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氣象災害防治范文

    氣象災害防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氣象災害防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氣象災害防治

    第1篇:氣象災害防治范文

    關鍵詞災害性氣候;種植業;影響;防災減災;江蘇海門

    中圖分類號S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1-0160-03

    海門市地處中緯地帶,屬北亞熱帶南部濕潤季風氣候,季風環流是支配境內氣候的主要因素。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海門特定的地理位置的共同作用下,海門市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雨量集中、雨熱同季、冬冷夏熱、春溫多變、秋高氣爽、光能充足、熱量富余。年平均氣溫15.2℃,自1960年有記錄以來,極端最高氣溫為38.0℃,出現在1966年8月7日和1992年7月31日,極端最低氣溫為-9.3℃,出現在1977年1月31日;年均日照時數2 122.5h,年最多日照時數2 529h(1967年),年最少日照時數1 821h(1988年);年平均降水量1 033.3mm,年最大降水量1 500.7mm(1975年),年最小降水量654.6mm(1978年);年均蒸發量1 278.3 mm,年最大蒸發量1 466.3mm,年最少蒸發量1 127.2mm;年平均相對濕度80%,月際變化呈夏半年高于冬半年,最大月平均相對濕度為85%(8月),最小月平均相對濕度為75%(12月)。

    1海門地區主要農業氣象災害

    海門市優越的氣候資源為當地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由于地處中緯度地帶,是海陸相和氣候的過渡帶,是典型氣象災害的頻發區。常見的氣象災害有暴雨、洪澇、干旱、連陰雨、熱帶氣旋(臺風)、高溫、冰雹與龍卷、雷暴、寒潮、低溫、大霧、大(暴)雪等,其中對海門地區農業生產(種植業)常年造成一定損失的農業氣象災害主要有常發性的旱災、澇災、連陰雨、臺風、寒潮(凍害),另外,冰雹、龍卷、雪災等則屬于偶發性或間歇性災害性天氣。據農業受災記錄資料不完全統計顯示,1960年至今,海門地區常發性災害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累計達到了2.30萬公頃,農作物成災面積累計7 793.12hm2,農作物絕收面積累計59.19 hm2,農業經濟損失5.77億萬元。

    2主要災害性氣候對種植業的影響

    2.1旱災

    旱災指由干旱性氣候引起種植業在田作物因為缺乏必需的水分而產生生理性破壞,對農作物產質量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干旱以降水距平百分率為標準劃分成偏旱、大旱及特旱,依此劃分,海門地區1960~2008年大旱年份有1年(1978年),偏旱年份有13年。資料顯示,海門地區一年四季均有干旱性天氣出現,從發生時間上可以分為春旱、伏旱、秋旱和干冬4種類型。

    2.1.1春旱。春旱主要發生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影響春玉米播種與出苗,設施瓜蔬作物的開花、坐果以及油菜、蠶豆、馬鈴薯等生長。1960~2008年歷年氣象資料顯示:春旱年發生率25%,其中最嚴重年份為2005年。

    2.1.2伏旱。伏旱一般發生于盛夏7~8月,資料顯示,海門歷史上伏旱最嚴重的為1967年、1978年及2005年。1967年7月23日至9月20日,歷時60d總雨量僅20.3mm;1978年出現空梅現象,初夏干旱連伏旱,6月1日至7月12日,只有6月24日下雨18mm;2005年也出現空梅,春旱連著伏旱,自5月1日至7月4日,歷時65d降雨量僅25.6mm。伏旱對種植業影響較大,主要影響夏茬玉米、棉花、水稻、花生、大豆、瓜果、蔬菜的生長,造成受害作物萎蔫、產量減少、品質降低,并且伏旱能導致棉花等作物紅蜘蛛大發生。

    2.1.3秋旱。秋旱發生在秋季9~11月,一般在海門地區發生較為普遍,主要影響棉花結鈴與吐絮,水稻灌溉,油菜育秧及移栽活棵,蠶豆、三麥和部分秋露地蔬菜播種與培管。盡管如此,秋旱有時也利于棉花鈴裂吐絮,并且對秋季作物成熟收獲也較為有利。

    2.1.4干冬。干冬指發生在冬季的旱象,一般以12月至翌年2月為主,如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遍布中國北部區域的干旱就是典型的干冬,造成農田淺土層土壤濕度下降,如再遇冷空氣侵襲,則易使油菜、小麥等越冬作物遭受凍害致死。海門地區對越冬農作物威脅最大的農業氣象災害就是干冬。

    2.2澇災

    澇災主要是由于短時降雨量超過一定程度使得農田積水被淹,作物根系土壤郁閉程度加大,致使在田農作物根系吸收營養物質受抑制,大大削弱作物長勢,出現葉片枯黃、落花、落鈴落莢甚至作物植株萎蔫死亡,形成嚴重的產質量損失。暴雨或者持續大雨是澇災的成因,而暴雨是主要誘發因子,暴雨依據劃分標準分為暴雨、大暴雨以及特大暴雨3種。海門地區由于濱江臨海且地勢平坦,地表平均海拔高度僅4.96m,最低處僅3.8m,頻降暴雨時江海出現位,積水難以排泄,極易造成洪澇災害。據海門歷年氣象資料顯示,出現大澇年份均為暴雨較多年份,如1991年7月1~2日,受臺風倒槽影響,出現連續暴雨甚至大暴雨,造成海門境內河水水位急速上漲,85%以上農田被淹,造成巨大的農業經濟損失。從澇災發生時間看,海門地區暴雨量與頻次月際變化表現為6~7月暴雨全年最多,至10月暴雨日顯著減少。因此,澇災主要發生于6~10月。

    2.3連陰雨

    與暴雨造成澇災不同,連陰雨(連續性降雨)對農作物造成的負面影響不是急速的,而是遲緩發生的。根據連陰雨劃分標準,7d以上連續陰雨過程且日雨量≥0.1mm的天數達到或超過70%,若含無雨日,則該日日照時數少于5h視為連陰雨;此外,一次過程的總雨量在10mm以上,連續5~10d為短連陰雨,連續11~15d為中連陰雨,連續16d以上則為長連陰雨。當連續3d無0.1mm或者以上降水則視為連陰雨結束。按照發生時間連陰雨又可以分為春季連陰雨、初夏連陰雨及秋季連陰雨。

    2.3.1春季連陰雨。海門地區春季絕大多數年份易出現連陰雨,最多年份出現4次,平均每年出現1.5次,而其中以短連陰雨居多,16d以上的長連陰雨較少,最長1次為1963年4月27日至6月3日累計38d連陰雨。從發生月份看,主要在3~5月,其中4月居多,占57%。春季連陰雨期間田間濕度大、漬害重,造成三麥赤霉病、蠶豆赤斑病、油菜菌核病以及保護地設施瓜蔬灰霉病、菌核病等普遍加重發生,導致露地小麥、油菜等作物大面積倒伏受災、產量減少、品質降低。

    2.3.2初夏連陰雨(梅雨)。初夏連陰雨主要指梅雨期,一般年份均有發生,僅個別年份出現空梅現象。初夏連陰雨或梅雨季節在海門地區主要集中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此時連續性陰雨天氣常常造成在田露地農作物及保護地設施內瓜蔬作物病害加重發生,田間雜草生長旺盛,削弱目標作物的生長優勢,同樣會造成農產品、瓜蔬的產質量損失。

