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文化中的餐桌禮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文化;風俗習慣;座次差異
聚餐成功的關鍵不僅取決于飯菜質量的好壞,而且取決于聚餐的氣氛,在聚餐中客人們可以互相交談,相互理解,因此就要安排合適的座次。不管是正式宴會還是家庭聚餐,安排恰當的座次都非常重要。合理安排座次要考慮性別、年齡、職業、客人的地位以及客人與主人的關系。由于文化及風俗習慣的不同,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座次也存在差異。
一、中西方餐桌座次差異產生的原因
餐桌的座次反映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體現出人們的社會地位及背景。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其影響因素有自然環境、、科學和經濟發展狀況、政治體系以及地域風俗習慣。這些因素也是中西方座次差異的主要原因。
中國自古就非常注重禮儀。各種禮儀也反映出社會成員的地位。在中國封建社會,婦女地位較低,在一些大的家庭聚餐中婦女不允許在餐桌就坐。然而在西方法律維護國家和社會的穩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男女社會地位也是平等的,體現在座次上也亦如此。中國的社會以家庭為基礎,崇尚孝順感恩父母,因此在中國家庭中父母擁有絕對核心地位,因此年長者或家庭地位高的人居首席。與中國家庭不同,西方推崇獨立自主的家庭觀念。在這種家庭觀念的影響下,孩子和父母可以平等的討論問題、交換意見。在西方餐桌座次中,位居首席的不是年長者而是主要客人,即使有時主要客人為年輕人。西方的餐桌座次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宮廷禮儀。那時,座次反映了人們的階層和地位以及在宮廷從事的職務。
二、國際慣行的餐桌座次
盡管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存在餐桌座次差異,國際上也有慣行的餐桌座次禮儀。男士不能先于女士入座,要等女士和老人落座后方可入座。入座時男士應照顧女士和老人入座。離主人坐得越近的客人社會地位越高,客人的座次高于親友的座次,年長者高于年輕者,國際友人高于本國客人。
三、中西方不同場合餐桌座次的差異
年長者或主要客人不一定總是坐主位,在特定場合中,誰是核心誰位居主位。因此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座次安排。由于文化背景及風俗習慣的差異,在不同的場合中中西方的餐桌座次也存在差異。
(一)大型家庭聚會或正式宴會中西方餐桌座次差異
在正式宴會中,最好在邀請卡或座位席上清楚的標明姓名及座次,入席時由邀請方中的一人引領,這樣客人才能順利的找到位置落座,避免尷尬,同時也會為這次宴會留下美好的印象。
西方古典的餐桌座次要求極其嚴格。男女客人應該一男一女交叉而坐,夫婦包括主人夫婦不能坐在一起,兄弟姐妹、母子、父女也不能鄰座。已經相互認識的客人不能安排在一起。外國客人應該被安排在能用其語言溝通的客人旁邊。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使客人們更好的交流溝通,結識更多新的朋友。在西方餐桌座次中藝術家擁有較高的特權,許多邀請者會給他們安排比傳統的等級座次更高的席位。總之在安排座次時要考慮客人們之間更好的相互融合,要將那些對彼此很感興趣并且有共同話題的客人安排在一起,使宴會的氣氛更加愉悅。具體的西方傳統餐桌座次為:地位最高的男客人通常坐在女主人左邊,地位最高的女士坐在男主人的右邊,地位次之的男士居于女主人的右邊,而男主人的左邊坐地位次之的女士。以此按照客人的身份來安排座次,男女叉開而坐,女士的位置地位通常高于男士。
現在中國正式宴會的餐桌座次也有一些發展演變,一方面繼承了一些傳統禮節,另一方面也借鑒了國際的禮儀文化。中國餐桌座次主要遵從四個原則:居中為上、以右為上、面門為主、各桌同向。“居中為上”是指許多桌子擺放在一起時,位于中心的桌子居主位,主要客人應坐主位桌。“以右為上”意思是一張桌子上右邊的位置地位高于左邊。“面門為主”即面朝門的座位是主位,首要客人應坐于此位。“各桌同向”是指每張桌子的主位朝向相同。具體的餐桌座次為:首要客人居于主位面朝門,女主人坐其左邊,男主人坐其右邊。當邀請方有人地位高于首要客人,地位高者居首位,主人坐其左邊,首要客人坐其右邊。
(二)小型家庭聚會或非正式聚餐中西方餐桌座次差異
西方在小型家庭聚會或非正式聚餐中座次的要求不是十分嚴格。主要原則是便于客人相互更好的交流,認識新朋友。男士和女士通常花插坐。長方形桌子主人夫婦一般坐在朝門的桌子末端,年輕人位于桌子尾部。如果有新認識的情侶不愿分開坐,可以向主人提出。小孩子最好在有老人的監護下另外安排一桌。
中國在小型家庭聚會或非正式聚餐中座次是,年長者居于面朝門首位,其他人以家庭為單位分別坐在年長者兩側,地位越高的人離首位越近,年輕者一般位于桌子末端背對門而坐。也有一些家庭聚餐中,男士喝酒,因此男士坐一側,女士坐一側,分別位于首位兩側。
四、中西方餐桌座次比較
通過對不同場合中西方餐桌座次差異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點:
(一)西方餐桌座次中女士地位較高,男士會先等女士落座后方可入座
座次以左為上,首要客人應坐在女主人左邊,并照顧她落座。而在中國餐桌座次中,男士的座次地位較高于女士。
(二)首要客人在西方餐桌座次中居首位,即使有其他客人比首要客人年長
然而中國餐桌座次崇尚尊老,年齡最長者或地位最高者通常坐在首位,遵從“貴賤有等,長幼有序,貧富輕重皆有稱”。
(三)中國的餐桌座次中,夫婦雙方挨著坐在一起
而西方正式宴會中,夫婦不能鄰座,男士和女士交叉而坐,地位高的男士位于女士左邊。
五、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人崇尚簡單自然。一些復雜的餐桌座次也隨著時間慢慢消失,而在一些場合也會有新的座次產生。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推進,在跨文化交際中,為了避免尷尬和誤解,人們通常會遵從國際慣例上的餐桌座次。我們應該了解中西方餐桌座次差異,掌握國際通行的餐桌座次,才能在宴會中合理安排客人,使宴會氣氛更加愉悅,客人也可以更好的相互交流,才能最終達到交際目的。
參考文獻
[1] 鐘敬文主編.中國禮儀全書[M].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
[2] 刑世杰主編.中華禮儀全書[M].長春出版社,1992.
