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森林資源的特征范文

    森林資源的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森林資源的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森林資源的特征

    第1篇:森林資源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森林資源證券化 可行性 實施路徑

    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

    國外許多國家的機構和學者都對森林資源證券化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和研究。早在1998年,菲律賓自然資源與能源部(DENR)就制定了森林資源證券化融資戰略(FRSS),希望以此來引導社會資金支持菲律賓的森林可持續化經營。2006年,國際金融公司(IFC)和英國國際發展部(DFID)聯合,對森林資源證券化的可行性進行了理論驗證,其研究表明森林保險、森林經營風險消除技術、資產多樣化需求和生態服務市場的出現均有助于森林資源證券化的推行,森林經營者可以利用森林資源證券化技術發行森林證券,從而為森林的可持續化經營融得長期資金。Marco Boscolo(2010)依據拉美國家的林業融資戰略經驗,提出促進金融工具的創新是實現森林經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而證券化產品是多樣化的林業融資工具的重要部分。

    (二)國內研究

    森林資源資產證券化是行業資產證券化中的一種,為了全面了解我國森林資源資產證券化研究的發展脈絡,本文將從一般資產證券化、行業資產證券化和森林資源證券化三個層面對文獻進行總結分析。

    1.一般資產證券化研究。通過對有關資產證券化的論文進行梳理總結,可以得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我國資產證券化實踐的發展,我國的一般資產證券化研究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資產證券化基本機理推介和國外經驗推介階段;二是資產證券化法律、會計、稅收、風險和管理等方面的細節研究階段;三是對金融危機的研究和反思階段。

    2.行業資產證券化研究。銀行業信貸資產的證券化一直是我國資產證券化研究的重心,但除了銀行業資產外,學者們對不同行業的資產證券化進行了研究,研究主要圍繞證券化的意義、可行性和操作模式展開,對這些研究的典型文章總結歸納如表1所示。通過表1可以得出,行業資產證券化研究主要圍繞應用意義或動因、可行性分析和操作模式設計三個方面進行,具體而言,這些研究中的應用意義分析和可行性分析基本以理論描述為主,而且帶有明顯的重復性;操作模式設計大多是資產證券化一般模式和行業資產的簡單組合,缺乏實際應用價值。

    3.森林資源證券化。對于森林資源證券化融資,劉國成、陳志宏(2007)以商品林的證券化為研究視角,在分析商品林經營特征的基礎上得出了商品林資產證券化具有可行性。孔敏(2009)分析了福建省實施森林資源資產證券化的可行性,她認為福建省在應用森林資源資產證券化方面具有政策優勢和應用優勢,該地區應積極應用這一創新融資模式。

    研究評述

    上述文獻表明,如同其他行業資產證券化研究一樣,國內外現有的森林資源證券化研究主要圍繞推行森林資源證券化的可行性進行。這些研究雖然都能夠從理論層面對森林資源證券化的可行性給出合理解釋,但理論層面的解釋仍舊缺乏實際應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時系統地來看,森林資源證券化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

    第一,研究視角方面,現有研究只是從森林資源資產證券化這一單一角度入手,未能將其同林業貸款、財政補貼、林企債券融資、林企股票融資等傳統林業融資模式相結合,從而把森林資源證券化放在林業投融體系的大背景下進行分析。第二,研究思路方面,現有研究通常以理論驗證為主。基于對資產證券化基本機理分析,而直接將資產證券化的一般模式套用到森林資源資產上。第三,研究方法方面,現有研究大多采用以描述為主的定性分析,而鮮有定量分析方法的應用。第四,研究層次方面,盡管學者們已經逐步提出了森林資源資產證券化或者林業資產證券化的概念,分析了森林資源證券化的可行性,給出了森林資源證券化的一般應用模式,但可行性和應用模式方面的研究都還不夠深入和系統。

    新研究框架構建

    為了彌補上述不足,本文重新設計提出森林資源證券化研究的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

    (一)理論層面可行性

    1.理論依據。以產融理論作為推行森林資源證券化的理論落腳點。將具體的林業發展理論和資產證券化運行機理結合起來,并逐步分析得出推行森林資源證券化的理論依據。從產融結合角度分析,只有資產證券化手段能夠和林業產業發展中的投融資困境相契合,從而幫助林業產業克服發展困難并實現行業發展目標,該創新手段才具有進行現實應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森林資源驗證。以森林資源驗證作為證券化構建基礎。針對森林資源的分析并不僅僅著眼資源本身,而應結合森林資源本身、森林資源所有主體、森林資源相關的現金流三個角度進行。

    第一,通過了解森林資源類型、資源分布區域、森林資源的保有量、年變換量等信息,可以初步判定哪些森林資源適合作為資產證券化的基礎資產;第二,通過了解森林資源所有主體類型、所有主體經營現狀、所有主體主要經營風險,所有主體融資現狀,可以初步判斷哪些所有主體適合作為森林資源證券化的發起人;第三,最后系統了解與森林資源相關的現金流:包括與森林資源相關的流入現金流信息與流出現金流信息,這些信息是森林資源證券化構建構成中的數據基礎。

    (二)市場層面可行性

    森林資源證券化市場層面的可行性由潛在發起主體和潛在投資者共同決定。發起人和投資者是資產證券化交易的起點,資產證券化的可行性研究不能脫離對這兩類主體分析而獨立存在。

    1.潛在發起主體。森林資源證券化的潛在發起主體既是森林資源的擁有者,又是資金的需求者,一般為林場、森林公園、林木加工企業等經營主體,其所擁有的森林資源主要包括用材林、經濟林、林下作物等。針對潛在發起主體的分析流程如圖2所示。

    2.潛在投資主體。森林資源證券化產品的潛在投資者來自資本市場,以機構投資者和私人投資者為主。目前,我國的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信托公司、養老基金、社保基金等投資機構已部分持有了資產證券化產品,并積攢了一定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投資經驗。這些機構中,養老基金和社保基金對長期收益性固定資產的投資需求最為旺盛。針對這些潛在投資主體的調查應圍繞資產證券化持有情況、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持有意愿、森林資源證券化產品的了解情況、森林資源證券化產品的持有意愿四個角度展開。

    (三)路徑設計

    1.實施路徑選擇。森林資源證券化的基礎資產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由森林資源直接產生的現金流資產,比如林木銷售合同、采伐權,在我國證券化市場中,尚無類似的基礎資產存在,這類基礎資產的證券化可以稱為森林資源直接證券化;另一類是以森林資源為基礎的間接金融資產,比如林權抵押貸款,類似于證券化市場中的住房抵押貸款、商業抵押貸款等抵押性貸款,這類基礎資產的證券化可稱為森林資源間接證券化。這兩類基礎資產決定了森林資源證券化兩條不同的應用路徑,如圖3所示。

    兩條應用路徑在應用模式的選擇、應用環境成熟程度、融資效率和融資成本方面都存在差別,因此森林資源證券化的應用首選需要依據以上特征在這兩條應用路徑中做出選擇。

    2.實施路徑設計。在選定了森林資源證券化的應用路徑后,研究應著手解決路徑的具體設計問題。具體的路徑應依發起人的不同而采取不同設計。路徑設計涉及機制選擇與機構選擇兩方面。機制選擇包括基礎資產是否真實出手、基礎資產池構建、信用增級模式的選擇和償付結構設計等內容;機構選擇包括特殊目的載體(SPV)的選擇、評級機構選擇、托管人選擇等內容。具體的路徑設計應由發起人的現金流特征、風險特征和融資需求特征共同決定,而這些特征數據來源于上文市場層面針對潛在發起主體的調查。

