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韌帶術后康復訓練范文

    韌帶術后康復訓練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韌帶術后康復訓練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韌帶術后康復訓練

    第1篇:韌帶術后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關節鏡; 前交叉韌帶; 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9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10-059-01

    膝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nuciate ligament)損傷是較為常見的膝關節損傷。近年來,隨著關節鏡下ACL重建術的廣泛開展,術后康復訓練計劃的選擇對于恢復關節功能和預防并發癥顯得尤為重要。本院自2010年1月~2010年3月進行15例關節鏡下ACL重建術,術后運用康復訓練計劃指導患者康復訓練,療效良好,現將康復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5例,男9例,女6例,年齡14~58歲,平均年齡32歲。右膝10例,左膝5例;運動性損傷4例,交通意外損傷9例,日常生活中摔傷3例;診斷為單純前交叉韌帶損傷7例,合并半月板損傷3例,內側副韌帶損傷5例。

    1.2 手術方法簡介均在關節鏡下行單束等長重建,其中使用B-PT-B結合擠壓釘固定重建9例,使用繩肌結合鋼板懸帶固定重建6例,對半月板損傷行半月板修整,內側副韌帶損傷行切開修補。

    1.3 結果本組病例經治療及護理后平均住院11天,無并發癥。術后隨訪6個月,所有病人關節伸曲正常,無關節不穩定和異常活動。術后3個月均能完成日常活動,6個月以后可以參加工作。按照Lysholm膝關節療效評定標準,術后6個月,

    2 康復訓練

    2.1第一階段(術后1~2周)康復目標:①維持膝關節于完全伸直位。②減少并控制膝關節腫脹。③達到并維持股四頭肌和繩肌平衡能力。

    手術當日用彈力繃帶從足背由外向內綁至大腿中上段,并用卡式盤式關節支具將膝關節鎖定于完全伸直位,以起到穩定和保護膝關節作用。術后6h后即可開始指導患者行踝關節主動屈伸運動,減輕肢體腫脹。術后當日即可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術后1~2天開始行繩肌等長收縮。病情允許下還可作髕骨被動內推,防止髕骨關節粘連。術后第3天,肢體腫脹消退后,可扶雙拐下地部分負重行走或步行器輔助行走,并督促提醒患者鍛煉應循序漸進,扶雙拐行走時防止摔傷。

    2.1.1踝關節屈伸運動 患者踝背伸和跖屈動作,練習時要最大限度地有節奏地屈伸踝關節,頻率不宜過快,動作必須到位。

    2.1.2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平臥位,膝關節靜止不動狀態下持續收縮股四頭肌5s左右后再放松,如此反復進行,每次15 min,每日2次。

    2.1.3繩肌等長收縮患者平臥伸膝位,主動收縮大腿后側肌肉做后跟下壓動作,每次15 min,每日2次。

    2.1.4髕骨內退活動完全伸直膝關節,用同側大拇指壓在髕骨外側緣,向內推髕骨,至最大限度后松開,反復進行,每次15 min ,每日2次。

    2.2第二階段(術后3~4周)康復目標:①提高患肢肌力②增加患膝活動范圍。

    術后3周開始病人休息時支具鎖定于完全伸直位,康復訓練時可指導病人做直腿抬高動作:繃緊大腿前方肌肉,盡量伸直膝關節,抬高下肢20~30°,維持5~10s再放下,反復進行,每次15 min,每日2次。繩肌阻抗訓練時俯臥位,主動屈膝并可在踝關節施加阻力。膝關節被動伸曲活動可利用CPM機進行,CPM被動活動有助于預防膝關節粘連,促進患肢血液循環,減輕疼痛,恢復正常肌力和關節靈活度。要求全范圍被動活動每日增加屈膝15°,達到120°。在行負重訓練時需在完全伸直位的保護下進行,以防重建韌帶過度牽拉斷裂。撐雙拐囑病人依據耐受情況由部分負重至完全負重。終末伸膝鍛煉:在患膝下墊一枕,保持屈膝30°,足跟抬高床面到患膝伸直,反復進行,每次15 min,每日2次。待股四頭肌肌力達3~4級后,行主動伸膝活動時在患肢腳踝掛重物練習,從1kg開始直到能放在踝部5kg重物。

    2.3 第三階段(術后5~8周) 康復目標:①逐漸恢復關節活動范圍②增加膝關節屈曲度。

    術后第5周開始休息時支具必須鎖定于屈膝10°,行負重訓練時,支具也需屈膝10°位保持下行完全負重。此外利用CPM機進行膝關節被動活動訓練,活動范圍限制在10~90°,術后6周主要行下蹲訓練。方法:兩足分開與兩肩同寬,膝關節完全伸直,兩手抓床欄,上身挺直,緩慢屈膝關節,下蹲到45°,在該位堅持5~10s后站起,反復進行,每次30 min,每日5次。同時還可進行固踏自行車訓練,每次15 min,每日2次。此階段重建物韌帶處于最脆弱時期,一定要叮囑患者行屈膝活動不能超過90°。

    2.4 第四階段(8周以后) 康復目標:①增加關節周圍肌肉肌力②恢復本體感受器。

    術后8周可棄拐行走,繼續行0~45°的半蹲訓練,膝關節全范圍的被動活動(0~150°)。還可練習固踏自行車、平衡板恢復本體感受器。12周后去支具行走,但行走時避免膝關節過伸。13周開始進行耐力訓練,如向前勻速慢跑。7個月開始練習側向跑,后退跑,向前變速跑。整個訓練要求循序漸進,逐漸恢復竟技性體育運動。

    第2篇:韌帶術后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膝關節;關節鏡手術;康復護理

    隨著關節鏡手術理論和技術的普及和提高,關節鏡設備、器械和方法的改進,關節鏡手術已成為膝關節病患者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安全性好,診斷準確率高,對組織損傷小、并發癥少、術中出血少、恢復快、術后痛苦少等優點。臨床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做好膝關節術后康復護理,是獲得手術預期療效至關重要的。現將我院186例膝關節手術病人的術后康復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186例,其中男101例,女性85例,年齡在10歲-68歲,平均年齡在54歲。其中半月板切除及部分切除38例,半月板修補手術42例,交叉韌帶重點術25例,游離體摘除16例,滑膜切除25例,外側支持松解18例,關節腔清理22例。

    1.2治療方法

    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常規膝關節鏡檢查,明確診斷后根據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情況決定手術方式,包括半月板修整或部分、大部分切除,骨性關節炎清理術、關節粘連松解術、增生滑膜切除術、膝交叉韌帶重建術等。術后關節腔內注射施沛特2ml,以關節腔,減輕疼痛。

