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市的經濟功能范文

    城市的經濟功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的經濟功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市的經濟功能

    第1篇:城市的經濟功能范文

        隨著生產技術和交通通信技術的發展,面對變化多端的市場競爭環境,企業為了節約成本,將不同功能機構布局在相應的城市,從而形成基于價值鏈的區域分工格局[1]。一些大中型城市具有人才、信息、資本、商務服務以及制度優勢,大量吸引價值鏈高端功能如企業總部和研究開發機構等;而加工、組裝、制造等功能集中于中小城市。這種價值鏈分工中,大中城市是區域經濟控制者,決定人才、資本以及信息流向。這種城市間分工將改變城市間基于物質經濟的聯系,取而代之為信息流、服務流、資本流以及人員流動,這些非物質聯系需要依賴于交通通信技術,而相關人員面對面交流也非常重要,從而引致對城市間快捷交通的需求。總之,基于價值鏈的新型分工將強化高端城市的經濟控制力和輻射力,強化城市間非物質聯系,從而推動城市群的形成發展。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城市功能專業化將是大趨勢。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快速的城市化過程。隨著城市快速擴張,大城市面臨著土地、環境以及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紛紛尋求產業升級換代或功能升級,甚至提出發展總部經濟的戰略,吸引企業總部入駐,提升城市競爭力。近年來,像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確實吸引了不少國內大中型企業總部和研究開發機構以及跨國公司的高端功能。然而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城市正在轉向功能專業化呢?限于數據可得性,現有文獻主要研究城市產業專業化,辨識各城市主導產業,或者根據各城市的產業專業化對城市職能進行分類。目前我國的官方統計資料沒有按照價值鏈功能來統計的數據,因此難以根據統計數據來展示中國城市的功能專業化趨勢。

        城市功能專業化與企業組織形式變化聯系在一起。為了追求成本最低化和提高全球競爭力,跨國公司不僅在全球范圍內實行生產片段化,將不同功能布局在不同國家;在東道國內,尤其是像中國這樣的戰略性市場,跨國公司也會通過功能片段化來獲取各城市的比較優勢和優惠政策。因此跨國公司空間組織提供直接審視中國城市功能專業化趨勢的重要視角。跨國公司一般會采取漸進方式進入國際市場[2],逐步積累國外市場知識經驗,對外直接投資不是一次性決定,是連續多次完成的。在面對中國這樣的轉型經濟體,產權模糊、財產權保護能力弱、市場結構不完善、政府干預多、進入壁壘較高和政策較多不確定性,跨國公司更傾向于采取漸進式投資策略。

        跨國公司在華擴張是一個多階段過程,最初建立一個代表處,學習如何在中國市場運行和管理業務,并評估繼續投資的風險和潛在回報。隨著經濟轉型,體制不確定性逐漸消失,跨國公司開始在不同地方建立多個分支機構[3]。不同功能區位偏好不同,銷售活動追尋市場,生產可能追尋效率或知識,研發尋求知識,總部追尋戰略地位。一方面,跨國公司可以在空間上分離各功能環節[4][5]。另一方面,一些研究發現某些功能之間的共聚,如研發和區域總部,生產和銷售[6][7]。因此,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地理集聚可以理解為連續投資下不同功能區位選擇的結果。跨國公司的不同功能可能會偏好某些城市,從而促進城市的功能專業化發展。下面本文先闡述跨國公司的功能區位,然后以財富全球500強來描述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功能升級和地理擴張,最后基于離散選擇模型探討跨國公司是否采取功能集聚的區位戰略。

        1 跨國公司功能區位

        跨國公司國際擴張過程中常會遇到巨大的心理距離,這種心理距離源于母國和東道國的各種差異。企業管理和生產機構的日漸分離正在改變著城市的經濟結構。

        跨國公司以跟進投資于不同功能環節,這些功能有不同區位模式。銷售活動通常是尋求當地市場機會,生產活動尋求效率或知識,研發尋求知識,總部尋求戰略資產[5]。不同功能對規模經濟敏感性、知識密集度和競爭強度都有不同要求[6]。銷售和客戶服務活動表現出空間非敏感性,而生產和企業支持活動表現出空間敏感性。研究和發展與企業支持是空間最敏感和知識最密集的。最后,不同功能環節的要素組合機制不同。

        跨國公司管理人員需要做出的決定日益復雜,并導致跨國公司活動更加精細,要針對每一個功能環節選擇最佳區位。不同跨國公司的類似活動將集聚在同一地區,尤其是上游活動,如總部和研發。總部是知識密集型活動,需要大量專業化服務和有專業技能的勞動力,傾向于集聚從而受益于知識外溢效應[14];研發活動從技術外溢和專業化勞動力中受益很多,而較少受到本地競爭的影響;生產活動受益于專業化供應商,其次是專業化勞動力和技術外溢;銷售活動是最不容易集聚的,因為他們從聚集經濟中受益最少,而對競爭壓力最敏感[5][6]。因此,跨國公司不同功能環節有不同區位偏好[15]。Yamawaki對日本外資制造業公司的研究證實了這種差異[4]。Alcacer探討了通訊行業里研發、生產和銷售的競爭、集聚和區位決策的關系,結果表明不同企業的生產和銷售子公司較為分散,研發機構較為集中[6]。

        然而價值鏈上不同功能存在互補性。如果價值鏈的每個階段都遠離其他階段,企業可能會面臨額外的協調成本。跨國公司可以將價值鏈上不同功能布局在相互靠近的地方,以節省協調成本,并受益于互補性和經濟聯系。空間臨近性對有特殊職能的公司來說至關重要的,因為并非所有信息可以無成本地被轉換和傳輸。區域總部可能與研發機構合作,因為這兩個功能都需要面對面的交流。 總部和研發機構也會重視與生產機構的地理臨近,從而節省協調成本。在中國,由于協調成本較高,交通和通信基礎設施欠發達,物流成本較高,跨國公司不同功能可能會共聚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區域。總之,跨國公司的功能既有分散在不同城市的傾向,也存在共聚于同一城市的可能。

        2 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特征

        2.1 跨國公司功能擴張

        跨國公司在中國進行漸進式擴張,逐步提升投資功能,擴大地理范圍。為了展示在華跨國公司漸進式跟進投資過程,我們從《跨國公司中國報告》(王志樂主編)中收集財富全球500強在中國的投資數據(不包括中國內地企業),同時訪問相應的跨國公司網頁來補充數據。對于每一個分支機構,我們可以找出母公司、來源國、東道城市、功能類型以及成立年份等。總共確認了5391個分支機構,其中有430家分支機構缺少建立的時間。在對全球500強跨國公司時間模式的描述中,我們排除了有缺失的時間數據,但這部分數據包括在空間分析中。參照Defever的研究,我們將跨國公司的職能分為地區總部、辦事處、研發培訓、商服(包括銀行,保險和物流)、生產、銷售以及其他等[7]。

        圖1顯示了每年財富全球500強跨國公司在華新建分支機構數。第一階段,在1979年-1991年間,跨國公司在華投資采取相當謹慎的態度,每年只有少數新成立的分支機構,投資規模小,以辦事處和生產機構為主(圖2)。跨國公司還很難將地區總部、研發、商業服務等高附加值投資轉移到中國。實際上,跨國公司也面臨著這些高增值活動投資的更嚴格規定,被限制進入服務行業。如外資銀行直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才允許在少數城市進行人民幣業務,很多生產者服務業直到2002年才對跨國公司開放。

        

        圖1 財富全球500強跨國公司歷年在華新成立分支機構數

        

        圖2 財富全球500強跨國公司分支機構分別在1979-1991年(左)、1992-2000年(中)和2001-2008年(右)的功能結構

        在第二階段,1992年-2000年中國加速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系,進一步向國際投資者開放中國市場。全球500強跨國公司沿著價值鏈建立了諸多分支機構,向價值鏈上游擴張,包括區域總部、研發中心;沿價值鏈向下游擴張,包括商業服務、銷售和市場營銷。僅在1995年,全球500強在中國成立了450多家分支機構。同時,全球零售商如沃爾瑪、麥德龍、家樂福以及歐尚等迅速滲透中國市場。1995年國家頒布了鼓勵外資建立企業的暫行條例,鼓勵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投資控股公司,從事管理投資、再投資、銷售、培訓和信息收集工作。這些投資控股公司實際上成了跨國公司的地區總部。

        第三階段,在后WTO時期中國逐步解除市場限制和地域限制,調整外商投資政策以落實WTO協定的承諾。面對更為有利的商業環境和20多年關于中國市場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一些跨國公司開始價值鏈式投資于中國,服務部門如銀行、物流、保險和零售部門也跟隨客戶或競爭對手來到中國,并在中國尋找本地商業機會。截止到2008年,約310家全球500強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了分支機構。在跨國公司的功能結構中,生產功能重要性已經大大下降,研究開發機構等上游功能和銷售、市場營銷等下游功能日漸重要。目前,絕大多數500強跨國公司已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包括了從管理、研發、生產到銷售和市場營銷的多種功能。

        

        圖3 財富全球500強跨國公司分支機構的空間分布及其在城市體系中的分布(2008年)

        2.2 跨國公司功能區位模式

        圖3展示了跨國公司分支機構在地級市的分布。全球500強跨國公司集聚在少數地方,偏重于沿海地區,包括京津冀地區、長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等。內陸城市如重慶、成都、武漢、西安也能夠吸引全球500強跨國公司的一些分支機構。簡而言之,全球500強跨國公司的分支機構高度集中于中國城市體系中的高等級城市。到2008年,跨國公司已進入175個地級城市。作為兩個最好的區位,上海和北京分別擁有1340個和800個全球500強跨國公司的分支機構,占總量的39.70%。第二等級城市包括廣州、天津、深圳、蘇州、大連,約有23.06%的分支機構。全球500強跨國公司進入頂級城市,可以增強國家和區域中心的國際競爭力,帶動中國城市等級體系的調整。

        我們進一步分析全球500強跨國公司不同功能的地理分布。地區總部是跨國公司的信息處理中心、決策制定中心,是總公司和子公司交流的橋梁。跨國公司在中國只設立一個區域總部,顯著集中在一線城市,因為他們需要面對面的交流,需要良好的商業服務,需要充分利用集聚經濟。如圖4所示,北京和上海擁有全球500強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總部;其他分散在廣州、深圳、沈陽和廈門。跨國公司建立辦事處來收集信息,建立分部來為中國某些地區的子公司提供服務。他們在選擇區位時強調基礎設施、市場潛力和信息成本的重要性,一般集聚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沈陽和武漢這些國家和區域的中心。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區這些特大城市區域對辦事處和分部特別有吸引力。

        如圖5所示,生產功能居于價值鏈中間,在空間上呈現分散布局特征。生產功能高度重視商業聯系和接近管理、研發中心[17],集聚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銷售功能追隨客戶,布局在市場潛力大的地區。一方面集聚在都市圈,另一方面又分散到中國絕大部分的省會。本研究中涉及兩種類型的銷售功能。一類是來自于全球零售商,如沃爾瑪、家樂福,這類銷售功能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進入中國一線城市,加入WTO以來開始向都市圈周邊和沿城市等級體系擴散。另一類是從屬于生產企業的銷售功能,他們一般靠近生產工廠和區域總部。商業服務功能涉及銀行、物流、采購中心等,除少部分從屬于跨國制造業巨頭外,絕大部分屬于跨國服務企業。已有研究發現商務功能追隨其競爭者或客戶,在華高度集聚于某些城市[18]。它們同樣對管制和信息外部性敏感[19]。商務功能不同程度地集聚在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大連和天津。同時,商務功能和其上游功能環節有共聚趨勢,特別是接近區域總部和研發中心。

        總而言之,跨國公司以跟進投資的擴張模式加快在中國布局。不同功能環節的區位要求不同,但總體上與中國城市等級體系匹配。存在強烈經濟聯系的功能之間 會共聚在某些城市,如研發機構和生產企業。上游功能如地區總部和研發機構集聚在一線城市如北京和上海。中游的生產功能散布在大都市區,并向一線城市周邊擴散,下游的銷售功能最為分散。這種分布展現出一種金字塔結構,高附加值的功能環節位于城市等級金字塔的頂端,低附加值的功能沿城市等級體系向下擴散。

