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老年人嚴重骨質疏松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東莞市; 中老年人群; 骨質疏松; 流行病學分析
Analysis of Epidemiology of Osteoporosis in Middle Aged and Old People in Dongguan/CHEN Yong-en, FENG Yong-hong, LIU Jing-fe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04):087-088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30 years old in Dongguan,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Method: in our hospital set up a research group in Dongguan City, township 6 a dispersed community of Israel sunlight 2000s portable ultrasonic bone mineral density tester for larger scale, age (over 30 years old, every 5 years age) National bone density detection, was to 1052 residents of wrist of distal radius bone density determination and full and fracture and fracture treatment and cognitive knowledge of osteoporosis and other conditions survey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the incidence of osteoporosis was increasing, and the number of female patients was more than male patients. Although 55% of people knew that osteoporosis was a medical disease, but 84.3% did not know that the disease requires treatment, and 89% had never been exposed to the disease education.Conclusion:Osteoporosis is a common disease i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our city, and it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age. The city should actively strengthen the knowledge and training, and strengthen the work of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Key words】 Dongguan city; Middle aged and old people; Osteoporosis;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First-author’s address: Donggu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ngguan 523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4.025
骨質疏松癥(OP)是臨床上常見的骨質代謝性疾病,多發于中老年患者。其特點為以單位體積內的骨骼的微結構退化、骨小梁數目減少、骨量減少、骨髓腔增寬、骨皮質變薄以及骨強度減低為主,從而進一步導致患者骨質量的降低,增加脆性,即使在輕度外力的作用之下也極易發生骨折[1]。骨質疏松癥目前已經成為了我國較為常見的多發老年性疾病,嚴重影響著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2-3]。本文研究東莞地區30歲以上人群不同年齡段骨密度情況,為我市骨質疏松的預防、診斷及治療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特進行了相關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市東莞城、鎮區的6個分散社區的1052名市民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男496人,女556人(402人已絕經),年齡階段分布:30~34歲86人,35~39歲92人,40~44歲101人,45~49歲112人,50~54歲108人,55~59歲98人,60~64歲95人,65~69歲122人,70~74歲106人,75~79歲86人,80歲及其以上46人。
1.2 方法 進入東莞城、鎮區的6個分散社區應用以色列SUNLIGHT 2000S便攜式超聲波骨密度測定儀進行較大規模的、分年齡階段的(30歲以上的、每5歲為一個年齡段)全民骨密度檢測,共對1052個居民(其中男496人,女556人)進行右腕橈骨遠端骨密度測定,同時應用調查問卷進行是否全并骨折及骨折處理方式、對骨質疏松知識的認知等情況問卷調,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是否知道醫學上骨質疏松癥、是否知道該癥需要治療、是否接觸過相關宣傳教育等。
1.3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使用SPSS 18.0對兩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經過統計調查分析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大,骨質疏松的發生率也越來越高,且女性多于男性,見表1。男性中,骨量減少45例(9.07%),骨質疏松94例(18.95%),女性分別為110例(19.78%)、147例(26.44%),不同性別人群骨量減少和骨質疏松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1052例居民不同年齡段骨密度情況比較
年齡 骨量減少 骨質疏松 有合并骨折史
30~34歲(n=86) 0 0 0
35~39歲(n=92) 4(4.3) 0 0
40~44歲(n=101) 7(6.9) 0 0
45~49歲(n=112) 12(10.7) 2(1.8) 0
50~54歲(n=108) 18(16.7) 8(7.4) 0
55~59歲(n=98) 24(24.5) 16(16.3) 2(2.0)
60~64歲(n=95) 23(24.2) 18(18.9) 7(7.4)
65~69歲(n=122) 22(18.0) 37(30.3) 34(27.9)
70~74歲(n=106) 28(26.4) 64(60.4) 46(43.4)
75~79歲(n=86) 11(12.8) 60(69.8) 42(48.8)
80歲或以上(n=46) 6(13.0) 36(78.2) 31(67.4)
3 討論
骨質疏松癥又可分為繼發性、特發性及原發性3種類型,其中主要為原發性的骨質疏松癥,約占總數的90%,可分為Ⅰ型和Ⅱ型兩種亞型[4]。Ⅰ型為絕經后骨質疏松癥(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Ⅱ型為老年性骨質疏松癥(Senile osteoporosis, SOP)。原發性骨質疏松是一種極易發生骨折,以骨量減少、微觀結構退化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病理特征為骨強度降低,脆性增加;而繼發性的骨質疏松癥則是由于藥物或者其他疾病引起的;特發性的骨質疏松癥主要是由于不明原因且發生于青少年、兒童及成年期的骨骼疾病。
由于中老年人越來越多,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率也隨之逐年增加[5-6]。筆者從事骨科工作十余年來,目睹了因骨質疏松并發骨折而住院的患者逐年增加,對其所帶來的病殘及生活質量下降等危害深有感觸。老年人骨折可引發或加重心腦血管并發癥,導致肺部感染和褥瘡等多種并發癥的發生,嚴重危害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病死率可達10%~20%[7-8]。這是退行性骨質疏松癥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并發癥,它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加重經濟負責,并嚴重限制患者活動,甚至縮短壽命[9]。近年來全球學者均提議要重視骨質疏松的有效防治,對其進一步深入研究刻不容緩。隨著年齡的增大,骨質疏松的發生率也越來越高,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10]。
綜上所述,本文為分析研究東莞地區30歲以上人群不同年齡段骨密度情況,為我市骨質疏松的預防、診斷及治療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特在本院成立研究小組進行了相關研究,結果顯示雖然55.0%的人知道骨質疏松屬醫學疾病,但84.3%不知道該病需要治療,且89.0%從來沒接觸過相關疾病教育。由此可見,骨質疏松是我市中老年人群的常發疾病,與年齡呈正相關,我市需積極加強相關知識的認識和培訓,加強宣傳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張付坤,王永峰,劉光義,等.某市社區中老年人群骨質疏松影響因素研究[J].安徽醫藥,2014,18(4):637-638.
