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視功能的康復訓練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腦梗塞偏癱患者實施康復護理的恢復效果。方法:對腦梗塞患者制定并實施一系列的康復護理訓練同時加強心理輔導,并將康復護理組和對照組進行療效比較。結果:患者早期做康復訓練對其肢體功能的恢復有很大的幫助。結論:患者通過康復護理,加速建立腦側支循環,減少關節攣縮和變形、足內翻和下垂、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的產生,實現早日恢復肢體功能,獨立生活,為患者早日重返社會、回歸家庭奠定基礎。
【關鍵詞】腦梗塞;偏癱;康復;護理
腦梗塞患者在度過急性危險期后,大多數患者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偏癱等后遺癥,生活無法自理,給社會及家庭造成極大的精神痛苦及經濟負擔。近年來,康復醫學發展證明:減少腦梗塞患者致殘率和死亡率的關鍵在于恰當的康復治療和護理。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腦梗塞偏癱患者80例,其中46例住院接受康復治療護理,34例未接受康復治療護理,通過對其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隨機將我院收治的80例腦梗塞偏癱患者分成兩組,兩組患者資料見表1,所有患者無意識障礙。
2 康復護理方法
2.1 心理護理:慢慢恢復意識的急性期患者,突然發覺自己癱瘓時,會因此精神萎靡、悲觀失望,甚至絕望。因此,應加重患者心理狀態的調整,認真積極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消除其不安焦慮情緒及抑郁心理,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疾病,并積極配合康復治療護理,早日恢復機體功能。
2.2 制定周全的康復計劃:對于不同的病情、年齡等患者,應有不同的康復護理計劃。年齡小、病情輕,全身情況較好的患者,康復護理所需時間較短;而年齡大、病情重,全身情況較差的患者所需的康復護理時間較長,預后估計也不容樂觀。
2.3 康復訓練時間:若病情逐漸穩定,應盡早進行康復訓練,使運動感覺進入大腦皮層以形成記憶,使其重新獲得運動能力,避免導致肢體功能的減退。患者如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系統狀態沒有進一步的惡化,一般患病后3天可進行康復訓練。康復訓練中,護士除指導訓練外,應教會家屬(或陪護)輔助訓練,同時密切觀察患者的神志變化、體溫、皮膚彈性、是否失水或浮腫等。
2.3 肢體功能的訓練:康復訓練主要是對患者進行運動療法,視患者的不同情況進行,主要有被動按摩、被動運動和鍵肢活動。訓練時應遵循“由小到大、先輕后重、由近及遠、先下后上、循序漸進”的原則,并使用用電刺激和藥物輔助治療。
2.3.1 被動按摩 適宜病后一至兩周進行。主要對象為患肢,對其采用按、拿、搓、搖等方法刺激關節運動,切忌扭轉彎曲肢體關節,避免關節攣縮。先從脊柱兩側向下至臀部、股部、小腿,再從髂前上棘向下沿大腿至膝部、踝關節、足背部,上肢從患側上臂至前臂、腕部 、 手掌和手指,輕重要適度,每次堅持20分鐘,每天堅持2次。
2.3.2 被動運動 主要通過被動活動患肢各關節及各方向以促進肢體血液的循環,維持關節韌帶的活動度,減輕肌肉痙攣、防止韌帶攣縮。幫助患者后伸腰、髖,然后伸屈活動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再助患者外展患肢,從背后回旋上舉,伸屈活動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指間關節。因下肢活動功能較易恢復,故在開始訓練時可暫時先重點活動下肢。
2.3.3 鍵肢的活動 主要用于提高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緊張、促進系統生理功能、預防并發癥且助于改善全身狀況。從單關節的主動活動開始,維持一個關節的一定姿勢,運動另一關節,隨病情的逐漸好轉以及肌力的恢復,鼓勵并協助患者下床活動。協助患者坐于床邊,兩腿下垂,于患者患側協助患者站立,指導患者行走,或在監護下自己扶床或用拐杖行走,同時,正確指導患者行走姿勢,如挺胸、抬頭等,并力求抬高患肢,減少在原地劃圈。積極活動健肢,主要是讓患者充分利用健肢的協助,保護患肢的同時進行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鍛煉,如洗臉、梳頭、穿衣、上衛生間等。
2.4 語言功能的訓練:語言訓練跟肢體訓練一樣,也是越早進行越好。多數患者無法用言語來表達自己的意愿,因此存在焦慮、煩躁不安,且對家屬、醫務人員亂發脾氣。醫護人員應仔細觀察患者異常,對其耐心細致的判斷及解說,是患者配合訓練。同時,用語言和視覺信號進行訓練,主要采用看、寫、聽、說、讀等方式進行訓練,每天堅持不少于一小時,循序漸進,反復練習,持之以恒。
3 結果
康復治療護理后,Brunnstrom分級[1]與對照組對比見下表2。
4 討論
治療結果發現,患者早期做康復訓練隊其肢體功能的恢復有很大的幫助。通過對46例腦梗塞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可知,很多腦梗塞致殘并非偏癱所致,而視病人的恢復過程缺少必要的康復治療護理手段,使患者產生關節畸形、姿勢性痙攣、肌肉萎縮等現象。
大量實驗證明,自然恢復速度最快的階段在與中樞神經細胞受損后3個月內,因3個月后患側肢體強直,關節肌肉攣縮,對其形成的錯誤運動模式難以矯正[2]。因此,腦梗塞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時機應選擇發病內3個月為最佳時間。
總之,腦梗塞偏癱患者早期進行康復護理是患者早日獨立生活的重要環節,是實現康復的一大飛躍?;颊咄ㄟ^康復護理,加速建立腦側支循環,減少關節攣縮和變形、足內翻和下垂、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的產生,實現早日恢復肢體功能,獨立生活,為患者早日重返社會、回歸家庭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朱玉連,胡永善,謝臻等.腦卒中偏癱患者規范化綜合康復治療方案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5,25(01):68~69
[關鍵詞] 失語癥;中風;家庭康復
中風失語癥是中風恢復期常見的后遺癥之一?;颊呤дZ的同時往往伴有右側肢體不同程度的癱瘓,除臨床藥物治療外,康復訓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有效環節。但是在醫院或康復中心進行訓練,一方面經濟費用較高,另一方面其訓練時間有著明顯的局限性。而早期有效的康復訓練對患者今后的人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突顯了家庭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了使家庭康復訓練長期有效的堅持下去,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釋:
1 心理調整
中風失語癥患者之失語及偏癱往往突然發生,患者毫無思想準備。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對以往相對健康的患者及家人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打擊,此時心理調整尤為重要。它既是臨床治療的扎實基礎,也是家庭康復訓練的前提保障。
這里的心理調整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1.1患者的心理調整
