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康復護理的目的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護理專業;康復護理課程;開展;思考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2-0150-01
引言
康復護理是康復醫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康復醫生或康復專業人員對有各種功能障礙的患者進行的功能恢復護理。康復護理的基本任務是康復醫生或康復專業人員運用康復護理技術對患者實施符合專業要求的健康護理以及有助于患者康復的功能訓練,進而預防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祻妥o理能夠有效地幫助患者提高他們的生命質量,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的身心健康,使他們盡快地回歸社會生活。
1.開展護理專業康復護理課程的意義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們對自身的健康狀況越來越關注,對健康的需求也不斷提高;同時,人類的“疾病譜”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現代醫學的發展已近進入生物-心理-社會這樣一個階段模式??祻妥o理已經滲透到臨床醫學的各個領域并與臨床工作者的工作密切相關,因此,康復醫學在醫學領域越來越突顯其重要性。另一方面,患者在有護理人員進行基礎護理的同時,如果能夠盡早地介入康復護理,由專業的康復醫生或專業康復人員對患者實施符合專業要求的健康護理,以及幫助患者進行功能康復的有關訓練,可以使患者盡可能地恢復健康,盡快地回歸到家庭和社會。
2.護理專業康復護理課程開展中存在的問題
(1)對康復護理課程的重視程度不高。我國的康復醫學起步比較晚,雖然在近幾年得到了較快發展,我國很多綜合性的大醫院都開設有康復醫學科,也有不少的醫學院校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就將康復護理作為選修課,但是,各大醫學院對康復護理課程的重視度卻依然不高,甚至認為與其他的專業課(如:兒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內外科護理)相比,康復護理是一門可有可無的課程,醫學院校只是一味地狠抓學生的專業課,對于像康復護理這樣對學生畢業后的臨床工作沒有太大幫助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能少安排就盡量少安排,這就造成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重視這門學科,因此,也就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康復護理這門課程。(2)教材更新慢。我國現階段大多數醫學院校所使用的康復護理教材是2012年出版十二五規劃教材。教材的內容包括康復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內容涉及康復評定、康復治療技術、常見傷病的康復護理等。但教材中案例和康復護理的具體研究都是2012年以前的,之后并沒有對教材內容進行實時地更新,這就造成了教材知識的滯后性,不利于康復護理課程的開展。(3)教學方法落后??祻妥o理學的課程設置目的是為了讓醫學生對康復醫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有一定的了解,讓醫學生了解康復醫學在臨床醫學中的重要性,掌握康復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區別,重點掌握一定的康復治療手段以及一些常見病的康復治療。大多數的醫學院對這門課的教學多以啟發式的理論講授為主,同時配以多媒體板書相結合。(4)課程安排不合理。護理專業的課程安排分為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及實訓課。大多數的醫學院校的護理學專業課一般有內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心理與精神護理、急救護理、老年護理、中醫護理等,有的學校沒有將康復護理學納入專業課的范圍,只是作為選修課設置。
3.開展護理專業康復護理課程的建議
(1)強化對康復護理過程的認識??祻歪t學已經成為醫學領域的四大分支之一,對維系人類的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康復醫生或康復專業人員在臨床工作中運用康復技術對患者進行康復治療,能夠使患者更快地恢復健康。此外,以人的健康為中心,將護理程序作為框架的整體護理模式在我國的醫療機構正被廣泛推行,這使得護理工作的職能和范圍不斷擴大,這就要求護士的知識與能力結構不斷加強,為了適應我國當前對護理人員能力要求的變化,醫學院校應該充分認識到開設康復護理的重要性,在醫學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中,增加設置康復護理課程。(2)適時更新教材。教材是知識傳授的基本資料,符合當下醫學發展的教材能更有效地幫助醫學生了解醫學的前沿研究成果,使醫學生能夠確定學習的方向。(3)創新教學方法。單一的理論講授的教學方法是無法達到康復護理的教學目的的,因此,在康復護理的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將理論講授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臨床實習的方法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在實習過程中熟練地掌握康復護理技術。同時,還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來提高教學效果。(4)增加康復護理課程課時安排。在教學安排過程中,增加康復護理課程的課時能夠幫助醫學生在學習期間更好地掌握康復護理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術,為他們以后進入臨床護理奠定基礎,因此,適當地增加康復護理教學的課時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康復護理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所以,在教學安排中,應該偏重實踐教學,適當增加實踐教學的課時安排。
4.結語
對護理專業康復護理課程的開展進行思考,通過對康復護理課程開展中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能夠探索出康復護理未來的發展方向,對今后康復護理護士的培養做出正確的指導,培養出順應康復醫學發展需要的合格的康復專業人員,使我國的康復醫學和護理跟上國際康復護理發展的趨勢,并為逐步形成我國康復醫學體系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郭銳.康復護理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芳盈.我國職業教育康復治療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
通訊作者:李紅霞
【摘要】 目的 探討腦卒中患者對早期康復護理知識需求及行之有效護理對策。方法 采用問卷方式對168例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知識需求及護理教育方式需求進行調查。結果 患者對早期康復知識的需求依次為:心理社會經濟支持、疾病的治療效果及預后、早期康復護理的目的、治療方法、肢體活動、自理能力、效果評價、出院指導、時間、。98.81%的患者希望護患一對一的講解示范,64.29%的患者希望病友的經驗介紹,92.86%的患者強烈需求出院指導。結論 通過對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知識需求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減少遠期并發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助于回歸家庭和社會。
【關鍵詞】 腦卒中; 康復護理; 調查
據衛生部統計,我國現有腦卒中幸存者700萬例,每年新發患者約為150萬例,發病率為每年219/10萬人。腦卒中的致殘率為86.5%[1],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達到了43.2%[2],嚴重了影響了生活質量。近年來國內學者主張在發病后盡早進行康復訓練,最大限度地促進功能恢復,減輕殘疾[3],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文旨168例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知識需求調查,針對知識需求提出護理對策,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2010年共收治腦卒中的患者共168例,其中男性為96例,女72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71.5歲。文化程度:本科10例,大專28例,高中及以下學歷130例。病例根據臨床表現結合CT或MRT確診,符合我國腦血管診斷標準[3],同時也符合以下條件:(1)腦梗死發病1~21 d,腦出血后10~21 d,GSC>8分,生命體征平穩48 h,年齡42~78歲,有肢體功能障礙。(2)無嚴重的心肝腎等臟器疾患,無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