[2]劉偉,徐成麗,朱自強.浙江省2769例健康人群跟骨骨密度測量結果及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1,l8(86):89l-895.
[3]張清學,鄺健奎,王文軍,等.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危險因素的臨床分析[J].新醫學,2004,32(1):23-25.
[4]李廣盛,陳廣謀,鄭錦暢,等.湛江地區中老年人群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學調查與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35(24):3304-3306.
[5]馬祥,劉雅,韓文群,等.成都地區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危險因素分析[J].四川醫,2013,34(12):1790-1793.
[6]陳峰,白衛東,孫云偉,等.廣州市蘿崗區老年性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1):13-14.
[7]馬宗軍,王一農.骨質疏松癥流行病學研究現狀[J].國際骨科學雜志,2007,28(5):315-316.
[8]吳智娟,劉曉娟,鐘文明,等.老年女性原發性骨質疏松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35):15-16.
[9]何紅,吳麗萍,曾芳芳,等.廣州市2304名體檢老年人指骨骨密度檢測結果分析[J].廣東醫學院學報,2013,31(1):21-23.
【關鍵詞】股骨骨折 老年人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3-177-02
老年人股骨骨折的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據統計,9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約五分之一的患者發生髖部骨折,其中股骨骨折患者多見。股骨骨折包括股骨干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股骨頸骨折等。在臨床中發生再次骨折的病例也不斷增多。為防止老年人再次發生骨折,根據其危險因素找出護理措施并給以恰當的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股骨骨折住院患者中發生再次骨折的病人有13例,其中男5例,女8例,骨折發生的年齡平均為76歲,其中發生再次骨折的主要原因是跌倒;其次是上下樓梯摔倒,由床上或椅子上跌落;病人發生跌倒易骨折的主要因素是骨質疏松。
2 原因分析
老年人股骨骨折發生的主要原因有跌倒及骨質疏松。老年人腸鈣吸收功能下降,鈣代謝障礙,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量下降,同時由于初次骨折后的手術打擊及各關節功能恢復的限制,病人的活動受到很大的限制,身體素質下降,也可促進骨質疏松,再次發生骨折。
跌倒是指身體的任何部位因失去平衡而意外地觸及地面或其他低于平面的物體[1],是髖部骨折的重要原因。老年人髖關節周圍軟組織薄弱,肌肉的廢用性萎縮,也使得患者在生活中易發生跌倒。如果老年人有老年癡呆,精神障礙等認知能力下降的疾病,不能正確的做出判斷及合理動作以及偏癱,小腦萎縮等肢體活動障礙的病人,行動不便易發生骨折,同時如果病人有嚴重聽覺及視覺障礙時也易多次發生骨折。
3 預見性護理措施及健康宣教
3.1 跌倒的預防護理及健康宣教
跌倒是老年人股骨骨折的主要原因,如果有其他的疾病或合并癥時,更是存在著重要的危險因素,可以大大的增加骨折的發生率,因此,預防患者跌倒尤其重要。首先向患者講解防止跌倒的重要性,盡量取得病人的合作,不去做危險性的動作。同時對發生過跌倒的患者,應耐心詢問跌倒的細節,及時給予心理護理,解除病人的恐懼心理。向老年人做好健康教育,指導老年人了解自己的跌倒危險因素,對老年人的活動方法進行預見性指導宣教。盡量減少周圍環境的危險因素,限制對老年人造成的潛在威脅,如老年人的居住環境應安全,舒適,有良好的照明,夜間隨手可觸及燈的開關,同時室內應布局合理,無障礙物,地面平坦有防滑措施,并且經常保持地面干燥,防止滑倒。老年人下地時不要穿拖鞋,要穿布底或膠底鞋子。在老年人出入的地方設有把手,對保持身體平衡起到必要的支持作用。在廁所及洗浴間要有防滑設置,取消門檻,在老年人外出上下樓梯,應用拐杖時應有人陪同。對有其他疾病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應加強陪護,并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3.2 骨質疏松的預防及護理
老年性骨質疏松是老年人發生骨折的重要因素,因此防治骨質疏松,增加和保持骨量是預防骨折的重要措施[2]。①應用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主要包括應用骨吸收抑制劑、股形成促進劑和骨礦化藥物。對于有初次骨折的病人應給予正規的抗骨質疏松的治療。②適量運動,可以改善骨骼的血液供應,增加骨密度可以延緩骨量丟失的速度,有效的防止骨質疏松的發生,鼓勵老年人到戶外運動多曬太陽,接受紫外線照射,使皮膚維生素D合成增加,有利于鈣質的吸收。③多吃含鈣及蛋白質的食物。如牛奶及豆制品含鈣較多,魚、雞、牛肉蛋白質含量豐富,以利于骨組織的恢復。同時忌煙、酒及不食高鹽飲食,不喝大量的咖啡盡量避免引起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
3.3 重視手術后的護理及關節功能鍛煉康復指導
初次骨折的治療護理對患者的身體及關節功能的康復起決定性作用,因此應盡量減少手術創傷,協助病人進行早期功能鍛練及下地活動,以達到術后良好的關節功能[3],拐杖是骨折病人離床活動的支撐工具,要教會患者使用拐杖的正確方法,保證病人使用拐杖的安全。以防患者應用拐杖時滑倒而再次發生骨折。
參考文獻
[1]朱月妹,袁浩斌,陳雷,等.老年人預防跌倒意識與行為研究[J].現代護理,2008,14(2):155-157.
