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治理效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前言
在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時,全國城市環境建設水平持續提升,環境管理能力不斷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城市總體環境質量惡化趨勢得到控制,部分地區環境質量有所好轉。各個城市對環境進行治理后,如何對城市治理的效率進行評價,從而分析各個指標投入-產出指標的效率,進而對投入產出的力度進行調整,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對環境治理效率評價方面,郭國峰和劉紀山運用條件廣義方差極小法和變差系數法對評價指標進行篩選,然后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對所選區的DMU單元的環境污染治理相對有效性進行實證研究。他們在研究是針對某個部門在不同的時間段中環境治理效率的評價,并且沒有針對所評價的DMU單元進行排名,而且沒有考慮到DMU單元的輻射效應。然而在實際評價中,經常會遇到要對同一層次上的各個DMU單元的DEA效率進行排名比較的情況。本文在同一時間段(2007年)上使用DEA交叉評價模型對四川省的各個地級市環境治理的效率做出評價,從而使各個城市之間能夠進行排名對比。同時找出哪些指標的投入不合理,進而根據各個指標的松弛效應和輻射效應兩個方面來改善在環境投入產出方面的效率,為以后的環境治理政策提供參考。
二、DEA方法簡介
數據包絡分析簡稱DEA,是運籌學、管理科學和數理經濟學交叉研究的一個新的領域。它是由運籌學家Charnes,cooper等人于1978年開始創建的,他們提出了第一個模型C2R模型。之后學者們相繼提出了C2GS2模型、BC2模型等一些其他模型。DEA是使用數學規劃模型評價具有多個輸人和多個輸出的“部門”或“單位”(稱為決策單元,簡記為DMU)間的相對有效性(稱為DEA有效)。根據對各DMU觀察的數據判斷DMU是否為DEA有效,本質上是判斷DMU是否位于生產可能集的“前沿面”上。
本文所使用的方法是DEA交叉評價模型進行排名,并使用各個指標的松弛效應和輻射效應對投出產出指標進行改善。
三、實證分析
(一)數據描述
本文重點研究四川省各個地級市在生活環境改善方面投入-產出的效率。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系統。由于成都、德陽、南充、雅安的部分數據不全,本文選取了四川省其他的14個地級市作為DMU單位進行研究。他們分別是:自貢、攀枝花、瀘州、綿陽、廣元、遂寧、內江、樂山、眉山、宜賓、廣安、達州、巴中、資陽(為方便說明本文涉及的城市均使用編號代表)。下面選取了這14個地級市2007年在改善環境方面的部分投入-產出指標投入指標。具體的投入指標有財政預算內支出(x1)、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x2)、城市環境基礎投資額(x3)、地方環保科研費支出(x4)、地方環保教育費支出(x5);產出指標有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y1)、工業廢水排放達標量(y2)、工業二氧化硫去除量(y3)、工業煙塵去除量(y4)。
(二)DEA模型分析
本文采用以上介紹的DEA對抗交叉評價模型。DEA是以相對概念為基礎,根據多指標輸入和多指標輸出的同類型的部門和單位進行相對有效性或者小毅評價。θ是決策單元的有效值,S-和S+為松弛變量。
當θ=1,并且S-=S+=0時,該決策單元技術有效。
當θ=1,并且S-≠S+≠0時,該決策單位為技術弱有效。
當θ≠1時,該決策單位為技術非有效。
本文中DEA的具體實現方式是通過MATLAB7.0編程和DEAP2.1來進行的。具體的排名結果,如表1所示(為方便說明本文涉及的城市均使用編號代表)。
表1中,Ei為各個決策單元的交叉評價值,該值可以用以對各個城市的環境治理效率進行排名;θ值表示各個城市是否為DEA有效的指標值。從Ei值列可以看出各個城市的排名順序為:DMU7>DMU9>DMU6>DMU10>DMU12>DMU4>DMU5>DMU11>DMU2>DMU14>DMU3>DMU8>DMU1>DMU13。在θ值這一列,若θ=1,本文即認為決策單元為DEA有效(包括弱有效),θ
從表2可以看出:DMU1在指標城市環境基礎投資額(x3)、地方環保科研費支出(x4)、地方環保教育費支出(x5)上面可以進行改善,減少支出以提高產出;DMU3在指標財政預算內支出(x1)、地方環保科研費支出(x4)、上面可以進行改善;DMU8在指標財政預算內支出(x1)、城市環境基礎投資額(x3)上面可以進行改善;DMU13可以在指標DMU8在指標財政預算內支出(x1)、城市環境基礎投資額(x3)、地方環保教育費支出(x5)上面進行改善;DMU14在指標財政預算內支出(x1)、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x2)、地方環保科研費支出(x4)、地方環保教育費支出(x5)上面進行改善。具體的改善措施將在下一節進行介紹。各個投入產出指標的松弛變量值,如表2所示。
(三)結果分析以及對策
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DMU14、DMU3、DMU8、DMU1、DMU13為DEA無效,我們需要根據表2中的各個投出產出指標松弛變量的值對這些決策單元的投出產出指標進行改善。本文以DEU1為例進行說明,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決策單元DMU1在5個投入指標上面都需要改善。該決策單元在投入指標財政預算內支出(x1)、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x2)上面雖然沒有松弛效應,但是有輻射效應,因此也需要進行投入調整。在投入指標城市環境基礎投資額(x3)、地方環保科研費支出(x4)、地方環保教育費支出(x5)上面既有輻射效應,又有松弛效應,需要根據這兩個效應進行調整,具體的調整方法就是初始值減去輻射效應和松弛效應,通過以上的處理之后,預期會增加產出指標的值,產出的目標值為初始值加上松弛效應的值。例如:對于DMU1來說,在指標財政預算內支出(x1)上面:106615(目標值)=112195(初始值)-5580.2(輻射效應)-0(松弛效應)。其他指標也是通過同樣的方法計算出來。
通過以上對投出指標值的改進可以提高決策單元DMU1的投出產出效率。比如對于決策單元DMU1來講,在所有的投入指標財政預算內支出(x1)、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x2)、城市環境基礎投資額(x3)、地方環保科研費支出(x4)、地方環保教育費支出(x5)上面都需要減少投入,以期增加產出值,提高環境治理的投入-產出效率。對于其他的非DEA有效的決策單元可以使用同樣的方法來進行改進。
四、結論
本文使用DEA交叉評價模型對四川省各個地級市(DMU)的環境治理的投入-產出效率進行了排名,排名過程是根據嚴密的數學模型來進行的,減少了人的主觀性,更有說服力。并且判別決策單元的投出產出是否為DEA有效,進而計算出每個DMU的各個指標的松弛效應值和輻射效應值,對每個決策單元的投入指標進行優化,以期提高投出產出的效率。使用該方法,不僅解決了是否有效這一問題,而且解決了如何更加有效的問題,可以為政府提高決策效率提供量化的依據。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全國城市環境管理與綜合整治年度報告(2008年度)[R].2009.
2、郭國峰,鄭召鋒.基于DEA模型的環境治理效率評價――以河南為例[J].經濟問題,2009(1).
3、劉紀山.基于DEA模型的中部六省環境治理效率評價[J].生產力研究,2009(17).
4、魏權齡.數據包絡分析(DEA)[J].科學通報,2000(17).
