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文學價值的流動性范文

    文學價值的流動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學價值的流動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文學價值的流動性

    第1篇:文學價值的流動性范文

    [關鍵詞]民謠 對比分析 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1-0045-02

    一、民謠的含義

    民謠,又稱順口溜,是流傳于民間的歌謠。《詩經園有桃》中說過,“心之憂矣,我歌且謠”。所謂民歌民謠,就是民眾的歌唱或韻語,其內容無所不包,小到織布采桑,婚喪嫁娶,大到天子朝政,人生哲理,最多的還是男女之情,正所謂“無姐無郎不成歌”。民謠創作者多為只字不識的牧童村婦,或者是落拓士子、深閨怨婦等社會底層的眾生。它之所以被人們所深切喜愛并不是因為它們的技巧,只是在于它們的天然無雕飾。民謠是一種社會語言學現象,研究民謠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社會和歷史,對社會語言學、民俗學、文化學等的理論建構以及對民族精神文化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民謠發展史

    (一)中國民謠發展史

    1.中國民謠發展史。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我國各民族的民間歌謠蘊藏極其豐富。從《詩經》里的《國風》到解放后搜集出版的各種民歌選集,數目眾多。南北朝是民謠創作極為發達的時代,吳聲的柔情似水,西曲的爽朗健康,無不意氣風發。隋唐五代的民歌在曲子詞,宋元的民歌在小令。以宋代著名民謠《月子彎彎》為例:

    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零在他州。

    那簡短活潑而又自由靈活的形式,使其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流行歌曲。

    明代是民謠創作的又一個高峰時代,卓文月在《古今詞統序》中說:“我明詩讓唐,詞讓宋,曲又讓元,庶兒《打棗桿》《吳歌》之類,為我明一絕耳。”民謠在中國的發展主要從三個主要時期來看,即從南朝到明代,再到現代,民謠一直不斷發展著。衣食住行歷來是民謠反映的題材,從這一實事方面來說,民謠的藝術價值遠遠低于其政治價值。因此,人們一方面將民謠視為民間口頭文學的形式之一;而另一方面,人們透過民謠來看事物。

    2.中國民謠的特點。

    語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它不僅能反映出他們的歷史文化背景,也能對當時人們生活的方式、思考的方式進行描述與歸納。同樣,民謠中的一些詞語也能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一些特征。無論是產生于明朝的民謠還是出現于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民謠,二者共同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民謠具有流動性。劉建明先生曾指出“作為浮動意識的輿論,所表現出來的第一種外部特征,是它經久不息的流動性。”民謠,作為輿論的重要形式,也同樣具有流動性特點。民謠的這種藝術特征為民謠傳播插上了翅膀,民謠的這種藝術性實現了民謠作為輿論傳播的流動性的要求。

    (2)民謠具有口頭評述性。無論時代的大眾媒介多么發達,民謠總是悠然地在這個社會中顯示其應有的力量。一個生活在社會中的人,總會產生一定的新聞求知欲和評說新聞的輿論欲求,尤其是當社會出現動蕩和危機時,人們的輿論欲求變得十分強烈。這時,如果大眾傳媒媒介不能及時、充分的解釋和評述這些社會矛盾,民謠就會充分顯示出超乎尋常的輿論作用。

    (3)民謠具有表層性。與哲學、政治、法律、藝術這些深層意識形態相比,民謠只是一種表層意識形態,作為藝術的民謠,是術語知識世界的內容,而作為暈輪的民謠,則是屬于經驗世界的產物。民謠既反映出社會的某些真實現象,表達出人們的真切的情緒,又表現出一種過度否定式的偏激。

    (二)英國民謠發展史

    1.英國民謠發展史。

    起源于中世紀末期,即12、13世紀,興盛于14、15世紀,復興于18、19世紀,是英國最古老的詩歌形式之一。英國文學史中,盡管在任何一個時期內都有民謠產生,但在這一時期內,主要有兩個里程碑:(1)十五世紀的流行民歌民謠;英國文學在十五世紀時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民間文學的繁榮,民間文學以民謠最為突出。這一時期內George K.Anderson的The Geste of Robin Hood(綠林英雄羅賓漢)尤為著名,并得到了人們的認可與青睞。(2)十八世紀中后期羅伯特•彭斯所做的民謠。其中《一只火紅火紅的玫瑰》家喻戶曉。

    2.英國民謠的特點。

    英語民謠的特點之一是它的開頭都是貼近故事的風土人情的小片段,而很少給出任何寫作背景。在故事被陳述之前,很少讓聽者了解其特征。英語民謠的另一個標志性特征是故事敘述者的客觀性。創作者的感情和反應幾乎不能在文章中有所發現。

    三、從民謠對比看中英文化異同

    (一)詞匯方面的對比分析

    明代民謠主要以吳歌為主,吳歌與英語民謠都有著地域性的特征,即以方言的形式說唱。在決定區別地域特征以及歌詞的區域性起源上方言扮演著主要的角色。如 《月上》:

    約郎約到月上時,那了月上子山頭弗見渠。

    咦弗知奴處山低月上的早?咦弗知郎處山高月上的遲?

    其中這里面用“奴我,弗不”。類似的在其他詩篇里面還用到了奈,儂你,俚,伊奈他。同樣,英語民謠中也出現了大量方言,如蘇格蘭方言:Waewoe,aneone等。盡管兩者在方言的使用上都表現了相似之處,但在詞語的選擇上表現出了中國人自謙語使用的頻繁性,英語和漢語一樣有尊稱,但鮮有謙稱。漢語則不然,謙稱有且相當繁雜。古今常用的謙稱“鄙人、奴、在下”等,往往是貶低自己,讓對方產生優越感;而西方人則要求自己不卑不亢,充滿自信。所以英語中很少有謙稱。這種自謙語的產生與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并一直奉行著“中庸之道”有著密切不可分的聯系,而在西方,一切都是由實力決定,突出得體原則。

    (二)內容方面的對比分析

    民謠是對平民百姓的真實反映,這是所有民謠應具有的共同特征。明朝時期出現的民謠內容大多數都是鞭笞、諷刺封建婚姻制度的愛情詩。拿明朝一短民謠《夢》為例:

    正二更,做一夢,團員得有興。千般恩,萬般愛,摟抱著親親。

    猛然間驚醒了,教我魂神不定。林中的人兒不見了,我還向夢中去尋。

    囑咐我夢中的人兒也,千萬在夢兒中等一等。

    文中把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強烈渴望和執著追求,表現得淋漓盡致。明朝時的大量私情歌謠,都充分展現了晚明時期的社會風氣。而在英國民謠中盡管有部分是描述愛情的,但大一部分都是關于社會平等的。十五世紀,文藝復興的春風并沒有對英國造成太大影響,所以當時英國社會還是比較黑暗,廣大窮苦農民備受欺壓,民不聊生,因此反映出來的多是民生民權問題。

    (三)風格方面的對比分析

    明朝時期,以口頭方式闡述的民謠內的重要因素就是詞語的重復和不間斷的變更,同樣的文章絕不會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展現出來,且必須是由預先編造好的短語和主題來加以構成。如下面這首民謠:

    我唱山歌來問詢,我唱山歌不算多。

    我唱山歌來問正,我唱山歌亂說多。

    江南水鄉地區的民謠,有其鮮明的特色,通常是用委婉清麗、含蓄纏綿來概括它的特點。具有濃厚的水文化特點。

    然而,英國的民謠與下個世紀的民謠本身有著很大的區別,它們有著自己惟一的風格。

    O shall I kill her,nourice? Or shall I let her be?

