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新生兒的喂養及護理知識范文

    新生兒的喂養及護理知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生兒的喂養及護理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生兒的喂養及護理知識

    第1篇:新生兒的喂養及護理知識范文

    1.1一般資料

    將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人住我院產科分娩的342例產婦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171例,年齡21一37歲,平均年齡(27.5士2.5)歲,孕周37一41周;對照組171例,年齡20~39歲,平均年齡(28.5士2.5)歲,孕周36~41周;所以產婦均為初產婦,無妊娠合并癥及其他精神或軀體疾病;兩組患者年齡、孕周、產次、分娩方式等方面比較沒有明顯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1.2護理方法

    1.2.1傳統護理模式:包括每日對新生兒進行沐浴、臍帶消毒、新生兒撫觸等;并集中對產婦進行哺乳及新生兒護理知識宣教;將新生兒帶到治療室預防接種。

    1.2.2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產婦人住母嬰同室病房,在產床旁邊設新生兒床,便于產婦隨時哺乳和觀察新生兒;保持室溫在22一24e,相對濕度50%一60%,在病房內為新生兒沐浴、臍部護理、撫觸時,將室溫調高至26~28e;對產婦進行一對一的哺乳及新生兒護理知識教育,并現場操作示范,講解內容包括新生兒哺乳方式及次數,新生兒沐浴、臍部護理、撫觸護理的注意事項,新生兒預防接種,產婦護理方法、產后營養及產褥期常見疾病的處理等,并詳細介紹新生兒的保暖方法、輔食添加、吐奶打隔護理、晚間哭鬧的護理。對產婦進行強化訓練,直至其基本掌握。

    1.3觀察指標

    護理滿意度。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所有產婦進行調查,包括服務態度、服務質量、知識宣講等方面,分為滿意,較滿意,不滿意。º母乳喂養率。根據新生兒是否吮吸母乳來判斷,分為母乳喂養和奶粉喂養。»新生兒護理技能的掌握情況。包括新生兒沐浴、臍部護理、臀部護理、撫觸護理等的掌握情況,分為掌握,部分掌握,不掌握。

    1.4統計學分析

    所有臨床資料輸人計算機,采用SPSS17.O統計分析軟件包。計量資料屬正態分布的采用(貢士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呱2檢驗,尸<位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產婦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滿意125例,較滿意39例,不滿意7例,滿意率為95.9%;對照組滿意117例,較滿意犯例,不滿意22例,滿意率為87.13%;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產婦母乳喂養率比較

    觀察組母乳喂養158例,占924%;對照組母乳喂養144例,占84.2%;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3兩組產婦新生兒護理技能的掌握情況比較

    觀察組掌握139例,部分掌握22例,不掌握10例,掌握率94.巧%;對照組掌握1巧例,部分掌握31例,不掌握25例,掌握率85.38%;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3.1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是產科護理的一種新型模式

    符合廣大產婦及新生兒的生理心理需求,是回歸自然的家庭溫馨護理,優勢明顯。母嬰床旁護理可提高護理滿意度。母嬰床旁護理將被動護理為主動護理,要求護理人員全面了解產婦及新生兒的各項情況,增強以人為本的觀念,實施優質服務;將傳統的母嬰分開護理模式變為母嬰床旁護理,減少了護患溝通的隔閡,使護理更具連貫性,使產婦可以直接感受到護理人員對母嬰的重視和愛護,體現人性化服務特點,對護理人員產生信任和依賴,融洽了護患關系。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5.9%,對照組為87.13%,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º實施母嬰床旁護理可提高醫療護理安全。母嬰床旁護理,減少了因新生兒帶離護理的差錯事故,從而減少了醫患糾紛,保證了醫療護理的安全。»母嬰床旁護理提高了母乳喂養率。母嬰床旁護理由護理人員一對一進行喂養知識及方法的培訓,使產婦能夠更快學會和適應母乳喂養,提高了母乳喂養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母乳喂養率為924%,對照組為842%,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母嬰床旁護理有利于產婦掌握健康教育知識和新生兒護理技能。母嬰床旁護理不僅重視知識的宣教,還強調各項護理技能的掌握,通過一對一當面的講解及演示,將所需物品和過程清晰地呈現在產婦面前,并親自示范,便于護患間交流,及時解決疑問,強化產婦的理論基礎,合理進行產褥期的衛生保健。床旁護理通過分階段、有計劃的健康教育,避免產婦一次性宣教太多而無法接受,從而提升宣教效果。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掌握率94.巧%,對照組為85.38%,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2母嬰床旁護理的注意事項

    第2篇:新生兒的喂養及護理知識范文

    關鍵詞:母嬰同室;新生兒;臨床護理

    隨著我國醫學模式的不斷轉變,護理模式逐漸朝著人性化的方向發展,并且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理念逐漸成為各大婦產醫院所追求的目標。母嬰同室主要是將新生兒與母親放在一個房間進行護理,并且產后的所有時間都是母嬰一起生活,由母親按照要求進行喂養、洗澡、穿衣和睡覺。這樣不僅可以促進新生兒的成長,而且還能有效的降低新生兒的發病率。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中選用了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接收的186例分娩孕婦作為研究對象,在所有患者及家屬的同意下,隨機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有93例分娩孕婦,其中對照組中93例產婦,年齡在23~42歲,平均年齡為27.8歲,剖宮產孕婦50例,陰道分娩孕婦43例,新生兒的體重為3.2~4.1kg,平均為3.75kg。實驗組中的93例母嬰,年齡在22~40歲,平均年齡為26.2歲,剖宮產孕婦50例,陰道分娩孕婦43例,新生兒的體重為3.1~4.3kg,平均為3.85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不存在明顯的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母嬰采用的是傳統母嬰分離的護理模式,對新生兒的所有護理工作都是由母親一個人來完成。實驗組中母嬰采用了新的護理理念,即母嬰同室護理模式,護理人員要耐心的教授分娩孕婦對于新生兒的喂養技巧,指導她們如何采用正確的喂養姿勢對新生兒進行哺乳,從而避免出現皸裂現象。同時還要求孕婦對新生兒的呼吸、臉色、啼哭以及大小便等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并且要做好相應癥狀的預防措施。由于新生兒的體溫調節能力比較差,這時就要求保持室內溫度均衡,不要過熱或者過冷。在新生兒休息的時候保持其側臥姿勢,從而避免奶水溢出發生窒息現象。而且在每次喂奶的時候,要求孕婦對自己的雙手和進行清潔,避免新生兒出現感染現象,并且將哺乳的時間控制在30min左右為宜。每次新生兒哺乳的量也要因人而異,通常需要喂養到新生兒停止哭啼為止。由于新生兒的皮膚比較細嫩,極易導致受傷和感染,所以醫護人員和家屬要定期對新生兒的膚色進行觀察,如果新生兒出現感染現象,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療。

