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陽臺園藝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花卉;立體裝飾
花卉立體裝飾是相對于一般平面花卉裝飾而言的一種園林裝飾手法,即通過適當的載體(各種形式的容器及組合架),結合園林色彩美學及裝飾綠化原理,經過合理的植物配置,將植物的裝飾功能從平面延伸空間,形成立面或三維立體的裝飾效果,是一種集園林、工程、環境藝術等學科為一體的綠化手法。
花卉立體裝飾的主要特點:
1.充分利用各種空間,應用范圍廣。在同等的地平面上,立體裝飾要比平面綠化的綠化量大,不僅充分強化了綠化效果,而且還能在平面綠化無法進行或難以達到滿意效果的地方,如陽臺、窗臺、門庭、樓梯等處大顯身手。
2.充分體現創造的靈活性。花卉立體裝飾多以各種個性形式的載體構成基本骨架,然后配以各種花材而完成特定的景觀塑造,在追求個性造景的今天,備受園藝設計師的青睞。
3.能迅速成景,符合現代化城市發展的需求和效率。它擺脫了土地的局限性,可移動,能快速組裝成型,短時間內就能形成較好的景觀效果。
4.有效地柔化、綠化建筑物,塑造人性化的生活空間。能充分綠化、美化高大的建筑物或橋梁的立面,削弱建筑物給人們帶來的壓迫感和空間上的單調感。
5.日常維護非常便捷。大部分立體裝飾產品都配有成套的滴灌系統,大大降低了日常維護強度,使得日常維護簡化為舉手之勞。
立體裝飾的花材主要是垂吊蔓生植物和直立式植物。垂吊蔓生植物主要有盾狀天竺葵、垂吊矮牽牛、龍翅海棠、鳳仙花、倒掛金鐘、仙人指、豆瓣綠、匍匐鴨跖草、虎耳草、紫絨三七草等,此類植物最適合配置在組合花塔、大型花缽、吊籃、花槽的邊緣,能有效遮擋容器,充分展示植物材料的美化效果。直立式植物主要有:四季海棠、長壽花、新幾內亞鳳仙、牽牛花、彩葉草、三色堇、萬壽菊、皇帝菊、北京菊、孔雀草等,這類植物可以用于花柱、大型花缽、花槽、吊籃、壁掛籃及各種造景上的配置,成為栽植組合的中心主題和色彩焦點。
花卉立體裝飾在歐洲運用較早,如吊籃在英國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而陽臺、窗臺及欄桿上種植的槽式立體裝飾很早就成為美化、綠化的重要手段。目前,花卉立體裝飾在歐美一些園藝水平較為發達的國家運用已非常普遍,尤其在西歐,無論是喧囂的都市,還是寧靜的鄉間小鎮,你總會看到墻面、陽臺、窗臺、路燈桿、街頭護欄等處的吊籃、花槽、花球、花塔等,其樣式繁多,色彩斑斕,可謂一應俱全。
[關鍵詞]現代都市農業農業經營形式多效能特征
隨著社會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世界的許多城市面臨著生態、食品安全以及持續發展的危機。為了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給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優良的生活空間、保護農耕文化,現代社會開發了都市農業。都市農業就是在城市經營農業,這種經營模式是在近代都市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古代都市農業有很大不同。古代都市農業的經營項目多為城郊獵場和城市園林景觀,故它只有休閑娛樂功能。在古代人類尚未形成在城市發展農業和利用農業發展都市的觀念,也沒有意識到城郊種養、獵場經營、園林景觀建植本身就是農業經營行為。真正的現代都市農業源于1898年美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概念和“把積極的城市生活的一切優點同鄉村的美麗和福利結合在一起”的農業經營觀念,真正的都市農業生產始于1919年的德國。1919年德國政府開始建立“市民農園”,在城里開發供市民自給自足的小菜園,并制定了“市民農園法”。[1]為了推動現代都市農業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我們將現代都市農業的定義、普適性經營形式以及多效能特征介紹如下。
一、現代都市農業的定義
(一)都市農業的定義回顧
現代的都市農業概念最早出現在1930年出版的《大坂府農業報》上,但作為學術名詞則最早出現在日本學者青鹿四郎1935年發表的《農業經濟地理》一書中。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開始研究都市農業理論,最早把都市農業表述為“城市農業區域”或“城市農業生產方式”。1977年,美國農業經濟學家艾倫·尼斯在《日本農業模式》中,明確提出“城市農業”(UrbanAgriculture)概念[2]。都市農業術語出現后,農業經濟學、農村社會學學者紛紛探索都市農業的本義。(1)美國農業經濟學家歐文·霍尼(1950)認為都市農業是在都市周邊地區的都市楔形農田上進行的綠地建設和發展園藝業、果林業[3]。(2)德國學者史密特(1996)將都市農業定義為一種位于城內或環城區的產業,它生產或養殖、加工或運輸各種食用和非食用的產品,然后使用城市或城市周邊地區大量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產品和服務,反過來為該城市地區提供大量人力物力資源以及產品和服務[3]。(3)德國學者穆斯蒂爾(1998)將都市農業定義為在城市或城市周邊地區從事的農業生產活動[4]。(4)中國學者俞菊生(1999)認為都市農業包括城市內鑲嵌插花狀的小塊農田、庭院和陽臺綠化、城鄉結合部的近郊農業、遠郊甚至環大都市經濟圈在內的適宜大都市市場需要的農業[5]。(5)中國學者張強(1999)認為都市農業是地處城市郊區的農業以及市區擴展而劃入市區的農業[6]。(6)中國學者宋金平(2005)認為都市農業是處在大城市邊緣及間隙地帶,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資金、市場優勢,進行集約化農業生產,為國內外市場提供名、特、優、新農副產品和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并具有休閑娛樂、旅游觀光、教育和創新功能的現代農業[7]。(7)中國學者張林成(2005)認為都市農業是分布在城市內及其周圍地區或者大都市經濟圈內,緊密依托城市、服務城市的特殊形態的農業,是以生態綠色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市場創匯農業、高科技農業為標志,以園藝化、設施化、工廠化生產為手段,以大都市市場需要為導向。融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于一體,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現代農業[8]。
如上定義有個共性,就是強調都市農業的地域性和經濟活動類型。從這個角度講,可以把德國學者穆斯蒂爾的定義看成是這類定義的高度概括。但是,如果從概念體系的內部結構完整性和外部功能配合性的要求來衡量,這這些定義都存在明顯的不足。從內部結構完整性來看,這些定義都丟失了都市農業的主體、生產目的、生產種類、產品等核心內涵;從外部功能配合性來看,都沒有與城市生態環境、食物供應系統、鄉村農業等相關概念建立配合關系。為此,需要對都市農業概念進行重新界定。
(二)都市農業的新定義
受如上定義的啟發和滿足概念界定的內部結構與外部功能要求以及轉變傳統農業發展方式的需要,我們將都市農業界定為:一種發生在市內或市外周邊地區的,由城鄉居民經營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質量、能為市民提供勞動就業和農業教育機會、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促進城鄉社會協調發展的多效能農業生產模式。這樣界定現代都市農業,能引導都市農業朝著多效能方向發展,使都市農業走上科學發展軌道。其合理性如下。
(1)這種定義強調了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現代人只有轉變常規農業經營方式,才能消除農業的負外部性效應。現代社會在都市區域開展農業生產,就是要轉變農村地區破壞生態環境、缺乏人文關懷的常規農業經營方式,挖掘農業的經濟功能、生態功能、人文功能和社會功能,使農業成為改善城市生態、為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優質生活空間的產業系統。
(2)涵括了目前出現的都市農業的所有經營類型。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地都市農業出現了種植農業、養殖農業、樓宇農業、園林農業、觀光農業、農家樂、休閑農業、體驗農業、教育農業等經營類型。都市農業概念應該涵括這些經營類型。
(3)概括了都市農業經營主體。現在從事都市農業的人不僅是城郊農民,還有市內的園林園藝工人、居家賦閑的退休市民、城市家庭主婦等。我們在定義中用“城鄉居民”一詞概括了這些都市農業經營者,強調了都市農業的經營主體。
(4)規范了都市農業的生產區域。都市農業應該特指在城市區域進行的各種農業生產。界定都市農業概念必須確定其區位范圍和地理空間。如果都市農業定義不限定在城市區域,在實踐上會產生許多誤解,在操作上難以與鄉村農業劃定邊界,也不便于都市農業的行政管理。所以,在定義中突出都市農業的生產區域是必要的。
(5)突出了都市農業的多重功能和產品特性。都市農業能為城市提供生態環境、安全食物、勞動就業、休閑娛樂場所、環境與農業知識教育場所;提供強身健體、愉悅身心、緩解精神壓力、陶冶情趣的生活方式。這些產品與服務以及生產功能是都市農業區別鄉村農業的一個根本特點。
二、現代都市農業的經營形式和經營現狀
作為城市區域的農業發展方式,都市農業應該成為一種產生經濟、生態、人文、社會效益的農業發展方式和發揮經濟、生態、人文、社會功能的農業發展方式。自現代都市農業興起以來,世界各地出現了新奇各異的多效能的都市農業經營形式。
(一)都市農業主要經營形式
(1)郊外生態防護林業。這是人類為了調節城市氣溫、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治理洪澇災害、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在城郊地區開發的一種都市農業。這類經營領域在食物短缺的時空環境里不受重視。在過去,許多城市郊區本應成為生態防護地帶,但被一座座工廠、養殖場和一塊塊蔬菜基地所占領。結果造成城市周邊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和地下水枯竭、空氣質量下降。有了這些教訓以后,人類才重視郊外生態防護林業。如近年,法國用財政在一些城郊山區和島嶼建立了7個無住戶的國家級自然生態保護區[9]。近些年我國一些特大城市也開始重視這種都市農業。如北京,在2005年制定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中提出,將重點支持京津風沙源治理、建立第二道綠化隔離帶、營造水源保護林;又如上海,在“十一五”規劃中也提出,要把上海城郊結合部建設成為城市的綠色屏障、安全空間、城市生態補充基地。
(2)郊外食物農業。這是建在生態防護林業帶和城市之間的,給市民提供安全糧食、蔬菜、水果、肉食蛋禽、奶制品等食物的一種都市農業。其經營領域包括蔬菜種植、糧食生產、家禽家畜養殖、水果種植、食品加工等。由于市民需要足量的、安全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因而郊外食物農業將向生態化、優質化、集約化、工廠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另外,發展郊外食物農業,要以都市市場為軸心、要注重資金、智力、信息等生產要素的投入、要注意引進工業生產管理技術和生物技術以及信息技術,尤其要以生產優質安全的高檔農產品為經營目標。只有這樣郊外食物農業才能獲得較大的發展空間。
(3)城市園林園藝農業。這是都市農業服務城市的主要表現,也是人類通過農業手段為城市提供綠色空間、園林景觀、綠色公共活動場所、優質空氣的重要領域。這種農業活動有悠久歷史,自古以來,人類就重視城市園林園藝建設。現代市民把城市園林園藝美化視為都市農業的重要領域,并利用園林園藝工程美化城市空間。如法國,用綠籬帶將住區與工廠、高速公路及污染區隔開,以營造寧靜、清潔的人居環境;一些新城刻意保留部分農業用地,在城內種植蔬菜和花卉,制造農業景觀。巴黎大區在城市規劃中劃定了自然保護區和農業保護區,提出要將農田、河谷、森林、公園等綠色空間聯結起來,形成貫穿整個大區的綠色脈絡[10]。城市園林園藝農業包括郊外景觀林木、草業、花卉生產和市內綠化、美化工程兩大領域。前者是城市園林園藝農業的初級產品生產過程或原材料供應過程,生產地主要集中在城郊農村。后者是城市園林單位或郊區園林園藝公司將郊區的林木、草皮等其他植被移栽到城市住宅區、街道和道路兩旁、街心花園、市內公園以及其他綠化地帶的過程。兩者是園林園藝市場的供求關系,是相輔相成的。郊外景觀林木、草業、花卉生產是市內綠化美化工程的基礎,為城市綠化和美化生產源源不斷地供應原材料;市內綠化美化工程是郊外景觀林木、草業、花卉生產的價值體現,為郊區景觀林木、草業、花卉生產提供了強大需求。城市園林園藝農業發展過程就是這兩種生產的協同過程。