    2.3.3秋季連陰雨。秋季連陰雨一般出現在9~10月,11~12月偶發。海門地區年平均1.5次,最多年份出現5次,并且僅6年未出現連陰雨,在出現的秋季連陰雨中也以短連陰雨為主,占59%;16d以上的長連陰雨較少,最長1次為1968年11月27日至12月20日,累計24d連陰雨。秋季連續陰雨常造成秋季露地種植的西甜瓜、大白菜等感染軟腐病菌而出現腐爛癥狀,在田棉花亦大量出現爛鈴爛桃現象,水稻因連續陰雨而易發稻曲病,秋玉米、大豆、花生等發芽霉爛,造成農作物大大減產,品質降低。

    2.4臺風(熱帶氣旋)

    臺風是歷年來影響農業生產最為頻繁的災害性氣候,據歷年氣象資料顯示,影響海門地區的熱帶氣旋主要有登陸北上型、登陸消失型、正面登陸型、近?;顒有秃湍虾4┏鲂臀宕箢愋?。從臺風影響海門時間看,每年5月中旬至11月上旬均有可能出現強度不等、類型不同的熱帶氣旋,但7月上旬至9月中旬相對集中,為其多發期,而8月則為熱帶氣旋影響海門地區最為頻繁和嚴重的月份;從數量上看,影響海門地區的熱帶氣旋年均2.7個,最多年份達到7個(1985年),其中影響時間最早的臺風為2006年1號臺風珍珠(2006年5月19日),最遲的則為1972年20號臺風(1972年11月8日)。臺風過境對海門造成影響主要表現為2種類型:一是熱帶氣旋本身環流影響;二是熱帶氣旋和西風帶共同影響。影響的天氣主要表現為7~9月出現暴雨甚至大暴雨與8級以上大風,常常引發花生等矮型農作物被水淹沒、玉米等高稈農作物大量倒伏、保護地大棚等設施被吹垮倒塌,使種植戶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2.5寒潮(低溫凍害)

    寒潮是冬半年影響海門市的主要災害性天氣之一,當冷空氣影響后48h內最低氣溫降溫≥10℃,同時最低氣溫≤4℃,陸上平均風力5~7級(海區平均風力7級以上)即為1次寒潮過程。寒潮侵襲時不僅有偏北大風、劇烈降溫,還常伴有雨雪和凍害,影響海門的寒潮按照季節可以劃分為秋季寒潮(10~11月)、冬季寒潮(12月至翌年2月)和春季寒潮(3~4月),其中,春季還常發生倒春寒。寒潮侵襲多以低溫凍害形式傷害在田農作物,越冬農作物在遇到0℃以下的低溫,使植株體結冰或者喪失一切生理活力,造成作物植株死亡或者部分死亡。伴隨寒潮低溫的霜凍主要有秋霜凍和春霜凍,其對農作物造成的傷害也十分嚴重。春霜凍對拔節后的三麥、抽薹的油菜、露地蔬菜表現出極大的殺傷性,原因在于拔節期三麥、抽薹油菜正處于低溫敏感期;并且隨著近年暖冬現象的出現,越冬三麥及油菜生長勢漸強,生育期提前,可以說春寒潮出現越晚對農作物影響越大。而秋霜凍則出現越早對秋季在田作物影響越大,一旦發生秋霜凍,未吐絮的棉桃棉絨變黃,出現爛桃,產量減少,品質下降;山芋等其他喜溫作物后期成熟受到抑制,秋玉米易失收,部分露地葉菜類蔬菜也常被凍傷萎蔫枯死。

    2.6偶發性農業氣象災害

    相對于上述5類主要常發性農業氣象災害,冰雹、龍卷、雪災等則屬于偶發性或者年度間間歇發生的災害性氣候,前兩者突發性大、破壞力重,但是影響范圍小;而雪災在海門地區發生概率更小,近年來只有2008年中國南方各省出現的持續冰雪災害波及海門全境。目前,對海門種植業影響巨大的主要為冰雹與龍卷。冰雹與龍卷均是局地性天氣,影響范圍都不大,持續時間短,氣象觀測難以記錄,預測預報更有難度,但是一旦小范圍發生則對農作物造成毀滅性災害,對保護地大棚設施、林果樹木等造成嚴重損壞。據海門氣象資料顯示,自1960年至今海門地區龍卷風(包括颮線)、冰雹記載共有49次,其中4月、5月、9月各4次,占比8.2%;6月為8次,占比16.3%;8月10次,占比20.4%;7月19次,占比38.8%,可見海門地區冰雹、龍卷發生活躍期為6~8月,7月為發生高峰期。而雪災則主要由于強降雪、持續大雪對農作物造成機械傷害、低溫凍害等。海門市年平均降雪日5.2d,平均積雪日3.8d,歷史上海門地區冬季最多降雪日為17d(1976~1977年),最多積雪日為14d(1968~1969年),累年平均降雪初日為1月28日,最早初日11月27日,最遲初日3月18日;累年平均降雪終日為3月2日,最早終日1月5日,最遲終日為4月2日。在農業種植業生產中,雪災造成危害主要集中在3~4月,但是作物越冬期出現持續暴雪或大雪也能造成農作物嚴重受害。如3~4月正值三麥拔節抽穗、油菜抽薹開花期,耐寒性下降,此時若春雪遲到,加上大雪融化使氣溫進一步下降,則直接導致夏糧作物減產;而冬季若出現類似持續的強降雪,也同樣對種植業生產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2008年海門地區遭遇了“1月25日夜間至29日”與“2月1日午后至3日”2次大范圍強降雪天氣,累計持續7d,過程雨雪量近41.9mm,農田最大積雪深度超過23cm,造成油菜出現機械傷口與莖桿裂縫,融雪出現的低溫凍害加重油菜的受災程度,使得當年海門地區油菜生長勢與抗逆性削弱;加之種植的油菜品種抗病性普遍較差,最終導致當年油菜菌核病呈現大發生至個別品種局部特大暴發成災,使廣大油菜種植戶蒙受了近千萬元的經濟損失。此外,強降雪還造成眾多保護地大棚設施被嚴重壓塌壓壞。當然,強降雪后出現的持續冰雪嚴寒天氣凍死了大量農業害蟲,尤其使2007年在海門地區達到大發生至局部暴發的外來入侵害蟲煙粉虱種群激增與擴散危害態勢受到了明顯抑制,2008年至2009年入春以來煙粉虱在海門地區的發生都呈現中等偏輕趨勢。

    3預防措施

    3.1在氣象上加強預測預報

    針對海門地區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在統計分析歷年氣象觀測資料的基礎上,抓住常發性農業氣象災害預報著眼點,做好區域性農業氣象災害中長期及短期預測。爭取更多的政府資金和科研項目資金支持,開展對當地農業種植業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防御農業氣象災害的課題研究,提高預報準確程度;并將準確的氣象災害預測預警信息及時向當地農林種植業部門,以起到事前防備的作用,增強防御農業氣象災害性的主動性。加強對流天氣的監測預警,以盡早在龍卷、冰雹出現之前開展好一系列防范工作。