    1.3觀察指標 在孕婦出院之前,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新生兒的護理技能、產婦護理滿意程度以及對相關護理知識的掌握情況等進行調查。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數據均采用了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許和處理,其中的數據使用了x±s的方式來表示,兩組患者之間的差異具有一定的統計學意義(P

    2 結果

    實驗組母嬰在分娩1w之內的喂養及護理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而且她們之間的差異具有一定的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如今,我國各大醫療機構對新生兒的日常護理內容主要包括臍帶護理、沐浴護理等,并且所有護理操作均由專門的護理人員來完成,而且新生兒的父母及家屬幾乎是看不到護理過程的,這難免會使其產生擔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護理模式的不斷創新,增大了對新生兒護理模式的挑戰,逐漸發展起來的母嬰同室護理模式深受孕婦及家屬的青睞。

    對于剛做父母的家長而言,面對新生兒的時候通常會束手無策,對于相關的護理措施一竅不通,更不用說是具有一定專業性的皮膚護理、臍帶護理了。自從母嬰同室護理模式的出現,將對新生兒每天的護理工作都放在孕婦及家屬的身邊來進行,這時孕婦及家屬可以親身了解和掌握個各項護理方式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同時護理人員還可以邊操作邊給父母進行示范和講解,這樣做不僅可以幫助孕婦及家屬更好的掌握護理要點,而且孕婦還可以親身體驗護理的樂趣,從而為出院后的護理打下良好的基礎。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中的孕婦對新生兒護理技能以及相關護理知識掌握情況的評分都明顯好于對照組,因此,加強母嬰同室護理模式的推廣,可以有效的提高孕婦及家屬對相關護理知識和注意事項的掌握情況,為孕婦的產后恢復及新生兒的成長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分娩孕婦由于產后會存在宮縮痛、疼痛、缺乏對新生兒護理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導致她們很容易產生抑郁和焦慮的心理情緒。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孕婦在產褥期是抑郁癥的高發期,所以,醫護人員要想辦法幫助分娩孕婦進行相關角色的轉變,帶著樂觀的心態來面對眼前的所有事情。母嬰同室護理模式的開展,增加了護理人員與分娩孕婦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對于孕婦所不理解的地方,護理人員要耐心的進行講解,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的幫助孕婦很好的進入母親的角色,而且還能夠準確的幫助寶寶做各項護理操作。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產婦對新生兒護理技能以及注意事項的掌握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

    本次研究中93例母嬰同室護理均取得明顯的效果,喂養及新生兒的胃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膚感染等幾率差異教大。新生兒屬于一種比較特殊的群體,而且父母及家屬對新生兒的護理抱有較高的期望值,母嬰同室護理可以讓產婦及家屬親自感受護理人員對新生兒所進行的耐心護理,從而提高了產婦及家屬對護理人員的滿足度和信任度。本次研究發現,實驗組的所有產婦對護理人員的工作都非常滿意,而且滿意度為100%,對照組產婦對護理人員的滿足度有所下降,為91.40%,兩組產婦的滿意度差異具有一定的統計學意義。

    護理人員在對新生兒進行護理時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對產婦的康復和滿意度產生影響,而且護理人員在與產婦及家屬進行交流時,也可能涉及到其它方面的知識,這就要求護理人員掌握更多的心理學、社會學以及溝通技巧,從而有效的提高了護理人員自身的綜合素質[1~3]。

    綜上所述,實施母嬰同室護理模式不僅可以幫助孕婦轉變角色,消除內心的恐懼、焦急心理,而且還能更好的增進母嬰之間的感情,提高產婦及家屬對新生兒的護理知識和注意事項的掌握情況。同時還進一步督促護理人員對專業知識、技巧以及相關知識的掌握,以不斷提高他們自身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詹園園.母嬰同室新生兒聽力篩查7695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8(33):94-95.

    第3篇:新生兒的喂養及護理知識范文

    1對產婦和家屬方面

    1.1有利于產婦和家屬掌握健康教育知識及護理技能

    通過護士面對面的演示和手把手的教學,讓產婦和家屬直接參與新生兒的護理工作,及時指導實踐中發現的問題,糾正不正確育兒觀念和方法,不斷強化護理技能,直到全部掌握。各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床旁護理模式產婦和家屬掌握健康教育知識及護理技能率平均為93%,傳統模式為55%[6-8],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1.2有利于提高產婦及家屬滿意率

    母嬰床旁護理,充分尊重服務對象的多種權益,接受產婦和家屬的監督,護士用周到的服務、精湛的技術和豐富的專業知識贏得了孕產婦的信任和贊揚[4],獲得了產婦和家屬對護理工作的肯定,各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床旁護理模式產婦及家屬滿意率平均為92%,傳統護理模式滿意率為74%[6-8],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1.3有利于母乳喂養成功實施

    母嬰床旁護理模式下母嬰24小時不分離,護士對產婦及家屬及時進行母乳喂養指導和協助,如早吸吮、喂奶姿勢、正確含接、擠奶方法等,產婦及家屬能夠掌握母乳喂養知識和技巧,成功實施母乳喂養,對乳量少、凹陷、皸裂、乳汁淤積等乳房問題能及時發現和處理,有效預防并發癥發生。

    1.4有利于產婦建立育兒信心,增加母嬰感情

    通過床旁示范和指導新生兒護理方法,產婦能夠自行掌握護理知識和技能,增強了產婦對新生兒的護理能力,從而產生成就感,也體會到做母親的責任,建立起照料新生兒的信心和興趣。母嬰同室提供安靜、衛生、舒適的環境,床旁護理使產婦與新生兒之間同步休息和活動[9],促進母嬰交流,利于培養母嬰之間的感情。