[3] 薛明揚主編.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冊)[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4] 陸世澄著.德國文化與現代化[M].遼海出版社,1999.
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作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范稱為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加強道德實踐應注意禮儀,使人們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告別不文明的言行。
談吐作為一門藝術,也是個人禮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禮貌:態度要誠懇、親切;聲音大小要適宜,語調要平和沉穩;尊重他人。一般用語為表示尊敬和禮貌的如“請”、“謝謝”、“對不起”,第二人稱中的“您”字等。初次見面為“久仰“很久不見”“久違”;請人批評為“指教‘;麻煩別人稱”打擾“;求給方便為”借光“;托人辦事為”拜托“等等。要努力養成使用敬語的習慣。現在,我國提倡的禮貌用語是十個字:“您好”、“請”、“謝謝”、“對不起”、“再見”。這十個字體現了中國文明的基本的語言形式。
怎樣才能使我禮儀洋溢在美麗的校園呢?首先,我要著裝得體,符合我是學生身份,體現出新世紀學生蓬勃向上的風采,因為儀表、儀容、儀態可以讓人一看便知道你的修養。升旗儀式,最為莊嚴。這凝聚了文明與熱血的國旗,在禮儀的包圍中更顯得鮮艷。此時此刻,國旗下的我顯得更加嚴肅認真、精神飽滿、高唱國歌,不負于“禮儀之邦”這個美譽。課堂禮儀對老師的教學影響很大,它直接關系著我們一個班的榮譽和凝聚力,體現這個我們班的班風班貌。校園禮儀就更重要了,下課后的休息時間,不隨地吐痰、亂扔紙屑、不拿粉筆頭玩、上下樓梯一律右行,見老師和客人要用普通話主動問好。我還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和一切設施,不穿越綠化帶,愛護清潔衛生,服從老師管理和接受值日同學的批評勸阻。受到老師的幫助,應主動誠懇地說謝謝。同學之間也離不開禮儀,它就像油,使粗糙的磨擦消跡,如果有矛盾,多進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寬容待人。培養較強的協作精神,這樣使班級更團結,友誼更深厚。
禮儀文化建設對企業形象和企業素質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健全的禮儀文化建設是適應現代信息時展的需要,禮儀文化建設在企業的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所以進行禮儀文化建設可以形成良好社會風氣。
關鍵詞:傳統禮儀文化;大學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徑
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1]由此可見禮對促進個人發展、社會和諧起著關鍵作用。良好的禮儀修養是大學生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盡管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相比過去有了明顯的提高,但遺憾的是,部分大學生禮儀素質水平較低,依然存在著不知禮,不守禮的現象。“大學生公交車不讓座案”、“課堂侮辱老師案”、“老人摔倒不扶案”等案例的出現讓我們感到詫異的同時也感到難過,然而這些并不是偶然事件,大學生在學校里遲到曠課;在家庭中不尊敬父母;在公共場合里大喊大叫、不排隊的現象層出不窮。這就迫切需要我們將傳統禮儀文化融入到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來,提高大學生的禮儀素養。
一、傳統禮儀的概念
禮儀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這一時期的禮儀并不完善,較為籠統和粗糙;夏商時期進一步發展,夏禮的忠孝之道已基本形成,并較多的出現在文字記載中;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成型,經過周公、孔子、荀子等人的不斷探索和創造,對禮儀的系統化闡述逐漸成熟,形成“以禮治國”的理念。魏晉南北朝時期,禮儀在制度化和規范化方面發展迅速;唐朝時期,編制禮儀和制禮活動達到;元明清時期是禮儀文化發展的衰弱期,“禮”作為一種統治手段暴露出、殘暴的缺點。傳統禮儀文化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有了屬于自己的內涵和外延。
(一)傳統禮儀的內涵
禮儀一詞,最早出自《詩經》:“為賓為客,獻酬交錯。禮儀卒度,笑語卒獲。”[2]這里的禮儀主要指的是行禮的儀式。而真正對禮儀的內涵下定義則是在《禮記?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在這里,“禮儀”[3]是用來確定人際關系的親疏遠近,判定各種社會現象之間存在的疑難問題,辨別人與人的異同差別,判斷事情正確與否的準則,這與我們現代對禮儀的理解差別不大。當代學者對于傳統禮儀的內涵的定義具有代表性的有:彭林先生認為“中國的禮是儒家文化體系的總稱。”[4]陳戍國認為“禮是現實生活的緣飾化。”李安宅認為“‘禮’是人類學上的‘文化’,包括物質與精神兩方面。”[5]楊志剛認為“‘禮’是以禮治為核心,由禮儀、禮制、禮器、禮樂、禮教、禮學等諸方面內容融匯而成的一個文化叢林。”[6]
(二)傳統禮儀的外延
微觀來講,在文化層面上,禮儀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三個方面。制度文化體現在禮儀文化在規范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制度;精神文化體現在禮儀所蘊含的豐富思想價值,包括禮儀文化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操等;行為文化體現在外在的禮儀形式。從禮儀文化所涉及的不同內容看,禮文化的結構包括禮儀文化、禮樂文化、禮治思想、禮法觀念等。[7]宏觀來看禮儀文化的結構可分為外在的禮儀和內在的禮義,禮儀通過具體的表現形式規范社會秩序、道德規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秩序等,禮義則是禮儀文化思想意蘊的體現。
二、 傳統禮儀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寶庫
傳統禮儀文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文化資源以豐富教育內容,提供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以增強教育的效果,提供濃厚的禮儀氛圍以優化教育環境,充分發揮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寶庫的作用。除此以外,也起著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作用。
(一)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有世界觀、政治觀、人生觀、法制觀、道德觀教育。這些內容主要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基本原理》等政治公共課的形式體現出來,教學方法也是以理論灌輸為主。隨著當今社會科技的發展和人們思想的活躍,這種照本宣科的理論灌輸已經不再是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手段。提高高校大學生道德教育效果的有效性,還應該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讓大學生真真正正體會德育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例如,可以將傳統禮儀教育與道德觀教育相結合,傳統禮儀文化中的對待長者的禮儀規范,對于大學生尊敬師長的思想教育有重要意義;禮儀文化中對待同輩和幼輩的禮儀規范,對于大學生團結同學、愛護幼者有重要價值。思想決定行為,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思想。所以說,良好的禮儀行為要求可以規范大學生的言行,潛移默化的對他們的思想產生影響,這對于大學生陶冶道德情操,培養道德品質,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觀有重要意義。因此,將禮儀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去,可以擺脫傳統的理論說教,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的生動性。