    3.2在農業種植業生產上加強防范

    3.2.1提高對農業氣象災害的認識程度。農業氣象災害事關農業種植業生產安全,必須得到當地政府與農林部門高度重視,以主動加強與氣象部門的信息交流,盡早了解與掌握每一年度、每一季、每一茬作物不同區域范圍內可能出現的災害性氣候特征;盡可能做到事前介入防范,啟動相應的防御措施,形成政府引導、部門宣傳、農民參與的農業氣象災害群防群治運行機制,讓規避災害、防災減災的行動成為一種自覺防范行為。

    3.2.2各項防范措施運作到位,起到實效。一是應對旱災防范措施。為了應對春旱在春玉米、馬鈴薯播種時可以采取地膜覆蓋,不僅可以增溫、保墑,而且有利于作物提早近10d上市,增產10%;在保護地設施條件下,栽培大棚西甜瓜時使用膜下滴灌,控制水滴流量;噴施葉面肥,提高作物植株的抗旱能力。應對伏旱,在玉米擺果肥、棉花花鈴肥上可加大施肥的對水量。應對秋旱,可對秋熟作物施足基肥,特別對棉花、水稻等作物早期施好鉀肥,可以大大提高其抗逆性;油菜育苗、三麥播種時,可以采取前天上水,第2天播種,下籽播種時可以適當深播。此外,應對旱災,可以引進新栽培技術,如西北農大新近研發的保水劑,確保旱期作物根系始終有必需水分吸收。當發生旱情后,必須盡快組織群眾采取多種方式抗旱。注意利用早晚抗旱;避免漫灌;加大田間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機電抗旱機械設備;對于棉田等作物上由干旱導致的紅蜘蛛普遍大發生,要及時選用殺螨劑噴霧防治,以減少次生害蟲危害。二是應對澇災防范措施。應對暴雨等強降雨造成的澇災,可以事前選擇地勢較高的田塊種植,搞好田間一套溝建設,深挖排水通暢的溝渠,做到能排能灌;在汛期、暴雨來前開閘降低內河水位。當發生澇災后,及時組織群眾排干田間積水,確保在田作物不淹水,對于根系吸收受影響較輕的作物及時噴施葉面肥,增強生長勢。三是應對連陰雨防范措施。應對連陰雨,部分作物可以采用高壟栽培,此外要開挖田間一套溝,確保田間與保護地內不積水。對棉花苗床則要抬高床位,防止爛種。當出現連陰雨后,要利用晴好天氣及時對玉米等春播作物進行松土、施肥,以提高抗逆性。對于田間由于連陰雨滋生的病害,如小麥赤霉病、油菜菌核病需要及時加以必要防治。尤其在大棚等保護地設施內,瓜蔬類病害防治在陰雨季節應該換用施藥方法,改原先噴霧法為棚內煙熏劑熏蒸防治,以免再度增加棚內相對濕度而加重病害發生。四是應對臺風防范措施。由于臺風來勢迅猛,事前對農作物無法進行防范,只能對一些保護地大棚設施進行必要的加固處理。當臺風侵襲過后,則要及時扶理倒伏的玉米、棉花等作物,排除田間積水,施好補傷肥,對折斷嚴重的田塊則立即改(重)種。五是應對寒潮防范措施。應對春寒(包括倒春寒),對玉米、棉花春播作物采用地膜覆蓋;對春播四青作物、瓜蔬則利用小棚、大中棚設施栽培;適當推遲和提前每天早、晚開關棚門時間;對露地作物利用晴好天氣松土,以提高作物根系土壤溫度。為了應對秋播低溫凍害,應嚴格掌握秋季收青玉米的播種期,最遲不得遲于8月10日;推廣早、中熟棉花品種,按照“早增、早發、早收”進行相應培管,以提高優質鈴比例;適當提早大棚草莓、越冬蔬菜的地膜及大棚棚膜的覆蓋時間。應對冬季寒潮,在寒潮來臨之前,對露地越冬蔬菜采用作物秸稈、地膜等覆蓋,在冷暖尾頭天氣搞好露地其他作物的中耕,不斷提高地溫;對保護地設施蔬菜,及時抓好大棚棚門管理,在大棚內采取多層膜覆蓋,夜晚在大棚外加蓋草簾御寒;采用電熱絲育苗,提早早春瓜蔬作物苗的移栽期,并提高秧苗質量。應對霜凍,在早秋霜凍發生前,及時收獲秋熟作物,對越冬作物,特別是瓜蔬秧苗,及時采用地膜覆蓋,大棚蓋嚴棚膜;在春霜凍之前,對春玉米、棉花苗及時施好苗肥,提高其抗寒能力,對所有苗床覆蓋好地膜;春季霜凍之后對三麥、蠶豆、油菜等夏熟作物迅速噴施好葉面肥,以增強生長勢。六是應對偶發性氣象災害防范措施。由于小區域范圍內冰雹、龍卷風等偶發性氣象災害(雪災除外)無法及時準確預測,所以事前的防范工作不能發揮作用,而只有在偶發性氣象災害突發后,第一時間采取搶險補救措施,以最大限度降低和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如發生冰雹、龍卷風之后,應該迅速組織群眾扶理倒伏作物,噴施葉面肥,對受害嚴重作物田塊則拔除改種或重種,以減少經濟損失。

    4參考文獻

    [1]吳富寧,劉洪偉.氣象災害系統成災分析及應急管理[J].中國水利,2009(3):45-46.

    [2] 邵末蘭,謝萍.2004年湖北省主要氣象災害的影響評價[J].湖北氣象,2005(3):36-38.

    第2篇:氣象災害防治范文

    關鍵詞:櫻桃;主要氣象災害指標;防御措施

    中圖分類號:S6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08

    1 櫻桃的生物學特征

    櫻桃喜光,需要在特定的低溫條件下才能停止休眠,特定溫度一般在0~7℃范圍內,在櫻桃的生長期間需要充裕的陽光,櫻桃生長地區的平均溫度一般在10~15℃的范圍內,降雨量一般大于600mm,海拔范圍在600~1500m的范圍內,櫻桃生長需要對氣候具有嚴格的要求,但是櫻桃對于土壤的要求較低,避免使用黏性較大的土壤,并且對于鹽堿化的土地完全不適合櫻桃的種植。

    2 櫻桃主要氣象災害指標

    2.1 成熟期連陰雨

    根據相關研究顯示,氣候災害對于櫻桃的產量、質量等因素具有不容小覷的打擊,因此,采取適當的措施降低氣候災害對櫻桃的打擊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2.2 花期低溫寡照

    櫻桃在一般情況下,雄花與雌花同時綻放,并且雄花的數量要遠比雌花多,花期在10~16d范圍內,根據相關信息表示,櫻桃的花期一般在3月份,在花期時間,需要有一定的溫度條件,若溫度過低,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花朵的開放與傳粉,甚至會導致花朵柱頭的受傷等;若遇上多日的陰雨天氣,不僅會導致氣溫降低,還會導致櫻桃生長所需的日照不足,這同樣會影響櫻桃的產量,甚至會導致櫻桃顆粒無收。

    2.3 幼果硬核期干旱

    在4月份的上旬,一般是櫻桃的幼果硬核期,在該段期間,櫻桃的果實成長較快,因此,該段期間的櫻桃生長需要大量的的水分,若產生干旱,就會導致櫻桃的果實發育較小,果實干癟,果核無法正常硬化,在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果實發黃脫落,這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當年櫻桃的產量。

