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海洋科學研究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神秘浩瀚的深海,是地球上人類尚未逾越的“最后疆域”。以船舶為馬、以科學為韁,在這片“最后疆域”戰風斗浪、馳騁縱橫,是一件很“酷”的事。 3月17日,參加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的中國“80后”在“決心”號上留影(從左至右:蘇翔、
趙寧、雷超、張楊、張翠梅、張錦昌、易亮)。
他們都是80后
從小追求“做很酷的事”“不走尋常路”的張錦昌,支過教、留過學,三十而立之際,將自己的人生目標鎖定在深海?!吧詈@镉腥祟愄嗟奈粗?、太多的需求,我們在這里進行的每一步探索,都走在人類歷史的最前沿;每一項科學研究,都是人類好奇而未知的。還有比這更酷的事情嗎?”張錦昌說。
34歲的張錦昌來自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這是他從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留學回國后,第一次踏著南海的波濤,將研究的目光,從地球上最大的火山――西北太平洋大塔穆火山,轉到了南海。
“在南海大洋鉆探的大目標中,我的目標是通過研究海底巖芯樣品,解釋地震探測所得到的地震信號的巖石意義,為今后研究海洋巖石圈建立模型?!睆堝\昌說,“相對于整個地球,巖石圈在地球表面就像雞蛋殼一樣薄。了解海洋巖石圈的生老病死過程,是我研究的目標?!?/p>
海洋在內心深處的吸引和魅力,以及“建設海洋強國”目標的召喚,還使得“決心”號上的另一位中國“80后”,放棄了原先從事的金融期貨工作,發奮考上博士,專攻海洋地質研究。
這位年輕人名叫易亮,如今已成為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員。他說:“與期貨相比,我更喜歡科學的自由;與陸地相比,我更喜歡海洋的未知。深海里充滿無數問題和挑戰,一切都是方興未艾、一切都還塵埃未定,這樣的研究領域令人充滿希望?!?/p>
始于1968年的國際大洋鉆探,是世界地球和海洋科學領域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影響最深遠的一項國際科學合作計劃。目前正在執行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每個航次都面向IODP成員國的科學研究人員開放。
“當我們在美國看到中國科學家將主導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的消息后,非常興奮,第一時間提交了申請,希望能為祖國的南海研究盡點微薄之力。盡管這個航次科學目標與我們做的研究有些不同,但科學研究都是相通的,上船后收獲很大?!眮碜悦绹闹袊魧W生趙寧說。同行的張楊也有著同樣看法。
南京大學畢業的趙寧,登上“決心”號之前,剛剛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聯合博士學位。下船后,就將奔赴德國馬普化學所進行海洋地球化學的博士后研究,此后他計劃回國工作。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海洋科學研究起步晚、空間大,回更有用武之地。”趙寧說,“目前我國一些科學研究的硬件,幾乎趕上了發達國家水平,但在科學視野和研究思維等軟件上,還有較大差距。希望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學成歸國后,逐漸縮小這種差距?!?/p>
28歲的張楊與趙寧是同齡人。這位河北石家莊的女孩目前正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跟隨導師從事陸地三疊紀的古地磁研究。她說:“我的人生夢想是做自己喜歡、有意義的事。這次上船不僅獲得了南海古地磁數據,可進行海陸全球對比研究,還認識了許多老師,拓寬了科學視野,非常有意義?!?/p>
到大海揮灑青春,正逢其時。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80后”老師雷超說:“海洋科學研究需要先進技術和大量投入,因此被稱為‘貴族科學’。隨著我國綜合實力提高,海洋項目越來越多、投入越來越大,‘貴族科學’越來越‘平民化’,我們趕上了好時候?!?/p>
作為一名老師,雷超在“決心”號上念念不忘自己的學生。他說:“大洋鉆探是國際深海研究的前沿,非常有助于開闊學生視野,美國經常有碩士生、博士生申請上船。而由于每個航次給中國的名額非常有限,中國學生很難有機會。期待我國早日建造自己的大洋鉆探船,那時我一定申請帶學生上船。
在“經典地區”探索科學前沿
人杰地靈的華南,不僅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地位,在地質構造演化歷史上也得天獨厚,是科學家們認知大陸演化過程、創新大陸地質理論的“經典地區”。
正在“決心”號上參加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IODP367航次的黃小龍研究員,來自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大陸巖石圈組成、結構與演化的相關研究,尤其是華南大陸巖石圈演化過程的研究。
“華南陸塊是全球新元古代以來地質演化歷史最復雜的地區之一,大規模的晚中生代巖漿活動是華南地質最顯著的特征,但大規模巖漿活動的動力學機制一直存在爭議?!秉S小龍介紹說,“科學家們最關心的問題是:這是否與太平洋板塊的俯沖有關?如果有關,為什么太平洋西岸沒有形成像太平洋東岸那樣的安第斯型造山帶?為什么瀕臨西太平洋俯沖帶的華南大陸,在中生代表現為陸內再造?為什么在此后的新生代,又出現了大量的盆地及邊緣海?”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板塊構造理論成為固體地球科學的最重要基石。但經典的板塊構造理論,無法解釋華南大陸極其復雜的地質演化動力機制。為了探索科學之謎,黃小龍從華南大陸來到了南海。
“這是因為南海作為獨具特色的新生代邊緣海,其形成和演化過程與周緣板塊活動過程密切相關,特別是與華南大陸的陸緣裂解過程有關?!秉S小龍解釋說,“南海位于歐亞、西太平洋和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的交匯處,幾乎經歷了從陸緣裂解到海底擴張、再到俯沖消減的一個完整的‘威爾遜旋回’,是研究各種類型板塊構造活動的最佳場所?!?/p>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在地球漫長的歲月中,海陸不斷變遷,經歷著“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過程。加拿大科學家威爾遜最先注意到大洋開啟和閉合的不同發展趨勢,將大洋盆地的演化過程歸納為“萌芽-幼年-成熟-收縮-結束-大陸碰撞造山”六個階段,被稱為“威爾遜旋回”。其中,前三個階段顯示大洋的開張和生成,后三個階段代表大洋的收縮和關閉。
“南海是全球少有的幾個、完整地保留了擴張前大陸地殼基底、擴張期洋殼、擴張后中央火山鏈、洋殼俯沖消減島弧帶的大陸邊緣海,非常難得。通過研究南海的形成與演化過程,我們可探索一系列國際前沿的科學問題。”黃小龍說。
關鍵詞:海洋類專業理科;本科畢業論文;產學研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3-0003-02
海洋類專業主要是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和正確海洋觀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實踐教學環節至關重要,其中本科畢業論文是學生實現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消化和綜合運用的必備過程,是深化和提高學習、動手、實踐和寫作等各項能力的關鍵環節,是對學生大學期間所學知識綜合運用的一次全面、系統的檢測[1-2],能直接反映學校教學質量的整體水平。如何提高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教學質量,已經成為高等院校亟待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目前工科專業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比較注重“產學研”結合[3-5],但理科專業在“產學研”方面做得相對差一些。本文針對海洋類理科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以海洋技術專業為例,論述了“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期望提高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和研究能力。
一、海洋類理科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
(一)選題脫離社會現實需要
海洋類專業理科本科畢業論文的選題一般在第七個學期期末進行,所在教研室通常會擬定選題范圍及題目名稱供學生參考,這樣的選題經常會脫離社會實際需要,針對性較差,通常會存在“從理論到理論”現象,致使學生所接觸的內容限于課本知識和簡單應用,與社會實際脫節,不了解本專業在社會的發展狀況,從而為就業帶來障礙。
(二)缺乏實踐能力訓練
畢業論文進行過程中,一般是先查閱文獻。查閱文獻資料是進行畢業論文的前提和基礎,為論文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支撐[6-7]。然后需要進行論文的研究和撰寫,整個環節過程中缺乏動手實踐能力的訓練,導致理科類本科生在后來的工作中只會“紙上談兵”,實踐能力比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還要差一些。沒有實踐操作,不能對所得的結果進行驗證,經常會影響本科畢業論文研究內容和結論的科學性。
(三)內容缺乏技術研究
論文內容方面問題較多,主要為:(1)內容空泛,缺乏技術研究。理科本科論文偏重于理論的描述和簡單應用,對于本科生來說研究內容不深入,由于缺乏動手實踐,對于具體技術論述不夠深入,對于論文的研究目的、論文的主要方法、結果和結論沒有敘述清楚。(2)論文結構層次較差,堆砌了大量文獻資料,看不出論文的研究思路、解決方案和結論。
二、海洋類理科本科畢業論文的改革與實踐
海洋類專業的高等教育是中國進入海洋世紀的智力支撐[8]。天津科技大學的海洋類理科本科專業包括海洋科學、海洋技術和環境科學。下面以海洋技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為例,論述“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一)海洋技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產學研”結合模式探索
天津科技大學海洋技術專業是2002年秋季開始招生的本科專業,隸屬于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海洋技術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海洋科學和信息處理技術的基礎知識,掌握遙感與信息處理的基本理論和技能,接受遙感與信息處理分析的基本訓練,具備從事海洋研究和圖像、遙感信息處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培養方案中一直堅持采用厚基礎、寬專業和多模塊選擇的人才培養,是海洋科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主干學科的綜合。畢業論文作為本科教學工作的最后一個環節,其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從畢業論文的選題,畢業論文的進度計劃安排,開題報告、實習/調研報告的撰寫,外文資料翻譯,期中教學檢查和畢業論文的撰寫和答辯等環節都對學生提出具體要求并進行嚴格的訓練,通過對畢業論文實施方案的不斷改革和探索,逐漸采用了“產學研”結合的模式,“產學研”結合是一種把高等教育與生產實踐、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有機地融合于大學生培養過程中的開放式教學模式[9]。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
(二)本科畢業論文“產學研”模式的實施策略
在畢業論文選題過程中,本科生結合企業工作實際和教師科研課題進行選題,“產學研”結合的畢業論文題目都是來自于實際企業工作和科研課題,使學生可以直接參與科研工作,一方面可以解決企業或課題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鍛煉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操作的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
1.畢業論文與企業的實際工作相結合。依據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指導教師聯系遙感圖像及數據處理、海洋觀測儀器開發和使用、數據管理和系統開發的企業,結合企業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畢業論文指導,讓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并完成畢業論文工作。結合畢業論文和企業的實際工作,增加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對專業對口企業的認識,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也為學生的社會實踐提供了機會。
2.畢業論文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相結合。近年來海洋技術專業的教師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和市局級項目,學生依據指導教師的科研課題,閱讀相關文獻資料,了解所學專業相關社會經濟發展問題,根據自己的興趣、知識積累和其他相關條件與指導教師一起商定論文選題。畢業論文題目依據實際科研問題命題,教師可根據科研實際為學生把握好方向,給予學生必要的啟示,使學生在畢業論文的過程中科研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另外還有多項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主要包括實際應用類、科技活動開放類和實驗項目研究類三種,這是依托學校實驗室,為了提高實驗室設備的利用率,促進實驗資源共享,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科技創新活動而開展的。
3.部分考研學生進入研究院所,將畢業論文與科學研究密切聯系。海洋技術專業的學生考研情況較好,每年有多名學生考取中國科學院、國家海洋局、國家重點院校的研究生,部分被研究院所錄取的學生,畢業論文與研究院所的科學研究密切聯系,研究所科研人員對實驗的進度、操作與實驗結果的可靠性等均有較嚴格要求;學生也把完成好論文看作是證明自己能力和價值的一次機會,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比較高,為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三)“產學研”模式的過程管理
本科生畢業論文進行過程中,針對“產學研”結合模式的特色,采取校內專職教師和校外教師聯合指導的方式,嚴格過程管理,提高畢業論文質量。
1.論文及相關材料的管理。教研室按照學校畢業論文工作手冊,制定本專業具體的畢業論文手冊,對畢業論文每一個環節給出具體的要求,對每一個要求上交的文檔給出模板。畢業論文上交裝訂的資料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畢業論文冊,包括任務書、學士學位論文、外文翻譯資料;另一部分管理檔案冊,包括選題申請表、實習報告、開題報告、中期檢查表、計劃進度表、畢業答辯記錄和成績表。各種文件的扉頁格式、正文格式及內容的字體、字號、行間距都給出明確的要求,便于學生查詢和修改。
2.研究進程的管理。畢業論文的題目確定之后,指導教師需向學生布置畢業論文任務書,學生按照任務書的具體要求來制定詳細的計劃進度表,在閱讀文獻的基礎上完成開題報告,與指導教師探討實驗的可行性,征得指導教師和教研室同意后才能正式開題,進入畢業論文階段。在畢業論文進行過程中,在校內結合教師科研項目的學生需要隨時參加課題組的小組討論;在企業和研究所進行畢業論文的學生,指導教師和學生每周至少進行一次討論。指導教師通過和學生的互動,不斷完善畢業論文的研究內容、思路和方案,隨時解決學生在畢業論文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檢查學生的論文進展情況。
3.通過論文培育推出優秀論文。在畢業論文的開始階段,結合學生的選題,依據論文在企業、課題和研究項目中的實際意義,進行優秀論文的培育。一般會有多名學生申報,然后通過指導教師推薦,進行優秀畢業論文的培育。這樣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努力學習,提高基本技術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體現因材施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長和課題性質做出合理搭配,著力培養學生綜合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創新的意識,鼓勵他們提出新問題、新方法和新思路,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培育可以推出優秀的本科生畢業論文,通過展板形式展出,為下一屆學生做畢業論文時提供參考和借鑒。
提高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質量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學生、指導教師和學校的共同努力,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才能有望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通過開展“產學研”結合對理科本科生畢業論文進行改革,可以使學生了解與專業相關的科研進展情況,了解所學專業知識在相關企事業單位的應用,為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提供實踐平臺,達到“產學研”結合,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
工作的通知.教高廳[2004]14號.