    具體到森林資源證券化的路徑設計應著力解決森林資產的資產池構建、信用增級模式和特殊目的載體選擇等問題。

    (四)技術層面可行性

    完成森林資源證券化的路徑設計后,并不意味著森林資源證券化交易能夠最終順利實施,森林資源證券化的可行性仍需要從技術層面進一步驗證。森林資源證券的收益性、價值型和風險性決定了證券本身的投資吸引力,森林資源證券的流通性決定了市場的吸引力,投資吸引力和市場吸引力是森林資源證券化市場良性發展的基礎。因此需要采用量化指標對證券未來的收益性、價值性、流通性和風險性進行預測,具體指標如表2所示。

    在此可采用兩種技術路線對以上指標進行預測,一是采用市場模擬技術(Sunny Zhang,2011),對森林資源證券未來的收益、風險和流通進行模擬分析;二是采用比較技術,對森林資源證券和同類證券的收益、風險和流通進行比較分析(Andrew,2003)。

    參考文獻:

    1.Establishing the Forest Resource Securitization Strategy for Mobilization of Private Capital to Support Sustainable Forestry in the Philippines[J]. Order, DENR Administrative, 1998(3)

    2.Davidson A. Securitization:Structuring and Investment Analysis[Z].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Inc , 2003

    3.成之德.資產證券化理論與實務[M].中國言實出版社,2000

    4.鄧澄.體育資產證券化的融資方式[J].統計與決策,2005(19)

    第2篇:森林資源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Zipf定律;森林資源規模頒布;定量分析

    中圖分類號:F3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69X(2010)01-0005-03

    1 引 言

    Zipf定律是描述“位序――規模”分布的重要經驗公式,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到城市、經濟、生態、海洋、旅游等許多領域,但應用于林業領域還比較少見。本文利用Zipf定律對森林資源的規模分布,進行了實際定量分析,為研究森林資源規模空間分布提供了新的思路。

    2 方法及數據來源

    2.1 Zipf定律與維數

    Zipf定律是由美國學者G.K.齊普夫于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詞頻分布定律。Zipf定律是文獻計量學的重要定律之一,它和羅特卡定律、布拉德福定律一起,被并稱為文獻計量學的三大定律。Zipf的專業是比較語文學的,但是,以其名字命名的定律卻早已走出語言學,進入了信息學、計算機科學、經濟學、社會學、生物學、地理學、物理學等眾多研究領域 ,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到城市、經濟、生態、海洋、旅游等許多領域,在學術界享有極高的聲譽。

    Zipf定律主要針對空間地域分布中的離散分布現象,以“等級――規模”關系為研究的切入點,討論研究對象所隱藏的統計特征。

    其中,k為某個體在系統中的等級,即位序;P(k)為等級k的個體規模;PZipf定律具有一個等價模式帕累托分布,該分布可以表述為:

    中,p為設定的某個規模值,N(p)為規模值p以上的系統內個體累計數,A與a為參數,q=1/a。

    Zipf參數是明確具有分維意義的,從而揭示了“等級――規模”關系的分形結構特征。描述分形不規則特征的維數通常不是整數維,而為分形維數。

    其中,r為尺度;N(r)為被量度客體的數目;D為分形維數,即分維。則有q=1/D。Zipf參數因具有分維意義,亦被稱為Zipf維數。

    2.2 無標度區

    無標度性指的是研究客體與尺度無關,即無論尺度如何變化,所研究客體的形態、復雜程度與不規則性等各種特性均不會發生變化。標度不變性本質上與自相似性一致。無標度區的大小顯示了自相似性所存在的尺度范圍。任何自然界的分形描述都受到尺度上的限制,存在尺度的上限和下限。現實中的分形也都有無標度區的問題。任何自然界的分形都有一個最小尺度和最大尺度,即無標度區,只有在無標度區內客體才能體現分形特征。超過無標度區,自相似性不復存在,也就沒有分形規律。

    2.3 數據來源

    以全國為研究范圍,各省、市、自治區的森林資源為研究的基本單位,對各單位的森林資源指標規模進行排序,并將規模序號和資源指標數量繪制在雙對數坐標圖上,觀察擬合函數關系。研究采用的是基于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一類調查)的各省、市、自治區森林資源基礎數據。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一般每5年進行一次,對各行政區范圍內的森林、林木、林地(包括非林地)進行系統抽樣調查,得到一定精度和可靠性保證下的相關清查數據。由于第7次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森林資源清查數據并沒有完全公布,所以在這里選用的是自1999年至2003年第6次清查中的有林地面積和活立木蓄積量數據(表1)。

    3 結果與分析

    3.1 有林地規模分布

    將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數據中的各省、市、自治區單位依有林地面積進行排序,得到從高到低有林地面積序列。把排在首位的單位等級定為1,排次席的等級定為2,依此類推。

    全國“等級――有林地面積規模”雙對數圖見圖1。由圖1可知,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有林地面積得到的“等級――有林地面積規模”分布在雙對數圖上存在明顯的無標度區,通過森林面積指標能夠說明森林資源規模分布符合Zipf定律。雙對數圖形顯示,第六次清查數據中居于首位的第1點至第26點的單位排列呈明顯的線性趨勢,而第27點至第31點由于有林地面積較之第26點之前的單位相差過大,脫離了無標度區。結果表明:在清查數據中脫離無標度區的5個單位,江蘇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北京市、天津市和上海市,以有林地面積為指標的森林資源規模相差較大。

    取n=26,對落在無標度區內的26個點進行擬合。由式(1),根據已知的P(k)和lnk,通過最小二乘法擬合可以得到Zipf維數q。基于無標度區的計算結果為: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等級一有林地面積規模”分布,Zipf維數q=0.8235,擬合方程lnP(k)=-0.8235lnk+12.873,測定系數R2=0.87497。取顯著性水平α=0.05,自由度為n-2=24,檢驗結果為|t|=12.9597>ta/2(n-2),顯著相關。

    3.2 蓄積量規模分布

    對各省、市、自治區單位活立木蓄積量指標數據進行相同處理,連同規模序號繪制在雙對數坐標圖上,擬合效果見圖2。

    由圖2可知,活立木蓄積量規模的分布與森林面積規模的分布不盡一致。“等級――活立木蓄積量規模”分布在雙對數圖上存在兩個無標度區,在第6點處出現明顯的轉折。以活立木蓄積量為指標的雙對數圖,說明森林資源規模分布符合Zipf定律,并表現出明顯的雙分形特征。

    蓄積量規模分布的無標度區域范圍,大致與有林地規模分布相同,清查結果落在無標度區域之外的單位為山東省、江蘇省、北京市、寧夏同族自治區、天津市和上海市6個單位。根據圖2,可以初步判斷第6點為轉折點。逐一擬合尋找最佳的分段擬合,結果顯示第6點處于無標度區Ⅱ的相關系數,要遠優于其處于無標度區I的相關系數。由此確定:清查數據中第1點至第5點屬于無標度區Ⅰ,第6點至第25點屬于無標度區Ⅱ,其余落在無標度區之外。落在無標度區I中的5個單位分別為:自治區、四川省、云南省、黑龍江省和。第6點吉林省是兩個無標度區的轉折點,與福建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陜西省等落在無標度區Ⅱ。由此對各標度區內的蓄積量數據進行擬合,得到活立木蓄積量規模分布的擬合方程及相關系數的顯著性檢驗結果(表2),兩個無標度區統計檢驗指標均能通過。