    3 櫻桃主要氣象災害的防御措施

    3.1 搭建防雨棚

    若在櫻桃的成熟期遇到連續的陰雨天氣,就必須對櫻桃采取必要的防雨措施,可以搭設臨時的遮雨棚,降低雨水對櫻桃的危害;可以在陰雨天氣的隔隙及時對櫻桃提前摘取,在最大范圍內降低陰雨天氣對櫻桃果實造成的損害。而對于已經受到危害的果樹,應該防止積水,并將果樹的根據土壤扒開,增強土地的通透性,達到對于果樹搶救的目的。

    3.2 加強保溫

    在櫻桃面臨低溫寡照問題時,做好櫻桃的保溫防凍具有不可忽視的必要性,對于大規模的櫻桃種植地,可以通過煙熏的方法對櫻桃達到一定的保溫效果,對于規模較小的櫻桃果園,可以通過薄膜包裹以及石灰刷樹干的保溫措施,且以上措施的成本較低,操作難度不高。

    3.3 加強灌溉

    在櫻桃的幼果硬核期,水分對于櫻桃的正常生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避免干旱對櫻桃產量的影響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若櫻桃在幼果硬核期產生干旱,就務必需要采取一定的補水措施,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普遍使用溝灌或者畦灌的方式,而在部分先進地區則采取噴灌技術,有效提升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較少了水源浪費。

    3.4 加強對于災害的防御建設

    氣象災害對于櫻桃的生長而言具有較大的危害,大部分的氣象災害主要包括降溫、干旱以及陰雨天氣等,這些氣象災害對于櫻桃的花期、果實形成等都存在一定的威脅,因此,加強對于氣象災害的防御建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例如建設自動站,加強對于天氣的預測,尤其在櫻桃生長的重要時期,果農更應該密切關注氣象的最新變化情況,及時采取相關的防范措施,最大程度降低損失,提升櫻桃帶點的經濟效益。

    4 結論

    綜上所述,氣象災害對于櫻桃的正常生長具有不可預估的危害,因此,對于櫻桃主要氣象災害的指標以及防御措施的研究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意義,本文主要針對櫻桃的生物學特征進行簡單介紹,并系統分析了櫻桃主要氣象災害指標,例如成熟期連陰雨、花期低溫寡照以及幼果硬核期干旱等,并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例如搭建防雨棚、加強保溫、加強灌溉以及加強對于災害的防御建設等,希望能為我國農戶的櫻桃種植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建議,提升我國櫻桃的產量與質量,降低氣候災害對櫻桃生長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3篇:氣象災害防治范文

    【關鍵詞】

    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方法;江西省德安縣

    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就是研究在某一降雨強度下作用于某一地質環境單元時所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小。[1]德安縣地處江西省北部,地勢總體為西北高東南低,三面環山。全縣主要地貌類型是溶蝕峰叢洼地低山丘陵地形、侵蝕構造的低山地形、侵蝕剝蝕構造丘陵地形、構造剝蝕龍崗地形、侵蝕堆積河谷平原地形。

    據縣級地質災害調查資料,縣內歷年來共發生規模較大的地質災害點59個,其中滑坡點19個(含1個河岸滑坡點),崩塌點5個(含2個河岸崩塌點),泥石流點1個,地面塌陷點34個(其中4個采空塌陷),災害點密度0.07個/平方公里。歷年來因地質災害共造成1人受傷,損毀房屋28間、農田162.15畝,破壞公路、河岸、渠道等多處,直接經濟損失達322.75萬元。德安縣地質災害危害潛在程度亦較大,縣內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35個,其中危害等級較大的1個,一般級別的34個,受威脅的人口110人,威脅房150間、農田115.05畝,潛在經濟損失總額327.25萬元。因此,研究地質災害的預警和防治方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德安縣主要地質災害分布特征

    1、地質災害的時間分布特征

    據縣級地質災害調查資料,該縣地質災害發生的時間季節性明顯。在月份上,地質災害高發月份為5~7月份,共有地質災害點53個,占統計數的89%。其中6月份最為高發,共有地質災害點36個,占統計數61%。而降水也主要集中在這幾個月,可見地質災害的發生與降雨量的關系密切,降雨是引發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和充分條件;大氣降雨決定著地質災害發生的速度和時間。近幾年來,由于經濟發展較快,建房修路等切坡增多,地質災害具加劇趨勢。

    2、地質災害的空間分布特征

    德安縣崩滑流地域分布總體上較均勻,以縣境北部和西南部相對較集中,這不僅和降雨量分布相關,也與地形地貌、巖土體類型分布及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密切相關。地貌上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區;巖性上看,主要為變質巖和碳酸鹽巖類區,殘坡積層主要為粉質粘土及碎石土,厚度較小,建房修路等切坡較多,因而崩滑流災害較發育。從地質災害類型分析,縣內滑坡多,崩塌及泥石流較少,泥石流分布于縣內西北部低山區。

    地面塌陷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呈北東向條帶狀展布,主要分布于縣境北部與西北部沿線,共有地面塌陷點27個,占地面塌陷調查點總數的79.4%。受地形地貌、構造和巖土體類型及含水巖組分布影響較大。多分布于山間洼地,其展布多受北東向構造控制;從巖類上看,地面塌陷分布于碳酸鹽巖類地層中,其中多為巖溶發育的型灰巖區,巖溶地下水位埋藏淺,水位波動大,地表水下滲使潛蝕作用加強,因而地面塌陷發育??h內地面塌陷以巖溶塌陷為主,采空塌陷較少,采空塌陷分布于礦山范圍內的低山地區。

    二、氣象預警方法研究

    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很多,分析德安縣地質災害的誘發因素發現,在35個隱患點中,危害程度為較大級的1個,一般級別的34個。均不同程度受到降雨的影響。因此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也就抓住了地質災害預警的關鍵。

    1、氣象預警的思路和方法

    德安縣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的思路是:第一,在對德安縣已發生地質災害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影響地質災害發生的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巖土類型、氣象條件和人類活動,并且通過對各因素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編制出該縣地質災害區劃圖。第二,根據德安縣地質災害區劃圖,考慮到德安縣地形條件、氣候特點和人類活動等,結合預警區的劃分原則,確定德安縣地質災害預警區劃圖。第三,根據地質災害發生與降雨量的關系,制作滑坡泥石流與不同時段臨界降雨量關系散點圖,發現散點集中成帶分布,其上限可用β線表示,下界可用α線表示。因此,利用1日、2日、4日、7日、10日和15日等過程降雨量,可以建立地質災害預警判據模式圖。[2]第四,根據氣象預報,地質災害防治部門可以對地質災害預警區的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進行預報。

    2、德安縣地質災害區劃

    在對該縣地質災害發生的影響因素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影響因子,通過灰色關聯度分析方法確定各影響因子的權重值,結合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分析功能,編制出該縣地質災害區劃圖。

    3、德安縣預警區的劃分

    預警對象為降雨誘發的區域突發性、群發性地質災害:崩塌-滑坡等。根據德安縣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對德安縣35個隱患點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發現,德安縣地質災害發生具有分帶性的特點,根據定性和定量分析結果,可將德安縣地質災害劃分為兩個高易發區和兩個較易發區(見圖1),同時考慮到德安縣地形條件、氣候特點、降雨和人類活動,結合預警區的劃分原則,可以將德安縣統一劃分為1個預警區,采用德安縣氣象局的氣象資料,利用歷史地質災害發生時的降雨資料,做出氣象預警判據圖,重點對劃分出的 4個易發區進行預警。[3]