精神分裂癥急性期的患者一般都會存在幻覺妄想,并伴有興奮激越和敵對的行為,嚴重危及患者自身和他人的安全。臨床文獻報道[1],75%的暴力行為發生在使用看抗精神病藥物前兩周,因此有效對激越癥狀進行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傳統治療精神病的藥物在控制興奮激越癥狀時錐體外體系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本次我們采用靜脈滴注氯硝安定治療,雖然臨床效果較好但是也存在些許的不良反應,因此要給予嚴格的觀察和護理。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我院收治的40例精神分裂患者,所有的入組患者均符合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IV診斷的標準,其中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60分,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范圍19~50歲。并排除重大軀體疾病,所有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的治療均知情,并與我方簽訂知情協議。
1.2方法 口服喹硫平片,最初劑量為100mg/d,最大劑量為750mg/d,2~6mg/d氯硝西泮靜脈滴注,治療療程為2w。
1.3評定方法 分別在治療前后治療后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因子(PANSS-EC)評定激越癥狀,用藥物不良反應量表(TESS)評定藥物不良反應。
1.4數據分析 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22.0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比較,計量資料用t檢驗分析,P
2 結果
治療前患者的PANSS-EC評分為(20.30±4.2)分,治療72h后為(11.29±3.3)分,治療后優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07,P
用藥后5例出現過度鎮靜,11例出現乏力,7例出現嗜睡,反常反應1例,不良反應率為60.0%。其中過度鎮靜和嗜睡以及乏力的患者并未經過特殊的處理,患者的癥狀自行緩解。
3 護理措施
3.1積極與患者家屬溝通 在靜脈滴注氯硝安定的時候患者會出現頭暈乏力和過度鎮靜等現象,臨床報道折現現象與氯硝安定較長的半衰期和藥物后效應有關[2]。以上出現的不良反應會降低患者的用藥依從性,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治療和護理帶來極大的麻煩。因此在治療時,要向患者的家屬充分說明該藥物的一般不良反應,使得當不良反應出現時患者家屬有所準備,并配合護士進行相關的工作。
3.2主動與患者交流,密切觀察用藥后反應。急性激越狀態的患者許多都不能主動述說癥狀,對于該類患者護士更要注意觀察其用藥后的反應。在本次研究中,大部分患者均不能主動述說癥狀,但是我們護士在每次查房時均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使得患者在意識清晰的狀態下完成輸液治療。當發現患者出現激越癥狀改變時護士要及時匯報醫師做下一步的治療準備。
3.3防跌倒等護理 氯硝安定有骨骼肌松弛作用加上抗精神病藥物一般都容易引起低血壓等不良反應[3],因此患者容易發生跌倒事件。在本次的研究資料中我們的護理措施主要包括:評估跌倒風險;對容易發生跌倒的患者床緣加上防護欄,在洗手間加上防滑墊等措施;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用藥后可能會發生跌倒的不良反應加強患者和家屬的防跌倒意識。
3.4積極應對反常行為 本次有1例患者出現反常行為。苯二氮卓類藥物會使得患者的皮層約束缺失進而導致患者出現興奮、敵意以及精神病性癥狀[4]。所以當患者首次使用氯硝安定時,患者要時刻注意患者的狀況,最好在患者用藥12h內均讓其在護士的視線范圍內,當患者出現亢奮現象時,注意觀察患者的意識定向力,及時向醫師匯報。
3.5猝死防范 注射氯硝安定后會對心血管有抑制作用,可使得患者出現昏迷和呼吸抑制現象[5,6]。在本次的研究資料中,并未發現有猝死現象,本組研究的患者在靜脈滴注氯硝安定前均進行心電圖、胸片的檢查,從而排除重大疾病。此外在每次滴注前,我們均會測試患者的生命體征,對于脈搏和血壓異常的患者均及時向醫師進行匯報。在滴注過程中嚴格把控滴注的速度,一般為40~60滴/min,并且每30min進行巡護1次。需要夜間滴注的患者,要設立專人陪護,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節奏,對于需要長期滴注氯硝安定的患者要建立滴注卡,詳細記錄患者滴注氯硝安定的次數,每次滴注時間、劑量以及出現的不良反應現象。
4 小結
【關鍵詞】效率評價;熵值賦權;綜合評價;環境治理
一、引言
“雙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包括了代表中國經濟發展較高水平的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四省25個城市。為了保護環境,減輕工業發展給環境帶來的影響,“雙三角洲”各城市在保證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也不斷加大環保的力度,用于建設環保設施的資金不斷增加,控制城市廢氣、固體廢棄物、廢水的排放和生產,25市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超過95%,工業固體廢棄物利用量也普遍超過了90%。但是,由于“雙三角洲”25個城市地理環境、發展水平不盡相同,各城市環境治理投入和產出的效率有所差別,部分城市投入少成效好,相反有些城市投入大成效卻不明顯,為了對各城市環境治理進行綜合評價,需要結合投入產出效率對綜合評價得分進行相應調整,以更好地反映各城市在環境治理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二、基于效率評價指數的熵值賦權綜合評價法
(一) 評價方法的設計
基于效率評價指數的熵值賦權綜合評價法是在傳統的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將評價結果與投入產出績效結合對考察對象進行評價,即保留了綜合評價的全面性也反映了投入產出的效率。首先,利用熵值賦權分別計算各市在環境治理方面的投入與產出的綜合得分,該分值反映了各市在環境治理中的總體水平;其次,引入數據包絡分析中的投入和產出效率,該效率指數反映了地區的在環境治理中的投入和產出效率;最后,利用DEA模型的效率結果對所得到的評價單元的得分進行效率調整,得到最終的評價結果。
根據DEA的基本原理,當兩評價單元的產出值相同而投入規模不同時,若其中一單元的投入大于另一單元的投入,表明其產出效率較低,因此,對此單元的評價得分進行適當調整可以反映評價對象的投入產出效率,從而更客觀地衡量評價單元的水平。
(二) 熵值賦權法
熵值賦權法是一種根據各項指標所觀測值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來確定指標權數的方法,它是一種客觀的賦權方法。
設xij(i=1,2,…,n;j=1,2, …,m)為第I個系統(被評價對象)中的第j項指標的觀測數據,xij≥0。
(1)計算第j項指標下,第i個被評價對象的特征比重:。
(2)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其中,k>0,ej>0。如果xij對于給定的j全都相等,則pij=1/n,此時ej=klnn。
(3)計算指標xj的差異性系數。對于給定的j,xij的差異越小,則ej越大,對于被評價對象間的比較作用越小;當ij的差異越大,則ej越小,該指標對于評價對象的比較作用越大。因此,定義差異系數gj=1-ej,gj越大,越應重視該項指標的作用。
