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動物醫學和動物科學的區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實現對野生動物的有效保護在生態環境方面,人類的亂捕、濫獵和自然棲息地的破壞,導致全球的野生動物資源急劇下降,某些珍稀物種處于瀕危或滅絕的境地。重視野生動物的保護已在世界范圍內達成共識,各國已逐步立法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僅有相關立法還是遠遠不夠的,以動物法醫學為理論基礎的野生動物司法鑒定是相關立法得以實現其功能的重要技術支撐,換言之,動物法醫學在實現野生動物的有效保護方面能夠發揮出重要的作用。2.有效解決與動物相關的各類糾紛目前按照動物學者一般的提法對動物進行分類,大致可以分為野生動物、經濟動物、寵物動物、實驗動物、其他動物(包括馬戲表演用動物,影視、廣告拍攝用動物,體育競技動物,特殊工作動物)等5大類。寵物又稱為伴侶動物,目前豢養寵物成為一個社會普遍現象,很多寵物價值不菲,因寵物買賣、醫療等行為而導致的糾紛屢見不鮮。因經濟動物及其制品所引起的糾紛也常見報端:農貿市場銷售死因不明的豬肉或者注水豬肉、以質次豬肉冒充價高的牛肉、以鴨肉冒充牛羊肉等行為。在金額和數量較少的情況下,可能僅為民事糾紛或需工商管理管理部門進行相應處理的行為;金額大、數量多時常常還要涉及刑事責任。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不再一一列舉。上述這些都是人們需要并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或責任的劃分是離不開動物法醫學的理論和技術的。3.促進立法、有效執法動物學者認為,動物也有感覺和情感,虐待動物就會給動物造成痛苦,具有優勢的人類應該善待處于劣勢的動物。動物福利立法最早起源于英國,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現在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制定了動物福利方面的法律,在我國動物福利的理念也已逐步為人們所理解,正是在這樣的趨勢下中國的《反虐待動物法》即將出臺,在該部法律(意見稿)中規定了反虐待(殺)動物的各種措施,虐待動物的行為會受到相應的處罰甚至承擔刑事責任。筆者認為,在法制社會為了真正遏制虐待(殺)動物的行為,立法僅是一個方面,一部法律的完善和有效執行絕對離不開相應科學理論及技術的支持,針對《反虐待動物法》,就必須對虐待(殺)動物的行為進行科學的鑒定,這是立法和執法的基礎。由此可見,動物法醫學在促進相關立法和執法的兩個方面均會發揮出其重要的作用。動物法醫學的作用集中體現在(但不限于)以上幾個情況,與動物相關的各種法律關系都有可能牽涉動物法醫學的理論和技術。
(二)動物法醫學的研究范圍
1.動物種屬識別對一個動物的了解,確定其所屬的種屬是很重要的,在涉及野生動物保護方面更是如此。野生動物販賣走私除了少部分完整的動物外,大部分走私品是野生動物的制品,包括皮毛、骨骼、爪子、角和牙齒等的加工品,有時甚至是加工后的一瓶粉末,此時確定走私品的物種就成了關鍵,所屬物種常常決定了案件的性質以及刑事責任的大小。在動物司法鑒定實務中,動物種屬的鑒定占據了絕大部分。由此可見,種屬的識別是動物法醫學研究的一個主要內容。2.動物個體識別在解決某些法律問題時,僅僅查明其所屬種屬還是不夠的,有時還要具體明確不同的組織塊是否屬于一個動物或者幾個同種動物。以走私熊掌為例,假如在一起案件中查獲3只熊掌,該3只熊掌是屬于1只熊?2只熊?還是3只熊?不同的結果對于案值的確定將大相徑庭,對于涉案人員的處罰程度也會有著很大的區別。通過這個事例,使我們認識到動物的個體識別在動物法醫學中也是相當重要的,個體識別也是其研究的內容之一。3.動物死亡原因從動物法醫學萌芽至今,動物(除少數經濟動物外)的相關死因尚未引起動物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動物死亡原因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死亡的機制相對復雜,以及牽涉的學科較多、甚至跨領域等原因,其成了動物法醫學研究的瓶頸,隨著法制建設的深入和完善,新的法律關系的形成,動物死亡原因的研究定會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動物死亡原因亦是動物法醫學的研究內容之一。4.動物損傷程度、傷殘等級評定“動物損傷程度、傷殘等級”是筆者借鑒人類法醫學的相關知識而設定的,關于“動物損傷程度、傷殘等級”在國內外相關文獻中均未見有報道,但其重要性確是不容忽視的。比如,伴隨著《反虐待動物法》即將出臺,以及反虐待動物的措施細則的頒布,如何認定某一種行為系虐待動物的行為,以及該行為導致后果的嚴重程度如何界定,都是不容回避的問題;再比如,在非法獵捕野生動物的案件中,獵捕者導致野生動物的損傷如何認定,這可能關系到對涉案者處罰的輕重。筆者預測,不久的將來,“動物損傷程度、傷殘等級”將是動物法醫學的另一個研究重點。
二、動物法醫學體系的分科
(一)動物法醫病理學
該學科是研究動物涉及法律有關的傷、病、死的變化及發展規律,運用動物學、獸醫學以及相關的專業知識解決動物暴力死亡和非暴力死亡現象、死亡原因、死亡方式、死亡時間,以及致傷物推斷為相關糾紛的解決或案件的審理提供科學證據的一門科學。
(二)動物形態學
《動物形態學》是研究動物體內外的形態結構以及它們在個體發育和系統發展過程中的變化規律的一門科學。動物形態學是動物學的一個分支,該學科又可細分為幾個小學科:動物解剖學、動物比較解剖學、動物細胞學和組織學、古動物學和胚胎學等。我國近期的發展戰略是重點開展動物形態學的研究,特別是我國特有、瀕危物種動物和經濟動物。綜觀動物形態學發展,形態與功能多樣性、應用形態學、發育形態學、生態形態學和神經生物學中的形態學成為較為前沿的課題。
(三)動物分子生物學
《動物分子生物學》是研究動物大分子的結構與性質,DNA的復制、轉錄與翻譯,基因表達的調控,動物的基因組以及相關技術運用的一門科學。該學科包括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技術、DNA序列測定技術、多聚酶鏈式反應(PCR)技術、蛋白質組與蛋白質組學技術、生物芯片技術、轉基因克隆技術,以及分子生物學與生物信息學及信息資源等。該學科在目前及以后的動物法醫學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動物損傷學
因目前尚無關于動物損傷程度和傷殘等級的評定研究,《動物損傷學》也是筆者根據以后的發展需要而設定的,筆者認為,《動物損傷學》是應用獸醫學等基礎學科的理論和技能,研究并解決與法律有關的各種暴力性損傷(包括虐待、機械性暴力、投毒等)對動物生理機能的影響的一門學科。研究的對象是動物活體。亦如前述,《動物損傷學》將是今后動物法醫學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并且該學科和《動物福利學》是相互交叉的,二者在很多方面還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
三、展望及結語
【關鍵詞】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病癥
中藥的藥理研究從20年代初,陳克恢開始麻黃研究[1]以來,研究方法逐步完善,研究領域日益擴大,研究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學科體系,這就是中藥藥理學。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究和應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理學獨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藥藥理學從中藥和藥理學脫胎而出,形成了獨特的學科體系。因此,有必要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進行整理、探索為進一步指導中藥藥理學發展、豐富實驗動物學的內容起作用。故本文較系統地論述了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概念、分類、現狀和作用,探討了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發展趨勢。
1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概念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指根據中醫藥基本理論,為進行中藥藥理研究而對人類疾病原型的某些特征進行模擬復制,創造出的具有人類病證表現的動物實驗對象及相關材料, 包括人類疾病動物模型、人類證候動物模型、人類病證動物模型三部分的內容,它既是實驗動物學的范疇,又是中藥藥理實驗方法學的核心。