    3.3 有林地面積規模與蓄積量規模分布的差異

    森林資源的增長過程中,有林地面積可以通過大范圍造林迅速提高,而蓄積量在短期內卻難有很大增長。通過對上述兩個指標分析發現,兩者的數據點列在雙對數圖上均顯示明顯的無標度區,說明森林資源分布從總體上是符合Zipf定律的。同時,有林地面積和蓄積量又分別顯示出了不同的分形特征以及變化趨勢。由圖l可知,點列在雙對數圖上出現一個無標度區,說明有林地面積規模分布呈現單分形特征。在蓄積量規模分布圖(圖2)上有明顯的轉折,出現兩個無標度區,顯示了其分布的雙分形特征。

    通常無標度區域越大,反映系統內規模結構優化程度越高。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顯示有26個點落在無標度區域內,占到總點列的83.9%。就有林地面積指標而言,森林資源規模分布的單分形的特征,顯示了全國規模結構的優化程度較高。蓄積量規模呈現了雙分形特征,兩個無標度區共包含了25個點。這一特征應理解為全國森林蓄積量的系統內存在兩個子系統,子系統間的結構差異較大。該結果說明全國森林蓄積尚未形成較為優化的結構。

    4 結 語

    (1)Zipf維數q>l時分形維數較小,系統無標度區間內規模結構差異較大,說明無標度區間分形特征形態表現較差。Zipf維數q

    (2)森林面積規模分布結構差異性較小。全國有林地規模分布的Zipf維數g=0.8235。無標度區內點數占點列總數的83.9%,區間內點的有林地面積占到了總點列有林地面積的99.12%,Zipf維數說明我國森林系統內有林地面積規模的結構差異性較小,各省、市、自治區之間有林地面積發展均衡,結構優化程度較高,表現出了良好的空間結構。

    (3)森林蓄積量規模分布結構差異性較大。全國蓄積量規模分布的雙分形特征顯示了兩個子系統的存在。子系統I的Zipf維數q=0.3191,該系統內結構差異性非常小,各單位的活立木蓄積量在全國范圍內優勢較為明顯,該子系統的蓄積量比之其他單位有數量級的差別。子系統Ⅱ的Zipf維數q=1.626,系統內結構差異性較大,具體表現為居于無標度區首位的吉林省森林蓄積量總數為處于該區末尾的青海省森林蓄積量的22.7倍。

    參考文獻:

    第3篇:森林資源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 森林;調查規劃;設計;“3S”技術

    目前,過度采伐森林資源現象十分嚴重,主要原因是各行業生產資源的缺乏,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地方建設,人工種植管理是資源可持續應用的主要途徑,人工種植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植物生長效率與森林資源使用效率相一致。森林資源的合理管理和社會以及經濟效益息息相關,因此我們既要及時了解與掌握森林資源現狀又要掌握其動態變化規律,如數量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的程度,并在其基礎上進行合理規劃管理。然而,森林資源具備的再生性與動態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森林資源的調查規劃設計,因此森林資源調查規劃設計的高效性需要高新信息技術的支持,即“3S”技術。

    一、森林資源調查規劃設計

    1、調查的基本原則

    一般而言,估計總與平均值是抽樣調查的基礎方式,概念分布法是森林資源調查的理論基礎,但是調查后的實際精度往往與理論精度有所差異,因此在調查規劃設計中需要了解抽樣誤差并掌握其誤差對森林資源調查規劃設計的影響。方案的優化是森林資源調查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調查目標與職責的確定、總體單位以及估算方式,由于調查規劃設計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方案的最佳設計既需要考慮眾多因素的影響又需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

    2、現有的任務和數據

    森林調查規劃設計的主要計劃是確定森林資源調查的內容以及依據調查結果設計的研究方案,主要目的是在森林調查方案設計規定條件的基礎上進行生產與管理。

    二、“3S”技術概況

    1、“3S”技術介紹

    “3S”技術主要是由遙感、全球定位系統與地理信息系統組成,其中遙感指的是將地球表層各類地物的電磁波信息進行掃描、攝影、傳輸和處理,并在該信息的基礎上對地表各類地物和現狀進行遠距離控測和識別的現代綜合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的優勢在于其提供信息的快速性與高效性,且具備高精度與自動化等特征;地理信息系統其實是一個計算機軟件系統,其主要功效是地理信息管理,它既能將多樣化的地理信息進行合理、科學的管理,即將多樣化的信息按照特征與特性分別歸納于不同的門類,又能將多樣化的信息進行分析與整理,以便隨時查詢與更新。“3S”技術已經發展為森林資源調查規劃的主要技術方式,且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

    2、“3S”技術在森林資源調查規劃中的應用現狀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是“3S”技術逐步發展的時期,即衛星技術和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著“3S”技術的發展,且受到了國內眾多學者的重視與關注,因此在國內學者不斷研究的基礎上,“3S”技術取得了很多進步,開始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但是我國“3S”技術的發展還較落后于美國、法國、德國、芬蘭及奧地利等國家,也就是說這些國家的“3S”技術發展起步較早且處于主導地位。

    一九八六年芬蘭開展了關于多信息源森林調查方法的調查與研究,并取得了成功,即在該時期對全國森林進行了分類;森林資源調查是美國“3S”技術應用的主要途徑,即在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與互聯網技術有效結合的基礎上科學的將資源數據公布于互聯網,這在很大程度上給用戶帶來了便利,也就是說用戶可以隨時利用互聯網查詢相關信息,真正達到了數據共享的目的;奧地利則是合理的將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有效應用于航空攝影,也就是說將航片與衛片信息進行成圖與分層抽樣,并且按規定時期對全部進行一次航空攝影,一般期限為兩年,從而為綜合森林管理信息系統的創建打下基礎以及在動態分析的基礎上提供森林資源信息的最新情況。

    從我國角度而言,我國林科院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依據陸地衛星MMS圖像以及航空像片與地面實測的發展進行分析與研究森林資源清查,即在陸地衛星MMS圖像以及航空像片與地面實測有效結合的基礎上采取雙重抽樣的方式進行探索。隨之,森林波譜、MMS數據的圖像處理與森林自動分類技術的應用試驗研究也逐漸被發展。另外,我國對于遙感技術的應用主要在于“三北”地區森林、土地、草場等再生資源數量的綜合調查,并將調查結果依據相關數據進行評價“三北”地區的生態環境,且清晰掌握“三北”地區的資源現狀以及變化情況。