    2術后護理

    2.1心理護理

    術前與患者交流溝通,多數病人因手術后怕疼痛和擔心重建韌帶松動或斷裂,不愿接受早期功能鍛煉。護士應耐心向患者講明如不早期活動,約4d左右即可出現關節活動受限,損傷關節固定2周即可有可能致結締組織增生粘連,關節功能喪失[1]等,讓其了解手術過程,有針對性地解答患者心中的疑慮,讓其知道功能鍛煉可以有效地防止股四頭肌萎縮可能出現的髕骨半脫位或脫位,有利于患

    肢腫脹消退,促進患肢血液循環,可有效地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使患者從心理上得到安慰,從情感上得到支持,這樣可以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實施術后的康復訓練計劃。

    2.2

    取平臥位,抬高患肢15°-30°,外展10°-20°中立位,關節適當屈曲,此可使膝關節處于松弛狀態利于血液回流,以減輕術后切口疼痛及患肢腫脹。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膝后墊軟枕,保持患肢屈曲5°-15°,這種可以使前交叉韌帶處于松弛狀態,移植后的韌帶張力最小,有利于起止口的愈合。

    2.3局部冷敷

    術后即可開始以減輕腫脹及疼痛,用0-4℃三升袋冷敷于患肢30min更換一次,如此重復冷敷24h,可有效減輕疼痛,降低水腫程度及關節腔內出血。

    2.4觀察患肢腫脹及疼痛

    關節鏡手術是一種微創手術,術后8-24h內患肢有輕微的疼痛,一般可忍耐,不需要鎮痛劑,如果有劇烈的疼痛,根據疼痛的性質、部位、程度首先考慮是否有并發癥所致,否則要耐心的做好解釋工作,必要時遵醫囑給予止痛鎮靜劑。

    2.5觀察患肢遠端運動、感覺及血運情況

    術后彈力繃帶加壓包扎會影響血液循環,加之運動量減少,血液循環速度較慢等因素,易發生深靜脈血栓和嚴重的腫脹導致骨筋膜室綜合癥的發生。因此術后膝關節加壓包扎期間要注意觀察患肢遠端的運動、感覺及血運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及時處理。應注意彈力繃帶加壓包扎松緊要適宜,并早期進行功能鍛煉。

    3合理指導病人術后康復訓練

    膝關節鏡術后早期開始康復訓練是保護新移植韌帶、維持改善膝關節穩定功能,加強膝關節與膝周組織的運動協調性,增強關節本體感覺功能以至最終恢復正常運動水平的關鍵措施[2].可防止關節軟骨及軟組織粘連,防止肌肉萎縮,增強肌力,促進患肢血液循環,利于水腫和積液消退。功能鍛煉要因人而異,以不勞累為宜,循序漸進,持之以恒,護士要向患者解釋功能鍛煉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項,根據患者恢復情況調整鍛煉時間、方式和強度。

    3.1股四頭肌等長收縮

    股四頭肌收縮是有效防止肌肉萎縮,增強肌力的一種早期康復手段[3]。術后清醒后即可指導患者做股四頭肌等長收縮。

    鍛煉方法:①踝泵運動:踝關節背伸,膝關節伸直,收縮股四頭肌,持續3-5s后放松為1次,10-15次為一組,每日練習4-5組,根據病人體質情況,適當加減次數。②做直抬腿運動,患者取平臥位,健側膝關節屈曲,患側膝關節伸直慢慢抬高患肢30°-40°,在空中停頓3-5s為1次,連續做10-15次為1組,每日練習3-4組。股四頭肌對膝關節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并且直接關系到關節鏡手術后的遠期療效。

    3.2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

    術后當日即行腿部的肌肉按摩,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按摩方法:用兩手掌心由患肢遠端做向心性按摩,促進靜脈血液回流。

    3.3終末伸膝鍛煉

    在膝下墊一枕頭,保持屈曲約30°,繃緊股四頭肌并伸直膝關節,使足跟抬離床面,堅持5s,然后緩慢地將足跟放回床面。如此反復進行,每天2次,每次15-30分鐘。

    3.4被動肢體關節訓練機(cpm)被動訓練

    膝關節的被動鍛煉主要通過cpm機進行,以緩解損傷或手術引起的疼痛,增加關節軟骨的營養和代謝活動,消除關節粘連,改善關節活動角度,促進關節軟骨損傷的自身修復。最終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

    Cpm機的使用方法:術后6h可將患肢置于cpm機上,開始時角度宜小,機器運行速度要緩慢,角度控制在20°-30°,以后根據情況逐漸遞增,1-2h/d,要求患者無明顯疼痛,并防止造成過度活動。一般應用兩周,以后以主動活動訓練為主。

    術后第二周,康復重點為恢復膝關節活動范圍。逐漸增加膝關節活動范圍達0-120°開始進行股四頭肌抗阻鍛煉,3次/d,5-10min/次,逐漸增加到4-6次/d,15-20min/次,踝部阻力視患者情況由小到大逐漸增加。在患肢張力和活動范圍得到基本恢復,股四頭肌有力能抬腿且膝關節無腫脹時,可以扶拐下地行走,要求股四頭肌要恢復到4級以上,因為股四頭肌肌力恢復到一定程度以前,膝關節的穩定性較差,如果過早負重就有可能造成膝關節內壁的損傷。

    術后3-4周,鼓勵進行比較強烈的鍛煉使患肢張力和活動范圍完全恢復正常。逐漸進行膝關節正常范圍內活動度訓練,同時加強患肢直腿抬高訓練及股四頭肌抗阻等長收縮鍛煉[4],使患者恢復正常活動。可以棄拐下地行走,為患者肌張力和活動度恢復到適當的范圍時,方能進行體育鍛煉。

    術后2個月,進行功能康復訓練,促進患肢完全恢復正常活動功能。逐步增加股四頭肌抗阻力鍛煉的踝部阻力,開始進行正常體育鍛煉。如騎自行車、游泳和跑步等。但要避免劇烈的體育活動,要達到完全康復約4-6個月的時間。

    結果:186例患者均順利康復,其關節穩定程度及活動范圍均恢復良好,可正常生活和工作,無感染、無血管、神經損傷等并發癥。

    小結:關節鏡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膝關節腔病變的臨床診治。在膝關節鏡手術的術后康復過程中應加強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指導,使其掌握正確的、系統的功能鍛煉方法,從而有效地防止膝關節粘連,肌肉萎縮,盡恢復膝關節功能。良好的護患溝通,精心的心理護理和術前宣教,細心的術后觀察、有效的關節功能康復訓練,正確的出院指導是膝關節鏡手術成功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 王亦璁 膝關節外科的基礎和臨床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22

