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智能交互發展模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自動談判 Agent 人工智能 商務公司
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EC)已經成為未來信息社會商務活動的主要形式,它作為一種嶄新的商務活動形式,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改變著傳統的商務活動。最初的電子商務只是在互聯網上建立一個網站,把互聯網作為一個信息的窗口,這個網站僅僅用于訪問。現在,商務活動的許多環節都已電子化,如采購、銷售、支付等,但談判仍然要人工進行。電子商務網站僅能提供靜態的電子目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等條款通常都是事先設定的,不允許修改或不提供協商的方式。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與全球化,企業間的交易將占主導地位,企業面對的是全球眾多的商務合作對象,商務談判也將愈加頻繁。如何實現整個交易過程的電子化,實現對異地遠程商務談判的智能化、自動化與決策支持,已成為完善電子商務功能、推動電子商務發展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電子智能自動談判的概念
目前,支持網上談判的應用系統主要涉及談判支持系統(Negotiation Support Systems,NSS)、拍賣(Auction)系統和自動談判(Automated Negotiation,ANS)系統。NSS同自動談判系統的主要區別在于:NSS是提供各種建模能力、群體分析技術等方法輔助支持談判人談判的計算機軟件,主要目的提高談判效果、促使談判成功;而自動談判系統(ANS)是采用談判軟件Agent(Negotiating Software Agent,NSA)部分或完全代替人同其他談判方(Agent或人)談判,主要目的是提高談判效率、降低成本;拍賣系統可以看作是一種簡單的自動談判系統。
近幾年,國外對電子商務環境下自動談判系統的研究十分重視。麻省理工學院采用協商理論研究自動談判系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Fisher研究中心的OFFOR項目對面向電子市場的自動談判系統進行了研究;斯坦福的KBEM(Knowledge Based Electronic Market)項目,研究電子市場環境下,采用基于知識的技術,自動化處理供應商和銷售商之間的談判與協作;倫敦大學的ADEPT項目對自動談判機理進行了研究;惠普Brist0l實驗室對自動談判系統也非常重視。綜合國外對自動談判系統這些研究,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即:談判協議(Negotiation Protocols)和談判策略(Negotiation Strategies)。
自動談判系統Agent(以下簡稱Agent)是一個嶄新的技術領域,雖然發展時間比較短,但是已經受到了極大的重視。跨平臺面向對象語言Java的出現,將進一步促進了移動Agent技術的研究與發展。當前已有許多Agent開發系統,其中包括IBM公司開發的Aglet系統、辛辛那提大學的JAFMAS、General Magic公司開發的Odyssey系統、澳大利亞人工智能研究所的dMARS、Mitsubishi公司開發的Concordia系統、ObjectSpace公司開發的Voyager、Dartmout大學開發的Agent TCL系統,以及斯坦福大學研制的JATLite等等。
電子商務為買賣雙方在互聯網上進行有效和高效的交易活動提供了一個新的通道和交易模式。Agent技術引入到電子商務中使得網上交易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和個性化 。談判作為交易的中間環節,是決定交易是否成功,是否能夠同時達到買賣雙方要求水準的關鍵所在。
自動談判指的是一組自治Agent 為了某個或某些與利益相關的議題相互進行協調達到一致的過程。從自動談判提出到現在,經歷了談判議題有單一到多個、參與談判方有單邊到雙邊到多邊、談判流程有一次叫價到多次輪回到重復談判的過程。
智能Agent是一種處于一定環境下包裝的計算機系統,為了實現設計目的,它能在該環境下靈活地、自主地活動,并能推理解釋感知信息,求解問題和決定操作。在電子商務中,智能Agent可以理解為一套輔助人和充當他們的軟件,人們可以借助于智能Agent進行網上交易等許多功能操作。智能Agent的主要特征有以下4點:
自治性:主要是指智能Agent的自主和協調工作能力,從事行為的自動化程度,即操作行為可以一定程度的離開人或程序的干預。
智能性:智能性是指推理和學習能力,它描述了智能Agent接受并理解用戶指令,代表用戶完成任務的能力。
主動性:主要指智能Agent的行為應該是主動的或者說是自發的。
分布性:指智能Agent在網絡之間的遷移能力,操作任務可從一臺計算機運行到網絡中其他計算機上。
多Agent系統(MAS)是分布式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MAS中每個Agent具有自治性,可以控制自己的內部意識態度(信念、愿望、意圖、目標、承諾等),也可以控制行動并作用于周圍環境,達到自己的目標。協商是MAS實現協同、協作、沖突消解和矛盾處理的關鍵環節,是建立在Agent通信語言之上的一種Agent交互機制,通過協商對某些問題達成一致意見。另外,在屬于電子商務領域的消費者購買行為(CBB)模式中,協商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階段,通過采用市場機制手段,將有限的資源進行公平分配。在電子商務中實現自動協商是困難的。目前主要是一些采用簡單的協商協議實現的系統,如網上拍賣系統。多Agent系統中的協商、協作問題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重視,學者們從經濟學、社會心理學等不同的領域進行研究。目前已有多種協商的理論、方法,主要是基于對策論和基于勸說的協商,但都不完善。
移動Agent(Mobile Agent,MA),最初是General Magic公司提出的。它能在異構網絡中自主地在網絡上從一臺主機移動到另一臺主機,并可與其他Agent作資源交互的程序,它是Agent技術與分布式計算技術結合的產物。移動Agent具有響應性、自主性和主動性。
移動Agent的主要優點如下:
降低網絡負載,節省帶寬,克服網絡延遲;
包裝不同協議,異步和自主執行功能;
有推理和學習的能力,動態適應環境;
自然的異構性;
健壯性和容錯性。
三、智能自動談判的過程
談判的本質是解決沖突,滿足談判方的需求、偏好及目標。所謂權衡就是談判一方為達成協議而在某些議題上作出犧牲,以換取另一方在其他議題上的回報。談判的主要特點是談判方必須在各種因素之間進行權衡,而不是簡單地、一味地追求效用最大。應當是“雙贏”的結局。當確定談判變量取值確實不能滿足時,除了可以降低相應指標的標準以外,還應該考慮以下幾種權衡策略:
是否可以對談判的目標進行放松;
是否可以對談判的偏好進行放松;
是否可以對談判的需求進行放松;
是否可以考慮其他的談判方案;
是否可以替換原來的談判策略。
談判過程是一個不斷尋找折衷解的過程。基于權衡的思想,給出供應商Seller與采購商Buyer之間的談判過程,如下所示:
(1)Buyer按照自己需求條件權重由大到小的順序依次提出約束條件提交給Seller;
(2)Seller根據Buyer提出的約束條件尋找談判解,若有解,選擇己方利益最大的解提交給Buyer,否則轉過程(5);
(3)Buyer按照自己需求條件權重由大到小的順序檢查Seller提交的談判解是否滿足己方約束條件,若滿足,轉過程(4),否則轉過程(1);
(4)計算談判解接受度大小,若接受度不小于給定閾值,則提交滿意的談判解,轉過程(7),否則要求Seller重新尋找談判解,轉過程(2);
(5)Seller要求Buyer放松約束條件;
(6)若約束放松閾值不小于給定閾值,Buyer選擇權重最小的約束放松,并將放松后的約束條件提交給Seller,轉過程(2),否則轉過程(7);
(7)談判結束。
協商協議是雙方Agent在協商開始前,必須首先達成一致的規則。協議對參與協商的Agent給出約束條件、規定協商狀態(開始、結束等)及引起協商狀態改變的有效事件。下面給出一個5階段協商協議,作為指導Agent進行協商交互的一般框架。
協商過程限定在協商時間 T 范圍內,若超時則協商失敗。
請求階段,一方Agent發出協商請求,另一方Agent響應請求。
選擇階段,Agent選擇將要協商的其他方Agent。
協商階段,雙方交互發出提議,直到達成一致或協商失敗。
反饋階段,雙方Agent將協商結果反饋給委托方(用戶)。
結束階段,用戶最終決定同意或拒絕協商結果,結束協商。
多問題自治協商是指在協商過程中協商內容涉及多個問題,并且進行同時處理。多問題自治協商的研究是比較復雜和富有挑戰性的,它相對單問題協商而言,具有以下的特點:
首先,多問題自治協商中,參加協商的一般為兩方:買方和賣方。
其次,多問題自治協商中,協商內容至少為兩個,協商雙方在各個問題各有偏好。在單問題協商中,一般采用效用函數來進行判斷。而在多問題自治協商中,偏好的判斷就會耗費大量的時間,甚至有時候是難以處理的,這時協商的依據不僅僅是簡單效用函數。
再次,多問題自治協商中,雙方協商的前提是希望“雙贏”。在單問題協商中,由于協商雙方只關注一個因素,因此協商結果往往是以輸贏來論斷的。多問題自治協商中,結果應該是帕累托最優(Pareto―optima1)。要滿足這個條件,就需要犧牲協商中某方的效益,而保證協商結果的整體利益。
最后,多問題自治協商中,協商結果是多維的,這使得協商策略的設計更為復雜。比如:如果每一輪協商方準備讓步,但由于協商范圍是多維的,因此得首先決定在哪一維或哪幾維的組合進行讓步。
四、自動談判的應用
博弈理論作為交易雙方構建的磋商模型,交易雙方都可以為了獲取最大化交易凈收益進行磋商,最終達到“雙贏”的目的。我們可以利用智能Agent技術構造電子商務的虛擬磋商室。賣方Agent按照賣方設計的報價模型提供有關需求、偏好、目的的信息,買方Agent根據買方設計的詢價模型搜尋能夠滿足自己需求、偏好、目的的電子商務網站進行磋商,雙方最終在可接受區域成交。目前,自動談判還不能完全代替人工談判。在最佳應用情況下,可以先應用自動談判初選出比較有希望的幾個商務合作伙伴,從大批的海量信息中過濾掉不合適的選擇。然后再進行進一步的人工接觸、洽談。
五、結束語
電子商務作為21世紀信息時代經濟活動全新的技術手段和方法,已成為Internet最廣闊的應用領域。電子商務正處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過程之中,將會不斷在概念、技術和實踐等方面有所創新和突破。本文通過對商務公司的電子智能自動談判技術的分析,指出自動談判系統的研究適應了電子商務發展的需要,推動了電子商務向高級階段的發展。實現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完全實現電子化,將是今后電子商務談判系統研究的重要方向。由于自動談判系統本質上是計算機系統與復雜問題分析方法的有機結合體,需要在實際的問題中進一步應用、檢驗和完善。目前自動談判還不能完全代替人工談判,但在較好的應用情況下已經可以節約大量的人力財力,使商業公司從海量的候選信息中挑選出較有希望的合作商,然后再進行人工洽談。因此應深入研究與語言無關的通用的智能Agent技術,開發出能夠充分適應我國用戶需求的智能Agent系統。以便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激烈競爭中搶占制高點。
參考文獻:
[l]Guttman R H,Moukas A G,Pattie M .Agent.mediatedElectronic Commerce:A Survey Knowledge Engineering Review,1998,13(2):147
[2]Chen S M.Fuzzy Group Decision Making for Evaluating the Rate of Aggregative Risk in Software Development[J].Fuzzy Sets and Systems,2001,118(1):75~88
[3]Deng R J.Intelligent agents for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procurement negotiation[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4,27(1):107~ll9
[4] Vancza J,Markus A.An agent model for incentive based production scheduling[J].Computers in Industry,2000,43
[5] BrennerW.Intelligent software agents[J].IEEE Intelligent Systems,2003,18(6):12~14
[6]黃京華 馬 暉 趙純均:面向電子商務的基本遺傳算法的Agent談判模型[J].管理科學學報,2002,5(6):17~23
前天,在北京一場“智慧營銷峰會”上,騰訊正式公布了其社會化營銷平臺,宣稱揭開了“大數據”轉向廣告層面變現的序幕。
騰訊公布了一組數據:基于QQ空間和朋友社區的廣告系統的日流量已達幾十億,即時通訊活躍賬戶數超過7億,QQ空間活躍賬戶數達5.5億。這意味著,騰訊開放的社交網絡日流量超過幾十億。
但是,與海外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相比,騰訊的收入結構有些失衡,90%來自個人用戶付費業務。而Facebook85%的收入則來自廣告。
看來,馬化騰已經到了為騰訊講新故事的時刻。騰訊網絡媒體系統總裁劉勝義說,此次變革,也伴隨著網絡媒體、廣告產品及騰訊營銷方法論的全面升級,預計未來將誕生一個不亞于搜索引擎的市場。
與其說社會化營銷平臺,不如說騰訊開始從“大數據”轉向廣告變現。
事實上,今年以來,它已全面啟動社會化戰略:一方面展開騰訊社會化媒體和社交網絡的內容融合,通過騰訊網、視頻、微博、QQ空間等平臺的改造與融合,增強社交價值。
其廣告產品和營銷平臺已隨之變化。騰訊網媒廣告平臺產品部助理總經理劉曜說,在新營銷平臺用戶管理界面上,廣告主能清晰了解自己的粉絲群體特征,通過分析海量數據,可將用戶進行精確分類,實現廣告的精準匹配。
不過用戶數據是敏感信息。騰訊的方案是,不給客戶直接提供用戶數據,而給用戶加標簽或“畫像”,只清楚說明用戶是怎樣一群人。
騰訊高級副總裁湯道生說,社交廣告不會干巴巴獨自推廣信息,用戶看到的不純粹是廣告,而是社交動態,廣告點擊率會大幅提升,成本則顯著下降。
騰訊稱,其社交廣告點擊成本低于業內平均40%;注冊成本平均低于目前的60%。而日引流上則達百萬以上。
此外,騰訊還開放API給廣告主和第三方,用于數據分析和企業營銷平臺管理。
目前,QQ空間開放平臺、微博微空間已先行一步打通,并為第三方廣告主提供開放式營銷服務,后者的社交廣告可在QQ空間和微博同時投放,還可選擇鏈接到企業微空間,或QQ認證空間。
對廣告主而言,功能上可實現內容、權限、用戶管理后臺互通;而商業化、互動活動、社交廣告則實現顯示互動。
以購物分享社區美麗說、蘑菇街為例。它們已通過社交廣告實現精準營銷,用戶注冊成本低于傳統渠道50%,低于搜索引擎80%。
但劉勝義坦言,中國社交廣告只是剛開始,目前人均產生的廣告價值不高,在ARPU值上騰訊有很大提升空間。
接下來騰訊各媒體產品將進行升級。騰訊網將向社交集成、產品智能、資訊交互發展,微博將走向智能化、內容簡約化,視頻則朝移動化和社會化發展。
《公眾風潮:互聯網海嘯》作者喬希·貝諾夫表示,中國消費者社會化生活時間更加碎片化,社會化媒體還沒有出現Facebook或Twitter那樣一家獨大局面,更需整合和跨平臺發展。
Facebook、Twitter重構著全球廣告業。馬化騰前不久公開表示,Fecabook根據社交行為將人劃分,可針對不同屬性做廣告,這是一個沒有挖掘的寶藏。
Facebook確實充滿誘惑力。數據顯示,2011年其營收為37.1億美元,85%來自于廣告,凈利10億美元。eMarkter預測,今年全球將有14.3億社交網絡用戶,同比增長19.2%。
騰訊90%的營收來自用戶付費,如能成功復制Facebook模式,不亞于再造一個騰訊。
bShare2012年第一季社會化平臺數據報告顯示,騰訊微博首超新浪微博,已成QQ空間外國內第二大分享平臺。
對手也在移動。新浪微博商業化進程正在加速,已發出一份幾乎涵蓋所有廣告位的明確報價。它將在本季推出基于用戶資料和興趣研發的精準廣告系統;下半年推出針對中小企業及其他小客戶的自助廣告系統,并上線基于應用的移動終端廣告系統。
馬化騰到達“新大陸”還有不短距離。眼下他需要將轉型故事向公眾尤其資本市場講得美好些。因為,騰訊的估值似乎被低估了。此前,瑞信給其社交網絡的估值是170億美元,占總體估值的38%。
而它的路障還在。封閉、壟斷的印記至今未能消除。半年來,網易、艾睦等企業對它頻發抄襲質疑。(來源:《第一財經日報》文:劉佳)
《全球社會化媒體營銷行業研究報告》
人工智能技術及其應用的發展歷史雖然只有短短的50余年,但是它作為信息技術的前沿領域,對社會經濟和發展的影響卻越來越大。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大潮中,許多國家意識到基礎教育領域開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必要性,努力把人工智能列入技術類教育的教學內容中。作為師范類院校,教授人工智能課是有必要的。?
