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急診創傷應急預案范文

    急診創傷應急預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急診創傷應急預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急診創傷應急預案

    第1篇:急診創傷應急預案范文

    【關鍵詞】 成組護理模式; 基層醫院; 公共安全事件; 急救應急預案; 應用價值

    doi:10.14033/ki.cfmr.2017.8.06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8-0108-03

    突發性的公共安全事件是指突然發生并造成或可能造成社會公共安全嚴重損害、群眾健康嚴重損傷的危險事件,其中以地質災害(地震、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氣象災害(臺風、海嘯等)、大型車禍等是最為常見的公共安全性事件,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特點在于突發性、局部性以及危害性[1],在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發生時,傷員面對的醫療救助必然是就近的基層醫院,如何有序、高效、安全的救治成批量的傷員一直是各級醫院所面臨的主要難題,因而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基層醫院急救應急預案的制定與實施直接關系傷員的生命健康安全[2-3]。本組研究通過護理學角度分析,探討成組護理模式在基層醫院面對公共安全事件急救應急預案中的應用價值,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2月-2016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重慶市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傷員264例,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145例,女119例,年齡1~85歲,平均(48.5±10.7)歲,致傷因素為地震114例,泥石流災害52例,重大車禍98例;受傷部位為脊柱89例,腹部創傷84例,顱腦損傷76例,四肢損傷98例,可合并有多重創傷。根據筆者所在醫院急救護理預案中制定的標準結合傷員實際損傷情況,將患者分為病情穩定192例,病情嚴重38例,病情危重傷員34例。

    1.2 方法

    首先應實施成組分診模式:大量傷員在短時間內先后達到筆者所在醫院急診,可導致不同程度的秩序混亂,因此需要在短時間內將傷員進行迅速的分檢,成立應急救護理分診小組,由筆者所在醫院急診科1名副主任醫師、1名護士長帶領5名具有5年工作經驗的急診護士組成,1名急診護士負責在大廳接診傷員并引導、轉運;1名分診護士負責與醫師溝通并參考國際通用分診標準進行傷情判斷分級,快速了解傷員致傷因素、自我感覺、主訴等,著重觀察傷員的意識、呼吸狀態、體征等生命指征;2名護士與轉運人員負責將不同分級的傷員送入急診搶救室或清創室、診室等,同時應嚴謹填寫傷員的基礎資料并懸掛分級標識,協助安排不同級別傷員進行下一步檢查或治療,并與其他區域護士進行溝通、銜接;1名o士負責與醫師進行登記以及離院評估,并負責對傷員復診的指導。5名護士統一聽從護士長調度、管理。

    病房規范化管理:成立個體傷員護理小組,根據分診的不同級別傷員的情況,由相應科室的護士長及專科護士組成的護理小組進行即時會診,并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將護理方案懸吊于病床尾部,責任護士負責執行個體化護理方案,同時應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并做好護理記錄工作,責任護士應注意與專科護士長、專科護士進行及時、積極的溝通,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及時予以針對性修改方案;心理疏導傷員經歷突發性公共安全事件的打擊經常會出現嚴重恐懼、焦慮情緒,若不及時進行心理疏導等干預可能對傷員以后整體的身心健康產生影響,因而對傷員進行急救護理的同時應注意疏導傷員不良情緒,加強對傷員的心理管控服務,積極與傷員進行溝通交流,鼓勵傷員樹立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傷員保持高度的責任心、同情心,耐心、熱情的為傷員做好每項護理服務,同時可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護理服務,重視健康教育地實施與推廣,全方面地維護并提升傷員整體的健康水平。

    1.3 觀察指標

    記錄所有傷員的臨床轉歸情況,同時采用調查問卷統計所有傷員對應急預案及成組護理模式的滿意度,分值為0~100分,根據評分結果分為非常滿意(85~100分)、比較滿意(75~84分)、一般(60~74分)、不滿意(0~59分),總滿意度為非常滿意率與比較滿意率之和;另基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護士工作壓力、工作強度及工作滿意度,VAS評分規則為0~10分,分數越高表示效果越良好,具體分級標準如下:優(8.0~10.0分)、良(6.0~7.9分)、中(4.0~5.9分)、差(0~3.9分)。

    2 結果

    2.1 患者臨床轉歸及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264例傷員就診后的臨床轉歸情況可知,264例傷員中有192例傷員病情穩定,當日即出院,72例危重傷員經急診救治后生命體征穩定,送入專科科室、手術室、ICU內接受進一步治療,所有患者均康復出院,無死亡、嚴重并發癥等風險事件發生。

    264例傷員護理滿意度評估結果顯示:非常滿意156例,比較滿意85例,一般19例,不滿意4例,患者及家屬對醫院護理干預滿意度為91.29%(241/264)。

    2.2 護理人員工作壓力、工作強度、工作滿意度比較

    5名護士自評工作壓力、工作強度、工作滿意度結果顯示,工作壓力自評中優3例,良1例,中1例,差0例;工作強度自評中優1例,良3例,中1例,差0例;工作滿意度自評結果為優4例,良1例,中0例,差0例。

    3 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基層醫院往往較三級綜合大型醫院更靠近公共安全事件發生地,因此基層醫院直接面對公共安全事件造成的傷員,負責對傷員的急救、分流、處理等措施,根據目前大型災難救援的黃金時限性原則[4],基層醫院急救能力是災害死亡率、致殘率的主要影響因素,而急救應急預案的有效性與完整性是基層醫院面對公共安全事件解決能力的核心,因此有效、全面、綜合的急救應急預案一直是基層醫院研究的熱點與難題[5]。本組研究采用的基于成組護理模式的基層醫院應急預案,結果表明264例傷員中有192例傷員病情穩定,當日即出院,72例危重傷員經急診救治后生命體征穩定,送入專科科室、手術室、ICU內接受進一步治療,所有患者均康統鱸海無死亡、嚴重并發癥等風險事件發生。患者及家屬對醫院護理干預滿意度為91.29%(241/264),護理人員對工作壓力、工作強度、工作滿意度自評結果表現良好。

    通過回顧分析可知,目前基層醫院急診科的常規護士結構并不能適應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傷員急診工作的需要,護士普遍低年資,這與急診護理人力資源缺乏有關,同時在正常工作中基層醫院急診科無需特殊的預檢分診工作程序,當面對突發事件大量傷員涌入急診科時,勢必會導致秩序混亂,急救效率降低,護理人員工作量、工作強度驟然加大會導致其工作效率降低,影響救治效果[6]。而基于成組護理模式的應急預案與常規急診科護理模式不同,其可在遇到突發安全事件、大型地質災害等時緊急啟動,急診科護士按照成組護理模式指導的應急預案進行規范、迅速的分診、救治工作[7],有效提升傷員的急診救治效率,對提高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傷員生存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成組護理模式能夠保證護士工作井然有序,避免慌亂、措手不及等情形發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護理人員工作強度,最大化發揮急診科護理人員的工作效能,使護理人員的每一項措施均對急診救治有意義[8]。

    綜上所述,在基層醫院面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大量成批次傷員患者時,基于成組護理模式制定的急救應急預案能夠使患者護理管理流程更為規范,提升護理人員工作效率及護理效果,具有臨床應用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Baker M S.Creating order from chaos:part I:triage,initial care, and tactical considerations in mass casualty and disaster response[J].Military Medicine,2007,172(3):232-236.

    [2]黃萍,沈紅,陳雁,等.成組化分診模式在應對突發大批傷員救治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4):326-327.

    [3]梁曉燕,李娟,陸皓,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成批傷員院內救護的組織與管理[J].護理學雜志,2014,29(2):4-6.

    [4]張小莉,孫愛玲.醫院內護理應急管理系統的組建與運作[J].護理學雜志,2012,27(20):13-15.

    [5]楊鼎君,付樂章,楊曉燕.基層醫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院前急救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1):120-121.

    [6]曾丹,劉紀寧,王英,等.地震區醫院急救護理能力災后重建現狀及對策[J].西部醫學,2015,27(12):1886-1891.

    [7]于寶國,白松,張永忠,等.雅安地震醫療救援實踐對加強衛生應急隊伍建設的啟示[J].中華災害救援醫學,2014,2(3):141-143.