    [2] 敖英芳 膝關節鏡手術學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04:242

    第3篇:韌帶術后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關節鏡下  前交叉韌帶重建  康復護理

            隨著體育事業的發展和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膝關節前交叉韌帶(ACL)損傷日益增多,關節鏡下ACL重建術,由于創傷小、術后康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逐步受到重視。而術后正確的指導患者康復訓練對于恢復關節功能和預防術后并發癥至關重要。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ACL斷裂50例,治療效果好,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50例,年齡32~57歲,平均年齡40歲。其中男35例,女15例。運動損傷30例,車禍致傷20例,其中15例運動損傷均合并有半月板損傷,8例合并內側副韌帶損傷。合并后交叉韌帶損傷6例。均在關節鏡下行重建術。采用自體肌腱移植。

            2 骨科術前常規護理 

            2.1做好心理護理:本組大  為青壯年患者,膝關節功能障礙嚴重影響其工作和生活。術前患者有焦慮,恐懼心理和盲目樂觀心里。

            2.1.1焦慮,恐懼:患者由于對手術,麻醉過程缺乏認識,擔心術中出血過多,發生麻醉意外或手術失敗留下后遺癥,擔心手術不成功,解決不了自己的病痛,反而增加經濟負擔,甚至擔心有死亡的危險而產生恐懼和焦慮。針對這種情況,術前向患者詳細介紹手術目的,手術過程,術中配合方法,術后注意事項及可能發生的危險,介紹同類患者手術成功情況,消除患者的恐懼心里,使患者知道如何與醫護人員配合。如向患者說明術后傷口疼痛,可使用止痛劑,但長期使用會產生副作用或導致成癮,通過解釋使患者對術中,術后可能出現的情況有充分的心里準備,以平靜的心態接受手術[1]。  

            2.1.2盲目樂觀,認為手術后患肢功能可即刻完全恢復正常,對術后需較長時間的支具制動及功能鍛煉缺乏心理準備。產生煩躁和不配合心理,針對患者不同心理,耐心解釋,使患者增強信心,以最佳心態接受治療,患者配合治療是保證康復治療順利進行的關鍵。同時向患者說明前交叉韌帶修復術早期效果并不明顯,只有通過正確的功能鍛煉,韌帶重建以后其優越性才能逐漸顯露,膝關節穩定性和運動功能方可逐漸恢復正常。使患者明確韌帶重建術后,只有堅持正確和持之以恒的康復訓練,才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患者術后5-7天出院,康復訓練大多需要在院外自行實施。因此,必須正確掌握各階段功能鍛煉的方法和目標。 

            2.2床上大小便訓練 交叉韌帶移植術后患肢需制動,大小便很不方便,術前需指導患者練習在床上大小便。

            2.3術前康復鍛煉教育 術前應指導、教會患者進行股四頭肌、腘繩肌肌力鍛煉、髕骨推動練習、患膝活動度鍛煉。提高股四頭肌力量,增強膝關節穩定性對膝關節疾病患者都是至關重要的。由于術前已經向病人及家屬講明這種鍛煉的重要性,術后大多數病人都能主動積極的配合,因而恢復較快

            3 術后護理

    第4篇:韌帶術后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 多韌帶損傷;康復護理;關節鏡檢查

    【中圖分類號】R68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164-01

    成功的膝關節多韌帶重建對于重建關節穩定性,避免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恢復關節功能和運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1],然而韌帶重建后的最終效果卻不僅僅取決于精確成功的手術,術后合理的康復護理也是不容忽視的環節,需制定詳細、切實可行的鍛煉方法,以提高病人的依從性,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2011年1月~2012年6月,我院對21例患者關節鏡治療術后采取系統的康復護理計劃,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膝關節多韌帶損傷患者21例。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齡22―57歲,均為前后交叉韌帶斷裂。其中合并內側副韌帶損傷10例;合并外側副韌帶損傷6例;合并內、外側副韌帶和后外側結構損傷5例。

    1.2 治療方法

    21例患者均在椎管阻滯加強化麻醉關節鏡下采用異體肌腱移植物聯合雙束、雙骨隧道重建 ACL 、PCL同時修復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后外側結構。

    1.3 療效判斷

    分別觀察患者術前、術后12個月時膝關節Lysholm評分[2],判斷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膝關節Lysholm評分總分為100分,95-100分為優秀,84-94分為良好,90分以上表示膝關節功能近似正常,療效滿意。

    1.4 結果

    跟蹤隨訪12個月,21例手術患者均達臨床治愈出院,無發現關節內感染病例,經術后系統的功能鍛煉,術后半年均能完成日常生活,1年后可以參加各自工作,如體力勞動或體育活動。術后3個月復查X線片示骨道愈合,膝關節功能無退變,無發現膝關節松弛或內固定物松脫現象,效果滿意。21例術后隨訪12個月,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達88±5,較術前34±7分明顯提高 ( t=31.08

    ,P< 0. 05) 。

    表1 術前與術后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表

    2 康復訓練

    2.1 心理支持

    大部分患者由于懼怕疼痛而不愿早期功能鍛煉;還有一部分患者因對鍛煉的重要性缺乏認識, 害怕早期鍛煉會使重建的韌帶松動或斷裂而不敢活動[3]。文獻報道[4],關節制動5~7天,就會出現肌腹縮短;超過3周,關節周圍疏松結締組織就會變為致密結締組織,從而導致關節僵硬。護士應針對這些情況與患者和家屬交流、溝通,讓患者了解早期功能鍛煉對膝關節功能恢復的重要性,樹立信心并積極配合,達到康復的目的。

    2.2 術后訓練

    術后訓練分四期進行:早期(術后0-1周)是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踝泵鍛煉、直腿抬高運動。初期(術后2-4周) 是CPM功能鍛煉、繼續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直腿抬高及膝關節主動屈伸練習。中期(5周-3個月) 是加強負重及平衡練習,后期(4-6個月)是恢復性體育運動。

    2.2.1 早期(術后0-1周)目的:減輕疼痛,腫脹。

    2.2.1.1 術后患肢采用棉墊加壓彈性繃帶包扎膝關節,外加卡盤式膝關節支具伸直位固定,可有效預防關節鏡術后關節腔內積血、積液。觀察患肢末梢循環、溫度、膚色,以防止由于包扎過緊而引起血液循環障礙。膝下墊軟枕抬高患肢30°為宜,避免屈膝過度。這種可使前交叉韌帶處于張力最小狀態,有利于韌帶與骨隧道的愈合,(后交叉韌帶損傷者術后患膝關節后方小腿近端墊軟枕1-2周)要求患者在解除加壓包扎前,除功能鍛煉外,應用支具將膝關節固定在完全伸直位。