(1)為部分優秀的學生將來做更深入的研究打堅實的基礎。在面向知識經濟的今天,研究獲取、表示和使用知識的人工智能學科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目前人工智能研究被列為中國高技術領域的重點之一。以專家系統為代表的智能化系統在信息技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高等教育中開展人工智能教育和智能化系統的研發,不僅是計算機科學的應用,也是促進各學科服務于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使人工智能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普及和深入,教育重心必須要下移,即從研究生教育向本科教育普及。開展本科層次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在本科高年級開設相關選修課。開展人工智能教育,不僅能夠更好地發揮高等院校的育人和科學研究功能,而且能為學生拓寬專業路徑,擴大自主學習空間和發展個性創造條件,同時也為營造一個使學生不僅有寬厚、扎實的理論基礎,且具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環境。?
(2)為將來從教的學生積聚大量的知識。英國早在1999年,人工智能課程已經作為選修課出現在中學的信息與通訊技術(ICT)課程中。許多中小學還通過機器人競賽活動來激發中小學生學習人工智能的興趣,使學生不僅提高了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多種思維方式,獲得了更多的創新空間。美國現行的中學信息技術課程設置中,將人工智能的內容作為“媒體與技術”層面對12年級學生的要求。澳大利亞的部分中學開設的信息處理與技術課程,人工智能、信息系統、算法和程序設計、社會和倫理道德、計算機系統分別作為5個主題共同構成了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在該課程的大綱中規定,人工智能部分的教學內容在高中第3學期為12年級的學生開設,教學時間為10周。?
在我國,多年以來中學奧林匹克信息學競賽中一直包含有人工智能相關的題目,涉及啟發式搜索、博弈、智能程序設計等問題。2003年4月,我國教育部正式頒布《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首次在信息技術科目中設立了“人工智能初步”選修模塊,標志著我國高中人工智能課程的正式起步。?
我國的新課程標準頒布后,教育部評審并通過了分別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廣東高教出版社、地圖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和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5套高中《人工智能初步》教材,并開發了相應的教輔材料,包括教師用書和配套光盤等。為了配合中學人工智能課程的實施,國內也推出了一些適合中學生學習與體驗的人工智能軟件和網絡資源。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也逐步關注中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開展并將其作為畢業論文的研究選題。一些師范院校適應形勢要求,已為師范生開設了與此相關的選修課程。?
2 人工智能的教育及教學條件現狀?
通過對本人多年的教學過程進行總結,我校的《人工智能》課程教育現狀可總結為如下幾點:?
(1)理論知識充裕。但與實踐相脫節,特別是在智能科學技術的教育教學方面。盡管知識面相當廣泛,而人工智能理論的普及教育以及智能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仍然十分滯后。?
(2)同其它普通高等院校一樣,在本校,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尚未普及,甚至比不上其它院校。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及創造精神。?
(3)缺乏配套實驗教材,實驗教學內容缺乏,無法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只有開設實驗項目,才能使人工智能的相關知識具有研究性和綜合性。?
(4)對中小學智能教育的深度及教學方式、教學特點缺乏研究。做為師范類院校,我認為在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教育的基礎上,要緊抓中小學智能教育的特點對師范類學生進行相關的教育與培訓。?
相對于教育現狀,我校的《人工智能》課程教學條件現狀要稍好一些,其狀態如下:?
(1)教材使用國家級規劃教材,此教材非常系統地介紹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應用技術,適合本科及研究生使用。在我們的授課過程中,也會適當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國內其他先進教材,如中南大學蔡自興教授的《人工智能及其應用》等。?
(2)為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我們準備了多種類型的擴充性學習資料,加強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包括:課程相關雜志和書籍目錄,以及部分重要的參考文獻,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網絡資源如優秀BBS、新聞組、網址等。 它們包括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本領域研究的前沿動態等。 使用表明,學生非常樂于查閱這些資源。 使學生能通過使用這些資源進行一些人工智能程序設計,探討一些問題,在課堂討論中展示他們的收獲。?
(3)校園網的普及與不斷優化使本課程有優良的實踐性教學環境,能充分滿足教學需要。我們擁有較充足的多媒體教室和網絡教室,為實現本課程教學提供了物質保障。在網絡資源建設方面,全校辦公室、教室、學生宿舍和教師宿舍都以寬帶網相連,這些硬件設備對本課程教學發揮了重要作用,使本課程教學質量得以明顯提高。?
3 人工智能教學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針對我們現在所采取的教學方法,我認為存在許多不足,如教學方式比較單一,教學內容偏重理論講解等,為此,提出以下教學方法的改革:?
(1)通過多種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的學習效果,直接受到學生興趣和參與意識的影響。一般來講,《人工智能》作為一門前沿課程,開始學生學習興趣很大,當開始接觸到抽象理論知識及部分算法時,學生往往感到不易接受。 我們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 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包括鼓勵學生參與某部分知識的擴充性資料查找,預留一定時間請學生負責對此內容進行講解,布置學生對某個基本成型的實驗進行糾錯及驗證,降低問題解決的難度。學生因此產生興趣從而做更深度研究。?
(2)進行啟發式教學。 我們可以嘗試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請學生思考,啟發學生求解這些問題,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和解決方案,然后擺出教材中的解決方案,并與同學所提出的觀點進行分析和比較,這足以加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和參與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課堂辯論與交互式教學。 組織課堂辯論,討論的議題可定位為譬如人工智能是否能超過人類智能等有爭議的問題。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展開激烈爭論,激發了學習潛能,明確了學習目標。當然師生間的交流方式還有很多,如郵件互發、QQ留言等,也可在課程網站中的互動平臺進行交流。?
(4)分層次因材施教。 在授課過程中,通過對每個具體學生的學習進度、課堂作業情況進行及時評估,對學生提出進一步的學習建議和指導, 實現個性化的教學。 對優秀學生探討,可以在教學設計和實驗設計中要求其選作部分探索性、創新性的功課和實驗,以發揮學生個性優勢。對于有意于將來從事中小學教育的學生可以在機器人及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現狀等知識層面對其做問題講解。而那些看似缺乏興趣的學生,我們可以用多媒體手段如播放人工智能相關電影及科學小片引起其興趣,實行逐步引導的教學過程。?
另外,我們可以嘗試雙語教學。 采用中文教材和講授的同時,注重在課程中的關鍵詞同時用英文表示,并適當指定英文參考短文和英文參考書。使學生能夠接觸國外文獻資料,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獲得更寬廣的知識。我們也可以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將一些人工智能網絡上的虛擬實驗給學生進行課外上網練習,從而使學生了解算法的具體運行過程, 通過參與達到知識的理解,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術。?
根據現有的條件,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和網絡課程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豐富表現形式,利用網絡課程的交互性、情景化等特點,構筑以學生為主體的《人工智能》課程現代教學模式。 對于抽象知識,可通過動畫和視頻演示,通過聲音和圖像展示人工智能的歷史、人物和前景,做到學生直接而深刻地看到知識的內涵外延。網絡課程能較好地實現交互并使學習過程情景化,通過網絡課程的課堂練習和章節練習,教師可以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給學生提出學習建議,從而提高學生的研究力和創新力。我們也可以給學生播放中學《人工智能》課程課堂教學錄像,以使學生看到初高中學生的知識范圍及深度;同時給學生播放現有的《人工智能》科學成果,讓學生看到理論背后的實踐;也可以播放科幻片,激發學生想象的翅膀從而有興趣把人工智能作為將來深造的方向。《人工智能》是一門較新的課程,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不僅要靠教師,也應增加硬件設備的投入。如果人工智能能采用智能輔助教學系統或機器人輔助教學過程逼真、形象,一目了然,這樣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尤其是提高學生的觀察判斷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人工智能實踐教學設計的探討?
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量開設一些實驗和設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并加深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降低理論的抽象度,提升理論的實用性。在近兩年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會適量加入一些人工智能語言的教學過程。例如,在講解了“野人與傳教士過河”等問題后,我們可以讓學生使用Visual Prolog或者C ?++?對算法進行實現;在講解 TSP 問題的遺傳算法解決案例后,指出編碼方案、初始種群大小、進化代數、交叉率變異率等因素對求解結果的影響,并要求學生通過實驗的方式來分析、理解這些問題,并提出“尋找更有利的解決方案”等問題。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后,為解決這些問題,學生會在課外主動查閱相關文獻、相互討論以實現他們所設計的方案,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善于鉆研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熊德蘭,李梅蓮,鄢靖豐.人工智能中實踐教學的探討[J].宿州學院學報,2008(1).?
[2] 何元烈,汪玲.“Visual C ?++?”在“人工智能”教學中的應用與探討[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8).?