    1.5有利于產婦身體康復

    產婦按需哺乳可刺激縮宮素分泌,促進子宮收縮,減少產后出血,預防貧血,延緩排卵,推遲再次妊娠的時間,還可以幫助產婦盡快減去懷孕期間增加的體重,恢復到正常狀態。指導產婦早期下床活動,利于惡露排出,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指導對腹部手術切口或會陰側切傷口進行觀察和自我護理,有利于提高產婦對傷口恢復過程的認識,配合護理和進行自護,預防傷口感染等并發癥。

    1.6有利于預防產婦產后抑郁

    護士精心陪伴和指導護理,加上整個家庭參與母嬰護理,形成和諧愉快氛圍,減少了初為人母的焦慮和不安,利于產婦調整產后情緒,減少產后抑郁。

    2對新生兒方面

    2.1有利于降低新生兒感染率

    單個床旁護理,一人一套護理用物,可降低集中護理引發的嬰-嬰交叉感染。對產婦和家屬強調洗手的重要性,教會洗手方法,接觸新生兒做到勤洗手,有效預防家屬自行護理時對新生兒的感染。同時,新生兒及時吃到初乳,初乳中多種類型的保護性抗體可提高自身抵抗力,減少新生兒院內感染和過敏現象發生。

    2.2有利于新生兒身心健康

    新生兒有一定的視聽及感知能力,母親與新生兒頻繁地說話、撫觸等都能增進母嬰之間的交流,令新生兒感受到媽媽的,有助于新生兒早期智力開發。撫觸還能撫平不安情緒,給新生兒以安全感,減少哭鬧,加深睡眠深度,延長睡眠時間,改善消化系統功能,增進食欲,刺激寶寶淋巴系統,增強抵抗力,促進生長發育。

    3對醫院方面

    3.1有利于探索母嬰護理新模式

    促進產科優質護理服務的開展,提升醫院品牌形象,適用社會市場的需求,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2有利于提高護士的整體素質

    各項護理操作在產婦及家屬直視下完成,護理人員除具備嫻熟的技能和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需有較強的溝通能力,有充分的耐心和愛心,通過反復對產婦和家屬進行演示和指導,落實健康教育內容,既鍛煉了個人的表達能力,又提高了實際動手能力。

    3.3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

    操楠[10]認為新生兒的所有護理操作都應在床邊完成,當著產婦及家屬的面進行操作,護士會更有自律性,責任心、主動服務的意識會更強,能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扎實做好基礎護理,既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也能有效減少護理差錯和缺陷的發生。

    3.4有利于改善護患關系、減少醫療糾紛

    床旁護理模式體現了產婦及家屬知情權、參與權及監督權等多種權利的被尊重,有利于改善護患之間的關系[5]。新生兒護理操作在床旁進行,護士與產婦及家屬相處時間增加,產婦參與護理,解除了產婦擔心護士對孩子不好、懷疑抱錯孩子的誤會,增強了對護士的信任和認可,有效減少了醫療糾紛。

    第4篇:新生兒的喂養及護理知識范文

    【關鍵詞】 產后;母乳喂養;護理

    孕婦產后對新生兒實施母乳喂養,不僅能夠為新生兒提供最佳的營養支持,提升新生兒自身免疫力,為新生兒生長發育提供必要保障,另外產后實施母乳喂養可利于子宮恢復以及預防產后出血。但是在臨床護理中筆者發現,部分產婦存在未掌握正確的喂養方法等問題,這將對正常產后母乳喂養的成功率產生影響。為此,筆者嘗試對472例順產及剖宮產后產婦實施產后實施母乳喂養護理干預,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所有研究對象均來自于筆者所在醫院2011年3月――2012年9月間收治的472例正常足月分娩產婦,產婦年齡為22-35歲;自然分娩產婦為402例,剖宮產產婦為70例;本組所有產婦均無母乳喂養禁忌癥、無妊娠合并癥。

    1.2 護理方法

    1.2.1 開展產前母乳喂養知識培訓 本組所有產婦在孕前5個月便開始接受相關培訓,對孕婦及家屬講授關于產后母乳喂養的相關細節及注意事項,其中可通過多種形式(如:資料、圖片、電視、錄像等形式)進行宣講;要求孕婦及家屬參觀醫院的母嬰同事以及部分產婦,讓他們進行進一步交流,異常來消除思想上的顧慮,從而使其能夠積極的配合及自覺實施母乳喂養[1]。

    1.2.2 分娩后第1、2、3d護理 ①產后第1d:護理人員需告知產婦每次哺乳前需清洗雙手,并使用溫水清洗,同時指導產婦保持較為舒適的喂養姿勢(基本要求:嬰兒身體需與產婦的胸腹相貼,頭部與身體需保持在一條直線上,手盡量呈一上一下姿勢為宜);含接指導:產婦需用手指將握呈圓椎型,盡量讓能夠向前挺,這樣便于嬰兒含接,嬰兒在含接時盡量讓其將大部分乳暈含住,這樣在吸允時才不易脫離;在母乳喂養時可先吸空一側,再吸另一側,而下一次吸允時輪換,這樣可輪流將兩個完全排空。②產后第2d:指導產婦按摩:首先需用溫毛巾溫敷6分鐘,然后雙手合攏呈對稱形,從底部開始呈放射狀形按摩,開始時用力要小且動作要輕,并反復進行按摩、抖動以及拍打等等,這利于刺激排乳反射;擠奶指導:在對進行按摩后可能有乳汁滯留與內,因此需將其擠出。首先將大拇指與其余四指按于距3cm處,然后進行有節奏的向胸壁處擠壓,反復如此,直至將乳腺管內的乳汁全部擠出為止。通過指導產婦對進行按摩、擠奶,使得在遇到脹痛時便可自行進行處理[2]。③產后第3d:若產婦出現乳汁不足時,護理人員需指導調理產婦膳食、叮囑注意休息以及按需哺乳等,嬰兒如何出現不適癥狀或者產婦出現傷口疼痛,則需立即給予處理;部分產婦扁平或凹陷,則指導產婦進行伸展練習或者是采用吸奶器抽吸等來進行糾正;若產婦的出現皸裂,則指導產婦掌握正確的含接及授乳方法,尤其是在哺乳后不能強行拉出;由于乳汁具有表皮修復、抑菌滋潤、抗感染等功效,因此可將乳汁涂在乳暈及處,同時在乳暈下墊干凈毛巾;若出現脹痛則指導其在哺乳前使用濕熱毛巾熱敷數分鐘后進行輕柔按摩、拍打;在哺乳結束后產婦需佩帶適宜的胸罩,利于改善的血液循環。