1.2 方法
1.2.1 調查內容 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腦卒中早期康復護理知識需求,第二部分為行之有效的護理對策需求。包括:(1)患者的一般情況,如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經濟狀況等。(2)對疾病的相關認識,如腦卒中的危險因素、臨床癥狀,并發癥、預防保健知識等。(3)對早期康復護理的知識需求,如早期康復護理的目的、治療方法、肢體活動、自理能力、效果評價、出院指導、時間、等。(4)心理社會支持,如心理支持、經濟支持。
1.2.2 調查方法 采用參閱相關文獻自行設計的問卷進行調查評價。具體方法:選用具有年資5年以上及臨床經驗豐富的護士統一培訓,結合醫生的診療計劃,根據早期、整體、綜合康復的治療原則,應用感覺、運動的訓練,打破或抑制異常的運動模式,以分離、協調的運動模式方法為出發點,按照腦卒中功能恢復的特點安排治療和訓練,并依據患者的實際功能狀態進行調整,并實施早期康復護理計劃。平均于病后4天開始,按照早期康復流程進行康復訓練,時間為4周,1次/d,每次30 min,其余時間由家屬幫助訓練,效果評價在腦卒中康復治療開始前及治療4周后各評定1次。臨床神經功能缺損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IHSS量表)。運動功能采用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測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肢體功能評定采取MAS評分[4],ADL評定采用Barthel指數評分。
1.3 統計學方法 將有效問卷采用百分率表示,并應用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2 結果
2.1 168例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知識需求情況見表1。
2.2 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護理對策需求情況見表2。
表1 168例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知識需求 n(%)
表2 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對策需求 n(%)
2.3 由表1顯示 100%的患者強烈需求疾病知識,82.14%~98.81%的患者強烈需求早期康復護理的時間、指導、出院指導自理能力、肢體活動、目的治療方法及效果評價。88.1%的患者強烈需求心理支持,96.45%的患者強烈需求經濟支持。從表2得出結論,98.81%的患者強烈需求護患一對一的講解示范及康復護理的處方,64.29%的患者希望病友的經驗介紹,98.81%的患者強烈需求出院后的咨詢。
3 護理對策
3.1 評估患者知識需求,有效地實施健康教育 對病殘者按護理程序進行恰當評估。根據患者的意識、肢體活動、自理能力、吞咽功能、心理狀況、結合輔助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準確評估病情,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減少遠期并發癥為目標,有計劃、目的、系統、科學的制定早期康復護理標準計劃,鼓勵和發揮患者的自律性、主動性,激發其參與治療護理的積極性,使患者由被動接受治療及護理轉為主動參與,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參與治療,使早期康復護理標準計劃得以順利實施。
3.2 因人施教,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康復知識 資料中顯示,住院期間的天數、文化層次的高低直接影響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及預防保健知識接受的差異。因此,針對文化層次低、家住農村的患者應采取集體講座、康復訓練示范,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腦卒中疾病轉歸及康復訓練方法并進行示范操作。針對文化層次中等及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可采取文字教育(宣傳欄、功能鍛煉的處方、手冊)及口頭相結合的方式。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申請向醫院授課。
3.3 提高護士綜合素質,切實做好健康宣教 護士的綜合素質是實施康復護理的重要保證。護士應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多形式的健康教育指導,綜合的運用能力和溝通技巧,在了解患者知識需求的基礎上,護理人員積極與??漆t生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康復護理的方式方法,治療期間針對患者的知識需求和接受能力,因人而異制訂計劃,掌握康復護理的原則。
3.4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調查資料結果顯示,住院期間98.81%的患者最受歡迎,最有效的健康知識獲取方式依次為護患一對一講解示范和早期康復護理的處方,其次病友的經驗介紹、出院咨詢科普宣傳手冊、電話回訪、定期返院復查的告之,這一結論說明醫護人員是開展健康教育的先鋒和最具影響力。因此必須要求醫護人員在患者入院時做好入院宣教。住院期間集體講座腦卒中疾病的發展機制,早期康復護理的重要性、最佳時間的選擇、一對一講解并示范康復護理治療以神經發育療法為主的Bobath,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通技術、Brunnstrom及Rood、運動學習再學習療法、作業、語言和音樂治療相結合的貫穿治療。出院時根據評價結果與患者共同制定回歸家庭后康復訓練計劃,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出院后會采取發放科普宣傳的手冊、定期返院復查,電話的回訪以及信函等方式關注患者的康復鍛煉。
3.5 積極預防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 腦卒中發病后,由于植物神經中樞受損,神經一體液調節功能紊亂,可導致多種臨床并發癥。加之患者往往年紀大,多有高血壓及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在此基礎上,極易合并心、肺、腎等臟器功能障礙。這些并發病若不能及時處理,常導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亦影響患者日后肢體功能的康復。從表1顯示有64.29%的患者強烈需求預防并發癥的知識,護理人員應針對這一情況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積極宣傳預防并發癥的健康教育,告之并發癥的重要性,指導預防并發癥所掌握的技能,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
3.6 加強預防保健知識的普及,有效地控制疾病的發展 調查資料顯示64.29%的患者強烈需求腦卒中預防保健知識,應普及腦卒中預防保健宣傳教育知識,及時發現腦卒中危險因素,進行早期干預,有效地控制疾病的發展。應定期進行體格檢查,著重了解血壓、血糖、血脂以及體重指數: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及時發現卒中危險因素。調整飲食結構,改變生活方式。及早治療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定期去??崎T診隨訪。學習腦卒中的征象和急救知識。
3.7 重視心理社會支持因素,增強患者對疾病的信心 心理康復護理是訓練成功的基礎和保證[5],腦卒中心理社會應激使患者產生的病態心理反應和行為反應會使癱瘓肢體的自主運動及被動運動減少[6],楊杰華等[7]研究發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均不利于腦卒中患者ADL能力的恢復,而良好的社會支持對ADL的恢復有促進作用。護理人員應采取開導、鼓勵、暗示、支持等方法,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向患者及家屬宣傳早期康復的目的、意義,正確對待偏癱的事實,積極配合早期康復治療,最大限度恢復肢體功能。解除患者心理障礙,樹立戰勝疾病信心,使機體調整到最佳生理狀態,以最佳心理和生理狀態接受康復治療和康復訓練。爭取家屬配合,從生活上、精神上給患者安慰和幫助,支持患者功能康復鍛煉。在ADL訓練中,任何微小進步都要給予肯定和贊揚,同時加強肢體功能康復訓練,訓練進步利于改善焦慮和抑郁,而隨著抑郁癥狀的改善,增強患者的信心,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和主動性,從而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康復[8]。
通過本文旨綜述腦卒中早期康復護理知識需求情況調查,了接患者所需,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充分調動患者積極性與家屬的配合增強康復的信心,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減少遠期并發癥,有助于回歸家庭和社會。
參考文獻
[1] 石鳳英.康復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83-89.
