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范文

    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

    第1篇: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范文

    二 金融危機成為世界經濟波動常態

    金融經濟國際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進一步發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趨勢。盡管幾次金融風暴的沖擊使金融經濟國際化受到異議,但是,隨著經濟壘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金融經濟國際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已成共識。金融國際化使得國際資本輕而易舉敲開了世界各個國家的大門,表面上表現為壘球經濟一體化以及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的合理高效流動,但本質上我們可以看到金融的國際化進一步加深了國際資本對世界經濟的全方位控制,為國際資本攪動世界經濟創造了條件和機會,國際資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適的時機和機會來制造增值的機會。基于國際資本在世界經濟中的絕對控制地位,技術壟斷、資源壟斷、規則壟斷、金融國家化使得國際資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機成為世界經濟中的經常發生的現象,金融危機的常態化使得世界經濟陷入經靜性的波動中。

    三 次貸危機引發全球性經濟危機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迅速演變成席卷壘球的金融危機,世界各國的投資者損失慘重,這場危機在范圍、程度、損失方面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并且很快波及和影響到實體經濟,成為自二戰以來最為深重的經濟危機,它不僅沉重打擊了發達經濟體,同時遏制了發展中和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的增長,延緩了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像中國這樣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產業機構調整和升級換代的步伐,全球經濟被迫陷入停滯和衰退中,人民在危機中痛苦地掙扎著。

    第2篇: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范文

    關鍵詞:貨幣金融危機理論;美國金融危機;虛擬經濟;

    中圖分類號:F830.9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8-0055-02

    一、金融危機理論中“虛擬經濟”的考證分析

    金融危機理論在分析金融危機生成的可能性及現實性時,把金融危機分成了伴隨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和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兩種。特別是在分析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時,強調了信用、“虛擬資本”、“虛擬經濟”對于產生金融危機的影響。

    1.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生成的可能性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明確寫道:“本文所談的貨幣危機是任何普遍的生產危機和商業危機的一個特殊階段,應同那種也稱為貨幣危機的特種危機區分開來。后者可以單獨產生,只是對工業和商業發生反作用。這種危機的運動中心是貨幣資本,因此它的直接范圍是銀行、交易所和財政。”[1]同伴隨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一樣,首先,商品買和賣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離,使貨幣和商品的轉化出現隨機性、不確定性,包含了危機的可能性。因為“流通所以能夠打破產品交換的時間、空間和個人的限制,正是因為它把這里存在的換出自己的勞動產品和換進別人的勞動產品這二者之間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買和賣這二者之間的對立。”[1]這樣以來,商品和貨幣的轉換即商品生產和價值實現過程就包含著中斷或危機的可能性。其次,隨著信用的發展,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包含著危機的另一種可能性。在物物交換時代是不可能有危機的,只有在貨幣時代或商品經濟時代,“如果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發揮作用的結果是彼此的債權相互抵消,也就是說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中潛在地包含的矛盾沒有成為現實;因而,如果危機的這兩種抽象形式本身并沒有實際地表現出來,那就不會有危機。”[2]而當這種矛盾實現時,危機的爆發就有其可能性了。

    2.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的現實性

    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是不以經濟危機爆發為條件的金融危機。它產生的現實條件來自金融系統內部的紊亂。“危機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費有關的零售商業中暴露和爆發的,而是在批發商業和向它提供社會貨幣資本的銀行中暴露和爆發的。”[3]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信用、銀行金融和在信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虛擬資本交易日益重要,形成所謂“信用經濟”、“金融經濟”、“虛擬經濟”。特別是虛擬資本如債券、股票、匯票等的發展有暫時超越和背離生產系統而發展的趨勢。這時,貨幣與虛擬資本商品與信用貨幣的對立顯露出來,其矛盾的積累導致了貨幣金融危機。因為信用和信用貨幣不是真正的貨幣,不是真實的財富,和普通商品一樣最終要向貨幣轉化,因此 “在危機中,會出現這樣的要求:所有的匯票、有價證券和商品應該能夠同時一起轉化為銀行貨幣,所有的銀行貨幣又應該都能夠同時一起再轉化為資金。”這時,以虛擬資本為主體的虛擬經濟中就會出現所謂“金融過剩”,危機一觸即發。馬克思又說:“勞動的社會性質一旦表現為商品的貨幣存在,表現為一個處在現實生產之外的東西,獨立的貨幣危機或作為現實危機尖銳化的貨幣危機,就會不可避免。”[4]在這里,馬克思在論述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及現實性時,都特別強調了信用的發展對金融危機的影響,進而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虛擬資本的自我膨脹運動是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形成的主要機制[5]。

    3.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的擴散性

    馬克思對金融危機的分析雖然是以國內系統為基礎進行的,但并沒有限于國內系統。他已經認識到資本的國際流動對資本主義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在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展過程中,各國金融、貿易和生產密切關聯,金融系統特別脆弱,而資本的國際流動更加速了普遍性危機的產生。馬克思指出:“在普遍危機的時刻,支付差額對每個國家來說,至少對每個商業發達國家來說,都是逆差,不過,這種情況總像排炮一樣,按照支付的序列,先后在這些國家里發生;并且,在一個國家比如英國爆發危機……接著就在一切國家發生同樣的總崩潰。”[4]金融危機就這樣在許多國家依次發生了[6]。國際信用的發展推動了一切國家的出口和進口膨脹,加深了各國間經濟貿易和資本金融的相互依賴,但信用支持下各種商品和債務的價值最終仍然都需要貨幣來實現和清算,從而就可能使國際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機特別容易發生了。

    二、美國金融危機的成因探析

    按照金融危機理論,可以說美國金融危機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中多種矛盾激化的表現,但這又是一場并不伴隨經濟危機而發生的獨立性的金融危機。2008年這一場由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簡稱次貸危機)持續惡化釀成的金融風暴,幾乎波及到了樓市、股市、債市、匯市、銀行、保險、大宗商品等所有經濟領域,其影響范圍也幾乎擴大到了全球的各個角落。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無論從其可能性,現實性還是其全球性上,都印證了金融危機理論的科學性與正確性。那么,它爆發的深層次原因又是什么呢?

