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與醫藥學科評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認真領會、把握內涵是做好學位授權學科建設的根本
1. 把握改革主要目標,更好發揮地方高校在省級統籌中的重要作用。改革方案中提到的改革的一個主要目標是進一步發揮省級政府在優化學位授予單位布局、促進學位授權審核工作與國家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相協調等方面的指導、規劃作用,改善學位授予單位布局結構,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因此,作為地方高校,在今后的學位授權審核中,要十分明確地方高校在服務區域經濟當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提高學科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增強地方高校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需求,進行結構調整的主動性。
2. 把握改革主要目標,更好發揮地方高校在學位授予單位在授權審核工作中的自作用。改革的另一個主要目標是進一步擴大學位授予單位在授權審核工作中的自,增強學位授予單位適應社會需求和科技發展需要調整學科結構,創建自身辦學特色和優勢等方面的主動性,并促使其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點轉到提高培養質量上來。因此作為地方高校,在今后的學位授權建設戰略舉措上,要十分注重增強學科建設特色意識,以特色謀發展,科學把握地方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性。
3. 把握改革主要變化措施,在學科建設和學位授權學科申報中做到有的放矢。如《改革方案》對已有學位授予單位增列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的,按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區域,由省級學位委員會組織審核;嚴格控制申報和新增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點數量;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確定新增學位授權學科專業的指導意見和方案,各省級學位委員會統籌組織本地區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點的申報和新增碩士專業點的審核工作。加強對學科建設的宏觀指導;對學位授予單位的學科建設、授權學科專業申報和評審進行引導和指導;進一步拓寬學位授權審核的學科專業口徑,除少數特殊情況外,學位授權均按一級學科進行申報和審核。對于地方高校來說,這些具有指示作用的重要的變革都應該反映到地方高校的學科建設和學位點建設當中去。
二、適應改革、科學規劃是做好學位授權學科建設的主線
1. 合理定位,建設自身優勢特色學科。地方高校要充分領會《改革方案》中的指導精神,準確把握地方高校在區域高校及學科類比中的定位。在類比當中,一要考慮到在本區域內高校的發展情況,二要考慮到同類高校的發展情況,三要考慮到本校現有的潛力和特色。在實施學校發展戰略和做好學科規劃當中要注重實施差異化競爭策略,避免重復建設,避免與研究型大學及其他地方高校優勢學科比拼。以廣東藥學院為例,廣東藥學院是我國獨立建制的三所高等藥科大學之一,經過50年的建設和發展,學校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留學生教育等不同層次的教育體系,已發展成為一所融醫學、理學、工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門類于一體,醫藥與醫藥類相關專業并舉,在廣東省有較大影響的醫藥院校。從學科建設基礎來看,學院擁有一個藥劑學省級重點扶持學科,設有15個校級重點學科,設有廣東省藥物新劑型重點實驗室、省教育廳現代中藥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科教興醫重點實驗室,初步建立了省校兩級學科建設體系。從學位授權學科來看,學校現有中藥學、藥劑學、藥物化學、藥物分析學、內科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病原生物學、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8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覆蓋了藥學、中藥學和基礎醫學三個一級學科。學校努力貫徹省委、省政府對我校發展提出“在綜合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達到全國同類院校的先進行列”的指示精神,確定了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民主和諧高水平醫藥大學的奮斗目標。因此為適應《改革方案》要求,我們要更加注重在把握努力建設“以藥為主、醫藥結合、多學科協調發展”戰略發展目標上下功夫,強化特色,爭取在綜合辦學實力上達到廣東省省屬重點高校水平,在優勢學科專業建設上成為國內有一定影響的醫藥大學,在學位授權體系建設上,建設特色醫藥碩士授權學科,爭取建設醫藥學科領域博士授權單位。
2. 謀篇布局,完善學位授權學科體系。在《改革方案》下發不久,各省份就在各自范圍內開展了制訂學位授權學科發展規劃工作。目的在于增強各學位授予單位適應經濟社會需求和科技發展需要調整學科結構、創建自身辦學特色和優勢等方面的主動性,減少學位授權單位增列學位授權學科的盲目性。因此,地方高校無論是在規劃的制訂還是在規劃的實施當中,都始終要明確“合理定位、統籌規劃、優化結構、突出特色、保證質量”這一指導原則,完善地方高校學位授權學科體系。需要強調的是,由于地方高校一般學位授權建設起步晚、起點低,因此這里的學位授權學科既包含已授權學科,也包含特色擬申報學位授權學科。在建設學位授權學科建設體系上,一要建設好特色優勢主干學科群,二要強化建設基礎扎實的資源互補的支撐學科群。以廣東藥學院為例,首先要建設好包括中藥學在內的醫藥特色學科群,滿足廣東省醫藥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落實中醫藥強省戰略部署,提高創新能力,推動廣東醫藥事業發展。其次,要建設好一批頗具實力和特色的支撐學科,發揮其對主干學科的支撐作用,協調發展,推動學校整體學科建設。一要建設好基礎醫學學科,深刻把握醫藥學科建設規律,真正發揮基礎醫學對醫藥科學的基礎支撐作用;二要建設好生物學學科,提升中藥學、藥學學科研究深度,拓展中藥學、藥學學科研究層次;三要建設好醫學臨床科學和醫藥商科等學科,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更好的培養高質量醫藥應用性人才。
三、措施得當、落實到位是做好學位授權學科建設的歸宿
1. 在學科建設意識上,要加強領導、完善管理。這是學位授權學科建設的前提條件。地方高校要充分認識“學科建設是龍頭”戰略意識,充分認識學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當前的高等教育背景下,要以學位授權點建設為學科建設的重要突破口,著力建設好學位授權學科點建設。要協調學校領導班子和學術委員會的不同的行政與學術決策作用,積極發揮專家治校作用。完善學位授權學科建設項目負責人制度,實施分層目標責任管理,建立和完善競爭激勵和約束機制。
2. 在建設措施上,要適應學科發展趨勢,拓寬學位授權學科專業口徑。順應學位授權中按一級學科進行申報和審核,增列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可按二級學科進行申報和審核的政策要求。一要厘清原有學科建設模式與現行政策管理模式的區別,在新一輪學位授權學科建設規劃中,務必做到按一級學科建設規劃,重新遴選學科負責人,綜合協調二級學科建設。二要厘清學位授權點建設與國家級及省部級重點學科建設的區別,即注重在學位授權學科建設中的寬口徑,又要協調做好擬申報省部級重點學科的二級學科建設,突出特色,在一級學科內協調發展。
3. 在學位授權學科組織申報上,要遵循規劃、立項、建設和驗收的步驟。順應授權學科和支撐學科均按一級學科進行規劃、立項、建設和驗收的管理模式。在校級重點學科建設模式中,也務必注重立項負責建設模式,即強調規劃先行、立項登記、目標管理、考核驗收的步驟。改變以往重臨時申報、輕規劃指導、疏忽考核管理的建設模式,真正做到科學申報、科學選拔。
4. 在考核評估體系上,要建立起與上級主管部門一致的考核評估體系。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或省級學位委員會組織對學位授權學科建設情況及研究生培養質量進行專項評估。專項評估合格者,繼續行使授權,此后按正常的定期評估周期接受評估。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與之相一致的考核評估體系。以評估體系來規范和引導學科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學科方向的凝煉,促進梯隊結構的完善,鼓勵學位授權學科承擔高水平科研項目和參與區域產學研合作,支持學科積極承擔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學工作。以定期評估和驗收考核評估來科學考核學位授權學科的建設效益和差別,以校內評估為基礎、校外評估為目標,真正促進地方高校的學科競爭力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既是經濟全球化大潮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推行中醫藥國際化戰略的重要基礎。實現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關鍵在于推動中醫藥教育的標準化,促進中醫藥教育與中華民族文化傳播相結合,推動中醫藥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高等中醫藥院校擔負著培養國際化復合型高級中醫藥專門人才的重任,必須加強與國外高校的合作辦學,積極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促進中醫藥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的國際交流,加速高等中醫藥教育的國際化進程。
中醫中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同疾病斗爭的經驗結晶,在世界醫藥學寶庫中占有獨特的地位。近年來,隨著人類回歸自然、重視天然藥物和自然療法熱潮的興起,以中醫藥為代表的傳統醫學再度引起世人矚目,推進中醫藥國際化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格局中一項重要的戰略舉措。高等中醫藥教育是實現中醫藥國際化的基礎,在推動中醫藥國際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國際化之路。了解我國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的時代背景,把握其特點與規律,化解其矛盾與問題,提出其辦法與思路,對于加快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的時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
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有機部分。中醫藥教育,尤其是中醫藥高等教育是我國的傳統優勢學科。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與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了包括本專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繼續教育、遠程教育在內,層次、科類齊全的高等中醫藥教育體系。目前,全國擁有獨立設置的高等中醫藥院校44所,另有設置中醫藥專業的西醫藥院校75所,非醫藥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達30余萬人。因為高等中醫藥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國家有關部門在制訂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時,總是把中醫藥連同中國傳統文化一起作為最有條件首先走出國門的兩個領域來規劃。高等學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責任率先走上世界,實現與國際現代高等醫學教育的對話與交流,并利用國際教育資源豐富和發展自己。實際上,我國中醫藥院校從1957年起就開始招受外國留學生,此后中醫藥留學生教育規模和范圍持續、穩定擴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醫藥院校設立了承擔留學生教育和管理的國際教育學院,招收的留學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學生教育層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學歷教育包括博士、碩士、本科等層次,非學歷教育包括高級進修生、普通進修生和短期進修生等多種形式。近年來,隨著中醫藥在國際上影響的日益擴大,中醫藥學成為來華留學最熱門的專業,其規模已牢牢占據我國自然科學留學生教育人數之冠。同時,在走出國門方面,經過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和有關部門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進展,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顯著標志之一。
(二)中醫藥國際化
中醫藥教育國際化和中醫藥國際化是同一進程的兩種力量。它們互為基礎、互相推動,將祖國傳統醫學成功推向了世界。實際上,盡管經濟全球化是近年來才興起的潮流,但中醫藥學的對外交流與傳播,卻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有史可查的范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東渡扶桑,首次將中醫藥帶出國門。從公元6世紀起,針灸學開始傳向國外,先是朝鮮、日本,17世紀后傳人歐洲,長期領先于世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直到進人近代,現代醫學興起之后,傳統醫學的地位迅速衰落,中醫藥學也逐漸淪落為“民間醫學”甚至被譏為“偽科學”。近年來,“回歸自然”、“綠色消費”成為時尚,天然藥物在世界各國開始成為醫療保健的首要選擇,中醫中藥在世界醫藥市場中重新受到重視。特別是在預防、保健、治療人類疑難病癥方面,中醫藥越來越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中醫藥正以其科學價值和確切療效,不僅在我國醫療衛生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引起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重視和各國政府的關注。在機遇面前,我國政府積極推行中醫藥國際化戰略,努力使中醫藥重新走向世界、融人各國的主流社會,并在國際醫藥保健領域取得了較大的市場份額,正在實現從傳統醫藥大國向現代中醫藥強國的跨越。實現中醫藥國際化,科技支撐、文化滲透、醫療服務、產業開發和人才培養是其五大支柱,而人才培養更是實現中醫藥國際化的重要基石。在中醫藥國際化戰略布局中,高等中醫藥院校承擔著重要的任務。一方面,他們要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中醫藥人才,將其輸送到國外從事中醫藥國際化工作,同時吸引更多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中醫藥學;另一方面,還要在各國政府推動下與國外高校合作舉辦各級各類中醫藥教育,為世界各國和地區培養本土化的高級中醫藥專門人才。通過這些有效工作,最終在世界高等中醫藥教育中取得主導地位、發揮更大作用。
二、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的關鍵環節
(一)推動中醫藥教育的標準化建設