(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高校課堂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教育者借助政治公共課進行“滿堂灌”,讓當前的大學生不知道如何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明顯脫節。禮儀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實踐性的內容,能夠從思想和行為兩個方面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可以擺脫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與生活脫節的弊病。大學生在學習了傳統禮儀文化知識后,在思想上會形成一個大體的禮儀文明標準,并自覺的將這一標準與日常生活的事情相對應,通過行為表現出來。這一過程的不斷循環和延續,會不斷完善和加固大學生頭腦中的禮儀文明標準,進而無形中提升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
“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8]馬克思這句話,說明了人的思想和觀念是對外界環境的反應。優化高校德育環境,有利于塑造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并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指的是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對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傳統禮儀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優化德育環境,發揮德育的滲透功能。
首先,傳統禮儀文化能優化社會環境。社會是人們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社會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了人們思想道德素質的狀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網絡的出現,道德滑坡、行為失范、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以及網絡高科技犯罪等社會問題的日趨嚴重。而禮儀文化則提供了處理人際關系和人與社會關系的方法,為優化社會環境,促進社會和諧創造條件。[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傳統禮儀文化中處理人際關系的原則;在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時,主張“和而不同”,在差異中找到相同點,以此來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實現社會和諧,這也是傳統禮儀文化的精髓。
其次,傳統禮儀文化能優化校園環境。大學生進入大學后,校園成為他們學習和成長的主要場所。良好的校園德育環境能夠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認知起積極的作用,提供正確的人生引導。傳統禮儀文化對于校園環境的優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1.禮儀文化活動的全員參與。高校舉辦成人禮、禮儀風采大賽等活動,這些活動有利于受教育者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也有利于帶動這個學校的禮儀文明之風,使每位同學都能受到傳統禮儀文化的熏陶。2.“禮”的建筑、雕塑、名言等實物展示。“禮”的雕塑或者名言能夠傳承中華傳統的禮儀文化,展示禮儀文化的獨特魅力,成為校園德育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促進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在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報告中,指出:“文化建設要構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傳承體系。”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當前階段乃至以后發展的重點。近年來,隨著我國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化,大學生不斷受到外來的多元文化的影響,對國外的一些流行時尚、禮儀盲目追求,認為就餐拿刀拿叉就是時尚,用擁抱代替鞠躬。高校應該是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大學生進行禮儀教育,讓大學生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國是文明之邦、禮儀之邦,禮儀和良好道德修養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明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產生和發展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全過程。而禮儀的完善和發展同樣也促進人類社會能夠得以不斷健康向前發展。對大學生進行禮儀教育,讓學生全面地系統地了解和掌握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更好地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培養崇高愛國情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三、 傳統禮儀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徑
傳統禮儀文化是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寶庫,在現實中,當代大學生也面臨著禮儀教育“缺位”的現狀,這就迫切要求我們采取可行措施將禮儀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為人師表,提高教師禮儀素養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10]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也提到要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示范作用。一方面,以人格來培養人格,以靈魂來塑造靈魂是高校教師的職業特點,教師符合禮儀的言行舉止和工作作風被大學生所觀察和學習,必然有助于他們修正自己的言行,引導學生按照禮儀規范的要求學習、生活、工作,處理好人際關系,使學生具有較高的禮儀素養;[11]另一方面,禮儀的目的也是為了維護、體現人的尊嚴,高校教師禮儀素養的核心是對大學生的尊重和關愛。因此,禮儀不僅是高校教師自身良好職業道德修養的表現,而且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成為一種重要的教育影響力量。所以作為高校大學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自己在高校禮儀教育中的責任,不斷加強自身的禮儀素養。這具體包括兩方面的措施:(1)主動學習禮儀文化知識與規范,先當學生后當先生。教師要想更好的對學生傳授知識,教育學生,就要先學習相關的知識和技能。(2)提高自律意識,具備“慎獨”精神。在平時的生活和教學中都要嚴格要求自己,無論空間如何變化,都要恪守禮儀規范,并自覺踐行。
(二)知行合一,改進課程體系