[2] 胡永善.康復醫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61.
[3] 鄭燕紅.腦卒中偏癱的康復護理進展.護理學雜志,2000,15(10):614.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中國康復醫療診療規范.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37.
[5] 毛芙敏.110例腦卒中病人吞咽障礙早期康復護理.護理研究,2000,14(4):171.
[6] 李飛,古德祥,楊淑珍,等.腦梗塞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與腦血流量的關系,中華理療雜志,1998,,21(3):150-151.
[7] 楊杰華,冼曉琪,張盤德,等.焦慮-抑郁癥對腦卒中病人康復的影響.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3,18(8):189-191.
關鍵詞:康復護理;角度;骨科護理;探討
康復護理是康復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是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祻妥o理是在追求患者康復的前提下,對患者進行相關的功能障礙的預防和處理,是一種協助醫生治療,以訓練為主要方式的護理措施,康復護理與預防護理、臨床護理、保健護理一起,構成了全面護理。有一點需注意,康復護理并不應該在臨床護理結束后才開始進行,而應該在患者進入醫院,護理診治開始的時候就開始開展。在內容上,康復護理更注重個體的整體性,具體而言,其不止關注對患者本身身體健康的護理,還包括了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對患者家庭以及社會經濟效益產生的影響等多方面的考量,以期通過專業的技術提供全面的、綜合性質的服務,最終促進患者身體的健康恢復[1]。
1 骨科護士應更新護理觀念
護理是預防,保健,臨床,作為科學體系的基本內容,四個方面的康復。當結束后骨科疾病的治療,其肢體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恢復,還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就是護理工作尚未結束的標志。身為骨科護士,要把康復的觀念和幫助患者恢復肢體功能的基本技術當做護理本職工作的一部分,要知道,康復護理不僅是康復醫師的職責,也是每一位臨床護士的職責所在。而且,在時間段上,臨床的骨科護士較之于康復護士,處于一個更有利、有效的階段。
2 骨科護士應盡早介入患者的肢體功能鍛煉
對于骨科患者來說,任何的康復都必須從早做起,做的越早,恢復較好,所耗費時間和金錢的成本是比較小的,相對來說造成的家庭壓力小。然而目前,我國醫藥衛生行業面臨著康復專業人才嚴重匱乏的局面,這導致專業的康復人才遠不夠滿足患者的需要。而康復工作最忌諱的就是間歇和斷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臨床的骨科護士能夠擔當起康復護理的重任,24h陪護在骨損傷患者的身邊,承擔起照顧患者,向患者宣講健康知識,督促患者有規律地堅持進行康復訓練的任務,就能為患者的康復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也能解決患者家屬的后顧之憂。
3 應加強對骨科康復護理工作的管理
目前,我國大部分醫院,在康復護理的評估、功能鍛煉、心理護理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等方面尚處于空白或極為欠缺。對于骨科患者來說,其在術后面臨的最大的難題,便是如何恢復肌肉的力量、關節的活動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對于骨科科室來說,最終的目的也無非是最大程度地保證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讓患者能以健康的體魄,樂觀的心態重返社會。
4 應加強對骨科康復護理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訓
骨科康復護理知識包括康復護理評估,康復護理技術和常見病的康復護理,是骨科護士對患者進行康復護理的專業依據。然而,目前骨科護士對康復護理只是的掌握程度直接關系著臨床康復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針對這種情況,醫院應加強對骨科護士專業護理知識的培訓,護士也應該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和一切學習機會,多方面、多渠道地獲取相關的專業知識,對自己的不足之處予以補充。只有掌握了全面的專業的專業知識,才能有效的提高骨科護理的質量,降低骨科損傷以致殘障的幾率,進而進一步提高整體護理的質量。
4.1進行崗前培訓 在骨科醫院的護士上崗前,首先要崗前培訓,掌握關鍵所有常用的康復護理技術規范和日常工作,根據個人的吸收和掌握能力差異的條件下,可以被分配到的資歷老資格的護士一對一輔導。這樣,護士在從事骨科護理工作之前,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康復護理知識,上崗以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待骨科護士進入臨床護理后,結合臨床經驗,定期對其進行系統而有組織的學結。
4.2加強在職教育 在醫院針對護士的在職教育計劃中,加大康復護理學習的比重,在內容上,著重介紹康復護理的基礎理論和技能,介紹康復護理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砂疵吭禄蛎恐艿念l率來舉辦教育學習班,也可以骨科護士為一個群體進行定期學習。此外,還可以邀請醫院內外康復醫學的相關專家進行講座,開拓骨科護士的視野,增加骨科護士的專業知識儲備。
4.3開展繼續教育 隨著護理工作的范疇不斷擴大,護士只有不斷學習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才能適應不同??谱o理的需求。將康復護理知識列為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使護士的康復護理知識技能得到進一步的補充、更新、拓寬和提高。
5 應加強骨科護士人才隊伍的梯次建設
由于護士的平均年齡和護齡明顯偏低,而護士隊伍過于年輕,人才梯隊結構不合理,必然會制約臨床康復護理的開展。因此,留住高年資護士,培養合理的人才梯隊就顯得非常重要。鼓勵中、高級職稱的護理人員在臨床指導康復護理工作、開展相關方面的研究,鼓勵低職稱護士向更高的職稱努力,從而提高本科室護士中、高級職稱的比例向護士提供更多的繼續教育機會,尊重并重視護士在患者康復中發揮重要作用,創造支持性的工作環境,為護士提供更多的工作晉升和發展的機會分層次使用護理人員,待遇與職務高低、工作年限、工作業績掛鉤并協助護士做好職業規劃,激發年輕護士成長的動力,是護士認識到在護理崗位同樣可以有所作為,增強護士的工作,滿意度和職業成就感,減少護士的流失。與此同時,作為護理工作管理者,在具體實施管理活動中,還應圍繞人的積極性、自覺性、創造,制定可行措施,讓護士在實現組織目標的同時,自身得到全面發展[2]。
參考文獻:
方法:將我院收治的6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行系統化的康復護理。觀察并統計2組患者護理前后的Fugl-Meyer評分和Barthel評分。
結果: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評分和Barthe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
結論:早期康復護理對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是提高患者生命質量的關鍵環節。
關鍵詞:腦卒中 偏癱 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4-0296-01
