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兒科和兒科區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低出生體重;腎臟;影響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6-0258-01
一、引言
一般早產兒被定義為母孕37周以內出生的新生兒,出生體重小于2.5公斤稱為低出生體重。出生體重小于1.5公斤稱為極低出生體重。造成國內嬰兒低出生體重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早產,其次為宮內發育遲緩,這兩種情況都可以造成嬰兒低出生體重。近年來,由于國內醫療條件的發展,早產兒、低體重嬰兒的救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降低出生兒童死亡率的基礎上,有更多的低出生體重兒存活下來。腎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負責過濾人體代謝產物,實現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低出生體重嬰兒的臟器發育存在一定的不足,低出生體重兒的腎臟發育就容易存在一定的問題,從而成為一些疾病的主要誘因之一,本研究選取了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間本醫院出生的低出生體重嬰兒10例,分析他們在出生之后1個月之間的腎臟發育情況,同時選取了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8例有低出生體重的青少年,研究低出生體重對他們的日常生活是否產生影響。
二、資料和方法
(一)資料
本研究選取兩組樣本,分別是: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之間本醫院出生的低出生體重的嬰兒10例,其中男性嬰兒7例,女性嬰兒3例,均為孕周小于37周的早產兒,體重均小于2.5公斤,屬于低出生體重兒;同時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8例有低出生體重的青少年,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齡結構為13-16歲,平均年齡為12.5歲,他們的出生體重都小于2.5公斤。這兩組在年齡結構等多種基本要素方面沒有明顯差異性,具備統計學意義。
(二)方法
1.研究方法
首先針對10例低出生體重兒的腎小球濾過率、尿素和肌酐、電解質、葡萄糖等排出情況進行研究,從而研究其腎臟發育情況是否滿足本體的需要。其次,對8例青少年血液中的尿素氮、肌酐、尿酸等含量進行檢查。將這些參數與正常嬰兒和相同年齡結構的青少年進行對比,從而得出低出生體重對于出生后1個月以及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影響
2.統計方法
本次樣本數據的統計主要是根據醫院留存的病例,治療記錄等,同時有針對性的電話回訪患者,與治療醫護人員進行座談,進一步了解治療過程的細節問題,同時對相關數據進行SPSS軟件處理,數據之間沒有統計學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三、結果
針對10例剛剛出生的低出生體重兒、有低體重病史的8例青少年多種腎功能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得出表1、2的相關數據。首先,10例剛剛出生的低出生體重兒的腎功能指標,腎小球濾過情況與孕期時長呈現線性比例,隨著孕期不斷增加,腎小球濾過功能也不斷增加,從26孕周以下的小于7個單位,到37周以內小于10個單位。尿素和肌酐的排出量在60-120單位,平均值為90個單位,鈉的排出量為21個單位,鉀的排出量為5個單位,葡萄糖的排出量為15.5個單位。其中鉀的排出量相對較小,可能造成出生嬰兒的高鉀血癥。
針對有低出生體重病史的8例青少年腎功能指標與正常同齡人的比較分析,尿素氮、肌酐、尿酸等指標比正常同齡人略為偏低,但是沒有超出正常值,有研究樣本得出的數據顯示,低出生體重患兒在度過出生初期的問題之后,與正常人區別不是很大。
四、討論
據有關數據分析,低出生體重患兒出現高血鉀癥的概率較大,血液中鉀的含量與正常體重嬰兒存在一定的差別,其他指標相對正常,因此,高血鉀癥是這些低體重出生患兒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之一,需要加強對這個參數的動態監控,一旦出現尿速變緩,需要重點關注其血鉀含量是否增高。針對有低體重病史的8例青少年腎功能指標與正常同齡人的比較分析,尿素氮、肌酐、尿酸等指標比正常同齡人略為偏低,但是沒有超出正常值,與正常人區別不是很大。
參考文獻:
[1]韓樹萍,晏路標,余章斌,邱玉芳,陳玉林,徐業芹,翁莉,周滿,等.肺表面活性物質聯合布地奈德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極低出生體重兒肺功能的影響[A].2012年江浙滬兒科學術年會暨浙江省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學術年會、兒內科疾病診治新進展國家級學習班, 2012,11:153-154.
【關鍵詞】:臨床實習 入科教育 兒科 實習醫師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05-0220-01
臨床實習是醫學高等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是醫學生由學校走向工作崗位的橋梁,是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過程。臨床實習質量的好壞將直接關系著醫學生今后的工作與發展。如何提高兒科臨床實踐教學質量,提高實習效果,成為廣大兒科臨床教師的一大課題。結合我科近年來的做法,兒科臨床實習帶教工作從入科教育著手,在實習醫師入科前一天進行,具體做法包括:
一、做好崗前培訓與入科教育的有序銜接
入科教育與崗前培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盡量做好二者的有序銜接。
為了使實習醫師由課堂理論學習向臨床實踐平穩過渡,院臨床教學部對新進醫院實習的醫學生均要進行崗前培訓。這也是醫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必要準備,是醫院教學管理的中心和基礎,也是衡量一所醫院教學管理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主要采取集中培訓方式,由臨床教學部組織實施。崗前培訓的主要內容有:政治思想、醫德醫風教育;醫院概況,組織參觀;介紹如何當好實習醫師;如何處理好醫患關系;學習各項規章制度;業務技能學習;布置實習任務及要求等等。
兒科實習的入科教育主要是面對即將進入兒科實習的實習醫師進行的,是針對兒科特點所做的教育和指導。入科教育對象僅限于即將進入兒科實習的每一批次的實習醫師而言。內容除了崗前培訓內容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和提高實習醫師對兒科實習的興趣;結合臨床實際,讓同學們認識兒科實習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提高實習醫師在兒科臨床實踐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時提供在兒科實習中的教學反饋信息;明確自己的角色并處理好實習科室內各方面的關系。
兒科實習的入科教育首先會詳細介紹科室環境、各級帶教老師情況以及兒科的日常工作程序等,以盡早使實習醫師消除陌生感,愿意走進病區,盡快和實習環境融為一體,建立感情!
二、入科教育內容與臨床密切銜接
為了使實習醫師能更好地投入到臨床實習,兒科教研室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實施入科教育,具體內容包括:
(1)培養和提高實習醫師對兒科實習的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盡量讓每一位實習醫師深刻認識到兒科實習是很難得的一次臨床鍛煉機會。首先,兒科是個朝陽學科、大有作為。孩子目前是倍受社會和家庭的重視,健康和疾病問題尤其受到重視。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早產兒卻越來越多、新生兒問題和疾病卻不見減少、環境和社會因素造成的小兒疾病逐漸增多。其次,從事兒科同樣會有很大成就感。成人科室疾病很多都是慢性病、很難治愈;兒科則不同,大多數是可以根治的。兒科醫生的成就感就在于從根本上解決患兒的病痛。患兒疾病得以治愈是兒科醫師最大的撫慰。最后,從事兒科可以使自己保持一顆年輕的心。和孩子在一起本身就會讓你忘記工作的壓力、事業的競爭力,甚至是生活中的各種煩惱。
(2)了解兒科實習的特殊性。兒科是中醫中所說的“啞科”,病人不會自己陳述病史,醫護人員與患兒之間溝通困難。因此,實習醫師要學會如何收集病史資料。兒科病人的臨床表現和成人可能會有很大的區別,尤其是嬰幼兒,很多癥狀不典型。患兒的病情變化快,來勢兇猛,對疾病的診治需要各級醫師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以及詳細的病史詢問及仔細體格檢查的技巧和能力,這里也包括實習醫師全力參與。小兒的用藥種類需要斟酌挑選,用量需要精確計算。患兒的監護人也存在多樣性的特點。所有這些都需要實習醫師有充分的心里準備。兒科是個大煉爐,能夠勝任兒科實習,對其它臨床科室的實習就會更有信心。
(3)認識兒科實習的必要性。首先,兒科是和內、外科以及婦產科并重的獨立的臨床科室,其重要性是其它臨床科室很難替代的。作為一名臨床實習醫師,了解兒科臨床實踐中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對于今后從事其它臨床科室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其次,小兒機體免疫功能普遍比成人低下,容易發生各種先天性及感染性疾病,兒科醫師包括實習醫師不可或缺。第三,兒科人口眾多,與之相應的兒科醫師數量明顯不足。
三、注重入科教育與兒科長遠發展銜接
把入科教育內容創造性地貫徹到實習醫師日常工作中來,并與兒科長遠發展有序銜接,以更好地組織好入科教育,在實踐中需注意以下幾點:①要由一名熱愛兒科教育的教師來組織。②入科教育的組織者應該是非常熟悉兒科的各種教學、科研和臨床工作。③對實習醫師要有足夠的了解。④要有教研室和科室的支持。⑤入科教育的形式和內容應靈活掌握。⑥提高實習醫師參與意識。⑦堅定實習的信心。
我院兒科教研室通過耐心、細致的入科教育和指導,兒科實習帶教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積極的包括入科教育在內的臨床實習指導,既完善教學方法,又提高了各級老師的臨床帶教意識。但是在具體執行上也存在著一些實際問題,例如入科教育具體時機和教學形式的把握、入科教育效果的反饋和整改等都需要進一步總結和提高。總之,繼續探討切實有效的入科教育形式和方法是提高兒科學臨床實習帶教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 韋桂姬. 規范帶教程序 提高兒科臨床實習效果[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5):92-93.
