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醫學影像的危害范文

    醫學影像的危害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學影像的危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醫學影像的危害范文

    [摘 要] 目的:探討電針治療血管性癡呆(VD)的療效及可能機制。

    方法:實驗用4血管阻斷模型,用Morris水迷宮測定大鼠學習記憶能力,并用電鏡觀察鼠腦海馬神經元的超微結構變化。

    結果:模型大鼠表現明顯的學習記憶障礙,逃避潛伏期顯著延長;在原平臺象限跨越平臺次數未明顯高于其余3個象限;海馬神經元超微結構發生明顯改變,神經元損害嚴重。電針及尼莫通組能顯著縮短定位航行試驗的逃避潛伏期;在原平臺象限跨越平臺次數顯著多于其余3個象限,與假手術組比無顯著差異;海馬神經元超微結構變化相對較輕,神經元受損程度明顯輕于模型組。

    [主題詞] 電針;海馬/超微結構;學習/針灸效應;記憶/針灸效應;腦缺血/針灸療法

    EffectsofElectroacupunctureonLearningandMemoryAbilityandUltrastruct

    uresofHippocampusNeuronsinRatsofWholeCerebralIschemiaWangLi,

    LaiXinsheng,LeiWeiwei(GuangzhouUniversityofTCM,Guangdong5104

    07,China)[Abstract] Purpose

    Toobserveeffectsofelectroacupuncture(EA)

    onlearningandmemoryabilityandneuronsofhip

    pocampusintheratofvasculardementia(VD).Methods

    Infourvesselsocclusion(4vo)modelrats,

    Morriswatermazetestswereusedforbehaviouralstudy.

    Ultrastructuralchangesofneuronsinhippocampuswereobservedwithtransmi

    ssionelectronmicroscope.Results

    Themodelanimalsneededmoreescapetime(latency)

    thanthecontrolanimalsinplacenavigationtest,

    andtheydidnotswimmoretimesinplatformquadrantthanintheothersinspatia

    lprobetest.Theultra

    structureofneuronsinhippocampuswerealteredobviouslyanddamagedsevere

    ly.IntheEAgroupandNimotongroup,

    thelatencieswerenotdifferentfromcontrolgroupratsinplacenavigationte

    standinthespatialprobetest,

    thetwogroupsratsswammoretimesinplatformquadrantthaninotherthreequad

    rants.Comparedwiththemodelgroup,

    thedamageoftheneuronsofhippocampusintheEAandNimotongroupswasobvious

    lyslight.Conclusion

    EAcanimprovelearningandmemoryabilityinVDmodelrats,

    anditcanalsoimprovemarkedlyultrastracturalalterationofneuronsinbrai

    n,inhibitingthedemageofneurons.

    [Keywords] Electroacupuncture;Hippocampus/ultrastr;

    Learning/acupeff;Memory/acupeff;CerebralIschemia/acupther

    血管性癡呆(VascularDementia,VD)是指各種腦血管疾病引起的腦功能障礙而產生的獲得性智能損害綜合征。學習記憶能力的下降,通常是癡呆的早期表現。目前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主要是由于多梗塞后對某些中樞結構的損害以及影響了中樞之間的聯系而導致癡呆。針灸療法對VD的智能及社會活動能力康復有積極作用,能明顯提高患者的學習記憶能力,但有關機理方面的動物實驗研究尚缺乏[1]。為探索針刺治療VD的療效和可能機制,我們采用4血管阻斷(4Vesselocclusion,4VO)全腦缺血法,建立近似人類學習記憶障礙的大鼠模型,用水迷宮定量測量治療與非治療組之間學習記憶能力的差異,并觀察鼠腦海馬神經元超微結構的變化,為針灸臨床防治VD提供實驗室依據。

    1 材料

    1.1 動物及分組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體重200~250g,由廣州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研究中心提供。模型制作存活大鼠按體重隨機分為假手術組、電針組、尼膜通組各10只,模型組11只。

    1.2 儀器SDQ30雙極射頻電凝器(上海手術器械廠),Morris水迷宮,JEM1200EX電子顯微鏡(日本),D860電針儀(上海)。

    1.3 藥品尼莫通,由德國拜耳公司提供,批號:CAGFT3。

    2 方法

    2.1 模型制作方法模型組、電針組、尼膜通組動物按4血管阻斷(4Vesselocclusion,4VO)方法制作模型。用10%水合氯醛(0.3ml/100g體重)腹腔麻醉大鼠,背側頸正中切口,暴露雙側第一頸椎橫突翼小孔,用直徑0.5mm電凝針插入雙側翼小孔燒灼雙側椎動脈,造成永久性閉塞。24h后腹側頸正中切口,分離雙側椎動脈,用微動脈夾可逆性夾閉頸總動脈5min,共夾閉3次,每次間隔1h,常規飼養、觀察。假手術組手術程序同上,僅暴露4條血管,不發生腦缺血,常規飼養。

    2.2 治療方法術后7天,刀口完全愈合,飲食正常,無肢體殘疾,開始給予治療。

    (1)電針組:用28號1寸毫針,于模型大鼠頭部“百會”穴斜刺0.5寸、“大椎”穴直刺0.5寸[2](取穴參照林文注等編著的《實驗針灸學》),連接電針儀,施以連續波,頻率150Hz,強度以大鼠安靜耐受為度(約2.0mA),于每天電針1次,留針20min,連續治療10天。

    (2)尼莫通組:大鼠給予尼莫通12mg/kg(將10片共300mg尼莫通先用少量的吐溫80混懸,再加蒸餾水至500ml,即為0.6mg/ml的尼莫通混懸液),按20ml/kg體重灌胃,每日1次,連續10天。

    (3)假手術組和模型組未予任何治療。

    2.3 檢測方法(1)Morris水迷宮[2]行為學檢測水迷宮由直徑130cm、高50cm水池組成,水深30cm,水溫26±1℃。在水池壁標明4個入水點,由此將水池等份為4個象限,任一象限正中放置一個直徑12cm、高29cm無色透明的平臺,沒于水下1cm,水面覆蓋塑料泡沫,于術后第18天開始水迷宮試驗。程序包括①定位航行試驗(placetest),歷時6天,每天上下午各4次,將大鼠從四個入水點面向池壁放入水中,記錄2min內尋找平臺的時間(逃避潛伏期,escapelatency);②空間探索試驗(spatialprobetest):定位航行試驗結束后撤除平臺,然后將鼠任選一入水點放入水中,測其2min內跨原平臺及其余3個象限相應平臺位置的次數和大鼠在水迷宮外環停留時間。