        3 基于條件邏輯模型的跨國公司功能區位模型

        3.1 條件邏輯模型與變量設定

        上述分析表明,跨國公司偏好一些城市而規避另外一些城市。本文采用McFadden(1974)提出的條件邏輯模型來模擬跨國公司的功能區位選擇。本研究在模型估計中,采用隨機挑選35個城市的方式進行模型估計(包括跨國公司分支機構所在的城市)。另外,條件邏輯模型假設跨國公司分支機構區位選擇的獨立性,但是在本文中顯然不完全符合這個假設。因為同一個跨國公司的前期和后期投資的區位可能是相關的,為了控制同一跨國公司前期投資區位對后期投資區位的影響,我們在模型中引入截止到前一年城市中屬于同一跨國公司的分支機構數(Count_own)。

        

        圖4 財富全球500強跨國公司總部(上左)、研發培訓中心(上右)以及代表處和分部(下)在中國的城市分布

        

        圖5 財富全球500強跨國公司商務服務機構(上左)、銷售機構(上右)以及生產機構(下)的空間分布

        首先,為了研究跨國公司的跟進投資對分支機構區位選擇的影響,我們首先引入以下變量:截止到前一年同一跨國公司在城市中投資機構數(Count_own)和其他全球500強跨國公司在城市投資機構數(Count_other)。本研究考察跨國公司分支機構是否存在功能集聚或者共聚,我們引入跨國公司分支機構相同功能的機構數(Count_samefunction)和不同功能的機構數(Count_otherfunctions)。此外,在進一步考察功能區位的模型中,我們還引入截止到前一年,不同功能在城市投資的機構數(Count_Business,Count_Office,Count_Production,Count_RD,Count_Sale)。

        我們還引入其他集聚變量和控制變量。市場潛力(MART)衡量來自需求方的集聚力量。跨國企業需要大型的市場來實現自己的內部規模經濟,從而更傾向于布局在市場潛力大的地方。市場潛力測算如下,

        

        我們引入服務業比重(SERVICE)和每萬人網絡使用者數(INTERNET)來衡量供給集聚效應,平均工資率(WAGE)用來控制勞動力成本。同時,我們引入直轄市虛擬變量(MUNI)和省會城市(PROV)虛擬變量來衡量行政體系力對跨國公司區位選擇的作用。我們引入市區人口超過500萬人(SUPER)和200萬人~500萬人(BIG)的虛擬變量來衡量城鎮體系對跨國公司功能區位的影響。最后,我們引入反映經濟特區和沿海沿江開放城市的虛擬變量(OPEN)來反映早期的制度優勢。本文條件邏輯模型的解釋變量總結如表1。

        3.2 統計結果分析

        相關分析顯示Count_own變量與其他變量之間呈適度相關,其相關系數小于0.60,但是其他各計數變量高度相關。直轄市虛擬變量和超級大城市虛擬變量之間適度相關,其相關系數為0.73,其他的相關性比較弱。為了減小共線性問題,我們分別考察全球500強跨國公司在中國區位選擇過程中跟進投資和功能集聚。全樣本條件邏輯模型估計結果見表2。拉格朗日檢驗顯示了該模型的顯著性。

        

        統計結果表明,跨國公司跟進投資的區位選擇追尋其前期在華投資區位。Count_own和Count_others的回歸系數都顯著為正,表明同一個跨國公司分支機構的存在提升了其后續投資在同一城市的概率。跨國公司不僅追尋自己以前的投資,也追尋其他跨國公司的前期投資。跟進投資必然導致外商直接投資在中國的空間集聚。相對而言,跨國公司更傾向于追尋自己的前期投資,因為可以更方便在跨國公司內分享前期積累的當地知識,并通過自己前期投資經驗來發展自身的能力。同一跨國公司分支機構的空間集聚將促進當地的知識共享和轉讓以及它們之間的協調,并減少保存、搜尋信息的成本。同一公司的不同時期投資可能存在經濟技術聯系,需要集聚在同一區位。與此同時,其他跨國公司也是本地信息和知識天然的渠道,當然也可能存在其他跨國公司的示范效應。

        跨國公司的跟進投資可能屬于不同的功能環節。統計結果表明,跨國公司分支機構往往與其具有相同或不同功能的分支機構共聚。不同功能的分支機構更傾向于聚集在同一個城市,跨功能的業務聯系使得他們需要降低基于距離的交易成本和協調成本。表3詳細討論了功能的集聚與跨功能共聚。

        

        在其他解釋變量中,跨國公司重視城市的市場潛力,但并不十分關注勞動力成本。MART系數在0.01水平上顯著,而工資在三個模型設定中都不顯著。全球500強跨國公司是戰略投資者,主要以中國市場為目標,能夠承受較高勞動力成本。跨國公司集中在具有良好的市場潛力的城市以實現規模經濟,較強集聚效益可彌補勞動力成本。服務業水平預期為正,但不顯著,而互聯網在0.01的水平上顯著。跨國公司偏好有良好互聯網接入服務的城市,這是集聚經濟的一個新的原因。對互聯網的便捷訪問將減輕跨國公司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

        跨國公司在區位決策時重視中國城市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實力。MUNI和PROV都是顯著正相關,這意味著跨國公司的子公司更喜歡集中在直轄市、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城市。這些城市是國家或地區的行政中心,享有更多的決策權。跨國公司區位選擇是一個討價 還價的過程,涉及與地方決策者密集的互動,地理上的臨近將有助于這種互動。例如,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大多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以獲取的政策體制優勢和信息外部性[14]。正如預期,全球500強跨國公司明顯關注中國城市等級中最高的城市,尤其是500萬人以上的城市。最后,開放政策對于跨國公司分支機構的區位選擇并不顯著。OPEN變量的回歸系數不顯著。本研究著重于后WTO時期,在此期間中央政府向國際投資者打開國內市場的大門,并在許多領域實施放松管制政策,特別是服務部門。很明顯,對跨國公司來說,聚集經濟比政策優勢和體制優勢更加重要。

        

        為了進一步探索全球500強跨國公司在不同功能上的共聚,我們對不同功能區位模型進行了檢驗和估計(表3)。統計結果顯示,同一功能或者有不同功能的分支機構間都可能發生空間集聚。除了總部和辦事處,其他類型的業務單位跟隨他們母公司的前期投資,證實了跟進投資的集聚效應。通常,每個跨國公司在一個城市只設立一個總部或辦事處,它不跟隨母公司的前期投資。商務服務在同一功能內相互排斥,但他們可能跟隨總部、辦事處和生產機構。一個城市中商務服務功能的集中將顯著降低該城市吸引商業服務功能的概率。然而,總部、辦事處和生產機構不僅吸引相同功能的分支機構,而且還吸引其他類型的分支機構。總部和辦事處傾向于跟隨總部和生產機構。生產機構往往跟隨總部、生產機構和研發中心,但規避商務服務和銷售功能。總部和辦事處為其他功能提供的信息和知識,而生產機構需要商務服務提供服務,總部和研發中心可以為銷售和營銷子公司提供最終成品。和預期不符的是,研發中心與地區總部及辦事處并沒共聚。他們甚至互相避開對方。然而,研發中心和生產機構彼此互相吸引,這與許多研發中心主要為制造和處理工廠提供技術支持有關。銷售和營銷子公司跟隨總部、辦事處和生產機構,但他們沒有吸引其他類型的投資。

        此外,全球500強跨國公司主要著眼于龐大的中國市場。不同類型的功能將對各區位因素做出差異性的響應。商務服務和物流高度關注市場準入和互聯網發達程度,尤其青睞具有較高的政治地位和體制優勢的城市。商務服務和物流在入世以前受到嚴格的規定,此后中央政府逐步放寬其業務和地域限制。他們還避免勞工成本較高的城市。相比之下,總部和辦事處尤其青睞具有較高政治地位的城市,其中包括直轄市、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城市。作為信息資料收集者、加工者和決策者,總部和辦事處在他們選擇區位時明確強調了集聚效益和政治優勢。生產機構更加重視市場準入,如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和開放城市,但避免直轄市和勞動力成本較高的城市,這意味著,生產機構往往利用有利的政策優勢,如在特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的免稅政策、廉價勞動力。研發和培訓中心集中在具有較高工資率、良好市場準入和較高政治地位的城市,因為他們需要高質量勞動力和來自政府的體制支持。他們不被開放城市的地位所吸引,因為他們不太可能利用主要針對生產和加工機構的有利政策。最后,銷售和營銷分支機構特別重視互聯網絡發達程度、具有有利政治地位的城市,以及人口超過250萬的城市。良好的互聯網表明更好的溝通,促進銷售分支機構和客戶之間的互動。此外,國家和省級中心是中國的主要市場。

        4 結論與討論

        跨國公司通常漸進式、分階段進入中國市場,隨著本地知識經驗的積累和本地能力的發展,他們逐步提高資源投入,提升機構功能,進行地理擴張。本研究發現全球500強跨國公司在華投資逐步擴大,并在不同功能環節上跟進投資。相似功能的分支機構往往集聚在某些城市,而具有互補聯系的功能,如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共聚在某些城市。上游功能如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大體上集中于像上海和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中游功能如生產都集中在大型城市區域,并已擴散進入一線城市的周邊城市。跨國公司功能布局強化中國主要經濟中心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同時強化核心城市與周邊城市的經濟聯系,推動城市群發展。

        跨國公司跟進投資確實導致了分支機構空間集聚,各功能共聚導致了外國直接投資在一線城市中高度集聚。跨國公司十分重視城市的市場潛力、互聯網發達程度和政治地位。總部、辦事處及生產機構將吸引各種功能的跟進投資,而商務服務和物流、研發和培訓中心以及銷售和營銷并不利于其他跟進投資,研發培訓中心和生產機構則彼此吸引。具有有利政治地位的大城市,能夠吸引上游職能,如總部和辦事處、研發中心、商業服務,也能吸引下游職能,如銷售和市場營銷。

    第2篇:城市的經濟功能范文

    關鍵詞:智能建筑、系統集成、BMS、B/S、MASE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system integration ( BMS ) using JOHNSON's METASYS system in physics,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quipment monitoring, comprehensive security alarm, fire fighting system and smart card application management integration, integration. It is based on the intranet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of Intranet and network platform, based on the latest Internet technology, using the intelligent BMS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platform based on B\/S structure, can realize the real-time operation state of the application system on integrated intelligent in the global monitoring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and data query. At the same time,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grated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data warehouse and the intelligent connection of database application system,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telligent application system history data query, integration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data backup and recovery,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platform between application systems. To realize the sharing of information and data resources, maximize comprehensive buildings and facilities management system to improve the benefit of investment, Beijing TV Center integrated management level.