    4、確定氣象預警判據圖

    滑坡和崩塌的發生,在降雨量和降雨強度2項參數中,均存在著臨界值,當一次降雨的過程降雨量或降雨強度達到或超過其臨界值時,地質災害即成群出現。對德安縣的歷史地質災害事件與降雨過程的相關性統計分析,建立預警區地質災害事件與臨界過程降雨量關系圖,確定地質災害在一定區域暴發時不同降雨過程臨界值,即上限值與下限值,作為預警判據。根據該縣氣象數據,確定出德安縣地質災害發生時降雨量上、下限擬合曲線(圖2)。

    根據上述預警判據圖的結果,當接到德安縣氣象部門次日的降雨量預報數據以后,地質災害防治主管部門就可以根據對所劃分出的4個重點預警區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做出預警預報,提醒有關部門引起重視,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4]

    三、結論

    德安縣地質災害類型以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災害為主。要通過對本縣歷史上地質災害多發年的降雨因素及地形地貌因素分析,建立德安縣地質災害區劃圖,根據德安縣歷史地質災害發生時的降雨資料,建立德安縣汛期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判據體系,對當地政府和人民防災減災具有指導意義,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變被動救災為主動減災,減少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害。

    【參考文獻】

    [1] 周玉才,雷萬榮等.江西省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系統研究[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8.19(12)67-70.

    [2] 劉傳正.中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初步研究[J].地質通報,2004(4)35-8.

    [3] 張晨輝,羅碧瑜等.梅州市地質災害氣象預報方法初探[J].廣東水利水電,2008(1)19-21.

    [4] 陳練武,邱勇.陜西省合陽縣地質災害發育規律及氣象預警方法研究[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5.16(3)119-121.

    第4篇:氣象災害防治范文

    一、進一步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

    (一)完善氣象災害綜合觀測系統。進一步完善與國家綜合氣象災害監測網相銜接的、適合我省氣候特點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氣象災害監測網絡,重點加強山區加密自動氣象觀測站建設,形成合理覆蓋全省的加密自動氣象觀測站網,建立和完善雷電、生態與農業、地質災害、酸雨、大氣成份、土壤墑情、海洋等專業的氣象災害觀測網,盡快形成地面、高空相結合的氣象災害監測體系,提高我省對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綜合監測能力,特別要做好農村、沿海、森林草原、山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域、重要交通干線等的氣象災害監測工作。

    (二)提高氣象災害預報預測能力。大力發展先進的氣象災害預報預測技術,加強預報預測業務系統建設,建立暴雨洪澇、雷電等強對流天氣和大風、大霧、高溫熱浪、大雪、寒潮、低溫凍害等氣象災害預報業務系統,以及風暴潮、沙塵暴、道路交通、森林火險、公共衛生和空氣質量等專業氣象預報系統,著力提高重大氣象災害預報預測的準確率和時效性。加強對重大氣象災害事件的跨部門會商分析,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過程的預報和趨勢預測,重點加雨(雪)、大霧、低溫凍害等災害及其影響的中短期精細化預報和雷電、冰雹、龍卷風等強對流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實現對各種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的實時動態診斷分析、風險評估和預警預測。

    (三)建立氣象災害信息服務渠道。要把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工作列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快建設各級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平臺,拓展信息系統功能。廣播電視部門要做好中國氣象頻道在我省的接收落地工作。公共場所管理部門要在人口集中的地方建立電子顯示屏,明確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人,及時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氣象部門要通過廣播電視、公共場所電子顯示屏、手機短信等形式,針對不同的群體及時各類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并提出適用的防災避險措施。廣播、電視等媒體和固定網、移動網、因特網、電子顯示屏使用管理部門,應當配合氣象部門及時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提高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覆蓋范圍。各市、縣(市、區)政府要加快農村大喇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系統建設,進一步暢通預警信息渠道,提高為農民群眾防災避險提供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時效。

    二、切實增強氣象災害防范和應急處理能力

    (一)認真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和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工作??h級以上政府要按照防災減災有關規劃和要求,統籌考慮當地自然災害特點,組織有關部門認真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全面調查收集本行政區域歷史上發生氣象災害的種類、頻次、強度、造成的損失以及可能引發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的因素等,建立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了解氣象災害在本行政區域的發生發展規律和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為科學防御氣象災害提供依據。加強災害分析評估,根據災害分布情況、易發區域、主要致災因子等,逐步建立分災種的氣象災害風險區劃,確定氣象災害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制訂防洪澇、防風、防雷、防積澇、防雪災、防臺風、防浪、防低溫凍害等氣象災害防御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防治對策,建立不同氣象災害種類的防御方案,有針對性地制訂和完善防災減災措施。

    (二)完善氣象災害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和完善海堤、水庫、防風林、城市排水設施、避風港口、緊急避難場所等應急基礎設施,及時疏通河道,抓緊進行病險水庫、堤防和海塘等重要險段的除險加固,確保工程設施防災抗災作用的有效發揮。要按照國家規定的防雷標準和設計、施工規范,在各類建筑物、設施和場所安裝防雷裝置并定期檢測。針對臺風、風暴潮、沙塵暴等災害強度增加、損失加重的實際,科學制訂防風、防浪、防沙工程建設標準,切實提高氣象災害的綜合防御能力。

    (三)全面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各級氣象主管機構要依法開展對城市規劃、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公共工程建設、重點領域或區域發展建設規劃的氣候可行性論證。有關部門在規劃編制和項目立項中要統籌考慮氣候可行性和氣象災害的風險性,避免和減少氣象災害、氣候變化對重要設施和工程項目的影響。

    (四)抓緊制訂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明確各災種的應對措施和處置程序,建立監測預警、信息通報及播發、部門及社會公眾防御指南、社會救助等協調聯動機制,并針對氣象災害可能引發的次生衍生災害,進一步完善相關應急預案,形成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通力協作、統一有效的重大氣象災害應對體系。要加強預案的動態管理,經常性地開展預案演練,特別要強化城市人口密集區、重點保護部位和山區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演練,促進各單位的協調配合和職責落實。

    (五)加強氣象災害應急隊伍建設。加快建設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災害救助等各類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專業隊伍、專家隊伍和應急志愿者隊伍。學校、醫院、車站、碼頭、體育場館、社區等公共場所要明確氣象災害應急聯系人,確保能夠及時準確地接收和傳達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組織采取應急處置措施。要加快建立鄉(鎮)、村氣象災害防御義務信息員隊伍,及時接收傳遞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幫助群眾做好防災避災工作。定期組織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不斷提高應急隊伍的整體素質。

    (六)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各級氣象部門要加大云水資源開發力度,在干旱缺水地區積極開展飛機、火箭等人工增雨(雪)作業,努力緩解城鄉生活、工農業生產、生態環境保護用水緊張狀況。要加強人工防雹工作,進一步完善我省高炮防雹作業布局,切實做好經濟作物主產區的雹災預防。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氣條件,對森林草原火災、污染物擴散、環境污染等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應急作業。