由于患者突然要面對失語、偏癱這一現實,可能心里一時會產生極度的消極、絕望和自卑感。主要表現在表情淡漠、悲哀,甚至對生活失去信心,不愿見曾經熟悉的人,不愿見親人,拒絕配合治療,拒絕進行康復訓練等。此時患者情緒波動很大,不愿接受別人的同情。而由于其心理上的脆弱,變得對別人的一句話,甚至是一個眼神,甚或說話的語氣、表情,都變得十分敏感,如果此時心理得不到及時的調整,會延誤最佳康復期,使患者預后各方面的恢復都受到很大的影響。這時患者更需要家人的鼓勵和安慰,這樣才能使患者早日走出心理上的陰影。需要注意的是,此時卻不可操之過急,患者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需要一個自我調整的過程。切不可由于康復心切強迫患者十分被動的長時間去做某些較高難度的訓練,這樣更會增強患者的自卑感,從而使患者對訓練失去信心,甚至對以后各種訓練都產生排斥,更不利于患者的康復。
1.2家庭成員的心理調整
對家庭成員來說,接受這一變故同樣需要一個過程。而家庭成員是家庭康復訓練的主要執行者,適當的心理調整亦十分必要。此時家庭成員要多與同類患者的家屬進行交流、溝通,適當的減輕心理壓力,對患者最終的恢復水平有個正確合理的評估,這樣才能更好的做好患者以后的各項康復訓練。切忌總是把現在的患者與以前相比較或者對患者恢復程度期望過高,而用健康人的標準要求患者,盲目的增加訓練的難度,從而抵消患者訓練的積極性。
只有患者和家庭成員的心里都調整到最佳狀態,才能使家庭康復訓練持之以恒的堅持下去,才能使家庭康復訓練早日取得成效。
2 語言康復訓練
中風失語癥患者往往由于語言的障礙很難正確表達其意愿或意向,而產生煩躁甚至失望情緒,這時適當的語言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家庭語言訓練與醫院或康復中心的語言訓練相比有著隨時可進行性、及時性和個性化的顯著優勢。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醫院這項訓練是由對患者來說比較陌生的醫生操作的,對陌生人患者的各項配合要好些。而家庭語言訓練的操作者是患者朝夕相處的家人,或者就是患者最親密的伴侶,患者由于自卑心理的作用,不愿讓家人看到其什么也不能,會產生一種抗拒、抵觸情緒。這就需要家庭成員做訓練時一定要耐心,語氣要溫和,切忌急躁、生硬。
進行這項訓練時,有條件的可以借助電腦,沒有條件的可以用自制卡片進行。注意內容上應由簡單到復雜,從單方面到多方面;在形式上可由單純的跟讀到自主發音再到問答等;時間可由每天十幾分鐘、二十幾分鐘逐漸增加到半小時、一小時,應視患者接受能力而定,不能一概而論;另外還可以在讀的過程中鍛煉健側手的書寫能力、繪圖能力,達到手、腦、口并用,使語言訓練變得生動豐富有趣,同時注意在訓練過程中要不斷給予患者各方面的鼓勵,促使患者自覺地進行這項訓練。
另外,家庭訓練的操作者是較為熟悉患者的人,對患者各方面的情況較為了解,訓練時可以選擇一些個性化的題材,這樣患者更易于接受。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員在與患者的接觸中應隨時給予患者各方面的提示,這樣更有助于患者語言功能的恢復,這是家庭訓練的優勢,應該使其充分發揮出作用來。
3 肢體功能康復訓練
肢體功能康復訓練是患者恢復自信,重新燃起對生活希望的一項必不可少的訓練。同時在做肢體訓練時,加強了全身氣血的運行,更有助于對患者語言功能的恢復。肢體功能康復訓練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既要注重對健側肢體的訓練,又要注重對患側肢體的訓練及保護。
需要注意的是,中風偏癱患者患側肩關節由于韌帶松弛常處于無痛半脫位狀態,那么要求患者及家人配合做上肢功能訓練時,應減少患側上肢的上舉動作,以免造成肩關節全脫位,引起疼痛,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煩惱。
【關健詞】腦卒中;失語癥;康復
【中圖分類號】R25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4-0409-02
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們針對32例腦卒中致失語癥病人進行康復護理,現將康復護理經驗和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擇腦卒中語言障礙患者32例, 其中男19例, 女13例, 年齡最大的85歲, 最小的50歲,患者均神志清楚,經CT或MRI確診。
2 護理
2.1 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理變化腦卒中患者心理上認為自己是別人的“累贅”,自然會產生消沉、自卑、抑郁、焦慮等情緒的改變。護理人員要讓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解除其負性心理反應。因此護士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高度責任心出發,耐心地向患者說明康復的重要性及長期性,解釋病情,積極配合醫生治療。
2.2 制定急性期患者的護理目標 急性期是指發病3周內,此階段患者癥狀不穩定,往往在家人不能理解其某種意圖時,患者動怒或者拒絕理睬任何人,還會產生抑郁、焦慮甚至厭世情緒[2]。護理人員應制定護理目標:恢復患者與他人初步的直接言語交際能力,通過對患者語言障礙的調整和簡單的言語交流技巧訓練從而提高其語言的表達能力和理解。因此,以和藹誠懇的態度與之交談,主動熱情地關心他們,穩定患者情緒,建立良好融洽的醫患關系是急性期護理的任務首先。護理人員還要使患者正確認識自己言語障礙的性質,教給他們簡單有效的言語交流的方法,并且經常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咨詢及心理指導,調動其配合治療的信心和積極性。
3 康復訓練方法
患者入院后常規藥物治療并生命體征穩定,及早進行語言康復訓練,具體方法如下:
3.1構音器官訓練法[3] 康復師做示范,讓患者學著做。頭頸部放松運動,如低頭、仰頭、側頭及頭的左右旋轉運動;唇力度訓練,如噘嘴,咧嘴;舌的運動,如左右擺動舌、伸縮舌及卷舌。
3.2聽理解刺激法各類型失語癥早期均表現出聽理解障礙,故聽理解功能的恢復是其它語言功能恢復的前提。對殘存的語言功能采用集中、恰當的反復感覺刺激,如視觸覺刺激。具體方法[4]:①聽語指物、指圖;②執行指令(一次一個動作或同時多個動作);③復述語句、短句或字詞;④回答問題;⑤閱讀書報、圖片。
3.3記憶思維刺激法對運動性、命名性失語患者應激發其記憶思維活動,因為這些活動是語言產生的豐富基礎[5]。圖形記憶,回憶自己的姓名、住址、工作等;列物品名;列出屬于一個大范疇的物品。物品用途;列出物品的多種用途。
3.4 手勢與語言結合刺激法[6]對于完全性失語、感覺性失語患者,開始訓練時,應利用表情―手勢―語言的結合進行交流。
3.5 醫院與家庭結合法 對任何類型的失語,康復環境是語言康復的一個重要條件,熟悉的環境和人可調動患者說話的主動性。所以,訓練中采用醫院加家庭方式讓家人多參與訓練。
3.6 做好查房及督導工作 護理人員每天定時查房,這對患者起著監督和督促訓練的作用。醫護人員對患者說出簡單句子給予鼓勵,向患者問好,肯定所取得的成績并對其進步給予表揚。
4 結果
通過對32例失語患者進行康復護理,有29例患者語言功能不同程度的恢復,其中8周后只能說簡單詞甚至失語患者3例。
5 討論
語言功能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它包含著許多不同的心理生理基礎。[7]因此,在語言訓練過程中,要關心和尊重患者,了解患者心理的動態變化,給予及時的心理疏導和相關知識宣教,使患者保持心理平衡,情緒穩定,以使其積極配合治療。此外,也應該注意到,康復訓練是一個逐步和長期的過程,它不是短暫的,出院并不代表康復訓練的結束,因此出院前要向患者及家屬交代清楚出院后的康復訓練方法,利用各種環境和條件,充分調動患者的訓練積極性,并定期隨訪,對于患者出院后的訓練給予積極的指導,使患者能保持較好的情緒狀態,在最佳的生理、心理狀態下堅持訓練,從而達到早日回歸家庭和社會目的。
參考文獻
[1] 常紅,付玉娟.腦卒中失語病人康復護理進展[J].護理研究,2007,21(4C):1037-1039.