    Keywords : intelligent building, system integration, BMS, B/S, MASE

    中圖分類號:TP29文獻標識碼:A

    前言

    現階段的“智能建筑”是信息時代的產物,是為了適應社會信息化與經濟國際化的需要。智能建筑的實現是現代高科技的結晶,它完美地體現了建筑藝術與信息技術的結合。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智能建筑的“智能化”主要是在一座建筑物內進行信息治理和對信息綜合利用的能力。這個能力涵蓋了信息的采集和綜合,信息的分析和處理,以及信息的交換和共享。因此“智能建筑”就是“將各專業子系統進行一體化智能化系統集成并實現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現代建筑物”。

    所謂系統集成(SI,System Integration),就是通過結構化的綜合布線系統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將各個分離的設備、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關聯的、統一和協調的系統之中,使資源達到充分共享,實現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系統集成應采用系統集成,功能集成,網絡集成和軟件應用集成等多種集成技術。系統集成實現的關鍵在于解決系統之間的互連和互操作性問題,它是一個多廠商、多協議和面向各種應用的體系結構。這需要解決各類設備、子系統間的接口、協議、系統平臺、應用軟件等與子系統、建筑環境、施工配合、組織管理和人員配備相關的一切面向集成的問題。

    系統集成作為一種新興的服務方式,是近年來國際信息服務業中發展勢頭最猛的一個行業。系統集成的本質就是最優化的綜合統籌設計,一個大型的綜合計算機網絡系統,系統集成包括計算機軟件、硬件、操作系統技術、數據庫技術、網絡通訊技術等的集成,以及不同廠家產品選型,搭配的集成,系統集成所要達到的目標-整體性能最優,即所有部件和成分合在一起后不但能工作,而且全系統是低成本的、高效率的、性能勻稱的、可擴充性和可維護的系統。

    系統集成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系統集成要以滿足用戶對需求為根本出發點。

    系統集成不是選擇最好的產品的簡單行為,而是要選擇最適合用戶的需求和投資規模的產品和技術。

    系統集成不是簡單的設備供貨,它體現更多的是設計,調試與開發,是技術含量很高的行為。

    系統集成包含技術,管理和商務等方面,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技術是系統集成工作的核心,管理和商務活動 是系統集成項目成功實施的可靠保障。

    性能性價比的高低是評價一個系統集成項目設計是否合理和實施成功的重要參考因素。

    智能化集成技術在北京電視中心的需求

    數字城市的發展,使智能建筑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智能建筑傳統的理念、概念、技術、管理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新技術、新產品不斷進入智能建筑,智能建筑的市場容量不斷擴大。追溯其根源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管理概念的膨脹。

    伴隨城市數字化的要求,北京電視中心應建設信息域管理平臺,將不同的信息資源和業務事件互相銜接起來,消除“信息孤島”,成為在異構子系統之間跨越各個應用系統邊界的數據共享平臺,從而改善電視中心的整體應用業務,提高綜合服務效率。其集成目標不僅僅是建立一個實現界面集成、數據集成和業務流程集成的高層監控管理系統,還需要在此基礎上,將不同的信息資源和業務事件互相緊密地銜接起來,實現在異構子系統之間跨越各個應用系統邊界的數據共享平臺。

    北京電視中心工程建設用地在北京市朝陽區建國路98號,位于北京商務中心區東長安街的延長線上,總建筑面積約18萬平米,占地面積36100平米。本工程包括綜合業務樓、多功能演播中心及生活服務中心三部分。

    根據北京電視中心在建筑設施管理上的需求,BMS需要將樓宇機電設備監控、綜合安防報警、消防系統以及智能卡的應用管理進行集成、整合。它的實現建立在企業內部網Intranet信息集成與網絡平臺上,同時依托最新的互聯網技術。技術上采用建立基于B/S結構的智能化BMS綜合信息集成網站平臺,可以實現在全球范圍對集成的智能化各應用系統的實時運行狀態進行監控、以及相關信息與數據查詢。同時通過BMS綜合信息集成數據庫平臺,建立集成系統綜合信息管理數據倉庫與各智能化應用系統數據庫的連接,實現各智能化應用系統歷史數據的查詢,數據的綜合和信息優化處理、防災數據備份和數據恢復、跨平臺應用系統間的信息交互,并通過信息交互的方式引發相應的時間和事件的執行程序,以及提供BMS系統的安全管理機制。實現信息與數據資源的共享,最大限度地發揮綜合樓宇設施管理系統的投資效益,提高北京電視中心一體化的綜合管理水平。

    針對北京電視中心數字化應用和管理的特點、BMS管理系統以需求功能為出發點,集成系統遵循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設計原則,采用成熟、先進、實用的科學技術,將電視中心內各智能化應用系統間相互獨立的設備、功能和信息通過網絡和系統集成為一個具有信息相互關聯共享、網絡融合互聯互通和功能相互協同的綜合信息集成系統。通過北京電視中心智能化綜合信息集成系統的建設,為北京電視中心提供一個高效、安全、舒適、便捷和可持續發展的全數字化應用環境,使得北京電視中心成為中國第一個全新概念和功能的數字化電視臺

    北京電視中心BMS系統集成內容

    北京電視中心綜合樓宇設施管理系統(BMS)系統集成完成各個智能化專業系統的統一管理、以及各系統中對現場設備的控制。BMS系統集成采用江森自控MSEA三層網絡結構,實現北京電視中心建筑物內的辦公與管理信息系統、樓宇與綜合安防系統、通訊與網絡系統間信息和數據的共享,網絡間的互聯互通,管理和服務功能的協同工作。北京電視中心BMS系統基于江森自控MSEA(Metasys Extended Architecture)架構來實現本工程項目的BMS集成。

    MSEA是基于Web 的系統,通過IE 瀏覽器進入到用戶界面即可實現對整個系統的監控功能。系統中可以包含一個或多個站點(Site),每個站點都包含一個或多個Metasys 設備。MSEA之N1網絡由一個或多個引擎組成,引擎都可管理不同類型的現場控制器,并且提供集成其他樓宇子系統的集成平臺。其引擎同樣提供基于Web 的用戶界面并允許通過用戶界面配置N1 網絡和監控網絡上的所有設備。其站點中可選配一個或多個服務器提供數據長期的存儲和大型Metasys 網絡的整體用戶界面。服務器也提供和引擎一樣的基于Web 的用戶界面。服務器可以是應用和數據服務器(ADS)或擴展應用和數據服務器(ADX)。

    北京電視中心的BMS管理系統基于江森自控的MSEA架構,全面、綜合的采用了國際上先進的互聯網絡技術、智能化應用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數據庫技術和網絡安全技術等。在異構子系統之間跨越各個應用系統的數據共享平臺,將不同的信息資源和業務事件互相緊密地銜接起來,從而提高電視臺的整體應用業務和綜合服務效率。

    北京電視中心綜合樓宇設施管理系統(BMS)的主要功能為,實現對智能化監控系統的綜合信息管理與聯動控制。BMS系統集成內容包括以下各智能化應用系統:

    1)樓宇機電設備監控系統(BAS);

    2)綜合保安監控及管理系統(SMS);

    3)火災報警及聯動控制系統(FAS);

    4)“一卡通”管理系統(ICMS);

    北京電視中心BMS集成系統的特點

    在規范和標準的指導下,同時考慮業主對本工程的特定要求,完成具有如下技術特點的監控及管理系統:

    系統采用瀏覽器/服務器(B/S)和客戶機/服務器(C/S)相結合的結構模式;

    通過信息網絡,實現對各監控系統設備運行狀態的監視,以及管理信息的瀏覽和查詢;

    系統采用主流的開放性現場控制總線 LonWorks 實現對各監控系統設備進行實時控制及運行參數的設置和修改;

    通過控制網絡實現對各監控系統設備進行實時控制及運行參數的設置和修改;

    最大幅度提高電視中心內各機電與監控設備的運行管理效率和效益、設備節能以及降低設備故障率;

    BMS系統具有獨立的網絡功能;

    BMS系統具有獨立的基于網絡化的實時監控管理數據庫;

    對信息的處理,通過以開放的TCP/IP為傳輸載體,建立更多的應用層協議,完成異構系統間的通訊,并且以實現Web瀏覽和監控。讓操作人員能夠真正實現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任何平臺上均可對整個樓宇設施系統進行監控,提高管理效率同時也增強了系統安全性。

    北京電視中心BMS集成系統的優越性

    集成系統的開放性:采用TCP/IP和OPC完全開放的通訊協議,可實現各智能化應用系統BAS 、SMS、ICMS、FAS信息和數據的綜合與共享,可實現分散與集中統一的監控和管理。通過標準的、開放的通訊協議實現各智能化應用系統間的“互操作性”。

    集成系統網絡的標準化、結構化和可擴展性:第一、二層網絡采用以太網絡結構,第三層網絡采用現場控制總線網絡結構,并提供標準的、開發的通訊協議將三層網絡連接在一個系統中。實現了網絡間信息的互聯互通,系統集成三層網絡均可以采用結構化布線系統,便于今后網絡的擴展和升級。

    集成系統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建議用戶的集成系統采用三個層次的安全防范機制,分別建立外網和內網防火墻,以及網絡用戶認證和防病毒安全機制。為北京電視中心綜合樓宇設施管理系統提供監控和管理信息的高度安全性;集成系統需要提供以BMS綜合信息集成數據倉庫對智能化各應用子系統監控與管理數據的防災備份和數據恢復功能,為北京電視中心綜合樓宇設施管理系統提供監控和管理數據高度的可靠性。

    集成系統操作的便利性:集成系統在管理層面上的操作完全采用瀏覽器界面,管理人員可以在任何地點通過任何一臺安裝了標準瀏覽器軟件的計算機,經用戶安全認證后訪問綜合樓宇設施管理系統BMS,就可以瀏覽到電視中心各智能化應用系統的實時運行狀態,以及實現對監控和管理信息與數據的查詢。集成系統為電視中心的管理者和使用者提供了高效、便利、安全和易操作的工作環境。

    北京電視中心BMS系統基本功能

    1)提供電視中心內各實時監控應用系統,如:機電設備監控系統(BAS)、綜合安防監控系統(SMS)、一卡通門禁管理系統(ICMS)、閉路電視監控系統(CCTV)、火災報警監控系統(FAS)之間聯動控制的機制和功能。

    2)提供電視中心內各實時監控應用系統,如:機電設備監控系統(BAS)、綜合安防監控系統(SMS)、一卡通門禁管理系統(ICMS)、閉路電視監控系統(CCTV)、火災報警監控系統(FAS)之間聯動控制的開放性通訊接口(如:OPC接口)和數據庫接口(如:ODBC接口)。

    3)BMS系統具有獨立的網絡功能。

    4)BMS系統具有獨立的基于網絡化的實時監控管理數據庫。

    5)綜合樓宇設施管理系統(BMS)應采用瀏覽器/服務器(B/S)和專業客戶端/服務器(C/S)結構相結合的樓宇管理和機電設備監控的軟件版本。

    6)監控系統間聯動控制功能

    安防報警時聯動BAS系統將相關區域的照明打開,使保安監控攝像頭更容易取證。

    7)監控系統間數據集成功能

    各實時監控系統報警、故障、維修信息及數據的采集、備份、列表、查詢、顯示;

    各實時監控系統間聯動控制信息及數據的采集、備份、列表、查詢、顯示;

    與各實時監控系統間的信息及數據集成,采用智能化專業以太網網絡結構連接,采用開放性的TCP/IP協議進行信息和數據的交互。

    與各實時監控系統間的聯動控制可通過現場控制總線,采用開放性的OPC協議進行聯動控制信息和數據的交互。

    8) BMS系統聯動功能

    安防系統報警時聯動BAS系統將相關區域的照明打開,使保安監控攝像頭更容易取證。

    北京電視中心BMS系統實現的效益

    實施系統集成以后,為北京電視中心帶來如下益處:

    增強大廈防災和抗災能力,更好保護業主及大廈用戶人身及財產安全,避免不必要損失。

    提高大廈智能化水平,優化服務質量。

    物業管理數字化,大量減少操作管理人員和設備維護維修人員,提高人員工作效率,節約人事成本30%

    延長設備使用壽命,節約能源,每年水、電費降低25%。

    系統可分可合,保護業主的投資,達到短期投資,長期受益的目的,并且可以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系統具有可擴展性,可變化性。

    易于培訓和管理,只需掌握集成系統的操作和使用,不必熟悉所有弱電子系統的操作和維護。

    提供高度共享的系統資源。

    系統構建在統一的管理環境下,操作人員對整個建筑全面管理,縮短突發事件響應周期,系統整體性能全面提高。

    提高人員工作效率,減少操作管理人員和設備維護維修人員,真正實現自動化控制,節約管理費用和人員開支。

    系統穩定性提高,有利于維修保養,系統升級。

    施工過程中統一協調,保證施工質量。

    充分保護業主的投資,達到短期投資,長期受益的目的。

    系統具良好的開放性,可擴展性,能夠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

    對維護和管理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后,即能對建筑內的所有子系統均具備一定程度的了解,易于維護和管理。

    結束語

    北京電視中心BMS系統以建筑為平臺,把信息技術和控制技術的最先進應用成果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辦公自動化及通信網絡系統,將各子系統的信息資源匯集到一個系統集成平臺上,通過對資源的收集、分析、傳遞和處理,從而對整個大廈設施管理進行最優化的控制和決策,達到高效、經濟、節能、協調運行狀態,既滿足了集成管理的復雜需求及子系統的多樣性需要,又向人們提供一個安全、高效、舒適、便利的建筑環境。

    參考文獻:

    [1]江森自控有限公司,北京電視中心系統集成投標文件,2005

    [2]江森自控有限公司,北京電視中心系統集成深化設計文件,2006

    [3] 陳清彬,樓宇自控系統中的BACnet和LonWorks[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 2002,(05) .

