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化學學科的特征范文

    化學學科的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化學學科的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化學學科的特征

    第1篇:化學學科的特征范文

    【摘 要】學科文化是為無形學院中的學科共同體所擁有的一種社會亞文化,它以知識為本原,以學科為載體,以學者為主體。學科文化具有強烈的學術性,顯然的身份性,它在本質上就是學術信念。

    關鍵詞 學科;學科文化;信念

    一、學科的重要性

    學科是學術的組織基礎。在學科發展日益制度化的今天,學術活動基本上都以學科為載體,學科成了學者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歸宿,“主宰學者工作生活的力量是學科而不是所在院?!? “在國際學術界,學科就是產品線,院校即為地理中心。高等教育必須以學科為中心,但它必須聚集于事業單位?!彼?,大學學科是高等教育學術系統中的基本組織,是承載大學三大基本職能的平臺,是大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

    二、學科文化及其特征

    國內外學者關于學科文化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劉慧玲認為,學科文化是“人們在探索、研究、發展學科知識過程中積累并傳播獨有的語言、價值標準、倫理規范、思維與行為方式等?!饼嬊嗌秸J為,學科文化是“在學科形成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學科特有的語言、學科理念、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倫理規范等”。鄒曉東把學科作為組織看待,把學科文化等同于學科組織文化,認為學科文化是“學科組織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積累的語言、價值標準、倫理規范、思維和行為方式等”。

    國外對“學科文化”也沒有明確定義。伯頓·R·克拉克從組織的觀點出發,認為高等教育是由生產知識的群體構成的學術組織,它既是一種社會結構,又是一種文化存在。而學術文化(學術信念)是其組織特質和基本要素,其中學科文化是學術文化的核心和基礎。學科文化根植于學科,每一學科都有一種知識傳統和相應的行為準則。每門學科的成員擁有共同的信念,擁有自己的符號系統、價值觀念、學術精神等,這些正是學科文化的組成部分。托尼·比徹在《學術部落和領地》中把學科視為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學術部落”(academic tribes),每個部落擁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具有認可的身份和特別的文化屬性。雖然學科文化中先天地就存在著差異,“各種不同的群體有著自己特定的利益和信念,甚至有其自身的神話和游戲規則。”但是,一般意義上的學科文化又體現出一種整體性的文化特征,它表現為學者們屬于跨越院校、地域甚至國家邊界的學科共同體——“無形學院”。綜觀國內外有關“學科文化”的定義,可以看出學科文化包含著三個共同要素——知識、學科和學者。

    知識是大學學科文化的本原。本文所稱的知識是基于伯頓·R·克拉克對知識的理解,指的是一種高深而特殊的理智材料,具有專門化、自主性和累積性等特點。這種特殊的理智材料,尤其是高深的知識材料,是任何高等教育系統的目的和實質的核心。知識是大學學科最基本的構成要素,是大學學科文化的最初根源。

    學科是大學學科文化的載體。關于“學科”,我國研究者通常從學問的分支、教學的科目、學術的組織三方面進行界定。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界定,學科也是大學學科文化的載體,原因是學者主要是因為相同的學科而不是學校和高等教育系統等其他因素而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學科文化主要是一種以學科知識為本的文化。

    學者,是大學學科文化的主體。任何文化實踐和創造活動都是人的活動,大學學科文化作為社會文化中的亞文化也是人創造的,而大學學科文化的特殊性決定了創造這一文化的主體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而是學者,學者是形成大學學科文化的主體。

    三、學科文化的本質

    (一)大學學科文化具有強烈的學術性

    大學學科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亞文化,它除了具有一般文化的共性外,還具有其獨特的個性——強烈的學術性,這主要表現在:首先,大學學科文化以知識為本原、以學科為載體。大學中的知識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專門化知識,其本質特征就是學術性。其次,大學學科文化是由經過系統學習、掌握有關學科知識、技術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學術精神、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的學者創造的,與一般文化的主體有所區別。

    (二)大學學科文化具有顯然的身份性

    首先,學者都是以一定的學科為其身份基礎的,學科文化對其成員有規訓作用。“在每一學科領域里,都有一種新成員要逐步養成的生活方式,在發達的系統中尤其如此。剛剛進入不同學術專業的人,實際上進入了不同的文化宮,在那里,他們分享有關理論、方法論、技術和問題的信念。一個范例是一個科學團體的成員共享的東西;反過來,一個科學團體是由共享一個范例的人們組成的?!?/p>

    (三)大學學科文化在本質上就是學科信念

    根據獨特的理智任務,各門學科都有各自獨特的學科文化。如數學的基本風格是優雅和精確的結合,而與數學家非常接近的物理學家則更關心現實。圈內的人們可以用“說話”交流,“在系統中的人受自身觀念的指導解釋社會趨勢的意義,決定合適的反應方式”。正是這種學科信念使得學科文化就像一種粘合劑一樣把同類學科成員凝聚在一起,對學科成員的行為進行著規訓和激勵,導致其對學科的承諾和忠誠。

    參考文獻

    [1]伯頓·R·克拉克(王承緒,等譯):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

    [2]托尼·比徹,保羅·特羅勒爾:學術部落和領地—知識探索與學科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6.

    [3]樊平軍.論大學學科文化的知識基礎[J].江蘇高教,2007,6.

    [4]龐青山.大學學科結構與學科制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143.

    [5]劉慧玲.試論學科文化在學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現代大學教育,2002,(2):72.

    第2篇:化學學科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初中化學 探究性課堂 基本特征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163-01

    一、探究性課堂

    課堂是教學活動的有機載體,高效的課堂是成功教學的重要標志和有力保障。傳統的化學課堂,強調記憶大量繁多的化學符號和反應式,將已有的知識直接告訴學生,強迫式進行記憶、背誦。在新課程改革下,新的課程觀認為:課堂是對話、溝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臺。除了傳統課堂知識教育的任務外,新課堂更強調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能力的培養。新課堂是新認識的生長點,新激情的啟動器,是培養思維與智慧的營養皿,是有生成的課堂,是活的課堂。

    不同的學科特點決定了課堂形式是因科而異的。就初中化學而言,這是一門化學的啟蒙課,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初中化學的這兩個特征決定了化學課堂要著力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并引導學生對化學知識有初步的認識。異探究為本的課堂旨在幫助學生學習化學知識,掌握學科方法以及真正理解化學知識的本質。《說文解字》中注釋“探,遠取之也”,有一種順藤摸瓜、刨根問底的意味;“究,窮也”,包含著對本質的體味和理解。教育家施瓦布說過:“如果要學生學習科學的方法,那么有什么比通過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更好呢?”探究性課堂展現的是“學生去做的事,而不是為他們做好的事”(Something that student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1]也就是說,探究性課堂是這樣的課堂:學生仔細考察真實現象,探索研究老師和學生提出的有意義的問題,學生在真實的情感投入和體驗中,發掘并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收獲的是可生長與發展的各種能力的種子而不是現成的知識。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這種課堂形成的是立體的網絡體系,而不是一站式的封閉問答。

    二、基本特征

    1.未知性與問題性

    化學探究性課堂的最根本特征是圍繞化學科學問題,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的探索活動,經歷科學的工作過程。這種未知性取決于人類的一種基本特質――好奇心。探究性課堂重視并利用學生的這種本能的學習沖動。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尤為強烈。”[2]可以看出,探究性課堂迎合了孩子的心理特點,符合新時期教育的發展要求。利用未知性創設問題性,這是探究性課堂的最大特點。