標準化是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的前提,也是推動中醫藥教育國際化的迫切要求。目前,世界上約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中醫藥教育,中醫藥院校達數百所,為各國培養中醫藥人才做出了貢獻。僅在美國,就有60余所中醫學校通過了美國教育部教育評審委員會的認定,擁有在校學生上萬名;在歐盟諸國,有全日制中醫學校11所、非全日制中醫藥培訓機構近200所,每年培養中醫藥專業人才達4萬人。即使在遙遠的非洲,在我國援非醫療隊及華人中醫的努力下,也已開始接受東方傳統醫學,并不斷派出留學生到中國留學,這些國家包括利比里亞、坦桑尼亞、貝寧、利比亞等。但總體看,中醫藥教育在世界范圍內發展極不平衡,尤其標準化程度低下更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除港臺及少數東南亞、歐美國家外,各國多數中醫藥培訓機構辦學層次混亂,人才培養目標和知識體系互通性不強,忽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缺乏對學生中醫藥辨證思維能力的培養,中醫藥學術交流不足,中醫藥術語翻譯標準極不統一。因此,制定一套包括中醫藥名詞術語標準、中醫藥教育機構設置標準和人才培養標準在內的中醫藥教育標準體系,并逐漸實現與現代醫學教育的接軌,已經成為推進中醫藥教育國際化的當務之急。實際上,醫學教育標準化早已成為國際慣例。世界衛生組織2001年就已經了《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本科醫學教育質量保證指南》(GUMEWPR) ; 2002年,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IIME)頒布《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 GMER),對指導和規范世界醫學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我國,教育部高等學校中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已經出臺《中國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也了《中醫學專業(本科)中醫藥理論知識與技能基本標準》。借鑒這些經驗,制定出通用性的世界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是中醫藥教育國際化的奠基之作。2008年11月,在天津召開的首屆世界中醫藥教育大會上,我國學者公布了《世界中醫學本科(CMD)教育標準(草案)》,標志著世界中醫本科教育標準化工作邁出了重要一步。今后,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將依照這一標準進行中醫藥教育的行業約束,規范中醫藥教育市場,保證中醫藥本科教育的基本質量和辦學水平。當前的任務,是加快“標準”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工作,并積極開展中醫藥教育標準的系列化工作,開展國際通用、符合中醫藥教育需求的教學大綱和基本教材編寫工作,開展各種類型、各個層次中醫教育資格認證體系的建設和教育質量評估工作,促進中醫藥教育在世界范圍的規范、健康發展。
(二)中醫藥教育與文化傳播相結合
從形態上看,中醫藥學雖然具有自然科學的一般屬性,但同時也表現出深刻的人文學科特征。中醫藥學以其東方文化的深厚底蘊,堅持個體化辨證論治、求衡性防治原則、多樣化的干預手段、天然化的用藥取向,從整體聯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運動變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規律,已成為世界上獨具特色的醫學體系。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論體系的差異,中醫藥學與西方醫藥理論在思維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而且限于目前科技水平,對于中醫的治療效果、物質基礎、作用機理,還不能完全做出科學說明,尤其不能按照西方科學主義的觀點來解釋中醫藥概念體系及中醫學診治疾病的理論、方法和手段。加上以古漢語為基礎構成的中醫藥術語表述古樸深奧,國外的普通學生一般很難理解和領會其中蘊含的博大文化精髓。因此,要實現中醫藥教育的國際化,有必要將中醫藥知識納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與推廣的大系統之中,逐漸推進世界各國和地區民眾對中醫藥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認同。當前,隨著我國的迅速和平崛起,東方文化正在受到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重視,孔子學院等文化機構在世界遍地開花,與中醫藥一起成為盛開在世界文化園地的兩朵奇葩。中醫藥教育要與中國傳統文化漢語言教育互相造勢、互相推動,使世界各國人民在接觸中國文化的過程中了解中國古代的自然觀、認識論與方法論,進而理解中西醫學的差異,信任中醫藥診治療效,讓更多有志青年自覺自愿地選擇接受中醫藥教育、從事中醫藥推廣工作。
(三)加速中醫藥產學研一體化進程
中醫藥是我國對外開放中有望取得原始性創新突破、對世界醫學乃至科學技術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學科。為此,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把“加強中醫藥繼承和創新,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作為重要內容,把“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列為“優先主題”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中藥的新藥研發能力已基本形成,中藥產業已初具規模。據2006年公布的數據,我國中醫藥制造企業1 384家,產值1 234. 64億元,中醫藥企業的發明專利迅速增加,其數量已與化學藥品制造業大體相當。但總體看,我國中醫藥產業仍處于發展的初期,制藥技術落后,基礎研究和創新能力薄弱,與我國幾千年的中醫傳統和中醫藥資源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符。盡管我國目前擁有各類中成藥6 000余種,每年還推出不少新藥品種,但其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很少。在國際草藥市場中,我國中藥出口額僅占世界的3%左右,且主要以中藥材和飲片為主,中成藥出口僅占中藥出口總額的15.400。即便如此,對歐美國家,我國的中成藥只能以食物補充劑的身份上市。目前,在這一領域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是歐洲、日本、韓國,他們在國際市場上占有90%的份額。中藥產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穩定性和均一性是進人國際市場的必要條件。要想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不但要選擇適銷對路的產品,更要加強產品藥材的可控化、制劑的現代化、工藝的工程化、質量控制的科學化、安全評價的規范化、療效標準的嚴格化和產品包裝的國際化等方面的研究,使中藥產品符合國際標準,達到出口國食品及藥品管理部門的基本要求。同時,中醫藥的研發工作還要加強與現代生命科學、生物技術、西方醫學的結合,尤其要加強中醫藥科學原理和機理的研究,加強中醫藥創新藥物的研究與開發,推動中醫藥科研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為此,要積極推進國內外高等院校、研究機構、醫院、企業之間的聯合與合作,共建雙邊甚至多邊的中醫藥臨床研究中心、聯合實驗室、診所等,全面提升我國企業在中醫藥國際市場上的核心競爭能力,取得我國在世界高等中醫藥教育和科學研究領域應有的權威地位。
三、推進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的重要舉措
(一)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中醫藥人才
要解決高等中醫教育國際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培養一大批勝任高等中醫藥國際化推廣的高水平人才,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教育國際化與經濟全球化是相伴相生的。那些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無不重視國際化通用人才的培養。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就提出“要培養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國在其90年代制定的《美國200。年教育目標法》提出要通過國際交流,努力提高學生的“全球意識”、“國際化觀念”。在韓國,其“21世紀委員會”提出的教育國際化培養目標,是提高學生國際化的意識,包括提高外國語言能力,增強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識,加深學生對各國多種多樣的社會、文化知識的理解,等等。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起步較晚,必須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把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中醫藥高級專門人才作為推進中醫藥國際化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中,要努力貫徹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基本要求,努力培養中醫藥學生的國際觀念、國際意識,克服狹隘的民族主義,樹立向全球服務、向全球開放的觀點;培養中醫藥學生的國際交往能力,使其能與外國人和諧相處,尊重外國的風俗和宗教信仰,維護中國的民族尊嚴和法律權威;培養熟練的外語交際能力及對異域文化和國際知識的理解能力,使其在充分了解外國的歷史、政治、地理、風土人情等前提下將祖國傳統醫學成功推向世界。
(二)加強與國外高校的合作辦學
合作辦學是教育國際化重要形式之一。近年來,教育 部先后批準上海中醫藥大學與英國倫敦都市大學合作舉辦藥學專業本科教育項目,批準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與英國利茲大學合作舉辦護理學、藥物制劑、制藥工程、生物技術等專業的本科教育項目,與俄羅斯阿穆爾國立醫學院合作舉辦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育項目。2007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按教育、醫療、科研三個類別在全國遴選首批 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等11所高校被首批命名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國際合作交流基地”,使其成為承擔國際合作任務,開展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產業和技術服務等國際合作交流的骨干機構,政府間開展高水平項目合作的平臺,以及中醫藥國際化高層次人才的孵化源地。各高等中醫藥院校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加強與各國高校在多層面的合作,不斷拓展中醫藥教育的合作空間,不僅與亞洲中醫藥發展成熟的國家和地區高校開展合作,也面向歐美地區和澳洲國家,甚至面向非洲國家開展中醫藥教育合作。其形式也從傳統的以民間、小規模的個體或團體性質的伙伴性合作為主,轉向以各國高層次的教育機構和高校為主。當前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通過高校自身的努力和國務院主管部門的推動,促使世界相關國家政府的教育和醫療衛生主管部門開放中醫藥教育市場,幫助這些國家建設中醫藥教育、考試、注冊和認證機構,通過這些具體工作促進中醫藥及中醫藥教育事業在各國的興起。
(三)推進高校的中醫藥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一所高校總體水平的重要標志。近年來獷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中醫藥教育國際化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因此,要緊緊圍繞中醫藥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建立健全我國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一方面,要重視中醫藥理論與基礎研究,在自主創新與原始創新領域尋求新突破;另一方面,要以臨床重大疑難疾病研究為切人點,推進中醫藥關鍵技術的創新突破;同時,要努力弘揚中醫藥特色和優勢,重視健康產業的發展需求,多學科集成創新推進新藥創制。為此,要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培養學術大師和科技領軍人才,積極營造科技創新文化,著力推進科教經、產學研結合,力爭在解決中醫藥關鍵問題、實現理論與技術創新、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績。
[關鍵詞] 臨床藥學;中藥臨床藥學;合理用藥
[中圖分類號] R28[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4(a)-139-04
Exploration of clinical pharmacy model of TCM
WU Jianhong1, CHEN Xingyi2
1.Panyu District Hexian Memorial Hospital of Guangzhou City, Guangzhou 511400, China; 2. Panyu Central Hospital of Guangzhou City, Guangzhou 511400, China
[Abstract] Clinical pharmacy has gotten a great development of drug research,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so on, made great progress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 On the contrary, clinical pharmacy of TCM lags behind pharmaceutical chemicals in each field. Let's search a suitable pattern for TCM.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y; Clinical pharmacy of TCM;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
臨床藥學是藥師直接參與醫生對患者的臨床診療、參加病案會診、接受用藥咨詢、向醫務人員和患者提供多方位藥學服務,是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以人為本,重點研究藥物臨床合理應用的大型綜合性獨立學科。20世紀60年代,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率先創立了臨床藥學專業,經過40余年的發展,臨床藥學服務在美國及歐洲早已深入人心。我國臨床藥學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熒光分光光度計、熒光偏振免疫分析、HPLC、GC、HPCE及色譜儀、與MS聯用等技術的開發應用,臨床藥代動力學、藥物化學、分析化學等學科的開展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而與臨床藥學相對應的另一個姐妹分支――中藥臨床藥學的開展則顯得相對滯后。筆者分別以不同的關鍵詞、中文主題詞和題名在CHKD搜索2001~2010年文獻(表1),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相對于化合藥物各方面研究的廣泛開展,中藥無論在化學研究方面,還是臨床應用方面都是處于絕對落后的,這既有客觀也有主觀的因素。如何開展中藥臨床藥學方面的工作值得中藥師深思和探討。一直以來,對于臨床藥學在中藥方面的藥學服務有幾種提法,其中以“中藥臨床藥學”、“臨床中藥學”居多,因而在開展有關方面的藥學服務前,理清這些提法是必要的。
1 中藥臨床藥學和臨床中藥學的定義
1.1 中藥臨床藥學的定義