    1.從美國金融危機看金融危機理論中的信用和虛擬資本

    美國是一個資本主義經濟發達的國家,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就是信用經濟,而信用經濟就是虛擬資本的膨脹發展運動,也就是所謂的虛擬經濟。美國信用經濟的高度發展,使其金融系統非常活躍,金融創新更加迅速。其金融衍生產品如按揭抵押債券(MBS)、債務抵押憑證(CDO)、信用違約掉期(CDS)等等(也即虛擬資本)的產生,大大延長了貨幣支付鏈條,一旦某一環節不能實現,就可能導致整個金融系統的紊亂,引發如馬克思所說的:“……同信用制度和銀行制度一起自然發生的信用危機和貨幣危機。”[7]馬克思當時對于信用和虛擬資本發展對金融危機的影響的論述,恰恰說明了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導火索:無論是房地產泡沫的破滅,還是次貸危機都是美國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而過度發展的必然結果。

    2.直接原因或導火索是美國次貸危機或房地產泡沫

    由美國房地產經濟泡沫破滅所引發的次貸危機,進而引發了美國的金融危機甚至全球性的信用危機和金融市場的劇烈震蕩。其危機的源頭就在于房地產泡沫的破滅。為了應對2000年前后的互聯網泡沫破滅和2001年“9?11”事件的沖擊,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從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連續13次下調聯邦基金利率,使利率從6.5%降至1%的歷史最低水平。這使得美國民眾蜂擁進入房地產領域,而在房價只漲不跌的預期下,房貸規模進一步擴大,埋下了危機的隱患,而2005年美國房價的普遍下跌,以及利率的上調,使房貸者無力還款,造成了次級貸款違約率上升,直接引發了次貸危機。

    3.根本原因在于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

    盡管馬克思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主要是從實體經濟的生產過程周期(繁榮、衰退、停滯、復蘇)中來分析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的,但當時,他已經意識到了信用發展和虛擬資本的產生對獨立發生的金融危機的決定性影響。并且,馬克思還認為,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是信用經濟,這種信用經濟就是虛擬資本的膨脹發展運動,是虛擬經濟。美國金融危機也正印證了這一點,其最大特點就是虛擬經濟,即高度依賴虛擬資本的循環來創造利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最早對虛擬資本做了系統論述。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包括股票、債券、匯票、土地所有證等帶利息的有價證券或所有權證。虛擬資本不代表現實的資本,但它通過深入到物質資料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生活中,推動實體經濟運轉,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馬克思指出勞動是價值唯一源泉,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的無差別勞動。因此,虛擬經濟本身并不創造價值,其存在必須依附于實體生產性經濟,而一旦脫離了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就會變成無根之草,最終催生泡沫經濟。因此可以說,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存在虛擬經濟而在于它的過度發展。

    三、總結

    金融危機理論關于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的分析,不僅揭示了資本主義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及現實性,而且對于我們認識美國金融危機的成因及分析現代金融危機也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其理論中關于信用制度和虛擬資本的研究,為我們在經濟金融全球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發展虛擬經濟提供了理論依據。為此,我們應該完善商品交易的法律規范,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完善銀行信貸等信用支付系統。并且要在充分利用虛擬經濟發展的優勢的同時,防止其過度發展所造成的“金融過剩”而引發危機。此外,還應在國際貿易中,建立健全完善的國際信用體制,以防止金融危機的外部傳遞性的繼續擴大。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3-158.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84.

    [3]周雨風.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啟示[J].特區經濟,2006,(12):310-312.

    [4]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5-601.

    [5]王德祥.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機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第3篇: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范文

    關鍵詞:金融危機 次級貸款 自由主義 

    2008年9月集中爆發了被稱為“華爾街風暴”的金融危機,其影響之大、范圍之廣,使得人們將之與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大蕭條相提并論。 

    9月7日,曾占據美國房貸市場半壁江山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國政府接管;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第三大投行美林被美國銀行收購;9月21日,美國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加上今年3月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購,至此,美國前五大投行已“全軍覆沒”。其它的金融巨頭也未能幸免:9月16日,世界最大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告急;9月25日,美國最大儲蓄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被美國聯邦監管機構接管;9月29日,美聯銀行被花旗銀行收購……金融機構紛紛倒閉不僅意味著“華爾街模式”的覆滅,而且引發了人們對于金融市場的深刻反思。 

    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10月23日表示,信貸危機“與我所能想象的任何情形相比,涉及面都要大得多”。在回答美國眾議院監督委員會主席沃克斯曼(Henry Waxman)的問題時,美聯儲前主席表示,他從自己的思路中“發現了一個缺陷”。格林斯潘說:“當時我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假定各機構(具體來講就是銀行和其它企業)的自我利益決定了,它們是保護自己股東利益的最佳方面。”[1] 

    格林斯潘曾經是神話般的人物,他1987年8月開始擔任美聯儲主席,并且史無前例的四次連任,歷經四位總統。他導引下的美國經濟經歷過兩次衰退、一次股市泡沫和一次歷史上最長的增長期,在克林頓時代創造出了“零通貨膨脹”的經濟增長奇跡。美國媒體曾經毫不掩飾的宣稱:“誰當總統都無所謂,只要讓艾倫當聯儲主席就行。” 