    (七)增強氣象災害抗災救災能力。氣象部門災害性天氣預報警報后,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及時分析對本地本部門的影響,并根據具體情況啟動相關應急預案,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太行山、燕山地區要高度重視氣象災害引發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災害的防范應對工作,加強查險排險,及時組織受威脅群眾轉移避險。要認真落實減災救災各項措施,全力做好氣象災害救助、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工作,確保災區生產生活秩序穩定。加快災害保險和再保險等相關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充分發揮金融保險行業在災害救助和恢復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三、積極推進氣象災害防御工作保障體系建設

    (一)全面落實氣象災害防御責任制。按照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各負其責的原則,切實加強對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領導和管理??h級以上政府要建立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組織領導機構和日常管理機構,日常管理機構設在當地氣象部門,主要負責組織擬定當地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組織氣象災害普查和評估,對重大氣象災害防御建設項目進行論證等。同時要建立相應的運行機制,使氣象災害防御組織管理工作經常化、規范化、科學化,切實加強山區、社區、礦區、學校等氣象災害防御組織管理體系建設。

    (二)加強氣象災害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加強氣象災害發生機理、預報和防御科學技術的研究,深入開展氣候變暖及其引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水資源、糧食生產、生態環境等的影響評估和應對措施研究,不斷提高我省防御氣象災害的能力。

    (三)完善氣象災害相關法規和標準建設。要加快完善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相關的法規和規章及其相關配套制度建設,健全地方氣象災害以及防御技術標準和規范,促進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規范化管理。

    (四)加大氣象災害防御資金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防御投入機制,充分利用中央、地方和社會等多方面投資,將氣象災害防御建設項目列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統籌安排,抓緊組織實施“十一五”規劃中有關氣象防災減災項目的建設,加大對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應急處置、抗災救助及防災減災工程、科普宣傳、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投入。

    第5篇:氣象災害防治范文

    一、著力推進氣象預警中心重點項目建設?;就瓿蓺庀箢A警中心建設任務,全面提高我市氣象防災減能力。

    二、著力推進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抓好為農氣象服務。完成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建設和對比觀測任務。加強重大農業氣象災害動態監測、預警與影響評估業務,開展設施農業氣象服務業務。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對高效生態經濟區開發可行性論證及影響評估工作。完成鄉村氣象服務專項臨淄試點建設任務,促進全市鄉村氣象服務工作。積極推進全市鄉村氣象服務組織隊伍和氣象服務信息站建設。強化決策氣象服務的上下聯動,提高公共氣象服務科技含量。加強與水利、交通、公共衛生等部門交流與合作,推進專業、行業和專項氣象服務。

    三、著力推進氣象綜合觀測和預報預測體系建設。以提高預報預測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為核心,開展精細化要素客觀預報方法研究,開展城市、農業農村、中小河流防洪和山洪地質災害精細化預報服務。加強災害性天氣實時監測和精細化落區預報、定量降水估測預報以及精細化要素預報等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完成全市5個測墑臺站的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建設,做好設備標定與數據評估,做好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系統和農業氣象測報軟件系統的本地化業務應用。完成中國氣象局衛星廣播系統在縣級臺站的建設任務,做好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運行監控平臺業務運行。

    四、著力推進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貫徹落實《國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推進市縣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的編制工作。規范基層氣象災害應急隊伍建設與管理。完成縣山洪災害防治氣象非工程措施建設任務,增強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氣象監測預警服務能力。

    貫徹實施《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國家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省氣象災害應急預案》,修訂完善市及各區縣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完善全市氣象災害預警應急聯動機制。推進我市突發公共事件預警平臺建設,做好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氣象保障服務。

    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力爭在今明兩年內完成全市作業點標準化建設工作。加強人影安全管理,切實落實責任制,杜絕責任性安全事故。抓住有利時機,積極開展人工增雨抗旱和防雹減災工作。

    五、著力推進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十二五”規劃編制和科學管理工作。加快科研成果推廣應用和關鍵技術引進,統籌全市氣象科技資源,組建科技創新團隊。加強氣象科研課題的立項、研究、驗收工作。

    認真做好“十二五”規劃編制及組織實施,修改完善氣象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做好與市縣規劃的銜接。推進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方案的編寫。

    第6篇:氣象災害防治范文

    加強和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充分發揮部門優勢,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保障氣象災害應急工作高效、有序,有效提高各行各業聯合應對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使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準確、及時、全方位傳達,最大限度減輕或避免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現結合本縣實際制定本制度。

        一、主要職責

        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按照“整合資源、優勢互補、服務社會”的原則,加強部門間的合作與交流;根據天氣氣候變化情況,共同分析氣象條件對相關行業生產的影響,為政府決策提供意見建議;定期、不定期向縣委、縣政府匯報并提出相關行業應對氣象災害工作措施,及時指導生產、服務相關行業。

        二、組成單位

        根據單位工作職責,**縣氣象防災減災多部門聯合會商的組成單位有:應急辦、氣象局、水利局(防洪辦)、農業局、林業局、畜牧獸醫局、國土資源局、交通運輸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環保局、民政局、旅游局、文廣局、電力公司等相關主要領導、技術專家等,必要時邀請縣委和政府辦公室參加。

        聯合會商組成單位要切實加強與同級氣象部門的協作,實現部門間信息資料共享,共同做好重大農業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山洪、地質災害的預報預警和農村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氣象應急保障工作。參加聯合會商各單位要互通有無、共享信息。要根據自治區、州氣象部門的氣象災害預警預報信息,結合本縣實際,從不同角度對本領域目前狀況以及氣象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研判并提出防范措施。聯合會商組成單位要確定一名相關負責人分管此項工作,并指定一名固定聯系人,負責聯絡、溝通、協調及相關工作的落實。

        三、主要議題

        根據氣象監測及氣象預測意見,針對農業、林業、水利、畜牧業生產、森林消防等影響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氣象災害進行評估,研究分析氣象災害發生發展情況及將會帶來的危害,并提出有效的對策建議。

        四、組織形式 

        不定期和即時會商兩種方式進行。

        不定期聯合會商的召集、協調由縣委農辦負責,聯合會商的提議及相關資料的準備由縣氣象局負責。會議地點原則上在氣象局氣象會商室召開,特殊情況下由縣分管領導確定,縣委農辦負責通知。

        即時會商由氣象局根據區域性農業氣象災害、災害性天氣發生情況和臨時服務任務發出提議及準備相關資料,由縣委辦公室負責通知成員單位根據聯合會商材料給出防御措施建議,氣象局負責匯總。

        (一)不定期會商

        可根據服務需要,在已經出現或即將出現對農林牧業構成重大危害的氣象災害時進行。縣氣象局先進行本系統業務會商,形成聯合會商的交流材料提交聯合會商會議研判,根據天氣氣候變化情況,共同分析氣象條件對農林牧業生產的影響,為政府決策提供意見、建議。

        (二)即時會商

        根據防災減災服務任務需要和大范圍的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天氣來臨前及時組織的專題會商。即時會商時間根據區域性農業氣象災害、災害性天氣發生情況和臨時服務任務等特殊情況臨時確定。

