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財務預警分析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至2012年,ST上市公司約占A股全部上市公司總數的7.06%,ST公司一般是財務狀況或其他情況異常的公司,應給予更多的監控和關注。ST公司為財務困境公司,學者大量以案例和實證方式從財務困境預警等角度分析研究ST成因,公司摘帽、脫困手段及對公司的影響。本文認為,大多數企業財務困境的形成是一個過程,應關注企業財務困境的形成路徑。本文結合德棉股份的案例,從財務困境的形成路徑出發,從企業風險角度分析企業財務困境成因,在分析公司治理、企業風險和財務困境關系的基礎上,討論企業風險對企業財務困境的預警作用,并分析了企業財務困境形成的直接原因及其深層次原因。
一、公司治理、企業風險與財務困境
(一)財務困境成因探析 Wruck(1990)認為財務困境是由經濟低迷、行業進入衰退期以及管理不善等因素導致的,可以將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原因區分為內因和外因。趙國忠認為內因包括財務因素和非財務因素,其中非財務因素是誘發財務困境的深層次原因。財務因素受企業戰略及經營管理決策影響,是企業決策的后果,而非財務因素往往代表企業的決策行為和決策過程,對企業財務狀況產生較為深刻的影響。翟金花指出,陷入財務困境的企業都存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問題。本文認為公司治理機制失效將嚴重影響企業的決策過程及運營過程,甚至導致企業財務困境。結合吳軼倫和任浩的分析思路,通過對公司治理、企業風險及財務困境三者間關系分析,本文得到財務困境路徑,如圖(1)所示。公司治理是企業戰略管理和運營管理的基礎,公司治理決定企業戰略和運營管理系統的良性運轉,其中,戰略管理主要負責企業資本結構決策和資本預算決策,二者決定了企業對于籌資性以及經營性固定成本的投入,而這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杠桿大小,經營杠桿系數越大,企業總風險越大。風險可能引致損失,也可能帶來收益。當企業風險在企業風險承受范圍以內,杠桿效應能夠帶來良好的業績和提升企業價值;但是當企業風險超出其承受水平,杠桿負效應很可能使企業出現業績虧損,導致企業價值下降,最終面臨財務困境。因此,公司治理失敗是引致企業財務困境的根源,而企業風險管理失敗是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直接原因。企業風險的不確定性主要表現在當期投資所期望收益與實際收益之間的差距。企業面臨的風險劃分為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對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計量有多種方法,可以用杠桿系數和相關變量的方差、均方差和變異系數對企業風險進行計量,結合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本文分析角度等因素考慮,本文認為對企業風險衡量可以息稅前利潤(EBIT)為起點,將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聯系起來,以杠桿理論為工具,對企業困境進行分析。
(二)財務困境預警分析 企業財務預警分析以會計信息為基礎,通過對企業日常財務運行情況進行連續有效的監測,設置敏感性預警指標,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對企業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及其變動情況進行預測和分析。本文以紡織業為例,采用均值估計法,利用excel軟件對紡織制造業杠桿的合理值域進行分析探討。從對企業杠桿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的角度,對企業經營杠桿的計算利用公式DOL=(EBIT+F)/EBIT,對財務杠桿的計算利用公式DFL=EBIT/(EBIT-I)能夠較為直觀的通過對其分析發現企業杠桿變化過程中的因素變化,將EBIT的計算與分析結合起來。截至2011年底,紡織制造業共40家上市公司,剔除5家2007年后上市的公司。從總體經濟意義上來說,企業杠桿系數為負的公司處于虧損狀態,屬于“非正常”公司,剔除EBIT<0以及EBIT-I<0的企業。由于總體方差未知,而樣本數量小于30,為小樣本,因此本文采用t分布統計量計算置信水平95%下的總體均值的置信區間來確定紡織制造業上市公司杠桿系數的合理值域,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總體看來,企業杠桿在2005年至2007年處于平穩變化的水平。2008年至2009年,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企業杠桿波動幅度較大,但2010年從總體上回到了2007年的水平。企業穩健經營的情況下,雖然存在固定成本,但企業能夠保證一定的盈利水平,將其風險控制在其承受范圍以內;當企業杠桿水平突然變化時,尤其是內外部因素導致企業杠桿大幅增大,可能導致企業風險超過其承受水平,使得企業出現虧損。此時,如果企業不采取任何措施,或采取的補救措施失當,企業將難以扭虧為盈,最終陷入財務困境。對企業杠桿進行分析,還應注意企業杠桿的變化情況。分析18家在5年間EBIT>0的上市公司,可發現2005年至2010年間,18家企業中,8家企業杠桿系數總體呈增長情況。其中,增長率最大企業杠桿系數總體增長24%,而8家企業增長率平均值為6.92%,由以上數據分析可知,企業杠桿系數增長率超過20%時,應該引起相關重視并采取一定的措施。
財務分析作為一門綜合課程,學好其前期專業課程是基礎。財務報表是企業披露基本信息的主要渠道,它不僅反映了企業的經營情況,對經營者決策有著重要參考作用,更是以會計特有語言描述了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成為企業報表的各潛在使用者在理解企業經營管理過程及其結果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二、財務分析的作用
通過財務預警指標體系,人們可以即時監控企業的各項經營管理活動;及時發現和糾正企業管理活動的重大失誤和波動;通過財務預警指標體系,可以及時發出警報,建立免疫機制,不斷提高企業抵抗財務風險的能力;良好的財務分析預警指標體系,可使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始終處于安全、可靠的運行狀態。
三、學好《財務分析》課程的方法
(一)要豐富業務知識,開拓思維,能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財務分析》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這里所指的豐富業務知識不僅僅指財務知識,也包括了審計、金融、法律,經濟等其他方面知識。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經濟交易更具復雜性和多樣性,這對會計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涉獵各方面知識,比如應將宏觀經濟知識與微觀經濟知識結合起來考慮等。(二)要夯實專業基礎,提高報表編制技巧在財務報告基礎上,對財務報表數據進行進一步加工、整理、比較、分析,可以解釋和評價企業財務狀況是否健全,經營成果是否優良等,更可以發現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經營面臨的困難,為財務預測、決策和計劃提供有用信息,從而減少了對預感、猜測和直覺的依賴,減少決策的不確定性。(三)采用角色扮演法,明確分析目的,把握分析方向進行財務報表分析之前,首先要明確分析的目的,針對不同的目的,可選擇不同的衡量標準,從而形成不同的評價結論。財務分析的使用者可能是投資者、債權人、經管人員、政府機構等,他們使用報表的目的不同,需要的信息不同,關注的分析指標也不同。因此應從不同報表使用者的角度收集資料,針對不同角色給予相應的財務指標分析。(四)結合實際,收集資料,分析經典案例《財務分析》課程的實踐性較強,但書本知識過于抽象,理論性強。因此多方收集相關資料,然后精選出若干實用性強,針對性強的案例,在平時或教學中進行討論,以激發大家的學習興趣,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促進同學之間的學術交流,提高口頭表達、團隊協作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結語
關鍵詞:財務風險預警;財務風險識別;風險監測;風險控制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3-0084-02
企業財務風險預警,就是從財務角度對企業進行預警,它是架構在企業預警理論之上,企業財務風險預警體系是以企業的戰略計劃、財務數據、相關經營資料及收集的外部資料為依據,依托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現有理論研究成果,將財務預警的指標和模型信息化,分析企業發生經營波動和財務危機的原因并將其預先告知企業經營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從而為管理當局提供決策和控制依據,實現計算機預警的分析系統。
一、ERP環境下企業財務風險預警體系構建的必要性
ERP系統把客戶需求和企業內部的制造活動以及供應商的制造資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企業一個完整的供應鏈,并對供應鏈上所有的環節進行有效的管理。ERP系統支持在線分析處理,強調企業的事前控制能力,它可以將設計、制造、銷售、運輸等通過集成來并行地進行相關的作業,為企業提供了對質量、適應變化、績效等關鍵問題的實時分析能力。但是在ERP的實施中,各種影響因素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近年來,很多的大企業、大財團一夜之間倒閉,嚴酷的現實再一次警示我們,財務風險無時無處不在,認識風險,進而防范和控制風險,是我們在面對風險時能夠從容應對的最好方法。因為無論企業的條件多優越,所做的準備多充分,實施的風險仍然是存在,財務風險更是不可避免。
因此,在ERP系統下建立有效的財務危機預警體系,對其日常財務運行過程進行跟蹤、監控,盡早發現財務危機信號,使經營者能夠在財務危機出現的萌芽階段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企業經營,防范危機,可避免或減少對企業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不利影響。
二、ERP環境下財務預警體系的構建
防范風險,首先要識別風險,在此基礎上才能對風險進行實時的監測與控制。因此在ERP環境下,一個完整的財務風險預警體系應包括財務風險識別體系、財務風險監測體系以及財務風險控制體系三個大的體系。
1.財務風險識別體系的構建。財務風險識別體系,主要是根據相關部門提供的基本數據信息,從定性的角度具體識別風險的特征和類別,分析企業可能面臨的風險因素,確定警源。而這些風險因素如果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所帶來的不利后果表現在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各個方面即警兆。在實際工作中,企業應根據自身所處的行業環境和市場環境,識別財務風險的根源,通過ERP系統的實施,進一步識別風險因素,關注一些關鍵因素的變動,平衡各種關系,從而從根本上減少風險的發生。財務風險識別出來后,最主要的任務是對各種非財務警兆進行定性評價并輸出評價結果。企業應結合自身生產經營狀況,選擇財務風險的潛伏期、發作期、惡化期的警兆顯示體系,按照專家經驗和企業實踐對上述各項警兆進行評定,輸出各定性警兆的詳細情況及總體情況。
2.財務風險監測體系的構建。財務風險監測體系主要利用數學和計算機技術及現有研究成果與方法體系,通過企業財務指標的系統分析,從定量的角度測度企業的財務風險。企業通過第一步的風險識別,應確定一批本企業特殊的、關鍵的風險控制指標,將這些指標與企業設定的指標警限值實時進行監控,并利用計算機技術生成預警信號圖。這樣可以比較直觀、及時地看到企業的財務狀況,如果指標超出警限值,可以及時查明原因,進行控制。財務風險監測體系主要是給企業一個定量的標準,從總體角度檢查企業財務狀況,有利于不同時期財務狀況的比較。因此,要求企業定期上報真實財務數據,并對企業上報的財務數據進行即時分析,發現異常情況則需分析原因并對其進行控制。
3.財務風險控制體系的構建。財務風險控制體系主要是建立一個預警信息系統排警對策數據庫,一旦發出風險預警,則根據預警信息類型、性質和警報的程度自動采用相應對策。ERP系統是個動態的實時管理系統,因此預警信息系統的智能化設計,可以使預警人員在日常預警過程中對一些難以細化、沒有標準的排警對策或者標準模糊的預警個案,實施模糊對待或者提交決策人員處理,同時對處理結果作為經驗知識自動形成系統知識庫的部分,以便日后處理相同或相似案例。財務風險控制體系的設計可以加入專家方案和預警案例,以使其能提供更為豐富的排警對策。
三、ERP環境下構建財務風險預警體系應注意的問題
構建企業財務預警體系,能夠發現并及時解決企業運行過程中的問題,從而實現動態調控,應付可能出現的財務風險。但在構建該預警體系的同時,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1.關鍵是要有配套的預警信息數據庫。在構建財務風險預警體系時,無論是最初的信息收集,還是在財務風險的識別、監測、控制的過程中,都要用到預警信息數據庫。對于收集到的信息,需要有一個基本的信息庫,用于對財務風險的識別;在進行風險監測時,要計算一定的指標數據并作對比,同時還要運用一定的模型進行測定,這些也要建立相關的指標數據庫和模型數據庫;最后在進行控制時,排警數據庫的建立也是必然。沒有了這些預警信息數據庫,財務風險預警體系的構建就不現實,因此,在構建時一定要有一整套相配套的預警信息數據庫。
2.靈活應用適時監測和跟蹤監測。在財務風險監測過程中,主要是做到適時監測和跟蹤監測。在ERP環境下,數據的動態處理非常重要,因此一方面通過對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適時監視,根據企業財務狀況的變化,及時發現問題并發出預警警報,采取相應的措施;另一方面則根據財務風險預警模型,對可能引起企業財務狀況惡化的長期財務決策進行監控,企業財務狀況惡化一般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有一些財務決策可能一時沒有給公司帶來不利影響,卻是公司以后財務狀況惡化的根源。因此,這種長期的跟蹤監控更加重要。
3.注意把握企業外部環境變化,增強風險意識。在ERP環境下,企業通過參與供應鏈協作,提高核心競爭力并增強抵御產品市場競爭風險的能力,但同時也要面對供應鏈自身帶來的威脅,供應鏈發展中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供應鏈的風險傳遞效應及供應鏈的競爭本質,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企業需要管理的重要外部風險。
4.強調財務預警權的集中和內部控制制度的明確。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總會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分權管理。但經營越是放權,就越需要財務預警權的高度集中,使管理層能夠實時、準確地掌握企業整體的運作情況,既而做出最優決策。企業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對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企業管理制度與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相適應,才能最大程度地調動企業員工的主觀能動性,使預警系統發揮最大作用。
在ERP環境下,企業財務風險預警體系,其最終價值的體現還在于該預警信息能迅速反饋到決策者及其利益相關者那里,并使問題及時得到解決。ERP環境下的企業財務風險預警體系的構建,增強了企業的靈活性,在市場的不斷變化中快速調整供應鏈及營銷策略,使企業最大程度地規避風險,在同類企業中更具競爭力。
參與文獻:
[1]冷炎,高麗麗,張慶華.ERP環境下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
[2]牟會珍.現代企業財務風險預警信息系統設計研究[J].財會通訊?綜合(上),2009,(6).