過去,骨質疏松多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然而,由于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使得骨質疏松越來越趨于年輕化。例如室內工作時間長,經常喝咖啡、抽煙、喝酒、喝碳酸飲料等,這些都是極易造成骨質疏松的誘因。
骨質疏松沒有明顯的癥狀,易被忽視,當出現骨折時再進行防治為時已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中老年人,要特別留意一些骨質疏松發出的“警報”,要及早預防骨質疏松。一旦患有骨質疏松,要進行積極的治療。
骨質疏松的早期癥狀
牙齒松動。隨著年齡的增加,骨骼的狀態也開始走下坡路,骨密度越來越低,導致牙槽骨不堅固,牙槽骨骨質疏松就很有可能發生。
指甲變軟。由于骨質疏松患者的骨質會流失,所以會引起指甲變軟。
體重下降。大約有7%體重下降的女性在5年內會出現骨質疏松,而骨質的丟失會增加骨折的風險。
身高下降。骨質疏松會造成脊椎前傾、背曲加劇,身高會因此下降。這種現象常常被老年人忽視,以為是人到老年的自然現象。
走路不穩。骨質疏松后,骨骼承重能力下降,肌肉能力隨之下降,其平衡能力也會隨之下降,走路會感覺東倒西歪、站立不穩。
皮膚變薄。當皮膚較之正常皮膚變薄時,也提示著骨質疏松。這是因為身體內的鈣質參加全身所有組織器官細胞代謝,同時也具有營養皮膚及治療皮膚病的作用。缺鈣會導致骨質疏松,同時也會傷及皮膚。
骨骼疼痛。以腰背痛為主,并沿著脊柱向兩側擴散,仰臥時疼痛減輕,長時間站立或久坐會使疼痛加劇,并有日間疼痛輕、夜間和清晨醒來疼痛加重的現象。
活動能力減退。發現關節活動發僵,伸展身體時出現不適,感到容易疲勞,雙下肢發沉、動作緩慢。
骨質疏松隱匿性很強,在早期往往沒有癥狀,嚴重到一定程度甚至引起骨折時才能意識到其強大的威力。因而,骨質疏松被稱為“沉默的殺手”。預防骨質疏松,越早越好。
骨質疏松的預防
預防骨質疏松首先應保持足夠的體力活動。要有計劃地參加戶外活動,如打太極拳、散步、慢跑等,運動量要根據自身的體質來定,至少堅持每天30分鐘、每周3~5次的體育鍛煉。預防骨質疏松還可以多注重鍛煉平衡能力,比如通過做操、單腿站立、頻繁踮腳、閉目重復上述動作等,鍛煉神經肌肉的協調性。這些鍛煉對于預防跌倒、降低骨折風險都有幫助。需要提醒的是,鍛煉要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漸進的原則,避免過度用力造成損傷。有些動作例如半蹲、爬山、上下樓梯等,對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患者是不適合的。
在生活習慣和飲食上,要盡量做到生活有規律,要多攝入含鈣質以及各種維生素的食物。多曬太陽,促進鈣質吸收。同時,還要避免對骨骼健康有損害的行為,如抽煙、酗酒、大量飲用咖啡等。
同時,還可以適當服用一些預防性的藥物,如服用補鈣藥物和維生素D。絕經后的婦女,還可采用激素替代療法,補充雌激素,防止骨量丟失。
骨質疏松的治療
通常情況下,骨質疏松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兩種。在診斷為骨質疏松之后,還需要進一步檢查,明確骨質疏松是否為原發的,有沒有導致骨質疏松的疾病、藥物等。如果是繼發性骨質疏松,在治療骨質疏松的同時,還應該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骨密度是診斷骨質疏松的“金標準”,定期復查,可以動態觀察骨密度的變化,監測療效。其他方法如X線、CT、MRI、ECT等也可發現骨質疏松,但是,往往在較為嚴重時才能發現。為此特別提醒大家早期進行骨密度檢查,并定期復查。
發生率最高的疾患
第三屆國際骨質疏松癥研討會對骨質疏松癥下了一個定義:一種以低骨量、骨組織微細結構破壞為特征,伴有骨的易脆性和容易骨折的系統性骨骼疾病。骨質疏松癥是一種疾病,而不是一種正常的必然要出現的:生理現象。
,
通過多種方法的檢測發現,日本:在1988年1.2億總人口中約有868萬人患骨質疏松癥。這一數值和美國的發生率大致相等。我國新近的調查表明,成人從40歲開始骨骼逐漸衰老。骨量逐步下降。婦女絕經后的20年內,骨量丟失迅速,年均達1.5%~2%。一般地說。人的一生中,最終男性丟失的骨量達25%~35%,女性可達45%--55%,足見其程度之嚴重。男性中老年人的骨質疏松癥發生率雖低于女性,但仍十分嚴重。只是由于男性骨質疏松癥多見于70歲以后,故廣大學者將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婦女骨質疏松的研究上。
骨質疏松的前奏
早期的骨質疏松并無特殊癥狀,絕大多數人表現出的是無休止的全身酸痛、僵硬不適和疲勞,而最為多見和突出的便是腰背部疼痛,有人稱之為骨質疏松癥的前奏。