    1.2.3 出院指導 ①傳授產婦正確的哺乳方法,指導產婦如何處理腫脹、過度充盈的問題,叮囑其讓嬰兒早吸吮、多吸吮、有效吸吮;②自我護理指導:講解正常情況下惡露的氣味、量、顏色,保持口腔衛生,注意多休息,房間要陽光充足且保持溫暖、通風,叮囑產婦及家屬生殖器官未完全恢復禁止性生活。避免出現宮內感染,定期到醫院做健康檢查;③膳食指導:在日常飲食中保證攝入足夠的營養素和熱量,食物盡量多樣化(如:糧食、雞、魚、豆制品、鮮奶等等),用餐需做到定時、定質、定量;④產后體形鍛煉指導:產后根據產婦身體體質及恢復情況制定一套合理的產后體形運動計劃,這樣不僅能夠迅速促進子宮恢復,同時還可恢復盆底肌肉和腹部的緊張度。

    2 結 果

    本組472例正常足月分娩產婦經過精心的臨床護理干預,其中純母乳喂養率達到460例(97.45%);產婦住院期間新生兒體重變化情況,其中增加50g以上者達到197例(41.74%);產婦出院時母乳喂養知識的掌握率達到100%,對護理的滿意度達到99.6%。

    3 討 論

    對新生兒進行母乳喂養不僅可滿足其各種營養需求嗎,促使新生兒各個方面的發育,減少出現營養不良、腹瀉病以及傳染病的發生率,另外在母乳喂養中通過刺激,從而有效促使產婦子宮收縮以及迅速恢復,利于產婦產后迅速恢復。

    在本文的臨床研究中,護理人員在產前給予母乳喂養宣教,讓產婦掌握了基本的哺乳方法與注意事項,在哺乳期指導產婦進行正確的喂養,實現嬰兒的有效吸允,滿足了嬰兒對各種營養物質的需求,保證了母乳喂養的質量與有效性,進而使得新生兒的體重、免疫力等都有了顯著增加與提升,有效提升母乳喂養成功率,提高產婦及新生兒身體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第5篇:新生兒的喂養及護理知識范文

    1993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住院母嬰同室新生兒30432名。男嬰15326名,女嬰15106名,APgar在8分以上。對新生兒的護理進行回顧性的分析,確定存在護理問題,針對存在問題制定護理措施。

    2存在問題

    2.1產婦及家屬缺乏新生兒生理特征相關知識產婦及家屬不了解新生兒生理性體重下降、生理性黃疸、乳腺腫脹、女嬰陰道分泌物及出血等生理特征,一旦出現上述癥狀和體征即表現出緊張焦慮狀態。

    2.2產婦及家屬缺乏新生兒日常護理知識產婦及家屬緊閉門窗,給新生兒包著厚厚的包被,導致保暖過度體溫升高。為使新生兒后腦勺扁平,長時間置新生兒于平臥位,造成溢乳或嘔吐。使用大黃水金銀花露等給新生兒所謂的清胎熱,導致新生兒嘔吐或腹瀉。不接受對新生兒的臍帶采取暴露法護理。

    2.3產婦及家屬不理解母嬰同室的制度及管理產科病房家屬多,不配合管理,再加上不準病室通風,導致病房空氣質量差。家屬無菌觀念不強,不能保證每次接觸新生兒前均洗手。

    2.4護理文件書寫不規范護理人員法律意識淡薄,護理記錄不準確,不及時,醫護記錄不一致,未真實反映護理過程,甚至有涂改現象。

    3護理對策

    3.1護理人員及時向產婦及家屬講解新生兒的生理性表現。

    3.1.1生理性體重下降告知產婦及家屬,新生兒出生后因為不能立即進食,或因吸吮能力弱,進食量少,再加上胎糞、尿液的排泄,汗液的分泌,由呼吸道和皮膚排出的肉眼看不到的水分等,造成暫時性的體重下降,到第3~4天體重減輕累積可達出生時體重的6%~9%,一般于生后7~10d,隨著孩子吃奶量的增多,機體對外界的適應性逐步調整,體重會逐漸增加。如新生兒體重下降超過出生體重的10%,應觀察新生兒的吸吮情況和產婦乳汁的分泌量,增加哺乳次數和時間。

    3.1.2生理性黃疸由于體內紅細胞的破壞,以及肝內葡萄糖醛酸轉換酶活力不足,新生兒出生后2~3d出現生理性黃疸,5~6d達高峰后逐漸消退,一般10~14d消退,無需特殊處理。

    3.1.3乳腺腫脹新生兒受母體雌激素的影響,生后3~5d可能出現乳腺腫脹,一般生后2~3周腫脹逐漸消退。做好產婦及家屬的健康教育,指導產婦及家屬不要用手擠壓,避免感染。

    3.1.4陰道出血出生后5~7d女嬰陰道可現少量出血,無需特殊處理,一般1~3d可停止。及時向家屬及產婦宣講陰道少量出血的原因,產婦及家屬均能理解,緩解他們的緊張焦慮情緒。

    3.2安排產科管理人員及護士參加新生兒護理及母乳喂養的相關培訓,發放母乳喂養指導手冊,宣傳母乳喂養的好處、喂養的姿勢及注意事項、新生兒日常護理的方法及觀察的重點、新生兒臍帶、臀部、皮膚護理的方法等。介紹產褥期常見的問題。保證產婦及新生兒健康的同時,也保護了醫護人員的自身利益。