    三、“3S”技術在森林資源調查規劃中的主要技術方式

    “3S”技術在森林資源調查規劃的主要技術方式包括遙感影像數據采用和處理、建立解譯標志、現地調查、建認蓄積回歸模型以及建認森林資源管理信息系統。

    遙感影像數據采用和處理。現階段森林資源調查最普遍的方式是在美國陸地資源衛星TM數據與法國的SPOT衛星數據相結合的基礎上發現這兩種影響的差異性以及特征,從而對地面進行彩色圖像合成、圖像增強、正射糾正等技術處理,有利于影像圖高分辨率的形成。建立解譯標志。是在全球定位系統、遙感技術與實地建立相對應關系的基礎上創建的森林監測因子的遙感影像解譯標志,且這種森林監測因子的遙感影像解譯標志具備的地類、樹種與郁閉度具有很大的差異性。現地調查。現地調查的范圍較小,即對部分小班進行調查,一般采用抽樣的調查方式,在調查過程中對判讀解譯有疑問的小班需要采用全球定位系統進行現地核實。建認蓄積回歸模型。是在三種主要因子的基礎上利用分層抽樣的方式進行取蓄積回歸調查樣地,一般在全球定位系統調查的基礎上創建出單位面積蓄積與地理環境因子、林分判讀因子之間的模型,三種主要因子是由樹種組、齡組與郁閉度組成,種組包括針葉、棟類、軟闊、硬闊等;齡組包括幼、中、近成過;郁閉度包括疏、中、密,最后依據調查數據將蓄積量進行回歸。建認森林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則是依據計算機語言與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而創建的森林資源信息管理系統,主要作用于信息管理查詢、結果匯總統計以及數據組織處理等。

    四、提高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水平的策略

    1、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

    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與個人素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森林資源調查規劃設計工作,森林資源的調查規劃設計既需要工作人員充分了解與掌握基本的與森林調查相關的法律法規又需要不斷進行創新,因此,工作人員需要提升學習以及責任感的意識。

    2、加大資金和設備投資

    現階段,森林調查規劃設計逐漸受到國家林業部門的高度重視與關注,并將森林調查規劃設計歸納于重點工作項目,既需要提高產業資本輸入的森林調查又需要增加森林調查規劃設計高素質團隊的創建,從而提升調查數據的準確性。因此需要加大相關資金與設備的投入。

    五、結論

    綜上所述, "3S”技術的發展對森林資源調查規劃設計有著重要作用,但是在具體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林業與森林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是首要任務,因此提高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水平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宋喜梅,田紅梅.淺析森林調查規劃設計的方法與技術應用[J].農民致富之友,2016(05).

    [2] 胡家福.基層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的幾點思考[J].綠色科技,2015(05).

    [3] 謝浩.淺析“3S”技術在森林資源調查規劃中的應用分析[J].林業科技情報,2015(02).

    [4] 范建生,王君女,王志勇.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院區景觀規劃設計淺析[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3(06).

    【作者簡介】

    第4篇:森林資源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人工混交林;森林資源;作用;意義;基本理論;技術要點

    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和主觀認識的不足,長期以來我國對森林索取遠遠大于撫育,形成任意開發、掠奪經營、野蠻開采的現實,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的破壞,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和科學發展意識的提高,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基礎上,有識之士開始了人工干預森林資源恢復的進程,希望通過大規模的人工林再造森林資源,人工混交林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各項生物學、生態學和經濟特征,快速恢復已被破壞的森林資源,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林業工程和技術,林業工作者,特別是技術人員應該高度重視人工混交林的相關工作。林業技術人員應該在充分認識人工混交林的作用和意義的基礎上,牢固掌握人工混交林各項相關的基本理論,結合自身工作和當地實際運用人工混交林營林的技術要點,達到加速人工混交林營林的速度,提高人工混交林營林的質量,盡快恢復已經遭到嚴重破壞的森林資源的目的,在技術的層面上實現林業的長遠開發和永續利用。

    1 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的作用和意義

    1.1 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有利于實現營養空間的充分利用

    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可以充分利用森林的營養空間,在地上、地下和空中等空間層面充分利用植物的生物特性完成對資源的利用;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能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態特征,用合理分布和科學設置的方式統和植物的趨光性、根型以及生長特點。

    1.2 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可以改善林地的立地條件

    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可以實現林內環境因素梯度變化,利于林地內物種的生物多樣性,道道改善土壤的作用。此外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還有助于防止某一單一元素過量吸收和排泄,預防有害分泌物的積累。

    1.3 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有助于提高林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在綜合的角度可以促進林地營養的充分利用,提高林地的總蓄積,提高人工混交林木材的品質。

    1.4 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可以提高林地抵御災害的能力

    首先,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可以有效提高森林對火災的防范能力,針闊葉混交的人工林具有溫度低、濕度大的特點,可以起到阻燃的作用。其次,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可以提高森林對病蟲害的抵御能力,人工混交林樹種多、食物多、天敵多可以在源頭上阻斷森林傳染的傳播。最后,人工混交林營林技術可以降低不良氣象的因素,人工混交林對于風災和雪災有獨特的抵抗能力。

    2 人工混交林的營林技術要點

    2.1 人工混交林混交樹種的選擇要點

    首先,適地適樹原則是人工混交林混交樹種的選擇重點,最大限度地發揮樹種的生物和生態作用,完成人工混交林的各種作用。其次,人工混交林混交樹種的選擇條件,根據樹種的生態要求、生長特點、根系類型,選擇萌芽力強、繁殖容易的樹種。最后,推薦的混交類型,紅松和水曲柳混交;落葉松和云杉混交;油松和側柏混交;楊樹和刺槐混交,上述的混交是北方地區常見的人工混交林的樹種搭配。

    2.2 人工混交林混交的方法

    首先,株間混交,人工混交林株間混交在同一種植行內隔株種植兩個以上的樹種。其次,行間混交,一種樹種的單行與另一個樹種的單行依次栽植的方法。其三,帶狀混交,一個樹種連續種植3行以上,兩個以上樹種依次種植的方法。最后,塊狀混交,將一個樹種栽植成一片,與另一個栽成一片的樹種依次配置的混交方法。規則、不規則塊狀混交。上述的方法各具特點,有不同的適用條件和適用范圍,需要在具體人工混交林施工中加以實際的考慮。

    2.3 人工混交林混交比例

    首先,確保人工混交林主要樹種的優勢占比,依據立地條件樹種發展趨勢,適當增加競爭力強的樹種所占的比例。其次,人工混交林混交比例應該科學,伴生樹種應該根據條件適當增減。最后,人工混交林混交比例應該參考當地的立地條件,適當改變灌木的占比。

    2.4 人工混交林培育的措施

    首先,人工混交林的技術關鍵是對各樹種之間的種間關系應該良好處理,使主要樹種盡可能多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收益。其次,確定好人工混交林混交類型、方法和比例。其三,掌握培育技術要點,實現人工混交林的發展。最后,人工混交林生長過程中,可以通過平茬、撫育間伐化學藥劑抑制等措施調節人工混交林的種間關系。

    第5篇:森林資源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生態林業建設;森林資源管理;可持續發展

    生態環境體系包含多方面的內容,森林資源在其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通過開展森林資源管理,可以有效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在我國生態林業建設工作中,強化森林資源管理是重要策略之一。為了加快推動生態林業建設,將森林資源的作用充分體現出來,相關部門應持續改進并創新管理方式,增強森林資源管理的規范化程度,推動生態林業可持續發展。

    1森林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過度追逐經濟利益

    在造紙、家具與建筑等領域中,森林資源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森林資源可以為人們創造非常高的經濟收益,很多人為了獲取利益砍伐樹木。一些人缺乏長遠發展目光,亂砍濫伐,將林地變為農業用地,只顧追逐眼前利益,致使森林資源迅速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水土流失,引發了一系列氣候問題。這些行為對林業資源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利影響,打破了生態系統的平衡[1]。