關鍵詞: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10-00-01
引言
當今世界袁計算機技術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重要基礎,它對人類經濟、社會及生活各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已經滲透到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面,而且多媒體應用技術也成為新世紀人才必備的技能,然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對多媒體應用技術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多媒體技術作為計算機領域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我國主要有以下方面的技術應用。
一、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概述
以計算機為核心,交互綜合處理圖像、文字、音頻、活動視頻、動畫等多種媒體信息,而且通過控制計算機讓這些信息建立連接,通過加工處理可以表示出豐富、復雜信息的信息技術。多媒體需集合多種技術如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聲像技術等,其主要包括視頻、音頻、文字、超媒體鏈接、數據壓縮、數據解壓、媒體同步、高性能大容量光學存儲、多媒體網絡通訊等,它的特點具有集成性、復雜性、交互性、實時性。1984 年蘋果公司首先引入映射、窗口、圖符等技術,同時也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多媒體計算機。
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計算機多媒體的研究技術的重心任務已經漸漸的發生的轉移,這能夠極大改善了人們在對信息的交流和傳遞出現的問題。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的視頻音像的技術、計算機的技術、生活中通信的技術等等都能夠合理的結合在一起。合理的解決這一個很重大的問題。
(一)數據、圖像處理的應用
計算機的多媒體計算在數字化的時展就需要面臨著大量的數據轉發、存儲和傳輸等等。數字化基本已經成為了視頻和音頻信號的主要產物,這也就給存儲器中的存儲容量、通信的干線、圖像的處理等等一系列的多媒體技術的處理打好了基礎。
(二)音頻處理的應用
在計算機多媒體中常見的視頻文件的格式有很多種,常見有:WAY文件、VOC文件、htlDI文件、AIF文件、SON文件和RMI文件等,這些主要就是用于對音頻信息的處理,主要的就是需要進行編制、語音的是被、文字的轉換等等技術問題。
(三)數據庫內容檢索的應用
在計算機多媒體常見的技術支持直線,多媒體的信息檢索。多媒體的數據庫、信息的操作系統、等等一些相應的操作系統都應該被應用到實踐的后部位。特別是對圖像進行處理和檢索的過程已經成為了一個系統應用放入最重要的部位也是一個熱點。其中對于內同的圖像處理檢索的過程主要就是根據科室的特點從圖像的資源庫中收索一些相關的詞語和描述的內容相似的圖像。
(四)遠程教育系統的應用
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簡稱CAI)是在計算機輔助下進行的各種教學活動,以對話方式與學生討論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進程、進行教學訓練的方法與技術。CAI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個人化學習環境。綜合應用多媒體、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識庫等計算機技術,克服了傳統教學方式上單一、片面的缺點。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縮短學習時間、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實現最優化的教學目標。遠程教育是指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教育組織之間的傳授形式不再局限于面對面或是點對點,而是可以進行分離式教與學。尤其是在因特網的支持下發展形成的現代遠程教育,使遠程教育的手段有了質的飛躍,極大地優化了多種媒體教學的組合模式。
(五)多媒體技術在通信系統中的應用
多媒體技術在通信系統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數據壓縮技術和數據的同步這兩個方面。在多媒體數據壓縮技術方面:多媒體技術壓縮技術主要是處理數據、文本、圖像。在通信系統的實行過程中數據的壓縮是必須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因此在不影響或者提高視頻、音頻的質量的前提下,按照壓縮編碼標準對各種音頻和視頻信號進行相關處理.減少其通過對音頻、視頻所占內存,提高壓縮率。從而能夠使通信過程中傳輸信息、圖片、視頻、音頻的時間和空間,進步的促進通信系統的日常化應用。多媒體技術壓縮技術在通信系統所表現出來的優越性,使得多媒體技術在通信系統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在數據的同步方面:數據同步技術在通信技術領域也得到廣泛的應用。對于視覺、聽覺、觸覺信息,多媒體技術都可以進行處理。計算機系統的響應處理子系統隨著支持的媒體增多越來越多。這樣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使得通信技術打破了地域限制,加強了交互性。使得電視、網絡的應用得到廣泛的發展。讓人們能夠及時的掌握最新的信息,從而為各種決策奠定基礎。
(六)媒體技術在工業領域中的應用
多媒體在工業領域的應用主要表現在多媒體PC的使用。隨著家用pc市場的不斷開拓,企業開始向工業自動化進程邁進,各種信息處理技術被廣泛的應用其中。工業的自動化離不開多媒體技術在信息綜合處理方面的優勢,特別是多媒體信息儲存的海量化、傳輸的方便化、內容的多樣化方面,正因為多媒體技術在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員工的技術能力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因而在工業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計算機的多媒體計算是一門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電子信息技術服務。在過去人們用幾個幻燈片加上聲音就是多媒體。而今天隨著計算機通信網絡的不斷發展,加上數字化影像技術的快速發展,就給計算機多媒體披上了一層新衣,賦予了新的意義。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多媒體的應用范圍也是越來越廣,多媒體的技術知識也是越來越重要。其總體的發展趨勢也是最好的,更具有相互的交流性,能夠更大范圍的服務,創造一個更加方便的社會。
參考文獻:
[1]劉丹 試析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期刊論文]-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 2014(5)
[2]宋晶 試述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期刊論文]-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3(16)
【關鍵詞】 學習績效;個性化教學;個別化交互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 (2009) 02―0083―05
隨著網絡教學的快速發展,網絡學習已經逐漸成為人們實現終身學習的重要方式,然而網絡學習的績效很令人擔憂,研究人員也逐漸意識到網絡學習績效的問題。網絡學習績效的高低是評價遠程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之一[1]。日益普及的網絡學習與較低的學習績效之間的矛盾,將嚴重阻礙網絡教學的進一步發展。所以,有必要從網絡學習低績效的成因出發,以網絡教學交互的設計作為突破口,尋找提高網絡學習績效的最佳方法。
一 網絡學習的低績效成因分析
網絡學習的低績效現象主要表現為:學習時間利用率低,學習資源大量浪費,學習方式過于陳舊[1]。章國英[1]系統分析了造成低績效現象的主要原因來自學習者、學習資源、學習支持三個方面。我認為,學習者是網絡教學的消費者或買單者,正如皮鞋商不能以生產的皮鞋尺碼來要求消費者的腳一樣,而是應該盡量地為消費者提供最合適的皮鞋,所以,網絡學習應該是一種個別化的學習,應該是一種適應個別學習需求的個別化教學[2]。學習資源和學習支持由教學服務機構提供,他們并不完全了解教學交互的全部,對網絡教學交互的理解僅僅局限于設計菜單導航、架構教學論壇或聊天室、提供課件、筆記、練習題等。于是網絡課程大多變成了課堂教學的簡單搬家,簡單的將教學內容呈現在網絡上。因此,造成網絡學習低績效的本源對“個別化教學是網絡教學的最終目的”這個根本目的的理解偏差,根本原因是對網絡教學交互的研究缺失。
教學實踐證明,交互性是網絡教學的靈魂,直接決定整個教學的過程及其結果,對于學習者的知識獲得、技能培養、興趣激發以及正確學習動機與態度的形成,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Sims[4]也認為,網絡教學環境中的交互是學生建構知識和發展能力的必要而且基本的途徑,對于成功的學習過程和學生的個人探究具有潛在價值。交互型媒體的交互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習者與學習內容、學習者與教師以及學習者與其他學習者的交互效果[5],這也會直接影響學習者的學習績效。所以,要解決目前網絡學習中普通存在的低績效現象,就要從設計個別化的網絡教學交互出發,體現網絡學習的個別化需求。
二 個別化交互的系統設計
網絡教學交互是指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為主動完成當前知識的意義建構,而與學習環境之間發生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和人際關系的組合[6]。Bates[7]按照交互發生的范圍,將教學交互分為個別化交互和社會互。個別化交互是指學習者與學習資源之間的模擬交互,社會互是指學習者與教師、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家人朋友之間關于學習的直接或間接交流。
目前各類網絡教學的設計都片面強調學生是學習主體、應自主學習,簡單的用多媒體形式展示課程材料,通過課件、資料等的堆砌完成網絡課程的開發,這種單一的、靜態的課程組織模式僅僅是課堂的簡單搬家,并沒有本質的突破。網絡教學中學習資源的個性化組織已成為網絡教學必須考慮的問題。另外,學習者往往因為不能及時得到想要的學習資料,而出現網絡迷航、學習動機下降等問題。所以,個別化交互的設計與實現,即如何向學習者提供個別化的學習資源,是網絡教學實現個性化學習的重要前提與基礎。
個別化交互的設計是使網絡學習更適合學習者個人的特征與需求,從而使網絡學習更為高效、更具個性化。實現個別化交互主要包括以下兩個關鍵環節。
1 學習診斷
學習診斷,就是利用一些經過測量理論校定的測試練習題對學生進行測試,并根據學生的反應情況來估測學生能力以及領域知識的掌握程度。[2]學習診斷是實現個別化交互的必要前提,系統動態組織學習內容和提供個別化學習提示都要以學習診斷的結果作為參考和依據。通過學習診斷可以為學習者建立學生模型,進行適當的分析后可以指出沒有掌握的知識點和給出學習建議,并進一步為學習者推薦下一步需要瀏覽的材料。
2 提供個別化的學習材料
系統應能根據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和認知結構推薦最合適的學習材料。當前大多數網絡課程都采用單一的模式,靜態地組織課程內容,網絡課程體系和內容都是預先設置的,缺乏滿足各種類型學習需要的個別化學習機制。主要原因是,現有的網絡課程絕大多數都是以課程為基本單位進行整體設計,整個網絡課程不可拆分,再加上教學信息和教學交互的生成是依靠預設的存儲信息和交互邏輯,因此在使用時要實現課程內容的定制就非常困難。同時由于學習目標一般也是預先設置的,難以針對每個學習者的特征提供與之匹配的學習任務[8]。基于這種網絡課程的學習不是個性化學習,而僅僅是一種基于豐富學習資源的自學,最后的結果往往造成學習的無組織性和學習的迷航。
三 學習診斷的實現
學習者個別差異的存在是一種無法回避的事實,不同的學習者對學習的內容存在著不同的需求。學習內容個性化的具體表現就是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能力、興趣愛好和認識方式特點來選擇實現自己學習目標的內容[8]。網絡教學應該打破傳統學習群體的概念,把學習者作為單個個體來看待。每個學習者都有自己的認知特點和認知結構,所以每個學習者都擁有自己的學生模型。
學習者的學生模型參照教育信息化標準委員會的CELTS-11規范進行了調整,把學生模型分為基本信息庫、學習者能力庫和學習行為庫三部分(見表1)。
基本信息包括與管理有關的學習者個人信息以及認知結構、學習動機、學習能力、學習風格等部分。個人信息依據CELTSC制定的學習者模型規范,包括姓名、電話、電子郵件、國籍、民族、籍貫、出生日期等。學習者的認知結構、學習動機、學習能力、學習風格等信息,主要在學習者注冊階段進行采集,學生Agent會向學習者傳遞一份調查問卷,通過學習者的回答初步診斷、分析學習者現有的認知結構,了解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包括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和學習風格,據此初步建立學習者的學習模型。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習者的認知結構和學習動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
學習者能力庫和學習行為庫是動態生成的。學習者能力庫是反應學習者在自己選修課程中的能力值或技能狀態。學習者能力庫包括課程能力值和課程單元的能力值兩種,我們定義的學習者的課程水平由課程能力值和該課程下每個課程單元的能力值組成。學習動作庫是為了能及時反映學生知識能力和技能狀態的變化過程,可以從服務器端、客戶端和端跟蹤、采集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學習行為數據[9]。我們把每個學習行為都看做一個學習事件Action,可以用學習行為主體subject(即學生編號)、學習行為類型class、行為對象object、行為的結果result、行為時間time等來描述,即Action=。這些過程化信息經記錄和模糊處理后,存儲在學習行為庫中。
學生模型將伴隨整個學習過程,主要由學生Agent通過學習診斷,主動的獲得用戶產生的有效數據,如學習者的學習時間、課程點擊情況、提出的問題、參與討論的情況、完成的調查、作業或測驗等,并根據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建立和維護學習者的學生模型。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四 提供個別化的學習材料
1 建立課程體系
據我們對多所高校網絡課程的調研分析發現,大部分網絡課程內部的學習路徑是直線型的,學生自主確定學習路徑的可能性很小;課程之間沒有任何聯系,當學生發現一些知識上的缺陷時,不能立即找到先行課程的鏈接;評價學習者的方法大多采用測驗的形式,單一的評價手段中缺乏個性化評價。所以我們通過課程規則庫來定義個性化的課程體系,主要考慮以下四個方面。
(1) 基礎構件
首先要考慮如何定義網絡學習中的基礎構件。我們不是簡單的以課程作為設計和開發網絡教學的基礎構件,而是從系統架構的角度考慮,建立粒度適中、能在不同學習情境下重復使用的數字化教學構件,即學習技術標準委員會(LTSC)提出的學習對象的概念。學習對象是基于單一目標,建立在靜態或交互內容和教學實踐活動上,以元數據標識的新型輔助教學構件[10]。學習對象是構成網絡課程的基本單位[11],也是個別化學習材料的基本組成單位,課程材料庫是以學習對象為基礎架構的。整個課程體系是按類別、課程、單元組成一個層次結構,每個課程單元是一個最小的認知單元,因此以課程的一個單元(unit)作為一個學習對象,如果一個單元的知識點過多,允許將一個單元分割為若干個子單元。以課程單元為單位的學習對象至少包括說明、內容、練習(或測驗)和評估等四個部分[11],并按照SCORM標準進行元數據描述和內容封裝。
(2) 內在的邏輯體系
我們依據課程之間、課程單元之間存在著的邏輯關系來初步建立課程體系。據研究發現,各課程和課程單元之間往往不是簡單的順序關系,而是一種樹狀的層次關系,這種關系構成了一個前提關系網絡[12]。前提關系會有三種可能的情況:假設課程A是課程B的前提,意味著先要完成課程A之后才能學習課程B,那么在課程規則庫中就添加一條規則AB;假設學習課程C的前提是課程A和課程B,意味著先要同時完成課程A和課程B之后才能學習課程C,那么就在課程規則庫中添加規則A∧BC;假設學習課程C的前提是課程A或課程B,意味著先完成課程A或課程B之后才能學習課程C,那么就在課程規則庫中添加規則A∨BC。我們把課程或課程單元之間的這種層次關系命名為“課程規則”,在設置課程時加以定義,如圖1。
(3) 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課程體系中還應包括課程的評價管理。完成一個課程的標準要根據預定的學習目標來確定,但形式可以多樣化,除了普遍的綜合性評價外引入一些過程性評價手段。對于課程的完成條件可以設置五種:學習完所有材料、學習完一定比例的內容、學完指定的材料、通過所有測驗、通過指定的測驗等。這些條件可以是單個使用,也可以作為復合條件使用。如圖2中就是設置復合條件作為該課程的完成條件。
(4) 材料的難度體系
對于大多數課程來講,課程材料都有難易之分。給學習者提供難度合適的課程材料對于個性化網絡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非常困難的課程材料會使學習者感到灰心,相反,過分容易的課程材料會使學習者缺乏挑戰的感覺從而浪費時間。所以課程體系中,還包括課程材料的難度等級的定義:假設C={C1,C2,C3,C4,C5},是一套包含了五個難度等級的課程材料難度系數。C1表示非常容易,值為-2;C2表示容易,值為-1;C3表示適中,值為0;C4表示困難,值為1;C5表示非常困難,值為2。同一課程單元可能存在不同難度的課程材料,教師Agent(一個能模擬教師部分行為的程序)會根據學習者對應某課程單元的能力值提供難度合適的課程材料。
2 推薦學習材料
首先學習者要選擇自己要學習的課程,選擇課程可以通過三種途徑實現:學習者可以由教師為他指定學習的課程;學習者可以從課程目錄中選出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學習者也可以使用合適的關鍵詞或學習者的知識水平搜索出相關的課程單元。接著,當學習者選擇了一門新的課程之后,系統列出針對所修課程的水平測試問卷,通過測試獲得該學習者對應所修課程的初始課程能力值和對應課程單元的初始能力值。根據學習者現有的課程水平來決定,學習者將從哪個課程單元開始學習以及具體需要學習哪些課程單元。如果學習者的課程水平過低甚至低于基本水平值,系統能根據規則庫定義的課程體系為學習者推薦先行性課程。
學習者進入課程學習后,教師Agent根據學習者的現有水平(即學生模型)和嚴格的課程課程(即課程體系),從龐大的課程材料庫中篩選出個別化的學習材料(如圖3)。在學習過程中,學生Agent記錄學習者的每一次回答和做出的響應,記錄下每一次學習行為,從而分析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并更新學習者的課程能力值和課程單元能力值。與此同時,新的課程能力值和課程單元能力值將傳送給教師Agent,教師Agent能及時為學習者重新選擇更合適的課程材料。這種反復推薦的循環過程將一直伴隨整個課程的學習,直到學習者根據要求完成了課程所有單元的學習任務。
課程完成后,教師Agent的推薦仍然在繼續,它會根據課程體系中的層次關系,為學習者推薦幾門后繼課程,供學習者參考使用。
3 課程材料的自我調整
課程材料的選擇主要是依據學習者的課程能力值,這種基于學習模型的課程推薦的方式是一種很好的解決個性化學習需求的方法,這必須要建立在一套科學而合理的課程材料的評價體系之上。傳統的做法是,由課程專家決定課程材料的難度參數。但是,這種做法并不合適,因為大多數課程專家不是學習者,而且課程材料的難度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會因為某些條件的變化而引起課程材料難度的變化。為了滿足真正的需要,本系統是基于合作性投票的方式對課程材料的難度進行自動化調整。也就是說,課程專家首先初始化課程材料的難度參數,然后依照學習者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課程材料的難度參數。在大量學習者使用了這個學習系統之后,課程材料的難度參數逐漸變得合理而穩定。
課程材料的難度參數是兩方面的線性結合物,一方面來自專家的定義和說明,另一方面來自學習者的評定,并且兩者所占的份量是不同的。為描述我們提出的方法,做如下定義:
基于學習者合作投票的第j項課程材料的評級難度: ;(公式1)
表示在學習者的合作投票以后的第j項課程材料平均難度參數, 表示給予第j項課程材料i等級反饋響應的學習者人數, 是評價第j項課程材料的學習者的總人數,當且僅當 。
調整過的課程材料難度:
;(公式2)
是基于學習者合作投票的第j項課程材料的調整后難度參數, 表示課程專家給出的第j項課程材料的初始難度,w表示專家評定的初識難度的所占權重。
教師Agent能利用公式2在課程數據庫中自動調整課程材料的難度參數,這是基于由課程專家定義的課程材料難度和由學習者合作投票決定的課程材料難度,然后加以線性化結合的課程難度參數。
五 小結
網絡教學系統中,要提高網絡學習績效,可以通過提供智能化的個別化交互實現。本文從個別化交互的研究角度出發,通過智能Agent技術模仿教師的部分行為,深入研究了網絡教學的個別化交互模型,通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中小學信息化建設項目教育績效評價研究”的理論研究和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十一五規劃課題“網絡教師研修平臺的設計與開發”的實踐探索,在個別化交互的網絡教學平臺方面做了初步研究,希望能夠對未來個性化學習和個別化交互的研究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章國英,網絡環境下遠程學習低績效現象成因及解決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06,12:36-38.