中藥臨床藥學是中藥學與中醫臨床密切結合發展起來的一門應用學科,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多種監測手段為輔,研究中藥在體內作用的機制,探討中藥的臨床應用,為合理用藥提供重要依據的應用型學科,是介于中醫各科治療學和廣義的藥物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也是中醫藥與現代科學相結合發展起來的新學科,與臨床藥學不同點在于,是以中醫藥理論指導為特色,重視中醫藥學理、法、方、藥的組成,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力量,研究中藥藥理,中藥臨床應用及其在治療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減少不良反應。
1.2 臨床中藥學的定義
臨床中藥學是中藥學的分支,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根據臨床應用的實際需要,對常用中藥的來源、藥性、炮制、功效和應用指征等進行藥物的分析鑒定、配伍以及臨床效驗的評估和藥事管理等,旨在解決臨床應用中藥時的有關問題;其內容從中藥方面說,主要是中藥藥性,即藥之陰陽屬性、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等內容;從臨床方面說,主要是藥物與臟腑病證的關系,隨證用藥的規律,藥物的最佳配伍,藥物宜忌,藥物之毒、副反應,藥物的人體生理、生化功能的影響以及藥物進入人體后的藥代動力學及藥效學等研究,使臨床應用中藥能保證安全、有效、合理。
簡單來說,“中藥臨床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大體的內容是一致的,但 “中藥臨床藥學”的提法更側重于中藥藥學服務的形式和方向,更符合藥學服務的宗旨――合理用藥,這也體現了臨床藥學服務的核心內容和開展的必要性。另外,“臨床中藥學”這個提法很容易跟《臨床中藥學》這本教材混淆,《臨床中藥學》是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七年制規劃教材,因此筆者更傾向于“中藥臨床藥學”的提法。
2 中藥臨床藥學的發展現狀
自20世紀80年代開展臨床藥學以來,傳統的中醫藥學工作者不甘落后,不斷探索中醫藥走出國門,邁向世界的道路,在中藥的合理應用、患者的個體化給藥、中藥配伍變化及復方研究、中藥藥代動力學和生物利用度研究、不良反應監測及現代中藥制劑研究等領域均已開展,但縱觀全局,其現狀可用“起點低”、“普及少”和“投資少”等來形容。
2.1 “起點低”――中藥師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基層醫院藥學工作人員,尤其是中藥學的工作人員技術力量相對薄弱,由于歷史原因,非藥學專業人員占了一定比例。一方面普遍存在第一學歷、職稱結構偏低,知識面較窄、運用率不高、知識結構老化等問題,對于開展中藥臨床藥學確實難度不小;另一方面,這與國內專業設置的偏頗有關,以國內的中醫藥大學為例,中藥學本科專業基本是以化學為主,必修的學科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中藥化學等,而作為臨床醫學系的必修課諸如人體解剖學、生理學、醫學免疫學、病理解剖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診斷學、局部解剖學、兒科學、婦產科學、內科學、外科學、中醫學等幾十門課程可能只作為選修課,甚至沒有相關學科課程設置,使用的教材也僅是藥學專業的簡化教材而已,相對于同等學歷的臨床醫學系學生來說,藥師缺乏深入臨床的基本知識和臨床技巧,導致臨床藥學開展遇到不容小覷的阻力。
2.2 “普及少”――醫療機構開展中藥臨床藥學的工作少甚至空白
筆者查找衛生部臨床藥師培訓試點基地名單,首批共計19家醫療機構,共開展13個不同的科別,共42個帶教組,培養共計84人次。其中總院最多開展有4個科別,帶教組最多4個,培養規模共8人次。第二批衛生部臨床藥師培訓試點基地名單,共計31家醫療機構,共開展10個不同科別,培養共計122人次。其中北京大學醫學部第一醫院、北京大學醫學部人民醫院、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共5家醫療機構最多開展各3個科別。在這首批和第二批總共50個衛生部臨床藥師培訓試點基地名單中,暫時沒看到三甲中醫院,臨床藥師按1年培訓時間計算,則每年可培養共206人次,這對于2002年下發的《醫療機構藥事管理暫行規定》,二級甲等醫院臨床藥師不得少于3人,培訓的規模和人數是遠遠不夠,更遑論中藥臨床藥師的培養規模和人數。在一項“國內55所醫院開展臨床藥學工作現狀調查”中指出,只有約16%的醫院開展“藥師下臨床參加會診與查房”,不超過50%的醫院開展了治療藥物監測、藥物不良反應監測、藥物利用與評價研究等工作,大部分的臨床藥學服務在二級醫院還處于空白狀態[1]。
2.3 “投資少”――醫院領導對臨床藥學不夠重視,投入的力度不夠
受到“重醫輕藥”傳統觀念的限制,大部分的臨床醫師和醫院領導,甚至其他學科和本科專業的醫務工作人員,對藥師下臨床不理解,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顧慮,不清楚臨床藥師工作的真正意義,對藥師工作有片面性認識,固有思維把藥師的工作職責局限于藥房的配發藥,臨床藥學工作可有可無,更遑論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開展,導致對臨床藥學工作開展所需要的基本設備投入不足,即使醫院有一定的資金實力,面對賬面上無甚經濟建樹的臨床藥學工作,也是不聞不問,敷衍了事。
3 開展中藥臨床藥學的實踐探討
臨床藥學的具體內容包括:治療藥物監測(TDM)、藥物動力學研究、制劑的生物利用度研究、藥物配伍(主要是注射液配伍、輸液加藥等)的研究及靜脈全營養液(TPN)的配伍及制備、藥物不良反應監測、藥物療效和利用分析、藥物評價、藥物經濟學研究、參與新藥臨床試驗的方案設計、實施和總結等。臨床中藥學的內容可在此基礎上加強中藥飲片的真偽優劣品質鑒定、傳統的加工炮制評價、中藥之間的配伍研究、中西藥的配伍研究、中成藥的合理應用、中藥劑型的研究及制劑制備、中藥煎服方法的研究等。
相比西藥的臨床藥學工作,筆者認為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開展絕對是更復雜,更有挑戰性的,中藥臨床藥學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巧乃至信心和毅力也是西藥師無法比擬的,其工作開展必須多個部門共同協作;但筆者認為其開展方向不應太局限于某種固定的形式,可靈活多樣,如果相關項目都要等具有儀器設備才能開展是沒有必要的,同時也會造成醫療成本的浪費。各級醫院可以根據自身實際的情況和條件圍繞臨床藥學范疇,相關工作開展力所能及的項目。筆者就我院實際的情況探討中藥臨床藥學開展的模式。我院是一所二級甲等綜合性醫療機構,以西醫為主,中醫藥所占的比重不大,但隨著中成藥品種應用比例的上升,開展中藥臨床藥學方面的工作是必要的。
3.1 深入臨床
臨床藥師必須走進臨床第一線,這是毋庸置疑的,它是開展中藥臨床藥學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藥師不能流于在病歷“紙上談兵”的做法,坐著去猜想醫師用藥的目的,而應該深入臨床第一線,同醫師一起參與日常查房,了解醫師用藥的目的,觀察并記錄療效、收集患者反饋的用藥信息,參與危、急、疑難病例的討論,提供用藥方案的建議。當然,想一下子就能達到上述要求是天荒夜談的,這是需要好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積累和學習,我們也不要對自己太苛刻,畢竟醫師在學校從學習、實習、住院醫師等一系列系統培訓也是經歷過一段漫長而刻苦的努力的,我們不是要去替代醫師完成醫療診治的過程,而是為了更好地發揮自身專業的優勢,提供臨床醫師所需要了解的藥品信息,包括藥物的藥代動力學、藥物之間的配伍禁忌、不良反應、相關藥學情報等。筆者認為,在現階段,作為臨床藥師下臨床科室要有針對性,先把個人的專科方向和醫院能提供的條件相結合起來開展,掌握相關專科疾病診斷知識、基本的治療方法,尤其是藥物治療方面,查找相關的資料信息,進行總結,建立典型病例藥歷記錄,詳細跟蹤用藥的信息,了解患者用藥情況及其反饋的信息,進行歸類,如藥品不良反應事件、藥物相互作用、藥物不合理配伍、優化治療方案、特殊人群用藥與教學藥歷等,教學藥歷針對學習和教學中需要重點關注的病種進行分析學習,培養系統的臨床思維,提升臨床藥師藥學監護質量[2-3]。中藥臨床藥師則須掌握更多相關的中醫藥知識,中醫的四大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條辨》是必須了解的,這是我們能更好與臨床醫師溝通的橋梁。
3.2 不良反應監測
2009年全國藥品安全監管工作會議上,對注射劑等高風險類藥品進行再評價成為今后政府工作的一個重點,同時指出中藥注射液所引發的不良反應,約占到了整個中藥不良反應的70%。中藥臨床藥師要積極開展藥物不良反應(ADR)監測、收集、整理,分別從藥物使用范圍、溶媒選擇、滴速、使用時間等相關因素著手,分析相關藥物發生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總結相關藥物的使用經驗,對于醫院現有的品種,尤其是上市5年以內的,更要積極收集有關的信息進行歸類,提供合理用藥建議。
3.3 資料情報搜集
2009年底,中醫已被74個國家承認,已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中醫醫療機構,總數已超過8萬家,從業人員20余萬人,中醫藥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外國藥學工作者所認可和接受,在國外的實驗室,早已有大量購進(他們稱之為“天然藥物”)中草藥做藥物分析、有效成分提取的工作,借助現代高科技的藥物提取和藥物分析方法,這些實驗機構掌握了我們可能不了解的藥物成分及其提取方法,如果我們還只是拘泥于國內一些情報搜集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可以嘗試接觸一些外國的網站,學習并搜集相關的藥學信息,進行對比分析總結。信息網絡時代的今天,我們不能局限于“閉門造車”的做法,既要掌握國內的醫療信息情報,也要參考國外的藥物信息,了解相關疾病診斷指南,但也不能一味照搬照套,要結合自身實際國情和個體患者需要,分析對比,編寫科內或全院“藥事信息簡報”,總結歸納。中成藥在說明書方面做得不如化學藥品細致清晰,中藥臨床藥師在這方面更要注重資訊搜集和更新,留意國家的相關的信息,如2010年8月國家藥品食品監督管理局就有關“五十八味益腎膠囊”、“默克?生胰素”等33種產品均為未經批準注冊的假藥信息,臨床藥師要更關注這方面的收集。現提供部分外國權威的參考資料,以饗讀者。藥典類:PDR(Physician desk reference),AHFS Drug information;藥物相互作用類:Drug interaction facts;注射劑配伍類:Handbook on injectable drugs;ADR類:Meyler's side effects of drug;藥物治療類:Applied therapeutics;專科類:Drugs in pregnancy and lactation, Drugs for the heart, Nelson's Textbook of pediatrics, Handbook of pediatric drug therapy;數據庫:Micromedex,Medline,Plumbed,MD consult[4]。
3.4 中藥質量鑒定
筆者認為,中藥臨床藥學工作可以適當開展中藥飲片和中成藥的質量鑒定。傳統的中醫藥非常注重品種基源,一直以來都有“道地藥材”的提法。由于中藥材受品種、地區溫濕度、采收季節、加工方法等影響,質量會有不同等級的分別,我們要注意記錄藥材品種的相關信息,建立藥材品種基源、產地、數量、儲藏、藥效信息等檔案,便于及時向臨床提供相關藥品信息。筆者曾遇到臨床醫師詢問有關安宮牛黃丸的價格質量不同問題,如果作為藥師,我們都不清楚本身藥品信息的基本情況,是很難讓醫師信服并接受臨床藥師,更遑論提出臨床合理用藥建議。
3.5 咨詢和宣教
臨床藥師的開展,很重要的一環就是開展門診處方點評和用藥咨詢服務,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醫藥、藥患平臺,既可以隨時提供藥品用藥信息的服務,也可收集藥品信息的反饋,同時也是提高藥學服務層次,對患者正確執行醫囑,提高依從性,使藥物發揮最佳的效應,避免或減少藥品的毒副作用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是提升藥劑科整體服務質量水平的窗口[5]。認真細致做好門診處方點評,掌握門診用藥特點,提出相關用藥建議。臨床藥師每天都會面對不同年齡、性別、職業、學歷的人群,在這個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會遇到形形的問題,此時我們要有信心,認真記錄并總結歸納;耐心解釋患者提出的疑問,畢竟藥品的說明書都是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和名詞,我們在面對學歷層次相對低的和老年人時,更應耐心,也可根據需要,適當開展藥物方面的宣教講座,向公眾提供藥品的安全使用信息。相比醫師,臨床藥師有更充裕的時間與患者溝通,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建立藥歷,重點標記患者用藥過程出現的問題,方便患者以后就診時醫師能及時了解既往用藥過程,作出準確判斷。同時,臨床藥師可總結歸納藥品用藥方面的知識,制成通俗易懂的小冊子,方便閱讀和宣教。
3.6 科內培訓
臨床藥師遇到的問題,在一線調配和校對藥師都有可能遇到,開展科內人員的學習,既可以提高藥品使用方面的服務層次,也可借由科內人員的業務培訓,挑選工作能力好、責任心強及素質高的藥師去外院進修學習,參加相關類型的專題或藥學講座,提高專業知識,擴充專業視野。臨床藥師的工作量和壓力非常大,國內的臨床藥學工作開展都是以專科形式為主,開展的科室畢竟寥寥可數,這是符合臨床用藥的特點和現階段工作開展的難度和層次。科內培訓是第二梯隊的臨床藥師挑選,是提供后續臨床藥師的中堅力量,同時可進行互相討論,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問,這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加深臨床知識的掌握是非常有效的快捷途徑。
3.7 中西藥配伍研究
雖然中藥還沒被西醫臨床醫生完全接受認可,但不可否認,越來越多的綜合性醫院所引進的中成藥品種呈遞增趨勢,中西藥聯用已經為人們所認識并接受。國內某三甲大型中醫院其門診處方,中西藥聯合應用的比例高達72%~75%,劉佩堅報道某二甲綜合性醫院處方中成藥比例占55.2%,其中內科處方占37%,兒科占有19%,外科與五官科各占約15%,非中醫背景醫生處方中成藥約占97%;使用中成藥以清熱藥為主,約占30%;不合理用藥以合用兩種中成藥過程中重復中藥為主;中成藥處方無中醫診斷的占大多數[6]。即使醫生沒有開出中成藥,但在保健養生遍地開花的今天,難保患者自行購買,中西藥之間的配伍研究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其實國內已有相當部分的醫院開展了相關的實驗項目,中藥臨床藥師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跟外院或高校臨床藥理研究所合作,適當開展中藥藥物動力學、中藥藥理、中西藥結合臨床評價等實驗研究,共享某些實驗評估結果,為臨床提供第一手藥物信息。
4 結語
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開展除了有先天不足之外,還有后天支撐不夠,開展并維系的道路可謂任重道遠,但也不要妄自菲薄,應該要對自己堅持的理念和醫療發展的大勢有個明朗的認識和堅定的信心。西藥臨床藥學發展至今已有35年的歷史,目前仍處于臨床藥師培訓的探討階段。這給我們許多借鑒的經驗,如何建立適合我國基層或綜合性醫院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模式,是一個具有復雜性和挑戰性的問題,我們要抓住機遇,轉變觀念,打破傳統,為自己工作的開展提出大膽的假設,創造有利的條件,克服困難,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發揮專業特色,為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開展貢獻自己的一份責任和力量。
[參考文獻]
[1]王華光,王鶴堯.藥師臨床服務的現狀及發展方向[J].首都醫藥,2006,8(15):35.
[2]裴斐,朱曼等.借助電子藥歷提高臨床合理用藥質量[J].中國藥物警戒,2010,7(6),337.
[3]陳福民,申玲.深入開展臨床藥學[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15):96.
[4]陳志東.臺灣地區臨床藥學的現狀及對大陸臨床藥學的建議[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0(18):1590.
[5]馬少豐.談門診窗口發藥交待的重要性[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4):161-162.
