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洪澇災害防治范文

    洪澇災害防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洪澇災害防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洪澇災害防治

    第1篇:洪澇災害防治范文

    【關鍵詞】望謨,暴雨;洪澇、防災減災

    1、引言

    望謨縣地處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間的斜坡地帶,地勢總的傾斜趨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山區丘陵、盆地(壩子)和河谷階段相間分布。東西部巖溶地貌發育較典型,以石灰巖峰叢山地為主,西南為非巖溶地貌,呈立體狀展布。全縣地層巖性以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分布最廣,其中,碎屑巖占全部巖性的72.4%,縣境各地均有分布。境內溝壑縱橫,群山高聳,山谷相間,河溪交錯的地貌景觀十分分明。

    土壤類型有紅壤、紅褐色土、黃壤、黃棕壤,石灰土、水稻土六個土類,其中,紅壤分布面積較大,主要分布在縣境東北部以外的大部地區,是該縣的主要土壤類型。全縣土壤侵蝕面積占43.8%,喀斯特面積占49.1%,石漠化面積占6.5%。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為良。筆者認為,提到地質結構并非無關。便于閱者參考并有興趣者分析,為何該縣近幾年來洪災如此頻繁發生。主要原因何在?共同探討,尋找減災良策。

    2、望謨縣暴雨洪澇災害的基本特征

    2.1.1災害損失特征:災害發生頻繁,經濟損失大,往往伴有人員傷亡。據資料統計,在1959―2011年這近53年間,該縣共發生洪澇災害240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76246.3萬元。因暴雨洪澇及其誘發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共造成死亡202人,失蹤43人。

    2.1.2時空分布特征,該縣暴雨洪澇災害多發生于每年的5―8月。尤其以6月發生最多,占總次數的34.3%,7月次之,總次數的21.2%。暴雨洪澇災害發生的范圍廣,縣內西北部的打尖一帶東北部的樂旺鎮,中部的復興鎮、新屯鎮和北部的打易鎮等,是洪澇災害多發區,其次是西南部的油邁鄉(平卜)。

    2.1.3時代特征,從災害發生時代特征來看,2000年以后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人員傷亡等情況遠比1959年-1980年的要重。尤其是近幾年來,特別是自2006年“6. 12”至2011年的“6.06”特大山洪災害,六年出現五次暴雨山洪災害。因暴雨洪澇災害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及人員傷亡,沿河兩岸談水色變,一旦有雷雨交加,就是一個不眠之夜。

    3、望謨縣暴雨洪澇災害的防御

    3.1建立有效的防御洪澇災害的聯動機制

    3.1.1加強開展防治洪澇災害的宣傳教育力度

    由于山洪和地質災害突發性強,成災快,特別是鄉村人員居住分散,交通和通訊不暢,因此,人們的自我防災意識非常重要。從近33年來造成人員傷亡的洪澇災害個例來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們缺乏應有的防災意識和必要的防災知識。因此相關部門要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重點宣傳山洪災害的突發性、破壞性、毀滅性,普及防治洪澇災害的基本常識,不斷提高人們主動防范,依法防災的自覺性,增強人們的自救意識和自救能力,尤其要加大對少數民族群眾和災害隱患地區的宣傳力度。

    3.1.2,制定防御和治理洪澇災害的規劃:縣政府要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國土、水利、防汛、環保、交通、氣象、農業、林業、水文、通訊、電力等相關工作部門,制定洪澇災害防御和治理的工作規劃,明確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積極聯合開展山洪災害監測,預測預報系統建設。通訊預警系統建設,制定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和躲災避災方案,積極探索避災躲災的有效途徑。

    3.1.3建立健全防御洪澇災害的責任體系。縣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建立健全部門防災責任制和基層防災責任制。山洪災害從形成到發展,其預見期極短,而且極有可能因交通或通訊設施遭到破壞而與外界失去聯系,因此,防災避災工作不適用常規指揮方式,而必須由最基層一級直接按照預案實施組織指揮。最關鍵的是在縣及鄉鎮、村組一級應建立嚴密及嚴明的防汛責任制,如建立鄉、鎮干部包村、村組干部包組、黨員包戶的責任制。

    3.1.4加強洪澇災害跨區域的聯防工作:縣政府要高度重視洪澇災害的聯防工作,加強與上下游縣如上游的紫云縣鄉鎮的聯系,建立有效的地質、氣象、水文等信息互通機制,在山洪防御工作中形成合力。

    3.2加快實施防治洪澇災害的工程建設

    (1)加強生態環境治理,鞏固和加強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做好水土保持,努力改善生態環境。(2)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加快水利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工程等建設步伐。(3)對受山洪和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要抓緊實“移民搬遷工程”。

    3.3積極開展洪澇災害的監測,預警預報能力。

    3.3.1做好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日常監測。

    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山洪和地質災害易發區隱患的排查工作(特別是每年的5-8月),做好地質情況的監測,加強日常巡查。

    3.3.3加快落實,實施《望謨縣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建設實施方案》:該《方案》是縣水利局委托(受權)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編制的一套相對較為完善的防御山洪災害的系統工程。該《方案》的第6部分即:新建水雨情自動監測站點情況:“望謨縣已建成自動監測站點共計46個,結合2011年洪災為彌補站網點設的不足,考慮到望謨縣山洪存在區域小、發生快,推進時間短,小流域降雨,暴雨集中,區域發生等特點,結合危險區域控制等原則,本次新建自動雨量站13個,自動衛星雨量站5個,自動衛星水位雨量站1個。即加上原有46個監測站點共計65個監測站點。

    參考文獻

    [1]《貴州氣象》2010年第4期,石昌軍:黔南暴雨洪澇災害情勢及防御

    [2]《望謨縣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建設實施方案》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2011年8月

    [3] 《貴州省自然災害年表》貴州省民政廳編1992年5月

    第2篇:洪澇災害防治范文

    關鍵詞: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分析;危害;防御措施

    中圖分類號:S4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對氣象災害進行很好的防御是我國現在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江西省樂安縣因為持續的低溫和陰雨天氣,導致農作物接收的陽光很少,最終給農作物的產量帶來了十分不利的影響。樂安縣氣象局針對這種情況采取了相關的措施,決定提前計劃、精心設計來促進農業的發展。樂安縣氣象局加強了對于自動氣象站、土壤水分觀測站等氣象相關儀器的檢測和維護,嚴密的監督天氣的變化,尤其是在陰雨低溫時期,更要加強對于氣象的監測預報預警工作,及時的向政府以及農業部的相關部門傳達氣象信息,并設置專門的人員對農業生產方面進行指導,充分利用新的傳播手段來傳遞天氣信息。