    2.發現性和探索性

    認知主義教育觀和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為探究性課堂提供了充分有你的而理論支撐。布魯納認為,任何學科知識都是一種結構性存在,知識本身具有理智發展的效力,學生正是要利用這種結構使知識在自身原有的固著點上生長出來,而在這個發現的過程中,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的產生,遵循認知結構去發現和探索,使生成的知識更有利于理解和掌握?;蛘哒f學生經歷的是一場發現與探索之旅,在旅途中,學生體會的是本能的滿足,那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從發現到深入探索,一切都是自然的、自發的,是一種有意義的接受。學生所獲得的絕不僅僅是問題的解決與知識的增長,很多潛在的、隱性的種子在悄無聲息地萌發著。

    3.過程性與開放性

    探究性課堂不應是一條通往知識庫的康莊大道,而應是星羅密布的交通網,每一條旁逸斜出的小路上都會在收獲知識的同時有額外饋贈,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過程性既遵循了知識生成的結構特征,也尊重了人們發現知識的認識規律。開放性則體現了知識的可生成行和個體的差異性。我們知道,沒有絕對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是隨著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在不斷發展與完善的,因此,我們的課堂必須是開放性的,或者說給學生留下的是知識的活路――可以繼續延伸的路。同時,由于個體的差異,學生對于預先設計的課堂可能產生我們沒有計劃到的結果,這種可貴的隱性結果是學生閃爍的智慧的火花,我們應該生育捕捉這種意外之財,讓學生在探究性課堂中真實的發展。

    4.主動性與互動性

    探究性課堂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他們必須親力親為,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究中,這種體驗是不能假手于人的。教師扮演的是合作者,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可以說教師給學生參考性的意見和建議,而執行者只能是學生本人。沒有標準答案,學生自己走出的就是路。主動性是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更好地體現了主觀能動性。互動性則為主動性保駕護航,師生之間的反饋、生生之間的交流更好地詮釋了探究性課堂的活的靈魂,在互動中,促進了交流與溝通,學生的合作意識、表達能力、分析討論水平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5.反饋性與可生成性

    反饋性貫穿于整個探究性課堂。從反饋的來源看,反饋可以是預設的,即顯性的,也可以是課堂中產生的潛在的、隱性的;就反饋的對象而言,可以是學習資料對學生的反饋,學生之間的反饋,教師給學生的反饋??梢哉f在探究性課堂中反饋是無處不在的。這話反饋可以線性展開,也可以循環遞進。在這過程中,學生獲得的是有生命的知識,因為這個過程就如抽絲剝繭般生動。探究性課堂更可貴的一點在于它的可生成性。學習內容的設計不是分裂的、單一的知識點,更不是簡單的文字記憶,而是承上啟下、瞻前顧后的,即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在學生的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鋪墊的和可傳遞的。一堂課的結束絕不是以句號來標示的,而是留下一串省略號,而在省略號中蘊藏著某知識或能力在未來繼續發展的力量,在知識上積累的是容量,在能力上凝聚的是質量。

    參考文獻:

    第3篇:化學學科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 核心—邊緣結構 學習者共同體 化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The Core and Edge: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room Case Analysis of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ty of Learners

    ZHU Yuling

    (School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

    Fuzhou No.34 Middle School, Fuzhou, Fujian 350009)

    Abstract Adopt document data metho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of fuzhou middle school third grade in a class of 40 students in chemistry classroom students core edge structures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rticipants clas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hemistry classroom learners community at the heart of the edge structure and less number of students in the community at the heart of the position, more students in the edge position; Core position students' between mutual learning density is higher, and the edge position between students study together density is small that chemistry teachers should take proper teaching measures to encourage more students to the core of the community of learners, to strengthen the core position and the edge position the knowledg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udents.

    Key words core edge structure; community of learners; chemistry classroom

    0 前言

    面對社會變革對教育的挑戰,今天的學生必須學會引導自己的學習,學會鑒賞并與具有不同背景和觀點的人合作,學會解決復雜問題的方式。①因此,在“學?!焙汀鞍嗉墶边@樣的集體中學習的兒童們應當充分利用集體所擁有的教育力,與同學之間進行彼此了解,彼此切磋。②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課程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目標,提倡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到化學的學科教學中,新課程提出了協作式探究活動的教學,并十分重視教學中學習者共同體的構建。

    學習者共同體是指由共享著知識,價值和目標的學習者組成的社會性學習組織形式。③

    由于人的社會總是與其社會性的人際結構位置相關聯的,因此,學生在學習者共同體中的不同位置,將會影響學生在共同體中的知識互動行為。具體來說,處于共同體核心位置的學生,其參與知識互動行為將會更積極,學習效果也將更顯著,而處于邊緣位置的學生,其參與知識互動行為和效果,都將不如核心位置的學生。因此,對學生在學習者共同體中位置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已有的對學習者在共同體中的位置和身份認同的研究,主要從定性的角度進行分析,而對于什么是“核心”,什么是“邊緣”等,卻沒有一個明確的操作化的定量標準,這使得對學習者共同體的研究無法推廣到教師的教學實踐中。

    化學教學中的學習者共同體,可以是一個班級,一個合作學習小組,也可以是不同班級或者學校之間學生組成的學習伙伴等?;谡n堂學習是學生學習的最直接途徑,因此,本研究界定班級為學習者共同體的單位,并對學生在化學課堂學習者共同體中的位置進行定量的分析,以期發現中學化學課堂中學習者共同體的特點與問題,為化學教學改革提供實證的參考。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福州市某中學初三隨機抽取的1個班級。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本研究主要查閱了有關中學化學課程與教學論等的相關書籍,為本研究的問題提出與研究意義提供理論上的支持;通過查閱社會學有關“核心—邊緣”結構的研究資料與書籍,為本研究數據的測量與分析方法提供方法的支持。

    1.2.2 問卷調查法

    根據核心—邊緣結構的測量特點,本研究利用社會測量法設計了調查問卷1份。實施調查時共發放問卷40份,回收有效問卷4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 數據統計法

    使用Ucinet6.0 for Windows軟件對本研究所測得的“核心—邊緣”數據進行統計分析。Ucinet6.0 for Windows軟件是由加州大學歐文(Irvine)分校的一群網絡分析者編寫的。現在對該軟件進行擴展的團隊是由史蒂芬·博加提(Stephen Borgatti),馬丁·埃弗里特(Martin·Everett)和林頓·弗里曼(Linton Freeman)組成的。④

    2 數據的預處理

    為了能利用計算機對被試班級學習者共同體的核心—邊緣結構進行量化分析,對調查問卷的結構進行計算機輸入、編碼,并導入到Ucinet6.0 for Windows軟件,得到表1的被試班級化學課堂學習共同體的核心—邊緣結構數據矩陣。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被試班級化學課堂學習者共同體的核心—邊緣結構分析

    為了了解被試班級化學課堂學習者共同體的核心—邊緣結構特征,對數據矩陣進行“核心—邊緣”分析,分析結果見圖1。

    圖1顯示,對被試班級的數據矩陣進行核心—邊緣結構分析,模型的初始擬合值為0.000,而最后的擬合值為0.868,表明被試班級學習者共同體的核心—邊緣結構顯著。從圖1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在被試班級的學習者共同體中,節點6、19、3、36、25、10的6位學生處于化學知識互動的核心位置,而其他的34位學生,則處于化學知識互動的邊緣位置。