[2] 陳惠芹,蔡耘,唐新意,等. 兒科門診實習臨床帶教探討[J]. 醫學教育探索,2008,7(9):965- 966.
一個冬日的午后,北京和睦家醫院的藥劑師冀連梅正給一位父親解釋兩瓶噴霧劑的區別。大夫給他5歲的兒子開了兩種治療哮喘的藥物,但打開說明書根本看不出來二者的區別。
“一種是緊急發作時緩解癥狀用的,一種是讓孩子長期使用改善體質的。”冀連梅對那位父親解釋道。她指出在藥學的臨床研究中,兒童通常不作為觀察對象。這意味著不僅缺乏專門針對兒童開發的配方藥物,更缺乏對兒童用藥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解釋。
“兒童雖然是個小人,但并不是縮小版的成人,用藥要慎之又慎。”從2011年起,冀連梅開始通過微博向公眾普及兒童安全用藥問題。
兒童用藥安全是個全球性問題。數據表明,全世界每年約有900萬5歲以下的兒童死亡,其中許多兒童死于原本可以治愈的病癥。據中國聾兒康復中心統計,我國7歲以下的聾兒,超過30%是因藥物過量造成的毒副作用所致。
這其中的首要問題是無藥可用。來自北京首都兒科研究所的數據表明,我國兒童專用藥物劑型同現有藥物劑型的比例高達1:59,90%的藥品沒有適宜兒童的專用劑型。
一位姓翟的兒科醫生依然記得,一位父親為了給5個月的孩子喂藥,先拿著剪刀在藥片上剪出幾個豁口,再找出一只玻璃杯將其壓碎,最后小心翼翼地挑揀出近1/3的藥量。他兒子得了重癥腎病,每天需要服用兩次一種名為“強的松”的特效藥物。對于還不到半歲的小寶寶來說,即使是磨成芝麻粒大小的藥片,仍然巨大得難以吞咽。不得已,這位父親把藥片磨碎后,還要將其泡在水里,用奶瓶給孩子喂進去。對此,翟醫生很無奈:“在國外,這種藥物有液體的口服劑,可以用針管來抽取適當劑量。”
冀連梅回憶起在美國沃爾瑪藥房的工作經歷。美國大部分藥品不但有兒童劑型,還有給兒童輔助用藥的糖漿,這種糖漿包括橘子味、水蜜桃味、草莓味等多種口味。她記得,回國后,一位外國人來買糖漿,卻被告知沒有。那位母親大吃一驚:“那中國的孩子怎么辦?”
孩子可不是縮小版的成人
由于缺乏兒童藥劑,許多兒科醫生不得不給孩子開成人藥物,然后“兒童酌情減半或遵醫囑”。但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這是“用孩子做藥物實驗”。
上海瑞金醫院兒科醫生肖園表示,兒童在體格和器官功能各方面都處于不斷發育的時期,中樞神經系統、胃腸道功能、肝腎功能和內分泌系統發育都未健全,其藥動學和藥效學特征與成人的差異更為顯著。以承擔排毒、解毒功能的肝臟、腎臟為例,新生兒的狀況就跟6歲的兒童完全不一樣,13歲~14歲的孩子又是一個模式。在新生兒當中,又可以劃分成兩組,一組是發育成熟后出生的嬰兒,另一組是早產兒。
為此,世界衛生組織將兒童按生理特征劃分為7個階段,并對不同時期兒童所適合的藥物劑型提出了建議。但在我國,只有個別藥品是根據不同年齡段建議使用不同劑量的。
因此,家長有時候不得不求助于說明書。但翻翻國內的感冒藥、抗生素等常用藥品的說明書,薄薄的紙片上大多簡單地寫著“兒童在成人監護下使用”“或遵醫囑”,有的甚至是一句不良反應和禁忌“尚不明確”。
令人匪夷所思的用藥
在這樣的情況下,兒童亂用藥的情況時有發生。
不久前,5個月大的果果得了支氣管炎,醫生給開了5種藥。媽媽不放心,找了一位學中醫的朋友咨詢。對方告訴她,其中兩種藥根本不適合給5個月的寶寶吃,“可能會有嚴重的過敏反應”。果果媽媽當時就覺得“心都要碎了”,“真后悔大學沒修兒科或者藥理什么的專業”。
前不久,河北發生一例因誤用滴鼻凈而致新生兒死亡的醫療事故。“給新生兒用滴鼻凈這個藥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翟醫生說。據他解釋,滴鼻凈的成分是奈甲唑啉,是一種擬腎上腺素藥,目前,國內已經有多起嬰幼兒使用滴鼻凈引起中毒的報道,這種藥品會導致嬰幼兒出現嗜睡、嘔吐等癥狀,是禁用于嬰幼兒患者的。
冀連梅也強調:“退熱針通常使用的是安乃近、復方氨基比林等含氨基比林的藥物,這類藥物用在兒童身上,可能會導致致死率極高或極其痛苦的大皰性表皮松懈癥。世界衛生組織早就向家長和兒科醫生提出建議,寶寶發燒不要注射退熱針!”她女兒最近也發燒了,“吃了3次泰諾林退燒,生理性海水鹽噴霧器洗鼻子,生理鹽水霧化排痰緩解咳嗽”。“小公主”雖然生著病,依然可以坐在地毯上用積木搭建城堡,“吃喝玩都不耽誤”。
【摘要】目的:分析醫院兒科的藥物合理應用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的情況。方法:選取本院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兒科病例資料136份,對使用具體臨床用藥相關情況進行整理和分析。結果:共查驗不合理處方10份,不合理處方率7.35%。給藥劑量過大2例(20%);給藥方式不合理2例(20%);給予兒童慎用、禁用藥物1例(10%);藥物配伍不當2例(20%);占總藥物不對癥3例(30%)。共發生兒科用藥不良反應病例1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8.82%。涉及到抗菌藥物6例(50%);中藥制劑3例(25%);解熱鎮痛類藥物2例(16.67%);營養、電解質平衡類藥1例(8.33%)。結論:需要進一步完善本院兒科藥物合理應用相應的制度,并對臨床兒科醫師加強相關藥物不良反應知識的培訓,保證兒童用藥安全。
【關鍵詞】兒科;藥物合理應用;不良反應
目前,臨床藥物的不合理應用以及藥物不良反應發生頻繁,而且臨床表現形式也趨向復雜化、多樣化,特別對于兒童這一特殊人群,如何能合理應用以及避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已經成為兒科醫務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問題,因為小兒的器官和生理功能還未發育成熟,并且藥動學以及藥效學特點也和成年人具有很大的區別[1],所以在兒科藥物治療上需要更加的謹慎,本文選取本院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兒科病例資料136份,對使用具體臨床用藥相關情況進行整理和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兒科病例資料136份。其中男孩89例,女孩47例;年齡最大的13歲,最小的0歲;上呼吸道感染51例,下呼吸道感染59例;腦膜炎14例;腹瀉12例。
1.2方法對使用具體臨床用藥相關情況進行整理和分析。
2結果
2.1不合理處方共查驗不合理處方10份,不合理處方率7.35%。給藥劑量過大2例,占總發生率20%;給藥方式不合理2例,占總發生率20%;給予兒童慎用、禁用藥物1例,占總發生率10%;藥物配伍不當2例,發生率20%;占總藥物不對癥3例,發生率30%。
2.2不良反應發生共發生兒科用藥不良反應病例1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8.82%。涉及到抗菌藥物6例,占總發生率的50%;中藥制劑3例,占總發生率的25%;解熱鎮痛類藥物2例,占16.67%;營養、電解質平衡類藥1例,占總發生率8.33%。
3討論
3.1兒科合理用藥,首先要選擇正確的治療藥物。兒科醫生要熟悉常用藥物的使用說明,并積極學習新上市的兒科治療藥品[2],在確定給予何種藥物治療前,首先要充分的對藥物的適應癥、不良反應、以及不良反應的防治方法進行詳細的了解,并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著重了解過敏史,選取有針對性的治療藥物。例如:本組病例中,一患兒,男,6歲,患肺炎到本院治療,其存在頭孢過敏史,但是由于臨床醫生未對患兒的相關過敏史進行詳細的了解,僅進行皮試(皮試反應為陰性),就給予了頭孢哌酮舒巴坦鈉進行治療,治療后出現紅色皮疹。存在嚴格遵循—可使用一種藥物對兒童的病癥進行治療,就不使用兩種藥物進行治療的原則,盡量避免患兒出現藥物不良反應。例如:對于經常發生的兒童感染性的疾病,在治療上首先對何種感染進行判斷,確定究竟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或兩種均有,然后再給予有針對性的選擇治療藥物,并且制定出適當的治療療程,本組有1例病例實際為病毒感染,但而給與的是抗菌類藥物治療。