1財務預警指標體系的建立
籌資預警指標。該指標主要包含資產負債率即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之比、盈余現金保障倍數、已獲利息倍數等。投資預警指標。該指標主要包括總資產增長率即本年總資產增長額與年初資產總額之比、凈資產收益率即凈利潤與所有者權益之比。營運預警指標。該指標主要包含總資產報酬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即銷售收入與平均應收賬款之比等。分配預警指標。該指標包含股利支付率即股利總額與凈利潤總額之比、資本積累率。
2權重的確定
本文將財務預警指標體系中籌資預警指標、投資預警指標、營運預警指標及分配預警指標作為準則層,將上述四個方面的指標中所包含的各自的二級指標作為最低層,即指標層。建立結構層次。
3構建不同層次的優先次序判斷矩陣
建立層次結構后,以矩陣的形式表達B層中各準則對A層的相對重要性和C層中各指標在其上層B層中各準則的權重,
二、計算綜合功效系數確定警情
在計算出單項功效系數和確定好各個指標的權重的基礎上,運用以下公式求出企業的綜合功效系數,再根據結果的大小,確定警情。根據綜合功效系數=Σ單項功效系數X該指標的權重,可將警情劃分為相應的警度區間。
三、案例分析從石油行業的發展趨勢來看,準確分析
自身在財務管理活動中的優勢與不足,建立完善的財務監測與風險預警系統,做好財務風險防范與規避準備,對石油行業來說是非常必要而且緊迫的。
1預警指標體系應用
本文中的標準值是以《2011年企業效績評價標準值》中石油石化業大型企業的標準值為依據進行選取的。滿意值為行業優秀值,不容許值為行業較低值。對于《2011年企業效績評價標準值》中沒有統計而本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中涉及到的指標標準值則是根據航運業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值進行計算得出的。
2財務風險分析
我國學者通常認為我國ST上市公司就是陷入財務困境的公司,因此本文的重點研究對象也是ST公司。對于財務困境的研究方面有很多,但財務困境預警研究是最具實用性的。如今,在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十分發達,有許多復雜的模型,但這些模型和方法并不適合廣大的信息使用者。因此本文力求使用最簡單的單元趨勢分析來預測公司財務困境,并使用Z-模型進行驗證。
本文的研究對于預測上市公司發生財務困境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尤其可以滿足那些對財務知識沒有深入了解的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關鍵詞:財務困境,預警,上市公司,ST
Research on Financial Distress Warning Model of Listed Corporation—Basing on the Case of ST Changyu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listed corporation problems has been subjected to people's concern more and more, and meanwhile, the financial distress problem of listed corporation is more outstanding. However, finance distress is really uncommon topic in the financial realm. The literatures of financial distress are also not completely fresh, and I made a more complete and elaborate sorting in the text.
The domestic scholars always regard the ST companies as the company suffering financial distress, and therefore, the textual point research object is also ST companies. There are a lot of researching aspects in financial distress, and however, the financial distress warning model is most practical. Nowadays, this researching aspect is quite flourishing and there are many complicated models. But these models and methods are unsuitable for the numerous information users. Thereby, this text introduces the simplest model, unit trend analysis, to predict the company financial distress, and use Z-Score model to carry on verification.
This research is helpful for the prediction of financial distress, and especially, it can meet the need of the information users without thorough understanding to financial knowledge.
Key words: financial distress, prediction, listed corporation, ST
目錄
摘要……………………………………………………………………………………………i
Abstract……………………………………………………………………………………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選題的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財務困境的意義 1
第三節 關于財務困境研究的文獻回顧 2
第二章 財務困境概論 3
第一節 財務困境的概念 3
一、國外學者的觀點 3
二、國內學者的觀點 3
三、本文的界定 3
第二節 財務困境形成的過程及其原因 3
一、國外學者的觀點 4
二、國內學者的觀點 4
三、本文的界定 5
第三節 財務困境的征兆 5
第四節 財務困境的預警及其模型介紹 6
第五節 財務困境的脫困途徑及其方法 7
第三章 案例研究 9
第一節 公司簡介 9
第二節 公司對財務困境的預警 10
一、財務預警的資料來源 10
二、原始財務比率的選取 10
三、財務比率的趨勢分析 11
四、Z-模型驗證 19
五、非財務指標的預警 20
第四章 結束語 22
一、全文總結 22
二、研究的局限性 22
參考文獻 2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選題的背景
隨著我國加入WTO,我國企業將面臨著更大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中小企業要應對外國跨國公司的激烈競爭,另一方面,大型企業想要走出國門做大做強。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沖擊、面對外國公司的搶攤威脅、面對知識經濟帶來的競爭壓力,傳統財務理論中持續經營假設逐漸松動,企業面臨的不確定性日益增大。在這種趨勢之下,對公司的經營和財務上的控制提出了較高的。上市公司作為我國公司的先鋒隊伍,應該為其他公司做出示范。然而,在即使沒有國外競爭的情況下,我國也有許多上市公司因種種原因而陷入財務困境以至退市或破產。事實上,企業陷入困境是一個逐步惡化的過程,這通常從財務上可以看出來。因此,建立財務預警系統就可使經營者及時發現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預知財務困境的征兆,及早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減少財務損失。
而且,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和日益規范化,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成為股東、債權人、政府管理部門、證券分析人士乃至公司員工關心的主要問題,而“財務狀況異常的特別處理”作為中國證監會對財務狀況不好的上市公司的一種處置方式也因其重要影響性越來越受到關注,有必要對這一事件進行預測以防范投資風險。根據在客觀、公允基礎上披露的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通過構造合理的預測模型,正確地預測企業財務困境,對于保護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利益、經營者防范財務危機和政府管理部門監控上市公司質量及證券市場風險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第二節 研究財務困境的意義
(一) 有利于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
財務困境對于公司而言是一個重大的打擊,一旦公司陷入財務困境,持續經營有時也會受到威脅。財務數據是公司經營的真實的數據反映,而它的相關比率分析更是公司最好的財務預警信息。如果能建立起公司的財務困境預警系統,那么會有助于上市公司及早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和控制問題,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 有利于證券監管部門的監管工作
為了提示投資者上市公司不同的財務風險,證券監管部門對連續虧損兩年的上市公司實行ST處理(Special Treatment的縮寫) ,對于連續三年虧損的上市公司實行暫停上市和退市制度。然而,這些都是根據上市公司的虧損狀況而定的,而且此時木已成舟。是否可以找出其他能有效反映出財務困境的財務指標呢?建立一套財務困境以及財務困境惡化預警系統,并找出判斷上市公司是否發生財務困境的關鍵性財務指標,這對于監管部門的事前監管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 有利于投資者的決策
現行的預虧、預警制度都是針對上市公司出現財務困境以后的相關措施,其與否以及的確切時間都取決于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調控的余地很大。一旦上市公司被ST處理,這已經是為時晚已,或許投資者已經遭受重大損失。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更多的是需要一種事前信息。因此,若能建立一套財務困境、財務困境惡化預警及財務困境處理系統,對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有著重要意義。
(四) 有利于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決策
上市公司的利益相關者還包括債權人,擔保人等。盡管上市公司現在擁有直接融資的渠道,但由于有諸多限制性條件,例如配售股份總數不超過本次配售股份前股本總額的百分之三十,最近三個會計年度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于百分之六 等等。所以間接融資仍然是上市公司融資的主要途徑。債權人在貸款之前和擔保人在提供擔保之前,總是很想了解上市公司發生財務困境的可能性,從而保障自己資金或公司經營的安全性。對于現在的中國市場而言,債權的流動性不強,使得一旦上市公司發生財務困境,債權人很可能不能回收這筆貸款而成為壞賬,從而擔保人也會因此而受牽連。所以研究財務困境對于上市公司的其他利益相關者也有重要的意義。
第三節 關于財務困境研究的文獻回顧
財務困境(Financial Distress)研究始于二十世紀30年代,而在80年代以后才得到迅速發展。對于財務困境研究的方面主要集中于財務困境形成的原因,財務困境預警,財務困境成本和財務困境的脫困方法。國外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早,我國相對而言起步較晚。
早在1966年,W. H. Beaver就在美國的雜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上發表了名為“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文章 。他使用財務困境公司的現金流量、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營運資本與總資產比率等比例的均值與非財務困境公司的同期指標均值進行差異的比較分析,發現越臨近財務困境的發生,其差異越大。1968年Altman提出了多元線性的判別方法 ,與單元的模型相比,有較高的效率。學者們通常稱該模型為Z模型。1977年他又與Haldeman、Narayanan提出了ZETA模型 ,而且此模型的預測效率又高于Z模型。1980年Ohlson則是首先應用Logistic回歸函數預測;最近的研究有Coats和Fant的神經網絡模型(1991)、Lindsay和Campbell的混沌理論模型(1994)、Charitou和Trigeorgis的期權理論模型(2000)等 。但這些發展起來的預測理論的理解和操作都十分復雜,有時不具有可操作性,在實際操作中對于財務困境預測還是使用一些較簡單的方法。他們在研究預測方法時也提出了對財務困境的定義、特點和形成原因等。