[2] 于紅梅.腦卒中患者中西醫結合康復護理.天津護理,2011,1(6):357-358.
[3] 羅少麗.不同類型失語癥的康復訓練技術[J].中國臨床康復, 2003, 1(7): 57-58.
[4] 陳伶俐,劉曉加.淺談失語病人的康復訓練[J].護理學雜志2004, 1(19): 78-79.
[5] 鄭麗萍,王紅明.腦卒中失語病人言語功能恢復的分析與對策[J].中國臨床康復, 2003, 7(6): 942-943.
【關鍵詞】康復護理單;腦卒中;康復鍛煉;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7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44-5511(2011)10-0142-01
近年來,腦卒中發病率有上升趨勢,45-70歲中青年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亦不斷增加[1]。病死率和殘疾率均增高,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由于腦卒中后腦組織的修復功能重組特點,決定了早期康復的重要性[2]。但是早期康復如果得不到足夠的重視,不僅會影響各方面功能的恢復,而且可能出現各種并發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我科近年來采用床邊早期康復護理單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取得了滿意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8月―2009年2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腦卒中病人86例,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且無嚴重的其他臟器病變。按入院順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3例。其中男46例,女37例,腦梗塞63例,腦出血23例,年齡在51~82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變性質、學歷、職業、入院時Barthel指 數評分 、FMA評分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和健康指導。腦卒中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即可給予心理、飲食、用藥、休息與活動、言語指導。腦梗塞患者急性期取平臥位,保持癱瘓肢體功能位,適當主被動活動患側肢體與關節。腦出血患者急性期絕對臥床4―6周,床頭抬高15―30度,生命體征平穩后進行床上、床邊、下床的主動訓練,時間從5―10分鐘/次開始。漸至30―45分鐘/次,如無不適,可增至2―3次/日。出院時常規出院指導,出院后以電話隨訪為主跟蹤隨訪6個月。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使用床邊早期康復護理單進行護理。
1.2.1 床邊早期康復護理單
為表格式設計,表頭包括患者姓名、床號、日期。護理項目主要包括:翻身拍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肌肉按摩和主被動功能鍛煉、語言功能訓練、腹部按摩、出院指導。完成后護士與家屬共同簽字,表下方為護士長簽名及評價。
1.2.2 使用方法
患者入院后告知床邊早期康復護理單使用的目的、方法結合患者具體情況有計劃地安排護理項目將康復鍛煉方法及注意事項指導并示范給患者及家屬,督促患者按要求完成,護士與家屬共同簽名納入床頭交接班內容。
1.2.3鍛煉要求
翻身拍背:只要有翻身就要有拍背,翻身次數視局部受壓情況和是否使用氣墊床而定。翻身后注意患肢功能位擺放和保證臥位安全舒適。
深呼吸和有效咳嗽:神志清楚的患者深呼吸5―10分鐘/次,4―5次/天(上下午各一次,睡前、醒后各一次),深呼吸的同時指導有效咳嗽。
肌肉按摩和主被動功能鍛煉:待患者無進行性卒中表現,生命體征穩定后便可進行康復訓練,人工加儀器,由簡到繁,由易到難,順序進行。運動時間由短到長,強度由低到高順序進行,方式由被動、輔助到自主運動順序進行。順序如下:床上移動翻身坐位坐位平衡雙膝立位平衡單膝立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上下樓梯。訓練中應包含患側恢復和健側代償。3次/日(晨起 、午睡后、晚睡前)。
語言功能訓練: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和心理特點,按照語言功能康復訓練的步驟,從簡單到復雜,先訓練與發音有關的肌肉,再利用口型及發音訓練進行字詞句閱讀書寫訓練。上下午各一次,每次20―30分鐘。
腹部按摩:入院既開始,順時針按摩3次/天,5分鐘/次,早中晚各一次。
出院指導:出院前3天既開始,上下午各一次,發放溫心聯系卡,將需要注意的事項寫清楚,必要時家屬監督。指導后用提問的方式讓患者回答,直到完全掌握。
1.3效果評價
出院時評價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出院后6個月復診,由同一康復醫師對兩組患者進行FMA運動功能與Barthel指數評定。
1.3.1 肢體運動功能
采用FMA量表評定(Fugl-Meyerassessment),正常為100分,<50分嚴重運動功能障礙,50-84分明顯運動功能障礙,85-95分中度運動功能障礙,96-99分輕度運動功能障礙[3]。
1.3.2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
評定采用Barthel指數,100分正常,75-95分輕度功能缺陷,50-74分中度功能缺陷,25-49分嚴重功能缺陷,0―24分極嚴重功能缺陷。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1.5統計軟件包,兩組計量數據以 +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效果
2.1 出院時并發癥發生率(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出院時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2兩組病人Barthel指數評分、FMA評分比較(見表2)
表2兩組病人Barthel指數評分、FMA評分比較(+s)
3討論
3.1 床邊早期康復護理單的使用明顯降低了并發癥
腦卒中后往往存在言語、肢體等功能障礙,導致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長期的臥床,不能自主活動就會導致一系列并發癥的發生。積極正確的康復鍛煉可以促進肺部分泌物的排除,減少肺部并發癥的發生,改善全身血液循環,防止壓瘡和減少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避免肩關節脫位和肩手綜合征的出現,從而促進全身功能的恢復。從表1 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05。說明床邊早期康復護理單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腦卒中后的并發癥。
3.2 有利于提高腦卒中患者的運動功能
腦卒中患者多為老年病人,記憶力、理解能力下降,自我康復鍛煉意識淡薄,依賴性強,主動性差,對護理人員的一般性康復鍛煉指導不能落到實處。另一方面,康復護理無法量化,缺乏檢查考核指標等原因,導致患者的康復訓練達不到康復的效果。使用床邊早期康復護理單對患者進行護理,每日鍛煉內容具體化、時間化、數量化,患者知道自己的任務、目標,護患雙方的共同簽字及護士長每日不定時檢查都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既提高了護士的工作責任心,又提高了患者鍛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由于護患雙方的共同努力,患者每天積極按要求鍛煉,使康復鍛煉真正落到實處。從表2 可以看出,出院后6個月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評估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明顯優與對照組(均P < 0.05 ),大大減輕了家庭和社會的經濟負擔。
參考文獻
[1]王建紅.42例青年卒中患者與中年組DSA對比分析[J].中風與神經病雜志,2009.26.