3.2同時合理用藥,避免出現不良反應,選擇合理的給藥途徑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臨床給藥途徑的確定是根據患者的病情具體的輕重緩急和用藥目的以及藥物其本身的性質,例如:靜脈給予抗生素進行治療要較口服給藥等給藥途徑要明顯起效比較快,但是同時靜脈給藥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最高,安全性不好。所以還是要根據患者而實際情況進行給藥途徑的選擇,既不要延誤患兒的病情,也要同時保證患者的安全。選擇合適給藥途徑也可以顯著提高兒童服藥的依從性,進而達到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目前上兒科給藥途徑的選擇上有一統一認同的基本原則—對于兒童患者能口服給藥要盡量口服給藥,不主張給予靜脈或者肌肉注射治療[3]。本文發生兒科用藥的不良反應12例病例中有8例選擇的給藥途徑均是注射治療,可見注射治療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高。
3.3給予兒童合適的藥物治療劑量,是保證療效以及防止不良反應發生的關鍵。目前臨床上兒科治療劑量的選擇不正確也是引起兒科用藥不良反應的重要原因。目前很多藥物的兒童用藥劑量都是根據年齡、體重、體表面積等進行推算的,很多藥物并沒有兒童專用的使用量,所以就造成了很多臨床醫生都是根據兒童的病情嚴重情況,具體的身體狀況以及其自身的臨床經驗進行粗略估計而定的[4],而理論上對于兒童藥物劑量的制定是要根據其具體的血藥濃度監測來制定給藥劑量的,但在在兒科的臨床實際工作中應用就存在一定的困難,本組給藥劑量過大2例,占總發生率20%。
4小結
本文選取本院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兒科病例資料136份,對使用具體臨床用藥相關情況進行整理和分析。共查驗不合理處方10份,不合理處方率7.35%;共發生兒科用藥不良反應病例1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8.82%。為更好的避免兒科不合理用藥以及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兒科臨床醫生要更好的學習相關知識,臨床上根據患兒的具體的生理、病情特點,選擇更為合適的相關藥物、藥物劑型、給藥量、給藥途徑給予患兒進行治療[5],同時嚴格的掌握相關藥物適應證以及禁忌證的知識,合理用藥,最大限度的發揮兒科藥物的治療作用,避免患兒用藥不良反應的發生,保證兒童的健康。
參考文獻
[1]楊振錄,基層醫院兒科的藥物合理應用及不良反應[J],吉林醫學,2010,31(33):6023—6023.
[2]歐陽露,肖雨清,雷龍,等,兒科用藥不良反應36例分析[J],醫藥導報,2009,28(2):264—265.
[3]鄭慧寧,兒科藥物的合理應用及配發[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08,30(4):267—269.
【關鍵詞】小兒疳積;全科治療;中醫治療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141-01
前言
疳積是1~5歲兒童的一種常見病證。由于嬰幼兒時期脾胃嬌嫩,機體的生理功能未發育完善,生長發育迅速,營養物質的需要量大。然而家長的喂養不當,或由多種疾病的影響,使脾胃受損而導致全身虛弱、煩躁愛哭、面黃肌瘦、嘔吐、納呆便溏等慢性病證。但是古代所說的“疳積”與現代的“疳積” 已有了明顯的區別,在古時候,由于生活水平交差,人們經常饑飽不飽,對嬰幼兒喂食不足,使脾胃虧損而生疳積,多由營養不良導致的,也就是我們所講的“營養不良”。而現在疳積則是由于家長們缺乏喂養常識,盲目地喂養,加重了脾胃的運載負荷,傷害了脾胃之氣,出現消化功能紊亂,所以現在的疳積多由營養失衡導致的。然而針對小兒疳積西醫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所以我們采用中醫治療配合全科治療模式逐步降低小兒疳積的發病率,提高治療效率。
1臨床資料
選擇年齡在1-7歲之間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標準的80例患疳積的兒童,其中男孩45例,女孩35例。采用完全隨機的方法將患兒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兩個小組。其中治療組男孩23例,女孩17例。平均年齡3.2(p
1.2診斷標準
根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制定疳積診斷標準為:(1)以不思飲食,食而不化,或脘腹膨脹等明顯脾胃功能失調者。(2)形體消瘦,體重低于正常兒童平均值的15~40%,面黃肌瘦,毛發稀疏枯黃。(3)可伴有煩躁不安,夜間哭鬧或嘔吐,或吮指磨牙等癥狀。(4)因蛔蟲引起者,稱為“蛔疳”,大便鏡檢可查見蛔蟲卵。(5)有傷乳食史或病后飲食失調及長期消瘦史。(6)肢體出現浮腫,血清總蛋白量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約在20g/L以下,屬于營養導致的水腫的患兒。
2 治療方法
2.1根據小兒疳積的的兩種癥狀可以分為疳癥治療和積滯治療
2.1.1疳癥治療
疳癥是指由喂養不當,脾胃受傷,影響生長發育的病癥,相當于營養障礙的慢性疾病。治療藥方參苓白術散: 白術、黨參、淮山藥、甘草、茯苓、蓮肉、桔梗、扁豆、薏苡仁和砂仁;或用草藥方: 孩兒草、獨腳金、葫蘆茶、珍珠草、布渣葉和大棗。
2.1.2積滯治療
積滯是由乳食內積,脾胃受損而引起的腸胃疾病,臨床以腹瀉或便秘、嘔吐、腹脹為主要癥狀。積滯型的治療原則:消食導滯。治療藥方消乳丸: 砂仁、炒香附、甘草、焦神曲、麥芽和陳皮或保和丸: 桔紅、法夏、焦山楂、焦神曲、麥芽、萊菔子、連翹和茯苓
2. 1.3其他治療
用三棱針(或其他鋼針)選準特定部位和穴位,挑破皮層取出皮下脂肪,用以治療小兒疳積(包括蟲積)的一種外治方法[2]。
2.2 全科治療的干預
在中醫治療的基礎之上,全科治療還根據患兒不同的年齡、性別、體質設計專一的喂養方案,醫生給予治療組專業的護理。同時給家長普及知識,發放健康處方等,讓家長可以對患兒科學喂養。隨后根據病情恢復情況適時調整營養方案。定期給家長召開座談會,讓家長可以相互交流經驗。
2.3療程
治療以7天為一個療程,一般治療2-3個療程。全科治療模式的跟蹤喂養周期為3個月,每個月回訪一次。
3療效的評定
根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對治療后的效果進行劃分,治愈:身高體重恢復健康兒童的標準,實驗室檢測指標恢復正常沒有不良癥狀的發生;好轉:身高體重有所增加,食欲及精神面貌得到改善,實驗室檢測指標接近正常值范圍;無效:身高體重等身體指標沒有明顯變化,實驗室檢測指標沒有明顯改善。
4結果分析
4討論
疳積是1~5歲兒童的一種常見病證。由于嬰幼兒時期脾胃嬌嫩,機體的生理功能未發育完善,生長發育迅速,營養物質的需要量大。然而家長的喂養不當,或由多種疾病的影響,使脾胃受損而導致全身虛弱、煩躁愛哭、面黃肌瘦、嘔吐、納呆便溏等慢性病證。中醫治療雖然療效比較顯著,但是藥劑量太大,小孩耐受差,口感不好的特點,如何提高療效縮短用藥周期,應該是我們的關注點。
通過以上兩組實驗我們發現,全科治療模式的治療組無論是在療效還是在治愈率上明顯優于單純中醫治療的對照組。通過實行全科治療模式,對小兒疳積具有明顯的治療效果。但是如何實現降低小孩疳積的發病率以及如何大規模的實現全科治療需要醫療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去改善。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80.