[2]武衛莉.提高大學生畢業設計(論文)的教學質量研究
[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
[3]劉崢,李建平.產學研互動,提高化工專業本科畢業論文
(設計)質量的探索[J].高教論壇,2012,(4).
[4]彭忠利,金真,梁浩等.化學化工本科畢業論文產學研教
學模式的實踐[J].廣州化工,2010,(3).
[5]石海信,王曉麗,周文紅等.基于產學研結合的新建本科
院?;ゎ惍厴I論文改革[J].廣東化工,2011,(4).
[6]張自廣,孔亞平.如何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J].合作
經濟與科技,2012,(5).
[7]隋秀芝,李躍珍,李煒.加強畢業論文環節文獻檢索課教
學的思考[J].情報探索,2012,(1).
[8]申天恩,鄧長輝,韓延波等.海洋類高等院校學科建設思
路探析[J].航海教育研究,2012,(3).
她看上去柔弱斯文,卻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意志力;她原本學的是陸地地質,卻在海洋地質學領域如魚得水,開拓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她是我國大洋科考史上的第一位女首席科學家,漂亮地完成了出征任務;她樸素地詮釋著導師的定義――將知識與方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
對于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韓喜球說:“這是因為我趕上了國家科技發展的好時機,也因為長期以來單位的培養,同事的幫助支持和家人的理解……海底調查研究正在演變為世界各國充分展示綜合實力,爭取海洋權益,發展高新技術和開展外交與合作的綜合性活動……勘探開發海底資源是必然趨勢,為了讓中國在海底資源的開發上有“一席之地”,就必須開展海底調查,我們的成果只有跟國際同行比才有意義,這就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p>
對于自己科研之路上的艱辛,韓喜球總喜歡用“平?!焙汀傲晳T”幾個字來輕輕帶過,任務再艱巨她也欣然接受:“科研工作中沒有性別之分,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科學給予大家的標準都是一樣的,科學不會因為你是女性而降低要求,所以我們女性科技工作者們不能降低對自己的要求?!?/p>
帶著妹妹上小學
天剛蒙蒙亮,南方的冬天一如既往地陰冷,還下著令人心煩的雨。那條原本就坑坑洼洼的路經過雨水的浸泡更加泥濘不堪。路上的行人很少,一個女孩背著書包,一手撐著傘,一手牽著4歲的妹妹艱難地行走……這樣的場景至今仍深深地印在韓喜球的心上。她出生在浙江臺州路橋橫街鎮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經常在外,母親每天早早起床,做好早飯就要下田做農活,有時候年幼的妹妹無人照看,只能跟著韓喜球一起上學。
盡管要分出許多時間來照顧妹妹,幫媽媽做家務活,但從小學到高中,韓喜球的成績始終保持在班上前五名左右。
高中畢業后,韓喜球順利地考上成都地質學院地質學系。與其說是韓喜球選擇了地質學,倒不如說是地質學選擇了她,因為當時的她惟一的想法就是考上大學,至于學什么并沒有太在意,直到上了大學,才漸漸產生了對這一專業的興趣。韓喜球說:“有人問我的名字是否是后來改的,我告訴他們從來沒有改過。大概我父母有先見之明,知道我會與地球科學結緣吧?!?/p>
因為成績優異,畢業時,韓喜球被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學位,師從沉積學界著名的曾允孚教授、張錦泉教授和陳洪德教授。
畢業之后,或許是因為自己的老家靠海,給了韓喜球喜歡研究海洋的原動力,她選擇了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完美轉身
上個世紀90年代初,科研人員工資還較低,有不少科技人員紛紛跳槽“下海”。1993年,韓喜球剛到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時,工資只有243元。憑著對科學的執著和熱忱,她一直默默地堅持著……1995年時,由于科研經費緊張,也為了更好地開展科研工作,她還拿出家里的1萬元積蓄自費買了一臺386電腦。
在海洋二所,韓喜球先后參加了2項大洋“八五”研究課題,研究太平洋多金屬結核成因機制和太平洋的深海沉積作用……短短3年時間,韓喜球成為研究骨干。1997年,韓喜球第一次自主申請到國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學基金2萬元。雖然經費數目不大,但卻是韓喜球獨立開展科研的重要起點。
1998年,韓喜球考上浙江大學的博士,在金翔龍院士和楊樹峰教授的聯合培養下,她首次研究發現大洋多金屬結核密密匝匝的生長紋層與地球軌道周期驅動的全球氣候變化有關,提出利用地球軌道周期法對結核進行高分辨率定年。相關博士論文榮獲第二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
韓喜球說:“頭10年確實很艱難,白手起家,但我腳踏實地,認真積累。回想起來,默默無聞時做的積累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財富?!?/p>
最重要的轉折點
“我最近幾年的進步與德國‘天然氣水合物之父’歐文?休斯教授(Erwin Suess)有密切關系,是他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向國際的窗。而我所獲得的各種寶貴機會與單位的培養和我國對大洋工作的日益重視分不開?!表n喜球真誠地說。
2001年5月,德國基爾大學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休斯教授來第二海洋研究所訪問,會議間隙,韓喜球和他聊到自己對錳結核研究的看法,休斯教授立即表示了極大興趣。11月,韓喜球突然收到他的來信,邀請她赴德一個星期作特邀報告,所有費用由他們支付。韓喜球說:“我當時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p>
2002年,韓喜球正式跟隨休斯教授做博士后合作研究。在休斯士教授的指導下,韓喜球開始天然氣水合物和海底冷泉相關領域的研究,并跟隨德國科考船4次出海。她的人生就此改變,從那年開始,她第一次走出了實驗室,登上了科考船,開始了在海底的探險之旅。
韓喜球的研究成果在國際著名雜志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地球科學與行星科學通信》)上發表后受到了國際同行和國際海底管理局的高度評價,認為是最近幾十年來國際多金屬結核研究上的重大突破,荷蘭地質學會等多家國際媒體對她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報道,論文被國際礦床地質學會主辦的Economic Geology和Bulletin of the Society ot Eco-nomic Geologist聯合評選為2003年最令人感興趣的研究論文之一。
2004年,韓喜球發表的首篇針對中美州大陸邊緣冷泉流體與天然氣水合物關系的論文,又一次獲得了Economic Geology和Bulletin of the 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ts的聯合推薦,成為2004年最令人感興趣的研究論文之一。
2005年,中國首次大洋環球科學考察拉開了中國全面尋找國際海底區域熱液硫化物資源的序幕,此次科考的圓滿完成入選2006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韓喜球在環球航次的設計、組織和實施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并擔任了太平洋和印度洋航段的首席科學家助理。她負責的熱液異常探測小組,在世界上首次用甲烷傳感器近海底拖曳連續測量海水中甲烷含量,解決了該手段使用過程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題,在印度洋洋中脊成功探測到多個新的海底熱液異常。
來自海洋的啟示
“海底黑煙囪”是韓喜球近年來關注的重點?!昂5缀跓焽琛敝傅氖歉缓饘僭氐臒嵋毫黧w從海底噴涌而出,熱液流體遭遇冷
的海水后其中的金屬元素迅速以金屬硫化物形式沉淀下來形成煙囪狀的堆積物,其礦物成分包括黃銅礦、黃鐵礦、閃鋅礦等,并包含豐富的金、銀、鉑等貴金屬元素,找到了海底“黑煙囪”如同找到了礦床的露頭,意味著海底下面可能有硫化物礦床。海底熱液噴口的發現是上世紀最重要的科技事件之一,中國的熱液硫化物資源調查研究比歐美晚了二三十年,差距非常大,但近年來進步速度很快。
韓喜球說:“陸地上的礦床是古老的‘過去時’狀態,而‘海底黑煙囪’則是‘正在進行時’。研究這些正在進行的成礦作用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陸地熱液礦床的形成機理和成礦規律,以便尋找到更多的陸地礦床。”
全球洋中脊約有6萬公里長,而熱液活動區也就是100多米的直徑,最多兩三百米,一根“黑煙囪”的噴口直徑最多也就是數十厘米,在數千米深的海底尋找‘黑煙囪’并不容易,韓喜球說:“就像開著直升機在高空盤旋,尋找陸地上的一根電線桿一樣。”“海底熱液噴口噴發出來的流體溫度可高達三四百度,它們噴發出來后,迅速被冰冷的海水冷卻下來,在熱液活動區,很多種生物類型根據各自的習性在不同的水溫范圍中生存,形成了一個豐富的生物鏈?!?/p>
2005年,站在“大洋一號”科考船的控制室里,韓喜球和其他中國科學家一起,第一次從屏幕上親眼觀察到海底熱液噴口周圍生命活動的景象:“當時,一只海葵闖入鏡頭,然后又一只……接著一大片白花花的???、蝦和螃蟹越來越多……我們離熱液噴口越來越近……”
科考船上的控制室里,所有的人都驚嘆著,歡呼著。那天是中國海洋科學家第一次如此直接地觀察到深海極端環境里生機盎然的生命現象……“這恰恰給我們一種啟示一一地球最初的生命起源時,也沒有氧氣,跟海底熱液噴口環境有幾分類似,在這樣的環境下,生物是如何從無到有,逐漸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生態系統?”韓喜球說,“如果科學家能夠找到這些生物生存的秘訣,可以給人類以重要借鑒?!?/p>
中國大洋科考第一女“首席”
2007年,中國“大洋一號”開始第19航次的考察。韓喜球在眾多的科研工作者中脫穎而出,在第二航段,她作為首席科學家助理,參與發現了西南印度洋脊上的首個海底黑煙囪。在第3航段中擔任首席科學家,打破了大洋科考史上男性獨霸天下的局面,成為第一位女首席科學家。
首席科學家不僅是榮譽,更意味著責任與擔當。中國大洋科考實行的是“首席負責制”,這就意味著整個航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首席科學家的決策是否正確。“‘大洋一號’航行一天光燃油費就約需20萬元,所以海上的科考活動非常昂貴,我們在海上的考察是不分晝夜進行的。”韓喜球說,當首席科學家,每一分鐘弦都繃得很緊,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松懈“大洋考察的機會多難得啊,這一次如果錯過了,下一次還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再到同一海域來。”
科考船上的生活艱辛而清苦,用船員們的話說,是“流血流汗,掉皮掉肉”?;锸畴m然是三菜一湯,但變來變去實在變不出花樣來,最常吃的蔬菜是土豆、洋蔥,還有自己發的豆芽。不僅生活艱苦,而且要忍受長期與親人別離的那份牽掛和孤獨。船上的局域網只能一天兩次通過衛星定時跟外界交換信息,但不能訪問國內網站,只允許發數千字節的電子郵件。
在海上,科考船還經常會遭遇風浪,儀器也有出故障的時候?!坝袝r候浪高四五米,在甲板上工作有一定的危險性。而且在海上,不像在陸地上的實驗室,儀器壞了,可以找人維修,缺零件可以去買,這些在海上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更多的時候要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印度洋的海況是三大洋中最糟糕的,韓喜球至今難忘2007年,在南非港口城市德班外海遭遇的那場80年不遇的特大臺風。“真的無法形容我當時那種緊張、焦慮的心情。原本5天的航程,花了6天時間才到達調查區,損失了1天的時間。時間一分鐘都耽誤不起,否則后面的航段將無法銜接,而且太惡劣的海況也讓我們無法進行考察,放入海中的儀器在狂風惡浪肆虐下很容易被撞壞或丟失。如果貴重的儀器在我手里丟掉,下面的航次任務將無法完成……”那幾天,韓喜球幾乎無法成眠……“即將到達預定海域時,上午依然波浪洶涌,可中午一到達調查區,突然之間,風也靜了,浪也平了,碧藍的印度洋在艷陽下靜靜鋪陳,整個科考船歡聲雷動……”在這一刻,韓喜球突然對大海涌出一種特殊的感情,超越了感激與敬畏。
正是在韓喜球擔任首席科學家的這一航段,他們發現了4個新的活動熱液區,為后續航次找到海底硫化物資源提供了調查靶區。
每次出海后回來,韓喜球都戲稱自己變成了“非洲人”。很長一段時間之后,皮膚才能慢慢恢復原先的顏色,但她說:“樂在其中?!?/p>
【關鍵詞】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球科學教育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0)3-0028-02