    2.2.1.2 患肢抬高,膝部予冰敷,時間1~2h,以減輕患處腫脹疼痛。手術當日麻醉消退后指導病人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每次持續5-10 s,每日鍛煉200次,分4~5組完成。

    2.2.1.3 踝泵鍛煉:手術當日麻醉消退后指導病人最大限度、有節奏地伸屈踝關節,頻率不宜過快,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2.2.1.4 術后第2天開始鼓勵病人行直腿抬高運動(后交叉韌帶損傷患者需在支具保護下保持膝關節屈曲30°),練習股四頭肌肌力。從被動到主動逐漸將腿抬高35°左右,不超過45°,在空中停留3~5s再緩緩放下,每2~3h練1次,每次5~10 min。

    2.2.2 初期(術后2-4周)目的:加強活動度及肌力練習,提高關節控制能力及穩定性。

    2.2.2.1 CPM:一周后開始進行CPM功能鍛煉,每天2次,每次增加10°,以鍛煉后不感到劇痛為宜,術后2周內大于90°。CPM鍛煉后仍在支具固定下訓練。

    2.2.2.2 繼續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直腿抬高及膝關節主動屈伸練習,強化肌力練習,并加強患膝活動度的訓練,使膝關節主動屈曲達到90°以上,伸直無滯缺。

    2.2.3 中期(5周-3個月)目的:負重及平衡練習,提高關節控制能力及穩定性,逐步改善步態。加強負重及平衡練習,術后6周內拄雙拐下地活動,6周后健側扶單拐2周,8周-3個月內行日常活動。

    2.2.4 后期(4-6個月)目的:強化關節活動度、肌力及關節穩定。3個月之后可以游泳、慢跑、騎自行車練習,半年后可進行恢復性體育運動,避免“急轉”“急停”動作,一年之后可以進行對抗性的體育鍛煉。但要注意安全,避免外傷,防止關節再度損傷,抗阻力訓練進度取決于患者的恢復狀況,不可急進。有內側副韌帶損傷8周后要求達到關節活動度(0-135度),3個月至半年勿劇烈運動。配帶支具固定患肢,可適當減少拄拐時間:雙拐4周,單拐1周,3個月拆除支具。

    2.3 康復護理的注意事項

    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時應遵循個體化、盡早、安全和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原則: 運動強度應由小到大,運動時間由短到長, 動作的復雜性由易到難,休息時間和次數由多到少,重復次數由少到多,動作組合從簡到繁。

    3 小結

    膝關節是人體關節中最復雜的關節, 關節內復雜的半月板與交叉韌帶結構及關節外肌腱單元和韌帶對膝關節的穩定性和支撐及活動功能起了極其重要作用。膝關節多韌帶損傷術后關節功能的恢復對康復護理的要求較高,正確、早期、有效、循序漸進地功能鍛煉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關鍵。目前,手術操作技術已日趨成熟,然而多韌帶損傷治療的最終臨床效果不僅要依賴于成功的手術,更為重要的是要有術后合理、系統的康復護理。采用關節鏡下重建交叉韌帶, 修復或重建側副韌帶和后外側結構治療膝關節多韌帶損傷,具有操作精細、對關節內環境影響小、手術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且通過界面螺釘固定,有助于早期鍛煉[5]。術后早期肌力訓練是維持、改善關節穩定,加強膝周肌力,最終恢復正常膝關節運動的關鍵措施。指導患者進行有計劃、分階段的功能鍛煉,既保證了關節鏡重建手術效果,又使患者術后關節功能恢復達到滿意程度,滿足了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參 考 文 獻

    [1] 谷守濱, 郝晨光, 徐璐. 關節鏡輔助下膝關節前、后交叉韌帶聯合損傷的治療[J]. 中國內鏡雜志,2008,14(8):8.

    [2]王亦璁.膝關節外科的基礎和臨床[M] .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 269.

    [3]李萍,許寧.膝關節周圍骨折內固定術后72 例早期康復護理體會[J].齊魯護理雜志, 2007,13(8):60-61

    第5篇:韌帶術后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 ACL重建; 術后; 中西醫護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9.059

    前交叉韌帶是膝關節的重要穩定結構,能夠防止脛骨過度前移和過度內旋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交通意外,工傷及運動損傷所致ACL撕裂日益增多;ACL損傷會嚴重破壞膝關節的穩定性,ACL撕裂是無法自行愈合的[1—2],ACL重建已經成為治療ACL損傷的標準方法。因此,對術后的護理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2007年1月—2010年3月對78例ACL患者采用規范康復訓練方法的基礎上,融入中醫護理的方法,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男51例,女27例;年齡14~59歲,平均33歲;急性損傷56例;慢性損傷22例。左ACL損傷43例,右ACL損傷34例。患者行患膝正側位X光片檢查,均提示有前交叉韌帶損傷。

    1.2 手術方法 常規膝前的前外、前內入路行關節鏡檢查,合并損傷者在ACL重建前處理。常規膝前外側及膝前內側入路行關節鏡檢查,切除破碎的半月板和其他殘片,明確診斷,再行關節鏡下異體骨—腱—骨PCL移植術。

    1.3 護理

    1.3.1 術前的護理

    1.3.1.1 心理護理 術前應耐心、細致地做好解釋工作,讓手術成功的患者進行現身說法,簡要介紹手術過程及術后康復訓練配合的方法,消除恐懼心理,取得患者的密切配合。

    1.3.1.2 指導關節活動支具的使用 專科護士應熟練掌握現代支具應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并能及時解決佩戴支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使患者能正確掌握支具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項。

    1.3.1.3 擬定膝關節康復訓練程序 根據醫生的要求,制定適合患者的個性化的康復訓練程序。由管床護士、患者及家屬共同制定膝關節康復訓練的具體內容和護理細節,以及康復訓練計劃和目標,并能按時達到預期目標。康復訓練實施過程中及時給予調整。

    1.3.2 術后護理

    1.3.2.1 一般護理 (1)特殊:按腰椎麻醉術后護理,給予去枕平臥6 h,膝矯形器(knee orthosis,KO)將膝關節固定在完全伸直位,抬高患肢30°促進靜脈血液回流,減輕局部腫脹,軟枕應放在小腿的近端后側,以免牽拉重建的交叉韌帶。(2)冷療:患肢術后用冰袋敷患膝4~6 h,彈力繃帶加壓包扎,減輕膝關節的腫脹、出血。(3)肢端血運的觀察:密切觀察患肢血運、皮溫、感覺、踝足趾活動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等。防止包扎過緊腫脹等所致血運障礙。如出現皮膚顏色發紫、肢端麻木、腫脹疼痛難忍,應立即給予適當松解。(4)疼痛護理:術后24 h內,一般不需要使用鎮痛劑。術后5~8 h內出現劇烈疼痛,關節明顯腫脹,局部張力大、皮溫高,甚至全身發熱,患肢不能直腿抬高,應立即通知醫生處理。