關鍵詞:小兒感冒;診斷 鑒別診斷;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5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8-0308-01
小兒感冒,90%以上由病毒引起,其發病率占兒科首位。嬰幼兒感冒全身癥狀重,甚者可見高熱驚厥,而局部癥狀不顯著。因體質強弱、年齡大小及感染的病原體不同,病情的輕重緩急也有所差異。其診斷要點如下:
(1)全身癥狀 大多有發熱,體溫可達39~40℃,持續1~2日或數日。部分患兒因突發高熱而引起驚厥。可有流涕、鼻塞、咳嗽、腹痛、惡心、嘔吐、腹瀉等。
(2)查體 咽部充血,嬰兒因鼻塞而張口呼吸或拒乳,咽部可見濾泡,頜下淋巴結腫大且有觸痛;肺部聽診正常;腹部柔軟,無肌緊張及固定壓痛點。腸道病毒感染時,可見不同形態的皮疹。
據小兒全身癥狀和查體結果,即可明確診斷。
小兒感冒一般3~4日自愈。如體溫持續不退或病情加重,應考慮炎癥波及其他部位,進一步對肺、耳和神經系統進行檢查。
在診斷感冒時,要與某些急性傳染病的早期及流感等鑒別,以免誤診失治。
與氣管炎鑒別診斷
若小兒在感冒后咳嗽癥狀加重,夜間難以入睡,在胸部一側或兩側可聽到或多或少的濕性音,分泌物咳出后,濕性音可暫時減少,常可于喉部聽到痰鳴,重者可發熱38℃~40℃,食欲欠佳,睡眠不安,此即是合并了氣管炎。氣管炎的病程一般為7~16天,發熱先退,但咳嗽有時可遷延2~3周,并常復發。本病與小兒感冒較易鑒別。小兒感冒常有發熱、咳嗽、流涕、咽痛、鼻塞等癥,部分患兒可合并腹痛、嘔吐、腹瀉、驚厥,但一般約7天左右痊愈。
與肺炎鑒別診斷
支氣管肺炎是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季或氣候驟變時多見。
支氣管肺炎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表現:①發熱,體溫38℃~40℃,中毒癥狀較重,某些重癥肺炎,可發生休克、敗血癥,甚至死亡;②咳喘、呼吸困難、呼吸增快,重癥者可有鼻翼煽動、口周青紫、三凹征,小嬰兒常伴有拒奶、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癥狀;③肺部聽診兩側布滿細小的濕性音、捻發音及各種干性音。本病可以是原發,也可以繼發于某些傳染病之后。當出現上述三方面癥狀時,表明已合并肺炎。一般來說,小兒感冒癥狀較輕,易與肺炎鑒別。若小兒感冒合并肺炎,應及時送醫院治療。
與流感鑒別診斷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簡稱,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此種病毒有甲、乙、丙等類型,通過飛沫和接觸傳染,有高度的傳染性。且流感病毒有易變性,人們對這種病毒沒有持久的免疫力,在流行期間都可患病。本病除了具有普通感冒的癥狀外,還可見眼部充血、皮疹,全身中毒癥狀重,高熱不退,有些嬰幼兒還會并發肺炎、氣急、紫紺、嘔吐,甚至神志昏迷、抽搐。由于流感具有高度傳染性,常有一定的流行趨勢,同時有許多人發病。
可合并喉炎
小兒的咽喉腔比較狹小,粘膜和粘膜下的組織比較松軟,血管、淋巴和腺體十分豐富,受到感染后,咽喉腔的粘膜易于腫脹,使空氣的通道明顯縮小;又因小兒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對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較差,故在感冒時常會并發喉炎。合并喉炎后除了有一般的感冒癥狀之外,小兒還可出現聲音嘶啞、犬吠樣咳嗽,有時會突然從睡夢中驚醒哭叫,喉嚨里發出一陣陣吹哨子樣的尖叫聲,即醫學上所稱的“喉鳴音”。若患兒呼吸困難,張口呼吸,口唇及面色青紫,鼻翼煽動,大汗淋漓,煩躁不安,應立即送醫院急救。急性喉炎在呼吸困難的早期選用適量的激素類藥物,治愈較快。
可合并心肌炎
小兒患了感冒,病原體侵入體內,不僅可出現呼吸道的炎癥反應,也可出現心肌的炎癥反應。多出現于體弱或感染病毒癥狀較重的小兒。一般多在感冒時或感冒后1~3周,出現胸悶、心悸、乏力、心前區疼痛、心律不齊,嚴重者可出現急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如果出現以上癥狀,應立即送小兒到醫院檢查、治療。
可合并腎炎
在健康小兒的上呼吸道內,有一些細菌,如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等存在。在正常情況下,這些細菌不引起疾病,但在感冒時,若處理不當,機體抵抗力下降,細菌即可侵入體內引起疾病。若感冒并發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時,易引起腎炎,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感冒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就病毒感染而言,亦可引起病毒性腎炎。故感冒是能引起腎炎的。感冒引起腎炎,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應該立即送患兒到醫院診治。
小兒感冒與常見傳染病的鑒別
普通感冒與傳染病在本質上是兩種不同的疾病,是由不同的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臨床的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如麻疹、幼兒急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紅熱等,在發病早期均可出現發熱、流涕、流淚等感冒癥狀,與普通感冒很難鑒別。但經過一定的時間后,這些傳染病就會出現一些特異的表現。可通過以下幾方面進行鑒別:
(1)詳察病史 注意詢問小兒是否有傳染病接觸史、預防接種情況及當地的傳染病流行情況等。
(2)特異性皮疹 大部分傳染病都有特異性皮疹,如麻疹在發病早期口腔粘膜可出現柯氏斑,水痘全身出現小皰疹等。臨床上常根據皮疹出現的部位、時間、形態以及出皮疹的順序來區別不同的傳染病。
(3)呼吸系統以外的其他系統損害 感冒一般只累及呼吸系統。傳染病除侵犯呼吸系統外,還可侵犯其他系統,出現一些特異性表現,如流行性腮腺炎出現腮腺腫大,脊髓灰質炎出現癱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可出現惡心、噴射性嘔吐等。
參考文獻
[1] 吳麗萍.張士卿教授治療小兒感冒的經驗[J].中醫兒科雜志-2006, 2(3)
【關鍵詞】 多動穢語綜合征/中醫藥療法; 中醫心理學; 心理療法; 兒童
小兒抽動穢語綜合征,也稱抽動障礙,是一種復雜的慢性神經精神障礙。常見于2~15歲兒童,男女比例為3~4∶1。其臨床特征為一組或多組肌肉無意識地反復抽動以及各種發聲障礙。可同時伴見情緒障礙、強迫癥狀、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等問題。常表現為眨眼、皺眉、抽鼻、咧嘴、扭頸、聳肩、搖頭、四肢抽動及發聲穢語等行為。本病病程長,易反復發作,對兒童正常學習、生活及社會功能有損害,嚴重影響兒童心理健康。