知與行的結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體現,也是禮儀文化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學者主要通過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所以要想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必須對教學體系進行改進。由于禮儀文化的理論與形式的知識體系龐大,內容復雜,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尤為講究,可遵循禮儀文化思想并重和促進禮儀行為養成與道德修養提高相結合的原則進行安排:(1)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有針對性。要針對當前大學生禮儀缺失現象選擇相應的內容進行教育和行為訓練,以幫助學生矯正禮儀失范行為。多增加禮儀文明意識、具體行為規范的踐行方面的教育內容。(2) 教學內容既要體現思想道德修養內容,又要使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興趣需求。一方面要選擇有利于思想道德文化修養和個人禮儀行為培養的禮儀文化內容和形式安排教學活動,起到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的效果。比如參加曲阜祭孔大典活動,學生身處祭孔大典的情境中會有感同身受的感覺,目睹祭孔的禮儀流程,并自覺接受儒家禮儀文化的熏陶,從而起到了增強教育效果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根據學生的興趣調整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需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社會越來越開放和多樣,大學生對于禮儀的需求也逐漸趨向于實用性,交通禮儀、面試禮儀應運而生。這就需要我們在加強傳統的禮儀文化教育的同時加入實用性的禮儀教育,尋找傳統禮儀與現代社會的契合點。
(三)教導有方,革新禮儀教育方法
禮儀文化課程是集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禮儀實踐教育于一體的學科,具有很強的跨學科性特點,因此要使當代大學生具有良好的禮儀素養和道德修養,必須在教學方法上有所創新。一方面,要運用多樣性的教學方法,盡量避免單一的理論灌輸。具體教學方法有:問題教學法、情境體驗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其目的是幫助學生對教學內容更好的理解,變難點為易點;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孔子有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12],其大意是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不要急于給予他解答,而是啟發他主動思考。因此,在開展禮儀教育時,要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并適時給予他們啟發;在課程的考核方面,除了傳統的筆試考試外,還要增加實際操作的考試。因為促使學生將所學的禮儀知識外化是禮儀教育的理想效果,這也表明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良好效果。
(四)潛移默化,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13]這句話闡明了人與環境具有互動的關系。這種關系決定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除了受生理因素的影響之外,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成長環境的影響。因此,傳統禮儀教育要想真正走進高校,必須要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而校園環境作為高校禮儀教育實施的主要空間,在整個外部環境中處于核心地位。一方面,完善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淘汰老舊教學設備,完善圖書館館藏,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學校廣播電臺進行禮儀教育宣傳,也可利用新媒體的形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圖片、視頻、音頻進行禮儀教育。但這個過程需要堅持適度原則,量力而行,避免學校大改大建,華而不實。另一方面,塑造校園精神環境。校園精神環境具有很強的價值導向作用,多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對學生的禮儀素養和道德素質進行影響。精神環境的營造方式主要包括:普及校歌、校訓,使人人都會唱校歌,人人都會說校訓;在學習和生活場所懸掛名人名言,禮儀文明標準示范圖;善于利用成人禮,升旗儀式等儀式活動進行禮儀文化教育;開展關于禮儀文化的校園活動,寓教于樂。
(五)與時俱進,創新傳統禮儀文化
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中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可見文化創新已經成為我國“十三五規劃”中的重要發展理念。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推動禮儀文化的創新,要秉承以下幾個原則:(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統禮儀文化中的敬老之禮、尊師之禮、人生禮儀等能夠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有著引導當代大學生尊敬老師、孝敬父母和增強社會責任感的作用,這屬于傳統禮儀文化的精華,值得我們繼承與發揚。傳統禮儀文化誕生于中國的傳統社會,在很長一段時間被當作封建統治者的統治方式,帶有很強的政治性;而且現代文明的發展也使得很多傳統禮儀不再適用于當前社會,例如傳統禮儀中的三綱五常,一定程度上壓抑了人的自由平等。這是我們需要摒棄的糟粕。(2)相融相通的原則。這里的相融相通主要是將優秀的禮儀文化與現代社會相融通。傳統禮儀文化產生于主張天人合一的農耕時代,這與現代工業文明的競爭激烈、適者生存的背景并不一致。這就需要我們積極尋找傳統禮儀文化與當代社會的切合點,推動傳統禮儀文化的創新。(3)洋為中用原則。一方面,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禮儀文化強調簡單實用性原則,由此產生了面試禮儀、餐桌禮儀、交通禮儀等,這些禮儀能夠與時俱進,與當代的社會發展相適應;而且西方禮儀重視人的平等和自由,尊重婦女,這與我國的傳統禮儀有著很多不同,需要我們根據本國國情借鑒和吸收西方禮儀的優點。另一方面以韓國為代表的東方國家對傳統禮儀十分重視。以韓國的祭孔大典為例,韓國每年舉行兩次祭孔大典,是韓國保存最完整、影響力最大、規格最高的祭孔儀式,舉辦地點除了韓國成均館以外,還在全國各地234個鄉校舉行,而且韓國也籌劃為“祭孔大典”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盡管“祭孔大典”是起源于我國的古代社會,但是韓國全民重禮的態度和為此做出的努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綜上所述,優秀的傳統禮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靈魂,對于維護社會穩定,個人成長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為中華兒女的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盡管當前高校存在著傳統禮儀教育缺失的現狀,但是只要我們社會、家庭和學校各方面聯動起來,為優秀傳統禮儀教育提供足夠的土壤,充分調動高校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學生一定能夠具備良好的禮儀素養,為提高國民素質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荀況.荀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7.
[2]孔丘.詩經[M].北京:中華書局,2006:18.
[3]戴圣.禮記[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5:25.
[4]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M].北京:中華書局,2004:8.
[5]陳戍國.中國禮制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13.
[6]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1.
[7]王宗源.中華禮文化與大學生禮儀教育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8:17.
[8]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
[9]張自慧.古禮“禮治”的反思與當代和諧的構建[J].南昌大學學報,2009(7):3.
[10]孔丘.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21.
[11]黨貴平.禮儀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之思考[J].黑河學刊,2003(11):113
[12]孔丘.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36.