【關鍵詞】膝關節;關節鏡手術;康復護理
隨著關節鏡手術理論和技術的普及和提高,關節鏡設備、器械和方法的改進,關節鏡手術已成為膝關節病患者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安全性好,診斷準確率高,對組織損傷小、并發癥少、術中出血少、恢復快、術后痛苦少等優點。臨床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做好膝關節術后康復護理,是獲得手術預期療效至關重要的。現將我院186例膝關節手術病人的術后康復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186例,其中男101例,女性85例,年齡在10歲-68歲,平均年齡在54歲。其中半月板切除及部分切除38例,半月板修補手術42例,交叉韌帶重點術25例,游離體摘除16例,滑膜切除25例,外側支持松解18例,關節腔清理22例。
1.2治療方法
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常規膝關節鏡檢查,明確診斷后根據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情況決定手術方式,包括半月板修整或部分、大部分切除,骨性關節炎清理術、關節粘連松解術、增生滑膜切除術、膝交叉韌帶重建術等。術后關節腔內注射施沛特2ml,以關節腔,減輕疼痛。
2術后護理
2.1心理護理
術前與患者交流溝通,多數病人因手術后怕疼痛和擔心重建韌帶松動或斷裂,不愿接受早期功能鍛煉。護士應耐心向患者講明如不早期活動,約4d左右即可出現關節活動受限,損傷關節固定2周即可有可能致結締組織增生粘連,關節功能喪失[1]等,讓其了解手術過程,有針對性地解答患者心中的疑慮,讓其知道功能鍛煉可以有效地防止股四頭肌萎縮可能出現的髕骨半脫位或脫位,有利于患
肢腫脹消退,促進患肢血液循環,可有效地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使患者從心理上得到安慰,從情感上得到支持,這樣可以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實施術后的康復訓練計劃。
2.2
取平臥位,抬高患肢15°-30°,外展10°-20°中立位,關節適當屈曲,此可使膝關節處于松弛狀態利于血液回流,以減輕術后切口疼痛及患肢腫脹。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膝后墊軟枕,保持患肢屈曲5°-15°,這種可以使前交叉韌帶處于松弛狀態,移植后的韌帶張力最小,有利于起止口的愈合。
2.3局部冷敷
術后即可開始以減輕腫脹及疼痛,用0-4℃三升袋冷敷于患肢30min更換一次,如此重復冷敷24h,可有效減輕疼痛,降低水腫程度及關節腔內出血。
2.4觀察患肢腫脹及疼痛
關節鏡手術是一種微創手術,術后8-24h內患肢有輕微的疼痛,一般可忍耐,不需要鎮痛劑,如果有劇烈的疼痛,根據疼痛的性質、部位、程度首先考慮是否有并發癥所致,否則要耐心的做好解釋工作,必要時遵醫囑給予止痛鎮靜劑。
2.5觀察患肢遠端運動、感覺及血運情況
術后彈力繃帶加壓包扎會影響血液循環,加之運動量減少,血液循環速度較慢等因素,易發生深靜脈血栓和嚴重的腫脹導致骨筋膜室綜合癥的發生。因此術后膝關節加壓包扎期間要注意觀察患肢遠端的運動、感覺及血運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及時處理。應注意彈力繃帶加壓包扎松緊要適宜,并早期進行功能鍛煉。
3合理指導病人術后康復訓練
膝關節鏡術后早期開始康復訓練是保護新移植韌帶、維持改善膝關節穩定功能,加強膝關節與膝周組織的運動協調性,增強關節本體感覺功能以至最終恢復正常運動水平的關鍵措施[2].可防止關節軟骨及軟組織粘連,防止肌肉萎縮,增強肌力,促進患肢血液循環,利于水腫和積液消退。功能鍛煉要因人而異,以不勞累為宜,循序漸進,持之以恒,護士要向患者解釋功能鍛煉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項,根據患者恢復情況調整鍛煉時間、方式和強度。
3.1股四頭肌等長收縮
股四頭肌收縮是有效防止肌肉萎縮,增強肌力的一種早期康復手段[3]。術后清醒后即可指導患者做股四頭肌等長收縮。
鍛煉方法:①踝泵運動:踝關節背伸,膝關節伸直,收縮股四頭肌,持續3-5s后放松為1次,10-15次為一組,每日練習4-5組,根據病人體質情況,適當加減次數。②做直抬腿運動,患者取平臥位,健側膝關節屈曲,患側膝關節伸直慢慢抬高患肢30°-40°,在空中停頓3-5s為1次,連續做10-15次為1組,每日練習3-4組。股四頭肌對膝關節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并且直接關系到關節鏡手術后的遠期療效。
3.2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
術后當日即行腿部的肌肉按摩,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按摩方法:用兩手掌心由患肢遠端做向心性按摩,促進靜脈血液回流。
3.3終末伸膝鍛煉
在膝下墊一枕頭,保持屈曲約30°,繃緊股四頭肌并伸直膝關節,使足跟抬離床面,堅持5s,然后緩慢地將足跟放回床面。如此反復進行,每天2次,每次15-30分鐘。
3.4被動肢體關節訓練機(cpm)被動訓練
膝關節的被動鍛煉主要通過cpm機進行,以緩解損傷或手術引起的疼痛,增加關節軟骨的營養和代謝活動,消除關節粘連,改善關節活動角度,促進關節軟骨損傷的自身修復。最終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
Cpm機的使用方法:術后6h可將患肢置于cpm機上,開始時角度宜小,機器運行速度要緩慢,角度控制在20°-30°,以后根據情況逐漸遞增,1-2h/d,要求患者無明顯疼痛,并防止造成過度活動。一般應用兩周,以后以主動活動訓練為主。
術后第二周,康復重點為恢復膝關節活動范圍。逐漸增加膝關節活動范圍達0-120°開始進行股四頭肌抗阻鍛煉,3次/d,5-10min/次,逐漸增加到4-6次/d,15-20min/次,踝部阻力視患者情況由小到大逐漸增加。在患肢張力和活動范圍得到基本恢復,股四頭肌有力能抬腿且膝關節無腫脹時,可以扶拐下地行走,要求股四頭肌要恢復到4級以上,因為股四頭肌肌力恢復到一定程度以前,膝關節的穩定性較差,如果過早負重就有可能造成膝關節內壁的損傷。
術后3-4周,鼓勵進行比較強烈的鍛煉使患肢張力和活動范圍完全恢復正常。逐漸進行膝關節正常范圍內活動度訓練,同時加強患肢直腿抬高訓練及股四頭肌抗阻等長收縮鍛煉[4],使患者恢復正?;顒???梢詶壒障碌匦凶?,為患者肌張力和活動度恢復到適當的范圍時,方能進行體育鍛煉。
術后2個月,進行功能康復訓練,促進患肢完全恢復正常活動功能。逐步增加股四頭肌抗阻力鍛煉的踝部阻力,開始進行正常體育鍛煉。如騎自行車、游泳和跑步等。但要避免劇烈的體育活動,要達到完全康復約4-6個月的時間。
結果:186例患者均順利康復,其關節穩定程度及活動范圍均恢復良好,可正常生活和工作,無感染、無血管、神經損傷等并發癥。
