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跨文化間的交流范文

    跨文化間的交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跨文化間的交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跨文化間的交流

    第1篇:跨文化間的交流范文

    關鍵詞 國際經濟貿易 跨文化交流 加強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在國際經濟貿易趨勢下,企業間的跨文化交流越加頻繁,同時一些阻礙企業間跨文化交流的問題也逐漸顯現了出來。而企業想要加強跨文化交流,就必須認識到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解決這些阻礙企業間跨文化交流的問題,從而促進企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加強。

    1加強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在國際經濟貿易的趨勢下,經濟全球化使得整個人類世界成為了一個開放的大市場,不同文化的人們在政治、經濟、教育等多方面出現了全方位的接觸與對話。在這一過程中,跨文化交流時出現的沖突,成為了現代人必須要面臨的挑戰。在這個時代,空間距離已經不再是阻礙不同地域人們進行貿易往來的原因,不同國家的人們可以在短時間內,通過網絡等信息傳輸系統完成一筆貿易交易。然而,想要完成國際經濟貿易往來,就必須進行跨文化的交流。但是跨文化交流不僅僅是交際雙方語言上的交流,更是社會文化的交流。因此,跨文化交流上存在的障礙就成為了阻礙人們貿易往來的重要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加強企業間的跨文化交流,才能幫助我國的公司和企業實現跨國經營,從而促進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實現國際化的經營。所以,加強企業間的跨文化交流,對于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有著一定的必要性。

    2阻礙企業間跨文化交流的因素

    影響企業間跨文化交流的因素有很多。首先,不同文化有著不同的時間觀念。在北美文化中,時間就是金錢,但是在亞洲文化中,時間觀念比較寬松。所以,在來自中西兩方的人員進行經濟活動時,同時也是文化交流時,就會出現一定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無法理解對方的行為,就會產生一定的矛盾;其次,空間觀念不同。西方人有較強的空間領域感,而中國人則喜歡和伙伴共享空間。美國人在與中國人談判時,常常會準備較為詳細的法律文件,但是中國人常常會覺得文件內容過于繁瑣。這是因為美國人主要從法律角度來看待自己與經濟伙伴之間的關系,而中國人則從人情的角度來看待彼此間的關系。所以,這種差異很容易給中西文化交流帶來困難,從而妨礙不同文化的人員之間的溝通合作。總之,由于文化傳統的不同,文化的差異會給跨文化交流帶來極大的困難。

    3如何加強跨文化交流

    (1)提高對跨文化交流的認識。想要更好地進行跨文化的交流,就必須要提高對跨文化交流的認識。在國際經濟貿易的趨勢下,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進行跨國貿易往來。因此,企業只有提高對跨文化交流的認識,才能在商務活動中,與其他跨國企業進行良好的溝通,從而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利益。

    (2)樹立平等的文化觀念。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各自的環境下形成的,所以,雖然不同文化之間存有差異,但是卻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因此,想要加強跨文化的交流,首先要樹立平等的文化觀念,不能因為別人的文化與自己的文化不同,就對別人的行為舉止表示不滿。從本質上來說,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互相了解,互相幫助,從而促進人類的共同發展。所以,樹立平等的文化觀念,克服狹隘的民族中心論,才能加強彼此間文化交流。

    (3)追求文化的融合。隨著國際經濟貿易往來的日益頻繁,跨國企業想要在他國發展,就一定要追求文化的融合,從而加強企業間的跨文化交流。首先,企業要做好當地文化的調查,從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經營者的心理,順利進行跨文化的溝通,進而為企業間的合作提供保障;其次,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不能一味地遷就他國文化,還要向對方介紹自己的文化,從而使本國文化在滲透到他國文化中,達成文化的融合。

    (4)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加強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然后利用這種差異來進行有效的交流。比如企業間在進行文化交流時,可以在取長補短的基礎上,打造雙方都樂于接受的、有利于公司持續發展的企業特色文化。

    4結語

    在國際經濟貿易的趨勢下,企業應該采取“”的態度,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并吸收他國文化中的精華,同時摒棄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從而完善企業的管理,進而促進企業的發展。為了加強企業間的跨文化交流,企業要加強對企業員工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訓,從而做好企業的跨文化管理,促進中國企業在走向世界過程中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浩.公共外交和跨文化交流中的企業角色[J].中國金融,2011,21(01):16-18.

    [2] 李永輝.公共外交與企業“走出去”[J].現代國際關系,2011,08(01):15-17.

    第2篇:跨文化間的交流范文

    關鍵詞:旅游;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交際策略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3--0101--03

    引言

    隨著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空前發展,大眾旅游蓬勃興起,旅游業亦已成為全球性產業。人們的旅游動機已不再僅僅是為觀光休閑或商務交流,而更多的是渴望能與客源地的人們交往互動,去感受異質文化體驗異地風俗民情。通過旅游活動,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可以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增進相互理解,促進世界和平。基于此,可以說旅游活動是一種非常典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然而,由于價值觀、社會規范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常會產生文化交流障礙,導致交流失敗。因此,在旅游提供服務的眾多工作中,導游員的工作顯得尤其重要,他(她)不僅僅是一名服務者,更是一種文化模式的引導者和傳遞者。因此,在大眾旅游興起的今天,研究導游員對于跨文化交際的推動作用、培養導游人員在導游服務過程中的跨文化意識和交際策略極具意義。

    本文在對旅游與跨文化交際的關系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詳細論述了導游員的跨文化交際職能及行為。并針對做好跨文化交際的實踐工作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能夠對跨文化旅游者和旅游從業人員的具體的交流實踐有所幫助,尤其希望對涉外旅游工作者能有大的幫助。

    一、跨文化交際與旅游

    “跨文化交際(Intere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Yos8一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息發生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間的交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信息的編譯碼是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進行的交際就是跨文化交際。”跨文化研究中,我們將文化傳統的分為主流文化和亞文化。每個人的文化背景都不僅包含民族文化,同時也具備著個屬群體的亞文化。語言學家胡文仲曾提出了一個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順序:主流文化―亞文化一地區文化一小群體文化(不同年齡、職業、性別群體的文化)。在本文中我們將主流文化以外的亞文化、群體文化等都視作亞文化。每個人由于所屬的群體不同都有著各種亞文化或者說群體文化的痕跡,但在旅游文化交流中,我們主要分析其中所共有的主流文化部分,即首先考慮全民族或國家的整體文化。因為雖然每一個小群體之間也有著各種分歧,但總體說來,國家民族之間的差異更為明顯,對人的感知和選擇具有更多的決定性。客源地的旅游主體與目的地東道主兩者文化存在之間的交流,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往,也是不同地域間文化溝通往來的途徑。由于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信仰、性別、年齡、經濟狀況、社會地位及其它經歷的不同。沒有兩個人有完全一樣的文化背景。嚴格說來,任何人與人之間的交際都應該被視為廣義的跨文化交流,交際行為都屬于跨文化交流的范疇,因為沒有兩個人所屬的社會文化群體是完全一樣的,沒有兩個交流者具有完全一致的知識。

    旅游正是一種特殊的跨文化交流活動。旅游和交際。尤其是和跨文化交際的密不可分是由旅游活動本身的性質一旅游的交流性決定的。首先,從主觀需求上看,許多旅游者外出的目的就包含了與當地人交流的成分。美國著名的旅游學教授羅伯特?w,麥金托什提出的旅游動機有四種:身體方面、文化方面、人際(社會交往)方面、地位和聲望方面。其中除身體外的動機均明顯帶有交流的目的。據調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國的旅游者無一例外地把‘與當地人交往,了解當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當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動機之一。”其次,旅游者對新奇文化的追求是旅游具有“跨文化”屬性的重要原因。目的地與客源地的差異性就是吸引游客旅游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的求異心理促使旅游者傾向于選擇與自己文化相異的環境旅游。在自然、歷史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人類文化的相互分化,產生差異,根據一定原則劃分了具有不同功能,不同規模,層次的文化區域。

    二、導游在旅游中的跨文化表現

    (一)導游員的工作

    旅游活動中由于旅游者對于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游覽指導和生活服務活動等客觀需要,必然存在著交流的需要。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旅游從業人員的增加為旅游者更好的旅游提供了條件,從被動地接受旅游者的請求轉為主動為旅游者提供服務,這就增加了更多的交流機會。而導游員的工作則是旅游交流活動當中的靈魂人物。