(三) 數據包絡分析方法論
引入數據包絡分析模型,假定一個生產系統中有n個相互獨立的決策單元DMUj(j=1,2.…n),每個決策單元組織m種資源(投入)Xi=(X1j,X2j,…,Xmj)T,生產s種產品Yr=(Y1j,Y2j,…,Yrj)T其中,Xij為第j個決策單元對第i種類型輸入的投入量,Yrj為第j個決策單元對第r種類型輸出的產出量,vi為對第i種類型輸入的的一種度量(權),ur為對第r種類型輸出的一種度量(權),而且Xij>0,Yrj>0,vi≥0,ur≥0,i=1,2,…,m;r=1,2,…,s;j=1,2,…,n。
DMUj的輸入和輸出向量分別為Xi=(X1j,X2j,…,Xmj)T; Yr=(Y1j,Y2j,…,Yrj)T,j=1,2,…,n。
設DMUj0的輸入輸出為(xj0,yj0),在常用的CCR模型上增加凸約束評價DMUj0相對有效性的C2GS2模型(線性規劃)為:
θ表示投資縮小化率,α表示擴大比率。這個模型構造出某個虛擬的DMU,這個虛擬的DMU的投入量是,產出量是是權重,這個構造出的DMU即可以用來評價第j0個DMU的輸入和輸出的相對效率。從約束條件來看,求解的是在產出不小于第j0個DMU的條件下,盡可能小的投入量。θ值為1,說明無法通過權重組合使得在產出不減少的情況下投入減少,DMU投入有效;否則就存在通過權重組合的θ值小于1的虛構DMU,可以用更少的投入達到同樣甚至更多的產出,決策單元不是有效的生產活動。α值為1,說明無法通過權重組合使得在投入不減少的情況下產出增加,DMU產出有效;否則就存在通過權重組合的α值大于1的相同的產出可以由更少的投入達到,說明DMU不是有效的生產活動。
(四) 評價調整
利用C2GS2模型可以得到面向輸入和輸出的相對有效性,用于評價單元當前評分,調整后的結果應該滿足以下幾個要求:
(1)進行調整后的評分值非負。
(2)輸入的相對有效性越靠近0,調整量越大,反之,越靠近1,調整的量越小。
(3)輸出的相對有效性越遠離1,調整量越大,反之,越靠近1,調整的量越小。
(4)當評價單元處在前沿面上時,不需要進行調整。
輸入輸出調整公式:
(五) 評價步驟
在投入產出的意義下,(1)采用熵值法對指標進行賦權,并計算標準化后投入產出數據的綜合評價得分;(2)用數據包絡方法計算輸入和輸出的相對有效性;(3)對步驟一得到的綜合評價得分進行輸入和輸出相對有效性調整;(4)根據綜合評價得分的大小,對城市環境治理水平進行排序。
(六) 評價結果分析
本文的評價結果反映評價對象的相對效率。城市環境治理水平的基于效率評價指數的評價結果反映的是各城市在環境治理方面的投入和產出效率,實際上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的結果是具有相似投入規模的城市環境治理的相對投入產出效率;綜合評價反映了城市在環境治理方面的力度和成果。
三、“雙三角洲”25城市環境治理評價實證分析
在應用效率評價方法對各城市的環境治理進行綜合評價時,可以對若干城市某一特定時期的環境治理相對效率進行橫向比較,也可以對同一城市不同時期的環境治理相對效率進行縱向比較。“雙三角洲”各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治理水平處在全國前列,以上海、江蘇、浙江、廣東4個省級區域25個城市2011年環境治理各指標水平為考察對象。考察對象包括長三角洲的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泰州、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臺州16個城市,珠三角洲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肇慶9個城市。
(一) 指標體系及指標體系數據來源
城市環境治理評價指標應包括環境治理投入和產出兩個方面。選用財政支出用于環境保護的支出、污染源治理完成投資總額和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總額三個指標作為城市為治理環境的投入指標,一般來說,投入越多,表明政府對環境治理越重視;選用“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環境噪聲達標區總面積、煙塵控制區總面積、綠化覆蓋面積、園林綠地面積為產出評價指標,反映了城市在治理環境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數據全部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網站及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①
(二) 實證分析
對25個城市的3個輸入指標和5個輸出指標,按照上述評價步驟進行計算。本文進行投入與產出的相對效率指標的計算。計算結果見表2,調整后的投入要素得分和產出要素得分的總和就是該城市在環境治理方面的總得分,對25個城市進行重新排序。
由表2第9列數據可以看出,在引入投入產出效率指標后,25個城市的排名都發生了變動。其中變化較大的是排名下降8位的紹興,下降7位的揚州和上海,下降5位的舟山和杭州,下降4位的佛山,上升了7位的鎮江、珠江和肇慶,上升5位的嘉興,上升4位的泰州和湖州,其余13市排名變化不大。
為了對引入效率評價指標后的綜合評價得分對城市排名的影響進行分析,采用對產出要素得分相當的城市比較其投入要素得分的方法進行分析。在產出要素相當的前提下,投入要素越多,其投入效率越低,經濟效率指標調整后的綜合排名可能降低。如:肇慶和揚州,后者的投入是前者的10倍,但產出得分卻相當,因此,在投入產出效率評價意義上,揚州的排名應低于肇慶。從數據包絡分析的效率評價指標來說,揚州的投入相對效率0.06,遠小于1,產出相對效率6.79,遠大于1,因此投入與輸出的調整值都大于肇慶,在進行相對效率調整后,揚州排在了肇慶之后;珠海的投入和產出效率都高于江門,經過效率指標調整后的綜合得分,珠海排名應高于江門;嘉興、無錫和紹興三市,在投入方面,嘉興最少,紹興次之,無錫最多,無錫的投入是嘉興的近3倍;但是由于無錫在環境治理方面的大手筆投入,使得它的綜合評分只下降了3位,而紹興的排名則下降了8位,這也是由于其它經過效率調整而導致綜合評分變化的城市所共同決定的;上海、寧波兩市比較,上海的投入是寧波的10倍多,上海的投入要素得分是投入最少的肇慶的224倍,而產出要素得分僅為最少的惠州的18倍,所以上海排名下降了7位之多。
綜上所述,引入基于數據包絡分析的相對效率評價指標對“雙三角洲”25城市環境治理投入和產出數據進行綜合評價,對各城市的環境治理水平根據效率指標進行了調整,可以得出上海、紹興、揚州、舟山、佛山5市的環境治理成效較差,投入較多而環境治理成果較不明顯;嘉興、珠海、鎮江、湖州、肇慶5市的環境治理成效較好,其環境產出得分要高于同等投入城市水平。
四、結論
城市環境治理水平是衡量一個城市為保護環境、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本文引入數據包絡分析(DEA)中的效率指標模型,結合傳統的熵值法賦權的綜合評價方法,建立基于效率評價指標的環境治理評價指標體系。以“雙三角洲”25個城市環境治理相關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驗證了模型在處理有投入和產出的指標體系的有效性。這種基于效率改進的綜合評價方法可以廣泛用于存在投入和產出關系的評價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1]郭亞軍.綜合評價理論、方法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劉滿芝,周梅華,楊娟.基于DEA的城市物流效率評價模型及實證[J].統計與決策,2009,(6).
[3]姜愛林,陳海秋,張志輝.城市環境治理綜合評價指標體系[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
[4]劉文昌.地區環境治理綜合評價方法創新[J].商業時代,2009,(3).