小結:關節鏡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膝關節腔病變的臨床診治。在膝關節鏡手術的術后康復過程中應加強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指導,使其掌握正確的、系統的功能鍛煉方法,從而有效地防止膝關節粘連,肌肉萎縮,盡恢復膝關節功能。良好的護患溝通,精心的心理護理和術前宣教,細心的術后觀察、有效的關節功能康復訓練,正確的出院指導是膝關節鏡手術成功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 王亦璁 膝關節外科的基礎和臨床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22
[2] 敖英芳 膝關節鏡手術學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04:242
關鍵詞:綜合性康復訓練;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恢復腦卒中是神經內科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具有極高的發病率,嚴重威脅到患者的身心健康。最近幾年不少臨床報道指出,對腦卒中患者實施綜合性康復訓練能夠有效加快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并且療效顯著[1]。我院近來對腦卒中患者在常規訓練的基礎上實施綜合性康復訓練,臨床療效良好,現對其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100例,隨機分為AB兩組,其中A組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齡48~84歲,平均年齡(53.45±6.54)歲;B組50例,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47~83歲,平均年齡(52.65±6.78)歲;AB兩組一般資料經過對比,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1.2方法 A組實施常規鍛煉,比如開展肌肉按摩、關節功能位置擺放以及關節屈伸運動等訓練;B組以A組為基礎增加實施綜合性康復訓練,具體內容為:①中藥浸泡與熏洗。給患者使用具有舒筋通絡以及活血化瘀的藥物,比如:獨活、羌活、威靈仙、川芎、三七、牛膝各10 g,路路通20 g,桂枝6 g,伸筋草30 g,防風15 g,加入3000 mL水,煮開改用文火煎煮20 min后不倒掉藥渣,直接浸泡患肢;如果患者的病情不允許,可使用毛巾蘸藥水熱敷以及擦洗患肢,早晚各擦洗1次/d,1 w為1個療程時間,治療2 w,功能鍛煉開展前把患肢浸泡在中藥洗劑中,時間≤15 min/次,若患者病情過于嚴重,可采取熱毛巾擦洗的方式。②穴位按摩。上肢通常選擇合谷、肩井、臂、曲池以及肩隅開展穴位按摩;下肢通常主要選擇昆侖、髀關、解溪、足三里、太沖、陽陵泉以及風市等穴位。護士應該使用拇指指腹,保持合適的力度按壓穴位,并且維持順時針的方向對穴位進行按摩,直到皮膚發熱方結束,各個穴位的按摩時間為3 min,早晚各按摩1次/d。③言語訓練。訓練的內容主要有吞咽、構詞功能以及言語等。護士可以選擇自我介紹、數字接龍、打招呼以及點名等方式對患者開展鍛煉,①幫助小組成員加深彼此了解,②還可對患者的觀察能力形成改善的作用,甚至降低患者的孤獨感,從而提高患者的溝通能力[2]。
1.3療效評定標準 兩組患者在治療結束后開展Brunnstrom療效評定標準,并且將兩組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進行對比。出院3個月后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價,同時將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情況做比較。日常生活能力分為3種,其中評分>60分為輕度,評分在40~60分為中度,評分
1.4統計學原理分析 全部數據使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使用χ2進行檢驗,組間差別使用t進行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B組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優于A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ADL障礙評分對比 B組治療后,患者的ADL障礙評分顯著高于A組,組間 差異顯著,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腦卒中在醫學上又簡稱為腦血管意外,其屬于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之一,由內在及外部諸多因素共同影響所致,患者的腦內動脈已狹窄,或閉塞亦或破裂,從而導致出現急性腦血液循環障礙?;颊吲R床癥狀多表現為永久性腦功能障礙,其被劃分為缺血性腦卒中與出血性腦卒中[3]。
專家認為腦卒中患者具有多達11種癥狀,其分別為舌痛、鼻出血、眩暈、哈欠頻率高、嗆咳、手指麻木、吐字不清晰、不明摔跤、嗜睡、精神狀態變化無常及單眼突然發黑等。因此,專家建議人們應注意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這些現象,尤其是老年人,因年紀大,一旦出現眩暈或不明摔跤,易對肢體造成不同影響。目前,隨臨床治療手段的提高、人們對醫療的變化需求,不再僅滿足于治療方式,而是對護理也投入了關注[4]。我院在總結以往護理經驗中,發現綜合性康復訓練對腦卒中神經功能恢復具有顯著的輔助作用,B組經護理后,其臨床療效與ADL障礙評分均顯著優于A組。從腦卒中綜合性康復訓練的原理中可知,腦卒中患者的大腦具有一定可塑性,經采用綜合性康復訓練后,患者的大腦可進行功能重組,改善其神經功能。我院經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同意后,視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實施綜合康復訓練鍛煉。針對急性腦卒中患者,我院實施綜合康復護理后獲取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其中,患者的運動功能得到顯著改善,肢體可大幅度擺動,且無任何不適[5]。回顧性分析,急性腦卒中患者如若未能得到及時處理,可顯著提高其致殘率及死亡率,而我院經實施綜合康復訓練后,發現患者的肢體障礙已顯著改善,這不僅降低了患者的致殘率,且提高其生活質量,尤其是老年患者,提高了生活自理的能力。
以上論述,我院經為腦卒中患者實施綜合性康復訓練后,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良好,證實該護理模式對改善患者肢體功能及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該護理模式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于靖,于洋,都福春,等.綜合康復治療腦卒中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0,32(3):221-223.