我國學者在此方面的研究始于90年代,1999年陳靜 首次以上市公司為樣本來進行財務困境研究。她選取1998年27家ST公司和27家非ST公司作為樣本進行實證分析驗證。結果表明在公司被ST處理前一年的預測效率較高,離此日越遠準確率越低。在2000年,張玲 抽取120家上市公司,其中60家公司的數據用作預測模型,另外60家公司作為檢驗,發現模型有超前四年的預測結果。其他的還有陳肇榮、吳世農等學者的相關研究。
第二章 財務困境概論
第一節 財務困境的概念
財務困境(Financial Distress)又稱為“財務危機”(Financial Crisis)或“財務問題”(Financial Problems),最嚴重的則是“財務失敗”(Financial Failure)或“破產”(Bankruptcy)。自從二十世紀30年代起,國內外學者對于財務困境的研究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和研究成果。然而,從相關文獻中我們可以發現,對于財務困境的概念沒有一個較高的統一,理論界人士在這方面的認識也存在較大分歧。但是,從總體上來說,財務困境公司都會表現出現金流量嚴重不足,無償債能力,無盈利能力等現象。所以,根據具體的研究內容,各個學者便會界定出各種各樣的財務困境概念。
一、國外學者的觀點
Beaver(1968)將財務困境定義為“企業不能償付到期債務”,包括破產、債務違約、銀行透支或無力支付優先股股利。
Carmichael (1972)把財務困境定義為公司履行義務時受阻,具體表現為流動性不足、權益不足、債務拖欠或資金不足等四種形式。
Deakin (1972)認為財務困境公司是那些“已經破產,無償債能力或者為了債權人的利益而被清算的企業”。
Blum (1974)認為財務困境公司面臨如下事件:“不能償付到期債務,進入破產程序或者與債權人達成明確的減少債務的協定”。
二、國內學者的觀點
1998年3月16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頒布了證監交字[1998]6號文件《關于上市公司狀況異常期間的股票特別處理方式的通知》,要求證券交易所應對“財務狀況異常”或“其他異常狀況”的上市公司實行股票交易的特別處理(Special Treatment,簡稱ST)。因此我國出現了一大批以ST作為界定財務困境公司的標志的學者,如陳靜、張玲、吳世農等。這也就是說,一旦上市公司被特別處理了,那么該公司就已經陷入財務困境。
然而,這種定義方法有其局限性。因為財務困境最主要的標志是現金流不足,而上市公司被特別處理的標準是盈利能力,所以ST公司也只是盈利方面出了問題,并不意味著其現金流不足以償還到期債務或促成違約。其實還應深入分析ST公司的現金流情況,才能真正判斷其是否確實陷入了財務困境。
三、本文的界定
本文將財務困境公司定義為現金流不足的ST公司。它的財務困境事項包括:
(1) 企業虧損和現金流嚴重不足事項。
(2) 無力償還到期債務,具有違約風險,資不抵債等事項。
(3) 破產事項。這里的破產包括清算、資產重組、債務重組等。
而且以上三種財務困境事項構成了逐步嚴重的三種財務困境的狀態,從虧損,現金流不足直到破產。這是財務困境公司不同階段面臨的情況。
第二節 財務困境形成的過程及其原因
自從1998年我國證券市場實施ST制度以來,許多上市公司被紛紛戴上ST的帽子。面對如此浩浩蕩蕩的脫困大軍,究竟如何才能預防財務困境和走出財務困境?為了找到預防和解決的方法,我們就十分有必要對財務困境形成的過程和原因進行研究。李秉成博士對次已經做過了系統地分析和總結。
一、國外學者的觀點
John Argenti (1976)通過案例研究和理論分析,提出了企業失敗的八項原因和四項失敗癥狀。八項原因包括:(1)企業管理差;(2)會計信息不足或會計信息系統存在缺失;(3)企業對經營環境的變化不能采取恰當的應對措施;(4)制約公司對環境變化做出反應的因素;(5)過度經營;(6)開發大項目;(7)高杠桿經營;(8)常見的經營風險。四項失敗癥狀包括:(1)財務比率征兆;(2)創造性會計;(3)非財務癥狀;(4)清算前數月表現出的癥狀。John Argenti對企業失敗的原因也分為不同層次,企業管理差是企業失敗的根本原因。
Subhash Sharma等人在John Argenti的研究基礎上建立了企業失敗過程的模型(如圖1所示)。并認為企業企業管理差導致戰略規劃或實施的錯誤,進一步導致業績指標的惡化;同時,不可預測事件即不可抗力也可能導致企業業績指標惡化。若無正確的應對措施或采用無效的應行動的話,企業最終的結果將會是破產。
1980年,鄧布拉德公司(Dun & Bradstreet)對企業破產原因的調查認為,“缺乏管理經驗,靠不可靠的經驗,徹底的管理無能是倒閉企業中94%企業的倒閉原因” 。此項調查結論也說明了管理問題是企業失敗的根源。
總而言之,外國學者普遍認為管理差是財務困境形成的根本原因,財務困境的不斷惡化也是從次開始。
二、國內學者的觀點
1999年,杜勝利 提出“A記分”法來分析企業風險。該法將影響企業風險的因素分為三類:(1)經營缺點,包括管理活動不深入、管理技能不全面、被動的管理班子、財務經理不夠強、無過程預算控制、無視現金開支計劃、無成本監督系統董事長兼任總經理、總經理獨斷專行、應變能力低是個方面;(2)企業在經營上犯的錯誤,包括高杠桿負債經營、缺乏資本的過頭經營、過大風險項目三個方面;(3)破產征兆,包括財務危機信號、被迫做假賬、經營秩序混亂、管理停頓四個方面。這三類因素的邏輯關系說明了企業破產不是突發的,而是一個過程,其起點是經營缺點,然后發生經營錯誤,出現征兆,終點是破產。
2000年,周首華等人 提出財務預警分析中的“四階段癥狀”(如圖2所示):第一階段是潛伏期,特征是盲目擴張、無效市場營銷、疏于風險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企業資源分配不當、無視環境的重大變化;第二階段是發作期,特征是自有資本不足、過分依賴外部資金、利息負擔重、缺乏會計的預警作用、債務拖延償付;第三階段是惡化期,特征是經營者無心經營業務和專心財務周轉、資金周轉困難、債務到期違約不支付;第四階段是實現期,特征是資不抵債、喪失償付能力,宣布破產。
概括來說,國內學者也傾向于認為財務困境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和經營上的問題。而且若對財務困境處理不當會不斷惡化,很可能連企業的持續經營也受到威脅。
三、本文的界定
財務困境是一個逐步惡化過程,而且是由某些特殊的成因引發的。本文將財務困境的成因歸納為以下幾點:
(1)企業經營管理的水平低下。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水平直接影響企業的競爭力、融投資決策、戰略規劃等等。若企業管理水平差,就會出現盲目投資、高負債經營、運用成本居高不下、急功近利的高速擴張等現象。一旦出了較大的差池,企業很容易陷入財務困境。
(2)企業內部控制機制缺失。內部控制機制是一整套系統,它包括會計、審計、預算、績效評估等等。如果該機制缺失或運行無效的話,也很難保證計劃的正確實施和經營的正常進行,也因此有財務困境的風險。
(3)企業外部經營環境的惡化。經營環境對企業的運行有時產生很巨大的影響。比如在經濟學上將經濟分為衰退、蕭條、復蘇和繁榮,在經濟大蕭條的時候,有許多企業陷入財務困境,這是企業本身無法控制的。再如去年全球油價不斷創新高,使得不少航空公司陷入財務困境。這些不可抗力,有時可通過預期將其化解,但有時是大勢所趨,并無法規避。
(4)大股東的“抽血”。在中國證券市場上,很多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將上市公司作為“提款機”,通過大額的債務擔保等手段,把上市公司的資金置換出來,進行“抽血”。在ST公司的年報中,可以發現應收大股東的資金數額之大已達到觸目驚心的地步。這也使上市公司從財務困境中難以自拔。
(5)企業家信托責任的缺失。有時并非管理者能力不夠,也不是外部環境惡化或大股東“抽血”,而是如郎咸平教授所說的企業家信托責任的缺失。所謂信托責任是指受托人對委托人/受益人負有的嚴格按委托人意愿(而不是自己的)管理財產的責任。在中國的上市公司中有相當一大部分是從國有企業改制而來的,企業的資產其實就是國有資產。一類企業家故意不全心全意經營企業,而享受自己的安逸生活,認為這本來就是國家的資產,和我無關。另一類則更是變本加厲,故意將企業做垮,想通過杠桿收購將國有資產變為己有。這一系列信托責任缺失的行為很容易使企業陷入財務困境。
綜上所述,財務困境的成因有內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知道了財務困境形成的原因,我們就可以對癥下藥,從而從根本上解決財務困境。
第三節 財務困境的征兆
在真正陷入財務困境之前,企業往往會表現出一些征兆。研究這些征兆對于建立起有效的財務困境預警系統有著重大的意義。本文將財務困境的征兆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 長期虧損或微利
本文之前已經說過,虧損并不意味著就企業就陷入了財務困境,但這是企業陷入財務困境之前的預兆。幾乎所有的財務困境公司都要經歷長期的虧損或微利。利潤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最終將表現在利潤當中。利潤同時又是企業的生命來源,只有靠此企業才能不斷地發展和持續經營。企業短期虧損可以通過前期積累的資金或直接、間接融資 渡過難關。然而,長期虧損必然會蠶食自由資金,并且很難再從外部獲得資金。這使得企業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從財務困境的深淵中難以自拔。
(二) 現金流嚴重不足
判斷企業是否陷入財務困境的最主要的標志之一就是現金流。而且引發財務困境的根本原因就是一定時期內企業的現金流出量大于現金流入量,以至企業不能按時償還到期債務。同時,資金不足還會導致企業經營難以為繼,簡單的再生產也無法維持。這樣企業將處于危險的境地。
(三) 財務狀況不斷惡化
財務困境的征兆還表現在某些財務項目和財務比率不同于非財務困境企業。而且研究此征兆十分有利于建立起財務困境預警系統。例如,Beaver(1966)認為財務困境企業的現金流與總負債比率、凈收入與總資產比率、總負債與總資產比率、運營資本與總資產比率、流動比率、非信用間隔(no-credit internal)六個比率的均值與非財務困境企業存在差異,并且隨著失敗的臨近,差異增大。陳靜(1999)比較ST公司與非ST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流動比率4個指標的平均值,也發現他們之間有較大的差異。財務困境企業隨著財務資源的逐漸減少,企業財務狀況開始惡化。一般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償債能力指標惡化,如資產負債率大幅提高,而利息保障倍數、流動比率及速動比率等卻下滑,低于市場平均值;(2)由于利潤下滑甚至出現虧損,有關企業盈利能力的指標開始惡化,銷售毛利率、凈資產收益率及總資產報酬率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3)由于銷售收入不斷下降,企業成長性指標開始惡化,如銷售增值率、資產增值率、凈利潤增長率等出現負增長;(4)資產營運狀況指標不佳,如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及流動資產周轉率等都下降明顯。而且,財務比率的分析是上市公司利益相關者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如果財務比率開始惡化,上市公司的利益相關者會袖手旁觀甚至雪上加霜,紛紛上門催款。如此一來,可能加速財務困境的發生。
第四節 財務困境的預警及其模型介紹
財務困境預警是為了達到防患于未然而采取的措施。關于這方面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但并沒有實質性的結果。直到20世紀60年代,Beaver(1966)和Altman(1968)發表了他們對財務困境預警模型的研究,此后該研究才得到長足的發展。總結起來,基于財務指標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單變量分析法
單變量分析法是指以某個重要的變量作為排序變量,讓樣本數據根據該變量以一定的順序排列,選擇最佳判定點對財務困境進行分析。最佳判定點是指誤判率最小的變量值。根據樣本數據,如果樣本公司的變量值大于或小于最佳判定點,則可斷定為財務困境公司,反之亦然。
(二)多變量分析法
多變量分析法是通過建立多元函數來分析預測企業財務困境,因此多變量分析法也稱作多元函數分析法。在諸多多元模型中,1968年Altman提出的“Z-模型”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該模型的具體公式如下:
其中: =營運資本/總資產; =留存收益/總資產; =息稅前收益/總資產;
=權益的市場價值/總負債的市場價值; =銷售額/總資產。
根據Z值的分布,Z在1.8以下的企業存在嚴重的財務困境,破產的概率很高;Z值介于1.8和2.99之間的企業可能破產也可能不破產;Z值在2.99以上的企業財務狀況良好,破產可能性極小。
(三)Logistic模型