    導游員(guide-interpreter/tour guide/tourist guide)是指“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位于)導游資格證書和導游證,受旅行社委派,按照接待計劃,從事陪同海外旅游團(者)或國內旅游團(員)參觀、游覽等事物的工作人員。”具體來講,導游的工作是以旅游者為工作對象,以指導旅游欣賞,溝通思想為基本方式,以安排旅游這吃、住、行、游購、娛為主要任務,以增進互相了解和友誼,贏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目的的一種活動。從行業要求來看,導游人員在導游實踐中除了要與旅游者進行有效的交流外,還承擔著溝通旅游者和旅游接待地人員的任務,而導游員、游客和旅游接待者由于來自不同的地區或國家,所受的教育和人生經歷等不同,所以他們都具有自身非常獨特的價值取向、風俗習慣以及由此產生的對周圍事物的看法,這種獨特性便構成了一地的文化,這正如人們常說的“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導游員帶領游客游覽旅游目的地、與當地人們進行交流、給游客介紹當地的風景文化習俗社會發展等便形成了一種跨文化的交流(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由于這種交流存在于不同的文化群體之間,或者是國內不同的省份或城市,或者是中國與外國,因此這一過程便形成了一種跨文化交流。在旅游活動中,導游員、游客和其他旅游接待者之間的交流便形成了旅游實踐中的跨文化交流。

    (二)導游的跨文化作為

    一名優秀的導游,是集導游講解、營銷、管理三位一體的人才。在旅游活動中。導游扮演著為語言不通的旅游者和被訪者之間交流交際的翻譯角色。而一個只懂得對方語言,不知道對方物質、制度、精神文化差異的解說者。是不可能讓雙方進行順暢交流的。作為一名合格的導游,在接待來自異質文化的游客時是不能回避的,應該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必須首先意識到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在充分了解主客方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合理而盡可能主動地去搭建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主客方的文化交流,從而讓主客方文化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溝通與共存。具體做起來,我們在具體帶團過程中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人手去應對跨文化交際中的問題。

    1.在交流前做好準備,做到有的放矢。導游員在交流前應充分了解客源國或客源地的文化背景,有效地運用各種技巧更好地與游客交流。不要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于游客,要充分了解游客的心理需求。如一日本旅游團在結束蘇州的行程I臨別時,導游員給每一位團員贈送一塊繡有荷花圖案的絲質手帕,這些日本客人不僅沒表示謝意,反而一臉的惆悵與不高興。原來。日本人視荷花圖案為祭奠,視手帕為生死離別。所以作為東道主的導游員,要充分了解客源地的文化習俗和文化禁忌,以免游客因文化差異而對其某種友好行為產生文化誤解甚至招怨。

    2.在整個旅游活動中保持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一般來講,文化表層的差異很容易被交流者所注意,如中國人喜歡喝茶而西方國家的人喜歡喝咖啡,美國人用刀、叉吃飯,而中國人則用筷子吃飯等。但文化深層次的差異就很難看出來,有意識地培養這方面差異的敏感性就顯得尤為重要。要求外語導游從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理解他們說話的意圖,做出判斷,再確定該說什么的問題。如果有一英國游客在旅游巴士車上說,“It is getting really hot now,”如果導游跟著只是應和著回答“Yes,it is really,”那么其交流的結果應是失敗的。如果這句話是在跟客人散步時作閑聊的寒暄語,這樣回答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而如果是在一輛悶熱的旅游車上說出來,則游客說的這句話帶有明顯的施事功能,即實際上他是想讓司機或導游員把空調打開。在弄清他的說話意圖后,導游應這樣回答,“Yes,it is,Would you like to tum on theair-conditioner?1 will d0 it 8t'lglee”。從這個例子我們還要指出的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其思維表達方式也會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同樣是說英語的英國人在提建議或要求對方做某事時一般要比美國人含蓄委婉的多,所以同樣一句話在同一場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說出來,我們在意會時一定要多多考慮。

    3.在跨文化交際中采取“寬容”的態度。導游在介紹自己國家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尊重他民族的傳統習慣,各國文化的差異造成的誤解往往帶來比語言失誤更為嚴重的后果,使旅游失去應有的效果。面對來自異質文化的游客,對于他們的飲食文化、宗教文化等這些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如穆斯林有不吃豬肉的飲食習慣,作為涉外導游員,不但應該采取包容的態度,而且還要盡量地為他們提供方便。作為導游員,應特別注意不要把本民族的生活習慣強加于游客。各族人民在交流中應,不但要承認文化差異,而且還要做兼容并蓄。

    4.在跨文化交流中要注意調整游客的心態,讓他們盡量做到移情思維。俗話說,“入鄉隨俗(Do as Romans do)”,追求異質文化是旅游者的終極目標。于是涉外導游員有義務在第一次沿途導游中就應該把本地區的風土人情、民族禁忌等講述給他們,讓游客們心理有所準備,促使他們加快適應異質文化的步伐,以適應當地的環境。因此,中國的導游用英語接待來自美國的游客,不能只堅持美國的御用規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中國文化環境的交際適當性,不應觸犯中國的社會文化規范。

    5.在遇到文化“休克”時,應多角度的對比交流,幫助游客換位思考。文化休克是指個體遇到不同文化時的體驗。涉外導游員在導游的過程中,要使信息的編碼盡可能符合譯碼者的文化背景,使信息更有效地傳播。如可以用游客熟知的事物來對比陌生的文化,中國有“梁山伯與祝英臺”,西方文學中也有“羅密歐與茱莉葉”特級導游顧曉祖就以故宮和凡爾賽宮對比為例專門探討過對法國游客如何講解故宮。總之,涉外導游員應該充分選擇和吸收異質文化的特點,靈活把握本土文化的核心或本質特征,有創造性的對解說對象進行對比解讀,使游客在文化換位中真正感受到人類相互交融文化的個性與共性的魅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旅游活動是一種典型的跨文化活動,導游員在旅游活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求他們在服務的過程中,要保持積極的態度、采取靈活的方式去應對文化沖突,保障旅游活動的順利進行。具有高素質的跨文化意識和技能的導游員,將有利于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導游人員,有利于加強不同文化間的積極交流,同時形成文化互補交融的良好氛圍,提高旅游文化傳播的社會效應與經濟效應,達到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人們和諧共處的愿望。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國語教育出版社,1997:2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張國洪,中國文化旅游――理論?戰略?實踐[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2.

    [4]導游人員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63號)[Z].

    第3篇:跨文化間的交流范文

    【摘要】為順應當今時代變化,各國都對自身語言政策進行了調整,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視為了語言培養中的重要內容。希望能夠通過這一舉措,能夠對本國以及本地區文化進行更好地發揚與傳承。而英語作為目前國際主要的使用語言,其與跨文化交際能力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本文將就第三空間視角下,英語能力水平與跨文化交際能力之間的關系展開全面論述,希望能夠對業內人士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英語能力 第三空間 跨文化交際能力 能力培養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建立在交際能力基礎之上的,要求個體不僅能夠流利使用一種語言與他人進行高質量的溝通,同時還能充分理解并尊重對方與自身的文化差異,并對其進行合理運用,以達到與異國友人或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進行良好交流的目的。而外語教育層面的第三空間,是最近幾年業內人士研究的熱門課題,想要對第三空間視角下,跨交際能力與英語能力水平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首先就需要對第三空間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兩項內容進行深入剖析。

    一、第三空間與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第三空間

    就外語教育層面而言,所謂“第三空間”指的就是,個體通過對跨文化的分析與理解,之間將“獨立狀態”的文化轉化為“聚合狀態”,從而構建出外來語言文化與本土語言文化的空間,在這一空間之中,兩種文化不僅可以得到發展,同時還可以加深彼此之間的交流,使其可以成為一種全新的語言文化,以確保各種文化背景的個體能夠靈活進行交流】。這一空間能夠將個體互動整體性完全體現出來,是一種對以往個體自我中心主義的超越,可以打破不同文化交流過程中存在的偏見與不良印象,為兩者之間的良好交流提供了保障。

    業內人士認為在第三空間理論中,文化與語言學習兩者間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且語言學習應該被視為是跨文化交際行為。而第三空間教學方式,也改變了以往單向性的個體培養方式,強調個體應從多視角、客觀的角度對不同文化進行理解與學習,從而掌握合理的交流方式,能夠與交流群體一起建立起雙向性的“第三文化交流空間”。該理論認為本土文化是個體對外國語言文化學習的前提,而文化能力是語言交流的基礎所在。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

    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涉及領域較為豐富,不僅包含人類學以及心理學,同時語言教育與社會學等內容都包含在其中。這一研究已經取得了卓越性進展,各界學者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構念以及內涵已達成一致意見,會從行為、認知以及情感三部分內容對其進行詮釋,指出“行為”指的就是個體會按照周邊環境采取相應的行為;“認知”是指個體十分明確自身需要做的事情,并清楚能夠如何開展;而“情感”是指個體為了實現相應目標,而不斷為之付出努力的主觀意識。