    1 常見氣象災害的簡單分析

    作物的生長發育和所在地區的氣象條件有很大的關系,當種植地的氣象條件不能夠滿足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時,會因為不利的天氣條件對農作物的產量造成很大的影響。經調查江西省樂安縣的氣象災害主要包括:洪澇、低溫冷害、凍害、風暴、臺風以及由于氣象條件而引起的一些病蟲害等對農作物造成的危害。在這些災害中,發生次數最多、造成損失最大的是洪澇災害,其次就是干旱。下面對這些氣象災害中比較普遍的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

    1.1 洪澇災害的簡單分析

    洪澇災害主要是指巨大的水體對農作物造成的沖擊甚至是淹沒等的現象,由于暴雨或者是低洼地的積澇而造成的洪澇災害通常是無法阻止的,下面從水稻的角度來對洪澇災害進行簡單的分析。水稻如果在拔節期受淹的話,節間的延長程度就會隨著淹水的天數以及淹水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在水退之后才會發現,淹水的節長比沒有淹水的節長要短,從而可以得出:整株水稻的高度隨著淹水的時間的增加而變短。如果洪澇災害嚴重的情況下,水稻體內的養分消耗盡了,那么水退之后,也會造成莖稈細弱等的現象,植株會出現彎曲、折斷甚至是倒伏等畸形的現象。

    1.2 冷害的簡單分析

    冷害主要是指在農作物生長的季節內,因為溫度下降到了農作物生長時所能承受的最低溫度以下時,就會給農作物的生理活動造成一定的障礙,嚴重的話甚至可能會造成農作物自身的某些組成組織受到危害,從而造成減產的現象。冷害對農作物造成的危害隨著農作物的品種、發育期等的不同也有很大的不同。當冷害對農作物產生危害時,通常情況下會使農作物體內細胞中那些有生命的細胞質的流動速度減慢,逐漸的停止流動,這樣的情況下就會造成對于農作物的養分的吸收和輸送受到障礙。如果農作物受低溫影響的時間比較短的情況下,當溫度升高之后,細胞內的細胞質就會繼續正常的流動,農作物也就可以正常的生長。如果農作物受到長時間的低溫影響時,就會使細胞質停止流動,從而農作物停止生長。

    1.3 干旱災害的簡單分析

    干旱是世界上農作物種植的過程中受到的最大的威脅之一。干旱發生不僅僅范圍很廣,而且出現的頻率也十分的高,是我國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減產的主要原因之一。干旱主要是指農作物在種植水平不高的情況下,長期的缺乏水資源,而造成空氣十分干燥、土壤十分缺水,這樣使農作物體內的水分就會出現匱乏的現象,對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產生影響最終造成產量在很大程度上的降低。干旱主要是把農作物體內的水分的平衡造成破壞,從而導致農作物出現萎蔫的現象。干旱在農作物生長到下列3個時期時造成的影響是最大的:農作物水分的臨界期、灌漿成熟期以及播種期。

    2 對常見氣象災害的防御、治理措施的分析

    氣象災害對于農作物造成的影響是十分嚴重的,而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作物種植的好壞直接對國家的發展產生影響,所以,對于農業氣象災害風險的分析就變得十分重要。下面對上述常見的氣象災害的防御措施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分析:

    2.1 對洪澇災害的治理措施

    對于洪澇災害的治理首先要對造成洪澇災害的原因進行分析,針對造成的原因來制定相應的措施對洪澇災害進行治理。如果是由暴雨形成的洪澇災害,可以通過建筑河堤和大壩來對洪澇災害進行治理,把洪水進行分流,就可以減輕甚至是限制洪澇災害對農作物產生的影響。

    2.2 對冷害的治理措施

    對于冷害現象的防御措施主要是包括:科學的施肥、合理的對農作物進行灌溉等。這些措施都會對土壤的性能產生影響,氮、磷、鉀肥料的綜合使用以及合理的灌水等都可以很好的改善土壤的性能。在施肥的過程中,要了解磷鉀肥可以提高農作物的抗寒性能,可以促進農作物提早成熟,在遭受低溫冷害的年度,土壤的溫度不高,那么磷肥的效力就會變的很低并且移動十分緩慢,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作物對磷肥的吸收,所以要增加磷鉀肥的用量,來改變農作物的吸收率。

    2.3 對干旱災害的防御措施

    農作物在種植過程中,可能造成干旱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從氣象的角度來看,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大氣環流的不正常現象產生的,高氣壓的長期控制使降水量減少。除此之外,土壤以及地形等對農作物的水分也有很大的影響作用,所以,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就是降水量的大小以及土壤的水分、氣候等。

    3 結語

    我國是涉及了世界上兩條巨型自然災害地帶的國家,同時,我國還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農作物種植的發展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對于農業氣象災害的研究就變得十分的重要并迫切了。上述對于農作物可能會受到的氣象災害以及相關防御措施的分析,希望可以給未來我國農作物的種植帶來幫助。

    參考文獻

    [1] 杜鵬.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分析[J].地理學報,2012.

    第3篇:洪澇災害防治范文

    二、水資源緊缺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目前中國約有3億農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標準的飲用水。農田受旱面積年均達3億畝,年均減產糧食280多億公斤。工業和城市用水的緊張狀況不斷突出,已經成為一些城市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

    三、水土流失、生態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目前中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7%,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億噸。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導致土地退化、生態惡化,而且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積,加劇了江河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牧區草原沙化嚴重,全國牧區33.8億畝可利用草原中有90%的牧區草地退化問題突出。地下水超采嚴重,大量湖泊萎縮,灘涂消失,天然濕地干涸,水源涵養能力和調節能力下降,水生態失衡呈加重趨勢。

    四、水污染嚴重。中國工業和城鎮生活污水的年排放總量從1980年的239億立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680億立方米。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水體,江河湖海遭受嚴重污染。2003年,據對13.46萬公里河流水質進行評價,5類或劣5類河長占26.5%,與2002年相比有所增加。

    我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占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 ,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1998年以后,我國確定的以大江大河堤防為重點的防洪體系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水資源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強。但從總體上看,水資源領域仍面臨長期、嚴峻的挑戰。

    ――洪澇災害依然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20世紀90年代的10年中,主要江河流域有6年發生大洪水,局部地區的洪水每年都會發生;平均每年有7次臺風在中國大陸登陸;因暴雨引發的泥石流、滑坡等突發性山洪災害也很突出。

    ――水資源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按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年缺水總量約為300~400億立方米。到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我國尤其是北方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

    ――水土流失嚴重。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37%,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億噸。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土地退化、草場沙化、生態惡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積,加劇了江河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

    ――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截至目前,全國淺層地下水大約有50%的地區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約有一半城市市區的地下水污染比較嚴重,地下水水質呈下降趨勢。2003年我國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680億噸,約有1/3的工業廢水和2/3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排入水中。北方一些地區“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南方許多重要河流、湖泊污染嚴重。

    第4篇:洪澇災害防治范文

    排水追肥防洪澇

    “玉米是一種既怕干旱又不耐洪澇的作物,土壤濕度超過最大持水量80%時,它就會發育不良;被水淹沒3天,植株一般都會死。”農技專家稱,為應對局部地區因強降水帶來的洪澇災害,種植戶可采取以下補救措施:

    排除積水首先,清理田間背溝和邊溝,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降低土壤濕度和澇漬危害。同時,在天氣轉晴、地面泛白時,要及時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結,改善玉米的生長環境,促進根系生長。

    及時追肥其次,在強降水或洪澇災害后,土壤肥力被雨水帶走,此時應及時追肥,促使植株恢復生長。可選用尿素0.5%和磷酸二氫鉀0.2%,在完全溶解混勻之后,利用雨后放晴天,進行葉面噴灑追肥,需連續噴灑2次,中間每次間隔7天;同時,及時扶正倒伏玉米,用噴水清洗葉片,恢復葉子的正常光合作用;對受淹時間較長、災情較重的地塊,還需噴施高效葉面肥和促根劑,促進玉米恢復生長。

    人工授粉對處在授粉揚花期的玉米,要重施穗肥,每畝可追施尿素24斤或適量的人畜糞水。暴雨還可能影響玉米開花授粉,造成玉米禿尖、缺行少粒,種植戶可采取人工輔助授粉,辦法是在上午9-11時或下午4-6時,輕搖雄花進行授粉。

    適時改種最后,科學評估受災情況。若洪澇只造成玉米減產,種植戶不要輕易改種,但要是水淹造成大面積絕收,則需要及時改種短季蔬菜,如低海拔地區可補種一季糯玉米,爭取在國慶節后前后錯峰上市,以減少損失。

    培土去穗防倒伏

    強降水除了容易給玉米帶來洪澇災害,暴雨還時常伴隨著大風,造成玉米倒伏,影響生長和產量,因此,防倒伏是玉米種植又一項重要應急技術。專家介紹,防治玉米倒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人工去雄、培土防倒、化控防倒等措施。

    人工去雄目前虎林市平壩、低山地區玉米的揚花授粉期已經基本結束,而玉米的雄穗占植株高度四分之一左右,因此,種植戶可以人工剪掉雄穗,降低植株高度,有效減輕大風造成玉米倒伏的危害;同時還能增加田間植株的透光性,利于增強玉米籽粒的灌漿速度和顆粒重量。

    培土防倒在雨季到來前,可對玉米地進行中耕培土,中耕深度一般在5~8厘米,培土高度一般為8~10厘米,此舉可促使植株生根發育,增強抗風能力。

    化控防倒在風災較為嚴重的地區,還可以采取化控防倒,既噴灑一些化學調控劑,如玉米健壯素、金得樂、玉黃金等,抑制莖稈節間伸長,促進莖稈增粗,控制植株的高度,增強抗倒伏能力。

    種植防倒農戶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種一些抗倒品種。一般而言,植株較高、莖稈纖細、根系發育不良的品種倒伏幾率較大。同時,倒伏還與植株的生長發育特性有關,一般在抽雄前后,玉米莖稈相對柔弱,遇到大風容易倒伏,因此,種植戶可采取提早播種,避開雨季大風期。種植時,可適當加大玉米種植行距,增強田間的通風、透光能力,有利于促進植株基部莖節的發育,減輕植株對風的阻力,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玉米倒伏。

    第5篇:洪澇災害防治范文

    今年入夏以來,我國大部分地區出現異常天氣,南方兩湖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干旱,降水偏少,而北方出現暴雨、洪澇,呈現出“南旱北澇”的局面,這對農業生產造成了減產等破壞性影響,減弱了農藥市場的有效需求,在一些地區短期內造成了農藥市場的蕭條。但從長遠來看,也催生了一定的市場需求。

    首先,極端氣候有可能導致部分作物病蟲害重發,拉動農藥市場需求增加。前期的高溫干旱,容易造成農作物蚜蟲、薊馬、蚧殼蟲、紅蜘蛛、小菜蛾、螟蛾類和夜蛾類等害蟲暴發為害,導致藥劑防治次數增加。干旱也會造成稻飛虱、紋枯病、卷葉螟等呈加重發生趨勢,玉米的蟲害也會加重,對殺蟲劑、殺螨劑的需求會有明顯上升。高溫有利于病蟲害的大面積發生,從而增加農藥市場需求,拉動農藥市場需求。當前洪澇區發病明顯重于常年,三代玉米黏蟲在東北、華北和黃淮等玉米主產區正處于盛發期,需要防治的面積近2000萬畝,馬鈴薯晚疫病在北方九省區已發生近1000萬畝,比去年同期重發。由于東北等地洪澇的到來,再加上高溫潮濕,極易引發水稻病蟲害。洪澇災害后,水稻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稻飛虱、二化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等可能會加重發生,將會增加對殺蟲劑、殺菌劑的需求。

    其次,政府出臺的澇旱補貼政策將支持農藥市場的走強。近日,中央財政部門安排5億元資金支持重大病蟲防控和重旱區農作物改種補種。農業部要求,病蟲防控的補助資金,盡快落實到專業化服務組織,支持開展統防統治。農業部還要求,強化病蟲防控,加強病蟲監測,及時病蟲信息,大力推進統防統治,對重發區實施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堅決遏制病蟲暴發流行。隨著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政策措施和發放洪澇災害救助資金的陸續到位,生產自救將全面展開,這將有助于農民增加大旱后對農藥等農資的投入,有利于農藥消費環境的改善。一般來說,災后對殺蟲劑的需求可能有一個高峰,尤其是菊酯類、阿維菌素、吡蟲啉、毒死蜱、烯啶蟲胺、吡蚜酮、氯蟲苯甲酰胺等主流殺蟲劑市場需求有望呈現較大增長,一些殺菌劑需求也有可能增加。

    最后,南旱北澇的極端氣候將加快農藥產業結構的調整,一些品種的農藥用量將會增加,包括用于防治稻飛虱的吡蚜酮、毒死蜱、噻嗪酮、異丙威等,用來防治水稻紋枯病的丙環唑等,用于防治二化螟的阿維菌素+毒死蜱、氯蟲苯甲酰胺、烯啶蟲胺、吡蟲啉等,用來防治蚜蟲的馬拉硫磷、烯啶蟲胺、吡蚜酮、吡蟲啉、噻蟲嗪等,用來防治蝗蟲的氯氰菊酯、辛硫磷、印楝素、殺螟松等,用來防治卷葉螟的阿維菌素、毒死蜱、茚蟲威等,用來防治紅蜘蛛的阿維菌素、瀏陽霉素等農藥。

    在大旱、大澇這種極端氣候的影響下,殺蟲劑市場將繼續活躍,殺菌劑將穩步上漲,殺螨劑也將會有較大幅度增長,生物農藥逐漸升溫的態勢將會延續。

    第6篇:洪澇災害防治范文

    ——雨果

    有些不能復活

    1632年,中國江西省建昌府建昌縣一名男子漂洋過海,來到日本長崎縣。兩年后,身為當地興福寺默子禪師的他,在穿流整個長崎縣城的中島川河上,指導建造了一座眼鏡形狀的雙孔石橋。