[關鍵詞]PPP項目;水環境治理;融資風險控制;經濟效益;
1PPP項目模式分析
1.1伙伴關系
PPP項目注重的是合作關系,政府提供項目的時候,經常是面臨資金困難的時候,并且工作效率也相對較低,一些不良現象也很很容易滋生,影響其經濟效益。因此,在PPP項目中需要政府和社會機構形成一個共同的目標,主要是通過利用最少的資源,實現最大經濟效益化。也就是說PPP項目主要是利用伙伴關系實現雙方互贏模式,保證良好的經濟效益。
1.2效益共享
效益共享從字面上來解釋是效益分享,但是在PPP項目中政府和社會機構體通過合作的關系,對高額利潤進行控制,也就是不允許社會資本在擁有的特許經營中形成高額利潤。顯然,正是有了利益共享才會形成伙伴關系。
1.3風險供擔
其實,任何一個項目從初始到實施,最后到結束都是存在一定風險的,尤其是投資較長的項目會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這些風險都會影響雙方的經濟效益。然而,PPP項目具有一定風險分擔的目的,政府和社會機構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避免危險的產生,保證雙方良好的經濟效益。
2PPP項目在水環境治理中的應用分析
2.1管理階段
在傳統水環境治理的過程中,不僅效率相對較低,專業性也不是很高,治理的效果不是很好。然而,將PPP項目應用到水環境治理的過程中,通過政府和社會機構合作的模式,將一些經驗豐富的技術型人才,以及先進的治理技術引起水環境治理的工作,以此保證水環境治理的先進性。另外,PPP項目在水環境治理工作中,社會機構中的污水處理單位可以在特定的環境下,以考核機制不斷提升自身的服務能力和管理效率,保證水環境治理的質量,政府和社會機構都可以獲取到最大利益。
2.2項目運行階段
2.2.1由于水環境治理的周期較長,存在危險也相對較大。因此,PPP項目在水環境治理的過程中,可以將風險分為技術型和管理型等方面,并且對這些風險進行識別,針對不同階段所產生的風險,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進而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2.2.2PPP項目可以對水環境治理運行階段進行一個準確的評判,并且資金的使用以及收入等方面,會有著一些詳細的說明以及資金走向曲線圖,其目的就是保證政府和社會機構獲取合理的經濟效益。
2.3項目轉移
項目轉移是水環境治理PPP項目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并且在該階段需要根據之前所簽訂的合約,項目公司需將功能完備的水環境治理PPP項目無償移交給政府相關部門。但是,需要在階段社會機構和政府需要履行自身的義務,降低項目在轉移中存在風險。
3水環境治理PPP項目融資風險控制措施
在水環境治理PPP項目中,經常會產生融資風險,并且對政府和社會機構等方面都會嚴重的影響,經濟效益有所下降。因此,在水環境治理PPP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需要采取相應的手段,對融資風險進行有效的控制。
3.1政府控制
3.1.1需要構建相應的法律法規,明確在項目實施中雙方所要承擔的責任。同時,在水環境治理PPP項目,需要參與方簽訂相應的合同,并且所有的參與方需要根據合同履行自己的義務,這樣可以將水環境治理PPP項目融資風險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3.1.2政府需要構建合理的風險承擔機制,并且在水環境治理PPP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政府盡量少干預項目的展開,并且政府作為參與的整體,需要合理的使用行政權利,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避免風險的產生。另外,水環境治理PPP項目合同簽訂之前,需要將風險承擔流程制度化,這樣主要是做到風險產生時可以有據可查,找到風險承擔者,保證其他參與方的經濟效益不會受到影響。
3.2社會機構
水環境治理PPP項目中社會機構是重要的參與者,不僅為項目提供金融資金,還為項目展開提供技術人才和技術設備等方面。因此,在水環境治理PPP項目融資風險控制的時候,社會機構需要與政府簽訂合同,并且需要了解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及社會機構向政府所履行的義務,以及所要承擔的風險,這樣可以對其風險進行有效的控制。另外,需要與政府簽定公平平等的合同,并且需要與政府構建良好的合作關系,這樣不僅可以樹立量較良好的企業形象,還可以體現風險共擔的原則,避免雙方經濟效益受到嚴重的損失。
3.3金融資金
3.3.1在水環境治理PPP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政府需要從綜合方面考慮,例如:經濟、技術、人才等方面,考慮合作的對象,這樣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水環境治理PPP項目實施的穩定性,降低是影響風險因素的產生。另外,在選擇政府合作的時候,財力資金較強的作為優先考慮對象,只有資金較為雄厚才能招攬更多的人才,引進先進的治理技術,對水環境治理PPP項目融資風險進行有效的規避。3.3.2需要對水環境治理PPP項目中可能產生的金融風險進行識別,并且需要在項目公司內部構建專門的管理機制,利于PPP項目貸款流程對金融風險進行有效的規避。另外,需要將風險管理工作落實到實處,并且做好相應的報告和總結工作,以此分析水環境治理PPP項目可能產生的金融風險,針對可能產生的金融風險進行有效的控制。同時,需要分析水環境治理PPP項目的投資情況,根據貸款協議的相關條例,明確可能產生的金融風險,這樣在規避該風險的時候,可以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保證水環境治理PPP項目融資風險控制的可行性。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布里斯托 BS8 1TH )
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的加速發展,中國的社會面貌不斷經歷著改變,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環境問題已成為當前民眾較為關注的問題。中國政府在環境治理中處于重要地位,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政府可以采用財稅政策來進行環境保護,以實現環境優化的目的。本文將對財稅政策的環境治理效應進行研究,分析財稅政策的環境治理作用機制,并從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兩個角度對中國當前的環境保護財稅政策效果進行分析,最后提出本文的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 :財稅政策;環境治理;效應
中圖分類號:F81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5)02-0038-03
一、緒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人類在從事生產和生活活動時不斷改變著生態環境,反過來生態環境也不斷影響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有利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同時也有利于人類的身心健康。中國進入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不斷加速發展,社會面貌也不斷經歷著改變,與此同時,環境污染問題也變得日益突出。長此以往,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將遠遠大于經濟增長帶來的收益,人們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身心健康受到侵害。治理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當前的熱點問題,本文將從財稅政策角度出發,探討財稅政策的環境治理作用機制,并基于當前財政政策治理環境問題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給出相關的建議。
(二)文獻綜述
國外關于環境治理政策的理論基礎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認為需要政策干預來解決環境問題的外部性理論與庇古稅,另外一類是認為需要通過市場機制來解決環境問題的科斯定理。根據馬歇爾于1890年提出的“外部性”概念,環境污染是一種負外部性活動,環境治理則是一種正外部性活動。1920年,庇古最早提出在治理環境污染時,征稅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他認為市場不是萬能的,在市場機制不能夠實現效應時,應采用政府干預的措施。生產者為了逃避被征稅,將想辦法改進生產技術,減少環境污染,從而減少稅收,長此以往,環境問題將得到改善。庇古稅在20世紀20年代即引發爭議,1960年,科斯撰文認為難以對污染帶來的損失進行貨幣化衡量,并提出可通過市場交易來代替庇古稅手段、法律手段及其他政府管制手段。
國內關于環境治理問題的財稅政策研究晚于西方國家,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王寶順等認為,對治理環境污染的投資具有滯后性和區域差異性,提高財政支出的使用效率將能夠有效提高環境治理能力。盧洪友、祁毓認為,環境保護財政支出在整個公共財政支出體系中處于弱勢地位,財政政策對環境治理的重要性須不斷得到強化。蔣尉認為,在市場機制與政策的雙重作用下,企業參與治理環境的積極性將得到加強。
二、財稅政策促進環境治理的作用機制
(一)財稅政策促進環境治理的目標
環境是支持人類生存的一種重要的公共品,存在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需要政府在環境治理領域進行一定的干預,一方面可通過財政政策,通過相關投資,增加環境治理的基礎設施;另一方面,可通過征收排污企業稅收,提高其排污成本,以減少其污染物的排放。財稅政策的目標主要可以分為兩類:其一,經濟目標,遵循“成本——利益”原則,分析環境對經濟的正負效應,通過影響企業生產的成本、價格利潤率等,最終影響企業的經濟效果;其二,環境目標,指的是保證市場機制正常運作的情況下,保證污染被控制在環境能夠承載的范圍內,保證人體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財政促進環境治理的作用機制