2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分類及現狀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究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已研制出百余種證型,其造模方法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2.1 依據中西醫結合病因學說塑造動物模型:又稱為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2]、病因病理結合型模型[3]
這類模型的造模方法是既運用了中醫的發病學說, 又考慮了西醫的致病原理, 將現代醫學的人類疾病動物模型與中醫證候動物模型嫁接,建立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如高脂性疾病血瘀證動物模型、失血性貧血血虛證動物模型、感染性休克厥脫證動物模型等,把現代醫學的辨病論治與中醫學的辨證論治結合起來,中西匯通[4]。這方面的工作急待開展,以深化中藥藥理模型的研究,糾正證候動物模型難于深化、不好應用的不足。
2.2 采用西醫病因病理復制動物模型
又稱為中藥藥理疾病動物模型[2]、病理型模型[3],其可分為自發性的和誘發性的。自發性疾病動物模型是指實驗動物未經任何有意識的人工處理,在自然情況下,發生染色體畸變、基因突變,并通過定向培育而保留下來的疾病模型,如無胸腺裸鼠、重癥肌無力小鼠、青光眼兔、高血壓大鼠、肥胖癥小鼠等;誘發性疾病動物模型是研究者通過使用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作用于動物,造成動物組織、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損害,出現某些人類疾病的功能、代謝或形態結構方面的改變。如發熱動物模型、四氧嘧啶糖尿病(消渴)動物模型、肥胖癥動物模型等,此類模型目前應用最為廣泛。
2.3 模擬中醫傳統病因建立動物模型
又稱為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2]、病因型模型[3],自20世紀60 年代鄺安堃建立第一個“陽虛”動物模型[5]以來,已用200 多種方法,復制建立了腎虛證、脾虛證、肺虛證、心虛證、血瘀證、血虛證、肝郁證、寒證、熱證、痹證、里實證、厥脫證、溫阻證、溫病等證候動物模型。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是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在動物身上復制的中醫藥證候,是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獨具一格的有別于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的方法。而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的研究還遠遠不能滿足中藥藥理學發展的需要,急待增加研究投入,提高研究水平。
3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作用
3.1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理學的基石
中藥藥理學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對機體的作用和作用機理以及體內過程,從而闡明其防治疾病原理的學科。它包括中藥藥性藥理、中藥實驗藥理、中藥臨床藥理3部分的內容,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在中藥藥性藥理、中藥實驗藥理、中藥臨床藥理的研究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
3.2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實驗動物學發展的新領域
中醫以系統——綜合醫學模式為特征,堅持功能主義的原則和視角來研究人體。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生物學性的認識,將彌補現代以形態結構為原則進行研究的不足,建立新的指導標準體系,豐富實驗動物生理學,實驗動物醫學和比較醫學的內容。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制與增加,又將豐富實驗動物病理學和動物實驗技術的內容,對實驗動物疾病的病理過程和實驗操作,技術進行重新認識,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建立與深入研究,將成為實驗動物學發展的新領域。
3.3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醫藥現代化的突破口
中醫藥的學術發展相當緩慢,其原因就是缺乏實驗研究體系,缺乏與現代自然科學的溝通與融合,忽視基礎理論的研究,未建立起自己的科研規范,指標體系和方法論,致使其理論研究對實踐缺乏推動作用,與世界醫學缺乏共同語言,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就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應用現代科學方法以實驗動物器官、組織、細胞為研究對象,建立的具有人類病證表現的實驗模型,彌補了中醫藥研究的不足,成為中醫藥理論與現代科學的中介部分。故中醫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究與發展必將促進中醫藥的現代化。
3.4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的工具
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可用正常動物觀察藥物對生理狀態下各種生理、生化、形態等方面的影響,以判斷新藥的療效。但生理狀態與病理狀態有本質的區別,對藥物的反應常有質的不同。有些藥物對正常動物無藥效作用,而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則有治療作用,如清熱藥對發熱動物有降溫作用,而對正常動物體溫則無影響,因此僅用正常動物不能全面準確地評價新藥有效性,必須選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觀察新藥,對病理狀態的影響,才能更準確地評價其有效性。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的工具。
4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研究的發展趨勢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研究近年來其應用范圍日趨廣泛,今后將在中醫藥基礎研究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除新藥藥理研究之外,純基礎研究能更完美地體現動物模型的優勢和特點,反映中醫藥理論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因此,可望成為其主要發展方向,要實現這一點,必須在以下兩方面取得進展:
4.1 重建開放的中醫藥理論體系以融貫新知
中醫藥理論體系有明顯的超穩定性,使中醫藥基礎理論研究的許多成果在融入這一體系時遇到障礙。動物模型研究的許多發現,已從多個方面,如病、證概念,證、病關系,不同證候鑒別,同一證候內進一步分型,證候重新分類,治療反證的意義,中醫方劑、中藥的功用主治規律性等方面提出現有中醫藥理論體系難以容納的內容[8]。因此,很有必要以實證性方法重建開放的中醫藥理論體系。
4.2 相對獨立于臨床以充分完善自我
基礎研究有其自身內在的發展規律,必須相對地獨立于臨床進行發展才能真正完善中醫藥基礎科學,并更好地促進臨床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克恢. Schmidt T. Pharmacol Expt Therap[J]. 1924,24(5):B339.
[2]彭成.試論中藥藥理動物模型[J].中藥藥理與臨床,1999,15(5):47-49.
[3]傅益群,呂健.動物模型與中醫證候關系釋義[J].中醫藥學刊,2004,22(9): 1665-1666.
[4]曾茂貴,鄭沁鈊.中藥藥理研究中證候動物模型的選擇和(下轉第267頁)(上接第228頁)應用[J].福建中醫藥, 2007,38(3):60-62.
[5]鄺安堃,吳裕欣,丁霆,等.某些助陽藥對于大劑量皮質激素所致耗竭現象的影響[J].中華內科雜志,1963,11(2):113.