隨著康復醫學發展進程的不斷推進,國外相關研究報告[1]指出針對腦卒中嚴重致偏癱性疾患,進行及時、積極的康復護理,可有效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本文以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間收治的6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30例患者于功能恢復期行康復護理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擇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間收治的6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2]。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44~72歲,平均(58.5±4.3)歲?;颊呓涳B腦CT及MRI診斷,腦出血22例,腦梗死38例。隨機將本組60例患者分為2組,即觀察組30例,對照組30例。2組在性別、年齡、病情及一般體征等方面上,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30例患者行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飲食護理、用藥指導及自我鍛煉簡單指導。
觀察組30例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行系統化的康復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 心理康復指導。腦卒中具有突發性特點,老年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偏癱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悲觀、失望、消極、沮喪等心理障礙,導致康復治療的依從性較差。因此,心理康復應貫穿于整個康復過程中。護理實踐中,護理人員主動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指導患者正確認識、對待疾病。對患者的心理障礙進行疏導,幫助患者建立積極的心態。并安排康復良好的患者現身說法,以增強患者康復的信心。
1.2.2 綜合性的肢體功能康復護理。將患者的康復階段共劃分為3個階段,即腦水腫期、病情穩定期和恢復期。每期予以患者循序漸進的肢體功能康復訓練計劃,形成綜合性的肢體功能康復護理體系。
(1)腦水腫期護理。該康復期一方面,加強患者肢體功能位擺放的康復護理。如將軟枕或毛巾墊于患者胛骨下,手臂離開體側約35度角,伸直肘關節,張開五指,手心朝上;將軟枕墊于患者腳底,彎曲踝關節;將軟枕墊于患者腿窩,完全膝關節;曲起雙腿,腳跟盡量向臀部靠近,達到提起髖關節的目的。另一方面,加強患者臥床訓練。指導患者做上肢肩關節的外旋、外展運動及腕、肘、指關節的屈伸運動;下肢做髖關節的內外旋運動及膝關節、踝關節的屈伸運動。
(2)病情穩定期護理。一是手臂帶動患肢運動。指導患者雙手交叉十指,帶動患肢做不同方向的外展、前屈及內收運動。二是翻身、橋式運動。指導患者取平臥位,屈曲雙膝,幫助患者將雙膝扶住,指導患者將臀部緩慢抬起。三是起坐運動。指導患者取側臥位,用前臂將身體支撐,雙腿向床緣移動,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下,做起坐運動。
(3)恢復期護理。隨著病情的好轉,患者肌力增加,恢復期協助患者進行床下運動。如床椅轉移、站立、行走及上下樓梯等?;謴颓闆r好者可以進行跑“8”字訓練,以助于恢復肌肉力量,增強平衡功能。
1.2.3 生活自理能力指導。待患者肢體功能得以基本康復后,鼓勵并指導患者主動開展日常生活的自理活動,如吃飯、入廁、刷牙、洗臉、穿脫衣褲等,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
1.3 觀察指標。
1.3.1 肢體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評價法[3]分別對2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價,Fugl-Meyer評分越高,提示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越好。
1.3.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分別對2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價,評分越高提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計量檢測數據以(X±S)表示,組間兩均數比較用t檢驗,以P
2 結果
從上表可以看出,護理前,2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評分和Barthe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評分和Barthe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腦卒中是臨床上較為嚴重的一種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近年來腦卒中的診斷與治療水平雖有了明顯的提高,但其致殘率仍居高不下,患者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偏癱。早期康復護理是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重要環節。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行系統化的康復護理。結果觀察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評分和Barthe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即觀察組患者康復護理后偏癱的恢復率和生活質量均高于對照組。因此,早期康復護理對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是提高患者生命質量的關鍵環節。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R255.2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 :1007-2349(2014)01-0077-02
腦卒中又稱“中風”或“腦血管意外”,是由各種病因引起的腦循環障礙而導致腦功能缺損的一組疾病的總稱。美國每年約有近百萬人患上腦卒中,是美國第三致死疾病、第一致殘因素。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增加,腦卒中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并趨于年輕化。由于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雖然腦卒中患者的病死率有所降低,但其極高的致殘率仍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及時有效的康復護理能夠預防腦卒中患者功能下降和并發癥的發生,提高其現有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使患者的自理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改善或恢復。筆者對58例腦卒中患者從早期康復護理的時機、心理護理、康復護理、運動功能的康復治療,并應用中醫特色療法等幾方面進行康復護理,取得較好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2012年12月,選擇在本科住院的首發腦卒中患者58例,男48例,女10例;年齡最大72歲,最小41歲,平均 55 歲;其中腦出血23例,腦梗死35例,均經CT或MRI確診。
2 護理
2.1 早期康復護理的時機 腦卒中發生3個月內的康復即為早期康復。在腦卒中發病后3個月內腦功能恢復最快,康復訓練應盡早進行。對于缺血性腦卒中的患者,只要其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楚、病情不再發展,48 h后即可進行康復護理。腦出血患者一般宜在10 d~14d后進行康復護理。值得注意的是,康復護理應該貫穿疾病的始終,且盡可能在允許的范圍內第一時間進行康復護理。