    由于格林斯潘對美國經濟政策的影響力,人們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清算”到他頭上也不奇怪,那么格林斯潘錯在何處?他的錯誤對今天的危機應當負多大的責任?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理解這次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 

     

    一、投機與擴張--華爾街模式的本質 

     

    長久以來,以大摩和高盛為代表的一批從事證券買賣、為客戶提供咨詢服務、同時比從事儲蓄和貸款業務的傳統銀行受到更少監管的獨立投行,一直是華爾街的“形象代言人”。 他們以少量資金投入,通過杠桿作用,對各種衍生證券進行炒作,以小博大,極短時間內實現牟取暴利。在這樣的模式下,風險也隨著一次次交易進行而累計、擴大,最終爆發出來。 

    金融衍生產品主要的積極作用是“對沖”投資損失,或者說規避風險,但并不是消除風險,只不過把一部分人的風險轉移到另一部分人頭上。比如商業銀行為居民提供住房貸款,就面臨著居民違約的風險;為了轉移風險,商業銀行將這些貸款合同賣給房地美、房利美和投資銀行等機構;投資銀行當然不能成為最終的風險承擔者,它一方面將貸款處理成債務抵押債券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賣給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養老金、對沖基金等在內的全球投資者,讓債券持有者來分擔房貸的風險;另一方面,投行創造出“信用違約保險”CDS(Credit Default Swap),讓保險公司如AIG等為這種次債提供擔保。 

    金融衍生產品的另一個作用是投機和套利,炒家除了會投機升跌,還會投機波幅。在1995年時,衍生金融工具投機得到臭名遠播。尼克·李森,巴林銀行的一名交易員,造成13億美元的損失,導致這家有數百年歷史的金融機構破產。 

    “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無法還貸的風險很高。隨著美聯儲連續17次加息,次貸購房者的還貸負擔不斷加重,同時美國房價下跌,使次貸購房者難以通過出售或抵押住房來獲得融資,這樣,越來越多的次貸購房者無力還貸。于是,房貸機構(商業銀行)形成了大量的次貸壞賬;“兩房”、投資銀行、全球各類投資者手中的大批次債由于失去償付來源而大幅貶值,金融危機從此洶涌襲來。 

    “把錢借給能還錢的人。”是人類第一間銀行大門柱上刻的唯一一句話。可是今天這些世界頂尖的銀行家們竟集體把錢借給低收入者,投資銀行給把貸款做成債券并且給予很高的等級,保險公司甚至為這種債券擔保,為什么? 

    追逐利益固然是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則可以用心理學的一個規律解釋:群體在做同一件事情時,個體容易喪失自我。于是人們相信:只要美國地位不變,全世界的人就都想去美國定居,美國的土地有限,那么房子價格總是要上升的,只要住房還在,我的貸款就不會收不回來。 

    次貸危機之所以演變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則是金融衍生市場的高杠桿性。衍生產品的交易采用保證金制度(margin),即交易所需的最低資金只需滿足基礎資產價值的某個百分比。以雷曼兄弟為例,從2004年到2007年,雷曼炒作的資產負債表高達3000億美元,主要是通過購買住宅和商業房地產貸款證券作支撐的后盾。而同一期間,雷曼只增加了60億美元的股本--相對3000億,可說微乎其微。所以,雷曼的資產從極高位的24倍資本,增加到了更高位的31倍。反過來,如果投資總價值下降3%,那股東的權益便完全被銷除一空。[2] 

     

    二、新自由主義--格林斯潘拒絕監管衍生金融市場 

     

    第4篇: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范文

    一、次貸危機形成的階段

    從次貸危機形成的過程來看,根本上講是由于違背了經濟學的供求規律。次貸危機的形成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6年5月之前,美國利率較低,投資活躍,房地產市場繁榮,房價高企。大批的投資者對房地產有著很高的投資欲望,從房產供需上看,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狀況,造成了房價上漲(如圖1所示)。

    圖1中,在需求D下,滿足需求的供給為S’,供求平衡的價格為P’,然而由于供給不足,實際供給S遠遠小于S’,從而使市場價格P>P’。在這樣的市場情況下,增加供給是緩解市場壓力的根本途徑。

    第二階段:然而在美國市場上,并沒有這樣的舉措。相反的,由于房地產市場繁榮,房價飛漲,貸款金融機構看到了房價上漲的巨大利益。于是,金融機構以房產抵押貸款的方式,向信用狀況不佳,沒有收入證明和還款能力證明,負債較重的個人提供住房按揭貸款,收取更高的利率。在房價上漲的情況下,金融機構不必擔心貸款者不能還款,因為將抵押的住房變現,金融機構不會有任何損失。這樣的金融產品的推出,毫無疑問進一步刺激了市場需求,從而使房價進一步上漲(如圖2所示)。

    圖2中,在原本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次貸的推出,進一步使需求擴大,需求曲線右移至D’,市場價格隨之上升到P’’。為分散市場風險,貸款機構將貸款的打包,推出了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債務抵押債券)等金融產品,賣給了大批對沖基金,而對沖基金又將CDO抵押給貸款機構,用貸款資金繼續購買CDO,繼而投行、基金等金融機構又設計出許多以次貸為基礎資產的金融工具,此時,債務性質的資金已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了。