    二、第三空間下,跨文化交際能力與英語能力間的關系

    就廣義層面而言,跨文化交際能力包含著語用能力以及語言能力兩種。個體按照一定語言構成規則與使用規范,在特定情景中的具體應用便是交際能力。語言作為一種交流手段,必須要在實際交際活動中進行使用,而交際能力培養也應是以語言能力為基礎開展的。就狹義層面而言,語言能力并不是主觀臆想,是按照一定規范進行使用的,也是在這一層面之中,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分為了交際能力以及語言能力。

    現代文化界定主要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現代主義。這種視角之下,民族內部民眾與文化的聯系極為緊密,屬于相同本質以及相同起源的生活方式、國家社團以及風俗習慣,不僅包含日常生活以及價值觀,同時文學藝術知識也包含在其中;另一種是后現代主義。作為國際通用語,世界上眾多國家都在使用英語,而英語最基礎的文化內涵,已經在后天逐漸的使用中慢慢消逝,無論地域、無論種族都可以利用英語來對“地方意義”進行描述,成為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英語語言在運用過程中,會同時實施言內、言外以及言后三種行為。“言內行為”是指所有可以通過語音表達,將話語中的存在的意義與概念進行表達的行為;“言外行為”是指根據交流雙方特定關系,而使用的語言行為;“言后行為”,這種行為功能不能直觀體現在交流之中,與語言情境有著直接的關聯。只有這三種行為能夠始終保持和諧、穩定的狀態,才能在第三空間內完成與他人之間的交流。所以在第三空間視角下,英語能力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礎與關鍵,是展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英語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優化方案

    (一)強化語言教育與文化認知

    在對個體的英語能力以及交際能力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教學者不僅要對學習者進行英語能力的培養,要通過多種手段對語言教育能力進行強化(下文將詳細進行介紹,這里不再進行贅述),同時還應對學習者的跨文化認知能力以及行為能力進行科學化培養,并要加大情感因素的教學內容,利用情感調控的方式,磯匝習者的語言與文化協調性進行完善,從而達到理想的培養狀態。

    (二)增強學習者口語交際能力

    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交流雙方必須要通過口語表達以及聽力來獲得信息并進行信息交流。所以口語能力以及聽力能力這兩項口語交際能力都會對整體交流能力產生直接影響。所以在對學習者進行英語能力培養過程中,必須要對學習者的口語能力以及聽力水平進行強化。

    在對學習者進行英語教學時,學習者首先應制定出階段性的學習目標,并以此為基準,建立起針對性以及建設性的學習假設,且會在對英語進行應用時,不斷對假設進行調整與完善,使學習者可以通過不同的假設,不斷對自身學到的知識點進行運用,從而達到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進行鍛煉的目的;其次要通過對英語讀物以及視頻的使用,提高英語教學樂趣,使學習者通過對這些資源的學習,逐漸明確在交際過程中的慣用語以及英語口語運用習慣,進而切實對自身英語口語水平進行提升。

    (三)創造更多與外地文化的交流機會

    在對非母語語言進行學習時,學習者會因為自身生長環境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無法準確了解到非土地化的文化以及語言發音,很容易出現發音不標準、語言使用邏輯混亂以及文化產生歧義等方面的問題,這對于學習者的能力培養而言是十分不利的。面對這一問題,教學者應增加學習者直接對外地文化進行接觸的機會,可以通過外教以及外國文化相關視頻播放的方式,使學習者可以接受到正宗的文化以及英語使用方式,從而有效對學習者的“雙能力”進行提升,保證其可以達到一定水平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創造更多英語交流機會

    任何一門語言都需要多用、多聽以及多練,來對個體的語言運用能力進行強化,英語也是如此。教學者不僅要為學習者提供合適的英語學習環境,同時還應使學習者獲得更多英語運用機會,使他們能夠在實踐運用過程中,不斷對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以及聽力能力進行強化,使他們能夠在提高自身英語水平的同時,還能利用對交流內容的巧妙運用,不斷增加學習者對于異國文化的認知。如果條件允許,教學者可以直接引導學習者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使用者進行交談;如果條件有限,教學者則可以通過自身與學習者以及很學習者之間全英語交流的方式,來對學習者進行鍛煉。此外,為了使學習者可以充分融入到語言學習之中,教學者可以利用創建教學情境的方式,使學習者可以通過不同英語情景進行英語對話練習。

    (五)強化學習者英語思維

    由于母語思維的影響,學習者在對英語使用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使用母語思維對英語進行表達的習慣,這樣不僅容易使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產生歧義,同時還會對整體溝通質量造成影響,對于學習者英語能力提升而言也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學者必須要認識到這一問題,可以通過英語語境強化訓練的方式,讓學生明確認識到自身表達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對其進行改善,幫助學生逐漸養成正確的思維意識,最大程度降低母語對于學習者思維的干擾,可以運用英語思維直接對信息進行理解與表達,為跨文化交流打下良好基礎。同時教學者應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對學生的口語表達習慣進行引導,要通過不懈的努力,幫助學習者能夠準確對英語進行表達,切實對自身口語表達能力進行強化。

    (六)對本土文化意識進行強化

    在第三空間內涵介紹中使我們認識到,該空間是介于本土文化與外地文化之間的空間,所以在對學習者英語能力以及交際能力進行培養時,還應加大對學習者本土文化的培養。要適當增加傳統文化以及中國特色文化的教學內容,并能夠使學習者能夠準確使用英語或者中國英語對其進行表達,從而準確對本土文化M行傳播,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外國友人的交流興趣,同時還能對本土文化正確進行宣傳,有效提高外國友人對于我國的好感程度。要切實提高學習者的本土文化意識,使他們可以主動對各種傳統文化進行學習,從而間接對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優化。

    四、結束語

    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作用已經被逐漸顯現出來。而在第三空間視角下,學習個體必須要認識到跨文化交際能力與英語能力之間的關系,要在對第三空間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兩項概念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對該空間下,對兩者關系進行全面分析與理解,并找到屬于自己的英語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效培養的方式,不斷對自身的這兩項能力進行強化,從而切實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際水平,使個體能夠在現今社會中始終保持良好地競爭能力,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趙偉.大學英語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

    [2]楊郁梅.第三空間視域下跨文化交際能力與英語水平的關系[J].現代外語,2016.

    第4篇:跨文化間的交流范文

    關鍵詞: 口譯 跨文化交際 重要性

    隨著世界全球化的發展,來自不同的國家、社會和民族的人們有更多機會互相交流溝通。雖然大多數人們用英語作為交流的工具,但是他們有時仍然發現在交流過程中存在著一些障礙,自己話語的意思很難清楚地表達出來。特別是當一個口譯員為重要會議或者政黨工作時,他作為一座溝通的橋梁,也會常常面對這樣的交流障礙,也稱文化障礙。如何幫助口譯員處理好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這個問題?一些專家和學者一直致力于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幸運的是他們的一些研究結果在某種程度可以幫助口譯員上消除文化障礙所帶來的影響。實際上,跨文化交際的研究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只有不到40年的歷史。

    在美國,跨文化交際的研究與人類學、心理學和交際學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在歐洲它則與語言學聯系緊密。與西方國家相比,跨文化交際在中國的發展只有不到20年,并且主要是英語老師、語言學家和有些心理學家去研究它。[1]

    口譯員不僅僅要從書本里學習有關跨文化交際的理論知識,還要特別注意它在實際中的運用。他的工作不僅是困難和復雜的,而且很重要和兼負責任。本文通過分析因文化障礙造成誤解的例子幫助口譯員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而且試圖找出消除文化差異導致的交流問題和提高口譯員口譯質量的有效方法。

    一、跨文化交際的定義

    胡文仲教授認為跨文化交際簡言之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

    1.跨文化交際的起源

    毫無疑問的是人們會想對有關跨文化交際先有個大概的了解。首先,他們會試圖去追溯跨文化交際的起源。根據胡文仲教授的研究成果,跨文化交際起源于美國。

    美國作為跨文化交際的發源地有其內在的原因。因為它是最大的移民國家,大多數移民來自歐洲、非洲、亞洲,等等,這些人給美國帶來了他們本身的傳統文化和風俗。當他們互相交流時,文化障礙出現了,并且有文化障礙導致的沖突非常難處理。所以,當地學者更深入研究跨文化交際。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黑人為了自身的權利和平等地位斗爭運動的展開,美國其他的民族也逐漸意識到他們應該維護他們原有的文化和增強自己的民族意識。[1]

    2.跨文化交際的研究成果

    在過去的20年中有關跨文化交際的理論研究取得了巨大的進展,第一部有關跨文化交際理論的論文集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nual出版于1983年。近年來我國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情況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開設跨文化交際學課程的院校大幅度增加,跨文化交際教材相繼問世,例如,許力生主編的《跨文化交流入門》(2004)和《跨文化交際英語教程》(2004)、杜瑞清等編的《跨文化交際學選讀》(2005)。[2]同時有關跨文化交際研究的論文也層出不窮,以跨文化交際的研究作為基礎平臺,從介紹跨文化交際知識、語言與文化關系以及外語教學中滲入文化因素等方面入手,形成有關跨文化交際的一個系列論文集,極大地推動了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和發展。