1合理調整了仁濟學院中藥學專業課程體系
原有的中藥學專業課程體系基本上是中醫藥學-化學傳統教育模式[2]。這種課程體系盡管有其合理性并一直保持至今,但存在許多弊端,主要表現在:一是課程結構過于專門化,知識面窄;二是課程的設置沒有體現學科的發展;三是課程的設置忽略了能力的培養。為此,我們對課程設置進行了調整。首先,夯實基礎,在原有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一些西藥和與臨床有關課程如藥物化學、中醫學、臨床藥理學等。其次,增加一些新興中藥學科的課程如中藥學前沿講座、細胞生物學、中藥市場營銷等,而在任意選修課中開設了中藥與美容、中藥與保健等與本專業相關的一些近緣課程,增設的新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應用型知識和豐富多彩的學科前沿動態知識,了解中藥在臨床上的應用,為今后的實踐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同時,適當地刪除或壓縮了如中成藥分析、中醫藥概論、炮制學、方劑學、有機化學和分析化學等傳統學科的課時數。
2建立了仁濟學院中藥學專業課程負責人制
課程負責人制是通過聘任課程負責人并由其統領課程建設小組的任課教師來實施、優化課程教學與建設的一項新型管理制度。從2009年3月份開始,我們制定了切實可行的仁濟學院中藥學專業課程負責人制度。通過招募或指定工作熱情、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承擔課程負責人,明確其職責、工作目標、管理權限等。課程負責人開展負責制引導下的系列教學實踐活動,包括檢查和審議課程組教師的教案、講稿、多媒體課件,集體備課、互相聽課,組織課程組成員討論確定教材、教學參考書,制定或修訂課程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進度表、考核方法等。同時,組織制訂課程建設規劃,規范課程教學文件,進行教材建設和組織教學改革活動,負責本課程的青年教師培養和教學管理、教學評估等。通過互相學習,調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收集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討論并改進教學方法,共同提高教學質量。
3完善了仁濟學院中藥學專業實習教學體系
中藥學實習實訓教學體系包括野外見習、GAP種植基地、中試基地、浙江格魯斯特生物醫藥有限公司、附屬醫院等知識板塊構成。野外見習是藥用植物學課程學習中的重要環節,我們已在泰順烏巖嶺國家自然保護區、龍灣潭國家森林公園和永嘉林坑建立了野外見習基地,時間為一周。通過野外見習,使學生熟悉了中藥的生長環境、生態、資源保護和利用的理論知識,了解了中藥資源調查的基本技能、方法,也培養了學生團隊協作精神。通過瑞安溫莪術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已通過國家GAP認證)實習,可以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道地產區藥材種植、采收加工、質量控制,并掌握道地藥材的植物形態、生長環境,藥用部位的主要特征等方面的情況。溫州醫學院藥物中試基地、浙江格魯斯特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溫醫控股)示范教學基地實習,通過這些實習,學生初步了解藥品的研發、生產、質控及營銷過程,為今后的就業打下扎實的基礎。畢業實習是中藥學專業本科學生培養過程中重要的內容之一,通過畢業實習,使學生了解藥品的使用、劑量、規格和注意事項,熟悉藥品調劑的整個過程。我們原定第八學期進行畢業實習,但在每年的例行教學實習檢查中了解到中藥學專業學生下點實習時間偏短,這期間不少學生要參加研究生考試、公務員考試,找工作等,真正投入到實習實踐工作的時間大大減少。為此,我們從2008級開始,對中藥學的教學計劃進行調整,學生第七學期下點實習,第八學期初返校,以便學生真正實習下點時間延長,加強學生實習訓練的時間,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4健全了中藥學專業實踐教學管理體系
由本院教師、附屬醫院藥劑科帶教老師和企業帶教老師共同建立實踐教學指導委員會,制訂了具體的教學實踐管理規章制度,使實踐教學管理規范化和科學化,保證藥學院實踐教學體系有效運轉。由教學院長主管,藥學院教學辦公室主任負責,在實習單位科教科和業務科室的協助下,選定合格的帶教教師組建帶教教師庫。依托實習基地的師資力量,聘請高級職稱以上實習帶教教師組成實習教學考核專家庫,對學生的實習情況進行具體指標的考核。每年邀請實習基地帶教教師參加本科生畢業論文答辯,建立常規性的帶教教師參加論文答辯制度。借此平臺,帶教教師可以了解藥學院教師的科研動向,結合自身實際,優勢互補,加強雙方的合作;同時,增加了實習帶教教師彼此交流的機會,有利于各項工作的開展。為了實現資源共享共享,達到學生、學院、實習基地“三贏”,建立藥學院后期實踐教學網絡信息平臺,實現了學院與實習基地間的通暢互動。逐漸完善此平臺的功能和互動空間,使中藥學實踐教學工作更好地貫徹實施。
[摘要] 循證醫學的迅速發展預示著臨床醫學發展模式的新趨勢。對于推拿學科來說,這是挑戰,亦是機遇。在學科發展、課題研究、教學模式轉換和個人學術發展方面,推廣循證醫學概念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將循證醫學引入推拿的臨床研究中,建立具有推拿學科自身特色的方法學,才能推動推拿學科的不斷發展。
[關鍵詞] 循證醫學; 評價研究; 推拿
Chinese Tuina: Challenge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ABSTRACT 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 which aims to get the best evidence from medical research, is a growing international movement in health care. Because of this new shift in medical practice,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how to introduce EBM into Chinese Tuina, and this i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uina. To adopt EBM will be beneficial to developing Chinese Tuina, improving clinical research, renewing education mode and getting more academic achievement. So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new experimental methodology combined with EBM in order to get great progress in Chinese Tuina.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medicine; evaluation studies; Tuina
1992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學的David L. Sackett教授及其同事,在長期臨床流行病學實踐的基礎上,首先在美國醫學會雜志上正式提出了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的概念。其后,在短短的十幾年里,EBM對醫學研究尤其是臨床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隨著EBM的迅速發展以及國際醫學界對其的認可和積極推廣,EBM已成為指導臨床醫學研究的“金標準”。在MEDLINE數據庫中,EBM的文獻量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1年幾篇,至2000年其文獻量已超過了1 900篇,文獻量呈指數性增長。相對而言,EBM的實驗設計方法更為科學嚴謹,所獲得的結論也更具可信度。由此可見,EBM將成為本世紀臨床醫學發展的新趨勢。
1 EBM對于推拿學科發展的意義
1.1 推拿學科的發展需引入EBM 中醫傳統的推拿治療具有悠久的歷史,如同社會發展一樣,中醫推拿學也應與時俱進。推拿本身的發展歷史也就是不斷吸收與發展的歷史。從最早甲骨文中有關推拿文獻的記載,到被動導引手法的引入、膏摩的出現及手法器具的發展、經絡腧穴理論的引入、推拿流派及手法種類的發展演化,直至現代解剖學、生物力學及康復醫學知識的引入,都標志著推拿醫學在不斷地向前發展。只有兼容并蓄、不斷揚棄,才能保持推拿學科自身的生命力,才能跟上世界醫學前進的步伐。目前,推拿學科的國際影響正日益擴大,EBM作為新世紀醫學的重要概念,相信會有助于中醫推拿學新的發展。
1.2 科研課題的持續性發展應以EBM為基礎 推拿學科研究工作的實際情況是臨床課題較基礎課題來說,相對較多。所立課題項目需具有一定的可持續研究性。但實際情況是,大多數的臨床課題都屬于類似的或簡單的重復性研究,缺少深入性的研究,在理論上也鮮有突破。究其原因,大多數的研究課題都存在設計不嚴謹、重復性差、所得結論缺乏說服力的弱點。因此,以EBM的概念及方法為基礎發展推拿學科的臨床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1.3 是否具備EBM理念已漸漸成為個人學術發展的前提 國際、國內醫學核心期刊的投稿審核制度都十分嚴格,評定職稱時對所送論文的質量也很重視,而衡量論文質量高低的標準中往往包含著是否應用了EBM理論、隨機對照和意向處理分析等元素。因此,在撰寫論文尤其是臨床研究報道時,要從多方面加以注意以提高論文質量[1]。
1.4 EBM概念推動了推拿臨床教學理念的轉變 臨床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意味著臨床教學已不僅僅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主要的是把科學嚴謹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傳授給學生。傳統的知識灌輸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EBM將會推動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的轉變,從經驗轉向證據。
2 EBM對于推拿學科發展現狀的挑戰
基于基礎理論及實踐方式的不同,現代醫學更容易適應EBM的要求。中醫學是一門傳統的經驗醫學,是通過臨床觀察、引經據典、結合醫生個人的思維活動,司外揣內來研究醫學問題的。因此,中醫學接受EBM的難度較大,作為中醫治療內容之一的推拿亦面臨相同的情況。
2.1 驗證推拿的臨床療效需科學證據的支持 傳統推拿的繼承與發展主要以發展繼承中醫理論、總結個人臨床經驗、師承授受及臨床驗案報道等方式進行。現在則漸漸出現了一些屬于臨床描述性研究的報告,開始采用隨機、對照等方法,甚至采用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但往往由于研究方案存在設計缺陷、具體執行方法不正確以及診斷、療效判定標準和觀察時間等方面的問題,導致研究質量不高,臨床療效的評判結果也難以被醫學界所廣泛采信。目前,推拿文獻中研究結果的陽性率過高是一個普遍現象,造成這一現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方法學問題。例如將病情輕的患者納入治療組,病情重的患者納入對照組;或者進行所謂的“技術處理”,把脫落的病例都予以剔除。如此處理后所獲得的研究結果陽性率自然就很高。Moher等[2]經過研究發現,相比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低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可以提高陽性率達35%。這樣,自然會導致相當一部分專家或從事相關工作的研究者對研究結果持不肯定或否定的態度。例如,推拿治療肩周炎的有效性已廣為人知,但有文獻報道:1998~2003的6年里,有關手法治療肩周炎的臨床報道共有242篇,但只有10篇符合EBM標準,且文獻質量都不是很高[3]。面對這種無證可循的情況,推拿就只能局限在經驗醫學的模式里。因此,將EBM的方法及標準引入推拿學科的臨床研究十分必要。
2.2 EBM有助于推拿在國際醫學界的推廣 近年來,國外的手法醫學發展迅速。有資料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起,單是美國,每年就要進行超過9 000萬次的手法治療。許多國家的官方衛生部門對手法治療的態度也從禁止到支持或默許。1994年,美國衛生保健政策研究處更是推薦手法治療作為急性下腰痛的一種治療方法。國外手法治療的種類很多,譬如我們熟悉的按脊療法、沖擊法、肌肉能量法、肌筋膜松解術和指壓術等等,相當一部分都是按比較正規的醫療程序來進行的。如果國內的推拿學科能和國外的手法醫學以及相關學科進行交流,那么對于推動推拿學科的發展無疑是很有裨益的。但國際醫學界的交流通常都有一個通用的公認標準,如同書寫論文及引用文獻,都有一個標準的格式。就目前而言,推拿的國際交流只是單向輸出,且使用的是我們自己的技術語言,因此與國外的手法醫學等很難進行順暢的交流,更談不上彼此之間的互動了。由此可見,推拿的發展需要一個建立在技術層面上的國際公認的交流平臺,而EBM正符合這種交流的需要。
3 推拿學科的未來發展策略
EBM對于中醫推拿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果能抓住機會,必將加快推拿走向世界的步伐。
3.1 建立臨床試驗專家咨詢審核制度 建立EBM專家咨詢審核制度,將會大幅度提高臨床試驗的研究質量。將統計學專家納入課題組,會大大提高研究的科學性。
3.2 建立規范的推拿臨床研究方法 EBM原理是一個普遍性的規律,但在具體學科的應用上亦存在特異性。例如,如果在臨床外科手術時一味強調雙盲,不僅不符合實際情況,亦無法做到。同樣,EBM應用于推拿的臨床試驗設計時也存在類似情況。因此,正確地將EBM理念應用于推拿試驗方法學的研究中,是我們必須重視的問題。(1)對以往發表的文獻進行嚴格評價,以指導新課題的設計。對臨床研究項目的設計在“查新”的基礎上還要“查證”。“查新”是從課題的新穎性出發對以往原始研究進行檢索和比較。“查證”則是對已有的系統評價的結論性意見進行檢索,并通過其結論性意見來調整研究的內容和試驗設計。(2)隨機、對照、盲法及獨立評價員的設置。隨機對照是推拿臨床試驗設計的基礎,而EBM要求臨床試驗的設計一定要應用盲法,且要盡量做到雙盲。但從推拿的實際情況來看,雙盲的設置很難實現,因此要盡量貫徹單盲的設計,例如只有試驗研究者知道分組的方法,而推拿操作人員則不知道。必須安排專人,最好是專職的統計學人員作為獨立評價員,對數據進行獨立的整理和分析。有觀點認為獨立的評價員和統計員也是盲法的一種。(3)手法治療的質量控制問題。手法研究已向定量化方向發展,實踐的安全、有效和可操控性已逐漸成為指導手法操作的共同原則。目前的推拿臨床試驗設計應盡量采用簡單的手法,進行標準化后以統一的標準應用于臨床研究中。診療常規的研究則應嚴格按照手法操作的規程予以實行。(4)患者的脫落問題和安全性控制問題。臨床試驗脫落病例在所難免,按照EBM原則,對脫落病例均應作意向處理分析,即留在原組內作臨床療效分析。同時,必須重視手法操作的安全性問題,對臨床試驗方案涉及的安全性評價標準、觀察指標及判定異常等項目的設計,都必須明確而具體。加強不良事件的監測,如果產生不良事件,應詳細填寫不良事件病例報告,并作關聯性評價。(5)隨訪及長期療效的觀察。療效評價亦是EBM的重要內容,必須重視隨訪和全局性療效的評價。
3.3 強調多學科交叉,規范評價體系 隨著醫學的發展,單純的有效率、治愈率已不足以準確客觀地反映推拿的治療效果,需要使用一些量化的標準進行療效評價。推拿學科與神經生理學、生物力學、運動醫學、分子生物學、計算機技術等各種學科理論的結合,有利于多層面、多角度地觀察推拿治療的臨床效應。運動醫學、康復醫學、保健醫學思想的引入,更豐富了推拿治療的內容。引入一系列的評估量表,有利于量化、細化療效評價標準,準確地評價臨床療效及規范評價體系。
3.4 借助EBM加強推拿的國際交流 推拿要真正地與國外相關醫學進行學術交流和融合,必須具備一種國際上公認的“通用語言”,而EBM則可以提供這樣一個交流的平臺。EBM有可能會成為推動推拿走向國際醫學界的最大助力。
傳統的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在理論和實踐上有其獨特的優勢和鮮明的特色,將EBM的方法運用于中醫藥學的研究是近年來醫學界人士關心的熱點。用EBM的觀點和方法評價過去的推拿醫療成果,能夠發現其中的優點和不足。用EBM的原則和方法指導今后的推拿學臨床研究,改善研究方法,提高推拿臨床試驗的研究質量,必將會推動推拿醫學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勞力行. 提高中醫藥臨床研究報道質量的建議[J]. 中西醫結合學報, 2004, 2(6): 402406.