    3.3傳授現代育嬰知識,對132例產婦及家屬開展健康科學的育兒知識宣教,指導家屬每日開窗通風2次,每次不少于30min,室溫保持在22~24℃。新生兒包被以體表溫暖為度,體溫維持在36~37℃之間即可。由于新生兒消化道平直的生理特點,哺乳后易發生溢乳,指導產婦哺乳后30min內抬高新生兒上半身或是置新生兒于傾斜式臥位,避免溢乳造成的誤吸或窒息。告知家屬用大黃水和金銀花露“清胎熱”不可隨意應用。新生兒出生后第2天沐浴后不再包裹臍部,指導家屬每日用3%過氧化氫和95%酒精擦洗臍輪凹陷處及臍殘端3次,直至臍帶脫落。

    3.4加強病房管理,控制陪床家屬及探視人員數量,嚴格落實室內環境衛生,每日濕式掃地2次,保證晨晚間護理質量,新生兒床單用品一旦污染立即更換。

    第6篇:新生兒的喂養及護理知識范文

    【關鍵詞】新生兒窒息 臨床護理措施 回顧性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3.72文獻標識碼:B

    新生兒窒息是指胎兒在娩出母體后1min,只有心跳而沒有呼吸或有規律的呼吸尚未建立的缺氧狀態,可能致使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或顱內出血等,是新生兒出生24h后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1],是產科臨床中新生兒危象最常見的一種,可以引起新生兒智力發育遲緩甚至是腦癱,是新生兒傷殘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其發生率占4.7%-8.9%[3],所以新生兒一旦發生窒息就要及時復蘇搶救和精心護理。現將近兩年來我院產科出生的233例發生窒息的新生兒的復蘇和護理過程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近兩年來我院產科出生的發生窒息的40例新生兒全部符合《實用新生兒學》中窒息的診斷標準[4],其中男嬰18例,女嬰22例;胎齡≤36周(早產兒)的有9例,胎齡在36-42周(足月兒)之間的有23例,胎齡≥42周(過期產兒)的有8例;體重4000g的有7例。根據Apgar評分標準[5],輕度窒息(青紫窒息)評分為4-7分,有36例;重度窒息(蒼白窒息)評分為0-3分,有1例,其中合并缺血缺氧性腦病者有2例,顱內出血者1例。

    2.復蘇和護理

    2.1復蘇:產房的醫護人員往往最先看到新生兒發生窒息,因此充分的準備和準確的判斷是窒息新生兒復蘇的關鍵,產房護士在每次接生前都要做好復蘇的護理準備,以便新生一出生就可以立即進行復蘇搶救,復蘇過程中護理人員的默契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高窒息新生兒5min內復蘇的成功率,減少窒息引發的一系列后遺癥。新生兒復蘇過程分為A、B、C、D、E五個程序:A為氣道通暢,包括清楚新生兒口、鼻、咽及氣道的分泌物,將頭盡量后仰;B為建立呼吸,彈新生兒足底用刺激促使其呼吸出現,用氧氣面罩給氧或人工呼吸給氧,重度窒息者應行氣管插管,密切觀察新生兒氧療效果并注意有無氧中毒癥狀;C為恢復循環,行胸外心臟按壓;D為藥物治療,建立有效的靜脈通路后遵醫囑及時正確的給予糾酸、擴容劑等藥物;E為評價,復蘇的有效指征包括新生兒自主心跳恢復可觸及心尖處的搏動和股動脈處搏動,恢復自主呼吸,面色轉好,無發紺表現,瞳孔縮小,恢復對光反射,出現角膜和睫毛反射。每一步的操作都要嚴格按照護理準則實施,動作要輕柔。

    2.2臨床護理 (1)做好病情觀察 密切觀察新生兒復蘇后病情變化,并做好詳細的記錄,復蘇后的新生兒在最初的24h內隨時有再發生窒息的可能性,所以在新生兒復蘇后采用心電監護儀等儀器密切觀察新生兒各項生命體征,若有異常表現,立即通知醫生處理。(2)保暖 新生兒出生后的室內環境溫明顯低于母體內的溫度,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中樞尚不完善,處于低于母體內溫度的環境中時因為寒冷而增加耗氧量以提高代謝來產熱,因此復蘇成功后的新生兒要立即放入暖箱或紅外開放式輻射臺保暖,并嚴格按照新生兒的日齡和體重來調節合適的溫度,密切觀察新生兒的體溫以及是否脫水,如果有脫水要及時調節液體輸入量。(3)繼續給氧 窒息復蘇后的新生兒任然需要繼續低流量給氧,護理人員要密切監護給氧的流量,待新生兒青紫色消失或者呼吸平穩后可停止給氧。(4)合理喂養 適當的延遲哺乳,因為新生兒的胃腸道對缺氧很敏感,缺氧可引發腸梗阻、胃腸道出血等一系列嚴重并發癥,另外,新生兒還可能因為相關神經受損,允吸和吞咽與呼吸不協調還可引起嘔吐。輕度窒息的新生兒宜24-48h后喂養,重度窒息者宜48-72h后喂養,根據不同新生兒各自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喂養時間和方式,包括吸奶嘴喂養法、滴管喂養法及胃管喂養法等,不可強迫喂養新生兒。(5)預防感染和并發癥 新生兒抵抗力較差,容易發生感染或一些并發癥,在實施護理措施時要嚴格的遵循無菌操作原則,防止醫源性感染,加強病房的消毒管理。新生兒皮膚細嫩,特別要注意保護眼部、臍部、臀部和外陰等部位的皮膚,進行護理工作時動作要輕柔,避免皮膚破損。新生兒的床單和衣物要勤換勤洗保持清潔干燥,每個新生兒洗浴時的用品一人一套避免交叉感染[6]。合并有顱內出血的新生兒可稍微抬高肩部,避免不必要的搬動新生兒頭部;合并有吸入性肺炎的新生兒要保持呼吸道通暢,糾正缺氧,還要定期翻身、拍背,霧化吸入和引流。(6)保持安靜 為保證新生兒有充分的休息時間,病房內要避免噪音和較強的光線,多種護理措施和治療措施集中完成,以免時常打擾新生兒休息而哭鬧不休,動作盡量輕柔。(7)健康教育 主要是針對新生兒家長的,耐心詳細地將病情、醫學知識以及預后解釋給新生兒家長,取得家長的信任和理解,減輕他們的恐懼心理,使他們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措施,特別要給予他們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經常向他們介紹專業科學的育兒知識,使他們能夠盡早的熟悉照顧新生兒的狀態[7]。