    第2篇:急診創傷應急預案范文

    【關鍵詞】應急管理;混合性氣體中毒;急救護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7.195

    突發群體混合性氣體中毒屬于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會公共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不明病原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的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1]。隨著工業化的進展,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日益增多,醫院急診組織與管理流程日趨成熟,演變形成應急預案,是指面對突發事件如自然災害、重特大事故、環境公害及人為破壞的應急管理、指揮、救援計劃等,是為應對突發事件而預先制訂的相關計劃或方案,是管理科學的一種前沿方法[2]。隨著社會工業化的發展,化學氣體因管理、使用、防護不當,中毒事件常有發生,但群體性中毒事件卻不多見,鑒于混合性氣體中毒具有突發性、群體性、復雜性、快速性的特點,規范處置方案、防止并發癥的發生是搶救成功的關鍵。2014年3月8日山東省棗莊市某大型購物超市發生一起群體混合氣體中毒事件,本院緊急實施應急預案,使傷員得到迅速有效的救護,應用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3月8日,一起群體混合氣體中毒事件,共有37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32例。年齡19~56歲,平均年齡38歲。輕度中毒27例,中度中毒9例,重度中毒1例。臨床表現:上呼吸道刺激癥狀32例,主要表現為畏光、流淚、咽部不適、刺激性咳嗽;化學性支氣管炎36例,主要表現為胸悶、憋喘、肺部可聞及少量干啰音;胃腸道癥狀1例,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上腹部疼痛以及輕壓痛;皮膚癥狀4例,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紅腫、水泡;神經系統癥狀23例,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昏、乏力、四肢麻木;神志不清1例。

    1.2應急預案

    本院急診科接到120指揮中心通知后,立即上報本院應急辦,應急辦主任立即上報分管副院長,副院長立即向院長報告,院長電話指示立即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按照預案,醫院迅速成立了“3.8氣體中毒事件”應急處置領導小組、工作組和專家組,各工作組任務明確,各司其職。分管副院長、應急辦、醫務部、護理部、門診部等部門負責人現場指揮部署搶救工作,積極協調應急床位,燒傷科相關人員積極救治,高壓氧科根據評估立即安排進行高壓氧治療,應急梯隊人員隨時待命,聽從調遣,為科學、及時、有序開展救治提供了保障。

    1.3救治方法

    1.3.1脫離現場立即將吸入性中毒患者逆風向疏散至遠離事發地,僅有接觸反應的患者給予門診觀察和體檢,必要時給予門診高壓氧治療;輕度以上中毒及燒傷患者予住院治療。1.3.2吸氧及高壓氧治療對于輕、中度中毒患者給予吸氧,濃度25%~40%;重度中毒患者盡量早期給予高壓氧治療,每療程10d,一般給予l~2個療程,防止出現遲發性反應和后遺癥,首次高壓氧治療后立即組織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通過評估,先后11例患者收入院治療。1.3.3機械通氣1例患者因神志不清予以機械通氣,通氣方式:正壓呼吸機(BiPAP)無創通氣。1.3.4藥物治療1.3.4.1糖皮質激素燒傷感染患者及時應用糖皮質激素,原則是早期、適量、短程。1.3.4.2鈣劑對于四肢麻木、無力患者,發現低鈣者予10%葡萄糖酸鈣10~20ml/d緩慢靜脈注射,使用1周左右停用。1.3.4.3抗菌藥物積極給予抗菌藥物抗感染治療,防治繼發感染。

    2結果

    通過積極救治,3月25日前37例患者均臨床治愈出院,治愈率為100%。

    3討論

    本院能在短時間內對這起突發群體混合性氣體中毒事件做到忙而不亂,有條不紊地成功處置,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3.1領導高度重視,反應迅速、周密組織事件發生后,院領導在最短時間內到達指揮現場,建立了一個高效的臨時指揮機構,負責組織協調人員、車輛、急救設備、藥械供應、通信聯絡及醫療救治工作[3,4]。指揮系統指揮到位、預案啟動及時。預案啟動后,醫院緊急進入全面戒備狀態,為在這起突發事件受傷的患者及時搶救開通綠色通道,緊急調齊休班及不在院的科室骨干力量全面投入到這起突發事件的搶救工作中,為保障救治成功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3.2相關科室協同配合,資源整合、分工明確、科學救治

    按照指揮部統一部署,各科室成員嚴格按任務分工,嚴守崗位,各司其職[5]。科室人員到位及時,床位騰空及時,處理得當。集中全院所有力量,實施多學科會診救治,調集全院先進設備滿足醫療需求,抽調全院優秀醫護人員承擔一線救治任務,保證了救治工作井然有序地開展。聯絡協調組,負責全院參與搶救人員的調動及搶救物質、醫護用品的配送;分診組,由2名高年資護理人員根據患者情況緊急查看病情并分派到各相關臨床科室進行搶救;急救組,根據危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即時搶救,必要時行氣管切開、心臟按壓,搶救成功病情平穩后立即派專人護送至相關臨床科室行進一步診治。

    3.3醫護人員加強心理支持、盡早心理干預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患者軀體和心理上存在著嚴重創傷,常有緊張、焦慮心情等創傷后應激障礙[6]。因此,在給予患者急救措施的同時,心理治療也是很重要的。各科室臨床醫師在臨床操作時做到語言溫和、態度熱情、技術嫻熟;護理人員根據病情需要安排專人護送就診和臨床檢查,全程陪同;調取后勤保障組及時有效的與家屬溝通,提供準確的救治信息,安撫患者家屬情緒,解除患者家屬的擔憂及疑慮。早期及時提供心理疏導,鼓勵患者進行內心情緒宣泄。如此有序的管理可以解除患者的不安情緒,積極配合治療,樹立了戰勝疾病的信心。

    3.4強化醫護人員日常的培訓與演練,做好突發事件應急準備

    本次醫院能較好地完成短時期群體混合性氣體中毒患者的應急救治,歸功于平時對災害救治理論與技能的不斷培訓。同時,醫院每年還定期組織醫護人員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的實戰演練。通過反復培訓與演練,使醫護人員不但增強了應對突發事件的急救意識,同時能熟練掌握應急救治的流程,進而確保了此次突發的救治工作順利、高效、有序。根據此次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結果,可以明顯看到本院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突出,應對反應及時,結果滿意。完善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是搶救成功的前提;全院協作、資源整合、統籌安排是救治成功的關鍵;平時的訓練有素和精湛技術是救治成功的保證;簡化就診流程,就地盡快接受專科系統治療是中毒患者成功救治的寶貴經驗。今后,需要加倍重視加強應急預案管理以及健全應急預案管理體系,增強醫護人員服務意識,增強急診急救中心的投入與建設,增強醫院應急反應能力,完善健全醫院相關制度,使院前急救和院內急救保持最大限度的統一配合,進而為危重癥患者贏得搶時救間[7]。綜上所述,突發公共事件群體傷員人數多,傷情危重及復雜,情況非常緊急,只有完善的急救預案,相關部門領導高度重視,各個相關科室緊密協作,資源整合利用,治療措施得當,才能為患者的病情得到及時救治開通綠色通道,才能為一方百姓的生命平安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黃婭娟.無縫隙管理模式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中的應用價值.中國護理管理,2010,10(1):54.

    [2]朱以芳,余詠,王線妮,等.建市應急預案在提高臨床護理質量管理中的作用.護理雜志,2007,24(1):82.

    [3]王巍,段菊生.談大批量傷員救治的衛勤保障.醫院管理雜志,2010,7(6):564-566.

    [4]沈開金,劉紹明,姜文亭,等.特大批量傷員急診科內救治的組織與實施.中國急救醫學,2011,31(10):953-955.

    [5]侯平花.批量傷員緊急救治的實踐與體會.基層醫學論壇,2013,17(14):1871-1872.

    [6]張穎,曾光.2004年全國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7(1):81-82.

