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康復訓練的好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1早期康復訓練的目的腦血管疾病后遺癥的患者早期康復訓練的目的是保持肢體的活動能力及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有利于防止廢用性肌萎縮等廢用綜合征的產生,有效地防止肢體攣縮,防止或減少非癱瘓側的肌萎縮。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解除患者的不安,減少性低血壓的產生,有效地預防或減少肺部及泌尿系統感染、骨質疏松、褥瘡等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否則,患肢不但會因缺乏活動而變得肌肉無力,嚴重者更會引致肌肉痙攣增加,甚至會有攣縮及關節僵硬和變形的情況,這樣既會大大減低患者的活動能力,還會增加其患上肺炎和褥瘡的機會。另外,通過早期康復訓練,更可提高患者的肢體功能和自我照顧能力。如果患者能夠在日常生活上配合正確的護理和姿勢,以及積極參與康復運動,將有助于最佳的治療效果。
22早期康復訓練的適宜時間早在1947年,Diken就曾指出,對于腦血管疾病患者,只要決定性的治療一旦停止,就應盡早開始康復訓練。日本上田敏教授以在東京代代木醫院神經科十年腦血管疾病早期康復實踐為基礎,于1987年倡導“腦卒中康復應從急救開始”,推行早期康復。在國內,有學者把治療后3個月內定為早期康復,但多數學者認為發病后30 d內進行康復治療均為早期,但以盡可能早地進行為好。腦梗死患者一般于發病后7 d,腦出血患者可于發病后15 d進行康復治療,并且要根據患者病情的輕重做出決定。患者入院后病情的嚴重程度、是否伴有意識障礙或昏迷、腦血管疾病的臨床類型、心血管的狀況等的正確判斷對決定康復治療開始時間尤為重要[1]。腦出血患者在48 h內動態頭顱CT觀察出血灶是否擴大,腦梗死患者則應注意是否有再發或進展性卒中。
23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231觀察患者的意識情況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如血壓、脈搏、呼吸、神志、瞳孔的變化,并做好詳細記錄。指導患者家屬反復呼喚患者的姓名,叫患者做睜眼、閉眼、伸舌、握拳等動作,以了解患者的意識情況,一旦發現能完成以上動作,說明患者神志清,應及時訓練患者的進食、語言等功能。
232試探患者的進食情況經常將調羹放在患者的口唇上左右活動,觀察患者有無口腔活動,然后喂少量溫開水,觀察有無吞咽動作,當見患者嘴唇收攏并咽下,再喂蛋糊、香蕉、稠厚的粥等食物也無嗆咳時,建議醫生及時拔除胃管。試進食時護士一定要在場或親自喂,如有嗆咳,應停止進食,及時將氣道中的食物清除,以免造成吸入性肺炎。流質易引起嗆咳,應盡量避免。
233觀察患者的言語能力在患者呈嗜睡狀態時,經常教家屬與患者對話,問簡單的問題,同時利用各種刺激法,強化患者的應答能力,給患者聽音樂,認人,認數,做簡易的加減法,以鍛煉患者的語言功能,提高患者的思維能力。
24重點加強癱瘓肢體的功能鍛煉
241肢體功能鍛煉的原則既要動靜結合、筋骨并重、身心兼治、醫患合作,又要方法有效、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堅持不懈。訓練腦血管疾病患者的一般順序是:從仰臥到側臥,由側臥到坐起和坐的平衡,再由坐到站和站的平衡,最后練習行走。訓練上肢和口、面部功能要貫穿其中。
242床上被動功能鍛煉在患者病情穩定后的3 d內,以床上被動鍛煉為主,主動鍛煉為輔。護士要反復講解、指導,教會家屬對患者完成患肢的屈曲與伸展、內收與外展等動作,每日不限定活動次數,每次10 min,囑患者主動伸、屈健肢,健側上肢幫助患側上肢活動,每日多次,每次5 min,以后逐漸增加活動次數和時間,為站立和步行打基礎。注意預防肩手綜合征的發生,應盡量避免在患手輸液,避免過度牽拉手關節及意外的損傷。這樣做不但可預防肩手綜合征的發生,即使在發生后也可防止病情加重,減輕殘疾,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243下床主動功能鍛煉在患者病情穩定后的3 d后,抓緊下床活動,以主動鍛煉為主,被動鍛煉為輔。讓患者在家屬的攙扶下先站立,患者的雙臂鉤住兩家屬的頭頸,再由家屬幫助搬動患腿。當患側負重良好后,進行邁步訓練及基本步行訓練和實用步行訓練,糾正患肢膝關節不屈曲而使小腿外擺拖地動作:雙上肢扶床邊或周圍固定物,雙擺放與肩同寬,下肢膝關節屈曲做下蹲和起立練習,繼而膝關節交替屈曲,髖關節交替斜上頂做腳尖不離地的踏步練習。本著助于運動到抗阻運動的訓練程序,促進癱側肌力恢復,力爭達到軀干四肢肌力平衡和對稱。在鍛煉過程中,對患者的微小進步要加以表揚鼓勵,以增強患者的信心,取得患者的配合。鍛煉時間一般每日3次,安排在補液前、補液后、睡覺前。活動量要逐日增加,從3人協助活動到1人協助活動,最后獨立行走。上肢練習也是從被動-助動-主動-負重的順序進行,手指由粗大功能到精細功能,盡量使生活走向自理。
244心理護理腦血管疾病患者均有紊亂的思維和惰性思想,對自身疾病的轉歸無法考慮,都有嗜睡現象。針對這些情況,護士對家屬要詳細解釋,對患者要耐心開導,指出大腦的功能用則進,不用則退的基本道理,強調早期鍛煉的好處和不肯鍛煉的嚴重后果,只有堅持不懈地鍛煉,才能使病情早日康復,并列舉以往鍛煉成功的事例,使患者及家屬樹立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245語言的康復訓練首先教會患者及家屬運用數字(1~10)和簡單的字重復訓練。采用口形法向患者示范口形,讓其仔細觀察每一個音的口形變化,糾正錯誤口形進行正確發音等訓練。從簡單數字、句子說起,再循序漸進地加深復雜的語句,鼓勵其經常與家人進行語言交流,為患者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讓患者完成單一的課題,增強患者的信心,逐步提高患者的語言表達能力。
25綜合康復訓練
251日常生活能力訓練一般采取“替代護理”的方法來照料患者,即患者在被動狀態下,接受護理人員喂飯、漱口、更衣、移動等生活護理,而自我護理是通過耐心地引導、鼓勵、幫助和訓練患者,使患者主動參與日常生活能力訓練。腦血管疾病后遺癥患者會有肢體功能障礙,不同程度影響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自我護理,使他們達到部分或全部自理,以利于回歸社會,適應新生活。
252訓練膀胱括約肌的功能為防止泌尿系統的感染,在留置導尿期間,會陰護理每日2次,膀胱沖洗每日2次,并給予持續夾管,定時,以鍛煉膀胱壁的收縮功能,為拔除尿管做準備。
253訓練患側上肢的功能患側上肢功能鍛煉效果遠比下肢差,要使患側上肢功能恢復,不但需要較長的時間,還要有堅強的毅力。在病房里,患者要主動用健肢幫助患肢活動,或家屬幫助活動,或手掌撐在椅子上,肘關節伸直,盡量將身體的重力壓向患肢,以增強肌肉張力,讓患者在患肢上舉位做一些活動,如手指的抓握活動、抓握木棒、擰毛巾等,或在無痛范圍內做前臂旋前旋后,腕關節的背屈、伸活動等,以保持患肢的關節正常活動范圍。出院前將具體的訓練方法、訓練工具,作為出院康復指導的重要內容傳授給患者及家屬。
26評價早期康復訓練14 d后分別做功能評價,以Lovett 6級肌力進行評價,結果見表1。
表1腦血管疾病后遺癥患者早期康復訓練14天后
四肢肌力變化對比(n)肌力(級)上肢下肢訓練前訓練后訓練前訓練后0~Ⅱ4026219Ⅲ~Ⅳ27364448Ⅴ163113討論
31近幾年來,各國的神經病學家非常重視對腦血管疾病早期康復治療的研究,隨著腦血管疾病損傷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全新的治療模式正在逐步形成,隨著新的治療模式的開展,主張腦血管疾病患者應盡早進行康復治療的觀點越來越盛行,甚至有超早期康復治療的說法[2]。早期進行康復治療,有利于防止廢用性肌肉萎縮等廢用綜合征的產生,有效地防止肢體攣縮,防止或減少非癱瘓側的肌肉萎縮[1,2]。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解除患者的不安,減少性低血壓的產生,有效地預防或減少肺部及泌尿系統感染、骨質疏松、褥瘡等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早期康復治療,才能把廢用綜合征減少到最低限度,才能保證有足夠的能力使站立、步行訓練等康復治療早期開始,使患者能重新步行,這一點尤為重要[3]。腦血管疾病需完全幫助的患者,入院后第8周癱瘓側肌萎縮可高達60%~70%[1,3],萎縮的速度快,程度明顯;同時非癱瘓側也有較大程度的萎縮。而進行早期康復治療,在14 d內肌肉萎縮僅為5%~10%,然后開始恢復,至第8周時,肌肉斷面面積則與入院時無明顯差別。前14 d的肌萎縮不管多早開始康復治療都無法避免,但可減輕肌肉萎縮程度。
32腦血管疾病患者的預后,殘疾程度取決于病變的部位、范圍、大小以及早期實施行之有效的康復治療護理。發病早期康復是否得當,將直接影響患者后期的康復效果及生存質量,靜臥不僅不能預防復發和解除其他危及生命的因素,而且還會使患者的身體和精神極速衰竭,早期開始康復護理可以解除患者的身心障礙[1]。本報告中救治的68例腦血管疾病患者,通過筆者所在科室實施的早期康復訓練,四肢肌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明顯提高,極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質量。這表明:對腦血管疾病后遺癥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訓練,及時做好被動運動和其他適時的康復措施,可以避免或減輕痙攣的發生,杜絕廢用綜合征的出現,可極大地推進康復進程。參 考 文 獻
[1] 周寶玉,孫啟良,桂德超,等.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的預后研究.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0,5(5):269-270.