    第三階段:2006年6月開始,美國利率上調,造成了房地產市場降溫,房價開始下跌。由于次貸利率采用固定利率與浮動利率相結合的方式,固定利率的優惠利率時限到期后,利率便隨著市場利率的提高而提高了,大批的次貸貸款者無法償還貸款,形成了大規模的貸款違約損失。貸款機構收回大量的抵押房產,為回收貸款,大量的房地產進入市場。對于冷淡的房地產市場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因為房地產市場的供給被擴大了,房價自然會進一步下跌(如圖3所示)。

    圖3中,抵押房產進入市場,使供給擴大至S’’’,從而使已經下降的P1進一步降至P2,次貸貸款出現了更大規模的損失。

    由于之前,市場上有大量以次貸為基礎資產的金融產品,次貸的損失很快便傳遞到市場上其他的大量債務資金上,從而形成了大規模的次貸危機的爆發。次貸危機的爆發,給美國的金融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隨后歐洲、韓日等國的銀行也大規模的投資了次貸,這樣次貸便成了全球性的危機。

    二、啟示

    第5篇: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范文

    【關鍵詞】結構性貿易逆差 全球儲蓄過剩 根源

    繼“兩房”被美國政府接管后,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百年老店美林證券也陷入破產危機最終被美國銀行收購,美國其他著名金融機構如高盛、大摩、華盛頓互惠銀行和國際集團等也都搖搖欲墜,次貸危機進入了全面深層次的大爆發階段,并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人們突然意識到,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爆發了。早在2005年初,當時還沒有被提名出任美聯儲主席的本伯南克曾提問:“為什么是美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向國際資本市場大量借入資金,而不是通常情況下更為自然的資金出借?”本文將針對美國長期的資本流入現狀進一步分析其產生根源。

    一、美國長期資金流入現狀

    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經常賬戶余額=儲蓄—投資=貿易余額,當本國儲蓄不足以支持本國投資,可以通過產生經常賬戶赤字的方法來以產品的凈進口滿足投資需要,形成國內資產。其結果會引起國外資本的流入產生對外債務,實際上就是利用國外資本彌補本國的儲蓄缺口。從美國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自2000年起美國對外貿易持續逆差,且總體規模不斷擴大。從地區上來說,美國貿易逆差主要來源國分別是中國,日本,加拿大和墨西哥。美國貿易逆差增長率較高的國家是中國、加拿大和日本。

    二、全球儲蓄過剩是美國金融危機的外部原因

    1.全球儲蓄過剩的原因

    保羅克魯格曼在其文章《美利堅,別為我哭泣》中引用本伯南克的分析回答“美國經常賬戶赤字的主要原因是美國的外部”,即“全球儲蓄過剩(global saving glut)”。其分析思路如下:上個世紀90年代起,新興的第三世界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國家經濟快速發展成為世界資本的主要集中地,造成當地經濟尤其是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增長,當短期獲利目標實現,這部分資金迅速撤離,經濟泡沫破滅并由此引發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經歷嚴重打擊的第三世界國家突然意識到金融監管和外匯儲備的重要性,各國政府紛紛大量囤積預防性資金,加強財政的穩固地位。急劇擴大的外匯儲備規模需要尋找新的利益增長點,出于對國內市場預期不穩定的擔憂,這些國家將資金觸角伸向海外市場,將囤積資金轉變為海外資產以達到增值預期,于是,這些國家就從資本輸入國轉變為資本輸出國。由于美國自20世紀90年代起,高技術產業繁榮導致生產率提高和收益增加,同時因為美國資本市場發展比較成熟且具有良好的監管水平以及美元是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等優點,美國理所當然的成為投資者的天堂,吸引了大量的囤積儲蓄,造成美國經常賬戶長期赤字。

    2.全球儲蓄過剩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儲蓄相對于投資巨額過剩,一旦儲蓄資本流入美國會導致美國實際匯率上升,經常賬戶赤字大幅增長。這一現象被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兼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稱為“亞洲的復仇”觀點。有數據顯示,美國不僅吸收了全球其他國家70%的過剩資本,而且消費占到了增加的GDP的91%,因此全球局部過剩儲蓄會造成美國的過剩消費。

    但是美國貿易逆差持續擴大使大量廉價商品和大量廉價資本流入,加速了美國產業結構的升級,降低了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增加了就業,彌補了儲蓄的不足,支持了投資的發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美國的經濟增長。美元的國際地位和美元資產的較強吸引力又使貿易順差國的外匯儲備為了保值、增值源源不斷流人美國,也是,美國在經濟全球化和美國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率的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儲蓄過剩”理論是試圖轉嫁當前這場金融危機根源的一種危險嘗試,并非美國長期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

    三、美國的國內政策是導致資本流入的根本原因

    1.低利率政策和財政赤字政策

    美國為了保持經濟的繁榮和避免經濟的衰退,不斷地加大刺激消費和投資的力度。為此,美國利用利率和財政兩個方面的政策,雙管齊下地為美國經濟增長注入動力。一方面,美國政府通過不斷降低利率來刺激消費和投資。降低利率會減少儲蓄,從而增加消費;降低利率也意味著減少了投資成本,從而刺激投資的增加。由于利率的降低和財政赤字的擴大,美國國內的儲蓄大大降低,國內投資則大幅度增加,導致貿易逆差的出現。

    2.限制出口的貿易政策加劇赤字

    經濟全球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國際分工呈現新格局:勞動密集型生產轉移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生產則集中在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各有優勢,互為補充。但美國在大量進口消費品以滿足需求巨大的本國市場的同時,卻對出口設置各種障礙,阻止本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到發展中國家。這是導致美國出現巨額商品貿易逆差的又一重要原因。