    1.2森林資源管理體制不健全

    在我國當前林業資源管理工作中,雖然有關部門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森林資源管理法律法規,但是由于社會處于不斷變化中,國家未及時作出相關調整,導致森林資源管理法律法規不健全。不法分子“鉆空子”,甚至無視法律法規,大肆破壞森林資源。森林資源管理工作是一項系統的管理工程,其工作內容比較煩瑣、復雜,操作起來難度比較高,要求具備非常高的專業技能。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大部分工作人員能夠勝任工作職責,但是在責任與權利之間存在關聯時難以妥善處理。一些人員不能準確把控工作細則與要求,一旦出現問題就相互推卸責任。在森林資源管理具體工作中,不注重溝通交流,審批程序非常煩瑣,嚴重影響了管理效率[2-3]。

    1.3生態公益林補償缺乏規范性

    為了進一步強化生態建設活動,加快推動各方面協調發展,國家推出并實施了生態公益林補貼措施。實施生態公益林補貼措施,向農戶發放補償,可以促使群眾支持林業管理工作,增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然而,由于補償金使用缺乏科學性與規范性,對森林資源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利影響。在生態林業補貼制度的宣傳方面,國家投入的人力與物力較少,致使許多農戶不能正確理解相關政策。關于補貼金額方面,當前國家投入的資金比較有限,補貼金額很難達到用戶的期望,不能將廣大林業戶的主動性充分激發出來。受補貼資金較少、缺乏宣傳、技術不夠先進等因素的影響,廣大林農的經營積極性不高,影響了生態林業的長遠發展[4]。

    2生態林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生態林業建設未形成規模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逐漸提高。國家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相關部門對生態林業的標準逐漸提升,針對性地改進并優化了生態林業結構。在林業產業發展活動中,生態林業占據的比重增加,但在我國林業生態建設活動中,傳統的林業生產模式依然居于主要地位。國家要想加快推動生態林業轉型,需要投入更多資金,并強化林業產業結構改革[5]。

    2.2生態林業效率不高

    要想加快推動生態林業建設工作的開展,有關部門應當以我國生態林業的具體情形為依據,明確生態林業發展規范,充分保障所制定規范的科學性與系統性,為生態林業發展工作保駕護航。在我國生態林業發展工作中,傳統的生產經驗依然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在建設生態林業時,相關部門雖然開展了相關管理工作,但管理力度較低,很難將管理的作用充分體現出來,不能對違法違規行為起到很好的約束作用。這嚴重影響了我國生態林業的穩定、和諧發展,導致生態林業生產效率較低,對我國生態林業建設工作造成了阻礙。

    2.3缺乏專業人才和先進技術

    在生態林業發展中,我國相關建設活動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綜合水平不高,究其原因在于我國缺少專業人才和先進技術。部分人員缺乏專業的理論知識,未掌握有關技術,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很難迅速采取針對性措施。雖然一些生態林業部門開展了工作人員培訓活動,但培訓停留在形式層面,沒有充分發揮出培訓的重要作用,嚴重影響了工作人員技術水平的提升[6]。

    3生態林業建設中強化森林資源管理的具體策略

    3.1制訂并健全森林經營方案

    為了提升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的合理性,促使森林資源管理工作朝著更加規范化的方向發展,應當立足于經營技術體系建設,認真開展林木樹種選擇,科學制訂森林經營方案,并依據具體情況,不斷對該方案進行完善。在樹種選擇與搭配的過程中,應當合理開展相關的規劃工作,強化天然林保護。在重點林區森林資源管理方面,可以加大力度開展管理與監督活動,促使樹種選擇搭配方案得到改進,從整體上提高森林樹種結構。在每個年度制定管理目標的過程中,應當確保所制定的管理目標具有科學性與有效性。在當年的評比工作中,可以將年度管理目標加入評比考核體系,并使其占據重要地位。在年度評比考核工作中,可以依據森林質量、面積蓄積增長量、總量等參考指標進行考核。在林業資源方面,應當定期開展清理與檢查活動。對森林資源管理方案和指標作出考核與改進,促使管理方案得到創新,實現林業產業鏈的升級[7]。

    3.2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活動

    生態林業建設工程具備一定的系統性,相關建設工作的開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在林業資源管理過程中,除了重視生態可持續特征之外,還應當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特征表現出來。在環境保護工作中,應將科技創新的作用體現出來,促使資源管理技術水平得到提高,增強森林資源管理的有效性。在良種培育工作中,針對重點林木良種方面,應當進一步強化培育工作,高度重視育苗環節,促使林木良種育苗質量得到提高,從而推動森林資源管理工作順利開展。在開展科技創新工作時,應當與林業生態重點項目緊密聯系起來,利用科技創新為產業建設活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這一過程中,還應對產業轉型與升級工作給予高度關注,將新興業態與高新技術融合為一個整體,并將高新技術充分運用于各項具體工作中。例如在育種工作中,要進一步強化高分子育種技術的應用,通過研發關鍵性技術,為生態林業建設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3.3健全生態林業制度體系

    為了促使森林資源管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應當持續完善現行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體系。與此同時,為了加快推動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的開展,還應注重對傳統林業體制作出改進與優化,充分體現管理制度的重要作用。在優化傳統林業體制時,應當加大對國有林場的幫扶,注重提高工作人員的待遇,為林業種植戶提供更多幫助,充分調動林農工作的主動性,促使其全身心投入林業建設工作中。有關部門還應出臺相關規章制度,監督并管理生態環境,保障生態環境的安全。應出臺生態安全制度,提高森林資源管理能力和水平。一旦發現非法占用與亂砍濫伐行為,應當依據有關規章制度作出嚴肅處理。在采伐限定額度方面,應對企業作出明確規定。一旦超出規定范圍,應當依據有關法律法規采取處理措施,保障法律的權威性,對其他人起到良好的警戒作用。在生態林業制度體系建設工作中,應將森林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置于重要地位,明確產權與權益,規劃宏觀管理方向,提高森林資源監督和管理水平。在現行的用地標準方面,可以依據具體情況開展優化工作,將政府的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加快推動相關管理工作的開展。在這一過程中,還應全面實施獎懲制度,及時對獎懲制度的具體內容作出補充,促使森林資源管理體系更加健全。

    第6篇:森林資源的特征范文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在維持區域乃至全球生態平衡、保存物種、減免自然災害及為人類提供多種自然資源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肩負著保護環境和維持社會經濟發展的雙重任務。要想保證森林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完成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的轉變,即以生產木材為主、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低下為特征的傳統林業向以生態、經濟效益協同發展,合理配置資源、高勞動生產率和高商品率為特征的現代林業的轉變。而完成這個轉變的關鍵措施就是森林實行分類經營。

    分類經營,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根據社會對生態和經濟的要求,在充分發揮森林多方面功能的前提下,按照森林各自主要功能特點分別采取有針對性辦法,指導其發展。從經營源頭上調整林業發展結構,優化林業資源的配置,從大的結構和布局上更有力于發揮林業整體最大效益,以滿足生態建設、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對林業的多方面需要。

    實行分類經營是轉變林業發展模式的重要條件,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也是目前條件下林業企業面向市場取得高經濟效益的一條重要途徑。