一、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及地球科學學院概況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以下簡稱ANU)于1946年由澳大利亞政府創建。該校擁有教職員工3600多人,學生13500多人,學生以研究生為主,本科生較少。ANU是一所在教學和研究方面均卓有成效的世界一流大學。在整個發展過程中,ANU始終以研究為主,同時又不忽視大學的教學工作。教學及研究水平獲得了國際認可,享有很好的聲譽,曾兩度被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委員會評議為第一等級大學。全校有大小圖書館10個,藏書量超過100萬冊,為本校師生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ANU地球科學學院是前地球科學系和海洋科學學院與2008年1月合并形成,該院主要以培養研究生為主,同時培養少量的本科生。ANU地球科學被評為澳大利亞國內大學同類學科中最優秀的學科,在世界同類學科中排名前十。地學院在物理、化學、材料性能和地球環境研究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該院地球科學研究主要涉及四個研究領域:地球化學、地球環境、地球材料與工藝和地球物理學。該院在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中貫徹學校“發現”的文化,并且滲透到所從事的一切活動中,從而使該院在教學和科研中不斷有新的突破。
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球科學教育發展特點
致力于建立世界地球科學領域中一流頂尖大學,ANU地球科學教育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體現了以下獨特的特點:
1.廣泛的地學研究視角
ANU地球科學研究的根本問題是解決地球的形成、演化、目前的性質和在太陽系中的地位。強調在全球范圍的視角下進行研究和教學,同時就具有全球意義的問題提供一個獨特的南半球的觀點。另外,地球科學學院還負責從全球的角度來研究澳大利亞大陸及其周邊海洋的歷史、地理和獨特的環境條件。
2.獨特而優越的研究條件
學校為研究提供了大量設施,包括核磁共振觀察儀、高清晰度顯微鏡、多功能望遠鏡。同時,它還在堪培拉的Mt Stromlo和新南威士州的Siding Spring設置了觀察中心。學校擁有大量的現代化設施,其中包括設備優良的演講廳和實驗室,全澳洲大學中最先進、容量最大的超級計算機設備。作為主要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研究領域,ANU的天文臺分布范圍從喜馬拉雅山到南極洲,涵蓋了地殼最古老和最干旱的部分,包括三個主要的海洋,從熱帶到極地的氣候體驗。
3.系統性和交叉性的研究課題
ANU地球科學還研究商業和社會的發展對地球的影響,如自然資源的形成、景觀和環境的變化和演變。該領域是國家研究中心的優先項目,主要研究我們居住的地球如何形成、澳大利亞的自然資源、居住在澳大利亞的人類的過去和現在對環境和景觀的影響,關注未來全球變化的可能性。隨著人口和經濟持續增長,人類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壓力不斷增加,社會對地球科學人才的需求將日益增加,要求其提供知識豐富、信息靈通的畢業生。
4.各系統平衡性的研究
為了使研究更加全面、系統,2008年1月地球科學系和海洋科學學院合并形成了現在的地球科學學院。過去幾年研究關注的重點是“固體地球”,目前注重“固體地球”和“海洋與環境”之間研究的平衡。研究也關注地表的變化過程,景觀和氣候變化。自從原地球系的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和環境地球化學以及原海洋科學學院的古海洋學的引進,通過對現有工作人員、化學海洋學、海洋碳循環等研究課題的不斷整合,研究領域不斷擴大,研究更加具有系統性和平衡性。
5.影響較大的地球科學研究
ANU的地球科學計劃在世界綜合性大學同類計劃中是一致公認的前十名大學之一,它出版刊物的影響在澳大利亞全國大學出版刊物中名列前茅。該院物理、化學和地球材料特性研究以及環境條件和氣候變化研究在澳大利亞首屈一指。由于澳大利亞獨特的地理位置,該國環境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和土地過度利用,國家對自然資源嚴重依賴,以及澳大利亞作為該地區最發達國家,ANU必須通過在地球科學教學和研究的領先項目為國家做出貢獻。該院將致力于保持其在該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將資源轉移到日益重要的新的地球科學領域并表現出靈活性。
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學院學生培養特點
ANU地學院允許學生同時選修多個學位課程,這形成了ANU與其它學校不同的特色。因為地球科學是一個綜合性領域,需要廣博的學科知識。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獲得技能,并培養學生作為一個全球公民而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該院要求學生在第一學年至少選修一門選修課程。此外還要求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選修一些針對性的課程。該院把基礎知識延伸到專業的職業化教育中,復合學位的選擇和靈活的課程設計使學生的學習能跨越基礎和專業的各領域,讓學生探索出有效的學習方法。強調團隊合作和跨學科研究是該院在地學研究領域能不斷有所發現和創新的關鍵。
1.本科生教育培養特點
(1)強調學科的綜合性和交叉性,培養學生科學意識。本科生除了要學好專業基礎知識課程外,還要廣泛涉獵其它學科知識,此外還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選修一門針對性的課程。該院要求每位本科生在第一學期至少選修一門以上的選修課程。學院從新生入學就對其進行科學知識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
(2)進行鼓勵教育,樹立學生信心。本科學生在其接觸地球科學的最初階段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學院這時會對學生進行鼓勵教育。鼓勵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給他們信心,發揮他們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該院還同國際社會的學者合作,探索并解決澳大利亞和世界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為本科生和研究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術環境,鼓勵學生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在會議上發言提問。由于一直被鼓勵獲取更多的知識,該院的學生培養了信心和能力,這樣在以后的學術和專業生涯中,他們可以對自身所遇到的一切問題進行解答。
(3)強調基礎知識學習和實踐鍛煉相結合。除了基礎課程學習之外,教師會指導學生參加一些簡單的實踐活動,創造野外實習或實驗的機會,促進師生之間建立起團隊意識和互動關系。目前,ANU地球科學學院經常在夏季暑假期間對學生開展短途野外實習、對研究和職業生涯進行指導、外出郊游遠足、進行簡單的野外觀察和樣本采集等豐富的活動。
(4)加強教師指導,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本科生在開學之初就有固定的教員帶領,指導學生學習和研究。由于獲得了學校和國家更多的資助,該院還計劃和其它院系合作,引進更多的其它學科的優秀教師和研究人員,一方面減輕了每位教師所承擔的教學任務從而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科研中去;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從來自于與地球科學相關的更多專業或研究方向的老師那里獲得新信息、拓寬知識范圍、啟發新思路。
2.研究生教育培養特點
致力于建設世界一流地球科學研究院,ANU地球科學學院實施以培養研究生為主的教育發展戰略:創建以學生培養為中心的地球科學專業、引進更多優秀的教職人員尤其是那些能夠有效實踐該院發展目標的優秀人才,進一步拓寬和深化研究團隊的研究領域,逐步建立有著良好科研氛圍的機制。
(1)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個性化培養教育模式。充分圍繞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個性化的教學是該院教學活動的一個特色。該院發展戰略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創造一個最大程度上以學生為中心的地球科學院系。
(2)貫徹“發現”理念,促進學生探索創新。該院秉承學校“發現”的文化和“重要的是發現事物的本質”的校訓,在教學和科研中要求學生不斷去發現新事物,探索事物的本質,并且滲透到一切教育和科研活動中,使“發現”的理念深入人心,培養學生對于他們感興趣的領域進行深入的廣泛的新的理解。
(3)強調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培養學生全面系統的學科知識。該院非常重視培養學生全面的學科知識,因為地球科學研究是一個涉及到各個方面的綜合性研究領域,它要求研究者具備廣博精深的系統知識。為此,該院和其它學院合作,廣泛引進不同學科和專業人才,不斷探索擴大研究領域,師生可以在其專業和職業范圍里研究學習,也可以跨越專業和職業的范圍去工作,因此能使該院在研究和教學領域不斷有所發現和創新。
(4)注重學習與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該院強調本院教授、研究人員和專職學生事務管理者要從研究生資金資助、就業指導到未來學術生涯規劃等給學生以全程指導,要考慮如何幫助學生將學習、工作和職業規劃很好地結合起來。
四、對我國地球科學教育發展的啟示
1.積極吸收優秀人才,加強對外交流。
澳大利亞由于本國人口較少,積極吸收世界各國外來人口,因此留學生比例較大。ANU地球科學學院每年也招收大量的外國留學生,在本國學生和外國學生如何培養上,該院采取了靈活的培養模式。在入學時間、學制、入學申請和課程的學習上都有不同的靈活方式。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范圍越來越大、程度越來越廣,高等教育的對外交流也逐步加深。外國專家、學者、海外學生來我國交流、學習也逐漸增多。因此我國高等地質教育應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在諸如培養模式、學制、入學方式等方面可以借鑒ANU地學院的經驗。
2.以“發現”為理念,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方式。
ANU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不斷向學生貫徹“發現”的理念,使這一理念深入人心,鼓勵學生不斷去探索新事物,發現新問題,這是該院在研究流域能不斷創新的關鍵。該院充分考慮到每位研究生的不同特點,根據本人實際情況制定培養方案,這樣能充分鼓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長。我國高等地質教育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應避免“一刀切”的現象,充分考慮每一位學生的特點,積極鼓勵,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加強學科間的交流,建立系統綜合的學科知識體系。
ANU地學院在發展的過程中非常注意和其它領域的專家、學科相結合,不斷探索新的發展領域,用新的視角去研究課題。允許學生跨學科、跨專業、跨學校選修課程,鼓勵不同領域的專家到該院交流、任教,這是其在地學研究領域一直能居于領跑者地位的關鍵。對我國高等地質教育來說,“各領域如地質學、地理學、大氣科學等傳統學科領域因囿于專業面過窄等原因無法適應當代地球科學發展的需要”,有必要借鑒ANU地學院的經驗,加強不同學科、專家學者之間的交流,加強與國內外高校之間的合作,開闊視野,擴大研究領域,提高我國地學教育和科研水平。
4.積極鼓勵參與各種研究活動,提高學生科學研究能力。
ANU地球科學學院要求每位研究生除了專業課學習之外,主要跟從導師從事研究工作和野外實踐活動。同時,該院積極為研究生創造各種國內、國際的學術交流、研討會議,鼓勵學生在會議上發言、提問。校內外各種團體之間也定期開展交流活動。這種活躍的學術培養模式可以為我們所借鑒。我國有關地球科學教育的高校和專業研究機構間應建立更為緊密的學術和教學合作關系,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活動,使學生能不斷接觸到該學科領域的不同觀點,掌握該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和新的理論及研究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促進我國地學研究發展。
五、結 語