(4)城郊旅游農業。城郊旅游農業屬旅游農業,源于西方市民鄉村旅游,在國外有70多年歷史、在中國有30年歷史。但世界各國對其稱呼不同,德國叫“度假農莊”;日本叫“度假農業園”;澳大利亞叫“休閑牧場”;奧地利叫“農家旅游”;韓國叫“觀光休閑農園”。它有農業公園、觀光農園、體驗農園、教育農業等四種經營形式。農業公園就是經營者在農業生產中融入城市公園經營元素,將農業生產場所轉變為城鄉居民觀賞、游覽的城郊公園;觀光農園就是城郊農戶將農業生產和農作物生長以及農產品觀賞或采摘活動成片開發為供市民旅游的場所;體驗農園就是城郊農戶用租種方式將耕地轉化為供市民體驗農業生產過程和農業勞動樂趣的場所;教育農業是郊區農業經營者或市政府為了給城市孩子提供一個了解農業知識和農業生產過程的機會而開發出來的都市農業經營模式。城郊教育農業是在城市傳播農業文化的主要形式,但經營方法各不相同。如日本是把城市子女送到郊區農戶家寄宿并參加農業勞動;法國將其作為農業職業培訓方式。法國政府規定凡從事農業者都要在教育農場接受農業職業教育培訓,為此建有1000多家教育農場,并受制國家農業部門職業培訓中心。法國的城郊教育農業效果比較好。
(5)市內樓宇農業。這是城市內的居民在城市樓宇間可用空間里從事種植和養殖的多功能農業經營方式。樓宇農業的產生源自市民對田園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對住區生態環境的高要求。世界上解決了食物保障問題的市民一般把從事樓宇農業作為調節和美化生活的手段,而處于食物供應短缺狀態的市民一般把發展樓宇農業作為家庭食物供給的一條途徑。但是在農業生產受到工業化污染的情況下,一些市民也重視樓宇農業生產,將它作為解決食物安全的一種手段。在這種情況下,市內的樓宇農業成為城市食物農業的一部分。市內樓宇農業根據生產地點不同,有多種經營方式:第一,自家庭院、陽臺、樓頂甚至外墻等狹小空間的綠化與美化種植,包括室內、陽臺、庭院種植觀賞性植物和水果植物、盤載蔬菜、小動物飼養,室外墻壁植草和藤蔓植物種植;第二,樓盤間空的綠化和美化種植,包括種草、植樹;第三,旅館飯店接待大廳的美化種植,包括移動的盆載植物和固定的植物裝飾;第四,社區公共活動空間的綠色種植,包括街道綠化美化種植和鋼架吊盆蔬菜種植。
(6)都市文化農業。這是農業經管者借用文化產業經營技術,通過開展文化活動促進當地農業發展和利用農村文化資源,給市民提供優質農產品、文化旅游服務、農業手工藝品、農村文化產品,從而獲得較高經濟收入的農業經營形式。主要有四種經營方式:第一,民俗旅游。這是經營者以民俗事象為經營內容、以文化旅游社區為經營空間,為市民提供旅游服務的文化農業經營形式。都市發展民俗旅游具有優勢,因為都市人多,旅游服務需求量大,而且交通區位好,所以都市民俗旅游發展比較快。第二,農耕文化展覽。這是經管者按照農業發展歷史線索通過實物和文字資料將農業文化在展覽館展示出來的文化農業經營形式。這種經營項目具有較強的農耕文化傳承價值,我國已出現這種都市農業經營方式。第三,農產品展覽。這是經管者借助會展文化,在城市空間和特定時段,舉行的農產品交易活動。世界各地許多大城市年年舉辦農產品展覽會。第四,節慶農業。這是經營者利用節慶活動促進農產品銷售和發展農業經濟的經營形式。舉辦農產品文化節的目的不在于做博物館式的陳列展示,而在于將一種有別于鄉村的、農業社會的日常生活模式與情境氛圍分享給市民和外地來客。
(二)都市農業經營現狀
國外比較重視都市農業,發展比較快,形成了一定規模,在解決糧食安全方面發揮出特殊功效。有專家估計,目前全世界有8億人口從事都市農業經營,其中的2億人口從事銷售,他們中有1.5億人是全職的(Smitetal,1998)[11]。由于世界各國的食物供應水平不一樣,各國經營都市農業的重點領域不同。
在農業欠發達國家,不僅從事都市農業的家庭很多,而且主要從事食物生產。如生活在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干達和贊比亞等國城市中的6.5億市民中,就有2.5億人通過都市農業獲得部分食物。都市農業不僅是糧食短缺國家的市民解決食物自給的重要途徑,而且也是他們提高農業食物品質的辦法。如有專家稱,在哈瓦那,城市菜園明顯提高了農戶家庭及其所在社區的食物數量和質量(尼科·巴克,2005);在低收入家庭消費的食品中,城市家庭食物自產比例不斷提高。有專家統計,在東雅加達市,市民家庭食物自產達到18%;在坎帕拉市,市民家庭食物自產達到60%;在內羅畢市,市民家庭食物自產已達到50%(Mougeot,1994)[11]。
在發達國家,都市農業的重點是生態恢復和生態保護。如英國想通過發展都市生態防護和園林園藝農業措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目前英國在20多個城市的原用于工業生產的土地上實施所謂的“城市農莊計劃”。如德國采用生態保護農業措施恢復城郊礦山廢地生態,如埃森市將城市內原來用于煤礦開采的土地轉變成為都市農業規劃用地,在廢地上發展都市農業,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又如城市國家新加坡就是通過發展都市農業,不僅改善了國家生態環境,把新加坡變成了世界著名的花園國家,而且已經改變了國家農業食物生產短缺的現象,實現了肉類供應完全自給和25%的蔬菜的自給(Smitetal,1995)[12]。
在我國都市農業發展比較全面。郊外生態防護林業、郊外食物農業、城市園林園藝農業、城郊旅游農業、市內樓宇農業、都市文化農業等具體經營領域,在我國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發展。我國的省會城市都建有郊外蔬菜生產基地,為市民提供了豐富的新鮮蔬菜,甚至為城市超市提供一定數量的有機農產食品。我國一些特大城市還建設了郊外生態防護林體系。基本上所有大城市都興辦了旅游農業,尤其是農家樂幾乎每個大城市都有。一些特大城市還發展了文化農業,如北京有316個郊區行政村開展了民俗旅游,民俗旅游接待戶達13819戶。北京房山區的韓村河村于2003年就修建了500多平方米的農耕文化展覽館;大興區的龐各莊鎮于2004年建起了占地面積2.3萬余平方米的國內首家西瓜博物館。大興區于1988年首創性舉辦了西瓜節,到此已舉辦18屆;大孫各莊鎮舉辦葡萄采摘節;北務鎮舉辦蔬菜采摘節;李橋鎮舉辦西甜瓜采摘節;北石槽鎮舉辦鮮杏采摘節;龍灣屯鎮舉辦果品采摘節,他們以節慶方式招攬人氣,以城區市民的廣泛參來實現農產品的促銷。現在北京農產品文化節已成為全國各市仿效的范式。
三、都市農業的多效能特征
都市農業是現代多功能農業的一種,能產生經濟、人文、生態、社會效益,能發揮經濟、人文、生態、社會功能,具有多效能特征。
(一)都市農業的生態效益與生態功能
都市農業的郊外生態防護林業、園林園藝業、農作物種植,向城市提供綠色生態環境、綠色的生態屏障、綠化隔離帶,營造綠色景觀,保持清新寧靜的生活環境。都市農業還可以防止和減輕都市外來不利因素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與危害。都市農業與市內園林綠化美化農業一起還扮演著城市清道夫的角色,不僅大量地、持續地接受、儲存、消納、降解、凈化都市排出的氣、水、固體廢氣物,而且將城市中大量排出的食物殘渣及其他生活垃圾通過農業的有效利用變為資源,從而減輕對環境的損害,保持城市的正常運轉。同時都市農業減弱了城市的熱島效應,防止市區無限制地擴張,維護了農村地面自然景觀。市內樓宇農業還擴大了城市種植空間,促使室內氧氣與二氧化碳得到平衡、能增加空氣濕度、降低室內溫度、吸收空氣中被污染的灰塵和廢氣,幫助市民建立了一個宜居的小氣候。就北京城郊食物農業產生的生態效能來說,2002年僅京郊農田生態系統在調節大氣成分方面就產生了49.3億元生態價值;在凈化環境方面產生了109.63億元生態價值;在蓄水方面產生了6.03億元生態價值;在生態服務方面產生了293.4億元生態價值[13]。
(二)都市農業的經濟效益與經濟功能
由于都市農業具有經濟上的區位優勢、接近城市市場、擁有龐大的購買力旺盛的消費群體、具備走集約經營和發展設施農業所需的資金、技術、土地、勞動力、信息等生產要素,而且產業分工比較發達,所以,都市農業的經濟效能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1)極大地提高了農戶的增收能力。根據文化等人的研究,北京從事都市農業生產的農戶人均純收入,2002年為5880.1元,2003年為6496.3元,其增幅為約91%。這種水平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根據近些年的中國農村住戶調查年鑒統計,我國農民的年均人平純收入不過3000元,只有北京郊區農民年均人平純收入的50%;全國農民年均人平純收入增幅約為20%,其增幅能力不到北京郊區農民的一半[14]。(2)促進了城郊第三產業發展。都市農業直接促進了郊區農村旅游業、物流業、畜牧業、種植業的發展,間接促進了郊區農村交通運輸、通訊、服務業的發展。同時推動了郊區農村市場體系的發育和發展,對周遍農村地區的市場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輻射作用。更主要的是都市農業提高了農村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在農業走上設施化生產、精確化生產、優質化生產軌道方面起了促進作用,改變了農業經營落后面貌。以北京都市農業為例,到2003年為止,農機化程度達到70.4%;設施農業面積達到9.06%;節水設施控制面積達到81.2%;農戶計算機擁有率達到16%。這是鄉村農業無法達到的[15]。
(三)都市農業的人文效益與人文功能
都市農業的環保生產相對常規農業的化學化生產,使農業具有了人文關懷特點和人文效能,主要表現在三方面:(1)提高了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都市農業為市民提供了享受田園生活和從事養生勞動的機會,豐富了市民精神生活、鍛煉了市民身體,加強了市民生活保健,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指數。(2)改善了市民生活環境。都市農業通過農業生產改善了城市空間結構、降低了城市污染,促進了室內外的碳氧平衡,為市民創造了宜居環境。(3)滿足了市民的食物安全需求。都市農業為市民提供蔬菜、糧食、肉奶、水果等食物,豐富了城市食物供應。同時通過生產無公害的、綠色的甚至有機產品,為市民提供了安全的、優質的、有營養的農業食物,減少了“病從口入”的概率,為市民身體健康建立起了食物保護屏障,滿足了市民對高品質食物的需求。(4)傳播了農耕文化、改變了市民文化結構。都市農業通過發展會展農業、體驗農業、教育農業,較好地向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傳輸了農業知識、農藝、農耕精神,直接促進了農耕文化的傳播。同時也提高市民對農業重要性的認識水平。另外都市農業通過發展樓宇農業、鄉村旅游、休閑觀光、采摘活動,使市民的審美文化和認知文化發生結構性變化。
(四)都市農業的社會效益與社會功能
都市農業是溝通城鄉的產業形式,具有較強的社會效能:(1)都市農業利用工業社會提供的物質設備和生產技術進行農業生產,和在工廠內從事園林園藝生產,使得社會的第一、第二產業得到有機結合。(2)都市農業使農民進城,在城市內部進行農業生產;同時為市民下鄉旅游提供休閑娛樂場所,為市民體驗農業提供耕地,促進了城鄉居民的直接互動,有利于市民與農民的結合。(3)都市農業加速了工業文化和農業文化、城市文明與農村文明的交流,這有利于消除城鄉居民的文化隔閡,為城鄉一體化奠定了文化基礎。(4)都市農業為城市家庭婦女提供了新的工作機會,使她們通過都市農業更好地控制家庭資源,提高了低收入城市家庭婦女的地位。(5)都市的設施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吸收了城市剩余勞力,如達累斯薩拉姆的都市農業在1999年為城鄉35000個家庭提供了工作機會;內羅畢的都市農業在1999年為15萬個家庭提供了工作機會;哈瓦拉都市農業在1999年為城鄉居民提供了3萬個帶薪工作機會,緩解了城市就業壓力[16]。(6)都市農業加速了逆城市化進程。逆城市化是城市居民把自己的居住地向城市郊區轉移的現象,這有利于對緩解城中住房緊張、交通擁擠、生態惡化問題。都市農業為市郊社會公共產品的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加速了市郊交通、教育、供排水系統、電力、公共休閑場所的建設速度,有利地吸引著市民向郊區轉移。所以,都市農業是我們解決城市住房緊張、交通擁擠、生態惡化等社會問題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張成林.都市型農業講座[Z].北京市順義區三農研究會網.2005,10,17