2.2 心理康復護理 腦卒中患者由于在短時間內從健康變成疾病狀態,心理上往往不易接受,加上偏癱在床,行動不便,需要別人照顧,特別是擔心以后生活不能自理,給家人帶來許多麻煩而出現心理障礙。大多表現出失望、焦慮不安、有的甚至對生活失去信心等消極情緒,故心理護理是早期康復護理成功的保證。護理人員應全面收集資料、評估患者病情后,及時與患者溝通,取的其信任。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讓患者了解腦卒中的相關知識,消除對疾病的不了解而產生的恐懼、焦慮等心理,鼓勵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還要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使家屬能配合護理工作,促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狀態接受治療和護理。
3 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護理
從康復護理的角度可將腦卒中后肢體康復過程分為臥床期、坐位期、離床期、步行期和恢復期。
3.1 臥床期 即從發病到病情相對穩定,一般為發病后1~3 d。目的是防止壓瘡、肢體變形、關節攣縮,促進心肺功能及預防并發癥??祻妥o理內容包括保持抗痙攣、定時變換、關節被動運動、早期床上活動、做好基礎護理。
3.1.1 保持抗痙攣 又稱“良肢位”,其主要目的是預防或減輕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痙攣模式,每2 h翻身1次,保持抗痙攣。(1)仰臥位:頭枕枕頭不要有過伸、過屈和側屈?;紓燃珉蜗掠帽≌韷|高,防止肩后縮;上肢伸展稍外展,前臂旋后,拇指指向外方;患髖墊起以防后縮,患股外側墊枕頭以防大腿外旋。肘、腕關節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分開,置于枕頭上,膝關節稍屈曲20°~30°,足底墊軟枕,腳背翹起與床面垂直90°,防止足下垂、足內翻。(2)健側臥位:患者頭部墊枕,避免向后扭轉,患側上肢向前方伸出,胸前放枕頭,肩關節屈曲90°~130°,肘腕指關節伸展放至枕上(勿腕垂),軀干大致垂直,患側下肢髖、膝關節自然屈曲向前置于前面另一枕上,足不要懸空,踝關節稍背屈,防止足下垂及內外翻,健側肢體自然放置。(3)患側臥位:患臂前伸,前臂外旋,將患肩拉出,屈曲90°~130°,以避免受壓和后縮,軀干稍向后仰,后背墊枕頭,患腿髖關節略后伸,膝關節略屈曲,放置舒適。健側上肢置于體上或稍向后方,健側屈曲,置于前面枕頭上,注意足底不放任何支撐物,手指張開,掌心向上。
3.1.2 關節被動運動 其主要目的是保持關節活動度完整,預防關節粘連和攣縮的產生?;顒禹樞?,先健側再患側,先肢體近端再遠端(即由大關節到小關節),動作要輕柔緩慢;活動范圍,幅度從小到大,循序漸進,重點進行肩關節屈、伸、外展、外旋、內收,肘關節伸展,腕關節背屈,手指伸展。髖關節外展、屈伸,膝關節伸展。足背屈和外翻。在急性期每天做2次,每次每個關節活動5~10遍,每個動作需要3~5 s完成。切記粗暴與急于求成。
3.1.3 定時變換 其主要目的是使肢體的伸肌肌張力達到平衡,預防痙攣模式出現。一般每1~2 h變換1次,每次翻身時應自上而下扣拍背部,以預防壓瘡和肺部感染。
3.1.4 做好基礎護理 急性期做好基礎護理工作,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3.2 坐位期 通?;颊卟∏楹蜕w征穩定后盡早進行坐位期訓練,內容包括康復基礎訓練、床邊坐位、坐位平衡訓練、床上移動訓練、ADL訓練等。
3.2.1 床上翻身訓練 患者雙手交叉在一起,上肢伸展,先練習前方上舉,并練習伸向前方。在翻身時交叉的雙手伸向翻身側,頭和軀干翻轉至側臥位,然后返向側臥位,再向另一側身。
3.2.2 橋式運動 患者取仰臥位,雙腿屈曲,足踏床,慢慢的抬起臀部,維持一段時間后慢慢放下。在患者能較容易的完成雙橋式運動后,讓患者懸空健腿僅患腿屈曲,足踏床,抬臀。
3.2.3 坐位訓練 首次取坐位時,不宜馬上取直立(90°)坐位,因老年人和較長時間臥床者易出現直立性低血壓??捎闷鹆⑵脚_或靠背架,依次取30°、45°、60°、80°坐位,至能保持90°坐位,能堅持30 min且無明顯性低血壓表現,可過渡到下一階段的訓練。
3.3 離床期 又稱起立期。通常在發病后5~15 d。離床期的康復訓練包括基礎訓練、站立訓練、ADL訓練等。對一般情況較差、早期進行此訓練有困難者,可先站起立平臺,軀干功能較好、下肢功能較差者可用下肢支具。也可利用部分減重支持裝置進行站立平衡訓練。起立訓練要求患者雙足分開約一腳寬,雙手手指交叉,上肢前伸,雙腿均勻持重,慢慢站起。同時指導患者進行日常生活功能訓練,幫助掌握日常生活技能,如進食、穿脫衣服、洗臉、刷牙和進行自主排泄等訓練。
3.4 步行期 一般在發病后的8~21 d,在獨立站立達30 min并有移動能力即可進入步行期。內容包括平衡杠內步行訓練、扶拐步行訓練、獨立步行訓練等。步行應先進行患腿前后擺動、踏步、屈膝、踝背屈練習。訓練時給予必要的保護和幫助。
3.5 恢復期 一般在發病后1個月左右,患者在獨立行走50m的基礎上進行室外步行,即上下樓梯訓練、斜坡行走訓練等實用性步行訓練,并配合繼續肌力訓練及ADL訓練。
4 應用中醫特色療法,深化中醫護理服務。
原則上腦卒中患者一旦生命體征平穩,病情不再發展48 h即可介入針灸治療,早期不失時機地進行針灸、艾灸等中醫治療,可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調和臟腑,濡養筋脈,使瘀阻的經絡暢通發揮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以達到治療疾病、恢復肢體功能的目的。
穴位護理 針灸取穴以選手足陽明經穴為主,輔以太陽、少陽經穴。陽主動,肢體功能障礙,其病在陽,故取手足三陽經的腧穴,初病可單刺患側,久病則刺雙側,上肢取患側肩、曲池、手三里、外關、陽溪、合谷,下肢取患側環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侖,可加電針,能刺激周圍神經,興奮中樞神經,有效的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配以艾灸,取穴:肩、手三里、足三里、三陰交。每日肢體局部按摩、中藥熏洗,中藥組方:桃仁15 g,羌活15 g,獨活15 g,伸筋草30 g,當歸30 g,川芎15 g,防風15 g,透骨草30 g,以達到行氣活血、舒筋絡,緩解患者關節疼痛、腫脹、屈伸不利等癥。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關節鏡下進行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40例患者,其中32例為男性,8例為女性;年齡19-52歲,平均34.6±1.2歲;18例為左膝損傷,22例為右膝損傷。韌帶損傷原因:16例由交通造成損傷,9例由墜落造成損傷,15例由體育運動造成損傷;22例為單純韌帶損傷,18例為聯合性韌帶損傷,(內側半月板、后交叉韌帶、內側副韌帶和外側副韌帶中的任意組織受到損傷);26例為急性韌帶損傷,16例為陳舊性韌帶損傷。本文將4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即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各為20人。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和病期等方面不具有顯著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40例患者術后進行6-12個月的隨機訪問。
1.2方法
將40例患者隨機分成實驗組 (20例) 與對照組( 20例) ,對實驗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即在手術前制定科學、合理和系統的康復計劃,并給予患者心理護理以及康復知識的宣教。同時,護士在關節鏡下行韌帶重建術后,指導病人做膝關節功能恢復鍛煉。對照組患者進行骨科常規治療的護理和指導
2、護理干預措施
對照組采用骨科常規治療方法,手術后在護士指導和宣教下患者自行進行膝關節功能恢復訓練[2];實驗組在骨科常規治療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有計劃的康復護理干預,即術前心理干預、術前康復護理指導、術后康復護理和出院指導。
2.1術前護理
(1)心理干預