ANU地球科學學院專業的發展規劃是基于澳大利亞本國或者說發達國家地球科學研究近年來的發展和變化趨勢而制定的。該院一直把實現在地球科學領域世界級頂尖一流學科作為其發展的方向,隨著近年來不斷發展,該院地球科學領域研究在世界的影響不斷加強,基本上實現了該院的目標。如何對未來中國高等地質教育做出科學的定位,就要求我們將中國地球科學的未來立足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世界政治、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趨勢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叭绾螐耐獠康膰耶a業和基礎科學發展的制度層面,從高等教育發展的制度層面,從地球科學自身發展的層面等多角度綜合分析、協調一致”,并積極借鑒ANU地學院及西方發達國家高等地質教育的經驗和教訓,促進我國地質教育協調發展。
我國海島開發保護雖取得顯著成效,但問題亦十分突出。海島開發保護對我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文章基于可持續發展視角,借鑒國際經驗,從戰略層面對我國海島開發保護的進一步發展進行研究和思考,嘗試提出可行的海島開發保護戰略目標、思路和對策建議。
關鍵詞:
海島保護;海島開發;海島管理;海洋強國
我國海島眾多,具有難以估量的經濟和生態價值。依托海島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獨特生態體系,對于推動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1我國海島開發與保護現狀
從20世紀80年代始,我國海島開發與保護步入快車道。一批規模較大的群島行政區(如舟山、長島、長海等),通過開發利用海島的區位、漁業、景觀、民俗文化等優勢,建立特色鮮明的產業體系,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經濟社會長足發展。
1.1海島經濟社會實現較快發展
漁業是我國海島傳統支柱產業,在整個海島經濟結構中占有主導地位,目前海島漁業結構已發生根本變化,由以捕撈為主轉為以養殖為主;海島旅游蓬勃發展,在普陀、南澳、洞頭和長島等地,旅游業已成為當地支柱產業;定海、普陀、岱山、嵊泗和長島等地海洋化工、船舶修造、水產品加工等臨港工業得到較好發展;海島基礎性工程設施建設發展較快,在一些較大的海島已建立較完善的包括港口、水利、道路、供電、市政、環保等的基礎設施體系。
1.2新一輪海島開發大潮蓬勃興起
海島作為第二海洋經濟帶,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隨著我國新一輪沿海區域綜合開放開發戰略布局的完成,各沿海?。ㄗ灾螀^、直轄市)都把海島列為開發保護的重點區域,通過制定中長期開發保護規劃推進海島開發與保護加快發展。無居民海島或具有潛在資源、環境價值,或是天然軍事屏障,或是國家領海前沿,成為我國海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地。隨著我國海島管理政策的逐步完善,為無居民海島開發保護提供了巨大空間,無居民海島資源和環境的開發利用正在積極推進。
1.3海島生態修復與保護逐步展開
我國海島保護工作起步晚但發展迅速,已經建立涉及海島的自然保護區和特別保護區60余個,涵蓋800余個海島。隨著海島開發力度的加大,海島生態環境問題愈發突出,國家已啟動海島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建設,在一些海島開展海島生態修復試點工作,促進海島生態的修復和保護。
2我國海島開發與保護存在的問題
2.1海島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約束明顯
2.1.1產業發展遭遇瓶頸
海島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近年來,海洋漁業在海島經濟結構中的地位和比重呈下降態勢,海島漁業發展可持續性面臨威脅。主要體現在:漁業發展空間受到擠壓,漁民增收困難;漁港等漁業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嚴重老化;外源性污染帶來漁業水域污染和資源衰退[1]。海島旅游層次偏低。海島旅游已成為我國海島地區發展經濟、拉動就業和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但由于起步晚、投入不足及管理不善,目前海島旅游還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如,海島旅游粗放開發,產品雷同;基礎設施薄弱,交通不便;缺少統籌安排和相互協作;宣傳力度不足,品牌意識較差[2]。其他產業發展乏力。對多數海島而言,由于空間和資源約束,第二產業發展層次較低,主要是依托海洋漁業的水產品加工業、漁具制造業、漁船修造業以及相關服務業。近年來由于漁業發展緩慢,對海島僅有的這些較低層次的產業發展帶來較大影響,整體發展乏力。
2.1.2基礎設施較落后
由于投入不足,大部分海島的基礎設施建設仍顯落后,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主要體現在:淡水供水設施難以保障、交通集疏運條件有待改善、電力設施比較薄弱、城鎮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相對滯后、基礎設施建設標準較低等?;A設施不完善和層次低是制約海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2.1.3社會發展水平低
與陸地發達地區相比,海島地區總體發展仍有較大差距,表現在經濟、文化、教育、科技、娛樂等多個方面。造成海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歷史積累薄弱、地理位置偏遠、資源單一且總量偏小、交通通信不便及生態環境承載力差等。
2.2海島生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
2.2.1基礎設施工程引發不良影響
為解決海島對外交通,我國修建一批海堤式島陸通道工程,有效緩解島陸交通束縛。但由于海堤隔斷海峽,導致原有海流體系和水動力條件發生改變,引起當地生態環境的不良變化。廈門集美海堤建成后,造成文昌魚資源衰退、污染物不能擴散、兩側淤積加劇。有些海島修建的圍海工程對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環境產生較大負面影響,如浙江玉環縣漩門港的筑壩工程和圍海蓄淡工程,引起樂清海域沉積環境的變化,導致樂清灣納潮量減少,加劇該海域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3]。
2.2.2海島生物多樣性降低
海島生態系統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但近年來對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物資源掠奪式的開發利用以及外來物種入侵等原因,海島生物資源面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嚴重的威脅,海島生物多樣性呈下降態勢。在海島上采挖珊瑚礁、砍伐紅樹林、濫捕海島珍稀生物等活動,使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環境惡化;海島圍填海、建港等工程建設活動,使海洋生物最為豐富的潮間帶不斷萎縮、大量物種喪失。
2.2.3海島環境污染問題突出
海島面臨的環境污染威脅首先來自開發活動規模的擴大和強度的提高,海島旅游、海島風能及其他產業活動的發展增加污染源、擴大污染度,對海島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其次,海島周邊海域養殖業、油氣開采業、海上運輸業等產業活動增多,也對海島及周邊海域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最后,海島污染處理設施不完善也使得污染問題日趨嚴重。
2.2.4海島數量趨減
長期以來,炸島炸礁、填海連島、采石挖砂、亂圍亂墾等嚴重改變海島地形地貌的事件時有發生,造成部分海島滅失、海島數量減少。海島消失問題在我國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所轄海域均不同程度存在。
2.3海島管理薄弱
2.3.1海島管理不到位
海島地理分布的分散性給海島管理帶來不便,并且導致管理成本較高;海島自然條件的多樣性、自然災害的頻發性更增加海島管理的難度。由于管理仍存在不足,海島開發秩序混亂,缺乏統籌規劃,開發隨意性大,保護意識不強,海島生態環境污染和損害嚴重。
2.3.2特殊用途
海島保護不力特殊用途海島是指具有特殊用途或重要保護價值的海島,主要包括領?;c所在海島、國防用途海島、海洋自然保護區內的海島和有居民海島的特殊用途區域等。對特殊用途海島的保護和管理事關國家長遠利益,但目前缺乏有力的管理和保護措施,使一些特殊用途海島存在極大安全隱患,有的已遭破壞。
3國際海島開發與保護發展趨勢
3.1可持續發展成為海島開發與保護的基本主題
海島及其周邊海域作為一個國家的重要國土空間,蘊藏著豐富的生物、礦產、港口、旅游、海洋能等資源,具有難以估量的社會、經濟、政治、軍事、生態及科研價值,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承載著越來越重要的功能。鑒于海島在海洋可持續發展中日益提升的戰略地位,在充分尊重海島自然屬性的基礎上,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推進海島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前國際上實施海島開發與保護活動的基本主題,生態環境保護與產業開發的協調發展成為海島開發與保護決策的核心原則。
3.2海島自身特定價值是海島開發保護的根本依據
不同的海島具有不同的價值體現,這種價值差異為海島開發與保護活動的實施提供根本依據。在可持續理念指導下,依靠科技進步,許多具有獨特價值的海島得到開發利用,從而在維護國家權益、保障國防安全、供給資源、促進經濟發展、開展科學研究、豐富大眾娛樂生活等不同方面做出獨有的貢獻。
3.3特色服務業的興起是海島開發新趨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環境保護主義的深入發展,海島可持續發展需求的日漸強烈及海島生態環境與生存壓力的日漸增大,促使海島社會發生深刻變革,農牧漁業等傳統海島產業快速弱化,以旅游、倉儲、金融為代表的特色海島服務業的興起成為世界海島開發的新態勢,同時也帶來對海島生態環境的更多關注,使得海島保護投入的力度不斷提升,保護性開發成為世界海島開發與保護的顯著特征。
3.4建設海島保護區網絡
以保護區形式對特定區域內的環境和珍稀瀕危物種及其生態系統、特種景觀、遺跡進行保護,防止海島資源和環境遭受不當影響、有效維護海島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平衡,是目前世界上推行海島保護的普遍做法,在實踐過程中取得顯著成效。隨著海島保護需求的增長,在一些國際組織的推動下,海島保護區建設將得到更快速的發展。不久的將來,在全球范圍內將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特色鮮明的海島保護區網絡,進而形成對世界上海島生態系統及其傳統社會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局面。
3.5海島基礎設施高度完善
為促進海島開發利用,系統完善的海島基礎設施建設將得到加強,包括:完善島嶼交通基礎設施,構架島嶼與大陸及島際間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改善島嶼陸上交通條件,建設配套的接線公路,構建島內路網結構;加強電網、水網建設,從而形成現代海島生產和生活基礎設施網絡。
4我國海島開發與保護的戰略定位、基本原則與戰略目標
4.1戰略定位
重要的經濟社會發展空間載體。依托一批面積較大、淡水和耕地資源較豐富、資源和環境承載力較強以及具有一定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的海島,在國家和地方政策法規框架下,完善海島總體建設布局,依靠科技創新實施一批開發工程建設,提高海島基礎設施水平,合理發展島陸、島島通道工程,構建特色產業體系,推動海島經濟社會發展,使一批海島成為我國重要的經濟社會發展空間載體,促進對海島及其周邊海域資源的開發利用,并以這些海島為基地不斷拓展海洋開發空間,加強對深遠海資源和空間的開發利用,壯大海洋經濟,推動海島社區發展。海防安全和海洋權益保障基地。突出海島在國家海洋安全和海洋權益維護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加強對相關海島的開發保護規劃,建設一批國防軍事設施工程,促進領?;c島的保護和開發,使一批海島在維護國家海洋安全和海洋權益中發揮重要的保障作用。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充分利用一些海島良好的自然條件,加強基礎條件建設,建立一批高水平的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包括海島試驗場、海島觀測站、海島測試基地等,使之成為海洋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從而加強對制約海洋和海島開發保護關鍵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創新。特殊生態和環境保護區。對具有重要生態環境價值的海島,如擁有典型生態系統和生態關鍵區的海島、擁有極大物種多樣性的海島、擁有珍稀或瀕危物種的海島、擁有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海洋生物生存區域或對地方性海洋生物有重要影響的海島,以及具有自然歷史遺跡、人類活動歷史遺跡、美麗自然風光等社會文化價值的海島,要加強建設與管理,有選擇地制定和劃定一批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保護區進行規劃保護,以保留、保存天然海島自然景觀風貌,改善海島生態過程和生命維持系統。