[2]張祿祥、鄭業魯、萬忠.我國都市農業研究概述[J].廣東農業科學.2005(3):85-87
[3]張成林.都市型農業講座[Z].北京市順義區三農研究會網.2005,10,17
[4][德]尼科·巴克等.增長的城市增長的食物都市農業之政策議題[M].蔡建明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3
[5][德]尼科·巴克等.增長的城市增長的食物都市農業之政策議題[M].蔡建明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9
[6]俞菊生.都市農業的理論與創新體系構筑[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9(4):207-210
[7]張強.都市農業發展到社會學意義[J].中國農村經濟.1999(11):64-68
[8]宋金平.北京都市農業發展探討[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3):199-203
[9]張成林.都市型農業講座[Z].北京市順義區三農研究會網.2005,10,17
[10]黃衛東等.中國都市農業探索與發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2
[11]文化、王愛玲、陳俊紅.聚焦都市農業農業在首都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28
[12][德]尼科·巴克等.增長的城市,增長的食物都市農業之政策議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3
[13][德]尼科·巴克等.增長的城市,增長的食物都市農業之政策議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5
[14][德]尼科·巴克等.增長的城市,增長的食物都市農業之政策議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47
[15]文化、王愛玲、陳俊紅.聚焦都市農業農業在首都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77
[16]文化、王愛玲、陳俊紅.聚焦都市農業農業在首都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20
【關鍵詞】花卉立體裝飾 特點 園林應用
一、花卉立體裝飾的概念
花卉立體裝飾是相對于一般平面花卉裝飾而言的一種園林裝飾手法,即通過適當的載體(各種形式的容器及組合架),結合園林色彩美學及裝飾綠化原理,經過合理的植物配置,將植物的裝飾功能從平面延伸到空間,形成立面或三維立體的裝飾效果,是一門集園林、工程、環境藝術等學科為一體的綠化手法。
二、花卉立體裝飾的特點
作為一種新型的綠化技術,花卉立體裝飾可以有效地利用空間,不受土地面積的限制,能夠快速的勾勒出觀賞性很強的景觀,可以較充分的利用各種空間格局,在園林中的景觀應用范圍是非常廣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立體裝飾就會比平面的綠化形式量要大很多,如果為了強調綠化效果,還可以在例如陽臺、窗臺、門庭和樓梯燈空間有限,平面綠化無法完成的地方進行有效的綠化。同時在追求個性的今天,園藝設計師更愿意選擇花卉立體裝飾這一更能充分體現靈活性和創造靈感的設計。
在花卉立體裝飾的過程中,基本骨架都是采用各種個性形式的載體的,再配以各種植物來完成整個景觀的塑造。花卉立體裝飾能夠很快的就勾勒出一定的場景,與現代的高效率社會有很好的融合,同時由于不受空間和土地的限制,移動起來就會很方便,能夠快速的成型,在短時間內就會有很好的景觀效果。而且花卉立體裝飾能夠很好的塑造人性化的生活,有效地對建筑物進行綠化、美化,減少建筑物對人們產生的壓迫感和單調感。花卉立體裝飾不僅能夠美觀,同時在日常維護方面也非常的方便,很多的立體裝飾產品都有成套的滴灌系統,日常維護的強度是非常低的,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日常的維護。
對于花卉立體裝飾的養護,首先要考慮環境因素對于花卉立體裝飾的影響,因為環境中的光、溫度、濕度和土壤中的營養成分直接決定著花卉立體裝飾中的植物部分表現的好壞。所以,對于花卉立體裝飾的展出,一定要綜合考慮以上因素,并且做出合理的安排,使植物能夠得到很好的生長。灌溉對于花卉立體裝飾也是至關重要的,花卉立體裝飾的位置、所用容器的大小、周圍的自然環境和氣候等因素都會對花卉立體裝飾的灌溉時間等產生很大的影響。同時環形組合滴灌系統是專門為立體造型組合盆和復合造型盆設計。綜合考慮天氣狀況和實際需要,再加上未來降雨量的影響,進行合理的灌溉。
花卉立體裝飾除了需要灌溉以外,還要對立體裝飾采取保水措施。針對于不同的立體裝飾的形式,而采取不同的措施保持花卉立體裝飾的水分,這樣可以降低灌溉的次數。同時保水措施應該根據具體情況而定,靈活運用。同時還可以在生長基質中添加濕潤劑,在灌溉的時候能夠使生長基質充分吸收水分,在植株完全覆蓋容器之前,在容器中的生長基質表面覆蓋一層陶粒和樹皮等能減少水分蒸發的物質,還有對于單體裝飾形式的要盡可能選擇體積大,適合于容納更多生長基質的吊籃。
同時還要對花卉立體裝飾進行施肥,無論是大型的花壇,還是小型飾品,根據實際觀察,如果預計展出時間超過一個月而不施肥的話,植物外觀的質量和開花量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達不到預計的效果。沒有基質的要在轉換容器后六周施肥,對于含土生長基質,要在八周后施肥。同時施肥主要采用兩種方式,一種是將肥料溶于水進行葉面施肥,另一種是采用定比施肥器,將肥料水按照一定比例吸入灌溉管道,進入植物的根系。
對于花卉立體裝飾還要考慮造型變形的問題,像花墻、花柱、花拱門等立體造型花壇,隨著時間的推移,立體造型的原來的設計形式會發生改變,根據實際經驗得出在立體造型展出時間超過一個月就要采取相應措施來有效避免出現造型改變的問題,保證整體造型的良好發展。為了盡可能的避免在養護過程中采取額外措施來維持立體造型的形態,在立體造型上,要盡可能的選用生長速度一致,生長習性相似,表面質地同樣比較接近的花卉材料。同時根據花卉生長情況及其本身的生長特點,還要適當的進行摘心控制植株的高度。在花柱安裝滴灌系統的過程中,要對上下滴管數進行合理的搭配,平衡上部與下部的供水量。對于花柱不太高的立體造型,在頂部安裝微噴來代替滴灌系統。還應該采用定比施肥器或葉面施肥方式,適當的給花柱施肥,在采用頁面施肥時,對于頂部的花卉的施用量應該稍多一些。
三、花卉立體裝飾的園林應用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對于園林綠化問題越來越關注。花卉立體裝飾作為一種新型的綠化技術,在園林中有很多的應用,其中草坪就是其中的一個主要的方式,近年來隨著草坪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很多地區都把鋪設美觀的草坪納入城市建設和綠化中去。草坪對于城市有很多好處,能夠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氣候,保護環境,同時還可以為人們提供休息的場所。大面積的美麗的草坪不僅能夠給人們以美感,還可以給周圍建筑以美的襯托。對于不同形式和風格的綠地和草坪,規劃形式是不一樣的。草坪的植物種植設計,是使綠地充滿活力和美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如何進行草坪植物設計顯得尤為重要。
草坪分為自然式和規則式的,其中自然式的草坪主要特征就是能夠充分的利用自然地形,或者是將自然地形的起伏很好的融入其中,造成原始的草地風格。所以在自然式的草坪中,就應該使樹種的種類豐富些,種植也應該采用自然式采用錯落有致的方式,體現自然的感覺。但是在規則式的草坪中應該多選擇樹形整齊,輪廓鮮明的美觀的樹木,在種植形式上也應該采用規則的形式,多用一些規則式的花壇,增加觀賞的效果,而且對于規則式的花壇,對于地形和養護管理方面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
四、總結
總之,花卉立體裝飾具有造型多樣,實施方便,養護簡便,觀賞性強,能有效的利用空間,不受地形限制等眾多優點,所以花卉立體裝飾必將在未來的城市綠化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城市的美化添彩。
參考文獻:
關鍵詞:藤蔓植物;垂直綠化;廣東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規模迅速擴大,人口日益增加,城市環境惡化越來越嚴重,因此城市生態環境受到了人們極大的重視。近年來,各地政府紛紛投資建設綠地,以提高城市綠化水平。但是,城市可供綠化的用地越來越少,不能滿足城市綠地面積的擴增,而利用藤蔓植物發展垂直綠化是解決此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廣東省垂直綠化建設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逐步開展并受到重視,由最初的居住區內簡單的葡萄廊架綠化到現在的市政立交橋綠化,垂直綠化得到了較大發展。
1 藤蔓植物與垂直綠化的概念
藤蔓植物(Vines),又稱攀緣植物(climber plants)、藤本植物(liana)等,一般指地上部分不能直立生長,常借助莖蔓、吸盤、吸附根、卷須、鉤刺等攀附它物生長的植物[1]。藤蔓植物是垂直綠化的主要材料,具有占地少、生長快、易管理等優點。
垂直綠化是利用藤本植物攀援建筑物的屋頂、墻面以及涼廊、棚架、燈柱、園門、圍墻、籬壁、橋涵、駁岸等垂直立面的一種綠化形式[2]。垂直綠化具有占地少、見效快的特點,可有效提高綠化覆蓋率,彌補平地綠化之不足、豐富綠化層次,增加城市及園林建筑的藝術效果,使環境更加協調統一。
藤蔓植物根據其攀援生長的方式可分為卷須類、纏繞類、鉤刺類、吸附類、蔓生類等5類[2]。
1.1 卷須類
卷須類植物是依靠卷須攀援。有的具有莖卷須,如葡萄(Vitis vinifera)、觀賞葫蘆(Lagenaria siceraria var.microcarpa);有的為葉卷須,如炮仗花(Pyrostegia venusta)。盡管卷須的類別、形式多樣,但這類植物的攀援能力都較強。
1.2 纏繞類
纏繞類植物是依靠自身纏繞支持物而攀援。這一類植物的特點是莖細長,依靠葉、主枝或徒長枝幼時螺旋狀卷須纏繞它物而向上伸展。纏繞類植物應用最為廣泛,攀援能力較強,常能纏繞較粗的柱狀物體而上。常見的種類有紫藤(Wisteria sinensis)、使君子(Quisqualis indica)、裂葉牽牛(Pharbitis hederacea)、蔦蘿(Quamoclit pennata)等。
1.3 鉤刺類
這類植物利用自身的枝刺或皮刺,鉤附他物向上攀援,如藤本月季(Rosa chinenses)、簕杜鵑(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等
1.4 吸附類
此類植物具有氣生根或吸盤,依靠吸附作用而攀援。異葉爬山虎等許多種類的卷須先端特化成吸盤;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var.sinensis)、絡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凌霄(Campsis grandiflora)等種類則具有氣生根。此類植物大多攀援能力強,某些種類甚至能牢固吸附于玻璃、瓷磚等表面光滑物體,常應用于立交橋橋墩綠化和斜坡綠化。
1.5 蔓生類
蔓生類植物指不具有纏繞特性,也無卷須、吸盤、吸附根等特化器官,莖長而細軟,披散下垂的一類藤本,如云南黃素馨(Jasminum mesnyi )、龍吐珠(Clerodendrum thomsonae)等。
2 垂直綠化的應用形式
2.1 墻面綠化
墻面綠化是指利用藤本植物來綠化建筑物的墻面和各種實體圍墻[3]。墻面綠化主要運用吸附類藤蔓植物,不同植物因其自身的特性而具有的吸附能力是不一樣的,因此要根據墻面的粗糙程度來選擇植物。除了用吸附類藤蔓植物外,還可在墻體表面立鐵絲網作為卷須類和纏繞類植物的支柱而應用。
2.2 屋頂綠化
屋頂綠化是利用建筑頂部平臺進行綠化裝飾和園藝布置,達到綠化美化環境,改善小氣候的目的。屋頂綠化的模式有花園式、棚架式和地毯式3種[4]。因為屋頂特殊的立地條件,淺根性、體積小、質量輕的植物成為屋頂綠化材料的首選。
2.3 陽臺綠化
陽臺綠化是家庭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美化家庭,還可在垂直面上增加城市的植物景觀。陽臺綠化除了擺放盆花外,還可以拉鐵絲網、竹竿等,用卷須類和纏繞類的植物進行攀援綠化,如金銀花(Lonicera japonica)、西番蓮(Passiflora edulis)、使君子等。在窗臺上可擺放懸垂植物,如云南黃素馨、簕杜鵑、吊蘭(Chlorophytum comosum)等裝飾窗臺。