    O kill her,kill her,Lamkin,For she ne'er was good to me.

    英國民謠最顯著的特點即是他們以一種非常實際的吟唱方式來轉述故事并對故事中主人公的感情給予少量描述。愛情死亡以及背叛之類的話題經常是被著實表現出來。并非同中國一樣委婉、含蓄。同時,英國詩歌的另一個特征是缺少細枝末節。對人物、地點、時間的描述往往是比較零散的,風格上體現出了兩國文化的大不同。

    四、結束語

    總結來說,民謠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的體現,對民謠的分析也是我們追溯歷史、分析兩國文化異同的一個有效手段,它不僅是地區中至今仍然存活在民間的口頭文學形式,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社會、世界觀等)和審美價值(藝術),而且也是研究方言的珍貴資料。作為一種口頭文學,它的藝術研究價值和人文研究價值越來越高,它是藝術創作上可資借鑒的豐富源泉。

    【參考文獻】

    [1]Antoinet Schimmelpenninck.Chinese Folk Songs and Folk Singers.Chime Foundation. Lxiden,1997.

    [2]M.H.Abrams.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Fourth Edition).New York. London,1979.

    第2篇:文學價值的流動性范文

    關鍵詞:音樂;審美;特殊性

    音樂是一種特殊的“情感語言”,是人內心世界的一種恰如其分的表現形式。音樂所要表現的是代表生機與活力的諸如喜、怒、哀、樂之類的生命意識,但它并不是這些內心情緒毫無節制的自然發泄,而是一種有準備、有目的的情感表現形式。在審美對象中,音樂美是藝術美的一種形式,它毫不例外地遵循藝術美的普遍審美法則,但是作為審美對象,音樂又有著明顯的特殊性。音樂是通過聽覺感受到美的對象,它沒有具體的語言,而是以樂音的有序組合作為情感的誘因進行流動的抽象語言,雖是一過即逝,卻更能深入內心,并按照聯想的規律,把那些和它們在自然形式、內涵所結合著的審美觀念傳達出來。它表達出一種特有的思維邏輯,聯系全部的審美觀念,契合某一特定主題,從而統領著樂曲中的情感,最充分地表現出其藝術的價值。它是形式和意蘊的高度結合,使人們隨聲賦形,引起共鳴,并能將內心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這就形成了音樂審美的獨特性。

    一、抒情性與表現性

    抒情與表現是音樂的特長,也是其藝術的審美追求。雖然,情感性是文學藝術的共同特征,但繪畫、戲劇、敘事類作品中的情感是融入敘述的事件、描摹的對象之中的,是敘事中的情感滲入,它們遵循的是再現的邏輯;而音樂所傳達的則是情感本身,音樂之聲作為情感的載體,不必遵循再現的邏輯,可以直接披露人們的情緒,映射人們的心靈,其表現手段和表現目的是高度統一的。誠然,音樂不是情感唯一的運動形式,更不等于人的生理或心理機制的全部承受。音樂所直接呼喚、激發的是情感與情境、情緒與情懷。由于從情感體驗出發,不同的個人,因生活經歷不同而聯想到的具體對象也很不相同。因此,可以說音樂的內容具有情感的確定性和對象的不確定性相統一的特點。

    音樂突出的抒情性和表現性,源于其物質媒介――聲音。聲音的非具象性造型、非限定性語義,決定了音樂不能像繪畫、戲劇等再現性藝術那樣再現生活,卻能夠通過力度的強弱和節奏的張弛等運動變化形式傳達人的情緒狀態、激發人的情感體驗。貝多芬曾說過:“音樂應使人類的精神爆發火花。”音樂抒發的情感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音樂情感表現的這種主觀性與不確定性往往可以給人的審美心理插上想像的翅膀,讓音樂的美感情思在廣闊的天地間自由馳騁。這種精神不是空洞貧乏的思維方式,而是洋溢著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反映。人們在領會與感受音樂情感時,不可避免地注入自己的參與意識,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如我國時期以《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救亡歌曲在傳唱過程中所激起的愛國情感的轟動效應,成為音樂史上的一段佳話。

    二、節奏感與韻律性

    從音樂本身來看,音樂的審美形式的一個重要表現是聽覺的感受,是心靈與之相契合的過程。構成它的基本物質材料是音響。音樂的音響是獨特而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形式,最鮮明地體現在節奏感和韻律感上。節奏是客觀事物運動的屬性,是符合規律的周期性變化的運動形式。音樂沒有具體的形狀,卻有抽象于人內心的“形狀”,它純粹在時間中綿延,必須通過節奏強化顯示其運動的生命屬性,從而構成音樂藝術鮮明的節奏感。音樂中的節奏主要由長短音的交替和強弱音的反復構成。有了節奏,聲音的組接才會產生鮮活的生命力,因此,節奏被認為是音樂的生命。在節奏基礎上變化,給節奏以一定的情感貫穿而形成了韻律。韻律在音樂中表現為起伏變化的旋律線條,旋律使音樂節奏具有鮮明的個性。如在肖邦《革命練習曲》中的基本動機,對于所有聽眾來說,是一種反抗的形象,是人激動的感情、高昂的士氣像浪潮一樣不斷增長的形象。這種形象可以解釋為多種多樣,但是這種解釋的界限范圍卻有一定的指向,它明顯地受音樂運動類型決定,沒有一個人會把這個形象理解為溫順的祈禱或海浪的平靜。

    三、過程性和流動性

    人們把音樂稱為“流動韻律的時間藝術”,這是由音樂藝術的時間特征所決定的。音樂在時間里的存在價值是以一種獨特的流動形態提供審美信息的。時間上的流動性或不可逆轉性,就成了音樂藝術的基本特征。只有那些按照一定的高度、長度、力度、韻律等要素發出的音響,經過空間傳導,在時間里流動才具功效性的審美意義。

    音樂進行中,還有一種占有時間的特殊形式,即休止符所提示的音響暫停間隙。從審美的觀點來看,這種無聲的音樂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取向。在作曲的系統工程中,結合其它表現手段綜合使用,往往可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美感效應。如堅強有力、英勇果斷或含蓄等情感的表達往往與休止符的運用相聯系。當然,無聲的音樂只能在局部狀態中調節控制使用。

    音樂對時間依存關系的審美價值,是通過二度創作的手段和表演的途徑并最終在聆聽欣賞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創作固然要在一定的時間里進行,但其審美意義主要在于對包括時間段的因素在內的各表現手段的綜合設計,而音樂表演則是具有共同性的特點。從生物的生理機制來看,作曲家、演奏家和聽眾有著時間體驗方面的共同情感和經驗積累,才能在時間上融通音樂審美觀念,從而達成一致。因為對于音樂本身來講,音樂是在一定的時間過程中流動展開的藝術,流動又是時間過程的流動,這個時間過程是一個人情感流動發展的過程。突出的過程性和流動性,帶來了音樂藝術在表現時間上的序列性,從而使音樂藝術的境界隨時間的延進而逐一展開,而欣賞者也正是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時間序列結構中獲得逐層深入的情感體驗。