4.2基本原則
國家利益至上原則。海島具有不可估量的國防、軍事、經濟價值,因此海島的開發與保護首先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原則,任何合作、外交、經濟、科研、社會和保護活動都不能犧牲國家利益,都要擔負相應的維護國家利益的責任。生態保護優先原則。在內外力長期作用下形成的固有生態系統是維系海島生存的基礎,在進行海島開發保護時要充分認識海島生態系統保護的重要性,尊重其特殊性和脆弱性,對維持海島存在的島體、海岸線、沙灘、植被、淡水和周邊海域等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實行科學規劃和嚴格保護。因島制宜原則。不同海島在資源、環境、生態、開發保護現狀與潛力以及今后承載的社會功能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進行海島開發保護要綜合考慮不同海島的自身特點,科學定位每個海島的具體功能,明確每個海島開發保護的基本方向,從而以每個海島的合理開發或保護為基礎,促進整個國家或地區海島體系的可持續發展。統籌協調原則。應從國家層面對海島的開發保護進行統籌規劃,明確全國海島開發保護的空間和時序安排,保證海島開發保護的規范有序推進。在國家宏觀管控的基礎上,制定和落實?。ㄗ灾螀^、直轄市)市、縣3個層次的海島開發保護詳細規劃,嚴格執行相關法規和政策,加大管理力度,加大資金投入,切實保證海島開發保護的順利推進。科技創新引領原則。科學技術是海島開發保護實現最終目標的根本支撐,應積極開展海島開發保護科技研究,發展海島開發保護關鍵技術,引導和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在海島開發保護與管理工作中的應用,倡導綠色、環保、低碳、節能理念,探索海島生態型發展模式,通過示范和推廣,以科技創新促進海島開發保護的健康發展。
4.3戰略目標
到2020年,海洋和海島綜合管理體制基本建立,海島開發與保護規劃體系有效實施,建立一支高效率海洋與海島綜合管理執法隊伍,建成一批涉及海島經濟社會發展、海洋安全和權益維護、海洋科學研究、海島生態環境保護等的重大海島開發保護工程項目,海島保護區網絡建設與管理卓有成效,海島開發保護領域的人才水平與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海島開發保護進入科學有序軌道,將一批重點海島建設成為海島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帶動我國海島開發保護的全面協調發展,為推動我國進入海洋強國初級階段做出重大貢獻。到2030年,建立適應海島開發保護發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隊伍,建立強有力的海洋與海島綜合管理執法隊伍,形成完善、可持續的海島開發保護科技支撐體系,海島管理體制與制度完善高效,海島開發保護有序進行,一批重點工程建設加快推進,海島生態環境良好,形成與生態環境協調一致的海島產業體系,海島在保障海洋安全和海洋權益中的作用明顯提升,以海島發展為重要支點,促使我國進入中等海洋強國行列。到2050年,建成國際先進的海島開發保護基礎設施體系,全國海島開發保護布局完善、協調、高效,海島開發、經濟發展與海島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均衡發展,海島生態環境優良,特殊用途海島得到合理建設與保護,海島成為促進我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維護海洋權益、開展科學研究、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及推動區域社會進步的戰略空間載體,為我國建設成為世界海洋強國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5對策建議
5.1完善海島開發保護相關法規與規劃
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實施細則的制定,提升相關配套制度的法律地位。完善地方海島開發與保護管理制度的制定,構建完善的海島開發與保護法律體系。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和《全國海島保護規劃》為依據,推進省級海島保護規劃的制定,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海島保護和開發戰略規劃體系。制定覆蓋國家、?。ㄗ灾螀^、直轄市)、市、縣的4級海島功能區劃,按照海島的區位、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等自然屬性,確定海島開發保護主導功能,保護海島及其周圍海域生態環境,促進海島經濟和社會發展,維護國家權益。
5.2實施海島綜合管理,提高海島管理水平
本著預防性和適應性管理原則,建立符合海島生態系統功能的海島綜合管理體制,適應海島生態系統健康維護需要,將海島、海岸帶和海域管理整合在一起,以海島生境和生物多樣性維護為導向,以海洋生態系統健康和海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構建多目標一體化的動態管理體制。推動執行機制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的執法能力,提升全社會的政策法規意識,推動海島管理、開發利用、保護進入依法管控的軌道,確保我國海島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在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下得到有效保護和永續開發利用,帶動我國海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5.3拓展資金來源,加大海島開發保護投入
加強保障制度建設,完善投入增長機制,不斷提高政府投入海島保護與建設資金的增速和規模,政府投入主要用于海島基礎設施建設、海島人才隊伍培養、海島產業升級等關系海島開發保護長遠發展的工程項目。調動國家、地方和企業多種力量,增加我國海島的基礎設施工程和關聯工程的投資建設,尤其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關聯工程建設。逐步擴大海島對外開放步伐,制定切實可行的配套政策,促進對國內國外市場的開拓利用,推動國內外市場資金和社會資金向海島流動,借助外部投入滿足海島開發保護對資金的需求。
5.4促進人才隊伍建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制定優惠配套政策,優化機制,積極吸納島外人才資源參與海島開發與建設,促進島外島內人才資源的有機融合,實現優勢互補和共同利用。加大投入,強化人才環境建設,大幅度提高工資福利待遇水平,拓展人才進步空間,努力打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為吸引、留住和更好地利用人才創造優越條件。建立一批特色化、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加強海島可再生能源技術、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技術、海島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技術、海島生態保護與修復技術等的研發,建立海島開發保護科技支撐體系。依托海島建設一批海洋科技孵化器、海洋科技中試基地、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強化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促進海島企業與涉海科研機構對接,鼓勵產、學、研聯合,促進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帶動海島產業高端化發展。
5.5加強海島生態環境保護促進海島資源
實施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嚴禁炸島、采挖砂石、建設大型實體連島壩等嚴重損害海島及周圍海域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的活動;建設海島生態自然保護區,推動以太平島為中心的南沙群島國際海洋特別保護區和西沙群島國家海洋公園建設,完善海島保護區網絡,加強海島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加大海島生態環境監測,建立海島定期巡航制度,對我國海島生態環境實行全覆蓋、高精度的監視監測;完善海島保護與利用管理信息系統,對海島基本情況和保護、利用狀況進行調查、監視、監測和統計,基礎信息。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海島宣傳教育基地,加強對海洋自然保護區內海島的科學研究;繼續實施海島生態綜合治理,建立一批生態示范區,帶動海島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的全面發展,將我國海島建設成為生態環境優美的海上明珠。
5.6發展具有特色和優勢的海島產業體系
發展高效生態休閑漁業,利用人工魚礁建設海洋牧場,發展增殖漁業,發展集約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適合規?;洜I等特點的深水網箱、工廠化等養殖模式;大力發展包含運動、娛樂、餐飲、觀光等形式的休閑漁業;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海洋水產加工業,提高加工水平與產品檔次,提高水產品競爭力。對不同海島的旅游資源進行調查摸底,制定基于生態系統的海島旅游發展規劃,創新投入機制,促進海島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提升海島旅游品質,擴展旅游業在海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適宜的海島發展海洋新興產業,如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海洋可再生能源業、港口物流及倉儲業等,建立起與海島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及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產業體系,推動海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5.7提高特殊海島開發保護水平
加強對領?;c海島的保護與管理,除已確定的領海基點海島,一些海島也具有成為領?;c海島的潛在價值,對這些海島也應加強保護和管理,開展科學研究和勘測方面的準備工作;散落于遼闊海域中的一些海島在國防和軍事上具有重要意義,應根據國防安全的現實需要加強對這些海島的保護與建設,通過合理的科學規劃、布局及建設形成多層次的國防島鏈。重視開發利用保護特殊用途海島,通過適度發展旅游業、科普教育及其他產業增強對領?;c海島、國防用途海島的管理和保護。推進南海島礁人工島建設,加強對島礁的控制,建設一批大型海上平臺、浮島,配置太陽能、風力發電、海水淡化設備、生活娛樂設施以及建設碼頭、機場等,逐步形成物資補給基地、油氣開采后勤保障服務基地以及海洋防災減災、環境觀測預報和科研基地。
參考文獻:
[1]孫琛,黃仁聰.海島漁業發展與新漁村建設[J].漁業經濟研究,2008(1):20-21.
[2]楊潔,李悅錚.國外海島旅游開發經驗對我國海島旅游開發的啟示[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9,26(1):38-45.
摘要:深海微生物是地球生物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深海微生物由于其在生態、資源、環境等方面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對深海微生物研究開發的歷史和進展進行概述。
關鍵詞:深海微生物;研究;開發
Researchanddevelopmentofdeepseamicrobes
ABSTRACTDeepseamicrobesaretheimportantcomponentsofearthbiologicalsystem.Deepseamicrobeshavereceivedmoreandmoreintensiveattentionastheirimportancein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inecology,resources,environments,andsoon.Inthisstudy,thehistoryandmainachievementsindeepseamicrobialresearchanddevelopmentswerebrieflyintroduced.