1. 爭當“禮儀之星”,營造文明風氣。
在整個“文明禮儀伴我成長”教育活動中,爭當“禮儀之星”一直貫穿始終。“禮儀之星”的爭當,我們采取自薦、班級核實、大隊部批準三個程序。也就是說只要認為自己符合一個“禮儀之星”的標準就可自薦到大隊部競選“禮儀之星”,無需同學選舉,老師推薦,只要大隊部到班級核實,文明行為基本屬實,即可當上“禮儀之星”, 并在禮儀教育陣地上予以公布和表彰。“自薦”,其實是給每個學生改正缺點,努力上進的一個機會,讓學生明白只要自己努力,也能當上“禮儀之星”。在“爭”的過程中,使學生自然而然地規范自己的言行,自覺做到文明守紀,主動養成文明習慣。不管這個學生最后有沒有當上“禮儀之星”,在爭創的過程中,他或多或少受到了教育,規范了自己的言行;而當上了“禮儀之星”后,除了用良好的文明言行為大家作出示范外,還可以擔任紅領巾監督崗大執法的工作,參與糾正校內不文明行為。這樣既強化了“禮儀之星”的文明言行,又監督、糾正、制止了不文明行為,在學校形成人人爭當“禮儀之星”的風潮。
2. 踐行禮儀,糾察不文明行為。
禮儀貴在實踐。根據學校的工作部署,少先隊開展了系列的文明禮儀實踐活動,讓學生普及性參與活動體驗,在活動中受教育,規范文明行為,使禮儀教育生動化、形象化,教育效果更持久。如本學期開展的 “我身邊的不文明行為”調查活動,要求全校學生從校園、家庭、社區活動場所搜索身邊的不文明行為,并能及時制止、勸告這些行為,耐心勸導要注意文明禮儀的細節。四(7)中隊的“乘車文明大揭密”、五(1)中隊的“食市文化大調查”、五(7)中隊的“尋找我身邊的禮儀細節”、五(8)中隊的“文明小課桌”、六(4)中隊的“彎腰工程你我參與”、六(8)中隊的“家庭禮儀齊共享”等主題鮮明的調查活動,幫助學生初步掌握了文明禮儀的現況。透過調研、糾察,學生都充分認識到文明禮儀其實就在平時的言行舉止當中,引發學生對生活中的文明禮儀現象的思考,逐步在心中形成一種文明禮儀的認識觀,并通過對生活禮儀、家庭禮儀、社會禮儀、校園禮儀等的學習實踐,把語言文明、行為文明積淀成為學生的人格文明,成為做人的基本要求。隨后,在班主任的指導幫助下,各中隊還認真撰寫了調查報告,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又提高了文明禮儀教育的成效。
韓國飯館內部的結構分為兩種:使用椅子和脫鞋上炕。
在炕上吃飯時,男人盤腿而坐,女人右膝支立――這種坐法只限于穿韓服時使用。現在的韓國女性平時不穿韓服,所以只要把雙腿收攏在一起坐下就可以了。坐好點完菜后,不一會兒,飯館的大媽就會端著托盤向你走來,她從托盤中先取出餐具,然后是飯菜。
韓國人平時使用的一律是不銹鋼制的平尖頭兒的筷子。中國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飯碗吃飯的習慣,但是韓國人視這種行為不規矩,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觸飯碗。圓底兒帶蓋兒的碗“坐”在桌子上,沒有供你手握的把。再加上米飯傳導給碗的熱量,不碰它是合情合理的。至于碗蓋,可以取下來隨意放在桌上。
既然不端碗,左手就一定要聽話,老實地藏在桌子下面,不可在桌子上“露一手兒”。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從水泡菜中盛上一口湯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飯,然后再喝一口湯、再吃一口飯后,便可以隨意地吃任何東西了。這是韓國人吃飯的順序。勺子在韓國人的飲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負責盛湯、撈湯里的菜、裝飯,不用時要架在飯碗或其他食器上。而筷子呢,它只負責夾菜。不管你湯碗中的豆芽兒菜怎么用勺子也撈不起來,你也不能用筷子。這首先是食禮的問題,其次是湯水有可能順著筷子流到桌子上。筷子在不夾菜時,傳統的韓國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兩根筷子要攏齊,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這是為了便于拿起來再用。
韓國人是一個好動感情的民族,對于他們這種把感情通過聚餐的表現,應該給予充分的理解,同時又必須在理智上承認它是一種不衛生的“食禮”。
歷來,在藥食同源的觀念下,生姜、桂皮、艾蒿、五味子、枸杞子、沙參、桔梗、木瓜、石榴、柚子、人參等藥材廣泛用于飲食的烹調上。有參雞湯、艾糕、沙參、涼拌菜等各種食物,也有生姜茶、人參茶、木瓜茶、柚子茶、枸杞子茶、決明子茶等多種飲料。調料和香料在韓國也稱為藥念。一直認為蔥、蒜、生姜、辣椒、香油、芝麻有著藥性。
韓國人的日常食以米飯為主食,再配上幾樣菜。主食主要是大米飯和混合小米、大麥、大豆、小豆等雜谷而做的雜谷飯。副食主要是湯、醬湯、泡菜、醬類,還有用肉、平魚、蔬菜、海藻做的食物。這種吃法不僅能均勻攝取各種食物,也能達到均衡營養的目的。主食有飯、粥、面條、餃子、年糕湯、片兒湯;副食有湯、醬湯、醬肉、肉片、野菜、蔬菜、醬魚、干魚、醬菜、燉食、火鍋、泡菜等,種類繁多。除了這種日常飲食外,還有多種多樣的糕餅、麥芽糖以及茶、酒等。這些促進了貯藏發酵食品醬類、醬魚、泡菜等的發展。
端午節是我國的重要傳統節日之一。為進一步引導廣大市民感受傳統文化魅力,了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增進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發揮好傳統節日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載體作用,局機關黨委決定在全局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端午節”主題活動,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動目標。
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的深厚文化內涵,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的始終,引導人們在活動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增進愛國情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活動內容
1.廣泛開展群眾性民俗文體活動,過文化端午。節日期間,各單位根據各自工作安排及工作特點,開展包粽子、端午詩會、民俗文化講座等節日民俗活動,也可以組織登山、長跑、文藝演出等群眾性文體活動。
2.廣泛開展經典誦讀活動,過愛國端午。各單位要把“我們的節日·端午”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組織志愿者隊伍深入群眾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把經典文化、紅色文化和傳統民俗融入節日活動,把各類先進人物的高尚精神融入節日活動,讓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熟悉經典、親近經典、熱愛經典,更好地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緬懷愛國主義精神。