    在人類藝術的長河中,音樂具有其它藝術不可替代的特殊性,我們只有把握住音樂審美的特殊性,才能更好地去領略音樂藝術的美妙。

    參考文獻:

    [1] 修海平,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第3篇:文學價值的流動性范文

    對于這篇文章主旨的解讀,一般人都會放在誠信上,而我認為從“信客”的職業特點來說確實和誠信有很大聯系,但是就文章本身對于信客一生的描述上來看我認為更多的是表現“鄉情鄉誼”。所以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這個主題,我凸顯了中國傳統鄉鄰社會這個大背景。

    為什么要提出這個主旨呢?為什么誠信不是這篇文章最重要的一個主旨呢?我們知道,大家對誠信寄予了很高的期待,于是在很多作品的解讀上,都習慣性地將誠信作為一個重要的主旨進行套用。事實上,有些作品表面看似與誠信有關系,實際上還有更貼切的主題。比如《信客》這篇文章。

    “信客”每天勞碌奔波、三餐不飽,甚至料理后事不嫌臟、不怕怨,原因何在?這絕非從誠信就可以簡單進行闡釋的,中國農村是傳統的鄉鄰社會,看重的就是這個“鄉情鄉誼”。

    “信客”所做的不僅僅是投遞信件、物品這么單純,“信客”既是這個鄉鄰社會中的一員,又是這個鄉鄰社會與外界接觸的最敏感的神經末梢。他們做的是一個鄉鄰對另一個鄉鄰的關懷、理解和尊重,所以傳遞的還有濃濃的鄉情鄉誼。這是“信客”與現今郵遞員最大的不同。而鄉鄰社會的情感基礎也正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扶持、依靠、信任和理解尊重。為了幫助學生對此進行理解,我特別引用了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的一個情節,這段影片反映的是上個世紀80年代奔波于中國農村的山鄉郵遞員的一段經歷,影片中交代了三件事,這都說明“信客”是懂人情,知世故的。看了以后孩子們更容易理解在“信客”心中這不僅僅是一個拿薪酬的工作而已,更多的是懷著對鄉鄰們的那份情誼的良心活。

    文章中講述到了兩個信客,其實從他們的一生看起來生活的艱難大過于對他們的褒揚,老“信客”是自己失信于鄉鄰而不做,年輕“信客”因為信任和鄉情接過重擔,任勞任怨,又因被鄉鄰侮辱人格、否定誠信而不做。沒有了這個“信”與“鄉情”,就像是歌者失了聲、舞者瘸了腿一樣,“信客”不能再用腳力去丈量城鄉的距離了。誣陷矛頭直指年輕信客的誠信,別人都不相信他了,他的價值也就不存在了。這應該是對他們的最大打擊,也是我們覺得最可嘆、可憐、可悲之處。

    “信客”的不做從另一個側面更說明了他的艱辛與不易,信客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神,神是萬能的,人卻常常不堪忍受痛苦,“信客”的痛苦來自于艱辛與別人的否定。但真正能感動我們的是人而不是神。贊揚也好、同情也好、感動也好,都在于此了。我們理解年輕“信客”了,年輕“信客”也理解“老信客”了,所以死后要葬在一起。從這里,我想到讓學生以墓志銘的形式來綜述自己對于“信客”的理解。這樣通過動筆的方式促使學生對“信客”的一生進行思考,能夠得出自己的理解。

    “信客”這個人讓我們看到生活的不易,誠信的大不易,我們應該理解他、同情他、尊敬他。《信客》這篇文章讓我們看到在傳統古老中國的鄉鄰社會中“鄉情鄉誼”有多么的珍貴和平凡。他們都足以感動我們,甚至能夠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當下的生活。

    比較而言,過去的生活世界中,“鄉情鄉誼”的基礎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幾個因素鑄造而成的。首先是儒家的倫理價值體系,儒家價值觀非常重視家族文化,家族文化中又以“孝”為紐帶,在流動性不強的情況下,一個家族就逐漸形成了非常穩定的家族文化。同時,農耕文明下各種姻親關系的建立,使得這種家族文化的各個團體之間因為各種親戚關系而產生了更多的聯系。這就使得鄉情鄉誼更加穩固,并成為人們內心重要的情感基礎。其次,中國社會結構以村莊為基本的聚居形態,幾千年來都如此。因此這就構成了一個非常有特點的鄉土、故鄉文化和情結。而能為家鄉、為鄉鄰做點事情就成為大家最重要的精神寄托。因此,我們看到信客就是這樣將相親的事情當做自己一生的事業來完成。這種精神追求和鄉土情結是分不開的。第三,還有一個重要的文化基因,那就是舍小我,成就大我的傳統文化。我們一直非常強調集體的利益,強調將小我的利益融入到大我的利益中去。因此,我們才看到,諸如“信客”這種工作,依然能讓人在長期的艱苦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意義,這就是非常獨特的文化使然。

    第4篇:文學價值的流動性范文

    在他的書中,有句話對我的印象很深,那就是“只有殘缺的肢體,沒有殘缺的生命”。

    小星他所做的一切,會讓我們想起自強自立,堅毅不屈永不放棄身殘志堅等等我們從小就熟識而長大以后才后悔自已做不到的字眼。在他眼中沒有滿目瘡痍的世界,只有碌碌無為的人,熱愛生活,癡癡追求。

    也許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不少的挫折,會讓我們失去對生活的熱誠。對生活失去信心。但你們有沒有想過比自已的挫折更大,更不幸的人大有人在。小星他是個患小兒麻痹癥的殘疾人,雙腳萎縮不能行走。但他為了證明人生的價值和命運抗爭的勇氣,弘揚中華人民族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堅持自已的理想,孤身上路,憑著投稿和朋友們的幫助,踏篇了中國三十一個省市自治區。憑著頑強的毅力,征服了華山,泰山,黃山等20多座名山,甚至創建了基尼斯記錄,穿越了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塔克瑪干沙漠,見證著小星的今天的成功,而在成功的背后,他又付出了多少的辛酸?多少的挫折?

    小星有一個愿望:如果我能站起來三分鐘,一分鐘品嘗一下跑步的滋味,一分鐘擁抱一下父母,一分鐘去看我心愛的姑娘。這一個對于普通人來說能輕易實現的愿望,但對于小星來說卻是個遙遠的夢呀!

    但他依然堅持著自已的理想做一個記者,因為他從小就對文學有很大的興趣和天份。在書里他曾說過殘疾人的心靈是健全的,殘疾人不像人們想象得那么弱,身體殘疾,只是人生苦難的一種有形象征。心靈上有翅膀,一樣能飛翔!

