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近視康復訓練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小學生;近視;護理指導
調查顯示:我國近視總人數居世界首位。小學生近視比例逐年增高,我院眼科于2013年3月~2014年9月對我市6所小學36個班級的1840名小學生進行視力普查,并給予矯正和護理指導,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年3月~2014年9月對我市6所小學36個班級的1840名小學生進行視力普查及眼保健方面的護理指導,每所學校1~6年級各抽一個班,其中男生860名,女生940名,平均年齡6~12歲。
1.2方法 采用國際標準視力表在自然光線現下5m距離查視力,用遮蓋法、角膜映光法查眼位,將單眼遠視力低于4.8者列為不良視力,對不良視力及斜視,做眼科常規檢查,眼壓正常者,給予0.5%阿托品眼膏散瞳,2次/d,連用3d,第4d電腦驗光或檢影、查眼底,2w后復驗并給予視力矯正;視力恢復到1.0及以上者為假性近視,否則為真性近視,同時給予眼衛生護理指導。
1.3結果 受檢學生近視1105例占60.05%,其中3.0D以內752例占40.87%;3.0D~6.0D320例占17.72%;6.0D以上27例占1.47%;弱視94例占5.11%;假性近視58例占3.15%。73.1%的患兒為初診。
2 矯正護理指導
2.1正確的觀念引導 部分學生近視往往被忽視;還有些家長從網上及各家醫院多方了解,因說法不一而不知所措,擔心近視會因戴鏡而加深。統計結果顯示,近視發病率為城市>農村,女>男,大學(66.60%)>高中(61.19%)>初中(34.85%)>小學(12.27%),基本隨學齡增長[1]。現在科學主張對各種近視均應充分矯正,才能防止繼續發展,還可防止外斜視。因此,指導家長改變觀念,正確應對。
2.2定期視力檢測 建議學生每學期復查視力,避免偷看或默記,保證單眼裸視的準確度,發現異常及時糾正。建立門診檔案,把邊緣視力者作為長期監測對象,對不良視力鑒別原因,對眼病引起的低視力應及時診治。
2.3科學配鏡 青少年配鏡前需散瞳驗光,散瞳前做好家長的解釋工作,耐心答疑并告知阿托品散瞳的注意事項:如視力模糊后注意安全;畏光明顯者戴帽或閉眼避免陽光直射;面紅、口干等多喝水;有發熱者勤觀察,必要時就診等等。指導家長選配合適的眼鏡,保證患兒舒適美觀,以期獲得最佳視力和最優舒適度。由于戴鏡后入眼光線經過曲折聚焦成像在視網膜上,從而促使視功能發育,應囑患兒避免脫鏡。近年來夢戴維和日戴維的推廣也可應用于兒童,但必須經過眼科大夫嚴格檢查及跟蹤隨訪。
2.4近視訓練及護理指導
2.4.1遠方凝視 每日課間望向10m外綠色植物,勿瞇眼,集中注意力凝視40s,再將左手掌略高于眼前方30cm處,看清掌紋約5s左右,然后再遠眺,如此反復,每日數次。由于綠色波長較短,成像在視網膜前,促使眼部調節放松,睫狀肌松弛,減輕疲勞。
2.4.2眼保健操 每所學校都要求學生做眼保健操,應督促孩子認真做,長期堅持利于解除眼肌疲勞,促進眼部血液循環,改善視功能。
2.4.3合理飲食 近視患兒應少食含糖食品。多糖會使血液中產生一定量的酸,酸與機體內的鹽類及鈣類中和,造成血鈣減少,影響眼球壁的韌性,使眼軸拉長,助長近視發生和發展,平時應補充蛋白質,鋅,鉻及維生素類,不挑食,少零食。
2.4.4加強體育鍛煉,勞逸結合。保持至少2h/d以上戶外活動,體育運動可使眼球長時間處于望遠狀態,有效防止近視[2],因此增強體質,調節身心使眼球長時間處于松弛狀態,利于改善近視。
2.4.5改善學習環境,戒除不良習慣。學校改善教室的采光照明,課本的紙張、字體、圖畫等的科學應用,從客觀上對小學生的視力起到保護作用。家長應從電腦、手機著手正確引導孩子不癡迷于網絡。長期看近是形成近視的動因,不良環境是形成近視的主因;因此,應著力改善學生學習、生活環境,減少看近物等不良習慣,防止過度調節。
3 討論
小學生視力下降是當前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嚴重問題,關系到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我國人眼球7~10歲已接近成人眼球的長度,13歲以后,眼至大腦皮層的神經通路基本發育完善,提高視力的希望減少[1-3]。所以,矯正的關鍵在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應多方努力,積極改善視覺環境,有效控制兒童近視的形成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廣第.眼科屈光學軍事[M].醫學科學出版社,2001:70.