    3.內需增長性發展戰略和國內提前消費的消費模式

    美國經濟的2/3靠消費者支出來支撐,因而消費支出在美國經濟活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為了促使國內居民消費,美國不斷放寬對信貸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的力度,為最后金融危機的爆發埋下隱患。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超出當期收入增長承受范圍之內的消費,只能通過從國外借人資本的方式實現,表現在國際收支上,就是貿易逆差的增加。對于西方國家認為是中國等國的外匯儲備流入誘使美國居民提前消費的言論,也是牽強的,因為早在中國還不是一個重要經濟體甚至在中國有巨額外匯儲備以前美國的消費習慣就開始了。美國出現房產市場的泡沫,也是美國人自己哄抬物價的結果。

    因此,一些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中國等亞洲國家巨額外匯儲備是導致美國金融危機主要原因,并由此推論此次金融危機是“亞洲的復仇”的言論是基于其自身政治經濟利益出發,而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美國本國奉行的財政、利率和貿易政策,尤其是國內提前消費的消費模式。

    參考文獻

    第6篇: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范文

    >> “半大孩子”該不該看兒科 該不該給孩子看激情畫面 上市公司該不該分紅 從公司治理看王朝政治 從公司章程看監管亂象 中學生該不該看武俠小說 足球選材該不該3歲看大? 老人該不該帶小孩,你怎么看? 公司要裁員,我該不該拿身體保職位? 炒股虧損,上市公司該不該賠償? 從公司歷史沿革的角度看公司本質 從公司治理角度看次貸危機的成因 從公司外部治理看獨立審計的背離 從公司治理角度看企業內部控制 從公司治理機制的角度看企業重組 從公司治理角度看喬布斯的離去 從公司治理的角度看央企改革 獎品該不該分 該不該守 該不該要孩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3] 上海超日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年報[EB/ OL].[2012-04-26]. http:///m/finalpage/2012-04-26/60912877.PDF.

    [4] 深圳證券交易所公司債券上市規則(2012年修訂) [EB/ OL].[2012-06-05]. http:///main/disclosure/ bsgg/39747865.shtml.

    [5] 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司債券上市規則(2009年修訂版) [EB/ OL].[2009-11-02]. http://.cn/assortment/bonds/ corporatebond/rules/c/1376.shtml.

    [6] 鵬元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上海超日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0億元公司債券信用評級報告[EB/OL].[2013-05-22]. http://.cn/corp/view/vCB_AllBulletinDetail. php stockid=002506&id=1135890.

    [7] 陸義敏.中國信用評級的戰略困局及對策[J].鄭州:征信,2010(6).

    第7篇: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范文

    關鍵詞:金融危機次級貸款自由主義

    2008年9月集中爆發了被稱為“華爾街風暴”的金融危機,其影響之大、范圍之廣,使得人們將之與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大蕭條相提并論。

    9月7日,曾占據美國房貸市場半壁江山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國政府接管;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第三大投行美林被美國銀行收購;9月21日,美國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加上今年3月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購,至此,美國前五大投行已“全軍覆沒”。其它的金融巨頭也未能幸免:9月16日,世界最大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告急;9月25日,美國最大儲蓄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被美國聯邦監管機構接管;9月29日,美聯銀行被花旗銀行收購……金融機構紛紛倒閉不僅意味著“華爾街模式”的覆滅,而且引發了人們對于金融市場的深刻反思。

    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10月23日表示,信貸危機“與我所能想象的任何情形相比,涉及面都要大得多”。在回答美國眾議院監督委員會主席沃克斯曼(HenryWaxman)的問題時,美聯儲前主席表示,他從自己的思路中“發現了一個缺陷”。格林斯潘說:“當時我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假定各機構(具體來講就是銀行和其它企業)的自我利益決定了,它們是保護自己股東利益的最佳方面。”[1]

    格林斯潘曾經是神話般的人物,他1987年8月開始擔任美聯儲主席,并且史無前例的四次連任,歷經四位總統。他導引下的美國經濟經歷過兩次衰退、一次股市泡沫和一次歷史(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上最長的增長期,在克林頓時代創造出了“零通貨膨脹”的經濟增長奇跡。美國媒體曾經毫不掩飾的宣稱:“誰當總統都無所謂,只要讓艾倫當聯儲主席就行。”

    由于格林斯潘對美國經濟政策的影響力,人們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清算”到他頭上也不奇怪,那么格林斯潘錯在何處?他的錯誤對今天的危機應當負多大的責任?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理解這次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

    一、投機與擴張--華爾街模式的本質

    長久以來,以大摩和高盛為代表的一批從事證券買賣、為客戶提供咨詢服務、同時比從事儲蓄和貸款業務的傳統銀行受到更少監管的獨立投行,一直是華爾街的“形象代言人”。他們以少量資金投入,通過杠桿作用,對各種衍生證券進行炒作,以小博大,極短時間內實現牟取暴利。在這樣的模式下,風險也隨著一次次交易進行而累計、擴大,最終爆發出來。

    金融衍生產品主要的積極作用是“對沖”投資損失,或者說規避風險,但并不是消除風險,只不過把一部分人的風險轉移到另一部分人頭上。比如商業銀行為居民提供住房貸款,就面臨著居民違約的風險;為了轉移風險,商業銀行將這些貸款合同賣給房地美、房利美和投資銀行等機構;投資銀行當然不能成為最終的風險承擔者,它一方面將貸款處理成債務抵押債券CDO(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賣給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養老金、對沖基金等在內的全球投資者,讓債券持有者來分擔房貸的風險;另一方面,投行創造出“信用違約保險”CDS(CreditDefaultSwap),讓保險公司如AIG等為這種次債提供擔保。