財政政策本質是激勵機制,鼓勵企業減少污染物的投放、鼓勵地方政府進行積極的環境治理,具體方式包括以下幾點。
1.污染治理投資
政府直接進行污染治理投資,是政府履行環境治理職能的重要方式之一,首先由于環境治理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容易導致企業和個人“搭便車”現象的出現,不愿主動參與到環境治理中,此時政府對環境治理進行投資將發揮直接的作用。并且政府對污染治理進行投資,可平衡不同地域的環境治理水平,平衡區域間的環境差異,并通過建立監管,保證各個主體履行自身的環境治理的職責。
2.財政補貼
政府財政補貼主要可針對三類對象,首先是對積極參與環境污染治理而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的生產者進行補貼,第二是對進行低污染產品消費的消費者進行價格補貼,第三是對可能進行破壞和污染環境的人員進行補貼。財政補貼的作用機制在于,政府將不對排放污染物的企業進行財政補貼,并且增加稅收及其他方式進行處罰,從而增加企業排放污染物的機會成本。通過財政補貼的激勵,企業能夠積極改進技術、升級產品、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3.政府綠色采購
政府綠色采購的作用機制為,首先對企業進行綠色生產起到激勵作用,企業為了銷售自己的產品,將不斷改進生產技術,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爭取成為政府的供應商。第二,可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促進環保技術的發展、提高綠色產品的產量。第三,可以提高公眾消費綠色產品的意識,進而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在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和產業調整時,綠色采購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三)稅收促進環境治理的作用機制
稅收政策一方面可以通過激勵機制,增加對環保產業的稅收優惠,降低其生產成品,促進其綠色生產的積極性,最終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另一方面,通過對高排污的企業增加稅收,增加其生產成本,促使其不得不進行生產技術革新,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以期減少稅收繳納,提高生產利潤。稅收機制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
1.征收環境稅
征收環境稅的作用在于激勵企業生產符合生態文明的產品,而不是抑制生產。完善合理的環境稅制度將實現環境政策目標,促進社會效益最優。環境稅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針對對生產環節的稅收,提高生產者的生產成本,生產者最終通過價格機制將稅收轉嫁給消費者,最終減少消費;第二,直接對消費征稅,產品價格提高,消費者減少消費。環境稅的征收將促使企業不斷革新生產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最終實現生產的可持續和生態文明。
2.征收排污費
排污費的作用機制與征稅相似,指的是對排污量超過規定標準的企業進行收費,當排污費高于邊際治理成本時,企業生產者將不得不進行生產技術革新,減少排污量。排污費標準越高,企業生產者的生產技術革新動機越強。
3.稅收優惠
環境稅收優惠指的是政府可通過對進行節能減排活動的納稅人進行稅收補貼,減輕其稅收負擔,鼓勵節能減排,促進環境科技進步,實現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環境稅收優惠本質上是一種虛擬的政府財政支出,政府犧牲了一定的稅收收入,引導和激勵企業生產者進行環境治理。
綜上所述,財政政策側重于正面引導和推動,稅收政策傾向于優惠返還,從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兩方面著手,充分發揮作用,將有利于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三、中國環境財稅政策的實施情況
近年來,中國在全球146個國家和地區中,環境可持續指數一直處于末位,在水資源利用、空氣污染治理等方面都存在著許多問題。根據中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在通過市場機制進行調節的同時,需要政府發揮更大的政府職能,采取強有力的財稅政策,加大環境治理的力度,改善當前的環境狀況。
(一)中國促進環境治理的財政政策實施情況
考察政府是否盡職履行環境治理職能的標志之一即為環境保護財政支出,近年來,中國關于環境治理的財政支出無論是總額還是GDP占比都有所上升,尤其是總額增速較快。但從GDP占比來說,相比于發達國家的數據,中國的環境財政支出GDP占比一直處于較低位,近年來占比一直低于1%。財政支出規模占比小主要原因在于資金來源單一,主要依靠政府撥款,其他渠道占比較低。總體來說,現目前財政環保支出的總量遠遠不能滿足環境治理的需要,制約著進一步環境治理的優化。根據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公共財政支出139744億元,與上年比增幅達到10.9%,其中節能環保支出3 383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增長率處于前列,體現出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進一步加深,但不可忽視的是總量占比全年財政支出僅為2.42%,處于國家財政支出各項中的末位。此外,政府促進環境治理的財政支出還存在地區間不公平的問題,比如河流上下游地區、東西部地區間差距較大。現目前中國環保財政支出主要包括污染治理投資、財政轉移支付、政府綠色采購等。
(二)中國促進環境治理的稅收政策實施情況
中國促進環境治理的稅收政策包括征收消費稅、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城市維護建設費等稅種,同時還包括具備稅收性質的排污費。最初設置消費稅的目標并不是環境治理,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環境污染日漸嚴重,國家開始通過調節消費稅來治理環境,首先是關于環境保護的消費稅征收范圍不斷加深,相關項目的稅率也有所調高,消費稅在節能環保方面進一步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資源稅主要是針對一些不可再生資源開采而征收的稅種,如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稅的征收目的不僅在于調節各地資源優劣等客觀差異造成的級差收入,更在于促進資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城鎮土地使用稅主要是為了加強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城市維護建設稅的征收可用來加強城市維護建設,是環境保護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除了以上稅收項目,具備稅收性質的排污費也是政府用來環境保護的有力方式。上世紀70年代起,中國開始實施排污收費制度,此后關于排污費的征收管理辦法不斷完善。排污費的收取在環境保護方面發揮著一定的作用,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征收面窄、執行力不強、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除了以上稅收政策,政府還制定了稅收優惠的政策,對于那些主動參與環境治理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以鼓勵更多的企業參與到節能減排、保護環境中來。
四、財稅政策的環境治理效應
(一)財政政策環境治理效應的面板分析
首先需要提出的是本小節指出的財政政策是財政支出政策。由于無法單獨對政府綠色采購支出進行核算,因而本小節將以環境保護財政支出代表財政政策進行實證分析。
1.模型的構建與變量的選擇
面板數據模型包括固定效應、混合回歸、隨機效應模型這三類,其優點是可以利用面板數據進行更全面的分析,并且可以根據面板數據對估計結果的有效性進行修改。
混合回歸模型:(4-1)
固定效應模型:(4-2)
隨機效應回歸模型:(4-3)
混合回歸模型在現實中應用不廣,其他兩種模型的關鍵區別不在于未觀測到的個體影響是否隨機,而是是否包含與模型中解釋變量相關的元素。在本文中,被解釋量yit表示省i在年度t的環境污染排放指標向量,本文主要選擇工業企業排放的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gf)、工業二氧化硫(so2)、工業廢水排放量(fs)作為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xit表示省i在年度t與工業生產相關的環境保護財政支出,數據主要為2008-2013年中國大陸地區30省或者直轄市(剔除西藏)的環境保護財政支出(hbzc)。控制變量中,uit誤差項,與xit無關,且均值為0。control為與環境污染排放相關的控制變量,αi是未被觀測到的因素對解釋變量的影響,β是解釋變量xit的系數,主要選擇人均GDP(rjgdp),人口規模(rkgm)以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gdzc)作為控制變量。
2.實證結果分析