關鍵詞:畜牧獸醫專業;高等教育;就業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0-0112-02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持續擴大,高校畢業生人數呈現跳躍式的增長。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規模明顯增大,2003年高校畢業生人數212萬人,2005年338萬人,2007年495萬人,2009年610萬人,2011年650萬人。歷年就業人數的增長速度相對緩慢,高校畢業生占新增就業人數的比重急劇攀升。高校畢業生占新增就業人數比率,2003年為24.68%,2005年為34.85%,2007年為41.11%,2009年為55.35%,2011年為53.24%[1]。社會經濟方式的變化導致我國就業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由傳統的“統包統配”到現在的“自主擇業”[2]。高校畢業生能否順利渡過職業適應期,直接影響到個人的經濟收人、社會聲望和權利地位,一定程度上決定未來的發展前景,影響勞動力市場的穩定,也影響高校的健康發展。十報告把就業工作作為一種戰略來對待,這是一種全新的提法。河南是一個農業大省,畜牧獸醫專業學生的就業直接影響河南的經濟發展,為進一步提高畜牧獸醫相關專業學生的高質量就業,本文對畜牧獸醫相關專業的就業問題進行了分析、歸納和總結。
一、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畜牧獸醫專業畢業生近年就業概況
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始建于1957年,是一所為畜牧獸醫、食品生產、生物技術等行業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普通高等學校。2007年11月份,畜牧獸醫相關專業有藥物工程系、動物醫學系、畜牧工程系。2011年,藥物工程系就業率是93.07%,動物醫學系醫學就業率是99.03%,畜牧工程系就業率是98.26%;2009年,藥物工程系就業率93.86%,動物醫學系醫學就業率是96.67%,畜牧工程系就業率是93.86%;2008年,藥物工程系總就業率93.07%,動物醫學系醫學就業率是99.03%,畜牧工程系就業率是98.26%。但學生的初就業收入明顯偏低。
二、提高畜牧獸醫專業學生高質量就業的措施
學生就業的成功與否是對教育過程的成功與否的直接驗證,學生在順利完成學業的同時能夠給自己未來的人生有一個更好的起點,需要我們教師的引導和教育,學生的就業也有利于我們總結與歸納工作中的經驗和不足。在學校,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是互容、平等、共享的關系。這種共享既是文化共享,也是責任共享[3]。為提高畜牧獸醫專業學生的高質量就業,學校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教學大綱、教學過程、評價標準應符合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認知規律
某些商品賣不出去還能回場重造,可我們的畢業生一旦畢業了,就無法再回頭重學了,所以教學和技能實踐尤為重要,教學方式需要不斷地更新、不斷地創新,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符合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認知規律的教學大綱、教學過程、評價標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
1.課程安排上,加大職業技能課程的比重。加強學生的能力培養,提高就業資本。在第一年寬口徑的通識教育中,加入專業理論課程,讓大學生了解本專業,有利于大學生確立職業目標;第二年開始,應該根據專業方向分模塊安排課程,在本專業方向上的課程盡量開足、開全,讓大學生形成從業素質,構建完整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結構。目前很多高校課程體系設計更多的是仍然沿用精英教育方式,過于重視知識性和系統化,課程設計的思路也沒有完全擺脫傳統習慣的影響。很多高校在教學的方法上更加注重理論知識,教學方法不靈活,教學形式比較單一,同時學校忽視了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地方高校要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核心,緊緊聯系生產實際,構建實驗教學、雙語教學、科技創新、實踐基地“四位一體”的綜合性實踐教學體系。對口生和普招生的認知能力有區別,前者接受直觀知識快,但系統掌握知識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后者的系統知識和理論知識掌握能力強,但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換需要時間較長,因此相同專業的對口生和普招生的評價標準應該有所區別。科學的評價標準,有助于學生找到發展的契機、合適的工作,以盡快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科學合理的教學大綱,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挖掘他們的潛能。如《獸醫藥理學》的教學,教學大綱應該很明確地把理論的教學目標和各論的教學目標區別,幫助學生在學習本課程后,能用基礎知識解釋藥物之間的區別,也能用藥物的特點來詮釋獸醫藥理的基礎觀點。靈活有趣的教學過程,有利于普招生的理解,提高對口生的識記能力。普招生的專業知識基礎薄弱,需要典型案例來幫助他們理解較抽象的理論知識;對口生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不高,需要老師設計課堂的整體計劃,需要在老師的帶領下去歸納總結。應做好頂層設計,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內涵建設,提升高職院校辦學質量,學會用準確、科學的數據說話,為高職院校科學設置專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理論基礎和科學路徑,為改進和提升畢業生就業工作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2.教育理念上,重視素質教育。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無論是培養研究型人才還是應用型人才,都應重視職業技能的訓練,必須要具備從事社會一定職業的基本素質、基本技術和基本能力,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建功立業。素質教育在中國實施多年了,大學教育還存在一個明顯的弊端――側重知識型與理論型的教育,這恰與企業要求的復合型、實操型、技能型的人才相去甚遠。畢業生們還需要從技能培訓和職業化培訓兩個方面加強培養,使自己的實際能力與企業需求之間實現成功對接。
3.專業設置上,面向行業設置專業。以適應行業需要為目標來組織教學,培養社會、企業要求的復合型、應用型、技能型的人才。應用型本科教育以“理論應用”為主旨來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培養學生應用科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高職專科教育則是直接面向職業崗位(群)設置專業,圍繞職業崗位要求組織教學內容和訓練崗位操作能力。
4.具體實施上,重視實習環節,建立良好的實習機制。完善教育管理理念,切實推進“全程就業、全員就業”的工作機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3],開展與職業相關的專業見習、實習和實踐活動。避免安排假設的、空對空的活動,使大學生確實能收到成效,養成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第一,實習有完備的教學實習制度,每個專業都要有足夠而穩定的實習基地和導師,讓大學生能與真實的職業環境“零距離”接觸,平穩過渡到職場。第二,加強管理,重視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學習和實踐,讓大學生進行有效的實習,安排專門的導師手把手地教會相關的職業技能,基本學會某職業崗位的主要工作內容。
(二)、暢通與畢業生的溝通渠道,切實做好跟蹤調查工作
做好畢業生跟蹤調查,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會、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狀況,能為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是優化人才培養計劃、進行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的依據,是進一步探索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新途徑和培育專業特色的基礎與保障。要做到人才培養適應社會需求,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做好跟蹤調查工作,做好畢業生就業去向的詳細記錄。所有畢業生就業去向的詳細登記表,包括家里的固定電話、學生的工作情況、學生的聯系方式、QQ、單位的地址、家長的聯系方式、家長的單位、學生和家長單位人力資源部門的聯系方式、甚至學生的朋友的系列情況等。這份表格一定要存檔備份,而且要不斷地向這份表格內添加信息。及時做好供求與需求關系的分析與預測,提高就業工作的預見性,為學校專業調整、教學方法改進、教學質量提高、課程建設的加強與就業指導工作提供依據。在實現比較充分就業的基礎上,優化就業結構,提高就業質量,打造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新局面。
定期把在工作中表現優秀的畢業生邀請回母校作成才講座和諸如“優秀校友面對面”的主題交流活動,告訴在校的學生如何去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確立明確的奮斗目標,努力掌握重要的工作技能和培養相關的品質。
三、完善就業創業課程指導體系
就業教育應該從大一新生抓起,大二、大三分階段、分層次、分內容進行,切實上好大學生就業指導這門課。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定位與能力,增加繼續學習的動力,為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首先,指導大學生制定個人職業生涯規劃,讓他們探索出適合自己的經過努力能夠實現的職業理想和職業生涯路線。通過職業規劃,讓大學生了解自己適合的工作領域,然后去了解這個領域的相關職業及工作環境,職業所需的素質要求,并以此為學習和實踐的目標,為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也能因此縮短職業適應期。再者,對大學生進行職業道德和法律教育。對大學生進行職業意識教育,使之認識職場,了解社會,認知自我,合理調整職業期望值。應該讓大學生認識到職業意識的重要性。作為一個有理性有文化的從業者,生活在如此錯綜復雜的社會里,應當擁有很強的職業目標意識。只有這樣,自己的職業生活才會有計劃性、指向性,才能有充足的動力將工作做好,職業發展才更快、更有成功的可能。第三,幫助大學生樹立自信。求職是一種針對就業的有計劃的行為,可以用計劃行為理論來向學生解釋整個求職過程。根據計劃行為理論,個體的態度、主體規范越積極、感知到的行為控制力越強,則執行某種行為的意向越強;而這種意向越強,則越可能最終執行某種行為[4]。
總之,“穩定壓倒一切、就業高于一切、學生就是一切”是十提出的,每一個高等教育者都應該牢記并從自己的實際工作做起,切實服務于學生、服務于社會,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和數量。
參考文獻:
[1]褚福靈.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與對策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2012(6)3:3-6.
[2]周文霞.職業成功:從概念到實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37-145.
[3]張春輝.上好獸醫藥理及毒理學實驗課的方法.廣東農業科學,2009(12):360-361.
[4]張春輝,周延州,郭永剛,等.淺談獸醫藥理學和動物毒理學的教學過程.天中學刊,2007(2):117-118.