    [4] 吳躍東,智能建筑中的系統及其集成研究[D]. 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碩士), 2005,(04) .

    [5] 徐興亞,智能樓宇管理信息系統集成技術的研究及應用[D]. 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碩士), 2004,(04) .

    作者簡介

    第3篇:城市的經濟功能范文

    關鍵詞:高等工程教育;跨文化;軟技能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11-0096-01

    一、引言

    我國的高等教育規模已超過美國,位居世界首位。在可預見的將來,國際間的人才流動會更為頻繁。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在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思維理念等方面可能存在著許多差異,每一種差異都有可能產生誤解,導致合作失敗。在此背景下,不少有識之士呼吁加強高校工程類專業學生跨文化軟技能的培養。美國工程教育學會主席Duane Abata指出,外包已經在影響工程以及與工程有關的研究、設計、市場和服務……這對于工程教育而言是一場重要變革;我們必須使我們的課程國際化,不僅包括數學和科學的學習,還要包括跨文化交流;我們必須把我們的學生塑造成創業者,以及具有國際精神的冒險家。美國國家工程院院長William Wulf也指出,工程已經在全球化和整體性的商業背景下運作了,工程師必須在這些限定條件下進行設計;未來,理解其他文化、掌握其他語言、能與市場和金融界的人們溝通對于從事工程實踐來講如同物理和微積分。美國工程院的報告《2020工程師培養:適應新世紀的工程教育》指出:“美國工程師必須成為國際型工程師,面向2020年培養的工程師在其整個職業生涯中需要有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二、跨文化軟技能的重要性

    成功的工程師不僅需要基本工程學知識、技巧和能力,如數學、物理學和技術領域的知識,還需了解經濟學、環境科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內容。然而,這些基本的技能并不是個人職業發展的充分條件,特別是工程問題日益復雜,需要規模更大的多學科團隊時。在國際化背景下,工程界面臨的環境不斷變化,除了上述所述的專業知識能力外,其他能力對學生也很必要,這些能力被稱作軟技能。在這些能力中,一些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包括:在多學科團隊中的工作能力,高效口頭和書面交流能力,終身學習,創新思維,道德準則,以及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應用它們的能力。傳統上說,這些專業能力的獲取是與基于項目的學習活動相聯系的,或者與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實習等相聯系。在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畢業生進入工業界的速率高于退休速率的情況下,對于追求教學卓越的大學來說,給學生提供基本工程知識和這些軟技能就顯得非常必要。

    跨文化軟技能在國際化工程項目實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工程項目的順利開展有賴于有關方面的溝通和協調,當各方面文化差異明顯時,這將顯得格外重要;其次,文化的認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對工程師進行激勵時,采用的方法必須與其文化背景相協調;再次,把握住合作方的文化特點,有助于擴大己方影響,這將為后續項目獲取和實施提供便利條件。

    三、我國高校工程教育中跨文化軟技能培養環節的缺失

    我國高校工程學教育中跨文化軟技能培養環節的缺失較為嚴重。我國高校中很早就開設了《英美文化》等課程,但主要授課對象為人文社科類專業學生。對大部分普通高校工程類專業,除設置外語課程外很少設置外國文化類課程。近年來高校對畢業實習日益看重,但大部分實習單位為國內企業,文化氛圍單一,學生在校期間不能受到跨文化技能培訓,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國工程類畢業生走出國門,投身于世界工程建設。

    四、美國的一些經驗

    在這方面,國外著名高校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目前國外有一些著名的項目,將學生置于國際實習中進行鍛煉,這種實習強度較大,實習完成后經常會轉為全職工作。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科學與技術計劃(MIT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itiatives,簡稱MISTI)將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和教職人員派送到世界各地的研究和創新項目中。MISTI中國項目將MIT學生與中國大陸、香港及臺灣地區的實習和研究崗位進行配對。該項目根據學業成績、中文技能、實習動機及學院推薦等來選擇候選人 (在讀本科生及本科畢業生)。這些學生來自工程(64%)、科學 (22%)、管理(6%)、建筑 (5%)及人文(3%)等領域。在開始為期3-12個月的實習之前,他們先要接受語言和文化培訓。以和德國的合作為例,MISTI計劃要求學生參與跨文化培訓,這些培訓主要包括“說與寫:技術及商業用德語”、“跨文化交流”、“今日德國:德語及德國文化”等。佐治亞理工學院副教務長Jack R. Lohmann認為,具有國際視野的工程師必須是“文化敏感的,有社會意識的,政治上精明的,掌握外語的”專業工程師。對工程類學生,該校除了語言培訓,提供的其他跨文化課程包括了“了解禮儀和當地風俗,知道合適的禮服文化和工作環境,了解有關性別、宗教和政治的歷史問題,了解國家的食品,鼓勵開放的心態、耐心、靈活和幽默感,知道“準時與否”可能在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解釋”。這些課程培訓的效果是很顯著的,大批該校畢業生到跨國企業工作,且表現優異。

    第4篇:城市的經濟功能范文

    [關鍵詞]超前意識;水利;高標準

    中圖分類號:TV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2-0125-01

    一、超前意識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經濟效能

    作為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水利工程的建設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事,對我國經濟的順利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近年來,我國各地區都加大了本地的水利工程建設,國家水利水電行業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但就我國水利工程的目前情況來看,一些水利工程存在不符合省級或國家級水利工程的問題。隨著國家與地區對于水利工程質量要求的提高,一些地區為了符合省級或國家級一級水利工程,對好多設施或設備進行更換或維修,大大浪費了人力物力。筆者所在單位也存在這一問題,三個工程省一級達標準備期間就進行了相當大改造,筆者認為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水利工程在建設之初缺乏“超前意識”沒有充分考慮該工程的省級或國家級達標的標準。長期以來,水利工程項目的費用管理基本上僅僅著眼于工程建設的一次性投資,而忽視了建設項目全壽命周期的費用管理,包括改造費、運行費、維修費和報廢處置費等。樹立“超前意識”的理念是有效的水利工程管理的特點之一,進一步明確了只有有效地預防質量問題及不達標準的發生,才能使項目管理工作達到最好的效果。“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沒有超前思維,就沒有工作的主動權,也就沒有工作上的激情和創造性;不能超前思維,我們往往就會安于現狀,看攤守業,應付差事;不敢超前思維,管理就會縮手縮腳,不會有行動。 因而筆者認為,增強“超前意識”,使水利工程在運行一段時間后不用再進行維修更換,并將一些設備配置高些,留有余地,必然能夠減少日后運行中更換與維修的成本,給社會帶來更高的經濟效能。

    二、超前意識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應用

    (一) 高標準建設水利工程

    高標準建設水利工程,能夠使建成的水利工程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處于領先地位,是超前意識在水利工程管理應用的體現。但研究表明各地對高標準水利建設積極性很高,但由于缺乏統一的建設標準,各地在規劃設計、投資強度上,標準不一,參差不齊;上級組織和監管部門在驗收和評定工程建設是否達到高標準時,評價指標選什么,各地區的指標值該如何取,沒有統一的依據可參考;地方建設管理部門在對農田水利工程進行高標準設計時,不知道哪些指標該高,該高多少。因此,高標準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不規范,影響后續工程建設進度和質量。

    水利部作為水利工程的直接對口和主管部門,對全國各地的利基本情況掌握最全,為了促進高標準水利工程又好又快發展,有必要在廣泛聽取地方管理者和水利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結合其他部門和各地有關高標準水利工程的建設標準,制定相應的高標準水利工程技術規范或建設指南,對高標準水利工程的概念和內涵進行統一規定。同時,基于大家認同的高標準水利工程的定性目標,提出一套統一的量化指標,并依據各地區實際情況確定相應指標的建設標準值。

    (二)對水利工程進行超前規劃

    合理的規劃設計是保障施工效率和質量的前提,而現階段我國水利工程的規劃水平還不能滿足水利發展的需要,在施工過程中對于規劃方案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一些水利單位在工程施工前,缺乏統一的規劃,沒有制定出合理的規劃方案和工藝流程就開始施工,或者規劃較為片面,所以導致隨意、盲目施工,在實際施工時出現許多沒有預見的問題,例如水旱調節功能失效,水利工程效果無法顯現等問題,與實際施工脫軌,既影響了工程質量,又耽誤了施工進度,影響效率,給工程的建設帶來困難,造成經濟損失。因此在工程施工之前要有專業人員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做好施工準備工作。要搞好水利施工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好前期調研工作,采集數據資料,合理安排人力和物力,用于水利工程的規劃,為工程的順利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礎;各級政府應該為工程的規劃提供一定的資金投入,確保規劃工作的順利開展;專業人員在分析數據和工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編制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案,包括具體的管理目標和進度計劃等;詳細規定各個工序的質量檢查和驗收標準,做好各個工序的協調和銜接工作;最后,完善質量保障體系,提高監管人員素質,實行責任制。

    (三)基于全壽命周期費用理論開展設備選型工作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高精度、高效能、高自動化的水利工程設備逐漸增多,設備的投資費用也越來越昂貴,與設備有關的費用在產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斷增加。因此,合理選擇設備型號,降低設備的壽命周期費用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進行設備選型決策時,不能只考慮設備壽命周期某一階段(制造、

    采購、使用維修)的經濟性,更要十分注重設備原始費和使用費總和的最經濟。在選擇新設備時,不能貪圖價格便宜,而要同時考慮到設備購置后的一系列其他費用。事實上,購置價格最便宜不一定壽命周期費用最低,而壽命周期費用最佳并不等于壽命周期費用最低,還應考慮設備的生產效率和對產量質量的保證程度等因素。在實際工作中,經濟與技術是辯證統一的,因為經濟效益是推動生產工具發展的直接動力,只有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的新機器設備才能得到廣泛應用,所以建設工程中的設備選型應按技術先進和經濟合理的原則進行經濟效益分析,以此作為對諸多方案進行評價、選擇和決策的主要依據,這也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

    (四)加強竣工后質保期的責任追究工作

    竣工后的質量監理是建設工程投入使用的把關監督管理。首先要保證不符合質量標準要求的水利工程不能投入使用,避免低劣工程對國家、企業和公共使用者造成直接的危害和影響。要把建設、維修和維護的質量管理納入建設工程全過程質量管理的范疇。大力提倡和推行工程質量保險,將工程質量管理納入經濟管理的范疇,以解決工程交付使用后發生的質量問題,特別是解決找不到責任方的后顧之憂。

    全面落實項目負責人質量終身責任。水利工程的具體責任人為勘察項目負責人、設計項目負責人、施工項目經理、建設單位項目負責人,以及總監理工程師。工程項目在設計使用年限內發生工程質量事故,或由于勘察、設計或施工原因造成尚在設計使用年限內的建筑工程不能正常使用的,都首先要追究這5類人責任,并且是終身責任。全面落實項目負責人質量終身責任,建立“三大制度”護航,即書面承諾制度、永久性標牌制度和信息檔案制度。工程開工前,無方負責人必須簽署質量終身責任承諾書,工程竣工后設置永久性標牌,載明勘察、設計、施工、建設、監理五方單位和項目負責人的信息。建設單位需要建立五方項目負責人質量終身責任信息檔案,竣工驗收后移交城建檔案管理部門統一管理保存。凡發生工程質量事故或重大質量問題,不管責任人是否離開原單位,是否已經退休,都要依法追究其質量責任。

    參考文獻

    [1] 吳慶林.信息技術在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中的應用[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4年7期.