如果對此不予重視,那么進一步的發展便是骨折。在骨折中最常見和最隱蔽的是脊椎壓縮性骨折,這是老年人駝背和身材縮短的主要原因。脊椎骨折常見于3組部位:第1組在胸椎中部,多無癥狀;第2組在第12胸椎或第1腰椎,疼痛嚴重且有導致殘廢的可能;第3組在腰椎中部或下部,多見于70歲以上的老人,有急性的嚴重疼痛。我國老年婦女脊椎骨折的發生率甚高,1993-1994年的資料顯示,北京50歲以上婦女脊椎骨折總患病率為15%,年齡越大骨折率越高。
髖部骨折或稱股骨頭骨折,是另一種重要骨折。不少老年人僅僅是一個輕微的跌跤就可發生股骨頸骨折,帶來的后果是長期臥床,而且常會引致全身性的并發癥。
骨質疏松癥最終將導致身體的畸形,除去駝背和身材變矮外,還可造成骨盆向前傾斜,髖關節和膝關節屈曲畸形,踝關節僵硬和足內旋,病人的步伐變小、緩慢、不穩。骨質疏松還能引起膝痛、膝部畸形,嚴重影響活動。
骨質疏松可防可治
目前對骨質疏松癥的防治已經可以收到很好效果,關鍵是要重視這個問題。用于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癥的藥物,除中藥外主要有:①抗骨吸收藥物,包括雌激素、降鈣素、二磷鹽等;②促進骨形成藥物,如氟化物、促進合成代謝的類因醇(雄激素、苯丙酸諾龍)等;③礦化作用藥物,如鈣制劑和維生素D等。
抗骨吸收藥物中的益鈣寧,是一種將鰻魚降鈣素化學結構中的二硫鍵變換為烯鍵的新型多肽降鈣素衍生物,具有抑制骨質吸收、抑制破骨細胞活性和數量、減少骨鈣釋放的作用,從而能緩解因骨質疏松而引起的腰背和四肢疼痛,其鎮痛療效較雌激素、活性維生素D出現快,尤其對腰背疼痛特別有效。
保證食物中有充足的鈣尤為重要。近年來鈣攝入量標準一再提高,成年人的日攝入量為1.2克,孕婦、乳母及絕經后婦女為1.5克。目前公認,最為合適的補鈣方法是食物攝入,這類食物有豆類及豆制品、奶類、蝦米、芝麻、魚類、海帶、田螺、紅棗等。
前不久,57歲的吳大媽,在金華市中醫院骨科門診室里,經過相關檢查后,被確診為腰椎壓縮性骨折。這已是她近來第二次骨折,腰背疼痛是她的老毛病了,前一次發生腰椎壓縮性骨折后,她被確診患有嚴重的骨質疏松癥。躺了一個多月后,身體好轉,就沒有復診。沒想到,前兩天在轉身用力開窗戶時,又骨折了。
據金華市名醫、市中醫院骨科主任包茂德介紹,骨質疏松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以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為特點的代謝性骨病變。很多中老年人都會出現骨質疏松的癥狀,患骨質疏松的男女比例約為1∶5,女性患者明顯多于男性。隨著年齡的增大,女性患骨質疏松癥的風險將急劇上升。尤其是絕經后的婦女,為嚴重骨質疏松癥的高發人群。這是因為絕經后的女性失去了雌激素的保護,其骨量處于快速丟失階段,如果不及時補充鈣質,加強健骨運動,很容易發展成骨質疏松。
骨質疏松往往來得無聲無息,通常被稱為“沉默的殺手”。當出現骨折時已是嚴重階段,應多加注意。其最主要的癥狀是全身骨痛、無力,特別是腰部、骨盆、背部持續性疼痛;最明顯的癥狀是脊椎壓迫性骨折,出現身高變矮及駝背現象,腰背痛會持續加重;骨頭因疏松而變薄,變脆弱,可能會在轉身、打噴嚏、開窗、持重物等日常活動中發生骨折。如果打噴嚏、咳嗽或輕輕一碰就會骨折,說明骨質疏松已經非常嚴重了。并非所有患者都有疼痛現象,所以有些患者到了骨折時才知道自己得了骨質疏松癥。
“骨折是骨質疏松的最大危害,也是老年人致死、致殘最常見的原因。”包茂德說,萬一骨折及時治療是上策。如果不尋求積極治療,再發骨折的風險會大大增加。有統計數字顯示,首次骨折后,二次骨折的風險會增加4倍,而發生第三次骨折的風險增加6倍。雖然每次骨折后,骨密度檢測相差不大,但骨折后骨的微結構損傷嚴重,骨骼強度大大下降,這就是很多老年人會發生多次骨折的原因。
相對來說,骨質疏松治療周期比較長,西藥以用藥為主,結合補鈣等基礎治療,而中藥則主要用補肝腎強筋骨的方法,中西并舉,更有利于緩解和改善癥狀。
【關鍵詞】CR;X光骨密度檢測;老年人;骨質疏松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482-02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是一種以低骨量和骨組織微結構破壞為特征,導致骨質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謝性骨病,骨質疏松通常無特殊臨床表現,女性多于男性,尤其以絕經后婦女和老年人多見。隨著我國老齡化加劇,骨質疏松癥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不管在中國還是全球其他國家都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群體健康問題[1]。現就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間收治的老年骨質疏松病人的CR和雙能X光骨密度檢測結果做一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100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74例,年齡最小55歲,最大82歲,平均72.5歲,絕大多數患者以腰背部疼痛或全身無固定部位的骨痛來就診,部分患者以椎體壓縮骨折或股骨頸骨折來就診。