關鍵詞:動物醫學;人才培養;應用型
我國獸醫高等教育承擔著為獸醫行業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重要職能,其所培養的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必須要與我國獸醫行業的發展要求相適應。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化進程的加快,獸醫行業對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動物醫學專業是應用性很強的專業,與畜牧業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關,如何抓住動物醫學專業的特點和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培養適應我國獸醫行業發展要求,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已成為我國獸醫高等教育亟需關注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科學定位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長期以來,我國獸醫行業是為畜牧業服務的,而在大多數國家獸醫行業是為人畜健康服務的,其在防控動物疫病、保護動物健康和公共衛生安全等方面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見,獸醫工作是一項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社會通用性強、關系公共利益的專業技術工作。2008年11月26日,農業部頒布《執業獸醫管理辦法》,對從事獸醫專業技術工作實行職業準入控制。該辦法借鑒國外執業獸醫管理經驗,規范執業獸醫管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實行執業獸醫資格考試制度。2009年,農業部首次在吉林、河南、廣西、寧夏和重慶5省市進行執業獸醫資格考試試點,2010年全國執業獸醫資格考試在31個省、市、自治區同時舉行,這標志著我國執業獸醫資格考試制度已進入實施階段。在我國大力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必須主動調整,積極與我國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相適應,為促進我國獸醫行業快速發展培養一大批高素質應用型動物醫學專業人才。
在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獸醫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培養臨床經驗豐富的獸醫師,其培養規格是通過獸醫資格考試來控制的,獸醫教育在本質上屬于“精英教育+職業教育”,學生報考獸醫學院需先獲得普通大學相關專業的學士學位或先上1-2年預科。在我國,獸醫高等教育與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具有很大區別,動物醫學專業還是一個“冷門專業”,考生報考的熱情不高,學生畢業后除了一部分直接從事獸醫工作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畢業生繼續考研深造,這在“985”、“211”和一些省屬重點高校更加突出,在這些高校學生考研深造的比例甚至超過了就業的比例,同時學生的就業取向呈現多元化,這就給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我國《執業獸醫管理辦法》頒布實施后,執業獸醫資格考試一方面既是對從事獸醫專業技術工作的準入控制,另一方面也是對我國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集中檢驗,它對培養應用型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必將起到很好的引導和推動作用。培養應用型人才應成為動物醫學專業始終必須堅持的人才培養目標,學生今后無論是從事動物診療、動物衛生執法還是科研等相關工作,都必須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
二、精心構建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建設是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它涉及到教學思想的轉變、教學內容的改革、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手段的更新、師資隊伍的優化、優質教材的建設等多個方面。我國執業獸醫資格考試實施后,獸醫資格準入就有了門檻,《執業獸醫管理辦法》規定“具有獸醫、畜牧獸醫、中獸醫(民族獸醫)或者水產養殖專業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人員,可以參加執業獸醫資格考試”,雖然這個門檻較低,在獸醫界還存在爭議,但這畢竟對獸醫資格準入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從2009年執業獸醫資格考試試點和2010年執業獸醫資格考試全國性統考的合格率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執業獸醫師通過率較低,其中2009年僅為6.4%,2010年為13.12%,平均分數也不高,這一方面說明了考生對執業獸醫資格考試的題型和要求還不適應,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我國獸醫及相關專業的教育質量參差不齊,考生對獸醫知識、專業技能的掌握還不扎實,相當一部分報考人員還未達到執業獸醫的從業標準。對此,高校必須從獸醫行業對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出發,構建完善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1.要從整體上把握課程體系建設。在我國,高校對單門課程建設的關注度往往超過了對課程體系整體建設的關注度。從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動物醫學專業人才的目標出發,必須從整體上把握課程體系建設,構建課程結構科學合理、主干課程脈絡清晰、選修課程豐富多彩、課程質量監控有力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建設,必須要明確各門課程在專業教學中的任務、地位、作用及相互關系;要反映本學科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時更新陳舊、過時的教學內容;要滿足人才培養的不同需求,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
2.要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改造傳統課程。要根據獸醫行業承擔獸醫公共衛生社會職能的需要,開設“共患病防控”、“動物性食品安全”等相應的課程;要根據獸醫主要工作對象從役用動物、食品動物、其它經濟動物向伴侶動物轉移的現狀,開設“小動物疾病學”、“獸醫外科與外科手術學”、“獸醫影像診斷學”等課程;要根據獸醫行業服務對象從過去側重于對個體病例的診療轉變為對動物群發病的防制的特征,開設“獸醫流行病學”、“動物營養代謝病與中毒病”等課程。
3.要拓展教學時空,構建網絡教學平臺。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在發達國家已非常廣泛。近年來,國內高等院校對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但是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和硬件條件的制約,目前網絡教學平臺的利用率還不高。網絡教學平臺是對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加強網絡教學平臺建設,有利于放大各級精品課程建設的示范和輻射作用,同時將改變師生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自,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4.要加強選課指導,完善學分制。學分制的實施對于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一些高校在實施學分制過程中存在著學生選課的自由度較小、選修課質量不高、學生選課較為盲目等問題。對此,除了要優化課程資源、提升課程質量外,還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加強對學生選課的指導,克服學生選課的盲目性,提高選課的科學性,引導學生構建完善的動物醫學專業知識體系。
三、全面優化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實踐環節
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是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特征。然而,實踐動手能力不強已成為當前一些高校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受人才培養目標模糊、客觀條件制約、就業壓力較大等因素的影響,我國高校“重理論、輕實踐”、“重學術、輕實用”的現象比較普遍。一些學校只注重學生的理論教育,而忽視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一些學校因實踐教學經費投入不足,部分實踐性教學環節難以開展;一些學生只注重學歷的提升,熱衷于考研,而忽視了獸醫技能的提高;一些學生專業思想不鞏固,就業取向模糊,缺乏足夠的夯實獸醫技能的熱情。這就造成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與生產實踐的要求相距甚遠。
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一般要經歷基礎教學、臨床見習、綜合強化、實踐提升四個階段,而實踐環節則是貫穿其中的主線。實踐環節主要包含實驗教學、臨床見習、科研訓練、畢業論文、生產實習等,其覆蓋了大學四年或五年(我國部分高校動物醫學專業學制為五年)全過程。全面優化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實踐環節,必須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要提高實踐教學環節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所占的比重。實踐教學是動物醫學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學包含實驗教學和教學實習兩個部分,其中實驗教學分為課程實驗和實驗課程,教學實習包括課程實習、生產實習、臨床見習、畢業實習等。根據應用型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要求,高校應堅持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與服務“三農”緊密結合的道路,提高實踐教學環節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所占的比重,保證實踐教學學時,加強實踐教學考核,培養具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的應用型動物醫學專業人才。
2.要加強實驗、實訓場所和校內、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實踐教學需要優良的實踐教學條件(含大量實驗動物)作為保證,但一些高校實踐教學條件的制約和經費投入的不足影響了實踐教學的開展。在獸醫臨床實踐環節,需要有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基地,西方發達國家獸醫學院一般都有設施完備的動物醫院和一定數量的校外基地,而我國高校附屬動物醫院大多條件簡陋,一些校外實習基地由于體制改革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已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臨床實踐需要,因此,必須下大力氣加強教學實習基地建設,改善臨床實踐條件。
3.要將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作為重點。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需要在實踐中培養。在教學方式上,要積極推進研究性教學,逐步改變以往“以知識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更多地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性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科學研究、生產實習、社會實踐中提高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驗教學中,除了開設演示性、驗證性實驗外,還要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設計、準備、操作,以及實驗結果的記錄、處理、統計、分析,直至最后撰寫出實驗報告或研究論文。在制度建設上,要依托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教學科研基地,建立和完善大學生科研訓練體系和實驗室開放制度,通過設立大學生科研基金、舉辦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等形式,引導學生盡早進入實驗室,在科技活動中訓練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Whether animals should be treated with good ethics,has been the philosophers thought.Most of the early philosophers believed that animals have no rights.19th century philosopher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moral status of animals have their own,people should be kind to animals.For example,Tom Reagan believe that humans and animals have exactly the same rights.Peter Singer have proposed the liberation of animals.The literature information has been analyzed,treatment of laboratory animals should follow ethical principles.