    森林分類經營是根據森林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以及森林的結構特點,將森林劃分為重點生態公益林、一般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三大類型,按照各自的經營目的,采取相應的經營管理模式。

    商品林:屬集約經營區,主要培育原材料林、纖維林、短輪伐期林。用高科技手段,采取集約經營的方式,以追求高產出、高經濟效益。

    重點生態公益林:屬保護經營區,這部分森林主要發揮生態和社會效益,以追求最大的社會和生態效益。

    一般生態公益林:這部分森林主要在充分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可通過適當的森林經營活動來提高森林的生態功能和經濟功能。

    公益林實行“誰受益,誰負責,社會受益,政府投入”的原則。服務對象明確的,由服務對象對公益林經營者實行補償。服務對象不明確的,由政府補償。公益林建設應以生態防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土保安為經營目的,以最大限度發揮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目標,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規律,及其自然群落層結構多樣性的特性,采取針闊混交,多樹種、多層次、異齡化與合理密度的林分結構。封山育林、飛播造林、人工造林、補植、管護并舉,封育結合,喬、灌、草結合,以封山育林、天然更新為主,輔之以人工促進天然更新。

    商品林是在國家產業政策指導下,以追求最大經濟效益為目標,按市場需要調整產業產品結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可以依法承包、轉讓、抵押。商品林建設應以向社會提供木材及林產品為主要經營目的,以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為目標,要廣泛運用新的經營技術、培育措施和經營模式,實行高投入、高產出、高科技、高效益,定向培育、基地化生產、集約化規模經營。以商品林生產為第一基地,延長林產工業和林副產品加工業產業鏈,構建貿工林一體化商品林業。

    每一類型的森林既有它各自的功能性,又有它的多功能性,在其經營的方式上既有它各自的經營特性,又有它的經營共性。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森林資源才能得到更好的培育、保護、開發和利用,可持續發展。

    但是由于人類在不同時期,人們對森林資源的認識不同,導致了森林資源反作用于社會、環境、經濟等領域內所得到的效果也就皆然不同。

    拿傳統林業的發展模式來說:在這一時期,由于人們對森林資源的認識是片面的、狹隘的,對森林資源的認識只停留在把森林面積資源和森林蓄積資源當作全部森林資源來認識、經營、開發利用的浮淺階段上。所以,由于認識上的片面、狹隘,導致了指導思想上的單打一:即搞單一的木材生產。同時也導致了出現“森林資源危機、林業經濟危機、林區人民貧困”的情況。不難看出,在這種經營模式下,人們注重的僅僅是森林的木材效用,而忽視了森林的社會、生態功能。由于大量砍伐森林,導致了森林面積越來越少、森林質量越來越差、生物物種數量急劇下降、自然災害不斷增加,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盡管在以后的一段時期內,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森林本質和效用的認識有了很大的進步,人們開始重視森林的更新和保護。但從根本上,由于社會的客觀需要沒變、單效林業的經營模式沒變,森林重建速度大大低于破壞速度,森林資源下降趨勢難以扭轉,森林系統結構、系統功能、系統環境、系統資源、系統效益、系統穩定性、森林自我調節控制、優化發展的能力等一步步遭到破壞,以至最后失去森林生態系統在地球表層陸地生態平衡中的主體作用,以至帶來全球性災難。這是十分可怕的作用與反作用的結果。

    所以,傳統林業這種以生產木材為主、勞動生產率低下,商品率低下為特征的單效經營模式,已嚴重束縛了林業生產力的發展,從根本上不可能上取得經營森林生態系統中的最優整體化效益,不可能適應現代林業生產發展的需要,不可能解決木材供需矛盾、滿足國民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不改變這種只追求森林經濟效益、忽視其巨大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單效林業經營模式,林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就難以實現。所以,分類經營勢在必行。

    第7篇:森林資源的特征范文

    論文關鍵詞:森林資源 覆蓋率 人工林

    論文摘 要:本文主要從多方面角度的分析在森林資源稟賦和發展特征上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區別,從而得出中國森林面積在不斷擴大、人均森林面積較低、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較低以及中國森林更多地發揮生產性和防護功能等特征。為中國林業發展提供有利的數據參考。

    中國遼闊的地域范圍和復雜多樣的氣候環境,孕育了類型多樣、種類繁多、結構豐富的森林資源。根據中國第七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目前,中國森林面積1.9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0.35%,活林木總蓄積量149.13億立方米,森林蓄積量137.21億立方米。具體來看,與世界森林資源稟賦和發展特征相比,中國森林資源稟賦和發展具有以下顯著特征:

    1、與世界森林發展總趨勢相左,中國森林面積在不斷擴大

    根據《2005年世界森林資源評估報告》,世界森林總面積呈現不斷下降趨勢,從1990年的40.77億公頃下降至2000年的39.89億公頃,再進一步降至2005年39.52億公頃,其中1990-2000年間的年均下降量8.87億公頃,年均降速0.22%,雖然2000-2005年期間的降速有所緩和,但年均下降量和降速仍分別達到7.32億公頃和0.18%。從各洲森林資源發展情況看,非洲森林面積退化最為嚴重,1990-2005年間年均降速高達0.6%以上,其次是南美洲,同期年均降速在0.44-0.50%之間,大洋洲森林面積也持續收縮,但收縮步伐較為緩和,年均降速在0.17-0.21%之間。與此相反,歐洲和亞洲森林面積出現了不斷擴大的趨勢,其中亞洲森林面積擴大步伐顯著高于歐洲,前者為0.18%,而后者只有0.07%。就國別來看,在2000-2005年間,有79個國家或地區的森林面積在減少,年均減少總面積1307.7萬公頃,其中巴西和印度尼西亞的年均減少量最大,分別達到268.1和187.2萬公頃。森林面積在增加的國家有59個,年均增加總面積達到421.4萬公頃,其中,中國森林年均增加的面積最多,達到198.6萬公頃,年均增速2.2%,顯著高于亞洲平均增速。

    2、中國森林面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森林面積落入世界較低行列

    世界森林的地理分布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歐洲和南美洲的森林面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這兩個地區的森林面積之和約占世界森林面積的1/2,其余1/2的森林分布在北美洲、非洲、亞洲和大洋洲,其中亞洲森林面積的比重僅有14.46%。具體到國家層面上,世界1/2的森林集中分布在俄羅斯(20.47%)、巴西(12.09%)、加拿大(7.85%)、美國(7.67%)和中國(4.99%)等五個國家,其中,中國森林面積居世界第五位。從人均森林占有量來看,大洋洲的人均森林面積6.29公頃,高居世界第一位,北美洲和歐洲的森林面積分別為1.58和1.38公頃,分別位列世界第二和第三位,南美洲和非洲的人均森林面積也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別為0.80和0.73公頃。由于亞洲人口高度稠密,該洲的人均森林面積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0.15公頃。從單個國家角度看,在所關注的213個國家中,有73個國家的人均森林面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40個國家的人均森林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與中國森林面積居世界前列相反,中國人均森林面積只有0.14公頃,顯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0.62公頃。