目前,對抽動穢語綜合征治療主要有西藥、中藥兩種方法,因西藥治療有較明顯副反應,臨床應用受到限制。中藥治療有較好療效且副反應少。由于本病屬于一種慢性神經精神障礙,大部分抽動穢語綜合征患兒有情緒、行為方面問題。因此,筆者在臨床中在總結前輩中藥治療經驗基礎上,結合心理輔導,治療抽動穢語綜合征并觀察其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中醫院抽動專科門診患兒54例。將全部病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8例,其中男25例,女3例;年齡6~16歲;病程3個月至2年。對照組26例,其中男24例,女2例,年齡6~16歲;病程3個月至2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經統計學分析,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所有病例診斷均符合《實用兒科學》抽動穢語綜合征的診斷標準[1]。
1.3 臨床表現 觀察組中,單一癥狀者8例,有2種以上癥狀者20例,其中眨眼18例,扭頸聳肩12例,腹肌抽動3例,上肢抽動3例,單聲干咳5例,有穢語及控制不住動作行為3例。對照組中,單一癥狀者7例,有二種以上癥狀者19例,其中眨眼16例,扭頸聳肩9例,腹肌抽動4例,上肢抽動2例,單聲干咳6例,有穢語沖動動作2例。兩組分型構成比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4 治療方法 中藥治療方法:自擬平肝熄風安寧湯加減。藥用:杞子、、生地、鉤藤各10 g,焦山梔、蟬衣、僵蠶、遠志各6 g,茯苓、石菖蒲各8 g,白芍12 g,生龍骨20 g。眨眼或時上轉眼球加決明子、夏枯草;脾虛便溏去生地加炒白術、生苡仁、焦六曲;單聲干咳多加射干、百合;痰黏難出加桑白皮、姜竹茹;便秘加玄參、枳實;癥狀重而病程長加全蝎、珍珠母等。每日1劑,水煎200 mL左右,分3~4次服用。
1.4.1 心理輔導 觀察組在服用中藥基礎上,加以心理輔導。
1.4.2 對家長的心理輔導 歸納為八字要求:理解、寬容、鼓勵、耐心。內容包括:(1)抽動穢語綜合征病情性質介紹;(2)親子關系認識;(3)提高父母關注技能,如對孩子良好行為予以關注,采取消退法減少不良行為等。治療開始前,約家長面談1次,約40 min,了解患兒家庭情況,向家長講解抽動穢語綜合征性質,讓家長了解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行為訓練的重要性,家庭情感氛圍、家庭成員對患兒態度對病情反復的重要影響,消除家長對患兒病情的過分焦慮、擔心、緊張的心態。注意對患兒的教育方法,并要求家長與幼兒園或學校老師溝通,爭取老師的理解幫助,對患兒的病情反復要有耐心,有思想準備。首次與家長交談后,每隔半個月與家長溝通交流1次,每次30 min,一般2~3次。
1.4.3 對患兒的心理輔導 可采用行為治療與認知行為療法等。一般行為認知法適用于較大兒童、少年等。首次與患兒單獨談話約40 min,以傾聽為主,了解患兒的煩惱、情感需求,適當提一些要求,以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系為主。以后每10 d或半個月1次,每次30 min,共4~5次。
2 結果
2.1 療效判定標準 (1)顯效: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2)有效:癥狀減輕;(3)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1]。
2.2 近期療效 觀察組28例,顯效23例,有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2.8%;對照組26例,顯效20例,有效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8.4%;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遠期療效 兩組總顯效為43例,作1年期隨訪42例。其中觀察組隨訪22例,1年內復發2例,復發率9.1%;對照組隨訪20例,1年內復發5例,復發率25%。觀察組1年內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小兒抽動穢語綜合征,近年來發病有上升趨勢,現代醫學認為,該病病因為遺傳因素、局部刺激、器質性因素、精神因素、藥源性因素等[2]。其發病機制有報道為:(1)多巴胺功能異常;(2)免疫病理損害;(3)心理應激等[3]。中醫學尚無相對應的病名,根據其癥狀多歸于“肝風”、“驚風”、“抽搐”、“瘈疭”等范疇。認為其病因有“先天不足、產傷窒息、感受外邪、情志失調”等因素,其病機多與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有關,其病定位于肝為主,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加上現今獨生子女過于嬌寵,有所不適則心情不暢、哭鬧致肝氣郁結或郁而化火,形成肝火,明顯“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知醫必辨》認為“人之五臟,唯肝易動而難靜。”肝郁、肝火使陰虛而筋脈失養、陽亢風動,故而見各種抽動癥狀,且常伴有脾氣暴躁、多動沖動等。
自擬平肝熄風安定湯以滋陰平肝熄風為主要目的。方中生地、枸杞子、、白芍均有較強的清肝、平肝、柔肝之力;蟬衣、僵蠶、鉤藤加強其平肝熄風作用,焦山梔清火;茯苓健脾寧心;石菖蒲、遠志豁痰清心安神;龍骨平肝潛陽止痙,諸藥共用可收平肝熄風止抽動之功效。
現代醫學與中醫學均認為,抽動穢語綜合征與精神情志有較大關聯。從臨床病例觀察,也較多存在有家長對子女管教過嚴或家長過忙忽視患兒情感需要,或患兒長期學習負擔重、壓力大或家庭環境不良如父母離異、父母不和等,使患兒長期處于焦慮不安緊張的心境中,均可能是誘發病因,又因抽動穢語綜合征病程相對較長,患兒所表現出癥狀行為不能為家長、老師、同學等理解同情,更易于遭訓斥、懲罰、厭惡甚至歧視等,從而使患兒承受的心理壓力增加,更加重其病情。因此,在用藥物治療時,同時開展心理輔導,能使患兒家庭環境、學習環境、親子關系得到改善,使患兒減輕心理壓力,且獲得強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對加強、鞏固藥物治療的效果及預防復發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兩組患兒從近期療效看,區別不大,但從遠期療效看,觀察組明顯好于對照組。因此,對抽動穢語綜合征患兒,佐以一定的心理輔導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吳瑞萍,胡亞美,江載芳.實用兒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9101991.
[2] 王立華.兒童行為精神疾病證治[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6871.