關鍵詞:醫藥院校;高等外語教育;涉外醫藥專業;涉醫外語專業
近年來,教育部所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以及深化本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相關文件都明確提出,各高校要大力培育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本科專業。特色專業建設與學校辦學的因校制宜、因地制宜有密切關聯。盡管目前我國高校建設與發展呈現出追求辦學層次升格和學校類型綜合化的趨勢,但事實上,高校類型仍然在學科劃分上保留著多科性和單科性的區分。比如,我國高校除了綜合性院校之外還有許多學科特色鮮明的院校類型,比如理工、農林、醫藥、政法、財經、體育、藝術、師范、民族等。這些院校可以歸入單科性院校。當然,此處對單科性的理解并非狹義的只有一個學科,而是以學校傳統主體學科為主并體現一定學科特色的含義。在高等外語教育領域,非外語專業著力強化外語教學從而培養具有較高外語水平的各類專業人才、外語專業辦學從傳統語言技能型人才培養走向外語與相關專業相結合的復合型跨學科外語專業人才成為高校專業特色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以國內醫藥院校高等外語教育辦學現狀為考察視點,以相關研究文獻、學校網站專業介紹以及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專業知識庫為研究參照,對除港澳臺之外的國內31個省區直轄市共計96所本科層次高等醫藥院校(含并入綜合性大學的原獨立本科醫藥院校)的調查(2011年2月15-18日)結果進行數據呈現與描述,從歷史和現實的雙重角度分析特定類型學校以主體學科為依托的高等外語教育辦學特色,以求促進具有學校學科特色的高校外語教育與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一、國內醫藥院校涉外醫藥專業教育:歷史、現實與特色
(1)歷史回顧
國內醫藥高等院校涉外醫藥專業設置的雛形是“醫學外語班”或“外語醫學班”,至今個別院校仍使用該術語。
關于醫學外語班歷史,已有文獻顯示,中國醫科大學在20世紀60年代曾舉辦過外語醫學班(如61屆日語醫學班)。從1977年開始重新恢復試辦,在1977、78、80屆本科醫學系學生中先后開辦了日語和英語醫學班。旨在培養社會需要的、具有一定外語交流能力的醫學專業人才[1]。由此可見,我國設置醫學外語班的歷史可能更早。
為適應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需要,國內部分高等醫學院校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試辦英語醫學班,成為醫學教育在新形勢下的大膽改革和創新[2]。此后,相繼有少數院校陸續開辦醫學外語班。比如,哈爾濱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介紹表明,其俄語醫學班與日語醫學班分別創設于1981年和1984年;浙江醫科大學從1988年開始在臨床醫學專業中組建英語醫學班[3],遼寧中醫學院(現遼寧中醫藥大學)1989年開辦了醫學專業外語班并成為該院辦學的一個顯著特色[4]。內蒙古醫學院在1990級醫學本科生中試辦了一期醫學專業英語教學班[5]。
外語醫學班的特點是首先集中學習一年外語,然后從第二年開始進入盡量采用外語作為教學語言的專業課教學。外語醫學班對于后來的涉外醫藥專業設置奠定了較好的辦學模式基礎。
(2)現實狀況
根據本調查,近百所醫藥院校中的56所學校(58.33%)沒有設置獨立的外語專業,但有22所醫藥高校(此數字包含開設和未開設獨立外語專業的院校)的醫藥專業設置了涉外方向。這些涉外醫藥專業按照專業設置頻率排序依次為:護理學(涉外、涉外護理、國際護理、國際交流、英語、日語方向)、中醫學(英語、對外中醫、國際交流方向)、臨床醫學(英語、日語、俄語方向)、針灸推拿學(英語、國際交流方向)、藥學(英語、日語方向)。上述涉外醫藥專業以英語為主要外語語種,日語和俄語方向的醫藥專業僅在個別院校有所設置,如哈爾濱醫科大學、沈陽藥科大學、河南中醫學院。
(3)辦學特色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語境中,一些醫藥高等院校的醫藥專業更加重視在專業方向設置或課程設計方面體現強化基礎和專業外語教學、培養國際交流型高級醫藥專門人才的涉外特色。為了突出“外語+專業”或“專業+外語”的辦學特色,這些學校采取了多種途徑:一是與國內有關外語學院或國外大學聯合培養,如上海中醫藥大學與上海交大外語學院和倫敦城市大學在中醫學和藥學專業、貴陽中醫學院和山西中醫學院與大連外國語學院在中醫學專業的合作辦學。這些院校的新生在進入醫藥專業學習之前需要在相關學校接受一至二年的英語專業學習,之后再返校修讀醫藥專業課程和醫藥英語課程。二是通過雙專業和雙學位的辦學形式來增強醫學專業的外語特色,如山東泰山醫學院的“臨床醫學(臨床醫學和英語)”專業以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英語語言文學為主干學科,學生不僅需要掌握醫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還應熟練掌握英語語言,具備聽、說、讀、寫、譯能力。成績合格者獲得雙專業畢業證書,授予醫學學士學位;參加英語專業第二學位學習并取得規定學分者可再獲得文學學士學位。此外,醫藥院校的非醫藥專業在結合學校特色學科的同時也力圖彰顯涉外特點,如廣東藥學院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醫藥國際貿易,英語特色班) 和保險專業(醫藥事業管理,英語特色班;國際醫藥貿易,英語特色班)。
從上述可見,越來越多的醫藥院校在其醫藥專業人才的培養進程中更加強化國際視野和對外交流能力,因而力圖在外語教學中融入專業特色,在專業教學中體現外語特色,以求實現“外語”與“專業”的互動發展,使外語學習成為專業教育的有機組成和重要載體,凸顯非外語專業教育的外語特色。
二、國內醫藥院校涉醫外語專業教育:歷史、現實與特色
(1)歷史回顧
文獻檢索顯示,迄今為止,關于國內醫藥院校外語專業設置狀況的全景式研究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我們只能從一些相關研究文獻中獲得零星、散落的相關信息。
關于醫藥院校增設外語專業、培養專門領域翻譯人才的建議與設想早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就出現了[6]。但那個時期開設外語專業的醫藥院校可謂鳳毛麟角、屈指可數。自1989年,西安醫科大學外語系就設置了醫學英語專業并開始招生[7]。在2001年以前, 全國只有西安醫科大學和華西醫科大學招收醫學英語(西醫英語)[8]。此種情況得到了有關文獻的進一步證實。何建芳指出,當時國內只有一、兩所高校開設有醫學英語專業[9]。
醫藥院校開辦獨立的涉醫外語專業是在進入21世紀之后才數量漸增。但目前國內究竟有多少醫藥本科院校開設了外語專業?外語專業涉及哪些語種?對于這些問題,已有相關文獻由于缺乏全國范圍的實證調查,因而無法提供確切的答案,只好在行文時使用“大多數”、“一些”、“十余家”、“越來越多”等字樣。一項最新研究報道,全國23所中醫藥院校中有13所(比例約占57%)學校開辦了英語專業[10]。顯然,如此統計數字并未真正反映國內醫藥院校外語專業設置全貌。
(2)現實狀況
依據本調查,目前國內40所(41.67%)高等醫藥院校設置了獨立的外語本科專業,外語語種涉及英語、日語和對外漢語,其中英語專業在被調查醫藥院校中設置比率最高(92.50%),這也充分反映出英語作為當今國際通用語在醫藥類院校外語專業設置中所凸顯的語種優勢。小語種外語專業設置院校數量極為有限――日語專業僅在長春中醫藥大學和溫州醫學院有設置,開設對外漢語專業的學校也只有成都中醫藥大學和安徽中醫學院。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伴隨著一些醫藥院校增設外語專業,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一些原本較早設置了外語專業的醫藥院校因與其他大學合并導致其外語專業漸次消失,如西安醫科大學、華西醫科大學、江西醫學院等。合并重組高校從其學科專業全局發展戰略出發都取消了原學校的涉醫外語專業。
(3)辦學特色
對上述設立外語專業的40所醫藥院校的專業介紹資料審視發現,9所院校的外語專業在專業方向設置、主干學科支撐、培養目標定位、主要課程設置、就業去向規劃等方面與醫藥學科沒有任何關聯。比如,遵義醫學院英語專業劃分非師范和教育方向,但英語(非師范)相關介紹并未體現任何醫藥特色。32所學校的外語專業設置體現“與醫藥相關”的特點。(資料顯示,長春中醫藥大學對外漢語專業與醫藥無涉,但其英語專業設置了中醫藥翻譯方向。)
醫藥院校設置涉醫外語專業與高校改革創新、體現辦學特色以及外語復合型人才培養具有高度的內在關聯性。1998年12月,經教育部高教司審核批準的《關于外語專業面向21世紀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即既掌握外語又有相關專業知識的外語人才,比如外語與其他有關學科――如外交、經貿、法律、新聞等領域結合而培養的復合型外語人才。由此可見,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與基于學科類型劃分的高校類型之間存在密切關聯,特別是單科性高校在探索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的專業辦學特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學科優勢,因為“單科院校的辦學特色根植于其具有歷史積淀的傳統學科優勢”[11][12]。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語境中,培養具備特定行業領域基礎性專業能力和一定國際交流能力的復合型應用性人才成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方向。適應全球化背景下醫藥領域對外交流的需要,醫藥院校辦學模式在學科門類方面逐漸打破傳統的單一學科格局、走向以傳統優勢學科為主體的多學科融合。在醫藥學科氛圍濃厚的高校中設置和發展外語專業成為醫藥院校高等外語教育突破原有“公共外語+專業外語”教學模式的重要路徑。外語專業涉醫特色體現在其人才培養的方向設置、培養目標、主要課程、就業領域等方面。比如英語專業的涉醫方向名稱有醫學、醫學英語、醫藥、醫藥英語、醫藥衛生、醫學科技、中醫、中醫藥、中醫藥翻譯等。這對凸顯高等教育專業辦學特色和增強高等教育社會職業適應性都具有現實意義。
三、國內醫藥院校中的醫學外語復合專業
在本調查中,北京大學成為96所醫藥院校中唯一一所自主設置醫學外語復合專業的學校。北京大學醫學部(原北京醫科大學)2002年創建的“生物醫學英語”五年制本科專業旨在培養國際衛生背景下擁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醫學基礎知識及一定的臨床醫學專業基礎知識,又有堅實的英語語言知識基礎、較強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和一定的社會人文學科知識,能熟練地用英語和所學醫學專業知識在醫藥、公共衛生、醫藥信息管理、醫學英語教育等領域從事國際交流、教學科研等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該專業融合了醫學和外語的雙重學科特性,在培養模式(“英語+醫學+第二學位”)、學位授予(從2009級開始將學位類型從文學學士調整為理學學士)、課程設置(英語課程與醫學課程比例達到1:1)等方面特色鮮明:文理滲透,學科交叉,體現“比醫學相關專業強的語言優勢,比語言專業強的專業優勢”。
上述專業辦學在全國獨一無二,真正體現了“人無我有”的特色。然而,創辦其他高校所沒有的專業不是每個學校都能做到的,因為沒有專業設置自的高校無法采用“人無我有”的方式創辦特色專業[13]。
四、關于醫藥院校高等外語教育的思考:基于相同學科支撐的涉外醫藥專業與涉醫外語專業的比較
對國內近百所醫藥本科院校外語專業設置現狀調查發現,除了北大的生物醫學英語復合性專業以及未設置涉外醫藥專業和涉醫外語專業的院校之外,22所院校的醫藥專業設置了涉外方向,32所學校的外語專業具有醫藥方向;其中,涉外醫藥專業和涉醫外語專業在9所高校(重慶醫科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河南中醫學院、安徽中醫學院、右江民族醫學院、泰山醫學院、瀘州醫學院)均有開設。
基于調查,我們認為,相同的兩個學科專業交叉形成的涉外醫藥專業與涉醫外語專業之間如何區分其專業定位從而形成各自更為鮮明的辦學特色是值得關注和探討的。這就關乎注重外語特色的非外語專業與體現相關專業知識的外語專業之間的分野問題。以英語教學為例,教育部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教高廳〔2007〕3號)中關于大學英語教學的較高和更高要求體現了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英語學習與所學專業領域結合的特點。文件指出,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習得水平可以達到所學專業領域英語的聽說讀寫譯能力。此外,針對非外語專業開設的英語選修課程的類型逐漸多元化,類似于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鑒于醫藥院校英語專業和醫藥專業二者的交融現象,有研究指出,“高等中醫藥院校英語加醫學專業(如中醫藥對外交流、翻譯、醫學、醫藥、中醫藥、中醫藥貿易方向等)……隨著招收就讀中醫學專業醫學英語方向的學生和針灸推拿專業對外交流方向的學生,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的界限已經不再涇渭分明。”[14]
盡管當今學科發展呈現出不斷分化又不斷融合的趨勢,但專業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組織單位仍然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體現在其專業代碼、專業名稱、培養目標、就業方向、課程設置、學制、學位等維度。因此,具有相同學科支撐的涉外醫藥專業與涉醫外語專業之間的嚴格區分是高校人才培養專業設置的必然和內在的要求。
下面,以本文被調查院校中具有代表性的兩所中醫學院的相關專業設置數據(表1)為例略作闡釋。
培養學生系統掌握中醫藥以及西醫基本理論,掌握現代醫學基本知識,能獨立承擔中醫醫療工作,同時還掌握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計算機應用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能熟練讀寫本專業的英文書刊以及對外交流,具備一定的教學和科學研究能力。學生畢業后適于在各級綜合醫院、中醫醫院、醫學院校、醫學臨床科研機構工作。 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知識,熟練地掌握英語聽、說、讀、寫、譯等基本語言技能,同時系統掌握中醫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對基礎中醫學、針灸學和中藥學等學科的基本知識有廣泛的了解,能夠適應21世紀中醫藥國際化趨勢的需要,開展中醫藥對外交流,在教育、文化、醫療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應用型英語人才。
主要課程 英語(精讀、泛讀、口語);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方劑學、中醫(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科學、兒科學)、西醫(內科學、外科學)、針灸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基礎、內經選讀、傷寒學、溫病學、金匱要略等;專業英語 基礎英語、基礎閱讀、口語、視聽、英語寫作、基礎翻譯、科技翻譯、高級英語、英美語言文學、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中醫學基礎、中醫診斷學、中藥方劑學、解剖學、生理學、針灸學等;西醫英語、中醫英語
學制 五年
學位 醫學學士 文學學士
(資料來源:參照被比較院校專業介紹資料整理而成)
在表1中,兩所中醫學院的兩個專業雖然具有相同的支撐主干學科和專業學習年限,但是二者的分野也較為明顯:
第一,專業代碼、專業名稱、學位類型的不同體現了所指專業的主導學科定位:醫學(中醫學)還是文學(英語語言文學)?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專業學科基礎具有跨界性。而醫藥院校設置涉外醫藥專業和涉醫外語專業,體現了現代高校人才培養“文理學科交叉”的趨勢和途徑。正如總理在2010年5月4日與北大學子共度“五四青年節”時所寄語的,“學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識,學理工的要學一點文史知識”。大學專業作為育人的基本組織形式,與學科密切相關。我國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歸屬于學科門類之下,因此,每個專業有其特定的主導學科支撐。
第二,培養目標/就業去向的敘寫勾勒出不同專業基于社會行業領域人才需求的培養類型定位:醫學工作者還是語言工作者?涉外醫藥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有較高的臨床醫療技術、一定醫學科研水平和國際醫療醫學交流能力的應用性醫學工作者,而涉醫外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是培養專業醫生,而是培養醫學外語領域的語言工作者。針對涉醫英語專業,有研究者指出,“英語專業的學生所學的那些醫學課程當然不可能使其具備一名專業醫師的水平。但是,社會需要一批在醫學領域開展宣傳、交流、信息情報等方面的人才”[15]。因此,無論是早期關于增設醫學外語專業呼吁中的人才需求訴求,還是進入21世紀以來關于醫藥院校外語專業建設中的人才定位探討,醫學外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是為社會輸送具有扎實語言基本功、能熟練運用所學外語從事與醫藥衛生領域相關的翻譯、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復合型外語工作者。
第三,在專業的所有區分維度中,課程設置成為核心要素,它對專業和學位類別、培養目標、就業去向起著區分性定向作用。“專業是課程的組織,課程的有機組合形成不同的專業方向,因此,特色專業建設的基礎和關鍵是課程建設”,特別是課程設置[16]。盡管兩所院校的專業課程體系均由英語專業課程、醫學專業課程和醫學英語課程構成,但是英語專業課程和醫學專業課程在涉外醫藥專業和涉醫外語專業課程體系中具有濃縮版的特點,而且這兩類課程的組合比例可以實質性地反映特定專業設置的主導學科取向,而醫學英語作為特定學科領域英語(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簡稱ESP)成為兩類專業課程設置達成共識的重疊課程板塊,這是學科交融在課程設計層面的集中體現。兩類專業在課程體系結構的區別與聯系,具體可由圖1來表示。由此可見,課程是專業與學科互動的中介和橋梁。正是課程設置的學科比重調整促成醫藥院校涉外醫藥專業和涉醫外語專業的根本分野。
五、結語
在當今全球化語境下,外語成為世界各國先進科學文化的重要交流平臺,“所以外語教育就不能局限于外語專業,外語教育直接影響各門學科,不論文、理、農、工、醫、政、法、財、經、管等都有關系”[17]。在高等外語教育領域,外語對于非外語專業教育而言不是專業而是課程,具有很強的工具性價值,需要與專業領域緊密結合。對于外語專業教育來說,外語既是專業也是工具,除了把外語作為研究對象(如外國語言、文學、文化),更需要把外語與特定專業領域相依附。因此,本文以醫藥院校為例的基于學校學科類型的高等外語教育特色研究,對于高校外語教育實踐與研究跳出固守純語言的疆域、關聯其他學科領域,從基礎外語走向專業外語,培育基于外語的專業辦學特色具有一定的啟示與借鑒。
參考文獻:
[1] 中國醫科大學. 試辦外語醫學班 培養醫學專業人才[J]. 人民教育,1981 (2):40-42.