[2] 馮大剛,黃君霞.缺血性腦卒中的超早期治療.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8,11(5):302.
[3] 李紅玲,郭力,宋蘭欣.老年腦卒中偏癱早期康復療效觀察.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9,14(5):202.
【關鍵詞】 腦卒中;偏癱肢體;康復治療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055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8-4162-02
腦卒中,是指突然發生的,由腦血管病變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腦功能障礙,并持續時間超過24小時或引起死亡的臨床綜合征,他包括腦梗死,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1]。是中老年人常見的多發病,近年來有所上升。此病致殘率高,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隨著現代人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更多的肢體功能恢復已成為病人及家屬的迫切要求。為了減少和解除傷殘病的痛苦,迫使我國康復醫學迅速發展。
1 臨床資料
對我科2011年3月――2012年3月,為6例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治療訓練,經頭顱CT檢查確診腦出血4例,腦梗死2例。其中男3例,女3例,年齡40-73歲,均為首次發病,發病即入院,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活動障礙,經過14-120天的康復訓練,均取得滿意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患側肢體的肌力。
2 康復治療要領
2.1 康復評定
2.1.1 評定內容 全身狀況的評定,包括年齡、一般情況(意識、智力、言語、心理)、合并癥、既往史、主要臟器功能狀態、肢體功能障礙程度;患者文化程度、家庭條件、居住環境等狀況;常用Brunstrom偏癱運動功能評定量表評定肢體功能,見表1。
2.1.2 康復目標 近期目標,從執行開始到最近一個月要達到的。遠期目標,及通過系統的康復治療,最終恢復到什么情況,如獨立生活、部分獨立、回歸家庭、回歸社會。康復目標的制定因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定。
康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謂“欲速則不達”,只有患者積極主動的參與和家屬的大力支持,康復訓練才能完成取效。
2.2 治療原則
2.2.1 盡早進行,原則上只要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病情不再發展,即可進行康復治療,腦梗塞3天左右,腦出血兩周后開始。
2.2.2 康復的實質是“學習、鍛煉、再鍛煉、再學習”。
2.2.3 腦卒中后神經功能造成的損傷是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得以代償:沒受損的系統通過“學習”代替受損的功能;全腦分擔了受損系統功能,這種代償可以通過“鍛煉”來建立。
3 康復治療
3.1 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是通過運動的方法,治療患者的功能障礙,提高個人的活動能力,增強社會的適應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2]。偏癱肢體康復運動療法主要包括,維持關節活動度訓練、增強肌力訓練、增強肌肉協調能力訓練,恢復步行功能訓練和神經生理學療法等。
3.1.1 在腦卒中早期(臥床期),主要進行早期宣教 保持正確良肢位的擺放:上肢伸展位,下肢屈曲位。
3.1.2 被動康復訓練 由近端肢體到遠端、由大關節到小關節,動作緩慢,有節奏,告知患者活動的部位、方向,然后進行2-3次被動活動,使患者體會運動的感覺,為以后的主動運動做準備。上肢訓練:協助患者上肢肩關節前伸、外展、內收、內旋、外旋向不同的方向移動,肘、腕關節屈伸,橈尺側偏移的活動、掌指關節屈伸對指、握拳、釋掌等功能訓練;下肢訓練:幫助患者髖關節屈伸、內旋、外旋、內收、外展和膝關節屈伸,足趾關節屈伸。逐漸從被動運動過渡到主動運動。早期被動訓練對大腦的可逆性有好處,如缺少有關的練習有可能發生繼發性的神經萎縮或形成不正常的神經突觸。早期的關節被動活動是為了預防廢用性肌肉萎縮,還能保持關節活動度,防止關節粘連,且這些都是由別人幫助完成,患者沒有任何體力負擔,只會有利于患者,有利于腦功能恢復,為日后康復訓練打好基礎。
3.1.3 在腦卒中中后期主要進行主動運動 完成了早期的康復訓練就可以被動到主動鍛煉過渡,比如健肢帶動患肢,從臥床訓練到坐位訓練,從起立訓練再到站位訓練等促使患者肢體功能得到提高,在后期則主要以步行訓練改善步態為主。為了增進運動功能進行的主動運動訓練,常采用多種治療技術的綜合方法及運動再學習療法,以達到恢復肢體運動的目的。
3.2 作業療法 是運用有目的的、經過選擇的作業活動為治療手段來維持、改善和補助患者功能的方法[3]。其偏癱康復訓練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改善肢體感覺和運動功能;改善認知和感覺功能;改善心理狀況;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學習、工作和勞動能力,達到最大的生活自理,提高生存質量的康復治療方法,是有利于患者回歸家庭和社會的理想方法。
3.3 物理治療 在患者病情穩定的情況下,依患者的具體情況而選擇。
3.3.1 電腦中頻治療儀 選擇功能性電刺激處方,刺激患者上下肢無力肌群,每次20分鐘,每日1-2次,30次為一個療程。
3.3.2 中藥熏蒸 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腫脹,緩解疼痛和預防靜脈炎。每次30分鐘,每日1次,2周為一療程。
3.3.3 低頻脈沖電磁場(骨質疏松治療儀) 患者由于骨骼缺乏負重、重力及肌肉活動等刺激,使得骨質反應性增強。此外,由于長期不活動的狀況下影響內分泌系統,使尿中鈣的排泄增加,羥脯氨酸排泄增加,糞便中鈣的排泄增加[4]。最終使得大量骨鈣流失,引起廢用性骨質疏松,出現周身骨關節疼痛。低頻脈沖電磁場對運動系統中鈣鹽產生某種動力性影響,促進鈣離子向陰極側泳并沉著,從而加速組織鈣化,促進鈣沉著起治療作用[5]。從而增加患者骨量,緩解關節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每次20-30分鐘,每日1-2次,30天為一療程。
3.4 祖國傳統醫學
3.4.1 電針治療 取患側上下肢穴位:肩、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血海、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照海、太沖等穴。每日1次,4周為一療程。每次留針20-30分鐘。
3.4.2 中藥口服 補陽還五湯加減。處方組成:黃芪30-120g,當歸15g,桂枝10g,生地20g,玄參20g,木瓜15g,赤芍20g,地龍10g,水蛭10g,全蝎3g,川芎15g,丹參20g,海風藤30g,炙甘草10g,雞血藤20g。舌苔厚膩,痰濁甚者,加石菖蒲、陳皮、半夏各15g;舌質黯淡或見瘀斑,瘀血阻絡者,加三七3g沖服。隔日1劑,每日3次,每次150ml,15天為一個療程。
4 結 語
現在腦卒中在臨床的治療中仍處于藥物治療為主,很多患者早期沒有介入康復治療,沒有把握住康復治療最佳時機,康復科醫生應與神經科醫生相互協作,為患者早期制定最佳的康復治療計劃,避免早期肢體并發癥的發生。
總的來說,接受康復治療,對患者腦卒中康復效果是很有幫助的,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肢體功能的恢復,減少后遺癥,改善了患者的身體和心理功能,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且預防腦卒中再度復發,使患者盡快回歸家庭和社會起到關鍵性作用。
參考文獻
[1] 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家委員會.康復醫學與治療技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2] 繼樹榮.運動療法技術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3] 何成奇.康復醫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王陶黎,2002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系,后獲得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骨科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理學碩士學位。長期從事康復醫學臨床工作,先后師從美國有數十年心臟康復經驗的知名專家學習心臟康復。現為香港運動醫學及運動科學協會會員、上海德西門診部康復醫學部心臟康復醫師。擅長冠心病、運動損傷、骨關節疾病及腦卒中的康復治療。
《科學生活》:臨床醫學大家接觸得比較多,尤其是得了心臟病肯定是要到醫院看,那么康復醫學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內容,它對心臟方面的疾病有哪些幫助?