說起這個文件的出臺,也頗具戲劇性。適逢2008年全國助殘日活動在青島舉行,為貫徹中央7號文件,青島市委、市政府想集中精力和時間,出臺青島市的有關文件,為青島市殘疾人獻上一份厚禮。孫理事長想,青島市殘聯正在圍繞托養和托管做工作,急需資金投入,必須要抓住這個機遇。孫理事長爽快地答應下來,回到殘聯一商量,大家都說不可能。的確,要想兩個月出臺一份這樣重要的文件,時間太緊張了。孫理事長一聲令下:“殘聯人干活得有自信,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在青島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市委政策研究室與殘聯同志一起調研,初稿于5月1日成型,經過晝夜不停反復地修改,青島市《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終于在5月5號出臺,殘聯的同志們打了一場漂亮仗!
青島7號文件,為青島市殘聯兩個體系建設工作帶來了欣欣向榮的局面。以康復工作為例,2008年以前,青島市康復資金每年最多的時候投入200多萬,青島7號文件出臺后,一年就增加到2000多萬,增加了10倍還要多。福彩中心也一下子投入了1000多萬,殘聯用這1000多萬建起了10個殘疾人之家。
隨著全國兩個體系建設工作的開展,青島市的服務體系建設主要圍繞托養和托管做工作,這個思路,也是經過了青島市殘聯反復調查研究作出的決定。
一部分是需要人照顧、不能自理的殘疾人,我們建立機構托養中心,給殘疾人一個新的家。
孫理事長說,我們把殘疾人分為3部分,一部分是需要人照顧,不能自理的殘疾人,我們建立托養中心,給殘疾人一個新的家。
城陽區殘疾人托養中心遠離鬧區避開喧囂,新鮮濕潤的空氣讓這里的花花草草異常嬌嫩,優雅的環境不僅吸引了眾多殘疾人,也吸引了我們尊敬的歐陽鳴主編。歐陽老師說,老了,就搬到城陽來,一壺老酒,兩杯清茶,三五好友,再擺上一桌圍棋,當然更少不了香煙……對這樣的日子,歐陽老師透過厚厚的近視鏡片,心向往之。
茍愛花母女可不用等到老了以后,她們娘兒倆已經到中心一年多了。茍愛花40多歲,她和20多歲的女兒都是智力殘疾人,女兒又患有癲癇病,沒人扶著,路都走不了。去年殘聯把娘兒倆接到托養中心來,經過一年多的鍛煉和工作人員悉心的照顧,現在娘兒倆生活都能自理了。茍愛花最愛干的有兩件事,一是喂女兒吃飯,另外就是曬太陽。我們去采訪的時候,她正和女兒在院子里曬太陽,陽光灑落在她們的臉上,安靜祥和。
在托養中心里,殘疾人只負責享受生活,其他的由工作人員負責,從吃喝拉撒到娛樂就醫都有人管。中心聘請了4名管理人員,3名康復專職醫生,1名特教老師,10名護理及其他工作人員。飲食上規定至少兩菜一湯,服務人員每天查房一次。小病,中心有醫務室,大病,旁邊有個醫院,中心每年給醫院一部分錢,跟他們簽了一個協議,有病人就送過去。中心還給每個殘疾人都上了保險,上這個保險頗費了一番周折,因為風險較大,一般保險公司不愿意,熱心于公益事業的劉總,托關系走門路,最后愣是給每個殘疾人都上了保險。
關于殘疾人的托養問題,青島市殘聯下了大工夫的。2008年,青島市殘聯聯合市財政、市民政等7個部門印發了《關于開展殘疾人托養服務共組偶的實施意見(暫行)》,2009年又出臺了《〈關于開展殘疾人托養服務共組偶的實施意見〉的補充規定》,2010年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殘疾人居家安養工作的通知》,這一系列政策是殘疾人托養工作的堅強后盾。自2008年殘疾人托養政策出臺以來,青島市短時間內建設了23個托養機構,目前在建的還有17個,預計明年可以投入使用。
