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摘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西方茶文化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些文化差異中蘊含著豐富的跨文化交際元素,因此對當代英語跨文化教學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和作用。英語教學應充分利用中西方文化差異中蘊含的文化元素,將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的比較引入英語跨文化教學實踐中,將茶文化與教學內容、方法密切結合,促進學生提高跨文化意識,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
中西茶文化;英語;跨文化;作用
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讓中西方文化之間擁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作為中西方文化中較具代表性的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也越來越引起廣泛關注。中西方茶文化雖然同根同源,但是仍然存在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也造成了很多的文化沖突和誤解,如何在文化全球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以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培養英語跨文化應用能力;如何通過中西茶文化學習為契機,幫助學生了解掌握西方文化習俗,提高文化適應能力,促進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質量,現已成為當代文化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1從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
從跨文化交際角度分析,中西方由于地理、歷史及人文環境的不同,在茶文化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可以歸納為語言交際及非語言交際兩個方面:
1.1中西茶文化語言交際差異
中西方茶文化重要的交際手段就是兩者的語言形式,茶葉相關的語言內容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尤其折射了茶文化在不同語境中的文化底蘊和發展情況??偟膩碚f中西茶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首先,我國茶文化語言交際范圍較廣,涉及士農工商各個階層或各個文化領域,而西方茶文化的語言交際范圍較窄,并且數量較少。我國茶飲及茶文化有數千年發展歷史,而西方茶文化雖然源于我國,但只是隨著16世紀中西方茶葉貿易的發展流傳至歐洲各地,直到17世紀在英國及法國貴族或統治階層的推動下,舶來的茶文化才與西方語言逐漸結合,因而具有典型的階級特性。例如西方茶文化詞匯中“皇家茶”、“伯爵茶”等貴族型詞匯比比皆是,直到19世紀后期茶文化才走入尋常百姓家,但與我國相比語言應用范圍較窄。其次,茶文化語言交際在我國文化中以質樸和簡單為主,而在西方文化中相關語言應用多發生了階級性或暗示性的“喻義”或“轉義”現象,茶文化語言交際的內涵與西方社會發展結合較為緊密。尤其西方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物質文化的推動,讓茶文化語言在交際中成為特色文化內容,甚至某些詞匯擺脫了東方文化內涵。
1.2中西方茶文化中非語言交際差異
從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除了語言交際方面差異外,更存在著明顯的物質、行為、價值觀方面的差異。首先,中國茶文化中茶葉主要由綠茶、紅茶、白茶、青茶、黑茶、黃茶六大茶類構成,尤其推崇非發酵性綠茶為主,在茶具上以瓷為主,包括:茶壺、茶杯、茶托、水方、水盂、各式茶具,形式多樣。而西方茶葉以紅茶為主,種類較少,茶具以維多利亞貴族特點為主,崇尚華貴瓷器活銀質茶具,包括:茶慮、茶碟、點心盤、餐巾等凸顯物質條件奢華要求。其次,中西方茶文化在品飲方式上,中國注重茶的單純,以清飲為主,而西方為增加口感和個性,以“混飲”為主,同時在飲茶時間上,中國并無固定時間要求,而西方對飲茶做了“早茶、午茶、下午茶、晚茶”的規定,并其飲茶成為重要的餐飲內容和社交方式。最后,在精神層面上,我國茶文化以“儒、道、佛”等哲學思想為思想精華,茶文化的內涵被提升到道德等價值觀層面,“天人合一”等思想成為我國茶文化精神主旨,但是西方茶文化突出“實用主義、物質主義”等階級思想為主,以茶凸顯統治階級的財富和生活方式,彰顯貴族特性和品味。
2中西茶文化差異對跨文化教學的影響和作用
2.1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英語教學的總體目標就是培養能夠適應中西方文化交流,熟練掌握和應用西方語言技能的文化參與者。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的學習對于我國文化環境下的跨文化交際者來說,為他們認識西方茶文化及創建茶文化交流氛圍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讓我國文化學習者在我國文化內了解西方茶文化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事實上,在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的學習中,學生不僅感受到茶文化帶來的茶葉相關語言交際差異帶來的沖擊,更在茶文化的理解上受到多元的挑戰,對中西方思維習慣、價值觀念、文化習俗等中西方茶文化內容進行適當的、客觀的反思。因此,通過中西茶文化之間的對比,學生能以茶文化在中西方語言、物質、行為、精神層面的差異為契機,接受、理解、處理跨文化交際中的問題,進而在豐富多彩的茶文化中重新認識西方社會,正確認識文化現象和語言應用的價值,促進跨文化意義的提高。
2.2減少跨文化交際的錯誤
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為英語跨文化學習者來說,不僅提供了語言學習的多元素材,而且讓英語學習者以更有趣、快捷、形象的方式適應西方茶文化等抽象文化內容。中西方茶文化差異讓英語學習者在文化比較中,形成對中西方文化正確客觀的認知和理解,并對以西方文化審視我國價值觀念及思維方式,形成對中西方跨文化的深刻理解。當然,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中涉及內容多種多樣,涉及的文化沖突也非常普遍,難以避免,但是通過兩種茶文化與英語學習的結合,可以讓英語學習者認識到中西文化沖突雖然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過茶及茶文化的對比,盡量減少文化沖突,并對中西方文化沖突做出應有心理預警和準備。
2.3形成英語跨文化教學體系
中西方茶文化在語言、茶葉種類、茶具、飲用方式、價值觀念上的種種差異,已經讓茶文化成為凝聚了文化和語言學習的重要內容。在英語跨文化學習中,中西茶文化無時不刻的滲透著西方文化重要內容,尤其對于英語基礎較弱的學生來說,中西文化差異對比可減少語言學習的心理負擔,增加對英語學習興趣。同時茶文化在中西方之間的比較,讓英語教師在語言教學中容易確定跨文化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以茶及茶文化導入設計安排英語文化學習內容,將文化學習內容具體化到各種茶文化的實際案例中,進而實現英語學習與文化學習的雙管齊下。
3以中西茶文化差異促進英語跨文化教學的途徑
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內容五花八門,不能簡單的在英語課堂上生搬硬套,必須著眼于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目的,對現有英語文化學習進行改革,要想讓茶文化對比進入課堂,必須從以下方面入手,切實提高英語跨文化教學的發展。
3.1以中西茶文化差異,確定教學內容
如上所述,中西方茶文化內容涉及語言、茶葉、茶具、茶飲、價值觀等各個層面的內容,如果直接生搬硬套,很難形成系統化的跨文化學習體系,同時茶文化信息量過大,可能會影響英語認知層面教學的質量,所以必須確定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學習的具體內容,對中西方茶文化及跨文化教學的方向予以明確。首先,立足中西方茶文化語言對比,茶葉物質、茶葉行為、茶文化精神為輔助的理念。英語跨文化學習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英語跨文化能力,語言能力是其學習的主要目標,所以以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為教學內容時,必須強調中西茶相關語言應用差異,同時用茶葉對比、飲用方式、茶文化作為語言學習或調解英語學習的輔內容。其次,確定中西方茶文化差異與英語跨文化教學的結合方式。中西方茶文化之間存在很多差異,但是在英語跨文化教學中不能隨機參考,必須樹立跨文化交際能力發展的目的,從課程導入到課程內容都要認真、科學的分析,找到合理的結合方式。
3.2以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創新教學方法