2.4 高架橋綠化
高架橋綠化包括橋梁的綠化和橋頂的綠化。吸附能力較強的植物可直接在橋梁上攀援生長,而吸附性較差及以其它方式攀爬的植物需借助在橋梁表面立網才能攀援生長。橋頂綠化以蔓生類植物為主,如蔓馬纓丹(Lantana montevidensis)、簕杜鵑、軟枝黃嬋(Allamanda catha)等。
2.5 棚架式綠化
棚架綠化是在公園和居住區庭院中最常見、應用最廣的垂直綠化方式之一。一般以遮蔭為主要目的,同時注重景觀效果,常選用開花結果、觀賞性較高的植物,如紫藤、葡萄、炮仗花、觀賞葫蘆、珊瑚藤等。
3 垂直綠化研究現狀
關鍵詞:垂直綠化;城市園林;應用;管理;發展
收稿日期:20131217
作者簡介:趙強(1967―),男,江蘇泰州人,園林綠化技師,主要從事園林藝術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1005103
1垂直綠化的概念及作用
1.1垂直綠化的概念
垂直綠化是指利用城市地面以上的各種不同立地條件,選擇各類適宜植物,栽植于人工創造的環境,使綠色植物覆蓋地面以上的各類建筑物、構筑物及其他空間結構的表面,是利用植物向空間發展的綠化方式。由于其種植面與地面不在一個平面,而是垂直于地面的墻面或平行于地面的另外一個平面上,故也稱之為立體綠化。
1.2垂直綠化的作用
(1)拓展綠色空間,提高城市綠化面積。垂直綠化占地少,能夠充分利用空間,大大提高城市綠化量和覆蓋率,利用城市空間綠化來美化環境,增添立體的綠化效果。垂直綠化能夠美化光禿的墻面、欄桿、土坡等,對遮蔽簡陋的建筑、破舊的圍墻、墻垣等更具獨特的效果。
(2)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如吸附煙塵;凈化空氣;調節空氣干濕度;減少噪音和光污染;節約能源;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3)良好的社會效益。垂直綠化通過植物的季相變化、質感與色彩變化與建筑物的單一色調、粗糙質地、生硬的輪廓等自然的融合,形成生動的裝飾效果;垂直綠化還可以讓綠化成圖案式覆于建筑物的表面,根據環境的需要,運用技術、植物,人為的創造特色景觀,增加城市園林景觀的空間藝術感。
垂直綠化打破了傳統的綠化形式,創造全方位、立體化的城市綠化空間,既能體現自然景觀特征,又能凸顯城市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將成為城市綠化發展的新趨勢。
2垂直綠化的類型及植物選擇
2.1墻面綠化
墻面綠化是泛指利用攀援植物、懸垂植物或借助于其他技術方法對建筑物外墻或實體圍墻進行綠化裝飾,這是最常見的垂直綠化形式之一。它最主要的特點是占地面積少而綠化面積大,通常綠化覆蓋面積是占地面積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墻面綠化不僅可以增加綠化面積,豐富墻面景觀,同時也能降低建筑表面的極端溫度,有效阻止太陽輻射、降低室內的空氣溫度,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
傳統的墻面綠化有附壁式、格架式、垂吊式3種形式。根據不同的形式以及墻面的材料、朝向、高度,墻體的形式與色彩,植物的季相等選配植物。附壁式墻面綠化是使植物直接攀爬在墻壁上,應選擇攀爬能力強的木質藤本,如地錦、五葉地錦、薜荔、絡石、常青藤等;格架式墻面綠化采用人工輔助設施,植物更容易攀爬,對于高大墻面可選擇大型藤本,如紫薇、油麻藤、凌霄、絡石、常春藤等,對于小型墻面可以選擇木質藤本以及一些草質藤本,如木香、藤本月季、蔦蘿等;垂吊式通常用于建筑山墻頂上或墻體上有水平種植槽的墻面,除種植藤本植物外可以選擇垂吊型植物,如黃素馨、迎春、連翹、天門冬等。
2.2棚架綠化
棚架綠化是各種攀援植物在一定空間范圍內,借助于各種形式、構件在棚架、花架上生長,并組成景觀的一種立體綠化形式。棚架綠化可應用于各種類型的園林綠地中,具有組織空間、劃分景區、增加風景深度、點綴景觀的功能。
棚架類綠化主要包括花架、花門、廊、綠亭、拱門等構筑物的綠化,一般選擇攀援類和鉤刺類藤本和一些蔓性灌木。通常種植于花架、廊等構筑物的立柱旁,無栽植條件的可在立柱旁放置種植槽、花盆,人工引導植物沿立柱攀爬,逐漸覆蓋構筑物的頂部。不同的棚架需要有不同的植物來配合,金屬結構、竹木結構、繩索結構的小型棚架,適宜栽種不需要牽引的小型植物,如牽牛花、啤酒花、蔦蘿、觀賞南瓜等纏繞莖發達的草本攀援植物;磚石、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棚架,因承受力大,可以選擇木質的紫藤、凌霄、獼猴桃、葡萄、木香、地錦等一些大型的藤本植物;要覆蓋長廊的頂部及側方,以形成綠廊或花廊、花洞,宜選用生長旺盛、分枝力強、葉茂盛而且花果秀美的種類,如金銀花、木通、凌霄、紫藤、扶芳藤、炮仗花等;而綠亭、綠門、拱架等場所的綠化宜選擇花色鮮艷、枝葉細小的藤本植物,如葉子花、鐵線蓮、探春等。
2.3籬欄與桿柱綠化
(1)籬欄綠化是指利用藤本植物或灌木對籬笆、欄桿或透空圍墻進行綠化的一種綠化形式。籬欄綠化能夠豐富街景同時的還起到防護、界定范圍等作用。
籬欄的形式、種類很多,如竹木籬笆、鐵藝欄桿、鐵絲網、鋼筋混凝土欄桿、磚砌的鏤空圍墻等。以防護為主的柵欄可種植帶刺的植物,如,藤本月季、野薔薇、云實等;需要遮擋視線、形成屏障的則選擇枝葉繁茂的植物,如爬山虎、綠蘿、凌霄等,也可以植物混植;籬欄內外需要視線通透的,適宜種植纏繞藤本,如蔦蘿、牽牛花、金銀花等。
(2)桿柱綠化主要是指對廣告牌、路燈、標志牌、建筑的立柱、園林中的枯樹的樹干等柱形物的綠化。通過對桿柱的綠化裝飾,能使景觀更富自然情趣。
桿柱綠化一般有兩種模式:攀援式和容器式。攀援式可選用具有纏繞或吸附功能的攀援植物包裹,形成綠柱、花柱的藝術效果,如薜荔、常春藤、常春油麻藤等;容器式是通過懸掛等方式固定,人工定期管理的小型盆栽來實現綠化,因其形成的綠化體量比較小,通常選擇花色艷麗的植物,如秋海棠、牽牛花、花葉綠蘿、花葉長春蔓等。
2.4坡護綠化
護坡綠化是指利用植物對山坡、河坡、道路兩側護坡等坡面進行綠化。護坡綠化不僅能夠美化環境,而且能夠起到有效減少坡體滑坡、保持水土的作用。
護坡綠化主要指道路兩側坡面綠化和河道坡面綠化。道路兩側坡面綠化植物因生長環境差,養護管理難以到位,宜選擇耐干旱、吸塵降噪、管理粗放的植物,如結縷草、二月蘭、杜鵑、夾竹桃等;河道坡面綠化因為一面臨水、空間開闊,應根據綠化區域的不同來選擇植物,濱水區域應選擇水生挺水植物,如荷花、水蔥、菖蒲、再力花、梭魚草等,岸邊高地由于離水較遠,土壤條件較好,可選擇的植物材料較多,如常春藤、扶芳藤、黃素馨、藤本月季等。
2.5屋頂花園
廣義的屋頂花園是指在各種類型的建筑物、構筑物、城圍、橋梁(立交橋)等的屋頂、陽臺、天臺、露臺或人工假山山體上等進行造園,種植各類花草樹木的統稱。屋頂花園是地面綠化的替代品,不僅能夠為人們提供休息、納涼的場所,而且能夠將建筑藝術與園林藝術融為一體的一種特殊的綠化形式。屋頂花園的種類很多,包括屋頂綠化、陽臺、窗臺綠化、城市橋體綠化、假山綠化等。
(1)屋頂綠化是指高出地面以上,周邊不與自然土層相連接的各類建筑物、構筑物等的頂部以及天臺、露臺的綠化。屋頂綠化的植物種植方式有兩種,覆蓋式綠化和固定種植池綠化。覆蓋式綠化可選用耐旱草坪、地被、灌木或可匍匐的攀援植物進行屋頂覆蓋綠化,如狗牙根、麥冬、寶石花、銀香菊、佛甲草、垂盆草、中華景天等;固定種植池綠化,可利用植物直立、懸垂或匍匐的特性,種植低矮灌木或攀援植物,如紅葉石楠、金邊黃楊、凌霄、鋪地柏、牽牛花等。
(2)陽臺、窗臺綠化就是用適當的植物裝點陽臺、窗臺,不僅能美化生活空間環境,改善室內空間的小氣候,同時也裝點了建筑立面和城市街景。植物選擇主要需考慮陽臺、窗臺的結構、形式、朝向等自然環境的不同選擇適宜的植物。陽臺按其結構形式分為懸挑式和內凹式。懸挑式陽臺綠化通風、光照等條件比較好,但承受力相對較差,不宜砌筑花池,適宜在花架或支架上擺放喜陽的盆栽,如月季、茉莉、萬年青、天門冬等;內凹式陽臺通風、光照等條件比較差,可以在陽臺外側砌筑不超過樓板荷載的花池,栽種杜鵑花、君子蘭、文竹、吊蘭等耐蔭植物。
(3)城市橋體綠化是指利用植物對立交橋、高架橋、過街天橋的墻面、中央隔離帶、防護欄和橋柱進行的綠化。城市橋體綠化不僅能夠凈化、美化環境,而且能夠緩解因龐大的鋼筋混凝土實體造成的人的壓抑感和心理壓力。橋體墻面的綠化主要是利用藤本植物的攀援特性或枝條下垂來進行綠化,因種植條件惡劣,宜選用能耐寒、耐高溫、耐干旱并對土壤要求不高的抗污染的植物,如爬山虎、薔薇、凌霄、美國地錦等;橋體中央隔離帶綠化是橋面分割兩條交通線的地帶的綠化,能夠起到誘導視線、美化道路,提高行車安全的作用。因隔離帶花壇或花槽的土層比較薄,綠化時應選擇較強抗旱、耐瘠薄的淺根性植物,如黃楊球、紅葉石楠、美人蕉、藤本月季等;橋體防護欄綠化是在防護欄旁放置花缽或種植槽,在盆中種植觀賞花卉或灌木。植物宜選擇喜光、抗風、耐寒、耐貧瘠、抗污染的植物,如一串紅、矮牽牛、迎春花等;橋柱綠化是指利用吸附類的攀援植物對橋柱的垂直綠化,一般選用五葉地錦、常春藤、木通、金銀花等攀附能力強的植物。
(4)假山綠化就是在假山的局部種植一些攀援、匍匐、垂吊植物,能使山石生姿,給自然生趣。選擇植物需綜合考慮假山的紋理、色彩、體量以及需要營造的意境等選擇適宜的植物。用于假山綠化美化的主要是懸垂類和吸附類的藤蔓植物,常見種類有金銀花、常春藤、爬山虎、絡石和凌霄等,除利用藤本植物以外,還可以采用一些抗性強的高山植物進行植物造景,如龜背竹、綠蘿、蜈蚣藤、麒麟葉等。
3垂直綠化的養護管理
垂直綠化由于受立地條件的限制,多數植物的生長環境比較惡劣。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和加強后期的養護管理對垂直綠化的正常生長至關重要。垂直綠化的養護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的內容。
(1)改善植物生長環境提供輕質高效的人工栽培基質,或在土壤中拌入有機肥以改善土壤結構,為植物提供持續、穩定的水分和養分。在光滑的墻面上拉鐵絲網或農用塑料網,或增加墻面的粗糙度,利于攀援植物向上攀爬和固定。
(2)加強水肥管理是植物生長的關鍵,栽植后應及時澆水,植物生長旺季保持土壤持水率65%~70%,在初冬時節澆灌凍水有利于植物安全越冬,如果土壤保水力差或遇干旱季節,要適當增加澆水次數和澆水量;施肥能提供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分,每年春秋各施一次有機肥,生長旺季根部兩周施一次復合肥和每月一次葉面施肥,保證植物的營養供應。
(3)對攀援植物進行適當修剪可以保持植物的通風透光,有利于防止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修剪宜在5月、7月、11月或植株開花后進行。對枝葉稀少的可摘心或控制部分徒長枝的生長,通過修剪使其厚度控制在15~30cm。栽植2年以上的植株對上部枝葉進行疏枝以減少枝條重疊,并適當疏剪下部枝葉,防止因蔓枝過重過厚而脫落或引發病蟲害。對生長勢衰弱的植株應進行強度重修,促進萌發。
(4)人工牽引是為了使植株能沿附屬物不斷蔓延生長,特別是一些攀援能力較弱的藤本植物,在種植初期需經人工牽引引導植物的生長方向,并對新生枝條進行固定,使植物能均勻鋪滿構筑物。
(5)病蟲害防治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要選擇無病蟲害的健壯苗,栽植不可過密,加強水肥管理,增強植株的抗病蟲的能力。發現病蟲害后要及時治蟲治病并清理有病蟲害的落葉、雜草,消滅病蟲源,防止病蟲害蔓延。
4垂直綠化發展的現狀及建議
近年來,全國各地大小城市的垂直綠化得到了一定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垂直綠化方面的發展相對滯后。
在很多國家,垂直綠化的應用已相當廣泛,在新加坡,大部分建筑物墻面、屋頂以及陽臺多被綠色覆蓋;在日本,政府規定新建建筑占地超過1000m2,其屋頂的1/5必須用綠化覆蓋。我國現在缺乏相應的政策導向。
相對于地面綠化而言,垂直綠化技術和植物種類單一,綠量和綠視率也明顯不足。國內的垂直綠化應用多是局限于高架橋、道路兩側等市政工程,其附加值更高的應用場所卻未被開發。植物的選用僅局限于攀援植物,造成垂直綠化的形式單調,達到的景觀效果一般。
城市垂直綠化的種植條件相對惡劣,養護管理大都很粗放,導致了病蟲害、肥水不足等原因而造成植物死亡,使得很多綠化景觀都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
總體來說垂直綠化在我國的研究和應用僅僅處于初級階段,對于垂直綠化的發展,建議采取如下幾點措施。
(1)政府和園林綠化部門應加強對垂直綠化的領導工作,制定垂直綠化相關的規范,加強垂直綠化的科研、建設引導,將垂直綠化加入城市的整體綠化體系之中進行統籌規劃、有序的發展,在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的同時預留垂直綠化空間。
(2)加大垂直綠化技術的研發,借鑒國外新技術,如巴西的“生物墻”技術、日本的“綠墻”技術、德國的屋頂花園技術;加強對垂直綠化植物的研究,堅持生物多樣性,提倡多種生物共生的原則,打破傳統的“垂直綠化就是用攀援植物進行綠化”的觀念。