    1.3.2.2 功能鍛煉 嚴格按個體化和循序漸進的原則分4個階段進行。第1階段,手術當天麻醉平面消失后,開始活動足趾及踝關節,并進行股四頭肌等收縮鍛煉。術后第1天:(1)髕骨活動,患者膝部放松伸直,將雙手食指和拇指指腹環繞固定髕骨的上、下沿,向近端和遠端推動髕骨,反復推動15次;將雙手食指指腹固定髕骨內、外側推動15次,3~5次/d[3]。(2)踝泵運動,盡最大角度地勾腳尖(向上勾腳,讓腳尖朝向自己)之后再向下踩(讓腳尖向下),在最大位置保持5 s以上,20~30下/次,每天至少3次,在能承受的范圍之內盡可能多做,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腫脹,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4]。(3)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主動抬起和下壓膝關節的練習,每次持續5~10 s反復進行,以防止術后肌萎縮的發生,200次/d。第2階段術后2周開始:(1)主動直腿抬高運動,平躺在床上,膝關節伸直,將患側腿抬高離床20~30 cm,空中停留5~10 s,放下腿休息10 s,10~20遍/次,3次/d;防止術后肌萎縮的發生。(2)間斷去KO膝矯形器,膝關節活動支具保護下行被動屈膝功能鍛煉6周內限制活動范圍在90°以內,30 min/次,3次/d。(3)負重練習及閉鏈關節訓練,第2周開始,扶拐患肢足尖點地,負荷身體25%重量行走練習,第4周后棄拐杖完全負重活動,活動時應注意患者關節是否水腫,能否很好地控制膝關節的穩定性。第3階段術后6周開始,此時患者膝關節活動度基本恢復到0°~120°之間:(1)足跟滑床面主動伸屈膝關節,持續被動活動(CPM,0°~90°)2 h,鍛煉后佩戴支具保護。(2)肌力、關節活動度鍛煉,6周后戴KO,設置膝關節活動范圍在0°~135°下地行走。第4階段:(1)術后3個月內嚴禁跑步、急停以及快速起動活動。(2)術后4~6個月后可以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爬樓梯等以增強肌力及耐力,應避免劇烈活動和重體力勞動。(3)術后8個月內避免患膝劇烈剪切、旋轉運動。(4)術后7~12個月,全面恢復各項運動。

    1.3.3 中醫護理 中藥熏洗是中醫護理中的一項法,即把中藥煎湯,趁熱在患處熏蒸、淋洗,以達到疏通腠理、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效果的一種外治方法。中藥熏洗時機:術后傷口拆線第2天起。方法:(1)中藥熏洗方組成:黃柏30 g、獨活20 g、川烏15 g、川椒15 g、歸尾20 g、靈仙30 g、桂枝20 g、大黃30 g、莪術15 g、蘇木30 g、寬筋藤50 g、羌活20 g、荊芥20 g、防風20 g、紅花15 g。(2)熏蒸:把以上藥物煎好的藥液放于洗盆并把溫度調到80 ℃左右,將盛有中藥液的盆放于橡皮單上,將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蓋住患肢及盆,利用中藥的熱力熏患肢,注意舒適,隨時調節覆蓋的膠單,防止燙傷。(3)淋洗:待藥液溫度降至45~50 ℃左右(根據個體對熱的耐受度適當調節),用小毛巾沾滿藥液輕輕擦洗患處,待藥液溫度降至37 ℃左右時停止擦洗,用大毛巾包裹患肢。(4)30 min后按康復計劃進行患肢和關節的康復功能鍛煉。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PEMS 3.1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取t檢驗,P

    2 結果

    通過12~24個月,平均18個月的隨訪,按Lyshrolm評分[1]:術前評分平均(63.51±12.8)分(范圍45~90分),術后最終評分(98.01±3.45)分(范圍86~100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ACL損傷是較為常見的膝關節韌帶損傷疾病,在關節鏡下行異體肌腱移植重建ACL為膝關節功能康復創造了有利條件,而術后及時、有效的功能鍛煉和康復護理將直接影響到手術效果,將中醫的護理方法與系統的術后康復鍛煉相結合,減少了術后疼痛、腫脹等并發癥,更使每個階段的康復目標提前達到。

    參考文獻

    [1] 呂厚山.膝關節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603.

    [2] Engebretsen L,Benum P,Fastingo,et al.A prospective,randomized study of three Surgicai Techmiques for treatment of a cute ruptures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J].Am J Sports Med,1990,18(6):585—590.

    [3] 許蕊鳳.實用骨科護理技術[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161.

    第6篇:韌帶術后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膝關節;交叉韌帶;關節鏡檢查;康復護理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康復訓練過程較為復雜,且直接關系到膝關節功能的恢復,對預后有著重要的影響,我科自2004年5月至2005年12月共護理此種手術患者30例,均采用CPM被動活動等綜合康復訓練,取得了滿意療效。

    1臨床資料

    本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15~35歲,平均24.5歲,其中學生14例,其他16例,均為聯合損傷,其中合并內側副韌帶斷裂7例,半月半損傷12例,髕腱部分斷裂5例,“膝關節三聯癥”者6例,手術采用關節鏡下自體髕腱移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與醫生共同制定程序化的康復計劃,采用CPM被動活動等綜合康復訓練,分別于術后4周及術后8周采用Lysholm膝關節評分標準[1],對患者進行評估。

    2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

    術前需要向患者介紹手術的目的、方法及安全性,消除其思想顧慮,對待病人態度和藹,講清治療。介紹手術成功病例,增強病人戰勝疾林的信心,向病人解釋有關麻醉方面的知識以及配合的注意事項,取得病人的信任和支持,最大限度地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使病人以最好的心態迎接手術。

    2.1.2皮膚護理

    骨科手術是無菌手術,所以對手術區皮膚準備要求嚴格,尤其是對韌帶重建來講,皮膚準備更為重要,韌帶重建是關節內的手術,一旦感染不僅能造成手術的失敗,而且嚴重的影響關節功能。術前3天常規清潔備皮,皮膚消毒后用無菌巾包扎,并及時治療其他部位感染,包括口腔、皮膚等處潛在的感染。術前再次檢查有無皮膚化膿性感染,以確保手術順利與成功。備皮范圍上至腹股溝處,下至趾尖。

    2.1.3指導術前功能鍛煉

    術前須向患者講解功能鍛煉的意義、目的及注意事項,并須向患者講明在功能鍛煉中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如疼痛在練習停止半小時內可以消退至原水平,則不會對組織造成損傷,應予以耐受,更好的配合術后的功能鍛煉。