    1647年6月,這座日本最古老的石造拱橋被大洪水沖壞,次年得以修復。1982年7月,歷經三百多年風雨的眼鏡橋,橋面鋪裝、防撞護欄和連岸橋臺又一次被大洪水沖跨,但橋基、橋墩和橋梁等主要結構得以幸存,很快又被修復。

    20年后,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程曉陶參加長崎大水災20周年紀念活動時,在一堆介紹日本長崎風光的小冊子中隨手一翻,就看見第一頁上印著修復后的鏡橋倩影。

    橋,可以一次次修復或重建。而30年前,在長崎這場城市型水災中喪生的299名市民,卻再也不能復活。

    上帝的滅世利器

    1982年7月23日下午5時左右,從海面飄來大團烏云,像塊黑布,一下子遮住了長崎市的天空。隨即,幾道閃光,幾聲霹靂,豆大的雨點瓢潑而下。不一會兒,閃電發狂迸射,撕裂天幕,大雨傾盆如注,有如天河決堤奔瀉。狂風如猛虎咆哮,雷聲如大炮轟鳴,房屋街道都似顫抖起來,一些舊門窗破屋頂吱吱搖晃一陣后被轟然掀倒。

    長崎市上空正好是暴雨中心,據暴雨觀測記錄,19時至20時,一小時降雨量最大達到了187毫米,總降雨量達到了500毫米,這是日本至今仍保持的一小時降雨量的最高記錄。長崎市與周邊地區的雨量過程圖表明,最大24小時雨量超過了600毫米。暴雨肆虐,在天空上耀眼閃電和建筑中昏暗電燈的照耀下,眼見雨水在大大小小的斜坡平道上快速匯集如溪,奔流向下;很快又壯如瀑布,沖刷直下;不久就形成洶涌洪流,狂泄而下。洪水旋卷著垃圾、桌椅、牲畜等各色雜物浩浩蕩蕩地一路摧枯拉朽,沖倒電線桿、樹木,沖走洗衣石、車輛,沖垮房屋、橋梁,沖到河道后沿河低洼處蓄積反涌,街道漸漸變成河道,雜物車輛飄如小舟,在水中旋轉碰撞。

    正在戶外或地勢低洼處的居民,有些被洪水沖擊卷入水中溺水而亡;有些碰到漏電的電線桿觸電身亡;有些因為車輛電路浸水無法打開車門,連車一塊兒,被沖進海灣活活淹死。這場暴雨奪走了299人的生命,形成重大人員傷亡。暴雨造成23346戶人家進水,1193戶人家的房屋倒塌或損壞,小汽車損失超過了2萬輛,交通、通訊、電力等生命線系統完全陷入癱瘓,財產損失重大。

    洪水過后,到處道路破裂、橋梁垮塌、房屋斷壁。垃圾袋、衣物、花草等掛滿斜倒在地的電線桿、樹木,瓢盆、收音機、床墊、門扇等深陷在淤泥堆里,四處狼藉,滿目瘡痍。有人到處尋找親友遺體,哀哭之聲時時可聞;更多的居民清理自家殘局,在廢墟中扒拉可用的物品;政府機關、醫療衛生機構、公用事業單位等相關人員在臟亂不堪、臭氣熏天的環境中,忙著搶修水、電、氣設備設施,忙著調集配發糧食衣物飲用水,忙著救治傷患,消毒防疫,防止胃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和各種皮膚病等多種疾病流行爆發。

    長崎的這場水災,建立起“城市型水災害”的概念。城市型水災,即城市地區不能及時排出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而產生積水洪澇災害造成巨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現象。近些年,強降雨造成的城市水害,在許多地區許多城市頻頻發生,已呈愈演愈烈的趨勢。2000年,韓國首爾,洪水肆虐后的街道上,無數汽車像搭積木似的交錯堆疊,水災導致49人死亡。2002年8月,捷克普降暴雨,首都布拉格上游梯級水庫像推多米諾骨牌一樣相繼緊急泄洪,致使低洼處積水深達4米左右,大量建筑地下室進水,市內3條地鐵均成了地下河,到次年3月才完全恢復通車。在美國,政府年平均花費的水災救災款高達30億美元,但年平均洪災傷亡人數仍是穩中無降,未投保的財產損失逐年增長。在非洲,暴雨洪澇后的城市貧民窟,往往尸橫遍地,更如人間地獄。

    由于老天爺發難,以現代化城市為受災主體的“都市型水災”已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重點。在電視等媒體現場報道、微博隨手拍等圖片、視頻沖擊下,城市水災看上去格外慘烈。一系列城市內澇洪災,像是在證明水災的確是上帝的滅世利器。而如果我們繼續對自然的教導充耳不聞,也許《圣經》中上帝以水災滅世、也以水災創世將不是傳說。

    總關風雨總關情

    日本長崎是一座三面環山的港灣城市,城市如只八爪章魚,從海岸線依次向山坳山崗觸須蔓延,市中心就處于圓形劇場底圈。長崎面海環山,同一地區存在著海洋性氣候、季風性濕潤氣候和臺風性氣候三種形態,降水量年均約2000毫米,雨水充沛。加之四周山陡坡急,地勢比降低,自古以來是洪澇災害的高發區。長崎市遭受1982年大型水災,客觀上是由于降水過強,但不可否認的是,長崎市在這次水災中遭受如此巨大的損失,還有很多其他因素。

    首要的是,城市人口高度聚集。1945年長崎市原子彈爆炸時人口只有24萬,死亡人數達73884人。近半個世紀后,長崎已成為擁有42萬人口的現代城市。在城市快速擴張中,新增市區或為山坳或在山岡,本身洪澇風險較大,地下排水管道建設、防洪排水標準與實際降雨量差距巨大。城市內天然綠地面積有限,很多地表被鋼筋水泥覆蓋,使得地表徑流劇增,有限的下水道無法及時將雨水排除。以往城外的行洪河道兩岸高樓林立,被擠壓成市內的排水溝渠,向市外排水的能力減退。城市建筑向高空發展的同時向地下發展地庫、車庫、設備等占用空間,一旦洪澇發生,各種地下設施即遭滅頂之災。城市交通、供水、供氣、供電等公共系統防洪意識和能力不高,1982年長崎水災中很多死傷源于倒地電桿漏電和全自動車門斷電后無法打開。

    總體來說,現代城市的快速發展、人口財產的高度聚集與城市排水防洪意識和能力之間的落差,是造成城市型洪澇水災的另一個客觀原因,也是城市型洪澇水災人員財產損傷慘重的主要原因。現代城市面對暴雨非常脆弱。即使只是水電氣、交通、網絡等城市“生命線系統”某個局部出現問題,也會給城市的運轉及經濟社會活動帶來極大阻礙,甚至波及臨近城市。可以說,城市型水災所帶來的間接影響和衍生災害還要遠遠大于被淹區的直接損失。