要想通過中西方茶文化之間的對比和分析,提高英語教學中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和意識,就必須要在實際教學方法上將茶文化對比融入其中,主要包括:首先,中西茶文化注釋法。茶文化對于學生來說屬于較為陌生的文化范疇,在英語跨文化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到西方茶文化屬性及學生文化程度,對中西方茶文化涉及的語言及文化知識進行注釋,尤其特殊詞匯和行為進行跨文化性對比。如“中國清茶、英國混茶”或“redtea”和“blacktea”進行適當注釋。其次,中西茶文化實踐教學法。中西茶文化雖然為英語跨文化教學提供了素材,但是如果只局限于茶相關資料對比,很難強化中西文化差異和學生的理解。因此,必須開展中西茶文化差異的跨文化實踐訓練,在茶飲及茶葉相關活動中對茶葉語言、詞匯、茶會、茶俗等內容進行訓練,組織學生參與到茶文化的氛圍中,并對中西茶文化感受進行分析和討論,進而促進對中西文化的理解。最后,中西茶文化的多媒體對比法。茶文化在我國和西方雖然屬于傳統文化,要想在當代英語活動中激發學生興趣,必須與現代多媒體技術結合,適應學生的現代心理特性及文化需求,讓傳統茶文化彰顯時代色彩。
4結語
中西方茶文化雖然同根同源,但是卻在語言、茶葉、飲用方式、茶俗、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這些文化差異中蘊含著豐富的跨文化交際元素,因此對當代英語跨文化教學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我們必須在跨文化教學的實踐中,正視中西方茶文化與英語語言、跨文化交際能力之間的關系,以中西方茶文化之間的差異為契機,探索如何以文化現象推動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既保護和傳承中西茶文化的精華,又為我國跨文化交際實用型人才培養做出貢獻。
作者:王云羨 胡玉輝 單位:石家莊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參考文獻
[1]呂春.中英茶文化的內涵差異分析[J].貴州茶葉,2014(1):13-14.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 差異 教學 交際 能力
中學英語新課程標準對英語課程的任務里有這樣的描述: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事業,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生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梢娏私馐澜绾椭形鞣轿幕牟町悓τ谟⒄Z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發展交際能力。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社會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
但英語教學中,我們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即培養學生造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致使學生難以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在此,語言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作為一個重要問題被提了出來。我就初中英語教學中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了分類,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比較教學。
1.稱呼語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現過“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語。“comrade”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們和英語國家的人以comrade相稱,他們就會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上課時的問候語往往是“good morning, teacher!”也就相應地把“李老師”稱為teacher li。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漢語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李老師=teacher li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別扭。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感謝和答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系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 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現在這種習慣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接受。)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么時(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們通常習慣于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 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說“no, 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和英語國家人的不同風格。
3.贊美及回答
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現等。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而我們對于別人的贊美往往謙虛地說:“沒有,沒有?!?,“哪里,哪里?!辈桓蚁残斡谏?,以防被人說驕傲。
4.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這樣的對話:“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為什么mrs 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語國家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5.打招呼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于問:“你吃飯了嗎?”(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6.介紹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現的頻率相當高,但對于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們就會覺得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7.節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和christmas day(圣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體現,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13 merry christmas!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當面不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關鍵詞:東西方;文化差異;商務英語;翻譯
在國際商務背景下,商務英語是國與國之間進行文化交流的共通語言,發揮著英語的社會功能,隨著國際商務內容的豐富,使得商務英語翻譯呈現出多樣性、特殊性以及復雜性。在商務英語的翻譯過程中,不僅涉及到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復雜的表達方式,而且還需要注意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和傳遞。因此,在商務英語中,一定要重視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在翻譯中,必須找到兩國文化的切合點,運用恰當的翻譯技巧,使得翻譯后的語意更為合理,能夠符合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習慣,進一步提高商務英語的交流品質。
一、東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要因素
在歷史上,東西方發展歷史悠久,經過多年的歷史積累,已經隱藏著豐富的地域文化,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各國之間的貿易活動急劇增加,使得商務英語逐漸成為兩國交流的共通語言,通過商務英語翻譯,能夠有效的促進兩國文化交流,同時對兩國的關系和諧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東西方國家在文化、歷史背景、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方面存在差異,從而導致商務英語的翻譯受到一定的影響。一般來說,導致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思維方式差異
思維活動主要是通過語言進行描述的,思維產生的結果也將通過語言進行表達。從思維的角度出發進行分析,漢語的思維表達主要呈現螺旋形思維模式,在交流的過程中,通常將要表達的內容通過鋪墊、融合,使重要的內容放到最后進行表述,給人一種完美的語境。而西方的思維主要為直線型思維模式,在思維的表達中,通常按照事情重要性進行排列,首先表述最緊要的事情,這和漢語的表達恰恰相反。因此,在商務英語的翻譯中,準確意識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這對中西方國家之間的交流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上的差異