[2] 余勝泉.適應性學習――遠程教育發展的趨勢[J].開發教育研究,2000,3:12-16.
[3] Juei-ni Sun & Yu-chen Hsu. The Effect of Interactivity on Web-based Instruction Learners' Attitude,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s[R].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2005.
[4] Sims, R. Interactivity: A Forgotten Art? [EB/OL].
[5] 陳麗、劉慧瓊,媒體界面交互性設計的流程和原則[J].中國遠程教育,2006,4:22-30.
[6] 戴心來,陳齊榮.網絡課程的教學交互及其設計研究[J].網絡教育與遠程教育,2005,9:69-72.
[7] Bates. Interactivity as a criterion for media selec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J]. Never Too Far, June 1991, vol. 16:5-9.
[8] 王忠華,余艷.網絡課程的個性化及其構建[J].現代教育技術,2008,18(3):79-83.
[9] 劉宇,解月光.動態學生模型與智能支持服務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6,10:94-98.
[10] 李毅強,楊貫中.基于學習對象的課程構建[J].科學技術與 工程,2005,5(22):1733-1737.
[11] 路秋麗,余勝泉.面向學習對象的網絡課程設計與開發[J].中國電化教育,2005,1:75-80.
【關鍵詞】富互聯網應用;富媒體課件;桌面特性;交互
引言
富互聯網應用(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簡稱RIA,是為了提高用戶體驗的豐富性而出現的一種新型Internet應用程序,具有高度互動性和豐富UI功能[1]。RIA的出現與繁榮標志著富媒體時代的到來,富媒體最重要的特征不在于提供圖文、動畫、音視頻等豐富的媒體表現形式,而在于賦予用戶前所未有的交互體驗,這種交互體驗表現在選擇的主動、創作的自由和無限擴展。我們可以自由選擇、設定、甚至創作極富個性的數字內容,并擴展到瀏覽器、桌面、移動設備、智能終端等多種形式的應用環境。當前兩類RIA技術備受關注,一個是以Silverlight為代表的基于瀏覽器RIA,一個是以AIR(Adobe Integrated Runtime)為代表的桌面RIA。瀏覽器RIA技術力圖使瀏覽器具有豐富的桌面特性,將瀏覽器變成Webtop(見圖1),桌面RIA架構則試圖模糊桌面與瀏覽器應用之間的界限,在桌面及其他終端部署極具互動的網絡應用程序,甚至于丟棄Webtop而帶領Web應用進入純粹的桌面時代。總而言之,兩者在理念與技術上趨于融合,都試圖結合豐富的桌面特性實現桌面或其他終端與網絡服務的無縫互聯,支持Silverlight的理念是“瀏覽器(網絡)即桌面”,而支持AIR的理念是“桌面即網絡”。
圖1 兩種RIA技術理念與技術特性的融合取向
我們暫且不去討論以上兩類技術的優劣,二者把桌面特性與Web特性相結合的技術架構顯然為信息資源的設計開發提供了新型的架構方式,為教學資源與過程的組織以及技術平臺的實現都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思路。多媒體課件是組織教學資源與過程的重要載體之一,是信息化教學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可以斷言:在此技術架構支撐下,一種新的課件類型即將形成,那就是富媒體課件(Rich-Media Courseware)。從運行平臺的變遷看,富媒體課件跨越了單機課件和網絡課件進入第三個階段,即跨平臺的桌面與Web互聯階段。
一 富媒體課件
學習通過教學交互來實現,教學交互是學習過程的基本功能屬性。任何類型的課件,無論是輔助教師教學還是支持學生自主學習,均是“通過有效的教學交互改變學生,并使這種改變逐漸接近教學目標【2】”。根據“教學交互層次塔”理論(圖2),教學交互分為:學生與媒體界面的操作交互,學生與教學要素的信息交互以及新舊概念交互。信息交互與概念交互以操作交互為條件和技術保障,操作交互是媒體界面交互性和學生操作媒體熟練程度的綜合體現,是媒體設計和開發的重心[3]。富媒體課件區別于單機課件和網絡課件的本質特征在于提供了豐富的操作交互形式。
圖2 教學交互層次塔模型[4]
1 富媒體課件與“富”的內涵
富媒體課件是RIA的教學應用,RIA的基本特征是豐富的桌面特性+富終端與網絡互聯,因此我們做如此定義:結合桌面特性實現桌面或其他終端與網絡互聯,并具有豐富的操作交互形式的教學軟件。“富”媒體與“多”媒體的概念在兩個不同用字上凸顯其涵義:“多”媒體強調媒體表現形式上的“多”,而“富”不僅包含對媒體表現形式上的“多”的概括,還包含對基于桌面特性的操作交互形式的“多”的表達。同時,“富”還體現在媒體跨平臺運行,其運行平臺具有包括移動設備、PDA在內的多種終端形式,即“富”終端。
2 富媒體課件的技術特征
(1)桌面特性與Web特性的融合
桌面特性提供超越Web特性的交互體驗。Web特性的優勢在于利用Internet信息服務使資源訪問和交流共享的范圍遍及至互聯網的任何角落,同時Web應用分層架構、易于部署。傳統的Web應用開發是基于頁面的、服務器端數據傳遞的模式,把應用程序的表示層建立于HTML頁面之上。這種基于頁面的Web應用漸漸不能滿足網絡用戶全方位的體驗要求。交互媒體Flash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Web頁面的表現形態,并提供了類似桌面的交互能力,然而在諸如利用本地資源改善交互性能,集成對桌面文件、系統任務的調用,緩沖數據離線操作,本地存儲以及信息推送等方面,基于瀏覽器頁面的Web應用幾乎無能為力,而對于像三維渲染(涉及虛擬現實等應用)這樣的基于大運算量的交互更是低效。桌面特性的運用彌補了上述不足,整合了Web特性的桌面交互成為Web頁面交互與本地交互的完美結合,而且這種結合基于現有網絡應用程序架構(如J2EE和.NET)及Web技術,并非傳統的C/S實現模式。
圖3 Web特性與桌面特性的融合
(2)桌面或其他終端形式與Web互聯
無論是單機課件還是網絡課件,桌面和Web界面(瀏覽器)之間總存在一種明確的界限,單機課件單機運行,網絡課件網絡運行。單機課件到網絡(如PowerPoint、Authorware、方正奧思等工具制作的課件通過網絡)就等于加上了瀏覽器的外殼,因安全沙箱(Security Sandbox)限制而喪失訪問本地功能和部分桌面特性;網絡課件在桌面運行,也要借助瀏覽器,使用桌面特性將極為困難。Flash似乎是個特例,既能以插件方式嵌入瀏覽器頁面,也可以于桌面,然而需要指出,桌面運行的Flash借助Web應用程序可以實現訪問網絡服務,但訪問本地資源極為有限且要為獨立播放程序,若借助第三方工具集成訪問其他應用的功能,則又喪失使用網絡服務的能力。某些如VB或Delphi等軟件開發的單機課件可以嵌入Web控件或以Sockets或者TCP/IP等協議完成C/S模式訪問網絡,但這種結合具有若干局限性。對于C/S模式網絡課件與富媒體課件的區別,在此文后面部分作了介紹。
富媒體課件在網絡課件基礎上又前進了一步。依托桌面與Web的互聯,富媒體課件模糊了單機運行與網絡運行的界限,既可以充分發揮網絡應用的優勢,同時表現出優異的交互性能和訪問本地資源的能力。隨著3G技術的成熟,其他諸如移動設備等網絡終端會實現與網絡服務之間更為流暢的無縫互聯,富媒體課件也因此會獲得更為廣闊的應用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體驗。
二 富媒體課件的交互特性
1 富媒體課件交互的基本特征
交互能力始終是衡量課件優劣的重要指標,課件交互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課件的質量和教學應用效果。操作交互是課件交互的實現基礎,操作交互的設計是課件設計和開發的重心。根據交互發生平臺的不同,我們把富媒體課件的操作交互分為不包含桌面特性的Web頁面交互和桌面交互(含其他終端交互),兩類交互的組合是是富媒體課件的主要特征。
當前,桌面已成為網絡媒體交互實現的主流平臺,集成Web特性的桌面交互也成為操作交互的重要形式。桌面交互彌補了Web頁面交互的諸多不足,使學生與媒體界面的交互變得高效和極富表現力,因此對多媒體課件的,如今不僅要考慮Web頁面,更要考慮如何部署到桌面環境或具有桌面特性的其他終端。所以,具有豐富表現力的桌面交互是富媒體課件操作交互的基本表現形式,是區別于其他類型課件的本質特性。需要指出,Desktop和Webtop均是部署包括富媒體課件在內的RIA終端環境,桌面交互并不一定發生在純粹的Desktop環境,也可能發生在具有桌面特性的Webtop界面。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 富媒體課件交互分層結構
桌面交互是富媒體課件的基本特征,富媒體課件依賴于桌面交互的存在而存在,但要實現其他層次的教學交互,還需要借助Web交互。兩者的關系是:沒有桌面交互,在Web交互也不可能發生;同時沒有Web交互,操作交互就變得毫無意義。Web交互的價值在于提供與學習資源、教師及學習同伴之間的信息交互,而桌面交互主要提供與課件及集成本地應用程序界面之間的操作交互。
圖4 富媒體課件交互分層結構
Web交互的實現架構就是Web應用程序的實現架構(見圖5),通常包括四層,分別為數據存儲層、網絡服務層、交互邏輯層、用戶界面層。當前客戶端界面包括四種,從基于HTML的頁面拓展至以瀏覽器插件,再到桌面和其他終端形式,逐漸從瀏覽器拓展至智能終端界面,最終達到在富客戶端無障礙部署應用。Web交互根據信息反饋的即時性又可以區分為同步交互與異步交互。
圖5 Web交互的實現架構
桌面交互處在Web交互的用戶界面層,實現學生與媒體界面的操作交互。因為結合了桌面特性,其操作交互的形式非常豐富。
桌面交互按響應方式可分為對象響應操作和條件響應操作。對象響應操作包括菜單交互、按鈕交互、(文本、語音等)輸入交互、熱區交互、熱對象交互、拖拽交互等。條件響應操作與對象響應操作區別在于交互響應的觸發機制不同,其響應發生在時間或運算邏輯滿足條件后。
圖6 桌面交互類型
桌面交互按操作功能可分為數據操作、文件與程序調用、與服務及終端的數據通訊。其中數據操作包括緩存及離線操作數據、本地數據存取、不借助Web應用程序的Web數據直接存取。文件與程序調用包括對系統任務、應用程序的調用和對本地文件的讀寫。與服務及終端數據通訊包括與Web應用程序之間的數據通訊和以點對點方式直接將信息推送至其他學生或教師的客戶端。
表1 三種類型課件性能比較表
三 富媒體課件與其他類型課件的性能比較
1 富媒體課件與單機課件的比較
單機課件與富媒體課件在媒體界面交互方面沒有明顯不同,借助本地響應,兩者在運行效率不會表現多少差異。然而單機課件不能廣泛應用互聯網資源,也不能實現學生與學習資源,學生與教師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實時或非實時交互,因此在信息交互方面無法與富媒體課件相比。單機課件較難實現數據交換和程序的更新,富媒體課件顯然在信息更新方面更勝一籌,富媒體課件則具有將更新信息迅速推送至客戶端的信息推送能力,即通過桌面對服務端更新狀態的即時響應,實現當服務器發出數據更新指令或任意終端更新數據并提交服務器,所有終端立即完成全局更新。富媒體課件雖然在實現架構上增加了桌面交互設計的部分,但應用程序的開發依舊基于主流的Web技術,程序的更新和改造變得非常容易,也因此具有良好的適應性,這恰恰是單機課件的痼疾,面對已被完整編譯的課件,幾乎無法單獨提取需要的一小部分素材,也常常因為一個課件元素的更新而改動整個課件。另外,通常單機課件需要安裝才能運行,而富媒體課件可以通過網絡,并通過下載少量客戶端運行數據到本地完成前端部署。
2 富媒體課件與網絡課件的比較
嚴格地講,我們通常所指的網絡課件應該被稱之為Web課件,即網絡課件是一種Web應用軟件,一般使用Web應用程序來開發,或直接把把單機課件為瀏覽器運行的Web網頁;另外一種網絡課件架構形式是C/S模式,這種模式需分別建立服務端和客戶端應用程序,一般以分布式結構進行網絡部署,運行于局域網環境,這類課件由于系統開發及維護成本過高且過多依賴于內部網絡系統環境,在市面上已不多見。富媒體課件與C/S模式的網絡課件在架構形式上有相似之處,其根本區別在于,富媒體課件基于現有Web技術來實現客戶端應用,并利用Web應用服務器實現廣域范圍的客戶端部署,在技術實現方式和的廣度上富媒體課件要遠遠優于C/S模式的網絡課件。富媒體課件是Web課件的發展,如果說網絡課件把單機課件的運行平臺升遷至Web環境,那么富媒體課件則是把網絡課件的運行平臺拓展至桌面及其他終端。
圖7 富媒體課件與網絡課件之間的關系
表2 網絡課件與富媒體課件的比較
表2詳細比較了多媒體網絡課件與富媒體課件在多個技術指標上的差異,在整合媒體能力、交互性、信息更新等方面,富媒體課件幾乎全面超越網絡課件。以下列舉了富媒體課件區別于網絡課件的顯著優勢。
(1)操作交互能力
在操作交互方面,富媒體課件具有桌面即時響應的強大交互,能夠實現視音頻的較為流暢的交互。網絡課件借助于富媒體、流媒體等技術實現對內容的動態表現,縮小了與單機課件之間在表現能力上的差距,但仍然達不到單機課件整合媒體的水平,無法對各種媒體形式加以豐富的表現,富媒體課件借助桌面終端能力彌補了這一差距。
(2)信息推送與更新
富媒體課件具有網絡課件不具備的信息推送能力,不僅可以象網絡課件一樣通過更新服務網站的信息來實現內容更新,而且可以直接將信息從客戶端推送至終端桌面,實現一處更新而全局更新。例如:通過網絡課件通過網站更新信息,要求終端學生必須打開瀏覽器,訪問網站后才可以看到更新的內容,有時候會出現因為沒能及時刷新頁面導致學生無法獲取到最新信息的情況;而富媒體課件的桌面特性避免了上述問題的出現,一旦服務網站信息更新,客戶端信息即刻被刷新,同時客戶端信息一旦發生改變并提交,其他桌面終端可以立即響應并更新信息或狀態。
(3)桌面集成
富媒體課件可以集成桌面功能,充分利用本地系統資源,擴展訪問其他應用程序,調用其他服務,使其他技術運用成為可能:如手寫輸入、語音輸入等多通道交互。
(3)本地存儲與離線操作
富媒體課件也可實現客戶端數據存儲和本地數據庫的訪問,從而完成網絡課件無法完成的離線操作,減少與服務端之間的數據往返,加快了交互響應的速度。
四 富媒體課件的支撐技術
富媒體課件屬于RIA程序,當前RIA技術主要包括RIA應用和RIA支撐服務。如表3所示:
AIR、Silverlight、JavaFX是開發富媒體課件的主要技術。也可以說,是這些基于桌面交互的新技術催生了富媒體課件,使網絡課件的運行環境拓展到桌面和其他終端形式,從而豐富了多媒體課件架構的類型。當前,兩大主流技術是AIR和Silverlight。AIR為RIA在桌面及其他終端的實現形式之一,結合Web與桌面的雙重優勢,并現有Web技術來開發桌面應用。AIR被譽為“將Web應用帶到下一個臺階”的技術【5】,簡單易學,開發迅速,是富媒體課件開發技術的首選。Silverlight則是跨平臺、支持多種瀏覽器的富媒體呈現技術,與Flash一起成為RIA在瀏覽器的實現形式。Silverlight試圖成為Web應用向桌面應用無縫過渡的解決方案【6】,其最突出的特點是使用XAML語言可以動態創建內容,靈活展現和組織已有的資源,所以并不象編譯好的Flash內容一樣不容易被搜索引擎分析和檢索,很容易被搜索引擎和資源系統收錄。
五 結語
富媒體課件作為一種新的多媒體課件類型,整合了富互聯網應用的技術優勢,在基于桌面特性的交互表現上大大超越了單機課件和網絡課件,為教學交互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設計空間和實現方式。富媒體課件的交互設計從技術角度分為Web交互設計和桌面交互設計,利用AIR或Silverlight結合現有Web應用開發技術可以方便地建立富媒體課件的交互架構【7】。對于學科教師和課件設計開發人員,需要把握富媒體課件的技術特征,充分挖掘新型架構方式下桌面交互的應用價值,提升教學交互設計的能力。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參考文獻