關鍵詞:善待 實驗動物 倫理學 原則
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在生物醫學發展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說,沒有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就沒有今天的實驗醫學。人們在利用實驗動物進行科學實驗,避免人類自身受到痛苦或傷害,獲得了科學研究或測試數據的同時,實驗動物卻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生理或心理的傷害,甚至死亡[1]。據統計,現在每年大約有2000 萬只動物被當作實驗對象,其中四分之三被用作醫學目的,其中大約有800萬只動物被用在了那些使其遭受痛苦的實驗當中[2]。那么,這樣的動物實驗是否具有倫理學上的合理性?實驗動物是否應該得到倫理學的關懷或善待?這一直是哲學家們和生物醫學工作者思考和爭論的焦點。
早期的哲學家大都認為動物是沒有道德地位的,或者說沒有權利的。例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認為人區別于動物在于人有理性。動物的存在就是為人類服務的[3]。17世紀法國哲學家勒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認為,非人類動物沒有思維,只具有物質的屬性,是一種“自然的機器”[3]。德國哲學家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認為,人本身就是目的,動物就是間接達到人的目的的手段[3]。人們之所以倡導善待動物,是因為這有助于培養人與人的仁慈情感[4]。
19世紀以后,倫理學從人類中心論發展到了動物權利論與生物中心論。哲學家普遍認為動物有自己的道德地位或者權利,人們應該善待動物。例如,英國的功利主義創始人杰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認為,感受痛苦和快樂的能力是動物享有權利的關鍵特征[5]。人道主義者沙特(Henry S.Salt)于1891年出版其著名的《動物權利與社會進步的關系》一書,認為人類有自由與生存的權利,動物也應該有。法國人施韋茲(A.Schweitzer,1875-1965)的“敬畏生命的倫理學”認為,所有的生物都擁有“生存意志”,人應當象敬畏他自己的生命那樣敬畏所有擁有生存意志的生命,只有當一個人把植物和動物的生命看得與他的同胞的生命同樣重要的時候,他才是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6]。美國哲學家湯姆?雷根(Tom Regan)提出把天賦權利賦予動物,并認為人和動物一樣擁有權利而且這種權利完全一樣。他在《論證動物權利》一書中提出,很多動物都符合“生命主體”的定義,故應擁有生存以及不受傷害的權利[7]。美國哲學家(倫理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于1975年出版了《動物的解放》(Animal Liberation)一書,提出了動物解放論[8]。主張在如何對待動物的基本問題上,動物是否遭受痛苦和人類的痛苦這兩者我們應該同等考慮[9]。美國生命中心主義論者泰勒(Paul W. Taylor)在《尊重大自然》一書中,認為所有有機體都是生命的目的中心,無論哪一物種都應獲得平等的道德關懷[7]。
支持哲學家提出動物擁有權利或者應該得到人類善待的觀點,有這樣幾種理由:一是神學認為,人和動物都是上帝創造的。既然是被上帝一起創造的,那么人和動物本身就有他存在的價值。在伊甸園的時候,人是不吃動物的,人和動物是平等的。二是進化論認為,人是由動物進化來的,人和動物是近親,人應該平等地對待動物。三是動物也有感覺,能感受疼痛。動物是否具有權利不在于它們是否推理,也不是它們能否說話,而在于它們能夠感受痛苦[3]。
那么,今天對于實驗動物而言,我們又如何善待呢?根據已有的資料,從倫理學角度進行分析,筆者認為,善待實驗動物應該遵循如下幾方面的倫理學原則。
一、動物基本福利原則――“五大福利自由”原則
動物福利通常被定義為一種康樂狀態,在此狀態下,動物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而痛苦被減至最小[10]。從動物飼養基本規律出發,根據動物的基本需要,上世紀70年代,英國布蘭貝爾委員會提出了農場動物基本享有“五種自由”的權利[11]。這五種自由,后來被發展為目前在國際上公認的動物五大基本福利原則。2004年3月2日,世界衛生組織在巴黎開會,會上學者們提出動物福利包括5個基本要素:①生理福利,即要保證提供充足的清潔水和保持健康,使動物享受無饑渴的自由;②環境福利,即為其提供適當的棲息場所,保障動物舒適的休息和睡眠,使其享有生活舒適的自由;③衛生福利,即享有不受額外的疼痛,預防疾病,對疾病動物及時治療,使其享有不受痛苦、傷害和疾病折磨的自由;④行為福利,即保證動物表達天性的自由;⑤心理福利,即享有生活無恐懼和悲傷感的自由,保證動物免遭各種精神痛苦[10、12]。這“五大福利自由”理所當然也應該成為善待實驗動物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二、動物實驗的“3R”原則
基于動物擁有善待權利的倫理學理念,1959年,英國的動物學家W.M.S.Russell和微生物學家R.L.Burch開展了“有關動物實驗人道主義技術”的研究。根據研究,他們出版了《The Principles of Humane Experimental Technique》(人道主義試驗技術原理)。該書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提出了動物實驗的“3R”原則,即Reduction(減少)、Replacement(替代)和Refinement(優化)。Reduction(減少)指減少使用實驗動物的數量。可以采取合用動物、改進統計學設計方法、用低等動物代替高等動物、以使用高質量動物代替數量等方法來減少使用實驗動物的數量。例如在處死或已死亡的動物身上進行外科手術實習,或在病理解剖時提供器官或組織,用大量無脊椎動物來代替一只非人靈長類。替代(Replacement)是指采用其它手段代替實驗動物。如用離體培養器官、組織、細胞等代替實驗動物,用低等動物代替高等動物,使用物理學或機械學系統代替實驗動物等。Refinement(優化)主要是指動物實驗技術路線和手段的精細設計與選擇,使動物實驗得到良好的結果并減少實驗動物痛苦。如合理地及時地使用麻醉劑、鎮痛劑或鎮靜劑,以減少動物在實驗過程中遭受的不安、不適和疼痛,采用人類先進的臨床診療無痛技術和遙控技術對動物施行手術和臨床觀察[1]。
三、實驗動物飼養管理的倫理學善待原則
在實驗動物飼養管理中加強對實驗動物的善待,加強實驗動物福利,不僅是尊重動物道德地位的要求,也是實驗動物標準化管理的要求。鑒于此,國家科技部于2006年了《關于善待實驗動物的指導性意見》,成為我國善待實驗動物具有行政指令性的文件。文件要求在實驗動物飼養管理和使用過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是實驗動物免遭不必要的傷害、饑渴、不適、驚恐、折磨、疾病和疼痛,保證動物能夠實現自然行為,受到良好的管理與照料,為其提供清潔、舒適的生活環境,提供充足的保證健康的食物和飲水,避免或減輕疼痛和痛苦等。按照動物“五大福利自由”原則的要求和科技部的指導性意見,實驗動物飼養管理應遵循以下倫理學善待原則【13、14、15】:
1、實驗動物飼養與應用條件的倫理學善待原則
(1)設施環境應滿足實驗動物享有呼吸新鮮空氣和免受疾病折磨的自由。應按照實驗動物設施環境國家標準,建立和改善實驗動物飼養與應用條件。
(2)設施空間應滿足實驗動物享有生活舒適的自由。其中,對于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及犬、豬等實驗動物,應設有專用的運動場地,并定時遛放。
(3)設施結構條件應滿足實驗動物享有表達行為天性的自由。如籠具內宜放置供實驗動物活動和嬉戲的物品,運動場地內宜放置適于實驗動物玩耍、消遣的設施或物品。
2、實驗動物飼養過程的倫理學善待原則
(1)應有同情心、科學合理地編排生產計劃,提出合符倫理學要求的管理措施。
(2)應滿足實驗動物對飲食、飲水的要求,使之不受饑渴之苦。給予的飼料和飲用水,既要充足又應符合國家標準的質量要求。限制實驗動物飲食、飲水必須要有正當的理由。
(3)應給予實驗動物細心的照料。如給予實驗動物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生理狀態下的特殊照顧;當大型實驗動物(指猴、犬、豬等)分娩時,應有人現場監護,防止意外發生。當實驗動物發生疾病時,應采取必要的適宜的疾病防疫措施。
(4)飼養員必須愛護實驗動物,不得戲弄或虐待實驗動物。例如在進行抓取動物等操作時,應方法得當,態度溫和;在日常管理中,應注意觀察動物行為或狀態是否異常。
(5)必須處死實驗動物時,應采取安樂死等人道主義方法。猿類靈長類動物應該贍養善終。
3、實驗動物運輸的倫理學善待原則
(1)應遵守國家和地方有關法規對實驗動物運輸的規定,同時符合國際運輸相關規定。
(2)應遵守安全、舒適、衛生的原則,通過最直接的途徑盡快完成。
(3)應把動物放在合適的籠具里,籠具應能防止動物逃逸或其它動物進入,并能有效防止外部微生物侵襲和污染。
(4)運輸過程中,能保證動物自由呼吸,必要時應提供通風設備。
(5)實驗動物不應與感染性微生物、害蟲及可能傷害動物的物品混裝在一起運輸。
(6)患有傷病或臨產的懷孕動物,不宜長途運輸,必須運輸的,應有監護和照料。
(7)運輸時間較長的,途中應為實驗動物提供必要的飲食和飲用水,避免實驗動物過度饑渴。
四、實驗動物使用的倫理學善待原則
在使用實驗動物過程中,善待實驗動物的核心內容,就是采取各種人道主義的措施避免、減少或減輕對實驗動物造成恐懼、疼痛和痛苦。早在1831年,英國生理學家Marshall Hall就對如何規范動物實驗提出了著名的5條原則,指出沒有明確的限定和預期的結果,不需要進行動物實驗,實驗中應該使動物受到最小的痛苦[1]。倫理學家則提出了實驗不合法認定的原則。任何一種動物實驗都將被認為是不合乎道德,除非實驗者能夠證明該實驗的合理性。應盡量提高被用于實驗的動物的福利,減少動物所遭受的不必要的痛苦[1]。科學家則普遍認為,以科學研究為目的使用實驗動物時,實驗操作者應當負責任地和合乎道德地管理和使用實驗動物。動物實驗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
(1)保證不進行沒必要的動物實驗,只有在用其它替代技術嘗試失敗后才可使用動物進行實驗。
(2)不給動物造成沒必要的疼痛和死亡或不安。