Logistic模型建立在Logistic回歸之上,根據樣本數據估計出各參數值,經一定的數學推導運算求得財務困境公司陷入困境的概率。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許多學者在財務困境預測的研究中使用該方法,比較著名的有Martin在1977年的研究和Ohlson在1980年的研究。
(四)人工神經網絡模型
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是在對人腦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的認識理解基礎之上模擬其結構和智能行為的一種工程系統。Luther(1998)將采用遺傳算法的神經網絡模型與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比較,結果證明神經網絡的預測準確率要高于Logistic模型。
然而,新興的財務困境預警模型對于一般的信息使用者來說,理解和使用都存在著很大的障礙,而且一些數據的收集十分困難。例如“Z-模型”中需要負債的市場價值,但我國不存在債權債務交易的公開市場,只能使用賬面價值代替,使得模型的準確性大打折扣。
不過,隨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斷完善,可獲得的財務指標逐漸增多。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指標分為盈利能力指標、流動性與償還能力指標、資產管理效率指標、成長性指標和資本結構與財務扛桿指標。從我國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可獲得數據的指標共有25個(如表1所示)。這些指標可以較全面的體現一個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其實,上市公司的利益相關者可以通過分析這些指標的趨勢進行預測分析,這部分內容會下面案例分析中提及。
表1 上市公司財務比率
盈利能力指標 流動性及償還能力指標 資產管理效率指標 成長性指標 資本結構與財務杠桿指標
資產凈利潤率
資產報酬率
凈資產報酬率
銷售凈利潤率
主營業務利潤率
每股收益 流動比率
速動比率
營運資本與總資產比率
營運資本與主營業務收入比
利息保障倍數
總資產周轉率
存貨周轉率
應收賬款周轉率
固定資產周轉率
平均負債成本 盈利增長指數
Log(固定資產總額)
總資產增長率
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
留成利潤比
留存收益與總資產比
每股凈資產增長率 資產負債率
產權比率
第五節 財務困境的脫困途徑及其方法
對于已經陷入財務困境的公司而言,尋求走出困境的方法是當務之急。財務困境本身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困境并非十分嚴重的情況下,財務困境公司或許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扭轉形勢。但一旦公司“病入膏肓”,那么僅僅依靠公司本身是很難脫困的,這時就需要借助其他途徑。而且這些途徑必定是向公司的利益相關者尋求幫助,指股東、債權人、政府等。
(一)向股東尋求幫助。大股東可以向財務困境公司注入優質資產,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資金等。通過改善運營能力,營運資本和財務狀況等,使企業擁有新鮮的血液,從而走出困境。
(二)向債權人尋求幫助。債權人可以和財務困境公司達成債務重組的相關協議,如延長償還期限、減免部分債務、以非現金資產償還或以債權轉股權等等。這樣有利于企業減輕債務壓力和保有足夠的運營資金用于生產。
(三)向政府尋求幫助。政府可以給予財務困境公司一些優惠政策,如稅務減免、政府補貼等。這樣可以給困境公司創造更多的脫困機會。
上述三種途徑都是外部利益相關者給予的幫助。同樣,光憑單方面的努力往往是徒然的,要真正走出困境,還需企業自身的努力。例如,加強公司管理,提高公司效率,完善資本結構,打造核心競爭力等等。內外部共同努力才是脫困的關鍵。
找到了困境公司脫困的途徑,還必須有脫困的方法。在中國,一般有以下幾種:
(一)股東注入資源。如果股東可以通過增資擴股方式向財務困境公司投入資源的話,可以一方面緩解因為股本侵蝕而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緩解負債水平過高而存在的問題。
(二)資產重組。企業的資產重組包括收購資產、資產置換、出售資產、租賃或托管資產、受贈資產等等。一般而言,對于財務困境公司而言,可以采取資產置換和資產出售的方法來脫困。資產置換是指將困境公司以外的控股股東控制的優質資產注入困境公司,然后置換出困境公司的劣質資產。此法的直接作用就是可以調整困境公司的資產結構,提高資產質量,這樣就可以間接地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從而走出困境。資產出售更是一個行之有效方法。它是指困境公司出售閑置和劣質資產,出售與公司主營業務不相符以及與公司發展戰略不相符的資產。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通過出售資產獲得一筆資金,緩解資金短缺,還因此調整了不合理的資產結構。
(三)債務重組。債務重組,是指在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的情況下,債權人按照其與債務人達成的協議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讓步的事項 。包括五種形式:(1)以低于債務賬面價值的現金清償債務;(2)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3)債務轉為資本;(4)修改其他債務條件,如延長債務償還期限、延長債務償還期限并加收利息、延長債務償還期限并減少債務本金或債務利息等;(5)以上兩種或兩種以上方式的組合。通過債務重組,困境公司可以緩解債務償還方面的壓力,為走出困境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四)剝離盈利不佳的業務。這些業務對于企業而言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不但沒有什么利潤,甚至虧損,還要占用企業不少寶貴的資源。若將這些業務剝離出去,可以使企業專心于主業,從而提高核心競爭力。
(五)爭取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的支持往往為困境公司創造出許多脫困的機遇。政府不但可以給企業資金方面的補貼,還可以制定一些有利于困境公司所處行業的行業政策,這樣通常能在短期迅速提高困境公司的收入,從而走出困境。
第三章 案例研究
在第二章中,通過國內外學者的觀點,已經詳細地介紹了企業財務困境的概念、形成的過程及其原因,并一同界定了本文對此的定義。進而總結了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一些主要征兆和對財務困境的預警,還分析了企業陷入財務困境之后如何脫困的途徑和方法。但這些都是從理論的角度進行的探討,在這個章節會引人一家陷入財務困境的上市公司——ST長運,以結合案例的方式,更深入地分析和探討企業對財務困境預警和具體的脫困方法。
第一節 公司簡介
ST長運(600369)全稱叫做重慶長江水運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月9日上市。它是全國內河客、貨運及旅游運輸首家上市公司,注冊資本17230萬元,總資產132,704.58萬元,凈資產57,287.13萬元,員工3000余人。公司在2006年7月21日股改之前,主要由溫州新城、華融投資、北海現代等幾家公司共同控股,具體股權結構如圖3所示。公司擁有“觀光”系列旅游客船、“渝”字系列、“長天”系列高速船、“川陵”系列客貨船等各類船舶50余艘。是重慶市和三峽庫區水路客、貨運、旅游運輸骨干企業。
公司主要經營范圍:長江干、支流客貨運輸及旅游服務,民用船舶設計、制造、修理(甲級)。船舶營運航線有:重慶至上海、宜昌旅游專線;重慶至南京、九江、武漢、岳陽、宜昌綜合旅游、客運航線;重慶至巫山、涪陵長江高速船航線;重慶至彭水、龔灘長江、烏江干支直達高速船航線;涪陵至龔灘、貴州沿河烏江高速船航線以及沿途貨運航線。 公司經營航線西起重慶,東至上海,南抵貴州沿河,橫跨渝、湘、鄂、蘇、黔等省市,營運總里程8000千米以上,年安全運送旅客80多萬人次,接待中外游客30多萬人次。
目前公司下轄7家控股子公司和5家參股子公司。控股子公司有:重慶寶達船舶工程有限公司、重慶渝光交通設施有限公司、重慶經貿有限責任公司、重慶長運酒業銷售有限公司、重慶固力建筑鋼模租賃有限責任公司、重慶觀光旅業有限公司、西藏印象酒業有限公司;參股子公司有:四川藝精長運超硬材料有限公司、重慶北部倉儲加工基地建設有限公司、四川長運水運有限責任公司、涪陵長江博華電纜有限公司、重慶涪陵聯星汽車快速客運有限公司。
但出于種種原因,包括2003年的“非典”疫情、三峽截流等,公司利潤不斷下滑,甚至出現巨額虧損,在2005年被帶“ST”的帽子。在最近幾年當中,公司一直處于財務困境當中,同時也在尋求脫困的方法。其實 ,在公司進一步陷入財務困境之前可以提前預知。但公司在此方面沒有建立起有效的預警機制,導致長時間使公司處于困境之中。
第二節 公司對財務困境的預警
在這部分會結合ST長運公司的財務數據對財務困境預警進行分析,包括數據的采集,指標的選擇,預警的建立等。
一、財務預警的資料來源
本文研究所需全部的公司數據和信息來源于上海萬得資訊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Wind金融數據庫和中國上市公司咨詢網 ,同時結合上海證券交易所 官方網站上的數據進行對比,以確保研究所用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全面性。
二、原始財務比率的選取
無論采用單變量分析法還是多變量分析法,抑或其他更現代的分析方法,研究者一直力求篩選出具有較強解釋能力和較穩定的財務比率來構建模型。雖然研究者總是希望證明自己所使用的變量比其他研究更有效,但從已有的研究中來看并沒有一致的結論,連一致的篩選方法也沒有。本文因此也只能盡可能多地分析各種財務變量,一方面可以不遺漏可能的具有優秀解釋力的財務變量,另一方面想通過財務比率的變化趨勢來預測財務困境出現的可能,這是一種較簡單的判斷方法,適合于一般投資者和企業管理者。
本次研究選取了ST長運公司1997年至2006年定期報告中的數據,分別計算并分析了5組18個財務比率指標的趨勢(如表2所示),作為財務困境預警的信號。
表2 財務比率分類
獲利能力 償債能力 營運能力 成長性 資本結構
銷售凈利率主營業務利潤率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利息保障倍數 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股東權益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 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
主營業務利潤增長率凈資產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 資產負債率產權比率選取這些指標的根據是:(1)財務比率必須滿足研究的要求;(2)這些比率在財務困境研究中普遍被使用;(3)獲得指標十分便利,即使外部投資者也可通過資產負責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的數據計算而得。
三、財務比率的趨勢分析
(一)獲利能力指標
獲利能力,簡單地說就是企業獲取利潤的能力,它反映了企業的效益狀況。效益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前提,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尤為如此。從市場的角度來看,長期虧損必然侵蝕企業全部資源以至退出市場。所以企業的獲利能力指標可以被視作財務困境預警的首選指標。
(1)銷售凈利潤率,又稱利潤邊際,它是企業本期凈利潤與銷售收入凈額比率。這個指標反映每元銷售收入凈額所能產生的凈利潤,它的下降通常說明企業產品缺乏競爭力,這也可能是企業發生財務困境的重要原因。
上圖的趨勢基本上和銷售利潤率的趨勢相吻合,從2003年開始主營業務利潤率不斷下滑,到2005年達最低點,將近-100%。
但是只看利潤并不知道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是收入下滑還是成本費用的上升。如果能結合收入、成本、費用方面的數據分析,就能夠找出利潤下滑的原因,也能夠反映出企業成本控制、費用管理、產品營銷、經營策略等方面的不足和缺陷。
從以上三張圖表中我們可以獲知從2003年起,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大幅度下滑,雖然伴隨著主營業務成本的下降,但降幅遠遠小于收入的降幅。致使主營業務成本率 大幅攀升,2005年的數據將近1997年的兩倍。說明企業的成本以固定成本為主,并不能隨著收入的減少而降低成本。
公司從2001年上市以來,資產報酬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已經下跌到較低水平,到2003年開始就徘徊在負值中。說明公司對資產的運營能力低下,不能發揮出公司全部資產潛在的盈利能力。這深層次的原因是公司管理能力低下。