[1]Tom Noda,Shawn Helwig.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EB/OL].
[2][3][4]陳麗.遠程學習的教學交互模型和教學交互層次塔[J].中國遠程教育,2004,(3):25-28.
[5]沈建苗.Adobe AIR把Web應用帶到下一個臺階[J].電腦世界,2009,(1):167.
[6]程化.Scott Guthrie 談Silverlight[J].程序員,2008,(12):32-34.
[7]J.Lin.Enhanced Architecture Models for 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J].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2007, (1):94.
Rich-Media Courseware and the Features of Interactive
HUANG Ru-min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009, China)
Abstract: The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desktop and web provide a new type of architecture for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which causes rich-media courseware to become after the stand-alone courseware and the web courseware as another kind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type. The paper threw light on the connotation of rich-media courseware and its technical features, discussed on the interactive forms of rich-media courseware and the hierarchical architecture which was compared comprehensively with courseware of other type in performance.
傳統媒體發展新興媒體的幾個重點:用定制服務創造新的需求;尋找適合傳統媒體的社交平臺雛形;將公民媒體新聞采集手段融合到傳統媒體的新聞信息采集、編輯、、互動體系中;將新興媒體建設與加強輿論引導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協同;探索清晰模式,實現持續贏利。
【關鍵詞】媒體;社交;傳統;新興;移動互聯網
2012年倫敦奧運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相比,最顯著的變化之一是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美國帕帕斯機構的調查顯示,全世界推特(Twitter)用戶在2012年夏季已超過5億,2008年僅為600萬;臉書(Facebook)用戶從4年前的1億增長到9億;奧運期間優兔(YouTube)視頻內容日訪問量從2008年的1.33億次猛增到2012年的40億次。推特上有關倫敦奧運會的信息為1.5億條。2009年8月推出的新浪微博在倫敦奧運會期間相關話題總討論量達3.93億條,其中2.24億條來自移動終端,1.69億條來自網頁終端;新浪奧運視頻平均播放量為平時體育視頻播放量的3倍。擁有倫敦奧運會北美地區獨家電視轉播權的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在奧運期間黃金時段電視收視率提高了12%,已有的統計結果顯示,社交媒體強力推升了電視收視率。NBC在倫敦奧運會之前宣布與臉書和推特的合作伙伴關系。數據顯示,NBC觀眾中五分之一在收看奧運電視節目的同時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上網進行社交活動。NBC在其網站提供所有奧運比賽的現場直播,網絡直播下載量達6310萬次,遠遠超過北京奧運會期間的1400萬次,直播和非直播節目下載量為1.54億次,為北京奧運會期間的兩倍。臉書商業伙伴和運營總監賈斯汀?奧索夫斯基說:“體育賽事天然具有社交性。體育愛好者很少獨自欣賞比賽,他們相互聯系,共同慶祝,分享歡欣或憂傷。”
以四年一屆的奧運會為觀察對象,社交媒體在過去四年的奧運周期里顯然實現了爆發式增長,影響力急劇擴大。全球最廣泛人群使用的社交工具,如推特、臉書、優兔、谷歌社交(Google+)、鄰客音(LinkedIn),無一不是成功地顛覆既有的信息傳播渠道,實現對實名或準實名用戶的有效抵達,并在自主掌控渠道和實現有效抵達的前提下,不斷推出既“好玩”又“有用”的創新服務。同時,通過傳統或非傳統的營銷策略尋求贏利,持續增強產品和服務的黏性,提升品牌忠誠度與核心價值。
一、社交網絡的價值理解
1992年美國總統候選人比爾?克林頓提出將建設“信息高速公路”作為振興美國經濟的一項重要措施。“信息高速公路”也叫“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縮寫為NII),在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首先實踐并迅速擴散到全世界,將人類社會帶入了互聯網時代。在完成了早期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后,互聯網應用越來越呈現出自由、開放、免費的特點,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過去半個世紀以來驅動信息技術發展的社會理念。20世紀60年代后期,西方嬉皮士運動提倡的自治和民主精神深刻影響了信息技術革命的方向,也造就了包括斯蒂夫?喬布斯在內的一大批利用新技術追求自由理念并熱衷于創業的創新者。美國作家斯圖爾特?布蘭德的名言“信息理應免費(自由)”被許多創新者奉為信條。布蘭德說:“一方面,信息理應收費,因為其自身的價值;另一方面,信息理應免費(自由),因為獲取信息的成本總會越來越低。”大型計算機誕生之初曾被認為是集權控制的化身,技術領域的嬉皮士通常自稱為黑客,他們意識到并利用計算機極大的潛能,將其轉變為實現自由的工具。無論是發明小型化個人計算機,還是互聯網應用蔚為大觀,無不體現出自由、開放、免費的內在邏輯。
21世紀頭十年,建立在信息自由交換基礎上的互聯網應用蓬勃發展,其中最成功的臉書和推特在短短幾年內就實現了用戶數量的爆發性增長。
臉書的名稱來自美國高校通行的入學新生名冊,一般帶有照片、個人簡介、聯系方式。哈佛大學學生馬克?扎克伯格創辦了網上學生名冊并于2004年2月上線,起初在哈佛大學內部流行,后來向其他學校開放,用戶需使用以代表教育機構縮寫edu結尾的電子信箱進行注冊,實際上確保了用戶的真實性。這是臉書發展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也是最能幫助社交網絡實現媒體特性的一個重要因素。臉書充分呈現了“好玩”的特點,注冊用戶可以與同學、朋友,同學的同學、朋友的朋友互發信息,互送禮物,分享視像,了解聯系人的行蹤。但如何實現“有用”進而獲利呢?剛開始只是學生之間嬉笑逗弄的網絡工具,在用戶數量持續擴張、用戶平均訪問時間不斷增加的同時,網站黏性因為“好玩”而不斷提高,終于帶來了“有用”――畢業后仍習慣于使用臉書的聯系人不但交流個人感受和朋友信息,也用來溝通工作信息、傳播即時新聞、評論熱點話題,在同質性較強的朋友圈中進行各種信息的傳遞與交換,不同朋友圈的交集成為朋友圈有效擴大的紐帶。“好玩”有利于擴大用戶群,“有用”造就了社交網絡的核心價值。臉書對于廣告業界而言的巨大價值,正是朋友圈的“口碑效應”和實名用戶網絡行為數據挖掘使精準投放廣告成為可能。2012年10月,臉書宣稱其月活躍用戶超過10億。它的發展帶來的啟示是:把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移植到網絡上,不僅節省了人們的大量時間和精力,也能將現實生活中基于人際交往而產生的贏利機會移植到虛擬空間。美國風險投資家約翰?杜爾2011年2月將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社交網站的特性總結為社會化(Social)、本地化(Local)、移動化(Mobile),各取三個詞開頭兩個字母生造了一個新詞SoLoMo。2009年3月上線的四方網(Foursquare)較好地體現了以上三種特性。四方網通過全球定位系統(GPS)確定手機用戶地理位置信息,并鼓勵手機用戶與他人分享其所在位置信息。利用四方網的服務,手機用戶可“檢入”餐廳、商場、學校等全球任何一個地點,用戶完成“檢入”后,網站根據用戶的位置提供該地點附近的相關信息。這實際上蘊含著極大的商機:商家長期以來非常想了解并研究潛在客戶群的組成情況、日常行為及常客的具體信息。四方網依靠真實世界的社群游戲吸引并集聚用戶的同時,實現新的贏利機會:一是為購物優惠券、商業關注度排行榜、贊助商等提供廣告空間;二是為商家提供用戶流量分析工具,手機用戶分享的地理位置信息越多,商家越有可能了解用戶的行動與購物習慣。
正是因為“嗅”到了這項新的技術應用背后巨大的商機,臉書在2012年5月收購了創業不久的移動定位服務網站Glancee。這個網站的服務比四方網更“可怖”――不需要移動用戶同意并執行“檢入”操作,只要開啟GPS定位功能,就自動發送用戶的位置信息并尋找位置附近的所有社交關聯。
誕生于2006年6月的推特因使用便捷、傳播迅速而很快受到用戶追捧,全球注冊用戶目前已超過5億,其中70%的流量來自美國以外。Twitter是鳥叫的象聲詞,創始人認為短、頻、快的鳥叫符合網站內涵。作為社交網絡的推特是微博客的典型應用,用戶將最新動態或感想以類似于短信息的形式發送到網站,而不針對特定個人。推特已成為用戶直接信息并進行交流的重要平臺,這是其他社交網站所無法比擬的。推特在2008年美國大選時初露鋒芒,2008年11月印度孟買恐怖襲擊案發生后在全球聲名鵲起。2009年1月15日美航客機墜落紐約哈德遜河后,有人第一時間在推特上更新信息和現場目擊景象,時效遠遠超過主流新聞媒體或新聞網站。
由于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及中國人與西方用戶不同的網絡行為習慣,上述西方流行社交網站在中國要么發展受限,要么不為用戶廣泛所接受。騰訊旗下的微信產品,目前在國內發展較好。依靠網絡即時通信工具QQ占據中國7億以上用戶市場的騰訊公司,針對中國市場智能手機份額近年來迅速擴張的態勢,2011年1月21日推出微信,下載微信的智能手機用戶可通過移動互聯網發送語音、視頻、圖片和文字信息,也可多人群聊。下載應用軟件和使用所有功能都不收費,下載和使用微信時產生的上網流量費則由網絡運營商或移動運營商收取,與基本由移動運營商壟斷的語音通話或短信的收費相比,實質性地降低了信息交換的費用。騰訊宣布,微信注冊用戶在2012年3月突破1億大關。騰訊既允許微信用戶通過騰訊既有的QQ用戶名注冊,也極具戰略眼光地將用戶群指向各個運營商擁有的智能手機用戶,他們只需用手機號碼注冊,就可把手機上存儲的聯絡人名單自動發展成潛在的微信好友。騰訊研發微信產品的意圖起初是“有用”,即用戶可通過微信免費發送文本和語音信息,從而規避移動運營商收取的單條價格雖低但累計數額不少的手機短信息費用。在擁有的用戶群不斷擴大后,微信的目標已不再局限于通信工具――通過“朋友圈”“漂流瓶”“搖一搖”等具有社交特色的功能,把“有用”的產品變得“好玩”。掌握了渠道和抵達終端用戶的手段,微信又開始傳播“騰訊新聞”,這對傳統的新聞媒體已構成直接威脅。
谷歌(Google)、蘋果(Apple)、臉書等信息產業巨頭已開始顯現出包攬硬件制造、操作系統和瀏覽器開發、渠道控制、互聯網應用、數據存儲和挖掘、增值服務等“包打天下”的勢頭。臉書、推特、微信等用戶群的急速擴張已開始對傳統新聞媒體構成極大的威脅。目前,傳統新聞媒體很大程度上仍在生產內容而非運營內容。社交網絡天然具有傳播信息的特性,信息技術進步又為速度越來越快、成本越來越低的多媒體傳播提供了更大的便利。社交網絡爆發式增長并將其勢力范圍越擴越大,侵入傳統新聞媒體的固有領地將易如反掌。假如傳統新聞媒體固守價值鏈中的內容生產,而把內容運營、傳播渠道、用戶抵達拱手相讓,就將在新聞傳播業分工中落入極其不利的境地:既承擔了投入相對較大、成本相對較高的內容采集與制作,又因渠道受制于人而難以掌控內容產品的定價權。信息產業的發展總體上印證了摩爾定律,互聯網經濟時代價值觀的理解應有異于傳統觀念。在純粹的信息技術成本和互聯網應用的價格越來越低的條件下,任何創新思想、技術、產品、服務的真正價值將越來越不附著在外在設備或勞務上,而更加依賴與用戶建立并長期保持的人際交往關系。
二、傳統媒體的對策
即時性、參與性、交互性、開放性、延展性、多媒體是全球主流社交網站的主要特點,移動、定位、社交是其主要功能。社交,根本上是人的活動,網絡社交實質上是人與人真實關系的數字化呈現,體現了虛擬世界的真實性。面對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興媒體及“類新聞”傳播者的挑戰,新華社在深入思考自身優勢后,提出“由傳統新聞產品生產為主向現代多媒體新聞信息業態拓展,由面向媒體為主向直接面向終端受眾拓展,由立足國內為主向有重點地更大范圍參與國際競爭拓展”。三個“拓展”中最根本性的變革是將過去以服務機構用戶為主要目標發展成為機構用戶和個體受眾并重,直接抵達終端受眾。新華社發展新興媒體的根本目標,是增強輿論引導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盡快形成適應新興媒體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借鑒社交網站的成功經驗,通過掌控渠道實現新興媒體產品和項目的贏利。
中國新聞的國際傳播是新華社的“拳頭產品”之一。可是,開發以國際傳播為目的的中國新聞新興媒體產品并掌控傳播渠道,當前還存在許多困惑、制約和較大的不確定性。全球化與中國國力的增強既為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帶來機遇,又對我們長期形成的外宣思維形成重大挑戰。國際主流媒體現在對中國的關注已從以往政治外交等個別領域以及重大災難或突發事件擴展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也不再局限于負面新聞。中國新聞國際傳播的敘事方式長期以來也形成了固有模式――通常以一個具象的故事或人物描寫開頭,通過重點描寫試圖呈現一類帶有普遍性的主題,常常設計并安排人物的引語,穿插介紹社會和時代背景,把“文以載道”的目的曲折且若隱若現地貫穿在內容編排之中。這種一度被評價為向海外受眾傳播中國形象的較好模式,在當今時代已然失去了以往的獨特魅力,主要表現在海外市場對于這類稿件的需求急劇萎縮。這種固有模式是在中國隔絕于外部世界的年代形成的,這樣的寫法、主題的選擇相較于以往中國政治、經濟、外交重大題材刻板保守的傳播方式而言,確曾引起一定程度的好感。但在外國記者、游客可以在中國自由活動的今天,再固守這樣的操作手法,發展空間必定會越來越窄。中國新聞新興媒體產品應該突出“中國視角”,重點提供新聞性、原創性較強,個性鮮明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產品,同時加強與終端用戶的互動。在題材選擇上,加強對政治、經濟、商業、財經等重要領域的深度報道,重點研究終端用戶對中國經濟發展、投資貿易、市場研判等方面的新需求,開發高端經濟新聞信息產品。在彰顯個性方面,應做強觀點鮮明、語言犀利的意見和言論品牌,在重大涉華事件發生和重大涉華輿情出現時,盡快“靶點”準確的評論和專欄文章,發出“中國聲音”。