    運用Netdraw程序對該分析結果進行可視化處理,得到被試班級化學課堂學習者共同體的核心—邊緣結構拓撲圖,具體見圖2。

    圖2直觀地顯示了被試班級學習者共同體中所有學生的結構位置。從圖2可以看出,只有少部分的學生處在共同體的核心位置,進行較為頻繁的化學知識互動,而較多的學生游離于共同體的知識互動核心之外,沒有參與到化學知識的互動中來。

    從本質上講,一個學習者共同體營造了一種“相互學習”的文化。⑤在學習者共同體中,由于成員之間的知識背景不同,對學習問題所持的分析方法和觀點往往也不同,因此,一個生動的學習者共同體,應該是一個成員之間互相學習,互相討論,積極互動的團體,在這樣的團體中,每一個成員都能與其他成員產生人際的交互,思想的碰撞,從而對每一個只個體都能產生積極的影響的團體。被試班級的學習者共同體中,知識的互動與交流至發生在少數的個別核心成員之間,這不利于化學知識在學生之間的傳播,也不利于學生之間通過交流互動產生有創造性的學習結果。這個現象提示化學教師,應該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要適應自身角色的轉變,改變以前“知識的專賣者”角色,構建“活動的主導者”角色,鼓勵邊緣學生多參與到化學知識的協作性探究互動與交流中來,引導邊緣位置的學生進入學習共同體的核心位置,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3.2 不同結構位置學生間的互動強度分析

    核心—邊緣結構分析一般重視分析所分成的不同位置內部的關系密度,不太重視不同位置間的關系密度。而教育應面向每一位學生,本研究是在學校情景中進行的,這使得我們有必要分析不同位置學生之間的互動密度。對核心—邊緣結構分析所分成的4個塊分別進行塊密度分析,結果見圖3。

    對于網絡結構的分析,密度是最常用的一種測度。對于一個化學課堂學習者共同體來說,密度就是實際發生的化學知識活動交流的數量與理論上最多可能存在的互動交流總數的比值。具體地說,密度是一個集體中各個個體之間聯絡的緊密程度。

    圖3的分析結果顯示,被試班級化學課堂學習者共同體的核心—邊緣結構中4個塊的密度分別是:核心塊密度為0.900,邊緣塊密度為0.004,核心到邊緣塊的密度為0.000,邊緣到核心塊的密度為0.000。參考其他的一些研究,⑥可以認為被試班級化學課堂學習者共同體的核心位置成員之間的互動密度較高,但邊緣位置的成員之間互動密度較低,從核心到邊緣以及從邊緣到核心位置的成員之間的密度也較低。由于人際互動過程是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這個現象提示化學教師,應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采用有針對性的措施,引導邊緣學生以及核心與邊緣學生之間更多地進行化學知識的互動,促進良好學習風氣和氛圍的形成。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1)在被試班級的化學課堂學習者共同體中,存在顯著的核心—邊緣現象。(2)在被試班級的化學課堂學習者共同體中,處于核心位置的學生之間互動緊密,但與邊緣學生以及邊緣學生之間缺乏互動。

    4.2 建議

    化學教師應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改變自身的傳統角色,采用有針對性的措施,引導核心學生與邊緣學生以及邊緣學生之間進行更多的化學知識的互動與交流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注釋

    ① 裴新寧.化學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38.

    ② 鐘啟泉.學科教學論基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26.

    ③ 裴新寧.化學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38.

    ④ 陳興.社會網絡分析視角下撫寧縣業余體校運動隊人際關系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第4篇:化學學科的特征范文

    一、地方特色資源應具有鮮明的區域性和地方性

    我國幅員遼闊,國家課程和教材難以全面呈現各地的具體實際。地方特色資源既具有濃郁區域色彩,又真實反映地方社會生活實際。對地方特色資源有針對性地提煉,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社會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思考、解決身邊社會問題的能力。

    福建東南面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豐富的海洋資源。該地緣優勢成為福建高中思想政治課堂獨具特色的教學和考試資源。

    例題:海洋文化是福建文化最大的特色。在漫長幾千年的文明發展中,曾孕育出曇石山文化、海絲文化、媽祖文化、船政文化等,形成開放包容的海洋文化體系。進入21世紀,海洋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日趨繁榮。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上述材料體現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2)你認為怎樣才能進一步推動福建文化繁榮與發展?

    這是一道以福建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為背景而設置的題目,有利于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文化生活,考查學生對學科理論的理解和運用,提高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有利于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增強投身家鄉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地方特色資源應體現較強的現實性和時代性

    生活之于教育,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思想政治教育需融入生活中,才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政治課教學與考試命題必須反映現實生活,體現出強烈的時代精神。我們在高三畢業班文科綜合模擬考試中,就曾以“家電以舊換新”為背景設計了以下四個問題:

    例題:2009年6月,國家出臺了鼓勵家電“以舊換新”的政策。試點省、市凡在規定時間內交售并購買新家電的購買人,可以享受10%財政補貼。家在福建南平市的小周和家人圍繞一臺五年前的舊電腦是否要更換進行了討論:

    爺爺:現在生活好了,但不能丟掉勤儉節約的美德,這臺電腦還能用,我看就不換了。

    爸爸:“以舊換新”換下來這么多的舊家電會不會造成資源浪費和新的污染?

    小周:我們家的電腦內存小速度慢,耗能大效率低?!耙耘f換新”既能提高學習工作效率,又有益于國家經濟發展,何樂而不為呢?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運用文化對人影響的知識,分析爺爺為什么反對將家里的電腦“以舊換新”?

    (2)小周認為家電“以舊換新”對國家經濟發展有益,你認為益在哪里?

    (3)小周認為爸爸不必擔心。請你運用政府的有關知識說說不必擔心的理由。

    (4)小周一家經過討論決定將電腦“以舊換新”。你認為他們應該怎樣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挑選電腦?

    這道試題以國家政策為背景,體現了當前社會熱點,對生活中的事件進行典型化處理?;卮饐栴}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理論知識,而是要求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這既能彰顯時代性和現實性,又能積極引導學生關注與參與社會生活,使學科理論知識得到活學活用。

    三、地方特色資源的選用上要注重探究性和實踐性

    新課程標準要求側重于關注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搜集資料、判斷、推理并得出結論的全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地方特色資源貼近學生生活背景便于學生較快進入“情境”,可提供典型案例及系列材料或場景,鍛煉學生收集資料、篩選信息、選擇方法、評析觀點、設計方案、提出建議等能力。因此在地方特色資源的選用上必須注重探究性和實踐性。

    例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編制了這樣一種題型:根據“公民的政治參與”這一知識背景,要求學生至少參與一次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居委會或村委會)的活動。在活動結束后,讓學生以小論文、調查報告、楹聯詩詞、“三句半”、“打油詩”、歌曲、小品、舞蹈等多種方式呈現活動參與情況、對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認識、發現了哪些問題及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議等。這樣的課堂教學和考查方式貼近學生的實際,使其有話可說,有思可想,把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成主動的探究者和實踐者。

    四、以地方特色資源命題,彰顯能力,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課堂教學和考試既要注重對學科基礎理論知識的考查,又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包括學習新知識、綜合探究、實踐和創新等方面能力。這就要求以地方特色資源命題時,要多角度、多層次充分挖掘地方資源信息。

    例題:材料一:“福建土樓”地處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閩西南山區,它造型獨特,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土樓的建筑融合到自然環境里,與周邊山水和諧共存,成為“天人合一”的典范。

    材料二:2000年4月,福建省政府決定以龍巖市的永定和漳州市的南靖及華安三縣組成的“福建土樓”申報世遺。2008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將“福建土樓”作為中國36項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材料三:當地政府以申遺成功為契機,突出整體規劃,保護土樓及周邊環境,通過招商引資,建設配套的旅游景點和設施,提高接待能力。同時,當地政府將土樓文化作為與臺灣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2008年“十一”黃金周期間,景區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均創歷史新高。閱讀上述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1)當地政府在土樓“申遺”和旅游開發過程中履行了哪些職能?