醫護人員熱忱接待患者,做好患者手術前的心理護理。前交叉韌帶(ACL)損傷患者,膝關節不穩定,出現膝蓋屈伸和負重功能障礙,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颊呦Mㄟ^前交叉韌帶(ACL)重建術來恢復膝蓋功能,解除患者的身體痛苦,但患者不了解手術過程和效果,心中對手術的成功性表示懷疑。同時,醫護人員讓患者了解膝關節功能恢復需要漫長的康復時間,術后康復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手術效果。術前心理干預可以消除患者對手術的恐懼,使其主動配合醫生進行前交叉韌帶(ACL)重建手術。
(2)術前康復指導
醫護人員向患者講解術前康復訓練的目的、注意問題和訓練后的效果。同時,醫護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規律呼吸、放松精神和轉移注意力,以此患者手術帶來的痛苦和不適[3]。醫護人員教會患者進行股四頭肌肌肉收縮的方法,以此進行足趾、踝關節和膝關節的伸縮訓練。患者在進行術后康復護理干預訓練的時候,應該銘記注意事項,主動配合護理人員進行康復訓練。
2.2術后護理
患者手術后6小時內需保持平臥姿勢,并觀察傷口滲血和疼痛情況?;颊咝g后下肢血液循環不好,容易出現關節腔內積液,所以進行加壓包扎?;颊弑3窒リP節屈伸,并抬高腿30°。這樣不僅可以促進下肢靜脈循環,防止出現下肢腫脹,而且減少關節腔內積液[4]。術后6小時內膝關節位置放置冰袋,以此減輕患者關節腫脹和疼痛。
2.3術后康復護理
術后康復護理一般可分成3個階段,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①第1階段(術后3周以內)
術后當日患者需要進行股四頭肌收縮鍛煉,持續收縮股四頭肌5秒,然后放松,但不產生任何關節活動。依據上述方法,每日進行200次左右的訓練,50次為一段訓練?;颊咴谶M行訓練的時候,應該最大限度地、有節奏地進行屈伸,防止出現頻率過快和動作不到位的現象。股四頭肌收縮方法可以避免出現肌肉萎縮,為后期康復護理干預奠定基礎。術后1天患者進行踝關節訓練,髕骨推移訓練和下肢抬高訓練。患者下肢抬高約10,慢慢放下后再抬起。患者下肢抬高高度逐漸增加,但不能超過45°,每天3次,每次18分鐘。術后早期可以伸縮膝蓋,防止髕骨囊黏連,幫助膝關節恢復。術后第4天采用被動關節器進行訓練,伸縮范圍為30°以內,每日增加10°[5],每次2分鐘。術后第7天,患者被動驅膝幅度達到90°,術后第14天,患者被動屈膝達100°。
②第2階段(術后14周以內)
在第一階段的康復護理干預的基礎上,強化患者下肢肌肉和關節屈伸訓練,股四頭肌收縮每日500次,并增加下肢抬起的角度和動作的維持時間;術后第2-4周,患者負重力逐漸增加,第4周后獨立負重行走,第6周后可以患者可以主動進行下肢伸縮,幅度在90°以內;術后第7周后,患者增加半蹲式屈膝訓練,增加屈伸角度,每日3次;術后第10周后,患者增加屈伸訓練,其目的在于強健肢體。患者雙腳分開,上身挺直[6],手握護欄,保持下蹲姿勢;術后第84日以后,患者可以進行抗阻訓練,諸如,自行車訓練。然而,訓練強度不宜過大,每次15分鐘為宜,每日3次。
③第3階段(術后25周以內)
術后康復護理干預的目的是強化膝關節運動,所以膝關節屈伸幅度為140°以內,主動膝關節屈伸幅度為120°以內。同時,患者不斷進行身體平衡、阻力和關節的訓練,諸如,自行車、游泳和快走等運動,避免進行動作劇烈的運動。
2.4評價方法
本文采用Lysholm方法對韌帶重建手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進行評分,總分為100分,其中100-95為優秀,代表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95-80為良好,代表恢復效果明顯;80-60為可以,代表具有恢復效果;0-60為差,代表無恢復效果。
3 統計學意義
上述實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處理,組間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數據比較采用χ2檢驗, P> 0. 05,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 05,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 0. 01,組間差異具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
4 結果
本組患者韌帶重建手術后平均隨訪6個月,其中實驗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優良率為90%,對照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優良率為50%,實現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P < 0. 01 ),如見表1所示。
表1關節鏡下進行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兩組患者在膝關節功能恢復方面比較分析
注釋:相對于對照組來說,P<0.01
5、討論
5.1 康復護理干預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康復的重要性
目前,前交叉韌帶損傷的主要治療方法為韌帶重建術。目前,關節鏡下膝關節韌帶重建手術忽視了患者術后輔助治療,使得患者長期處于關節腫脹、滲血和不穩定的狀態??祻妥o理干預作為韌帶重建術后的主要輔助方法,可以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提高韌帶重建手術的治療效果,減少患者的術后痛苦。術后康復護理干預通過有計劃的康復訓練,幫助患者快速恢復膝關節功能,增加外肌肉力量和關節穩定性。實驗組20例患者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有計劃的康復訓練,實現手術前的心理輔導,消除手術恐懼心理;手術后的階段性訓練,快速恢復膝蓋功能。由表1中的數據可以發現:韌帶重建術后實驗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時間、恢復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
【關鍵詞】
病毒性腦炎;康復;護理;療效
病毒性腦炎是各種病毒感染,導致的顱內急性炎癥,主要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肢體、語言,以及癲癇等功能障礙[1]。如果治療不當,或者治療不及時,可能影響患兒的預后,甚至導致患兒死亡[2]。本研究中,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間,我院診治的40例病毒性腦炎患兒,給予促進腦功能恢復藥物治療外,還在早期進行康復護理,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F將結果匯報如下,以供臨床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間,我院診治的40例病毒性腦炎患兒,男25例,女15例,年齡6個月至9歲。根據患兒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并結合相應輔助檢查結果,符合WHO相關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確診為病毒性腦炎。