王醫生:從大的方面來講,醫學分為四大塊,一個是預防,一個是臨床,一個是保健,還有一個就是康復。臨床大部分是急癥,救死扶傷,當然很重要。但是,除此之外,如果能在預防、保健、康復這些方面再多花一點精力,那么對整個人群健康狀況的提升是非常有好處的。
康復醫學也分成幾塊,一個是神經康復,就是神經系統受到了損傷,比如中風或者是腦外傷、脊髓損傷之后的康復。另外肢體偏癱、截癱、失語等等也屬于神經康復的范圍。第二塊是骨科康復,骨折、頸椎病、腰椎病、關節炎等疾病的康復屬于此類。第三塊是心肺康復,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的變化,工作、生活的壓力劇增,心腦血管疾病人群在日益增多且趨于年輕化。同時,心肺的關聯性很大,呼吸系統和心臟的健康是息息相關的。我們醫生有句話叫“心肺不分家”,從人體解剖學可以看到心與肺本來就是連在一起的,我們呼吸進來的新鮮空氣在肺部進行氣體交換,然后富含氧氣的血液進入心臟,供人體各個器官使用,所以我們把心肺功能的康復放在一起。第四部分是言語康復,是對言語器官本身并無疾病的聾啞的康復治療。第五塊是兒童康復,常見的是腦癱患兒的康復。
心臟康復是屬于康復醫學下面心肺康復這一部分。大家知道,運動有益于身心健康,其實運動也是心臟的良藥。在很久以前古人就認識到了這一點,比如華佗的《五禽戲》就是用來強身健體的;特別是1600多年前,中國晉代許遜就明確提出體育鍛煉可以治療心臟病。但遺憾的是,真正將運動有益于心臟健康付諸于實踐并形成系統理論的是西醫,現代心臟康復在20世紀30年代誕生于西方,80年代引入我國。就現階段來說,心臟康復很多是在做著二級預防的工作。根據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我們采取相應措施來阻止疾病的發生、發展或惡化,這就是疾病的三級預防。對于冠心病而言,一級預防是指對健康人群采取一些措施以預防其發生,而二級預防是指得了冠心病以后防止其發生并發癥使病情惡化,三級預防是指有了并發癥以后要防止殘疾,提高生活質量 。
《科學生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了,尤其是近年來飲食和生活方式逐漸變化,心血管疾病日益增多,而且日趨年輕化,那么康復訓練對患心臟疾病的人群有哪些幫助?
王醫生:2011年《中國心血管病報告》稱,每10個人里面就有2個人有心血管病;2012年《北京健康白皮書》的調查發現,在35~40歲的成年男性中,最近3年心臟病、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發病人數增長了30%;30歲以上的北京成年男性中,平均的體重指數和腹圍都高于正常水平。這些狀況很令人擔憂。前一陣子,中國航空母艦的總設計師由于心肌梗塞不治身亡,這對于國家和他的家庭都是巨大的損失。很多臨床數據表明,如果心臟病發作,不管是心肌梗塞還是突發性的心絞痛發作,把心臟康復工作做好,5年內的死亡率可以降低15%~27%,2年內的死亡率可以降低45%。同時,康復治療還可以降低心肌梗塞的復發率。如果第一次發生心肌梗塞后,不注意血壓、血脂、血糖、血黏度,不注意改變生活習慣,那么第二次發生心肌梗塞的概率比沒有發病的人群要高很多。
同時,心臟康復治療可以控制和改善那些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包括血脂、血壓、吸煙。這里提一下吸煙,為什么戒煙那么難?因為吸煙會上癮,身體里面已經有了化學反應,讓人離不開煙,想不吸也不行。而心臟康復療法里面就包含了運動療法,可以改善身體里面的一些生物化學反應,調節激素分泌,可以糾正身體對尼古丁等藥物的依賴。
還有一個情緒問題。現有的臨床證據發現,在曾經有心臟病發作的人里面,情緒問題的發病率很高,比如曾經發生過心肌梗塞的病人中大概有1/3到1/2的人會出現抑郁和焦慮等不良情緒。同樣,腦中風的病人中情緒問題的發病率更高,大概有1/2到2/3的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抑郁。現有的臨床和科學發現,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慢性病也越來越多,如慢支、肺氣腫、前列腺增生、尿失禁等。那么慢性病共病數量越多,發生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的可能性、危險性越大,這也很好理解,身體出問題了,心理肯定會受影響,因為精神是以物質為基礎的,而康復訓練對這些都有幫助。
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預期壽命越來越長,但有很多慢性病比如心臟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兩者構成了矛盾。其實這意味著人們會有更多的時間是在帶病生存。這并非絕對壞事,很多惡性度比較低的腫瘤病人都是在帶病生存。非常普遍的是很多老年人都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他們也可以過正常的生活。關鍵是,生活質量要高,不要有并發癥。比如得了冠心病之后開始心衰了,心功能不好了,走路也走不動了,爬樓梯要氣喘吁吁了,這樣的生活談何質量?這些都是我們二級預防的主要任務,也是心臟康復的主要任務。
《科學生活》:心臟康復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對于一個因急性心臟病發作而住院的病人,出院后多久可以開始心臟康復訓練呢?
王醫生:心臟康復是旨在改善心臟病人身體、心理狀況,包括運動療法、健康教育等一系列綜合性的、個性化的治療程序,它能幫助病人恢復到發病前的生活和工作狀態,有助于預防心臟病的再次發作。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飲食和適當鍛煉。我們的身體就像一部機器,處于良好狀態時,體內的各個臟器處于良好的運轉當中。反之,如果總吃一些垃圾食品,又長期坐著不動,那么身體里的內臟就像生銹的機器一樣,會頻頻出現問題。表現為血管內脂肪的沉積,內臟脂肪、皮下脂肪的堆積,外部一個很明顯的表現就是肚子也大起來。
要知道,人體的血管表面積非常大,如果把所有的血管平鋪開來,大概有6個網球場那么大。如果發生了一次心肌梗塞,就是冠狀動脈有一個地方堵住了,那么冠狀動脈的其他地方可能也有問題,只是沒有這么嚴重。心肌梗塞的狹窄部位大概原先只有15%或更少的血流通過,可能其他地方是70%、60%等等,沒有那么嚴重罷了。身體其他地方的血管,頸動脈可能是40%,下肢動脈可能是30%。這還只是狹窄,還要考慮動脈斑塊是否穩定,會不會破裂阻塞血管。就是說一個地方發生了問題,全身6個網球場面積那么大的血管也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問題。像這種情況就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不能單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需要一個全面的系統性的干預。
下面具體講一下心臟康復的分期。這個分期其實是人為的,是為了方便我們去區分,然后更好的去實施,是一個人為的標準。在一次心臟病比如說心肌梗塞之后,肯定有一個住院期,在美國一般是1~14天,我們中國現在的醫學技術也已經很發達了,和國際上的差距越來越小,尤其是在上海這樣的城市,已經和國際上非常接近了,但因為還有些落后的地區,所以在全國范圍內來講,平均大概需要2~3個星期的住院時間。
出院以后就進入了院外恢復的前期,也叫愈合修復期。其實人體的組織是有相通性的,就好比手上的皮膚被劃破了,它肯定是有一個先止血再愈合的過程,這是自然規律,不要指望我上午手劃破出血了,下午就長好了,這是不可能的,大概需要一個星期的時間才會愈合。其實,心臟血管和心臟細胞也是一樣的道理,哪怕你用支架把血管撐開了,它也有一個自然恢復的規律。這個時間,根據我們的經驗,一般的心絞痛,或者是體檢發現是嚴重的狹窄而去裝支架,這種情況因為心肌沒有壞死,只是缺血,可以在2周后就開始正規的心臟康復訓練;如果是因為心肌梗塞去裝支架,心肌已經有壞死了,則需要在4周后開始康復訓練;如果是心臟搭橋,就要更加保守一點,需要6周 。
《科學生活》:請您為讀者朋友們詳細介紹一下該如何開展心臟康復訓練?