1.2儀器設備及研究方法
1.2.1A組,采用萬東500mAX光機,KONICA圖像處理系統,A組所有患者行腰椎正側位片檢查,觀察患者腰椎高度,皮質厚度、椎體內小梁分布,脊椎骨密度估計:在x線片上,將脊椎骨骨質分為3度。I°:縱向骨小梁明顯;II°度:縱向骨小梁稀疏;III°度:縱向骨小梁不明顯或消失。
1.2.2B組,采用法國MEDILINK雙能X線骨密度檢測儀對患者腰1-4椎體的BMD值進行檢查,數據由儀器自帶軟件分析,BMD(bone mineral density,骨礦密度)值對骨質疏松癥進行分級診斷:正常為BMD在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的1個標準差(SD)之內;低骨量為BMD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1-2.5個標準差;骨質疏松癥為BMD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個標準差以上;嚴重骨質疏松癥為BMD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個標準差以上并伴有1個或1個以上部位的脆性骨折。
2結果
A組50例患者,有20例CR片示骨小梁變細,縱向小梁明顯,10例小梁間隙變寬,呈柵欄狀,5例小梁顯示不清,且骨皮質變薄,25例病人伴有椎體壓縮性骨折,15例患者平片上表現不明顯而未能做出正確臨床診斷。X光骨密度儀檢測組50例患者,25例患者重度骨質疏松,15例中度骨質疏松,10例低骨量。
3討論
現今社會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重,骨質疏松癥已經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隨著人口老齡化,生活習慣及飲食結構的變化,鈣質攝入不足或丟失加劇,少運動,吸煙,酗酒,過度肥胖等因素導致骨質疏松癥患者明顯增多,尤其在老年人中骨質疏松癥比例明顯增加[2],同時因骨質疏松引起的骨折與死亡率也密切相關,故骨質疏松癥的及時,準確診斷及有效治療方案很重要。骨質疏松癥診療中優先準確掌握骨質狀態。檢查骨質狀態有很多方法,診斷骨質疏松癥影像方式也很多,雙能X線吸收法,X光片,B超,CT,MRI等等,現在最廣泛應用是雙能X線吸收法。本文通過CR平片和雙能X線骨密度監測來對比分析兩者的不同。
骨質疏松的X線平片表現主要是骨密度降低。在長骨骨松質中小梁變細、稀疏、小梁間隙增寬,骨皮質出現分層和變薄現象,有的甚至薄如蛋殼。在脊椎,椎體內小梁表現為呈縱形條紋狀,周圍骨皮質變薄,嚴重時,椎體內結構消失。椎體變扁,其上下緣內凹,致椎體呈魚脊椎狀,椎間隙增寬。
雙能X線骨密度監測是通過X射線球管經一定的裝置所獲得兩種能量、即低能和高能光子峰,此種光子峰穿透人體后,掃描系統將所接受的信號送至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得出骨礦物質含量,該設備可測量全身任何部位的骨量,精確度高,對人體危害較小,能夠對骨鈣進行定量分析,已在我國各大城市逐漸開展,前景看好[3]。臨床監測主要選擇腰椎或者骨盆等部位來做常規監測。本實驗中兩組病例得出,CR平片診斷骨質疏松的準確率為70%,而雙能X線骨密度監測診斷率為100%,由此可見雙能X線骨密度監測診斷骨質疏松具有絕對臨床優勢。
4結論
綜上所述,CR平片診斷老年性骨質疏松時,只有當患者出現明顯骨質疏松或者出現壓縮骨折時尚可診斷,平片上可出現椎體小梁變細,小梁間隙增寬或者骨小梁顯示不清、骨皮質變薄、椎體楔形變等表現,本組50例患者,只有35例患者表現為CR平片異常,而有15例未顯示出骨質疏松改變;而X光骨密度儀檢測診斷骨質疏松,準確性高,能夠對骨質疏松程度做出定量分析,本組50例患者均表現為骨礦物質含量降低,無一例漏診,所以CR只能作為骨質疏松患者的初步篩查,要準確定量診斷骨質疏松,臨床應該選擇X光骨密度儀檢測的方法,以便為臨床提供準確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楊益煥,等.脊柱及膝關節退行性病變與腰椎骨密度相關關系.大韓骨代謝學志,2004,vol 11:167-172.