    (2)海馬神經元超微結構檢測隨機取各組大鼠5只,6%水合氯醛(0.3ml/100g體重)大鼠腹腔注射麻醉,暴露心臟,先以生理鹽水100ml經主動脈沖洗,繼灌注由4%多聚甲醛與1%戊二醛組成的磷酸緩沖液(PH值7.4)約200ml,再持續滴注40min,取腦,分離并留取海馬,常規電鏡制樣,Epon812包埋,超薄切片,透射電鏡觀察。

    3 結果

    3.1 行為學檢測結果測試時大鼠飲食正常,體重恢復到原有水平,無肢體殘疾。

    (1)定位航行試驗4組大鼠在歷時6天訓練中尋找平臺的平均潛伏期變化見表1。

    表1 各組大鼠平均逃避潛伏期

    從表1可以看到,假手術組、電針組、尼莫通組平均逃避潛伏期明顯短于模型組,這表明模型組大鼠學習獲取能力較差。將4組大鼠平均潛伏期進行組間單因素方差分析,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并作組間兩兩比較,結果顯示電針組大鼠平均潛伏期明顯短于模型組(P<0.01),而假手術組和尼莫通組與電針組之間的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這表明電針能夠改善模型大鼠的學習鞏固和再現能力。

    (2)空間探索試驗撤除平臺,四組大鼠2min內跨越原平臺及其余3個象限相應平臺位置次數。

    假手術組大鼠在原平臺象限跨相應平臺次數為6.30次,其余右側、對側、左側3個象限跨相應平臺次數分別為0.90,1.10,2.30;電針組大鼠在原平臺象限跨相應平臺次數為5.40次,其余右側、對側、左側3個象限跨相應平臺次數分別為1.00,0.7,1.50;尼莫通組大鼠在原平臺象限跨相應平臺次數為5.30次,其余右側、對側、左側3個象限跨相應 平臺次數分別為1.30,0.60,1.70,3組大鼠在原平臺象限跨相應平臺次數明顯多于其余3個象限(P<0.01)。模型組在原平臺象限跨越相應平臺次數為2.67次,另外3個象限分別為2.44,3.00,1.89,4個象限無顯著差異(P>0.05)。將4組大鼠在原平臺象限跨越相應平臺次數作兩兩比較,電針組明顯多于模型組(P<0.01),與尼莫通組和假手術組相比,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在水迷宮外環逗留時間假手術組平均為40.3秒,電針組為40.4秒,尼莫通組為47.5秒,模型組為75.8秒,模型組逗留時間比其它3組明顯延長(P<0.05)。

    3.2 海馬神經元超微結構變化假手術組神經元的細胞核(N)呈卵圓形,兩層膜()結構清晰、光滑,核周間隙均勻,核內染色質(Ch)均勻分布;胞漿內細胞器豐富,結構完整,可見高爾基氏器(Go)分布,結構呈扁平囊泡平行排列;線粒體(Mi)呈圓形、橢圓形,內嵴清晰可見,基質均勻;粗面內質網(RER)集核周平行排列或散在分布;見少量脂褐素(Lic);大量糖原顆粒(Gl)存在于胞漿中。參見圖1。

    模型組神經元固縮或腫脹,細胞輪廓模糊,核膜()內陷,鋸齒樣變,核周間隙擴張或消失;染色質(Ch)凝集成塊狀或溶解;核周圍細胞器減少、崩解、消失,胞漿高爾基體(Go)腫脹呈泡狀;線粒體(Mi)腫脹、嵴斷裂,部分線粒體內嵴溶解消失,透明成空泡;粗面內質網(RER)擴張,表面核糖體脫落,出現大量脂褐素(Lic)沉積;局部有水腫空白區域()。參見圖2。

    針刺組與尼莫通組神經細胞組織異常改變明顯改善。針刺組核膜完整(),染色質(Ch)均勻,胞漿內細胞器豐富;僅偶見內質網(RER)腫脹,有少量線粒體(Mi)空泡樣變化尚未恢復正常,脂褐素(Lic)較多。神經元的損傷雖未完全恢復如假手術組,但較模型組明顯減輕,多數神經細胞未見不可逆性損害。尼莫通組仍有部分核膜內陷(),少量染色質(Ch)凝集,核周部分內質網(RER)及高爾基氏體(Go)腫脹,線粒體(Mi)雖未見空泡樣變化,嵴斷裂仍存在,可見針刺組對神經元的改善作用優于尼莫通組。參見圖3與圖4。

    圖1假手術組×12K圖2模型組×12K圖3電針組×12K圖4尼莫通組×12K

    4 討論

    本實驗采取被廣泛應用的4血管阻斷法(4VO),引起全腦缺血,其中再灌注損傷和人類因腦血管疾病引起學習記憶能力障礙有很大的相似性。實驗結果表明,缺血再灌注損傷后,模型組動物出現明顯記憶障礙。而電針組檢測其學習記憶行為結果顯示,能縮短模型大鼠逃避至平臺的潛伏期,并能增加在原平臺象限的跨越次數,說明電針能改善全腦缺血大鼠的學習記憶成績。通過電鏡下對海馬神經元超微結構的觀察,結果顯示,電針組比模型組神經元的超微結構變化得到了明顯的改善,電針具有保護缺血大鼠腦神經細胞損害的趨勢。

    百會和大椎均為督脈穴位,百會為“三陽五會”,大椎為“諸陽之會”,督脈與腦密切相關,督脈通于腦,病變在腦,首取督脈。電針2穴,能疏通經絡、調節平衡、醒腦開竅、益智復聰。學習記憶屬于腦的高級神經活動,而神經元是神經系統功能活動的基本單位。本實驗表明針刺療法對神經系統具有特殊的調節作用,能拮抗神經元的進一步損害,電針明顯改善癡呆大鼠的學習記憶能力,與其對腦組織神經元的保護作用密切相關。