傳媒業的重大變化和發展趨勢伴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顯著提高,要求我們重新界定中國新聞國際傳播的戰略與重點、目標受眾與抵達策略,有針對性地開發新興媒體產品。在構建直抵終端用戶的傳播渠道時,要充分認識移動互聯網的“無疆界”性,妥善把握抵達海外終端用戶與境內涉外用戶(在華經商、學習、旅行的海外人士)的辯證關系,按照不同目標受眾的差異化要求,實現中、外文語種的協同配合。在新興媒體傳播平臺上尤其要重視采訪原創內容產品與編輯整合內容產品的合理配比,為終端用戶提供區分普通產品、協同產品、增值產品、高端產品、點題定制產品的差異化服務。與此同時,內容、技術、市場團隊要協同提高新聞產品生產和運營能力,通過挖掘并分析相關核心數據,包括新興媒體產品的下載量和下載地區分布、內容選擇、瀏覽時間、轉發次數、評論次數等用戶行為等,及時調整新聞報道的重點、數量、配比,實現針對海外用戶的真正“精準報道”。
三、探索新興渠道傳播
高新技術的發展,不斷上演著顛覆既有技術和市場的破壞性創新。觀察移動通信的發展不難發現,移動運營商用移動通信和數據服務顛覆以語音通信為全部內容的固定電話網絡。固話和移動運營商都需要為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巨資,而網絡服務商則利用互聯網的開放、免費等特點實現對通信基礎設施的顛覆,以蘋果為代表的應用商實質上也是網絡服務商,但把發展重點放在了移動互聯網上。基于互聯網應用的蘋果和安卓系統,顛覆了移動運營商通過類似會員制的方式構建的內向、封閉的移動通信服務網絡――只要擁有移動智能終端,就可跨過移動運營商進行語音、文字、圖像、視頻等的數據交換。開發新興媒體業務,既要重視控制渠道制高點,如移動操作系統,也要重視與移動運營商的合作以及通過開放、免費的網絡應用商店下載,以擴大產品的影響力,還不能忽視傳統的銷售渠道與通過技術進步構建的網絡渠道進行的非對稱競爭,如能掌控智能終端設備的制造與銷售環節,就可通過在智能終端上預裝應用程序的方式實現新媒體產品的滲透。這種滲透可以突破移動運營商、網絡應用商店、移動終端品牌的渠道控制,但用戶是否使用預裝在智能終端上的應用程序,還得取決于新媒體產品的品牌、質量、用戶感受及相關的營銷策略。
根據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態勢,傳統媒體發展新興媒體可主要考慮以下幾個重點:
(一)用集聚平臺集中資源和優勢,用定制服務創造新的需求
盡快搶占技術制高點,采用國際標準尚在制訂中的HTML5技術開發集聚式的移動客戶端,擺脫目前由蘋果和谷歌控制的應用程序下載渠道,不僅有可能獲得更有前景的贏利空間,還可不依賴任何渠道獨立掌握對后續發展極端重要的用戶數據。HTML5是第五代超文本標記語言的縮寫(Hyper TextMarkupLanguage),現仍處于發展階段,但大部分瀏覽器目前已支持HTML5技術。這項技術能提供更強大的功能和更友好的用戶體驗,尤其是高質量的音頻和視頻,今后必將被大量應用于多媒體網站、移動應用程序、網絡游戲等。對于多媒體呈現占主導地位的移動互聯網應用而言,HTML5技術可以使嵌入到動畫中的內容被搜索引擎讀取并索引,這個特點將使網站或應用程序獲得更多點擊量,從而帶來潛在效益。同時,傳統媒體應以適合新興媒體傳播的多媒體原創產品為主體,以意見言論等個性化內容為特點,研究特定用戶的需求,結合多媒體數據庫產品的商業化應用,用定制服務創造新的需求,通過兼具展示、點題、互動、交易等多種功能的網絡平臺,實現點對點訂單式新聞信息內容服務和定向廣告服務。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網絡環境無處不在,消息源越來越透明且準入平等,加上大同小異的編輯處理方式,獨家新聞實難一見。絕大多數內容雖可被復制,但追求極致的用戶體驗依然大有可為,如文化傳承、自然生態等內容,完全可以以追求動感、視覺、呈現、互動等方面的極致效果而令產品更上一層樓。這就需要傳統媒體密切跟蹤新技術發展潮流,借助最適合的技術、設備與傳播介質、材料,依靠高端精致的制作引導用戶發現需求,進而創造新的細分市場。
(二)尋找適合傳統媒體的社交平臺雛形
要實現傳播平臺的社交屬性,根本要求就是“有用”且“好玩”。社交網站的實名或準實名、黏性高等特點都將為新聞信息的內容傳播及未來實現贏利創造有利條件。技術上不占優勢、市場感知(尤其對年輕消費群體的感知)能力不足,限制了傳統媒體開發社交產品的可行性。然而,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實踐中也構建了一些與用戶較為松散的聯系,這種弱聯系若能按照社交網站的特性進一步發展,未必不能構建起獨特的社交網絡。傳統媒體應在旗下所有產品和業務中仔細篩選出用戶群龐大且忠誠、實名或準實名、用戶關鍵需求明確、用戶間有溝通或互動需求、現實關系網絡化虛擬化可行且成本可控、易于向主流社交平臺擴展、細分市場門檻較高、與整體品牌和機構形象契合度較高的項目,以此為雛形精心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交平臺,繼而衍生出“有用”且“好玩”的網絡社區。
(三)將公民媒體新聞采集手段融合到傳統媒體的新聞信息采集、編輯、、互動體系中
移動互聯網和移動智能終端使人們能夠隨時隨地采集并傳播新聞,非專業新聞傳播者通過大眾媒體、個人通信工具,向社會第一手新聞報道,催生了公民新聞和公民媒體。傳統媒體在設計構建新聞信息移動采編系統時,不應只針對本機構采編人員或僅擴展至社會上其他專業人員,也應為蓬勃發展的公民媒體乃至網民個體提供開放、友好的互通界面,最大限度地利用公民媒體等新聞信息采集手段。
(四)將新興媒體建設與加強輿論引導能力、國際傳播能力協同
傳統媒體應在傳統渠道和社交網站上同時塑造更為強勢的整合平臺,加強重大新聞、重大突發事件和重大社會熱點的輿論引導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在輿論引導方面,可嘗試通過新媒體進行議程設置,但須強調貼近網絡傳播實際的因勢利導。在國際傳播方面,借助移動互聯網,通過與移動運營商的合作,在非洲、中東、拉美等地區培育國際傳播重點區域和重點目標人群。
(五)探索清晰模式,實現持續贏利
新興傳播渠道的興盛也為傳統媒體的發展開闊了思路。在先進技術引領下的新媒體產品將會實現較高的利潤。傳統媒體運營新媒體產品,不應只將傳統的內容整體平移到新的傳播載體上,但新媒體產品歸根結底還是會受到傳統媒體影響力的巨大作用。新興渠道的傳播與消費方式未來可能層出不窮,而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傳統媒體品牌的美譽度和影響力。傳統媒體在考慮新媒體營銷策略時,需精心設計針對不同目標客戶的方案,如政府部門、國際組織、非政府或非營利機構、跨國公司、本地企業等,實施差異化的營銷策略。傳統媒體應以實現新媒體產品贏利為重要指向,不斷提高內容質量,通過戰略伙伴關系或市場機制與先進研發機構及私營企業開展合作,開發并自主掌控新媒體傳播渠道和新媒體產品品牌,通過反向營銷、事件營銷、廣告、與運營商流量分成、定制服務等多種手段,形成可持續的贏利。
很多高校將優質的MOOC課程資源用于本地小規模的結合了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中,形成了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實踐過程中學習支持服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國內外混合式教學學習支持服務研究的基礎上,探討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的學習支持服務范疇,包括教育技術支持、環境支持、資源支持、管理支持、互動活動支持五個方面,就這五個范疇構建學習支持服務體系并對每一個范疇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 MOOC;混合式教學;學習支持服務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7)02-0066-06
一、前言
信息技術的發展在改變著教學硬件環境和條件的同時,也改變著教學的方式。混合式教學是傳統教學與網絡化教學相融合產生的教學方式,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有效的教學形式,有著諸多的優點并且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在高等教育教學的改革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近幾年,隨著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的興起,又給混合式教學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混合式教學也成為MOOC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申靈靈等人(2014)研究國際MOOC趨勢后指出,MOOC在教學改革層面重新關注混合教學,因此,混合式教學將成為MOOC發展的主流模式。在這種背景之下,很多學校進行了MOOC與混合式教學相結合的實踐和研究,從各種媒體報道和文獻資料中可以發現,這種模式受到很多高校教學管理者和師生的歡迎。
筆者所在學校已經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提供了基于MOOC的混合式課程供學生選修學習,然而在混合式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并未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發現開展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學校有關混合式教學的管理機制,混合式教學的教學設計和實施方案,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學生對混合式教學的接受程度和學習能力,學校的教學信息化環境,等等。要提高混合式教學的效果就要將這些影響因素綜合起來考慮,其本質上就是要改善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的學習支持服務。以此為初衷,本文將從混合式教學的學習支持服務相關研究入手,結合MOOC混合式教學的特點分析學習支持服務的需求和范疇,論述面向MOOC的混合式教學學習支持服務體系,以期能對教學提供幫助,最大限度上提升MOOC混合式教學的效果。
二、混合式教學學習支持服務的范疇
學習支持服務(Learning Support Services)這一概念來源于遠程教育。早期典型的遠程教育形式是函授教育,學習支持服務主要是為了解決函授教育中教和學相分離導致的人際交流困難、學習者流失以及教學質量低下等問題。20世紀70年代瑞典學者約翰?巴斯(John Baath)的“雙向交流”理論探討學習者與學習材料之間的交互需求的支持(轉引自項國雄, 等, 2005)。80年代,英國開放大學學者安東尼?凱(Anthony Kaye)和格倫維爾?魯姆勃爾(Grenville Rumble)提出“對學生學習提供支援”的觀點,并從教育機構行政管理和一個地方輔導教師的角度提出了為學生學習提供支援的性質和范圍(張鳳龍, 2001)。博瑞?霍姆伯格(Borje Holmberg,1983)指出:學生學習支持服務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完全基于信息技術媒體的非連續通信:書寫的、印刷的、錄制的或電子的;另一類則將人際面授交流作為遠程教育或多或少必要的要素(轉引自丁興富, 2002)。早期的這些研究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學習支持服務的范疇,隨著研究的發展,很多學者又提出了其他的學習支持服務范疇,比如安德魯?尼安度(Andrew Nyondo)將學習支持服務系統分為管理、教學、社會三個子系統(轉引自項國雄,等, 2005)。在我國,丁興富(2002)將學習支持服務分為信息服務、資源服務、人員服務、設施服鍘⑹導性教學環節服務、作業測驗和考試服務六個方面,陳麗(2011)根據學生學習支持服務活動的目的對學習支持服務進行了更細化的分類,認為學習支持包括管理支持、教學支持、學習技能支持、技術支持和同伴支持。
隨著混合式教學的發展,混合式教學中的學習支持服務范疇也成了學習支持服務研究的一個重點。英國學者凱?索思(Kaye Thorne,2003)專門從創造良好的環境出發,以美國教育家大衛?庫伯(David Kolb)的體驗式學習、全腦學習(Whole Brain Learning)以及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等理論論述了如何對混合式學習進行支持(How to support blended learning),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育技術領導專業教授巴德爾.H.可汗(Badrul H. Khan)經過多年的研究,在其數字化學習八維度框架的基礎上提出了混合式學習的八角形框架,如圖1所示。巴德爾?可汗的混合式學習八角形框架從教育學、技術、接口設計、評價、管理、資源支持、倫理、組織機構八個方面為混合式學習的計劃、開發、管理和評價提供了一個指南。其中,資源支持維度指出,在混合學習中要提供給學習者隨時隨地可以使用的管理資源,并且進一步強調資源還應該包含提供混合式教學服務的咨詢者和教師(Singh Harvey, 2003)。在我國,黃榮懷等人(2006)從課程支持、技術支持、學習方法支持、情感支持和實踐性教學環節支持五方面論述了混合式學習中的學習支持,倪浩(2009)以“網頁設計與制作”課程中的混合式學習為例,從學習支持服務的人員支持、資源支持、環境支持、活動支持和管理支持五個方面探討了課程學習支持服務。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混合式教學的學習支持服務研究方面,既有系統的理論介紹,也出現了以具體課程的行動實證研究,但還沒有針對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中的學習支持服務的論述和研究。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本身融合了在線學習和線下的面對面教學,其學習支持服務具有遠程教育的特點,還具有傳統面對面教學的特點:傳統面對面的教學提供一些網絡在線學習無法提供的學習支持,比如提供系統化的課程、配備很好的實踐環境、具有充分的學習情感交流、有較濃的校園學術、學習氛圍等。以國內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發展趨勢來看,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教學活動等方面主要是受到教育技術新思想、新理論、新技術的指導和支持,很大一部分都是以教育技術工作者和教師為主導開展的教學改革和實踐研究,因此教育技術支持在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學交互理論認為教學本質上是一個教學活動各要素之間的交互過程,孫洪濤等人(2016)有關MOOC教學交互狀況的調查研究也表明我國MOOC課程總體交互水平偏低且嚴重不平衡,那么,有效的教學交互活動支持也是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學習支持服務的主要范疇。本文綜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實踐現狀,將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學習支持服務體系分為以下五個范疇:教育技術支持、環境支持、資源支持、管理支持、交互活動支持。
三、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的
學習支持服務體系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學習支持服務要以學生、教師為服務主體,以MOOC課程資源為服務的客體,圍繞三者之間的教學交互活動,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通過線上和線下來共同開展學習支持服務,根據上文確定的教育技術支持、環境支持、資源支持、管理支持、交互活動支持這五個學習支持服務范疇,構建如圖2所示的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