城陽的這個托養中心是一所按照青島市殘疾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標準設置的集安養、托管、康復、培訓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殘疾人服務機構,現在這里安養的殘疾人59人,托管的15人,最多能安置180名殘疾人。城陽區共有4個托養中心,只要殘疾人愿意到機構來,總能就近找到托養中心,套用一句廣告語,只要愿意,“總有一個適合你”。
在青島建一個托養中心,有著豐厚的補貼。一個托養中心,青島殘聯給予補貼80萬到150萬不等,托養一個城市居民,區財政每月給予補貼1000元,農村居民補貼800元。如此令人自豪的數據,不一而足。
第二部分人是能活動、能自理,但不能工作的。我們把這部分人組織起來,建立殘疾人職工之家和社區托管機構,鼓勵殘疾人走出家門,積極參加活動,增加生活樂趣,對生活有信心,對自己有希望。
所謂托管,就是以社區為單位,把殘疾兒童,像上幼兒園一樣管起來。在李滄區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記者看到,托管的孩子每天都忙得很,他們有 “任務”,要養雞、喂羊。中心養了10多只雞,還有幾只山羊,每天工作人員會帶孩子們去喂它們。基本上“自產自銷”,孩子們養的雞下了蛋,一般都在他們的午飯中“消費”了。中心有廚房,專門聘請廚師,保證飲食健康衛生。在這里,孩子們不僅有任務,還有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他們的一天過得很快,孩子們開心,家長放心,這就是殘聯的同志們所追求的。
不過中心里可不僅僅“管”孩子,老的少的,各種殘疾類型,都可以來這里,他們叫這里為“愛心家園”,是青島市的品牌。這里有圖書閱覽室、書畫室、盲人閱覽室和活動室,還有殘疾人藝術團,經常搞搞書畫展,小演出等等,有時候還要做做紅娘。為了當好“紅娘”,中心專門留了一個房間給殘疾人介紹對象,每年還有鵲橋聯誼會,有介紹成的,也有人家對不上眼兒的,但是不管成與不成,從這里走出去,殘疾人增加了參與社會交流的信心,這里沒成,他們也有勇氣出去自己找。
目前,青島市參加社區托管的殘疾人有300多人。
第三部分人是指殘疾程度太重的人,他們走不出來,或出于家屬的觀念意識,不想把他們送出來,我們給予入戶照顧,即居家安養。
居家安養,說起來簡單,但要做好著實不易。青島市殘聯給每個居家安養的殘疾人每個月補助300元錢。要想辦好這件事,就不能只是給錢了事,就不能流于形式。
青島市殘聯在這方面探索了一個較為成功的模式,此事黃島開發區殘聯最有發言權。2009年,他們用了兩個多月時間,搞了一項調研,走遍了203個社區,走訪了270戶殘疾人家庭,通過招標,成立了一個專門為殘疾人服務的護理隊,到殘疾人家里去進行護理。這些護理員必須懂得家政服務,更要有愛心。殘聯讓護理員親自參與調研。有調查才有發言權,隊員們親自看過殘疾人的生活,結合實際情況,他們確定了6項服務內容:每周不低于兩次為殘疾人打掃住所衛生;定期為殘疾人洗澡,換洗衣物、床單、被套等;每月一次為殘疾人理發,修指甲;定期為殘疾人進行康復訓練和生活能力訓練;生日、節日上門慰問;與殘疾人溝通,進行心理疏導,根據殘疾人的不同需求提供約定的其他服務。除此之外,還派服務員去殘聯康復中心學習專門的康復知識和醫療保健操,以便更專業地為殘疾人服務。
有些殘疾人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護理員幫他們清洗整理。有一戶殘疾人家,護理員從他家拉出了好幾車垃圾;有的殘疾人被子臟的都成了黑色,護理員給他們翻洗;有的殘疾人生活在海邊卻從來沒有見過大海,于是他們把殘疾人組織起來到海邊去旅游……