    二、跨文化交際與口譯

    1.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重要性

    當談到跨文化交際的時候,人們首先會想到跨文化交際意識,因為跨文化交際意識在跨文化交際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沒有這樣的意識,口譯者就不會明白他在各種各樣的文化氛圍的環境里工作。在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時候,有兩個方面是必須注意的。一是口譯者在做口譯的時候必須意識到在不同文化間譯文是否存在引起文化沖突的可能性。對于口譯者來講,跨文化意識是指在跨文化交際中,譯者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的一種認知標準和調節方法,或者說它指的是口譯者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和判斷能力。[2]

    例如,一個美國人來到日本,做一項商務訪問。在汽車上,日本人問他是否到過日本,對日本有什么印象。他說他到過日本,是1945年來的。這時的口譯有兩種選擇,一是照實一字一句地譯,另一種是繞過敏感的戰爭歷史影響,表達成為“我以前到過日本,但現在與以前大不相同了,發展變化很快”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后者的翻譯顯然靈活機動,而前者的翻譯無疑在暗示這美國人當年作為占領者到過日本,他的對手怎么可能歡迎他,譯得再準確也不能稱為高質量的口譯。[3]

    二是口譯員政治敏銳性的培養。在外交事件中,口譯者的翻譯代表了這個國家明確的政治立場,因此他的譯文必須要表達出清晰準確的政治觀點。例如,臺灣事務是我國當前政治生活中最敏感的問題,在翻譯中涉及臺灣的用語必須十分慎重,必須嚴格掌握“一個中國”的原則,注意避免可能產生“兩個中國”或‘”的任何用語。“”應譯為“Taiwan question”,不宜譯為“Taiwan issue”。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終將與祖國統一,這是天經地義的事。解決是中國的內政,不容任何外人干涉。臺灣作為一個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而“issue”這一詞的含義是“a matter that is inispute between two or more Parties”因此,臺灣“問題”應用“question”,而不能用“issue”。[4]

    2.跨文化交際與口譯的關系

    現今,人們意識到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并且他們相信越深入地了解文化間的不同,他們就可以更好地與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一個口譯員要想得出高水平的譯文,他就必須了解跨文化交際與口譯之間密切的關系。

    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文化的背景。口譯員必須知道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并且有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為口譯是一個口頭轉述的過程,是一個把一種語言的信息快速和準確傳達給另一不了解這種語言的人。作為不同文化間的交流的活動,口譯擁有它自己的特點。因為口譯員所面對不僅是兩種語言,而且是兩種文化,沒有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他就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一般來說,不論口譯員使用什么樣的語言,他應選擇簡潔和常用的詞語,能讓聽眾比較容易地明白譯文。雖然英語是現今全球一種普遍通用的語言,但口譯員還必須注意選詞是否恰當。例如:各個不同民族的人語用習慣大不相同,如對于坦率、自信的美國人,口譯者盡量避免用about,might,some等詞語;對于辦事講計劃、節奏不快的北歐人,譯時應放慢語速,用清晰詳細的字句效果最佳;對日本人各種級別的稱謂不同;對重修養講禮儀的英國人主動采用polite form,等等,這些均為跨文化交際中口譯者跨文化意識的表現(,1997:45)。[5]

    談到跨文化交際,就不能不涉及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

    三、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方法

    培養口譯員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有效方法是什么?不同的學者有各種不同的建議,但是他們都一致認為口譯員必須充分了解自己本國的文化,以及能夠熟練地運用母語,不然他就沒有辦法了解別國的文化,成為一個出色的口譯員。除此之外,還要能夠熟練地運用目的語,以及深入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

    1.對本國文化的了解

    語言的習得離不開其所處的文化環境之中。意大利哲學教授恩貝托?埃珂認為兩種不同的文化相遇,由于相互間的差異,會產生文化間的沖撞。在這點上,有三種可能性:征服、文化掠奪、文化交流。[6]無論是征服還是文化掠奪都對兩種文化間的交流造成巨大的障礙,甚至有可能誤解和扭曲彼此間的文化內涵,因此作為一個口譯員,為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際,他就必須先了解好本民族的文化,提高自己的語言文化修養,認識到本土文化的優秀性。例如英漢口譯員,加強漢語言文學的修養成為了必修的功課,因為世界共同的文化正在形成與發展中,此時如果口譯員有意識地輸出中國文化的優秀因子,這不僅有利于中國自己,也有利于全世界的人類,使中國在世界語境下的文化交往更能被他民族所理解和接納,減少文化間的沖突,增強中國文化的地位。而且口譯員還要避免在口譯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采用漢語思維方式和符合漢語習慣的表達方式,導致產生一些語用性錯誤。在中國文化中,龍是古代帝王的象征,龍的圖案在建筑中象征尊貴與莊嚴。在民間,龍也是吉祥之物。而在西方文化中,龍是傳說中的有翼的鱷魚。[7]口譯員在碰到這樣的情況時,就應該特別注意了,不能單用一個“dragon”了事,而要加上特別的注釋,以便聽眾能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中龍的概念,避免產生誤解。

    2.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內涵

    要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口譯員需要的不僅僅是掌握大量的詞匯和流利的口頭表達語言,還需要了解語言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是反射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語言學習不能獨立于文化學習之外,而且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精神寄托。西方國家的歷史由來已久,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氛圍和內涵,口譯員想要了解和熟悉目的語國家的歷史風情、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民族心理等,就必須學習相關的文化內容,從而開闊他們的視野,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語言習得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以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著名的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說過,“讀書使人淵博,交談使人機敏,寫作使人嚴謹”。因此在學習外國文化的過程中,閱讀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因為它能誘發口譯員的求知欲望,使得他們的思想逐漸成熟,開闊他們的視野,以及豐富他們的生活。而且文化知識的積累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主要也是通過閱讀去實現。通過這些方式,他們能了解外國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外國的風俗和禮節。

    觀看電影和連續劇是了解的外國文化另一個方式。換句話說,電影和連續劇反映了文化的發展和演變。通過外國的電影和連續劇口譯員可以從更多細節方面去了解外國的文化底蘊,易于克服由文化沖擊所帶來的不利因素。例如一個對美國社會的大部分領域,包括文化、風俗、法律等方面都有詳細了解的口譯員來說,成功完成一場高質量口譯的幾率就會大得多。而且用觀看電影和連續劇學習外語這樣的方式相對別的學習方式來說就比較輕松,寓教于樂的形式也受到許多口譯員的喜愛。

    3.參加一系列的文化活動

    在傳遞信息和傳播文化方面,各類的媒介起到了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通過閱讀外國報紙、雜志,觀看影視作品成為學習了解外國文化的渠道。然而,在親身參與一系列的文化活動中,口譯員能有更深的體會,也利于培養自己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這一系列的文化活動包括文化沙龍、文化年等。沙龍是法語Salon的譯音,原指法國上層人物住宅中的豪華會客廳。從十七世紀,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貴婦)常把客廳變成著名的社交場所,戲劇家、小說家、詩人、音樂家、畫家、評論家、哲學家和政治家等,志趣相投,聚會一堂,欣賞典雅的音樂,一邊就共同感興趣的各種問題抱膝長談,無拘無束。后來,人們便把這種形式的聚會叫做沙龍,并風靡于歐美各國文化界。文化沙龍是小會議或匯聚人們能談論文化、文學、藝術等,口譯員將有機會與來自不同的國家的外國人接觸并且能夠參與到交流活動之中,直接深入地了解外國文化。

    文化年是一個新的國際交流的活動形式,由中國和法國首創。中法文化年是由法國政府與中國政府合作舉辦的一系列大型文化交流活動,根據兩國政府的協議,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率先在法國舉辦中國文化年活動,2004年10月至2005年7月則在中國舉辦法國文化年活動。兩國的文化年涉及了多領域的廣泛交流,舉辦的大小項目達到300多個,涉及文學藝術、教育、科技、廣播電視、圖書出版、青年、體育、民族、宗教、建筑、環保、旅游等方面,活動能讓中國和法國人民知道關于彼此的文化,了解文化的多樣性。加入這種文化活動,口譯員能夠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以及從更多細節方面去了解法國的文化。參加一系列的文化活動,口譯員便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別的國家的文化,也能更好地體會不同文化間的差異。

    四、結語

    本文提到了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意識、跨文化交際與口譯之間的關聯及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而且文章通過分析由于文化障礙造成口譯中的失誤案例,力求消除由于不同文化導致的交流問題和幫助口譯者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談論到如何學習外國文化和加深對跨文化交際的理解,比較各種不同的文化,以及結交外國的朋友也是較為有用的方式。口譯者與外國文化接觸得越多,他們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文化,進而提高口譯的質量。

    然而,在學習外國文化中,有一點必須提及,圣雄甘地說:“我不想自己的屋子四面是墻,門窗緊閉。我希望八方的文化之風自由自在地吹拂在我的房院周圍;但我絕不會在其中搖擺不定。”[4]那意味著,即使口譯員身處不同文化之中,他也不能失去對自己國家文化認知的標準而輕易地被其他文化左右。意識到跨文化交際在口譯中的重要性,分析由于文化不同導致的交流問題,加上不斷增長的口譯經驗,口譯員的譯文質量必定會有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胡文仲.趨勢與特點:跨文化交際研究評述[J].中國外語,2006,(3).