(3)全民動員,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公眾的參與,努力營造全民參與垂直綠化的濃厚氛圍。。企事業單位、私營業主通過“拆建還綠、拆墻透綠、見縫插綠”等多種形式來充分發掘工業園區、住宅社區、賓館、公園、購物中心、游樂場、校園等場所的垂直綠化開發,居民充分利用庭院、屋頂、陽臺、窗臺、圍欄等進行垂直綠化。
(4)由于垂直綠化的特殊性,做好養護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發揮其綠化、美化、防護的功能。要加強專業的養護人才培訓,科學地進行垂直綠化的養護工作。
2014年1月綠色科技第1期5結語
垂直綠化在城市園林事業發展中有著廣闊的前景。相信隨著垂直綠化的觀念不斷深入人們的思想,垂直綠化的效果不斷顯現,將來越來越多的城市接受和實施這一綠化方式。可以預見,若干年后,垂直綠化這朵建筑與園藝相結合的奇葩,將開創一個最具效益和利潤的市場,為我們的都市空間增添更絢麗的色彩,最終達到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 史曉松,科彥.屋頂花園與垂直綠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2] 付軍.城市立體綠化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關鍵詞:“宅”;生活方式;家居服
新媒體時代,“宅”成為一種新時尚,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被關注。據2008年3月《中國青年報》與新浪門戶網站合作調查顯示(4610 人參與),59.6%認為自己身邊存在“宅族”,40.52%的人認為自己具有“宅”屬性,預計自己在 40 歲之前會成為“御宅族”。近幾年,“宅族”群體呈現不斷壯大的趨勢,隨之而來的“宅經濟”也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宅”是由日本“御宅”一詞演變而來,日本社會評論家中森明夫在二十世紀九十年表的《御宅的研究》中最先提出“御宅”人群,但由于各個國家對外來文化的理解存在差異并且各個國家國情具有特殊性,使得“御宅”在不同的國家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目前各國學術界對“御宅”普遍接受的定義是:廣義上講是指熱衷于亞文化,并對該文化有極度深入的了解的人;狹義上講是指沉溺、熱衷及博精于動畫、漫畫以及電子游戲 (ACG)的人[1]。而 “宅”在中國的表現方式是依托網絡高度發達的產物。隨著日本動漫產業進軍中國市場,中國也出現了一群動漫愛好者,他們自稱為中國的“御宅”,但其實并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并不是目前中國”宅族”的主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窩在電腦前迷戀網絡不喜歡出門,依靠網絡娛樂、購物、定餐、交易甚至戀愛,大部分的生活都可以通過網絡完成。對于這一群體,俗稱“家里蹲”,構成了中國“宅族”主流。本文中對“宅族”的定義為:年齡在15到35歲之間:外出社交活動不活躍,喜歡一個人獨自做事;對于網絡的依賴程度較高,每周上網時間10小時以上:可自由支配時間習慣性的在家度過,盡量減少外出的一類人。
家居服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新的概念, 在美國, 認為概念或觀念是一種新的貨幣。這里的概念是指一種特殊的功能。在產品日益同質化的今天,產品的物理屬性已經相差無幾,或者說人們對于產品非物理屬性的關注超過對其物理屬性的關注,惟有概念產品能給人以更多的心理暗示, 才能滿足消費者的情感和精神寄托,這意味著,社會進入了“情感價值”勝于“機能價值”的時代。家居服是在時代的發展和人們主觀需求下逐步發展起來的。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由于“宅”與“家”密不可分,家居服作為在室內穿著的服裝樣式,其概念也不斷被詮釋。《中外服飾知識詞典》對家居服 (HomeWear)的解釋為:在家中穿著的服裝,包括 家干活時穿的衣服、寬松的便服及睡衣等。《世界服飾辭典》中將家居服稱為家庭便服,指“在家庭里穿的便服,包括從事家務的耐洗便服,書房里寬綽便服,以及寢室里的柔軟便服 。2007 年 3 月 16 日,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家居服專業委員會在南京正式成立,對家居服的定義進行初步確定:與家有關,能體現家文化的一切服飾產品。 根據不同的穿著場合和功能,將家居服劃分為睡衣(包括浴衣),家務服,親情服,會客服以及家居休閑服等。這就糾正了以往人們認為睡衣等于家居服的錯誤觀念,豐富了家居服品類的同時,引起人們對“宅文化”“家文化”的關注。2008 年國家發改委批發 FZ/T73017---2008《針織家居服》行業執行標準,文件于 2008 年 10 月 1 日實施,其名稱由原來的《針織睡衣》改為《針織家居服》。由此可以看出家居服裝產業的發展、文化概念的詮釋、執行標準名稱的更改,說明了人們對家居服裝的需求和認識發生了改變。
現代社會生活環境下,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給“宅”提供了條件。從客觀的角度,首先,現在的房屋設計,使分割開來的空間具有了各自的功能性,臥室、客廳、廚房、陽臺不同的生活空間滿足人們不同的生活需要;其次,室內裝修越來越個性化,居住環境越來越擺脫自然條件限制,空調和暖氣的出現使人們可以自由調節居室溫度,居室內著裝也不用過多的考慮外部環境和氣候,宅在家里很舒適。第三,公共配套設施不斷完善,社區活動能夠滿足人們基本休閑娛樂需求。從主觀的角度,越來越多的人主動或被動地選擇“宅”在家里,一方面,都市工作生活的快節奏、高物價高房價高壓力,使得人們越來越想通過舒適的家居生活緩解壓力,他們認為家居生活是一門藝術,代表了生活品質,不管是家、住宅還是租來的小窩,都是屬于自己的私人空間,能夠帶來安全感免于外界打擾,可以盡可能釋放自己,所以他們會主動選擇除了工作以外的所有時間都窩在自己家里;另一方面,在都市高樓林立街道商鋪無數的大空間下,人分布越來越密集可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卻越來越少,人情越來越冷漠,尤其是回到家里,基本處于與外界現實世界零接觸狀態,活動范圍控制在相對封閉的空間范圍內,娛樂休閑也多為室內活動,越來越多的人被動處于相對獨立空間內“宅”起來。隨著“宅”生活方式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自己在居家環境中的著裝狀態,對于家居服的也需求越來越多。在中國, “宅”生活方式與家居服流行有著密切的聯系。
一 以“家”為活動中心的休閑方式流行刺激家居服需求
隨著國家五天工作制以及國定長假和公休假制度的不斷完善使得現代人勞動時間減少,休閑時間加長,人們在家休息休閑的時間越來越多。“宅”在家成為新的生活時尚。生活在都市社區的人選擇與家人一起在家里或者社區范圍內進行簡單的休閑活動,如瑜伽、園藝、棋藝、茶藝、廚藝、打球、垂釣等等。由此,家居服打破傳統睡衣的品類,擴展到有家務服、會客服、親情服、家居休閑服等針對人們不同的活動需要的品類。
論文摘要 介紹了水生植物的概念及分類,并對水生植物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價值及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以期為水生植物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提供參考。
水景一直是造園中不可欠缺的景觀要素,而水景的表現,也無一例外地常常和植物聯系在一起。充分利用水生植物,既可以創造舒適宜人的景觀,又可增加景觀的多樣性,豐富園林空間。
1水生植物概述
水生植物是指生長在水中或潮濕土壤中的植物,包括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我國水系眾多,水生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僅高等水生植物就有300多種。在園林中,按其生態習性可分為:①浮葉植物:睡蓮、滿江紅、萍蓬蓮、菱等;②挺水植物:荷花、千屈菜、水蔥、澤瀉、雨久花、香蒲、菖蒲等;③沉水植物:金魚草、伊樂藻、輪葉黑藻等;④濱水植物:水杉、落羽衫、竹類、水松、木芙蓉等。目前,水生植物已被廣泛應用于專類水景園、野趣園的營造。隨著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應用研究的深入,人工濕地景觀也應運而生,成為極富自然情趣的景觀,而容器栽培的迷你水景花園的出現則使都市居民的陽臺和平臺平添生趣。
2水生植物應用的意義
2.1景觀價值
對于水生植物,人們不但能觀葉、賞花,還能欣賞映照在水中的倒影。西方園林中提倡的野趣園,野趣最宜以水生植物配置來體現,如種植蘆葦、香蒲、慈姑等。由水生植物等要素組成的濕地豐富了水體景觀,增加了景觀的豐富度。在水環境的建設中人工濕地專家與景觀設計師的合作將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相信隨著人工濕地技術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和完善,濕地在塑造住宅區自然生態環境、維護景觀水體等方面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2.2生態價值
研究證明,水生植物可以吸附水中的營養物質及其他元素,增加水體中的氧氣含量,抑制有害藻類大量繁殖,遏制底泥營養鹽向水中再釋放,以利于水體的生態平衡。近年來興起的人工濕地系統,在凈化城市水體方面表現突出,正是水生植物生態價值的最好體現。
3水生植物應用需注意的問題
3.1不同的水位深度要選擇不同的植物類型及植物品種
不同生長類型的植物有不同適宜生長的水深范圍,在確定植物選擇時,應把握以下兩個準則,即“栽種后的平均水深不能淹沒植株的第1分枝或心葉”和“1片新葉或1個新稍的出水時間不能超過4d”。這里說的出水時間是新葉或新稍從顯芽到葉片完全長出水面的時間,尤其是在透明度低、水質較肥的環境里更應該注意。
3.2不同土壤環境條件下選擇不同的植物品種栽種
土壤養分含量高、保肥能力強的土壤栽種喜肥的植物類型,而土壤貧瘠、沙化嚴重的土壤環境則選擇那些耐貧瘠的植物類型。靜水環境選擇浮葉、浮水植物,流水環境選擇挺水類型植物。
3.3不同栽植季節選擇不同的植物類型栽種
在設計時,設計者應該預料到各種配置植物的生長旺季以及越冬時的苗情,防止在栽種后出現因植株生長未恢復或植物太弱而不能正常越冬的情況。因此,在進行植物配置選擇時,應該先確定設計栽種的時間范圍,再根據此時間范圍及植物的生長特性,進行植物的設計與選擇。
3.4不同的地域環境選擇不同的植物進行配置
在進行植物配置,尤其在人工濕地建設時,要堅持“以鄉土植物品種進行配置為主”的原則。鄉土的水生植物不僅適應當地的氣候、土壤、溫度、光照等環境條件,易于成活和管理,而且在成本方面也比較低廉。對于一些新奇的外來植物品種,在配置前,要參考其在本地區或附近地區的生長表現后再行確定,防止盲目配置而造成的施工困難。
3.5熟悉水生植物生物學特性及栽培管理方法
不管是設計人員還是施工人員,都必須熟悉所栽培的水生植物特性,以合理配置所用的水生植物,避免可能出現的施工問題。
3.6發揮濕地的作用
充分利用濕地的作用,注意保護和利用現有的植被條件,建立一個由喬灌林、草濾帶、挺水植物帶、沉水植物帶和漂浮植物帶組成的與水體—濕地—濱水景觀—陸地景觀—人工環境的模式相適應的完整植物景觀生態系統。
水生植物是指生長在水中或潮濕土壤中的植物,包括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我國水系眾多,水生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僅高等水生植物就有300多種。在園林中,按其生態習性可分為:①浮葉植物:睡蓮、滿江紅、萍蓬蓮、菱等;②挺水植物:荷花、千屈菜、水蔥、澤瀉、雨久花、香蒲、菖蒲等;③沉水植物:金魚草、伊樂藻、輪葉黑藻等;④濱水植物:水杉、落羽衫、竹類、水松、木芙蓉等。目前,水生植物已被廣泛應用于專類水景園、野趣園的營造。隨著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應用研究的深入,人工濕地景觀也應運而生,成為極富自然情趣的景觀,而容器栽培的迷你水景花園的出現則使都市居民的陽臺和平臺平添生趣。
2水生植物應用的意義
2.1景觀價值