(3)使用實驗動物進行的任何科學研究都必須符合“3R”原則。
(4)動物實驗應符合本國的法律和指導方針。
(5)實驗用動物必須采用統一許可的標準進行飼養管理,建筑設施、籠器具應舒適、安全,同時,要重視動物的社會性及行為需求。
此外,對實驗動物必須愛護,不得戲弄或虐待。保定實驗動物時,應遵循“溫和保定,善良撫慰,減少痛苦和應激反應”的原則。在對實驗動物進行手術、解剖或器官移植時,必須進行有效麻醉。術后恢復期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鎮痛和有針對性的護理及飲食調理。處死實驗動物時,須按照人道主義原則實施安死術。處死現場,不宜有其他動物在場。確認動物死亡后,方可妥善處置尸體。在不影響實驗結果判定的情況下,應選擇“仁慈終點”,避免延長動物承受痛苦的時間。靈長類實驗動物的使用僅限于非用靈長類動物不可的實驗。除非因傷病不能治愈而備受煎熬者,猿類靈長類動物原則上不予處死,實驗結束后單獨飼養,直至自然死亡。
參考文獻
[1] 吳端生,張健.現代實驗動物學技術[M].北京:化學化工出版社,2007
[2] 白晶.動物實驗“3R”原則的倫理論證[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7,20(5):48~50
[3] 邱仁宗,動物的權利與保護[J].書摘,2003,2:79~81
[4] 孫江.從“非人類中心主義”看動物權利的理論基礎[J].河北法學,2009,(27)4:146~150
[5] 唐道林,肖獻忠.動物實驗面臨的倫理問題[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3,16(5):29~32
[6] 楊通進.動物權利論與生物中心主論――西方環境倫理學的兩大流派[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3,9(8):54~59
[7] 黎娟.動物實驗的倫理問題述評[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1(1):76~80
[8] (英)彼得?辛格(祖述憲譯).動物的解放[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4
[9] Peter Singer:Animal Experimentation.Munson R.Intervention and Reflection:Basic Issues in Medical Ethics.6thed.Belmont,CA:Wadsworth,2000
[10] 考林?斯伯丁(崔衛國譯).動物福利[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11] Mike Radford.Animal Welfare Law in Britai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2] 李舒妍.動物福利對我國動物源性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01月
[13] 關于《關于善待實驗動物的指導性意見》的通知.國科發財字〔2006〕398號,2006(見: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07.04:35~36)
[14] 王祿增,王捷,賀爭鳴,等.起草《關于善待實驗動物的指導性意見》草案溯源的探討[J].中國比較醫學雜志,2007,17(8):S38~S41
[15] 宗阿南,鄭志紅,史曉萍,等.探討《關于善待實驗動物的指導性意見》飼育、應用、運輸及相關方面的措施[J].實驗動物科學,2008,25(2):24~25轉67
關鍵詞:魚類生理學;教學改革;比較生理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7-0140-02
《魚類生理學》課程是水產養殖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之一,要求學生既要用文科的方法掌握其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又要用理科的思維去把握生理學的系統理論知識。《魚類生理學》教學體系以魚類的基本結構和生命活動規律為基礎,以魚類的器官系統為主線,主要包括緒論、血液循環、呼吸與鰾、能量代謝與營養、排泄與滲透壓、內分泌等幾部分內容。講述各部分內容間的有機聯系,歸納和總結《魚類生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由于其理論性較強,學習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往往覺得枯燥。因而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開展教學改革活動,以期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1]。
一、比較生理學教學方法的應用
比較是通過若干類似現象的對比,找出它們在某一方面的相同之處的方法。比較法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同類知識點的比較,比如某一生理機能各發展階段的比較。另一種是不同類,但又有相關性的知識點的比較。比較法教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順序比較法,即教學內容前后有聯系的部分相互比較,如某一生理功能各發展階段的比較;另一種是對照比較法,把要學習的兩種內容加以對照比較[2-3]。比較能使兩個相似又不盡相同的事物個性突出、形象鮮明、避免混淆。故而教師在講解這些內容時,應指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注意分析比較它們的區別與聯系。例如視錐與視桿細胞、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它們的功能特點對應,又恰好大致相反,宜列表對比。再如排尿反射與排便反射過程大致相似,應對比它們的不同之處,聯系在一起理解與記憶[2-3]。比較法在教學中的應用需要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生理學的各章中都有許多內容可采用比較法教學,如機體調節的方式、細胞膜物質轉運的方式、不同細胞動作電位的比較等。在比較方法上先從表現形式上進行分析比較,引導學生要善于觀察。為了確定所學內容與比較對象的異同點,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將所學內容進行分解,區別其特征;同時,又要把兩者相應部分相聯系,確定哪些方面是相同的,哪些方面是不同的,通過比較有關內容的異同點,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4-5]。例如,比較魚類與高等哺乳動物循環系統的異同。依照“結構—功能—調節”的生理學思維主線來比較:高等哺乳動物的循環系統的結構是兩心房,兩心室,閉鎖式雙循環;氣體交換場所是肺泡;而魚類的循環系統的結構特點是一心房,一心室,閉鎖式單循環;氣體交換場所是次級鰓瓣。功能方面,二者是一致的,目的都是從外界獲取氧氣。但由于空氣和水是兩種理化性質迥異的介質,高等哺乳動物和魚類獲取氧氣的途徑大相徑庭。魚類對水體中氧氣的利用效率更高。調節方面的相同之處在于,二者的循環系統都受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雙重支配,不同之處在于,魚類由于水中氧含量相對較低,且變化幅度大,因而對缺氧和運動具有更敏感的調節方式。觀察是比較的前提,分析和綜合是比較的基本過程和組成方法,所以,通過比較法教學可幫助學生提高觀察、分析和綜合能力。例如細胞膜的物質轉運功能,要掌握細胞膜物質轉運的形式,比較各種形式轉運方式的特點,運用所學知識說出O2、CO2、葡萄糖、氨基酸、Na+、K+等的轉運。比較同樣是Na+、K+,為什么同時有兩種運輸模式,易化擴散和主動運輸?再以心肌電生理特性為例,要求學生復習神經細胞動作電位,預習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在此基礎上,將神經細胞和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的曲線圖展示給學生,首先從表現形式上進行分析,歸納出以下結論:(1)動作電位均包括升支和降支,但前者基本對稱,后者不對稱;(2)心室肌細胞復極化時間長、過程復雜。其次,從生物電產生機制上進行比較,探討神經細胞動作電位的升支和降支產生的原因,然后討論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的分期及產生機制。通過以上比較使學生認清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的要點,并且能正確認識不同類型細胞生物電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以此保證系統知識的連續性,防止相關知識的混淆。比較生理學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過程還能夠迫使教師挖掘自身教學潛力,注重師生互動,以期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綜上所述,比較法可幫助學生找出學習和研究對象的特征和異同點,較易突破難點,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因此,比較法是行之有效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二、教學改革實施效果討論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需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注意觀察他們的反應,及時反饋與矯正,既注重“教”又注重“學”,教與學積極密切的配合,教學質量才得以提高。實施比較法教學過程還要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創造性思維是指突破傳統思維定勢,以新穎的思路來闡明問題,解答問題的思維方式。《魚類生理學》是研究魚類生命現象,特別是從技能整合的角度來探討生命活動規律及其調節的基礎理論科學,是生命科學領域高素質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理論。