在西方,是國家重要的社會文化,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行為模式、處事方式、風俗習慣等方方面面,因此,已成成為西方人的精神支柱。在商務英語的翻譯中,對英語的翻譯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例如英語中的大部分詞匯、短語均來自記載的典故與民間故事,同時,還有許多格言以及俗語都摘自宗教書籍《圣經》,在漢語文化中,人們的信仰主要以佛教為主,因此,商務英語翻譯時,許多格言、諺語也出自佛教。在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影響下,商務英語的翻譯前,必須對東西方的文化充分的了解,才能保證商務英語翻譯的準確性。
(三)文化表達上的差異
在文化的表達上,西方人表達情感時,通常比較直接、自信。而在中國,人們對情感的表達通常比較含蓄和委婉,在一些商務英語的交流過程中,也比較喜歡運用較多的修辭手法。因此,在東西方文化的表達上,通常存在較大的差異,例如,在一份合同的擬定中,中國人為了體現公平公正原則,會在合同中添加雙方互利的原則條款,這在西方文化中,他們認為這是多余的,因為雙方在自愿的情況下簽訂合同,那么合同必然具有相關的法律效應。同時,東西方的文化表達在數字、顏色、動物象征的認知上也存在較大的差異。(1)在商務英語的翻譯中,東西方對數字的表達涵意具有較大的差異,例如,在西方,人們對數字“3、13以及黑色星期五”非常反感,認為是最不吉利的數字,同時喜歡數字7,他們把數字7象征為積極、吉利、通常在投擲中以7代表獲勝,在一些商標中出現7-Eleven連鎖店、7-Up以及七喜等。但是,在中國文化中,對于數字7沒有特別的意義,然而,中國文化將數字9作為吉祥數字,一般將9代表長長久久,例如999藥業、古代皇帝以九為吉祥數字,代表長治久安。(2)在商務英語的翻譯中,東西方對顏色的表達涵意具有較大的差異,例如,漢語中將紅色象征吉祥、喜慶、希望等,西方文化中將red作為貶義詞使用,象征殘暴、血腥以及災禍等。對于綠色,中國人講很快聯想到“寧靜、和平”等涵義,但在西方文化中,綠色(green)將代表“嫉妒”,同時還表示“新手”的意思。例如:表示邁克是一個對工作缺乏經驗的人。(3)在商務英語的翻譯中,東西方對動物的象征涵意也具有較大的差異,在漢語中,通常以孔雀(peacock)代表幸運、吉祥,因此在中國,一些商家多以孔雀等詞作為商標,認為孔雀能夠給生意帶來幸運。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孔雀一詞帶有貶義,通常以表示洋洋得意、自滿驕傲的人。同時,在中國的詞匯中,通常會出現關門打狗、狗仗人勢、良心狗肺等貶義的詞匯。但在西方文化中,人們以狗作為人類忠實的朋友,甚至將狗作為一種神圣的動物。在英語中,通常會出現aluckydog,被翻譯為幸運兒。因此,東西方文化在表達上存在較大的差異。
(四)社會文化上的差異
由于東西方國家在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傳統文化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導致人們的生活習慣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并逐步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商務英語的翻譯中,受社會文化的影響,使得同一事物的表達出現兩種不同的含義,例如,原意為“快樂的像一只小鳥”但被翻譯為“快樂的像一只母?!?,這就與愿意的表達相差甚遠。因此,在商務英語的額翻譯中,如果對詞匯的語意表達不合理,將會出現較多的尷尬現象[4]。
二、東西方文化差異因素對商務英語翻譯準確性的影響
(一)商標的翻譯
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因素較多,因此對商務英語翻譯準確性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針對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在翻譯中根據語境對詞義進行分析,例如一些商標的翻譯,在我國非常暢銷的鬧鐘ColdenCock,中文意思為雄雞,有雄雞報曉的寓意,比喻鬧鐘會像雄雞一樣響亮報時,但在西方,讓消費者產生厭倦之意,究其原因,不是由于產品質量問題,而是在西方文化中,cock一詞屬于下流語,被人們所忌諱。一般正式的英語中,都將避用該詞。之后,將ColdenCock改成ColdenRooster,翻譯為“金雞獎”,最總在西方國家贏得最佳銷量。
(二)廣告語的翻譯
在商務英語翻譯中,一些廣告語的翻譯也具有文化色彩,因此,翻譯的難度相當大。翻譯者要考慮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習俗、思維方式等因素,還要采用合理的表達方式進行表達,使得廣告語具有渲染力和說服力。例如,是斯沃奇手表的廣告語,它在翻譯中被譯為“天長地久”。讓人有購買的欲望,達到了廣告的目的。同時飄柔廣告語Startahead,在英語中被翻譯為成功之路,從頭開始。這些廣告語經過翻譯之后具有較強的語言力量,使得廣告更富有感染力。
(三)品名的翻譯
在不同的文化領域中,人們的思維方式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在事物的認識上有明顯體現,而且在人們對事物的命名上也體現的淋漓盡致。例如:清涼油用essentialbalm表示,而不是用coolingoilorqinJiangoil表示,在西方文化中,餛飩、餃子、湯圓等都被翻譯為dumplings一詞,同時,漢語中紅糖在西方的英語中被譯為brownsugar,在中國人看來,紅糖被翻譯成棕糖,有點不可思議。但在紅糖經過誰的熔合,成為糖水時所呈現棕色。在英語中將按照糖本身的顏色來命名,就有了紅與棕之分。因此,在翻譯相關品名過程中,一定要細心,避免翻譯出錯帶來的經濟損失。
三、解決東西方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影響的對策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有著其特定的文化底蘊,在商務英語的翻譯中,要重視文化差異對翻譯準確性的影響,只有在充分的了解國家的文化差異,才能夠準確地翻譯出商務英語所要表達的真正涵意。此時,在采用合理的表達方式進行翻譯表達,使得翻譯出來的作品能夠與當地文化想接近,并且通俗易懂。因此,我們在商務英語的翻譯中,必須采取以下對策解決東西方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的影響。
(一)掌握不同文化相互轉換的翻譯技巧
在商務英語的翻譯中,首先要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關聯。對文化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進行深入了解,更多的去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知識與風土人情,熟知西方人的語言表達習慣,在翻譯中要盡可能避免中國式表達,同時對東西方文化的聯系要充分的了解,這樣才能夠在存在文化差異的影響下進行高質量的商務英語翻譯。
(二)熟練掌握翻譯的方法和技巧
在商務英語翻譯中,首先要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與聯系,其次要掌握翻譯的方法和技巧。這樣次能夠有效的提高翻譯的準確性,取得高質量的翻譯作品。在商務英語翻譯中,信息效果非常重要,因此,在翻譯時,對語意的翻譯要根據信息的內容所定,使得翻譯更符合交際的目的,翻譯時,通常采用的方法有直譯法,就是按照文章句子意思直接翻譯,這是商務英語翻譯中最常用的翻譯方法,但是,在直譯過程中,要把握文化內涵,并采用合理表達技巧,才能取得較好的翻譯效果,因此,在商務英語翻譯中只有結合目標條件,適當的運用不同方法和技巧進行翻譯,才能提高翻譯的準確性。同時,商務英語在語言風格和語言特點上決定了上虞英語的特殊性,因此,在商務英語的翻譯中,采用一般的翻譯方法將很難實施,因此,需要翻譯者在翻譯的中,對照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不斷進行剖析,找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點,運用熟練地翻譯方法和技巧,這樣才能夠翻譯出高質量的作品。
四、結語
目前,要提高商務英語翻譯的準確性,就必須重視培養翻譯者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逐漸消除翻譯者的傳統翻譯思想,使其能夠重視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的影響,并不斷地學習新的翻譯方法和技巧,積累大量的了語法、詞匯等語言基礎知識,在語言轉換中提取文化所傳播的信息和內容,并準確地將信息進行傳播。其次,翻譯者要對翻譯的內容深入的理解,并將分析中西方文化在文章中的具體體現,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審視和思考翻譯內容,只有這樣才能使商務背景下的兩種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自如的轉換,使得翻譯的作品更加準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國際商務交流活動也越來越頻繁,使得翻譯工作量越來越大,因此,在從事商務英語翻譯中,對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不同詞匯在不同語言環境下的差異理解非常重要,它能夠翻譯出高質量的作品,將商務交往中的失誤將到最低,從而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李云.探析商務英語翻譯中東西方文化差異帶來的影響[J].海外英語,2014,11.