王醫生:首先是家庭行走。如果在住院期間已經開始活動了,能自己上廁所等等,那么就可以按照住院期間走路的樣子訓練。這里要補充一點,病人出院回到家里以后,希望能夠花一天左右的時間重新適應家里的環境。大家不要小看這兩個星期的住院,因為你得了一次心臟病,你會感覺前后變化還是很大的。如果是住院期間沒有開始活動,基本是臥床的話,或者活動量比我下面講的要低的情況,你可以選擇按照這個要求來
鍛煉。
第一周可以每次四五分鐘,每天三次行走,這種行走是很慢、很慢的,即便是有心衰的病人也都可以做,我們還是鼓勵病人參加正規的康復治療。
當然,在正式運動之前不要忘了熱身運動,要讓身體知道我們要開始活動了,這樣身體就會有思想準備,心臟的負擔就會小,就不容易出現意外。
其實,這一期正式的運動也很簡單,就是一些柔韌性的動作,一些類似于廣播體操這樣的動作。一天可以做一到兩次,頸部、肩部、下肢等等,當然這個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如果你裝了心臟起搏器或做了開胸手術,上肢要當心,必須要先咨詢專業人員。
在院外恢復的后期,即康復期,這個階段的目標是要恢復到生病前的生活、工作中去,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我們身體的各項指標和狀態不是要高于生病前,我們只是要恢復到生病前;我們不是要去做運動員,如果注意方法,執行得好,恢復到生病前的生活、工作狀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一般是每個療程做12次到36次,每周2~3次。包括的內容為:有氧運動、阻力運動、熱身和整理運動,以及對一些危險運動的干預,營養咨詢指導,心理支持等等。
《科學生活》:什么是有氧運動,什么是無氧運動,心臟病人該如何選擇 ?
王醫生:所謂有氧運動就是在運動當中身體的能量供應是依靠有氧代謝的方式,換句話說,在運動的過程當中,氧氣的供應完全能夠跟上運動的能量需求,這個稱之為有氧運動。從時間上來講,它要求達到25分鐘。其次,參與運動的肌肉必須是大肌群,光是手指運動則不行,像普通彈鋼琴肯定談不上是有氧運動,而是必須要有胸大肌、肱二頭肌、大腿的肌肉、腹肌等身體的大肌群參與。第三,運動的節奏必須是有規律的、往返的,并不是競技性的、技巧性的,像打球等等就不屬于有氧運動。就是說,有氧運動的節奏是相對固定的。
那么什么是無氧運動呢?就是運動當中氧氣的供應已經達不到身體的能量需求了,必須要用無氧代謝或者說讓另外一個能量供應系統來供應人所需要的能量了。專業人士認為,有心臟病的病人最好選擇有氧運動,最好不要選擇無氧運動。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因為,人的所有運動都不可能是單純的有氧運動或者是單純的無氧運動,只是哪個比例高一點哪個比例低一點而已,不可能是絕對的,所以只要指導得當、保護的方式得當,那么,做一點無氧運動也不是不可以。當然,這是指運用科學的方法,并有專業人員指導的情況。
最后一個期是維持期和持續期,這個期的目標是預防心臟病再次發作,還要預防發生并發癥,也就是二級預防。前面講的康復期,其實也承擔了二級預防的作用。
《科學生活》:心臟康復訓練可以選擇哪些運動
方式?
王醫生:首先要咨詢醫生,自己應該采取哪種運動方式,是快走還是騎固定腳踏車,如果情況好一點、年紀輕一點,還可以選擇跑步機和其他一些有氧運動方式。
運動的頻率,就是一天運動幾次,或是一周幾次,一般來說,有氧運動一周3次;再就是運動強度,就是運動時候心率達到多少,或者是在一個什么范圍之間;還有你每次運動是多少時間,是5分鐘還是10分鐘;每天運動量,就是一天里面總的運動量,加起來有多少。這些都是因人而異的。
先說說熱身和整理運動。正式運動之前的叫熱身,運動之后的放松稱為整理運動。它們的形式都是差不多的,主要是柔韌性的牽伸、平衡訓練,還有慢走,以非常慢的速度行走,讓身體熱起來,讓心臟預先知道身體要運動了。
再就是有氧運動,它有很多形式,有快走、腳踏車、固定的自行車、跑步機等等。
阻力運動,就是彈力帶,還有啞鈴,當然是非常輕的啞鈴,因為我們不是健美運動員,我們是鍛煉心血管。
平衡訓練。像太極拳、氣功等等很多運動都可以算作是身體一種平衡性鍛煉。起初西方人不太相信太極拳的健身作用,但是他們現在相信了,因為現在西方人找到了測量或者說評價太極拳的方式。他們找到了一些指標,其中有一個指標叫做HRV—心率變異性,是反映植物神經功能的指標,它與心臟健康密切相關。研究發現長期練太極拳的人的HRV指數要好于沒有訓練的人群,從而得出太極拳確實是有利于心臟健康 。
運動強度,這是運動處方的一個核心,就是在運動時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心率,一般用170減去年齡來計算,這是適合所有沒有禁忌癥的人,非常安全。還需注意血壓的變化。我們知道,在運動當中人體的血壓會升高,這是正常現象,而且是好事,如果在運動的過程當中,血壓不升高反而下降,這說明你心臟泵血的功能出問題了。當然,血壓也不能升得太高,如果運動時血壓升到180、200,或者更高,我們就要叫停了。其實西方人的《指南》血壓中止標準定的更高,但畢竟人種不同,我們還是要安全第一。還有前面提到吸煙對心臟不好,也是因為吸煙會使血管收縮,興奮神經,容易影響血壓。所以,不管你是否戒煙,當你進行心臟康復鍛煉之前的2個小時內都不能吸煙,這個會增加風險。抽煙加上運動,很可能心臟血管一收縮,心肌就要出事。
《科學生活》:在心臟康復訓練中,有哪些問題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王醫生:要特別注意訓練時和訓練前后的身體反應。就是說,訓練結束以后,大概10分鐘左右,你的心率要恢復到訓練之前的水平,這樣才能說明你的運動強度是合適的。如果時間太長,還是恢復不了之前的心率,就說明運動強度太高,需要降低。還有就是運動結束之后,你的食欲和晚上的睡眠要好,不要受影響,否則就說明運動強度太大。
再就是,在訓練結束后2個小時以內,你的疲勞感要逐漸消退,不要說我三點鐘訓練,到五六點鐘,還像當時訓練的感覺,這也說明運動強度太大了,需要降低強度。還有第二天早晨也不應該有疲勞的感覺,按道理,經過一個晚上的休息應該恢復了。
還有一個指標是交談。就是在鍛煉當中,你能侃侃而談,當然,講話快一些,稍微有點呼氣急促,這是正常現象,但應該能夠完整地講出一句話,如果你講話很吃力,那就有問題了。反過來說,如果你還能唱歌,則說明運動量太小。這些指標都是我們用來監測運動強度的指標,非常重要。當然,我們還有很多專業的標準和量表,綜合各種指標,會把心臟康復訓練控制在一個安全的范圍內。
再就是運動時間,熱身運動盡量做得充分一點,建議做15分鐘。有氧運動至少25分鐘,也可以半小時。阻力運動,要看個人情況,像有心肌疾病的人就不能做阻力運動,但大多數心臟病人可以做,它對心血管還是有好處的。整理運動可以比熱身運動稍微少一點,但也是必須要做的,整理運動會促進全身的血液在運動結束之后回流心臟。因為運動時血液都跑到肌肉和四肢去了,整理運動會使這些血液及時回流心臟,否則會出現頭暈、血壓不正常等情況。還可以促進代謝的乳酸排泄。運動頻率是:有氧運動是一周3次,阻力運動可以一周2次。
當然,心臟康復運動必須要因人而異,必須要持之以恒,必須在臨床上有心內科醫生的明確診斷和正確治療的基礎上進行。還有些注意事項要提一下。就是自己要了解自己的身體,避免競技性的運動,應該在感覺良好的時候運動,不要說我這幾天感冒了還堅持運動,這沒必要。還要選擇合適的運動時間,清晨不適合運動,飽食后不適合運動。
運動處方也要及時糾正,可能運動一個月以后,原來的處方已經跟不上你的運動需求了,及時請專業人士幫你調整運動處方。
《科學生活》:您是心臟康復訓練的專家,請您和我們分享一些這方面的典型病例,讓大家對心臟康復訓練的效果有個感性認識。
王醫生:我們這有一個做心臟康復的病人,是一位44歲的男性。是在開車的時候突發心梗,昏迷過,診斷為冠脈前降支阻塞。他工作強度很高,收入也很高,老婆不工作,他一個人養活家里,所以病人心梗之后還想重新工作。他吸煙,但不喝酒,血脂高。所以他對心臟康復治療很積極,康復訓練開始得也很早,安了支架之后一個月就開始康復治療了。一個星期三次,一共進行了36次康復訓練。
日子紅紅火火的晉城人有很多興致勃勃的話題,談到康復,當首推在全市率先開展康復工作的晉城市康復醫院,談起康復,會津津樂道奮斗不已無私奉獻的郭院長和德藝雙馨真情服務的白衣天使們。康復人用汗水、智慧和愛心先后榮膺“先進單位”、“康復之家”、“殘疾人之家”、“全省殘疾人康復集體”等光榮稱號,羸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十五年崢嶸歲月,康復人憑借拓荒者的意志,現代經營者的眼光和魄力,把康復醫院這塊蛋糕越做越大。康復醫院呈現花草相映、清新整潔的環境,配置偏癱康復器等當前最先進的康復設施,依托學習、競賽、座談會、助殘義診等多種形式,煉就一支敬業上進、康復實踐水平信得過的醫療隊伍。迄今200多名偏癱、腦癱、截癱、骨折后關節攣縮等患者在這里重塑生命,找回了人格和尊嚴。
原陽城一中校長衛溫信,2002年,因車禍導致高位截癱,在康復醫院接受康復訓練一年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康復”帶給他的好處,在出院座談會上,滿懷深情地寫下了這幅對聯“廣布恩澤雪化甘霖潤大地,冬去寒意日照神州暖人心”,充分表達了他對康復的感激之情。
康復醫學是以功能障礙為主。康復醫學是醫學的重要分支,是醫學的第四方面,它與保艦預防、臨床共同組成全面醫學。著重于提高生活質量,恢復患者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的能力。由于人們對康復醫學的認識與了解尚不足,甚至其它專科的醫務人員也知之不多,也由于一些客觀的社會原因,生了病,只找相對應的科室,很少會想到康復醫學科,甚至有很多人并不知曉醫院里有這個專業科室。因此,臨床上經常會遇到因未及時康復治療而出現一些原本可以預防的功能障礙,有的甚至留下終身殘疾。有些患者雖然早期進行了鍛煉,但由于進行得不正確或不全面而達不到理想效果,甚至有時使問題更復雜。為此,康復醫院不斷提升康復醫療水準,堅持“重視康復、減少殘疾”這個理念,與時俱進,投資50萬元引進PT、OT等康復訓練器械,架構起現代意義的康復體系,應用醫學和康復工程技術,研究有關功能障礙的預防、評定和處理,針對并傷、殘者的功能障礙,通過合理訓練,盡可能發展患者的潛能,最大限度恢復軀體、心理、社會、職業等功能,恢復或改善患者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能力,以更好適應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最終回歸社會,使患者在輕松舒心的理療體系中走向康復,為殘疾人放飛希望插上寬展的翅膀。