[2]李學霞,郝瑞麗,李學梅.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J].陜西中醫,2012,33(7):870-871.
[3]許曉冬,李芬,常湘濤.腦卒中患者三級康復模式的探討[J].寧夏醫學雜志,2011,13(04):21-22.
[摘 要] 方法:將135例中風后肩手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83例,以龍虎交戰手法針刺天宗穴。對照組52例,常規取穴采用平補平瀉手法。兩組患者針后均進行康復訓練連續兩個療程。
結果:①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價,治療組上肢總積分高于對照組10分左右。②治療后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的改變亦較明顯(P<0.01)。
結論:龍虎交戰針刺手法可有效緩解肩手綜合征所致的疼痛。針灸可促進損傷的神經再生。
[主題詞] 龍虎交戰針刺手法;肩手綜合征;穴,天宗;中風后遺癥/針灸療法
ObservationonTherapeuticEffectsofDifferentAcupointSelectionMethodsCombinedwi
thSystematicalRehabilitationonShoulder*.HandSyndromeAfterApoplexyWangYin,
YangTao,GuoYufeng,etal(Guang’anmenHospital,
ChinaAcadem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53,China)
[Abstract] Methods
Onehunderedandthirty*.fivecasesofpostatrokeshoulder*.handsyndromewererandoml
ydividedintotreatmentgroupandcontrolgroup.Inthetreatmentgroup(83
cases),acupuncturewasgivenatTianzong(SI11)withdragon*.tiger’
salternatefightmanipulationmethod,andinthecontrolgroup(52cases),
routinelyselectedacupointswereneedledwithuniform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
.
Thetwogroupsofpatientstookrehabilitationexercisesafteracupuncturetreatment.
Treatmentwasgivenfortwocourses,onceaday,onemonthconstitutingonecouse.
Results ForFugl*.meyermotionfunctionassessment,
thetotalcumulativescoreofupperlimbsinthetreatmentgroupwasabout10
pointshigh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andaftertreatment,
conductionvelosityofmotornervehadasignificantchange(P<0.01).
Conclusion Dragon*.tiger’salternatefightmethodcanef
fectivelyrelieveorkillpaininducedbyshoulder*.handsyndrome,
andacupuncturecanpromoteregenerationofdamagednerves.
[Keywords]Dragon*.tiger’sAlternateFight/acupmanip;
Shoulder*.HandSyndrome/acupther;Point(Tianzong);
PoststrokeSyndrome/acupther
肩手綜合征是由于腦、心肌血液循環障礙或外傷后致使支配上肢的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可突然出現,也可呈緩慢、隱匿性發病,直至病變不可逆轉時才被發現。國內外目前均無治療本病的特效方法。自1997年以來,筆者采用于天宗穴施以龍虎交戰針刺手法為主與康復訓練相結合治療中重度以上肩手綜合征83例,并與常規針刺組對照,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全部病例均為本科住院患者。以患者就診前后順序隨機分為治療與對照兩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一般資料無明顯統計學差異。治療組83例患者中,男48例,女35例;對照組52例中,男30例,女22例。年齡30~81歲,平均年齡62.32歲。病程平均45天。兩組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①以1986年中華醫學會第二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診斷標準為準,全部病例均經臨床診斷和CT或MRI確診。②肩手綜合征的評定按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制訂的標準進行(1996年)[1]。腦卒中患者單側肩手痛,皮膚潮紅、皮溫上升,手指屈曲受限,局部無外傷、感染,也無周圍血管病。
1.3 觀察方法采用BRSS及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法[1]。前者可將患肢從無任何活動至運動協調近于正常分為I~VI級,后者將上肢各關節的運動分解為33項,滿分66分。在治療前、治療1個療程和2個療程后,分別進行病變等級及運動功能綜合評定。上肢功能恢復的預測評定:有功能的實用手及殘廢手的評定。以N/3+3m/4≥1和N/1+3m/4≤1兩公式計算[1],以驗證預期療效的期望值。
以肌電圖檢測患肢臂叢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及橈神經的感覺與運動傳導速度;X線片,對手與肩部骨骼變化情況進行觀察對比;骨密度檢測,以觀察本療法對其影響。對此3項均進行治療前后的對比統計分析。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主穴:天宗、養老、勞宮。根據不同的癥狀適當加用輔助穴位,如腫脹明顯加中渚,僵硬為主加后溪,肩關節劇痛者加肩三針。
操作:天宗穴位于肩胛骨正中,于該穴采用“九六數”即“龍虎交戰”手法。用30~32號2~2.5寸不銹鋼毫針垂直刺入穴位約1.5~2寸后行針刺手法,捻針時拇指向前快速捻轉9次,爾后食指向前6次。如上法連續3次后,間隔5分鐘重復1次,留針30分鐘,共重復6次,令患者自覺肩背部舒適進而患肢溫暖為度。養老穴行快速提插捻轉振顫手法,頻率約每分100~150次左右,每次進行1分鐘,每隔5分鐘重復1次,留針期間共重復6次。勞宮穴以1寸毫針刺入0.5~0.8寸后行捻轉補瀉手法,每次1分鐘共重復6次,余加減穴視具體情況選用手法。
康復訓練方法:主要進行上肢和手的功能訓練。從遠端向近端進行。包括主被動運動:A.誘發肌肉活動及訓練伸向物體的控制能力;B.維持肌肉長度,防止攣縮;C.誘發手操作的肌肉活動和訓練運動控制。同時借助于器械進行訓練。醫師每日指導患者康復訓練1次(每次60分鐘)后,令其家屬協助自行訓練每日不少于2~3次,每次10~15分鐘。
2.2 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方法,以陽明經肩、曲池、合谷穴為主,施以捻轉補瀉針法,留針20分鐘。
兩組患者均針刺與康復同步進行,除雙休日外每日治療1次,每周5次,持續1個月為一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評定標準以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上肢運動評分<33分為嚴重運動障礙,33~43分為明顯運動障礙,44~54分為中度運動障礙,55~64分為輕度運動障礙[1]。治療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及上肢運動評分提高50%為顯效;主要癥狀明顯好轉,上肢運動評分提高25%~49%為有效;癥狀無明顯改善,上肢運動評分增高<25%為無效。