KEYWORDSDeepseamicrobes;Research;Development
深海的概念通常指1000米以下的海洋,占到海洋總面積的3/4,而其中深海沉積物覆蓋了地球表層的50%以上。深海及深海沉積物中的微生物生存面臨高壓,低溫或高溫、黑暗及低營養水平等幾個主要極端環境,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一片“荒蕪的沙漠”。20世紀中期,深海測量技術發現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嶺,全世界有8萬公里長的山脊蜿蜒在各個大洋,大洋中山脊的發現使人們認識到海洋環境與陸地環境的統一性。1977年美國“阿爾文”號深潛器最早在太平洋上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2500米的深海熱液區發現了完全不依賴于光合作用而獨立生存的獨立生命體系。位于生命體系金字塔底部的是微生物,能直接利用深?;鹕娇趪姵龅牧蚧铩⒌?、甲烷等低分子化合物作為食物和能源,合成各種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糖等。位于金字塔上部的是一些大型生物包括長管蟲、蠕蟲、蛤類、貽貝類,還有蟹類、水母、藤壺等特殊的生物群落。有人將這樣五彩繽紛、生機勃勃的海底生物世界稱為海底“生命綠洲”。目前已經有幾十個深海熱液區生物體系被研究,這種依靠地球內源能量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溫的環境下,通過化合作用生產有機質的“黑暗食物鏈”的發現使人類對深海環境以及生物圈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在目前已發現的各種極端環境中深海蘊藏著的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其中最主要的是深海微生物,但這些微生物大部分還鮮為人知。深海環境下極端微生物的研究不僅是目前生命科學最前沿的領域之一,也是海底深部生物圈研究和海底流體活動研究重要的組成部分。該項研究將回答生命起源、生物進化、外太空生命探索等生命科學的重大問題并帶動包括21世紀地球科學內的其它學科領域的重大發展。2001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在其題為“OceanScienceattheNewMillenium”的科學發展展望報告中,將海底流體活動研究列為海洋科學今后十年最重要、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和科學發現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生命科學與海底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在上述研究中將占據重要地位。于2003年10月份開始的整合大洋鉆探計劃(IODP)將深部生物圈和洋底、海底列為該計劃中三大科學課題之一。深海深部生物圈的發現是對“生物圈”廣泛范圍的進一步了解。雖然海底采集沉積柱狀樣已經有近80年的歷史,大規模的系統研究開始于1968年的深海鉆探計劃。“深海鉆探(DSDP,1968~1983)”、“大洋鉆探(ODP,1985~2003)”和“綜合大洋鉆探(IODP,2003~至今)”等深海研究的三部曲,是國際地球科學歷時最長、規模最大,也是成績最為突出的合作研究計劃。大洋鉆探計劃ODP以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呈現出另外一個生命世界――掩埋在洋底沉積物中和地殼中的生物圈。在數千米深海海底存在著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組成,數量極大的生物群,有人估計其生物量相當全球地表生物總量的1/10。與熱液口“自養”的微生物不同,深部生物圈的原核生物依靠地層里的有機物實行“異養”。深海大洋中生物圈的發現,讓人類認識到地球生態系統的真正基礎在于原核生物。正是這些原核生物多種多樣的新陳代謝過程,產生了多種多樣生物地球化學效果,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地球的生態系統。微生物總是出現在它們能夠生存的一切物理、化學、地質環境中,這似乎是一條基本規律。那些在極端環境中生長并通常需要這種極端環境正常生長的微生物被統稱為極端微生物。極端環境涵蓋了物理極端環境(如溫度、輻射、壓力、磁場、空間、時間等)、化學極端(如干燥、鹽度、酸堿度、重金屬濃度、氧化還原電位等)和生物極端(如營養、種群密度、生物鏈因素等),海底被認為是上述極端環境中的極端。在深海環境中廣泛存在著嗜酸(pH3以下)、嗜堿(pH10以上)、嗜鹽(25mol/L以上)、嗜冷(可達0℃以下)、嗜熱(120℃以上)、嗜壓(500大氣壓以上)微生物。深海環境下極端生物特征的研究也為生命極限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生物材料并對外太空生命探索不斷提供新的線索和依據??茖W家們設想:既然在如此嚴酷的極端環境下微生物還能很好地生存,那么在火星上也會有生命存在。深海微生物學的建立應該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Yayanos教授設計、改進高壓培養罐并于1979年首先分離出深海嗜壓菌,1989年Bartlett首先分離出壓力調控的外膜蛋白(OmpH)。1990年日本三菱重工和三洋公司開始為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研制深海微生物高溫/高壓培養系統,1994年才完成,耗資七億五千萬日元。該系統的建設和深潛、采樣系統的建設極大地推動了深海生物圈的研究進步。1995年Kato等分析了一個壓力調控基因簇,1999年Nogi等從馬里亞納海溝分離、鑒定出極端嗜壓菌Moritellayayanosii[1~3];2003年日本、美國和意大利相繼展開了深海嗜壓菌ShewanellaviolaceaDSS12和PhotobacteriumprofundumSS9全基因組測序[4,5];2005年3月P.profundumSS9全基因組序列及初步分析在Science上發表[6,7]。除了巨大的科學研究價值,深海微生物研究還具有極大的經濟、社會價值而引起廣泛的關注。深海生物處于獨特的物理、化學和生態環境中,在高靜水壓、劇變的溫度梯度、極微弱的光照條件和高濃度的有毒物質包圍下,它們形成了極為特殊的生物結構、代謝機制系統。由于這種極端的環境,深海生物體內的各種活性物質,特別是酶,具有高度的溫度耐受性,高度的耐酸堿性、耐鹽性及很強的抗毒能力。這些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質是深海生物資源中最具應用價值的部分。除了發展、改進海洋微生物的分離培養方法獲得新的海洋微生物,篩選活性物質外,應用基因組學研究方法,構建海洋微生物基因組文庫,通過研究,操作海洋微生物遺傳基因,來獲得新的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質,這是探索海洋特別是深海微生物資源,研究開發海洋新藥物的必然而有效的選擇,也是目前深海微生物資源開發的熱點。概括來說,深海生物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1工業應用
工業生產常常要求一些特殊的反應溫度、酸堿度并加入一些有機溶劑,在這種條件下,普通酶無法保持活性,因此,依賴酶的工業必須花費大量資金采取特殊的工藝以保持這些酶的活性,從而大大提高了成本,而極端酶在普通酶失活的條件下仍然能保持較高的活性,所以在工業上有著廣泛的的應用前景。目前已經有高溫聚合酶、糖酶、淀粉酶、蛋白酶等幾種極端酶開始工業化生產,并且已經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效益。
2醫藥應用
從生物體內研制藥物治療人類的各種疾病由來已久。由于越來越多的病原菌或病毒對目前的藥物產生了抗藥性,并且不斷產生新的疾病。因此從海洋中篩選新的生物藥物成為海洋藥物研究開發的方向。深海生物由于環境的獨特性而成為新型特效藥物、抗腫瘤、抗病毒、降壓降脂等藥物的來源。目前國際上在深海藥物的篩選方面還未見太多報道,但是可以預料它的前景將是十分廣闊的。
3環境保護
在海底,由于動物尸體聚集、火山噴發等原因造成有毒物質及硫化物等對陸地生物有害物質的濃度較高,而生存在這里的微生物能分解這些物質并以其為能源繁衍生息,因此,這些生物在清除地球表面的重金屬、石油等污染物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目前日本科學家已經從深海中篩選到具有較高的石油分解能力的菌株,并已開展了應用研究。從20世紀后期開始,隨著深海技術能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家投身于深海研究的前沿領域。目前的深海載人潛器下潛深度達到6500m,無人纜控潛器ROV則可達到11000m水深,并獲得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深海沉積物樣本,研究發現其微生物含量達到103~104/g的水平。實驗室深海環境模擬也取得突破進展,已分離鑒定出嗜壓、嗜堿、嗜酸、嗜鹽、嗜冷、嗜熱等極端微生物。目前國際上進行深海微生物研究的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及亞洲,其中美國、日本、德國和法國都是深海微生物研究的主力軍。目前,在深海微生物的分離培養、多樣性調查、功能基因研究和適應性機制研究(如深海嗜壓菌的嗜壓機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各類極端微生物在工業用酶、工具酶、環境修復以及生物活性物質等方面的開發應用也有了突破,使人們看到了深海微生物開發的巨大潛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深海生物資源尤其是微生物資源越來越得到人類的重視。隨著科學的發展進步,水下工程技術和探測技術的改進和完善,人類對深海微生物的研究和開發有了更大的空間和可能性。我國深海生物基因的系統研究起步時間較晚,從本世紀初開始主要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和中國大洋專項的資助。中國大洋協會依托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成立了中國大洋生物基因研究開發基地,研制、配備了一批船載和實驗室深海微生物培養專用設備。在深海設備的支持下,真正意義的深海微生物研究得以開展。到目前為止,基礎研究主要開展了深海微生物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極端微生物分離、培養;微生物遺傳、代謝研究,深海極端環境下微生物適應性機理的研究等。成功分離、鑒定出各類深海嗜壓、嗜熱、嗜冷、嗜鹽、嗜堿、嗜酸微生物,從中發現了多個未經報道的新種。以此為基礎,正在建設國內第一個深海微生物菌株資源庫??寺×硕喾N深海極端酶基因,進行了基因表達和分析。深海微生物抗菌、抗腫瘤活性物質篩選工作也已經開展。深海耐壓菌ShewanellacomraWP3已基本完成全基因組序列測定,正在開展后基因組研究。開展了深海沉積物宏基因組文庫的構建,成功構建了一個深海5000米水深沉積物的cosmid基因文庫,通過對克隆子的分析發現文庫中微生物來源主要是一些不可培養的微生物新種,部分克隆子序列測定發現克隆子上大部分基因是新基因。目前已篩選到多個能表達生物活性物質的克隆子,正在進行序列測定??傊?,深海生物研究是一個依賴于工程技術的高投入項目,我國深海生物基因資源開發利用研究的快速發展還需要更多資金和人才的不斷投入。
參考文獻
[1]IshiiA,NakasoneK,SatoT,WachiM,etal.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thedcwclusterfromthepiezophilicdeepseabacteriumShewanellaviolacea[J].JBiochem,2002,132(2):183
[2]HorikoshiK,Tsujii.Extremophilesindeepseaenvironments[M].Tokyo:SpringerVerlag,1999:91
[3]KatoC,NogiY.CorrelationbetweenphylogeneticstructureandfunctionexamplesfromdeepseaShewanella[J].FEMSMicrobiolEcol.,2001,35(3):223
[4]BidleKA,BartlettDH.RNAarbitrarilyprimedPCRsurveyofgenesregulatedbyToxRindeepseabacteriumPhotobacteriumprofundumstrainSS9[J].JBacteriol,2001,183(5):1688
[5]NakasoneK,IkegamiA,KatoC,etal.AnalysisofciselementsupstreamofthepressureregulatedoperoninthedeepseabarophilicbacteriumShewanellaviolaceastrainDSS12[J].FEMSMicrobiolLett,1999,176:351
[6]VezziA,CampanaroS,D′AngeloM,etal.Lifeatdepth:Photobacteriumprofundumgenomesequenceandexpressionanalysis[J].Science,2005,307(5714):1459
[7]CampanaroS.VezziA,D′AngeloM,etal.LaterallytransferredelementsandhighpressureadaptioninPhotobacteriumprofundumstrains[J].BMCGenomics,2005,6:122
[8]VetrianiC,JannaschHW,MacgregorBJ,etal.Populationstructureandphylogeneticcharacterizationofmarinebenthicarchaeaindeepseasediments[J].ApplEnvironMicrobiol,1999,65(10):4375
[9]PriestFG,GoodfellowM.Appliedmicrobialsystematics[M].Dordrecht:KluwerAcademicPublishers,2000
[10]ReysenbachAL,VoytekM,MancinelliR.Thermophilesbiodiversity,ecology,andevolution[M].NewYork:KluwerAcademic/PlenumPublishers,2001
[11]BullAT,WardAandGoodfellowM.Searchanddiscoverystrategiesforbiotechnology:theparadigmshift[J].MicrobiolMolBiolRev,2000,64(3):573
[12]AkerleyBJ,RubinEJ,CamilliA,etal.Systematicidentificationofessentialgenesbyinvitromarinermutagenesis[J].ProcNatlAcadSciUSA,95(15):8927
[13]BernanVS,GreensteinMandMaieseWM.Marinemicroorganismsasasourceofnewnaturalproducts[J].AdvApplMicrobiol,1997,43:57
[14]StoreyKB,StoreyJ.Environmentalstressorsandgeneresponses[M].ElsevierScienceB.V.2000:277
[15]AbeF,KatoC,HorikoshiK.Pressureregulatedmetabolisminmicroorganisms[J].TrendsMicrobiol,1999,7(11):447
[16]YamadaM,NakasoneK,TamegaiH,etal.PressureregulationofsolublecytochromescinadeepSeapiezophilicbacterium,Shewanellaviolacea[J].JBacteriol,2000,182(10):2945
[17]KatoC,QureshiMH.Pressureresponseindeepseapiezophilicbacteria[J].JMolMicrobiolBiotechnol,1999,1(1):87