牡蠣在中醫臨床運用已二千多年,早在漢簡《萬物》殘簡中已有“燔牡蠣止氣臾也”的記載,說明當時不僅已經將牡蠣作為藥用,而且已經知道其炮制方法,即可以煅用。牡蠣味咸、平,性微寒,無毒,《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可以久服。筆者現將運用牡蠣治療兒科疾病的經驗簡介如下。
1 神經及精神疾病
對于小兒常見的驚厥、癲癇、多動綜合征、抽動障礙(抽動-穢語綜合征)、睡眠障礙(如夜驚、夢游)等病,筆者常在辨證論治基礎方中加入牡蠣以發揮其解痙、鎮靜作用而增強療效。如治療驚厥、癲癇及腦炎后期常選用大定風珠湯、三甲復脈湯、柴胡龍骨牡蠣湯;治療多動綜合征的益智糖漿(中成藥)、治療睡眠障礙的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等,多以牡蠣為主要藥物,取其平肝潛陽、鎮驚安神的作用。對抽動障礙,尤其是伴發多動癥的患兒,也常選用牡蠣以增效。
案例1:患兒,女,9歲,2007年2月16日就診。患兒2年半前出現反復不自主頻繁搖頭、聳肩、手抽動及嗓中“吭吭”聲,診斷“抽動障礙”病,服中藥(具體藥物不詳)后緩解,半月前感冒后復發。現右手陣發性快速抽動,偶有聳肩搖頭,納可,近日大便呈稀糊狀,每日2~3次,舌質偏紅,苔薄白膩,脈滑。治予養陰清熱、平肝熄風。藥用天麻、鉤藤、僵蠶、蟬蛻、白芍、、連翹、麥冬、木香、雞內金、甘草。每日1劑,水煎服。服7劑后二診,嗓中“吭吭”消失,仍抽動,納好,大便正常。原方去木香,加生地黃,繼服11劑。3月16日三診:患兒仍時有右手陣發性抽動,家長追述1個月以來,患兒夜間膽小怕黑,不能獨在自己房間,入睡困難;白天有時注意力不能集中、興奮多動。治療繼予原方加生龍骨、生牡蠣各30 g,服7劑后,上癥明顯好轉。繼服7劑后,除偶有右手抽動,余無不適。予上方去龍骨,繼服7劑,諸癥消失。后又鞏固14劑(每2日1劑),遂于5月初停藥,2007年8月隨訪病愈未再作。
按:中醫認為,抽動障礙病大多與氣血陰虛兼痰熱風動有關,本案第一階段治予養陰清熱、平肝熄風,療效不明顯;第二階段治療考慮到兼有心神不足,陰虛陽亢,故重用生龍骨、生牡蠣以重鎮安神、育陰潛陽而奏效;善后鞏固階段仍重用牡蠣一味而收全功。
2 病毒感染性疾病
小兒常見的EB病毒、巨細胞病毒(CMV)、肝炎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感染后異常腫痛,如肝、脾、淋巴結、腺體腫大疼痛者,筆者常選加牡蠣以清熱化痰、軟堅散結,代表方如消瘰丸配伍青蒿鱉甲湯等。
案例2:患兒,女,7歲,2007年8月7日初診。患兒3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6 d前雙眼瞼輕度浮腫,4 d前始發熱,T 38.5 ℃左右,今日查尿鏡檢RBC升高而入院。刻下:低熱,偶咳,納食少,尿黃,無肉眼血尿,無尿頻、尿急、尿痛,大便干,每日1次,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查體:T 37.8 ℃,R 28次/min, P 136次/min,BP 105/65 mm Hg(1 mm Hg=0.133 kPa)。精神及一般情況可,皮膚無黃染,無皮疹,雙頸部、頜下、腋下、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如花生米至杏核大,質中等,活動可,無壓痛,咽紅,雙側扁桃體Ⅱ度、充血、無分泌物。雙肺呼吸音清,P136次/min,律齊,心音有力未聞雜音,腹(-),肝脾肋下未觸及,雙眼瞼輕度浮腫,雙下肢無浮腫。入院后理化檢查:WBC 5.80×109/L。血涂片:中性分葉核粒細胞14%,中性桿狀核粒細胞3%,淋巴細胞68%,異形淋巴細胞13%,單核細胞2%。尿液分析:RBC 100/μL。生化40項:ALT 273.2 U/L,AST 160.1 U/L,HBDH 362.4 U/L,LDH 468.3 U/L,CK-MB正常,甲、乙、戊肝抗體(-), EBV抗體(-),CMV-IgG(1∶100),CMV-IgM(陽性)。心電圖2次示T波改變(Ⅱ、avF、V4~V6低平)。B超:脾稍大。診斷:巨細胞病毒感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綜合征。治以清熱解毒、涼血利尿。藥用金銀花、連翹、赤小豆、蟬蛻、仙鶴草、白茅根、知母、生石膏、藿香、香薷、滑石、甘草。每日1劑,水煎服。3劑后體溫降為低熱,淋巴結腫大同前。改方:青蒿、鱉甲、地骨皮、牡丹皮、生地黃、知母、黃芩、玄參、浙貝母、生牡蠣、五味子。繼服7劑,同時配合葡醛內酯、果糖二磷酸鈉口服液,保護心、肝治療。住院第6日,體溫正常,淋巴結縮小如花生米至蠶豆大;第10日眼瞼浮腫消,尿檢(-)。藥用太子參、麥冬、五味子、黃芪、山茱萸、生地黃、山藥、山慈菇、玄參、丹參、生牡蠣。9劑,繼服4劑后,患兒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復查血WBC 3.70×109/L,血涂片及肝功能、心肌酶、心電圖均正常,于8月24日臨床痊愈出院。1周后門診復查外周血WBC計數正常。
按:CMV感染可導致多臟器受累,該患兒表現為單核細胞增多綜合征,合并有肝、心、腎臟損害。目前臨床針對CMV感染治療可選用更昔洛韋,該藥為病毒抑制劑,但停藥后可反復且有肝酶增高等不良反應。本病案以中藥治療為主,初用清熱解毒、涼血利尿;繼則針對低熱、淋巴結腫大治予滋陰清熱,佐以散結,方選青蒿鱉甲湯合消瘰丸;待熱退、淋巴結腫減后改予益氣養陰、軟堅散結,方選生脈飲合消瘰丸,牡蠣重用至20 g,療效明顯,諸癥消失,理化檢查也恢復正常。
3 多汗
多汗是兒科常見的一種癥狀,可因多種原因如佝僂病、體質虛弱、交感神經功能失常、感染性疾病等所致。牡蠣能斂汗固澀,故廣泛用于治療自汗、盜汗。既可用該藥為主藥,代表方如牡蠣散;又可配伍入其他方劑之中以增強止汗之力。若以自汗為主,屬氣虛衛表不固或營衛不和者,可選用玉屏風散合牡蠣散、桂枝湯,或黃芪桂枝五物湯加龍骨、牡蠣;如以盜汗為主,屬氣陰不足或陰虛火旺者,可選用生脈飲或當歸六黃湯加牡蠣。此外,還可外撲牡蠣粉止汗。
案例3:患兒,男,8歲,2007年8月14日就診。患兒近2月余納少不思食,時有腹痛不適、喜按,夜間盜汗濕透衣枕,白天稍動即汗出淋漓,無低熱及關節腫痛,大便偏干,舌質淡紅,苔淡黃膩,脈細。查體:面色萎黃,淺表淋巴結不大,咽不紅,心、肺、腹未見異常。治予健脾益氣、疏肝和胃,佐以斂汗。藥用銀柴胡、白芍、北沙參、炒白術、茯苓、青皮、陳皮、枳殼、雞內金、麥芽、連翹、生牡蠣、甘草。每日1劑,水煎服。7劑后納食增,汗出明顯減少,偶有腹痛,二便正常,舌質淡紅,苔薄白。治予原方加延胡索,繼服7劑后痊愈。
按:該案中醫辨證為肺脾氣虛兼肝脾不和所致的多汗、厭食。治予健脾益氣、疏肝和胃,佐以斂汗,方選柴芍六君子湯加減,并加牡蠣20 g以止汗,標本兼顧而迅速奏效。
4 結語
小兒厭食癥是兒科常見病,以長時間食欲減退、厭惡進食,甚至拒食為主要臨床表現。近年來,臨床運用外治法治療小兒厭食癥的報道日趨增多,其療效令人滿意。筆者現就相關文獻整理如下。
1 手法
1.1 捏脊療法
崔氏等[1]選擇109例缺鋅的厭食癥患兒進行臨床研究,治療組主要使用捏脊療法,從長強到大椎捏3遍,然后提捏3遍,以聽到響聲為最佳效果,再配合辨證選穴點壓。對照組口服甘草鋅顆粒,每日1次,7 d為1個療程。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8%,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簡氏等[2]治療45例厭食患兒,使用常規捏脊法5次,捏第3次時,每捏3把,將皮膚提起1次,重提脾俞、胃俞,每日1次,1月為1個療程,連續3個療程。結果痊愈20例,顯效10例,有效1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8%。韓氏等[3]將厭食患兒分脾胃氣虛、肝旺脾虛、脾胃陰虛、脾胃不和4型,采用相同的捏脊方法,結果顯示,不同證型采用捏脊治療療效都較顯著,且沒有明顯區別,說明捏脊療法對中醫辨證的以上4型都適用。