3.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過愛心端午。精心設計、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大力弘揚尊老愛幼、鄰里互助、助人為樂等中華美德,積極組織志愿者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鄉村,開展為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留守兒童、孤寡老人、貧困戶、殘疾人士送粽子、送溫暖活動。組織各種形式的文明禮儀、文明交通、文明勸導、文明餐桌宣傳教育活動,大力弘揚文明和諧、喜慶節儉的過節理念,積極引導廣大市民爭做文明使者。
4.開展凈化美化環境活動,過綠色端午。結合我市正在開展的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百日提升行動,廣泛組織發動干部群眾深入公共場所、背街小巷和城鄉結合部,消除衛生死角;對公共場所、重點街道和路段發現的隨地吐痰、亂扔雜物等不文明行為進行勸阻和教育,創造整潔優美的城鄉環境。
三、活動要求
1.加強節日氛圍營造。各單位可通過網絡媒體,及時宣傳“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開展情況,及時宣傳推介節日知識,報道活動中涌現的新做法、新風尚,引導人們了解節日傳統,增強民族認同感、自豪感。
關鍵詞:傳統節日文化;中餐主題宴會;應用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本文以中國傳統端午節日為例,結合“天中佳景”中餐宴會設計作品,淺淡節日文化元素在中餐主題宴會設計中的應用。
一、傳統節日文化構成元素
傳統節日的文化元素大概分這幾點:節期、禮儀、禁忌、節日色彩、習俗活動、節日傳說、飲食文化,而這些都可以成為設計創作的元素。例如就傳統節日中的飲食文化而言,它的內容是多元化的,涉及到多方面的設計,以食表意、以物傳情是中國一種特有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日文化元素主要包括:1、節日傳說;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女媧說等。2、節日習俗;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等。3、節日飲食;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二、端午節日元素在宴會設計中的應用
“天中佳景”是通過端午節日文化元素來展現中華民族,如何感念祖先的偉大、如何感念神靈的庇佑、如何感念生活的美好,來喚起人們對國家、對生活、對自己的珍視和愛,回歸本我的至純、至真、至善。一席端午家宴,道出的是端午節飲食的豐富多彩;體現的是人們對愛國詩人屈原的緬懷;表達的是現代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詮釋的是端午節日文化的深刻內涵。
(一)節日文化在宴會主題構思中的應用
宴會主題的本質是文化,不單是飲食文化的高度凝結,還要將中國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飲食主題文化中,有效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結合起來。
“天中佳景”主題構思源于元代畫作“天中佳景”。有元朝人畫作題云“天中佳景”,“天中”即端午節的別稱。畫中花瓶插蜀葵、石榴、菖蒲等五月花卉,枝梢并系有精致香囊。盤中則擺設粽子、荔枝、石榴等。因椋在中國古代農歷五月以后,天氣漸漸炎熱,因此蚊蟲蒼蠅孳生,傳染病很容易發生,對人類健康、尤其是兒童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所以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節時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種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來去除各種毒害,可以說端午節是中國古代的衛生節。此外,畫作上方,怒目仗劍的鐘馗和四道詭異的靈符并列一起,懸于蜀葵、石榴、菖蒲等五月花卉之上,表明這位可敬的神明正保佑著人們的平安。
(二)節日飲食在宴會菜品設計中的應用
菜點設計是菜單設計的核心,要充分結合宴會主題、宴會檔次、宴會接待對象、賓客或當地的飲食習慣等各方面因素進行考慮。
“天中佳景”菜品以時令節氣應景的菜肴為主,菜式營養豐富,搭配合理,其中點心以棕子為主,是中國千百年來盛行不衰的端午飲食習俗。酒水為雄黃酒,即烘托節日氣氛又能殺百毒、辟百邪。精致的菜品和吉祥的菜名,烘托了熱烈的節日氣氛,如龍舟競渡黃、 鱔嬉汨羅、龍頭獻寶、五福喜臨門等菜品。實物菜單采用竹簡刻字設計,古色古香,寓示端午節的歷史傳承與文化底蘊,與整體風格相協調。
(三)節日習俗在餐桌器具設計中的應用
主題宴會設計是針對宴會主題,運用心理學和美學知識,采用現代技術和手段將文化核心表現元素完美和諧地組建在一起。“天中佳景”將蘊涵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習俗運用到餐桌器具設計中,通過設計元素構建與組合來表達宴會主題。
臺面中心裝飾物設計以還原“天中佳景”所描繪的節日氛圍為主,造景元素包括戲嬰圖花瓶,果盤,香爐,五彩絲線香囊,鐘馗像和兩塊辟邪祛毒符牌。這些元素體現了端午節氣的習俗和傳承。戲嬰圖花瓶讓臺面生動活潑,因為在端午傳統中要給孩子身上掛荷包,以雄黃在小兒額頭畫“王”祛毒鎮邪,因此端午節也被稱為“孩子節”、“娃娃節”,讓孩子感受到節日的歡樂氣氛,是傳承文化的一個重要環節。
臺面布草的色彩搭配以米色、咖啡色為主,凸現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這一特點,二者的搭配,展示傳統和現代的融合。餐具的選擇上,采用了印有花鳥圖案的餐具,既展現了進入五月后大自然萬物生機勃發的態勢,又能與臺面風格協調一致。
三、結論
人們對待傳統節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費的敷衍態度,顯然不利于傳承其文化涵義。“天中佳景”端午家宴作品設計,不但實現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元素的文化功能和價值,還激發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對傳承中國優秀傳統節日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關 鍵 詞】主題選擇;四大領域;有機融合;動手實踐;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3)01-0032-02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體現經驗與生活對學生發展價值的實踐性課程。這門課程旨在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會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基本關系,發展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信息意識與技術意識、勞動觀念與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社會實踐能力。基于綜合實踐活動開放性、實踐性、自主性和生成性的學科性質,在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確立、活動的指導和實施、學生在活動中的學習過程、能力發展以及活動成果的評價方面注定要表現出它的綜合性、廣泛性及特殊性。如何使綜合實踐課程的四大領域有機融合起來?如何在主題活動的開展中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這是任教這門學科教師一直致力探究的課題。