1.2 治療方法 急性期采用對癥處理。施行給氧、保持呼吸道通暢、鎮靜、降顱壓、給予神經營養藥、激素等處理,積極配合醫師采用相應的康復護理手段。急性期后,有功能障礙的患兒采用康復治療配合康復護理,大部分患兒均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1.3 康復護理方法 ①預防壓瘡等并發癥:對于存在意識障礙的患兒,需要加強基礎護理,有效預防壓瘡的發生。保持床單整潔,墊以軟枕,減少骨突部位對軟組織的壓迫,每2 h翻身一次,當受壓部位出現紅斑時,應適當縮短翻身的間隔時間,注意翻身過程,協助動作要輕柔,避免生拉硬拽。保持患兒皮膚清潔,勤擦洗,定期進行按摩。②預防關節攣縮、變形等并發癥:擺放正確:對于急性期病毒性腦炎患兒,由于其顱內壓相對較高,可將患兒置于頭高腳低的特殊臥位,床頭可以適當抬高10°~30°左右,有助于顱內壓的降低[3]。對于出現昏迷的患兒,進行腰椎穿刺后,應去掉枕頭,平臥2 h后,再左右交替,側臥2 h,通過改變,不僅可以有效預防頭痛,還能使患兒感覺到舒適,達到預防壓瘡的目的。對于存在運動障礙,以及昏迷的患兒,肢體盡量保持功能位,注意使運動障礙及昏迷患兒肢體維持功能位,患兒仰臥位,肩部稍微向上抬,并且前屈,上臂外旋,掌心向上,肘腕伸展,防止肩關節的內收。在患側腋部,放置軟枕,墊高手及前臂,促進遠心端的血液循環,有利于減輕水腫程度;前挺骨盆和髖部,大腿稍微內旋、內收,防止下肢的外旋;膝關節保持微屈狀態,腳底墊軟枕,使踝關節保持90°狀態,足尖向上,防止足下垂。②加強關節活動:對于早期病毒性腦炎患兒,要對患肢進行按摩,注意動作要輕柔,有利于血液和淋巴的有效回流,減輕患肢的水腫程度[4]。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對其進行患肢關節的主動和被動運動的指導和訓練,5次/d,每次15 min,維持患肢的活動度和肌張力,有效預防肢體變形,以及肌肉、關節的攣縮。對于0~1級肌力的患兒,患肢給予被動運動;對于2級肌力的患兒,患肢給予輔被動運動;對于3級肌力的患兒,患肢進行主動運動;對于4級肌力的患兒,在患肢進行主動運動后,給予適當的抗阻運動,誘發其更多的主動運動。對于較小的嬰兒,可通過誘導方式,使其盡可能地進行上肢和下肢的主動運動,以及抗阻運動。③促進意識恢復:早期給予抗病毒治療,有效防治腦水腫、多器官臟器衰竭等嚴重并發癥。同時,經常撫摸患兒,播放輕音樂,鼓勵家長與患兒多進行交流,給患兒講故事、唱兒歌,加強對患兒的聽覺和言語刺激,將顏色鮮明的玩具,擺放在患兒容易看到的地方,給予視覺刺激。根據病情,早期給予高壓氧療,以及針灸療法等,通過各項刺激方式,促進意識的恢復,以及患肢的功能恢復。
2 結果
40例病毒性腦炎患兒,經過相應的藥物和早期康復護理治療后,38例預后良好,1例遺留下肢運動障礙,1例遺留癲癇,沒有死亡病例。
3 討論
前些年,對于病毒性患兒的治療,主要是住院期間的藥物治療,沒有意識到早期進行康復治療,忽視了患兒的預后質量,以及預防功能障礙等方面的研究。有報道稱,早期進行有效的康復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的預防功能障礙,降低患兒的致殘率[5]。本研究中,40例病毒性腦炎患兒,經過相應的藥物和早期康復護理治療后,38例預后良好,1例遺留下肢運動障礙,1例遺留癲癇,沒有死亡病例,結果也證實了上述觀點。
對于病毒性腦炎患兒,早期給予康復護理治療,對受損的運動神經細胞,施以適當的刺激,促進其功能的恢復,也可以促進已破壞反射弧的重建,避免異常運動模式的形成,通過反復訓練,以及按摩、針灸等方式,可以重新開通一條神經通路,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明顯縮短了患兒的康復期,有效避免或者降低了廢用性綜合征的發生率。
參 考 文 獻
[1] 王花敏,李曉霞,張春紅. 病毒性腦炎吞咽障礙的早期康復護理.醫藥論壇雜志,2011,32(13):196-197.
[2] 李波.急性期康復護理對小兒病毒性腦炎預后的影響. 當代護士,2007,11(3):37-38.
[3] 陳慧. 早期康復護理對病毒性腦炎患兒運動功能障礙恢復的影響. 中華護理雜志,2008,41(9):807-808.
關鍵詞:康復護理;急性腦梗塞;肢體功能障礙
急性腦梗塞是臨床上一種常見心腦血管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生活質量。急性腦梗塞常見臨床表現之一就是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對于肢體功能障礙最有效的治療就是在疾病早期對患者進行系統的康復護理措 施[1]。我院以急性腦梗塞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采取康復護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具體操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科收治的急性腦梗塞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所有患者均為首次發病,由CT或者MRI影像結合臨床確診為急性腦梗塞,參照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測定在85~95分和96~99分,即肢體輕度或中度偏癱。對照組50例,其中女性有23例,男性有27例,年齡46~71歲,平均年齡(60.6±1.8)歲,病程4~27 h,平均(7.5±2.0)h;其中合并高血壓患者26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9例,肺部疾病2例,其余3例無其他器質性疾病。實驗組50例,其中女性有21例,男性有29例,年齡45~73歲,平均年齡(61.6±2.0)歲,病程3~26 h,平均(7.0±2.0) h;其中合并高血壓患者28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8例,肺部疾病2例,其余1例無其他器質性疾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康復護理,具體如下。
1.2.1心理康復護理 急性腦梗塞的發病比較突然,在發病后患者往往不能適應,肢體功能障礙也導致患者行動不便,并且需要較長的恢復時間,所以患者很容易感到焦慮和抑郁。所以護理人員應該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與患者多交流,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
1.2.2肢體運動功能康復護理 肢體的運動功能康復護理可以通過肢體鍛煉、被動活動以及對患肢按摩來進行,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神經癥狀不再發展后的48 h左右就可以開始實施,首先可以實施作業療法,以物理療法為主促使患者進行被動運動訓練,之后根據病情適時鼓勵患者主動運動,從肢體大關節訓練逐步過渡到肢端小關節,另外輔以按摩以促進患者肢體康復。
1.3統計學分析 兩組患者的統計方法為: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采用t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神經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實驗組患者經治療后神經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明顯升高,其中治療后實驗組評分又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y-Meye運動功能評分比較情況 經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肢和下肢Fugly-Meye評分均明顯高于治療前(P
3 討論
急性腦梗塞是由于腦部動脈出現局部的粥樣硬化,進而造成血管閉塞以及腦部缺血缺氧導致的神經功能障礙。通過有效康復訓練:①能積極調動殘余腦細胞功能,代償受損腦組織功能,②能使相關神經細胞或組織發生優化重新組合,會使其原本喪失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但是這一過程并不會自發進行,必須要通過一定的誘導作用才能發生,也就是臨床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塞患者運動中樞受損就應該有目的的對其運動進行指導,患者大腦運動中樞會在患者經過長期反復訓練后重新學習如何對肢體運動進行控制,使受損的神經功能得到恢復,從而促進患者的運動功能障礙得到恢復[2]。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經治療后神經功能缺失程度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有升高,其中實驗組治療后評分又明顯高于對照組,對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經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肢和下肢Fugly-Meye評分均明顯高于治療前(P
綜上所述,對急性腦梗塞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同時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升了患者對康復護理滿意程度。
參考文獻:
[1]陳勤佩.腦梗塞恢復期患者的康復護理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04:40-41.