關鍵詞:雙光子骨密度儀;椎體骨密度測定;骨質疏松;臨床標準
骨質疏松,即osteoporosis,是一種以骨量減少,且骨組織出現結構退化(包括骨小梁變細,骨小梁減少等)為特征,從而導致患者的骨脆性增高,骨折風險增高的疾病。患有骨質疏松的患者常常會出現抽筋,肌肉乏力,腰腿酸疼,甚至骨折等癥狀。骨折的出現主要是因為骨質疏松的出現時,伴隨有骨形成的減少,骨吸收的增加,使得骨平衡打破,骨小梁變細,甚至有些骨小梁出現穿孔以及小時。同時也會有骨小梁的減少,使得剩余的骨小梁負荷加重,出現顯微骨折,結構破壞,增加了骨的脆性。骨小梁的破壞,使得骨頭的抗壓能力的下降,因此損壞部位在遭受外力時,即會出現骨折。骨折的出現則會對患者的生活,工作等造成嚴重的影響。對于我國社會即將出現的老齡化現象而言,已有研究表明我國約有9000萬例患者,且女性普遍多于男性,且發病年齡也較早,這一現象表明骨質疏松對于我國的威脅之重。同時也有研究表明骨質疏松與女性雌激素水平在絕經后急速下降有關。而骨質疏松嚴重威脅著我國人民的健康,且其存在有潛伏期[1]。因此普查預防對于骨質疏松的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顯得極其重要。而BMD(bone mineral density)骨密度的變化能夠很好幫助診斷骨質疏松[2]。活體骨礦物質含量的測定能夠很好的幫助骨代謝基礎理論的研究,以及骨質疏松診斷治療。常規使用的檢測骨密度的方法有單光子吸收法;雙光子吸收法;定量CT法,以及雙能X線密度測量法,而本次研究我院使用的則是雙光子骨密度測量法(DPA),我院選取了相關案例進行了分析研究,取得了較優的結果,現在將本次研究完整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在2012年9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在L1-4做雙光子骨密度儀(DPA)測定的健康無明顯癥狀的老年人66例以及在臨床上擬診斷為骨質疏松的患者68例。男性66例,女性68例。年齡40~50歲27例,50~60歲34例,60~75歲73例。
1.2方法 本次監測使用的儀器是雙光子骨密度儀(DPA)。雙光子骨密度儀采用最新科學技術,利用兩種不同的能量光子對人體骨骼進行檢查,采用微機系統加專用芯片處理數據。其特點是定位準確,測量精度高,速度快。該設備能滿足骨科檢查中準確診斷的需要。
1.3統計學處理 將本次的實驗數據結果全部錄入SPSS11.0軟件中,分析并且處理數據,使用t檢驗,P
2 結果
健康的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高,雙光子骨密度儀(DPA)顯示的骨密度測定顯示結果越低,且以 BMD≤x- 2.0 SD將患者診斷為骨質量疏松癥有 68例, 而患者的各年齡段的BMD值都要明顯低于骨量截斷值,例如BMD≤x- 2.5 SD為診斷標準則有58例。見表1。
3 討論
骨是人體的主要支架,是幫助機體維持正常鈣磷代謝的部位。且骨的健全與否直接的影響了人體的健康。骨質疏松是由于骨量減少所造成的,會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出現和進行性發展的一種疾病。骨質疏松是老年人常見疾病,也是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3]。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性別差異也顯示了骨質疏松在男女之中不同的發病率,我們發現絕經后的婦女更容易出現骨質疏松現象。骨質疏松最嚴重的癥狀是骨折。在人體內,腰椎負重量大,是最常見的骨質疏松受累部位,常常可以看到腰椎壓縮性骨折。且腰椎椎體主要有松質骨組成,代謝率高,骨量變化出現較早,因此常常將腰椎作為測量骨密度的主要部位。
雙光子吸收骨密度儀主要是通過高低兩種不同能量放射源153 Gd,放出的光子,同時掃描被側部位,并校正軟組織因素的影響,可檢查腰椎和股骨上端。但是由于其射線強度低,掃描時間長,掃描結果受放射性核素衰變等多因素影響。
研究表明,骨質疏松發病率日趨年輕化。常規的對于骨質疏松多發年齡段的預測出現了偏差,因此我們需要重新的預測和發現。有研究顯示,有較多數的婦女在30~35歲的時候骨量達到了峰值,這提示著,他們將會在5~10年出現骨丟失現象,也就意味著可能出現骨質疏松。因此我們需要對這些人群進行及早的診斷和預防。
雙光子骨密度儀(DPA)的骨密度測定對骨質疏松的檢測具有高敏感性,高準確性等優點,且使用方便快捷,值得臨床上的深入研究,以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Spector T,Eyres KS,Mecloskey EV,The assessment of vertebral deforinity.A method for use in population studies [J].Osteoporos Int,1996,3(12):138-141
【摘要】 目的 通過測量徐州地區健康人群骨密度(BMD),分析骨密度的變化規律及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提高對骨質疏松癥診斷的可靠性,為骨質疏松癥的防治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采用GE-LUNAR公司生產的雙能X線骨密度儀對徐州地區2005~2008年1 572例健康人進行BMD測定,分別做股骨上端及第2~4腰椎椎體測量,并按5歲為一個年齡組分組。以峰值BMD減低2.5 SD為診斷骨質疏松癥標準,按性別、年齡分組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徐州地區女性BMD峰值則在30~35歲,男性在35歲左右,女性55歲后骨量下降較男性顯著,骨質疏松發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結論 對于55歲女性和65歲男性,之前應加強普及骨質疏松預防知識,之后同時采取相應干預措施,以減少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為徐州地區骨質疏松癥的診治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 骨質疏松癥;骨密度;骨峰值;徐州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riations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and the incidence of osteoporosis by means of BMD measurements in healthy population in Xuzhou so a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osteoporosis diagnosi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Methods BMD determination by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 and measurements of the femur neck and lumbar vertebrae (2-4) were conducted in 1572 healthy people who were grouped at a 5-year age interval. An increase by 2.5 SD from the BMD peak was designated the criterion for osteoporosis diagnos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in gender and age groups. Results The BMD peak occurred between 30 and 35 years of age in women and declined afterwards, whereas at around 35 years of age in men. A remarkable decrease in BMD was shown in women as of 55 years of age. The female groups had higher osteoporosis incidence than the male groups.Conclusion Popularization of the awareness of the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should be enhanced for women before 55 and men before 65, while for the subsequent years, relevant interventions should be taken to reduce the osteoporosis incidence.