    第5篇:城市的經濟功能范文

    結構設計競賽已經成為土木工程專業最具影響力的專業型科技賽事之一。通過競賽可考核學生專業知識的應用程度,從而發揮其重要的反饋功能。根據結構設計競賽與專業類課程的對接點,構建了基于競賽的專業類課程反饋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設計調查問卷,以校內競賽兩年的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統計,結合學生提交的實體模型成果,進行學生知識能力應用效果評價,并將結果反饋給相關課程組,為專業課程改革提供了量化依據,也為大學生學科競賽的良性發展提供了創新思路。

    關鍵詞:結構設計競賽;土木工程;力學課程;應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3;TU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

    10052909(2017)01015205

    結構設計競賽是中國各大高校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目的在于通過方案設計、分析計算、模型制作、加載試驗和現場答辯等一系列過程,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團隊意識和實踐能力[1]。從2005年開始,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迄今已舉辦8屆。在全國競賽的輻射下,地區級、校級結構設計競賽也不斷開展起來,有很多學生從中受益。但主觀隨意的標新立異并不是土木工程專業結構模型競賽的目標,參賽者只有以客觀的物理準則為基礎并對其正確應用,才能實現結構模型競賽所需要的合理創新,從而呈現高質量的參賽作品,而這必須以參賽者通過傳統教學模式所獲得的堅實理論和專業基礎為條件。

    在結構設計競賽中,參賽學生從開始對題目進行分析,提出一個模糊的受力模式,進而尋求適當的結構形式和具體構造措施來保證該模型所預期的力學性能,其間會經歷結構選型、荷載計算、內力分析、計算簡圖、承載能力估算、構造設計、繪制出結構圖以及結構模型制作等環節。為順利完成以上競賽任務,參賽者必須掌握畫法幾何與工程制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土木工程材料、房屋建筑學、計算機輔助設計、材料力學試驗、土木工程材料試驗、結構試驗、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結構抗震等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方面的背景知識[2]。因此,結構模型競賽本身就是對上述知識點課堂教學成果的最直接檢驗。通過競賽,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更加熟練地掌握知識點;另一方面,可發現學生知識體系中的不足之處,從教學源頭尋找薄弱環節,及時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

    目前絕大多數競賽在決出勝負后結束,缺乏總結和反思,忽視了競賽非常重要的功能――向理論課程的反饋功能。通過競賽可反映出學生知識體系的薄弱環節,從而在隨后的傳統課堂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查漏補缺,進一步強化傳統教學的質量效果,充分發揮專業知識在參賽者創新、探索過程中的指導作用,推動結構模型競賽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方向不斷發展。

    鑒于此,文章構建了土木工程專業類課程反饋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設計調查問卷,以長安大學兩年校內競賽的調查數據為例進行分析,將學生專業知識應用能力反饋給相關課程組,為課程改革提供了量化依據,也為大學生學科競賽的良性發展提供了創新思路。

    一、專業類課程反饋指標構建及調查問卷設計

    土木工程專業課程包括工程制圖、工程地質、測量學、基礎工程設計原理、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鋼結構基本原理、土木工程施工、結構概念體系、工程質量事故分析處理、土木工程抗震等課程[3]。這些課程要求學生掌握結構設計理論,熟悉設施和系統的設計方法;掌握土木工程施工和組織的過程和項目管理、技術經濟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土木工程現代施工技術、工程檢測和測試的基本方法;了解土木工程的風險管理和防災減災基本原理及一般方法;了解結構、設施和系統的破壞和加固維修理論[4-6]。由于每年競賽考核的內容不同,結構設計競賽不一定能夠涵蓋專業培養的全部,但在模型設計中可以充分認識各類荷載及災害作用的特點、結構體系的選擇與概念O計以及各類結構構件的功能特點;在模型制作中可以深入理解構件連接節點的形式與構造;制作完成后對于結構加固技術的原理、結構加載試驗等會有深刻的認識。

    二、 專業類課程知識應用能力評價

    長安大學從2005年開始舉辦每年一屆的校級競賽,競賽已經成為校內最具影響力的科技活動之一,反饋指標的調查已經持續進行了多年。本文選擇了2013年和2014年長安大學校級結構設計競賽為分析樣本,其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由于參賽學生人數多,樣本具有廣泛性;二是因為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競賽已經植根于學生和教師的實踐教學中,具有可靠性;三是因為這兩年均以結構抗震為主題,具有相似的考核內容。2013年競賽題目為“重檐歇山式仿古殿宇結構模型制作與測試”,模型采用木質材料制作。2014年賽題為“多層塔式結構模型制作與測試”,采用竹質材料制作。兩次競賽分別以歇山式仿古殿宇結構和多層建筑結構抵抗地震災害為主題,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工程意義。

    兩次競賽共收到調查問卷223份,有效問卷177份,其中2013年有效數據64份,2014年113份。為區分不同年級的應用水平,2014年分為土木工程專業大三和大二分別進行統計,大三學生有效數據44份,大二學生有效數據69份。數據收集后進行統計,按照各項目所占的百分比進行能力分析評價。

    (一)專業類課程與競賽的關聯度指標分析

    (1)經過篩選的土木工程專業類課程知識點與競賽的關聯度很高。兩年的數據均表明,這些知識點中,在競賽中“有一定應用”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是技術關鍵”,“基本未涉及”所占比例最小。

    (2)“基本未涉及”所占比例最大的是繪圖及結構計算軟件的應用,2013年為35%,2014年分別是16%和21%,這說明軟件的應用能力較低。調查表明,很多學生認為當荷載條件及結構體系過于復雜時,計算非常困難,希望通過試驗進行結構的優化。“基本未涉及”接近20%的指標為各類荷載及災害作用的特點,兩次競賽都是水平地震作用,說明學生對地震波的作用模式及簡化計算把握不準。“基本未涉及”在10%~20%的指標為基礎選型及計算方法,兩次競賽提供了模型安裝底板,模型底部通過膠水或螺栓固定在底板上,涉及到基礎選型的內容較少,是此項指標超過10%的原因。其余指標“基本未涉及”者基本小于10%。

    (3)“是技術關鍵”所占比例最大的是節點形式與構造,基本上達到50%,這說明強節點的設計思路已經為學生所領會;40%~50%的同學認為截面形式及計算方法是“技術關鍵點”,說明他們進行了截面形式優化。

    (4)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初步得出:應用較好的指標是節點形式與構造、截面形式及計算方法;應用較差的指標是繪圖及結構計算軟件的應用、荷載及災害作用的特點,其余指標需要進一步分析。

    從統計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所有數據均表明,“了解原理但無法應用”超過20%的指標包括:2013年繪圖軟件及結構計算軟件應用。說明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軟件應用能力,特別是結構計算軟件的應用能力非常薄弱。但也說明在結構設計中,如果結構過于復雜,學生主要通過加載試驗來驗證模型的承載力,計算被忽略了。

    (2)“了解原理但無法應用”超過10%,小于20%的指標包括:荷載及災害作用的特點。說明學生對于水平地震作用的認識還不夠,因為抗震設計課程放在大四才學,而調查的主體為大二和大三學生。

    (3)“能聯系實際直接應用”的指標基本都未超過50%,各項指標由大到小的排序順序為:①荷載及災害作用特點;②構件截面形式選擇及計算方法;③構件節點連接形式與構造;④結構體系的構造特點;⑤提高構件穩定的構造方式;⑥基礎形式及構造;⑦結構加固技術原理與構造;⑧結構構件的功能特點;⑨結構體系選擇與概念;⑩=10\*GB3\*MERGEFORMAT結構分析軟件及繪圖軟件的應用。

    (4)“經自主摸索后應用”以及“能聯系實際應用”二者相加由大到小的排序順序為:①構件截面形式選擇及計算方法;②荷載及災害作用特點;③構件節點連接形式與構造;④提高構件穩定的構造方式;⑤結構構件的功能特點;⑥結構加固技術原理與構造;⑦結構體系的構造特點;⑧基礎形式及構造;⑨結構體系選擇與概念;⑩=10\*GB3\*MERGEFORMAT結構分析軟件及繪圖軟件的應用。

    (三)專業類課程反饋總體意見

    在以上評價的基礎上,結合參賽者所做的實體模型和計算任務書,得到專業類課程知識應用能力評價,見表2。

    三、結語

    本文構建了專業類課程反饋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調查問卷設計,選擇校內兩次以抗震設計為主題的競賽作為調查對象,在調查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了學生專業類課程的應用掌握程度,為專業類課程教學改進提供了依據。該項研究在長安大學校內已經連續進行3年,競賽折射的問題隨著課程的改進得到了改善,擴大了競賽受益面,同時也提高了競賽的水平。參考文獻:

    [1]周克榮, 陳以一.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與創新意識境界[J].同濟教育研究,2001(1):35-37.

    [2]王步,武賢慧,袁衛寧,周天華.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的實踐與反思[C]∥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第十屆全國高校土木工程學院(系)院長(主任)工作研討會論文集,2010.

    [3]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及課程教學大綱[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2.

    [4]葉列平.混凝土結構(第二版)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5]周云.土木工程抗震設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6]劉明.土木工程結構試驗與檢測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Abstract:

    Structural design competi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rofess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ents for civil engineering students.Civil engineering students’applic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uld be assessed by this competition, thereby the feedback function of the competition are performed. Accord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points of the structural design competition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feedback index system was built.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designed based on the feedback index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urvey data of two years’ school competition and the entity models submitted by students, the effect of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as assessed, and then the results were reflected to the related course group. The research provided a quantitative basis for curriculum reform, meanwhile provided innovative ideas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ubject competitions.

    第6篇:城市的經濟功能范文

    關鍵詞:新經濟成人教育 經濟功能 實現

    如今以高新技術、信息、知識為核心的新經濟初見端倪,人類知識的積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教育成為重要的生產力,價值的創造已越來越轉向智力勞動,教育水平的高低對一國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教育投資的不足和教育事業的落后都會對一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和水平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誰擁有優勢人才誰將在世界經濟的競爭中占主導的地位,已經成為世界的共識。世界各國和地區更加重視對以傳播知識、創新知識為己任的教育, 尤其是與經濟直接交融的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特有的教育培訓功能使成人教育的經濟價值功能得到實現與提升。

    一、新時期成人教育的經濟價值功能分析

    1、成人教育是促進經濟發展和增長的助推器;

    成人教育屬于非義務教育, 相當比重的成人教育是職業技術性質的教育, 直接為產業部門培養勞動力,具有明顯的職業性和生產性特點,可以有效提高受教育者的經濟收益和擇業能力, 以及企業的經濟效益。中國屬于世界上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勞動大軍持續不斷汲取新知識, 掌握新技術, 從而為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力。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 面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的艱巨任務。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而教育對提高勞動力素質具有不可代替的功能。我國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 成人教育的大發展是關鍵。

    2、成人教育是實現人全面諧發展的動力源;

    新經濟的發展使得人類擁有的信息量無限擴大,知識更新頻率明顯加快,社會分工更加精細。職業的不斷多樣化和就業機會的急劇變動,使通過學制教育中一勞永逸獲得終身受用知識或技術的做法過時,人們需要不斷學習、終身學習,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進程。

    建立終身教育體系,促進人的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是中國新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成人教育促使每個教育對象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所具有的能力和行為規范與所處的社會環境相適應,使他們理解并形成社會協作所必需的共同價值觀念、政治方向、思想意識、道德倫理和行為方式,使教育對象在與社會相適應發展的同時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品格,具有個體所處時代性和社會性的共同特征。

    4、成人教育是拓寬人才資源開發的關鍵點 。

    新經濟條件下,由于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半衰期的縮短,人們必須不斷地為自己補充新的知識,接受新的信息,加強技術培訓,以適應這種新環境的快速變化。尤其是各種在職人員必須不斷接受新的教育,補充新的知識。而成人教育是拓寬在職人員知識,增加技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科技、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力手段。大力開發人才資源,培養和造就新經濟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發展成人教育既是基礎,又是關鍵。為此,成人教育應該成為人才資源開發、創新人才資源增值最重要、最快捷的途徑。

    二、新時期成人教育經濟價值功能的實現

    1、確立“以人為本”、“適度超前”的成人教育思想;

    “以人為本”指不僅尊重和滿足成人教育主體作為獨立的社會存在自身的合理需要,還要要考慮到教育對象作為主體的內心認同和接受問題。成人教育的教育對象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目的性較強,他們往往通過工作時間或社會交往清楚地了解自身發展需求,因此對教育教學中各個環節具有能動的影響力和潛在的作用力。因此,確認“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能夠有效地指導成人教育的實施。