綜上所述,ST長運公司受到2003年“非典”疫情和三峽截流等的影響,主營業務收入不斷下滑,伴隨著成本居高不下和費用激增,公司的經營受到嚴重打擊。而且由于公司管理能力的水平較低,使得資產的運營效率極低。因此,從獲利能力的角度分析,可以認為公司從2003年起時有在將來陷入財務困境的可能性。
(二)償債能力指標
為擴大業務規模或滿足經營周轉的需要,幾乎每一個企業都是負債經營,只是負債比率有高低不同而已。高負債率通常稱為冒險經營,而低負債率被認為是保守經營,但對于不同的行業負債率是很不同的。無論負債高低,到期償還債務是企業正常經營的基本前提。企業如果不能償還到期債務,就可能被債權人接管或被法院判定破產。因而,有關償債能力的財務指標常用來考察企業短期財務危機的重要指標。
(1)流動比率,又稱營運資金比率,它是流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的比值。表明每元流動負債有多少流動資產可以作為償還債務的保證。一般情況下,流動比率越高,反映企業短期償債能力越強,債權人的權益越有保證。對于生產企業而言,合理的最低流動比率是2,因為該類企業流動資產中變現能力最差的存貨金額約占流動資產總額的一半,剩下的流動性較大的流動資產至少要等于流動負債,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才會有保證。
(2)速動比率,又稱“酸性試驗比率”,它是將流動資產中那些“放久容易變酸的東西”(指存貨和待攤費用這些變現能力相對差的項目)予以剔除后剩下的資產,如現金、短期投資以及應收款項等速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而得。它可用作流動比率的輔助指標,有時流動比率高,但是流動資產中易于變現、具有即時支付能力的資產少,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仍然較差。因此,速動比率與流動比率相比能夠更加準確可靠地評價企業流動性及其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
該指標在2003年一下子從4倍跌到-4倍,這樣突然的巨變足以引起公司管理者和利益相關者的注意。公司很可能在未來幾年內陷入財務困境。
綜上所述,從ST長運公司的償債能力和流動性來看,因為短期債務所占比例較少,所以短期債務的償債能力還可以,但長期債務的償債能力讓人擔憂。2003年的指標發生的巨變值得注意,未來有發生財務困境的可能性。
(三)營運能力指標
營運能力是指通過與資產周轉速度有關的指標來反映企業經營、管理和使用資產效率的能力。企業償債能力和獲利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人員對資產的有效利用。資產利用效率高,資產周轉速度和資產變現的速度也就會加快,獲取的收入和利潤也就會增多,因而償債能力和獲利的收入也就會增強。所以資產管理效率方面的財務指標也是建立財務困境預警模型必須考慮的原始指標。
(1)應收賬款周轉率,是企業一定時期內賒銷收入凈額同平均應收款項余額的比率。它反映企業在報告期內從賒銷開始至收款為止的周轉次數。周轉率越快,周轉所需的時間越短,企業應收款項回收速度也就越快,信用管理工作的效率就越高,這不僅將減少或避免發生壞帳的可能性,而且有利于提高企業資產的流動性和企業短期債務的償債能力。該指標的放慢常常是企業經營面臨困難的信號。
在2003年之前凈資產增長率和總資產增長率都保持在正增長,但其后一直處于負增長狀態。這值得公司利益相關者的關注,對預測財務困境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綜上所述,成長性指標在計算方法和其趨勢變化方面有其特殊性,對建立財務困境預警系統不是十分有效的指標,但其中某些指標可以作為財務困境預警的參考指標。
(五)資本結構指標
在企業發生財務困境的前后,企業的資本結構往往會發生較大的變化,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負債比例的上升。因此,資本結構指標是建立財務困境預警不可忽視的重要指標。
(1)資產負債率,又稱負債比率,是企業一定時期內負債總額對資產總額的比率。它說明在企業總資產中債權人提供資金所占的比重以及企業資產對債權人利益的保障程度,還反映了企業舉債經營的風險程度。適度的資產負債比率既能表明企業投資人、債權人的投資風險較小,又能表明企業經營穩健、有效,具有一定的再籌資能力。
該指標的走勢和資產負債率十分相似,只是變化的幅度并不是很大。但很明顯從2003年起產權比率開始高于歷史的高度。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企業的資本結構狀況,對企業財務困境有良好的預測能力。因為在中國一旦企業現金流出了問題,企業管理層首要想到的就是舉債。這樣,在公司陷入財務困境之前,會有公司杠桿提高的跡象。
(六)總結
限于現在許多先進的財務困境預警模型后十分復雜,對于上市公司一般的利益相關者來說使用起來十分困難。因此,本文使用財務指標的趨勢分析來預測上市公司的財務困境發生的可能性。對于ST長運公司而言,通過以上5組指標的分析,總體上得出公司在2003年開始指標有異常的變動,而且這種變動十分劇烈并且可能影響到公司的持續經營。但這些分析只是個例分析,并沒有得到實證研究的驗證。但說明了上市公司在陷入財務困境之前,財務指標會有一些預示作用。
四、Z-模型驗證
上面只是通過財務指標的趨勢進行分析,所謂預測的準確性在當時也沒有其他證據的支持。因此,在這里使用國際上較著名的Altman教授建立的財務困境預警模型——Z-模型對前面的趨勢預測進行驗證。
為了計算Z值,我們需要下列原始數據:流動資產、總資產、流動負債、總負債、股東權益凈值、股本凈額、資本公積、銷售收入、利潤總額、財務費用、和年底的股票市場的收盤價格。各個變量的計算方法解釋如下:
中的營運資本=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中的留存收益=股東權益凈值-股本凈額-資本公積;
中的息稅前收益=利潤總額+財務費用;
中的權益的市場價值=股本*年底的股票市場的收盤價格,總負債的市場價值由總負債的賬面價值代替。
從2001年ST長運公司上市以來到2005年的Z值計算結果如下: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營運資本/總資產
0.095595 0.127220 0.142194 0.024893 -0.203915
=留存收益/總資產
0.034330 0.036625 -0.014984 -0.114298 -0.393216
=息稅前收益/總資產
0.026533 0.023686 -0.039656 -0.077121 0.029226
=權益的市場價值/總負債的市場價值 4.466938 1.913956 0.975989 0.623738 0.587232
=銷售額/總資產
0.104544 0.118166 0.060096 0.067271 0.046542
Z值 0.134 0.132 0.066 0.067 0.043
根據Altman的大量實證研究,得出了關于Z模型的經驗判別區域:即當Z值小于1.81時,公司會在不久的幾年內走向破產;而如果Z值大于2.99,則表明公司運作非常正常,不會出現財務困境;如果公司的Z值介于1.81到2.99之間,則是所謂的“灰色地帶(gray area)”,在這一區段內,公司的未來很難通過Z值進行推測,很可能發生破產,也很可能正常的運作下去。一般認為,如果Z值落在灰色地帶,而且伴有下降趨勢或明顯波動的,應該要加以注意;而伴隨著上升態勢的,則表明公司狀況良好。但從Z-模型在中國應用的研究文獻來看,我國上市公司的Z值普遍較低,因此,Altman教授的判別區域并不適合中國。
在此可以不必通過區域的劃分就可得出結論:ST長運公司的Z值從2003年突然大幅度降低,可以說明公司陷入財務困境的可能性很大。此結論與財務指標趨勢分析的結果一致。
五、非財務指標的預警
當企業有陷入財務困境的風險時,不但在企業的財務指標上有所反映,而且在非財務指標上也有一定的體現。對于ST長運公司而言,在陷入財務困境之前也有許多非財務征兆。
(1)審計意見的變化。在2003年以前,利安達信隆會計師事務所對ST長運公司都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而此后出具的是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和帶強調事項段的保留意見。這突然的變化預示著公司經營存在一定的問題和風險。
(2)資產出售等事項。從2003年開始,公司不斷出現資產出售的公告,一方面說明公司剝離副業,專心于主業經營,另一方面說明企業缺乏現金,通過其他方法難以取得資金,只能通過出售資產。
(3)資產抵押事項。當公司病入膏肓時,只有通過抵押主要的固定資產從銀行獲得一筆經營所需的資金。2004年6月22日,公司將三艘船舶進行抵押,向工商銀行涪陵分行申請流動資金借款。這是公司已經進一步陷入財務困境。
(4)訴訟事項的增多。從2004年開始,銀行不斷向法院提出財產保全的申請。說明主要的債權人已經意識到公司陷入財務困境,并有破產的風險,采取的法律措施。
因此,可以通過一些非財務指標對上司公司的財務困境進行預測。但有時這些信息有點滯后,因為像提出財產保全的申請的信息說明公司已經陷入財務困境。不過這些對于上市公司的中小投資者而言是十分有用的預警信息。
第四章 結束語
一、全文總結
本文開始時對財務困境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包括財務困境概念的界定、形成的原因和過程、財務困境的征兆、現有預警模型的介紹和陷入財務困境后的脫困途徑和方法。這些理論的總結和介紹包括了國內外學者的不同觀點。本文的重點是普通利益相關者對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困境的預警,但從已有的文獻來看,對財務困境預警的模型越來越復雜,根本不適合一般信息使用者。因此,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最基本的財務指標趨勢分析對ST長運公司進行財務困境預警研究。
案例研究表明在企業陷入財務困境之前,財務比率有異常的波動,包括:(1)獲利能力的不斷下降,收入下降的同時伴隨著成本費用的上升;(2)長短期償債能力的不斷下降,流動性缺乏;(3)營運能力的下降,資產周轉速度放慢和資產利用效率的變差;(4)成長性指標下降,出現負增長;(5)企業經營杠桿變大。因為各個公司有其特殊性,這些指標中有些并不會呈現出規律的趨勢,但大部分指標可以起到預警作用。而且一些非財務指標的信息同樣可以起到預警作用,包括審計意見、資產出售、法律訴訟等事項。因此,針對以上幾點,陷入財務困境的公司若能再陷入財務困境前幾年發現這些征兆指標,及時提高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資產管理能力、利息保障倍數,在提高盈利能力的同時能降低資產規模,降低資產負債率,合理調整企業的資產構成,優化資本結構,集中優勢資產,使資源集中于經營重點,提高企業的市場價值,從而避免財務困境。作為上市公司的其他信息利用者可以結合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的信息對上市公司財務困境進行預警,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二、研究的局限性
(1)本文數據全部直接從公司報表上摘取,未經任何處理,因此有些年份異常波動的因素沒有去除,使得一些波動現象無法解釋。但對于一般信息使用這而言,這種直接摘自報表的做法適合更多人群。
(2)因為本文采用的是案例研究,最終的結論從某種意義上說只適合ST長運一家公司,但對其他研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雖然在財務指標趨勢分析之后應用了Z-模型的檢驗,但還是可能存在偶然性符合。若要進行結論的推廣,還必須經過實證研究的檢驗。如此得出的結論才更具有科學性。
(3)因為只對一家公司進行研究,沒能給出異常波動的振幅達到多少才是財務困境可能發生的臨界點。這同樣需要實證研究進行解答。
參考文獻
陳靜,“上市公司財務惡化的實證分析”,《會計研究》,1999年第4期。
道格拉斯R愛默瑞,約翰D芬尼特,《公司財務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P868。
杜勝利,《企業經營業績評價》,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P132-136。
李秉成,《企業財務困境研究——上市公司財務困境實證分析》,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彭韶兵,刑精平,《公司財務危機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袁衛秋,“基于會計和治理信息的財務困境預測模型研究”,《證券市場導報》,2006年8月號。
張玲,“財務危機預警分析判別模型”,《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0年第3期。
周首華等,《現代財務理論前沿》,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P167-170。
Altman,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 Journal of Finance, 1968, 9.