    生活不可能永遠都是一帆風順的,生活常常會遇到挫折,不要灰心,人生是公平的,總要歷盡苦難后,才能翻云見日。總有一些賜予你的微笑,在生命的某個角落守候著你,我們不必一遍遍的用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樣的詩句。撫慰自已受傷的心靈,因為生活本身就是氣勢磅礴的詩劇,盡管可能悲壯,但是值得我們去用整個肉體和靈魂去受去聆聽。

    第5篇:文學價值的流動性范文

    【關鍵詞】揚州詩 揚州 主題 地域文化

    "詩文地理"歷來受到專家學者的關注和研究,山川大湖、城市邊關在詩人的筆下顯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這種區域性的創作特點使得詩歌形成別樣風格。揚州作為城市,它也是人類文明孕育出的產物。但是作為具有濃厚本真自我意識的中國古代文人為了表達他們的精神世界與價值觀念往往寄情于山川村野,特別是在唐詩中城市文明是處于一種相對弱勢的因素。而正是在這種大前提之下,歷代描寫揚州的詩詞卻不在少數。《揚州歷代詩詞》中就收錄了2500多人的近2萬首詩詞,李白、高適、劉禹錫、白居易、杜牧、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秦觀、陸游等都有膾炙人口的詩篇留世,而作于唐代的詩詞為394首,其中見于《全唐詩》的為369首。這雖不比二京詩的創作數量,因為那里是全國的政治中心,自然也是詩歌創作最為繁盛的地方,但相對于在隋唐以前作為南方文化中心的金陵,揚州詩的創作又占有一定的優勢。

    因此本文依據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有幾大文學主題,就揚州詩所涉及的方面描述闡釋揚州在唐代詩人視角下所呈現的"千姿萬態"。

    1. 懷古詩之"興亡多少事,回首一長吁"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懷古主題可以說歷久彌存,懷古詠古之作更是浩如煙海,俯拾皆是。而形成這種主題又有其深刻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心理成因,從先秦《詩經》開始,這種"賦詩言志"的創作思路一直延續至今。正如《小雅?小宛》中:"我心憂傷,念昔先人", 這種思古念古的思想逐漸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固定的審美模式,特別是自漢末之后,社會的大動蕩,命運無常,導致士人們對于自我價值的重新審視,今非昔比的落差感,使得文人們往往在揮毫之間盡顯追古思今之嘆。作為一代之文學,唐詩中詩題直接以"懷古"題揚州的只有李益的《揚州懷古》,詩云:"故國歌鐘地,長橋車馬塵。彭城閣邊柳,偏似不勝春。"

    唐人在描寫揚州之景時往往夾雜著懷古的詩文,寫揚州的景色多在春秋季節,描寫的內容多為大運河以及一些古跡盛地,其背后所包含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多數情況下都是隋煬帝及其有關的事件。這種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與典型事件,只不過是渲染出詩人抒情感懷的基調與布景。據統計直接以"隋堤柳"為題的有6首,"隋堤"4首,"隋宮"7首,"汴河"4首。在初唐卷王泠然《汴堤柳(一本作題河邊枯柳)》以寫現實秋柳的枯敗來追述當年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時盛況,表達詩人對煬帝生前榮華與生后凄涼的慨嘆。晚唐時期劉滄的《經煬帝行宮》:"此地曾經翠輦過,浮云流水竟如何。香銷南國美人盡,怨入東風芳草多。殘柳宮前空露葉,夕陽川上浩煙波。行人遙起廣陵思,古渡月明聞棹歌。" 皮日休《汴河懷古二首》:"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馀里地無山。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可以說這兩首是晚唐詠史懷古詩中描寫大運河的佳作。它以一種"翻案法"創作方式,欲貶于褒地將隋煬帝開鑿大運河與大禹治水作比,反證煬帝的荒無道。

    據統計,慨嘆往昔隋代興衰的揚州詩絕大多數作于晚唐時代,將濃縮于眼前的運河、隋柳定格在敘寫前朝衰敗的基調之上,自然而然的,這些物象也就帶有凄涼落寞之感。唐詩作為整個唐代詩人的靈魂寫照,而揚州的自然環境及其形成的社會生活為詩歌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晚唐時期,王朝統治已經走向衰亡,回望盛唐時代的豪邁氣勢,此時的社會生活更多的是一種沉淪與背棄,一向對政治敏感的文人不得不痛定思痛,行文之間從特定的物象當中提取警示性的信號,拷問歷史以求得對現實的解答。這也正是晚唐詩人偏愛運河隋柳的主要原因所在。

    2.詠妓詩之"人來多不見,莫是上迷樓"

    唐詩中有關的詩文有兩千多首,無怪乎甚至有人稱唐文學是"倡妓文學",而唐文學史為"進士與倡妓的文學史"。揚州自古多美女,這句話隱含著揚州青樓甚多之意,其實青樓到了唐代才逐漸演變成了煙花之地即妓院的代名詞。值得一提的事,一個地方的青樓業的繁榮與其社會經濟的發達是緊密相關的,李唐近三百年,幾經浩劫,卻均未波及揚州,使其保持一種相對安定的局面。而且由于揚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形成為重要的南北交通樞紐和對外貿易港口,《資治通鑒》中敘述了:"揚州富庶甲天下,時人稱揚一益二。" 這種優越富足的經濟環境不免會孕育出享樂安逸的溫床。

    自然吟詠唐代揚州的詩亦屬常見,見于《揚州歷代詩詞》中的有15首,特別是以杜牧的三首七絕為代表。《贈別二首》都是抒寫分別之時詩人對于妙齡歌女的依依不舍之情,文意纏綿,含而不露,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更有徐凝的《憶揚州》雖為懷地實為懷人之作。另外還有晚唐張又新的《贈廣陵妓》:"云雨分飛二十年,當時求夢不曾眠。今來頭白重相見,還上襄王玳瑁筵。"在詩題中直接點明,是贈予一位青樓知己,二十年宛如隔世,相見唯遺恨。《夜聞商人船中箏》劉禹錫的"大高帆一百尺,新聲促柱十三弦。揚州市里商人女,來占江西明月天。"表現了對揚州的贊美之情。

    3.送別羈旅詩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英國阿瑟?韋利曾說中國詩有半數是描寫別離之情,也不為過。而嚴羽的《滄浪詩話? 詩評》中也論述道:" 唐人好詩, 多是征戍、遷滴、行旅、離別之作, 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 的確友人行將別離之際,自是飽含詩人的離愁別緒。而送別詩中,可以體現出兩種不同的地域文化內涵,一個是送別地點的地域文化,一個是友人將至地點的地域文化,揚州,在詩篇中既作為送別地點又作為將至地點出現。唐詩中多送別詩,而其在揚州詩中又占有絕對的優勢,共104首。這也另外一個方面說明了,文人生活空間流動性是非常大的。有唐一代,知識分子想取得功名,途徑是非常多的,除了朝廷的科舉制之外,在地方上盛行"入幕"之風,士子們必須跋涉于各地。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揚州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其繁榮的社會經濟又吸引了大批文人騷客游歷于此,且流動性比較大。朋友匆匆而逢,匆匆而別。

    李白的一首《送孟浩然之廣陵》可以稱得上是唐代送別詩的佳作,"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劉綺莊的《揚州送人》:"桂楫木蘭舟,楓江竹箭流。故人從此去,望遠不勝愁。落日低帆影,歸風引棹謳。思君折楊柳,淚盡武昌樓。"有關揚州的送別詩,多出現的物象是"江水"與"楊柳",可見這與揚州地域的特色是有關的,通過以景托意,借物而言別。