Key words: osteoporosis; bone density; peak bone mass;Xuzhou
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質疏松癥愈來愈成為困擾中老年人的嚴重問題,主要特征為骨質密度降低、易發骨折。目前生化指標尚不能確定骨質疏松癥骨丟失狀況,骨密度測定仍是評估全身骨量丟失、診斷骨質疏松癥的重要指標之一。應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測定患者骨密度診斷骨質疏松癥精確度高。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當T評分≤2.5 SD時即可診斷為骨質疏松癥。為了解徐州地區人群骨密度水平及骨質疏松癥發生情況, 2005—2008年徐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對徐州地區15~89歲健康人群共1 572例腰椎和髖部BMD檢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現將調查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出生并長期居住在徐州市的15~89歲健康人共1 572例,均自愿參加并簽訂知情同意書,其中男669例,女903例,按性別及年齡段分組, 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家庭主婦等。排除以下各種可能影響骨代謝的主要疾病:糖尿病、甲亢、卵巢切除等內分泌疾病;先天性骨骼畸形、脊髓灰質炎后遺癥;嚴重肝、腎疾病。排除檢查部位曾發生骨折者及長期服用影響骨代謝藥物者。
1.2 方法 準確記錄受試者性別、年齡、身高、體重及飲食生活習慣,采用GE-LUNAR公司生產的DEXA雙能X線骨密度儀,每日測量前均進行標準體模測試,精確性誤差
1.3 診斷標準 本次調查采用WHO的診斷標準:BMD≤M-2.5 SD,即以同部位、同性別峰值BMD減低2.5 SD為診斷骨質疏松癥標準。
1.4 統計學處理 全部資料數據按性別、年齡分組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按5歲為一年齡組分析各組BMD測定值,按5歲為一年齡組分析其發病率。
2 結 果
對1 572名人員骨密度測定值按年齡、性別進行分類,BMD測定值結果見表1、2,對其骨質疏松癥發病率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見表3、4。表1 男性BMD測量值表2 女性BMD測量值(±s,g/cm2)表3 男性骨質疏松癥發病率(%)表4 女性骨質疏松癥發病率(%)
3 討 論
3.1 骨峰值和骨密度 許多研究表明,骨質疏松的骨量與成長時期骨量峰值密切相關,峰值越高,骨量儲備越高,抗骨質疏松的潛力越大[1]。20多年來,由于眾多學者對骨質疏松疾病的深入研究和預防診治,發現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除了身體內部因素外,人們越來越注重環境和生活方式,生活質量的不同也直接影響不同人群的峰值骨量和骨丟失。本調查顯示徐州地區健康人群BMD變化規律, 20歲以后男性BMD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女性, 女性BMD峰值在30~35歲, 男性則在35歲左右。男女BMD達到峰值后隨年齡增加逐漸下降, 其性激素隨年齡增加而降低是至關重要的原因[2]。但女性55歲左右,因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而出現BMD的急劇下降,骨量快速丟失,相對而言男性骨量丟失則比較緩慢,以致此期男女BMD值差異明顯。
3.2 骨質疏松癥發病率 隨著年齡增加, 老年人體力活動的急劇減少,同時膳食模式鈣攝入的嚴重不足,導致骨質疏松癥發病率快速上升。美國骨質疏松癥基金會(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預測, 2010年將有5 200萬名50歲以上的美國人將受到骨質疏松癥的影響。中國正在步入老齡化社會,狀況也會越來越嚴重。林蕓等[3]對253例中老年婦女骨密度檢測結果表明, 50歲以上女性已有39.7%發生骨質疏松癥,而65歲以上檢出率更高達87.5%。本調查顯示骨質疏松癥發病率女性明顯高于男性。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升高,女性骨質疏松癥出現時間早,骨量丟失快, 55歲以后女性,每增加5歲,骨質疏松癥發病率以>5%的速度增加。腰部與髖部骨質疏松發生時間無明顯差異,Ward三角區骨質疏松發生率女性顯著高于男性。由此可見,人體骨骼發育達到骨峰時的時間在35歲,以后則逐漸出現骨量減少,隨BMD下降發展成為骨質疏松癥,在女性由于更年期開始雌激素水平下降,這種變化出現早且發展更快。老年人腰椎前后位骨密度測定受較多因素影響,如骨質增生、腰椎小關節退變、主動脈鈣化等,可引起腰椎骨密度出現假性增高。
3.3 骨密度測量和骨質疏松癥 骨質疏松癥嚴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特別是髖部骨折是骨質疏松癥中危害最大的一種骨折,其具有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給家庭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檢測BMD是臨床中評估髖部骨折危險性的主要方法[4-5]。DEXA因其高精度、高分辨力、高準確性及操作簡便等特點,被WHO推薦為診斷骨質疏松癥的最佳方法,DEXA測定腰椎前后位、股骨近端骨密度仍作為骨質疏松癥診斷的主要指標之一。成年人早期BMD低是骨質疏松性骨折危險性的主要決定因素,因此必須做好防治工作,其重點在于中老年尤其是絕經期婦女。通過徐州地區健康人群BMD及骨質疏松癥患病率檢測,使我們認識到骨質疏松癥的發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女性應在中、青年時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加強營養,合理增加牛奶及豆漿的攝入,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增加戶外活動,保證每天日曬時間,同時可適當補充鈣劑。對于55歲以上的中、老年重點應該是預防骨質疏松癥并發疾病,如髖部骨折、腰椎骨折等,除以上預防措施外,還可在醫生指導下配合雌激素治療或類雌激素制品治療以增加鈣質的吸收。
DEXA因其高精準、相對少損傷等特點,被WHO推薦為診斷骨質疏松癥的最佳方法, 但BMD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可有較大差異。本研究上述結果能基本反映徐州地區健康人群腰椎及髖部BMD變化規律及骨質疏松癥發病率,為本地區骨質疏松癥的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Miller KK. Mechanisms by which nutritional disorders cause reduced bone mass in adults [J]. J Womens Health, 2003, 12(2):145-150.