對三個方程進行F檢驗和Hausman檢驗后確定采用隨機效應模型檢驗工業廢水,固定效應模型檢驗二氧化硫,固定效應模型檢驗工業固體廢物。預先假設環境保護財政支出與環境污染排放量呈負相關關系,根據實證檢驗結果,預先假設成立,且系數均通過顯著性檢驗。工業固體廢物模型中環境保護財政支出的系數在0.05水平上顯著,其他兩種模型中環境保護財政支出的系數在0.01水平上顯著。當環境保護支出增加1%時,工業廢水排放量減少0.186%,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減少0.198%,工業二氧化硫減少0.185%。實證結果顯示,當國家增加環境保護財政支出時,可以有效緩解緩解污染,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經實證檢驗結果,人口越多的地區,環境污染排放量越大,且人口規模對工業二氧化硫的影響最大。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工業固體廢物呈正相關關系,同工業廢水呈正相關關系。人均GDP對三者的影不大。
(二)稅收政策環境治理效應的面板
1.模型的構建、變量的選擇和數據來源
面板數據模型包括固定效應、混合回歸、隨機效應模型這三類,其優點是可以利用面板數據進行更全面的分析,并且可以根據面板數據對估計結果的有效性進行修改。
混合回歸模型:(5-1)
固定效應模型:(5-2)
隨機效應回歸模型:
(5-3)
主要選取中國大陸地區的30個省(包括直轄市及自治區,剔除西藏)2005年至2013年的數據。解釋變量包括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等環境稅費;被解釋變量為工業二氧化硫、工業廢水及工業固定廢物的排放量;控制變量為政府競爭及地區人均GDP,其中,選擇地方稅收占地方GDP比例來衡量政府競爭。
2.實證結果分析
首先建立混合回歸模型,經過F檢驗發現個體效應不能被忽略,然后進行Hausman檢驗,檢驗結果為應使用固定效應模型作為工業二氧化硫、工業固體廢物以及工業廢水的回歸方程。在工業廢水排放的固定效應模型中,得到資源稅增加1%,工業廢水排放量增加0.1668%,排污費增加1%。這個結果表明中國環境稅費的設計沒有起到環境保護的作用,反而促進了排污者的排污動機。在工業二氧化硫的固定效應模型中,當排污費增加1%時,二氧化硫排放增加0.0966%,當資源稅增加1%時,二氧化硫增加0.2234%,二氧化硫并沒有受到排污費和二氧化硫的增加而減少排放。在工業固體廢物的固定效應模型中,資源稅及排污費增加1%時,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分別增加0.1561%及0.1701%。
綜上所述,由于中國當前環境稅的征收制度,比如征收標準低、管理較寬松、地方政府重視不夠等原因,中國環境稅費的環境治理效果并不理想。由于排污費往往低于企業的治污成本,排污費也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其他稅種的效應就更加不明顯。控制變量中,各地政府往往因為盲目追求GDP以及在政府競爭中取得優勢而放松環境監管,導致環境進一步惡化。
五、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文首先對財稅政治促進環境治理進行了文獻綜述,然后對財稅政策如何促進環境治理的作用機制做了闡述,再次運用規范分析對中國財稅政策的環境治理效果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財稅政策的環境治理效應進行實證分析。通過以上分析,發現財政政策對環境治理一般具有促進作用,但是中國環境保護財政支出總量及占GDP比重都較低;而當前中國的稅收政策對環境治理并未起到促進作用,主要原因在于中國當前的環境稅收制度存在問題,而且存在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的提高、忽視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的問題。
(二)政策建議
1.完善財政政策
第一,需要增加環境保護財政支出規模,雖然近年來中國環境保護財政支出規模明顯增加,并不斷保持上升趨勢,但與實際需求相比,總量依舊偏低,所以政府需要進一步加強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加環境保護財政支出規模。第二,需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不僅要增加環境保護支出占GDP的比重,還要從事后治理轉移到事前預防,增加環保機構和隊伍的建設,提高環保執法水平。第三,需要提高財政支出效率,加強管理、轉變管理理念,提高環境保護的財政支出效率,提高環境保護的效率。第四,完善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對生產和消費進行“綠色”引導。
2.完善稅收政策
首先,需要完善現有的環境稅體系:對資源稅進行改革,可以通過提高資源稅稅率、改變計稅依據、擴大征稅范圍來進行改革;對消費稅進行改革,增加消費稅計稅的范圍,調整消費稅的稅率,征稅環節從生產環節改到零售環節;對排污費進行改革,可以根據當地的污染物的種類、數量來征收;完善稅收優惠政策,以激勵和引導企業積極投入環境治理。其次,可以單獨征收環境稅,這樣環境治理效應將更有力、明顯。具體操作過程可以在結合中國實際的基礎上參考國外的經驗,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改革,可以逐步增加稅目,初始稅率可以低些,根據企業的稅負承擔能力,再進行稅負的調整。
(三)環境政策的優化選擇
財政政策與稅收政策各有利弊,環境稅有利于促進環境治理和資源節約,但政府綠色采購、財政轉移支付、財政污染治理投資支出政策的作用較為片面,僅靠這些政策難以滿足環境治理的需要;而僅僅依靠環境稅來治理污染也是不夠的。因而,理想的方式應該是結合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取長補短,綜合使用,以發揮兩者的最大作用。當環境稅稅率的標準無法確定時,可以積極使用財政政策;需要對個人或者微觀企業的生產行為進行調整時,可以通過征稅來影響其成本利潤,進而改變其生產行為,減少污染,改善環境質量。
參考文獻:
[1]劉兆德.財稅補貼政策對農業公司經營績效影響的實證分析——以西部農業上市公司為例[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1(3).
[2]王璽,蔡偉賢,唐文倩.構建我國新能源產業稅收政策體系研究[J].稅務研究,2011(5).
[3]李忠,沈宏,陳偉.加拿大環境稅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經貿導刊,2013(28).
[4]毛暉,汪莉,楊志倩.經濟增長、污染排放與環境治理投資[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3(5).
關鍵詞:環境監測;環境治理;監測方法
1環境監測和監測方法
環境監測是指監測部門利用監測技術設備,依照規定程序和相關法律法規來對環境質量或環境發展趨勢進行各個關鍵項的監測,并且采取相應的技術手段,做出合理的分析,以全面有效地控制環境污染[1-3]。首先對現場環境進行分析并取樣調查,取樣監測水源、土壤以及大氣中的粉塵顆粒含量;然后,在一定區域內實施監控布點,監控布點必須均勻,有代表性;之后,采集各階段污染物種類、污染物含量的數據;最后,將監測采集到的數據與以往數據進行比對分析,得出當地環境污染狀況和發展形勢,為環境治理提供數據支撐。環境監測一般采用間斷性或不間斷的監測方式,測定環境中污染物的數量或濃度,分析污染物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按照監測原理,環境監測主要有三種方法,即化學法、物理法和生物法[4-6]。物理法、化學法可以直接測定污染物,環境監測更加有效,而生物法則根據某些敏感性生物反應來判定環境中污染物的種類,雖然比較直觀,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從操作形式來看,環境監測方法又分為四種。一是常規監測,又稱簡易法,主要有檢氣管法、比色分析法以及專業環境檢測器監測法。二是連續自動監測,采用一整套完善的連續監測系統對環境進行監測,該方法常用在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監測中。三是遙感監測,常常利用不同色譜相位和紅外線探測,利用氣相色譜有效分析苯、二甲苯、多環芳烴、酚類、有機氯農藥、有機磷農藥等有機污染物。四是生物監測法,利用生物個體、種群或群落對環境變化的反應來監測環境污染,可以直接地反映環境問題,在大氣監測和水質監測中運用較多。其中,大氣監測是通過觀察大氣中某些植物的生理反應,測定植物體內的污染物含量,估測大氣污染狀況;水質監測則是根據水生物群落結構的變化來監測。環境監測是環境治理工作開展的基礎,為遏制污染源,控制污染物,降低污染物含量,制定環境標準和環境預測預警提供了有章可循的根據[7-8]。
2環境監測對環境治理的促進作用
2.1有助于確定環境治理的方向和目標
環境治理不是空喊口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生態環境部門、環境保護團體和大眾共同努力的結果。治理前,人們必須明確環境治理方向,因為盲目治理只會浪費人力、物力、財力。環境監測不僅為環境治理提供強有力的依據,也大大降低治理難度,讓治理工作者明確要治理什么,從哪方面治理,最終要達到什么樣的效果。環境探測器作為環境工作的先驅設備,它可以有效地反饋污染物的源頭、污染物的組分和含量,反映污染區域的環境污染程度,以便生態環境部門有效應對。我國環境治理主要包括大氣、土壤、水三大板塊,通過監測分析,生態環境部門便可制定治理策略、環保規劃和污染物排放標準等。環境監測可以為環境治理提供可靠的數據依據,以明確治理方向。例如,監測數據表明,顆粒物是霧霾形成的主要因素,生態環境部門要遏制顆粒物的來源,控制顆粒物的排放量,還人們碧水藍天。
2.2促進環境治理有條不紊地開展
每個城市具有各自的發展特色,有的城市以重工業為主,有的城市以旅游業為主,有的城市以輕工業為主,造成不同地區的環境污染程度、環境污染因素各不相同。所以,環境治理不能以偏概全,人們要針對不同地區環境污染情況,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環境治理不單單要明確治理方向,還要有條不紊地實施。環境監測就是對環境的“體檢”,人們通過“體檢”可以發現環境問題,將污染問題依主次、類型和特點進行分類,實現有序治理,重點清理危害大的污染物,集中處理危害較弱的污染物,以改善環境治理方法,提高環境治理效率。因此,人們要立足于環境監測,分析污染物的類型、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理方案,有序開展環境治理工作[9-11]。