    4.登臨冶游詩之"寄遠悲春草,登臨憶使君"

    揚州詩里寫登高之作的絕大多數非揚州人士,登高而望,望盡繁華,卻是舉目蒼茫。正如孔子所云"登高望下,使人心悲"。 而登揚州棲靈塔的詩作更是引人注目,其中三首最為精妙。高適詩中對于登高之后所見之景作了一番精心的描述,最后的四句"軒車疑蠢動,造化資大塊。何必了無身,然后知所退。"寫出了詩人慷慨激昂的博懷。劉長卿亦在詩句的結尾道出了:"向暮期下來,誰堪復行役。"表現一種寄寓離亂之悲切感。"寶塔凌蒼蒼,登攀覽四荒。頂高元氣合,標出海云長。萬象分空界,三天接畫梁。水搖金剎影,日動火珠光。鳥拂瓊簾度,霞連繡張。目隨征路斷,心逐去帆揚。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黃。玉毫如可見,于此照迷方。"雖然李白的這首《秋日登揚州西靈塔》中描繪的是那種宏大萬千氣象,但是思鄉懷人之情還是包藏其中的。

    由上可觀,唐代揚州詩中以贈答送別題材為主。這主要是與揚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其高度發達的經濟水平分不開的,因為揚州,詩人慕名而來,因為揚州,詩人知興而返。延伸開來,這也是大唐氣象的一種顯性抒發。詩在唐朝,流動于詩人行南走北的足下,纏繞在詩人憶昔作別的袖端。揚州詩中描摹自然風光多與歷史結合緊密,特別是隋煬帝與揚州的關系,注定揚州會帶上幾許蕭瑟。揚州詩多寫市井生活,將商人、文人與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印刻于篇幅之中,將揚州商婦之作與蜀地商婦之作對比,白居易詩說過"本是揚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鹽商婦》),劉禹錫詩也說過"揚州市里商人女,來占西江明月天"(《夜聞商人船中箏》),在她們的感情世界里似乎飽含著一種凄苦和落寞,"商婦怨"情節濃厚,而后者,在唐代詩人筆下幾乎未曾著跡。不可否認蜀地商婦怨的存在,但是文人筆下的這種差別,不得不分析一二,"成都與維揚,相去萬里地",兩者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環境,一個造就了揚州"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的繁華娛樂型都市,一個造就了巴蜀"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束隨商旅"的艱難謀生型群商,作為背后的女子自然會流露出不一樣的心境。

    參考文獻

    [1]戴偉華.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M].中華書局.2006年2月

    [2]揚州歷代詩詞[M].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7月

    [3]蔡鎮楚.龍宿莽.唐宋詩詞文化解讀[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9月

    [4]蔡燕.唐詩宋詞藝術與文化審視[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第6篇:文學價值的流動性范文

    中華文化是孕育在神州大地上的文化,其地理環境從整體性來看,《尚書》中是這樣描述中國的地域范圍的,“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根據《尚書》理解,中國的地理格局是,東臨茫茫大海,這是古人難以預約的天然屏障,西北則是荒涼沙漠,西南這是高原聳立。由此可見,創造中華文化的人民們生活在一個與外界基本隔絕的領域,概括起來說,中華文化的生成環境是一個半封閉的大陸性環境。但也正是這個半封閉的大陸性環境,使中華文化避免了許多西方游牧民族的侵襲,因這種天然屏障是當時生產力落后的游牧民族無法跨越的鴻溝,這正好使得中華文化在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下,不斷的繁榮與發展。從氣候與地形方面來看,中國的領土版圖跨寒帶、溫帶、亞熱帶與熱帶,地形則是西高東低(以平原為主),呈三級階梯狀分布,降水量也是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遞減,因此在中國大地上形成了許許多多不同的民族,。

    西方文化的生成環境主要集中于地中海、兩河流域以及尼羅河流域,例如蘇美爾文明、愛情海文明、邁錫尼文明、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以及希臘羅馬文明都誕生于此。這片區域最主要的特征是寬闊的海洋性特征比較明顯,于是西方文化是由游牧文明(捕獵文明)進化演變而來的。總而言之,西方文化的生成環境是寬敞的海洋性環境,這種環境在古代社會,使得游牧民族流動性強,而政權也不斷的更迭(這種更迭不同于中華民族政權的內部更迭,而是外部政權的取而代之),經常使得某些地區的文化不能得到平穩發展,是西方文化導致斷層的重要原因。

    二、中西方文化在類本質層面的差異性

    中西方文化的類本質突出的是兩種文化的主要特征,并不是說中華文化有的特征西方文化就完全沒有,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兩種文化畢竟還是存在著文化的共性特征。中西方文化的類本質特征到底是什么呢?本文僅從中華文化的主“靜”特征與西方文化的主“動”特征作簡略論述。

    從中華文化的生成環境來看,中華文化發展的經濟基礎是農業的發展,在中國的傳統農業社會,“民以食為天”是很正常的現象,農業不僅是立國之本也是人民的生存之基。農民也就不得不禁錮在土地上進行自己的農業生產活動,加上沉重的封建租稅,徭役負擔,人們只愿專心從事農事活動,而不愿意冒著風險去下海經商或者另謀生計。同時封建社會高度的中央集權制度和嚴密的戶籍制度等,減少了人口的流動性。于是中國的古代社會是寧靜的村莊和勤勤懇懇的農民組成的平靜畫面。因此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化也多少帶有“主靜”色彩。詩經中的《碩鼠》篇描寫的生活場景,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陸游的“把酒話桑麻”等許多的詩詞歌賦都凸顯了中華文化的“靜”的意境。尤其是15—17世紀的中國文化“靜”得像一灘死水。在八股取士的影響下,幾乎失去了生機,史學界的乾嘉學派沒有創新,思想界的萬馬齊喑,文學界除幾部《紅樓夢》、《西游記》可圈可點外,這種“靜”的特質差點斷送了中華文化的命脈。

    然而西方文化截然不同,從古代時期,西方文化的基礎是城邦文明的興起,無論是希臘羅馬還巴比倫,其游牧民族是創造的主體,他們馳騁草原,繁衍生息,創造了不遜于農業民族的文化。就是他們這種流動性強的民族造就了西方文化“動”的特質。早期他們四處奔跑狩獵,后又進行海商貿易,這使得在他們眼里“商業的價值高于一切”,從某種程度上說,西方文化也是商業文化的代表。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動”的特質愈發明顯,他們開始侵略擴張,使其他民族臣服于他們的鐵蹄之下。

    三、中西方文化在連續與斷層層面的差異性

    所謂文化的連續性與斷層性就是指這種文化從產生到發展的過程中有沒有出現過中斷的現象,按照這個邏輯來看,我們分析中西方文化時,不難發現,中華文化是連綿不絕的,西方文化是斷斷續續的。