    第3篇:急診創傷應急預案范文

    【關鍵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基層醫院;能力建設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事件發生突然,對社會公眾的健康可能造成或已造成重大損害的原因不明的群體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嚴重傳染疾病及其他可對公眾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的事件[1]。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作為基層醫療機構,除可分擔專業急救機構的救治壓力外,往往處于突發事件現場的最近距離,故對救治傷者、挽回生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顧性分析我縣基層醫療機構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間所應對的幾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一些經驗和體會,剖析其現狀與不足,提出建設基層醫院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策略。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調查我縣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間全縣18家鎮衛生院(防保所)共處理了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共8起82人次,包括1起菌痢事件23人,3起食物中毒事件55人及4起農藥中毒事件4人。其中男性49例,女性33例,年齡在6-64歲,重癥患者6例,入院后經搶救無效死亡2例。

    1.2方法

    1.2.1急診準備鎮衛生院急診科或值班人員接到電話通知后,迅速了解事發現場情況、原因及傷病人員數量,以最快的速度派出急救醫生、護理人員和救護車前往事發地點,并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程序,及時、逐級向上級領導匯報。

    1.2.2控制現場出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事件后,根據預案,成立由醫院領導、醫療科主任、護士長等成員組成的現場救治指揮小組,為所有傷員開通綠色救治通道,并將參與搶救的醫護人員進行分組,每組均明確一名負責人,對事發現場進行有效的安排與控制,做到急危先行,并做好對傷員的保護,避免出現二次創傷,為緊急而來的救治工作做好準備。

    2結果

    入院經搶救后無效死亡2例,包括菌痢事件死亡1例,農藥中毒事件死亡1例,其余患者經治療后康復出院,食物中毒患者經及時救治后均獲痊愈出院。

    3討論

    3.1基層醫院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現狀目前,在應對處置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工作中,許多基層醫院仍存在領導危機意識不強、應急預案不完善、培訓體制不健全等問題。部分醫院具體的負責和值班人員多為非醫療專業人員,未經過系統的培訓,導致其在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協調、控制和處理能力缺位;部分衛生院(防保所)領導抱有僥幸心理,總覺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離自己很遠,一旦發生,就會手忙腳亂,救治無序;另外,應急預案制訂不完善、實用性差,相應的管理制度只在形式上得到體現,卻無法運用于實際工作中,應急人員的培訓不到位,或培訓對象僅面向臨床醫療人員,公衛人員參訓率低,導致非醫療人員在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達不到專業化水準[2]。

    3.2建設基層醫院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策略

    3.2.1充分利用有限資源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需要一套完善的應急機制,必須充分利用基層醫院有限的醫療設備,各科室人員須積極協作、密切配合。資源的供應保障及使用往往關系到基層醫院能否將突發事件成功處理好。

    3.2.2明確分工各司其職總指揮小組應做好對全院醫務人員的統一指揮調配工作;現場急救小組負責現場的急救以及轉診工作;醫療救治組負責傷病人員的診斷、治療病情報告及轉診工作;感染防治小組負責院內傷員的感染及防治工作;護理救護小組負責做好傷病人員的護理工作;后勤保障小組負責準備好傷病人員的急救物資、車輛、機械、藥品等。各小組應積極配合,多溝通、多匯報。

    3.2.3嚴格開展專業培訓應扎實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培訓,重點科室與全院培訓相結合,如經常性開展技術演練等,與醫務人員“四基三嚴”考核相結合,嚴格崗前培訓,一是派遣醫護、公衛人員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尤其應強化急診工作的訓練;二是規范消毒防護技術,如隔離衣的穿脫、洗手、消毒以及隔離區域的劃分和管理制度等;三是不斷給醫護、公衛人員更新知識,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容易出現的病種加強學習,熟悉處置流程,力求做到在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中應付自如。

    參考文獻

    第4篇:急診創傷應急預案范文

    【摘要】

    目的 分析攀枝花市院前急救指揮調度信息,旨在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和指揮調度質量。方法 對2008年1月至12月期間,攀枝花市“120”指揮調度中心受理的市民呼救病種構成、日呼救高峰時段等資料進行分析。結果 全年受理的7391次市民呼救中,呼救病種的構成前四大類依次是:交通傷(32.67%)、除交通傷外的其它創傷(23.61%)、一般內科疾病(17.59%)、心腦血管病(9.74%)。日呼救高峰時段主要集中在18:00~24:00(31.39%)。全年呼救高峰期在1、2、5、8、10月。結論 攀枝花市院前急救的主要病種是創傷(56.28%),應重視創傷的急救,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在呼救的高峰時期,要作好人員、物資準備,加強質量控制,提高指揮調度水平。

    【關鍵詞】 院前急救;指揮調度;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formation of command and dispatch system for emergency rescue in Panzhihua City so as to raise the level of pre-hospital rescue, command and dispatch. Methods An analysis was made to the data of disease types that the 120 Command and Dispatch Center of Panzhihua City received from the citizens and the peak period of holler in one day from Jan., 2008 to December, 2008. Results 7391 hollers were accepted, and the top 4 types of the hollers listed as follows: traffic injury (32.67%), other kinds of trauma (23.61%), general medical diseases (17.59%) and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9.74%); the main peak period in one day distributed from 18:00 to 24:00 (31.39%) while that in one year distributed in January, February, May, August and October. Conclusions The main disease in pre-hospital rescue in Panzhihua City is trauma so that the trauma emergency rescue abil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personnel and materials ready in peak period of hollers and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control and raise the command and dispatch level.

    KEYWORDS pre-hospital rescue command and dispatch analysis

    “120”指揮調度工作是院前急救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承擔著急救信息的快速、準確傳遞,起著通訊指揮的紐帶作用。目前,我國院前急救指揮調度工作缺乏基本數據資料,本文旨在想通過對攀枝花市“120”指揮調度工作中的信息分析,提高院前急救的業務水平,加強指揮調度的質量管理,為院前急救的研究提供科學的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攀枝花市“120”醫療呼救號碼覆蓋全市三區二縣7440.4平方公里,服務人口約為110萬人,本分析資料是2008年1月至12月攀枝花市“120”指揮調度信息。

    1.2 方法

    分析我市2008年1月~12月期間,“120”指揮調度的呼救病種構成、日呼救高峰時段、全年呼救高峰分布等信息資料。采用Excel 進行統計處理。

    2 結 果

    2.1 市民呼救病種構成

    呼救病種的構成前四類依次是車禍傷(32.67%)、除車禍傷以外的其它創傷(23.61%)、一般內科疾病(17.59%)、心腦血管病(9.74%),見表1。表1 攀枝花市2008年1月至12月呼救病種構成(略)

    2.2 全年呼救高峰分布

    在本組資料中市民呼救高峰期主要分布在1、2、5、8、10 月份,其中以1月份為最高,11月份為最低,見表2。表2 攀枝花市2008年1月至12月市民呼救次(略)

    2.3 日呼救高峰分布

    日呼救分布為0:00~6:00 呼救最少,以后逐漸遞增,在18:00~24:00 為呼救的高峰時段,見表3。表3 攀枝花市2008年1月至12月市民呼救例數(略)

    2.4 應對突發公共事件

    2008年1月至12月共受理群體(3人及3 人以上)傷亡事件的呼救有120 次,共計484人,其中交通事故97 次(80.83%)389人(80.37%),打架傷7次(5.83%)26人(5.37%),除車禍及打架傷以外的創傷10次(8.33%)43人(8.88%),食物中毒4 次(3.33%)20人(4.13%),煤礦礦難1 次(0.83%)3人(0.62%),一氧化碳中毒1次(0.83%) 3人(0.62%)。

    3 討 論

    攀枝花市院前急救的呼救病種構成中,創傷位居第一位,占56.28%,其中以交通事故傷所占的比例最高,占32.67%,與國內報道基本一致[1,2,5],說明創傷在院前急救中是危害攀枝花市民健康的第一大因素。其原因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部分市民交通安全意識淡漠,違規、違章及酒后駕車;(2)攀枝花市地處山區,屬山城,農村道路狀況又相對較差;(3)生產過程中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墜落傷、工傷時有發生;(4)社會治安事件中的打架斗毆等[3]。因此,應重視對創傷的急救,加強創傷急救技術的培訓和完善相應的急救裝備,規范創傷急救的操作程序和技術規范,進一步建立和暢通創傷急救綠色通道,提高創傷的院前救治水平和搶救成功率;進一步開展對市民的交通安全、生產安全和生活安全的防范教育,提高市民遵守交通法規和自我防護的意識;加強農村道路建設,完善城鄉道路交通網。本組資料顯示全年市民呼救高峰期主要分布在1、2、5、8、10 月份,與有的文獻報道有所不同[4],可能是因為:(1)與2、5、10 月份是春節和“五·一”、“十·一”黃金周大假期間,出行群眾多,交通擁擠,交通事故頻發,且由于假日綜合征導致的各種消化道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增加有關;(2)由于1、8 月份天氣是一年中最寒冷和最炎熱的季節,氣候因素導致各種慢性疾病易急性發作,且因路況差或司機疲勞駕駛易發生交通事故有關[5]。根據這一規律,全市各大醫院急診科應在高峰期到來前,提前做好車輛、人員、急救物資、裝備的充分準備工作,確保接到調度指令后能快速反應,迅速開展院前急救;同時做好應對突發事件的準備工作。我市“120”日呼救高峰時段主要集中在18: 00~24:00,這一特點為我們科學合理的安排調度員、急救醫務人員提供了依據。可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力資源,采取在呼救高峰期間和高峰時段對“120”指揮調度員實行靈活的彈性排班,在呼救繁忙時增加調度員,開通備用接警席位,保障通訊暢通和及時的呼救應答。管理者應切實加強此期間的指揮調度質量控制,保證信息接受傳遞準確、快速,指揮調度、信息反饋正確、及時,不斷提高指揮調度水平。攀枝花市群體性受傷事件主要是交通事故(占80%以上)。偶有礦難發生。為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斷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緊急醫療救援的應急預案,加強攀枝花市、縣、鄉三級急救網絡建設尤其重要。應加強急救人員的技術培訓,定期組織突發事件應急演練,在訓練和實戰中不斷改進、完善應急預案。加強急救網絡建設,特別是對縣、鄉兩級應加大急救物資、人員、急救車的配備,重視急救能力和協調能力的配合與提高,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方能更好地發揮網絡的協同作用,才能使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 陳文元,何明豐,劉紹輝,等. 院前急救的臨床特點與對策[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06,11(6):446.