    [3]趙軍峰,蔣楠.論口譯者的跨文化意識[J].中國科技翻譯,1998,(2).

    [4]過家鼎.注意外交用詞的政治含義[J].中國翻譯,2002,(6).

    [5].譯海無涯苦求索:中國著名口譯專家訪談錄[J].中國翻譯,1997,(1).

    第5篇:跨文化間的交流范文

    一、跨文化新聞傳播的發展歷程及研究方法

    跨文化新聞傳播的發展歷程是由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新聞涵蓋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從不同的角度為人們呈現最直觀的新聞消息。而跨文化新聞傳播則將國家間的消息公開傳遞,方便過國與國之間的交流,這種現代化的跨文化新聞傳播并不是現代特有的,跨文化新聞傳播的發展歷程具有一定的歷史性,這是現代人對于現代化的跨文化傳播產生的錯覺印象。新聞傳播是將各個國家的新聞加以傳播,而因國家的不同,經濟、政治、軍事的制度的不同,新聞所具有一定的文化限制,一定歷史基礎。因此,跨文化新聞傳播從歷史上看,跨文化新聞傳播是由歷史向世界歷史過渡的。跨文化、跨地域的新聞通過公開傳播,使各個國家更好的學習交流、相互了解,推動世界的進步。因此,跨文化的發展歷程是由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

    跨文化新聞傳播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民族志、民族中心主義以及公平。每一個國家都會站在自己的立場及角度去看問題、看世界,這里的民族志是指通過觀察分析去研究跨文化新聞傳播。這種研究方法強調觀察、參與、反思去研究問題,因此在跨文化新聞傳播中,它比其他方法更顯中立性,不加入過多的個人情感,因此更為專業。而任何國家在進行跨文化新聞傳播的時候都會根據一定的經濟、政治、軍事、民族的立場去進行跨文化新聞傳播,因為這種文化、地域的不同都會出現民族中心主義。而公平才是跨文化新聞傳播中的核心,公平才可以均衡的將跨文化新聞進行傳播。因此,跨文化新聞的研究方法應當從民族志、民族中心主義以及公平這三個方面進行研究。

    二、跨文化新聞傳播在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性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整體的發展趨向一體化。跨文化新聞傳播融合了各國的新聞,而不同的國家所處的環境不同,不同國家間的語言也就不同。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新聞傳播需要語言符號作為交流媒介。然而,各國間語言符號的翻譯應當建立充分理解國家價值觀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文化融合。跨文化新聞傳播的現狀所面臨的恰好是文化融合困境,目前缺少對于語言翻譯及具備新聞學能力相結合的專業性人才。這制約極大的制約著跨文化新聞的傳播,影響世界的發展。因此,跨文化新聞傳播在全球化進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我國跨文化新聞傳播現狀

    中國跨文化新聞傳播面臨著傳播能力弱、文化融合困境、文化傳播困境,大致呈現出一個困境循環。

    傳播能力弱這一困境,源于我國新聞傳播的地位優勢不強。新聞傳播的力量與能力都不夠強大,使得我國新聞傳播在國際上仍處于邊緣地位。從自身原因看,我國的新聞傳播缺乏的自己的主見,很少發表自己的言論,新聞傳播實力和力量都不夠強大。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新聞傳播背景下,受西方的價值觀念影響較深,而中國卻常常受制于其他價值觀念,沒有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念。因此,我國跨文化新聞傳播的現狀面臨著傳播能力困境。

    阻礙文化傳播的主要原因是傳播能力困境和文化融合困境。跨文化新聞傳播主要是展示本國的文化,向世界宣傳本國文化,從而實現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戰略,更加注重經濟和政治,而忽略文化的發展。因此,我國應當全方面重視文化,真正解決我國跨文化新聞傳播所面臨的困境。

    四、跨文化新聞傳播的發展策略

    跨文化新聞傳播的發展策略基本包括:明確認識文化差異、促進文化認同感、加強特色文化建設、重視“理解、自由、平等、發展”的理念。

    4.1明確認識文化差異

    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的文化各具特點,文化界限十分清晰。跨文化新聞傳播過程中的基礎是價值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利于明確認識文化差異。各國間的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形式,中國西方文化存在明顯的差異,這是由于地域、環境、人文、經濟、政治、軍事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明確認識文化存在差異,才能更充分理解文化,有利于跨文化新聞在國際上的傳播,也更容易使中國的文化被其他各國所認可。

    4.2促進文化認同感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以及對本國文化深深的認同感。新時期下的跨文化新聞傳播就要求以大眾感興趣的新聞為主,促進文化認同感。跨文化新聞傳播以宣傳文化和傳遞信息為主,在進行跨文化新聞傳播的同時,對跨文化新聞傳播的理念及傳播放方式進行轉變。我國在發展經濟、建設政治的同時也應當注重文化的發展,增強我國跨文化新聞傳播在國際上午地位,有利于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因此,促進文化認同感,才能更好的將中國文化展現到國際上。

    4.3加強特色文化建設

    各國都有獨具特色且獨一無二的文化。通過跨文化新聞傳播向世界宣傳中國文化,展示中國文化的特色,增強其他國家了解中國文化的興趣。我國文化博大精深、別具一格,利用我國文化所呈現出的獨特性和新鮮性,在全球化跨文化新聞傳播中,提高其他各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加強特色文化建設,充分發揮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從而達到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提高我國文化在國際文化中的地位,有利于建設我國跨文化新聞傳播。

    第6篇:跨文化間的交流范文

    關鍵詞: 漢語族 二次跨文化沖撞 電影文獻

    語言是文化的外殼、文明的載體,翻譯是跨文化交流的橋梁,由此產生的相關文獻與信息都具有較高的跨文化研究價值。華語在《辭海》中也稱漢語[1],同處于漢藏語系(Sino-Tibetan Family)的漢語族(華語)地區的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三地(以下簡稱三地)都是使用漢語的主陣地,同時又是各類漢語文獻與信息生產和交流的主陣地。不同語言的互譯可以產生大量的文化沖撞現象,跨文化沖撞是指意識形態內容或形式存在歧異或不同點,兼有沖突或碰撞的涵義。三地同根同源,有著相近的文化內涵,對西方文化的理解應該是相似的,似乎不會產生文化沖撞,但在漢語族中,文化的沖撞現象在許多領域不僅存在而且更為凸顯。

    1.漢語族二次跨文化沖撞現象

    電影作品作為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文獻經常通過譯制片被廣泛傳播,這是典型的跨文化交流活動。三地都既充分考慮正確傳遞作品的語言信息,又有效地傳達作品文化信息的內涵,通過思維習慣和語言表達的轉換以譯制片或加載翻譯字幕的形式把這些電影作品內容呈現于我們。如“Harry Potter”這部著作或電影作品在漢語中可以被翻譯為“哈里波特”,而更多卻被翻譯為“哈利波特”。從原版譯名上看,三地并沒有文化沖撞現象,但通過縱向對比發現了歧義和不同點,這種漢語內的簡單歧異其實也是跨文化沖撞。奧斯卡電影節處于世界九大電影節之首,調查顯示它所評選出的最佳影片在世界范圍內影響深遠,可稱有代表性的跨文化研究文獻。若取1929年至今的83部奧斯卡最佳影片作統計分析,再取三地正式譯名各一個(使用頻率最高者),通過三地對比有4部作品的漢語譯名:“窈窕淑女”、“午夜牛郎”、“教父”、“芝加哥”相同,我們不考慮簡繁體字的差別也僅有21部相同,另外62部出現兩者以上不同譯名的現象。通過對比后我們發現,漢語族內跨文化沖撞現象比中西方文化沖撞現象更加凸顯,這種凸顯的同語言環境下文化沖撞不完全是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后的二次傳遞結果,但我們暫把它稱作“二次跨文化沖撞現象”。