2.3提高環境治理的實效性
當前,我國環境問題整體比較嚴重,環境治理缺乏系統性。在實際的治理工作中,往往是發現一項問題,開展一項治理工作,對于尚未造成嚴重影響的污染問題重視程度不夠。這樣會增加環境治理的重復性,治理效率大大降低,最終收效甚微。環境監測可以及時將污染問題反饋給生態環境部門,后者可以根據污染特點,快速做出反應,將污染扼殺在萌芽狀態。環境監測不僅可以提高環境治理的實效性,也能提高環境治理效率,降低人力、物力消耗。例如,有的農民環保意識薄弱,為了節省成本,直接焚燒秸稈,對大氣造成嚴重污染。每年生態環境部門都會宣傳焚燒秸稈的危害,甚至安排人員輪流值班,但是效果很不理想,直接原因是人員有限、監測區域范圍大。各個區域可以配置連續自動監測裝置,實時監測秸稈焚燒,一旦發現監測數據波動,馬上出動人員制止秸稈焚燒行為,提高環境治理的實時性[12-14]。
2.4為環境影響評價和排污費征收提供可靠依據
城市經濟發展要依靠重工業、輕工業、餐飲業和旅游業等的支持。它們雖然可以促進城市發展,但是也會影響城市環境。因此,在治理環境時,每個城市要制定相應的環保標準和處罰制度。其間,環境監測可以為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費征收和處罰標準制定提供相應的數據依據。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是相互制約的,只有環境保護好了,才能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為了降低經濟建設對環境的影響,每個項目的實施建設都必須經過生態環境部門的嚴格評估,符合要求的才能得到審批。環境監測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可以高效地為生態環境部門提供環境影響評價要素,使環評工作有理有據地進行。此外,排污費的征收標準不是隨意設置的,人們通過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種類進行合理劃分,按污染物級別征收相應費用,這些數據同樣需要通過環境監測來獲得。征收排污費可以提高企業對環境保護的認知,讓企業明白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其也可用于環境治理,改善環境。
2.5可以為公眾提供參與環境治理的平臺
環境治理不是一個部門的責任,它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不能成為一句空話,需要落實到每個人的心里,需要每個人的積極參與,這樣才能真正治理環境。當前,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政府部門可以建立公眾號,適時環境監測數據,讓人們了解環境狀況和環境治理進度。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逐漸增強,開始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環境監測人員可以將每日的監測數據到公眾平臺,收集大眾提出的環境保護措施,讓人們切身感受到身邊環境的變化,真正體會到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2.6可以提供破壞環境行為的量刑標準
環境的治理離不開法律與道德,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我國對于破壞環境的行為絕不姑息,我國環境保護法律已將破壞環境的行為納入刑法范圍,而環境監測就為環境破壞行為判斷提供準確的基礎數據,以此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依法判決。盡管人們已經意識到環境治理迫在眉睫,但部分企業為了眼前利益,仍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使用落后設備,導致工業廢氣未經充分處理便直接排放,對空氣造成污染。一些制造行業排污設備本該每年一檢,但部分企業環保意識較差,直接忽略排污設備檢修,導致周邊土壤、水質受到污染。這都屬于污染環境的違法行為,生態環境部門要運用環境監測設備測定污染物的濃度或含量,對涉污企業做出違法評定后進行相應處罰。環境監測可以監督和警示工業企業,使其增強環保意識,規范運營,重視環保設備檢修,防止發生環境污染。
關鍵詞:環境監測;環境治理;積極作用
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問題,因此針對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的現狀,相關工作人員應當積極展開環境治理工作,而環境治理與環境監測息息相關。環境監測是通過對環境污染物性質以及含量展開監測,從而判斷環境的質量情況。通過環境監測工作可以為環境治理提供基礎。環境監測工作主要是對目標區域環境展開調查、采樣及對采集樣品進行實驗分析,然后依據所得到的數據進行研究與分析,最后得出有關環境的各種信息。環境監測的目標就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輔助環境治理徹底改善我國的環境現狀。
一、環境監測概述
是政府和相關環境部門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及遵循一定的程序,通過樣本的采集,對環境中的各種可代表環境質量水平的物質進行測定,然后評估環境的質量和受污染程度。將環境中的科學數據資料作為相關部門制定環境保護策略的重要依據,這樣可以對未來環境的發展做出預測。目前,我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環境監測力度仍有待提高,監測技術水平、資金投入和監測人員的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因此,要做好環境監測工作,監測部門就要引入先進的監測技術,加大監測工作的資金投入力度,更新監測設備,同時加強對監測人員的培訓,提高監測人員的業務能力和工作水平,并在必要時組建專業的監測團隊。
二、環境監測的分類
(一)監視性
監視性環境監測主要是監測影響環境的污染物的多少。在一般情況下,對污染物排放多少展開監測主要是運用定期的方式,再運用有關儀器對掌握到的環境信息展開研究,從而得出有害物質排放量的走勢,促進后期的治理工作能夠順利開展。監視性監測也可以稱為是常規的檢查,此項檢查主要是對環境中的污染源展開檢查,例如,環境中污染物的多少以及污染物的變化趨勢等。
(二)研究性
研究性監測方式主要運用于相關研究工作,為研究相關問題給予數據支持,因此在進行此項工作過程中,其執行標準都相對較高,以便保證后期治理工作可以有效進行。從事研究性監測的工作人員只對某種監測負責,也只需要關注該項監測的數據、結果等等。所以,通常研究性監測都應當標準化,并具有一定的統一性。
(三)定點性
定點性環境監測方式主要運用于嚴重受污染地區,對實際污染情況展開科學有效地監測,運用此種方法可以準確確定污染物的具體情況。并且,當有污染物發生擴散等現象時,采用此種方法可以準確、及時地了解污染物的擴散情況及速度,從而為之后的環境保護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環境監測對環境治理的積極作用
(一)進行環境監測工作能夠更加明確環境治理目標
環境保護工作涉及范圍十分廣泛,影響環境保護的因素也有許多,大部分環境保護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通常處于忙碌的狀態,究其原因是由于存在著許多環境污染治理不到位的現象。環境保護項目作為一項系統的工程,相關工作人員應當運用科學的方案展開環境保護工作,而不是運用治標不治本的傳統解決方式。環境監測工作能夠有效地彌補以往解決環境問題方式中的缺陷,通過對所有地區的水質、大氣等方面的污染情況展開系統的收集與分析。實時反映所有地區的環境污染情況以及地區之間的污染關系,從而為環境治理工作的進行指明正確的方向。例如我國華北地區經常出現沙塵暴現象,這不但與當地的大氣污染息息相關,還與附近地區草原開墾被嚴重開墾有關。治理我國華北地區沙塵暴如果只是從該地區的大氣環境著手,很難實現良好的效果。并且,環境監測通過對比不同歷史時期的環境污染情況,能夠反映出污染問題的走勢,促進相關工作人員及時展開防治工作。在展開有關工作過程中,依據問題性質的不同,可以將環境監測分為多種形式。在對這些不同的環境問題展開監測時應當運用適當的監測方式,從而使得相關工作更加有針對性。并且也促進整個治理工作可以展開確切的劃分,從而有效地解決各種環境治理問題。
(二)環境監測工作開展是環境治理工作針對性更強
在展開監測工作時,應當依據不同的環境特點展開不同的研究工作。不同地區的環境污染的因素是不同的,因此在展開相關工作過程中,應當進行區域性的差別化處理。這就使得在后期的環境保護工作中,有關工作人員可以抓住環境治理的實質問題,從而有效地進行環境治理工作。此外,在實際工作中,應當注意在相關工作的過程性,工作人員應當注重主次之分,關注污染程度比較嚴重的有害物質,從而提高環境治理工作的針對性,實現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環境監測工作開展能夠更加有效的推動環境治理工作
環境監測主要是對人為污染的監測,人為污染中包括工業污染、農業污染以及生活污水污染等等。由于許多企業在日常經營活動中只注重經濟利益的提高,忽略了環境保護問題,因此推動環境治理工作的有序進行是十分重要的。在一般情況下,在展開環境監測的過程中都應當預先設計好具體的監測程序,確保環境監測工作能夠有序的開展。在之后的環境治理過程中也應當展開科學合理的規劃,并結合有關的步驟進行治理工作,從而促進相關工作水平的提高,確保環境治理工作的效率,實現環保的目標。
四、結論
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環境保護的基礎,能夠為環境保護指明方向,為環境保護提供有效數據,同時還能夠直觀地反映出環境保護的效果。但是我國的環境監測在方法和技術上還存在著一些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改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性,促進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莊小青.環境監測對環境治理的促進作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4,11:5-6.