    金融衍生產品的另一個作用是投機和套利,炒家除了會投機升跌,還會投機波幅。在1995年時,衍生金融工具投機得到臭名遠播。尼克·李森,巴林銀行的一名交易員,造成13億美元的損失,導致這家有數百年歷史(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的金融機構破產。

    “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無法還貸的風險很高。隨著美聯儲連續17次加息,次貸購房者的還貸負擔不斷加重,同時美國房價下跌,使次貸購房者難以通過出售或抵押住房來獲得融資,這樣,越來越多的次貸購房者無力還貸。于是,房貸機構(商業銀行)形成了大量的次貸壞賬;“兩房”、投資銀行、全球各類投資者手中的大批次債由于失去償付來源而大幅貶值,金融危機從此洶涌襲來。

    “把錢借給能還錢的人。”是人類第一間銀行大門柱上刻的唯一一句話。可是今天這些世界頂尖的銀行家們竟集體把錢借給低收入者,投資銀行給把貸款做成債券并且給予很高的等級,保險公司甚至為這種債券擔保,為什么?

    追逐利益固然是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則可以用心理學的一個規律解釋:群體在做同一件事情時,個體容易喪失自我。于是人們相信:只要美國地位不變,全世界的人就都想去美國定居,美國的土地有限,那么房子價格總是要上升的,只要住房還在,我的貸款就不會收不回來。

    次貸危機之所以演變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則是金融衍生市場的高杠桿性。衍生產品的交易采用保證金制度(margin),即交易所需的最低資金只需滿足基礎資產價值的某個百分比。以雷曼兄弟為例,從2004年到2007年,雷曼炒作的資產負債表高達3000億美元,主要是通過購買住宅和商業房地產貸款證券作支撐的后盾。而同一期間,雷曼只增加了60億美元的股本--相對3000億,可說微乎其微。所以,雷曼的資產從極高位的24倍資本,增加到了更高位的31倍。反過來,如果投資總價值下降3%,那股東的權益便完全被銷除一空。[2]

    二、新自由主義--格林斯潘拒絕監管衍生金融市場

    既然認識到了衍生金融市場本身的高風險,以及銀行家及投資精英可能利用專業知識和影響對其他投資者作出不當引導,那么首先想到遏制危機的重要辦法就是加強市場監管。然而美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奉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強調減少政府對金融、勞動力市場的干預,從而埋下了危機的禍根。

    20世紀90年代,有些人聲稱,衍生品市場已變得如此龐大,并且難以理解。為了金融系統的整體安全,他們要求聯邦政府介入,加強衍生品監管。無論是會見政府官員、出席國會聽證會,還是在聽眾云集的場合發表演講,格林斯潘一直堅決反對限制衍生品交易。他希望這一問題由華爾街自行解決。[3]格林斯潘一方面信奉市場的力量,相信華爾街金融市場的參與者行為是可靠的,因為他們都應該是自己機構利益的最佳代表;另一方面,他認為與個人私利相比,政府的干預會是“邪惡的”。1998年,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因衍生品投資而陷入破產境地,引起一場金融風暴。但在格林斯潘施壓下,美國國會仍然宣布凍結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6個月監管權力。

    格林斯潘對華爾街的信任并非毫無理由--經濟學基本假設之一就是“理性人”:參與市場活動的主體知道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不利的,并且總是趨利避害。所以華爾街精英們應該珍惜自己的聲譽,把握好風險與收益之間的關系。然而,他低估了市場擴張的力量,一個人冒險固然不是明智之舉,拉上其他人一起“攤薄”風險之后,人們的行為就要大膽得多。正是有投行的分析、金融創新作為支撐,商業銀行才一再擴大次貸業務;而投行有了保險公司、商業銀行以及其他投資者作為客戶,金融創新之舉也越來越多。當經濟不再增長,資金鏈斷裂,自然是一損俱損。

    在反對一切政府干預和宏觀調控的政策下,政府放棄了對市場的有效監管,金融市場的高風險性也無法得到有效控制。高度自由最終導致金融風險爆發,對金融系統和實體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三、政策導向的變化--金融危機的影響

    金融危機的影響不僅僅是大量金融機構的倒閉、危及實體經濟,還將改變經濟政策導向。從格林斯潘“認錯”來看,金融危機將促使人們重視金融監管,背離自由導向的市場原則。

    自現代經濟學產生的三百年間,西方國家一直強調自由市場的力量,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曾頻頻指責其他國家比如中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市場的優點非常明顯,能夠促進效率,而它的缺點也非常明顯,以自我為中心的盲目擴張容易導致危機。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是一例,這次金融危機也是。

    理論在現實面前總是虛弱的,盡管美國一再推銷“讓金融體系自己尋找平衡點”的自由主義金融政策,但是自由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拉美債務危機;美國儲蓄和貸款危機;斯堪的納維亞銀行業危機;美國房地產危機;日本房地產泡沫和隨后的金融危機;墨西哥龍舌蘭危機;亞洲和俄羅斯金融危機;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破產;“網絡泡沫”;以及現在的“次貸危機”。金融自由化的好處明顯:讓很多人變得格外富有,但壞處也是明顯的:危機頻繁并且代價高昂。

    于是在金融危機面前,白宮毫不猶豫的舉起了干預大旗:10月14日,美國政府宣布向銀行注資2500億美元,同時為銀行新債提供擔保;10月21日,美聯儲表示,將動用多至5400億美元,用于向貨幣市場共同基金購買短期債務,以扶持美國金融體系的一大關鍵支柱;推行從陷于困境的金融企業買入問題資產的7000億美元計劃;[4]等等。