【關鍵詞】 偏癱;康復;護理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護人員認識到早期康復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往只重視急性期藥物治療,而忽視了護理和康復的重要性,使患者的肢體功能最大限度恢復的做法已經在逐漸摒棄。我院康復科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將現代康復的理念、技術和早期臨床護理相結合,對48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在入院24~48 h內實施了心理護理和康復措施的早期介入,縮短了病程,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48例腦卒中癱瘓患者中,男28例,女20例;45~49歲6例,50~59歲16例,60歲以上26例;出血性腦卒中11例,缺血性腦卒中37例。肢體處于弛緩期的36例,痙攣期12例。所有患者均經頭顱CT或MRI證實確診后,出血性腦卒中給予降顱壓、控制血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營養和預防并發癥等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給予早期溶栓,改善微循環和腦保護營養治療,在護理中用隨機抽樣法將患者分為康復護理組和臨床護理組(對照組)。兩組在性別構成比,年齡、病程、疾病程度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 護理
2.1 早期康復護理的依據 早期康復護理的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姿勢和觀念,為患者今后肢體康復和回歸社會奠定基礎。一旦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即可開始進行肢體康復護理。康復護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結合患者的肢體功能受損程度和內容、合并癥、年齡、體質、心理特點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估,遵循循序漸進、主動和被動相結合的原則,根據病情制定個體化康復護理方案,安排合理有效的早期康復護理內容。
2.2 早期康復護理的內容
2.2.1 良肢位的擺放 頭轉向患側,一個枕頭置于肩下面,保持肩部向前抬起。上肢放在枕頭上,肘和腕伸直。掌心向下,大拇指和手指張開。一個枕頭置于髖關節下面以防止骨盆縮回或向后降和腿向外旋。如果腿完全無張力,放一個小枕頭在膝關節下面,使它保持稍屈曲,避免腿外旋。一個軟枕頭置于足底,防止下垂僵硬。
2.2.2 按摩 按摩包括按、摩、揉、捏四法。順序應由遠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則為先輕后重、由淺入深、由慢而快,2次/d,每次20 min。對患者的上肢從手指至前臂、肩關節周圍,用紅花酒精進行輕緩的按摩[1]。
2.2.3 被動運動 在生命體征平穩后,無進行性腦卒中發生,無論意識清楚還是昏迷患者應早期進行肢體被動運動,運動的順序是先上肢后下肢,上肢的順序是肩、肘、腕,下肢的順序是髖、膝、踝,主要是各關節的屈曲、伸展和抬舉活動。
2.2.4 主動運動 當患者意識清楚,生命體征平穩后,可開展床上的主動訓練,以利于肢體功能恢復,常見的主動訓練方法為:Bobarth握手、橋式運動、床上移行等,訓練由簡單到復雜,著重訓練癱瘓肢體隨意運動的誘發。
2.2.5 床下訓練指導 出血性疾病不能直接由床上臥位到床下站位,而應由一個從床上平臥到半坐位坐位雙腿放床邊坐位站立的過程。其中,站立對于行走是最重要的。
2.2.6 日常生活動作訓練 可指導患者進行刷牙、進食、穿脫衣服、撥算珠、撿豆子等自理活動。
2.3 早期康復護理的措施[2]
2.3.1 心理護理 康復護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從生活、心理、功能鍛煉各方面給予患者正確的指導和精心照顧,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主動地參與早期肢體功能鍛煉,盡早恢復肢體功能和減輕因疾病導致的心理創傷?;颊咭庾R不清時,應及時和家屬溝通,詳細說明腦卒中所引起的后遺癥的嚴重性和早期康復護理的重要性,以取得家屬的支持和配合,并指導家屬以樂觀的態度去面對患者的疾病。
2.3.2 床上鍛煉期 休息時注意良好的肢位擺放;對于尚無主動運動的肢體進行屈曲、伸展和抬舉等被動活動;對于已經有部分活動的肢體在被動活動的同時鼓勵主動運動,練習抬舉和屈伸。練習緩慢抬頭運動,待有力時練習仰臥起坐,以練腹肌,再練習平穩挺胸,挺起腰部,并配合按摩肢體20 min,2次/d。鍛煉1~2周后可逐漸下床活動。
2.3.3 坐位平衡至站立期 在床上坐位練習后,再扶患者于椅上,練習不用手扶能坐穩,逐漸增加坐的時間,能坐穩后,練習扶床架站立、坐下,再站立,反復練習,因膝關節無力站穩時,可在膝前床肢上縛一帶軟墊的木板。患者在此期上肢出現痙攣和連帶運動,進行抗痙攣手法拉開各個關節抑制連帶運動,同時強調上肢的主動活動。鍛煉1~3周坐穩后可逐漸進行站立訓練。
2.3.4 站位訓練期 3~4周后協助患者雙足放平置于地面,兩腿分開,和肩同寬,重心漸移向雙下肢,協助人員雙手拉患者肩關節協助患者站立;鍛煉1~2周站穩后可逐漸進行行走訓練。
2.3.5 行走訓練期 5~6周進行步行鍛煉,鍛煉時注意姿勢。步幅均勻,頻率適中,伸髖屈膝,先抬一足跟部,重心轉移,另一腳跟亦先著地,重心又轉移至后足,開始下一個步態。
3 體會
早期康復護理使患者在發病的急性期和恢復早期得到正規康復,充分挖掘恢復潛能,使日常生活能力(ADL)明顯提高。出院后功能得到鞏固和進一步改善,因而在腦卒中癱瘓患者中進行早期康復護理是至關重要的。根據腦卒中患者肢體恢復的規律,為患者提高患肢運動功能,應當注意抑制姿勢和反射、促進正常活動形成,故要患者康復過程中均應貫徹循序漸進、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相結合的觀念,強調心理護理,使患者以最佳的生理、心理狀態回到社會中去。
參 考 文 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