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加強互動,充分運用“比較法+創造性思維方式”聯系“教”與“學”兩個環節,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片、面的理解和串聯。思維能力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環節。首先要培養科學的學習方法,正確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其次還應有意識地采用多種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6-7]。而創造性思維是整個創新活動智力結構的關鍵,是創造力的核心。例如,由于學生對高中物理伏特原電池原理非常了解,課堂上結合生理學的一些典型實例,如:伽爾瓦尼和伏特在科學史上非常有意義的一場學術爭論,伏特認為蛙腿肌肉收縮類似于“雙金屬電流”,應歸屬物理現象;伽爾瓦尼則認為生物體存在生物電現象。這就是著名的伽爾瓦尼和伏特的爭論。由此打開了電生理學的大門,證實了生物體生物電現象的存在。伏特電池由此問世,促進了科學的發展。通過這樣的實例讓學生懂得每一種科學理論的誕生,都需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把握事物本質的洞察力,對問題鍥而不舍的精神。此外,還采用啟發式——引導式——討論式的“比較”教學方法,創造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情景,提出思考性問題,鼓勵學生全方位、多角度獨立思考,大膽猜測、大膽提問。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進取。在教學過程中實施比較法還有助于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由于長期傳統的應試教育,教師習慣于生硬地灌輸知識,把學生當作貯存知識的容器,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框定了學生思維。而在生理學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及內容多,如基本概念、生理功能特點、生理意義、調節等。如用傳統的填鴨式方式教學,給學生思維和想象的空間很少,這樣就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比較法的思維方式,求新、求活,針對某一問題多提疑問、多思考,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對問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挖掘學生創造潛能,使學生在學習中動腦,思考中發現和發展思維,使學生懂得在生理學課程學習中不僅能學好生理學,而且用這種潛在無形的獨創性和探索精神會創造更大的價值[8]。
21世紀高等學校的教學面臨著全新的挑戰,教學方法、教學理念以及學生對教師授課水平的認知評價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只有不斷鉆研,實施教學方法改革和創新,實現高信息量、高效率、高標準、高層次管理,有效改進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最終使整個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甚至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才是未來教學發展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曾嶒,李琦.水產養殖專業本科生理學教材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1(4):384-387.
[2]李麗.比較法在生理教學中的應用[J].大同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00,(1):53-54.
[3]江海平.類比推理對培養生物學科人才創新思維的作用[J].生物學雜志,2005,10(5):54-56.
[4]孔玲,曹愛民.淺談多種教學方法在生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等醫學教育,2002,(1):121-121.
[5]賀蔭萍.從實用性人才的培養談生理教學改革[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00,22(1):43-44.
[6]廖芳.淺談多種教學方法在生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等醫學教育,1999,17(增刊):48-49.
[7]魏智清,張振漢,陳如熙等.動物生理學考試改革的實踐與深化[J].寧夏農學院學報,1999,20(1):69-72.
除了做菜,它還是一種傳統藥物,在亞洲、非洲、南美,它都有許多“傳統藥用”。榨成汁或者磨成粉也是常見的用法。此外,用苦瓜的莖和葉子泡制的“苦瓜茶”,有不少的追隨者。
在各種傳說的藥用中,降血糖大概是最有號召力的一種。除了民間傳說,也有許多人用科學試驗研究過這種用途,一些體外實驗和動物實驗也支持了這一作用。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苦瓜提取物中有物質在化學結構上類似胰島素,也顯示了與動物胰島素類似的功能。于是,它們甚至被稱為“植物胰島素”。
于是“苦瓜降糖”似乎有了現代科學的證據支持。曾經有新聞報道,一位貧窮的母親沒錢醫治,知道了這個說法后天天吃苦瓜,總共吃了幾百根。
新聞中沒有說這位可憐的母親是否“降糖”成功。對于醫學來說,個案并不能證明結論,這種做法是否靠譜還是需要臨床試驗來檢驗。
經過試驗,研究者認為“有比較好的科學證據”說明“苦瓜對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水平是有效的”。不過,研究者認為這些數據還不足以“推薦用苦瓜來控制血糖”。
苦瓜籽中還提取出了一種蛋白質,在體外實驗中顯示了抗病毒(尤其是艾滋病毒)和抗腫瘤的活性。人們不會吃苦瓜籽,所以這一個發現也就只對藥物研發有價值。
苦瓜的含水量很高,100克鮮苦瓜中有94克左右的水,只有大約6克的干物質。這6克之中,有大約2克膳食纖維,算是非常高了。上海交大的一位教授宣稱用苦瓜來調節腸道菌群,從而實現了減肥,或許與這些膳食纖維不無關系。
這些試驗說明苦瓜“很可能”有一些功效。假如沒有安全方面的擔心,那么苦瓜的這些“功效”至少“聊勝于無”。
然而,科學研究從來不會報喜不報憂,苦瓜的一些成分顯示了“毒性”。比如,其中的凝集素會抑制小腸壁上的蛋白質合成,從而出現一些胃腸不適的癥狀。
苦瓜還有引發“蠶豆病”的可能性。有一些人先天缺乏一種叫做“葡萄糖六磷酸脫氫酶”的蛋白,這樣的人如果攝入一種叫做“蠶豆嘧啶葡糖苷”的物質,就可能引發連串反應,導致溶血發生。中毒癥狀有乏力、頭暈、腸胃不適、嘔吐以及血尿等,嚴重的甚至會死亡。這種物質在新鮮蠶豆中含量比較高,一般中毒也都是由蠶豆引發。在苦瓜中也發現了它和凝集素的存在,不過都主要存在于苦瓜籽中。或許是人們吃苦瓜都不會吃籽,所以也沒有見過因此中毒的報道。
苦瓜對生殖能力的影響比較嚇人。有試驗每天給狗1.75克苦瓜提取物,60天之后,公狗失去了能力。而在另一項研究中,每天喂老鼠苦瓜葉子榨的汁,結果母鼠的懷孕率從90%下降到了20%。而一種分離出來的苦瓜素則使得懷孕老鼠中止了妊娠。也有苦瓜汁使懷孕兔子宮腔積血以及死亡的報道。
作為一種“天然產物”,苦瓜生來不是給人類治病或者害人的。不管是植物胰島素、凝集素、苦瓜蛋白,還是膳食纖維或者維生素,都是它的一部分。不管是“降糖”“減肥”還是“殺精”“避孕”,都有可能存在于它的身上。
關鍵詞:中藥藥效;臨床實踐;研究;意義
1中藥藥效在臨床醫學中的研究
中藥藥效在臨床醫學中的研究是中醫中藥在臨床應用研究的首要條件,中藥,無論是復方還是單味,其方法和物質基礎都不同于西藥,由于中藥的成分復雜,可通過多個途徑整合而返回作用,在藥效上也呈現多樣性,而中藥藥效的臨床特征以及藥效的研究技術發展也正體現了我國中藥的不斷發展和變化。
1.1中藥藥效臨床研究特征 ①中藥藥效臨床研究要以中藥理論為依據。中藥藥效是要根據中醫藥物的臨床應用為基礎的,對病癥進行辨證施治,藥物的配伍以及復方制劑必須要經過臨床驗證,并且有明確的功效以及適應范圍,針對藥物的特殊性以及用途,作針對性的藥效研究。例如中國中醫自古講究以"證"為基礎,辨證論治,強調證、法、方、藥之同的嚴格聯系及辨證分型,所謂"方從法出,法因證立",對于不同的病癥采用不用的處方配伍。②中藥藥效必須體現中醫用藥的特點,中醫以辨證論治為基礎,而且具有多方兼顧,調理周全的特點,但是由于中藥的復發成分比較復雜,制劑穩定性差,難于控制,其藥理研究及結果分析更為困難。而對中藥藥效的研究,對中藥制劑以及復發的改進和研究也提供了中藥的條件,對中藥研究水平及國際地位的提高,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此外,中藥藥效也體現了中醫在臨床應用中的理論基礎,治病看病癥是中醫首要條件,中醫的"證"是疾病的致病原因,癥狀、病位以及病邪的重要概括,在臨床上,通過"望聞問切"及患者的主觀感受來判斷[1~3]。
1.2 中藥藥效研究技術的發展 中藥藥效的臨床研究是在中藥藥物學在臨床應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這是中藥藥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藥藥效的的實現一般是通過實驗室研究,在動物或是其他類型的器官、組織、細胞、分子、基因水平等模型的基礎上,或者是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總結整合而成,多采用整體和個體進行綜合性的總結和實驗,來表明中藥藥物對機體的作用以及反作用,對疾病的防治療效,從而不斷擴展中藥的應用空間。
隨著世界醫學的融合和發展,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和影響,相關的現代儀器設備開始應有于中藥藥效臨床研究中,如生物學,化學,病理生物學,電泳技術、血清藥理學、組織培養技術等方法和技術開始于中藥藥效學相互滲透,中藥藥效學正由宏觀開始走向微觀發展。