    (2)結合材料,說明開發福建土樓旅游資源的經濟意義。

    (3)面對土樓旅游大潮,有人認為“游客多多益善”,有人認為“為保護土樓,應盡量限制游客的數量”。請你用唯物辯證法的有關知識,對上述觀點進行評析。

    (4)請你就如何發揮土樓文化對政治的作用,提出兩條合理化建議。

    第5篇:化學學科的特征范文

    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改革的特點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具體指的是,從高職院校內學生的實際生活與其未來可能會從事的相關職業為出發點來進行教學任務與目標的設計,并在整體設計過程當中始終都要以學生為中心和主體,以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為重點,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讓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夠實現知識、理論以及實踐等方面的共同發展的一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模式??偨Y來說,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具有以下四大突出性特點:

    (一)實用性特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與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使學生能夠知榮辱、明是非、辨善惡與識美丑,其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特點。

    (二)實踐性特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的主要重點是對學生任務的驅動以及能力的訓練,它能夠有效促使學生將從課本中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增強學生的實踐經驗,其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點。

    (三)學生的主體性特點以及教師的主導性特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的教學理念與教學過程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一切教學目的都是為了學生的未來和學生的發展,深刻體現出了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的主體性以及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的主導性。

    (四)科學性特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的教學效果評價是以項目完成的情況為考察標準,它將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能力的把握以及素質的提升等多方面都作為考察點,對教學效果進行全方位的考察,休現了教學評價的科學性。

    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改革的優勢

    之所以要進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實踐,是由于在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三大問題:

    (一)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教學內容上經常會出現嚴重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以及專業實際等的現象,而只是泛泛而談,憑空高呼口號,使得課程對學生來說毫無吸引力,學生也提不起興趣與熱情去主動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程。

    (二)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教學方法上通常只是機械化地向學生施加高壓,課堂上缺乏應有的激情氛圍與熱情感染力,無法讓學生有效發揮出學習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三)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教學目標上只一味追求應試的高分,而往往忽視了對學生情感的培養與能力的訓練,從而導致學生無法真正得到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其課教學也就喪失了應有的效果。

    而實施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教學改革,可以很好地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中所存在的問題,并且其具有相對突出的三大優勢:(1)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能夠在教學內容上突出教學任務驅動的特點,并以項目為載體,將知識、理論與素質盡都歸納到教學目標之中,實現多種教學內容的融合與滲透;(2)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在教學方法上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無論是課程問題的發現、分析還是解決,都是通過學生的自主性來完成的,而教師只是作為一個引導者的身份來對學生進行監督與適當啟發;(3)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的主要教學目標在于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這些能力包括有學生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以及交流溝通能力等,因為能力的培養才是一切教學課程的最終目標,學生最終的學習效果也是通過其實際能力來體現出來的,而并非只是試卷上的成績。

    三、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改革的設計

    (一)明確目標。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化教學改革的設計過程當中,教師首先要分解單元教學目標,比如按照知識的目標、能力的目標以及素質的目標來將單元教學內容逐一明確,并且還要盡量使目標能夠具體化;因為只有明確了教學目標,才能真正實現教學的效果。

    (二)項目選擇。項目教學的載體是項目,因此選擇的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教師在每一單元教學的項目選擇上都必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就是說項目選擇要典型,能夠統領整個教學過程;再者項目的選擇還有具有一定的實踐性,能夠讓學生通過實踐來進行課堂內容的學習;另外項目的選擇還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充滿興趣,能夠在這些有趣的項目中學到相應的知識。

    第6篇:化學學科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程;化學分類結構;基本觀念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9-081-01

    “分類”不僅作為科學發展的基礎和科學發展的產物,也是學生學習科學、理解科學的重要方式。化學學科的分類結構是化學家對紛繁復雜的化學變化的邏輯化和結構化的總結,是化學課程內容組織的重要線索。化學分類結構的發展也在影響著化學課程的發展。

    一、化學學科的分類結構及發展特征

    科學是組織化的知識體系,分門別類地劃分和組織材料是一切科學的一項必不可少的任務。一個學科的分類結構的微觀層面是該學科按類別組織的知識體系,宏觀層面是因研究內容差異而形成的分支學科體系。

    1、經典化學分類的“樹枝式”結構。物質與變化是化學學科的研究對象。目前通行的物質分類法即依據物質的組成和結構先把物質分為單質和化合物,然后再進一步地劃分。例如,化合物進而劃分為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無機化合物又分為氧化物、酸、堿和鹽,等等。這種分類方法稱為“樹枝式”分類法。

    依據不同分類角度,對化學反應進行劃分和逐級細化,也可以形成“樹枝式”的分類結構。例如,依據反應的形式把反應分為分解反應、化合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等;依據反應物的性質分為無機反應、有機反應和生化反應等;依據反應中的電子得失分為氧化還原反應、非氧化還原反應;依據反應中的粒子特征分為分子反應、離子反應和原子反應;依據熱力學方法分為焓增減與熵增減相互組合的反應類型。

    2、現代化學分類結構的特征。經典的化學學科分類主要是為了教學上的方便和學術組織的管理,學科分類之間的邊界既非本質的也非嚴格的,創造性和進步是經常、甚至說通常發生在這些學科邊界上的。現代化學的發展展現出一幅以化學為軸心的跨學科的壯觀圖景,現代化學高度分化與高度綜合交替發生并正在實現更大的匯流整合,必將造成傳統化學的分類根基岌岌可危??茖W家越來越傾向于拋開傳統樹枝式分類,探索新的分類方式。

    化學是研究從原子、分子片、分子、超分子、生物大分子到分子的各種不同尺度和不同復雜程度的聚集態的合成和反應、分離和分析、結構和形態、物理性能和生物活性及其規律和應用的科學?;瘜W的分支結構和分類線索也體現了研究對象尺度不斷豐富和多樣化的特點,可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劃分為八個層次:原子層次的化學、分子片層次的化學、分子層次的化學、超分子層次的化學、生物分子層次的化學、復雜分子體系的化學、介觀聚集態的化學、宏觀聚集態的化學。

    二、化學分類結構的發展在化學課程發展中的體現

    1、化學分類作為課程編制的線索?!镀胀ǜ咧谢瘜W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標》)的制定反映了化學學科體系“樹枝式”分類結構的特征,這一特征由三個版本的教材進一步物化出來。

    首先,元素化合物知識主要劃分成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兩大部分。無機化學部分體現了金屬和非金屬元素及化合物的分類線索。有機部分以烴及烴的衍生物的分類為結構框架,高分子化學的相關內容由于比較復雜而要求不高,主要放入合成材料專題中討論。

    其次,對基本概念原理內容的組織,反應原理部分體現了物理化學中熱力學(能量、方向、限度),動力學(速率),氧化還原與電化學(氧化還原、電池、電解)和水溶液化學(電離、水解、沉淀)的學科分類結構。物質結構部分體現了結構化學中原子結構與周期律,化學鍵、分子結構與分子間作用力,以及晶體結構的學科分類結構。