3.2 治療結果(1)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及Fugl*.meyer評價結果均有明顯改善,各組自身進行治療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與治療前對照,Ridit檢驗結果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83例,顯效23例,有效5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0.4%。對照組52例,顯效11例,有效34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6.5%。雖然Ridit檢驗兩組間療效從統計結果看無明顯差異,但從上肢運動總積分可看出其平均積分值相差10分左右,這對肢體功能障礙的患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此外對照組于第2療程中療效進展速度有減慢的趨勢(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上肢運動總積分比較
(2)治療前后肌電圖檢測 對治療組患者中21例進行了治療前肌電圖檢測,其中18例完成了治療后復測。結果為:治療前平均運動傳導速度30.90m/s,治療后45.35m/s,經統計學處理t=3.07,P<0.01,治療前后差異非常顯著。
(3)其他 對53例患者進行了骨密度檢測,治療前后未見明顯改變。對50例患肢及健肢進行了X線檢測,結果顯示發病2周內患肢骨質與骨關節無明顯變化,但本征一旦形成,骨關節結構可發生畸形、半脫位、骨質疏松等,且在1個月后鮮有正常不變者。BRSS分級檢測觀察證實采用本療法可使患肢在短期內運動功能上升2~3級,生活自理能力亦明顯提高。手功能評定與實際治療結果相符合。
4 討論
肩手綜合征的最大特點是肩、肘、腕關節疼痛后導致上述各關節活動度明顯降低,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存及康復質量。多年來國內外醫師嘗試過向心性加壓纏繞、冰療等多種療法,但缺乏肯定療效,結果均不盡如人意。本課題主穴天宗采用龍虎交戰針刺手法,天宗位于肩胛骨上,總匯三陽經氣,采用本針法,使經氣上達肩、頸、頭,下通臂、腕、手,與郄穴養老合用,通經止痛;加取勞宮,以神制動以促進手、腕、臂的功能的恢復。
針刺與康復訓練相結合突出了動靜結合治療疾病的特點。國內外學者曾大量報道過單純針灸或單純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遺癥,但療效難有突破性進展。本征的治療重點是大腦對肩臂關節的支配能力,對患肢局部單純采用某種治療方法是不夠的。針刺與康復訓練相結合,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通過各種不同類型溝通相關的突觸鏈,進行功能重組使患肢功能得以恢復,從而有效地防治肩手綜合征。此為中西醫結合治療本征的有益嘗試。
治療前后肌電圖檢測證實,中風后肩手綜合征可在短期內導致周圍神經的損傷,并使其運動傳導速度減慢,針刺與康復治療相結合,可促進其恢復。治療前后骨密度檢測證實,本療法在短期內對骨密度影響不大,但發現老年女性骨密度數值下降較老年男性明顯。
本研究證實了龍虎交戰針法緩痛、止痛療效確切,同時對針具、針刺操作手法、刺激量、進針深淺、留針時間均采用了量化指標,使研究結果客觀公正,并為進一步量化針刺手法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據。本研究再次證實了周圍神經損傷后可以再生的理論。
5 參考文獻
【關鍵詞】急性;腦血管;康復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446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7-3874-02
急性腦血管病是指局部腦組織出現局限性缺血性壞死、出血或腦組織軟化好發于老年人群中,患者愈后多遺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和運動功能障礙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甚至會影響患者的心理,使患者產生抑郁[1]。在臨床應用對急性腦血管病患者實施早期的康復護理可以降低患者的致殘率,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筆者現將急性腦血管病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匯報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科收治的100例急性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進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齡在44-78歲,平均年齡(59.39±4.02)歲。其中腦出血的患者33例,腦梗死的患者41例,腦血栓的患者26例。意識清楚的患者67例,意識朦朧的患者22例,淺昏迷的患者8例,深昏迷的患者3例。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采取一般的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實施有效的早期康復護理措施,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一般疾病情況等進行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的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措施具體內容如下:
1.2.1神經功能康復訓練通過在患者周圍擺放生活日常用品,書刊、報紙、看電視等刺激患者的視覺、觸覺、聽覺的感知,提高患者的智力能力,可以給予兒童雜物進行看讀,出現語言功能障礙的患者早期可以錄音,護理人員或者家屬教患者從簡單發音、單個詞、簡單的短語開始學習,反復訓練語言,促進語言功能的恢復。
1.2.2運動功能康復訓練在腦梗死患者生命征平穩、神志清醒、神經系統癥狀不再惡化48h后[2],就應針對患者的肢體進行康復訓練,每4h做1次肢體被動運動和按摩,臥床的患者將其肢體放置功能位,肢體按摩每四小時一次,每次30min幫助偏癱肢體做關節伸展、外展、內旋等活動,并按摩肢體肌肉防止發生肌肉萎縮和關節攣縮。然后練習床上翻身活動,促進肌力的恢復。隨著患者病情好轉,患者能夠坐起時應進行站立鍛煉逐漸過渡到行走訓練。平衡訓練:指導患者先原地踏步,在進行身體軀干扭轉、擺髖等訓練運動,注意活動度由小到大、由慢到快,循序漸進的進行。
1.2.3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對與腦血管病的患者進行簡單的生活訓練,如訓練穿衣、進食、上下床、大小便自理等日常生活的能力;根據患者興趣愛好與活動能力,適當的安排散步、練習太極拳等活動,增加患者的生活樂趣,為盡快使患者生活自理創造有利的條件。
1.2.4心理護理患有腦血管病的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多會出現抑郁癥,在患者住院期間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心理素質,以及對疾病的認知程度,進行全面的健康教育。護士與患者進行溝通時態度要和藹,語言要通熟易懂,可以有淺入深,有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的進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和家屬積極配合各項治療與護理,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逐漸的恢復生活自理能力。
1.3效果評價①神經功能:采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進行評定,3l-45分為重型,16-30分為中型,0-15分為輕型;②運動功能:采用簡式Fugl-Meyer評定法[3]進行評定,95-99分為輕度,85-94分為中度,50-84分為明顯,60分為良,41-60分為中,≤40分為差;
2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在相應的護理后針對神經功能、運動功能、生活能力,進行與護理前比較有明顯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針對腦血管病的患者早期實施康復護理能顯著改善患者其神經功能、運動功能和生活能力,能減低患者的抑郁程度,使患者最大限度地盡快恢復身心健康,盡早回歸社會,降低患者的致殘率。因此,我們認為早期康復護理值得在臨床急性腦血管患者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蔣妙華,溫德樹.早期康復訓練對卒中單元腦梗死患者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6(13).
[2]董英莉,周鳳英,陳九斤.早期作業療法對腦卒中患者的康復作用[J].護理學雜志,2007(09).