Altman, Haldeman, Narayanan, “ZETA Analysis: A New Model to Identify Bankruptcy Risks of Corporation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77, 1.
Carmichael, “The Auditor’s Reporting Obligation”, Auditing Research Monograph, 1972, 1.
Deakin, “A Discriminant Analysis of Prediction of Business Failure”,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72, Spring.
Marc Blum, “Failing Company Discriminant Analysi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74, Spring.
Max L. Heine, “Predicting Finanacial Distress of Companies: Revisiting the Z-score and ZETA? Models”,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New York University, 2000.
【關鍵詞】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機制;經營風險
企業財務預警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經被提出來,國內外的相關學者圍繞著企業財務預警開展了大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并取得了顯著成果。但是,大部分都是將上市公司作為研究的樣本,在此基礎上確立了財務預警體系模型,使財務預警能夠融入到企業制度建設與創新中來。由此,將現代化的企業制度當作目標,在企業現代化的管理制度中融入財務預警能夠使我國現代化企業走出特色化的經營道路。
一、企業財務預警體系的設計
1.企業財務預警體系設計目標導向與“剛性約束”
(1)構建出企業財務預警體系設計目標導向
企業財務預警管理是圍繞著固定目標開展的,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就是指使用現代化的財務預警方法、技術對企業財務危機進行監測與評價,使企業以及與企業相關的部門或者機構能夠真實的了解財務危機信息,進而提出治理方法,增強企業對抗財務危機的能力。具體方法有:及時對企業內部、外部的財務變化情況進行監測、評價,加強對變動信息的了解、分析,不斷從眾多的信息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對企業內部管理的波動性變化或者是錯誤的信息進行監測,并提出正確的應對策略。
為了確保企業財務管理能夠更好的結合上述目標開展,可以對設計目標進行確定,將目標總結為:在總結相關管理經驗現狀以后,構建出一個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預警體系,使體系建設與財務預警目標之間能夠相互作用。
(2)企業財務預警體系設計的剛性約束
財務預警必須體現出預測性。企業財務預警要具有最基本的企業未來價值的預測能力,就是指能夠依據企業經營與發展的實際情況,在總結與分析相關數據資料以后,分析出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并不是光依靠企業過去以及當前的經營成果做出的隨意性的評價。為此,財務預警體系設計具有前瞻性是最基本的,只有具備這種前瞻性才能真正發揮預警功能,企業才能依據這些內容制定出發展策略,成功規避財務危機。
動態性。財務預警系統的設計不僅要能夠具有預測能力,還要具備企業經營趨勢的分析能力。具體就是指將企業過去的發展情況與未來的發展情況聯系到一起,使企業所有的經營活動連成一個動態的整體,分析過去、掌握未來,實現預警的動態串聯效果,使靜態風險成功轉移。
2.企業財務預警體系理論框架構建
(1)做好預警體系構成要素的識別
財務預警信息收集、傳遞、共享是企業財務預警工作開展的最基本內容,能否將收集到的信息提煉準確、具體是決定財務預警體系高效運行的關鍵。企業財務預警管理信息分為外部信息監測與內部管理信息的監測。外部信息收集的準確度是決定企業生產經營效率的關鍵,而外部環境的變化則能對企業生產經營造成較大的波動性影響,要盡量減少外部環境對企業經營的影響,不斷增強企業抵御外界危機的能力。
(2)財務預警信息分析與處理
借助財務報表信息或者是從外界收集來的其他信息能夠對企業財務預警信息做出分析與處理,可以使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對各類風險做出合理的歸類、整合、加工,進而發現風險點。預警信息分析與處理能夠將諸多零散的信息或者數據轉化為危機預控信息,借助科學分析方法能夠將企業財務危機逐漸縮小,進而對重大財務危機形成的因素起到抑制作用。在對財務風險出現的原因有一定了解以后,就可以采取必要的手段對危機進行有效的治理。
二、企業財務預警運行機制
1.企業財務預警運行機制的作用機理
一般來說,企業財務預警運行機制的作用包含三個層次,具體如下圖所示,第一層是內側的小圓圈部分,能夠表示出財務預警運行機制的各個要素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個“蛛網”狀的系統結構。在整個系統中,財務預警組織機構是最為核心的一個部分,能對財務預警信息機制、預報機制以及監督機制等產生較大的作用;一個有效、科學的預警組織機制能夠將三者的運行結合起來,發揮監督與約束作用。第二層是第二個圓圈內中公司財務預警的內生要素,這些要素處于財務預警運行機制的邊界位置處,通過整體的財務預警運行機制能夠對各個部分的財務預警要素造成不同的影響,從而達到運行機制平穩運行的效果。第三層各個圓圈表示的是影響企業財務預警機制運行的外界因素,這幾個因素都會對企業財務預警機制運行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并與其他各層有密切聯系,為此,企業的財務預警機制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
2.企業財務預警運行機制的實施保障
(1)企業管理人員要樹立起危機防范觀念。因為危機的客觀性較強,并且是企業不能完全預測的,有一定的突發性,任何企業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財務危機,管理者只有沉著應對,才能制定出系統性較強的策略來化解危機。為此,企業相關管理人員要將財務危機的防范觀念傳遞到每一個部門,從財務危機預警體系的構建、危機數據的獲取、預警報告的制定等方面做好有效的保障。要引導各級員工積極參與到危機的防范中來,提高危機的辨別能力。
(2)企業財務預警體系要想穩定運行要依靠一個靈活、高效的管理系統作為支持,能夠為企業提供更完整、系統的經營資料或者數據。預警體系中包含的信息非常多,并且系統運行的前提是對信息的加工與處理,由此,只有準確、靈活的信息管理系統才能保障財務預警體系的高效運行。在管理信息系統中就包含了很多的內容,主要有會計管理信息及經營信息收集分析系統等。會計管理信息系統是基于企業會計制度形成的,能夠為企業提供更為全面、真實、完整的會計信息,而企業經營信息收集分析系統則能夠更為真實的反映出企業財務運行情況,為企業發展提供依據。
(3)正確處理企業財務預警體系與其他管理體系間的關系。財務預警體系要將企業財務信息作為核心,在預警目的基礎上,做好對企業經營業績的評價;利用預警信息可以為相關生產環節、銷售環節以及采購環節提供動態監測,并能夠及時將預警信號發出。而財務信息則是企業各項經濟成果的集中反應,直接決定了企業經營、資金運轉、經營措施的制定等內容。為此,財務預警與企業經營間是相互作用、相互相應的,也能減少經營風險發生的幾率。
三、結語
本文主要對我國企業財務危機預警體系設計、財務預警機制等內容進行了分析,可見,要想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更為順利、防范財務危機的出現就要對財務危機預警做好相關研究。
參考文獻:
[1]張在旭,宋杰鯤,張宇等.一種基于支持向量機的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新模型[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0(4):132-136.
[2]徐孝民,王智寧.基于希金斯可持續成長模型的企業財務危機預警實證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2(6):57-62.
[3]黃曉波,高曉瑩.基于神經網絡的企業財務危機預警研究--以制造業上市公司為例[J].會計之友,2015(5):30-34.
[關鍵詞] 財務危機 主成分分析 Logistic分析 財務預警 財務指標
1.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市場開放度的不斷加大,使得國內外市場競爭日益加劇,企業內部管理機制也不斷出現新的問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更是給不少上市公司帶來了嚴重的經營危機。而陷入經營危機的上市公司幾乎毫無例外地都是以出現財務危機為征兆。
本文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按照理論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來構建論文。選取了30家ST和30家非ST的上市公司作為案例分析。其中15家ST和15家非ST的上市公司用來構建預警體系,另15家ST和15家非ST用來進行驗證。通過該論文的研究希望能引起上市公司對財務預警的重視,及早診斷出財務危機的信號,并采取相應對策,使企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2.理論分析和模型自變量的確定
2.1 理論分析
2.1.1 財務預警的概念
財務危機預警是以財務會計信息為基礎,通過設置并觀察一些敏感性預警指標的變化,對企業可能或者將要面臨的財務危機所實施的實時監控和預測警報。財務預警由財務危機和預警兩個詞構成。它要求管理人員依據相關指標的變化來預測企業財務即將呈現的問題,及時向利益相關者提出警示。企業的支付壓力和支付能力的脫節是財務危機的表象,資金配置的失效是財務危機的實質。財務危機事實上是一種風險控制機制。
2.1.2 財務預警的理論基礎
企業預警理論是構建財務預警系統管理理論的基礎理論,主要包括危機管理理論、策略震撼管理理論、企業逆境管理理論以及系統非優理論。
2.2 系統樣本的選取
中國證監會于1998年3月16日頒布了《關于上市公司狀況異常期間的股票特變處理方式的通知》,要求證券交易所應對“狀況異常”的上市公司實行股票的特別處理(special treatment,簡稱ST)。我國證券市場上被ST的股票大多是由于“連續兩年虧損或每股凈資產低于股票面值(1元)”,即財務指標的惡化是上市公司被特別處理的主要原因。因此國內研究一般把被ST作為上市公司陷入財務危機的標準,本文也將ST公司作為財務危機公司,非ST公司作為財務安全公司。
在對上市公司進行研究時,由于同一指標在不同行業之間往往有不同的標準,因而在確定研究樣本時,最好僅選取某一行業的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來建立財務危機預警體系,這樣可以避免因為不同行業的數據可比性不高而導致的模型實用性不高。在中國證監會公布的13個上市公司行業大類中,制造業所占的比例最大,經過分析比較,最終將我國滬市A股中的制造業上市公司作為本文的研究樣本。
本文的研究當中采用配對的方法,從滬市的上市公司中來選取樣本,即選取近被ST的上市公司作為財務危機樣本組,共30家。同時選取與財務危機組30家上市公司同行業,資產規模在10%差異之內的30家非財務危機上市公司作為配對樣本。
2.3 變量的選取
本文在參考了眾多文獻的基礎上,分別從企業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資產營運能力,成長能力和獲取現金能力反應企業的財務狀況的5個方面出發,考慮了指標數據獲取的難易程度并結合了以上原則,選取了以下15個指標來建立指標體系做為分析的起點。如表1所示。
3.實證研究和結果分析
本文將利用SPSS統計軟件作為分析工具,對以上所收集的樣本公司的財務指標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和邏輯回歸分析,建立預警模型。
3.1 因子分析
在上文確定了15個財務指標用來建立財務危機預警模型,這些指標從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公司的財務狀況。并引進統計學的因子分析法。通過因子分析,找到較少的幾個因子,進而代表數據的基本結構,反映原始信息的本質特征,然后用這些因子代替原來的觀測量進行其他相關的統計分析,建立預警模型。
下邊對研究樣本在被宣布ST處理的前一年的15個財務指標數據運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因子分析。首先,我們可以得到KMO和Bartlett的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KMO和Bartlett的檢驗結果
KMO 和 Bartlett 的檢驗
取樣足夠度的 Kaiser-Meyer-Olkin 度量。
由表2 可知,KMO值和Bartlett球度檢驗結果得出,樣本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
在對研究樣本的15個指標完成因子分析計算后,可以獲得15個特征值。本文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6個因子變量作為下一步研究所用的變量。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到,這6個因子的累計貢獻率達到了81.123%,即這幾個變量已經包含了原來15個財務指標81.123%的信息,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這6個因子變量基本反映了原有的財務指標的綜合差異。
3.2 Logistic回歸分析以及實證研究結果
3.2.1 邏輯回歸模型
邏輯回歸模型是對二分類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時最普遍使用的多元統計方法。它根據樣本數據使用最大似然估計法估計出參數值,經過一定的數學推導運算,可求得相應變量取某個值的概率。