    于是無機化學、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物理化學、結構化學和分析化學等化學的二級學科和它們的下級分支,以及關于物質分類和化學反應分類的不同線索在高中課程中得到充分體現。

    第7篇:化學學科的特征范文

    天然藥物化學,歸根結底是化學學科下的三級學科。既然是化學學科下屬的一個小分支學科,需要扎實的基礎化學背景與教育做支撐。在天然藥物化學各個章節中,如香豆素、木質素、黃酮、萜類、三萜皂苷,都涉及到化合物的結構與分類、理化性質、波譜特征等。這些知識都需要運用有機化學的知識去理解和消化。結構與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合成途徑。例如,香豆素和木質素的合成來源于莽草酸途徑,萜類化合物的合成來源于甲戊二羥酸途徑。通過有機合成的知識理解了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徑,就不難理解復雜天然產物的分類。理化性質基于化合物的結構特征。如糖苷類檢測方法用菲林試劑,基于有機化學中的Molish反應。天然產物的波譜特征是各種官能團在具體有機分子中呈現的特征信號。例如,化學位移反映了官能團的電子云密度以及立體構型。能夠很好利用有機化學知識分析電子云密度和立體構型問題,就容易理解各種天然產物的核磁信號差異。總的來說,天然藥物化學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依靠基礎化學的教學。因此,加強四大基礎化學教育,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和物理化學,對學生們的課堂理解幫助很大,對天然藥物化學的教學大有裨益。

    2.積極引入分子生物學知識

    天然藥物化學學科的目的之一是幫助學生了解天然藥物新藥的研發過程,培養一批天然藥物新藥研發科技人才。天然藥物化學的落腳點是由活性的天然先導化合物或者活性有效部位,不是沒有功能的天然產物本身。例如從紅豆杉中發現具有微管蛋白酶抑制活性的抗癌天然藥物紫杉醇,從石松中發現的具有乙酰膽堿酯酶抑制活性的抗老年癡呆癥候選藥物石杉堿甲。這些藥物的發現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因此,需要積極引入現在的分子生物學概念技術,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和新藥篩選方法,發現天然產物的生物功能,出新藥,出好藥。21世紀是分子生物學大發展的時代,各種疾病相關的重要靶點以及信號通路的發現為天然藥物新藥研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在課堂上積極引入分子生物學知識,如各種蛋白激酶、G-蛋白偶聯受體、離子通道等,以及講解各種分子生物學技術,如PCR技術、westernblot方法、熒光免疫法等,拓展學生新藥篩選知識和視野,爭取培養出一大批天然藥物新藥研發科技人才。

    3.有條件的開設生藥學課程

    天然藥物化學的研究對象是各種陸生動植物、海洋動植物、以及微生物。這些天然界的生物蘊含了價值巨大的天然產物化合物庫。了解生藥學知識,對學習天然產物的分布、代謝和累積規律,對天然藥物化學學習以及新藥研發很有幫助。例如,在云南山區很多少數名族喜歡采摘野生菌食用。由于不懂菌種的分類與鑒定,誤采誤食毒蘑菇導致了中毒事件。又如,重樓是云南白藥中的重要成分之一。由于任意采摘,野生資源枯竭。通過植物分類學知識找到同科植物丫蕊花作為替代藥材,解決了資源問題,產生了巨大經濟社會效益。而且,各種類型的天然產物在不同科屬的分布中呈現各自的特征,對研究天然藥物分布代謝規律至關重要。因此,生藥學是天然藥物化學教學前一門重要基礎學科。而現在不少西醫院校沒有開設生藥學等相關課程,為天然藥物化學的教學增加了一定難度。所以,建議有條件的院校開始生藥學課題,至少開設相關選修課程。這樣對提升天然藥物化學教學效果大有裨益。

    第8篇:化學學科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博士教育;培養目標;學科差異

    一、問題的提出

    傳統上,培養學術研究人員是博士教育的目標。美國卡內基博士教育項目(CID)將博士教育的目標界定為培養“學科看護者”(the steward of discipline),也就是培養未來學術界的繼承人以推進學科知識的發展。但是,隨著博士教育規模的擴張、勞動力市場的變遷以及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博士教育的目標逐漸發生變化并呈現多樣化,諸如“可雇傭的人”、“高級知識工作者”等概念的提出。21世紀初,阿什(Usher)提出今天的博士生應該具備如下特質:他們必須具有適應性和多方面的技能,并有開放的學習態度;他們必須對全球化過程和信息革命中的工作環境有充分的把握,至少應懂得網絡信息技術。這些技能在問題解決、寫作、領導和知識應用中被形容為“軟技能”和“知識密集型技能”――問題解決能力、合作工作能力、領導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

    這些要求超出了傳統上學科教育的范疇。已有研究表明,學術不再是博士畢業生的唯一或主要歸宿,美國只有不到一半的受調查博士從事學術職業。從博士生的就業意愿來看,70%左右的英語系博士生期待能從事學術職業,而在化學學科,只有34.8%的博士生對教職感興趣。伍爾夫(Wulff)等人采用回顧性評價方法研究了分布于6個學科已經工作10年到14年的博士畢業生的職業發展,發現博士畢業生提及頻率最高的是對勞動力市場更好的準備,強調跨學科和市場化的技能。

    顯然,博士教育目標從“學科看護者”到“可雇傭的人”的轉變已引起了學界的關注。不少文獻指出,培養學者不再是博士教育的唯一目標,應該在學術型博士學位之外建立專業博士、項目博士等多樣化的博士項目。盡管這些研究試圖將觸角伸向學術型博士項目之外尋找解決博士教育危機的出路,但不可否認,學術型博士教育也未能逃脫當前知識生產模式轉型的挑戰?!爸R生產模式的轉型不僅促進了博士學位類型的多樣化,同時也促使傳統的學科進一步分化,而且在某些學科領域導致博士生培養模式的變化。”那么,學術型博士教育的目標究竟發生了何種變化?不同學科的教師是如何定位博士教育的目標?教師認為博士學位獲得者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或素質?

    本文的資料來源于筆者2010-2011年在美國中西部一所研究型大學(以下簡稱R大學)進行的質性研究資料。R大學是一所具有近兩百年歷史的公立、博士-研究型大學,并且是美國大學聯合會(AAU)的成員機構,它在全美共有八個分校。筆者主要在主校區進行田野調研。就具體的資料收集而言,大體包括文本資料(R大學研究生院、學院和系的文件),正式訪談資料(對9個學科35位教授的訪談,全部錄音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以半結構化訪談為主,同時輔以觀察),非正式訪談和參與式觀察資料(在R大學研究生院待了近一個月,訪談研究生院管理人員15位,參加各種會議3次)。本文主要選擇化學、數學、經濟學和英語作為典型學科進行分析論證。這四個學科的12位受訪教師的具體情況如下(表1)。

    本文采用扎根理論的三級編碼進行資料分析,其具體操作過程是:一級編碼,開放式登陸,以開放的心態呈現資料本身的概念和意義,發現概念類屬,對類屬加以命名,確定類屬的屬性和維度,然后對研究的現象加以命名及類屬化;二級編碼,關聯式登陸,發現和建立概念類屬之間的各種聯系;三級編碼,核心式登陸,在所有已發現的概念類屬中經過系統分析以后選擇一個“核心類屬”,將分析集中到那些與該核心類屬有關的碼號上面。

    二、不同學科教師對博士生培養目標的定位

    (一)化學學科

    當問及“您認為化學學科博士生培養的目標是什么”時,受訪教授普遍宣稱是培養獨立的科學家。那么,化學學科的教師注重培養博士生具備哪些能力與素質?