對于水生植物,人們不但能觀葉、賞花,還能欣賞映照在水中的倒影。西方園林中提倡的野趣園,野趣最宜以水生植物配置來體現,如種植蘆葦、香蒲、慈姑等。由水生植物等要素組成的濕地豐富了水體景觀,增加了景觀的豐富度。在水環境的建設中人工濕地專家與景觀設計師的合作將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相信隨著人工濕地技術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和完善,濕地在塑造住宅區自然生態環境、維護景觀水體等方面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2.2生態價值
研究證明,水生植物可以吸附水中的營養物質及其他元素,增加水體中的氧氣含量,抑制有害藻類大量繁殖,遏制底泥營養鹽向水中再釋放,以利于水體的生態平衡。近年來興起的人工濕地系統,在凈化城市水體方面表現突出,正是水生植物生態價值的最好體現。
3水生植物應用需注意的問題
3.1不同的水位深度要選擇不同的植物類型及植物品種
不同生長類型的植物有不同適宜生長的水深范圍,在確定植物選擇時,應把握以下兩個準則,即“栽種后的平均水深不能淹沒植株的第1分枝或心葉”和“1片新葉或1個新稍的出水時間不能超過4d”。這里說的出水時間是新葉或新稍從顯芽到葉片完全長出水面的時間,尤其是在透明度低、水質較肥的環境里更應該注意。
3.2不同土壤環境條件下選擇不同的植物品種栽種
土壤養分含量高、保肥能力強的土壤栽種喜肥的植物類型,而土壤貧瘠、沙化嚴重的土壤環境則選擇那些耐貧瘠的植物類型。靜水環境選擇浮葉、浮水植物,流水環境選擇挺水類型植物。
3.3不同栽植季節選擇不同的植物類型栽種
在設計時,設計者應該預料到各種配置植物的生長旺季以及越冬時的苗情,防止在栽種后出現因植株生長未恢復或植物太弱而不能正常越冬的情況。因此,在進行植物配置選擇時,應該先確定設計栽種的時間范圍,再根據此時間范圍及植物的生長特性,進行植物的設計與選擇。
3.4不同的地域環境選擇不同的植物進行配置
在進行植物配置,尤其在人工濕地建設時,要堅持“以鄉土植物品種進行配置為主”的原則。鄉土的水生植物不僅適應當地的氣候、土壤、溫度、光照等環境條件,易于成活和管理,而且在成本方面也比較低廉。對于一些新奇的外來植物品種,在配置前,要參考其在本地區或附近地區的生長表現后再行確定,防止盲目配置而造成的施工困難。3.5熟悉水生植物生物學特性及栽培管理方法
不管是設計人員還是施工人員,都必須熟悉所栽培的水生植物特性,以合理配置所用的水生植物,避免可能出現的施工問題。
3.6發揮濕地的作用
充分利用濕地的作用,注意保護和利用現有的植被條件,建立一個由喬灌林、草濾帶、挺水植物帶、沉水植物帶和漂浮植物帶組成的與水體—濕地—濱水景觀—陸地景觀—人工環境的模式相適應的完整植物景觀生態系統。
3.7重視對野生水生植物資源的保護和開發
一直以來,園藝學家都比較重視植物的栽培引種和馴化,但因水生植物受生活環境的限制,其生命力較陸生植物脆弱,易于受到破壞,因而加強野生水生植物的保護刻不容緩。另外,對野生植物資源,特別是野生水生植物的開發力度還不夠。如果把這方面的工作做好,從中篩選出抗性較好、觀賞價值高的種類,就會為水體景觀的設計和營造提供更多的機會和選擇余地,也利于景觀多樣性的實現。
都市農業的定義
對于都市農業,我國學者普遍引用的一個定義是:都市農業(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指在經濟發達的一些大都市里,保留一些可以耕作的土地,由城里人耕種,其英文原意是“都市圈中的農地作業”。具體是指分布在都市內部及其周圍地區或者大都市經濟圈內,緊密依托城市、服務城市的特殊形態的農業。
都市農業是以生態綠色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市場創匯農業、高科技現代農業為標志,以園藝化、設施化、工廠化生產為手段,以大都市市場需求為導向,融生產性、生活性和生態性于一體,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現代農業。
都市農業與傳統農業不同,傳統農業是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的農業,都市農業是強調發揮對大都市的保障功能和服務功能為主的農業。
都市農業與城郊農業都是依托城市、服務城市、適應城市發展要求,納入城市建設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建設的農業。但二者還有不同點,城郊農業主要是為城市供應農副產品,滿足城市商品性消費需要為主,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位置居于城市周邊地區。而都市農業是為滿足城市多方面需求服務,尤以生產性、生活性、生態為主,是多功能農業,發展水平較高,位置在大城市地區,可以環繞在市區周圍的近郊,也可能鑲嵌在市區內部。可見,都市農業與大城市的生活消費、市場供應、旅游休閑、環境保護等多方面密切相關,充分顯示出都市現代農業的特征。
至于觀光農業、休閑農業、旅游農業等,都是都市農業的一些具體經營方式,不能說它們本身都是都市農業,根據目前的經驗分析,當大城市人均GDP達到2000―3000美元左右的時候,就可能進入都市農業階段。
都市農業的基本特征
農業產業結構的高度市場化
農業產業結構的市場化就是要根據農產品市場的供求情況并結合都市各區縣、鄉鎮的農業自然資源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確定適宜開發的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發展產加銷一體化的市場農業和高度開放的外向型農業,開拓國內外市場。
農業生產方式的集約化
集約化生產是都市農業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實現集約化生產,就必須改變過去的粗放型、兼業化的生產方式,向機械化、良種化、專業化、規模化融為一體的生產方式發展。
農業經營形式的產業化
都市農業的產業化就是要做到:1.組建龍頭企業,架起市場與農戶的橋梁。利用大都市資本經濟實力,組建農業龍頭企業,并采取“公司+基地或農戶”的組織載體。縱向實行種養加、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橫向實行土地、資金、技術、勞力的集約化經營。2.協調龍頭企業與基地或農戶的利益關系。對龍頭企業與基地或農戶全面推行契約化經營、合同化管理,組織龍頭企業與基地或農民簽訂產銷合同,明確產銷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使雙方真正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利益共同體。3.樹立農業企業形象,創立品牌。要借鑒現代工商企業在生產與營銷等方面的管理經驗,建立農業企業形象,開發自己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要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設備來武裝龍頭企業,按市場需求確定農產品生產、加工的規模,避免主導產業和產品趨同,超出市場容量。
農業生產手段的高科技化
首先,要實現生產設施的自控化和生產技術的智能化。依靠科技進步,通過引進、消化和吸收,建設和發展具有國內外一流水平的設施化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和示范區,并體現先進設施、技術的輻射功能。
其次,要實施科教興農戰略,使都市農業經濟獲得強有力的依托。一要實行農科教結合。以科技為先導,以教育為支撐,以重點攻關項目為突破口,并以提高全體農業勞動者的素質為基點,推進農科教結合,使農業科研出成果、農業教育出人才。二要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服務。要充分發揮農業科技隊伍的作用,要健全農技推廣體系,積極組織大專院校、科研單位投身農業產業化,使科研成果與產品開發結合,專業隊伍與群眾結合,形成各方共同參與的技術推廣網絡。
農業生產“三效益”的協調統一
都市農業不僅注重經濟效益,而且要求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的有機統一。
都市農業的經濟效益是指增加農業生產收入,農民脫貧致富等目標的實現程度;生態效益是指合理利用都市農業資源,使其永續利用,并防止環境污染,凈化、美化、綠化都市等目標的實現程度;社會效益是指保證都市農副產品供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擴大農村就業機會,以及改善都市投資環境等目標的實現程度。
都市農業的演變
都市農業的產生和形成經歷了一個漸變的過程。從國際上看,日本是出現都市農業最早的國家之一。都市農業一詞最早見于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農會報》雜志上,“以易腐敗而又不耐儲存的蔬菜生產為主要目的,同時又有鮮奶、花卉等多樣化的農業生產經營”,稱為都市農業。而都市農業作為學術名詞最早出現在日本學者青鹿四郎在1935年所發表的《農業經濟地理》一書中。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國的一些經濟學家開始研究都市農業。我國都市農業的提出與實踐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其中以上海、深圳、北京等地開展較早。
發達國家的都市農業,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已經趨于成熟,形成了類型多樣、功能齊全的都市農業產業體系,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近年來,隨著發展中國家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其都市農業的發展速度也越來越快。由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自然、社會、經濟等條件有所不同,因此其都市農業的發展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在美國,都市農業被稱為都市區域內的農業,其創造的農產品價值已占全國農產品總價值的1/3以上,主要形式是耕種社區(或稱“市民農園”),通過農場與社區互助的組織形式,加強農民和消費者的關系,增加區域食品的供給,從而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日本的都市農業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內,即東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其特點是:呈點狀和片狀分布;蔬果生產占主導地位;園藝生產設施先進;有都市觀光、休閑、體驗農業等多種形式。
我國臺灣地區于20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制定都市農業計劃,經過30多年的發展,其管理體系已基本健全,并且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旅游、教育、環保、醫療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其主要特點是:形態多、規模大、分布廣,有觀光農園、休閑農場、假日花市等多種形式。
功能
都市農業多功能的層次
都市農業多功能是具有層次的,可分為基礎、拓展和主導這三個層次。基礎包括:都市糧食和食物安全供給基本保障、農產品原料供給、加工和貿易、農民就業和基本社會保障等。拓展包括: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教育等。主導包括:對經濟的有效緩沖,對都市發展的空間維持,農業與非農產業的融合、對工業的吸納等。
1.農副產品安全供給保障。農業在糧食安全方面的功能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以提供農產品商品供給保障的經濟功能;二是確保一定的糧食自給水平所帶來的糧食安全保障和國家戰略功能,具有公共產品特性。
2.原材料供給。由于產業間廣泛存在的后向聯系和前向聯系,長期以來農業提供的原料性產品不僅支撐了國內工業的發展,而且為國家外匯獲取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都市農業確保農業的產品供給,不僅要確保食品和糧食供給,而且要確保農產品原料供給,這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對農業的基本要求。
