故餒,惟孟子為善養之以復其初也。”〔3〕意思就是“浩然之氣”包含兩種意思,一是人體內部先天固有的物質之氣,二是人生活中形成的后天衍生的精神之氣。在這一點上,孟子是對孔子思想的進一步升華,對中華傳統武術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孟子的另一個觀點是“舍生取義”。他曾說過:“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薄?〕在生命與道義之間,可以為了道義而舍棄生命。總體上來說,孟子強化了以“仁”為核心的武術精神要求,著重“浩然之氣”,提倡“舍生取義”,反映出了一種坦蕩、凜然的情懷。

    2?郾2以“道”、“自然”為核心的武術思想

    (1)以“道”為核心的武術思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我國古代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是諸侯蓄養的卿客,衣食無憂,因而他既能夠站在一個比較高的社會層面上了解認識社會大勢,又能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對社會和人生進行深入的思考,使其能夠對國家的發展、社會變遷、歷史變化、人世沉浮等現象有著獨到的見解。老子的武術思想的哲學基礎是“道”,在《老子?道德經》中,“道”即是萬物的本原,也是最后的歸宿。由“道”而生出世間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庇终f:“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薄?〕以此形成了老子獨具特色的修身理論體系,確立了一種隨遇而安的平和心態,建立了一種遵循事物發展規律的武術思想理念,追求一種自然規律至上的觀念。

    (2)以“逍遙游”為核心的武術思想。莊子,名周,字子休,戰國中期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學說涵蓋了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莊子提出了一個身心脫俗的行為觀,主張讓自己的身心徹底擺脫世間名利場的羈絆,在自然界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以此來實現身心的愉悅與健康。莊子以超脫現實的苦惱為目的,提出“逍遙游”思想。這里的“游”既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精神,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即是掌握宇宙間的自然規律,就會自由自在地暢游在世界當中。實現了“逍遙游”,也就離開了現實社會,遠離了煩惱,既是一種心靈的自覺追求,又是一種精神寄托,其中最為突出的特點是“物我兩忘”,忘“物”就是不眷戀身外之物。忘“我”就是不糾纏于世俗情感之中?!肚f子集解?齊物論》中有一段妙語:“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薄?〕在莊子看來人生的幸福莫過于自由和快樂,體現出了極度浪漫的情懷,反映了一種昂揚的進取精神。

    2?郾3以“兼愛、非攻” 為核心的武術思想

    墨子,名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子成長于戰國時的魯地,深受儒學的影響,但也深知儒家的弊端,深深同情下層人民,形成了俠義精神。墨家學派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個十分著名的特殊學派,《漢書?藝文志》中說:“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薄?〕特殊的原因是其起源于布衣,代表了社會的底層勞動者,與儒家、道家相比較,墨家的思想內容、組織形式、精神特征都是獨具一格。墨家對于中華武術的重要貢獻,是以“兼愛、非攻”為核心的精神主張和以俠義精神為核心的行為表現。主張以“兼愛”的思想主導自己的行為,喚起天下人共同奮斗,“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薄?〕墨子主張“非攻”,反對以損人利己為目的的非正義戰爭,同時又采取積極防御,用正義的戰爭制止各種非正義戰爭,形成了以積極進攻消除戰爭的“非攻”思想,并以其強大的感染力和滲透力對中華武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墨家思想中的“義”即“俠義”,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一種積極的社會行為,沒有絲毫的索取,心甘情愿的利他行為,是一種“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的精神。中國武術歷史上的俠義傳統,主要根源來自于墨子,經秦漢以后更為擴大,后經武術界的推廣,遂成為游離于儒、道之外的俠義文化。俠義精神是中國武術文化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特質,對中國武術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2?郾4其他學說中的武術思想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歷史上影響巨大的思想流派?!瓣庩枴备拍钇鹪从邳S帝時代,為了幫助人們了解天象?!拔逍小闭f在先秦哲學中與“陰陽”說齊名,用來解釋萬物的性質。經過戰國時期鄒衍的總結,把陰陽與五行結合在一起形成陰陽五行學說,構成了縱向相生相克變化有序,橫向陰陽辯證無盡的完整體系。成為氣功保健養生的重要指導,同時也為后世的太極拳等打下了理論基礎。

    雜家思想中的《呂氏春秋》是秦相呂不韋召集其門客集體撰寫的一部巨著,囊括了當時的諸子百家之學,是我國先秦時期最后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沒有成書疑問的先秦文獻,其中武術思想主要是“適度”原則,欲望要與自己的需要適度,不可貪得無厭。對保健養生理念也有闡述:“仲夏之月……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齊戒,處必掩身,毋躁……定心氣,百官靜,事毋刑,以定晏陰之所成?!薄?〕