    美國政府這次市場干預的政策力度堪稱歷史(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之最,對我們也有重要啟示。首先,市場自由是相對的,比信奉自由主義更重要的是把握好國家在經濟中的職責,那就是維持經濟穩定,尤其注重行業監管的力度,預防危機的發生--多數人相信,如果美國政府重視金融市場的風險,對金融衍生品加以管制,那么次貸危機不會擴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第二,金融危機的關鍵是如何恢復信用,政府注資私人銀行最主要的作用不在于提供資金,而在于給出一個信號:政府將對銀行貸款提供擔保。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美元本位制給中國資本市場帶來的困擾乃至災難的風險急劇增加,如何應對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的傳遞效應,這已是關系到我國金融戰略和中國整體發展戰略的問題。尤其是我國正處于金融市場改革的重要時期,以一種什么樣的態度制訂政策、如何對待衍生金融市場,都需要更加謹慎的考慮。

    參考文獻

    [1]引自《格林斯潘“認錯”》,FT中文網,2008-10-24

    [2]引自《希望,華爾街模式的消失》,揚子正如

    第8篇: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范文

    【關鍵詞】 歐債危機; 養老保險基金; 改革

    2009年末,發端于希臘的歐洲債務危機,已由單一國家債務危機演變為整個歐元區的債務危機,發展為制約并影響歐洲乃至全球經濟復蘇的一場“債務風暴”,不僅整個歐元區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且對全球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均產生了重大影響。有專家稱,養老金赤字是希臘債務危機爆發的重要誘因,人口老齡化和福利制度是其背后推手,那么,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中應當汲取什么樣的經驗教訓呢?

    一、歐債危機的爆發與影響

    歐債危機即歐洲債務危機,是指一國以本國的為擔保,向外部所借的債務。次貸危機之后,為抑制經濟的劇烈下滑,各國普遍實施了寬松的財政政策,加大了公共債務的規模和財政赤字,埋下了債務危機的隱患。高福利、低盈余的希臘無法通過公共財政盈余來支撐過度的舉債消費,歐債危機由此爆發,從而引發了繼金融危機后又一具有威脅性的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災難。

    歐債危機的爆發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多種矛盾長期積累的后果,而人口結構老齡化以及過度的福利政策,則是歐元區國家長期低增長、高失業,政府債務不斷加劇的最根本原因。受長期低出生率、平均預期壽命延長和二戰后生育潮人口大規模步入老齡化等因素影響,從20世紀末開始,歐洲大多數國家人口結構開始步入快速老齡化,在職勞動者與退休人員的比值不斷下降,導致養老保險繳費收入增長有限,甚至還時有萎縮;與此同時,養老金領取人員的數量不斷增長與待遇的剛性需求使養老金財政支出持續增長,導致歐洲國家養老金財政赤字不斷擴大,使歐洲國家的債務危機不可避免。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歐洲債務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保障財政危機的延伸和深化。

    目前,歐債危機持續發酵,無論是貿易渠道還是金融渠道,已經給中國乃至世界經濟復蘇帶來阻礙。歐盟作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合作伙伴,其經濟的整體下滑對我國出口形勢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同時,由于歐元堅挺度下降,外需不足等局面有可能持續相當長的時間,過度依賴對歐出口將會給我國經濟的長期走勢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在出口戰略上,貿易伙伴以及出口產品都應優化結構,多元化發展,以分散市場風險。

    二、歐債危機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啟示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中國作為一個正在迅速崛起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應該對歐債危機的經驗教訓引起高度警惕和反思,避免重蹈覆轍。從歐債危機看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一)發展經濟,實業立國

    經濟發展是解決包括債務危機在內的各種經濟問題的根本辦法。從歐債危機的產業背景看:近半個世紀以來的歐洲金融服務業快速發展,但大量制造業外遷導致實體經濟“空心化”,經濟不振時無力“輸血”,從而導致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倒退,這是歐債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實體經濟是國家綜合國力的基礎,也是改善民生的經濟基礎,如果過度地炒作資本,不僅影響基礎經濟的發展,而且會造成貧富懸殊,影響社會穩定。需要高度注意的是,被譽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在一些地區和行業也出現了實體經濟“空心化”的苗頭,金融體系脫離服務實業的本位、社會資本“脫實向虛”等潛在問題逐步顯現。近期溫州大量企業出現“債務危機”,游資從實體經濟“抽離”,進入房地產和高利貸等金融領域,便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中國經濟已經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必須始終堅持實業立國的方針,一個強大而質優的制造業將是國家立于不敗之地的牢固基石。必須堅持金融行業支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基本定位,加強防范金融風險,包括防范來自國際的金融風險和抑制國內的金融異化,在產業結構優化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統籌發展等方面下足功夫,充分利用市場經濟手段,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提高國家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增強經濟的內生增長能力,降低經濟發展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確保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從而奠定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礎。

    (二)循序漸進,平穩運行

    據統計,200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首次超過10%,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到2011年,這一比例已高達13.7%,日益嚴峻的老齡化浪潮對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挑戰。從歐債危機國家可以得到教訓: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應秉承循序漸進的策略,保障水平要與經濟發展相適應。中國應本著發展與改革同步、公平與效率均衡的理念,著眼長遠,統籌協調,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富有生機和活力的長效機制。同時,還要適應人口眾多這一國情,把保障公平作為本質要求和首要原則,注重擴大保障的覆蓋面,努力消除保障水平和標準的不公平現象,保持養老保險制度的平穩運行和基金長期平衡能力,避免短期福利政績病,實現養老保險制度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三)統賬結合,部分積累