(一)教育技術支持服務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是一種信息時代新的教學形式,是近年來教育技術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這就意味著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本身帶有很強的教育技術特色。教育技術支持服務是開展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的首要支持服務,對另外四個支持范疇同樣起著指導、引領、推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 教育技術工作者是進行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和實踐的推動者。在有關國內混合式學習研究人員和地區分布的研究中(王國華, 等, 2009),分析發現研究人員大多來自于高等院校、開放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等,同時重要的一些混合式學習研究項目和會議的組織機構和負責人也為教育技術專業機構和教育技術專家。牟智佳和張文蘭(2011)在研究近十年我國混合式學習相關文獻的元分析中,研究采用的文獻來源也是以教育技術核心期刊為樣本。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的主要隊伍是教育技術人員,同時教育技術人員是推廣和應用這種新型教學形式的重要角色。通過文獻數據庫檢索混合式學習有關的文獻資料,發現大量的教育技術工作者進行混合式學習的研究和實踐,他們在該領域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比如霍爾沃森等人(Halverson,etal.,2012)在專門研究混合式學習領域中高影響力學術成果和出版物時發現,高被引排名前六的作者為蘭迪?加里森(D. Randy Garrison)、查爾斯.R.格雷厄姆(Charles R. Graham)、柯蒂斯.J.邦克(Curtis J.Bonk)、查克.D.九班(Chuck D. Dziuban)、辛格?哈維(Singh Harvey)、諾曼.D.沃恩(Norman D. Vaughan),這六位作者都是教育技術領域的著名專家,并且他們的研究成果都表明混合式學習能改變現有的教學,提升學習成效。如此一來,教育技術工作者的研究和實踐工作就促進和保障了混合式學習在各學校教學改革中占有先行位置。
2. 教育技術為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提供技術性支持服務。這里的技術性支持主要指的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各種教育技g工具對線上線下教學開展的支持,包括對教學系統開發、數字化資源開發、管理系統開發等各種信息技術教育應用提供的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3. 教育技術為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提供教學設計支持服務。教學設計是開展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的核心,教育技術借助以系統方法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媒體、教學評價等環節為開展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的教學人員提供教學設計培訓,或者直接參與課程的教學設計,以達到優化混合式教學、促進學習者學習的目的。
(二)環境支持服務
教學環境是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賴以持續的情況和條件,教學環境不僅僅是支撐學習過程的物質條件,還包括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學習氛圍、人際關系等非物質條件(武法提, 2003)。如圖2所示,在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中,環境對學生、教師、MOOC之間的交互活動起核心支持作用,同時對學習資源支持和管理支持的進行提供了基礎條件,主要包括線上線下的教學環境。
1. 線上教學環境主要依托MOOC學習平臺開展學習支持服務。線上的MOOC學習環境為教學活動提供所需的學習、認知、管理、資源工具,能適應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不同教學策略(基于項目的教學、基于案例的教學等)和滿足學生多樣化的自主學習方式(協作學習、探究學習等),這些工具包括網絡學習系統、學習資源系統、學習評價系統、交流與協作系統以及其他輔助工具等。
2. 線下教學環境主要以已有的學校教學環境提供支持服務。混合式教學中的線下教學環境支持主要指的是發揮學校已有的傳統教學環境的功能為混合式教學提供服務,包括網絡通信設備、多媒體教室、實驗室、計算機機房、圖書館等物質環境,以及學校獨有的校園文化、學術氛圍、人際社交、情感交流等非物質環境。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環境應該以學習者為中心進行支持服務,但是正如戴維.H.喬納森(David H. Jonassen)所指出的那樣:“與傳統教學不同的是,沒有統一的理論來指導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設計,鑒于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的獨特目標和要求,幾乎不可能提供一個全納性的設計模型。相反,對于體現或者符合具體理論基礎、假設和實踐的學習環境,研究者需要識別出框架,以對該學習環境加以分析、設計和實施(轉引自喬納森, 2000)。”因此,在為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提供環境支持服務時,應該結合一定的理論,根據實際教學情況設計能用、便用、好用的教學環境。
(三)學習資源支持服務
學習資源是個典型的強調學習的概念,也強調了對學習的支持(轉引自曹梅, 等, 2002)。在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環境中,學習資源是為學習者提供學習支持的學習媒體,主要包括MOOC課程中的媒體資源和其他網絡新媒體資源。如圖2所示,學習資源是教學組織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的前提支持。在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中MOOC課程、網絡新媒體資源是兩種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形式。
1. MOOC課程媒體資源支持。MOOC課程中的各類資源(視頻、文檔、測試題、討論主題等)是學習信息傳遞和互動的載體,它們是教學過程中學習者利用的主要學習媒體。MOOC課程多由名校、名師開發,是一種質量比較高的學習資源,具有開放性、多樣化、知識體系完整和規范化程度高等特點,其中MOOC的各類二級資源的設計、開發已不再是提供學習支持服務的重點,而應該考慮的是本地化的適用性問題。誠然,在上文中提到MOOC課程具有諸多優點,但也正是這些特點導致進行MOOC本地化會存在一些適用性問題,本地化應用更多時候是將它作為一種混合式教學的主要輔助資源,MOOC資源作為一種課堂教學的輔助資源有著重大意義。但是,通常MOOC在大學課堂中的應用需要視具體教學情況進行改良和加工,即二次處理(劉婧, 等, 2016)。這就要求提供MOOC課程二次處理的支持,包括:如果涉及版權問題應該與版權方協調,課程改造應該提供課程資源處理的軟硬件條件、人員和技術支持,組織隊伍共同開發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程資源,等等。
2. 網絡新媒體資源支持。網絡新媒體多指以網絡通信和數字化技術傳播信息和提供服務的形式和手段。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新媒體已經深深地融入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開展混合式教學中,除了提供傳統的教學媒體資源以外,需要特別重視網絡新媒體資源的利用,比如組織和培訓教師和學生利用微博、微信、網絡問答社區等社會化網絡工具建立學習社群或者專題學習網站,豐富學習資源和滿足學生學習的社交需求;利用網絡虛擬現實技術設計開發虛擬實驗、虛擬學習場景等拓展學生的學習體驗,從而促進學生對學習知識的深度理解,將網絡新媒體整合進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中更加符合網絡時代的學習特征。
(四)管理支持服務
管理這一術語經常出現于教育技術這一領域,是教育技術領域中一個重要的研究范疇。管理旨在有效地協調人員、過程、基礎設施和財政資源以實現預定目標(賈納斯澤烏斯基, 莫倫達, 2008)。如圖2所示,管理是混合式教學順利實施、提高績效和質量的保障,起著規劃、指導、監督和控制等重要作用。筆者從機制管理和日常教學管理兩個方面探討MOOC混合式教學中的管理支持服務。
1. 創建有效、合理的混合式教學機制。機制服務主要涉及理念引導、意識建立、改革規劃、團隊建設、激勵政策制定等。進行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和實踐,管理者、教育專家、教育技術人員、教學實施人員需要緊密配合工作,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做引導,制定可行的院校課程與教學改革規劃方案,給予教改研究支持,組建混合式教學團隊并出臺支持性政策建議,為教學人員提供教育教學理論、教學能力培訓并給予教學研究支持,建立網絡學習推廣機制,對學生組織網絡學習技能的培訓,構建學生網絡學習文化。
2. 日常的教學管理支持服務包括對學習者、教師、教學過程等提供日常管理支持。MOOC混合式教學不同于傳統的課程教學,比如在課程選課方面,傳統課程學生只能選本地教學課程,要選MOOC課程就需要教務管理人員提前根據學校辦學專業、培養形式、開課計劃、課程類型等對已有可使用的MOOC課程進行篩選和分類,與專業授課教師協商,根據反饋將可選MOOC課程供學生選擇;在課程教學方面,不按傳統課堂授課的地點、時間、形式做嚴格要求,給教師和學生多一些自主的安排空間;在學生學習成果考核和測定方面,以評價主體(師生和同伴)和形式(形成性和總結性)多元化對線上和線下的學習進行評價,充分利用MOOC系統提供的數據分析功能進行學習的進度、嵌入式測試、單元測試、作業測評、論壇發帖、WIKI貢獻度等進行量化考核評價。
(五)交互活動支持服務
教學交互是一種發生在學生和學習環境之間的事件,它包括學生和教師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包括學生和各種物化的資源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陳麗, 2004)。有效的教學交互是教學發生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動機的條件。因此,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活動是一個以學生和教師為主體,以MOOC為客體,三者之間不斷循環交互的過程。如圖2所示,交互活動是學習支持服務體系的中心,是其他四個學習支持服務在教學活動中的實際體現,主要包括線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面對面交互活動和線上學生、教師以MOOC課程為中介的交互活動。
1. 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面對面交互活動支持。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直接面對面交互發生于混合式教學的線下教學活動中,是學生和教師雙方之間面對面信息的交流。為了提高交互水平,教師要進行教學觀念的革新,摒棄傳統灌輸式授課形式,主動探索以學生為中心,借助必要的信息技術工具(多媒體演示、電子白板、及時反饋軟件等)和環境(多媒體網絡教室、圓桌討論教室、項目實訓場等),以多種形式(分組學習、角色扮演、示范模仿等)組織教學活動,提升教學信息的傳遞效果,增強言語、肢體、思想、情感之間的互動交流,同時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興趣。
2. 學生、教師以MOOC課程為中介的交互活動支持。MOOC課程自身就注重教學的互動性,但是將已有的MOOC課程資源用于本地化的教學中往往并不是按照原有的MOOC教學計劃實施,導致MOOCn程中的教學交互失去時效性,這就需要將MOOC課程中交互活動進行重新設計以滿足教學需要。學生、教師以MOOC課程為中介的交互活動支持主要有教師需根據教學安排重新設計課程指南,同步教學信息提醒,設計開放互動性的視頻、課件和材料,設計多種形式的測試并通過系統自動評分、教師評分、同儕互評等及時性反饋評價保持學習者的學習再認和遷移效果,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程論壇討論和WIKI協作貢獻,發揮社會化交流工具的作用為學生答疑解惑并構建學生學習共同體,形成一種持續性發展的網絡學習文化。
四、總結與展望
在MOOC發展潮流的背景下,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再次成為很多高等院校教學改革中的重要課題,很多研究和實踐都表明混合式教學的教學效果優于其他教學形式,但是在我們的實踐中也發現了如柯蒂斯?邦克、查爾斯?格雷厄姆等學者指出的在混合式教學中同樣存在的一些問題。柯蒂斯?邦克指出的四個主要問題是教師混合式教學培訓問題、教師工作和學生學習負擔問題、學習者信息素養問題、混合程度難以把握問題(轉引自詹澤慧, 等, 2009)。查爾斯?格雷厄姆(2005)指出的六個主要問題是現場交互作用問題、學習者選擇和自我管理問題、混合式教學支持和培訓模式問題、技術創新與產出效率之間的平衡問題、數字鴻溝問題、文化適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實質上就是要提高學習支持服務的質量。因此,本文在對有關混合式教學及學習支持服務研究的基礎上,重新追溯了學習支持服務范疇的歷史發展變化,最終結合理論分析和存在的問題確定了學習支持服務的教育技術支持、環境支持、資源支持、管理支持、交互活動支持五個范疇,并構建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討論了每個范疇在學習支持服務體系中的作用,對開展這五個學習支持服務的具體措施和方法進行了論述。目前,正將文中構建的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應用于實踐過程中,有望提高混合式教學的效果。為了發揮學習支持服務體系在教學實踐中的作用,在后續的實踐研究中更多地需要關注學習支持服務體系應用中遇到的問題和效果評價。同時,學習支持服務體系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在今后的研究中需進行多輪循環實踐應用,再從學生、教師、MOOC課程三者之間的反饋進行不斷修正,以期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效果。
[⒖嘉南]
曹梅,張增榮. 2002. 學習資源的內涵及其深化[J]. 中國電化教育(04):14-17.