    尼莫通是目前為止發現的選擇性擴張腦血管作用最強的鈣通道阻滯劑,進入腦組織后能高度特異性地和海馬、皮質的神經元以及大腦內參與學習和記憶區域的鈣通道受體結合,相互調節鈣離子流入神經細胞,從而影響神經元電學性質及神經介質的平衡,選擇性抑制去極化時產生的鈣離子過量流入,同時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液的供應,防止缺血狀態下對腦細胞帶來的損傷,使其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是近年來常用于治療VD的西藥。本動物實驗表明,電針和尼莫通對癡呆大鼠記憶障礙及神經元超微結構顯著改善作用,顯示出針刺治療VD的潛力,也向我們提示針刺對神經元的保護作用是否與調節腦缺血狀態下細胞內鈣離子有關。因此,可以設想針刺對VD的治療可能是具有多系統、多水平、多層次、多靶點的特色,其有關機理需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5 參考文獻

    1 莫非智,賴新生.針灸治療血管性癡呆臨床研究概況.中國針灸,1998;18(6):579

    第2篇:醫學影像的危害范文

    醫學影像設備管理制度的完善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自身的健康越來越重視,醫學科技的快速發展,也促使醫院的建設步伐加快。醫護人員的醫術雖然很精湛 病人也有良好的護理,有的疾病仍然不能治愈,但是有了醫療儀器設備來幫助醫生們進行診斷、治療,就提高了疾病的診斷率和治愈率。所以醫療設備已成為各級醫療機構的物質基礎和醫院現代化的標志。醫院的生存和發展也越來越依靠于先進的醫療設備。在使用而此時就需要制定一些管理制度。

    一、課題研究背景

    醫學影像學在醫學診斷領域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不過目前在臨床的應用上是非常廣泛的,對疾病的診斷提供了很大的科學和直觀的依據,可以更好的配合臨床的癥狀、化驗等方面,為最終準確診斷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很好的應用在治療方面。

    醫學影像學也稱醫學成像,醫學影像學泛指通過x光成像(x-ray),電腦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 超聲成像(ultrasound),正子掃描(pet),腦電圖(eeg),腦磁圖(meg),眼球追蹤(eye-tracking),穿顱磁波刺激(tms)等現代成像技術檢查人體無法用非手術手段檢查的部位的過程。醫學成像又稱鹵化銀成像,因為從前的菲林(膠卷)是用感光材料鹵化銀化學感光物成像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醫學影像設備也在不斷進步中。影像醫療設備在診治疾病方面日益廣泛,科技含量越來越大。尤其是ct和磁共振等大型影像設備具有高電壓、集成電路多、結構精密等特點,促使它的價格昂貴。

    醫療設備是醫院管理建設的一項新內容,醫療設備數量有限,分布不夠合理,增加了醫院管理的難度。在管理中普遍存在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如醫療設備管理不當、使用不當、操作不當等,造成故障,維修保養,尤其保養落后,不及時,不到位,甚至會出現傷害現象。當前醫療設備管理滯后,是現代醫院管理的薄弱環節。

    醫療設備技術含量高,要求購買人員和使用人員有一定的專門知識。有的醫院購進設備后,缺乏專門的醫療設備使用操作技術人員。現有使用操作人員沒有經過專門的學習,或雖經過一定的培訓,但不熟練,不精通,一知半解,操作不當。

    管理制度缺失,不完善。不能按照規范使用醫療設備,使醫療設備管理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管理不規范。檔案不健全。醫療設備管理無歷史檔案,沒有完整的使用記錄,維修保養記錄,在醫療設備的使用、管理過程中缺乏依據。

    伴隨著醫學、物理學、數學、計算機學等學科的發展,醫學影像設備的發展日趨迅速,功能也日趨完善,醫學影像設備已經成為當今醫院不可或缺的檢查設備。

    醫院通過使用醫學影像設備對患者的檢查能夠更加準確的進行正確診斷。但與此同時醫院也在使用醫療影像設備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設備管理制度方面的問題。因此,醫院就需要獲得更豐富、更實用的相關信息,以解決在使用醫療影像設備過程中的問題。

    隨著醫療制度改革問題的深入,醫學影像設備管理中的問題將不斷暴露。現代化的醫院要有現代化的醫療設備,要充分發揮這些設備的綜合效益,必須有一套完善的設備管理制度。

    為防范重大醫療過失行為和醫療事故的發生,正確處理醫療事故,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制定本規定。 第2條 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建立健全醫療事故報告制度。醫療機構應當建立健全重大醫療過失行為和醫療事故報告制度。

    二、課題研究內容

    (一)本論文的內容

    根據醫療科學需要及經濟、實用的原則, 正確地選購設備, 為醫院提供品種、性能、精度適當的技術裝備; 加強崗位責任制, 負責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形成一個科學、先進的管理方法; 提高在用設備利用率, 在保證供應和效益的基礎上, 充分發揮作用, 并做好引進醫療設備的研究消化、改進; 提高設備的完好率, 保證設備始終處于最佳狀態,盡快掌握引進設備的安裝, 保養及維修技術,及時解決備品配件的供應。醫療設備管理的目的是運用科學的原理和技術, 采用先進的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研究的目標

    通過研究影像設備對環境及人類的危害,來喚醒人們對此的認識,提高人們防護的意識等問題。針對現行醫院常用的管理制度的情況,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和對策,使影像設備的管理制度更完善。

    (三)研究的依據

    影像設備給醫院帶來的經濟效益,如:維修費用,醫療器械管理制度的意識,醫療器械的維護和維修管理,醫療器械的規范化操作程度,工程技術人員的數量,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議。

    (四)研究的意義

    只有把醫療儀器設備管理好, 才能進行科學預測, 制訂設備的“總體規劃”以及實施方案, 并進行協調和控制, 使之達到最優化。才能提高設備使用率, 使設備的總效能達到最高水平, 產生它的最大效應。如果管理不當, 不僅不能充分發揮醫療設備的應有作用, 影響醫療衛生工作質量和發展, 還將會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為此, 做好醫療設備的管理工作, 對提高醫院核心競爭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 科室各成員應該很好的學習“質量管理”的相關知識, 科學的使用和管理機器,使其更好的發揮作用。只有加強了設備的維修管理, 因而在設備出現故障時能及時得到維修和保養, 保證了設備的正常使用, 從而更好地發揮設備的綜合效益。

    (五)畢業論文的進化表

    時間計劃完成任務

    11月10日——11月14日畢業論文的選題報告

    11月15日——12月01日畢業論文的中期報告

    12月02日——12月22日完成畢業論文

    12月23日——1月24日畢業答辯

    三、參考文獻

    1 朱險峰,卜祥義,鄧衛紅.如何做好醫學影像設備維修的規范化管理,中國醫療前沿,XX年6月.