【關鍵詞】社會需求 高職 孤獨癥兒童 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244-02
孤獨癥又稱自閉癥,是一種發生在兒童早期的廣泛性發育障礙。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國孤獨癥患兒總數已達100多萬,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而且已經成為世界上患病人數增長最快的疾病。近年來,我國孤獨癥兒童康復機構的數量激增,但還是不能滿足孤獨癥兒童接受康復教育的實際需要。同時,合格的孤獨癥教育師資也面臨著嚴重不足的問題。目前,開設特殊教育專業的主要是幾所師范院校和少數幾所大專院校,而專業課程方面也主要集中在傳統的盲、聾、智障教育上,涉及孤獨癥教育的非常少。專門針對孤獨癥兒童教育的人才培養計劃更是微乎其微。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是我國國內高等學府唯一進行孤獨癥教育師資培養的學校,已于2004年開辦了孤獨癥教育專業,雖然起步較晚,課程設置、師資配備有著一定的缺陷,但已然是中國孤獨癥教育專業的最高學府。因此,為滿足社會日益凸顯的需求,各高職院校的特殊教育專業應該積極探索孤獨癥兒童教育康復課程設計的新方案,用以培養合格的孤獨癥康復訓練師。提高學生專業素質的同時,也能為學生就業拓展道路。
一、《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康復》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受傳統觀念和現實條件的限制,某些特殊教育專業課程內容的設計仍未能跨越學科體系的藩籬,因而難以適應社會對特殊教育人才的需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康復》課程設計上突顯以下幾個問題:
(一)課程目標的確定未能充分反映職業教育要求
高職特殊教育專業培養目標是為特殊教育學校和殘疾兒童康復機構培養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師。特殊教育教師的主要工作任務是對殘疾學生進行教育教學和康復訓練。要求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職業能力包括三個方面: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心理行為康復訓練能力和教育活動組織實施能力。以往課程目標的確定并未與這些教師的基本能力緊密結合。
(二)課程內容的安排未能充分滿足學生職業需要
目前,孤獨癥教育康復方面的教材很少,高職本課程一般使用的教材是謝明主編的《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康復》,屬于全國特殊師范教育專業課規劃教材。此書廣泛涉獵目前孤獨癥教育康復的最新研究成果。因為學時有限等原因,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每一種教育康復方法都只能是淺嘗輒止。學生并不能通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熟練掌握所有孤獨癥教育康復的方法,從而成為合格的孤獨癥教育康復人員。
(三)教學方法的使用未能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特色
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推動下,對于本課程教學方法的設計,雖然采用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多元教學模式,加強了學生教育康復實踐能力的培養。但在此過程中,教師多是采用多媒體設備,讓學生觀看相關教學案例的圖片、視頻等材料,或是以課堂演示的方式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表現出來,但因為沒有對孤獨癥兒童直接的接觸和認識,對孤獨癥兒童的心理與行為特點及教育訓練方法的學習,多是憑借自己的想象,不能真正地通過實踐教學增長知識和技能。
(四)評價手段的采用未能充分考查學生職業素養
該課程的考核形式是多以考查書本知識的閉卷筆試為主,考核內容往往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論和案例分析等,不能全面考查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而形成的職業素養。同時,也使得學生養成了死記硬背、考前突擊、為考試而學習的習慣,更不利于能力的養成。
二、對《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康復》課程設計的思考
(一)結合專業特點,確定課程目標
《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康復》是一門新拓展的特殊教育專業課,是集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具有職業技能性質的專業課程。從目前的社會需求來看,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康復方法是特殊教育專業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課程如果沒有課程目標指引,就容易出現教育康復理論與實踐相脫節,或是枯燥的理論知識堆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按照“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職業教育目標,我們培養的學生在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的同時,具有熟練的職業技能和走上職業崗位之后具備持續發展的能力,還要具有扎實的、系統的專業應用知識。具有“系統的應用知識”而不是具有“系統的專業知識”或“專業理論”。為了突出高職“理論有用、能力為重”的教育原則,特殊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要結合孤獨癥教師的職業需要,突出技能型教師的專業培養目標,側重于特殊學校或普通學校等教育機構所需要的孤獨癥教育教學方法等專業技能的掌握。
(二)立足職業需要,選取課程內容
在基礎理論教學中做到立足職業需要,以“必需、夠用”為度,舍棄那些不是職業能力培養必然要求的“純理論”性的內容。目前,國內教育康復機構對于孤獨癥兒童訓練的主要內容為:言語與語盲訓練、生活自理能力、運動訓練、社會交往、刻板行為干預和認知能力訓練等。而主要采用的訓練方法有行為干預、感統訓練、結構化教學和應用行為分析等。根據實際的職業需要,可以把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康復方法作為教學的重點,特別是教材中所介紹的語言訓練、行為訓練、感覺統合訓練等內容。除了這些傳統內容,還可以把現在較新的訓練方法如人際關系發展干預療法和地板時光療法作為課程內容的補充。另外,教學中要增加實踐教學比例,從時間安排上,如果是一個學期的總課時是34課時,那么實踐課時至少要占12課時;從實訓內容上,每一節實訓課都有具體的目的、內容、步驟,引導學會怎樣解決實際問題。
(三)體現職教特色,應用教學方法
在職業教育中運用較多的幾種現代教學方法有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興趣小組教學法、模擬情景教學法。職業教育在教學方法上,固然可以借鑒基礎教育的教學方法,但是在專業教學上僅僅靠那些借鑒過來的方法是遠遠不夠甚至是不實用的,所以,探索一些科學、實用的教學方法對發展職業教育有很大的好處。因此,本課程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可以在以往案例教學法和多媒體教學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通過網絡平臺與學生互動,回答學生在學習中提出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學習參與性。可以引導學生使用學校的教學資源庫等教學平臺,讓更多的同學改變單一的學習途徑,通過網絡來獲取知識。由于孤獨癥康復訓練具有特殊性,實踐教學能讓學生真切地接觸到現實中的孤獨癥兒童。因此,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和模擬情景教學法。如果條件允許,高職院校應積極創設實習實訓環境,充分發揮課內外、校內外實訓基地的作用,將實訓內容與課程教學、孤獨癥康復技能的應用緊密結合,強化教育實踐練習,縮短職業適應期,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側重職業素養,進行綜合考核
無論是什么樣的課程設計,都應關注課程實施中對高職學生職業素養養成的積極作用。加之高職學生在學習中經常出現平時不學習、考試就憑死記硬背的問題。因此,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培養他們的職業應用能力,在考核方式上要強化實訓技能的動態考核,采用平時考核和期末考核綜合評定。如果實訓基地充足,實訓的考核可以在康復機構或特殊學校教師的指導下,每名學生選定1名孤獨癥兒童,與其結成對子。觀察與記錄孤獨癥兒童的異常行為表現,設計教育訓練方案,并針對孤獨癥兒童的某一個問題進行教育康復訓練,最終寫出個案訓練報告。課程教師和實訓教師共同對學生工作的全過程進行考核,促進課程內容實施過程中學生職業認知、職業態度與職業情感的養成。另外,可適當提高平時考核的比重,訓練方案20%、實操30%、期末卷面50%。書面考試內容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將考核的重點放在對教育康復知識的實際應用上。