    暗處已無秘密

    其實,日本上世紀60年代進入快速發展軌道后,城市化進程過快引發的城市治水矛盾在70年代就爆發出來了。1972年7月9日至15日,發生在大阪一帶的暴雨總雨量只有328.5毫米,1小時最大降雨量才25.5毫米,卻形成了洪水四溢的局面。1973年,大阪府大東市71戶災民,依據1947年“國家賠償法”第二條和第三條聯名國家、大阪府、大東市三級政府,要求5255萬日元的損害賠償。1975年,繼這起日本水害訴訟第一案后,水害訴訟案件猛增到18起,成為推動“日本河川行政管理變革的前奏曲”。

    首先,大東水害訴訟事件之后,日本各級政府感受到民間對治水需求的壓力,對都市防洪治水的認識深度和重視程度都顯著增加。1975年第5個治水五年計劃投資完成率從第3個5年計劃的71%迅速上升到100%。日本河川治水、災后恢復重建等相關事業費占國家公共事業費的比例提高,1977年最高達到20%。將“新型都市水災”成災機理與治理對策列為一級資助的課題、科研投入也明顯增大。

    其次,針對城市型水災害的新特點,采取了系列綜合變革措施。20世紀70年代,日本社會資本(國家經濟基礎資源設施)整備審議會下設的河川審議會,在對口的河川局工作指導下,建議促成了日本特定河川綜合治水對策,即對高速城市化的流域,實施以綜合治水對策為骨架的流域整治計劃。1979年日本鶴見川被建設省指定為“綜合治水特定河川”,1980年成立的“鶴見川綜合治水對策協議會”,在著眼于提高城市排水能力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雨水蓄滯”技術,即在小區周圍、樓間空地、學校操場、河道邊公園等地方修建雨水調節池,以臨時蓄水,分滯洪澇。并大力推廣“雨水滲透”技術,即將不透水路面、蓄水池改用透水材料建設,讓雨水回補地下。鶴見川流域成為日本綜合治水對策的成功典范,其經驗模式得以在日本全面推行。

    再有,日本非常重視依法治水,以法律制度推動防洪治水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日本1949年就制定了《水防法》,此后在國土水資源利用和保守方面先后頒布了《治山治水緊急措施法》(1958年)、《水資源開發促進法》(1961年)、《河川法》(1964年)、《水源地域對策特別措施法》(1973年)等。在城市建設方面與防洪治水相關的法律有《都市公園法》(1956年)、《下水道整備緊急措施法》(1961年)、《都市公園整備緊急措施法》(1962年)、《都市綠地保全法》、《廢棄物處理設施整備緊急措施法》和《住宅建設計劃法》(1966年)、《都市計劃法》(1968年)等。2000年,在名古屋城市大型水災后,又痛定思痛全面修訂了《水防法》,加強水災害應急管理,強調向社會公布洪泛預想區和包含有避難場所等信息的“洪水災害地圖”。2003年,日本又頒布《特定都市河川浸水被害對策法》和相應的實施規則,打下了日本城市防水體系的重要基礎。該法案對特定都市河川的指定、防水規劃、防水措施、規制方式及法律責任等作了全面規定,特別要求新建設施雨水滲透阻礙面積1000平方米以上的必須取得許可,并必須根據地面硬化增加的徑流量按防洪標準配建相應雨水蓄滯滲透設施。

    還有,日本近些年來非常重視地下骨干排水管建設和城市洪澇災害信息管理建設。20世紀90年代起,日本對東京、大阪等超大城市投入巨資改建地下骨干排水管系統。在東京城區地下60米深處,逐漸形成了凈空高達20~30米的地下巨大運河系統,并且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統、GRS管理系統等電氣和探測技術,對整個地宮基本上實現了電子化覆蓋和控制。在緊急情況下,其通風、排水設施還能夠作為核爆緊急避難場所等的比例提高,1977年最高達到20%。將“新型都市水災”成災機理與治理對策列為一級資助的課題,科研投入也明顯增大。

    構建良心的法律底線

    由于大都市氣溫高、粉塵大、熱氣上升,容易形成周邊氣流匯聚的熱島效應,而上升熱氣流一旦遭遇高空的冷氣團,就容易形成暴雨。城市雨島效應與熱島效應相伴而生,超大型城市暴雨的頻率與強度會高于周邊地區,因此大都市更容易成為暴雨中心、更容易遭受洪澇災害的現象將會長期存在。

    然而,除少數發達國家發達城市外,許多大城市針對都市型水災害,并沒有未雨綢繆,甚至遭受慘痛教訓也未能亡羊補牢,大災大治。雨果說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良心。在信息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日本、美國這些國家大型城市下水道建設經驗、綜合洪澇防治經驗已輕輕松松可以獲得。

    現代城市建設中,許多建設工程會帶來阻礙行洪排水的負外部性,這些因素絕非個人、家庭、團體的力量可以防止;而大型的防洪治水工程更是公共工程,沒有政府主導實際很難推動。城市建設的長遠規劃、地上地下工程的同步進行,需要許多個公共部門協調進行。城市洪澇水災防范工程建設與水資源的蓄積開發利用的并存和并行,需要綜合的權衡和周密的論證。城市水災風險防范中市民的參與和動員,需要建立政府與市民間的信息暢通和良好互動。大都市城市排洪與周邊地區城市間的局部和整體利益的沖突與協調,需要不同政府間的溝通和支持。這些都需要長遠的規劃、詳細的方案、具體的標準和切實的執行,都不是單憑社會結構中的某些組織和個體的良心就能順利推動的,根本上得依靠一套可行的制度去形成正常的工作機制。

    法律是一個社會的道德底線。在頻頻發生的城市型水災面前,當務之急需要建立完善與城市水災防范相關的法律制度,在城市地下管道規劃、公共工程投資、建筑配套設施、地面施工標準、綠化滲水措施、洪澇風險信息公布、洪澇保險計劃等方方面面明確具體的法律規則和法律責任,才能做到排蓄兼顧、風險可控、長治久安,才能避免短視工程、豆腐渣工程、污染工程帶來的更大危害。

    我們只有構建起城市建設良心的法律底線,才能構筑好城市洪澇災害的抵御防線。

    公民的責任

    城市洪澇災害防控是非常復雜的。現代城市洪澇災害防控的現實經驗表明,完全控制洪澇災害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經濟的,城市洪澇災害防控理念應從控制轉向預防管理,走上洪澇風險預防與合理承擔結合的新型模式。而良好的城市洪澇災害管理需要應將雨水排放與雨水蓄積利用結合起來,應將工程與非工程的措施結合起來,應將政府公共部門和社會民眾結合起來。可以說,公眾的參與和民眾的整合已成為現代城市洪澇災害防控的一個共識。