    2 沈增貴,劉曼芳,梁才,胡志.影像設備的科學化管理,中國醫療設備,XX.11.

    3 李迅茹.放射物理與防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XX.

    4 洪洋.放射物理與防護學.人民軍醫出版社,XX.8.

    5 付建國,陳本佳,方國才等.醫學影像設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XX.11.

    6 趙建中.完善醫學影像設備的管理.ct理論與應用研究,XX.2.

    7 孟偉.如何加強影像科大型設備的科學化管理[j].醫療衛生裝備,XX(5):38-38.

    8 陶劍光. 大型數字化影像設備的管理. 中國醫院建筑與裝備,66-67.

    9 童雙立,閆罡,孫璐. 大型影像設備的購置、管理和維修. c t 理論與應用研究,1999(8):41-43.

    10 何彩平. 醫療設備管理的思考. 中國醫學裝備.XX(7):33-34.

    11 李公平. 規范醫療設備維修管理模式之淺析. 醫療設備息.XX(3):59-60.

    12 陳康.經濟壽命在醫療設備管理中的作用.中國醫療器械雜志,XX年33卷第3期:215-216.

    13 尹軍.對醫院大型醫療設備管理的思考醫院管理.XX(10):2368-2369.

    第3篇:醫學影像的危害范文

    1從細微處入手,重視入科教育

    1.1針對專業特點,做好輻射防護教育:針對放射科工作環境存有電磁輻射危害的特點,和目前依法執業及醫療安全的需要,重點突出地做好入科教育。向實習同學講述X線的五大特性,其生物效應對人體的危害,使其明確做好防護的重要性,掌握常規防護方法和輻射防護三原則:實踐的正當性、防護的最優化和個人劑量限值。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同時,學習掌握對受檢者防護知識:育齡期婦女應注意詢問是否有身孕。如為孕婦,則應立即與經治醫師聯系,盡量采取其他影像學檢查方法。如確認必須給予X線檢查時,檢查前,對非檢查部位的重要/射線敏感器官(如大腦、甲狀腺、性腺等)做好屏蔽防護或距離防護,以避免發生不必要設計輻射安全的糾紛。使醫學生在實習期間懂得影像學檢查的合理(正當)應用,和做好自身及受檢者防護的重要性。

    1.2依法實習、實踐:自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實施后,任何無執業資格的醫務人員包括醫學生在內不得單獨處理患者,包括報告書寫、履行告知和知情同意書簽署等。在實習中,除認真向帶教老師學習檢查方法外,醫學生還應注意學習履行告知的方式方法、內容和注意事項等。此外,注意尊重患者的權利。世界醫學會《患者權利宣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中》對患者的權利都有明確的規定。患者的權利有以下10項:生命權、生存權、身體權、健康權、平等的醫療權、疾病認知權、知情同意權、保護隱私權、免除一定社會責任權、訴訟權和求償權。尊重患者的上述權利,既是依法行醫的重要內涵,也是保證醫療安全的需要。除上述兩大方面外,在入科教育中,對工作學習紀律、接待患者的禮儀教育等方面,注意配合科教科院前教育,結合放射科實際診療工作情況,進一步細化、強調。力爭將醫學生實習教學工作從入科教育開始科學、規范的做好。

    2注意方法學教學,避免單打一式診斷、鑒別診斷思維

    我科是集普通X線、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放射學和核醫學于一體的較為完整的醫學影像學科。講課中,我們一般先講述各種影像檢查方法的適應證及各自在診斷方面的限度,以及各種影像設備/檢查方法在診斷中可以相互彌補。講解某一病種,也盡可能將其各種影像學檢查的表現,即用比較影像學的模式展示給學生,啟發他們學會水平思維(橫向聯系)、垂直思維(縱向分析)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方法學。告知他們要重視、注意結合臨床資料,重視循證醫學影像學方法的應用。不就“影”論病,避免單打一式思維診斷模式,從而減少或避免在“異病同影”或“同病異影”時,因定式思維(經驗主義)而導致漏、誤診。

    3加強學習與積累,提高團隊素質與水平

    通過加強專業知識學習培訓,提升技術水平和教學能力。在醫院和科教科大力支持下,放射科通過外派內引和科室內教學,以提升團隊素質與水平。

    3.1外派進修學習,培養骨干團隊:自年起,放射科先后派出11人次到上級醫院定向進修學習;參加各類學術會議、培訓班61期計136人次。對外出進修學習人員,規定其在學習結束后,必須寫出書面進修、學結,向醫院和科室匯報其收獲以及可引進開展的新技術項目等,并且在科內做一次專題匯報。這樣,既可以促使外出進修學習人員須認真用心學習,履行職責,又能做到一人進修學習,全科人員受益提高。

    3.2上請外引,借力提升:采用請上級醫院專家來醫院、科室講學,主動聯系、承辦學術會議的方法,使眾多無機會外出進修學習的醫技人員得以就近聽取學術講座,了解影像醫學新進展,學習和掌握新的檢查、診斷技術與知識。—年,我科在科教科支持下共承辦青島市放射學分會年會四屆,承辦青島市醫學影像質量控制培訓班和輻射安全防護培訓各三屆。另有5位上級醫院專家來院作學術講座9課次,有力的促進了本科室的學術水平,提高了專業骨干的表達能力和教學水平,提升了醫院和放射科在本地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第4篇:醫學影像的危害范文

    第一條為加強放射診療工作的管理,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保障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患者和公眾的健康權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于開展放射診療工作的醫療機構。

    本規定所稱放射診療工作,是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進行臨床醫學診斷、治療和健康檢查的活動。

    第三條衛生部負責全國放射診療工作的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放射診療工作的監督管理。

    第四條放射診療工作按照診療風險和技術難易程度分為四類管理:

    (一)放射治療;

    (二)核醫學;

    (三)介入放射學;

    (四)X射線影像診斷。

    醫療機構開展放射診療工作,應當具備與其開展的放射診療工作相適應的條件,經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的放射診療技術和醫用輻射機構許可(以下簡稱放射診療許可)。

    第五條醫療機構應當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放射防護、安全與放射診療質量符合有關規定、標準和規范的要求。