[2] 張英男,陶天遵,高萍,等. 老年男性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血清性激素的變化[J]. 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5,11(2):199-201.
[3] 林蕓,陳黨生. 253例中老年女性骨密度檢測結果分析[J]. 廣東醫學,2004, 25 (8): 925-926.
中圖分類號:R6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2)14-0041-03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 OP)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衛生組織,WHO)。骨質疏松癥是一個具有明確的病理生理、社會心理和經濟后果的健康問題。骨質疏松癥的嚴重后果是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骨質疏松性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殘率和死亡率,因此對此癥早期診斷和預防有重要的意義[1]。 為了解延吉社區居民骨質疏松的患病情況,2011年8~10月我們對延吉社區居民1 447人進行了骨密度測定分析和骨質疏松患病率調查,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上海市延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簽約的居民。入選標準:本社區常住居民,本人自愿,且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經臨床檢查排除各種可能影響骨代謝的急慢性器質性病變,如卵巢切除、佝僂病、糖尿病、甲狀腺及甲狀旁腺病變、嚴重肝腎疾病;絕經后婦女長期補充雌激素者。將符合條件的對象編號,采用數字表法隨機抽取1 447人為調查對象(表1)。
1.2 方法
1.2.1 骨密度測定方法
采用上海美林醫療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CM-200型超聲骨密度測定儀,輸入相關數據,消毒右足,置入槽中固定,由同一操作人員測定所有受試人員的右側足跟的SOS值。
1.2.2 診斷標準
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測得的骨密度低于同性別峰值骨密度平均值的2.5個標準差(T=-2.5SD),結合臨床就可以診斷為骨質疏松癥;低于同性別峰值骨密度平均值的2.5個標準差,且伴有一處骨折的為嚴重骨質疏松癥[2],骨密度值降低1~2.5個標準差之間為骨量減少。
2 結果
2.1 延吉社區5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患病率
根據WHO診斷標準,本次骨密度測定發現骨質疏松患者232人,占16.03%;骨量減少604人,占41.74%。其中T值-3.0 SD~為 232人,占16.03%;-2.5 SD~為119人,占8.22%;-2.0 SD~為144人,占9.95%;-1.5 SD~為149人,占10.30%;-1.0 SD~為192人,占13.27%; 1.0 SD以上為611人,占42.23%。
2.2 不同年齡組,不同性別人群的骨密度測定結果
隨著年齡的增加,骨質疏松和骨量減少的比例逐步增加,女性患骨質疏松和骨量減少的比例大于男性(表1)。
3 討論
3.1 骨質疏松是危害公共健康的嚴重問題之一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骨質疏松癥的患病率呈急速上升趨勢。根據《骨質疏松防治中國白皮書》公布的資料,我國至少有6 944萬人患有骨質疏松癥,2.1億人骨量減低,存在骨質疏松癥的風險。50歲以上的人群中骨質疏松癥總患病率為15.70%,而且隨著人口壽命的延長,這一比例還在逐步增加。70.00%~80.00%的中老年骨折是因骨質疏松引起的,其中每年新發椎體骨折約181萬人,髖部骨折病例23萬人。保守地估計每年用于治療中老年患者大腿骨折的費用已經高達104億元,到2020年將超過217億元,2050年超過800億元[3],給社會和家庭造成嚴重的經濟負擔,現已成為危害公共健康的嚴重問題之一。本社區50歲以上的人群中骨質疏松癥總患病率為16.03%,略高于全國患病率水平,可能與本社區是老居民區,老年人比例相對較高,另外本次調查主要是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對象,在樣本范圍和數量上有一定局限性。
3.2 骨密度檢查可早發現骨質疏松癥
骨質疏松早期可以沒有什么癥狀,所以有人稱它為一種‘無聲無息’的流行病。如何早期發現骨質疏松?骨密度檢查是目前早期發現骨質疏松、預測骨折風險的最佳定量指標,尤其是雙能X線吸收法(DXA)是目前國際學術界公認的骨質疏松癥診斷的金標準[4]。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由于硬件的限制,超聲測量骨密度無疑是一種骨質疏松早期診斷的方法。超聲測量骨密度是一種新型無創傷骨質疏松診斷技術,其優點是早期可以顯示出骨量的變化。值得一提的是,相對于X線吸收法,超聲法在數值方面不一定十分精確,但由于其無放射線,對于社區范圍的早期篩查有其獨到好處。我們建議以下人群應進行骨密度儀的檢測:①65歲以上女性;70歲以上男性無其他骨質疏松危險因素;②65歲以下絕經后女性或70歲以下老年男性伴有一個或多個骨質疏松危險因素;③有脆性骨折史的男、女成年人;④各種原因至性激素水平低下的男、女成年人;⑤X線攝片已有骨質疏松改變者;⑥接受骨質疏松治療進行療效監測者;⑦有影響骨礦代謝的疾病和藥物應用史的患者。
3.3 重視骨折疏松的三級預防
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包括以下幾種:①年齡 在骨達到最大密度以后(一般在30歲時)骨質就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下降;②性別 50歲以上的女性患骨質疏松的危險性大大增加;③家族史 遺傳是易感因素之一,并且作用顯著;④骨折史 之前曾發生骨折是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之一;⑤藥物 使用一些藥物,如長期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強的松,潑尼松等),同樣能夠增加患骨質疏松的危險。針對各種危險因素,應重視骨折疏松的三級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