    3.結果

    新生兒出生:102人。男嬰:50 女嬰:52人

    新生兒缺氧窒息:40人 。死胎:8人 我們醫院沒有心電監護儀,暖箱或紅外開放式輻射臺保暖,但在發生窒息的新生兒經過及時的復蘇搶救和有效的臨床護理措施有38例窒息的新生兒治愈。

    4.討論

    發生窒息的新生兒采取及時正確規范的復蘇搶救和加強復蘇后的護理措施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發生窒息新生兒的存活率。護理過程中應該認真觀察患兒的病情變化,結合新生兒生理特點,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工作,所以窒息復蘇后新生兒的觀察和護理及其重要,對提高窒息新生兒的治愈率有很重要的作用。總之,醫護人員除了加強窒息新生兒的病情觀察和熟練掌握復蘇和復蘇后精心護理操作外,只有整體提高醫療和護理質量才可能提高窒息新生兒的存活率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和死亡率。

    【參考文獻】

    [1]鄭修霞.婦產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89.

    [2]馬洛鳳,李 穎,王 埅,等116例新生兒窒息搶救與護理體會[J].實用 護理雜志,1997,13(6):314.

    [3]左啟華.兒科學.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02.

    [4]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實用新生兒學[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01..

    [5]莫玉瓊.新生兒窒息復蘇后的觀察與護理[J].貴陽醫學院醫報, 2002.27(3)278-280.

    第7篇:新生兒的喂養及護理知識范文

    【關鍵詞】 產后;奶脹;原因;護理對策

    1 臨床資料

    本院2012年8~10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產婦1033例,年齡20~42歲,孕周均在36周以上,新生兒體重2200 g以上,Apgar氏評分≥7分。其中發生不同程度奶脹86例,占分娩總數的83%,剖宮產71例,占奶脹總數的83%,順產15例,占奶脹總數的17%。

    2 奶脹的原因分析

    2.1 產婦自身原因 當今社會產婦獨生子女較多,自理能力相對不足,依賴性較強,由于產后切口疼痛、輸液、、導管、疲勞、手術麻醉等原因,部分產婦不愿進行母乳喂哺,家屬出于對產婦的照顧而采取人工喂養;平坦、凹陷,新生兒不能有效含接、吸吮;產后早期乳汁少,產婦及家屬存在不良認識,未予以早期吸吮,或用奶瓶喂哺奶粉,使新生兒對造成錯覺;部分產婦喂哺姿勢不正確造成疼痛、皸裂而害怕喂哺,甚至有的產婦為了保持形體而拒絕母乳喂哺。

    2.2 嬰兒原因 新生兒睡眠時間較長,相對來說吸吮次數減少;早期乳汁少,家屬擔心母乳不能滿意新生兒需求而急于喂糖水、奶粉,從而減少母乳喂養的次數,由于人工喂養新生兒拒絕母乳;遇到平坦、凹陷的情況,新生兒更不愿吸吮;部分新生兒由于疾病原因與產婦分離。

    2.3 醫學原因 產婦應用某些藥物暫停母乳喂養,暫停期間未采取有效的擠奶措施。

    3 護理對策

    3.1 評估

    3.1.1 母乳喂養知識掌握程度 講解母乳喂養的優點、姿勢和技巧,指導產婦產后30 min開奶:新生兒出生后20~30 min,其吸吮反射最強,能夠在此期間充分有效地早接觸、早吸吮,可鞏固吸吮反射刺激神經末梢引起催乳素的釋放,使乳汁提前分泌,提高泌乳量,早期、經常有效地吸吮也可促進乳腺管暢通,避免乳汁淤積、乳腺管堵塞而發生奶脹。

    3.1.2 對平坦、凹陷孕期未得到糾正者可采取以下方法予以糾正:每次喂哺讓新生兒先吸吮平坦、凹陷側,如吸吮、含接困難,可用罩罩在上協助喂哺;用兩支20 ml注射器,一支去掉活塞與另一支注射器以10 cm長的一次性吸痰管相連,將空筒注射器倒置貼緊凹陷或平坦的根部皮膚,緩慢抽吸,利用負壓將吸出(注意抽吸負壓不可過大,以產婦不覺疼痛為宜),吸出立即讓新生兒含接進行母乳喂養,如仍不能含接可重復數次,每次持續5 min以上(保持越久越不宜回縮),結束時先分離連接管再取下罩在上的注射器;也可配合伸展練習法[1]:將兩大拇指平行放在兩側,慢慢由向兩側拉開,牽拉乳暈皮膚及皮下組織,使向外突出,然后將兩大拇指分別放在上下側,由向上下縱形拉開,以上步驟重復數次,使突出,再用食指和拇指捏住輕輕向外牽拉數次。

    3.2 健康教育

    3.2.1 使用目標健康教育[2]對產婦及家屬進行母乳喂養知識的宣教和指導,分析造成疼痛、腫脹、錯覺的原因,同時示范母奶喂養的技巧,如嬰兒正確的含接姿勢,正確的擠奶手法等。剖宮產術后的產婦在切口愈合前最好采用環抱式喂奶法:即產婦取坐位或半坐位,身體一側放枕頭墊到適宜高度,同側手抱住嬰兒,嬰兒下肢朝產婦身后,臀部放墊高處,胸部緊貼母親胸部[3]。經常與產婦及家屬溝通,樹立戰勝疼痛、建立母乳喂養的信心。

    3.2.2 對乳汁少的產婦,除多吸吮外,如果確實不能滿足新生兒所需,可輔以人工喂養,但在每次人工喂養前,應先讓新生兒吸吮雙側,這樣既可以促進乳汁分泌,也可使乳腺管通暢,避免乳汁分泌后乳脹的發生率,同時避免使用奶瓶,可暫用小勺喂哺,以避免新生兒產生錯覺,而導致以后母乳喂養失敗,并指導產婦多進食魚湯、排骨湯、豬蹄湯等,如產婦35 d奶汁仍分泌少甚至無乳,可遵醫囑行中藥催乳。