    第7篇:洪澇災害防治范文

    關鍵詞:水旱災害 格局分布 時空布局

    中圖分類號:X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7(c)-0212-01

    近些年來,全球的自然災害平法頻頻發生,特別以水旱災害為主,給世界各國帶來了造成了極大的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故許多國家與地位都紛紛開展看有關水旱災害影響評估研究。如國外最早展開水旱災害研究的相關報道就是美國在1933年對其田納西河流域的洪澇災害所作出的風險評估報道,直至1980年代,日本、英國與澳大利亞等國家也紛紛開始了有關洪水、臺風與海嘯等災害的風險評估,而我國關于農業水旱災害風險評估研究主要是從1990年代開始了,由史培軍、劉立新與趙世鵬等人所展開的關于水災風險的評估報道。到了21世紀,伴隨水旱災害危險性的逐漸升高,關于我國農業水旱災害的風險評估已經成為了人們重點關注的一個研究熱點,如張順謙與陳家全等研究者就在應用信息擴散理論與模糊數學方法的基礎上對四川盆地與東南沿海三省地位的農業氣象災害進行了風險評估分析。然而,一直以來,研究者們多關注于水災或是旱災的單個風險評估,而對于水旱災害的風險評估分析較少,而且對于我國水旱災害時空格局研究,也大多數選取的信息源為氣象站點的相關信息,或是歷史事件的記錄,亦或是以省為統計單位所進行的災情數據等,而以縣域為研究單位的災害信息還比較少,且大多數是關于水災或旱災的單個時空格局研究,關于水旱災害的整個時空格局研究較少[1]。故下面筆者就從水旱災害的危險系數總體格局與時空分布特征兩方面展開具體的分析。

    1 中國水旱災害的危險性總體格局分析

    近60年來,我國水旱災害的危險性整體布局主要呈現出東西兩方向的分異,其東部地區要遠遠地高于西部地區,而這也正是氣候、地貌與人類活動等多個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結果。同時,水旱災害危險性的高值地區也表現出了較顯著的南北分異,且高值縣區達到了956個,幾乎占了我國總縣數的40.5%。下面對其進行具體的分析。

    第一,在東部地區存在著3個水災的高危險區,主要是東北平原區與江淮流域以及東南沿海地區。而導致這些地區頻繁發生水災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受到地貌格局的影響,這些地區多位于我國東部的匯水區,且地勢以平原與丘陵為主,整體地勢較低,極易形成洪澇災害;而另一方面則是受到夏季風與臺風暴雨天氣的影響而導致的,我國夏季風從5月初移到華南沿海地區,然后逐漸向北推進,逐漸影響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以北地區與華北、東北地區,從而直接導致這些地區雨量迅速增加,最終形成洪澇災害;此外,人類經濟與社會活動在這三個地區的逐漸發展與壯大也是造成該區域山洪與洪澇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原因。

    第二,北部地區存在著3個旱災高危險區,主要為內蒙古中東部與陜北地區以及云貴地區。而造成這些地區頻繁出現旱災的原因主要為全球氣候變暖、氣候出現異常以及北方的干旱化,加之北方農牧交錯帶旱作農業的不斷發展以及生態環境的逐步退化也是造成這些地區出現旱災的重要原因。

    第三,水旱災害的雙高危險區的高值縣大約有154個,大約占了我國總縣數的6.5%,且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平原西部地區與北緯35°~北緯25°之間,加之受承災體本身的脆弱性與抗災能力的地區差異性影響,使得水旱災害組合與危險程度高低出現主要以縣域間鑲嵌結構分布[2]。因此,通過上述對我國水旱災害區域分布特點的分析,可知東北平原地區、東南沿海地區、陜北地區與華北平原地區、云貴高原、內蒙古中東部以及長江中下游地區、新疆北部等地區是我國防治水旱災害最為關鍵的區域。

    2 我國水旱災害的危險性格局的時空特征

    第一,季節變化特征。總體來說,我國水旱災害的危險性格局季節變化比較顯著,且整體呈現出夏季水旱災害的危險系數較高,且高值范圍較廣;其次則為春季、秋季與冬季,其中春季的季節變化特征為“北旱南澇”,秋季的旱災危險系數較低,且呈現出東南沿海地區的水災危險系數較高的特點,而冬季則整個水旱災害的危險系數都比較低。

    第二,月變化特征。一般來說,我國水旱災害的危險性格局月變化同降水帶的逐漸推移與承災體的月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以每年10月~次年3月為我國水旱災害的低危險性階段,而其它6個月我國水旱災害的高危險性呈現出較大面積分布,而且其高值區隨著季節的變化而逐漸推移[3]。其中,4月份,我國水旱災害的危險性呈現出南北分異特征是,并逐漸形成了“北旱南澇”的格局分布;而5月份,我國水旱災害的危險性的“北旱南澇”特征更為明顯,且水災高危險區主要集中在我國的華南地區與新疆北部地區,而旱災的高危險區則集中分布在我國的陜北地區;6月份,我國的水旱災害危險性的格局分布同5月份相似,但其高危險區范圍正逐漸增大,形成了明顯以秦淮線界線的”北旱南澇“格局;7月份,水旱災害的高危險區主要分布在內蒙古中東部與長江中下游地區,且水災的高危險區逐漸向西北地區擴大;而進入8月后,水旱災害的危險系數明顯降低,且因受臺風暴雨與極鋒達到影響其高值區也逐漸向北部與南部沿海地區推移,直至9月,水旱災害的整體危險系數正在逐漸減小,且水災高值區逐漸向南部推移,并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

    3 結語

    綜上所示,我國水旱災害的危險系數整體呈現出東西分異的特征,且東部地區由于受到氣候、地貌與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范圍要比西部地區大得多,同時,通過分析發現,東北平原地區、內蒙古中東地區與江淮流域、陜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地區、云貴地區是我國水旱災害的高發區域,同時也是我國防治水旱災害的幾個重點區域,今后必須采取相關措施對其加以防治。

    參考文獻

    [1] 劉蘭芳,劉曉燕.衡陽市農業水旱災害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30(3):99-102.