3.農村勞動力就業、失業保險。鑒于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特征,盡管我國正處于戰略性調整的發展關鍵時期,但是由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進程和二元經濟結構決定,在我國目前的5.3億農村勞動力中,農業就業人員為3億多人,隱蔽性失業約為1億人(以2009年為例)。由于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受多種因素制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農業不僅具有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的功能,還承擔著為1億多隱蔽性勞動力失業提供失業保險的功能,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減貧。減貧問題是世界性難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消除貧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消除貧困仍將是我國面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據世界銀行確定的人均日收入1美元的貧困標準,我國目前還有近億相對貧困人口,這些貧困人口絕大多數居住在農村,農業不僅是其獲得生活基本品的重要來源,也是其就業、創收、脫貧和發展最現實可行的選擇。
5.生態保護。由于森林、農田等植被具有自然屬性,因而決定了農業生態系統對于改善環境、保護生態具有極大的價值。農業的生態功能主要包括環境保護、國土整治、水資源管理、生態平衡和維系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等方面。
6.觀光休閑、文化傳承、提供農業景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以及人民群眾價值取向的日益多元化,農業在繼承傳統文化、歷史和提供農業景觀方面的非商品產出價值將日趨顯著。在我國,隨著收入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城鄉居民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回歸自然是人們追求高質量生活的一個普遍趨勢,希望通過體會農家生活而得到身心的放松。同時在休閑農業的體會中,通過開發具有體驗、觀光、旅游價值的資源和產品為前提,把農業生產、現代科技、生態環境、農業景觀和參與農事活動等融為一體,對農業的生態、社會、文化等功能進行挖掘、整合形成新的“組合產品”,體會生產過程的生態性、趣味性、藝術性、文化性,為市民提供觀賞、科普、示范場所和農業生態景觀,提供高品質的體驗感受,城鄉居民都可以體會到地域文化和歷史文化,讓農業生產提供觀光旅游和文化載體等功能。
7.對經濟的有效緩沖。從多功能的角度來考量,就很容易地得出要強化農業基礎地位的結論,促進農業糧食保障以及社會、生態、文化等方面多種效用的發揮。由于許多發展中國家往往缺乏有效的保險制度和救濟制度,農業在經濟危機中的緩沖作用越來越受到廣泛認知和重視。在亞洲金融危機中,一些國家的農業部門保持相對穩定,保障了基本生活品特別是食品供給,有效保證了其國內政治穩定。我國長期強調的“農業是基礎”、“無農不穩”就是對這一功能的肯定。
我種的不是菜,是生活
【體驗】對大自然的回歸,對生命、健康、綠色的美好向往,讓很多都市人行動起來,把自家陽臺變成蔬菜園,做一個快樂的都市農夫。據了解,在講求“親近自然、綠色生活”的潮流下,“陽臺農業”已成為一種嶄新的家庭生活時尚,目前國外一些城市居民吃的蔬菜有五成左右靠“自家陽臺菜園”自種自吃,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提起陽臺種菜的初衷,有的人是為了娛親,“媽媽喜歡養花種菜,陽臺正好可以滿足她的需要,這也讓她的生活有個寄托”;有人是為了親子的需要,“和孩子一起種種菜,可以享受到幸福的家庭生活”;有人是為了能夠吃得放心,“吃什么都揪心,干脆自力更生有保障”;有的人是為消除工作壓力,親近自然,“看著陽臺上自己親手打理的蔬菜,什么煩惱都沒有了”。
吉林省長春市市民張女士介紹說,她決定種菜的原因很簡單,菜價一年貴過一年,很多朋友、鄰居都在陽臺自己種菜,所以張女士也加入到了“都市農夫”的行列。“我準備了幾個泡沫箱,剛開始的時候就是用大蒜發一點蒜苗之類的,后來我開始種香菜、白菜、生菜等。”張女士表示,最近種菜成了一大流行,她無意中發現,小區里很多人家都在陽臺上用花盆或者泡沫箱種菜。她種的菜都是家里經常吃的,現在只要每天花一點時間,澆澆水、施點肥,全家人都能吃到新鮮、綠色的蔬菜了。
北京市市民魏先生則從“都市農夫”生活中得到了意外收獲。“我工作十分繁忙,長時間以來精神都高度緊張,但自從成為‘都市農夫’后,壓力也隨之緩解,整個人都精神了。”現在魏先生的生活十分有規律,起床后捉捉蟲、澆澆水,下班后施施肥、除除草;雙休日和愛人到處搜羅種子、芽苗,購買肥料、和網友討論如何把菜種得更好。“最高興的就是收獲的時候,一家人吃著自己種的新鮮蔬菜,倍感幸福。”魏先生說,他還經常將多出來的蔬菜送給鄰居、朋友。
模式
國外都市農業啟示
日本的啟示
1.確保都市農業用地。把握農業用地與城市建設用地同生共存的原則十分必要,這不僅僅是為了保全都市農業的發展,更是都市再生的重要課題。2.完善制度。城市規劃的制定與推行過程中要重視農業與農民的作用,充分發揮政府政策資源引導作用,把都市農業列入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計劃當中。3.轉變觀念。以現代產業理念經營都市農業為確保都市農業能夠穩定持續的發展下去,依靠都市農業靠近城市的特征,利用先進技術設備,發展高科技外向型高附加值的現代都市農業。4.發揮地區優勢。首先要研究不同城市地區的都市農業對該地區的調節作用機理及其調控途徑,其次是分析探索不同城市地區的都市農業發展模式的差異性和高效性。
荷蘭的啟示
1.都市農業在一個面積不大的國家內,對農業的發展起主導作用。2.都市農業不但可滿足本國需求,而且可以成為出口創匯的主要基地。3.都市農業是以“菜籃子”為主體。荷蘭發達的蔬菜、花卉、肉牛、奶牛及奶制品生產,基本保證了都市人民的日常生活必要食品的需要,國內消費品占總產1/3,還可以大量出口。4.農業工廠化、專業化、自動化的效益很高。荷蘭本來沒有發展農業的優勢,如日照缺乏,耕地稀少,要填海造田,從而被迫走上農業工廠化、高投入、高產出的道路。由于大力發展設施精細農業,荷蘭不少農產品單產都居于世界先進行列。
新加坡的啟示
1.都市農業中的園林業在地少人多的大城市,特別是沒有郊區縣的大城市十分重要,其生態及社會效益往往大于經濟效益。2.沒有郊區縣的大都市,都市農業也可以同步發展,但模式有別于有廣大郊區縣的大都市。3.空運陸運發達可以縮短生產地與消費市場的距離,因此流通倉儲及批發市場、零售網絡現代化起著重要的作用。4.環境保護既要立法也要教育和倡導。首先是領導者的職責與水平,不能以犧牲環境去換取工業現代化及城市現代化。
國外都市農業主流模式定位
國外都市農業特點:
都市農業也就是具有相當規模城市的農業,都市農業在國外已有很長的歷史,特別近40年來發展很快。都市農業有以下幾個共同特點:
第一,國際化。農副產品的生產及消費符合國際市場的要求。第二,多樣化。集各種各樣農副產品,從種類、品種到花式,應有盡有。第三,優質化。國際農副產品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必須以質量取勝。第四,專業化。歐洲各國更為明顯,各國以生產拳頭產品為主,進行交換,大都市也是如此。第五,高新技術化。都市農業生產及科技水平比一般地區高,人才、資金、資信有優勢,現代的設施農業、農業生物技術及電子計算機得以廣泛應用,并且具有強大輻射力。第六,環境美化。城市規劃、國土治理、農林業布局,都把環境美化放在主要的地位。
荷蘭:經濟創匯型
荷蘭都市農業是以創匯經濟功能為主的都市農業。主要是以園藝業和畜牧業為主的出口型農業。荷蘭借助發達的設施農業,集約生產經營花卉、蔬菜及奶制品,使其人均農產品出口創匯居世界榜首,成為世界都市農業的典范。荷蘭都市農業重點發展具有設施園藝技術輻射、園藝產品集散、農業生態觀光功能和地區專業分工的都市農業生產體系。
德國:生活功能型
德國都市農業屬于生活社會功能型的都市農業,主要形式是休閑農莊和市民農園。市民農園是利用城市地區或近鄰區之農地,規劃成小塊出租給市民收取租金,承租市民可在農地上種花、草、蔬菜、果樹等,讓市民享受耕種與體驗田園生活以及接近大自然的樂趣。
法國:生態環保型
法國都市農業屬于環保生態功能為主的都市農業,是以大田作物為主,采取較大規模的專業化農場生產,逐步減少小型農場。巴黎的都市農業對城市食品供應的功能并不明顯,巴黎的各種食品供應,主要經過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由全國各地乃至歐洲其他國家完成。所以,巴黎的都市農業突破了自給自足的生產,而突出農業的生態功能,利用農業把高速公路、工廠等有污染的地區和居民分隔開來,營造寧靜、清潔的生活環境。
日本:綜合型
日本都市農業發展重點是設施農業、加工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多樣化農業,屬于綜合功能的都市農業,重點開發農業的綠色、環保、體驗、休閑和示范功能,建設以高新技術產業和鑲嵌式多功能的“綠島農業”為兩大特征。日本的都市農業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內,即東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以蔬菜、水果、多作物、多品種生產為主,主要為市民提供優質農產品和滿足綠化環境的需要。
新加坡:花園型
新加坡是亞洲地區一個國際性大都市,更有“都市之國”及“花園式大都市”之譽稱。那里的農業是典型的都市農業。新加坡幾乎沒有農村,過去農產品多靠進口,但近年來從總量上基本可自給,主要是大力發展鮮活農產品。新加坡都市農業中園林綠化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整個城市綠地多,花草多,公園多,街道寬敞,樓宇密度不大,園林藝術水平高,猶如一個大都市建設在美麗的花園和花木海洋之中。
國外都市農業模式分析
國外都市農業自20世紀40年代,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得到飛速發展。各國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自然條件的差異,選擇都市農業的發展模式也不盡相同,各有側重。
日本的都市農業,指包含在都市內的農業及都市近郊的農業。日本是一個土地資源十分有限的島國,經過20世紀60-70年代經濟的高速增長之后,城市擴張迅猛,城市周邊地區的地價不斷上漲。由于土地屬私有制,為保留土地以達到增值的目的,一些農戶不愿過早出賣自己所擁有的土地,于是將繼續耕種的土地在高樓大廈林立的城市內保留了下來。日本已發展出3種主要的都市農業模式:(1)觀光型農業,即設立菜、稻、果樹等田園,吸引游人參觀體驗,其實質是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2)設施型農業,即在一定范圍內運用現代科技與先進的農藝技術,建立現代化的農業設施,一年四季生產無公害農副產品;(3)特色型農業,即通過有實力的農業集團建設一些有特色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并依托先進的科技進行深層次開發,形成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特色農業。
日本都市農業的發展趨勢:一是生產逐漸規模化,以提高都市農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二是農業結構逐步調整。逐漸淘汰效益低、成本高的農產品,綠色保健品大量生產;三是生產手段向全自動化、設施化、智能化發展,尤其是蔬菜、水果特別明顯;四是農產品批發市場逐步完善;五是生產經營管理向網絡化方向發展。
德國都市農業以市民公園為代表。19世紀后半葉,德國正式建立了“市民農園”體制,其主旨是從建立健康的理念出發,讓住在狹窄公寓里的都市居民能夠得到充足的營養。近年來建立市民公園的主旨已發生很大變化,轉向為市民體驗農家生活的機會,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園之樂。市民公園的土地來源于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市鎮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每一市民農園的規模約有2公頃。大約50戶市民組成一個集團,共同承租市民農園。租賃者要與政府簽訂25-30年的使用合同,自行決定如何經營,種花、植草、種菜或栽樹、養花等,政府都不加干涉,但其產品卻不能出售。如果承租人不想繼續經營,可以中途退出或轉讓,市民農園選出的管委會選出新的承租人繼續租賃,新承租人要承擔原承租人合理的已投入的費用。目前德國市民農園呈興旺之勢,其產品總產值占到全國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