邏輯回歸模型的數學表達公式為:
可以等價的表示為:
在這里,P表示某件事發生的概率,ai為呆估計參數,Fi為自變量。
3.2.2邏輯回歸分析及預警模型的構建
利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對上述60家上市公司的六個因子變量進行邏輯回歸分析,可以建立相應的財務危機預警模型。
(1)模型判別分割點的選取
在建立邏輯回歸模型時,首先必須確定所要建立的模型的判別分割點。由于本文所選取的樣本是均衡的,即兩類公司的比例為1:1,故采用0.5作為分割點。因此,通過模型計算出來的某公司的概率大于0.5時,那么就判定樣本公司為ST公司;反之,視其為非ST公司。
(2)分析結果及構建模型
將研究樣本前一年的6個因子變量輸入SPSS統計數據中,選擇邏輯回歸法,可以得到以下結果,如表6所示。
表6方程中的變量
從上表可以看到F1、F4、F5、F6這因子變量都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5%的顯著性檢驗,進入了最后的模型中,而x2、x3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因而模型中最終只有4個因變量。根據上表,我們可以得到前一年的邏輯回歸模型:
P值的范圍在[0,1],該值越大,表明公司在未來一年內發生財務危機可能性越大,反之,這表明公司的財務狀況比較安全,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比較小。由于此模型是以0.5作為判別的分割點,因此當P值大于0.5時,在未來一年內將會被判為ST公司;反之,我們將被研究公司判定為非ST公司。
由上面的表達式可以得出企業的破產概率與F1、F4、F5和F6這四個因子成負相關,即該四個因子越大,企業的破產概率就越小。其中,F1主要由總資產的收益水平、銷售的凈利潤以及現金的回收能力決定,反映了企業的盈利能力以及現金的回收能力;F4主要由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和總資產增長率決定,反映了企業的成長能力;F5主要由應收賬款周轉率和存貨周轉率決定,反映了資本的營運能力;F6主要由總資產周轉率和以及資產的增長率決定,反映了資產的狀況。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企業的破產概率與企業的現金回收能力、成長能力,資本的營運能力以及資產的應用能力負相關。
3.3 預警模型的檢驗與評價
3.3.1 模型的檢驗
將研究樣本前一年的數據代入邏輯回歸模型中,然后根據判別分割點的標準,我們可以得到60家公司的判定結果,如下表7所示。
從判斷結果匯總表中我們可以看到:
(1)從整體預測率來看,預測的準確率為80%。
(2)橫向比較:比較模型中的兩類錯誤可以發現非ST公司被判定為ST公司的概率要大一些,為23.3%。另一類錯誤為17.7%
3.3.2 模型的評價
經過因子分析法和邏輯回歸法建立的預警模型具有以下特點:
3.3.1 全面性。本文所見的模型包含了15個財務指標,濃縮為6個因子變量。這些變量基本上包含了企業所有的財務信息,分別從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資產營運能力、成長能力以及現金能力等幾個方面綜合評價了公司的財務狀況。
3.3.2 可操作性。邏輯回歸模型通俗易懂,沒有深奧的專業術語或不可量化的指標,不僅專業人士可以借鑒,一般的投資者也可以利用。另外,在運用該模型進行財務危機預測時,由于SPSS等統計軟件的輔助計算,是這種預測變得相對簡單可行,可以在實踐中運用。
3.3.3 靈活應用性。本文所建立的模型不僅可以對非ST公司變成ST公司作出預測,而且還可以對ST公司變成非ST公司作出預測。
3.4 相關的結論
(1)在構建該體系時,應采用對財務指標分布無要求的統計方法(如邏輯回歸方法)。因為研究樣本的財務指標并不一定符合正態分布。
(2)SY公司的財務狀況惡化并不是突然發生的,因而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分析財務指標的變化來預測公司的未來財務狀況。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發現ST公司的大部分財務指標在其被特別處理前一年會計年度內呈現出了惡化的趨勢,ST公司與非ST公司財務指標之間所呈現的差距很大,這使得財務與危機預警不僅必要,而且成為可能。
(3)本文將現金流量的因素考慮了進去,因為現金流量能夠很好的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這樣使這些財務指標能夠更全面的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
(4)本文采用了因子分析法和邏輯回歸法相結合的方法建立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財務危機預警體系。這是由于本文采用的指標較多,需要因子分析法進行濃縮;同時,邏輯回歸在對財務危機企業進行研究過程時,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結果表明:兩種方法的結合使所構建的財務危機預警體系取得了比較理想的預測結果。
(5)有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企業的破產概率與企業的現金回收能力、成長能力,資本的營運能力以及資產的應用能力負相關。即企業的現金回收能力、成長能力,資本的營運能力以及資產的應用能力越強,企業越不可能破產。
4.結束語
通過對我國滬市制造業的60家上市公司2009年的財務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結合一定的研究方法,建立了財務危機預警體系,并進行了回代檢驗,最后的檢驗結果顯示了該體系取得較好的預測效果。可見其體系具有一定的實用性。
參考文獻
[1] 王瑩. 淺析企業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構建[J]. 會計之友(中旬刊),2009,(04).
[2] 王亞. 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預警模型研究[J]. 中國總會計師, 2009,(02) .
[3] 楊哲. 企業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構建探討[J]. 煤炭經濟研究, 2009,(01) .
[關鍵詞]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預警
1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理論涵義
大量案例表明,陷入經營危機的企業很多是以出現財務危機為前兆的,對防范財務風險來說,一個較新的概念就是財務風險預警系統。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是一個風險控制系統,它利用及時的數據化管理方式,以企業的財務報表、經營計劃及其他相關會計資料為依據,對企業的資產、負債情況等進行分析預測,以發現中小企業在經營管理活動中的財務風險,并在危機發生之前以財務指標數據的形式向企業經營者發出警告,督促企業管理當局尋找導致財務風險的原因,采取有效應對措施,防患于未然。
簡單地說,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就是充分應用企業現有的信息化系統,設置并觀察一些敏感性財務指標的變化,對企業或集團可能或將面臨的財務危機實現預測預報,同時通過信息系統的運作、分析、預報信息,做出及時有效處理的一種預警系統。
2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功能
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功能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監測功能、診斷功能、矯正功能和免疫功能。其中前兩項功能是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基本功能,后兩項功能則屬于其衍生功能。
2.1監測功能
對風險預先做出警報和防范是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基本功能。監測就是通過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全過程的跟蹤,將企業生產經營的實際情況同企業預定的目標、標準、計劃進行對比,對企業經營狀況做出預測、找出偏差,進行核算和考核,從而找出產生偏差的原因或存在的問題。當出現可能危害企業財務狀況的關鍵因素時,財務預警系統能預先發出警告提醒經營者早作準備并采取對策。當危害企業財務狀況的關鍵因素出現之時,能夠提出警告,提醒企業經營者早日尋求對策,避免風險的發生或減少損失的程度。
2.2診斷功能
診斷功能也是預警體系的重要功能之一。根據跟蹤、監測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運用現代企業管理技術、企業診斷技術找出導致企業財務運行惡化的原因,以及企業運行中的弊端及其病根所在。
2.3矯正功能
通過監測和診斷,判斷中小企業財務上存在的問題,找出病根后,就可以對癥下藥,及時更正企業財務管理過程中的偏差或過失,使企業經營恢復到正常的軌道。一旦出現財務危機,經營者就能夠阻止財務危機繼續惡化下去。
2.4免疫功能
也就是預防功能,通過預警分析,中小企業能系統而詳細地記錄財務風險發生的原因、處理經過、化解危機的各項措施,以及反饋得到的改進建議,作為未來類似情況的參考借鑒。這樣,中小企業就能將糾正偏差與過失的一些經驗、教訓轉化成企業管理活動的規范,避免同樣或類似的錯誤再次發生,不斷增強中小企業自身的免疫能力。
3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的構建
3.1中小企業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可行性分析
企業要采取任何一項措施,都要進行可行性分析。建立財務預警系統,是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更不能缺少可行性分析。
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建立和健康運行,離不開企業完善的組織管理體系和誠信的企業文化的強力扶持。完善的組織管理體系是風險預警系統建立后能夠有效運行的前提。誠信的企業文化是風險預警系統得以預報真實財務風險預警信息的保證。
(1)相對完善的組織管理體系已初步建立。我國的中小企業在經過多年市場競爭的洗禮后,其管理者已意識到加強內部組織管理對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性。管理者們有的通過加強自身學習來提高企業的現代化管理水平;有的引入職業經理人,對企業進行規范化管理,建立完善的企業內部管理體系;有的企業更是通過導入國際質量管理體系來提升企業的內部管理水平。由此可見,一個相對完善的組織管理體系已初步建立。這一切都將對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有效運行提供保障。
(2)企業內部信息化已比較廣泛應用。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已經廣泛通過信息化來改善和加強企業的內部管理。中小企業實施的信息化內部管理,為其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提供了及時傳遞預警信息的平臺。
(3)誠信企業文化已確立。我國中小企業打造“以誠信立業,以誠信經商”的企業文化有助于提高預警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進而確保預警決策處理的科學性。
3.2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建立
建立有效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是中小企業規避財務風險的有力措施。中小企業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系統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3.2.1明確財務風險的成因和類型,確定預警范圍
中小企業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前提是要明確財務風險的成因和類型,以確定預警范圍。從我國中小企業所處環境和企業自身的情況來看,其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籌資風險,也就是企業在收不抵支的情況下出現的不能及時償還債務本息的風險;二是現金流量風險,也就是在特定時日,現金流出量超過現金流入量產生的到期不能償付債務本息的風險。因此,對于我國中小企業而言,所需防范的主要財務風險是籌資風險和現金流量風險。當然也不能忽視對投資風險、資金回收風險、擔保風險、價格風險和匯率風險等的控制和防范。
3.2.2建立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實現籌資風險預警
中小企業要通過建立一套指標體系進行籌資風險預警。籌資風險預警要結合我國中小企業獨特的發展特點和財務風險的現狀,通過分析有關財務指標來進行。一般說來,可以從償債能力、盈利能力、資產運營能力、企業發展潛力和財務結構5個方面來建立預警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指標雖然可以預測籌資風險,但是企業發生籌資風險主要是由于舉債導致的。對于我國中小企業來說,股權性融資方式往往受到限制,因而大多使用債權性融資方式,其債務資本所占比重較高,所以在運用上述指標分析預警的同時,還應將負債經營資產收益率與債務資本成本率進行比對,只有后者小于前者,才能保證到期歸還本息,實現財務杠桿收益,避免大規模舉債所引發的風險。同時還應考慮債務資本在各項目之間配置的合理程度,考核指標主要有資產留存收益率、長期負債與營運資金比率以及債務股權比率。中小企業只有確定合理的負債比例,形成合理的資本結構,才能提高承受財務風險的能力,促進自身平衡穩健發展。
3.2.3通過編制現金流量預算,加強現金管理,實現現金流量風險預警
現金是企業最重要的流動資產,即使是盈利企業,如果沒有足夠的現金支付,也可能陷入財務危機。受經濟環境影響較大的中小企業,自身的籌資能力往往較弱,資金使用受缺乏現金預算和有效管理等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形成現金流量風險。為防范該風險,中小企業應通過編制現金流量預算,合理調度資金,加快資金周轉,加強現金管理等途徑來實現短期財務風險預警。