[2]趙志慧.東西方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研究[J].新校園(上旬),2015,05.
[3]李慧瓊.試析商務英語翻譯中東西文化差異的應用和解決對策[J].校園英語,2015,01.
[4]陳杰.簡析中西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J].時代教育,2014,03.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商務英語;語用能力;中西方文化差異
1概述
隨著經濟全球化、企業國際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而由文化差異引起的貿易摩擦也十分普通,在此現象之下隱藏的問題是商務者對于英語語用能力的缺失。顯然,商務知識與正確的英語相結合并不能保障商務活動的成功進行,語言的恰當性區別于語言的正確性。兩國之間交際上的文化差異貫穿在整個商務活動之中,具體情境下的語用能力對活動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語用能力是培養企業實干人才的重要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在交際上的差異是迫切而必要的。
2跨文化交際的內涵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百度百科)。跨文化交際理論是對跨文化交際行為和價值觀念系統化、抽象化和理性化的解釋。這一理論視角能夠比較圓滿地解釋交際過程與結果,準確把握交際者的動向,引導人們更有效地進行交際??缥幕浑H能力包括跨文化思維能力、跨文化適應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王立非、李琳,2011)
3商務英語語用能力的概念
商務英語的語用能力可理解為在具體商務情境中,為實現商務活動的成功而使用目的語去溝通的能力。具體來看,商務人士的語用能力主要表現為是否能夠準確理解交流雙方話語中含有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詞語、習慣表達方式、禮貌套語、稱呼語等社會文化語言,并且做出合理推測和反應,同時也能用目的語把自己的思想進行自然得體的表達。
4跨文化交際下中西方文化對比
4.1交際原則和模式的差異
人際關系是通過交際實現和完成的,但實現某種關系的交際方式會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區別,任何社會的人際關系都是以其社會的傳統結構與文化為依托的。在中國,人們服從權威和長輩,每個人有著嚴格的等級身份制并置身于一個復雜的人際網絡,根深蒂固的關系取向為群體取向。中國人傾向于集思廣益,在做決定前會考慮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而目標則是集體價值和集體利益的實現。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西方文化的個體主義與中國文化的群體主義交際原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追溯到希臘時代,公元前6世紀,西方社會廢除了世祿的血緣種姓制度,開始了嶄新的“民主”政治,帶來了人際關系的新格局。1776年美國政府頒布《獨立宣言》,強調民主和自由,隨后法國《人權宣言》,也將神圣的人權闡明于宣言之中,慢慢地,一種全新的社會關系價值觀開始萌芽生長,服從權威被民主取代,等級身份制被平等意識取代,為西方社會價值觀奠定了基礎。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來看,中西方學者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把人際關系取向分為工具型、情感型和混合型三種類型。中國屬于情感型人際關系取向,這種關系下情感至上,交往雙方傾向于表現出信任、親和、重情重義的態度。而西方國家一般是工具型情感傾向,這是人們在交往時為達到某一目的而建立起來的關系,所以交際者往往理智而直率,邏輯超過感情。
4.2交際禮俗上的差異
在商務交際禮俗上,中國和英美國家也存在著諸多不同之處。特別是在招呼與寒暄、時間觀念、飲食與宴請、禮品贈送等方面,中西方商務人士的看法與行為表現出很大區別。
4.2.1招呼與稱謂
進行商務會面的第一步就是打招呼,如果在不熟悉對方的稱呼習慣下亂打招呼,可能在初次見面時就會出現問題。中國人多采用一些應景式的問候語,如“忙什么吶?”“上班去?”“吃了嗎?”,在中國人看來,這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切感,但對西方人來說,這些問話容易被理解成一種對個人隱私的干涉,因為他們傾向于把虛化的問候語跟字面完全一樣、實義的詢問語等同起來。而西方人最常用的問候語大多有兩類:第一,談天氣;第二,談娛樂活動和愛好。其實漢英中的招呼語在功能和使用方法上是相同的,知識其涵蓋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不同的問候語方式受制于不同的文化規范。在職場上,中國人習慣根據職業、官銜、輩分等稱謂他人,充分反映出對方的職務、地位和彼此的關系,比如“王經理”“張醫生”等。而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稱呼規則也相對簡單,除了對某些特定人士,如皇族、政府上層、宗教界、法律界、教育界等外,幾乎不用頭銜稱呼別人。一般情況下會直呼其名以示親切、平等。在非常正式的商務場合下,西方人則以Mr.稱呼男士,以Miss或Ms稱呼女士。
4.2.2時間觀念
各個文化都有自己的“時間語言”,在商務活動中,時間觀念潛移默化地制約和支配著人們的思維、語言和行動。毋庸置疑,守時是商務交往的重要禮儀之一。但是,中西方在對“守時”的理解,對時間的分配和利用上存在著顯著差異。人類學家霍爾把時間觀念分為多向時間制(polychromictime)和單向時間制(monochromictime)兩種范疇。中國屬于多向時間制,多向時間制將時間看成發散的,認為很多事情可以同時出現,事件的完成不必受日程、計劃的限制,有很大的靈活性。所以中國人習慣于在同一段時間內同時進行多項活動,視事情輕重緩急而分配時間。同時,中國人走親訪友等也比較隨意,往往不進行預約安排。而西方國家傾向于單向時間制,在特定時間內做特定的事,對于時間的安排力求周密、嚴謹,對時間的安排也往往提前做好計劃,任何正式的事項都會提前預約進行確定。單向時間制十分注重日程的安排,強調時間的階段性和準時性。因為西方國家時間觀念極強,所以不遵守預約通常會被視為是以自己為中心、不顧他人或沒有禮貌的表現,也會讓對方認為你并不重視你們之間的約定。