    第7篇:文學價值的流動性范文

    [關鍵詞]當代文學;中學生;中學語文教學

    一、分析當代文學與中學生之間的聯系

    當代文學在中學的融入,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和學習生活,同時也加強了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滿足了中學生的精神和發展需求。隨著初、高中語文教學新大綱的頒布和實施,我們可以看出其內容大部分都是以往語文教學經驗和教訓的總結,凸顯出一定的時代化,充分體現出現階段社會和學生對語文教學的要求和標準。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將素質教育精神貫徹落實到實際教學當中,并明確提出語文這門學科要注重“人”的培養,加強中學生人文素質的全面培養和提高,使學生能夠具備一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有利于中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中學生健康、個性化地發展。從生理學角度來看,“健全人格”和“健全個性”的形成,必須要將大腦功能得到充分體現和發揮利用。到目前為止,通過科學研究證明,人的大腦從作用方面區分,可以分為左腦和右腦。對于左腦來說,其主要作用為掌管理性思維。而對于左腦理性思維的訓練,必須要給予重視。對于右腦來說,其主要作用體現在情感、審美掌管。不僅“左腦教育”重要,“右腦教育”也同樣重要。如果忽視了“右腦教育”,那么對于人的身心健康將有著嚴重的不利影響。提高對“右腦教育”的重視,則會為文學負擔帶來重要的責任和義務。由于當代文學比較活躍,并且有著頻發的爭議,所以其責任和義務更加不可推卸。對于以“人”為本,加強“人”的意識,促進文學本體回歸,在一定意義上意味著當代文學已經開始步入到一個新的時期,但是這并不代表著其他時期的文學沒有體現出以“人”為本,而是代表著受社會歷史因素的影響,導致多種文學觀念的形成,只是一味地注重“總和”,而往往忽視了“人”的主體。或者也可以說,“總和”所注重的是社會階級的“人”、社會學意義的“人”、集團的“人”以及戴著面具、抽象意義的“人”等。在新時期背景下,對于當代文學所凸顯出的“人”,更注重的是實在的“人”和個性化的“人”。他們不僅僅是鮮活的生命個體,同時也是卸掉各種面具和偽裝的“人”。中學語文教學在充分了解和掌握這一成果后,積極幫助和引導學生融入當代文學當中,促進中學生有一個健全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使中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初、高中語文教育新大綱中明確提出,要加強中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對于創新精神來說,既是當代中學生所應具備的,又是現代社會的要求標準。與其他自然基礎的學科相比,語文學科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語文學科創新精神培養也有著同樣的重要性。創新教育的實施,可以使文學通過其他時期進入到新時期。但是由于當代文學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流動性,并且具有較強的爭議性,所以一直處在不斷創新和完善階段。忽視以往時期,就新時期文學來說,有關文學界早已對當代文學進行了公認,距現在已經有十多年時間,在歐美有著近百年的歷程。由于其不斷地創新和創作,使社會爭議頻多,并且各種流派、各種思想、各種潮流出現了“層出不窮”的現象,正所謂“各領”。雖然這種說法凸顯得比較夸張,但是事實上確實如此,逐漸成為文壇界和圈內的“焦點”。如果將當代文學融入中學語文教育當中,那么將會使中學語文教學凸顯得更加活潑、張揚,具有鮮明的生命力和活力。所以,必須要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培養和提升,提高中學生創新意識,為中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除此之外,初、高中語文教育新大綱中還明確提出,要提高對母語教育的重視。語言作為人類交流和思維的一種重要工具,不僅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同時也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思維方式。在開展母語教育過程中,既要注重民主化,又要提高現代化。對于中國文學來說,如果說現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使母語的民族化能夠得到充分體現和發揮,那么當代文學則更能體現出母語的現代化。當代文學堅持以母語的規律和特點為原則,以普通話和白話文為根本,在社會歷史不斷變化的影響下,不斷地創新和演變。就目前來看,當代文學語言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中學生的書面表達和口語表達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如果說《柳眉兒落了》體現的是20世紀80年代中學生的書面語,那么《零下一度》則體現的是20世紀90年代中學生的書面語。除此之外,在進行母語教育時,教師要讓中學生對作者的文字和情感表達以及生活感悟有一個深入研究,幫助和引導學生良好語感的形成,加強學生語言表現力的培養和提升,促進母語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提高,使語文教育逐漸趨于現代化方向發展。

    第8篇:文學價值的流動性范文

    一、人文教育的定位:關于"成人"的教育

    教育本來是人的教育,但是現在我們卻看到它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育"人"的責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質,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識的教育、專業的教育被強化了。而教育一旦離開了人,離開了人的靈魂或人的精神,嚴格說來就不成其為教育。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 ① 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的重要本質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不可以從教育中包括大學教育中抽出的,人文教育在大學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礎性地位。

    正因為如此,人們不斷地呼吁加強人文教育。但是,對于加強什么樣的人文教育,我們卻面臨著不同的選擇和定位。

    一般來說,人們談到的人文教育,并不是一種確定的公認的含義,而常常表達著多種含義,最常見的有三種:一是人文主義教育,二是人文學科教育,三是關于"成人"的教育。下面是這三種表達的基本含義。

    所謂人文主義教育,特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教育。這是當時進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們從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人性論出發,沖破中世紀經院哲學和教會蒙昧主義教育的統治所倡導的以人為中心,歌頌人的價值和力量,要求自由平等和個性解放,提倡以培養身心健康、知識廣博、多才多藝的新人為教育理想并據此進行教育革新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在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其基本精神對今天的教育仍有著有益的啟示。然而,由于其歷史的局限和隨后發展中脫離現實的傾向,以及越來越注重于知識掌握的目的,這種教育思想對當時以及以后歐洲的教育也產生過一些不利影響。 ②

    關于人文學科的教育,系指以人文學科為基本內容的教育。這種教育在中國古代的"六藝"教育和希臘的"七藝"教育傳統中就已有體現。早期的人文學科教育更加重視其心智訓練和情感陶冶的價值,不以培養專家為目的。然而, 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及學科分化的日益加劇,教育的專門化日益顯著,人文學科教育也走上了不斷專業化的道路,脫離了它的初衷。同時人文學科教育在教育的根本目的上也常常受到文化視野的局限,僅僅囿于純人文學科的范圍,這對人文教育的開展也形成了不應有的障礙。

    關于"成人"的教育。這是針對教育中無視人、把人當作工具,或者強化人的片面發展,忽視人的身心協調發展而言的,它以全人教育為理念,力求通過德、智、體等多方面的教育培養完整的人,而不是"半個人"或者"機器人",強調給人以廣博訓練而不僅僅是專業訓練,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協調發展,使人成為真正的人并實現人的全面價值。近代以來以人本主義哲學為指導的多次教育改革和一些大學所采取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識教育、普通教育以及文化素質教育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講都是這一教育思想的體現。當然,這一教育思想在實踐中關于人本位和社會本位的爭論也從未停止過。

    面對上述三種人文教育概念的表達,這里將人文教育的基本內涵定位于第三種,即關于"成人"的教育。如果我們注意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的統一性,樹立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并在價值觀上確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辯證統一觀,強調基礎性教育與專業性教育的一體性而不是分離性,并吸收前兩種人文教育表達的基本精神,那么,人文教育就是"成人"的教育的觀點則更顯示出教育的意義與現代的高度。