1.2 多部位多手法治療
崔氏[4]先用捏脊法,捏3次提1次,重復6遍。然后選雙側足三里、內關、腎俞、脾俞、胃俞、天樞、氣海,用拇指紋面按壓,每穴3 min。每日1次,21 d為1個療程,治療70例,顯效36例,好轉29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2.84%。楊氏等[5]則是根據不同的辨證分型,給予不同的手法治療。①脾失健運型,用分陰陽,補脾土,補腎水,推板門,揉一窩風,逆運內八卦,推四橫紋;②脾胃氣虛型,用補脾土,補腎水,清板門,逆運內八卦,推四橫紋,補胃經,推三關;③胃陰不足型,用補脾土,清胃經,補腎水,推板門,推四橫紋,揉小天心。共治療175例,總有效率為98.29%。季氏等[6]采用人參、白術、茯苓、山藥等藥物共研細末,用酒精浸泡,加入適量凡士林后,用微火加熱再過濾冷卻配制成消食膏,作為按摩介質使用,采用補脾經,掐揉四橫紋,運內八卦,按揉中腕、足三里,摩腹,按揉脾俞、胃俞,捏脊等方法。每次15 min,每日1次,6次為1個療程。治療30例,總有效率為90.0%。
2 貼敷
2.1 敷臍
孫氏[7]將大黃、檳榔、高良姜、白豆蔻等藥粉碎為細的粉末,提煉精制為膏狀,敷于神闕,每日1次,每次12 h,7~10 d為1個療程,治療500例,痊愈447例,好轉36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為96.6%。田氏[8]將芒硝、丁香、雞內金、山楂、桃仁、砂仁、萊菔子、木香等藥粉3 g用米醋調成丸狀敷神闕,膠布塊固定24 h,休息24 h,10次為1個療程。與口服有機鋅片做對照。治療組在癥狀及體征方面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朱氏等[9]將九香蟲、丁香、白術、砂仁等藥研為細末,以食醋調為糊狀,敷于臍上,每日換藥1次,7 d為1個療程,一般用2~3個療程,總有效率為91.18%。王氏等[10]選取表面磁場強度為20~80 MT的永久圓磁片用紗布包裹后,于每晚睡前貼敷于神闕,次晨取下,治療劑量:1周歲小兒用20 MT,1周以上每增加1歲,劑量增加10 MT,4周為1個療程。治療140例,1個療程后,顯效87例,好轉35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為87.1%;治療2個療程后,顯效者未有反復的跡象,而好轉者經繼續治療均收到了較為明顯的效果。
2.2 多穴位貼敷
吉氏等[11]將吳茱萸、木香、蒼術、炒萊菔子、炒雞內金等藥研成細末,用米醋和蜂蜜調成膏劑,貼于神闕和中脘。對60例患兒進行觀察,總有效率為87.88%。高氏等[12]將黨參、白術、木香、肉桂、黃芩、山藥等藥物等量加工成粉末,貼敷于神闕、中脘、氣海、關元等,于睡前敷藥,3 d后取下,間隔4 d再敷,連敷3次為1個療程,治療37例,總有效率為97.3%,且其療效顯著高于口服小兒消食片的對照組。
2.3 貼敷結合理療
郭氏[13]用肉桂、沉香、炒白術、小茴香、萊菔子3份,莪術、木香2份,共研細末,取白醋適量調勻做成直徑約2.5 cm薄餅,每次在生物波經絡通治療儀的兩個藥物電極圓形凹槽中填放適量,然后分放在中脘、左側通谷2個穴位上,用遠紅外熱療帶固定,熱敷強度選擇4~5,脈沖強度選擇4~7,作用時間20~25 min,取下電極板,將藥貼繼續固定于皮膚上,3 h左右揭掉。每日1次,15 d為1個療程。治療78例,治愈70例,好轉5例,未愈3例,總有效率96.1%。
3 針刺
3.1 刺四縫
林氏等[14]用三棱針刺入患兒雙手四縫約1分深,擠出淡黃色液體,7 d點刺1次,直到刺后不再有黃白色黏液為止。治療14 d為1個療程。結果痊愈62例,好轉1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7.5%。胡氏等[15]用一次性采血針,點刺四縫,并用雙手擠壓出淡黃色液體為度,治療186例患兒,痊愈152例,好轉30例,無效4例,痊愈率為81.70%,總有效率為97.8%。
3.2 多穴位點刺
劉氏等[16]選擇點刺四縫、內關、中脘、足三里、三陰交,伴有腹脹者點刺天樞,每周1次,3~5次為1個療程。治療420例患兒,經3次治愈330例,4次治愈60例,5次治愈30例。楊氏[17]將厭食患兒分為脾胃氣虛和胃陰不足2型,其中脾胃氣虛者點刺胃俞、脾俞、中脘、章門、足三里、公孫,胃陰不足者點刺足三里、內庭、太溪、胃俞;若大便干結加支溝、天樞。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32例患兒治療后,均食欲轉佳、食量增加,面色轉華潤或體重漸升,總有效率88.9%。
3.3 子午流注針刺
易氏[18]認為,用子午流注針法,即以1日12時辰配合臟腑按時開穴,在脾胃二經之流注時間辰、巳二時選穴針刺能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故于每日上午辰(7-9時)、巳(9-11時)二時選取點刺雙側手四縫及足三里、太白,平補平瀉針法,每隔2 d針刺1次;與每日下午任意時間取穴治療的對照組比,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4%,對照組87.5%(P<0.05)。
3.4 耳穴貼壓
高氏[19]選耳穴脾、胃、饑點、交感、皮質下、神門、大腸,將王不留行籽固定在所選穴位上,每次按壓2~3 min,使患兒產生酸、麻、脹痛感,每日按壓3~4次,3~4 d更換1次,兩耳交替施治。治療68例患兒,最長治療60 d,最短治療10 d,大部分治療30 d左右。結果顯效25例,有效28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為77.8%。
3.5 穴位注射法
武氏等[20]用維生素B12于足三里注射,每側注射0.25 mg,3 d 1次,再針刺四縫,擠出黃水,7 d為1個療程,治療50例,痊愈33例,顯效13例,好轉3例,無效1例。胡氏等[21]用復方丹參針注射于雙側足三里,各1 mL,并配合推拿手法,穴位注射每日1次,5 d為1個療程,治療68例,治愈50例,好轉18例。武氏等[22]用2%利多卡因注射足三里,在足三里處快速進針后強刺激1 min,引起酸麻脹痛針感后,注入利多卡因,然后以捏脊、推法、拿法等作用于華佗夾脊穴15 min左右,連續治療10 d為1個療程。治療120例,其中治愈118例,有效2例,治愈率為98.3%,有效率為100%。
4 灸法
4.1 艾灸
鮑氏等[23]用艾條灸足三里,約15~20 min,每日1次,連續1周,以后每周2~3次,35例1周后均有明顯效果,堅持2~3個月后,患兒食欲皆恢復正常,治愈率100%。孫氏等[24]取中脘、胃俞,兩穴輪流艾灸,每穴約灸15~20 min,每日治療1次,配合健脾開胃合劑,連續服用1~3個月。治療30例患兒,1個月取效者11例,2個月取效者15例,3個月取效者4例,總有效率為100%。
4.2 壯線點灸
王氏等[25]用壯醫藥線點灸治療小兒厭食,藥線選用廣西壯醫醫院制劑室提供的標準Ⅱ號線。主穴:臍周四穴、足三里、脾俞、四縫。脾胃不和加內關、里內庭;脾胃氣虛加章門、中脘、陰陵泉;脾胃陰虛加肝俞、腎俞;肝旺脾虛加期門、陽陵泉。將壯醫藥線點燃后,把火星線頭點壓于穴位上,時間1 s,一按火滅即為1壯,每穴灸5壯,每周治療2次,每次2~3個穴位,交替選穴,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73例,其中治愈59例,好轉7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0.41%。