    2.電影文獻片名信息是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流信息元素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所遇到的電影文獻有信息量大、傳播范圍廣、語言特征強的特點,它是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流文獻。由于信息數字化和網絡的發展,人們通過信息檢索獲取信息資源和網絡文獻已經成為習慣行為。所謂技術發展推動服務內涵就是如此,如今電影文獻信息服務越來越依賴結構化數據或元數據,這些結構化數據或元數據中的“公有信息”元素擔任95%左右的信息搜索任務。所謂“公有信息”是指公共信息元素,在電影文獻信息中通常包括片名、制片、編劇、導演、演員、簡介等內容描述信息。這些信息往往被有遠見的搜索引擎供應商首先看中并用于商業信息服務,它的優點是蘊涵豐富的“知識性”,而且對它們的使用無知識產權糾紛。在電影文獻信息搜索中,恰巧電影片名信息是公認和使用最廣泛的信息檢索點。在通用搜索領域,信息檢索點因為文化沖撞造成的不確定性或不準確將不利于搜索結果的準確反饋,這就是跨文化沖撞影響到搜索領域的一個例證。

    3.漢語族電影片名復雜的二次跨文化沖撞因素分析

    二次跨文化沖撞現象并不是三地間的特殊現象,它是存在于許多特定語系與語言中的普遍現象(3.3節),但本文僅探討漢語族三地的情況。我們將通過意識形態內容或形式存在歧異或不同點來尋找二次跨文化沖撞的具體原因。取上述83部奧斯卡作品的譯名作進一步分析后,總結出以電影文獻為代表的產生二次跨文化沖撞原因如下:

    3.1電影片名翻譯多樣化

    電影文獻片名的翻譯活動屬于不同語言間的文字交流過程,只要涉及語言翻譯,語句語意組織方式的多樣化就不可避免;再者電影是藝術作品,翻譯它的過程往往是藝術的再創作過程,就更容易引起翻譯多樣化。其文化涵義為“不同翻譯者的自我表現不同”。常見如下:

    3.1.1直譯式

    直譯式包括音譯和意譯兩種,如下所示(以下中國大陸省略標著;中國臺灣簡稱“臺”;中國香港簡稱“港”)。

    ①音譯,此類以姓名為主的名詞,也可為地名、物件名。如:“Gigi”譯為“琪琪(大陸、港)”;“Tom Jones”譯為“湯姆.瓊斯”、“姆斯(臺)”;“Oliver!”譯為“奧利弗!”;“Rocky”譯為“洛奇”、“洛基(臺)”;“Annie Hall”譯為“安妮?霍爾”、“安妮霍(臺)”、“安妮?荷(港)”;“Titanic”譯為“泰坦尼克號”、“F_尼(港)”、“F_尼(臺)”等。

    ②意譯,此類常見于對簡單的詞、短語或句子的字面翻譯。如:“Winings”譯為“翼”;“Grand Hotel”翻譯為“大飯店”;“Lawrence of Arabia”譯為“阿拉伯的勞倫斯”;“West Side Story”譯為“西城故事(臺)”;“In the Heat of the Night”譯為“炎熱的夜晚”;“The Sound of Music”譯為“音樂之聲”等。

    3.1.2以作品內容意譯

    此類按照作品所敘述的內容翻譯,與原名字面意思有較大出入或無關,往往處于翻譯中的“忠實”與“寫意”之間。如:“Gone with the Wind”譯為“亂世佳人”;“Casablanca”譯為“北非影(臺、港)”;“Gigi”譯為“金粉世界(臺)”;“Brave Heart”譯為“梅吉勃d之英雄本色(臺)”等。

    3.1.3完全藝術翻譯

    這種翻譯方式以追求藝術的再創造為目的,兼顧作品內容的表達,它與原名字面意思通常無關,是明顯偏重“寫意”的翻譯,這屬于翻譯中的“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ism)”。如:“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譯為“浮生若夢”;“The Lost Weekend”譯為“醉鄉遺恨(港)”;“The Sound of Music”譯為“真善美(臺)”、“仙鳳hh(港)”等,當然還有人為“Gone with the Wind”譯為“亂世佳人”應歸此類,這種界定當然值得探討,本文不贅述。

    3.2漢語族簡體繁體文字的鼎立局面

    從上節的列舉中可以看出:漢語的簡體字和繁體字的地域差異造成許多電影片名信息二次跨文化交流沖撞現象。雖然同是“Tom Jones”,中國大陸譯為“湯姆?瓊斯”,而中國臺灣則譯為“姆斯”,產生了明顯的差異。一般共識是:不同語言間的跨文化現象本質是由翻譯引發的,并且翻譯的準確性和理解上的差異引發跨文化沖突和誤解,而在漢語族地區存在的部分二次的跨文化現象,就是漢字的簡體和繁體的不統一造成的。美國的《紐約時報》早在2005年就刊登了“簡體字打敗了繁體字”的評論,2007年美國《圣貝納迪諾太陽報》更是說“用簡體字已成潮流”。這觀點可能過于樂觀,不過,在漢語文字的官方使用中,中國大陸自1956年后正式使用簡體字,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繼續使用繁體字,但隨著三地經濟文化交流逐年加深,三地的用戶在語言文化和文獻信息交流中同時閱讀簡體字和繁體字的壁壘已經很低,人們有能力同時接受簡體繁體的現狀增加了三地電影文獻二次跨文化的沖撞幾率。

    3.3相對獨立的文化實體

    這點符合影響文化多元化因素中的“在經濟上的利益分化、政治上的個體化為基礎”的定義。世界上許多同種語言區域內各自進行文化管制是不足為奇的,正如第三世界中經歷過前殖民地統治時期而形成的Anglophone(英語語系),Francophone(法語語系),Hispanophone(西語語系),Lusophone(葡語語系)等區域[2],漢藏語系區域也存在同樣問題,其中漢語族內的三地文化由于政治歷史問題相對獨立發展。那么,電影文獻片名翻譯也必然受命名權、譯名權與版權等相關知識產權法的約束。即一部作品的放映權、出版發行權和網絡服務權通過授權轉讓后,授權者才可獲得作品的譯名權。一部比較知名的電影作品可以全球傳播,造成三地重復引進同部作品現象,其現象主要集中在世界9大A級電影節的參賽和獲獎作品引進中。因此,與此相關的文化交流和文獻信息的二次跨文化沖撞現象暫不可改變。

    4.拆除漢語族電影文獻片名二次跨文化交流障礙

    綜上所述,漢語族的電影文獻跨文化交流并不停留在常規的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基礎上,漢語族內二次交流同樣重要。這些稱為二次跨文化的沖撞現象應該得到妥善的解決,其指導思想是疏導利用而非阻斷忽視。要解決好漢語族電影文獻片名二次跨文化沖撞可以進行如下考慮。

    4.1更新認知觀念

    跨文化沖撞源于文化交流的多元化,語言交流同非語言交流是跨文化交流的主要方面。筆者贊同保留現有文化、吸取外來文化、傳承民族文化多元化是不變的方向觀點。文化沖撞的合理解決要通過文化不斷的總結與積淀,不是語言交流完畢立即宣告文化沖撞結束,期間不僅要考慮使用者的共鳴,而且要通過文獻與信息的長期交流而達成共識,有時又需要在具體方面如:和風俗習慣等方面力求避免沖撞。我們也許很難通過單一的電影片名信息完整表述二次跨文化沖撞現象,所謂窺一斑難以知全貌,但它足以凸顯電影片名信息對于研究跨文化的價值。現實中,眾多的二次跨文化交流文獻信息出現在我們周圍,它們相對孤立又不斷相互沖撞,我們通過正視電影文獻跨文化交流的現狀,包容文化差異,就可以在分析中西方文化互補差異的基礎上形成漢語族內部文化的二次互補。在此我們將可以從容的欣賞和比對漢語族地區跨文化電影文獻信息的繁榮景象,不用評比誰的譯名好或差,這是對真實的漢語族內電影文獻片名的二次跨文化交流現象的詮釋,它的核心價值就是包容、互補和豐富,而力求減少互損和沖撞。

    4.2建立數據標準

    重視漢語族中有代表性文獻信息的數據采集,如電影文獻片名信息元素的數據采集,在此領域,它可以緩解漢語族內電影片名翻譯文化沖撞現象。三地的官方出版發行機構可以針對漢語的特點聯合制定數據采集標準,如在已有的電影文獻元數據中專門制定電影片名數據采集規范或單獨為電影片名翻譯和收集制定結構化的標準,其中可以重點關注電影作品的知名度、地區語言、電影庫的使用者等重要的影響因子。

    4.3協調共享平臺

    應該在三地建立共建共享數據信息交流平臺,逐步實現漢語族內跨文化的融合。如在漢語族電影文獻信息領域,可以通過協助、共建、共享,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解決相關問題。屆時,用結構化或元數據為標準建立起的專業電影文獻垂直搜索引擎平臺可構成跨文化交流文獻保障體系的重要一環。

    5.應用與前景

    研究電影文獻片名的二次跨文化沖撞可以準確地體會電影作品的內涵,減少電影作品文化沖撞,通過傳播世界電影文化對豐富與融合中國三地甚至整個漢語族文化有著深遠的意義。在數字化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二次跨文化信息元素已經開始應用到垂直搜索領域。眾所周知,垂直搜索的難點不是技術,它的創新點集中在用戶通過互動或反饋參與門戶網站行為和利用垂直門戶網站進行有效的產業上下游信息資源整合上。通過電影文獻信息的二次跨文化交流研究有可能改變諸多跨文化信息搜索領域的服務內容與方式,因為它具有天生的垂直特征:在漢語網絡信息服務中,可以通過使用者廣泛地參與和整合反饋信息,豐富搜索引擎的索引數據庫,這些有價值的二次跨文化信息庫又可吸引更多使用漢語的訪問者,因為它能為其提供更垂直的文化和文獻信息。

    參考文獻:

    [1]上海辭書出版社編委會.辭海(1979年版)[M].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

    [2]大華語背景下電影現狀――王德威教授訪談錄[J].花城.2008,(5):199-208.