總之,《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康復》是高職特殊教育專業的重點課程,同時又是一門不斷探索更新的課程。課程目標的設定和教學內容的組織一定要基于社會需求,要圍繞孤獨癥兒童教師這一職業崗位任務展開。課程教師應該與時俱進,轉變觀念,積極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提高實踐課比例,完善教學考核等,真正把理論教學和實訓操作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真正掌握這項專業技能,將來應用到實際的工作當中。
參考文獻:
[1]謝明.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康復 [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2]魏軼兵.特殊教育院校孤獨癥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的探析 [J].中國特殊教育,2007,82(4)
在基層醫院看病,享受的卻是大醫院專家的服務;各項檢查結果可以共享,減少重復費用;在家中可以監測老年人的各項生理指標;通過信息共享平臺使慢性病人可以在家完成康復治療。這些都是醫療信息化可以為我們帶來的好處,如何利用好醫療信息化技術,為醫療衛生健康開出最佳的信息化處方成為我們應該探討的問題。
信息化手段支持醫養協作
由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發起的河南省老年醫養協作聯盟成立后,將以鄭州九院在老年醫學專業的技術與服務優勢為支撐,為全省各地的養老機構提供包括人才培養、心理輔導、義診巡診、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專業技術幫扶,按照“小病就地診治,急危重病人到醫院,經醫院治療好轉或痊愈的老人送回養老院”的醫養合作模式,把鄭州九院建設成為養老機構的醫療保障基地,為養老機構解除后顧之憂,真正做到老有所醫、老有所養。旨在通過專業老年醫療機構的力量支持、“醫養結合”模式的實踐、老年護理人員定向培訓等方面,共同推動河南省老齡事業健康發展。
醫養協作的核心是雙向轉接,既保證養老機構能夠提供良好的醫療服務,醫療機構也可以得到長期穩定的資源。此外,醫院定期到養老機構進行健康講座和健康義診,協助養老機構進行健康評估、慢病管理等,并可以對養老機構的老人提供優先住院、免掛號費等優惠措施。
在醫養協作的信息化試點過程中,河南省加強了體系化建設。第一是信息化產品技術支撐體系;第二是健康服務支撐體系,第三是管理運行支持體系;第四是健康養老服務應用體系;第五是政策支持體系。
體現信息共享價值
我已經工作了29年,之前寫病歷、開處方全部依靠手工,現在隨著IT技術的發展,電子病歷的創建和修改都變得容易多了。不管在門診,還是在病房,我們可以直接從系統中看到最新的化驗結果。23年之前,接診一個病人要花半天時間,現在半天我們可以看500多個糖尿病病人。這些都是技術進步的表現。
希望未來利用IT技術可以構建一個系統,將病人的資料和信息集中在一個平臺上展示出來,使健康專家給可以快速為病人提供一個合適的方案,體現出信息的互通和共享價值。
健康云管理健康
有數據顯示中國慢性病目前確診人數2.6億人,死亡率達到85%。所以15部委聯合發文要重點關注慢病防控,我們國家逐將漸走向預防為主的慢病防控,并且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是以“云計算”、以物聯網、移動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技術。IT技術加上應用實現了技術上的融合,這樣就可以為這種新的產業提供可持續發展力量。
我們倡導的“健康云”就是利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分析、智慧終端等先進技術,整合各方面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幫助個人實現對健康信息的檢測、風險評估、干預和管理。并通過物聯網和云計算構建一個慢性病預防和老年關愛的生態系統,將關愛和預防突破最后一公里,送入家庭和社區。
信息共享解除潛在隱患
關鍵詞:高血壓;腦溢血;康復;早期護理干預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Operation were Analyzed
LIU Shan-sha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musi University,Jiamusi 154002,Heilong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effect.Methods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in our hospital in June 2015~2016 year in June from 68 patients were analyzed,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34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Results The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Hypertension;Cerebral hemorrhage;Early rehabilitation;Nursing intervention
腦溢血是一類常見的老年疾病,而且病情多發,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患者患病幾率在上升,高血壓腦溢血的致殘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是醫學界的重點問題。近年來,很多學者進行了相關的研究,最大限度的促進患者的康復,防止患者出現殘疾。高血壓腦溢血在治療的過程中,如果采用手術的方式治療,對患者產生的風險非常大,所以,在患者接受手術前,必須要進行相關的護理干預工作[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分析我院收治的68例高血壓腦溢血患者,患者都接受了頭部CT的診斷,確診為此類疾病,患者的認知功能良好,并且沒有出現心肌梗死的情況。其中觀察組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1.3歲。對照組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2.3歲。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的方法,并且在治療的前后接受常規護理的方式。觀察組的患者在進行具體的康復干預。護理人員要定期為患者及其家屬講解高血壓腦溢血的具體的癥狀,并且做好早期康復的講解,告知患者要經常鍛煉,讓患者了解鍛煉的好處,使患者樹立戰勝病魔的勇氣。指導患者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專業的護理人員應該協助患者采用運動療法,幫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通過對高血壓腦溢血的功能障礙進行分析,采用循序漸進的運用治療方式。平時讓患者進行有規律的起坐練習,并且進行站立平衡訓練。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還接受其他的治療方式,如電針和超短波診療的方式,在對患者進行早期干預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隨時觀察和測量患者的生命體征,當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后,應該及時采取治療措施[2]。
1.3觀察指標 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前和手術后的1個月內接受肌力測定。
1.4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8.0進行數據分析,并且運用t進行數據檢驗。
2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后肌力分析。
3討論
高血壓腦溢血是在非外傷的情況下導致患者的腦實質內出血的情況,一般腦卒中患者中多發腦溢血癥狀,高血壓腦溢血疾病發生的原因與腦血管疾病有很大的關系,在高血脂、糖尿病發作過程中,也有可能會導致腦溢血疾病的發生。高血壓腦溢血疾病常常因為患者情緒比較激動,在患病的早期死亡率比較高。而且,冬季,氣溫比較低,患者會導致血管收縮的情況,導致血壓升高,在夏季,天氣炎熱,導致患者的血管擴張,患者的血壓驟降。患者在發生腦溢血后,其肢體功能會發生一定的障礙,會出現偏癱的癥狀,并且患者的認知功能會發生障礙,患者會出現精神萎靡的癥狀。在后期的治療中,應該在結合藥物治療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患者的面癱功能訓練和認知功能訓練等,通過定期的肢體訓練,才能確保患者的生活能力提高。高血壓腦溢血患者隨著年齡的增加,其預后的效果會越來越差,如果患者的年齡在60歲以下,一般不會出現死亡,如果患者的年齡在70歲以上,會導致死亡率的增加。而且如果患者具有多年的高血壓病史,其預后效果會非常差,患者昏迷的時間越長,預后越差。深度昏迷的患者中,90%以上的患者都出現了死亡,而且此類疾病的進展非常快,出血量多,也會在腦部形成血腫。患者發病后會產生一系列的并發癥,如癲癇、內臟功能紊亂等情況[3]。