在實際的教學中,經常看到的是在主題研究過程中多致力于研究性學習的現象。知識獲取層面體現的多,實踐操作層面體驗的少。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信息技術教育這兩個領域或多或少還有所表現,但勞動技術教育則很少涵蓋其中。“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這個領域也是少之又少的學生能夠參與。因為從小學到中學,教育制度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學生的絕大多數時間要用在應試學科上。在小學階段能運用信息技術的學生只占所教學生的1/4左右。所以,這使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遇到了極大的困難。怎樣解決這一難題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主題的選擇方面入手,要注重主題涵蓋領域范圍的廣度和深度,體現四大領域的融合,注重學生能力的綜合性訓練。
一、要選擇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主題,讓學生養成善于觀察和動腦的習慣
知識的來源與能力的培養發展都離不開生活。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選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的能力,密切學生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如,《探秘動畫》這一主題確立之后,學生參與的熱情極高,圍繞這一主題提出了近30個小問題。經過歸類概括,最后從“動畫的起源與歷史”、“動畫的發展”、“動畫的制作過程”、“動畫片中的經典人物形象”、“動畫片中的經典主題曲”、“同學們最喜愛的動畫片小調查”這幾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究。因為動畫片是孩子們最喜愛的電視節目,從學生最喜愛的電視娛樂節目進行研究,會讓他們覺得生活處處皆學問。
在活動中,學生用幻燈片的形式展示了動畫的起源和各國動畫業發展過程,介紹了中外著名動畫制作大師,表演了動畫主題曲,繪畫了動畫片中一些經典人物形象,制作了簡單的動畫flash,還了解了動畫制作過程中各個階段人們工作的情況,滲透了職業技術方面的教育。調查小組還在教師指導下獨立設計了調查小問卷,深入到學校內各年級選定的班級進行調查,最終統計結果后撰寫了調查小報告。春天來了,春暖花開。《走進花的世界》更加深入地注重了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與訓練。此主題從“花兒與科學”、“花兒與生活”、“花兒與藝術”三大方面進行了研究,具體研究了10個問題。其中,研究性學習領域包括“花的生長過程、花的種類、花的象征意義、與花有關的文學知識、插花藝術、繡花、花卉飲食”等方面的內容。在研究“花的種類”時,學生選擇進行訪談調查、實地拍攝和問卷調查,收集人們喜愛的對身體健康有利的花的品種與圖片,注重培養了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在“種花、繡花、插花、折紙花、剪紙花、雕塑花、畫花、制作花卉飲食”方面的學習活動中,既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訓練,又著重訓練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這些主要是針對勞動技術教育領域考慮的,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美育。在“唱誦、贊美花”方面,主要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方面的熏陶與培養。這一主題的設計活動時間長、涵蓋領域多、能力訓練全面,從知識積累到技能培養,從情感滲透再到動手實踐,綜合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等多方面的內容,教學時要沿著從研究性學習再到實踐運用的主線進行,使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訓練。
二、要選擇體現學科整合方面的主題,加強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交叉培養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學習不是孤立的。與其他學科結合的愈緊密,學生所學到的知識與得到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運用與鍛煉。例如,《神奇的石頭》這一主題,可以讓學生在研究石頭的構成元素、石頭的種類、石頭的價值、石頭的藝術加工創作等方面進行探究。可以運用所學到的科學課的知識、化學知識、地理知識,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尋找有趣的石頭進行組合、粘接,創造出有美學價值的藝術作品,讓自己在美術課上得到的知識和技能加以運用。又如,《太陽的研究》這一主題則和科學課密切相關。在活動中還通過制作簡易太陽灶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在動手實踐中加深對太陽光能和熱能對人們的生活所發揮作用的理解。在《電的秘密》這一主題活動中,可以讓學生參觀水電站,了解電的生成,學習完電的作用,還可以動手制作一些簡單的科技作品,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同時也要學習一些用電時的自我保護知識,使學生初步具有自主選擇和獨立作出決定的意識與能力。這些主題的開展不僅和小學的科學學科學習內容有相關聯系,同時也為學生初中學習物理、化學知識做了滲透,奠定了基礎。
三、從歷史文化方面選題,加強動手實踐能力和傳統文化認知的結合
有些主題的研究,既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又體現了對歷史文化的探究與追尋。如,《走進傳統節日》這樣的主題研究,就可以讓學生系統地探索、研究節日的來歷、風俗習慣和禁忌,既可以讓每個小組自己研究其中的一個節日,也可以全班共同研究一個節日,每個小組來研究與這個節日相關的不同內容。這一大主題的研究可以分為不同階段、不同年級,跨度大、時間長,既可以研究祖國的傳統節日,繼承和發揚祖國的傳統文化,也可以研究一些外國的傳統節日,了解一下異域風情,增強對世界的認識和了解,擴大學生求知的領域,拓寬學生的視野。在研究過程中,學生既豐富了知識,也鍛煉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尤其要選擇一些與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培養相關的一些節日來研究。如,春節可以讓學生動手創作春聯、學習包餃子,元宵節讓學生制作花燈、猜燈謎,“三月三”風箏節讓學生動手制作風箏,端午節讓學生學習包粽子等等,使學生在動手的同時,進一步加深對傳統文化的感知與認識。
四、從品德修養的培養方面選擇主題,發展社會交往能力