4.2.3飲食與宴請
宴請是中西方商務人士聯絡感情、增進友誼的常用方式,但中國人與西方人宴請風格卻不同。中國人設宴喜歡熱鬧,菜式多,宴會桌上往往談笑風生,氣氛熱鬧歡樂。而西方人設宴多是分餐制,進餐時低聲交流,避免破壞幽靜的環境。早在道家的理論中就有“守弱處柔”,“盛極必衰”之說,在中國文化中,自謙是非常鮮明而重要的思想,作為一種理想人格,它左右著人們的行為習慣。受到這種影響,在飲食與宴請中,美酒佳肴之前,中國的招待者習慣謙虛地說:“今天的菜不好,還請多多包涵”,英語國家的人聽到“Pardonmeforthepoorfoodstoday”會感到無法理解,豐盛的菜肴為何被形容成“poorfoods”,那如果你方認為是不佳的食物,又為何要請我們吃呢?這種情況就屬于語用失誤,中方的善意招待并沒有讓對方理解體會,而這種語用失誤之下是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欠缺解讀。
4.3交際思維上的差異
4.3.1整體性思維和分析性思維
從哲學上分析,不管是儒家的“自然人化”還是道家的“人自然化”,都將人與自然統一化,整體化。這都為中國的整體性思維奠定了基礎,整體性思維顧全局,從整體綜合分析利弊,慣于辯證看待矛盾雙方,統一對立。而西方哲學從柏拉圖到近代哲學,始終以“主客二分”作為哲學的主導原則。西方國家慣于用觀察和實驗來對事物內部結構進行分析,探究過程由分析性思維作為主導。
4.3.2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形象思維是用直觀形象和表象解決問題的思維。而抽象思維是人們在認識活動中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對客觀現實進行間接的、概括的反映的過程(百度百科)。中國人屬于形象思維,習慣于用形象的方法表達抽象的概念,習慣于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在言談中,中方慣于使用形象類比的方法進行論述。而西方人在抽象思維支配下,習慣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在言談中多用含義模糊,指稱籠統的抽象名詞來表達復雜的理性概念。
4.3.3螺旋形思維和直線形思維
先分后總,先說原因后說結果,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以直覺、具體為特征,思維活動大多是螺旋式地繞圈向前發展。螺旋式思維支配下的語言表達一般以敘述事情背景開頭,或是羅列客觀上的條件,或先說明引發問題的原因,或是擺證據,其次才是做出結論。語言的結構迂回向前,重鋪墊,讓聽話人有思想準備。與中方螺旋式思維大不相同,西方人慣于開門見山,把話題結果放在前面,再進行層層推演。在遣詞造句,布局謀篇上講究從一般(general)到具體(specific),從概括(summarize)到舉例(exemplify),從整體(whole)到個體(respective)。
5文化差異下對商務英語語用能力的探究
針對以上所述的三項交際上的文化差異,作者提出以下建議。(1)中西方的交際原則和模式大不相同,在商務活動中,禮貌體現在盡量往對方價值體系上靠攏,工具型情感下既以目的利益為先,所以應盡量規避中國習慣的“客套話”鋪墊,否則會給對方你不是誠信合作或喜歡拐彎抹角的印象。其次,權威和長者并不被西方文化推崇,民主、自由和平等才是英美國家的主流。所以商務活動中不提倡“倚老賣老”和任何形式賣弄權威的語言行為。再者,考慮到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沖突,商務者應充分理解個人主義并利用個人主義,努力規避由于價值觀不同而產生的矛盾。在商務接待活動中,組織語言時需考慮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堅決規避以下錯誤:參照自己母語中的習慣表達,把自我的思維不加轉換,直接用目的語傳遞給對方。(2)中西方在交際禮俗上也不盡相同,為了讓交流更流暢,建議多積累西方國家的慣用表達方式,以求在特定商務情境下說出地道的語言,從而讓對方真正理解到你所要傳遞的信息。具體來說,語言表達應以讓對方舒適為界限,組織語言時應考慮到對方不愿隱私被侵犯的文化前提。鑒于時間觀念的差異,實施商務活動的特定項目之前應提前進行預約,語言表達應嚴謹并將對方的日程考慮在內。(3)中西方在思維方式上有著顯著的差異,在不同的思維特征支配之下,中西方在交際時的語言表達上也存在著差異。想要說出純正的英語,必須得學會將中式思維轉換成英式思維。在整個涉外活動中,學會用邏輯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語言表達應講究連貫性和邏輯性。商務交流或談判之中忌語言表達冗長,轉變中方習慣的鋪墊式交流,談判內容根據工作要點逐步展開。
6小結
跨文化交際中,不同的文化意味著不同的交際模式、交際禮俗和交際思維,而這些差異貫穿在整個對外商務活動之中,對商務活動的成敗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傳統的“英語+商務”學習模式逐漸暴露出弊端,語用失誤不斷,文化因素的重要性開始凸顯出來。文化差異之下,商務英語的語用能力無疑是商務交際成功人士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本文著眼于影響商務交際活動的幾項中西文化差異,進一步提出了對商務英語語用能力的思考,以期帶給廣大商務英語專業人才一些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思路。
參考文獻:
[1]趙莉莉.跨文化交際視野下的商務英語教學[D].山東師范大學,2006.
[2]馮敏.跨文化交際理論視野下商務英語語用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外國語文,2014.
[3]房冠喬.淺析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交際的影響[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
[4]董芳.跨文化交際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研究[J].理論觀察,2012.
[5]陳魯寧.中西方商務交際禮俗文化差異研究[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2.