    [2]曾量波,梁子敬,黃 力,等. 廣州市中心城區院前急救狀況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7,10(16):1359.

    [3]吳群召. 基層醫院院前急救疾病譜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 2006,9(4):319.

    第5篇:急診創傷應急預案范文

    1.接到通知之際做好迎接病人的一切準備工作。

    2.患者進入手術室迅速開放靜脈通道快速補液、吸氧、備血,同時監測生命體征及血氧飽和度。

    3.通知醫學專用師與有關科室的手術醫師立即到達。

    4.做好一切搶救準備,備好搶救藥品及醫學專用機,積極配合搶救。

    5.準備手術所需的各種器械物品。

    6.對于神志清醒的患者,做好心理護理、關心并安慰患者。

    患者發生輸血反應時的應急程序

    1.患者發生輸血反應時,應立即停止輸血,換輸生理鹽水,遵醫囑給與抗過敏藥物。

    2.情況嚴重者應通知立即停止手術,保留未輸完的血袋,已備檢驗。

    3.病情緊急的患者準備好搶救藥品及物品,配合醫學專用醫生進行緊急救治,予氧氣吸入。

    4.若是一般過敏反應,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并做好記錄,安慰患者,減少患者的焦慮。

    5.按要求填寫輸血反應報告卡,上報輸血科

    6.懷疑溶血等嚴重反應時,將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的血樣一起送輸血科。

    7.加強病情觀察,做好搶救記錄。

    患者發生輸液反應時的應急措施

    1.患者發生輸液反應時,應立即撤除所輸液體,重新更換液體和輸液器。

    2.配合醫學專用師進行處理。

    3.情況嚴重者應立即通知醫生停止手術,就地搶救,必要時進行心肺復蘇。

    4.建立護理記錄,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一般情況和搶救過程。

    5.發生輸液反應時,應及時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消毒物品供應中心、護理部和藥劑科。

    6.保留輸液器和藥液分別送消毒供應中心和藥劑科,同時去相同批號的液體、輸液器和注射器分別送檢。

    火災的應急程序

    1.發現火情后立即呼叫周圍人員分別組織滅火,同時報告保衛處及上級領導,夜間電話通知院總值班。

    2.根據火勢,使用現有的滅火器材和組織人員積極撲救。

    3.發現火情無法撲滅,馬上撥打“119”報警,并告訴準確方位。

    4.關好鄰近房間的門窗,以減慢火勢擴散速度。

    5.將患者撤離疏散到安全地帶,穩定患者情緒,保證患者生命安全。

    6.盡可能切斷電源、撤除易燃易爆物品并搶救貴重儀器設備及重要科技資料。

    組織患者撤離時,不要乘坐電梯,可走安全通道。叮囑患者用濕毛巾捂住口鼻,盡可能以最低的姿勢或匍匐快速前進。

    術中突然停電應急預案

    1立即啟用應急照明設備(應急燈、手電筒)。

    2術中如有出血情況時,可暫用大沙墊按壓處理,或用大針筒抽吸。

    3如為個別手術間發生意外而仃電時,立即檢查是否跳閘或保險絲有問題,針對相應問題進行解決。可啟用手術室備用電路(每個醫院都有備用電路,并備有長接線板)。

    4及時與總機及有關部門聯系,了解仃電情況,盡快恢復通電。

    5護理人員將停電經過、時間、原因記錄于意外事件登記本上。

    手術患者發生呼吸心跳驟停的應急預案

    一)手術患者進入手術室,在手術開始前發生呼吸心跳驟停時,應立即行胸外心臟按壓、人工呼吸、氣管插管,快速建立靜脈通道,根據醫囑用藥。同時呼叫其他醫務人員幫助搶救。必要時準備開胸器械,行胸內心臟按壓術,在搶救過程中應注意心、肺、腦復蘇。必要時開放兩條靜脈通道。

    (二)術中患者出現呼吸心跳驟停時,先行胸外心臟按壓術,未行氣管插管的患者,應立即行氣管插管輔助呼吸,必要時再開放一條靜脈通道。

    (三)參加搶救人員應主要互相密切配合,有條不紊,嚴格查對,及時做好記錄,并保留各種藥物安瓿及藥瓶,做到如實準確的記錄搶救過程。

    (四)護理值班人員嚴格遵守科室各項規章制度,堅守崗位,術中密切觀察病情,以便及時發現病情變化,盡快采取搶救措施。

    (五)急救物品做到“四定位”,班班清點,完好率達100%,保證應急使用。

    (六)護理人員熟練掌握心肺復蘇流程及各種急救儀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手術室突發意外傷害事件應急預案

    (一)手術室平時應備有足量的手術器械和敷料,每日清點補充,以保證應急是使用.

    (二)對特殊器械如開胸器、骨科包等常規準備,同時備有足量的一次性消耗材料,以保突發搶救的應急。

    (三)各類搶救藥品定量,儀器固定房間放置,嚴格交接班,以備應急使用。

    (四)全體醫務人員熟練掌握各種搶救技術,熟悉搶救藥品的藥物作用和使用方法。

    (五)工作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應急能力,如遇有以外事件發生后,及時通知相關人員,立即到達手術室進行搶救。

    (六)按通知根據傷員的傷情,合理安排手術房間和人員,有護士長和科主任統一指揮

    (七)值班護士準備好一切器械包、敷料和一次性用物、液體、藥品,并送入手術間。

    (八)巡回護士力求備好電刀、吸引器、輸液、輸血用品、給氧裝置等。同時準備好一切搶救用品,保證手術順利進行。

    (九)洗手護士密切配合手術醫生進行手術。

    (十)根據情況隨時與護理部、急診科聯系,做好一切記錄。

    第6篇:急診創傷應急預案范文

    急診護理工作總結一

    一、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需求為出發點。

    如要求護士聽到救護車的鳴聲后要迅速推車到急診室大門接診病人。為病人搜集整理提供面巾紙,紙杯和開水。為無陪人的老弱病人代掛號、取藥。每個急診住院病人均有護士或護工護送入院。為了解決夏天夜間輸液病人多,實行彈性排班,加派夜間上班人數。這些措施得到病人的好評。特別是在有醫患糾紛時,甚至打罵我們醫務人員時,我們的護理人員做到盡力合理解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受到醫院的表揚。

    二、加強學習,培養高素質隊伍

    急診科制定學習制度和計劃,加強護理人員的業務知識學習。開展急救專業培訓,選送護士到麻醉科、手術室學習氣管插管,要求急診件操作人人過關。與醫生一同學習心肺復蘇新進展、急性冠脈綜合癥的急診處置、創傷急救。提高了急診急救水平和搶救反應速度。全科人員自覺學習尉然成風,目前有8名護士參加全國高等教育護理大專班和本科自學考試。兩位工作一年的護士參加護士執業考試均通過。指派高年資的護士外出學習國家級《急救護理新概念與急診模擬急救培訓》。

    三、做好新入科護士及實習生的帶教工作

    根據急診科的工作特性,制定了新入科護士三個月的培訓計劃,要求其三個月內搜集整理掌握急診的流程,院前急救,如何接急救電話、掌握急診科所有的儀器使用,同時加強理論方面的學習與考核。在實施培訓第一年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對于實習生做到放手不放眼,每周實行小講課。