荀子曾說過:“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文明禮儀對學生以后的工作、生活將起到重要的影響。所以,把綜合實踐課程和德育有機結合起來,也體現了綜合實踐學科的特點。在小學三、四年級可以進行《好習慣伴我成長》這一主題的研究,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好習慣,好習慣的內容包括哪些方面,名人們都有哪些好習慣,怎樣才能養成好習慣?通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以及實際訪談、問卷調查,得到自己和身邊的同學在行為習慣養成方面的一些資料和數據,并探索出養成良好習慣的途徑和方法。可以通過故事會、手抄報、歌曲表演、制作要求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標語等形式來匯報交流,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匯報交流活動中既學到了知識,又形成了善于探究發現、表演展示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綜合實踐課程的興趣。而在小學五、六年級,則通過《文明禮儀伴我行》這一主題活動的開展學習各種禮儀。如,家人之間交往的禮儀、師生交往的禮儀、餐桌禮儀、購物禮儀、參加公共集會應遵守的禮儀等等。學生在活動中可以親自實踐、觀察、了解身邊的人對文明禮儀遵守的情況,從而增強學生與他人交往的能力。
五、從自然界方面選題,使學生初步形成自覺保護周圍自然環境的能力
【關鍵詞】日常交際 中西方文化差異 尊重差異
一、引言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越發自信地“走出去”同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日益密切,與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或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別。由于文化有其各自孕育的土壤,歷史淵源,,文化環境的發展和社會認知狀況。各自的文明和文化反映了不同的風俗習慣,思考模式,行為準則。正是這種不同和差異才使得在中西方文化交際者無法在交際中正確地認識彼此,導致交際出現障礙即文化鴻溝,甚至阻礙中西方進行正常溝通和理解。
二、中西方日常交際用語中的差異
任何地域或者國家都擁有不同的語言文化習慣,它們隨著各自的歷史背景文化環境和社會狀態而孕育變化發展,因而在語言表達上發揮著各自文化習慣和作用影響。本文就中西方日常交際用語方面中所存在的的差異為主題進行簡要分析。
(一)稱謂語的差異
在中西方日常交際中,一個最顯而易見的差別就表現在稱謂用語上。中西方姓名的排列順序截然相反。中國人起名的順序是先姓后名,西方人則是先名后姓。因而為表示兩個人關系親密,中國人習慣性地用他們后方的“名”來稱呼對方們,而這個稱呼順序在西方人看來是不禮貌的,不合適的。
另外,漢語中還有許多表示尊稱和謙稱的詞語,以表謙遜含蓄之意。如漢語中稱自己的妻子為“內人”,稱自己的兒子為“犬子”而稱別人的的妻子為“賢內助”,稱別人的兒子為“令郎”。而西方人則更直白簡短的稱呼為My wife/My son;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稱呼某人時偏向表示個人身份和地位,往往會要求在姓的后面加上其社會職位或頭銜等,如 “”、“楊經理”、“劉醫生”等稱呼。但是,像“Chairman Mao”、“Manager Yang”、“Doctor Liu”等不符合英美人的稱謂習慣。相反在西方,人們一般就用“Mr.”、“Mrs.”、“Miss/Ms”加上姓稱呼或直接用“Sir”、“Lady”來稱呼。
(二)寒暄用語的差異
寒暄語的方式和習慣不但受過去傳統的文化風俗習慣的影響,而且受當代的社會變化和時代潮流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發展,形式多樣。在中國,過去熟人見面寒暄時通常會問對方吃了嗎;然而在現在,被認為最禮貌最動聽的流行問候語是“你瘦了!”若將這些過去流行的問候語直譯成英語“Did you finish your dinner?”意味著邀請對方去吃飯,或表示要與對方交朋友或約會的愿望。再如,“你去哪兒啊?”這句話在漢語中同樣只是打招呼的用語,無傷大雅,而這些過去流行的問候語也已不再適用于其他的國家;在西方,人們會認為詢問者在打探他們的隱私。這些隨和親切的中國式問候語會讓西方人十分敏感,不免有些難看和尷尬,反而無法拉近與他人的距離。
在西方,人們之間的打招呼問候似乎比較泛泛,打招呼語一般比較簡短直接,如“Hi!”、“Moning!”、“How are you?”等;而現在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將有時會覺得刻板的天氣話題轉為激動人心的體育賽事如“World Cup”、“NBA”等來與對方互動。中國人在寒暄時,為拉近彼此距離,通常會在彼此年齡,家庭,工作訊息相互交換過程中達到交流的目的。相反,在西方,這些問題信息都被視為個人隱私,外國人對此十分敏感更不適宜作為打招呼時的談資。
(三)告別習慣用語的差異
受社會文化習俗和民族性格的影響,使得中西方的告別習慣用語也有所不同。在中國,當客人即將離開主人家時會推辭說: “不必遠送” “請留步”,主人回應說“慢走”,“路上小心”“早點休息”之類的客套話。同樣地,西方人常常說:“I hope we can get together again soon.”(“希望我們下次很快相聚。”)“在中國的告別禮儀中,人們往往把道別的原因歸于對方。”例如,中國人到別人家里做客,告別時多半會說:“我已經打擾你多時,應該走了。”(“I’d better not bother you and leave now. ”)。而西方人多半找出與自己有關的理由道別,如: “I’ll have a big test tomorrow. I must go now.”(“明天我還有場考試,我該走了。”)或 “替我向你的家人問好。”(“Say hi to your family for me.”)。
(四)餐桌上用語的差異
在各國的餐桌上,有各式各樣的餐桌禮儀和用餐用語習慣。在中國,客人在去親朋好友家之前都會準備大大小小的禮品,并且還要考慮他們的好惡,場合,甚至禮物多少,不然會視為不禮貌沒有禮節的表現;而在西方,人們不用受禮節約束,簡單的一束花或者一瓶紅酒都主人感到開心。
中國人熱情好客,但無論菜多么豐盛,嘴上總要謙虛的說:“招待不周。”西方人待客尊重個人意志,而不是一味地禮讓;當主人給你添菜時,如:“Would you like more beef?”(“再來點兒牛肉吧?”)可以直截了當地回答:“Yes, please!”或“No. Thank you.”用餐時,一般主人會說:“Help yourself”(“請隨意用餐。”)
三、總結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交際必然會出現問題,雙方必須正視必然存在的差異,在彼此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主動了解克服交際障礙是跨文化交際取得成功的關鍵動力。而這不僅可以提高個人的文化修養;使其學會懂得和尊重不同國家地域同本民族文化的差異;促進國際間的文化多元化發展和繁榮;更加推動全球化經濟,科技的相互交流,相互促進,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冰.淺談文化差異對口語交際的影響[J].商業經濟,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