    3.2.3 新生兒睡眠時間較長時,應指導產婦及家屬刺激弄醒新生兒進行有效的母乳喂養,這樣既可滿足新生兒所需也可促進母乳喂養成功。

    3.2.4 對母嬰分離的產婦,應指導其掌握正確的擠奶、收集、貯存乳汁的方法,保持泌乳通暢。產婦因疾病或其他原因不能進行母乳喂養者,應指導產婦早做退奶打算,并遵醫囑應用退奶藥,同時囑產婦不排空,可用生麥芽煎水服3~5 d配合退奶,避免產后奶脹的發生。對已發生奶脹的,可應用熱敷、按摩、吸奶器抽吸法及產后康復治療儀等方法治療,而康復治療儀治療加散結通乳方口服加傳統方法綜合處理產后腫脹效果較好[4]。

    4 小結

    通過對產后發生奶脹原因的分析,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盡量避免、盡早發現,及時處理,從而減少奶脹的發生率,提高母乳喂養率。

    參 考 文 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婦幼衛生司.母乳喂養培訓教材.北京:新聞出版局,1992:3242.

    [2] 李純娟. 產后階段式目標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體會.中外健康文摘,2011,8(12).

    第8篇:新生兒的喂養及護理知識范文

    關鍵詞:護理干預;新生兒黃疸;乳旁加奶;游泳撫觸;家屬參與

    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的生理現象之一,是由于膽紅素(大部分為未結合膽紅素)在體內積聚而引起鞏膜、皮膚、黏膜、體液和其他組織被染成黃色的現象,其原因很多,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1]。然而喂養不當,胎便排出延遲等因素均可使生理性黃疸轉變為病理性黃疸,危害新生兒的生命健康。為減少新生兒黃疸的發生,我院采取的早期護理干預措施,效果明顯,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剖宮產的正常足月新生兒140名,隨母住院約8d,產婦為初產婦,年齡為20~30歲,肝功能正常,且均無并發癥和合并癥。新生兒體重2.5~4.0kg,Apgar評分10分。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兩組,每組各70名。

    1.2方法 兩組新生兒在出生后1h內均進行早吸吮,早接觸,24h母嬰同室,母乳喂養及常規護理,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

    1.2.1乳旁加奶 新生兒每次吸吮母親后,及時給予評估,如果母乳量不足,按需給予乳旁加奶,直至母乳量充足,能滿足新生兒生理需求。方法:先清潔雙手和產婦,用乳旁加奶軟管固定在一側,開口伸出1~2cm,軟管的另一端放入已加好奶的容器里,新生兒按正確的姿勢含接和軟管開口,新生兒既能夠充分吸吮,又能夠通過加奶軟管把容器里的奶一起吸出。這樣有效的吸吮以后,可以加速乳汁分泌,保證新生兒的攝入量。

    1.2.2游泳和撫觸 ①新生兒出生滿24h后,上午游泳1次/d,在吃奶后1h進行,10min/次;②游泳結束后,給予專業的新生兒撫觸護理,5min/次。如果新生兒哭鬧,不利于撫觸,也可以選在新生兒安靜的時候進行;③游泳或者撫觸結束以后,在嬰兒入睡之前,給予充足的喂養,表現為:吃奶后有滿足感,能很快安靜入睡,能睡眠3h左右。

    1.2.3腹部按摩 給予新生兒腹部按摩2次/d,上午1次(在新生兒撫觸時進行),下午15:00進行,腹部按摩約2~3min/次,以順時針方向按摩,與腸胃方向一致。

    1.2.4家屬參與 經常巡視病房,了解母嬰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教育,教會家屬對新生兒撫觸的護理,講解新生兒黃疸的相關知識,鼓勵家屬共同參與新生兒護理。

    1.3評估方法和指標

    1.3.1評估方法 新生兒出生后的第1d,就開始對其進行監測,測量儀器,測量時間,測量部位均相同[2]。測量儀器為成都生產的XHDD經皮膽紅素測量儀,測量時間為上午08:00,每天下午14:00。測量部位為眉心中間,前胸正中皮膚,顳部,取得3個數字的平均值。

    1.3.2評估指標 觀察兩組新生兒胎便首次排出時間,黃便首次排出時間,24h排便次數,經皮膽紅素測得值。

    1.4統計分析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新生兒胎便首次排出時間,黃便首次排出時間和24h排便次數比較,見表1。

    由表中數據可知,干預組新生兒胎便首次排出時間,黃便首次排出時間比對照組明顯提前,24h排便次數也明顯增加,兩組相比均有顯著差異vP

    2.2兩組新生兒出生后第1d,第3d及峰值膽紅素水平比較,見表2。

    由表中數據可知,干預組新生兒在第1d,第3d及峰值膽紅素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均有顯著差異,有vP

    3 討論

    3.1足量的喂養和新生兒黃疸的關系 ①早期母乳喂養有利于腸道建立正常菌群,將進入腸道的膽紅素還原成膽素原,經胎便盡早排出,減少膽紅素腸肝循環吸收入血,從而清除體內的膽紅素,減輕黃疸[3];②若新生兒能量攝入不足使腸道蠕動減慢,胎糞排出延遲,腸道膽紅素排泄減少,膽紅素重吸收增加,使血清膽紅素濃度升高[4]。而早期母乳喂養+乳旁加奶=足量的喂養。本研究結果顯示,足量的喂養使胎便排出時間提前,增加每天大便次數,減輕新生兒腸肝循環負荷,減少膽紅素重吸收,從而降低了新生兒膽紅素值[8]。

    3.2排便對膽紅素的影響 新生兒胎便中膽紅素的含量最高,胎便排出不及時或排便量少,腸道內的未結合膽紅素,會通過腸肝循環吸收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增加體內的血清膽紅素。而保持大便通暢,可減少腸壁對膽紅素的吸收。