    總之,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自由、最為開放的一個時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學派思想,對武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奠定了武術體系初步形成的基礎。

    3諸子百家思想對武術體系形成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武術活動從軍事技藝分離,并開始向競賽、藝術化發展。理論形式上出現了針對武術技擊的描述,及武道論述,并有武德雛形的相關論述,同時初步組成了中國古代武術的基本理論體系。我們將中國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態來審視,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已有了雛形。這一時期,中國武術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武術社會功能多面性發展;武術理論專業化發展;武術意識中武德出現。上述三方面使中國武術開始成為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

    3?郾1武術功能的多樣化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頻繁發生,隨著戰爭規模越來越大,從春秋時數萬人到戰國時百萬人,促進了尚武之風及軍事武藝的演進。各國諸侯均十分重視武力,以求兼并別人?!秾O子》中提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因此促進了武術的功能向多樣化發展,武術具有了競賽性、表演性和娛樂性。這時候練武的目的不只是戰場上的廝殺,而且也是賽場上的需要。《史記》中說:“昔者舜作五弦之琴……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善葜?,非備樂也。”《后漢書》說:“自少康已后,世服王化,遂賓于王門,獻其樂舞?!闭f的就是其競賽娛樂性,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斗劍之風?!肚f子》中有專敘斗劍的《說劍》:“晉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擊放前,死傷歲百余人,好之不厭?!痹撈远穭樵⒀詠碚撌鲋翁煜?,真實地反映了戰國時代斗劍的風氣與體制,為研究武術的競技性和娛樂性提供了重要的史料。〔10〕

    3?郾2武術理論的專業化

    隨著武術多功能發展的日趨復雜與完善,從實踐中來的武術理論開始形成,其中最早的武術理論應為劍術理論。春秋戰國,斗劍擊殺成風,日夜相擊,造就了 “斗戰必勝者,得曲城越女之學也”,就是對當時越女之學的高度評價。《史記》中“荊軻嘗游,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表明當時人們對武術的理論探討有了各自的觀點。于是產生了《說劍》:“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先之以至。”通過這段劍術理論,反映出當時斗劍技術已發展到較高水平,成為閃耀著光芒的武術典籍?!肚f子》中說:“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大至則多奇巧?!敝v的是搏斗要掌握技巧的問題。更為可貴的是《列子?湯問篇》中的“紀昌學射”將射箭的教、學、效果三部曲一氣呵成,寫成了古代武術教學中的經典。

    3?郾3武術意識中的武德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百家爭鳴現象的出現,武術意識也逐漸出現,諸子百家思想大大促進了這一時期武術意識中武德的發展。儒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體現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及倫理觀念主張:“仁愛”,這恰恰也是中國武術倫理思想的核心?!笆耪呷缢狗?,不舍晝夜”,孔子感慨時間的消逝,生發出了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這也是武術學習中所必需的。道家曾說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薄?1〕體現了一種自然規律,一種自然中的“道”,這體現了武術學習中必須遵循的規律。墨家主張“兼愛、非攻”,這又恰恰符合中國人的俠義精神?!读凶印酚涊d說:“列子學射,中矣。請于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對曰:弗知也……非獨射也,為國與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边@顯然是禮儀文化在這種武術射箭活動中的滲透,是傳統武德要求的結果。

    4結論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生產力的提高,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促進了武術體系的初步形成。

    (1)促進了射箭技術的發展。射箭作為一項重要的軍事技能,在社會上得到了廣泛開展,成為普通民眾習武的重要內容。儒家、兵家都提倡“射”,并把其作為一種禮儀的象征,使射箭在技藝和種類上得到了提高,出現了步射、騎射、弩射等。

    (2)促進了武術養生學的發展。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在對養生實踐總結、歸納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武術養生學體系,奠定了我國古代武術養生的理論基礎。如道家的“清凈無為”思想,雜家思想代表作《呂氏春秋》中關于養生的專門記載:“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等。

    (3)產生了武術的競技觀念。《春秋》三傳里面記載的那些規模宏大的戰爭,還有那些不勝枚舉的家族之間的爭斗,都需要一些高水平的武士來完成這些任務。這些武士,包括貴族們豢養的那些死士,在平時是絕不會只在那里吃閑飯的,他們,必然要訓練和探討一些武術套路及技巧問題。武士們在較武競技的實踐中形成了一種公平競爭、以武藝高低決定社會地位的競技意識,這種競技意識是中國武術競技意識的表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夜色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麻豆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好吊妞在线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野草| 亚洲va在线va天堂成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成人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69|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成人在线观看免费|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91成人免费版|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曰批视频免费30分钟成人| 亚洲成人午夜电影| 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日韩成人一区ftp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成人综合网| 成人影片麻豆国产影片免费观看 |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成人无码午夜在线观看|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 国产成人综合色视频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