        五、成員單位分工  

        氣象局:負責氣象災害預警預報信息、天氣過程發展變化、災害評估建議,提醒相關部門加強防御。建議舉行聯合會商,負責形成會議紀要。

        縣應急辦:負責氣象災害發生時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并負責應急力量的組織、調度,負責災害信息收集及新聞。

        水利局(防洪辦):負責提供江河流域水文監測與預報預警信息,及澇旱災害等災情信息,提出抗洪搶險救災工程及非工程建設措施和規避氣象災害的應急處置工作方案并組織實施。

        農業局:負責提供農業災害影響分類信息,提出農業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防御意見并組織實施,幫助、指導農業恢復災后生產。

        林業局:負責提供林業災害影響分類信息,提出林業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防御意見并組織實施,幫助、指導林業恢復災后生產。

        畜牧獸醫局:負責提供畜牧業災害影響分類信息,提出畜牧業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防御意見并組織實施,幫助、指導畜牧業恢復災后生產。

        國土資源局:負責提供地質災害重點防御對象、范圍、防治措施及相關資料。

        交通運輸局:負責氣象災害預警或影響時,提出保障相關區域道路暢通方案并組織實施。

        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負責氣象災害預警或影響時,提出組織在建房屋加固或拆除,組織建筑工地相關人員安全撤離或轉移。

        電力公司:負責提出氣象災害應急工作的電力保障措施并組織實施。

        環保局:負責提出因氣象災害導致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的防御意見并組織協調應急救援。

        民政局:及時掌握災害發生情況、災害信息收集上報,負責救災物資準備、調度及管理,災民生活安置等。

        旅游局:負責提出旅游景區(點)、旅行社等旅游企業氣象災害防御意見并組織實施。

        文廣局等新聞媒體單位:接到氣象局的聯合會商通知后,要提前10分鐘趕到會議地點,對會議進行全程報道,及時向公眾播發多部門聯合會商信息。

        六、會商結果

    第7篇:氣象災害防治范文

    小麥紋枯病的發生與危害探析

    安徽省小麥品種紋枯病的抗性鑒定及分析

    玉米銹病的研究

    安徽省玉米南方銹病的抗性鑒定

    黃瓜枯萎病的研究

    設施栽培黃瓜枯萎病菌拮抗菌的篩選

    海南降香黃檀病蟲害調查與防治

    氰戊菊酯的研究

    植物性樣品中甲草胺殘留的測定方法

    土壤中有機氯農藥的污染狀況與生態毒性研究

    我國玉米抗旱性與節水灌溉技術研究

    單項指標法在黔東北地區干旱評估中的應用

    氣候變化對錦州地區農業氣象災害的影響

    湖南人工干預冰凍野外催化研究

    檢疫性雜草薇甘菊的研究進展

    我國植物檢疫現狀及除害處理研究進展

    我國小麥干熱風危害及其防御措施研究

    寧夏紅棗干熱風氣象等級預報

    小麥黃花葉病的研究

    板藍根新病害——根腫病

    褐飛虱的鑒別與防治措施比較

    甲草胺的研究

    60%高巧懸浮種衣劑與6%立克莠濕拌劑混用對小麥病蟲害的防效及增產作用

    50%氟啶蟲胺腈WDG對棉花盲蝽蟓和煙粉虱的防治效果研究

    蘇州地區草坪雜草調查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

    堿性條件下晶體敵百蟲中毒塘魚的解救方法

    木霉拮抗作用機制研究進展

    銅川市農業污染現狀·成因及其防治對策

    西安市南郊冬季PM2.5中重金屬污染與危害分析

    內蒙古河套灌區面源污染的途徑與防控措施

    三峽庫區規?;B殖場糞污資源化利用方式探索

    光助芬頓反應降解聚苯乙烯塑料的研究

    基質固相分散萃取—氣相色譜法測定農產品中戊唑醇農藥殘留

    化學發光酶免疫分析(CLEIA)法測定豬肌肉組織中的氯霉素含量

    羊腦多頭蚴病的診斷及防治

    鉤蛾科害蟲的發生與防治

    雞壞死性腸炎的鑒別與防治

    副豬嗜血桿菌病研究進展

    水稻矮縮病的研究

    基于WebGIS的水稻病蟲害預警平臺設計

    昆山地區水稻大螟種群數量動態及綜防技術研究

    多菌靈貯存穩定性研究

    玉米病蟲草害診斷系統的研究與實現

    400億孢子/g球孢白僵菌WP對番茄煙粉虱和韭蛆的防治效果研究

    45%毒死蜱EC不同劑量對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不同除草劑對小麥闊葉雜草防除效果評價

    養豬廢水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貴州止瀉草藥對仔豬腹瀉的預防劑量篩選

    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測定飼料中四環素類藥物殘留

    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研究——以廣西地區為例

    林州市常見冬小麥凍害及防御措施

    近40年南洞庭湖區農業生產霜凍·冰凍和冬酣災害研究

    春季低溫晚霜凍對成縣核桃生長的影響

    基于GIS的輝縣市氣象災害風險區劃研究

    滄州市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

    第8篇:氣象災害防治范文

    關鍵詞氣象災害;農業生產;影響;對策;江蘇豐縣

    強對流天氣是指冰雹、龍卷、雷暴大風等對流強烈發展的天氣現象,是江蘇省重要的災害性天氣之一,對工農業生產及人民生命財產會造成很大的危害[1]。冰雹天氣在江蘇省除寒冬外都會發生,但頻數多、雹塊大、范圍廣、災情重的集中在4—6月。其他月份偶爾出現降雹,但范圍小,一般不會造成損害。主要移向的氣候路徑為東北移向,從山東棗莊入侵到江蘇徐州。洪澇災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暴雨頻繁、降水集中,引發江河湖庫水位暴漲;加上客水大量壓境,本地地勢低洼,水泄不暢,從而導致農田不同程度的損失。洪澇造成的經濟損失取決于洪澇的強度、受災地的地形特點、經濟水平和抗災能力。江蘇省大部分地區地勢低洼,從多年農業生產來看,一般都是旱豐澇欠。無論是春旱連夏旱,還是伏旱連秋旱,一般持續到第3個月就會有災情出現,在丘陵地區和淮北等灌溉條件差的地區尤其會引起旱災。各種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

    1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1.1連陰雨

    連陰雨之所以能形成危害,主要是因為長時間的陰雨天氣,不僅使農作物因水分過剩形成澇災,同時使農作物的光照不足而引起爛種、爛秧、三麥赤霉病、棉花幼鈴脫落、大鈴霉爛和霉絮[2-3]。由于它持續時間長、影響面積大,特別是春秋季連陰雨發生在農業關鍵時節,其形成的災害極為嚴重。如1963年4—5月連續出現了累計44 d的連陰雨,有1/3的臺站總雨量大于300 mm,江蘇省夏熟作物漬澇面積達16萬hm2,成災面積5萬hm2,嚴重減產或基本絕收面積達2 000 hm2,給當年的經濟造成嚴重損失。

    1.2高溫

    高溫會使水、電等的需求量急劇上升,造成供需矛盾,嚴重影響生活和生產。持續性高溫還會給人們的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4]。7月上旬高溫干旱,淮北地區稻田龜裂;淮河以南地區水稻受旱脫水面積達20%~30%,稻田干枯開裂面積占10%,農作物普遍枯萎,生長受阻,蔬菜減產3~5成。