    2.1.4術前講解

    術前應向患者詳細講解功能鍛煉的意義和要領,尤其是股四頭肌鍛煉以及足趾前后運動的方法。

    2.1.5按硬膜外麻醉要求做好術前常規準備

    術前病人要有良好的睡眠,必要時術前晚給予鎮靜藥物。術前30分鐘給予苯巴比妥鈉,以穩定病人的情緒。術前訓練病人床上大小便,練習在床上仰臥,并做腰背肌鍛煉。

    2.2 術后護理

    2.2.1了解病人麻醉和手術中的情況

    監測病人的生命體征,觀察全身情況,注意病人意識狀態的變化,出現異常情況及時通知醫生,并協助醫生進行處理。

    2.2.2心理護理

    多數患者因懼怕疼痛及擔心術后出血,而不愿意進行功能鍛煉,護士應做好耐心細致的說服工作,以取得其積極配合全面實施術后康復訓練計劃。

    2.2.3

    術后病人臥床休息,采取患肢支具外固定,膝下墊軟枕,促進靜脈回流,減輕患肢腫脹,并協助病人抬臀或翻身側臥,按摩腰骶部,減少不適感,也可配合中短波治療。

    2.2.4觀察

    因膝關節手術后易出現關節腔積血、積液,故術后需要加壓包扎,應觀察局部有無滲血及傷口疼痛,并密切觀察患肢血液循環情況,注意觀察患肢的皮膚色澤、溫度和足背動脈搏動及毛細血管充盈度,如發現異常,應及時報告醫生。

    2.2.5傷口負壓引流管的護理

    術后常規放置引流管,以保證傷口滲血滲液能夠及時引流出來,不至于影響刀口愈合和引起感染。要保證引流管處于負壓狀態,而且保證負壓管通暢,注意管道不要打折、扭曲、固定牢靠,防止脫出。注意觀察引流液的性狀和量,如果短時間內引流大量的血液,應該將引流管夾注,并通知醫生,及時處理。并經常擠捏引流管,以防止血凝塊堵塞,術后24~48小時如引流量少于50ml,即可拔除引流管[3]。病人抬臀時注意保護引流管,防止脫出,一旦脫出,切忌不可向里插,以免造成感染。

    2.2.6切口的護理

    密切觀察切口外敷料滲血情況,敷料濕透要及時更換。注意觀察刀口局部有無紅、腫、熱、痛等炎癥反應。如果3天后體溫持續上升,手術切口疼痛不但不減輕反而有加重趨勢,提示有感染的可能,應及時通知醫生查明原因進行處理。

    2.2.7患肢血液循環的觀察

    注意觀察患端皮膚顏色、溫度、腫脹情況,必要時早期采用抗凝措施,積極預防和及時發現深靜脈血栓形成。如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等。

    2.3康復護理

    目的:減輕疼痛腫脹;早期肌力練習;早期負重;早期活動度練習,以避免粘連及肌肉萎縮。功能練習的早期及初期,因肌力水平較低,組織存在較為明顯的炎性反應,且重建的韌帶較為脆弱。固以小負荷的耐力練習為主。早期不得過多行走,不應以行走作為練習方法。否則極易引發關節腫脹和積液,影響功能恢復及組織愈合。

    手術當天:麻醉消退后,開始活動足趾、踝關節;如疼痛不明顯,可嘗試收縮股四頭肌。即大腿前側肌肉繃緊及放松。

    術后第一天: ①踝泵―用力、緩慢、全范圍屈伸踝關節(對于促進血液循環、消退腫脹、防止深靜脈血栓具有重要意義)。②股四頭肌(大腿前側肌群)等長練習―即大腿肌肉繃緊及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多做(大于500次/日)。 ③繩肌(大腿后側肌群)等長練習―患腿后側肌肉繃緊及放松(大于500次/日)。

    術后第二天:拔除引流①踝泵改為抗重力練習(可由他人協助或用手扶住大腿)。每次下床后進行可有效防止腫脹。②開始嘗試直抬腿―伸膝后直抬腿高至15cm處,保持至力竭。練習時髕腱切口處的疼痛屬正常現象,應予以耐受。

    術后第三天,在醫生的指導下開始應用CPM進行關節活動度練習,一般從屈膝30度開始,每天2次,每次30分鐘,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每天增加10-15度,術后一周使被動屈膝達90度,第二周達100~110度(屈膝練習后即刻冰敷20分鐘左右,如平時關節內明顯發熱、發脹,可再冰敷2-3次/日。

    被動伸膝練習:術后第一天,在患者的跟腱處放一毛巾卷,以獲得全范圍的膝關節伸展,如患者疼痛癥狀不明顯,也可矚患者俯臥位,將患膝置于床沿,小腿懸空于床外,以達到和維持全范圍伸膝的目的。

    術后2周,指導患者行髕骨松動術,即用手推動髕骨邊緣,向上、下、左、右方向緩慢推動至極限位置,以防止關節粘連。

    術后3~4周,在醫生的指導下通過調整支具外固定0~90度范圍內練習屈伸膝關節活動,并可開始進行抱膝及背靠墻高位淺蹲等練習。

    四周后鼓勵患者繼續進行關節活動度及肌力的練習,應注意循序漸進,并逐漸由被動活動變為主動活動。

    3結果

    30例患者均為術后4周及8周分別采用Lysholm膝關節評分標準對患者進行評估,4周時對患者進行評估最低分88分,最高分90分,平均為89.56周時再次進行評估最低分88分,最高分為93分,平均為92.08分。

    4討論

    膝關節ACL重建的方法很多,但是以往均以切開手術為主,由于手術創傷很大,康復較慢,而近年來開展的經關節鏡ACL重建術則手術創傷小,術后反應輕微,術后出血少,傷口無滲血,可早期活動,膝關節功能恢復快,在護理上細致入微的觀察,防止關節積血積液,保持支具的有效固定,正確指導病人康復訓練,才能保證手術的成功。ACL重建術康復的目的是讓患者通過功能鍛煉恢復到損傷前的運動水平,即恢復正常的關節活動度,肌力及關節穩定性[2]。正確、早期、有效的功能鍛煉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關鍵,同時功能鍛煉可使神經系統與運動器官間一度中斷的聯系得以恢復,并逐漸加強改善血液循環,為組織輸送更多的營養物質,有利于保護和恢復正常的肌力和關節靈活度[3]。早期的功能鍛煉有利于關節軟骨的修復防止關節炎的發生。膝關節鏡下修復重建手術后康復治療的基本原則:提高功能、早期預防、早期康復、全面康復。同時,在治療中注意循序漸進、個體有別的基本治療原則。在早期康復鍛煉過程中強調被動鍛煉是最重要的,同時必須遵循早下地,晚負重的原則。

    參考文獻

    [1] 王亦驄.膝關節外科的基礎和臨床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269.