[18]LiS,XiaoX,LuoJ,etal.IdentificationofgenesregulatedbychangingsalinityinthedeepseabacteriumShewanellasp.WP3usingRNAarbitrarilyprimedPCR[J].Extremophiles,2005,publishedonline
[關鍵詞]Swot分析法 藍色經濟 海洋興國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0-0036-02
海洋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與國家興衰緊密相連。中國和世界的歷史演進一再證明,背海而弱、向海則興,封海而衰、開海則盛;淺海而竭、深海則豐,近海而滯、遠海則達。黨的十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并明確了“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四個戰略支點。山東省青島市站在歷史和全局高度作出的戰略抉擇,對于加快以海富市、以海強市,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優勢(Strength)
第一,自然環境。山東省位于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東經114°47.5′―122°42.3′、北緯34°22.9′―38°24.01′之間。山東半島擁有3000多公里黃金海岸,能夠占到全國海岸線的六分之一,居全國第二位,同時也是長江以北擁有建設深水良港最多的地區。山東省沿海水域物產豐富,盛產魚、蝦、貝等60多種海產品,對蝦、海膽等產品的出口量連續多年居于全國第一的位置。良好的海岸條件、豐富的海洋資源賦予了山東半島發展海洋經濟的極大優勢。
第二,山東省對于青島市較為科學合理的規劃。“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包括9大核心區,分為主體區和核心區,其中主體區為沿海36個縣市區的陸域及毗鄰海域。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核心區是9個集中集約用海區,分別是:丁字灣海上新城、濰坊海上新城、海州灣重化工業集聚區等,每個集中區域都是一個工業聚集區。初步y算,到2020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9大核心區總投資約1.4萬億元,集中集約利用海陸總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9大核心區可用海域面積約2200平方公里),其中近岸陸地600平方公里,填海造地420平方公里,高涂用海180平方公里,相關聯的開放式用海400平方公里,相當于又建造了一個陸域大縣,能夠更加有效地轉移青島、煙臺等地的富余勞動力,促進海洋經濟的持續發展。
第三,海洋科學技術以及海洋產業設施處于全國前列。“青島已經具備了打造藍色硅谷的優勢和條件”,作為全球30個“世界最美海灣”城市之一,擁有與美國硅谷、印度班加羅爾相媲美的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青島海洋人才云集,聚集了全國30%的海洋科研機構,50%的海洋高層次科研人才,70%以上的涉海兩院院士??蒲性核腿瞬诺募?,帶來了國內領先的海洋科研團隊,獲得的國家海洋創新成果獎占全國的50%,海洋科學研究多個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
第四,國家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今年七月,國務院發改委提出到2018年初步形成開放共享的交通體系的方案,而青島港被確立為交通樞紐型城市,董家港的建設邁上了新臺階。
二、機遇(oppunitity])
(一)亞太地區經濟的發展
以青島港為例,青島港處于海上集裝箱運輸的三大干線上(遠東―北美航線、遠東―歐洲航線、北美―歐洲、地中海航線)。隨著國際集裝箱中心向亞太地區轉移,青島港集裝箱的發展有著良好的外部條件,青島港因為其深水港的先天優勢和大型港口建設的后天條件吸引著世界各大知名船東公司紛紛到青島港布局新的航線。目前,青島港航線數目已達97條,其中鴛鴦干線35條,外貿內支線11條,集裝箱航線數量遠遠高于我國北方的大連、天津等北方中心港口。
(二)國家批復青島西海岸新區,對山東的海洋經濟發展有帶頭作用
長時間以來,青島西海岸新區堅持藍色引領、集群推進,突出高科技引領,加快科技創新,使得藍色經濟各項指標保持快速增長。從統計數據上來看,一季度的青島西海岸新區船舶海工產業實現產值62.1億元,船舶海工產業實現新突破。濱海旅游業成為新的增長點,一季度實現旅游總收入26.2億元,同比增長12%。此外,一季度西海岸新區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實現產值12.7億元,同比增長20.5%,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加快發展。海洋金融服務、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興產業培育也在加快推進。
(三)“一帶一路”規劃的提出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一帶一路”從中國出發,貫穿歐亞大陸,東邊是亞洲太平洋經濟圈,西邊可以連接中東和歐洲的范圍,“一帶一路”以沿線核心城市為依托,以重要的交通線例如亞歐大陸橋和渝新歐鐵路線為依托,“一帶一路”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獲得了廣泛認同。中國投資南美洲“兩洋鐵路”建設,擬與泰國開展克拉地峽的修建研究工作以及發展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這一切無不釋放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同時會產生巨大的貿易量,會帶來更多的集裝箱需求。山東省以及青島自古以來擁有漫長的對外貿易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指引下必然會有更大的發展機遇。
(四)與威海港集團和日照港集團達成了戰略協議,三方合資成立集裝箱碼頭公司
至此,青島港為自己構筑起“一南一北”兩大堡壘,使其能夠通過威海港競爭環渤海地區的貨源,通過日照港競爭經連云港中轉上海港的貨源,從而為贏得東北亞交通樞紐的競爭中增添了有力的砝碼。
(五)山東省基礎設施建設對青島港的貨運有促進作用
(1)重點建設“三縱三橫”快速客運鐵路網,到2030年,全省計劃在鐵路營業里程方面達到9000公里,其中快速鐵路達到5400公里,增幅在全國居于領先水平。
(2)公路方面的建設。優化提升高速公路,實現縣縣通高速;到2030年,“八縱四橫一環八連”高速公路網基本建成,公路總里程27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600公里以上。
(3)水運。加快沿海港口協同、錯位發展,形成以青島港為龍頭,煙臺、日照港為兩翼,其他地區性港口為補充的現代化港口群。內河航運重點提升京杭運河東平湖以南段主航道通航能力,構建以京杭運河、小清河、黃河、徒駭河航道為骨架的“一縱三橫”內河航運體系。到2030年,沿海港口通過能力達到10億噸以上,內河航道達到2200公里。
三、弱勢(strength)
第一,青島港面向腹地條件較差,作為一個腹地型而非像香港、新加坡那樣的中轉型港口,腹地的經濟發展情況以及貨運量的大小對于青島港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雖然山東省為全國第三大經濟大省,但是貨運增長量與以長江中下游平原為依托的上海港和以廣東、廣西為依托的深圳港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海洋產業結構較為不合理,優勢產業均為傳統行業,海洋新興產業雖然有迅速發展,但相對來說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較為滯后,面臨的最大問題在于缺乏能夠取代海洋漁業和海鹽業成為新的主導產業的先導產業,發展潛力還有很大的空間。
第三,青島港裝卸過程較為繁瑣。2014年,世界第七大港青島港的集裝箱吞吐量達1642萬TEU,其中進口集裝箱(包括重箱和空箱)比例超過40%。隨著集裝箱吞吐量的不斷增長,青島港進口集裝箱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客戶須持紙質單據到青島港碼頭營業廳辦理進口集裝箱提箱手續,具體流程如下:
(1)客戶提供提貨單、交貨記錄、進口貨物檢驗檢疫單和集裝箱設備交接單等紙質提箱單據;
(2)審核合格的提箱單據由客服人員錄入碼頭管理系統,并進行相應指令操作;
(3)交費結算并開具發票;
(4)客戶領取寫有提箱信息的IC卡并將其分發給集卡司機,集卡司C憑卡進入智能閘口提箱出場。
第四,口岸信息化建設存在滯后現象。目前,在船舶聯檢進出口貨物檢驗檢疫及海關申報、征稅等重要環節上,山東省的港口整體上信息化建設滯后,跟不上形勢的發展。亟需借鑒上海、天津、深圳等口岸的先進經驗,加快港口的信息化建設,從而提升整個港口供應鏈的運轉速度。
四、威脅(threat)
第一,歐美主要進出口國家經濟增長乏力,嚴重影響了青島港的貨源,其中歐元區由于受到英國脫離歐洲的影響,其發展前景受到質疑,而且英國作為曾經的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世界金融中心和歐洲的科技中心,其影響力不容小覷。脫歐之后,英鎊跳水,英國作為市場經濟體制最為健全的國家,在歐盟中是少數堅持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家之一,脫歐之后,對于中國對歐盟的出口也產生了較為不利的影響。
去年,德國GDP萎縮0.2%,萎縮幅度超過經濟學家預期;法國經濟停滯促使政府下調了2014年赤字目標。再加上意大利意外陷入萎縮,從而促使歐洲的進出口額在2015年第二季度下降了15%,新興市場國家如印度、巴西等國家進出口額也下降了5%以上。
今年10月份,韓國最大、世界第七的航運公司韓進集團突然宣布破產,更是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全球經濟環境的不景氣。作為反映全球經濟活動重要指標的波羅的海指數連續幾個月以來持續走低。全球表現較為差強人意的貿易狀況對于青島港來說是一個棘手的挑戰。
第二,同質化競爭突出,在山東沿海分布著除青島之外煙臺、日照兩個億噸大港,三個港口所提供的服務質量大同小異,服務內容以鐵礦石、煤炭、集裝箱為主,近兩年來煙臺、日照兩個港口發展迅速。在2001―2006年中,煙臺港的吞吐量年均增長28%,2006年突破億噸,同比增長62%;日照港在2004年到2007年三年中增長高達144%,位居全國港口第一位,而同期青島港的增長為73%,僅為日照港的一半。兩港的發展勢必對青島港的貨源等產生嚴重的威脅。
同時,在貨種上,煙臺港主要與青島港的競爭散貨上,目前日照港超越青島港成為進口鐵礦石世界第一大港。而煙臺港對青島的威脅是全方位的,以集裝箱為主。煙臺港集裝箱吞吐量強勁是導致近年來青島港集裝箱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之一。再將龍口、蓬萊兩港整合后,同時要將長島港也發展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港口,煙臺港的競爭能力將進一步加強。
第三,人才競爭激烈。青島董家港等新一代港口建設,特別需要一直擁有國際視野和相關國際運作經驗的團隊。青島港依托中國海洋大學等名校,在海洋人才和港口管理人才的培養上有相關的優勢。但是,在資本的大規模運用、現代港口經營理念方面尚有差距。
五、總結
綜合來看,青島港口依托于青島市和山東腹地,并且在國際經濟下行的情況下依然能夠穩中有進,成為世界第七大港口,說明了青島的發展潛力巨大,未來還應該繼續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海洋能源利用,海水淡化等新興產業,促進青島市的可持續發展,優化報關手續,縮短流程,真正做到為客戶服務。用“振波效率”揚起青島港的風帆,破浪遠航!
【參考文獻】
[1]韓立民,都曉巖.泛黃海地區海洋產業布局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一、落實科學發展觀取得的成果與共識
(一)水產站取得的成績
幾年來,在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指導和農村經濟局的正確領導下,我們水產站緊緊圍繞“做強近海漁業”的主題,扎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全縣有養殖水面10.2萬畝,漁業總產值超過1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0%以上。淡水漁業已成為我縣農業的優勢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1全縣有養殖水面10.2萬畝,其中池塘養殖面積80013畝,已經被省海洋漁業廳認定為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為我縣發展無公害漁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2全縣有漁藥經營業戶41家,這兩年執法監管很嚴,41家漁藥經營業戶基本都能做到守法經營。
3全縣有漁用飼料加工業戶79個,其中飼料廠17家。目前調查摸底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為全面監管奠定了基礎。
4在水產技術研究方面,我站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沈陽市雨濃魚類研究所合作,先后承擔了國家“863”課題2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2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1項,和省海洋科學計劃課題1項,自立課題2項,編訂完成省市水產地方標準9項,發表學術論文23篇,發表論著1冊。
5在新技術技術推廣方面先后推廣了高效低污染水產配合飼料5萬噸,直接經濟效益1200萬元,社會效益1億元;推廣了菌藻修復水產養殖環境新技術,示范10000畝,為發展我縣有機綠色漁業提供了技術和經驗支撐;推廣了養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術,示范水面10000畝。節約用電750000千瓦時,節約地下水資源2000萬立方米,綜合經濟效益650萬元,社會效益超億元。
6水產病害防治方面,以水生動物防疫站和沈陽是雨濃魚類營養病害研究所為中心輻射全縣漁區40家病害防治網絡,每年平均處置病害上萬例,并在全縣推廣了框鯉、草魚和黃顙魚的主要病害防控技術,大大減少了病害發生。7在苗種檢疫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我站實施了抽檢監督,在今年全省抽檢的3組樣品中檢測均為合格。
8在水產品安全執法監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年巡回安全檢查30000多畝,在國家商品魚抽檢中呋喃類、孔雀石綠和氯霉素均為檢出。
9在水產技術培訓與服務方面,我們對養殖者開展了無公害生產技術培訓,對與要經營業戶進行了法規培訓。我站還組建了“沈陽近海漁業網”和“北方水產病害防治資訊”兩個技術服務平臺,開設了水產養殖技術、病害防治、營養與飼料等20多個欄目,還開辟了專家遠程診斷咨詢系統,方便了水產養殖者的技術咨詢與病害診斷。
(二)領導班子形成的共識
通過學習調研、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全面分析檢查并結合工作實際,我站領導班子達成如下幾點共識:一是堅持科學發展就是可持續發展,沒有科學的創新就沒有可持續的發展;二是加大對養殖者無公害生產技術的培訓力度,是獲得無公害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三是實現漁業增效、農民增收是我們水產技術推廣人和管理人的工作核心;四是實現漁業生產規?;?、規范化、產業化和現代化使我們水產推廣人的最終目標。
(一)存在的問題
1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的食品安全監管力度不夠,偌大的8萬畝生產基地存在食品安全隱患,除投入品如漁藥、飼料等需要進一步加強監管外,應加強監管體系建設和采取得力的監管措施。