為了更好的做好這項工作,他們以街道為單位成立了6個服務分社,并聘請了有關社區的領導擔任分社社長,形成了“政府支持,社區協助,社會操作”的運作管理體系。一年多的時間里,這個隊伍居家服務殘疾人22700人次。很多殘疾人實現了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理發,第一次吃生日蛋糕,第一次有人熱情地跟他們聊天,第一次走出家門看到大海……
社區托管和機構安養、居家照料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托養模式,整合了社會、社區、家庭三方面的資源共同為殘疾人服務。然而,殘聯還想到了一些更為特殊的群體,他們有著特殊性,安養,也以特殊的形式出現。
沒有哪一年的“精神病”這個特殊群體,會像今年這樣引起社會如此廣泛的關注。2010年,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全國各地多個學校發生了疑似精神病患者殺童事件。而同時,云南陸良的4位少年在校園外將一個沒有任何攻擊力的精神病患者毆打致死……有專家把這些事情歸咎于社會轉型期的集體浮躁,教育體制上的積弊難返,然而,不管原因是什么,精神病患者和社會之間不和諧的音符在加重,作為殘疾人工作者,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戒備。
青島市42萬殘疾人中,精神殘疾人近6萬,但是市里一共才有3家精神病院,很顯然這并不能滿足精神病患者的需求。所以,青島市又在四方區成立了精神殘疾人的托養中心――廣濟精神殘疾人托養中心。中心安養的精神殘疾人有140多人,年齡最小的10多歲,最大的70多歲。青島市給每個精神殘疾人每月補貼1000元,另外還有各種名目繁多的補貼和優惠,所以他們到中心安養,家里基本不用花錢,有的還能剩余。
在這里安養的精神殘疾人,有著嚴格的作息時間,定時定量地吃飯、吃藥、鍛煉、娛樂,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中心還給他們聯系了一些手工品的訂單,比如做串珠,做門簾窗簾等,不僅得到了鍛煉,每個月還有一定的收入呢。對于那些因各種原因無法到中心安養的精神殘疾人,市殘聯也有一套相應的辦法,會經常讓醫護人員到家里走訪,送藥,查看病情。
記者在托養中心當天看到,安養中的精神殘疾人正在工作人員的組織下跳繩,下午的風把天空吹得清爽而透亮,他們一邊跳繩一邊歡笑。有兩個人躲在角落里,用不信任的眼光打量著我們這些陌生人,不過沒關系,相信總有一天,他們能融入這個集體,能在這里找到心靈的家園。
“大而全”歷史上并不是一個褒義詞,大概的意思是什么都抓,什么都抓不好,但是在青島,你完全可以相信 “濃縮的都是精華”。在青島市殘疾人康復職業培訓中心,你能感受到的不僅是感動,還有踏實,為殘疾人感到踏實。
“青島市殘疾人康復職業培訓中心”,這是全稱,不像其他地方要么“康復中心”,要么“培訓中心”,青島市都在一起,大而全。這里有7個中心:聾兒康復中心、啟智康復中心、兒童自閉癥康復中心、低視力康復中心、職業培訓中心、輔助器具服務中心、假肢裝配站,它承擔著全市殘疾人的醫療、教育、職業、心理等康復任務。在這里,你能感受到的不僅是感動,還有踏實,為殘疾人感到踏實。
比如,藍蘭,25歲,盲人。北京聯合大學鋼琴調率專業畢業后,從事鋼琴調律工作,由于一些人對盲人調律有偏見,藍蘭的收入很不穩定。于是,藍蘭來到殘聯的培訓中心學習按摩。藍蘭說,藝多不壓身。因為有了殘聯做“靠山”,藍蘭對未來還是很有信心的。