遼寧省朝陽市中心醫院,遼寧朝陽 122000
[摘要] 目的 探討總結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護理。方法 對2010—2012年48例人工關節置換術的病人進行了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訓練指導。 結果 術后1年進行回訪,置換關節功能滿意度為85%~90%,疼痛滿意度為95%。 結論 正確的康復指導是重建髖關節功能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 髖關節;置換手術;康復護理;訓練指導
[中圖分類號] R6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2(c)-0162-02
髖關節置換手術是臨床上一種新型的矯形手術,這種手術能夠有效的緩解其緩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肢體功能狀態,增加患者的髖關節活動范圍,從而使患者能夠逐漸恢復日常生活,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這種手術適用范圍比較窄,多用于老年股骨頸、股骨頭壞死等患者。在臨床上,骨科手術和患者手術后的康復應該是相輔相成的,科學的康復訓練指導能夠幫助患者手術后早日康復,也是保證患者手術是否成功的必要手段。制定康復計劃,術后的康復治療與手術同等重要。一個設計完美,實施成功的術后康復計劃是髖關節置換達到良好功能恢復的必要條件。因此,醫護人員在患者手術應該向患者及其家屬闡釋康復訓練指導的重要性,使得他們能夠積極配合,更好地發揮患者的主觀性,從而達到康復的目的。為探討總結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護理,該研究對2010—2012年48例人工關節置換術的病人進行了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訓練指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在該院接受治療的48例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這些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6例,患者的年齡在46~93歲之間。這些患者中干部21例,農民5例,工人14例,其他8例?;颊咧校衅渲?0例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18例患者進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這些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等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患者康復訓練指導方法
1.2.1 對患者手術前進行護理 患者心理指導:一般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都經過長久的考慮,通常希望通過手術解決行走疼痛的問題,改善關節的活動。醫護人員要向患者及家屬說明進行手術的目的,以及手術后患者的治療效果,使患者能夠對這種疾病有一個大概的認識。其次,患者手術后,醫護人員要告訴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并向他們闡明鍛煉的重要性,使患者積極的配合治療。
1.2.2 術前準備指導 術前準備指導:指導患者練習床上活動,將鍵側肢體膝關節屈曲,足部收至臀部,抬高臀部,以預防生瘡的發生。向患者說明如有吸煙或飲酒史術前應戒除,因其會導致血紅蛋白降低,使組織修復所需供氧減少,血液粘滯性提高,增加血栓形成的幾率。告知患者勻在患側做肌肉注射以免產生感染。
1.2.3 術后指導 術后指導:向患者家屬說明術后6 h應平臥,將患肢小腿抬高10~20°,外展15~30°,患者手術后不宜側臥,也不宜不翻身,屈髖最好保持在<60°內,尤其是麻醉清醒過程中,醫護人員要注意患者關節的保護,當患者翻身變換時,一定要保持患這側髖部穩定性。術后髖關節外下方,腋窩處放一軟枕,24 h后撤除軟枕,伸直患肢,防止屈膝畸形?;甲阒佬?~3周。6 h后可適當搖高床頭10~30°。24 h后可取半臥位,曲髖<30°。側臥時需保持屈髖和屈膝,兩膝之間可墊一軟枕,防止內旋造成髖關節脫位。術后2周內,禁止向患側側臥。術后3~5 d,可扶步行器或雙拐下地部分負重行走,術后1個月可用單拐行走,逐漸棄拐行走。
1.2.4 患者的飲食指導 患者的飲食指導:醫護人員要告知家屬麻醉清醒后可進流食,如排骨湯、雞湯等,患者每次進食在400 mL左右,且患者在手術后3 d內均不能吃甜點,奶粉,豆奶粉以免引起腹脹。飲食應適用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高含膠原,微量元素及含維生素A、C的食物,以補充足夠的營養,忌食辛辣、油膩的食物。術后密切觀察二便情況,防止便秘發生。
1.3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
2 結果
①對該組48例患者術后1年進行回訪,置換關節功能滿意度為85%~90%,疼痛滿意度為95%。
②通過全面細致護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術前準備是必要的,因此,患者在手術后,醫護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康復計劃。
3 討論
在過去的35年里,人工關節技術發展迅速,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已逐漸成為一項常規手術。隨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廣泛應用,術后康復日益受到重視,先進的材料,精湛的手術技術,只有結合及時的術后康復訓練,才能獲得最理想的效果。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是很復雜的問題,它不但與疾病本身有關,也與手術技術操作,患者的信心,精神狀態以及對康復治療配合秘密程度有關。
3.1 患者手術當日
患者手術結束回到病房后,醫護人員應將患者雙肢用三角枕固定,在患者手術后的1周內,讓患者雙肢保持45~60°屈髖屈膝,15~30°外展中立,從而使患者雙軀血管暢通。手術過程中,由于患者雙肢長時間保持固定姿勢,再加上手術過程中使用充氣止血帶等,造成患者下肢血流滯緩,容易使患者形成DVT。因此,患者回到病房后,醫護人員應在患者麻醉沒有完全消失前,對他進行肌肉按摩,從而促進患者血液循環。具體方法如下:醫護人員用雙手從患者的足跟開始,從患者的遠心端向近心端交替擠壓,并對股二頭肌及股四頭肌同時進行按摩,雙下肢交替進行。
3.2 術后1~3 d
3.2.1 踝關節的鍛煉 患者手術后,醫護人員要對患者踝關節、趾關節進行屈伸練習,也就是踝泵。就是通過踝關節的運動,起到像泵一樣的作用,促進下肢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回流。這樣的作用對于手術之后的功能恢復及預防及幫助消退下肢傷痛,手術后腫脹可是至關重要的。
3.2.2 坐位練習 術后2~3 d如果病情允可,可指導和協助患者進行坐位訓練,首先協助患者把術側肢體移近床旁,靠近床沿放下后坐起,坐起時雙手后撐,髖關節不能超過80°。坐位是髖關節最易出現脫位和半脫位。
3.3 患者手術后4~7 d
患者在手術后4~7 d內,進行適當的外展功能訓練能夠改善患者的外展肌功能,糾正患者的步態。從術后第3~4天開始,視患者體質恢復情況,此時可下床鍛煉??蛇M行站立練習包括站立位支腿抬高練習,髖關節屈曲練習以及髖關節外展練習,角度<90°,練習3次/d,10遍/次。
3.4 生活方式指導
患者出院后不能讓患者坐低椅、沙發等,也不能夠讓患者盤腿以及做做跨步等運動,醫護人員要囑咐患者坐時要讓身體盡量后靠,腿前伸,使用馬桶或加高的自制坐便器如廁,不宜做下蹲拾物動作,不宜蹺二郎腿,不要試圖按常規方法穿鞋襪等,患者在上下樓梯時,應該遵循“好上壞下”原則,即上樓梯時健側先行,下樓梯時患側先下。該次實驗中,這些患者在康復訓練下置換關節功能滿意度為85%~90%,疼痛滿意度為95%。患者在康復訓練指導下傷口治愈情況更好,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患者手術后的治療效果一方面與醫護人員手術技術好壞有關,同事還與患者手術前后的康復指導程度以及患者是否參與有關,醫護人員在患者手術前后進行訪視或復診,并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和康復指導,促使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徽,張青.老年患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及出院指導[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18):171.
[2] 陳靜.循證護理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進修雜志,2007,22(20):1860.
[3] 李國勝,牛東生,白志剛.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成人croweIV型髖關節發育不良療效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10,32(4):344-346.
[4] 唐泓源,張黎明,皮紅英,等.系統早期活動方案降低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11):96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