    二、人文教育的界定:實質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可以給人文教育作如下嘗試性界定:

    所謂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這種精神的養成一般要通過多種途徑,包括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秀的文化傳統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等。這一教育既重視由外而內的文化化成,更強調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歸根結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視人生的意義,并給社會多一份人文關懷,在根本上體現教育的本質人與理想。

    首先,這一界定把人文教育視為人性教育,是使人"成人"的教育。事實上,關于"成人"的教育有著不同的要求,最低要求是使人成為人;較高要求是使人成為較完整的人,即德、智、體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的人;最高要求是使人成為一個完美的人,這當然是一種理想追求。夸美紐斯早就指出:"假如要形成一個人,就必須由教育去形成。" ③ 這就是一種基本要求。而孔子所說的則是一種高要求。"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④ 關于人性的善惡,歷史上爭論不休,實際上,性善論和性惡論都有失偏頗,人性既有惡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就此而言,也許正因為有前者,人才需要教育,需要不斷改造自己,也因為有后者,人才可能教育。可以肯定的是,人性教育是必要的。通過教育抑惡揚善,以至于"止于至善",一直是教育的一種追求。也就是說,人性不僅有善和惡之分,而且其境界有高下之別,我們的教育應當把引導學生做一個高尚的人作為努力的方向。

    本來,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養人"。但是,隨著教育的專業化發展及人們求職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為時尚,加上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在教育中的盛行,人們逐漸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靈魂。我們應當把被肢解成專業教育與人的教育兩部分的教育整合起來,把人的教育作為教育的靈魂貫穿于教育的始終,否則我們的專業教育很難成功,人的教育也就只能成為一件虛無的東西或一種用以點綴的裝飾品。

    其次,這一界定把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確定為促進受教育者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上,而不是培養專業工作者,是一種非職業性的非專業性的教育,其核心是涵養和充實人文精神,而不是停留于獲得有關的人文知識。知識的獲得當然是必要的,但它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要通過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達到人性境界的提升。同志早就說過,"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種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民族的精神,人類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把人性不斷提升的精神,而不是把人性降格為獸性或動物性。事實上,一旦人沒有了人性,其所造成的后果將是不堪設想的。因此,我們今天講人的教育,人性的教育,還不只是要求人們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會,還要善待自然,善待我們今天生存的環境,充分理解人生的意義,并把人生意義升華和社會價值實現統一起來。

    其三,這一界定是用整體文化的視野與知行統一觀來看待人文教育的,而不 是僅就人文文化而言的,也不僅是從教育者的角度考慮的,基于此,界定中提出了人文教育目的的達成過程,它是通過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秀的文化傳統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而達成的。通過人文教育涵養人文精神的過程是一個自我心靈覺解、人性境界提升的內在生長和文化化成的過程,是一個 知行統一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純粹的內在生長過程,也不是純粹的文化化成的過程,當然,更不是一個知行脫節或者知而不行的過程。

    長期以來,教育認識與實踐中有一種誤解,以為人文教育就只是人文學科的教育。毫無疑問,人文學科教育是重要的一面,但不是全部。如果只限于此,那就不僅窄化了人文教育的內容,而且誤解了教育本身,是在人的教育中置廣大教育工作者包括專業教師與教育管理工作者于無所作為的地步,也把自然學科、社會學科中一些重要的文化經典著作置于閱讀范圍之外,致使人文教育的對象缺少了必要的滋養成分,也使人文學科的教育工作者失去了廣大教師的支持,其結果對人文教育的開展極為不利,也影響了人文教育的實效。我們必須在人文教育的實踐中擴大教育的視野,確立正確的教育觀,結合教育對象的實際,以提高教育的效果。其中,指導學生廣泛閱讀文化經典,開設必要的經典導讀課程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因為人類幾千年來積淀起來的文化經典中含有豐富的人文教育的思想養分。

    另外,我們的人文教育常常重在課堂、重在教,而對文化氛圍的營造與學生個體的人生體驗卻予以忽略。從這個角度分析,文理科較強的綜合大學有著學科文化的優勢,并無聲地影響其校園文化氛圍,而單一的工學院、科技學院、甚至理工學院,都存在某些先天不足,以致常常花很大氣力也難以營造應有的文化氛圍,而這種氛圍又降低了學生自我體驗的文化蘊涵。更嚴重的是,這種缺陷還深深地印在學校傳統中,深刻地影響著教職員工的心理,形成某種不利于人文教育的思維定勢。

    所有這些考慮,力求給現代人文教育一個合理的界定。但由于力所不及和缺乏深度的思考,其不足在所難免。也正是因為如此,這種界定是描述性的,這種描述也期待著通過人的認識的發展而加以深化,如同人文教育的多種表達一樣,具有其歷史和認識的流動性。

    三、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文、史、哲、藝等人文類學科

    誠然,這里將進行人文教育的視野放在整體文化觀上,即不僅限于學科知識范圍,而且涉及文化氛圍與學生體驗;學科上也不僅限于人文學科,而且包括人類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里所沉淀的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與認識自我的思想精華,人們可以從中受到智慧的啟迪與心靈的撞擊;而且所有這些,都要透過其層層外殼而深入到內核去吸取其中的精神養分。這是前面已經討論過的。這里單列一個問題要討論的是:從學科上講,進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是什么?答案是:哲學、文學、歷史和藝術等人文類學科。也就是說,人文教育盡管涉及人類文化的廣泛知識領域,實施途徑也多種多樣,但就學科范圍而言,它仍然有自己的核心學科,這就是哲學、文學、歷史、藝術等人文類學科。這是因為:

    1.人文學科有獨特的研究對象

    《國際教育百科全書》的解釋中有這樣一段話:"人文學科研究人類活動的歷史并觀察被人類經驗和想象所塑造的對象。哲學的研究,文學和歷史學的解釋,對藝術、音樂及戲曲的批判,都探討了人類精神的限度、深度及能力。" ⑤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也指出:"一般認為人文學科構成一種獨特的知識,即關于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的人文主義的學科。" ⑥從現代學科而言,人文學科主要包括語言、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及具有人文主義內容或運用人文主義方法的其他社會科學。總之,人文學科有著獨特的研究對象,它構成一種特殊的知識,是研究關于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的學問。正如杜維明先生所言,"文學的真實情感、歷史的集體記憶、哲學的睿智和宗教的終極關懷都是緊扣人的存在、人的生存條件和意義等方面展開的學術領域" ⑦ 。這一學術領域的成果,特別是其中的文化經典,無疑是關于人的教育的難得教材。

    2.人文學科有獨特的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

    人文學科的思維模式既區別于自然科學,也區別于社會科學,這是由它特定的研究對象所決定的。這種特定的研究對象---人、人的價值、人的精神、人的心靈世界具有某種特殊性或個別性,它難以像自然科學那樣重復地進行實驗,難以采取完全量化的分析方法,因為人文社會現象包含著人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等,具有個別性、不確切性,不可能被純粹客觀地加以描述和分析。因此,理解、闡釋、反思、體驗、感悟等是其根本的研究方法。也正是這種思維模式與研究方法,幫助人們以正確的態度認識自己、理解他人、處理人際關系和社會上各種復雜問題。