【關鍵詞】中西文化;英美文學;英漢翻譯
文化的不同引發的審美觀念也不同,英漢翻譯就是傳遞兩個文化之間的信息,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這些文化上的不同會在我們翻譯英美文學作品時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翻譯西方的文學作品時,不僅要對西方的語言進行研究,還要對其所處的社會環境進行研究,這樣才能對西方文學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內涵進行深刻的了解。
一、中西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
(一)的差別
在歷史的長河中,宗教對國家的發展以及文化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很多的文學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有宗教的影子,對西方國家來說,基督教產生的影響充斥在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作為基督教宗教經典的《圣經》更是作為主要載體,承載著西方的文化。和西方國家相比,我們國家主要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影響最大的就是佛教,其已經深入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體現。因此,我們在翻譯英美的文學作品時,要特別注意不同宗教文化的區分,防止因宗教文化出現翻譯錯誤,影響翻譯效果。
(二)價值觀和文化習俗的差別
價值觀是指認定事物,判斷是非的價值取向,對同一件事,不同的價值觀產生的理解就會有所不同。西方國家強調的是以個人為中心,崇尚個人主義,而我們國家則更多的關注集體利益,強調以大局為重。生活環境、歷史背景的不同致使中西方在文化習俗上也存在著較大差異。例如,“龍”我國象征著吉祥,我們也被稱之為龍的傳人,但在西方國家的《圣經》里則是魔鬼和撒旦的象征;中西方之間也都有一些各自比較忌諱的數字或詞語,例如西方人對數字13比較忌諱,而我們則對數字4、7比較忌諱。
二、英美文學作品翻譯的技巧
(一)了解《圣經》文化及西方神話
在英美的文學作品中,經常會摻雜著一些《圣經》里面的內容和一些西方的神話故事,如果對這些內容了解的不夠深入,就沒有辦法對這些文學作品的內涵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也無法完全掌握作者所想要表述的深刻含義,在進行翻譯時就只能停滯在作品的表面。因此,在進行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時,需要對《圣經》和西方的神話故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我們對英美文學進行更加準確的翻譯。
(二)加強中西文化的交流
一般情況下,在開展翻譯工作前都會翻閱大量的文獻來了解西方國家的歷史文化,而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也可以利用互聯網查找有關西方國家的影視資料來對英美的文學作品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另外,有條件的譯者還可以選擇對英美文學作品的所屬地進行現場考察,親身體驗當地的生活環境和風俗習慣,深入的了解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熟悉西方文學作品的歷史背景,只有將作品和文化結合起來,才可以翻譯出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的文學作品。
(三)了解英文詞匯背后隱含的喻意
在開展英美文學翻譯時,我們要結合語境進行翻譯,不能只看表面的意思,而要把文化差異帶入進去。之前我國在進行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時,大多采用的是直譯,就是僅僅把表面意思翻譯出來,并沒有深入思考它的內在含義,而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們也對英語的應用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對英語習語的運用也愈加靈活,例如:smellarat一般人會通過字面意思翻譯為聞到有一只老鼠,這樣翻譯顯然是不正確的,其正確的意思應該是對某件事情感到不妙,一般英語習語的意思都是經過長期的文化積累沉淀所形成的,因此,我們在進行翻譯時不能只看表面意思,要結合西方的文化和具體的語境進行翻譯。綜上所述,中西文化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在進行文學作品的翻譯時,我們要深入了解、研究這些差異,才能對文學作品的內涵有更深刻的認識,我們在翻譯時不能僅就字面意思進行直譯,而要最大限度的了解中西方之間在、文化習俗以及價值觀念方面的差異性,合理的使用這些差異,使翻譯出來的文學作品既符合原文的含義,又能容易被讀者所理解。
參考文獻:
[1]陳翠蘭.解讀中西方文化差異下的英美文學作品翻譯[J].語文建設,2014,02:73.
關鍵詞:文化差異;日常交際;禮儀
中國正以飛速的發展與世界接軌,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接觸越來越多。中(東)西方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此也對交際禮儀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在中(東)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視人際交往。但交往的觀念交往的方式都有著明顯的差別。
一、打招呼
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二、感謝
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象“慚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倍鞣饺苏彀选皌hank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
三、招待客人
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說:“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四、節日禮儀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Year’sDay)處,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fool’sDay(愚人節),ThanksGivingDay(感恩節),ChristmasDay(圣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五、詞匯語言的文化
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顒踊蛳矐c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在英語中“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the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
在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學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比如: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等等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教學中。又如: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梢允占恍┯⒄Z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等。
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六、文化等級觀念
中(東)方文化等級觀念強烈。無論是在組織里,還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級、地位就是非禮。盡管傳統禮制中的等級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級觀念至今仍對東方文化產生影響。在中國,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后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
在西方國家,除了英國等少數國家有著世襲貴族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外,大多數西方國家都倡導平等觀念。特別在美國,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保↖fworkinghard,evencowboycanbe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國人不講等級,只要彼此尊重,父母與子女可直呼其名。他們的家庭觀念往往比較淡薄,不愿為家庭做出太多犧牲。
當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導致的禮儀上的差異還有很多,比如服飾禮儀、進餐禮儀,秘書禮儀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約,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討。總之,中西方之間有各自的文化習慣,由此也產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習慣。因此,隨著我國進入WTO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流、貿易的不斷增加,我們不但有必要在與外國人交往或者前往別的國家去之前,了解對方國家的禮儀習慣,而且必須加強專業禮儀人才的培養,提高全民禮儀意識,這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給我們自己帶來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還能在現代社會的多方競爭中爭取主動,取得良好的結果或效益。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編,《英漢對比語言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胡文仲,《文化與文學》,《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1期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人格;差異性
如果從中西方的文化起源開始追溯,通過宏觀而理性的比較會看到,中西方在各種文化現象、形態和成果上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中國一直是以大的群體文化作為依托,強調人在社會上的人際交往關系,也就是中庸之道所主張的“他律性人格”,對待重大事情都不做出明確選擇,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既明哲保身也不對他人造成傷害;而西方人則注重自我的內心感受,對新鮮的事物都會充滿好奇,是典型的行動派。
一、文化與人格的辯證關系