高血壓腦溢血是一類常見的多發疾病,在傳統的治療中,患者的康復訓練一般在康復治療后的2~3 w開始,通過相關的研究分析表明,在高血壓腦溢血治療的過程中,會引發再出血的并發癥,采用早期康復護理的方式,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促進肢體運動,可以有效的減少各類并發癥的產生。有相關的研究表明,在高血壓腦溢血病情發作后,采取積極的治療方法,可以起到較好的康復效果。在運動的基礎上,讓患者接受相關的康復干預,進行正常的功能訓練,可以將活動的信息及時的傳輸到大腦神中,實現大腦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的運動協調和控制能力。通過本次研究分析可以看出觀察組的治療效果比對照組好。
通過我院本次的研究可以看出在治療高血壓腦溢血的過程中,合理的采用早期康復干預的措施,使患者的肢體可以盡早的康復,并且促進其盡早的進行正常的生活,防止患者由于長時間的臥床導致肢體不靈活的問題,減少了致殘率,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家庭負擔,患者生活的幸福指數大大的提升。在治療的過程中,對患者進行規范化的治療的基礎上,應該強化護理工作,護理人員應該定期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相關的康復知識,協助患者進行康復,將康復護理與患者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在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應該對患者進行相應的指導工作,使患者在平時可以堅持進行康復訓練,按照規定的時間回到醫院復診,使患者的各項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李翠蓮.早期護理干預對高血壓腦溢血患者術后的康復效果[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03:215-217.
關鍵詞:康復護理;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價值
相關文獻表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病率逐漸升高,并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多種原因都可能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是該病最典型的癥狀,因此該疾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藥物、針灸、推拿以及康復護理是臨床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常用的治療方法。本文以我院收治的9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主要分析腰椎g盤突出癥患者單用針灸治療以及聯合康復護理治療的效果,經過分組對比,康復護理聯合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顯著,以下為詳細報道內容。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9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平均分為兩組,綜合組男20例,女26例,年齡22~68歲,年齡平均為(35.57±4.33)歲,平均病程(2.44±1.23)年;男25例,女21例,年齡20~65歲,年齡平均為(34.21±4.36)歲,平均病程(2.75±1.34)年。比較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選擇針灸治療:指導患者頭朝下平躺在病床上,順著經脈選取穴位,主穴選擇關元俞、脾俞、腎俞、三焦俞、氣海俞,同時順著華佗夾脊處平刺1寸,配穴選擇委中、足三里、承山、環跳、昆侖透太溪針刺,每個穴位留針時間為20 min,期間實施3次透天涼針法,出針前進行3次赤鳳搖頭針。針灸時先用左右拇指按壓準備針灸的穴位,上下四周,促進氣血散浮。針灸治療持續進行5 d,間歇兩天后開始下一個療程治療。
1.2.2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康復護理。①心理護理:腰椎間盤突出癥病程長、易反復發作,不僅給患者帶來生理上的病痛,同時還給其生活、工作產生較大影響。使患者產生焦灼、煩躁等不良心理反應。在治療中有的患者往往追求快速恢復或抱著“治不好”的心態,配合較差。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特點,進行個性化疏導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要講解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特點、注意事項,并強調配合醫護人員的好處,以便使患者保持積極心態接受治療。②牽引護理:牽引治療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有效手段,牽引前要安撫患者,綁腰椎牽引帶時要保持適當松緊度。牽引過程中要詢問患者是否有胸悶、心慌等不適感。牽引時若患者出現疼痛癥狀加重則停止牽引[2]。牽引結束后患者臥床15 min再戴好腰圍下床活動。由于嚴重骨質疏松癥、全身衰竭、腰椎疾病由腫瘤或結核引起等均為牽引禁忌[3],在牽引前要詢問清楚。③康復訓練:指導患者在發病睡硬板床3~4 w,并及時佩戴腰圍。在發病后的1~2 w,每日進行腰背肌鍛煉,頭面部朝下俯臥,上肢自然擺在兩側,伸直下肢,抬頭挺胸同時上身軀體用力向后背伸展,注意要腰部用力,不可用手0撐,每日訓練3~5組,10次/組。待緩解且患者適應后,在抬頭及上身軀體向后背伸的同時,雙下肢也要同時向后伸,每日練習3~5組,10次/組。
1.3評價指標 本次治療效果分為痊愈、顯效、好轉以及無效4個標準。①痊愈: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腰部能夠自由活動,直腿抬高能夠超過80°;②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顯著緩解,腰部能夠自由活動,直推套高超過70°但是不足80°;③好轉:患者臨床癥狀有所緩解,腰部自由活動改善情況明顯,直推抬高超過30°但是不足70°;④無效:臨床癥狀沒有變化,腰部無法自由活動,直腿抬高不足30°。
1.4統計學數據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包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痊愈16例,痊愈率44.44%,顯效20例,好轉8例,無效2例,治療有效率為95.65%,對照組痊愈10例,痊愈率21.74%,顯效19例,好轉7例,無效10例,治療有效率為78.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我國中醫認為腰椎疾病是因為風寒濕邪乘虛而入,肝腎虧虛以及氣血阻滯引起的經絡不通等因素所致。氣血是奠定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氣血不足以及運行不暢都有可能引發人衰老生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病程長、易反復發作,除了病痛折磨外,還嚴重影響到患者的工作,導致生活質量水平下降。研究表明其致病機理是:機體腰椎間盤組織組成部分受損,包括纖維環組織、軟骨板組織以及髓核組織等,出現退行性的病變問題,從而誘發腰椎間盤突出癥。目前主要通過藥物、針灸、推拿以及康復護理進行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利用針灸治療能夠達到顯著經絡疏通、陰陽調和、祛邪扶正、促進病變區域血液循環改善的效果,穴位針灸能夠對人體中樞形成刺激,促使5-羥色胺、阿片肽等釋放,具有良好的鎮痛、消炎效果[4]。通過對患者昆侖穴、秩邊穴、懸鐘穴、環跳穴、承山穴、風市穴以及委中穴等穴位進行針灸,能實現“舒筋通絡”、“活血祛瘀”以及“培補腎氣”的效果,除了能提升機體皮膚組織耐痛閾外,還能夠對其神經系統內痛覺纖維組織產生傳導阻滯功效,進而實現鎮痛目標[5]。此外聯合康復護理更有利于疾病的治療。
本次研究顯示,綜合組治愈16例,治愈率44.44%,總有效率95.65%,對照組治愈10例,治愈率21.74%,總有效率78.26%。綜合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性明顯,P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聯合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效果顯著,能夠改善患者腰痛癥狀,安全性高,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中有值得推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關學明.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應用針灸理療聯合康復護理的臨床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4,6(07):170-171.