    3.人文學科有獨特的社會批判功能和批判精神

    第9篇:文學價值的流動性范文

    浪漫,意味著某種層面的幽默,作為教學的幽默,它并非在課堂上插科打諢,嘩眾取寵,而是通過妙語解頤,隱含著對人生和社會的深邃的理性思索。幽默和理趣的和諧統一,就構成語文教學“浪漫”的教學藝術特征。

    語文本身就是富于浪漫的,編入現行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讀起來讓人靈魂得到凈化,心靈得到美的享受,在新教材中,有大量表現婉約陰柔之美的篇目,如傳統篇目《荷塘月色》中描繪的朦朧、寧靜的“荷塘月色”,以其“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給人以無窮的藝術享受,讓讀者情不自禁的陶醉在作品所形成的審美氛圍中;王勃的《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迷人秋日晚景;還有沈從文的被稱為“散文化的小說”《邊城》為我們描繪的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湘西邊城景色……它們或是人化的自然,或是自然的人化,但都在寫景中表達或隱含作者的某種感情,都是人的活動與自然規律的和諧體現,令人賞心悅目。除了這些表現自然之美的篇目以外,還有《項脊軒志》中歸有光通過回憶在項脊軒里發生的家庭瑣事來表達對已故的祖母、母親、妻子的哀哀深情,《歸去來兮辭》里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的向往,這些社會生活的美,或是表現人際關系的和諧,或是表現一種恬淡的心境,乍看無甚驚人之處,但讀完之后,只覺回味無窮,令人唏噓不已。還有如《琵琶行》中讓人拍案叫絕的弦樂美,不愧為社會生活與自然事物中優美事物的集中體現,令人心馳神往。

    教材中表現的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要穿上雨鞋帶著雨傘的從軀體到思想都被套子包圍的“套中人”——別里科夫;為了滿足一時的虛榮而弄丟了朋友的鉆石項鏈從而付出了十年青春代價的瑪蒂爾德;還有那個對金錢的占有欲達到難以想象程度的到臨死之前還想抓住十字架的著名吝嗇鬼——葛朗臺先生……這些作品,都以作者特殊的風格和方式表達了一種幽默和理趣,充滿了文學的浪漫。

    要在語文教學中找到浪漫,要學會營造“語言場”。物理學告訴我們,實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通過有關的“場”來實現。這里所說的“語言場”就是群體語言實踐形成的和諧關系和良好氛圍。物理學中的“場”都有能量,且“場”中不同的點存在差異。“語言場”中也有能量,這就是各種語言材料、語言技能的積蓄,是與教材課本中的語言資源相并列的另一個巨大的語言庫,其能量不可小覷。我們的學生經由各種渠道,隨時隨地汲取語言,由這樣的學生個體組成的班級群體,必然見多識廣,有相當的語言儲存。一旦遇到機會,這個群體就會釋放能量。“語言場”中不同個體之間也存在差異,正如電場中位置不同的電子其電勢不同一樣,每個學生的語言素養是有區別的,而教師的工作并不是要消除他們的差異,而是要利用差異,來整體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就像江河里由于水位高低不同會形成水的流動一樣,教師脫口而出的浪漫,教師在分析課文中的情感流動,不久就會出現在學生的作文中,出現在他們的思想里,因此,在“語言場”中,我們應讓教學處于活躍的“流動”狀態,讓學生感染到語文教學的浪漫氣息。

    浪漫是具有創造性的,語文教學實際上就是一種藝術創造的過程,是一個教師的智慧、學識和教養的表現。富于浪漫的教師,不僅教學藝術高超,教學風格灑脫,教學語言幽默,更可以使教學方法生動,瀟灑自如。

    一個善于營造和運用“語言場”的教師,也能夠正確對待積極參與語言實踐而又不合“老師心愿”的學生。在一些課堂教學中,學生回答問題有失誤,會招來老師的不滿,特別是在一些公開觀摩課上,要求學生一步到位答到“標準答案”,據說為了達到這個效果,課前要精心排練,以免失誤,殊不知,課堂的流動性有低才有高,有偏差才有準確,有失誤才有成功,生動浪漫的教學境界只有在不斷修正失誤的過程中才能出現。因此,我們要保護每一位參與者的積極性。筆者曾從教材中抽取一些語言片段,作為語言教學的話題,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行審美的探討。朱自清先生的《綠》是學生喜愛的名作,雖然已從新教材中消失了,但是筆者在執教中有自己的體會,故而舉此例以起仿三之效。其中的名句“那醉人的綠啊,我若能裁你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睞了……”膾炙人口,為了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筆者對此句進行了藝術分析,既能“裁你為帶”,那么前提必須是可裁之物,如絲綢錦緞一類,因此這里有一個暗中的比喻可以補出來,即“梅雨潭碧綠的水面就像絲綢錦緞”,但作者卻把這層比喻省去,十分生動簡潔。分析到此,一個學生故意出怪論,“何必絲綢,羊皮也可以裁成帶”,一語引得學生哄堂大笑,筆者知道該生智商很高,此語純屬出風頭,但簡單批評并不解決問題,于是筆者面帶微笑地走到該生面前說到:“絲綢裁帶可以臨風飄舉,羊皮舉得起來嗎?舉起來有飄逸感嗎?”又一陣哄堂大笑,筆者見時機已到,就拋出事先設計的題目作者面對奇異醉人的潭水,發揮聯想,要“裁你為帶”,“挹你為眼”,我們也可以接著聯想,要“釀你為酒,贈與那詩仙,他必能下筆入神了”。試著仿照文中的句式“我若能……我將贈……他必能……”,再續寫一句話。此題一出,教室里立刻活躍起來,討論的焦點集中在釀酒贈給誰,一個說“給詩人李白”“斗酒詩百篇,筆下生花”;一個說給“楊貴妃”,“貴妃醉酒”更顯風韻。這兩說都遭到反對,理由是朱自清的原句是把“帶”給“”,給“盲妹”,都是給最缺少此物的人,而李白和楊貴妃有的是酒,不能再給他們。于是下面的發言者得到了某種啟示,一個說給交通警察,飲酒解除一天的疲勞,一個說給邊防戰士,飲酒可以御寒,理由是原文中的“”“盲妹”都為女性,且文章最后稱潭水的綠色是“女兒綠”,均與男性無關,這樣交相問難,形成了良好的教學氣氛。

    本應該是浪漫的語文教學,卻變成“枯燥乏味”的代名詞,以致學生不愛學,老師不愛教。長期以來,我們總是提“知識與能力的關系”,且做了許多有價值的探討,但這是適用于每門學科的通用公式,是普通規律,是共性的概括,而語文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和特點,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出來的浪漫,充實了語文學科的生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免费成人网| 成人深夜福利视频|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免看**毛片一片成人不卡| www亚洲成人|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九九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5g影院欧美成人免费| 成人免费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片| 欧美成人在线影院| 免费无码成人片|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 天堂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午夜a| 午夜视频免费成人| 成人18视频日本|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网|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 欧美成人乱妇在线播放| 免费国产成人α片| 国产成人yy免费视频| 成人午夜性视频欧美成人|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女人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鲁丝片在线观看| 成人黄动漫画免费网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