陳麗. 2004. 術語“教學交互”的本質及其相關概念的辨析[J]. 中國遠程教育(03):12-16,78-79.
陳麗. 2011. 遠程教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戴維?H?喬納森. 2000. 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M]. 鄭太年,任友群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丁興富. 2002. 論遠程教育中的學生學習支助服務(上)[J]. 中國電化教育(03):56-59.
丁興富. 2002. 論遠程教育中的學生學習支助服務(下)[J]. 中國電化教育(04):55-59.
黃榮懷,周躍良. 2006. 混合式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精)[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賈納斯澤烏斯基,莫倫達. 2008. 教育技術:定義與評析[M]. 程東元,王小雪,劉雍潛,等,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婧,任傳榮,李健麗. 2016. 面向MOOC資源的高校圖書館學習支持中心結構設計[J]. 圖書館學刊(02):58-61.
倪浩. 2009. 混合式學習中學習支持服務的設計研究[D]. 杭州:浙江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牟智佳,張文蘭. 2011. 對混合式學習文獻研究的元分析――以我國教育技術核心期刊為樣本[J]. 中國醫學教育技術(5):465-469.
申靈靈,韓錫斌,程建鋼. 2014. “后MOOC時代”終極回歸開放在線教育――2008-2014年國際文獻研究特點分析與趨勢思考[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03):17-26.
孫洪濤,鄭勤華,陳麗. 2016. 中國MOOCs教學交互狀況調查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2(01):72-79.
王國華,俞樹煜,黃慧芳,胡艷. 2009. 國內混合式學習研究現狀分析[J]. 中國遠程教育(02):25-31.
武法提. 2003. 網絡教育應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項國雄,張小輝. 2005. 學習支持服務思想溯源[J]. 中國遠程教育(09):23-26.
詹澤慧,李曉華. 2009. 混合學習:定義、策略、現狀與發展趨勢――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對話[J]. 中國電化教育(12):1-5.
張鳳龍. 2001. “學習支持服務”概念探索[J]. 天津電大學報(04):5-7,11.
Graham, C. R. (2005). Blended learning systems: definition, 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C. J. Bonk. (Ed). 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 Global Perspectives, Local Designs (p.14-17). San Francisco, CA: Pfeiffer Publishing.
Lisa R. Halverson, Charles R. Graham, Kristian J. Spring & Jeffery S.Drysdale (2012) An analysis of high impact scholarship and publication trends in blended learning, Distance Education, 33(3),381-413.
在當今全國高速公路網日趨完善,尤其是全國性聯網的大環境下,單車單次通行費額的急劇上升,使高速通路偷逃費問題日益嚴重。如何有效遏止這種趨勢,僅從管理上查缺補漏,已略顯乏力,顯然無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此時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通信技術,為高速公路防逃費保駕護航。本篇淺析雙向通信技術在高速公路防逃費方面應用,利用復合通行卡和路側標識單元之間的雙向通信,合理設計高速公路防逃費策略。
【關鍵詞】高速公路 防逃費 雙向通信技術
在高速公路防逃費管理中,采取雙向通信技術,強化防逃費管理,切實保障高速公路業主收費經營權益,以下對此做具體分析。
1 當前高速公路發展的階段及防逃費管理問題
1.1 當前高速公路發展的階段及所面臨的挑戰或壓力
我國高速公路經過約20年時間的建設和發展,已基本形成完善的國家高速公路干線網,在高速公路網日趨完善的同時,高速公路管理單位將會面臨更大的挑戰與壓力,即偷逃漏通行費問題日趨嚴重。主要表現為:以同一品牌多輛車隨機交換通行卡、套牌車輛交換通行卡、單車獨自倒卡達到跑長買短的目的;假冒軍警車牌;計重模式下利用液壓泵、增加虛軸、跳稱、走S線達到減少車輛稱重的目的等逃費方式,諸如此類的行為進一步增加了高速公路防逃費管理的難度。
1.2 防逃費的管理問題
我國大多的高速公路建設模式為“貸款修路,收費還貸,即使用未來的收益建設社會公共基礎設施,達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目的。但一些不法人員利用高速公路收費管理的漏洞和技術局限性,采取多種方式進行逃費,導致高速公路通行費的大量流失,繼而達到滿足個人利益,卻損害了業主或國家的利益。隨著我國高速公路聯網收費里程的不斷增加,高速公路單車單次通行費的上升,僅通過現有的管理手段(比對分析等)和單系統的方式進行稽核,已不能完全應對全省、甚至是全國性聯網所產生的數據量。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各個領域之間較為普遍的應用信息技術,現代通信技術在高速公路的發展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速公路防逃費管理中,應用雙向通信技術,利用路側標識單元和復合通行卡之間的相互通信功能,不僅能實現路徑標識,而且能對異常復合通行卡進行識別,達到從源頭上縮小數據分析的范圍,有效解決了高速公路聯網情況下需要對產生的大量繁而雜的的流水先進行分類,再進行海量分析的效率低下的問題。
2 雙向通信技術的工作原理及應用優勢
2.1 雙向通信技術的工作原理
雙向通信技術在高速公路的應用指的是復合通行卡和標識站相互發送有關標識信息,標識站再將信息上傳至分中心數據庫系統,供收費現場或后臺查詢使用,具體交互圖如圖1所示。
2.2 在高速公路管理中的應用優勢
首先,它不僅復合通行卡的精細化和 智能化管理,而且可以通過復合通行卡上的時間戳對車輛的通過時間進行標記,防止丟卡或倒卡,有效分離出通過復合通行卡進行逃費的車輛,如此在數據源頭即極大地縮小了數據分析的范圍,進一步減少了后期大數據分析的工作量,并能進一步區分逃費車輛的種類,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次,雙向通信技術在高速公路交通流量調查,流量對賬、擁堵預警、出行指導等領域也具備相應的功能;再者,雙向通信技術的應用能在心理上對逃費行為威懾,使其最大限度地減少,同時改善高速公路的整體服務水平與使用效果發揮實際管理價值。雙向通信技術不僅能實現接收高速公路主線標識站發出的信號進行路徑標識,而且能自動向附近標識站發出信號,使高速公路管理者能較容易掌握逃費車輛的動向和實現復合通行卡的精細化管理。
3 高速公路中應用雙向通信技術的策略
根據國內某條高速公路的車流量和收費數據不完全統計顯示,貨車占各種通行車輛的比例僅達20%左右,而收費額卻達到50%左右,而客車則恰恰相反。這足以揭示了勞動成本和收益的關系,并且近年來高速公路偷逃費的車輛大多是貨車,原因就在于通行費的額度較大。因此,如何能利用現有的管理手段或技術更好地打擊逃費行為,且針對逃費的貨運車輛的打逃行動更是迫在眉睫,以下從基礎保障、立體式稽核、聯動分析處理等方面對雙向通信技術在高速公路防逃費方面的應用策略進行簡要的闡述。
3.1 基礎保障
涵蓋思想認識和技術管理保障兩層含義。首先要在業內取得打擊逃費的共識,上下齊心。力保收費秩序正常化。其次是技術管理保障,一方面是發卡規則,對客貨車實行區分發卡,即客車發放單向復合通行卡,貨車發放雙向復合通行卡;另一方面是設備選型,盡量選擇市場上主流設備,確保設備的成熟穩定、技術的先進可靠性。再者是設備和合理安裝位置,在出入口安裝路側標識單元,用以接收或發送信號,采集相關車輛信息;最后是避免其他客觀存在的電磁干擾行為。眾所周知,433MHZ段頻率屬于民用的,其很容易受到已存在的電磁信號的干擾,致使結果不理想。因此,信號覆蓋范圍和發射強度在一定程度上將會受到環境是否惡劣的影響。
3.2 建立全網全時段的稽核機制
通過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網全時段的稽核可以有效遏制日益猖獗的偷逃費行為,進一步凈化高速公路正常運營秩序,為司乘人員營造安全、高效、有序的行車環境。事前的稽核是利用具備雙向通信的復合通行卡和路側標識單元可以相互通信的優勢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實現對貨車的提前預檢,如果發現其存在多余的復合通行卡,提示司乘人員上繳,并產生相應的藏匿記錄,形成車輛黑名單;事中的跟蹤稽核,在高速公路出入口車輛僥幸規避檢查之后,可以應用沿線路側標識單元與復合通行卡進行通信,通過路側標識單元上傳的流水數據對車輛實時跟蹤,實現實時的打擊;事后的全網的稽核,即對事前和事中檢查發現的逃費車輛可以進一步形成車輛黑名單,則可在高速公路網任何一個收費站打擊逃費車輛,并輔以合法合理的行政管理手段,迫使其遵守國家及地方的有關收費管理條例和規定。
3.3 建立收費數據分析聯動處理機制
在國家相關公路法律法規的框架內,對高速公路上偷逃費車輛進行打擊、懲罰,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高速公路管理單位開展的打擊行動,可同步和地方公路建立數據共享機制,采取必要的管理手段,使該類高速逃費車輛無所遁形,增加其逃費行為所要付出的代價;加強媒體的宣傳,最大程度的取得社會和民眾的廣泛支持。
4 結論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高速公路的省內、甚至是全國性聯網的逐漸實施,利益驅使下的高速公路逃費行為將會呈現一定的上升趨勢,而且呈現更隱蔽性。因此,當前如何能更好地利用現有的類似雙向通信等相對成熟的現代通信技術為高速公路打逃工作保駕護航,將成為我們高速公路從業人員重點考慮的工作之一,也希望藉次機會,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胡泗良,黃宇.高速公路路徑查詢系統的防逃費應用[J].中國交通信息化,2012 (06):71-73.
[2]楊遷遷.現代通信技術在高速公路中的應用探究[J].電子制作,2014(08):181-183.
[3]林億欽.高速公路聯網收費系統防逃費技術的研究與應用[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0(10):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