    第7篇:跨文化間的交流范文

    一、商務英語翻譯與跨文化交際的概念

    (一)什么是商務英語翻譯

    從商務英語的概念出發,它是以英語為語言媒介,以商務知識為核心的一種具有專門用途的英語模式,并主要應用在國際間的商務活動中,是國際貿易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語言能力。而從商務英語翻譯的角度考慮,商務英語在服務國家商務活動的過程中,翻譯的存在對國際運輸、涉外保險、國家金融、技術引進、招商引資、對外貿易等活動的開展是比較方便的,而商務英語翻譯作為國際間一種以經濟內容為主題的英語翻譯系統,它的嚴謹性、客觀性、明確性都十分突出,所翻譯出來的內容也非常標準、統一、規范,有效的促進著國家間貿易活動的加深。

    (二)什么是跨文化交際

    對于跨文化交際的了解,首先需要掌握文化的概念,所謂文化所指的就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歷史文化、地理環境、風俗人情、價值觀念、思維模式等多個內容上的集合。從文化的概念出發,跨文化交際指的就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的一種交際行為。國際商務交流中,商務英語本身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一種活動表現形式,是跨文化交際中受共同利益驅使的雙方所達成的一個活動,而在實際的交流中,交際各方背后不同的文化背景決定著交際的結果,貿易的成敗。不能否認的是,在跨文化交際中,因不同文化背景的存在,商務英語翻譯錯誤的現象是存在的,若翻譯中造成了文化的誤解,嚴重情況下會導致雙方談判的不和諧或破裂,這都是需要注意的問題。

    二、商務英語翻譯和跨文化交際之間的關系

    (一)跨文化交際和商務英語翻譯密不可分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只有語言得到了產生和發展,人類的文化才能得到產生和傳承,在任何一個國家中,不存在沒有語言的文化,更不存在沒有文化的語言,因為語言就是文化的一個分支。從英語的角度分析,它不僅是一種語言工具,更是一種交流和交際能力,從這個意義出發,只有將英語和跨文化交際相互融合,才能培養出更適合交際能力的人才。一個人在掌握英語的過程中,掌握的越好,他對英語文化知識的期望也就越高,進而在這個期望中掌握更多的語言文化背景知識,然后通過這些知識來對自身的交際行為進行調節。當然,這種情況也不是絕對的,畢竟每個人的興趣存在著差異,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商務英語翻譯中,因文化因素所導致的誤解而造成的負面影響往往比純粹的語言誤解要嚴重很多。

    (二)商務英語的存在就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

    其實,不論是商務英語的存在,還是商務英語翻譯的學習,其本身的價值就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就是為了能夠通過這種語言來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在商務英語翻譯的跨文化現象中,只有對對方的民族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夠在了解的基礎上做好翻譯工作,了解商務交流中的禮節和技巧,雙方之間的有效溝通才能有效的建立起來。同時,加強對東西方商業環境下文化差異的了解,掌握日常商務情景中的對話形式,在商務英語翻譯中,才能對那些微妙的跨文化交際問題進行細致的處理,各種問題的應對也更加自如,這種良好形象的樹立,無形之中就增加了貿易的成功。

    三、跨文化交際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

    (一)促進了交流思維和交流語言的結合

    文化對人們的思維活動的影響是長期性的,也是固定性的,而要想實現有效的文化交流,不僅需要對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正確的識別,還需要針對不同的特定事物和情景,采用多種語言和非語言形式進行溝通。自古以來,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就非常明顯,西方注重邏輯和分析思維,東方注重直覺整體性思維,兩個地區邏輯思維模式差異的存在,所體現的就是不同的文化特征。國際間的商務談判中,合同的簽訂是一個必要的過程,但是在面對雙方對合同條款有所爭執,一方希望另一方對一些過于苛刻的條件進行修改時,若直接說“Youmustchangethisterm,orIwillnotsignthecontract(你必須改變這個條件,否則我不會在合同上簽字)”,那么只有一種結果,就是談判的破裂,因為must是一個非常強硬的語氣,這只會引起對方的反感,而若換成“I’mafraidthistermistoohardtofollow.Alittlechangewouldbeappreciated(恐怕這個條件太難,若能進行細微變化,將不勝感激)”來表達,緩和的語氣不僅維護了對方的尊嚴,還增加了談判的成功率。

    (二)促進了不同價值取向的包容

    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在文化和價值取向上是存在差異性的,在中國,主動給予他人關心是一種美德,但是因西方人的自我意識比較強,因此很少去過問其他人的事情,所要負責的只有自己。此時,你若對這些文化價值背景不了解,對他們采取人文關懷,只會給對方一種多管閑事的感覺。其實,這種價值體系的存在并沒有脫離文化,而是因為每個人受自身民族文化背景的影響所存在的判斷標準是不一樣的,但在他們自身的價值體系中,即使雙方的價值取向存在差異,但對于他人的價值取向也認為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也許在你的文化認知中覺得它不是很好,但是在別人的文化認知中卻認為很好。根據這個道理,跨文化交際活動的展開中,文化認同原則的堅持非常重要,面對雙方價值取向的不同,適當的理解和包容非常重要,當然,如果你堅持自己的文化價值取向而又想獲得理想的交際效果,只需要保持適當的交際距離即可。例如,在法國“菲亞特127-帕里歐”賽車的廣告情節設計中有這樣一句廣告語“Ifit’safemale,Iwillhavetopinchherass(它如果是一位女生,一定會有人去捏她的屁股)”。在西方的文化價值理念中,這種廣告語是非常普遍的,但在中國,這種廣告詞的出現一定會被社會所批判,引起民眾的強烈反對。因此,商務英語翻譯中對雙方的文化心靈差異要特別注重,以避免嚴重后果的出現。

    (三)加強了對語言文化背景的了解

    跨文化交際活動的開展中,要想實現自己理想中的交際效果,加強對對方的思維和行為上的全面、細致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只有了解才能在商務英語翻譯中避免文化差異下所導致的語言誤解,實現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開展。其實,商務英語翻譯中敏感詞匯的存在是造成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但它也是推動交流成功的一個重要力量。反之,商務英語翻譯中所造成的跨文化交際障礙,在給雙方交流造成不良影響后,還對產生經濟上的損失,如果這種交際是政治間的,甚至會推動國際間的戰爭。例如,國際間的商務談判中,西方人所要做到就是一次談判的成功,只要完成合同的鑒定就可,根本不會花費過多的精力去維系雙方的感情,而中國人則會在合同簽訂前就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去建立感情,維系長期的合作關系。當然,正在這些文化差異的存在和認知中,中國人逐漸在談判中于克服了對西方人那種不近人情、急功近利的思想偏見,相互尊重彼此的文化差異,促進談判的順利進行。

    四、結語

    第8篇:跨文化間的交流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訓練;培養方法

    一、跨文化交際訓練的背景與目的

    從跨文化交際訓練的歷史背景說起,跨文化交際訓練發展契機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作為派遣海外出國的外交官,商業人士等人的預備課程。當時作為訓練,以授課的形式像派遣者講授目的國的地理、法律、教育制度、天氣情況乃至風土人情。20世紀70年代,如何促進異文化間的交流:(一)過渡到目標文化的先行研究;(二)實地研究;(三)將回到本國后再次適應環境而進行的幫助納入考慮范圍的跨文化交際訓練等問題引起學者們的思考和研究。所謂跨文化交際,就是在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其間,語言固然是重要的工具,但文化因素在影響著交際的全過程。跨文化交際訓練應不僅僅只是局限于認知層面的訓練,更要能夠在感性層面擁有文化共鳴感,認知層面和情感層面的學習之后付諸于實踐才是跨文化交際所追求的目標。當然,學習異國文化還要與自己的本國文化相結合,只有深刻理解了本國文化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理解異國文化,理解了普遍性方能理解特殊性。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和訓練的過程,實際上也是跨文化意識形成的過程。就目前以漢語為母語現學習外語的同學來說,從出生時起就受到漢文化與漢語的熏陶,而在學習外語時需要我們有意識地習得異國文化,通過切身深刻體驗,促進文化底蘊的形成,從而在跨文化交際中,自然流露,不是漢語式的外語,如此,就是形成了跨文化意識,就是掌握了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跨文化交際訓練的方法