[2]任國玲,馬麗,唐金環,等.中藥熏蒸聯合針灸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腰椎功能的影響[J].河南中醫,2015,35(06):1327-1329.
[3]王麗萍.康復護理聯合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體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28):219.
2012年臘月廿五,我像往常一樣下了班就快步往家奔,準備幫媽媽一起張羅晚飯。但這次,當我開門時,媽媽卻沒像往常那樣迎出門來。我邊往里走,邊喊“媽”,卻看到媽媽癱倒在客廳的地板上,旁邊,是橫倒在地的拖把。
等待救護車趕到的時間里,我焦急萬分,卻不敢去扶媽媽起來,爸爸沒過世時,常常念叨,老人摔倒昏迷的話,不能隨意搬動。我用臉貼著媽媽的臉頰,才發現她這么瘦,顴骨竟然硌得我心疼。
在醫院整整一周的忙亂,也沒換來一個完好的媽媽——她因中風而偏癱,以后只能坐在輪椅上了。
出院后,媽媽讓我給她買毛線,說要給她的外孫女佳佳織毛衣。反正就當是康復訓練,我答應了她。媽媽的手很巧,佳佳出生時,媽媽還給她織了件開衫,那也是佳佳唯一一件穿了超過兩年的毛衣。
我給她買了三斤毛線。可三天過去,毛衣才織了幾針。第三天晚上,我起夜時,發現從媽媽的臥室門縫里透出一抹淡淡的光。我躡手躡腳走到門口,聽到媽媽自言自語地輕聲叨叨:“織不出……織不出……”語氣里帶著哭腔與絕望。
媽媽變得越來越自卑。每天見到我的丈夫徐鵬,她總是東拉西扯地問他最近工作怎么樣,累不累。這些問題她以前也會問,但現在的口氣一天比一天討好。
一天吃晚飯,媽媽捧著碗的手一直在顫抖。突然“啪啦”一聲,碗摔在地上,碎了。徐鵬微微皺了下眉說:“還是給媽換個不銹鋼的碗吧。”我心里一陣痛,媽媽曾經那么巧惠能干的雙手,如今竟連碗都拿不穩了。
我強忍住眼淚,微笑著安慰被自己嚇呆的媽媽:“沒事,沒事,我上星期洗碗的時候也摔壞了一只碗。”
第二天,媽媽跟我說她想回老家,請個保姆護理她。我結婚的時候,她把自己所有的積蓄都貼補給我們買房了,現在,她說用自己的退休金請保姆,不用我們操心。可我怎么不擔心?保姆的工資不是筆小數目,媽媽每月的退休金給了保姆,生活費都不夠。我努力挽留,但媽媽執拗不讓步,跟我大吵大鬧一番后,我決定隨了她的意思。
以前,媽媽曾說過:“一個媽養十個孩子都養得起,但十個孩子養一個媽卻養不活。”現在想到媽媽這句話,我心中滿是愧疚。
撞破謊言
保姆是我親自找來的,每月3000元,每天負責為媽媽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翻翻身子,天氣好時推她出去曬曬太陽。我告訴媽媽,保姆的工資每月1500元,我來付。但媽媽不肯。也罷,媽媽每月的退休金支付1500元后,剩余的錢還夠她生活。于是,我每月偷偷再付給保姆1500元。
我在老家多待了三天,以考察保姆是否稱職。初見她時,她拎了一瓶自釀的藥酒來,說對治療中風有好處,這也是我選她的原因。她看上去精神干凈,人也勤快利索,我和媽媽都挺滿意。
三天后,我放心地回了廣州。長沙到廣州坐高鐵只需三小時,我一有空就回去看望媽媽。
平日打電話回去,都是保姆幫忙接的:“老太太正在看電視呢。”接著她會說:“老太太,小竹的電話——”她拖長的聲音里,帶著喜慶,我能感到媽媽也是快樂的。而媽媽也常常在電話里夸保姆把她照顧得很妥帖。
放下心來的我,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工作和自己的小家上,回家看媽媽的次數越來越少。
清明節,我和徐鵬帶著佳佳回老家給我爸爸掃墓。掃完墓,我們回家看媽媽。走到家門口時,我停下來理了理佳佳的衣領,說:“等一下要親親外婆哦!”就在這時,一陣訓斥聲從家里傳出來:“跟你說了不要亂動,你又把夜壺打翻。要不是看在你們出的價不錯的份上,我早走了!你去人才市場問問,哪個保姆愿意照顧半身不遂的老人!”
我的心猛地一緊,飛快地掏出鑰匙開門,媽媽的話還是鉆到了耳朵里:“我以后注意就是了,你別告訴我女兒,記得告訴她我一切都好……”
看到我們突然回來,保姆一時愣在原地。我還沒來得及發火,佳佳先沖了過去,抱住保姆的腿狠狠咬了一口。保姆先是尖叫,接著把佳佳使勁扯開。佳佳哭了,邊哭邊喊:“不許欺負我外婆!不許欺負我外婆……”
淚眼朦朧中,我看到一直愣在旁邊的媽媽也哭了。
回去,和媽媽在一起
保姆被我辭了。我和媽媽商量,還是跟我回廣州一起生活。她不同意。我只好再去尋找合適的保姆,媽媽囁嚅著說:“其實我自己能行。”
回廣州的路上,徐鵬問:“醫生沒說媽的病什么時候能好?”
我沉默著,沒有哪位醫生能給這個問題一個準確的答案。
中途休息時,徐鵬小心翼翼地說:“咱們工作都忙,
保姆也不容易找到可心的,你覺得找個好點兒的養老院怎么樣?那邊環境好,她也有伴兒聊聊天。”
徐鵬說得沒錯,但我心里卻很難過。我盡量語氣平和地說:“徐鵬,咱們一碗水端平,以后你父母身體出了問題,也送養老院,好不好?”
徐鵬的臉一下子拉了下來:“我爸媽身體好著呢。”我聲音有些顫抖:“每個人都有老的那天,我有,你也有。如果我們現在把老人當累贅,小心以后女兒有樣學樣!”彼時,在后座的佳佳正用驚恐的眼神看著我們。
那天,懷著滿滿的愧疚與不舍,我帶著佳佳連夜坐上了回長沙的火車——如果沒有了媽媽,我的工作、生活還有什么意義?
您是我媽,不是累贅
回到家,佳佳沖到外婆身邊撒嬌,媽媽一邊摟著佳佳笑,一邊看了看我。盡管她一臉疑惑,但什么都沒問。
媽媽參加康復訓練時,醫護人員把她的腿使勁往下壓、往后拉,她疼得額頭上都冒汗了,還是一聲不吭。我心疼地問:“媽,忍不了咱就不練了,我有時間照顧你。”她什么也沒說,堅持忍著醫護人員的拉扯。
一連幾天,她訓練得比誰都用功,別人扶著器械走10步,她就丟開器械走20步;別人一天康復訓練2小時,她一定要堅持4小時。
那天從醫院回家的時候,我扶著她說:“媽,慢慢來,別著急。”她沒說話,過了一會兒,她開始喃喃自語:“要快點兒好啊,我得快點兒好起來。”而后,她望著我,流著淚說:“怕拖累你,到底還是拖累你了,媽不是成心的。”
我心里那些說不出口的苦,一下子在媽媽這句話里化成了眼淚……
那天,我和媽媽睡在一個被窩里,我一邊給她按摩腳一邊說:“媽,你養一個女兒養得起,女兒養你一個媽也能養得起。”
正在給徐鵬打電話的佳佳也回過頭,一本正經地說:“外婆,你現在動不了了,媽媽養著你,以后爸爸媽媽動不了了,我就養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