2新技術推廣和技術培訓工作還沒有跟上時展的步伐,需要進一步加強跟進。
3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工作需要加強,因為它是調整養殖品種結構的基礎性工作。
4苗種檢疫工作有待于加強,苗種是養殖的基礎,苗種的質量關系到養殖的成敗和收益,也關系到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5飼料加工戶和漁藥經營戶的原料進貨來源和渠道需要進一步監管,應建立投入品的可追溯制,便于查清隱患根源和避免隱患。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
1客觀原因是政策、機制、人力跟不上發展需求。有些事情是主觀想到各觀做不到。比如我縣有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基地8萬畝,飼料加工業戶79家,漁藥經營業戶41家,有2000多個養殖單位,從業人員上萬人,僅靠幾個人去監管是力不從心的,主要是監管體系建設不到位,縣鄉監管機制設置不順暢。招人又沒有編,工作經費嚴重不足,鄉鎮、村的機構設置不對應,我們有協調不了也管不了。
2主觀原因是領導班子思想認識跟不上發展要求,有時一想就這幾個人,經費不足,人力孤單,管道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沒有從措施和辦法上下功夫,缺乏創新思維和得力措施。
三、今后發展思路及工作目標
(一)進一步加大對漁業投入品及水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力度。具體措施是:針對養殖單位和養殖者印發池塘生產日志和產地證明,對水產良種場印發苗種繁育記錄手冊和產地證明,要求他們嚴格記錄生產過程管理記錄,定期抽查和檢查,對水產良種場還要實施定期苗種檢疫,實施生產過程控制和可追溯制;針對飼料加工業戶和漁藥經營業戶印發進貨銷貨記錄表,要求他們記錄原料來源和進貨渠道,記錄銷售對象,定期抽查檢驗,控制貨源與去向。
2、開展新品種引進、繁育、馴化、試驗與示范工作。引進新品種,尤其是瀕危的一些土著養殖品種,這些品種往往天然產量接近枯竭,市場需求價格高,如果試驗成功,一方面保護了品種增值,一方面一旦形成規?;a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對養殖品種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3、大力推進優勢養殖品種的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養殖進程。推進無公害、有機和綠色水產品養殖,大力倡導生態養殖模式。
4、大力推廣生物工程菌修復池塘養殖環境新技術和養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術。對構建生態良好,環境優良的水產養殖環境具有生態戰略意義。
5,加大對水產養殖生產者的生產技術培訓力度,提高養殖者的生產技術素質,對生產增效農民增收和水產食品質量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二)未來三年工作目標
1技術指導和支持建立優勢養殖品種HACCP管理示范基地三個。(黃顙魚、框鯉、草魚個1個,每個300畝-500畝)。
2技術指導和支持建立省級健康養殖示范基地5個,每個300畝-500畝。
3技術指導和支持建立優勢養殖品種產業化生產基地3個,面積800畝以上。
4技術指導和支持建設有機和綠色商品魚生產基地一個,面積1000畝以上。
5引進烏蘇里擬鲿新品種繁育、馴化養殖,形成規?;庇B殖基地1個,輻射周邊區縣面積10萬畝,助弄增收一億元人民幣。
關鍵詞:海南;海洋經濟;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5-0051-02
縱觀世界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都是因海而興、因海而強、因海而昌盛。世界上10個最發達國家中有8個在沿海,如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等;世界五大產業帶全都瀕海而建。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人類越來越認識到海洋擁有無法估量的通道價值和戰略價值。中央在十報告中高瞻遠矚提出“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戰略,海南也及時提出“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推進海洋強省建設”。
一、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
海洋經濟一詞的較早表述,見于1999年10月12日―13日加拿大AVSL舉辦的主題為“海洋經濟與圣勞倫斯發展”的論壇,該論壇主要探討海洋經濟在圣勞倫斯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作用。2009年6月,美國出臺了國家海洋經濟計劃的第一份獨立報告《美國海洋和海岸經濟(2009)》,并召開了美國“海洋經濟:海洋在國家經濟未來發展中的作用”聽證會。后來,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關于改善海洋、海岸和大湖地區、增強海洋經濟實力發展計劃”的備忘錄。至此,美國海洋與經濟的聯系以及海洋在經濟中的地位,才首次被提升到國家海洋發展戰略的高度。Rockefeller(2009)指出,“海洋經濟及其重要性在當今得到了很好的見證,從食品到燃料,我們依賴于海洋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來驅動經濟發展?!标P于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IUCN(2009)提到“健康的海洋經濟”(Healthy-
blue economy),事實上是將海洋生態和海洋可持續發展理念滲透入海洋經濟中的發展思維,是海洋生態系統與海洋經濟系統統籌協調的發展模式。
(二)國內研究
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五次海水養殖浪潮,被稱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史上的五次海洋產業技術革命。20世紀80年代,我國又提出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向海洋乃至內陸水域索取人們所需要的、更多的優質水產品的“海洋革命”的新構想。此后,“海洋產業”、“海洋經濟”的口號頻繁出現于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發展的文獻中。宋幼勤(2001)認為,海洋經濟即為藍色經濟,或者將藍色經濟解釋為海洋經濟的衍生形式。還有學者提出了更狹義的海洋經濟概念,將海洋經濟定義為海洋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車亭,2007)。而近期,尤其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戰略提出后,國內各界對于海洋經濟的理解(姜大明,2009;龍永圖,2009)雖然在具體表述上略有差別,但基本上都已將海洋經濟與藍色經濟做了區分,將藍色經濟視為較之于海洋經濟的一個更為寬泛、更具發展內涵的概念,更強調海洋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海洋生態與經濟、社會等子系統的協調,海洋產業外延的擴展,即由單純的海洋經濟擴大到海洋、臨海、涉海三方面,以及海陸統籌一體化發展[1]。
二、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現狀、問題及挑戰
(一)發展現狀
海南省四面環海,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海域面積的2/3,海岸線長度1 823公里,擁有國內唯一的熱帶海洋性氣候,海洋資源十分豐富。作為中國海洋面積最大的省份,海南省2011年海洋生產總值達到612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24%,逐步形成了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油氣業等四大支柱產業;2011年,這四大支柱產業增加值396億元,占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64.7%。逐步形成了以海口市為中心的北部綜合產業帶、以三亞市為中心的南部休閑度假產業帶、以洋浦經濟開發區和東方工業區為主體的西部工業園區和圍繞“博鰲亞洲論壇”的東部旅游農業產業帶。濱海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海南省航空業、交通運輸業、房地產業、酒店業的快速發展,刺激了該省的消費需求,有力地拉動了海南省經濟增長[2]。海洋港口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形成了北有??诟?、南有三亞港、西有洋浦港和八所港、東有清瀾港的“四方五港”格局。
(二)存在的問題
1.海洋產業結構有待優化。海南省海洋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主要表現為第一產業比重過高,第二產業發展滯后、比重過低。2010年,海南省海洋經濟三次產業結構為22:23:55,而全國海洋經濟三次產業結構為5∶47∶48,與全國對比,海南省海洋經濟第一產業比重過高,第二產業比重過低。
2.海洋科技力量較為薄弱。海南省海洋人才缺乏,科研機構分散、規模較小,尚未形成合力,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大型研發基地,影響了海洋科技綜合優勢的發揮??萍汲晒a業化進展較慢、轉化率較低。
3.海洋產業投入不足。目前,海南省海洋產業投融資體制不健全、渠道不暢通,各級財政沒有設立海洋產業專項資金,不能發揮財政對海洋產業投入的帶動作用。同時,涉海企業也沒有直接進入資本市場融資,融資渠道不寬。造成海洋產業融資能力弱,投入嚴重不足,而海洋產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投入不足直接影響到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進程。
4.海洋法律法規體系有待健全。海南省海洋立法進程相對滯后,法律法規尚不健全,現行海洋法律法規過于原則化,有些已經建立的海洋法律制度內容不夠完善、不配套、不系統,沒有形成完善的海洋法律體系。
(三)機遇與挑戰
海南省雖擁有獨特的海洋資源優勢,但是2011年海洋經濟總產值僅為612億元,與廣東(9 807億元)、山東(8 300億元、浙江4 500億元)、福建(4 420億元)等沿海省相比差距很大,這與其海洋資源大省的地位極不匹配,離海洋經濟強省差距甚遠,大海洋小產值矛盾尤為突出?!安贿M則退,慢進也是退”,海南省如何在較短時期通過跨越式發展,達到或超過沿海強省海洋經濟水平,是建設海南省國際旅游島和實施綠色崛起面臨的重要挑戰。機遇與挑戰并存,在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背景下,作為海洋大省的海南省迎來了發展海洋經濟的重大機遇,海南省該如何利用好遼闊的海域,抓住機遇建“海洋強省”。海南省應大有作為,也義不容辭。因此海南省應利用好優勢的海洋資源,跨越式發展海洋經濟,加快推進“海洋強省”戰略步伐,早日實現國家的戰略意圖。
三、加快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的策略
(一)培養海洋意識,維護海洋權益
應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通過網絡、媒體、展覽等多種途徑,強化海洋國土觀念,增強科學開發利用海洋意識,強化海洋環境資源意識,深刻認識發展海洋經濟對維護南海和海洋權益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加強漁監船隊建設,開展南海定期巡航制度,依法開展巡航監視和執法檢查,對越境捕撈漁船依法查處。建設南海維權基地,在西南中沙群島設立行政機構,加強對西南中沙群島的行政管理。鼓勵海南省漁民建造鋼質大型漁船,建設西南中沙漁業補給基地,發展外海捕撈,進一步維護我國南海[3]。
(二)實施科技興海,加快發展步伐
整合現有的海洋科技力量,以海南省水產研究所、海南省海洋開發規劃設計研究院為基礎組建海南省海洋科學研究院。建立軍隊、企業、科研院校研發體系,支持海洋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爭取設立國家南方海洋科研中心和科考基地。多渠道增加海洋科技投入,財政逐步增大社會發展科技專項資金規模,支持海洋領域科技創新活動,推進海洋高新技術成果集成創新和產業化。建設南海海洋科技研發基地和產業園區,加快海洋高科技產業化進程??茖W開發西南中沙海洋資源,同時在三沙市建設海洋生態保護區,并加強漁業基礎設施建設。
(三)加大投入力度,壯大產業規模
政府應加強財政資金對發展海洋經濟的支持,特別是要增加對公益性海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積極爭取將南海油氣開采稅收的一部分用于軍民共建海防體系建設,力爭海洋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物資、裝備免稅。搭建投融資平臺,逐步建立起財政扶持、金融支持、群眾自籌、吸引外資等開放式、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積極爭取商業銀行的信貸投入和國家中長期政策性貸款的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將資金向海洋產業傾斜[4]。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吸引外商采取各種投資方式興辦海洋外資企業。
(四)抓好項目建設,強化帶動作用
應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引入一批關系全局和帶動性強的重大海洋經濟項目。要加強協調配合,提高辦事效率,優先保障具有重大影響的海洋項目用海用地指標,并以此類項目為突破口提升帶動輻射功能,促使相關海洋產業集中集約發展,推動海洋產業結構升級和布局優化,壯大海洋經濟總體規模,增強海洋經濟發展后勁。重點抓好海洋旅游、海洋石油化工、海洋船舶制造、濱海礦砂項目和重大海洋科技項目的建設。在國家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引進國內外有實力的企業開發西沙、中沙、南沙海域資源。
(五)完善法律體系,提升管理能力
完善地方海洋立法內容,重點推進法規空白領域的地方性立法工作,增強海洋法規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加強港口管理、海洋漁業管理、海洋資源管理、海岸帶保護與開發管理、海島開發與保護、海域管理和海洋環境保護等法規體系建設,形成更加完備的海洋綜合管理法律制度,做到依法“管?!?、依法“用?!焙鸵婪ā芭d?!?,把海洋資源開發和管理活動真正納入法制化軌道。建立海上執法協調機制、海上執法信息通報和案件移交制度,開展海上聯合執法行動,提高對海上綜合案件的處置能力,制定海上應急執法工作預案,提高海上執法的整體力量與優勢。
(六)實施人才戰略,增強發展后勁
突出引進和用好高層次海洋創新創業型人才,加強重點海洋產業領域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創新海洋人才工作體制機制,營造適合海洋人才發展的制度環境。制定海洋人才管理政策,狠抓落實,把海洋重要人才的優惠政策真正落實到人頭上。實施海洋人才工程,重點引進和培養海洋高層次創新創業型人才、海洋基礎科技人才和海洋管理人才;加快推進濱海及海島旅游業、海洋漁業、海洋工程、海洋新興產業、南海資源開發等重點海洋產業的人才工程建設。建立健全海洋人才公共信息與公共服務平臺。
參考文獻:
[1] 崔玉閣.山東省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5.
[2] 齊美東.基于SWOT的海南海洋經濟發展探討[J].生產力研究,2011,(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