    四、關愛生命,爭分奪秒

    是急診科努力的方向,也是做好“急”字文章的承諾。如XX年11月7日送到急診科的高處墜落傷的患者,既無陪人而且神志不清,躁動不安,呼之不應,口腔內血性液體溢出,雙下肢開放性骨折。當班護士見狀即給氧、靜脈注射,并果斷采用氣管插管,氣管內吸痰,吸氧等處理,同時開通綠色通道,為搶救患者贏得寶貴時間。

    五、做好急救藥品及急救儀器的管理

    急救藥品準備及各種急救設備的調試是急診工作的基礎,現已施行每項工作專人負責,責任到人,做到班班清點、定期檢查,這一年里未出現因急救藥品和急救儀器的原因而影響搶救工作。從而保證了搶救患者的及時、準確、快速。

    急診護理工作總結二

    一、全年各項護理工作量及工作達標情況

    1、工作量:

    急診人次。參加搶救人次。配合急診手術

    例。護理留觀病人人次。出車車次。處理突發事件次。

    2、工作達標情況:

    急救物品完好率達。無菌物品合格率。病歷書寫合格率。護理綜合滿意度。護理技術操作考核合格率

    二、加強護理人員服務意識,提供優質服務

    1、強化服務理念

    全科護士參加醫院組織的優質服務培訓班活動,不斷進行禮儀行為培訓、規范常用禮貌用語及操作過程中的交流用語,并使用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就溝通技巧方面問題進行學習和討論,培養護理人員對糾紛苗頭的預見性,有效處理工作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分歧,共同構建護患之間互相信任感,全年實現0投訴,綜合滿意度達99.1%.

    2、以人為本,充分滿足病人的就診需求

    不斷改善輸液大廳的環境,安裝電視等設施,提供紙巾、水杯、無陪人患者床頭一杯水等便民服務。不斷優化就診流程,及時進行分診,對急危重患者采取使用急診優先服務卡優先繳費取藥等措施,減少候診取藥的時間。并通過環境的衛生督促、護理巡視及健康宣教等工作來提高服務質量。重視三無人員的病情處理、基礎護理和三餐飲食、及時了解其情況、幫忙聯系家屬或救助站,今年救助此類病人達人,通過身份證聯系省外家屬人。此舉措受到了患者家屬及其他病人的贊許。對患者的意見及在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整改,不斷提高服務形象

    三、科學化、制度化的護理管理,重點監督制度落實情況。

    1、通過分組區域管理,進行分組連續性排班,減少交接-班次數,有效利用人力資源,通過高年資護士的動態質控,減輕年輕護士的工作壓力和減少護理隱患,保證各班的護理質量。

    2、對質控員進行明確分工,專人負責各區域的物品、工作流程等管理,發現存在問題,及時反饋并討論修訂,保證各區域的護理質量。切實履行績效考評制度,如實反饋人員層級能力,使護理質控落實到位。

    3、通過一年時間調整,護理隊伍結構趨于合理,根據急診區域劃分,基本上按個人工作能力定崗,基本實現護士層級管理,達到人員的合理分配使用。

    4、暢通急診綠色通道,提高了搶救成功率。對于各種急、危、重癥病人就診時,合理利用綠色通道的措施,為搶救贏得了寶貴時間。

    5、不斷完善護理工作應急預案包括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

    6、制定各區域詳細工作指引及各區域工作告知事項,新入科人員工作注意要點等,系統引導新入人員和年輕護士更好地完成護理工作。

    四、急診專業護士崗位培訓及繼續教育

    1.全年科室組織業務學習次,病歷討論次,操作培訓項。

    2.第二季度組織全科人員按要求完成了急診崗位技能培訓,操作考核人人過關,全科護士業務技能得到進一步提高。

    3.全院考核畢業三年內護士急救藥品知識,全部合格,達標率為。新畢業生考核崗位技能操作,全部達標。成績良好。

    4.基本完成全年護士進修培訓計劃,安排了護士到ICU進修學習危重病人護理,安排年輕護士到兒科注射室進行小兒頭皮針穿刺技術,提高小兒頭皮穿刺技術水平。外派多名護士外出短期學習,并將新的護理理念帶回科室。全年完成了名輪科護士的急診培訓工作。

    5.每季度進行三人、兩人配合搶救演練,通過演練不斷加強護士的應急應變能力,反復加強急救技能的訓練。

    6.根據護理部要求進行微型培訓,培訓年輕護士的技術操作熟練度及急救儀器的使用能力,要求每組人員利用班上空閑時段進行小組病例討論及護理查房。效果良好。

    7.制定急診崗位培訓小本子,組織人員對科室人員層級能力評定,指定輔導老師,實施一對一輔導教育。要求每人每季度完成護理病例個案分析一例,通過案例分析培養護士評判性思維,提高護理人員素質,保證護理質量。

    五、護理實習生帶教

    學生帶教工作進一步規范,小講課、操作示范、教學查房、搶救配合演練等教學工作的實施,取得了較好效果,尤其是搶救配合演練的教學方法收到全體實習生的一致好評。今年順利完成人次的實習帶教任務六、配合醫療開展專科發展

    第7篇:急診創傷應急預案范文

    【中圖分類號】R19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555[2007]01-0121-02

    院前急救作為醫療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部分,在急救醫療體系中占據重要的地位。院前急救在搶救急危重癥病人生命、應對災害和突發事件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筆者在解析國內院前急救體系的前提下,探討如何建立院前急救體系。

    1意義、目的

    隨著我國醫學事業的發展,建立于20世紀80年代的急診醫學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需要,為了促進急診急救醫學事業的發展,院前急救體系的建立勢在必行。院前急救系統是集醫療性、社會性相統一的緊密救助體系。這個體系具有整個社會的廣泛性。因此單靠醫療系統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經過全社會的關注,才能取得滿意的社會效益。

    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水平也隨之提高。人口老齡化的出現,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大大增加。交通的發展,高速公路的出現,突發事故不斷發生。使院前急救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顯得格外重要,已在國內外引起廣泛的重視和關注。就“9.11”恐怖襲擊事件后美國的災害救援及急救反應,以及近年來我國多發的“礦難”、“海難”、化工廠爆炸環境污染、火災等事件發生后急救反應來看。吸取其得與失經驗對促進我國災難急救事業的發展大有裨益。

    院前急救開展得如何,反映一個國家的組織能力,醫療水平及公共福利的綜合能力,關系到高危病人的搶救成功率,明顯降低突發病者的死亡率。因此,如何合理地利用醫療資源,建立和完善院前體系,提高急救效率,以適應新時期、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需要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現狀

    就目前而言,我國還沒有一個完整的院前急救體系,還只是一個經醫療急救中心為主的傳統的醫學模式用于社會。雖然近幾年來,在城市及部分農村建立了社區服務網絡,但還沒有發揮院前急救的網絡作用。我國地大物博,幅源遼闊,農村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70%,無論是從人口還是從土地面積上看,農民在我國還是大多數的。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的醫療服務水平也有待發展。在城市院前急救開展的較多,邊遠地區及農村發展較少或沒有發展。因此,我國院前急救發展的不平衡。

    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擁擠的交通,狹小的空間,日益增多的社區意外事件以及城市居民對院前急救醫療服務多層次、個性化的需求,由于限制的交通,人員的素質,現有的急救系統逐步顯示出診急救反映時間長,服務單一,社會化程度不高,服務質量不高,服務特點沒有完全體現的缺陷。故急救中心未能很好的發揮院前急救的作用。據統計,80%的院前急救事件發生在院外的現場、城市社區、農村的村、屯、鄉鎮。整個社會逐步步入老齡化。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老年人占總人口的12%,其中孤寡老人約為24萬,患病率達70%以上,45%的老人需要急救服務。在農村及邊遠地區,由于醫療條件、交通條件、經濟條件的限制及文化程度的差別,有一大部分患病后得不到及時治療。以及隨著科技的發展,農藥的使用增加了農藥中毒的機會。在這樣地區也需要院前急救。高速公路的發展,城市建設的擴大,突發事故、事件的發生也隨之增加。

    每年需院前急救僅心梗和心源性猝死有88萬例,而交通事故死亡5萬余人,受傷16萬余人,各種災難死亡和受傷的人數逐年增加,主要涉及心、腦、肺復蘇及創傷,其他較少。我國每年需院前急救的病例數量是巨大的。就目前院前急救普及范圍擴大才能滿足需要。