比如,王藝蓉,5歲,腦癱。父母把他送到腦癱康復中心來,從開始話都不會說到現在,能背十幾首唐詩,能唱好幾首兒歌。小藝蓉很愛跟人聊天,更愛照相,答應背一首詩,照一張相。
再比如,周思妙,17歲,智障。鼓打得很好,加入了市殘聯成立的鑼鼓隊,接待過澳門代表團,還參加過2008年奧運會,當要求她為我們表演一段的時候,一句鏗鏘響亮的“請吧,阿姨!”讓我們驚訝,好爽快的孩子啊。
比如,還有很多很多,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故事,都發生在青島市殘疾人康復訓練中心這座5層樓里。這是青島市展示殘疾人事業發展的一個示范窗口,也是青島市殘疾人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說到青島的“兩個體系建設”,不得不說青島人做事的周到和嚴謹,這從青島市進行“兩個體系建設”的步驟就能看出來。
第一個步驟是采取“一、二、三”措施:一就是全面貫徹和落實會議與文件精神。二就是圍繞兩個體系建設成立了兩個組織,由市領導和殘聯領導組成的兩個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和即將成立的殘疾人事業發展理論研究會。三是強化監督,即政府、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界對殘聯的監督,政府督查室還要每年進行兩次督查,檢查殘疾人事業工作的進展情況。
第二個步驟,是實施了“3+8”與“4帶7”的思路。以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這“3點”,初步搭建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框架,并重點完善最低生活保障、醫療與康復救助等8項政策保障。“4帶7”是指服務體系建設,“4”是指服務項目、服務機構、服務隊伍、服務機制。“7”是指突出7個方面的服務工作:康復服務、托養服務、殘疾人之家綜合服務、教育培訓、就業扶貧服務、無障礙設施服務、法律維權服務。
另外,青島市在不斷完善各項政策,隨著殘疾人生活要求的提高,青島市“兩個體系建設”也在工作中不斷發展,內容不斷增加,保障政策不斷完善。服務體系建設在原來7個服務項目的基礎上,又擴展到獅子會、基金會、愛心團隊、企業家協會、大學生志愿者等等……不同的渠道,不同的人,都在為殘疾人服務,青島的服務體系建設內容在不斷擴大。
最近,在保障體系工作方面,青島又在做一些工作。例如,青島市按照規定給重度殘疾人的養老保險最高500元,最低100元補貼,有的市區最高給殘疾人補貼到700元,這在全國可以說是非常高的了。伴隨這個保障制度,又反映出來一個新的問題,根據規定,60歲開始拿養老保險金,但殘聯和勞動部門一起調研后發現,殘疾人的平均壽命是49.9歲。可以說很多殘疾人即使交了養老保險,也享受不到應有的服務,所以青島殘聯提出,殘疾人養老金應從50歲開始享受,這個報告已經報到青島市有關部門了。青島殘聯還在申請一項針對大齡殘疾人的政策,即建議年滿18周歲的貧困殘疾人,可以單獨享受低保待遇,這項工作已經提交到兩會。
青島市已經形成了全國一流的殘疾人工作網絡體系,財政投入600萬,建立了殘疾人數字信息平臺,可以讓青島市的42萬殘疾人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到青島市殘疾人服務工作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