    第7篇:韌帶術后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骨折術后;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D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04―0139―01

    骨折手術后需一定時間臥床休息,限制了全身及局部的正常生理活動。若護理不當,易造成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發生攣縮及粘連,影響術后康復。因此,骨科術后的功能訓練及護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1 臨床資料

    隨機選取2007年12月~2008年3月各類骨折手術病例52例,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齡17~79歲,平均46歲。上肢骨折12例,下肢骨折28例,髖部骨折6例,胸腰椎骨折16例。

    2 康復的基本原則

    白骨折復位固定后即可開始康復訓練,貫穿骨折治療過程的始終,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應以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功能訓練的內容、強度應根據骨折治療的不同階段而改變,訓練量由小到大,時間由短到長,活動范圍逐漸增大,不要過急、過猛,以防加重損傷;功能訓練應不使病人感到疲勞或傷肢疼痛,避免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動;一切活動均應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

    3 心理護理

    在術后早期,病人表現為恐懼、焦慮、煩躁易激惹;骨折中后期,可產生多疑不安,對治療喪失信心;當肢體功能障礙或殘疾時,會悲觀、絕望,甚至輕生。面對情緒多變的骨折病人,應主動關心,用和藹的態度、親切的語言、精湛的技術,取得病人的信任,通過溝通和交流,有的放矢地進行心理疏導,耐心講解功能訓練的目的及重要性,取得病人的主動配合。鼓勵病人家庭成員參與并提供精神支持。

    4 功能訓練個體化

    根據病人的病情及手術部位、性質、手術方法、全身健康情況,確定個體化的功能訓練方法和內容。

    5 康復護理措施

    5.1初期護理:在骨折早期對病人實行康復措施,既能發揮病人的潛能,也可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使骨折愈合與功能恢復相結合。手術后1~2w,主要做肌肉自主收縮或放松活動。原則上,除骨折部位上、下關節暫不活動,身體其它關節均需活動,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腫脹消退,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僵直。對脊柱及髖部的大手術后幾天內的翻身和患肢活動必須由醫護人員指導和協助。上肢手術后,讓患者早期離床下地活動,同時做聳肩、握拳動作。下肢手術后,活動上半身和未固定的關節處。同時還要做踝關節及趾間關節屈伸活動、股四頭肌靜態收縮活動。

    5.2中期護理:指從術后切口愈合到拆除牽引或外固定物的一段時間。這一時期,骨、關節、肌肉、韌帶等組織的疾病及手術切口創傷正在愈合,手術部位疼痛、腫脹明顯緩解或消失,骨折端已有纖維連接,并正在形成骨癡。在此期,醫護人員要幫助病人進行骨折的上、下關節活動,并在初期功能訓練的基礎上增加活動時間、強度、范圍,配合簡單的器械或支架輔助訓練,使全身關節達到或接近正常的活動,使患肢的功能大部分得到恢復。

    5.3后期護理:指從骨關節等組織已經愈合到恢復全身和局部正常功能的一段時間。在此期間還需繼續加強患肢關節的主動活動訓練,使患肢功能恢復正常活動范圍。對仍有不同程度障礙的關節、肌肉,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并利用器械加強活動,做器械操或做徒手操,配合理療、按摩、針灸等,使肢體功能得到恢復。

    5.4行走活動:要勸阻病人不用傷肢負重,許多骨折病人因急于恢復或為了生活的需要,常默默地用傷肢或帶腋杖行走負重,在此期間應及時指導病人正確負重,幫助病人采用三點步行走,防止骨折處的再損傷。

    6 結果

    本組52例經過康復護理,50例骨愈合良好,關節功能恢復良好,無并發癥發生,隨訪44例,效果良好;1例糖尿病患者術后傷口感染,經對癥治療,痊愈出院;1例79歲老年病人合并心衰死亡。

    第8篇:韌帶術后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外傷;膝關節;功能障礙;治療

    [中圖分類號] R684 [文章標識碼]A[文章編號]

    膝關節是由脛骨、股骨和髕骨組成,膝關節周圍有內側和外側半月板,前后交叉韌帶、內外側副韌帶。膝關節及其周圍的外傷或膝關節周圍骨折無論是手術治療還是非手術治療,都可引起膝關節粘連,影響膝關節的功能,其影響程度有時更甚于原發病。

    膝關節內或外黏連被認為是關節功能障礙的病理基礎。膝關節功能障礙的病理改變主要是(1) 在髕上囊及其近端, 纖維瘢痕化的股中間肌將股直肌黏附于股骨干的前方, 同時股四頭肌發生攣縮; (2) 股內外側肌擴張部纖維化、攣縮及其與股骨髁黏連; (3) 髕股關節黏連: (4) 關節周圍存在的滑囊黏連消失, 軟組織順應性差。關節外黏連包括繩肌、股四頭肌的攣縮, 潛在滑囊的黏連, 其中以股中間肌、股直肌及其擴張部的攣縮和纖維黏連造成的伸膝裝置病變最為重要。關節內黏連則包括損傷、關節制動等引起的關節內出血、漿液纖維素性滲出在髕上囊、髕股關節、脛股關節間形成牢固的纖維黏連。髕腱后脂肪及其相關結構的繼發性纖維化和攣縮會阻止髕骨的上下活動,這常常是膝關節伸直遲滯的原因。由于手術或外傷后關節制動, 關節構成骨、軟骨、韌帶及周圍肌肉的生化代謝亦發生繼發性改變, 其中以肌肉的表現最為明顯。

    外傷后膝關節功能障礙治療的基本目的是恢復關節正常的肌力和活動范圍, 又不對關節及鄰近的結構造成更多的損傷。

    1 治療方法

    1.1 蠟 療

    采用蠟餅法,每塊蠟餅大小約25cm×40cm,溫度40-50℃,每日2次,每次20-30分鐘,在牽張訓練前使用。

    1.2 關節活動范圍訓練

    視膝關節韌帶損傷或骨折愈合情況而定,應從被動運動逐步過渡到主動運動,由不負重的逐漸過度到負重的全關節活動范圍的運動, 主要包括膝關節主動伸屈、持續器械上的被動運動(CPM) 、關節牽引、關節松動技術。訓練中的疼痛屬正常現象,練習結束后30分鐘疼痛消退至練習前的程度即不會對組織造成影響,必須克服,畏痛不前2周角度無進展即可造成關節粘連。治療完成后膝關節局部冷敷,加壓包扎,可減輕疼痛及膝關節腫脹。[1]