[2] 周庚寅,袁而恩. 英語醫學班病理解剖學試卷及教學反饋分析[J]. 山東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3):82.
[3] 劉志成,成紅. 英語醫學班教學效果分析[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3(2):37.
[4] 陳雷等. 關于中醫院校專業外語班教學改革的研究[J]. 遼寧中醫學院學報, 2004(2):142.
[5] 巴圖等. 醫學專業英語教學班考試成績分析[J]. 西北醫學教育, 1997 (4):255.
[6] 江樂, 武志敏. 關于增設中醫外語專業, 培養專門翻譯人才的建議和設想[J]. 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 1987 (8) :15.
[7] 范曉暉. 網絡環境下醫學英語專業教學的思考[J]. 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1(1):8.
[8] 李永安. 從全國英語專業四級統考通過率看我院中醫英語專業[J]. 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1):62.
[9] 何建芳. 高校醫藥專業英語人才培養途徑探討[J]. 海南醫學院學報,2003 (5):302.
[10][15] 王璁,吳青,陳鑄芬. 談中醫藥院校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J]. 中國大學教學,2009(8):38,39.
[11] 張濤. 單科類院校尋求特色發展的探索――基于人才培養模式的視角[J]. 現代教育管理,2009 (12):15-17.
[12] 曹如軍. 綜合與特色: 單科性大學發展問題的思考[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08 (4):52-55.
[13][16] 郭必裕. 我國高校特色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現代教育科學,2004(4):85,86.
論文摘要:在新世紀里,中國一東盟落戶南寧,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成為國家戰略,廣西中醫藥教育改革正面臨著許多新的情況和新問題。在分析廣西中醫藥教育發展正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的基礎上,認為廣西中醫藥教育改革必須從如下3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必須轉變觀念,順應教育事業發展的時代潮流;二是必須優化中醫藥教育資源配置,促進產學研一體化;三是深化中醫藥課程體系改革,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只有這樣才能使廣西中醫藥教育得到可持續發展,才能為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
人類進人21世紀后,教育事業進人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中醫藥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抓住中國一東盟落戶南寧,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成為國家戰略的歷史性發展機遇,改革廣西中醫藥教育,為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是擺在廣西中醫教育界的重要課題。
1廣西中醫藥教育發展的現狀
廣西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中醫藥研究歷史悠久。廣西聚居著壯、瑤、苗、侗、松佬等十幾個少數民族,經過千百年文化和生活積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醫技之長,除了傳統的針灸外,還有壯醫藥線點灸療法、瑤醫、苗醫等特色療法,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醫療方法之一;廣西中草藥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僅次于云南,全國排名第二。這些寶貴遺產的整理和發掘,都需要廣西高等中醫藥人才來承擔。廣西是少數民族地區,中醫藥人才較為短缺,特別是基層還需補充大量的中醫藥人才,這就成為廣西高等中醫藥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方向。
近10年來,廣西中醫藥教育發展較快,廣西中醫藥高等教育、中等教育、職業教育體系已形成,培養了一大批不同層次的中醫藥人才。目前,廣西高、中等中醫藥院校共3所,設有21個本科專業(專業方向)及超過10個高職高專專業,近10個中專專業;教育層次分為中等教育、本科教育,碩士教育和博士教育;除了開展普通專業教育以外,還開展了繼續教育、崗位培訓、高等函授、自學考試等多種形式的中醫藥成人教育。廣西中醫藥教育發展是通過建立傳統特色和現代化道路相結合的教育觀念、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標準,走規模與結構、質量與效益相互協調發展的道路,促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不斷提高。廣西中醫學院作為我區唯一的高等中醫藥院校,是培養和造就廣西中醫藥人才的重要基地,對廣西中醫藥教育的發展至關重要。廣西中醫學院積極探索傳統中醫、對外中醫、壯醫藥等多樣化和特色化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推行“系院合一”管理體制和臨床教學改革,開展產學研合作等均取得了實效。廣西中醫學院至今已為2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600多名中醫藥專業留學生,有力的擴大了中醫藥在海外尤其是東南亞地區的影響,推動了中醫藥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為中醫藥走向世界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2廣西中醫藥教育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2.1機遇世界衛生組織醫學家預言21世紀將是以“傳統自然療法、天然藥物、生物制品的應用”為主的醫學,這就為傳統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人才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廣西作為中國唯一具有沿海、沿江、沿邊優勢的少數民族自治區,有豐富的中草藥和海洋藥物資源,是中國唯一與東盟既有陸地接壤又有海道相通的省區,處于中國與東盟雙向交流與合作最便捷的通道。中國一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為廣西中醫藥教育發展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首先,東盟是海外華人最集中的地區,與中國具有親緣的地理、民族和文化關系,具有相似的用藥習慣,這一特殊地理位置使得中醫藥在東盟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因此隨著我國教育市場的開放程度增加,廣西中醫藥教育可以利用中醫藥學方面的優勢主動走出去辦學,吸引更多的海外學生到廣西學習中醫、中藥及民族醫藥。其次,國外特別是東盟國家先進的教育理念與管理模式的引人,必然給廣西中醫藥教育以新的刺激和影響,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促進中醫藥教育的多元化發展,促使中醫藥教育的全面提高。再次,東盟各國與我國近鄰,氣候條件差不多,都有利于中草藥的生長。因此,在中草藥方面,東盟與我國相比,既有相同的產品也有不同的產品,有的還存在著珍貴的稀有特產藥材。東盟自由貿易市場的興起,必然實現各種中草藥材的相互流通,這樣將會使廣西實現中醫藥科研的大力興起和實驗材料的互相補充。
2.2挑戰建國50多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關心和支持下,廣西中醫藥教育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也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隨著經濟的日益繁榮,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也給廣西中醫藥教育帶來嚴峻的挑戰。
首先,知識經濟要求深刻地革新教育理念。自人類進人20世紀7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成為主導經濟發展的優勢因素,使人類社會經濟形態從工業經濟邁向知識經濟。新的經濟形態以高技術為第一生產支柱、智力資源為首要依托,表現出強烈的技術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發展特征。創新是新經濟的靈魂。廣西中醫藥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如何真正遵循高教規律培養創新人才作為目標,在創新問題上如何培養更有利于加快廣西中醫藥經濟發展提供創新型人才方向發展都值得我們深究。因此,如何創新中醫藥教育是廣西中醫藥教育者面臨的重大挑戰。
其次,時展要求深化教學改革。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要求教育要尊重和適應新經濟條件下學科專業發展的特征與趨勢,及時改革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同時要求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在人才交流、信息交流、資源共享等方面與國際接軌。縱觀廣西中醫藥教育發展的歷程,廣西中醫藥高等教育雖經過5次較大幅度的課程體系調整,但改革只是課時的增減和部分課程的增減,對課程體系存在的諸多問題解決的力度不夠大,且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大量重復和嚴重欠缺。如何推進中醫藥教育改革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考驗。
再次,經濟全球化要求人才向復合型轉向。未來的社會需要越來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人才,社會對人才需求已經由專門化人才轉向較廣泛適應性的通科人才;由單純地掌握知識、做學問轉為會不斷地學習和運用知識,會創新知識和發展知識,會創造新的直接的經濟與社會效益;由單純地強調和要求知識的重要轉為要求知識、素質、能力的統一。廣西中醫藥教育存在著人才質量觀片面、素質教育薄弱的缺點。在教育實踐中重視科學技術的傳授而忽視人文精神的培養,特別是傳統人文文化素質教育明顯過弱,中醫文化功底不足,以致學生的學科視野和學術思想受到局限,發展不夠全面。如何培養中醫藥復合型的人才,并在培養人才和科研活動中實現自我完善和發展,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課題。
3廣西中醫藥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
3.1轉變觀念,順應時展潮流隨著社會經濟的急劇變革,人們對教育的認識正日益深化,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傳統的中醫藥教育已經不能滿足大眾的健康需要和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需求。因此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大力倡導創新人才的培養理念,用符合時代潮流的教育觀念指導和推動中醫藥教育的改革和實踐。
3.1.1樹立教育服務觀根據廣西中醫藥教育的現狀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當前,更新觀念首要解決的問題是要弄清教育的本質,要認識到教育是對學生的特點、專長的引導,是促進其向自身興趣和社會需求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要認識到教育不僅僅是完成專業的教學任務,還涉及到更多更廣的層面、領域,只樣這樣才能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營造良好的氛圍。
3.1.2樹立綜合素質教育觀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對中醫藥人才的要求有三大特點:一是符合現代醫學人才標準。二是符合社會主義道德標準。三是體現時代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廣西中醫藥教育在培養目標上要立足于成才教育和全面綜合素質的培養,克服教育的功利主義傾向;在專業目標設計上要從專業對口性轉向增強專業適應性與發展競爭性;在教育思想上摒棄把學科專業劃分過窄,知識劃分過細的觀念,從專刁‘教育向“通識教育十專業教育”的通專結合教育轉變,注重人才的全面綜合素質培養和智慧潛能開發,把培養進取精神和創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3.1.3樹立終身教育觀終身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保證學生終身學習,使之能夠跟上社會進步的步伐和適應時展的需要。中醫藥教育的終身化,要求重視和加強中醫藥學生的在校教育,特別是培養學生終身化發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素質,逐步完善與發展畢業后中醫藥教育和繼續中醫藥教育,使在校園中醫藥教育、畢業后中醫藥教育、繼續中醫藥教育三個階段成為連續統一的整體。
3.1.4樹立教育國際化思想全球經濟一體化必然會帶來教育的國際化。中國已經加人東盟貿易組織,這意味著作為聯系東盟橋頭堡的廣西經濟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全面融人國際社會發展主流。但這種藍圖的實現必然要靠人才來支撐。因此擺在我們面前的當務之急是要造就一支高素質的中醫藥人才隊伍,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意識、國際知識、國際交往能力的中醫藥人才。由于中醫藥教育的潛在市場力非常大,對有一定的中醫藥文化基礎和感情的東盟國家來說非常具有誘惑力,因此他們對我國的中醫藥教育非常感興趣。從廣西目前的中醫藥教育水平來看,加快國際化進程對中醫藥教育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3.2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學研一體化中醫藥院校教育體制改革主要著眼于調動各方面辦學的積極性、增強學校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中醫藥院校應不斷地吸引和吸納各種辦學力量,從而推進校際之間合作辦學、社會參與辦學,采取與綜合性大學或其他科類院校聯合開辦中醫藥類專業、聯合培養研究生等合作形式,促進學科的相互交叉與滲透。目前,對外合作辦學越來越流行,已經成為近期乃至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醫藥教育的一個重要方向之一。由于廣西特殊的地理優勢及中醫藥院校的人才儲備優勢,東盟國家會首先考慮與廣西的中醫藥院校開展合作辦學。東盟強大的經濟實力,.能有效彌補政府投人的不足,能滿足中醫藥教育發展的需要,東盟優質的教育資源,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必然會給廣西中醫藥教育帶來新的刺激與影響,從而在人才培養、信息交流、資源共享方面與國際醫學教育進一步接軌,催生出廣西本地新型的中醫藥教育形態,建立跨民族、跨國界、跨文化的交流、合作與競爭并存的廣西中醫藥教育形式,從而提高廣西中醫藥教育水平與質量。中醫院校還可以通過與企業合作辦學,共建中醫藥專業。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原則,積極推進中醫藥院校與中醫醫療、科研機構的聯合,建立區域內產學研一體化的管理體制,使投資者在教育產業化和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科技開發等工作的運作過程中,得到相應的經濟回報,并能轉化為再次投人的良性循環系統之中。學校與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共建實驗室,共同申報、共同研究課題,共享科技成果。通過企業委托高校進行科學研究,促進中醫藥院校教學研力量在人才培養、醫療服務、科學研究工作中的互相滲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和辦學效益。