    目前的120急救系統仍處于被動的呼叫狀態,不能合理安排力量,急救醫生缺乏與各基層職能部門的聯系。在城市已基本建立了以急救中心為主的120系統,在農村有的地方根本就沒有建立。在較大的城市由于道路不熟,經常出現地點誤差而使急救時間難以縮短。可見,院前急救體系的建立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

    3建立與發展

    近年來城市醫療改革的重點是區域衛生規劃指導下,合理分工和功能定位,優化衛生資源配置,農村改革還沒有普及,尚無成熟經驗。社區衛生服務是新世紀城市,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的基礎,是社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全國多數地區基本完成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起步階段試點和擴大試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迅速發展。

    3.1院前急救網絡的建立 如何能有效地將120急救系統與社區醫療服務有機的結合起來是建立院前急救體系的關鍵。院前急救包含二種含意:一是從病人發病之初或遭受外傷之際時,即可在短時間內得到初步及時的處理,或搶救起到防止病變加重或傷勢加劇作用。二是將急診病、傷員經過初步恰當的處理在監護下安全送到指定的接受醫院急救室。一方面可以發揮120系統網絡通訊及急救經驗的優勢,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利用社區衛生資源取長補短,提高全民醫療防治和緊急救助的整體水平。

    3.1.1建立網絡、急救站 在基層:城市以社區、農村以村屯為基本單位與120急救指揮中心建立網絡急診呼叫系統。城市120以市設中心,以區或片設分中心。農村以縣設中心,鎮設分中心。即三級、二級、一級中心的網絡結構。在基層單位設“全科”急救站,其區別于傳統急救站的最顯著特點是能聯合社區職能部門,與當地居民委、消防、社區務業服務公司建立合作協議,把普及醫療急救技術及社會救援脫險知識融入院前急救的日常工作中。建立基本單位(社區、村、屯)急救服務站――120急救中心或分中心――醫院急診室,三級院前急救網絡體系。把120院前急救網絡、急診學科、社會急救管理同社區服務體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發展“社區急救醫學”。

    3.1.2人員的設定 各中心的人員要相對穩定,應由有一定臨床經驗的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治醫師、醫師組成,配備相應的護理人員,在基層要培養“全科醫師”以適應基層救治工作的需要。全科醫師要求在掌握其他科系技能的基礎上以循環技能為主。各中心成立急救組:由急救醫師、護師、司機各一名,擔架工2~3名組成。

    3.1.3職能 各網絡環節要建立醫生值班制度。全科醫師應會運用“生物一心理一社會”的三維診斷分析急診病人,制定以病人為中心的院前醫療政策,建立醫師(急救)與社區全科醫師的合作機制,彼此充分交換信息。全科醫師參與居民健康檔案的建立、掌握本社區居民的健康狀況、影響因素等。做到心中有數,對重點病人進行長期監測,通過合作使院前急救-院內搶救-社區康復-社區醫療監測一體化。即全科醫師負責現場處置,急救醫師負責運送途中的監測,中心醫師的基本處理的各盡其責的職能。同時開展健康教育。社區居住人員的健康狀況如何與全科醫師的技能考核相結合。

    3.2急救醫生的培養 急救醫師都是第一到達搶救現場的醫務人員,突發事故、災害、疾病的出現各種各樣,沒有固定的單一科系之分。因此,急救醫師的“全科”水平如何關系到搶救成功率的高低。目前,我國在已成立的急救中心配備了各科醫師,但滿足不了急救事業發展的需要。培養全科醫師的工作勢在必行。①在有條件的院校在急診醫學教育中培養全科醫師開設全科醫師課程。院前急救病種多,病情危重,多系統損害,涉及多學科。因此,必須加強急救知識的學習。②臨床實踐在各學科中要有計劃的輪轉,突出重點,內科要以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為主。外科要以普外科、骨外科、腦外科為主。婦科以接生為主。兒科以常見癥為主。掌握并熟練靜脈輸液技術。全科醫師要定期到醫院各科系進修,在急救中心學習,上級衛生部門對他們定期考核。使之不斷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3.3交通工具、急救物品的配備 配備先進的救護車。有條件的大城市配備直升機以應急突發災害事故的發生。交通工具內要配備先進的醫療設備,各種搶救設施齊全、藥品齊全、定期檢查,每次出車后立即查驗,隨時補充。明確交接班制度,還要有交接班的監督制度。要設置先進的通訊設備。在院前急救網絡中時刻保持通訊暢通。急救網絡中的司機應在本區的道路、地點時刻明確,做到每次出診準確無誤。

    3.4建立應急預案 隨著城市工業化的發展,人口劇增,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各種自然災難和人為災難也隨之上升,造成的損失極為慘重,嚴重威脅人類生命財產,制約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建立國家緊急事件應急預警是完全必要的。各級政府行政管理與當地的公安、消防、環保、醫療衛生等部門聯合組織緊急事件指揮中心系統,并制定應急預案。從上到下,形成網絡化。開展災難醫學教育培訓,提高救援人員對災難的應急能力。目前,我國從上到下也成立了一些應急指揮系統,但從近年來我國多發的“礦難”“海難”“火災”及重大爆炸、環境污染后的急救反應中,還存在著不足。因此,應急預案的實施要靠各級網絡的配合,各級主要領導的重視,單靠衛生部門是不夠的。

    第8篇:急診創傷應急預案范文

    【摘要】

    目的 回顧性分析“5.12”汶川地震中顱腦損傷病人的具體傷情、救治過程與效果,以總結經驗,為在突發事件中救治大批量顱腦損傷病人提供參考。方法 對我院收治的201例顱腦損傷病人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201例顱腦損傷病人,占我院收治地震傷員的18.32%,手術34例,占病人總數的21.40%,非手術167例,占病人總數的79.60%,一月后G1OS評價,治愈104人,好轉68人,無效24人,死亡5人。治愈率51.74%、好轉率33.83%、死亡率2.49%。結論 受傷機制、部位、有無多發傷、傷情程度、救治時間、救治措施、康復手段是影響傷員治療預后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 地震傷 顱腦損傷 救治 康復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s in rescuing mass cases of craniocerebral would in Wenchuan Earthquake.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to the clinical data of 201 admitted cases with craniocerebral wound in Wenchuan Earthquake, including there wound condition, treatment measures and rehabilitation.Results 201 cases with craniocerebral wound took up 18.32% of all the wounded cases admitted, 34 cases received operation, taking up 21.40% of the all; non-operated cases took up 79.60%; GOS made 1 month after treatment showed out 104 cases recovered, 68 cases improved, 24 cases ineffective and 5 deaths; the curative rate was 51.74%, the improvement rate was 33.83% and the death rate was 2.49%.Conclusions The important factors on the prognosis include the mechanism of injury, the injury location, the complication of multiple injury, the severity of the injury, the time for rescue, the treatment measures and the rehabilitation measures.

    KEYWORDS earthquake casualty craniocerebral wound

    rescue rehabilitation

    四川汶川強烈地震造成大量傷員,如顱腦損傷、胸腹損傷、脊柱和四肢損傷等,造成傷亡的原因多為墜物砸傷或擠壓傷,其中顱腦損傷是地震傷亡中死亡率最高的損傷類型之一,早期死亡率達30%,加上多數傷員除顱腦損傷外還涉及全身多個器官和系統多部位受傷,同時由于傷員眾多、傷情復雜、現場急救轉送來的傷員傷口污染、異物存留嚴重、預防感染及破傷風的處理情況不同、以及因道路破壞、通訊中斷、建筑物倒塌,供水供電的中斷等造成的信息不暢通、救援人員和物資不能及時抵達,醫療資源器械緊缺等問題,使得相當一部分顱腦創傷患者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遺留程度不同的殘疾,甚至死亡。因此,早期的正確救治對挽救傷員的生命至關重要,及早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和恰當的康復手段可有效預防相關并發癥,最大限度恢復傷員的功能,減少殘疾,我們提倡對地震傷員的救治應采取救治與康復并重的原則。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情況

    德陽市人民醫院在“5.12”四川大地震期間72小時內共收治地震傷員1097例,其中顱腦損傷病人201例,男性128例,女性73例,年齡1~87歲,最小3月,最大87歲,平均年齡45.6歲。