    知識經濟的內涵和特征,導致教育功能與本質發生變化,使教育成為事關知識經濟發展全局先導性的產業。知識經濟與教育的內在邏輯可以概括“現代化的教育―高科技的知識――高素質的人才――高質量的經濟”。知識經濟要求成人教育優先發展,即“適度超前”發展。

    2、積極推進終生教育體系和制度的建立;

    知識與智力是知識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知識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依賴知識的不斷更新和智力的不斷提高。學習與教育是迎接知識社會來臨的重要策略與措施,學校教育無法給予個人一生所要的知識,個人工作上與生活上的實用技能大多數要在離開學校后的成人生涯中獲得。成人的繼續學習至關重要,成年期的教育與學習活動,亟須加強,更需頑強,教育模式必須由單一的經院式封閉型,變為多樣化的家庭、學校等社會一體化的開放型,把從嬰兒教育直到老年教育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成人教育、社會教育等所有的教育加以組織,形成一體化的終生教育體系。

    3、制定面向個體和服經濟發展的成人教育目標;

    新經濟時代要求成人教育的重點,必須由學歷教育轉向職業教育,要以個體發展和社會經濟的需要來發展和完善。一方面要面向教育對象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即培養出來的人才要具有符合現代技術與現代服務的知識和技能。所學的知識能快速及時地應用于所從事職業的實際工作中,知識面不僅要“專”而且要“博”,要有敏銳地選擇知識、辨別知識的能力。面對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的局面,要學會學習的方法和學習的能力,應具有較強的自我知識更新能力。[1]另一方面,成人教育的教育目標又應該是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成人教育要實現“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成人教育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求,改革和調整專業結構,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必要的智力和技能支持。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通過優質教育服務培養優秀人才,為促進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貢獻。

    4、創新成人教育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

    經濟時代知識更新的加快,要求增強成人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和前沿性。成人教育應及時把握人類知識的發展動向,不斷吸納新研究成果,對原有教學內容進行更新、補充。成人教育本身就具有開放型、現代化及覆蓋面廣等特征。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傳統概念的“函授”,已經越來越顯得乏力,前景不佳。必須加大投入,最大限度地借助廣播、電視、衛星、數字通訊、多媒體及計算機網絡等先進技術手段和設備,實施教育,趕上現代化步伐,追求最佳教學效果。[2]

    參考文獻:

    [1]張云鵬.對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的探討[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04.2

    第7篇:城市的經濟功能范文

    關健詞:面波勘探;彈性波;頻散曲線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channel transient surface wave Landscape Avenue municipal engineering survey of the energy and heavy chemical industry base in Ningdong

    Gao Haining

    (Yin Chuan Architecture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LTD.)

    Abstract: The multi-channel transient surface wave technology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It divided for the soil velocity test, site classification, soil divided, advers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with fast, flexible, accurate advantages. The use of surface wave data and exploration data 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stratification connection geological section, to good effec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geological survey,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difficult drill into gravel layer, siltstone, stratigraphic bad divided. Shorten the survey cycle, improve project quality and investment efficiency. Multi-channel transient surface wave technology is bound to play an increasingly large role in many engineering survey.Key words: surface wave exploration; elastic wave; dispersion curves

    中圖分類號:P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 前言

    本工程是寧東能源重化工基地煤化工基地的一條美化、亮化工程(該路段全長4550米、為主干道、瀝青路面,道路紅線寬50米,路兩旁各25米寬綠化帶),為一條近南北走向的擬建新路。

    在市政工程勘察中,要涉及到路基、給水管道、排水管道,一般性鉆孔深度要達到最大埋深的排水管道(本工程管徑約1.0~2.0米,其管頂與設計路面高程相比埋深約為-4.0米~-5.0米、為明挖深埋管道)管底以下1~3米,以查明排水管底下3米內地層的巖性及力學狀態。這在川區、平原地區很容易做到,但在丘陵區、特別是本工程,為最大挖方區、最大挖深達17米,2米左右厚的碎石層及巨厚狀半成巖的泥質粉砂巖,在最大挖方處鉆孔至少要達25米才滿足勘探深度的要求。受場地地形、地層、施工工期等條件所限,勘探點未達到規范要求深度,

    本工程工期短、設計方案多次調整給勘察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為縮短勘察周期、提高工程質量和投資效益,本工程采用鉆探與面波勘探科學結合的辦法,為確定場區場地土波速資料及場地土類別、確定第三系泥質粉砂巖在管底深度以下3米處的分布、厚度及成層穩定性,在最大挖方區(最大挖深約17米)的北路段1040米長度范圍內在鉆孔處布設9個面波勘探點。

    我們使用了北京水電物探研究所生產的SWS-1型多功能面波儀,在鉆探工作配合的前提下,保質保量地完成了勘探任務。

    概況

    場區地貌單元屬寧東緩坡丘陵區,地形切割強烈,沖溝發育,地形起伏較大。場區內地層結構簡單,在基底基巖上主要沉積的地層為第三系的泥質粉砂巖(沖溝內有出露)。地表為第四系風積黃土、沙土的堆積,沿沖溝及山坡堆積有沖洪積相的碎石,第三系地層被第四系土層覆蓋。該路段設計路面在④層泥質粉砂巖中,第四系的①~③層土將全部挖掉。

    瞬態面波基本原理及工作方法

    3.1基本原理

    在工程勘察中,我們主要利用的是瑞利面波,其特性如下:

    (1)瑞利面波在層狀介質中傳波的頻散特性

    在均勻介質條件下、瑞利面波波長λr與振動頻率f無關,即在均勻介質條件下,瑞利波不具頻散特性。

    在層狀介質條件下,λr是f的函數,即在層狀介質條件下將導致瑞利波的頻散。

    該項特性是瑞利波勘探的理論基礎,由于瑞利波法不僅利用了波的運動學特性,更重要的是利用了波的動力學特性,而常規彈性波法,主要利用波的運動學特性,且要求各層的波速或波阻抗有較大差異,因此瑞利面波對介質反映更細微。

    (2)瑞利波的穿透深度與波長的關系

    經計算得出瑞利波水平振幅和垂直振幅隨單位波長深度的變化規律表明,當深度Z為λr的1/2時,瑞利面波有大部分能量已經損失;當深度與波長相等時,其能量迅速衰減,因此,可以認為瑞利波的穿透為1個波長。這一實事說明,瑞利波某一波長的波速主要與深度小于λr/2的地層物性有關,該特性為利用瑞利波進行淺層勘探提供了依據。

    由λr=VR/f得知,不同的瑞利波長對應于彈性波的頻率、通過探測不同頻率下介質的彈性波速度,即可得到VR-λr曲線、稱頻散曲線。頻散曲線的特征及其變化規律與地質條件密切相關,通過頻散曲線進行反演計算,可得到某一深度范圍內的地質構造情況和不同深度的瑞利波傳播速度VR的值。

    (3)瑞利波速度與橫波速度的相關性

    由瑞利波速度VR與橫波速度Vs的關系式VR=Vs

    計算出巖土介質中與VR、Vs的關系見表1:

    泊松比μ 0.25 0.29 0.33 0.40 0.50

    Vs/VR 1.087 1.080 1.073 1.062 1.049

    對于一般土而言,泊松比μ是0.45-0.49,而對于巖石泊松比是0.25左右。因此可以粗略地說,對于土可橫波速度Vs和瑞利波速度VR看作大體相同;對于巖石橫波速度Vs可粗略為瑞利波速度VR的1.1倍。對于更精確的計算地下各層的速度參數的方法可以用哈斯克爾-湯姆遜(Haskell-Thomson)矩陣的反演方法。

    3.2實測工作布置

    在本次面波法實測中,我們采用24道、道間距為2米,偏移距10米、全通濾波方式,采樣間隔0.5ms、1ms,采樣點數1024個。把檢波器對稱埋置在勘探點(鉆孔)的兩側,震源點和檢波器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并在排列的上坡一側激振。

    排列方向布設原則:本場區為丘陵區,一般沿等高線取平坦段布置。

    3.3 震源選則:18磅大錘擊震,解釋深度30米以內。

    4、資料處理及成果分析

    瑞利面波資料的室內處理,使用的是北京水電物探研究所開發的處理系統,具體說明如下:

    單點資料的解釋:

    對于單張面波記錄,首先在其時間-空間域內拾取面波成份,并通過快速傅立葉變換將其轉到頻率-波數域(即F-K域),在F-K域中拾取面波,并濾除其它干擾波的頻率成份,完成面波的2次提取,至此計算得出面波的頻散曲線。

    根據實測曲線的變化規律(如形態、拐點、斜率等特性)進行地層劃分,本工程地層的平均速度隨深度增大而增大,采用下列公式計算:VRn=

    式中 Hn-第n點深度(m);

    Hn-1-第n-1點深度(m);

    VRn-第n點深度以上的平均面波速度(m/s);

    VRn-1-第n-1點深度以上的平均面波速度(m/s);

    VRn-Hn~Hn-1深度間隔的層速度(m/s);

    根據上述公式獲得的速度-深度模型,利用sws地震面波測深數據處理軟件,得出理論頻散曲線和實測頻散曲線擬合,使兩者曲線有最佳的擬合系數,并進行地質分析,由此準確的獲得單張面波成果。

    點面波資料的準確性比較

    為了檢驗面波資料的準確性,我們把面波資料和無錫產G-2型工程鉆機鉆孔進行對比,鉆探結果與面波對比如圖1。由圖1可以看出,面波資料與鉆探資料吻合較好。

    地層剖線的生成

    由剖面上各個面波點的地層結構成果,主要參照地層速度參數、將各面波橫波速度相近的區域劃分為同一層,連成剖面,見圖1。

    素填土及粉土 2.0米厚

    碎石 3.0米厚

    泥質粉砂巖(強風化) 6.7米厚

    泥質粉砂巖(弱風化) 8.0米厚

    圖1、景觀大道面波解釋成果

    圖2面波法工程地質剖面圖

    4.2 成果分析

    根據面波勘探成果及鉆孔記錄,對景觀大道北端1040米長度范圍地層結構進行分層,各層按狀態描述如下:

    ①素填土層Q4eol:褐黃色、干、松散狀態。以風成粉土為主、粉質粘土次之,層厚0.6~2.0米。橫波速度Vs=100~200m/s。

    ②粉土層Q4al:呈褐黃色,干~稍濕,中密狀,層厚0.0~2.0米。在該路段部分地段存在該層土。橫波速度Vs=100~200m/s。

    ③碎石層Q4al+pl:呈灰雜色,粒徑大于5cm顆粒以棱角狀及次棱角狀為主,粒徑小于5cm顆粒亞圓形為主,骨架顆粒空隙由中粗砂填充,具有一定的分選性,厚度約為1.2~2.5米。橫波速度Vs=200~300m/s。

    ④泥質粉砂巖E:含泥量高時呈棕紅色~磚紅色、含泥量低時呈褐黃色,半膠結狀態,層理近似水平狀。據區域地質資料,該層厚度基本穩定,最大厚度100米。本次勘察未穿透該層。從上至下鉆探難度增加。該層頂板埋深3.5~8.0米(以現孔口原始地坪始計)。橫波速度Vs>300m/s。

    5結語

    市政工程因其線路長,場地分類為Ⅱ類時,勘探孔間距130米,在山區、丘陵地區,地勢起伏大,鉆孔之間有時能跨越不同的地質單元,采用面波資料與勘探資料結合進行地質分層,連接地質剖面,效果良好,滿足地質勘察要求,同時解決了在碎石層、粉砂巖中進鉆艱難、地層不好劃分的難題。面波法不僅大大節省投資,而且明顯簡化了現場工作程序,縮短勘察周期,提高了工作質量和效率,必將在諸多工程勘察領域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多道瞬態面波勘察技術規程(JGJ/T143-2004),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第8篇:城市的經濟功能范文

    關鍵詞:電子設計競賽電子信息工程創新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高等教育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組成部分,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要重視實踐環節[1],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目前,在我國高校中實踐教學沒能與理論教學緊密結合,在教學中占有絕對主導地位的是純理論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普遍存在。