    第二章執業條件

    第六條醫療機構開展放射診療工作,應當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一)具有經核準登記的醫學影像科診療科目;

    (二)具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和規定的放射診療場所和配套設施;

    (三)具有質量控制與安全防護專(兼)職管理人員和管理制度,并配備必要的防護用品和監測儀器;

    (四)產生放射性廢氣、廢液、固體廢物的,具有確保放射性廢氣、廢液、固體廢物達標排放的處理能力或者可行的處理方案;

    (五)具有放射事件應急處理預案。

    第七條醫療機構開展不同類別放射診療工作,應當分別具有下列人員:

    (一)開展放射治療工作的,應當具有:

    1、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放射腫瘤醫師;

    2、病理學、醫學影像學專業技術人員;

    3、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醫學物理人員;

    4、放射治療技師和維修人員。

    (二)開展核醫學工作的,應當具有:

    1、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核醫學醫師;

    2、病理學、醫學影像學專業技術人員;

    3、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技術人員或核醫學技師。

    (三)開展介入放射學工作的,應當具有:

    1、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放射影像醫師;

    2、放射影像技師;

    3、相關內、外科的專業技術人員。

    (四)開展X射線影像診斷工作的,應當具有專業的放射影像醫師。

    第八條醫療機構開展不同類別放射診療工作,應當分別具有下列設備:

    (一)開展放射治療工作的,至少有一臺遠距離放射治療裝置,并具有模擬定位設備和相應的治療計劃系統等設備;

    (二)開展核醫學工作的,具有核醫學設備及其他相關設備;

    (三)開展介入放射學工作的,具有帶影像增強器的醫用診斷X射線機、數字減影裝置等設備;

    (四)開展X射線影像診斷工作的,有醫用診斷X射線機或CT機等設備。

    第九條醫療機構應當按照下列要求配備并使用安全防護裝置、輻射檢測儀器和個人防護用品:

    (一)放射治療場所應當按照相應標準設置多重安全聯鎖系統、劑量監測系統、影像監控、對講裝置和固定式劑量監測報警裝置;配備放療劑量儀、劑量掃描裝置和個人劑量報警儀;

    (二)開展核醫學工作的,設有專門的放射性同位素分裝、注射、儲存場所,放射性廢物屏蔽設備和存放場所;配備活度計、放射性表面污染監測儀;

    (三)介入放射學與其他X射線影像診斷工作場所應當配備工作人員防護用品和受檢者個人防護用品。

    第十條醫療機構應當對下列設備和場所設置醒目的警示標志:

    (一)裝有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廢物的設備、容器,設有電離輻射標志;

    (二)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廢物儲存場所,設有電離輻射警告標志及必要的文字說明;

    (三)放射診療工作場所的入口處,設有電離輻射警告標志;

    (四)放射診療工作場所應當按照有關標準的要求分為控制區、監督區,在控制區進出口及其他適當位置,設有電離輻射警告標志和工作指示燈。

    第三章放射診療的設置與批準

    第十一條醫療機構設置放射診療項目,應當按照其開展的放射診療工作的類別,分別向相應的衛生行政部門提出建設項目衛生審查、竣工驗收和設置放射診療項目申請:

    (一)開展放射治療、核醫學工作的,向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

    (二)開展介入放射學工作的,向設區的市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

    (三)開展X射線影像診斷工作的,向縣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

    同時開展不同類別放射診療工作的,向具有高類別審批權的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

    第十二條新建、擴建、改建放射診療建設項目,醫療機構應當在建設項目施工前向相應的衛生行政部門提交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預評價報告,申請進行建設項目衛生審查。立體定向放射治療、質子治療、重離子治療、帶回旋加速器的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診斷等放射診療建設項目,還應當提交衛生部指定的放射衛生技術機構出具的預評價報告技術審查意見。

    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預評價報告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審核決定。經審核符合國家相關衛生標準和要求的,方可施工。

    第十三條醫療機構在放射診療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前,應當進行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并向相應的衛生行政部門提交下列資料,申請進行衛生驗收:

    (一)建設項目竣工衛生驗收申請;

    (二)建設項目衛生審查資料;

    (三)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放射防護評價報告;

    (四)放射診療建設項目驗收報告。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質子治療、重離子治療、帶回旋加速器的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診斷等放射診療建設項目,應當提交衛生部指定的放射衛生技術機構出具的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報告技術審查意見和設備性能檢測報告。

    第十四條醫療機構在開展放射診療工作前,應當提交下列資料,向相應的衛生行政部門提出放射診療許可申請:

    (一)放射診療許可申請表;

    (二)《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或《設置醫療機構批準書》(復印件);

    (三)放射診療專業技術人員的任職資格證書(復印件);

    (四)放射診療設備清單;

    (五)放射診療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合格證明文件。

    第十五條衛生行政部門對符合受理條件的申請應當即時受理;不符合要求的,應當在五日內一次性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資料或者不予受理的理由。

    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審查決定,對合格的予以批準,發給《放射診療許可證》;不予批準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

    《放射診療許可證》的格式由衛生部統一規定(見附件)。

    第十六條醫療機構取得《放射診療許可證》后,到核發《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衛生行政執業登記部門辦理相應診療科目登記手續。執業登記部門應根據許可情況,將醫學影像科核準到二級診療科目。

    未取得《放射診療許可證》或未進行診療科目登記的,不得開展放射診療工作。

    第十七條《放射診療許可證》與《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同時校驗,申請校驗時應當提交本周期有關放射診療設備性能與輻射工作場所的檢測報告、放射診療工作人員健康監護資料和工作開展情況報告。

    醫療機構變更放射診療項目的,應當向放射診療許可批準機關提出許可變更申請,并提交變更許可項目名稱、放射防護評價報告等資料;同時向衛生行政執業登記部門提出診療科目變更申請,提交變更登記項目及變更理由等資料。

    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變更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做出審查決定。未經批準不得變更。

    第十八條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由原批準部門注銷放射診療許可,并登記存檔,予以公告:

    (一)醫療機構申請注銷的;

    (二)逾期不申請校驗或者擅自變更放射診療科目的;

    (三)校驗或者辦理變更時不符合相關要求,且逾期不改進或者改進后仍不符合要求的;

    (四)歇業或者停止診療科目連續一年以上的;

    (五)被衛生行政部門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

    第四章安全防護與質量保證

    第十九條醫療機構應當配備專(兼)職的管理人員,負責放射診療工作的質量保證和安全防護。其主要職責是:

    (一)組織制定并落實放射診療和放射防護管理制度;

    (二)定期組織對放射診療工作場所、設備和人員進行放射防護檢測、監測和檢查;

    (三)組織本機構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接受專業技術、放射防護知識及有關規定的培訓和健康檢查;

    (四)制定放射事件應急預案并組織演練;

    (五)記錄本機構發生的放射事件并及時報告衛生行政部門。

    第二十條醫療機構的放射診療設備和檢測儀表,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新安裝、維修或更換重要部件后的設備,應當經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檢測機構對其進行檢測,合格后方可啟用;

    (二)定期進行穩定性檢測、校正和維護保養,由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檢測機構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狀態檢測;

    (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檢驗或者校準用于放射防護和質量控制的檢測儀表;

    (四)放射診療設備及其相關設備的技術指標和安全、防護性能,應當符合有關標準與要求。

    不合格或國家有關部門規定淘汰的放射診療設備不得購置、使用、轉讓和出租。

    第二十一條醫療機構應當定期對放射診療工作場所、放射性同位素儲存場所和防護設施進行放射防護檢測,保證輻射水平符合有關規定或者標準。

    放射性同位素不得與易燃、易爆、腐蝕性物品同庫儲存;儲存場所應當采取有效的防泄漏等措施,并安裝必要的報警裝置。

    放射性同位素儲存場所應當有專人負責,有完善的存入、領取、歸還登記和檢查的制度,做到交接嚴格,檢查及時,賬目清楚,賬物相符,記錄資料完整。

    第二十二條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配戴個人劑量計。

    第二十三條醫療機構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和標準,對放射診療工作人員進行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健康檢查,定期進行專業及防護知識培訓,并分別建立個人劑量、職業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訓檔案。

    第二十四條醫療機構應當制定與本單位從事的放射診療項目相適應的質量保證方案,遵守質量保證監測規范。

    第二十五條放射診療工作人員對患者和受檢者進行醫療照射時,應當遵守醫療照射正當化和放射防護最優化的原則,有明確的醫療目的,嚴格控制受照劑量;對鄰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組織進行屏蔽防護,并事先告知患者和受檢者輻射對健康的影響。

    第二十六條醫療機構在實施放射診斷檢查前應當對不同檢查方法進行利弊分析,在保證診斷效果的前提下,優先采用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小的診斷技術。

    實施檢查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嚴格執行檢查資料的登記、保存、提取和借閱制度,不得因資料管理、受檢者轉診等原因使受檢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復照射;

    (二)不得將核素顯像檢查和X射線胸部檢查列入對嬰幼兒及少年兒童體檢的常規檢查項目;

    (三)對育齡婦女腹部或骨盆進行核素顯像檢查或X射線檢查前,應問明是否懷孕;非特殊需要,對受孕后八至十五周的育齡婦女,不得進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檢查;

    (四)應當盡量以胸部X射線攝影代替胸部熒光透視檢查;

    (五)實施放射性藥物給藥和X射線照射操作時,應當禁止非受檢者進入操作現場;因患者病情需要其他人員陪檢時,應當對陪檢者采取防護措施。

    第二十七條醫療機構使用放射影像技術進行健康普查的,應當經過充分論證,制定周密的普查方案,采取嚴格的質量控制措施。

    使用便攜式X射線機進行群體透視檢查,應當報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

    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進行放射影像健康普查,應當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

    跨省、自治區、直轄市或者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放射影像健康普查,應當報衛生部批準。

    第二十八條開展放射治療的醫療機構,在對患者實施放射治療前,應當進行影像學、病理學及其他相關檢查,嚴格掌握放射治療的適應證。對確需進行放射治療的,應當制定科學的治療計劃,并按照下列要求實施:

    (一)對體外遠距離放射治療,放射診療工作人員在進入治療室前,應首先檢查操作控制臺的源位顯示,確認放射線束或放射源處于關閉位時,方可進入;

    (二)對近距離放射治療,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應當使用專用工具拿取放射源,不得徒手操作;對接受敷貼治療的患者采取安全護理,防止放射源被患者帶走或丟失;

    (三)在實施永久性籽粒插植治療時,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應隨時清點所使用的放射性籽粒,防止在操作過程中遺失;放射性籽粒植入后,必須進行醫學影像學檢查,確認植入部位和放射性籽粒的數量;

    (四)治療過程中,治療現場至少應有2名放射診療工作人員,并密切注視治療裝置的顯示及病人情況,及時解決治療中出現的問題;嚴禁其他無關人員進入治療場所;

    (五)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應當嚴格按照放射治療操作規范、規程實施照射;不得擅自修改治療計劃;

    (六)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應當驗證治療計劃的執行情況,發現偏離計劃現象時,應當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并向本科室負責人或者本機構負責醫療質量控制的部門報告。

    第二十九條開展核醫學診療的醫療機構,應當遵守相應的操作規范、規程,防止放射性同位素污染人體、設備、工作場所和環境;按照有關標準的規定對接受體內放射性藥物診治的患者進行控制,避免其他患者和公眾受到超過允許水平的照射。

    第三十條核醫學診療產生的放射性固體廢物、廢液及患者的放射性排出物應當單獨收集,與其他廢物、廢液分開存放,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第三十一條醫療機構應當制定防范和處置放射事件的應急預案;發生放射事件后應當立即采取有效應急救援和控制措施,防止事件的擴大和蔓延。

    第三十二條醫療機構發生下列放射事件情形之一的,應當及時進行調查處理,如實記錄,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衛生行政部門和有關部門:

    (一)診斷放射性藥物實際用量偏離處方劑量50%以上的;

    (二)放射治療實際照射劑量偏離處方劑量25%以上的;

    (三)人員誤照或誤用放射性藥物的;

    (四)放射性同位素丟失、被盜和污染的;

    (五)設備故障或人為失誤引起的其他放射事件。

    第五章監督管理

    第三十三條醫療機構應當加強對本機構放射診療工作的管理,定期檢查放射診療管理法律、法規、規章等制度的落實情況,保證放射診療的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

    第三十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定期對本行政區域內開展放射診療活動的醫療機構進行監督檢查。檢查內容包括:

    (一)執行法律、法規、規章、標準和規范等情況;