    3.3游泳和撫觸 ①游泳時水對皮膚的撫觸,可引起神經和內分泌的改變,促進胃腸道激素的分泌,增強食欲,有利于消化系統的發育[5];②新生兒游泳時活動量大,能量消耗多,可促進新生兒胃腸道蠕動,改善腸道對食物的吸收能力,促進新生兒大便排出,減少腸道內膽紅素的含量,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6],從而降低膽紅素的重吸收;③背部撫觸和腹部按摩可以激發皮膚感受器,刺激脊髓排便中樞興奮,促進胎糞盡早排出[7],減輕新生兒黃疸程度,可以早期干預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3.4新生兒父母的參與作用 教會新生兒父母掌握新生兒黃疸的相關知識,鼓勵主動參與,與臨床醫護人員共同協作下,減少新生兒黃疸的發生,其家屬會因為自己的參與而倍感欣慰。出院后,新生兒的情況也能夠得到及時有效地觀察,為新生兒的安全添加一份保障。

    由此可見,早期護理干預的有效性,能使新生兒得到充足的營養,良好的睡眠,腸蠕動的增加,胎便的及時排出,更加有效的控制了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發生,進而減少因治療新生兒黃疸有可能帶來的母嬰分離,減少父母焦慮,同時也減輕了家庭經濟負擔,增加幸福感。也對醫患關系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值得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青.應用不同方法對新生兒膽紅素檢測的結果分析[J].安徽醫學,2004,25(02)

    [2]羅菁,周薇,等.早期喂養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的臨床研究[J].健康研究,2014,10.

    [3]黃惠.2種喂養方式對新生兒黃疸及體重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0,04.

    [4]王芳.新生兒游泳對黃疸的臨床探討[J].常州實用醫學,2010,26(2):84-86.

    [5]韋萍.新生兒游泳和膽紅素的代謝關系[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35):5010-5011.

    第9篇:新生兒的喂養及護理知識范文

    前言

    近年來,剖宮產初產婦在臨床中較為常見[1],初產婦由于屬于初次生產,對于生產的相關知識了解不深刻,沒有辦法做好某些事情。例如,母乳喂養、新生兒護理技巧、產后護理以及產后保健等。初產婦在上述方面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錯誤,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新生兒的生長和發育產生較大的不良影響[2-3]。因此,我院對剖宮產初產婦實施母嬰床旁護理的效果進行研究,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照組產婦的年齡范圍在21~3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7.36±1.33歲;孕周為38~42周,平均孕周為40.02±2.03周。觀察組產婦的年齡范圍在22~3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7.78±1.46歲;孕周為38~41周,平均孕周為40.10±2.09周。兩個小組一般資料的數據差異存在可比性,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產婦行常規護理,觀察組產婦行母嬰床旁護理。

    對照組:護理人員將新生兒送至專用洗澡房集中為其沐浴。產婦在住院期間發放健康知識宣傳手冊,并且對產婦及其家屬進行健康知識教育,指導產婦正確的母乳喂養方法以及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告知其產后的相關注意事項以及正確的嬰兒護理方法。

    觀察組:為產婦選擇安靜、通風以及向陽的病房,可在病房內放置新鮮的花草以作點綴。護理人員需要將病房內的空氣濕度以及溫度進行調控。護理人員在接觸產婦以及新生兒之前,需對手部進行消毒。在新生兒出生1小時之后,在產婦床旁為新生兒進行沐浴,這一過程讓產婦及其家屬參與,新生兒沐浴需遵循一人一盆的原則,避免出現交叉感染。護理人員在為新生兒沐浴期間,需慢慢向產婦及其家屬進行相應的講解,告知其沐浴的正確順序。在為新生兒洗頭時,英將其身子進行包裹,避免受涼。在為其清洗臀部時應仔細查看其臀部是否出現臀紅,期間耐心解答家屬及產婦的疑問。在為新生兒沐浴后,觀察其臍部情況,查看是否出現膿液或者發紅的情況。隨后為新生兒做好撫觸工作,在為其撫觸的過程中英注意新生兒的面部表情,如果其出現煩躁的情緒,應立即暫停,待其情緒穩定后繼續撫觸,撫觸期間,產婦與家屬均全程參與,告知產婦及家屬撫觸的順序,每天為新生兒撫觸一次,每次持續十分鐘。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需要對產婦進行健康知識教育,仔細向產婦講解母乳喂養的好處、新生兒的護理技巧以及個人護理技巧等。對于出現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的產婦進行相應的心理指導,鼓勵產婦多聽舒緩音樂。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焦慮評分以及新生兒護理技巧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我院研究主要是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來對數據進行分析,(±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檢驗計數資料,假若P

    2.結果

    2.1 對比兩組產婦的新生兒護理技巧評分以及焦慮評分

    法中加入人性化護理以及關懷。對初產婦而言,其對產后保健、母乳喂養以及新生兒護理等相關知識掌握較少,尤其是剖宮產初產婦,其不但需要面對產后身體修復問題,而且還需要面對嬰兒護理問題,極易產生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4]。母嬰床旁護理,通過面對面的方式來對產婦進行相關新生兒護理技巧進行教學,并能夠適當緩解產婦產生的負面情緒,該種護理方法具有一定的連貫性,此外能夠根據產婦之間的差異進行相應的護理,能夠有效提升產婦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我院通過本次的臨床研究發現,對剖宮產初產婦進行母嬰床旁護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產婦對嬰兒進行護理的信心,可防止產婦進入護理誤區,從而能夠緩解患者產生的不良情緒[5]。

    由此可知,觀察組產婦的新生兒護理技巧評分以及焦慮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其產生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唐江G.對剖宮產初產婦實施母嬰床旁護理的效果觀察[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2015,2(06):117.

    [2]楊沁源.對剖宮產初產婦實施母嬰床旁護理的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11):1529-1530.

    [3]劉永麗.對剖宮產初產婦實施母嬰床旁護理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94):341.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观看网站a| 国产成人aaa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色欲欲WWW成人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电影bd | 国产成人A∨激情视频厨房| 午夜成人无码福利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色影视|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成人亚洲欧美激情在线电影|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内成人精品亚洲日本语音| 红楼遗梦成人h文完整版|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国产成人精品无缓存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香蕉|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www夜片内射视频日韩精品成人| 国产成人无码18禁午夜福利P| 成人午夜视频精品一区| 我爱我色成人网| 欧洲97色综合成人网| 91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 成人观看天堂在线影片|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国产免费69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