    1.2 傷因分類

    墜物砸傷67例,跌摔傷54例,撞擊傷19例,擠壓傷18例,混合機制傷21例,不明機制傷22例。

    1.3 傷員情況構成

    共收治201人,占收治傷員的18.32%。

    1.3.1 根據損傷部位分類

    頭皮損傷67例、腦震蕩24例、腦挫裂傷107例、伴顱骨骨折48例、伴硬膜下血腫24例、伴硬膜外血腫32例、伴腦內血腫24例、原發性腦干損傷3例。

    1.3.2 根據有無多發傷分類

    單純性顱腦損傷144例、多發損傷67例、合并骨折44例、合并胸部損傷17例、合并腹部損傷3例、合并其他部位損傷3例。

    1.3.3 根據傷情程度分類

    參照1978年在南京第二屆中華神經精神科學術會議標準分類:輕型112例、中型43例、重型41例、特重型5例。

    1.3.4 根據GCS評分和傷后原發昏迷時間分類

    輕型112例、中型51例、重型34例、特重型4例。

    2 救治措施

    2.1 面臨特殊情況采取的應對措施[1,2]

    我院按國家衛生部頒布的《災害事故醫療救援工作管理辦法》及《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迅速啟動應急預案,針對面對通訊中斷,給各個科室及相關部門配發對講機并附帶3塊以上電池,對講機在醫院周邊范圍充分發揮了信息的交流功能;并啟用醫院的儲備資源和應急電源等,保障基本醫療的供電供水;在地震發生后迅速的把病人從樓上轉移到離高大建筑物較遠的空曠地帶,并將所有的可移動的器械一同轉移,搭建臨時治療室和臨時的辦公室,充分利用醫療資源救治每一個病人;地震后30分鐘,我院便接收到來自德陽市旌陽區,什邡市、綿竹市等轉送的大批傷員,人數眾多,傷情復雜。所有醫護人員均迅速的參與救治,并根據衛生部頒布的《災害事故醫療救援工作管理辦法》采用“分類救治”的方法,并堅持“危重者優先、搶救生命第一”的原則,按輕、中、重、死亡分類,佩戴紅色、黃色、藍色、黑色絲帶;迅速的搭建臨時帳篷,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進行搭建,包括蓬布、塑膠布、標語布、臨時休息蓬等,并為每個傷員與家屬配發雨衣,防御雨水。搭建的臨時帳篷制作4個以上的窗戶,利于通風降溫;對醫護人員心理和生理上進行疏導和調節也成為一項關系重要的必然措施。201例地震所致顱腦損傷病員中,通過“分級救治”原則進行手術及非手術搶救、治療。同時早期重視多發傷、復合傷的多學科協作救治。其中167例通過抗感染、脫水降顱內壓及神經康復等保守治療,34例行手術治療。

    2.2 保守治療

    167例通過抗感染、脫水降顱內壓及神經康復等保守治療。1月后進行GOS評價:治愈90人,好轉53人,無效21人,死亡3人。主要治療措施如下。

    2.2.1 局部傷口處理

    因災難現場的初期清創通常以止血為主要目的,故在傷員轉送至醫院后根據創傷愈合情況及時施行二次清創手術,對于破傷風的預防必須做到前后銜接可靠、真正落實,并科學地使用抗生素。采用紫外線、超短波局部治療,可促進傷口愈合。

    2.2.2 藥物治療

    抗水腫治療,止血治療,皮質激素,冬眠低溫療法,抗癲癇治療,腦細胞代謝功能活化劑,神經生長因子等。

    2.2.3 支持療法

    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飲食,避免低蛋白血癥,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傷口的恢復及神經組織修復和功能重建。保持水電解質平衡。

    2.2.4 促醒治療

    對昏迷的患者安排適宜的環境,有計劃的讓患者接受自然環境發出的刺激,讓家庭成員參與,定期對患者語言交流。讓患者聽喜歡和熟悉的音樂、歌曲、廣播等。讓家庭成員提供重要信息如患者喜歡的名字、興趣、愛好和憎惡。還可進行肢體按摩和被動運動,針灸刺激頭部和軀干的相應穴位如感覺區、運動區、百會、四神聰、神庭、人中、合谷、內關、三陰交、勞宮、涌泉等,促進認知和運動功能的恢復。

    2.2.5 保持良好的

    讓病人處于感覺舒適、對抗痙攣模式、防止攣縮的。具體如下:頭的位置不宜過低,以利于顱內靜脈回流;患側上肢保持肩胛骨向前、肩前伸、肘伸展,下肢保持髖、膝微屈、踝中立位。要定時翻身、變化,預防壓瘡、腫脹和攣縮。可使用氣墊床、充氣墊圈,預防壓瘡的發生。

    2.2.6 排痰引流、保持呼吸道通暢

    每次翻身時用空掌從患者背部肺底部順序拍打至肺尖部,幫助患者排痰;指導患者做排痰引流,預防肺部感染。

    2.2.7 盡早活動

    一旦生命體征穩定、神志清醒,應盡早幫助患者進行深呼吸、肢體主動運動、床上活動和坐位、站位練習,循序漸進。可應用起立床對病人進行訓練,逐漸遞增起立床的角度,使患者逐漸適應,預防性低血壓,防止骨質疏松、肺部及泌尿系感染等。

    2.2.8 低頻脈沖電刺激療法和其他物理治療

    增強肌張力、興奮支配肌肉的運動或感覺麻痹的神經,以增強肢體運動功能,維持肌肉和軟組織的彈性、預防攣縮或關節畸形。

    2.2.9 高壓氧治療

    臨床治療一般應用2~3絕對壓,面罩間歇吸氧,即呼吸純氧20分鐘,換吸空氣10分鐘,如此反復4次,總共80分鐘,每天1次,10次為一療程。純氧艙持續吸氧不超過1.5小時。

    2.3 手術治療

    34例行手術治療。手術與否按分級救治原則進行,按危及生命的緊急手術、6~24小時急診手術、24~72小時的近期手術分類,手術方式包括:顱內血腫清除術22例血腫清除術伴/或內外減壓術5例、凹陷性骨折整復術6例、開放性顱腦清創術4例。手術的特殊性在于采用頭皮直切口,咬骨窗,去骨瓣,放置引流管。

    3 結果

    201例地震所致顱腦損傷病員中,通過“分級救治”原則進行手術及非手術搶救、治療。167例保守治療,34例行手術治療。1月后進行GOS評價:治愈104人,好轉68人,無效24人,死亡5人,見表1。表1 201例地震傷治療情況統計表(略)

    4 討 論

    目前, 世界平均每年約有1萬~1.5萬人死于地震災害。地震致傷的主要原因為機械性損傷,建筑物倒塌引起的砸傷、擠壓傷和窒息約占95%~98%,其次是饑餓、精神障礙、燒傷等[3]。而常見的顱腦外傷發病率為100/10萬,發達國家為150/10萬,重癥顱腦傷死亡率高達30%~50%[4]。此次地震中顱腦損傷的機制大體分為:墜物砸傷,跌摔傷,撞擊傷,擠壓傷,混合機制傷,不明機制傷。

    我院在此次重大災害搶救中,市級醫院作為后方醫院,主要做好對重癥傷員的搶救和傷員分流的處置。按歐美國家在創傷救治方面的分級,應為Ⅱ級( levelⅡ)和/或Ⅲ級( levelⅢ)的救治中心[5]。在短時間內收治大量地震傷員,共收治顱腦外傷住院病人201例,占我院地震住院傷員總數的18.32%,低于張北縣地震文獻報道的40%[6],這可能與我院作為后方醫院以及收治傷員的病情、地震導致交通中斷給轉運傷員帶來困難、余震的影響等有關。

    在搶救大量地震創傷病人方面,在入院的第一黃金時間[7],有效實施分級救治,直接影響到傷員的搶救的成功率[8]。我們根據衛生部頒布的《災害事故醫療救援工作管理辦法》采用“分級救治”的方法,并堅持“危重者優先、搶救生命第一”的原則,按輕、中、重、死亡分類,佩戴紅色、黃色、藍色、黑色絲帶,對顱腦損傷傷員進行地震傷分級救治[9],為搶救傷員爭取了寶貴時間。具體實施方法如下:(1)首先評估顱腦損傷病人的病情,按治療方法分為手術病人和非手術病人。其次,再將手術病人分流為緊急手術、急診手術和近期手術。建立臨時手術間,立即開展緊急手術,以搶救生命為第一原則。(2)同時按病情分類,分為輕型、中型、重型顱腦損傷病人,以服從救治需要的原則,開展各類病人的治療搶救。(3)按損傷部位并結合病情,將傷員分類為單純顱腦外傷和多發性損傷病人,以迅速而準確的原則開展傷員的救治,減少傷員的漏診和誤診[10],提高搶救成功率。(4)安排一名經驗豐富的神經專科的副主任醫師查房,在傷員治療的病情變化中,及時進行新的分級、分類,保證傷員的救治。(5)院外分流、轉送。地震傷員入院3天后,病情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向成都、重慶,以及湖北、廣州、北京等地轉院68人。而對于重型顱腦損傷病人的搶救中,特別是伴有多發性損傷的重癥傷員,對于治療費時費力、效果有限、生存機會很少的極重度傷員,并不放棄搶救, 及時轉入NICU采取對癥和支持等搶救治療,保持觀察,視病情和醫療條件隨時重新分類。

    總之,我科在面臨短時間內大量收治地震所致顱腦損傷傷員的救治工作中以及面臨地震的特殊情況采取的應對措施,響應國家“眾志成誠,抗震救災”的重大決策,采用 “分級救治”的方法,并堅持“危重者優先、搶救生命第一”的原則,提倡早期救治與早期康復并重,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資源,有效地拓展了有限的救治空間、縮短了“黃金”救治時間,提高了緊急救治的效率,使重癥顱腦傷的住院死亡率降至2.49%,取得了較好的搶救成效。

    參考文獻

    [1]張慶江.地震災害緊急醫療救援的難點和對策探討[J].武警醫學,2006,17(10):788~789.