    1.3 肌力訓練

    采用等長、等張、等速[2]3種訓練方法,同時鍛煉主動肌和拮抗肌,強化神經肌肉的協調能力。

    1.4 理療

    用電、光、磁、熱、冷、水等物理因子作用于膝關節, 起到消炎鎮痛、軟化瘢痕、消散黏連的功效。

    1.5 中醫康復治療

    利用中國傳統醫學的治療手段, 如推拿、按摩、中藥浴等達到行氣活血、疏通經絡、消除疲勞、滑利關節的作用。

    1.6 心理康復治療

    外傷后膝關節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時間長, 難度大,會出現難以忍受的疼痛, 會使病人不易堅持、配合, 所以心理因素, 特別是態度和情緒,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非常關鍵。[4]

    2討論

    導致膝關節功能障礙原因很多, 但外傷嚴重、原始處理不當, 特別是未能進行早期正規的康復治療是不可忽視的原因。所有患者在治療時并沒有選擇標準的膝關節功能評分, 而是側重于膝關節功能能否滿足一般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需求, 把患者回歸生活和工作作為第一要旨, 按照這一要求患者均獲得了滿意的療效。

    康復治療中以蠟療及關節活動訓練為主, 物理、中醫、心理治療為輔。對經過3個月正規系統康復治療無效或關節ROM改善甚微的患者, 則進行手術介入;術后局部加壓包扎, 冷敷, 當天即由術者或第1助手親自被動活動膝關節; 使用CPM, 2次/d, 1~2 h /次, 同時鼓勵患者等長收縮患肢各群肌肉, 防止其快速萎縮。1周后在運動療法師指導下行床旁膝關節功能康復訓練, 2周拆線后進入系統的康復訓練計劃。[4]

    參考文獻

    [1]蘇雄兵,龔熹.膝關節韌帶損傷后運動療法應用的效果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 23-24.

    [2]梁丹青,黃志芳,李立. 陳玉娟等速肌力訓練康復系統對膝關節損傷后力量訓練的作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372-375.

    第9篇:韌帶術后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康復訓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生活質量

    股骨頸骨折是臨床上常的人外傷疾病,大多由于不慎跌倒導致髖部直接撞擊地板所造成。這種骨折因為是關節內骨折,如果植入物對骨折處固定力不足常會造成骨不愈合與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最后讓老年人失去活動能力,需要用輪椅助行,甚至要長期臥床[1]。久而久之,褥瘡、道感染、周邊血管阻、吸入性肺炎、中風等因長期缺乏活動所產生的并發癥將接踵而至,并且消耗醫療資源很大。選取2013年5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78例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進行治療及康復訓練,療效明顯,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78例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隨機分為康復組(39例)和對照組(39例)。其中康復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60-80歲,平均年齡68.7歲。對照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62-78歲,平均年齡67.9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病情上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護理及一般康復指導。康復組除按常規治療護理外,還進行系統的康復訓練。觀察兩組患者療效及生活質量情況。。生活質量評價:參考美國醫學研究所研制的生活質量量表(SF-36)測評患者的生活質量。SF-36有36個條目,8個維度,包括總體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及精神健康。得分范圍均為1-100分,得分高說明生活質量好。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數理統計軟件SPSS19.0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與統計分析,并進行卡方檢驗,P

    2康復訓練

    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促進患者恢復體力,增強肌力,增大關節活動度,降低術后并發癥。為預防術后假肢脫位,康復鍛煉根據不同的手術人路不完全相同。(1)術后1~2天:早期鍛煉可防止出現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減少深部靜脈血栓發生機會,預防并發癥。但運動量不宜過大,以床上鍛煉為主。(2)術后3~4天:可以進行健肢的屈伸、患髖伸直狀況下患肢的內收和外展運動,并進行抗阻的內收和外展等長肌力練習,即在股骨內側和外側給予阻力,讓患者主動外展患肢。(3)術后4~5天:可訓練患者床邊坐起、站立和行走。(4)術后6~7天:可進行臥-立轉移訓練。允許患者坐高椅,保持膝關節不高于髖關節;用加高的自制坐便器如廁,或在輔助下身體后傾患腿前伸如廁訓練;坐位時身體向后靠和腿向前伸。避免患肢架在健肢上(蹺二郎腿),避免身體前彎超過90o。(5)術后1周以上:上下樓梯和跑臺慢步走練習(適用于骨水泥固定患者)。

    3結果

    兩組在疼痛程度、行走功能、關節活動度的比較,康復組功能明顯優于對照組,P

    3討論

    股骨頸骨折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內因為老年人股骨頸骨質疏松、脆弱,再加之股骨頸細小,則不需太大外力即可造成骨折。其外因則多由于老年人摔倒后臀部觸地所致,或下肢突然扭轉而骨折[2]。青壯年患者一般不存在骨質疏松,股骨近端骨質十分堅強,常需較大暴力才能發生骨折,如車禍、高空墜落等[3]。少數患者也可因過久負重勞動或行走而發生疲勞骨折。股骨頸骨折可分為若干類型,通常從骨折的發生部位、骨折線的走行以及骨折斷端之間的相互關系等不同角度出發歸類,各有其優勢,綜合使用不同的分類方法,對于選擇最優化的治療方案和判斷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4]。同粗隆間骨折一樣,股骨頸骨折的治療可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保守治療適應于無移位穩定性好的股骨頸骨折及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治療原則,除促進骨折愈合外,要使患者及早進行肢體的功能活動,以免患者長期臥床發生肺栓塞、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瘡等并發癥。老年髖部骨折保守治療死亡率高達6.1%,而手術治療死亡率為0.9%,且保守治療股骨頸骨折不愈合及股骨頭壞死的概率較大。此外,保守治療肢體恢復活動的時間較長,往往遺留髖內翻和患肢肌肉關節韌帶攣縮,導致肢體功能受到影響,很多患者因此而最終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因此,目前認為,除非是穩定的不完全骨折,若患者無明顯的手術禁忌癥,均應考慮手術治療,減少患者的臥床時間,減少發生骨折并發癥。本組資料顯示,康復訓練能促進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肢關節功能的早日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晶,王勇. 96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護理研究[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03:183-184.

    [2]田昕.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醫療護理及康復訓練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5,03:27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动图|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亚| 成人免费播放视频777777|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成人午夜福利电影天堂|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成人人免费夜夜视频观看|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成人18视频日本| 成人欧美精品大91在线|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好吊妞在线成人免费| 一级毛片成人免费看免费不卡|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看片黄a毛片|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激情911|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中国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少久久|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影视|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在线看|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高清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一区在线|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国产午夜成人AV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成人网| 久久青青成人亚洲精品| 欧美成成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