1.中西主體內涵不同。一直以來,自我都是人格主體的主要部分,而對自我的闡述也存在區分,即:內在自我、人際自我、社會自我。中國長期以來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甚至到現在還有許多倫理道德觀依舊被人們保留和接受。中國人在集體社會中都會將人際自我放在首位,在對自我人格塑造時,注重考慮別人對自己的設計,看重共性多于對個性的發展。因此,價值觀中的“仁”要遠遠大于“私”。而西方社會則恰恰與之相反,內在自我是每個人人格的核心部分,尊重個人的個性發展,很少受到外界因素干擾,內在的自我成為支配人際自我和社會自我的關鍵因素。2.形成性格特征的動力不同?!耙环剿琉B一方人”。中西方之所以會存在性格特征上的差異,就在于其文化起源的發展動力上的區別。也就土地和海洋文化的區別。中國是在陸地上發展壯大起來,一切文化都深深植根在大地之中。在傳統的社會中,中國人民就存在著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因為肥沃的土地為人民滿足了人們一切的需求,農業尤為發達。但正是由于這種農業經濟的制約,在天災往往無能為力,只能任其發展。這也就是中國人身上所普遍存在“宿命思想”和巨大的堅韌性的來源。如果說,中國是“大地寵兒”,那么,西方國家則是海洋“驕子”。在海洋中求得生存,就必須要與海洋進行“搏斗”,要具備強健的體魄、敢于冒險探索的精神和強大的意志力。于是,在西方人的多次探索之中,證明了地球是園的,并不是中國人口中的“方”的。3.人格差異的外化。人格對于每個人的外在行為都存在驅動性,它決定了著人所追求的事物,也影響著人的價值體系的建立。以“仁義”為主導的和諧中庸社會價值觀,在中國已經存在數千年了,所以中國人對事情的判斷并不全在于對事實陳述,情理道德也對人存在著影響,處處充滿“人情味”是中國人在遇事處理上最明顯的一個特征。法律就是中國人格最明顯的外化,在利用法律處理事情時,證據不一定能決定案件的走向,人心的價值判斷才是最重要的依據。而西方則是“冷血”的,西方人關注事實,注重真理。其行為準則不受他人影響,充分表達自己的期望,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這樣以“內在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也存在很大的弊端,西方許多的校園流血案件的起因正是因為犯罪者標新立異,好走極端的人格。此外,在發明創造中也能充分體現中西方人的差異。中國人注重發明創造在生活中的使用價值,如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等,表現出中國人保守的人格特征;而西方的發明創造在于追求獨特,這樣的行為則說明了西方人對個性上的追求。
二、文化融合下的中西方人格整合
1.正確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異性。隨著世界對孔子文化的推崇,中國的儒家文化在世界各地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西方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價值觀念也或多或少地發生了改變。這樣的一種文化整合現象,讓一些學者開始意識到中西方文化差異性的整合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正因為存在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所以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進行有效的整合,取長補短,從而更好地對中西方人格的差異進行整合。人格本土化的提出主要是鑒于西方人格研究理論的術語中,存在與中國人民的觀念的明顯的不相容的結論。所以人格研究本土化要求中國對人格的研究要基于中國的實際,針對中國人所特有的心理和行為進行探究。也就是說在人類所具有的人格共性中,根據中國的傳統、歷史等因素發現中國人自身人格中所具有的個性,并以中國人的習慣對這些人格進行分析解釋。對中西方人格的整合,是基于對中西方文化整合的基礎之上的,是對“土地”和“海洋”人格中的優點的整合,為健康健全的人格樹立更好的標準模板。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人格上的差異是蘊含在中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體系中的。但也正因為這樣差異性的存在,才形成了兩者文化和精神上的互補。中國文化強調整體性,所以中國人格注重“人際自我”,西方文化強調個人價值觀,所以西方人格注重“內心自我”;中國人求實用,西方人重創新……兩者之間都存在著優缺點,所以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性的整合就顯得十分的有意義,不僅會對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有促進功用,還有利于加快對中西方人格上的整合。
參考文獻:
[1]郭鳳志.人性:社會塑造與主體選擇的統一[J].東北師大學報,2001,(6).
關鍵詞:高職院校 英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5-0172-01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國家間交流逐漸加深,但是由于各國家文化差異以及地域差異,在交流時可能存在溝通障礙,如果處理不當甚至將會產生隔閡。所以在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中,根據學生專業對學生英語教育進行跨文化溝通意識的培養正在不斷完善。傳統高職院校英文教育環境的發展以及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溝通障礙,都對現階段高職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產生了新的要求。
一、高職院校教師自身文化修養
現階段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若想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教師的自身文化素養的提高。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對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有著極其深刻的意識。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自身教育觀念的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對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進一步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產生。并且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同時,教師應豐富自身修養,增加對西方歷史背景、生活習慣等各方面差異的W習。教師只有豐富自身文化后,才能更有效地在英語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二、加強教學過程中對英語跨文化知識的滲透
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日常的英語教學過程中逐步滲透的。在教學中,教師應貫徹落實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這一思想,根據英語課堂教學內容的不同,逐漸滲透西方文化。首先,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進行設計,使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西方國家民族知識。高職院校學生文化知識較為薄弱,所以教師在對西方國家的民族知識進行滲透的時候,不能單純地進行知識的灌輸,可以結合與之相關的電影在播放過程中形象生動地向學生滲透西方國家民族知識,同時加強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并且,教師在對相關西方國家文化滲透的過程中應注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特征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文化差異的印象,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通過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對比,促使學生對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可以增強記憶。除使用上述兩種方法滲透英語跨文化交際意識外,還可以在課堂中增加實際語言交際能力的訓練。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英語的學習更具實用性,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注意不同場合的英語口語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滲透中西方文化差異,增加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三、豐富教學手段
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傳統的英語教學是以教師為主、以教科書為基礎向學生傳授英語知識。老師授課學生聽課的教學模式較為枯燥,并且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很容易產生疲憊感,降低課堂效率。在新時期,若想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首先應從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興趣開始,教師應在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豐富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進一步促進學生完善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形成。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教學,如播放影片資料等,為同學們展示西方文化?;蛘呓處熢诮虒W中結合情境教學模式,設置情境,將西方文化與中方文化差異在情境故事中展現出來?;蚴桥叛菖c中西方文化沖突有關的舞臺劇,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深刻意識到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必要性。除此之外,學校可以開展跨文化交際優秀論文評選,以及組織相關的知識講座等,為學生營造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氛圍,使學生通過活動深入了解跨文化知識,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
四、總結
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教師在注重傳授傳統的教學內容,如語法、發音以及詞匯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以及滲透,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同時了解西方國家的歷史、傳統風俗、生活習慣等。只有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西方國家文化,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才能使學生在未來工作、生活中適應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周鵬.淺談高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意識及能力的培養[J]. 教育教學論壇,2012(1):25-26.