    在化學學科,對獨立科學家的素質要求既包括學術研究與籌劃的能力,也包括溝通和交流的能力。也就是說,獨立的科學家應該能提出研究問題、理解研究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同時應該具備溝通能力、做報告的能力、獨立思考和寫作的能力,畢業后具有就實驗室事務做出決策與計劃的能力。對此,卡內基博士教育創新計劃全面概括了化學學科博士應該具備的十個方面的專業能力:人際交流、寫作和學術報告能力、團隊工作能力、技術領域新技能的運用、道德倫理與公共關懷、了解企業策略和技術轉移、接觸其他領域以拓展知識廣度、國際視野、了解工業界的機會、了解經濟驅動對私企成功的重要性。

    導師是如何培養化學學科的博士生具備上述能力呢?導師除了提供資源和好想法、給予指導和傳授實踐經驗外,還教給博士生有關化學研究的基礎知識、研究策略,并創造良好的科研氛圍。一位化學教授陳述他作為導師的任務是:“教給博士生化學基本知識并習得研究過程,向博士生傳授如何批判性并帶有好奇心地觀察科學世界的工具,希望博士生具有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有效溝通的技能;我很高興能創造一個有利于研究、學習和將博士生培養成為獨立科學家的氛圍”。博士生要做的事情是做實驗,主動從事研究并在需要之時尋求導師的指導。博士生在此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了自主推進研究項目的經歷以及相應的專業能力。此外,受訪導師指出,指導博士生參加學術會議、與同行交流是獲得溝通、報告、表達和展現能力的重要方式。下面是一段受訪者的原話:

    “我們教博士生如何溝通,包括口頭溝通能力和閱讀寫作溝通能力。科學家喜歡討論某一話題的研究進展,因此我們也喜歡參加專業學術會議,做20分鐘的報告。我們的確花不少時間培養博士生如何做報告,如何畫精致的圖形,如何清楚地表達,如何機智地回答與會學者的問題。我們指導博士生如何有邏輯地、清楚地組織報告……我們不僅通過帶博士生參加會議鍛煉他們與人溝通的能力,也鼓勵博士生與系里的訪問教授交流?!?/p>

    化學學科不僅注重培養博士生的學術研究能力,而且更看重博士生掌握一些可遷移技能。因為勞動力市場看重的是化學學科博士學位獲得者作為科學家管理和指導研究團隊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從事基本分析的能力。大部分博士生在畢業后會做兩年左右的博士后,然后再選擇到學界、工業界或者政府部門就業。越來越多的化學博士畢業生在公司或國家實驗室工作,或自己開公司,這部分博士占了將近三分之二的比例。同樣,導師認為對博士生的培養也并不局限于在學術界工作的科學家,也應考慮學術界之外的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如一位資深化學教授所說:“勞動力市場給我的觸動是我們需要培養更多的化學家。我們國家,甚至是整個世界,都需要更多的科學家。”因此,化學學科越來越需要培養服務于社會各種技術需求的科學家。而對博士生可遷移性技能的培養,使化學學科的博士生獲得了在學界內外就業的基本素質。

    (二)數學學科

    受訪者指出,如何培養博士生成為獨立有潛質的研究者是數學學科博士教育的核心目標。借用卡內基博士教育項目的定義,數學學科的目標是培養生產、積累和轉化學科知識的研究者。據統計,學術界是數學學科博士畢業生最主要的就業市場,占三分之二以上。學術就業市場對數學人才的挑選注重博士生的研究工作及其所展現的研究潛質。也就是說,數學學科評價博士生的標準是學術論文所體現出的研究水平――博士生要生產出具有創新性的、有結果的學術論文,并以此證明自己是有研究潛力、出類拔萃的研究者。

    “學生研究做得比較好的、出類拔萃的,自然容易找到工作。對老師來講,希望學生找到好工作的話,就要讓學生做出好的成果來,對于學生來說就是希望寫出好的論文。但是具體做什么樣的題目,關系不是太大。例如說,數學系在招人的話,不管你做什么東西,只要做得好就可以,這說明你有研究潛力?!?/p>

    盡管大部分博士生畢業后從事學術之職,但就“培養什么樣的博士生是成功的”而言,數學學科的教師并非將博士生畢業后是否從事學術職業作為唯一衡量標準,有些教授更看重博士生在讀期間的智識探索經歷,諸如博士生是否具有自我激發(self-motivated)的能力,以及能否創造出有價值的研究。一位受訪教師說:“如果學生獲得博士學位后,沒有進入學術界,沒有成為教授,而是成為保險精算師,為公司工作。我認為這也是成功的,因為博士生擁有的這段智識探索的經歷,將使其終身受益。所以,我希望他們在讀期間有一個很好的智識探索的經歷,并創造出一些有價值的研究。”

    此外,博士生的教學能力也是導師提及的博士生應該具備的素質之一。數學學科博士生的資助主要靠教學和獎學金。教學是數學學科博士生的重要任務之一。這與英語學科很像:“博士生基本上是靠教課獲得資助的,有很多教課的機會,因為我們有很多學生要教。在數學領域,我們的教學任務遠遠多于其他系,英語也是?!笨傮w上看,博士生有兩項任務:研究與教學。但是,如何平衡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是數學學科博士生面臨的難題。正如受訪導師所分析:一方面,博士生需要花大量時間用于教學以獲得資助,但不可否認的是過多的教學實際上擠占了從事研究的時間與精力;另一方面,無論是從獲取博士學位的要求,還是勞動力市場的選才標準看,研究的重要性遠遠大于教學。

    (三)經濟學科

    與其他學科相比,經濟學教授在訪談中更強調博士生的就業能力與專業技能的培養。經濟學博士學位獲得者既有到學術界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也有到工業界、聯邦機構或投行從事研究或實務工作的。經濟學博士生培養具有靈活性與多樣化的特點,而不單是對“學科看護者”的培養。

    當筆者詢問:“您在指導博士生時的首要目標是什么?”經濟學科的受訪教師均指出他們的首要目標是培養博士生具備就業能力并順利謀得職業。經濟學科教授對職業一詞的理解不僅包括學術職業,也涵蓋非學術職業。經濟學專業的博士生有各種各樣的職業選擇和發展路徑:一條路是學術職業,即進入高校從事學術研究或教學之職;另一條路是非學術職業,這是經濟學博士生的重要就業途徑。非學術職業包括兩類:一類是非營利機構,如國際經濟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美國政府機構(美聯儲、財政部等)、智囊團(蘭德公司);另一類是商業機構,諸如投資銀行、其他金融機構、咨詢公司。

    靈活多樣的就業去向實際上也要求導師對博士生的培養要具有靈活性,教師通常傾向于結合不同學生的職業定位培養博士生。受訪者明確提出對經濟學博士生的指導并非只有一種模式,不同職業對博士生的素質與能力的要求會有差異。一位教授的陳述體現出經濟學科博士生培養的靈活性以及對博士生就業意向的重視:

    “對不同學生的定位不一樣。我的標準根據博士生的就業期待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很多韓國學生想畢業以后回國在研究所工作,那么這個標準就是很不一樣的,對吧?如果你打算在美國的研究型大學謀職,這與去韓國的研究所工作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所以,根據工作的特質以及我對學生的期待,標準有所不同。如果你想在美國從事學術職業,也就是從事學術研究,你得有創新能力,得有思想、有原創性的思想。如果你要回韓國的研究所工作就不是這樣的標準,因為韓國的研究所大多數研究工作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的不是原創性的思想,而是要看你有沒有實用性的技能。”

    既然導師指導博士生的首要目標是培養博士生獲得就業能力,那么博士生應該掌握哪些技能或具備什么樣的能力?通過對訪談資料提取高頻詞,發現“技能”一詞在經濟學科受訪教師的話語體系中頻繁出現,例如在受訪教授EC_2的訪談中出現了18次,EC_3提到了13次。受訪者提到的與技能相關的詞有:研究技能、教學技能、溝通技能、實用技能、計算技能、英語技能、計算機技能、技術性技能、理論技能、計量經濟學技能以及整套技能、所有各種各樣的技能。從以上所列各種技能,可以看出經濟學科教授的話語體系里對“技能”的寬泛界定,以及學科本身鮮明的實用取向的文化特征。

    可以將受訪者提到的博士生應該掌握的技能概括為四大類:專業技能、技術性技能、教學技能和軟技能。其中專業技能是經濟學博士生必須掌握的核心知識,是指經濟學科本身的知識。但是,隨著經濟學學科的發展,導師越來越重視培養博士生的技術性技能。受訪教授指出,現在對博士生的培養開始重視技術化的知識和技能,諸如數學、統計和計算機方面的技能。擁有數學、計算機等學科知識背景的學生在博士項目的錄取中越來越受到青睞。擁有跨學科知識也是導師培養博士生技術性技能的一方面。“做一名出色的經濟學家,不僅僅意味著精通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數學和統計學的知識是必備的,當然,任何一位像樣的經濟學家必須會說專業語言。但是一名更出色的經濟學家應該意識到與其他學科專家交流思想是有利可圖的。經濟學思維方式的專家通過與哲學家、政治理論家、社會學家、藝術史學家、文化人類學家等研究人類狀況的專家交換思想,能夠使自己充實。”總之,博士生應該掌握整套的技能或各種各樣的技能?!叭绻┦可胝业揭粋€好工作的話,必須具備各種工具性技能,這是必需的。我也希望他們不僅具有理論技能,也要擁有計量經濟學和實用技能……我認為與過去相比,今天獲得這些整套技能、學習各種各樣的技能更為重要。”

    (四)英語學科

    英語學科的受訪教授認為,幫助博士生從學生向“專業化學者”的順利轉型是其博士教育的目標。英語學科教師眼中的“專業化學者”應該具備哪些能力和素質呢?扎根于訪談資料,可以發現英語學科教師對博士生培養中的“專業化學者”素質的界定大體包括:參加學術會議并做報告的經歷與能力;寫作與發表學術論文、博士論文具備出書的水平;教學經歷。以上三方面是普遍被英語學科教授所認同的,同樣也是就業之時勞動力市場所看重的評價維度。

    首先,博士生應該具有參加學術會議的經歷,而且導師鼓勵博士生準備學術論文并做會議報告。參加學術會議更重要的目的是豐富作為專業化學者的經歷與經驗。同時,這一經歷會在就業之時給博士生添磚加瓦。

    其次,導師評價博士生學術研究成果(包括準備發表的期刊論文、博士論文)的標準是研究本身的創新性。導師認為,博士生向專業化學者的轉型應該始于資格考試完成之后。也就是說,在資格考試之前,導師所看重的是培養博士生在專攻領域的基礎知識的學習與積累,而在資格考試之后才開始對博士生進行專業化學者的學術訓練。

    第三,對英語學科的博士生來說,教學能力也是作為專業化學者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在導師看來,雖然更注重培養博士生的研究能力,但教學能力對博士生作為專業化學者的發展同樣也是不可或缺的。從就業的角度看,英語學科的博士生多在大學任職,而美國的社區學院和教學型大學尤其看重求職者的教學能力;即使是在研究型大學從事學術職業,教學能力也是考核的標準之一。因此,英語學科博士生在讀期間需要承擔大量的教學工作。以R大學為例,一般情況下,博士生一年至少教三門課,這也是博士生獲取資助的重要來源。

    從就業的角度看,英語學科的教師希望博士生畢業后從事學術職業。英語學科的教師之所以比較看重博士生能否到學界就職,一方面源于純基礎學科研究本身的價值與社會應用部門的聯系不緊密,另一方面也與英語學科趨于嚴峻的學術就業市場相關。英語學科的教師不斷地表現出對博士生就業的擔憂。“由于學術就業市場不容樂觀,越來越多的博士生選擇到非學術部門就業,但是很少有英語系出于就業市場的原因而改變博士生培養的課程結構。盡管我們開始嘗試做20年前不會做的事,例如教研究生職業性和技術性的寫作,因為學生可能需要到工業界撰寫文案和宣傳冊”,但是,“英語是相當傳統的學科,很多學校仍懷抱博士生生來就要成為學者的理念”。在這里我們看到勞動力市場、學科文化傳統以及博士生培養理念之間的多重張力。以學術職業和專業化學者為博士教育首要培養目標的英語學科,處在保持學術傳統與適應新興環境的藩籬中,現實張力下的博士生培養究竟何去何從?

    三、學科文化與博士生培養目標的學科差異

    通過對化學、數學、經濟學和英語四個學科案例的分析,我們認為,博士教育目標的總體趨勢是從學科看護者向可雇傭人轉化,但博士生培養目標呈現顯著的學科差異。盡管所有學科的教師都注重對博士生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但是不同學科的側重程度以及對學術研究之外的其他能力的強調呈現差異。英語學科博士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專業化學者;化學學科的教師將博士教育目標界定為能在各行各業工作的科學家;與英語學科相似,數學學科注重博士生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經濟學科直接著眼于培養博士生成為“可雇傭的人”,當然這里所說的“可雇傭的人”包括學術部門和非學術部門。

    這一差異可以用學科文化的理論進行解釋。托尼?比徹(T.Becher)指出,學科是一種文化現象:體現于心智相似的人組成的共同體中,每個學科具有其行為方式、價值體系和獨特的智識任務。導師對博士生的培養活動本身就是學術訓練的過程,是將博士生進行學科規訓或學科社會化的過程,因此,學科文化會對博士生的培養目標產生影響。之所以不同學科的博士生培養目標呈現差異,是因為學科文化所追求的行動理性不同。行動理性是指學科成員在行動中遵循的標準,他們可以遵循價值理性的標準,也可以遵循目標理性的標準。區分的標準是學科知識本身對應用的關注程度。純基礎學科是追求價值理性,即為學術而學術,其知識生產是純粹智識探索的過程,典型的學科如數學和英語。因此,這類學科將博士教育的首要培養目標定位為學者或研究者,更強調博士生的學術研究能力。而應用學科遵循目標理性,謀求博士生的職業發展或者解決某個實際問題,研究關注應用性,對博士生的學術訓練不僅注重學術本身,更強調知識的目的和應用性。因此,應用學科博士生的培養目標在強調學術研究能力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博士生的專業技能或就業能力,教師將博士生的就業去向定位為學術職業和非學術職業兩條路徑,典型的學科是經濟學和化學(表2)。即使在當今博士教育的外部環境(就業市場)發生變化并對博士生培養形成挑戰的情境下,學科文化仍舊以強有力的作用對不同學科博士生培養的理念產生影響。