2中藥藥效在臨床中的重要意義
2.1中藥藥效研究可提高中醫藥學水平 中藥復方是我國中醫用藥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通過對臨床中藥藥效的分析研究可以更好的尋找能代表中藥的總體藥效最佳成分以及氣配比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藥效研究可以揭示中藥復方的作用特點、作用機理、組方配伍理論的現代科學基礎,可賦予傳統的中醫藥理論以當代科學的內涵,提高中醫藥學水平。
2.2中藥藥效研究揭示中藥臨床多樣性應用 中藥藥效的研究正日益成為國內外藥學界的焦點,中藥作為我國傳統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物質基礎和西藥有著本質的區別,一般來說,中藥無論是單味還是復方,都不是單一的化合物,其物質群是按照中醫理論進行的科學配伍,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多效性,例如人參因含有人參皂甙類、脂肪酸、揮發油、氨基酸、糖類、黃酮、維生素、核苷及其他堿基等物質,具有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循環系統、血液和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多方面(靶點)功能,這不是單一的某一藥物的成分所能夠達到的。
2.3有利于發現中藥新用途及優化中藥制劑 中藥藥效一般直接作用于動物或者是人體的全身,如果用藥周全,實驗合理,往往會發現一種中藥對人體的多個系統有療效,不是單一的只針對一個觀測指標,這對于臨床研究發現藥物的新作用新用途以及優化中藥復方和制劑都是非常好的啟迪,如果將這種臨床藥效實踐加以驗證,那么,一種藥物多種用途便可應運而生,而且由一種處方可以通過不同制備工藝研制成要,臨床效果也會大大的不同,因此,藥效的臨床研究是優化中藥制備工藝的重要手段。
綜上所述,對中藥藥效的臨床研究是辯證看待中醫中藥學的重要方法,藥效也是檢測中藥療效的唯一標準,中藥是藥效的基礎,藥效臨床研究是中藥的延伸和實踐,同時,又進一步檢驗中醫藥學理論,這也正是中藥藥效與中醫藥的密切關系所在,只有深入研究中藥藥效在臨床中的實踐,才能對中醫藥學的安全性、有效性作出科學的評價。
參考文獻:
[1] 王四旺,等主編.《中藥藥效的研究和評價》[M].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關鍵詞:生物化學 生物教育 教學方法 重要性
生物化學是一門運用化學的方法和理論研究生命物質的一門生物學科。其任務主要是了解生物的化學組成、結構及生命過程中各種化學變化。從早期對生物總體組成的研究,進展到對各種組織和細胞成分的精確分析。在其研究范圍中,也融入了物理學、生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及免疫學等理論和技術,而且與其他醫學學科有著廣泛的聯系與交叉。因其研究內容比較深奧抽象,發展的也比較快,所以學習難度比較大,是一門比較難學的基A課程。生物化學的很多知識與現實生活有密切的聯系,對于高師學生畢業之后發展十分重要,因此對于這門課程的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生物化學的學習內容
在我校高師生物教育課程中,生物化學這門課程往往被安排在大二學習。在這個時間,學生們已將掌握了一定動物學和植物學的基礎知識以及實驗的基本操作方法,所以在這個時間段學習這門課程對于學生來說更容易掌握。但是由于下學期學生們要進行教育實習,很多學生會認為它只是一門生物教育的必修課程,其與今后的職業和教育實習關系不大,在考試前突擊應付考試就可以了。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在教學中時刻強調生物化學這門課程的重要性,既要考慮教材知識的學習,又要注重新知識的拓展,聯系生活實際,提高學生們對這門課程的關注度。
生物化學作為一門必修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可以分為四個部分:1.生物大分子。這是生物化學內容的第一部分,介紹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核酸的結構和功能、酶的催化性質及在醫學上的應用。在教學中要強調這些基礎知識在生命科學中的意義。2.代謝及其調節。包括糖代謝、脂質代謝、生物氧化、蛋白質分解與氨基酸代謝、核苷酸代謝等。3.基因信息的傳遞。介紹DNA生物合成與修復、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細胞信號轉導等。4.專題篇。包括血液與生物化學、肝與生物化學、維生素、水與無機鹽代謝、酸堿平衡、分子生物學常用技術原理及應用。以上是生物化學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我們要重視其內在聯系,重視基礎知識,重視內容的銜接。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教師的授課形式要從講述課本內容轉變為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提高生物化學這門課程的學習效率。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現總結幾種對于生物化學教學較好的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是處于教師講解和學生思考之間的一種活動形式,也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采用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能使學生原本閉塞的思維活躍起來,形成探究的欲望,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在中國,“啟發”一詞,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式教學的關鍵在于設置問題情境。觀察問題,尋求多種解題思路使學生的思維迅速活躍起來。這樣有效的提高了教學效率。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物學科是具有活力的學科,僅僅依靠課本和老師的講述,學生們很難體會到它的生動及活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將抽象的知識點與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影像等多種媒體信息整合起來,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按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人的認識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與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產生的,必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獲得有效的認知,這種主動參與性就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討論式教學法強調在教師的精心準備和指導下,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通過預先的設計與組織,啟發學生就特定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生物化學涉及許多復雜的化學結構和化學反應式,尤其是對于三大營養物質代謝這一部分,既相互聯系,又存在本質性的區別。針對這一問題,可以針對現實生活中的病例討論其聯系與區別。例如:給酮血癥的動物適當注射葡萄糖后,為什么能消除酮血癥?課堂討論以小組為單位,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通過這種方式為學生梳理出了解答問題的不同路徑,以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辯論和思考,幫助其得出自己的結論。
三、加強實驗教學,理論聯系實際
教學實驗是生物化學這門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根據教學目標而組織的教學活動,是科學實驗在教學過程中的典型化的重現。通過實驗教學,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基本理論的理解,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試驗教學在生物化學學習中應該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現實教學中,往往因為試驗條件不足,限制了學生動手探究知識的機會。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加強試驗教學,這樣培養實際工作能力、協作精神及民主討論的科學作風。
近年來,很多生物學教師在生物化學科研方面都取得了進展,通過實驗課,教師可以把新的科研成果分享給學生。這樣不僅使學生接觸到了最新的技術,又可以促進教師繼續創新研究。科研促進教學,教學問題在科研中得以解決,相輔相成,這也是我們教師一直追求的目標。
總之,生物化學的內容在不斷的更新,除了要參考一定的權威性教材外,還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與時俱進。教師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學生應端正自身的學習態度,重視生物化學的學習,這樣才能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適應時展需要的合格生物教師。
參考文獻:
[1]王艷君,陳盛.生物化學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J].生物學雜志,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