    第8篇:洪澇災害防治范文

    【關鍵詞】遙感;土地;監測

    0.前言

    眾所周知,土地不僅僅是我們在地球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更是國家經濟建設的基石,社會穩定的保證,所以如何合理的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們當前乃至未來發展的根本方向,伴隨土地空間遙感監測技術的應運而生,空間遙感監測技術在土地調查、耕地保護、土地監察中已應用十余年,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1.遙感監測技術簡介

    1.1什么是遙感監測技術

    所謂遙感監測技術,簡而言之就是根據電磁波的理論,應用各種傳感儀器對遠距離目標所輻射和反射的電磁波信息,進行收集、處理,最后完成成像,從而對地面上的各種景物進行探測和識別的一種綜合性監測技術空間遙感監測技術的優點主要體現在:遙感探測范圍大,監測受地面條件限制少,遙感監測手段多樣,遙感監測獲取的信息量大等。

    1.2遙感監測技術的應用

    空間遙感監測技術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農、林業方面,地質方面,地理方面,海洋方面,水文方面、氣象方面、測繪方面、環境保護和軍事偵察等許多領域。

    2.空間遙感技術在土地管理中的應用

    2.1空間遙感監測技術在土地變更中的應用

    目前,我們國家已經將土地資源利用情況的變更調查與遙感監測工作完全的統一起來,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監測與核查工程現已全面啟動。這一工程要求:全國各地區的國家土地監管部門,應該在遙感監測技術發現的變化圖斑的引導下,將傳統的土地的大范圍變更調查轉變為明確的點線形式調查,這樣不僅僅為實際工作的人員減少了大量的工作量,使得調查工作有繁瑣變成簡單;也極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準確性。在調查中,我們可以通過抽取部分重點地區,重點地類,進行細致的實地核實工作。

    空間遙感監測技術在土地變更調查中的應用具有:監測技術方法先進,減少人為干預因素、保障數據真實可靠,監測數據覆蓋面廣,實際監測的整合度高等優勢。

    2.2在洪澇地質災害預測方面的應用

    我們知道,洪澇災難作為自然災害中的一員,其發生具有突發性、難預警的特點,然而,在實際的救災工作和災后重建工作的安排時,我們要及時、準確、可靠的對洪澇災害的相關信息進行采集和反饋。洪澇災害信息的傳統采集方法,一般周期長,效率低,所以很難滿足防洪抗澇工作的需要,而遙感監測技術則因為具有觀測范圍廣,獲取信息量大,信息獲取速度快,實時性好,動態性強等優點而廣泛地用在洪澇地質等自然災害評估中。

    比如,在具體的洪澇災害發生時,一般情況下災區的耕地,道路都會受損,發生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這時國家為了快速的獲取地質災害實情,為災后重建提供基礎數據和決策依據,會開展臨時的遙感影像災情復合項目,獲取相應的衛星影像,再由專門人員對衛星影像進行校正,融合,鑲嵌等工作,最終制作出數字衛星正射影像圖;還要將災區的災后影像與災區標準時點統一更新二調數據庫也就是災情發生前的影像數據進行對比分析,通過比較提取出災毀耕地和地質災害信息的圖斑,結合相應的軟件進行處理,最終得到災害發生區域地形地貌,受災面積和統計報表等信息的直觀展現,可以說,遙感監測技術在災區的災情評估及災后重建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2.3空間遙感監測技術在土地執法檢查工作中的應用

    土地資源的執法檢查,一般情況下,是在年度土地變更調查國家級外實地核查后,國家根據具體的年度變更調查數據庫以及相應的土地遙感監測成果,還要參照對應的遙感監測影像,從眾多的監測圖斑中抽查出重點圖斑,從而開展土地執法檢查工作。

    而對于遙感技術所得到的遙感影像,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客觀而持久的解譯數據源,同時由于這些數據結果還具有重現性,所以土地執法檢查部門完全可以根據這些數據,對具體區域土地利用中的不合理情況做到事前發現,事中跟蹤,事后評估,最大限度地發現各地的土地違法行為,并及時地采取相應的有效處理措施,從而在根源上杜絕土地的違法使用行為,加強人們對土地合理利用的意識。

    2.4空間遙感監測技術在二次調查土地標準時點更新中的應用

    一般情況下,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是在土地利用更新調查的基礎上開展的,在實際土地使用情況調查中由于兩次調查的時間跨度長,而遙感監測得到的變化圖斑多,所以在實際調查中,調查人員面臨時間緊,任務量大的問題,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國家利用空間遙感監測技術對全國土地使用現狀的二次調查也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在土地利用的二次調查中,我們要充分結合二次調查初始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的相關信息,利用計算機自動發現與人工判別相結合的方式,在遙感監測儀器上找到土地利用現狀發生變化的最適圖斑信息,之后再以實際土地變化信息圖斑為基礎制作調查底圖,全面開展標準時點統一更新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此時做好土地圖斑更新成果與空間遙感監測成果相銜接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最終保證全國土地二次調查工作順利進行。

    2.5空間遙感監測技術在城市開發區監測中的應用

    在開發區的具體監測時,我們首先要依據國家級開發區的四至范圍和總體規劃圖對開發區的理論建設有一個總體認識,然后再配合高分辨率的空間遙感監測衛星影像技術,對開發區實施具體的現狀和變化進行全面而細致的監測。當然,在實際監測工作中,監測開發區的土地利用與行業用地現狀,結構,土地的規劃執行情況,土地開發利用的集約化程度及以新增建設用地為主的年度變化等有關情況是實際監測的重中之重。

    對于具體的開發區,我們必須要分析其實際土地使用狀況,并及時建立開發區的空間遙感監測數據庫,這樣就可以方便國家通過監測開發區的土地利用現狀,土地變化與土地規劃的實際執行情況,研究并確定適合具體開發區的國家土地監測指標,建立完善的國家級開發區預測、預警系統,為國家土地監管部門提供快速而可靠的信息,保證開發區的有序發展和國家土地的合理使用。

    3.結語

    當今社會,遙感技術由于具有高空間分辨率,高光譜分辨率等特點,加上多平臺、多傳感器數據的不斷涌現,其在土地資源管理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顯著的作用。所以,在土地利用問題上,我們要充分利用遙感監測技術,一方面使國家對于土地的管理不斷的規范化、科學化;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證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向平等.重慶市酸沉降污染造成的植被受害狀況遙感監測研究[J].國土資源遙感,2008,4:14-20.

    第9篇:洪澇災害防治范文

    【關鍵詞】城市規劃 城市災害 防治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不斷的發展,城市災害也不斷的上升。主要表現在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正是相互結合導致了當代城市災害發生頻率加快、危害性增強的現象,從而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于是進一步進行探究,對城市災害加以分析,從而采取相關的防治措施,減少災害的發生頻率,維護城市建設的秩序[1]。

    二.城市災害

    (一)城市地質災害

    1.地質災害常常表現在地面沉降和坍塌以及出現裂縫、泥石流等等現象。主要是有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結合,常常影響到人民的生活安居秩序問題,危及到人類的自身安全與財產損失。最主要的城市地質災害出現在泥石流、滑坡和崩塌,這是人們比較常見的災害,需進一步探討。泥石流通常發生地帶處于山區小流域,其形態是固液混合流體,是泥沙與泥石的參合,主要還是有大量的泥沙石塊。泥石流一旦產生,就會從山澗中濺出峽谷外面,可以看到濃煙騰空,泥石翻滾,整個山都震動起來的情況,爆發后就堆積在山口。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沖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下,土層和巖石層整體或分散地順斜坡下滑的現象。往往在滑動邊沿處出現一些崩碎的石頭在翻滾著,其滑動方向一般是從高處往下滑,分整體與部分下滑。崩塌常發生在陡峭的山壁上,巖土體一瞬間的自由落體運動,往往會出現洶涌翻滾,瞬間爆發撞擊堆滿了山腳,看上去形成了另一種堆積物了。