為實現現金的動態管理,中小企業應將現金流量、預期未來收益、財務狀況及投資計劃等,以量化形式加以表達,建立全面預算,預測未來現金收支狀況,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為期,建立滾動式現金流量預算。由于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會因為企業經營活動的不確定性而發生各種各樣的情況,所以,現金流量預算與實際情況之間會產生一定的差異。為了保證預算制度的有效實施,中小企業應對預算的執行情況進行全程跟蹤監督,不斷調整執行偏差,以確保預算目標的實現。另外,現金管理只是一種行為,最終還要體現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中。中小企業應特別注意諸如現金持有比率、現金短缺率、經營現金比率等現金狀況預警的敏感指標,以便及時了解和掌握企業現金流量風險的狀況和程度。
3.2.4結合企業的實際狀況設立預警指標的臨界值
財務預警系統的臨界值,是指企業正常運作情況下,有關指標不能突破的數值或臨界區域。臨界值是判斷財務風險的數量標準,臨界值的確定是預警系統中最為關鍵的部分。由于中小企業所處的行業不同,即便在同一行業其經營規模也不同,其財務風險預警的臨界值自然也會不同。所以,財務風險預警臨界值的確定,不能簡單以某行業“平均值”來代替。在確定預警臨界值的過程中,企業應綜合考慮以下幾個因素:企業的歷史水平、同行業的平均利潤水平、行業內優秀企業的現有利潤水平、企業自身的長期規劃目標等,據此確定出適合于本企業自身特點的臨界值。另外,在確定臨界值時,還要體現政策性和科學性,要關注整體性和協調性,要保證可調性和穩定性。
3.2.5預警信號報警與處理機制
在日常財務風險管理中,企業應定期或動態地將預警指標與臨界值進行比較,如果預警指標臨近或突破臨界值,就要根據具體情況發出警報,通過改變財務系統的控制參數和變量,及時調控企業的財務資源分配,使企業財務狀況的異常變動狀況得到控制,從而使企業財務狀況的變動可以始終運行在合理的置信區間內。
中小企業可以通過設置財務風險報警系統來實現對警情的預報。在預警指標超過臨界值的情況下發出警報,通知到有關部門和個人。報警方式可以多樣化,如用指示燈:紅——巨警;黃——中警;藍——輕警;綠——無警等,也可以用不同的聲音來表示危險的程度。財務風險警報發出后,企業就應立即發出財務風險控制指令,采取相應的措施,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失。如果企業的財務風險始終很大,就會威脅一個企業的生命。企業要想擺脫財務風險給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就必須預先制訂預處理方案,從而削弱風險帶來的消極影響,甚至可以杜絕或避免類似財務風險再度發生。
3.3中小企業建立健全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的配套措施
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為企業危機的預防提供了保障,但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建立起來以后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采取以下配套措施來完善和確保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的實施。
(1)樹立風險防范觀念,強化風險預警意識。樹立風險防范的觀念和意識是企業財務預警機制得以成功建立并有效運行的前提。所以,中小企業高層管理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強化風險預警意識,加強風險管理,要使財務管理人員明白,財務風險存在于財務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任何環節的工作失誤都可能會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財務管理人員必須將風險防范觀念貫穿于財務管理工作的始終,在思想上對潛在的危機保持清醒的認識和高度的警惕。
(2)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確保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的實施。財務風險預警是以準確真實的內外部信息資料為基礎的,有效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一方面能保證企業管理的有序化、財務數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又能為預警提供準確的第一手資料,讓企業高層管理者及時掌握真實可靠的財務活動信息,并對收到的預警信號做出相應的對策,將財務預警真正落到實處。目前,我國很大一部分中小企業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如成本核算、財務清查、財務收支等基本制度不健全,或者基本制度雖然健全但未認真執行。因此,為保證風險預警系統的真正實施,中小企業必須建立和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構造全方位的內部控制體系,堵塞漏洞、消除隱患、防范風險、審慎經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的財務風險預警機制有效運行。
關鍵詞: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預警體系;分析
由于中小型企業自身的特殊性,在起步階段往往缺乏各種資源,如缺少一定的資金支持、人力資源、相關經驗及技術保障等等,因此,在初創階段,中小型企業多面臨著因無法有效規避風險而倒閉的情況。就財務的角度來說,這些企業要么就是缺乏流動資金,資不抵債,償還能力不足而導致的倒閉,要么就是因為盈利不足,虧損而導致的倒閉。因此,為保證中小型企業的有效運行,建立一個較為完備的財務風險預警體系,實在是刻不容緩。
一、中小型企業的財務風險特點與生命周期
(一)中小型企業的財務風險特點
中小型企業的財務風險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企業在進行財務項目實施的過程之中,因為市場環境或者企業自身內部環境變化而導致的企業收益減少而帶來的風險。而另外一種是指企業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融資或者向銀行借款,而導致的企業過多財務負債的風險。就中小型企業的財務風險特征而言,主要包括多個方面,一個是全面性,財務風險是貫穿于企業的整個發展過程之中的,隨著企業的每一個發展項目而存在的,一個是客觀性,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是無法因為任何主觀原因而被徹底消滅的。再一個就是不穩定性,財務風險的發生是無法被準確控制和把握的。最后一個特征是,收益與損失共存,二者是成比例而存在的,收益越大,風險也就越大。
(二)財務風險的生命周期
就生命周期而言,財務風險主要存在于多個階段,創業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在創業階段,財務風險主要表現為缺乏流動資金。而在企業快速成長階段,財務風險主要體現在某部分融資結構的不合理。而在成熟階段,風險主要存在于企業的控制力與管理程序方面。最后的衰退期,企業很有可能面對因為產品問題,資源缺乏、流動資金不足而導致的風險。
二、與中小型企業有關的財務風險預警機制
(一)信息的收集與傳導
信息收集與傳導機制是中小型企業的財務預警體系的兩個極其重要的內容。充分的信息保證,是準確預測風險,幫助科學有效決策的基礎。因此,為了更好的建立風險預警機制,中小型企業務必需要先建立信息的收集與傳導機制,及時的收集和傳導市場信息,準確定位,從而幫助企業的管理層科學決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規避風險。
(二)風險的預測和分析機制
中小型企業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主要是針對企業財務項目在進行過程之中,對易產生的風險進行及時的預測和分析,幫助企業管理層準確判斷決策的科學性,從而將風險最大可能的消滅在搖籃里。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財務風險預測和分析機制,是保障財務預警系統可以及時有效控制和管理風險的重要前提條件。
(三)建立報警和處理機制
風險報警和及時處理機制,是中小型企業財務預警機制中非常關鍵的一個部分,信息的收集與傳導,風險的及時預測和分析,都是為了更好的完成財務風險的報警和處理。當然,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發展情況,因此,每一個企業都需要參考自己的實際情況和企業文化來設定風險的報警信號。例如,風險程度較深的,設置為紅色報警信號,風險程度輕的,設置為橙色報警信號,根據報警信號的不一樣,及時地反映風險的大小和出現情況的緊急性,以幫助企業以最快的速度設置最佳的解決方案,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四)建立有效的組織機制
在完成以上幾個機制的建立之后,中小型企業還應該做最后的保障穩定工作,建立一個高效的組織機制。組織機制的建立除了監督以上幾個機制工作情況的同時,也是企業對自身工作情況的一個檢查和提醒,以一個局外人的眼光,站在更高的角度,對企業財務預警機制定期檢查分析,有效彌補其不足之處。例如,一個系統的財務預警機制,應該有總經理、財務部、財務總監等多個方面的參與,預警系統結果直接傳達給總經理,從而幫助經理決策,進行有效的經營控制,往下,傳達給財務總監,由財務總監領導,財務部執行,一方面進行財務控制,一方面將其結果反饋給財務預警系統,上達給總經理,各方層層關聯,及時溝通處理。
三、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相關指標的建立
(一)確定建立風險預警指標的方法
在中小型企業開始正式建立風險預警體系之初,首先需要對自身的發展現狀,財務支出收入情況做一個詳細的分析和了解,在充分把握該企業發展特點的情況之下,進行指標體系的建立。就獲取評價指標而言,最常用的是采取專家評選的方法,主要分為三個大的步驟,最開始,由專家提出相關指標,制定問卷,其次進行問卷市場調查,其次,統計問卷,得出指標結論,最后由專家參考過往指標,進行討論,修改確認指標
。(二)中小型相關預警體系指標的建立
在進行預警體系指標建立之前,企業需要成立一個由專家組織領導的專家小組,在充分了解企業發展特點的情況之下,將企業在不同的發展情況會遇到的不同的風險嚴格劃分為不同的層次。例如,在企業最初的建立時期,風險主要考驗的是企業的相關盈利能力,債務償還能力和企業的運營能力,而在企業的衰退時期,主要考驗的又是企業的現金流量情況,償還能力和盈利能力。根據不同的發展情況,將企業發展為不同的風險階段,這樣更有利于企業及時的對癥下藥,根除問題,有效的規避風險。而預警體系臨界值和標準值的確認,指標權重的確認,這些方面將由特成立的專家小組采用多種方法,反復的對比論證之后,得出結論,既保證符合企業的自身發展特點,又保證可以有效的、及時預知風險,規避風險。例如,在臨界值的確認中,專家即可以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通過劃分等級的方式,確認指標。
(三)參照成功案例,不斷修改和完善自身的預警系統
某中型企業于1992年成立,多年來一直著力與錳系產品的研發與制造,并成功在2015年實現股份制改造。在2016年年初,該公司根據相關的預警指標,發現了自身存在的資金鏈斷裂問題,經公司管理階層研究決定,采取了立即與銀行協商,成功在貸款到期前通過再融資實現貸款展期,從而有效的規避了資金鏈斷裂的風險,保證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風險體系的確立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項環節,其他的中小型企業在建立預警體系之時,可以充分的學習和借鑒某些優秀企業的成功經驗,來幫助自身將風險預警機制做的更加完善。
四、預警體系建立還需要注意的其他問題
(一)堅持定量與定性的結合
中小型企業在建立自身的風險預警體系之時,不能只是盲目的參考財務報表上所提供的相關數據,而是要堅持定量方法與定性方法相結合的方法。在充分參考了定量指標的之后,還要進行大量的定性分析,二者相互結合,相互補充,才能夠建立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更加的規避風險,保證盈利。
(二)規范企業的財務管理
大部分的中小企業都存在著財務管理不規范等問題。且因為財務管理的不規范,所以無法保證建立預警體系時相關財務信息的準確性。信息的不準確,將會大大的影響到預警體系的實際運用效果。因此,為確保有效的預知風險,規避風險,需要企業對自身的財務管理進行規范,科學決策,建立一套完善的財務管理體系,保證財務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使會計信息更好、更準確的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
(三)建立企業的財務信息化系統
財務預警系統的作用發揮不僅僅需要依靠信息的準確,更需要信息的及時傳遞。建立一套完善的企業財務信息化系統,使得財務的風險信息可以及時被企業所發現,盡可能的減少企業面對風險的反應時間,最大程度的采取最有效的措施,使風險降到最低,損失降到最小。
五、結論
中小型企業的發展,將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而一套完整有效的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的建立,將會在中小型企業的發展過程之中,為其提供及時的幫助,通過有效的風險預警,使企業更早的預知風險,果斷采取相應措施,有效規避風險,從而保證中小型企業在這條發展的道路之上,越走越遠,越走越順暢。以上便是建立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汪天倩.金融創新破解溫州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基于溫州債務危機啟示[J].時代金融,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