1礦山開采中的環境問題
1.1礦山開采對水資源的影響礦山開采會伴隨著人為和自然的疏干排水,這會造成水位下降、水資源枯竭以及地表植枯等后果,極易破壞水平衡,而且礦山開采還會產生剝離物、煤泥、廢棄催化劑等各種垃圾,這些垃圾隨雨水排入河流湖泊或者滲入地下水,以及礦山開采廢水的排放,都會嚴重污染水資源。
1.2礦山開采對大氣的污染礦山在開采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氣體,例如二氧化硫、硫化氫、一氧化碳、瓦斯以及粉塵等,這些有毒有害的氣體排放到大氣中,會對大氣造成嚴重的污染,還會加劇溫室效應。而且,如果不對瓦斯氣體進行科學控制,一旦發生意外就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此外,礦山固體廢棄物的風化作用也會造成大氣污染。
1.3礦山開采對地質環境的破壞由于礦山的開采會造成地下采空,這會影響礦山的穩定性,導致礦山地面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甚至會導致地面沉降、地裂縫,崩塌、礦山地震以及井下突水等強烈的地質災害,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民財產安全,給地質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
2導致礦山開采產生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
2.1環保意識不足在礦山的開采中,由于環保意識不足以及企業受利益的驅使,很多地方仍采取“先開采,后治理”的發展模式,只注重礦山開采的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2.2開采技術相對落后我國礦山開采技術、機械設備以及環境治理技術較西方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很多企業為了節省成本,一直采用效率低下、環境污染嚴重的開采技術,而且后期的環境治理也只是走走形式,很難實現環境的有效治理。
2.3相關法律體系不夠完善雖然我國近年來針對礦山開采和環境保護制定了相關的法律規定,然而這些法律條例還不夠完善,導致有些企業鉆法律的空子,而且相關部門的監管也存在漏洞,導致法律體系對礦山開采的制約難以達到預想效果。
3礦山開采環境治理措施
近年來,甘孜州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水位下降,荒漠化嚴重,從而影響到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因此必須要加強甘孜州區的生態環境保護。雖然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礦產資源的大量開發,但是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允許我們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必須嚴格執行“先保護,后發展”戰略,所以我們在開發資源前采取相關保護措施,做到合理開發與有效利用資源。
3.1采用先進的開采技術礦山企業要不斷加大投入,更新機械開采設備,采用現代化開采技術,減少礦山開采過程中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提高開采效率。要結合先進的開采技術,不斷減少礦山開采中的固體廢棄物和氣體污染物,減少對礦山巖結構的破壞,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
3.2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加強監管要在現有法律的基礎上,結合礦山開采實際情況,不斷完善法律的細節,構建行業法規多級法律體系,在法律上對礦山開采的每個環節形成約束。當地政府要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對開采過程進行嚴格的監督。環境治理也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對監管人員和技術人員加大培訓力度,加大礦山環境治理的力度。
3.3加強礦山環境保護和污水、廢料的治理和回收要結合相關法律,制定科學合理的環境保護方針,建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并且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制度。要加強“三廢”的治理力度,嚴格控制廢氣排放,重點治理有毒有害污水和礦物廢料的排放,對礦山的地下水、瓦斯以及一氧化碳等進行有效利用,變廢為寶,提高礦山廢物的綜合回收和利用水平。
3.4加強礦山生態環境恢復工作要結合國家政策,將礦山開采、土地利用、土地恢復與農業結構調整等進行有效的整合,對礦山土地進行造田復墾,對深度塌陷的礦山可以將其恢復為梯田或者經濟林等,大力開展造地復田綜合治理,恢復和增加耕地面積。
4結語
審計區域要遵循大氣污染物擴散特征進行科學劃分,要全面考慮各項污染指標,同時兼顧審計力量配比,提高審計效率。在劃分審計區域時,首先,要分析敏感區域或敏感人群的受污染情況,對其有影響的污染源都要進行篩選,建立污染源與敏感區域或人群的聯系。其次,根據效率原則,將影響敏感區域或人群的主要污染源以及污染的區域劃為審計區域,同時考慮污染源的疊加效應,適度考慮其他污染源的影響。第三,根據審計時間、審計力量配比情況,確定采用污染源模式、地面最大濃度模式還是污染遷移軌跡模式。例如針對霧霾治理效果的審計,可以采用地面最大濃度模式,將霧霾發生較為頻繁的人群聚集地作為調查對象,審查霧霾治理資金投入后的治理效果;對于獨立污染源造成的小區域大氣環境質量問題,則采用污染遷移軌跡模式最為合理,全面分析污染源造成的損失以及治理后的效果;如果審計目標僅確定為污染源資金投入與環境質量達標之間的評價,審計時間和審計力量安排有限,可采用污染源模式。
二、審計評價
審計評價是區域大氣環境治理績效審計的重點。為全面客觀地反映問題,審計評價的重點和范圍應全面具體,在模式選擇確定后,應從污染源、污染路徑和被污染區域等敏感點制定評價指標體系,指標應從環境質量、經濟發展和敏感區域健康等多個領域進行多層次設計。本文利用層次分析原理,設計了區域大氣環境治理績效審計評價指標。績效審計中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評價指標值的確定。對于大氣環境治理績效審計評價,由于被審計對象的單一性和特殊性,既不可能確定統一標準,也沒有必要確定統一標準。對于污染源的治理效果,應從治理前后的技術、質量和經濟指標進行對比,并結合污染源治理目標進行評價;對于敏感人群和區域,可從治理政策和措施實施前后的環境質量技術指標、經濟指標和健康指標進行對比,并結合國家環境質量標準進行分析。在環境、經濟和健康指標分析的基礎上,通過環境—經濟綜合指標評價污染源對污染區域的影響程度,發現影響區域大氣環境治理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判斷污染源治理和區域環境治理政策措施的實際效果,從環境制度層面發現問題。
三、審計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