荷蘭是農業高度發達的國家,其發展目標不再是追求產量,而十分強調農業與環境、自然的協調發展,重視農業的社會責任,這為荷蘭形成“綠色生產力”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從荷蘭來看,都市農業依附于其自身特有的交通海運和氣候條件優勢,以花卉和蔬菜為主要農產品,走工廠化、專業化、自動化、產業化道路,成為出口創匯的主要力量。荷蘭以“歐洲花園”和“花卉王國”而馳名于世。荷蘭花卉業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淵源,且土壤和氣候條件比較適宜。在經濟利用土地問題上,以花卉為代表的園藝業要優于一般的大田種植業,而溫室園藝業又優于露地園藝業,且農場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荷蘭溫室產業具有高度工業化的特征。由于擺脫了土地的約束和天氣的影響,溫室園藝產品可以實現按工業方式進行生產和管理,其種植過程不僅可以安排特定的生產環節和生產周期,在產后的包裝、銷售方面,也同工業生產如出一轍,真正成了“工廠化農業”。
思考
科技創新對上海都市農業的意義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院長 吳愛忠
上海是一個擁有2300萬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人多地少、水資源緊缺,而且,隨著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的加快,農業的發展空間進一步縮小,加上環境等資源的剛性約束,上海都市農業發展的方向和道路必須走高效生態之路,必須更加依靠科技進步。近年來,上海都市農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農業生產穩步發展、農業科技水平明顯提高、農業裝備水平顯著增強、農業的多功能性逐步顯現,這一成就的取得實屬不易,其中,農業科技創新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上海是我國最早提出并發展都市農業的城市。1994年市政府就提出了建立與國際大都市相適應、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現代化都市型農業的構想,成為第一個將發展都市農業列入“九五”規劃和2010年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綱要中的城市。在上海經濟總量中,農業的增加值僅占不到1%。但在高樓林立的大都市里,“農業”不僅是人生命的“加油站”,滋養著人的“胃”,還滋潤著人的“心”和“肺”。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等方面的多功能性以及其日益顯現的隱性價值,承載著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文化傳承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彰顯著農業在上海經濟社會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當前,上海農業面臨著以下發展瓶頸,需要通過農業科技創新加以突破。一是上海人多地少,人均不到一畝地,農業資源緊缺,要提高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確保城市農產品、特別是蔬菜等鮮活農產品供應,必須依靠農業科技創新;二是農產品質量安全關系到消費者健康和城市的安全,要建設高效、生態、優質、安全的都市現代農業,必須依靠農業科技創新;三是上海要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依靠農業科技創新;四是上海農業從業人員總體上文化、技能水平低,要建設一支新型的專業化、職業化的農業經營者隊伍,必須依靠農業科技創新。因此,農業科技創新對上海建設都市現代農業具有決定性的戰略意義。
評價指標應反映都市型
現代農業的本質特征
上海海洋大學校長 潘迎捷
構建都市型現代農業評價指標體系之最終目的在于促進這種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并提高人類社會福利。為此,在構建都市型現代農業評價指標體系時就應體現現代都市型社會發展對農業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現在:
1.體現都市型現代農業的主要功能。縱觀人類發展的軌跡,綜合考察欠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以及發達國家的現實可以看出,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自然資源越來越稀缺、生態環境越來越寶貴、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越來越強烈,因此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生態、文化功能也越來越重要。鑒于此,筆者認為都市型現代農業評價指標體系不僅應當涵蓋必要的經濟、社會指標,同時也應當囊括必要的生態及文化指標。
2.體現社會歷史發展對農業的基本要求。都市型現代農業是人類歷史發展到城市化水平比較高時出現的一種產業形態。作為歷史發展的產物,它必須能夠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必須能夠體現這種高度城市化的人類社會發展對農業的基本要求。綜觀歷史可以發現,隨著城市化水平越來越高,一些產業慢慢地淡出歷史舞臺,同時也有一些能夠適應城市化發展的產業逐漸形成。然而無論其他產業如何演替,作為社會發展基礎的農業始終存在,只不過不同發展階段與其他產業耦合的狀況和方式不同。顯然,作為一種新階段中的農業的新形態,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必須能夠體現出這種新的趨勢,并逐步實現和這些新興產業的耦合。
3.反映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本質特征。作為一種與高度城市化水平相適應的現代農業形態,都市型現代農業具有與傳統農業相區別的本質特征。顯然,都市型現代農業評價指標體系應當能反映出這些本質特征,否則就很難客觀反映出所評價對象的實質。其主要特征可簡略地總結為戰略安全性、優質性、環保性、高效性、現代性、開放性、高度的市場導向性、統籌(協調)性等幾個方面。
現代都市農業對保障城市食品安全至關重要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王振
現代都市農業的功能特質,決定了其對城市食品安全的保障,具有三個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
一是現代都市農業的安全可控性較強,可以更加有效地做到源頭管理,確保農產品生產、加工、配送的品質安全性。現代都市農業在地域上與城市一體,更容易從田頭管到籃頭;在生產方式上以設施化、標準化、優質化為基礎,更容易做到綠色無公害;在經營者行為上,由于本地地緣關系,更容易做到行為的自覺、自律。
二是現代都市農業的政府引導性較強,可以更加有效地形成政府、生產者、市場三者的互動,確保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城市越大,強化政府特性表現越明顯,這是當今我國城市發展中的一個鮮明特點。在建設現代都市農業中,政府的直接引導表現得更加充分,一方面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地方政府表現了更多的主動性和主導性;另一方面為建設一個與現代化城市相匹配的郊區農業,地方政府對弱勢農業更多采取了直接的投資、資助、補貼手段,將其打造成為城市提供更多“菜籃子”服務和休閑、生態服務的現代都市農業。農產品供給,特別是“菜籃子”農產品涉及民生發展,因此政府有必要建立長效機制以保障城市居民生活必需。
三是現代都市農業的市場靈敏性較強,可以更加有效地調節鮮活農產品生產,確保城市鮮活農產品的供應。現代都市農業是一種規模化、組織化的農業經營方式,對市場的了解和把握要遠勝于傳統的小農。特別是,因為距市場近,對市場熟悉,經營者對市場供需實際情況的了解可以做到及時、準確。這是現代都市農業特有的競爭優勢,有助于經營者多生產經營一些投入高但附加值更高的優質農產品或時令農產品。
都市農業是農業產業
低碳化的一個好途徑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都市農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吳方衛
都市農業已經成為中國現代農業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從都市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都市農業在農產品生產、維持生物多樣性、氣候調節、土壤保持及肥力更新、環境凈化等方面扮演著城市自然生態系統中無法替代的重要角色,是保持城市生態系統平衡和維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同時,發展良好的都市農業還是都市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的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
現代都市農業以生態綠色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市場創匯農業、高科技現代農業為標志,以園藝化、設施化、工廠化生產為主要手段,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既為都市提供鮮活、安全、優質和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又發揮生態與文化功能,為人們休閑旅游、體驗農業、了解農村提供場所。都市農業中的低碳元素主要包含在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觀光休閑農業之中。
實行輪作,混種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機肥,采用生物防治,實行少耕免耕,減少化肥、農藥、機械的投入,稻田養魚、養萍,以及林糧、林果、林藥間作的立體農業,種、養、加結合等復合生態農業模式,對都市農業節能減排、實現低碳化生產起到重要作用。
作為都市農業重點發展的“種植-養殖-加工-綜合利用”和“從田頭到餐桌”的食品農產品供應鏈,以及農業有機廢物多級綜合利用等循環農業,都有著很明顯的節能減排效果。
都市農業的特征是普遍實行農業標準化,通過制定和實施標準,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納入標準生產和標準管理的軌道。可以把先進的低碳科學技術和成熟的管理經驗組合成低碳農業標準,推廣應用到低碳農業生產和經營活動中,把低碳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從而取得經濟、社會和生態的最佳效益,達到高產、優質、低碳、高效的目的。
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以及森林和灘涂濕地等,為市民提供就近經常光顧的旅游觀賞景區與休閑場地,讓人們重新回歸自然,更多地親近陽光、綠色和新鮮的空氣,充分享受農村濃郁的鄉土風情和濃重的泥土氣息,獲得安寧與身心的凈化,本身就是一種低碳化的生活方式。
都市農業是一項復雜
而系統的工程
上海市農村經營管理站站長、研究員、
管理學博士 方志權
無論從生產經營的成果來看,還是從功能來看,都市農業都不僅僅局限于向城市提供單一的食品性產品,而是轉到提供集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復合型產品和服務。
與一般農業相比,都市農業是一種較為純粹的公共物品,具備了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的特征,具有巨大的外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