    2.城市建設中地質災害危害極大,影響到人類的正常生活秩序以及經濟上的損失[2]。發生泥石流的災害,其中突出的特點表現在沖擊力非常強,范圍廣,突發性高等等,導致人類生命安全受到傷害以及財產經濟上的損失。對于滑坡,往往出現在一些交通運輸與城市建設上,受地質和人為的影響也會造成極大的破壞性。發生崩塌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地震與海嘯,洪水和干旱的自然因素,另外還有一些人為因素,比如修筑水庫與開挖坡腳等等,都會造成重大的破壞[3]。

    (二)氣象災害

    1.干旱災害

    干旱是指因水分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持續水分短缺現象,主要有幾個特點:(1)發生頻率高。據統計,1950―1990年間,我國共有11年發生了重特大干旱,發生頻次為26.83%,因干旱造成糧食損失占糧食總產量的4.02%。之后發生干旱的情況越來越多。(2)分布面積廣。曾經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尤其是在西北地區。目前,除了北方干旱災害的加重,已經向南方和東部多雨區旱情蔓延,甚至遍及全國。(3)危害性大。全國除了西部地區之外的區域,由于干旱對我國城鄉飲用水安全、經濟社會發展、生態與環境造成的損失,危害性極大。出現干旱缺水,工業布局不僅受到限制,而且遭遇大旱年份,為保生活用水,有少數的企業將會面臨破產與半停產的情況,這會直接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破壞企業的經營活動。江河來水不斷減少,不僅會導致斷流和斷航,缺少了水的源頭,更加導致干旱。而且過度開采地下水,都會使生態與環境惡化,造成生態不平衡。

    2.洪澇災害

    洪澇災害是指因氣象等原因使水位異常升高,沖破堤岸,淹沒田地、房屋,淹死人畜并引發疾病等災害現象。我國江河錯綜復雜,湖泊眾多,河流密度大,對于一些密集型城市,一旦發生災害,損失可想而知。根據相關部門的近十年的統計,其中的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非常嚴重,在糧食上平均每年損失250億公斤,經濟損失近2500億元。在過去的長江流域及松花江等等的洪澇災害損失達3000億元,其中有大于3000多人死亡。長期的天氣原因,造成持續的降水,產生了更加強度的暴雨甚至更強的大暴雨,這是這次洪澇災害的所在因素。

    (三)建筑施工中的事故災害

    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安全事故。其中安全事故是由于生產經營活動而產生的,嚴重破壞了施工的設備和儀器,同時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影響到施工進度和企業的經營狀態,甚至危及工作人員的生命[4]。其中安全事故主要分為高處墜落、施工塌臺、物體打擊、起重傷害、機具傷害等“五大傷害”類型,還有其他的一些因素。這些災害時不時都有可能產生,對企業對個人都有著不定期的“殺傷力”。

    三.城市規劃中的城市災害的防治

    1.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的防治取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區,各種重點工程,旅游景區以及交通運輸等等。其中對泥石流防治方法是對已塌陷坑實施填堵處理,制止水的滲入,其中在設計和施工上面要安裝一個排水設備[5]。對于滑坡與崩塌災害應當設置排水渠道或者加強固定的措施,防止出現裂縫導致坍塌。應當堅持防治結合,預防為主,按照綜合治理的原則對泥石流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對于地址災害的防治要按照國家相關部門的規定的基礎上,采取合理的措施。把地質災害必須要融入到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行列中去,重視防治城市災害。并且貫徹綜合治理、全面規劃、防治結合、以防為主的原則進行,加強防與治的綜合管理方針。由于地質災害的起步比較晚,常常出現擬定的一些不適應的制度與規范,這些需要不斷從時間中加以完善,才能有效地進行城市災害的防治工作[6]。

    2.氣象災害的防治措施

    (1)公眾服務進一步優化。我國對于氣象的服務通常是利用電視與廣播以及通訊網絡信息平臺來傳播,深受廣大社會公眾的歡迎和好評。每晚的天氣預報節目的收視率大,可以得知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同時也建立了詳詢氣象的電話服務如打“121”,已經在全國蔓延開來。

    (2)專業氣象服務發展迅速。為了更好地加強人民的需求,展開了氣象服務領域,已經向工商業和農業,以及交通建設與體育項目等等一百多個行業展開,服務面已經廣泛蔓延全國,從而更加滿足人民的需要[7]。

    3.建筑施工事故防治措施

    (1)法律方面:貫徹我國相關部門的法律法規,著實規范建筑市場。隨著建筑業的不斷發展,國家相關部門應該根據其中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合理的法律規范,并且聯系下未來的發展趨勢,與時俱進。倡導有法必依,有章可循的法律制度,使整個法律體系更加地完善。

    (2)人員方面:在人員管理上,需要對施工人員與相關操作人員進行專業的培訓工作,從而提高相關人員的職業素質水平。特別是針對一些新職員或者剛上任的工作人員安全培訓工作。為了防治安全事故的發生,企業必須要培養一支強大的隊伍,定期培訓一些領導和操作人員,認真學習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相關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在人員培訓上,必須通過相關的考試才可上崗。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城市災害是城市居民生活不可避免的因素,同時也嚴重阻礙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城市災害的頻繁發生,希望通過城市規劃對城市災害的防治[8]。當然,城市災害的防治不僅僅按照城市規劃就可以完成的,還需要多加努力,實行防治措施和防治意識,但是城市規劃在城市災害防治中占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 丁建偉.城市減災與城市規劃[J].災害學,1993,8(3):90-94.

    [2] 王軍,張東煥.城市地質災害防治對策[J].城市管理與科技,2008,5(3):133-134.

    [3] 王新朝.城市地質災害分析與防治規劃[J].山西建筑,2009,35(20):85-86.

    [4] 肖桂清,侯建國.加強建筑工程抗震設防的若干對策和建議〔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第37卷第4期.77-81.

    [5] 關賢軍,徐波,尤建新.完善我國防災救災體制、機制和法制[J].災害學,2006,第21章.

    [6] 皇甫明張京祥陸梟麟.城市規劃與城市災害及其防治[J].國際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 | 成人国产午夜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欧美|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 免费看的成人yellow视频 |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依依成人精品|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成人a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成人影片在线免费观看| 午夜精品成人毛片| 成人短视频完整版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嘿嘿视频网站在线| 黄色成人免费网站| 免费看一级淫片成人|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在线播放|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 91成人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8|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大帝| 成人a一级试看片| 桃花阁成人网在线观看| 爱情岛永久地址www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tv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国产成人片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18岁日韩内射颜射午夜久久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