3.3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完善人才培養模式
3.3.1構建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廣西中醫藥教育本身還帶有許多傳統教育模式烙印,以致于人才培養的口徑過窄,中醫藥人才綜合素質低,難以適應現代社會需要。因此,改革中醫藥教育模式就要使人才培養模式符合“知識傳授與能力訓練、素質養成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鍛煉相結合,全面發展和個性教育相結合,突出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原則,培養適應于社會需要的創新人才。中醫藥教育要充分發揮學校辦學的自主權,根據學校的特色和社會的需求設置專業,結合國際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處理好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知識傳授與能力的素質培養、理論與實踐、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本科教育與終身教育的關系,重視理論教學與實踐鍛煉相結合,把中醫藥學教育緊密地聯系所在地區的衛生工作實際,把教育的內容從書本擴向現實生產勞動,把教學的空間從院校延伸至社會,并突出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從而實現中醫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同時,還要重新審慎地認識中醫師承在整個中醫學科體系和教育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臨床實踐作為貫穿于中醫教學過程的主線,學生在臨床教學基地隨師實踐的同時,完成對中醫經典理論和臨床實踐課程的學習,自始至終全方位地在臨床實踐中接受培養;同時遵循“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中醫師承教育方針,兼收并蓄、博采眾長,避免陷人傳統師承教育所固有的重經驗、實技而輕理論研究,重一師之技、一家之言的保守和狹隘境地,并力爭有所突破,為全面改革現代高等中醫教育模式積累可資借鑒的經驗。
3.3.2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教學內容與教學體系的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途徑,同時也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從國外醫學教育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改革的歷程看,我們必須尊重傳統模式的客觀合理性,正確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創新、中醫藥知識技能與現代醫藥知識技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基礎與臨床以及統一性與多樣性等關系。改革教學內容和改革教學體系應遵循:一要體現全面素質教育的思想,加強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加強非智力因素的訓練和培養,形成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實現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一;二要體現現代醫學科學發展的特征,反映最新進展,引進必需的新概念、新知識和新技能;三要體現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行為醫學、社會醫學的整合和治療、預防、康復、健康的統一;四要體現具有良好的認識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本領。在教學內容與教學體系的設置上,首先,控制總課時,注意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關系,讓學生有自我發展的空間;其次,強調課程的聯系和綜合,把中醫與西醫在病因、發病機理、診斷及治療上相關密切的病種以中西醫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減少內容重復,力求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能真正地解決實際問題,并力圖反映中西醫結合學術發展的新方向,吸取現代研究的最新成果;再次,注意課程的綜合化,使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相互滲透、交叉進行,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具有解決復雜課題的技能。
關鍵詞:PubMed;循證醫學;中醫藥;檢索
中圖分類號:R2-03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earch tips and foureffective andefficientways to usePubMedto retrieveevidenceof evidence-based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use retrieval case to analyzethe characteristic ofeachway,in order toprovide references to evidence-based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researchersretrieve inPubMed.
Key words:PubMed;Evidence-based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trieval
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國際臨床領域20世紀90年代誕生的一種新醫學模式,是指在臨床決策時需要慎重、準確、明智的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佳證據,結合臨床醫生的個人專業技能和多年臨床經驗,同時考慮患者的權利、價值和期望[1]。循證醫學從誕生至今短短二十幾年,在國際醫學領域得到了迅速發展,也得到了國內外中醫藥界的高度重視,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將循證醫學的思想理念引人了中醫藥的臨床研究之中。循證中醫藥研究步驟是:提出擬解決的問題檢索證據評價證據應用證據后效評價,檢索證據是循證中醫藥研究的第二個步驟且必不可少,證據檢索的好壞最終影響臨床決策,循證中醫藥的證據檢索跟一般的中醫藥文獻檢索有一定區別,主要因為循證中醫藥的證據是以患者為研究對象的各種臨床研究所得到的結果和結論,通常不包括體外細胞實驗、離體器官的研究和動物試驗[2]。本文探討世界著名生物醫學數據庫PubMed的循證中醫藥文獻檢索。
1 PubMed概述
PubMed是循證中醫藥研究證據檢索環節的一個重要外文數據庫,該庫是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下屬的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開發的一個基于Web的免費生物醫學文獻檢索系統,學科范疇涉及生物醫學各方面,文獻量超過240余萬篇,檢索途徑多(有基本檢索、高級檢索、主題詞檢索、期刊檢索等),檢索功能強(具有自動詞語匹配功能、主題詞檢索功能、檢索結果多種限定、擴展和加權檢索等),檢索效果好(有多種方式保障檢全率和檢準率)。其數據主要來源為MEDLINE,MEDLINE是由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創建和維護的世界上最權威的生物醫學文摘數據庫,其文獻均使用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編制的《醫學主題詞表》(Medical Subject Heading,MeSH)進行主題標引。
PubMed收錄的循證中醫藥證據有原始研究證據和二次研究證據。原始研究證據是指直接以患者或健康人為研究對象,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所獲得的第一手數據,經統計學處理、分析、總結而形成的研究報告。相關的文獻類型有病例對照研究、病例分析、個案報告、隨機對照試驗等。二次研究證據是指在全面收集針對某一問題的所有原始研究證據的基礎上,經嚴格評價、整合處理、分析總結而形成的研究報告,比如:系統評價/Meta分析、臨床實踐指南、臨床路徑、衛生技術評估、衛生經濟學研究等。證據的質量可參照證據分級標準進行評價。
2 PubMed的循證中醫藥文獻檢索技巧
PubMed采用MeSH詞表進行主題標引,該此表一直在不斷增加中醫藥學方面的主題詞,因此,在PubMed的循證中醫藥文獻檢索時,不僅可以用關鍵詞檢索,還可以采用主題詞檢索。
2.1關鍵詞檢索技巧 關鍵詞檢索應該提煉檢索課題中有實質意義的詞,要把各種英文表達的可能性盡量都考慮進去,中醫藥的英文譯名往往有多個,要考慮漢語拼音名稱、英文名稱、拉丁文等,比如蒼耳子英文就有cangerzi,cangerzi,cangerzi,Cocklebur Fruit,FructusXanthii,XanthiiFructus,the ac
hene of Siberia cocklebur等。
2.2主題詞檢索技巧 進行主題詞檢索時,首先要盡可能全面的收集需要檢索的中醫藥名詞術語的不同英文表達形式,然后使用這些詞在MeSH Database中查找到對應的主題詞,并組合相應的副主題詞進行檢索。比如中醫有zhongyi,zhongyixu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TCM等,然后通過系統找到相對應主題詞為Medicine,Chinese Traditional。對于中藥和方劑,在PubMed中一般為補充物質概念(Supplementary Concept),比如小柴胡,在PubMed主題詞數據庫中檢索后發現系統把該詞標引為xiaochaihu [Supplementary Concept]。另外PubMed沒有諸如《中國中醫藥學主題詞表》針對中醫藥的副主題詞,比如中藥療法、按摩療法、中醫病機之類,因此,PubMed在檢索此類概念的時候只能再查找相對應的主題詞或者關鍵詞進行檢索。
2.3主題詞結合關鍵詞檢索 在PubMed中檢索出中醫藥主題詞后,為了避免漏檢(中醫藥主題詞可能會出現漏標或者標引不準確),需要再用關鍵詞補充檢索,比如"Acupuncture"[Mesh] 檢索到文獻1299篇,用Acupuncture[Title/Abstract]可以檢索出16470篇,"xiaochaihu" [Supplementary Concept]檢索到僅8篇文獻,用xiaochaihu OR xiao chai hu可以檢索到文獻35篇,關鍵詞檢索結果與主題詞檢索結果可以進行邏輯或運算。
3 PubMed的循證中醫藥文獻檢索方式
PubMed數據庫中主要提供四種方式進行快速而有效的循證中醫藥文獻的檢索:①利用檢索結果Filter功能;②利用Clinical Queries模塊;③askMEDLINE功能;④利用PICO要素檢索。
3.1利用檢索結果Filter功能進行循證中醫藥文獻檢索 PubMed的Filter將文獻類型限定為Practice Guideline(實踐指南)、Meta-analysis(Meta分析)、 Clinical Trial(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 Phase I(一期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 Phase II(二期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 Phase III(三期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 Phase IV(四期臨床試驗)、Systematic Reviews(系統評價)、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臨床對照試驗)、Case Reports(病例報告)、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隨機對照試驗)、Multicenter Study(多中心研究)、Pragmatic Clinical Trial(實效性臨床試驗)、Comparative Study(比較研究)等即可獲得相關特定文獻類型的循證中醫藥文獻。具體檢索方法是在PubMed檢索結果界面對檢索結果進行Filter限定,例如檢索針灸應用于青光眼的系統評價,檢索式見表1(檢索時間為2015年11月13日)。
表1的檢索式中#1~#9檢索的是針灸相關的文獻,其中#1~#5采用針灸相關的主題詞檢索,#6~#8采用的是針灸的相關關鍵詞檢索,為了提高文獻檢準率,限定在題名或摘要字段中檢索,#9對前八項檢索結果進行邏輯或,得到了針灸相關的所有文獻。#10檢索的是青光眼做主題詞的文獻,并對其下位主題詞進行擴展檢索,#11~#13檢索的是青光眼相關的關鍵詞在題名或摘要中出現文獻,#14對#10~#13進行了邏輯或運算,得到了青光眼相關的所有文獻,#15再將針灸相關文獻和青光眼相關文獻進行邏輯與運算,檢索結果為針灸應用于青光眼的文獻,#16將針灸應用于青光眼的文獻類型限定為Systematic Reviews,即實現了針灸應用于青光眼的系統評價文獻的檢索。同理,若需檢索隨機對照試驗的文獻,在最后一個步驟Filter文獻類型限定為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即可,若需同時檢索幾種文獻類型的文獻,比如檢索針灸應用于青光眼的系統評價或Meta分析文獻,只需在文獻類型限定中同時選中Systematic Reviews和Meta-Analysis,此方式的優點有:可與基本檢索、高級檢索、主題詞檢索結合進行檢索,檢全率和檢準率有保障,可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選擇各種不同文獻類型。
3.2利用Clinical Queries模塊進行循證中醫藥文獻檢索 PubMed數據庫的Clinical Queries模塊專為臨床醫生設計,可檢索Clinical Study Category(臨床研究)以及Systematic Review(系統評價)。其中Clinical Study Category主要提供臨床的原始研究文獻,可選擇病因、治療、診斷、預后、臨床預測五方面進行瀏覽,Systematic Review則供檢索疾病的系統評價、Meta分析、臨床試驗綜述、指南等方面的文獻,為二次研究證據。
若用此法查找針灸應用于青光眼的循證中醫藥文獻,可以在檢索框輸入"(Acupuncture[tw] OR Electroacupuncture[tw] OR Acupoint*[tw])AND Glaucoma*[tw]",點擊Search后,在Clinical Study Category得到12篇臨床文獻,可選擇治療、預后等類目進行瀏覽,在Systematic Review中則直接返回命中的4條相關系統評價、meta分析等二次文獻。此方法的優點是檢索出的都是臨床循證醫學相關文獻,但是此檢索只提供一個檢索框,適合檢索式相對簡單的檢索。