關鍵詞:諺語 翻譯 文化差異
一、引言
從跨文化交際發展的趨勢看,理解和學習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背景越來越重要。翻譯是跨文化交際的橋梁,與文化關系密切,只要從事翻譯活動就必然涉及到文化問題。文化問題是人文和社會科學理論界的研究熱點,從文化角度談翻譯也成了翻譯界的熱門話題。最近二十年來,翻譯研究中重視文化問題有了新的發展,除了理論的介入外,出現了一個令全世界矚目的趨向,那就是更為重視翻譯過程中對文化因素的認識和處理。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在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中明確指出:“實際上,對于一個譯者來說,由于文化差異引起的問題比語言結構引起的問題更多而且更為復雜。”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學的概括、藝術的提煉,總結了人類的生活經驗和人生哲理,它是民族文化藝術諺語是語言中的精品,匯集了人民大眾的集體智慧,經過長期的積累、科寶庫中絢爛多彩的寶石。很多諺語歷經時代流傳,跨越時空,得到了世人的珍視并使其流傳至今, 啟迪我們的思想,就像“鑰匙”開啟我們的心一樣,使我們認識到社會歷史,風俗習慣的悠久,更從其中領略到許多人生感悟。因此,對諺語的翻譯對比與分析,是解讀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有效途徑。了解文化差異,將進一步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效率。
二、了解文化差異對于中英諺語互譯具有重要意義
1.有助于正確理解語言,避免產生歧異。
正由于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歷史文化和對語言的影響,造成了英漢諺語的巨大差別。所以,要準確把握英語諺語與漢語諺語的措辭差異。如:漢語諺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外國人在學習這一諺語時,真的誤以為要到虎穴,那不是鬧很大的笑話。若將其譯為“Nothing venture, nothing gained”就一目了然。因此,很多時候英漢或漢英諺語的翻譯需采用意譯的方法?;蛟S就能避免因文化隔閡帶來的交流障礙。
當然,若要保留英語諺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按字面直譯其意,不影響讀者的理解,采用直譯會比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達方式和原文的神韻,也豐富了我們的語言文化。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大路通羅馬), “Well begun is half done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2.有助于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人們之間的交際。自古以來就存在著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近幾十年來,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迅速發展使得各國之間頻繁交往,再加上各民族之間在歷史、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中不可避免地經歷著變化,使人們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所以,為了縮短文化差異帶來的距離,需要對中西文化進行有效的解讀。只有通過多了解各國文化的特點,才能提高對中西文明的理解。諺語是不同文化的智慧結晶,其精簡的語言通俗易懂,反映各族獨特的風俗和文化,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將有助于實現跨文化交際)。
三、中英諺語互譯須緊密結合各自文化差異和特色
1.價值觀念上的差異。
價值是人們對什么是可取,什么是不可取的指向性考慮和評價。西方人的價值觀念的特點是個人主義,即:崇尚個人相對社會的獨立自主,特別重視個人隱私,個人的年齡、收入、以及私人住所均列入個人隱私范圍,而且在對待名譽、擇友方面均顯然不同于中國人。諺語“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閑事)就體現了西方社會奉行的個人主義處事態,告誡人們別多管他人的閑事。體現這一觀念還有“Self comes first.”(自我利益第一位)等。在時間觀念上,“Time is money.”(時間是金錢),從表面上看形似漢語諺語“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但實質上前者側重與告訴人們應該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不斷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含有濃厚的經濟色彩。而后者則主要指時間流失就不再回來。再如:個人隱私方面“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國人的家是獨立王國)。對待名譽,西方人士認為很重要,人應該檢點自己的行為,但只要不危害社會和他人,不違反法律,他人如何評價自己并不重要。如:諺語:“Sticks and stone may break my bone ,but words will never hurt me.”(棍棒石頭可能打斷我的骨頭,但話語不會傷害我)。在擇友方面,西方人認為朋友是次要的。如:“Love your friend, but look after yourself.”(愛朋友但要照顧自己),“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偷走時間的賊),而在中國文化中則宣揚為朋友兩肋插刀。同是用刀來比喻,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相對而言,中國人比較崇尚集體主義,如:諺語“眾人拾柴火焰高” 、“獨木不成林,單絲不成縷”、“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才是春”等等。在時間上也不如西方人那樣守時和準時。而名譽對于中國人是相當重要的,他們最害怕不利于自己的流言,如:諺語:“人有臉,樹有皮,沒臉沒皮沒出息” 、“謠言可以殺人”。擇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與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中國人認為君子當為朋友兩肋插刀。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患難見知交”。
2.風俗習慣上的差異。
不同的民族形成各自獨特的風俗習慣,對待不同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觀念,不同的國家對一些動物的感彩與認識卻不盡相同,有的甚至相反。就對待“狗”的態度而言,中西方文化就有截然不同的態度。中國人腦海中的狗是一種地位十分卑微的動物,常與“下賤”、“低微”、“無賴”等貶義詞聯系在一起。如:“痛打落水狗”、“狗眼看人低”、“好狗不擋路”等等。而英語諺語中常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甚至視為家中的一員,人們對狗的憐愛、贊賞皆得以體現。如英文諺語:“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之日),“Barking dog seldom bite.”(嘴硬者手軟),“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個幸運兒).從以上的英語諺語的翻譯我們可以看得到,若按字面意義直譯,將“dog”直譯為“狗”就偏離了原義,不符合西方人的文化習慣。再如:中文諺語“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如:直譯為“A dog’s mouth doesn’t spit out an ivory.”只懂英語的人即使聽了也不知道其含義,還是百思不得其解,而且英語諺語中并沒有與此相適應的句子,為了完整地表達意義,又符合西方人的文化特點,就可譯為“A filthy mouth can not utter decent language.”只懂英語得人也能豁然開朗。
3.歷史文化上的差異。
每個民族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人類歷史畫卷中寫著自己的歷史,在英漢諺語中,有些詞匯和說法與歷史文化息息相關。了解其歷史背景對正確把握諺語的意義顯得十分重要,如:“Love is blind.”源于西方神話故事中古羅馬愛神Cupid或希臘愛神Eros(別稱the blind God),而中文諺語“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只有中國有,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西方人絕對不知道“西施”就是美人的代表。再來看“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即便是外國人知道諸葛亮是誰,無論如何也弄不清楚“臭皮匠”和智慧人有什么關系。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諸葛亮可是人人皆知的人物。所以,在翻譯時,不能直接翻譯“臭皮匠”,可譯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外國人看就一目了然。譯者絕不能望文生義。
4.上的差異。
是人們精神活動的重要方面,極大的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思想觀念甚至對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西方國家盛行基督教,由此產生了許多獨具宗教特色的文化。如諺語:“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cross”一詞指的就是耶穌基督殉難時所背的十字架,借此比喻人人都肩負生活負擔,忍受生活中的苦難。此外,英語諺語常用God來指代“人類的主宰”,基督教認為上帝是世間萬事萬物,無所不能。如:“Heaven is above all.”(上帝高于一切),“God is where he is.”(上帝無處不在), “The tree that God plants no wind hurts it.”(上帝種的樹,風吹不倒),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特別是英語諺語中許多諺語均出自《圣經》,蘊含了豐富的宗教和文化內容,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圣經文化。如:“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語出《圣經》關于夏娃在伊甸園偷吃智慧果(禁果),惹惱上帝的故事。相較而言,佛教在中國是主要的宗教,已有千年的歷史,對中國的文化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因此,產生許多關于佛教的諺語,如:“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 、“不看僧面看佛面” 、“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留”等等均是獨具中國特色的諺語。
四、結束語
無論英語諺語還是漢語諺語,都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通過英漢諺語的翻譯比較、對其文化差異進行探討,我們看到了中西方人在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歷史文化、等方面存在迥然不同的差異。這將有利于人們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準確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賦予英漢諺語豐富、獨特的內涵,在對其進行翻譯時,先按照原文的風格進行仔細琢磨,譯出語言的結構及措辭,以達到傳神傳韻形似神似,使諺語放出原有的光彩。
參考文獻:
[1]蔡平:《文化翻譯的困惑》,《外語教學》,2005.6。
[2]周志培:《漢英對比與翻譯中的轉換》,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3]黎小容:《英漢/漢英諺語翻譯對比看中西文化差異》,《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第5卷,第2期。
[4]田靜:《試析英漢諺語的文化差異及其翻譯》,《海定走讀大學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