    (二)放射診療規章制度和工作人員崗位責任制等制度的落實情況;

    (三)健康監護制度和防護措施的落實情況;

    (四)放射事件調查處理和報告情況。

    第三十五條衛生行政部門的執法人員依法進行監督檢查時,應當出示證件;被檢查的單位應當予以配合,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不得拒絕、阻礙、隱瞞。

    第三十六條衛生行政部門的執法人員或者衛生行政部門授權實施檢查、檢測的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依法檢查時,應當保守被檢查單位的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第三十七條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加強監督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執法水平,建立健全對執法人員的監督管理制度。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八條醫療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并可以根據情節處以3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一)未取得放射診療許可從事放射診療工作的;

    (二)未辦理診療科目登記或者未按照規定進行校驗的;

    (三)未經批準擅自變更放射診療項目或者超出批準范圍從事放射診療工作的。

    第三十九條醫療機構使用不具備相應資質的人員從事放射診療工作的,由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并可以處以5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第四十條醫療機構違反建設項目衛生審查、竣工驗收有關規定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規定進行處罰。

    第四十一條醫療機構違反本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并可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購置、使用不合格或國家有關部門規定淘汰的放射診療設備的;

    (二)未按照規定使用安全防護裝置和個人防護用品的;

    (三)未按照規定對放射診療設備、工作場所及防護設施進行檢測和檢查的;

    (四)未按照規定對放射診療工作人員進行個人劑量監測、健康檢查、建立個人劑量和健康檔案的;

    (五)發生放射事件并造成人員健康嚴重損害的;

    (六)發生放射事件未立即采取應急救援和控制措施或者未按照規定及時報告的;

    (七)違反本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二條衛生行政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規定,對不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發放《放射診療許可證》的,或者不履行法定職責,造成放射事故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四十三條本規定中下列用語的含義:

    放射治療:是指利用電離輻射的生物效應治療腫瘤等疾病的技術。

    核醫學:是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診斷或治療疾病或進行醫學研究的技術。

    介入放射學:是指在醫學影像系統監視引導下,經皮針穿刺或引入導管做抽吸注射、引流或對管腔、血管等做成型、灌注、栓塞等,以診斷與治療疾病的技術。

    X射線影像診斷:是指利用X射線的穿透等性質取得人體內器官與組織的影像信息以診斷疾病的技術。

    第5篇:醫學影像的危害范文

    關鍵詞:耳鼻喉病變;鼻竇內窺鏡;臨床診治;應用

    耳鼻喉科是醫院中獨立的一個科室,原名為五官科,后改為耳鼻喉科,其主要檢查與治療耳部、鼻部以及咽喉部的各種病變[1,2]。鼻竇內窺鏡作為醫療界中的新型儀器廣泛應用于醫療之中,,因此,特對本院在耳鼻喉科接受治療的117例患者實施鼻窺鏡檢查與手術治療,現將治療和檢查的過程與結果敘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耳鼻喉科室接受治療的117例耳鼻喉病變患者作為本次的觀察對象,男68例,女49例,年齡12~68歲,平均年齡(40.3±27.8)歲。儀器選擇:三支鼻竇內窺鏡(由揚州市尖新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藥械準字為浙食藥監械準字2010第2220240號),規格型號分別為:0°φ4×175mm,30°φ4×175mm與70°φ4×175mm;影像監視選擇ZJ-3000D型內窺鏡醫學影像(由上海名元實業有限公司生產,國食藥監械準字2009第3260973號)。

    1.2應用范圍 117例耳鼻喉病變患者及家屬均對治療或檢查方案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檢查應用范圍,共40例患者,具體如下:行耳部乳突術腔檢查患者2例;通過氣管切開行氣管內檢查患者2例;行下咽部檢查患者5例;行喉部檢查患者4例;行鼻咽部檢查患者10例;行鼻竇、鼻腔檢查患者17例。活檢應用范圍,共13例患者,具體如下:通過氣管切開行氣管內腫物活檢患者3例;行鼻腔深部活檢患者4例;行取鼻咽部組織活檢患者6例。手術應用范圍,共64例患者,具體如下:行篩竇開放術、鼻息肉摘除術、額竇竇口及上頜竇竇口切除術與鉤突切除術聯合手術的患者52例;行鼻腔異物取出手術患者2例;行鼻中隔軟性結節切除手術患者1例;行切除鼻中隔矩突手術患者1例;行切除鼻中隔嵴突手術患者2例;行下鼻甲切除手術患者2例;行鼻中隔矯正手術患者2例;行上頜竇囊腫切除手術患者2例。連接ZJ-3000D型內窺鏡醫學影像儀器,進行探究分析。

    1.3觀察指標 觀察64例手術治療患者治療后的并發癥情況,并發癥包括鼻腔粘連、鼻出血、眼內肌功能障礙與眶周淤血,并探究分析64例患者治療后的治愈情況,治愈標準為:鼻息肉6個月內無復發,鼻腔正常通氣且鼻腔內沒有膿性分泌物,手術預后良好。所有患者隨訪6~12個月。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用x±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比較組間,用χ2檢驗計數資料,以P

    2結果

    2.1 64例手術治療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情況的探討分析 64例手術患者治療后1例發生鼻腔粘連,2例鼻出血,1例眼內肌功能障礙,1例眶周淤血,合計5例,并發癥的總發生率為7.81%,見表1。

    2.2 64例手術治療患者治療后治愈情況的探討分析 64例手術患者治療后臨床治愈為60例,占全部的93.75%;治療無效患者4例,占全部的6.25%。64例手術患者的治愈率(93.75%)明顯高于無效率(6.25%),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以往,做一個鼻竇炎或鼻息肉切除手術只能把患者的鼻腔打開,創傷大,恢復慢,極易發生感染[3]。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推出了微創治療技術[4]。鼻竇內窺鏡就是一種新型的微創治療,其治療精密,自帶的冷光源約是無影燈的20倍,創傷小,視野清晰,是手術進行的更加順利,縮短了手術的時間,且對患者造成的危害較小,痛苦少,愈合也快,也減少了術后鼻腔黏膜、眶周淤血等并發癥發生率,操作簡單,安全可靠,在手術中減少了其他組織的損傷[5]。在本次的試驗中,鼻竇內窺鏡應用在耳鼻喉疾病的手術治療、檢查與活檢中,其應用范圍廣,治療效果也較為突出。根據本次試驗的結果顯示,64例手術患者治療后1例發生鼻腔粘連,2例鼻出血,1例眼內肌功能障礙,1例眶周淤血,合計5例,并發癥的總發生率為7.81%;64例手術患者的治愈率(93.75%)明顯高于無效率(6.25%),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鼻竇內窺鏡不僅可以應用在手術治療中,還可以應用在耳鼻喉病變中的檢查與活檢,應用廣泛,操作方便,安全可靠。

    參考文獻:

    [1]薛穎.鼻內鏡下手術治療單純性蝶竇病變22例臨床觀察[J].社區醫學雜志,2012,10(23):49-51.