    第9篇: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范文

    關鍵詞:次貸危機 宏觀經濟調控 微觀經濟調控

    一、次貸危機的概況

    次級貸款(subprime mortgage loan),又名次級抵押貸款和次級按揭貸款。一部分客戶由于信用問題,無法按照正常貸款程序進行貸款,因此銀行等貸款機構無法與他們簽署直接貸款協議,為了滿足這部分客戶的要求,貸款機構發放了對客戶信用要求寬松但貸款利率更高的貸款,這就是次級貸款。

    次貸危機的產生主要是因為美國一些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不穩定引發的一場全球范圍內的金融風暴。美國的次貸危機最早在2006年的春季開始顯現,到2007年8月已經席卷了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但當時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影響較小,隨著經濟危機的持續,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流動性出現嚴重不足、國內消費低迷、失業率高居不下等,這些導致了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進出口貿易等都出現大幅度的萎縮,次貸危機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開始加大,2008年,美國的雷曼兄弟、美林、華盛頓互惠銀行等相繼破產或被國家收購,次貸危機也達到了,隨后美國救市法案生效、英五千億英鎊救市、全球六大央行聯手降息、中國的四萬億救市等相繼出現、次貸危機的影響開始逐漸被扼制。

    二、我國應對次貸危機的措施

    (一)宏觀調控,充分了解經濟周期的變換

    在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初,我國采取了一系列調控政策,分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兩個方面,其中2008年11月,國務院針對次貸危機給我國出口貿易造成的影響,決定兩年內增加四萬億人民幣的投資,刺激我國的經濟增長。這次財政政策的推出,時效性很強,在次貸危機對我國產生影響的初期,就迅速的推出,而且四萬億的投資中,中央政府投入1.18萬億,其余的部分由地方財政和民間投資負責。這種大規模的財政政策模式,有效的避免了中央政策由于巨大支出而出現的財政赤字,這次財政政策主要是改善我國的民生、促進國內的消費、加大國內的投資等,投資基本都用于實體經濟,充分的體現了凱恩斯主義在經濟蕭條時政府宏觀干預的重要性。

    為了很好的應對次貸危機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我國在貨幣政策上也進行了宏觀調控,主要就表現在,次貸危機爆發的初期,我國實行了緊縮銀根、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很多經濟學者都人為,貨幣政策真正發揮作用通常都需要半年的停滯時間,如果貨幣政策運用的不當,不僅不能減少次貸危機帶來的影響,反而會加劇經濟的波動,實踐證明,我國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結合運用,主要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通過增支減稅和貨幣政策的降低利率,等增加貨幣的流動性。

    從實際的效果看,在2009年初,由于我國四萬億財政刺激政策的實行,和連續的下調存貸款利率有效的減緩了次貸危機對我國的不利影響,充分的顯示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雙松”的效果,在次貸危機發生時,通常都是社會的需求不足,生產資源過多,解決事業和刺激消費是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這時候財政和貨幣雙松的政策可以很好的應對。

    (二)微觀調控,穩定民間企業和股市

    與宏觀經濟相比,我國經濟的微觀層在面對次貸危機時,我國的企業和股市等表現都出乎意料的脆弱,根本原因是在經濟危機發生時,中國主動對自己的宏觀經濟進行調整,這種主動性的宏觀調整給宏觀面帶來了一定的利益,但是給中國的企業和行業帶來了一定的問題。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導致了股市的大漲,虛高的股價必然導致大跌,影響上市企業的經營穩定。 資金的流動性不足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較發達國家而言處于較低水平,同時股市中爭奪這一部分資源競爭也激烈,居民投入資金也較為謹慎。即便是有四萬億的投入,也很難真正落實到居民、小企業手中,從而對股市、企業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

    面對這種情況,我國政府及時的做出了一些微觀層面的調控,其中2007年的家電下鄉、2008年的中央匯金注資農行、2011年對房地產的微觀調控,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加快經濟建設綜合調整體制

    作為國民經濟為基礎的實體經濟,基礎的穩定性發展是股市、信貸、金融市場等有著穩定的基礎后盾。美國的次貸危機影響下,要求我國必須要以擴大內需為主,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我國應在進出口方面,加大我國出口商品質量與科技含量。盡快完善機構調整,建立健全的經濟建設,并實施能源、農產品的戰略儲備機制,加快經濟建設。

    同時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調整投資和消費關系,逐步提高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完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系,發揮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加強金融監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四、結語

    目前,次貸危機已經基本過去,但世界經濟市場是否會出現新的秩序,我們還有待觀察考證。全球在發展經濟體制中,美國經濟率先接近復蘇。當前,在各發展中國家里,我國經濟已經在次貸危機后迅速復蘇。次貸危機帶給中國經濟“池魚之殃”,不容回避。能否把各種風險和負面效應降至最低,關鍵在于我們能否及時應對,主動解危,化弊為利,加強金融創新的同時,也需要注意金融風險的管理。

    參考文獻:

    [1]于天義[J].《積極財政政策淡出前的幾點思考》. 《宏觀經濟研究》,2002年8期:24-26

    [2]王儉貴[J]. 《勞動與資本市場的雙重過剩:宏觀經濟形勢的新概括》. 《經濟學家》,2002年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18在线观看| 免费看的成人yellow视频 |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亚洲成人|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免费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在线| 久久久噜噜噜www成人网|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激情| 国内外成人在线视频|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国产精品成人h片在线|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草莓视频成人appios|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花野真一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小说 |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碰动漫3d|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 国产成人在线看|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私人影视|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欧美| 香蕉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av片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无码国产免费播放| 亚洲精品成人a|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