    [2]張國斌. 地震災害后顱腦創傷的救治[J]. 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08,8(3):273.

    [3]徐佩卿.地震傷亡分析[J].中華醫院管理,1994,10(5):311.

    [4]王忠誠,趙元立.加強顱腦外傷臨床基礎研究提倡規范化治療[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1,17(3): 133~134.

    [5]彭幼清.急診分揀進展[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9,16(3): 97~99.

    [6]張英澤,邵新中,孔志剛,等.張北縣地震傷情調查與分析[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1998,19(3):141~142.

    [7]石利國.創傷救治新進展[J].哈爾濱醫藥,2008,28(2):53~54.

    [8]Emami MJ, Tavakoli AR, Alemzadeh H,etc.Strategies i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Bam earthquake victims[J]. Prehosp Disaster Med, 2005,20(5):327~30.

    第9篇:急診創傷應急預案范文

    【關鍵詞】 地震急救;院前急救;護理救治;護理進展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5817-01

    地震等災害造成了大量需要緊急救治的創傷傷員,并且有著傷情重、合并傷多、病死率高等特點。08年的汶川地震、10年的青海玉樹地震、13年的雅安地震等絕大多數的受傷人員無法在第一時間內得到救治和護理;在進行搶救時,傷員身體因遭受重創,生理功能嚴重耗竭,如救治不及時或方法不當,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院前急救中護理人員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如何在自然災害和緊急情況下按照護理流程科學有效地完成大量傷員的院前急救是個重要挑戰,為提高醫護人員在地震等自然災害前的護理應對能力,本文將最新護理進展進行了研究并做了簡單的綜述跟各位同仁分享。

    1 院前急救護理[1]

    1.1 準確判斷 值班調度人員要第一時間接起電話,迅速應問清突發事故的相關情況,如發生事故地點、人員傷亡情況、聯系方式、報警者是否在現場等信息,準確判斷事件性質,制定出最佳的搶救方案。

    1.2 快速應對、科學調度 醫院要按事件級別最快就近派車,接警后馬上組織安排第一分隊前往現場處置,然后根據需要組織第二分隊前往。指定最先到達人員中的資深醫生為臨時現場調度員,要求盡快查明現場情況并反饋醫院。

    1.3 現場救護

    1.3.1 檢傷分類 本著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則,準確進行病情判斷,按傷勢的輕重緩急進行分類,盡快把危重傷員篩選出來,在第一時間內采取救治措施,護理人員重點觀察患者面色、意識、肢體活動情況及變化,判斷其生命體征,果斷正確地配合搶救。對于生命體征穩定的輕傷員,可以適當延期處理或轉送醫院,從而提高各類傷員的救治效率。

    1.3.2 現場搶救 護理人員要做到急救護理措施到位,第一時間內攜帶必要的急救設備趕到現場,對危重傷員采取準確的搶救護理措施,如患者的擺放、靜脈通路的建立、心肺復蘇術的應用、止血、包扎、抗休克、氣管插管、心電監護等,這些措施對搶救危重傷員生命、減少傷殘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3.3 快速轉移 根據傷者病情需要和就近救治的原則,對傷員要快速、安全轉移。在轉移時輕重傷員要合理搭配,這樣可大大提高傷員轉運效率。

    1.4 轉運途中監護 轉運途中醫護人員要充分利用車上設備對患者實施生命監護、吸氧或通氣,保持氣道通暢,全程心電監護,密切觀察傷者生命體征,果斷采取必要的搶救護理措施。與此同時,多數傷員對突如其來的傷害都表現的驚慌、恐懼,護理人員要幫助他們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克服他們的心理障礙,這樣便于穩定患者病情,使其能夠積極配合治療。

    2 院前急救護理在突發事件中的應用

    特大地震等突發事件后因房屋設備受損導致輔檢、手術、監護功能缺失,無法滿足危重、手術、產婦等病員的救治,使護理人員感到茫然,產生無用感;災難發生后,門診及住院病人猛增、工作環境艱苦導致醫護人員體力透支;恢復正常生活工作秩序的不確定等各種因素使護理工作的正常運行變得極為重要。醫院除了做好常規急診護理的工作以外,在關鍵時期要更加突出的做好:急救分工、安全管理、護理信息管理。

    2.1 急救分工 急救分工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根據實際實際情況,做出最合理的分工。如在汶川地震中四川安縣人民醫院護理部分工中包括:物質供應組、簡易手術區、治療組和危重區。[2]

    2.2 安全管理 對病人進行常規的詳細登記,可適當的將護理人員分組,如在第180醫院護理部的1389例[3]突發事件傷員的院前急救中分為了4組:指揮組、文書組、救助組、后送組。短的時間內對突發性大批傷員進行現場施救。及時規范、程序化的急救流程是成功救治的關鍵保障。作為護理人員需要認真對待護理常規,認識到護理流程救治的重要性。

    2.3 護理信息管理 做好護理常規信息管理,包括入院、死亡、出院、轉出、留院等各種過程管理及信息管理。與此同時也要做好政府指令轉送異地病人信息統計,對轉出和接收做好詳細的備注,并及時的進行匯總,提交分管護士長。

    3 提高院前急救護理的水平以及損傷控制技術應用

    3.1 提高院前急救護理的水平 院前急救護理的每一個階段都是為后續救治創造條件是一個動態且不能割裂的整體過程。[4]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護理管理是為了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系統地利用護士的潛在能力和其它有關人員、設備和社會活動的過程”。應不斷完善護理管理。制定重大突發事件護理應急預案,并不斷完善,動態管理。院前急救護理人員應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對患者的愛心、過硬的業務水平和快速反應能力。

    3.2 損傷控制技術的在護理中展現 損傷控制(damage control,DC)技術應用于地震致嚴重創傷傷員的院前急救護理,并制定了嚴重創傷傷員的院前急救護理流程,在實際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

    DC技術應用于創傷院前急救護理,做好科學規范護理流程并量化各階段時間,從而保證了護士在搶救過程中的明確分工,也確保了護理工作急而有序,快速高效,為后續院內救治贏得寶貴時間。

    4 結 論

    院前急救的主要目的是挽救患者的生命和減少傷殘,特別由于突發事件中院前急救的突發性、緊迫性、艱難性等特點,做好應對地震這類突然重大事件的護理的院前急救,現代急救醫學的時間觀以及規范化急救護理變得尤為突出。作為護理人員掌握好規范的護理救治過程,不僅能夠提高應對這類突然事件的能力,也為日常的護理水平的提高做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艷紅,魯傳龍.我國院前急救的特點及現況[J].中華保健醫學志,2009,11(14):25-27.

    [2] 汪英.“5.12”特大地震護理應急管理[J].中外健康文摘,2008,5(7):201.

    [3] 王瑜.突發事件成批傷員現場急救程序的研究[J].護理雜志,2005,22(2):70-8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性欧美成人免费观看视|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久久91网站下载| 四虎永久成人免费影院域名|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 成人免费777777|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成人性生话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网站| 成人影院久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亚洲AV成人无码天堂| 成人免费v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黄网址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一级人片|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秒播 |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免费看|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成人白浆超碰人人人人| 国产成人一级片|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成人18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日韩国产成人无码AV毛片| 四虎www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yy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一级成人黄色片|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激情911|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 日韩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车a|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