    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是四大學科競賽之一,是由教育部和前電子工業部共同倡導和主辦的[2]。我院于2000年首次派出代表隊參賽,共取得全國二等獎一次,全省一等獎一次,二等獎三次、三等獎多次的優異成績。以上這些優異成績凝聚了老師心血和同學們的汗水,更證實了我院近幾年來,改革實踐教學內容、管理體制、加強實驗室建設等實踐教學改革方面的教育教學改革的效果,吸引學生參加課外科技活動和各類競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完成對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的。

    我們的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能力培養之路也是伴隨著參與電子設計競賽工作逐漸展開的。競賽要求參賽者在規定的時間里,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題目涉及到80%的專業課程知識,因此競賽題目具有實用性強、綜合性強、技術水平高、技術水平發揮空間大的特點。每組參賽隊員協作完成從題目選擇到方案論證、從軟件設計到系統整體調試、從電路的獨立涉及到電路安裝調試完成、最終的論文寫作等全部工作。涉及實踐性教學環節有:專業實驗課、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等;因此若想取得好成績,必須在每個教學環節都有好的教學效果,特別是實踐教學環節要腳踏實地,切實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相關的經驗和做法總結如下:

    1 結合實際構建實踐教學新體系

    根據我院培養人才的需要,積極探索和改革實踐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與內容,構建適合學分制相配套、開放式教育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建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前提,創新人才培養為主導思想,將實踐教學改革融入到教學改革的總體中,強化實踐教學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強調實踐教學對實踐能力及綜合素質的培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與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相結合,建立不斷更新和改革實踐教學內容和機制,構建系統化的實踐教學模式。統籌規劃,逐步形成畢業論文(設計)、社會實踐、課程設計、生產實習,認識實習、基礎性實驗與綜合性實驗以及研究性實驗等多種實驗方式共存的實踐教學體系,并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逐步分層次開設實驗課程,因材施教,在大學不同學習階段設置不同類型的實驗課程。由單一性質實驗向綜合性實驗轉變,由傳統的驗證性實驗向設計性實驗轉變,形成適應現代創新人才培養教育理念的實踐教學培養模式改革,逐漸實現實踐教學體系系統化、實現實踐教學考核過程化。多年來我們堅持務實方針,腳踏實地的構建和完善我們的實踐教學新體系,并經過檢驗效果是良好的。

    2 深化實踐教學改革

    為建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我專業首先確立以“理論、實踐、研究”三位為一體為主導思想的新的教學模式,在這一主導思想的指導下,確定實踐教學的兩個重要目標是: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根據這兩個重要目標打破傳統教學模式,開展實驗內容與實驗課程體系改革。

    根據我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確定的培養目標,整合實驗內容,創建新的實驗教學體系。對實驗教學體系的層次劃分為四個逐步遞進的層次。首先,是培養學生最基本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質的基本工程概念和基本工程理論的學習;其次,是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動手能力的訓練。第三層是工程應用能力的訓練和專業技術結構理論的學習;第四層次是以實現工程應用和創新為目的,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領域的內容進行綜合訓練和學習。通過以上逐層遞進式培養,為今后從事相關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 大力開展課外科技活動,建立起高校科技創新平臺

    為了給學生們的科研活動提供便利的場所。我們還在校內實驗場地非常短缺的情況下建立了開放式實驗室,無條件地向參加各類科技和創新活動的學生開放實驗室,為同學們的科技活動提供了場所。為了形成良好的專業學習氛圍,我院還注重學生梯隊的培養。能夠充分利用本院的師資力量,首先培養一大批專業能力較強的學生骨干,發揮學生骨干專業導向作用。通過開放實驗室的訓練,為參加各類設計大賽選拔人才、輸送人才,促進專業的建設和專業的發展。

    利用本院的科研優勢和師資力量,專門組織師資力量為學生的課內外實踐活動提供指導,使學生較早地參加科研和創新活動。學生在低年級就能夠參加學院老師主辦的科研活動,如2011年獲得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二等獎的三位參賽選手,均參加過教師的科研任務。

    學院定期舉辦“院電子設計競賽”,專門組織、聘請校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出題和進行集體評審,賽制完全模仿全國競賽的比賽形式,這些比賽既鍛煉了學生的比賽經驗,也受到學生們的普遍歡迎。

    4 重視創新教育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電子設計競賽正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好途徑。為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在校內建立了電子設計訓練基地,在電子設計訓練基地,免費為學生提供常用儀器儀表,實訓基地的運行模式是由專業教師指導、學生自主管理。學生可以任選課余時間進行實驗、實訓。同時,基地的實驗實訓活動面向不同年級學生、靈活多樣,全天候對學生開放。如學生可以根據興趣愛好自選實驗,也可以選擇學生科研實踐項目競賽等。以上是我們在實踐教學改革上的一些想法和做法,特別強調的是參與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讓我們教育工作者有了危機意識,從而形成了動力,同時這項賽事也為學生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空間,通過參與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能夠發揮學生在高校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們學習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們參與實踐活動的主動性,促進學生們創新精神的培養。

    我們專業過去在全國電子設計競賽中取得的成績,更多的得益于我們學院多年來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深化實踐教學改革的結果,為此我們將繼續重視實踐教學改革,堅定不移的走實踐教學改革之路。

    參考文獻:

    [1]潘蕾.充分發揮實驗室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1,20(4):107-109.

    [2]郭云林.重視電子競賽推進教學改革[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3,25(1):63-66.

    第9篇:城市的經濟功能范文

    關鍵詞:產業;城市功能;城市主導功能;城市功能結構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9)01-0079-05

    城市是人類社會步入文明時代的標志,是人類社會大分工和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一定時間和空間的聚集。在城市的形成過程中,社會就賦予了城市一定的功能,使城市成為社會“前進的主要動力”。隨著城市的擴張,經濟發展帶來產業資源集中的需求,城市綜合體出現了新的變遷,一種依托某種產業聚合建立的具有較大規模,包容多種物業形態,能提供全方位服務,具有復合功能的綜合體開始出現,這就是產業綜合體,它是利用城市運營的概念把產業資源聚合在具有城市功能形態組合中,創造了城市發展的新動力。

    一、城市功能的內涵

    城市功能就是城市作用于經濟地域系統的能力,是城市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特性和能力,是城市對外聯系的作用能力。不同學科對城市功能有不同的界定,社會學中功能主義學派認為,城市為人類提供重要的生活環境,是現代人類文化創造和傳播的中心;城市管理學從城市經營管理角度分析,認為城市功能體現為文化承載體、社會生活依托體和經濟中心;城市經濟學的觀點則提出,“城市是一個坐落在有限空間地區內各種經濟市場住房、勞動力、土地、運輸等等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網狀系統”[1],認為城市就是市場的集合,城市存在的最大功能是服務于交易的實現。盡管各種理論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城市的特定功能,但城市經濟學從城市的形成和本質來界定其功能,具有更深刻的內涵。城市經濟學指出,城市的形成過程集中體現出兩種經濟效應,即區域經濟效應和集聚效應,城市功能正是在這兩種效應基礎上得以實現。城市將一定地區的人口流、智力流、物質流、能量流、資金流、信息流聚集起來,通過城市活動滿足城市內部需要并向其他地區擴散,此即城市功能的本質。

    最早提出區域經濟效應的是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Francois Perroux),他在1955年提出“增長極理論”,指出增長并非在所有地方同時并進,而是集中在一些增長點上。各個增長點的引力和斥力各不相同,通過不同的發展途徑,向各自的經濟腹地擴散,并對一定的區域產生不同的影響,同時各“增長極”自身產生“城市化趨向”[2]。城市成為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集散地,其增長極作用便凸現出來了,這就是佩魯所說的,城市作為地理上集中的綜合產業極“改變了它直接的地理環境:而且如果它足夠強大,還會改變它所在的國民經濟的全部結構。作為人力、資本資源的積累和集中中心,它促進了其他資源集中和積累中心的產生。當這樣兩組中心通過物質的和智力的高速公路相互聯系在一起時,廣泛的變化在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經濟視野和計劃中就顯示出來了”。佩魯的增長極理論雖然涉及產業和企業的不平衡發展,但最終歸結為城市和區域的不平衡發展,并且強調聚集和吸引效應,擴散效應以及地理、區位和中心優勢。他的理論打上了克里斯塔勒(W.Christnller)的“中心地理論”的烙印。后者指出了關于城市區位的抽象理論和城市布局的具體模式,并根據市場原則、交通原則和行政原則,研究在均質平原區域內如何形成以城市為中心,由相應的多級市場區組成的網絡體系,強調城市趨向于設置在六邊形市場范圍的中心,由此能有效地組織物質和財富的生產和流通。這是增長中心理論的雛形。增長極(即城市)帶來的區域效應表現為通過資源與產業的集中來提高經濟效益和降低社會成本,帶動地區發展。集聚經濟效應是指因集聚而造成的有利環境。當人口和產業在地理上集中于一定的范圍,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的費用就比處于分散狀態要低廉得多;同時,集中的產業和資源為經濟個體提供了更多的交易信息和交易機會,降低了交易費用,而信息外溢(information spillovers)也需要較近的空間集結,其效應隨著空間距離的增大而迅速遞減。英國城市經濟學家K•J•巴頓(K.J.Button)將城市的聚集經濟效應劃分為10個方面,即“增加本地市場的潛在規模;減少實際生產的費用;降低‘輸入’本地區原料及延伸的費用;促進輔工業的建立;積累起職業安置制度;有才能的經營家和企業家集聚;金融等行業機構條件更優越;提供范圍更廣泛的設施如社交、教育;工商業者可以更有效地進行經營管理;能給予企業很大的刺激去改革”[3]。城市在本質上是集聚經濟,集聚經濟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企業內部聚集經濟,其形成原因是企業內部規模經濟,第二個層次是企業外部、產業內部的聚集經濟,也被稱為“區位經濟”,主要是通過產業功能聯系所獲得的外部性而形成;第三個層次是多個行業(產業)向城市地理集中形成的聚集經濟,也稱“城市化經濟”,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產業間的外部性。城市經濟學強調城市中產業規模和空間分布的均衡點是積極外部性和消極外部性相同的時候。在城市化達到一定規模之前這些優勢會產生一種拉力效應,拉動產業向城市集聚。社會生產力帶動社會分工,加速了城市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城市完善便利的交通和服務設施,充分的經濟要素,使產業聚集在城區。這種集聚效應有利于利用城市經濟資源以及生產協作、配套與專業分工,節約勞動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城市產業的聚集增強了城市作為經濟中心的作用。根據城市經濟所體現的集聚效應和區域效應,可以將城市功能分為對內、對外兩個層面:對外指城市對特定區域內資源發揮吸納作用,并隨城市發展對社會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產生輻射和帶動作用;對內城市功能則表現為市場環境功能、服務環境功能和服務能力三個層面。城市功能的經濟實質就是提供各種外溢效應。城市外部功能實現的前提是內部市場功能的實現,而外部吸納功能的強化又進一步提升其內部各項功能。城市對內對外功能是其基本功能,在這一基礎上還可從不同角度細分城市功能,如根據城市主導產業劃分為制造型城市、服務型城市等;根據資源環境特征劃分為資源城市、旅游城市等,但這些劃分只體現具體城市提品的類型和城市職能,是城市基本功能的擴展。

    二、城市主導功能

    現代城市的功能通常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一般功能,指一切城市都具有的生產、流通、分配、社會、行政等共同,它表明的是城市的共性,區分的是城市與鄉村的界限。另一類是主導功能,指在城市諸功能中處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導作用的功能,它影響或左右城市的其他功能的運行,甚至決定著城市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城市的主導功能有與其物質內容相一致的兩大特性:一是對城市發展的決定性。即對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支配作用,城市因其盛而盛,因其衰而衰;城市的性質是城市發展的靈魂,決定著城市發展的方向、城市功能的選擇和培育以及城市功能的布局,而城市性質主要決定于城市主導功能。二是對區域作用的外向性。即該城市的特殊功能是以滿足自身以外區域的需要而發揮其主導作用的,它是城市經濟成長的基礎。