5 綜合療法
李氏[26]取雙側足三里,直刺進針,行捻轉手法,不留針,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配合推拿療法,背部自上而下推摩3~5遍,捏脊15次,重提脾俞、胃俞、肝俞,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85例,結果痊愈52例,顯效33例,總有效率為100%。王氏等[27]先用推拿法,用清補脾經,揉板門,逆運內八卦,推大腸穴,揉足三里,摩腹,捏脊,1次/d,7 d為1個療程。然后針刺四縫,2~3 d 1次,7 d為1個療程。治療60例,結果治愈46例,好轉1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83%。李氏等[28]采用按揉板門,分推肋弓,按揉中脘、天樞、足三里,捏脊,按摩,揉脾俞、胃俞,再配合敷臍治療,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治愈40例,好轉23例,無效2例,有效率達96.8%。王氏[29]選取胡椒、丁香、樟腦、牽牛子等份研末,以凡士林適量調成膏熱熨于臍部及大腸俞,2 d換藥1次,5次為1個療程;同時施與針刺療法,先點刺四縫,再針刺兩側足三里、公孫,連續運針10余下后即出針,2 d針刺1次,5次為1個療程。治療50例,結果痊愈41例,有效9例,總有效率為100%。
6 其他
虞氏[30]采用上海醫藥激光儀器廠生產的H8-4D氦氖激光治療儀,波長0.632 μm,頻率50 Hz,輸出功率最大16 mW。選取中脘、下脘、雙側足三里,每次每穴照射20 min,每周1次,4次為1個療程;同時配合挑刺四縫。治療40例,結果治愈28例,好轉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5%。陳氏等[31]采用穿山甲、生鱉甲、龜甲、使君子、太子參、炒白術、冰片等共研極細末,取適量裝入兜肚中,讓患兒晝夜佩戴,使紅芯對準臍眼(神闕),5 d為1個療程。治療148例,總有效率為95.27%。
7 討論
中醫外治法具有方便、安全、有效、易被接受等特點,尤其在改善癥狀、減少復發方面有獨到優勢,因此,越來越受到患兒及其家長歡迎,臨床應用前景廣闊。
目前,對中醫外治法治療小兒厭食癥的臨床治療總結遠較基礎實驗研究多,但由于存在較多的外治流派,眾多外治法無統一的規范化診療方案,其臨床療效判斷缺乏統一、公認、權威性的客觀金指標,僅僅是局部一定范圍的療效觀察與總結,所以,其可重復性差,也不便推廣。相關藥理學研究多為復方自擬制劑,缺乏對有效方藥作用機理的深入研究和總結,阻礙了中醫外治法的發展,也成為了今后研究中醫外治法的主要任務。
筆者認為,今后要深入研制能符合小兒厭食癥的動物模型,盡快制定臨床診斷和療效評價標準,并通過進一步的實驗研究,揭示中醫藥外治療法治療小兒厭食癥的作用靶點及作用機理。
參考文獻
[1] 崔 霞,王素梅,吳力群.捏積療法對小兒厭食癥腸粘膜吸收功能的影響[J].遼寧中醫雜志,2008,35(3):439.
[2] 簡應敏,吳高鑫.捏脊治療脾胃氣虛型小兒厭食癥45例療效觀察[J].中醫兒科雜志,2007,3(3):50-51.
[3] 韓 斐,連鳳梅,萬素君,等.捏脊治療不同證型小兒厭食癥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7,14(10):55.
[4] 崔 壹.推拿療法治療小兒厭食癥臨床觀察[J].吉林中醫藥,2006,26(7):39-40.
[5] 楊連松,時秋菊,邢麗君.推拿治療小兒厭食癥175例[J].河北中醫, 2005,27(3):201.
[6] 季 遠,毛樹文,朱媛慧.膏摩治療脾胃氣虛型小兒厭食癥療效觀察[J].福建中醫藥,2007,38(2):26.
[7] 孫鳳英.“厭食一貼靈”治療小兒厭食癥500例[J].中醫兒科雜志, 2006,2(3):32.
[8] 田 霞.中藥敷臍療法治療小兒厭食癥55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7, 15(7):15.
[9] 朱云群,林 喬.中藥敷臍治療小兒厭食癥療效觀察[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6,9(2):41.
[10] 王 頻,周 波.磁片神闕穴貼敷治療小兒厭食癥140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2,10(4):26.
[11] 吉訓超,許 華,李宜瑞,等.穴位敷貼治療小兒厭食癥61例臨床研究[J].新中醫,2007,39(6):38-39.
[12] 高世泉,殷 旭,劉貴云.穴位貼敷治療小兒厭食癥70例[J].中醫外治雜志,2005,14(5):16-17.
[13] 郭轉玲.中藥外敷結合理療治療小兒厭食癥的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8,35(4):563.
[14] 林 昱,佟秀梅.刺四縫療法治療小兒厭食癥80例[J].中醫研究,2008, 21(5):47.
[15] 胡定柱,李曉艷.刺四縫治療小兒厭食癥[J].湖北中醫雜志,2007, 29(11):57.
[16] 劉英才,亓秀英,侯冬梅.點刺為主治療小兒厭食癥420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5,24(9):31.
[17] 楊雪梅.針刺治療小兒厭食癥[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7,28(3):307.
[18] 易蔚喬.子午流注針法治療小兒厭食癥36例[J].湖南中醫雜志,2003,
19(3):30.
[19] 高繼新.耳穴貼壓王不留行治療小兒厭食68例[J].現代中醫藥,2006,
26(5):49.
[20] 武建坡,潘愛民.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小兒厭食50例[J].中國社區醫師,2005,7(12):72.
[21] 胡含慧,方名湧,徐志榮.推拿加復方丹參注射劑穴位注射足三里治療小兒厭食癥[J].江西中醫藥,2003,34(2):21.
[22] 武 亮,關麗榮,楊 濱.利多卡因注射足三里穴為主輔以推拿華佗夾脊穴治療小兒厭食癥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02,18(11):13.
[23] 鮑連鳳,顏景紅.艾灸足三里治療小兒厭食[J].山東中醫雜志,2004,
23(5):278.
[24] 孫敬青,張海文,王 驁,等.艾灸合藥物治療小兒厭食癥30例[J].四川中醫,2004,24(6):388.
[25] 王小平,李異蓮.壯醫藥線點灸治療小兒厭食癥73例療效觀察[J].中醫兒科雜志,2007,3(5):50-51.
[26] 李 娟.針刺足三里配合推拿治療小兒厭食癥85例臨床觀察[J].實用醫技雜志,2005,12(12):3492.
[27] 王 琳,王宏峰.推拿加針刺四縫穴治療小兒厭食癥60例[J].中醫兒科雜志,2006,2(3):40-41.
[28] 李耀華,馬 戈.按摩加敷臍治療小兒厭食癥的觀察及護理[J].河南中醫,2007,27(6):67.
[29] 王遠華.穴位貼藥配合針刺治療小兒厭食癥[J].中國民間療法, 2006,1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