    1.3凍害

    從生產危害情況看,冬季三麥、油菜等越冬作物經過深秋和初冬的低溫鍛煉,作物處于越冬停長期,抗寒性較強。一般最低氣溫為-5 ℃時,葉尖葉片受凍,且恢復快(1、2級凍害);嚴重凍害能凍壞莖葉、分蘗節,以致死亡(3~4級凍害)。秋霜凍害出現越早危害越重,一旦發生,影響棉花、花生、山芋、喜溫蔬菜等晚秋作物的后期成熟[5],未吐絮的棉桃遇秋霜凍害,棉絨變黃,爛桃、鈴,產量下降。

    2對策

    2.1干旱防御措施

    一是栽培措施。根據干旱規律安排農業結構,調整插播期;合理灌溉,采用噴灌、滴灌、浸潤灌溉等節水方法;平整土地,深耕改土;抑制土壤蒸發和植物蒸騰,主要采取用草、秸稈等覆蓋土壤表面,或采用土面增保劑、保墑增濕劑等乳膜覆蓋等。二是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在干旱嚴重時期,人工增雨[6]是充分利用空中水資源進行防旱抗旱的有效手段。氣象臺要做好天氣過程的預報,抓住有利于人工增雨的天氣形勢,選擇有利的增雨時機,與水利、農業、民航、軍隊等部門緊密配合,在省人工增雨辦公室的統一指揮下實施人工增雨作業,爭取最大程度地緩解旱情、減輕損失。

    2.2洪災防御措施

    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統,減少農田積水災害;對低洼地區進行改造,提高排水標準,增加泵站或加大抽排功率;增加綠地面積,減少徑流系數,減弱由于雨水急驟匯流而形成的積水災害;加強基建項目管理,嚴禁建筑材料堵塞進水口,影響排水設備發揮功能;關注天氣預報,在強降水來臨前,預降城市周邊及市區河道水位,利于泄排。安排挖掘機在各設施農業園區開挖排水溝,使園區和外來水能夠排出,消除洪水對大棚的侵害。

    2.3霜凍防御措施

    注意收聽天氣預報,在霜凍來臨前澆春水保苗;多雨時應及時清溝排明水、濾暗水,加強根系活力,防治病害;加強水肥管理,重施小麥穗肥,促進壯稈大穗;巧施油菜花肥;淮北及江淮地區處理好棉種等,抓住冷尾暖頭,搶晴播種,播后覆蓋保溫,適溫煉苗。

    3參考文獻

    [1] 郭進修,李澤椿.我國氣象災害的分類與防災減災對策[J].災害學,2005(4):106-110.

    [2] 錢蓮文,郭建宏.泵州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福建農業科技,2009(6):11-12.

    [3] 王軍海.萊州市氣象災害發生規律及防御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08(8):92-93.

    [4] 羅迎新.梅州市氣象災害的形成、特征及其防治[J].熱帶地理,2007(6):505-510.

    第9篇:氣象災害防治范文

    一、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設

    1、抓好公共氣象服務業務建設。今年下半年,因設備生產廠家的設備接入裝置和我縣的廣電部門廣播設備不配套,延誤了農村有線廣播網預警系統安裝進程。目前,我局正在催促廠家盡早完成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農村有線廣播網接入系統的安裝,在3月份投入使用。

    做好IP-TV氣象專用頻道節目的制作和推廣。今年下半年市氣象局和電信局合作推出IP-TV氣象專用頻道。該頻道的推出,使各單位和個人只要向電信局申請開通,就能在電視機上收看災害性天氣來臨或防臺等重大災害性天氣時的領導講話、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氣象預報,氣象監測實況信息(包括各鄉鎮、街道的自動氣象站監測資料),氣象科普知識。我局將在2012年做好IP-TV氣象專用頻道版面的制作和維護。

    按照省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能力評價方法,配合市氣象局開展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調查,不斷提高我縣公眾對氣象服務的滿意度。

    2、抓好氣象預測預報業務建設,積極推進精細化,專業化預報業務技術體系的建設。通過預報員到市氣象臺掛職和請市氣象臺預報員來我局掛職,不斷提高我局氣象業務人員的預報業務水平,加強氣象現代化設備和資料的應用開發。提高我縣氣象預報精細化、專業化水平。根據縣委縣府關于防汛抗旱、農業生產、林業生產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安排部署,做好臺風、暴雨、山洪、地質災害、高溫干旱等氣象災害和次生災害的預報預警。做好冬季雨雪冰凍,春季低溫霜凍等農業氣象災害的預報預警,開展森林火險等級預報。

    3、抓好氣象觀測業務建設。開展灰霾天氣觀測和分析評價、預警工作。建設土壤濕度自動站,開展土壤水分自動監測。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山洪災害易發區增設2-4個自動氣象站,加強地質災害和山洪災害的氣象監測。

    二、完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按照“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機制,加強完善基層氣象災害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推進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管理和氣象防災減災示范鄉鎮建設。今年我縣有6個鄉鎮(回山鎮、雙彩鄉、澄潭鎮、梅渚鎮、城南鄉、小將鎮),通過氣象災害應急認證和市氣象局的防災減災示范鄉鎮驗收,創建鄉鎮數占總鄉鎮數比例在市下屬各縣中位列第一。2012年,我局將和縣農辦、應急辦繼續做好氣象災害應急認證和防災減災示范鄉鎮創建工作。2012年,我局將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氣象科普進農村、進基層活動,提高農村人員防御氣象災害的能力。堅持完善氣象協理員、信息員工作機制,充分發揮他們在氣象災害防御,氣象信息傳播和氣象災情收集中的作用。做好氣象預警信息向地質災害信息員、防汛人員的發送。

    做好3.23世界氣象日、5.23防災減災日等氣象科普活動。向市民傳送防災減災和氣象科普知識,提高社會各界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三、提高氣象為農服務能力

    2012年氣象局將做好針對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氣象服務。重點做好春季名優茶采摘期、夏季雙搶、秋收冬種、高山蔬菜等氣象服務。在夏季出現高溫干旱時及時開展人工增雨作業,降低高溫干旱對高山蔬菜等農作物的影響,在清明節前根據天氣條件,適時開展人工增雨作業,降低森林火險等級。

    根據省氣象局要求,認真做好省茶葉服務中心承擔的工作任務,開展茶葉氣象科研,向全省各縣氣象局提供茶葉氣象服務指導產品,提高我縣茶葉氣象在全省的影響力。目前,省茶葉氣象服務平臺已基本開發完成,明年將繼續完善平臺建設,使平臺成為全省氣象部門開展茶葉氣象服務不可少的服務系統。

    四、加強防雷減災服務

    做好防雷知識的宣傳,認真實施?;穲鏊?、重要公共場所防雷設施的定期檢測。做好中小學校的防雷安全檢測。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亚| 免费特级黄毛片在线成人观看| 成人毛片免费看| 成人窝窝午夜看片|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成人av免费电影|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最新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久久青青成人亚洲精品| 成人a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www在线观看网页|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天天在线天天看成人免费视频| 久久99热成人精品国产| 国内成人精品亚洲日本语音|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www成人免费观看网站| 四虎www成人影院|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欧美成人四级剧情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国产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成人白浆超碰人人人人|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亚洲a级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2021|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网站|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香蕉成人伊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51影院成人影院|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