    跨文化交際訓練的方法有很多種,每一種訓練方法都可以單獨實行,但就目前的課堂模式而言,仍需結合多種因素加以考慮,如學生的上課時間、授課目標、教材等。首先要了解跨文化交際訓練中基礎訓練的目的、內容、方法,從宏觀上認識跨文化交際訓練的特征。最早普遍實行的是以信息,知識學習為中心,同時兼顧目標文化的意識水平與無意識水平的授課方式。自主學習形式也是有效進行跨文化交際訓練的另一措施。學生自主使用目標文化的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從而能夠說明某一行為模式的特點而進行的訓練。通過異國文化的原因歸屬法,即“同型歸因”的方法進行訓練。具體的方法為:歸屬訓練,訓練理解并說明目標文化的行為模式的原因、特點。其次,站在目標文化的思維方式中解讀因異文化間的交流接觸而產生的誤解、摩擦的案例,并從選項中選擇產生此現象的原因。體驗學習形式因其有各種形態的存在,因而也被廣泛使用。體驗學習法可以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開展,閱讀異文化交流間引起的問題,小組間相互分析,交流討論,針對事件的具體問題,可進行角色扮演來找出摩擦的原因,又叫做文化認知訓練。從小組為單位的訓練延伸出DIE訓練方法,對于搜集到的異文化間交流引起的問題進行客觀地敘述與描寫(Description),針對現實存在的問題在本國文化與目標文化間的不同意義進行對照并解釋(Interpretation),進而進行評價(Evaluation)的訓練方法。同時站在目標文化與本國文化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更容易捕捉到文化的相對性。以下具有代表性的幾個模擬實驗在進行跨文化交際訓練時也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一)Barnga:通過使用撲克牌進行跨文化交際訓練。參加者通過再現情景的方式表述異文化交流間遇到的狀況,而后,主持者一邊回顧發生的情景,一邊分析所能體會到的價值觀,情感層面,行為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異,并思考本國文化在此情景中的影響。(二)Bafa-Bafa:參與者分別劃分進兩間教室,分別教授他們不同的價值觀與風俗習慣,一段時間后,讓他們相互交流,體驗異國文化。比如,交給一組寒暄時身體不要接觸到對方,而另一組則被告知寒暄時應互相擁抱,以示親密友好。然后,要求與另外一組相互寒暄。(三)Ecotonos:是第二種方法的升級版,將參與人員分成3組進行跨文化交際訓練。跨文化交際訓練之后,以主持者為中心,進行動作的重復,這時,參與者也跟隨再一次回顧自己所想,所學的內容以使其意識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實踐能力對外語教師就如實驗中主持人的角色。除了在課堂上多利用多媒體課件及網絡教材之余,還應注意引導學生利用課外之余多接觸外國最新流行事物:如電視劇,電子書等。還可以多與外國朋友進行互動,互發郵件,這些交際有時則對外語書寫的能力要求較高,學生還要在腦海中將中文轉譯成外語,無形中鍛煉了學生的跨文化的思維能力。

    三、跨文化交際訓練對當前外語教學的啟示

    目前,異文化訓練是以體驗式學習方式為中心,知識學習兼而有之的一種訓練形式。與個人的成長、異文化間的練習體驗、學習是有劃分出具體區別的。要求學生在端正態度的前提下自己體會跨文化間的差異,冷靜思考、思路清晰、情感細膩。當然,教師在訓練時要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學生目前所處的知識階段,設置學生不曾接觸的場景,喚起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再融入了語言環境的氛圍中學習語言。通過這些方法,學生不但理解了語言,同時熟悉了語言所處的環境,進而也提高了學生對于人際關系領悟的層面,使用地道語言且得心應手。

    作者:張金秋 單位: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

    第9篇:跨文化間的交流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高中英語;教學方式;創新

    一、跨文化高中英語教學創新的必要性

    跨文化在各個國家交流中非常重要,每個國家的文化都不一樣,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不同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素養,只有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才能更好的和這個國家的人交流。國際文化思維在高中英語課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培養學生的文化思維以及恰當的溝通技巧也十分重要。提倡在高等學校促進文化間教學的倡議,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學校的英語質量,也支持英語教學改革。

    (一)改變漢語的文化思維

    語言是是交流的關鍵。而語言之間的差異和文化地域的差異決定了語言本身的差異。學好英語非常重要,但是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差異也是很大的,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文化的傳播不同,地域不同,歷史不同,其中的思想也是不一樣的。英語在促進國際交流的語言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尤為重要。然而,目前在對學生跨文化思維的培養中,高中英語的教學方式思維缺乏,許多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基本用中文思維思考。有助于增加英語學習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思維。

    (二)對學生進行跨文化培養

    跨文化教學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加強學生的文化領悟能力。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底蘊,是一個國家在經歷了歷史沉淀之后所積累下來的,想要在這個國際化的社會中成為國際交流的一員,那么了解跨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對高中英語來說,英語的思維方式和我們中文不一樣,了解他們的文化就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學習英語。可以提高英語水平,通過跨文化思想為學生學習英語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能力。

    (三)充分促進學生的溝通技巧

    跨文化的高中英語課程有助于促進交際。語言就是人類交流的工具,有文化的互相交流才促使社會的發展。在跨文化的背景下,提高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達到我們期望的英語教學目標。

    二、目前跨文化高中英語教學的問題

    跨文化的教學過程對于其現狀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高中的英語學習教學過程中,其問題是英語教學過程和文化系統的聯系不緊密,系統上缺乏相關的英語教材。影響高中英語的教學質量,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一)跨文化英語教師的觀念不足

    許多英語教師的跨文化教育的意識不充分,只想著應付傳統考試,這對高中的英語教學有很大的影響。在學生考試中,許多老師通過改善學習成績,從而忽略語言的作用。這種教學上的錯誤觀點根本妨礙采用文化間英語教育,因此,這無助于提高英語教育的效用。

    (二)英語教育與文化系統不能結合

    由于英文教育和文化間系統缺乏關聯。在實踐中,許多教師過分看重英語教學,這使得他們忽略了學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和價值。考慮到目前的教學處境,英語技能和學生學習技能之間的教學是分開的,這不利于整體的統一,而這也不利于跨文化英語整體素質的改善。

    (三)英語缺少系統的跨文化教學

    高中英語教育比較封閉,缺乏跨文化和英語教學的系統化,大部分學生的英語水平已經受到影響,最顯著的例子就是課程本身。英語教材目前包括了聽覺、閱讀、寫作、翻譯和閱讀等方面的能力。但是,在文化間的背景下,卻沒有文化的深入。這就降低了英語教學的有效性,也無助于提高教學成效。

    三、跨文化視角下英語教學方式的創新

    從跨文化的角度看,高中英語教學的創新有助于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和效果,通過中西方的對比可以了解文化的不同。

    (一)對比中西方尋找文化的異同

    教材必須采取積極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作為起點,跨文化意識的發展和英語學習應該是同步實現。通過中西方的對比,了解各國文化之間的異同。首先,語音、詞匯和比較,找到不同的表達方式,老師要先創新理論,提高教學質量。學生也必須改變他們的觀念,重視跨文化課程,不斷學習和思考。在跨文化英語課上,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培養不同思維的能力,從而發展創新思維。教育活動中心,一定是學生,鼓勵學生質疑,擴大學生的思想,不僅能大大造福學生,還可改善教育結果。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高中學生有獨立的思想,他們不再一味的相信父母和老師對事情的解釋,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了解學生的心理,改變舊的教育評估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是很重要的。教師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討論,在討論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應該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提出不同的觀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 18禁成人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网|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小说|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 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网站不卡|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成人嗯啊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免费动漫| 国产成人AV区一区二区三|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老同学|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成人免费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成人性生活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噜噜噜成人av|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 国产成人久久av免费| 成人动漫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天堂| 欧美14videosex性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av乱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视频|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最新69成人精品毛片| 亚洲国产成人九九综合| 国产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 成人合集大片bd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国产成人在线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视频97|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网站视频www| 成人网视频免费播放| 日本成人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