    城市只有在一般功能的基礎上有主導功能,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因此,城市不能盲目擴展規模。世界城市發展的歷史警告我們:“一個大城市,盲目擴展、壅塞的結果,將逐漸喪失它吸引與聚合多種構成因素的一些特有功能,完全變成一群烏合之眾,看起來活躍熱鬧,實際上日益解體。”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明確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樂和需求的集中,而在鄉村里所看到的卻是完全相反的情況,孤立和分散。”倘若說這種“集聚性”是城市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城市發揮各項功能的基礎,那么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城市的一般功能是相對城市周圍的鄉村而言的;主導功能則是相對其他城市而言的。

    在城市功能關系結構中,主導功能與一般功能之間的關系最為重要。主導功能是一個城市的優勢所在,是決定一個城市整體功能的主要因素,而非主導功能則是圍繞主導功能來發揮作用。一個城市的主導功能往往是這個城市的支柱,是城市經濟起飛的動力,通過主導功能,形成城市在區域城市體系中的優勢行業、優勢產品,并利用主導功能的相互滲透開展經濟交流,更好地發揮多功能的作用。

    城市功能,尤其是城市的主導功能是由分工決定的。城市發展的不同階段,分工和分工所決定的功能也就不同。因此,分工和分工所決定的功能是動態的、發展的。每一個城市都要由自己的主導功能,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由于各種社會、經濟、歷史條件的不同,城市的主導功能也應有所變化。城市主導功能優化就是要適應時代的變化,不斷尋找并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實現城市的持續發展。城市經濟功能的形成與發展要有相應的產業來支持,實際上城區經濟功能的演化是城區產業不斷分化升級的過程。城市經濟功能的完善迫切要求城區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合理且高效的產業結構。從城市經濟學分析,區域的生產、貿易、投資、金融等經濟行為以及經濟要素的空間聚集與擴散更多是在城市與城市之間進行,并且是以城市產業聯系作為載體來實現的。但在一定時期,城市的功能及主導功能是一定的,寓于城市的產業之即城市功能必須通過產業結構體現出來。產業結構是產業類型及各產業間技術經濟聯系的有機整體,產業結構決定著生產要素資源在城市各產業間的配置方式,決定著產出的類型和產出的水平,從而也決定著城市功能的性質和水平。首先,產業結構的性質決定了城市功能的性質,確定了城市的“能性”。人們在確定城市功能類型時,都是通過對主導產業的甄別進行的。其次,產業結構的水平決定了城市功能的輻射強度,規定了城市的“能級”。高水平的產業結構往往由生產效益較高、創新能力較強、帶動力較大的產業充當主導產業,產業間的投入產出鏈條環環相扣,基礎產業部門和非基礎產業比例協調,基本上不存在“瓶頸產業”,城市經濟系統整體運行效率較高。高水平的產業結構能夠促進城市經濟的高效率增長,使城市經濟總量迅速擴大,城市的競爭力迅速提升,城市功能的輻射力迅速增強,城市的區域地位不斷提高。最后,城市產業結構通過基礎產業(主導產業)地域分工專業化的發展,確立了城市的“能位”――依據個體城市專業化與城市群(帶)整體綜合化的互動發展模式,構建以城市體系為核心的區域網絡經濟框架。今后,產業發展與城市功能空間耦合程度將進一步加大。城市功能的發育發展需要產業發展予以支撐,產業空間與城市空間、人口分布的關聯程度進一步加深;城市功能的實現和產業的發展需要專業化空間承載。城市功能與城市產業相輔相承。有什么樣的功能,就必然有創造這些功能的產業,有什么樣的產業,一般就具有相應的功能,并且主導功能往往是由城市的優勢產業創造出來的。城市的產業結構作為城市功能賴以發揮的物質基礎,其優化和升級對于推進城市功能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城市要素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與對城市的功能和質量評價相關。明確并且處理主導產業和其他產業的關系,配置最佳的產業結構,是發揮城市功能作用的關鍵所在。

    三、城市功能的空間結構

    進入20世紀后,在西方發達國家,人口向城市遷移的速度加快,土地資源變得緊張,用地功能競爭激烈,城市內部出現了工業、商業、行政、居住區前所未有的功能區空間布局結構。越來越多的學者,尤其是美國學者,對城市結構提出各種理論,解釋城市結構的發展過程和形成方式,解釋功能分區的特點和分布規律。正是功能區的出現和發展,才促進了城市結構的優化。

    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是優化城市功能的重要手段。城市空間結構主要指城市中各物質要素的空間位置關系及其變化移動中顯示出的特點,是從空間的角度來表述城市形態和城市內部相互作用的網絡。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城市形態與城市內部的相互作用是城市空間結構的兩個重要內容。城市形態就是研究不同規模層次的城市基礎幾何元素,其目的是定量化地描述這些基本元素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同時,城市內部各組成要素之間聯系緊密,其中一個要素的變化可能會對其它要素乃至整個城市系統都產生影響,城市內部的相互作用描述的就是城市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城市功能的空間結構是指在城市空間結構的基礎上形成的城市內部的功能分區,以及不同功能區之間的相互關系。城市系統內部各種要素按照自己的特性在城市空間中有規律地分布、運動,這樣就形成了城市功能的空間結構。空間結構反映城市功能在城市內部不同地區的分布,如城市空間布局決定,如政治功能往往相對集中,社會功能則相對分散,與居民分布相協調。合理的空間結構有助于充分釋放城市功能潛力。出于社會經濟活動的需要,每個城市都會形成諸如CBD(中央商務區)、居住區、工業生產區等不同的功能區。然而,由于每個城市的自然條件、歷史以及城市發展程度不盡相同,所以其功能分區的空間形態也各具特色。

    城市是現代區域社會經濟要素及產業的核心空間載體。現代經濟學理論認為,城市的發展(區別于增長)的主體動因是新興產業的不斷出現,夕陽產業的及時淘汰,即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是推動城市發展的核心動力,現代城市發展的過程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與升級的動態變化過程。城市產業結構的持續升級不僅促進城市發展能力的增強,而且是現代城市化的重要推動力,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城市化模式、城市地域形態的有序變化。另一方面,產業結構的升級變化離不開城市空間擴展、城市新區開發、城市職能體系變化等城市化諸多方面的空間支撐和需求拉動。城市功能的空間結構是由城市產業結構的空間分布決定的。因此,城市功能的空間結構優化主要是通過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的。產業結構的升級變化也離不開城市空間擴展、城市新區開發、城市功能體系變化等城市化諸多方面的空間支撐和需求拉動。產業結構的調整不僅能強化城市的輻射功能,而且還會引起城市功能系統在空間分布格局上的巨大變化。當城市產業結構由第二產業主導型向第三產業主導型發生轉變時,生產方式也會相應地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過渡,這種經濟結構上的根本性轉變一方面使得進一步的聚集發展變得不經濟,另一方面也為擴散式發展提供了可能。因此,城市功能系統所承載和賴以發展的,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擴散作用所形成的產業在城市內的重新分布。從西歐、美國傳統制造業城市的衰落到以計算機等新興產業城市的興起;從我國“東北現象”、“西南現象”到東南沿海城市的蓬勃發展,都雄辯地證明了產業結構與城市功能之間存在著同興同衰的聯動關系。這種聯動關系并非單向傳遞的,而是雙向互動的,區域發展對城市功能提出的要求也會對產業結構的發展產生導向和推動作用。

    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勢必需要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做出相應的調整。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威廉•阿朗索(Willam Alonso)提出的級差地租理論,反映了城鎮空間結構增長是市場競爭的結果這一基本原理。城鎮土地級差收益的客觀存在,必然吸引各類空間經濟要素的向心集聚。按市場供求均衡的原理,城鎮中心區段的地價就會上升,從而產生排異現象,將附加值低的產業依次向聚集體排斥,以控制城市積聚規模的自動平衡和保持積聚結構始終處于高效益的運行狀態,從而使各類用地布局按產業的不同呈現出明顯的區位特征。

    城市功能空間結構的優化,實際上也是城市用地結構的優化。不同性質、職能的城市以土地為載體的產業配置是不同的,從城市整體布局上對其合理化程度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在我國許多城市的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而且各種用途的土地在城市內部的空間分布結構也不合理,城市土地配置效率低下。這就要求對城市用地結構進行有效的調整,一般來講,第三產業適宜分布于市中心區、工業區、住宅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則宜分布在城區邊緣。這樣有利于實現城市土地價值,提高城市的綜合效益。

    四、城市功能的區際協調

    20世紀80年代以來,迅猛出現的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全球產業空間布局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其最重要的表現至少有三:一是隨著發達國家產業資本的外移和大量的FDI流入發展中國家,制造業呈現出更加分散化的全球配置特征;二是發達國家越來越集中于產業鏈的高端環節,其城市的生產要素配置也越來越集中于現代服務產業,從而使這些國家服務經濟的特征更加鮮明;三是跨國公司出于對分散化運行的產業的指揮和控制的要求,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把以現代服務業特別是高級生產者服務業(APS)為主的城市作為全球化的節點或據點,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之間形成不同的等級體系,并在這個有機體系的內部形成緊密的要素聯系。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區域與城市空間聯系不斷加強。城市一般都是人口與生產力高度密集的地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處于核心地位,發揮協調組織的市場及行政作用,其發展對周邊的資金、信息、技術和人員等集聚和輻射功能強大。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正日益凸現出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重要性,經濟功能是城市的主導功能,反映了這些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地位和分工狀況,體現著城市經濟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城區經濟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心臟所在,而基于功能導向來發展城區經濟的優勢產業是城市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有利于實現經濟要素的有效配置,形成強大的內聚力和輻射力,其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與升級,促進城市競爭力的提升以及活躍區域經濟。開放協調是城市功能優化的重要途徑:第一,與周邊地區的協調。城市帶和城市群是相鄰城市協調發展的有效形式,處于同一產業鏈上的不同集群分布在同一城市群內的相鄰城市,這種現象很普遍。相鄰城市要素稟賦相似,城市功能狀況相當,通過城市間的功能協調能共同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城市群區域內各城市之間密切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維聯系通過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技術流等城市流的空間流動得以實現,這是城市群體空間功能聯系的產物和表現形式。城市群體空間的產業形態表現出產業鏈經濟和產業集群經濟并行不悖、交錯發展的新趨向。從而,城市群體空間內部產業整合的方向不僅在于形成垂直分工的產業鏈,水平分工的產業集群將日益成為城市間分工的主要模式。第二,中心城市就要發揮自己增長極的作用,通過自身經濟的輻射和擴散,與周邊城市加強資源、市場、人才等要素的交流與合作,引導其他城市主動向都市圈經濟靠攏,逐步形成都市圈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要形成一定的產業集群,需要有一個特大城市的輻射,否則難形成固定、強大的產業集群。只有強化中心城市的市場和服務功能,成為功能完善的服務中心、繁榮活躍的市場中心,才能夠帶動周邊城鎮的共同繁榮。如能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前瞻性地統一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的發展規劃,有意識地引導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區實現對接,則無疑既有助于產業的集聚與整合,也有助于城市的發育及其功能的增強。第三,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功能定位與發展日益考慮全球范圍內的協調,發展中國家通過城市功能有針對的調整,以集群的形式接收國際產業轉移,是融入全球經濟的重要途徑。由于區域和全球化的聯系日益增強,區域創新體系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要與其它地區和全球產業價值體系相融合,使創新要素在跨區域和全球流動。城市產業的發展也必須與全球產業鏈或全球市場的大背景相結合,只有融入更大區域乃至全球產業價值鏈體系,不斷朝著全球價值鏈的附加值環節攀升,城市產業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美]K.J.巴頓.城市經濟學:理論與政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观看视频在线|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3p |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日本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成人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成人黄色免费网址| 免费视频成人片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窝窝视频成人影院午夜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手机|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18岁日韩内射颜射午夜久久成人|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成人人免费夜夜视频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免费观看成人毛片| 国产午夜成人AV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播放视频777777| 青青草视频成人|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 欧美成人黄色片|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网|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网站站|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三区| 亚洲成人免费网站| 免费视频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欧美成人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