3.3利用askMEDLINE功能檢索 askMEDLINE原為PubMed手持終端應用,也可在PC上檢索,網址為http://pubmedhh.nlm.nih.gov/。該法直接輸入臨床問題,選擇文獻類型,點擊提交即可,其中文獻類型有臨床試驗、Meta分析、隨機對照試驗、系統評價或綜述、實踐指南這幾類涉及循證醫學方面的文獻。例如針灸應用于青光眼的文獻,可以直接輸入口語化的臨床問題"use acupuncturefor glaucoma"或者"acupuncture forglaucoma"等,提交問題之后選擇系統評價可得到46條結果,選擇臨床試驗有51條結果,選擇Meta分析有25條結果。該方法的優點是不需要考慮太多檢索技巧,直接用自然語言表達的問題進行檢索,并且檢索結果相對較多。
3.4利用PICO功能檢索 PICO檢索也為PubMed手持終端應用,可在PC機上檢索,網址同askMEDLINE。該法需要將臨床問題分解為循證中醫藥的PICO四要素,依據PICO四要素進行檢索。P為Patient/Problem(患者人群或臨床問題),I為Intervention(治療、診斷等),C為Compare(對照,可無),O為Outcome(結局,可無),還可選擇文獻類型,選項有臨床試驗、Meta分析、隨機對照試驗、系統評價、綜述、實踐指南。若檢索針灸應用于青光眼的系統評價文獻,利用PICO檢索可為:P為Glaucoma,I為Acupuncture,文獻類型限定為Systematic Reviews,可以檢出4篇系統評價。應用此法的前提是正確的將循證中醫藥臨床問題分解PICO要素,輸入相應檢索框即可簡便的進行檢索。
4 結語
文章所述四種檢索方法都是在PubMed檢索循證中醫藥文獻比較行之有效的辦法,法1利用檢索結果的文獻類型Filter功能可靈活滿足循證中醫藥研究對不同研究文獻的特定需求,同時又能結合基本檢索、高級檢索和主題詞檢索功能,可運用多種檢索規則和技巧,較好的保障檢全率和檢準率;法2、法3和法4各有針對性,檢索較簡單,檢索技巧較法1少,在選擇時,若要一次性獲得相關的原始研究證據和二次研究證據,并且將兩者分開顯示,則可以運用法2即Clinical Queries模塊檢索,若不想考慮太多的檢索技巧,利用自然語言進行檢索,可以采用法3即askMEDLINE檢索,若遇到的循證中醫藥問題能分解出比較明確的PICO要素,可以采用法4即PICO檢索。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812-2485(2013)12-
從字面上講,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現出的獨特的色彩與風格,特色也可以說是一事物顯著區別于他事物的風格和形式,特色是由事物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特定的環境因素所決定的,是其內在屬性獨有的外在表現。
1細看校區,提煉特色
常言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廬山中”,我們讀書在榮昌校區中,生活成長在榮昌校區中,工作教書在榮昌校區中,不是專題思考“榮昌校區的特色及建設”這樣的問題,對榮昌校區的特色真還一下難說出個“1、2、3”,現在我們對西南大學榮昌校區和其他辦學單位比較,細推慢敲,發現其特色可發掘提煉為如下五點:
1.1 職業學校,抗戰時期為中央畜牧實驗所、農業實驗所和血清研究所所在地,解放后更名為四川省榮昌畜牧獸醫學校(全國重點中專),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升建為四川畜牧獸醫學院。2001年與原西南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柑桔研究所合并組建新西南農業大學,設立榮昌校區,2005年7月,西南農業大學與西南師范大學合并組建西南大學,更名為西南大學榮昌校區,現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西南大學的一個校區,從建校至今,跨越兩個世紀,辦學已75年,不可謂歷史不優久,底蘊不深厚,辦學經歷特殊啊。
1.2 得天獨厚,辦學環境特殊
西南大學榮昌校區位于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鐵路中段的成渝經濟走廊、海棠香國的“中國重慶畜牧科技城”榮昌縣城。榮昌畜牧優勢突出,被農業部定為“中國畜牧業示范區”的核心區,有中國三大和世界優良地方豬種之一的榮昌豬,是我國推廣面積最大、最具影響的地方豬種之一,是四川白鵝的主產區,全國養蜂大縣,畜牧業發達,飼料生產企業50多家,GMP藥物生產企業10余家,為西部最大的獸藥飼料生產基地和集散地,是全國最大的仔豬生產基地,年產仔豬200萬頭,輻射四面八方,校區及師生與這些企業合作緊密,整個榮昌就是我們辦學的學堂,真可謂校區辦學環境特殊,得天獨厚。
1.3 鋪墊良好,辦學條件可圈可點
校區為重慶市園林單位,占地462畝,校舍建筑面積13萬余平方米;圖書館藏書30余萬冊,70個中外文數據庫,400多萬冊電子文獻;各類在校生4954人,其中碩士研究生130余人;在職教職工470余人,專任教師24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150余人,教師中具博士50余人、碩士學位者70余人,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人,農業部獸藥審評委員,省部級突出貢獻專家1人,重慶市322人才工程1人,重慶市學術帶頭人等20余人, 重慶市學術帶頭人及后備人選3人,重慶市中青年骨干教師2人,碩士生導師36人。
近年來承擔了一批國家、省及地方重大科研、技術推廣課題, 完成科研課題40余項;培育成功了重慶市第一個家禽地方品種——“渝西烏雞”;推廣畜禽傳染病防治、飼料、獸藥、生物技術、種草養畜、特種水產養殖等方面的新成果40余項;有二十余項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其中小鵝瘟、 豬丹毒、豬偽狂犬病檢測方法等被農業部列為全國動物疫病檢測規程;雞傳染病法氏囊精制卵黃抗體獲國家生物制品二類新獸藥證書;兩雙人才培養模式在養殖技術高職專業中的探索與實踐獲重慶市政府一等獎;重慶市肉牛雜種優勢利用研究項目實施三年,為豐都縣新增產值10547.5萬元,新增純收入3438.5萬元;年產100噸萼山老臘肉產業鏈項目,為企業半年盈利320萬元;有10多位專家參加《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等國家重要專著編撰工作。
先后與美國、德國、法國、英國、吉爾吉斯、秘魯、印度等20多個國家和臺灣、香港等地區的大學、科研機構、畜牧獸醫水產界進行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并與泰國卡賽薩大學等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與臺灣中華亞太小動物中醫學會建立學術往來。
建有畜牧科技城獸藥研發檢測技術中心、動物疾病快速診斷防治中心、畜禽健康養殖技術中心、名優魚類養殖技術中心、牧醫漁業管理軟件研發中心、牧醫漁業經濟研究中心、牧醫漁業信息咨詢司法鑒定中心、牧醫漁業人才培訓中心;擁有年產18萬噸的現代化飼料生產車間的飼料總廠、牧場、漁場、獸藥廠、動物醫院等設施齊全的教學實習場所,并與中國重慶畜牧科技城8家大型GMP獸藥和飼料企業建立了“8+1”校企聯合體,與川渝兩地及全國幾十家大型飼料、獸藥、水產生產企業等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系,實現資源共享,互利雙贏,為辦學為師生開辟了廣闊的校外教學科研實驗實習基地。
這些可圈可點的辦學條件,為我們的榮昌校區辦學做了良好的鋪墊。
1.4 學科專業發展,辦學格局初顯
校區現有動物科學系、動物醫學系、水產系、商貿系、信息管理系等5個系和基礎部、網絡與繼續教育部五個辦學系部;開設有動物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動物醫學、動物藥學、水產養殖學、水族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市場營銷、公共事業管理等10個普通本科專業;養殖技術專業為國家精品專業,畜產品加工學為市級精品建設課程,動物遺傳學、中獸醫藥學、大學基礎化學為校級精品建設課程;有動物營養分析、動物分子遺傳、細胞培養、預防獸醫學、小動物疾病防控、畜產品加工等6個重點實驗室;基礎獸醫學、預防獸醫學、臨床獸醫學、動物遺傳育種、水產養殖學、化學等學科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這些學科專業的發展,初步形成了以畜牧、獸醫、水產為主,覆蓋牧漁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文、理、工、管多學科、多層次、多形式的辦學格局。
1.5 桃李滿天下,名人輩出爐
在75年的辦學中,校區始終以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為宗旨,教育學生以“勤學苦練,有真本事,解決問題,受人歡迎”為出發點,形成了 “植根牧漁業沃土,產學研緊密結合,培育行業英才” 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科專業覆蓋了畜牧業“產前、產中、產后”,為榮昌、川渝、西部及中國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走出了一條立足榮昌、放眼川渝、輻射中國的特色辦學之路。幾十年來,校區為社會輸送人才近7萬名畢業生,他們遍布全國各地,在各自崗位上充分發揮專業基礎扎實,能吃苦耐勞,實踐動手能力強的特點,在較短時間內就成為單位的骨干力量或行業領軍人物,有全國青年科學家國際知名學者、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員,如采用基因敲除技術首次實現了人類培育“基因敲除”克隆豬,向異種器官移植邁出了關鍵一步、為人類的器官移植開辟了新天地的國際知名學者吉林大學動物醫學學院院長賴良學教授,在佛羅里達州創辦 Chi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e的國際知名中獸醫學家謝慧勝教授、吉林大學共患病研究所雙跨教授、軍事醫學科學院軍事獸醫研究所病毒學研究室研究員疫病學家涂長春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家畜寄生蟲病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朱興全教授,中國農科院飼料研究所所長、挑戰集團董事長、國家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蔡輝益,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浙江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農業部動物疫病病原學與免疫控制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周繼勇教授,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檢測技術研究室、從事豬瘟病毒病研究、被評選為農業部具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獲得國務院特殊專家津貼、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被評選為振興中國畜牧貢獻獎十大杰博士研究員的王琴,浙江大學生物學博士、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后、杭州匯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中國動物藥品學會副理事長、復旦大學藥學院兼職教授、教授級高工,陳貴才,獲2012年“十大杰出獸醫” 稱號的基層職業獸醫師尹華江, “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和知名企業家,如鐵騎力士集團馮光德總裁,重慶澳龍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陽春,重慶方通動物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唐建華等,有的還走上了各級領導崗位,動物科學系學生鄧費建、動物醫學系學生鄧波兄弟倆,被評為“2006中國教育年度十大新聞人物”和“2006感動重慶十大人物”,并榮獲“重慶青年五四獎章”,受到國家教育部和重慶市領導的接見。
2 思考未來,鑄造特色是我們的責任
榮昌校區特色建設之路就是“思考未來,鑄造特色”之路,這是我們的責任。在這條道路上,我們只要作到“秉承傳統,繼往開來”、“放開眼界,接軌世界”、“打破瓶頸,適應環境”、“謀劃資金,規模建設”,“覽天下英才,鑄特色校區”這六點,榮昌校區的特色便會自然彰顯。
2.1 秉承傳統,繼往開來
2007年教育部專家進駐校區開展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時,在對校區全面考察調研后,對校區做出把脈式診斷,給予“歷史長久、傳統優良、底蘊深厚、特色鮮明、團結向上、前景美好” 的優秀評估,這一評估是對校區70年辦學的肯定與褒揚,更是對后來人的激勵與鞭策,我們應珍惜這一“評語”,目前,西南大學作為教育部“211”建設、重慶市與教育部“部市”共建大學,為校區的發展提供了嶄新的平臺,今日榮昌校區在“特立西南,學行天下”的辦學精神鼓舞下,應以“含弘光大,繼往開來”為己任,秉承“艱苦創業,負重自強”的優良傳統,繼往開來,思考未來,打造特色。
2.2 放開眼界,接軌世界
縱觀全國,放眼世界,與時俱進, 樹立“同一個世界,同一個教育”理念,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與世界接軌,按現代大學教育制度、標準、管理來抓校區的教育教學工作,走“外借鑒,練內功” 之路,在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引進新的辦學理念、遵照行業或專業標準(如動物醫學辦學的質量管理規范,即世界獸醫辦學GMP制度),用世界現代大學的管理方法手段來發展建設校區。
2.3 打破瓶頸,適應環境
為創造更加特色的校區得有一個良好寬松的建設環境,榮昌校區的建設,目前有許多不利的制約瓶頸,如中國現今大學內部均以“處、院”為建制,“處、院”下再設非建制的“辦、系”,而西南大學給校區以“系、辦”為建制,這樣的設置往往被社會被同行誤解,辦事難交流不便,極不利于校區的發展。目前,“系、辦”名稱的“頂層框架”設置是制約校區發展的最大“瓶頸”,它如大鉗架頸,使校區處于窒息的狀態,這樣怎么發展?在此狀態下,何談特色建設?必須打破這些鉗一樣的制約瓶頸,有了良好寬松的環境,校區人才可邁開步子,甩開膀子,開動腦筋,用智慧打造更好的特色校區,為此,我們應向西南大學最高決策層鄭重提出,只有改校區的“辦”為西南大學榮昌校區×ד處”、改“系”為西南大學榮昌校區×ד學院”,如西南大學榮昌校區學生處,西南大學榮昌校區動物醫學院等,哪怕是級別、待遇不變,但名稱必須改,才會被社會認同,才不會被誤解,才利于交流交往,才利于校區辦學發展。
2.4 謀劃資金,規模建設
校區要在“人、財、物”三方面多做謀劃,把人財物三篇文章做好、作精,眼前尤其是“資金”這篇文章更顯急迫,把握好“211工程建設”、“部市共建”機遇,加大校區“十二·五”規劃執行力度,落實規劃的建設項目,尤其是重大項目,力爭財政部、重慶市的資金更多地投到校區來,要抓緊,機會稍縱即逝,失不再來,筑巢才能引鳳啊。
2.5 覽天下英才,鑄特色校區
我們要樹立“人才強校,學科標桿,專業強優,科學管理”的理念,在“人”字上下足工夫,尤其是校區的“特色專業”方面的人才更是如此,人是校區特色建設之根本,人才是建設特色校區的關鍵,古人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成為人才需要有漫長的時間與鍛煉的過程。因此,我們要特別早抓人才隊伍的建設,方式方法可多種多樣,如采取“外引內培”、“高薪聘任”等辦法,攬盡天下英才、用心培養打造在學科專業方面叫得響的、全國的、世界級的專業學術學科“領頭羊”,校區有了“大師”,“大學”的味道便出來了,那時的校區自然便成了底氣十足的特色校區。
總之,我們在“思考未來,鑄造特色”的道路上,只要盡到了“秉承傳統,繼往開來”、“放開眼界,接軌世界”、“打破瓶頸,適應環境”、“ 謀劃資金,規模建設”,“覽天下英才,籌特色校區”六點責任,榮昌校區、美麗校區、特色校區便自然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