    3、較之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偏低

    從各大洲來看,單位面積蓄積量與森林面積的分布位次不盡相同,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分別為155和111立方米/公頃,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10立方米/公頃,分別位列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而歐洲、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的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亞洲和大洋洲分別為82和36立方米/公頃,位列倒數第二和第一位。進一步看各國情況,有63個國家的單位面積蓄積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21個國家的單位面積蓄積量高于200立方米/公頃,其中,瑞士、法屬圭亞那地區和奧地利更是分別高達368、350和300立方米/公頃。雖然俄羅斯和加拿大的森林面積處于世界前列,但單位面積蓄積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別為106和100立方米/公頃。與俄羅斯和加拿大相比,中國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更低,只有67立方米/公頃,屬于世界單位面積蓄積量較低的國家之列。 轉貼于

    4、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森林更多地發揮生產性和防護功能

    《2005年世界森林資源評估報告》顯示,全球34.1%的森林用于木質和非木質產品生產,其中生產林比重超過50%的國家43個,阿曼、黎巴嫩和法國的生產林比重超過95%,中國生產林比重58.0%,約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有18個國家將50%以上的森林用于水土保持功能,其中肯尼亞、巴林和科威特等國將其擁有的森林完全用于緩解和解決水土流失問題,中國用于預防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森林比重31.3%,遠高于世界平均比重9.3%。全球11.2%的森林用于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其中有9個國家將50%以上的森林用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其中,新加坡的投入比重最高,達到100%。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尚待完善,僅將2.7%的森林用于維持和保護生物的正常活動。全球指定用于休閑、旅游和教育等社會服務功能的森林比重3.7%,其中中國只有1.2%。總而言之,中國森林更多地扮演了生產性和防護性功能的角色。

    5、中國人工林發展迅速,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

    全球人工林占森林總面積3.54%,其中生產性人工林2.77%,防護性人工林0.77%,1/2以上的人工林集中分布在中國(22.44%)、美國(12.21%)、俄羅斯(12.14%)和日本(7.38%),中國人工林面積高居世界第一位。人工林占森林面積60%以上的國家有12個,其中阿聯酋、科威特、埃及、阿曼、佛得角和利比亞等六國森林全為人工林。從人工林發展速度看,1990-2000年世界人工林年均增加226.80萬公頃,2000-2005年,世界人工造林步伐加快,年均增量升至278.90萬公頃。中國人工造林力度不斷加大,人工林面積的增加速度不斷提升,在1990-2000年間,年均增量為54.58萬公頃,略低于美國的59.69萬公頃,位列世界第二位,進入21世紀后,中國人工林年均增加量大幅度提升,每年凈增加148.90萬公頃,躍居世界第一位,約為俄羅斯的4倍,美國的10倍。

    參考文獻:

    [1] 曹玉昆,朱江梅.林產品國際貿易與環境關系研究進展[J].世界林業研究,2008,(03).

    [2] 陳盛偉,薛興利.林業標準化促進林業保險發展的機理分析[J].林業經濟問題2006,(02).

    第8篇:森林資源的特征范文

        論文摘 要:本文主要從多方面角度的分析在森林資源稟賦和發展特征上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區別,從而得出中國森林面積在不斷擴大、人均森林面積較低、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較低以及中國森林更多地發揮生產性和防護功能等特征。為中國林業發展提供有利的數據參考。 

        中國遼闊的地域范圍和復雜多樣的氣候環境,孕育了類型多樣、種類繁多、結構豐富的森林資源。根據中國第七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目前,中國森林面積1.9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0.35%,活林木總蓄積量149.13億立方米,森林蓄積量137.21億立方米。具體來看,與世界森林資源稟賦和發展特征相比,中國森林資源稟賦和發展具有以下顯著特征:

        1、與世界森林發展總趨勢相左,中國森林面積在不斷擴大

        根據《2005年世界森林資源評估報告》,世界森林總面積呈現不斷下降趨勢,從1990年的40.77億公頃下降至2000年的39.89億公頃,再進一步降至2005年39.52億公頃,其中1990-2000年間的年均下降量8.87億公頃,年均降速0.22%,雖然2000-2005年期間的降速有所緩和,但年均下降量和降速仍分別達到7.32億公頃和0.18%。從各洲森林資源發展情況看,非洲森林面積退化最為嚴重,1990-2005年間年均降速高達0.6%以上,其次是南美洲,同期年均降速在0.44-0.50%之間,大洋洲森林面積也持續收縮,但收縮步伐較為緩和,年均降速在0.17-0.21%之間。與此相反,歐洲和亞洲森林面積出現了不斷擴大的趨勢,其中亞洲森林面積擴大步伐顯著高于歐洲,前者為0.18%,而后者只有0.07%。就國別來看,在2000-2005年間,有79個國家或地區的森林面積在減少,年均減少總面積1307.7萬公頃,其中巴西和印度尼西亞的年均減少量最大,分別達到268.1和187.2萬公頃。森林面積在增加的國家有59個,年均增加總面積達到421.4萬公頃,其中,中國森林年均增加的面積最多,達到198.6萬公頃,年均增速2.2%,顯著高于亞洲平均增速。

        2、中國森林面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森林面積落入世界較低行列

        世界森林的地理分布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歐洲和南美洲的森林面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這兩個地區的森林面積之和約占世界森林面積的1/2,其余1/2的森林分布在北美洲、非洲、亞洲和大洋洲,其中亞洲森林面積的比重僅有14.46%。具體到國家層面上,世界1/2的森林集中分布在俄羅斯(20.47%)、巴西(12.09%)、加拿大(7.85%)、美國(7.67%)和中國(4.99%)等五個國家,其中,中國森林面積居世界第五位。從人均森林占有量來看,大洋洲的人均森林面積6.29公頃,高居世界第一位,北美洲和歐洲的森林面積分別為1.58和1.38公頃,分別位列世界第二和第三位,南美洲和非洲的人均森林面積也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別為0.80和0.73公頃。由于亞洲人口高度稠密,該洲的人均森林面積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0.15公頃。從單個國家角度看,在所關注的213個國家中,有73個國家的人均森林面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40個國家的人均森林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與中國森林面積居世界前列相反,中國人均森林面積只有0.14公頃,顯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0.62公頃。

        3、較之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偏低

        從各大洲來看,單位面積蓄積量與森林面積的分布位次不盡相同,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分別為155和111立方米/公頃,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10立方米/公頃,分別位列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而歐洲、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的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亞洲和大洋洲分別為82和36立方米/公頃,位列倒數第二和第一位。進一步看各國情況,有63個國家的單位面積蓄積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21個國家的單位面積蓄積量高于200立方米/公頃,其中,瑞士、法屬圭亞那地區和奧地利更是分別高達368、350和300立方米/公頃。雖然俄羅斯和加拿大的森林面積處于世界前列,但單位面積蓄積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別為106和100立方米/公頃。與俄羅斯和加拿大相比,中國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更低,只有67立方米/公頃,屬于世界單位面積蓄積量較低的國家之列。

        4、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森林更多地發揮生產性和防護功能

        《2005年世界森林資源評估報告》顯示,全球34.1%的森林用于木質和非木質產品生產,其中生產林比重超過50%的國家43個,阿曼、黎巴嫩和法國的生產林比重超過95%,中國生產林比重58.0%,約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有18個國家將50%以上的森林用于水土保持功能,其中肯尼亞、巴林和科威特等國將其擁有的森林完全用于緩解和解決水土流失問題,中國用于預防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森林比重31.3%,遠高于世界平均比重9.3%。全球11.2%的森林用于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其中有9個國家將50%以上的森林用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其中,新加坡的投入比重最高,達到100%。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尚待完善,僅將2.7%的森林用于維持和保護生物的正常活動。全球指定用于休閑、旅游和教育等社會服務功能的森林比重3.7%,其中中國只有1.2%。總而言之,中國森林更多地扮演了生產性和防護性功能的角色。