    對于從事高深知識研究的博士生、尤其是學術型博士生來說,對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幾乎是所有學科的目標。但是,不同學科教師對博士生應具備的學術研究之外的其他能力,以及學術能力與其他能力的強調程度所持的觀點是存在差異的。

    純基礎學科對“職業”一詞的理解往往限于學術職業,也就是說,培養博士生從事學術職業。根據“博士十年后”調查(被調查者于1982-1985年之間獲得博士學位),大約四分之三的英語學科的博士學位獲得者在學術界工作。英語學科對“專業化學者”的培養要求是:參加專業學術會議、發表學術論文,博士論文的研究要具有與學術領域對話的能力,并且能定義博士生的學術身份認同;同時,對博士生教學能力的培養也是作為專業化學者成長的重要方面。同樣,數學學科大部分博士生畢業后都在高校從事教學科研之職,因此教師也看重培養博士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和教學能力。他們認為,使博士生善于提出好問題,養成獨立思考、自我激發和創新性的思維方式是博士教育的核心目標。

    在應用學科,研究會受到外部實踐需求的驅動,強調研究的實用價值,而且知識的應用范圍較廣。因此,這類學科對博士生的培養盡管也注重學術研究能力,但更注重博士生的專業能力與可遷移性技能,諸如經濟學對技術性技能的強調,化學對解決問題與合作能力的重視。也就是說,應用學科注重博士生應用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博士生培養目標不僅僅定位于學術界,從事非學術職業也是博士生教育的目標之一。化學學科對科學家的界定較廣,不僅是指服務于大學的學者,也指在工業與政策等部門的就職者,是培養各行各業的科學家。

    四、討論與啟示

    長期以來,我國的博士教育目標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以下簡稱《學位條例》)的界定:培養博士生扎實寬廣的學科基礎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以及具有獨創性質的科學或專門技術方面的成果?!秾W位條例》體現的是一種整體化的培養學術型人才的理念,即主要培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學術研究者。

    但是,不同學科的知識特點不同,相應地呈現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因此,從博士生培養實踐來看,盡管學術型博士教育以培養學術界人才為主,但應當有符合學科知識特征的具體培養目標。例如,化學、經濟學等學科呈現出追求目標理性的學科文化,那么,博士教育可以培養從事學術職業與非學術職業的人才為目標,這符合這類學科對實用文化的認同。而在英語和數學學科,呈現出追求價值理性的學科文化,知識本身對純粹價值的偏愛決定博士教育的目標多局限于培養學術型人才,應當注重培養博士生從事學術研究的知識和能力,同時,也要加強對博士生教學能力的培養。

    第9篇:化學學科的特征范文

    一、魅力化學課堂的涵義和特征

    魅力課堂是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學科魅力、教學藝術去影響和感染學生,使課堂充滿著活力、內聚力和爆發力,真正實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饒有興趣且高效地學習對其一生發展有益的技能和方法,真正實現“全人”的發展。而魅力化學課堂則要求我們化學教師不能過高地估計化學學科的價值,更不能把學科價值僅定位在化學學科知識和技能上,而應定位在對一個全人的發展上,真正實現化學學科在“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理念實踐上的作用。

    魅力化學課堂應具備如下特征:(1)確保學生發展的主體地位,確保學生的發展是全人的發展;(2)課堂教學是有效的、高效的,即在有限的單位時間內能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學目標;(3)能通過教師個人的語言魅力、人格魅力和化學學科的魅力,采用學生能易于理解的方式,凸顯化學學科的價值,讓學生想學、會學、學會,甚至掌握對一生發展有益的技能和方法;(4)課堂教學氛圍寬松民主,對學生始終產生積極的正面的激勵作用,能通過科學的評價,讓學生能克服一切可能的困難,努力地學好化學學科知識;(5)整體化學學科的課堂教學應是連續的、有計劃、有目標的系統的教學,每一節課的程序設計是科學合理的,能能過化學實驗、情境創設、科學設疑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為學生的思考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能真正做到“為了學生的一切”。

    二、打造魅力化學課堂的舉措

    1.創設和諧氛圍,確保高效學習

    課堂上,教師要風趣幽默、深入淺出、循循善誘,努力地激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他們能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要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局面,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同盟”,甚至可以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知識將有三個方面組成,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及生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而互動產生的新知識將變得更加重要。我們要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性的、支持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并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我們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

    2.教學內容的準備要精益求精

    化學教師要精心研讀《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精心鉆研教學參考書、教材,抓住《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和教材之間的關系,每周一次或兩次的集體備課、集思廣益,找好找準每一節課的切入點,把握每一節化學課教學的重難點,設置好課題引入和教學情景,發揮化學史料的作用,發揮教師的語言或實驗等特長,精心備好、上好每一節化學課,發揮好化學學科的魅力,精心打造魅力化學課堂。既要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要教會學生科學方法,更要教給學生正確的科學價值觀。著力培養學生的化學素養和科學素養,對學生的一生發展負責。

    3.課堂講解要做到精要、精到

    課前精心地備好每一節課,要反復地洗課,確保言簡意賅;課堂講解要深入淺出、循循善誘,確保課堂上能高效地講解清楚關鍵的知識要點,確保學生聽懂問題本質、知識精髓及精華之處,確保學生學得輕松扎實。為創造魅力課堂,我們要努力要做到“精要、精到”。精要是要講清重點、難點、易混點、易錯點,幫助學生掃清知識盲點,講清知識體系,對沒有命中的目標再射一箭,讓知識之樹在學生心中扎根。精到,就是要講授到位,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前聯后展;既講清內涵,又要拓展好外延。當然講解時也有策略,我們教師不能包辦太多,要有尺度,講解要啟迪學生思維,又要確保學生經過思考能得出結論;既保證課堂的知識容量和思維容量,又保證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優秀的思維品質和良好的聽課習慣,極大地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4.精選例題,精編習題

    精選例題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高考的需要例題的選擇要重視教材的基礎作用,重視覆蓋全面、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更能突出化學思想和方法。(1)選題要新穎,可對高考題或模擬題根據需要來改編,這樣更具針對性;(2)選題應遵循難度由低到高的原則,盡量讓學生都能找到思考的起點,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3)“重結果,更重過程”是新課程和新教材的要求,選題應體現過程性,能讓學生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4)選題要緊扣概念的本質屬性,使學生能自覺聯系知識,舉一反三;(5)選題要善于創新,抓住基礎知識不放,不斷轉變問題情景,推動學生積極思維;(6)選題要與時俱進,比如化學工藝流程圖題已基本替代了無機框圖題。總之,為了充分發揮習題在學生學習效益提高中的作用,教師要跳入題海,認真篩選習題,在“巧”字上下功夫,多中求少,少中求精,少中求優。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二区芒果视频| 日韩国产成人资源精品视频|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成人看片app| 国产成人8X视频网站入口| 欧美成人天天综合在线视色|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免费|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免看**一片成人123| 成人美女黄网站色大色下载| 国产成人v爽在线免播放观看|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激情91麻豆| 国产成人无码aa精品一区|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成人免费漫画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777大小说|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8| 精品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午夜a级成人免费毛片| 成人免费无遮挡无码黄漫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久久成人福利视频| 九九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 欧美成人猛男性色生活|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入口| 欧美激情成人网| 欧美成人精品a∨在线观看 | 欧美综合成人网| 欧美成人午夜做受视频| 欧洲成人r片在线观看| 成人嘿嘿视频网站在线| 成人在线播放av|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