        5、中國人工林發展迅速,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

        全球人工林占森林總面積3.54%,其中生產性人工林2.77%,防護性人工林0.77%,1/2以上的人工林集中分布在中國(22.44%)、美國(12.21%)、俄羅斯(12.14%)和日本(7.38%),中國人工林面積高居世界第一位。人工林占森林面積60%以上的國家有12個,其中阿聯酋、科威特、埃及、阿曼、佛得角和利比亞等六國森林全為人工林。從人工林發展速度看,1990-2000年世界人工林年均增加226.80萬公頃,2000-2005年,世界人工造林步伐加快,年均增量升至278.90萬公頃。中國人工造林力度不斷加大,人工林面積的增加速度不斷提升,在1990-2000年間,年均增量為54.58萬公頃,略低于美國的59.69萬公頃,位列世界第二位,進入21世紀后,中國人工林年均增加量大幅度提升,每年凈增加148.90萬公頃,躍居世界第一位,約為俄羅斯的4倍,美國的10倍。

        參考文獻:

        [1] 曹玉昆,朱江梅.林產品國際貿易與環境關系研究進展[J].世界林業研究,2008,(03).

        [2] 陳盛偉,薛興利.林業標準化促進林業保險發展的機理分析[J].林業經濟問題2006,(02).

    第9篇:森林資源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 森林資源;現狀;問題;對策;蘇臺林場

    中圖分類號 S75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9-0225-01

    森林資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長的森林有機體的總稱。這里以林木資源為主,還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動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環境因子等資源[1-2]。林地包括喬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跡地、火燒跡地、苗圃地和國家規劃宜林地[3-4]。

    1 蘇臺林場森林資源狀況

    1.1 氣候資源

    蘇臺林場屬于六盤山水源涵養林區劃,由六盤山林管局管理,蘇臺林場氣候屬中溫帶半濕潤向半干旱過渡帶,具有大陸性和海洋季風邊緣氣候特點,春季低溫少雨,夏季短暫多雹,秋季陰澇霜早,冬季嚴寒綿長,光照資源豐富。蒸發量大于降雨量,多災害性天氣,年平均氣溫為6.1 ℃。平均降雨量600~800 mm,年日照時數為2 200~2 700 h。

    1.2 森林資源的作用

    一是調節氣候。森林資源夏季能夠減少地表溫度,成為避暑的好去處;冬季能夠降低風速,起到保溫保濕的作用。二是防止水土流失。樹木的覆蓋率越高,水土流失越小,樹木的根系發達,根系能固定土壤,并且能很好地吸收水分,能減少雨水對地面的沖擊力,防止水土流失。三是凈化空氣。森林釋放氧氣,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是天然的氧吧。據多年的測算:相對濕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對濕度15%條件下的5~10倍。

    1.3 森林覆蓋率狀況

    森林覆蓋率又稱森林覆被率,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面積占土地面積的百分比。隨著經濟的發展,森林齡組結構、樹種結構和林種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蘇臺林場的森林覆蓋率由2003年的25.8%上升至2013年的70%以上。經過努力,森林資源總量逐年提高。

    2 蘇臺林場森林資源保護與發展面臨的問題

    2.1 森林病蟲鼠害防治不力

    森林病蟲鼠害防治是森林資源保護的“核心”。森林病蟲鼠害的發生可以使整個森林大面積毀壞,比森林火災更為嚴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監測預報系統不完善,導致預測、預報不及時;防治技術落后,預報不夠及時有效,往往發生嚴重時才防治,且不了解藥物的搭配,不能將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物理防治很好地結合;防治經費短缺,由于防治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投入才是防治的基礎保障;防治工具落后,隨著森林管護面積的增加,森林覆蓋率的提高,單憑落后的技術設備遠不能適應防治的要求。

    2.2 森林防火缺乏系統保障

    一是森林防火經費不足,缺乏規范化專業培訓,護林員文化素質偏底,不能及時掌握防火器械的運用。二是森林防火基礎設施滯后。林區防火隔離帶規劃不完善,加大了防火的難度;撲火設備陳舊,如果發生緊急情況時,很難及時撲救,損失嚴重;撫育不到位,造成雜草叢生,樹枝隨處堆放,很容易引起火災;森林防火意識淡薄,蘇臺林場處于鄉村結合地段,群眾防火意識差,偷牧溜牧現象嚴重,難以管理;外來游客在野外不注意防火,給森林防火造成隱患;逢年過節,上墳焚燒也使森林防火的難度增大。因此,森林防火是一項復雜而又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2.3 撫育管理不到位

    森林資源的撫育管理也是重要環節,改變林分結構、樹種變化,既能很好地防火,也能抵御森林病蟲鼠害的發生,蘇臺林場現有林種以松樹為主,其他喬木樹種較少。

    3 蘇臺林場森林資源保護對策

    3.1 加強業務培訓

    由于林場人員素質偏低,因而應建立長期業務培訓機制,逐步幫助護林員掌握防火知識和森林病蟲鼠害的防治方法,普及有關森林方面的法律法規知識,提高對森林資源保護的認識,在各項工作中達到及時、有效的目的。

    3.2 完善森林病蟲鼠害監測預報機制

    堅持“預防為主,早發現,早防治”的防控目標。首先做好森林病蟲鼠害的監測預報工作,建立健全森林資源監測、預報機制。根據林場林業病蟲鼠害的主要特征、氣候因子,采取踏查等方法進行監測、預報,然后調查防治后的效果,分析測報準確率,確定防治的方法[5]。

    3.3 增加資金投入

    一是改善防火基礎設施,每年提前做好全年森林防火預案、實施方案,建立火警預警系統。做好森林撫育工作,清除雜草、枯枝,做好生物防火林帶和防火隔離帶建設[6],對往年的設施、森林防火通道提前維修,防患于未然,同時應購入一些先進的防火設備。二是增加病蟲害防治資金投入,購入先進的噴藥設備,根據林場病蟲鼠害發生情況,預測來年發生實際情況,儲備林場防治森林病蟲鼠害藥物,及時防治,確保森林資源質量提高。

    3.4 強化森林資源保護力度

    根據寧夏天然林保護工程系統,將場區細化,按照小班由專門的護林員負責,層層簽訂責任書,將各項工作認真落實。

    4 參考文獻

    [1] 何宗海.湟源縣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青海農林科技,2010(4):71-73.

    [2] 葉紹明,張麗君.廣西森林資源現狀及可持續發展[J].云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2000,25(1):37-40.

    [3] 張毅,孫興全.上海林業病蟲害防治對策[J].綠色科技,2012(7):145-146.

    [4] 韓天芳.固原市原州區森林資源動態變化分析[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h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 国产成人一级片|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 | 欧美成人在线网站|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app|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 2021最新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二区|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成人国产激情福利久久精品| A级毛片成人网站免费看| 国产成人www免费人成看片|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欧美成人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免费 |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 免费成人激情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 成人欧美在线视频| 成人毛片免费播放| 欧美a级成人淫片免费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爽爽爽爽爽爽爽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 免费成人午夜视频| 2345成人高清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