    [2]包小慶,謝宏武.孤立性蝶竇病變的診治[J].安徽醫藥,2012,16(8):1120-1121.

    [3]楊洪斌,李秋梅.孤立性蝶竇病變的臨床診治[J].中國內鏡雜志,2011,17(12):1321-1322.

    第6篇:醫學影像的危害范文

    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放射科,山東濱州 256603

    [摘要] 目的 評價不同掃描條件腰椎多層螺旋CT掃描對成像質量及輻射劑量的影響,探討多層螺旋CT在腰椎軟組織病變掃描中適宜的低劑量掃描參數。 方法 通過CT設備掃描患者腰椎,以240 mAs為起點,逐漸降低管電流量,記錄CT主機上顯示的輻射劑量;評價圖像質量采用adw 4.3工作站,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軟件。 結果 管電流量80 mAs掃描所獲得的圖像評分均不低于3分,其產生的輻射劑量為6.81 mGy;而管電流量240 mAs掃描所獲得的圖像評分均為4分,其產生的輻射劑量為20.22 mGy。結論 腰椎軟組織多層螺旋CT低劑量掃描的適宜掃描參數為80 mAs。

    關鍵詞 腰椎;多層螺旋CT;參數優化

    [中圖分類號] R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7(a)-0018-03

    [基金項目] 濱州醫學院科技計劃(BY2010KJ043)。

    [作者簡介] 董艷軍(1978.7-),男,山東招遠人,碩士,主管技師,研究方向:醫學影像成像參數優化。

    Naidich等[1]于1990年首次提出了低劑量CT的概念,CT低劑量掃描從而成為放射學工作者近年的熱門話題。目前,國內外學者對頭部、頸部、眼眶、胸部及骨盆等CT掃描進行了一系列降低輻射劑量的研究[2-6],但有關腰椎CT低劑量掃描的詳細研究較少。而腰椎是病變多發部位,在X射線攝影中,對腰椎間盤及鄰近軟組織顯示欠佳,CT圖像則可以清晰顯示上述組織。腰椎CT檢查是一項很常見的檢查,因而由此帶來的輻射劑量不能忽視。該研究的目的是在圖像質量不影響影像學診斷的前提下,對腰椎CT掃描的各項參數進行優化,使患者接受最低的輻射劑量[7]。現分析2011年11月—2013年6月期間該院收治的腰椎CT掃描患者95例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腰椎CT掃描患者95例,隨機將其分為5組,每一組男11例,女8例。其中,1組,年齡22~83歲,身高153~188 cm,體重52.1~90.3 kg;2組,年齡20~82歲,身高152~187 cm,體重53.5~91.2 kg;3組,年齡18~83歲,身高151~188 cm,體重51.3~93.2 kg; 4組,年齡23~82歲,身高153~187 cm,體重50.8~92.1 kg;5組,年齡22~87歲,身高154 ~185 cm,體重53.1~90.6 kg。

    1.2 CT掃描技術

    1.2.1 CT掃描 本研究采用美國GE 64層LightSpeed 容積CT掃描設備,掃描范圍:自腰3椎體中部至骶1椎體中部。掃描技術條件[8]:軸向掃描(axil),管電壓采用120 kV,旋轉時間1.0 s,層厚、層距均為0.625 mm,準直器寬度20 mm,掃描視野為small body,顯示視野為25 cm,重建算法采用標準算法。5組CT掃描的管電流量分別為:240、160、120、80 mAs及60 mAs。

    1.2.2 圖像重建和重組 將掃描圖像傳至adw 4.3工作站,在圖像后處理工作站用多平面重組軟件分別重建腰3/4、腰4/5及腰5/骶1三個椎間盤層面3 mm層厚、3 mm層距的軟組織圖像,重建視野為15 cm。

    1.3 圖像質量評價

    將重建所得圖像由第三者隨機排列,再由兩位資深影像學主任醫師和主治醫師在圖像后處理工作站的顯示器上,以4分法評價[9]所有重建圖像。影像學診斷有明顯影響得1分,對影像學診斷存在輕度影響得2分,基本滿足影像學診斷要求得3分,完全滿足影像學診斷要求得4分。評價時取窗寬350,窗位50,同時將所有掃描參數信息隱藏。圖像質量評價的標準包括椎間盤∕神經根∕硬膜囊、椎旁肌肉及偽影3項,具體如下。

    1.3.1 椎間盤∕神經根∕硬膜囊 椎間盤后緣、神經根及硬膜囊顯示模糊得1分;椎間盤后緣、神經根及硬膜囊顯示不佳得2分;椎間盤后緣、神經根及硬膜囊顯示較好得3分;椎間盤后緣、神經根及硬膜囊顯示清晰得4分。

    1.3.2 椎旁肌肉 椎旁肌肉層次顯示模糊得1分;椎旁肌肉層次顯示不佳得2分;椎旁肌肉層次顯示較好得3分;椎旁肌肉層次顯示清晰得4分。

    1.3.3 偽影 圖像含有大量偽影得1分;圖像內偽影較多得2分;圖像內偽影較少得3分;圖像內沒有偽影得4分。

    1.4 輻射劑量評價

    每組掃描參數設定后,通過CT掃描主機顯示器觀察并記錄設備自動生成的掃描容積平均劑量CTDIvol的數值,對比分析5組CT掃描的輻射劑量。

    1.5 統計方法

    利用統計軟件SPSS 18.0系統對所得資料及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各組患者一般資料及不同掃描條件圖像質量評分的統計學分析均采用完全隨機設計多個樣本間多重比較的非參數秩和檢驗。

    2 結果

    2.1 兩位醫師評價結果的一致性

    兩位醫師對椎間盤∕神經根∕硬膜囊、椎旁肌肉及偽影的評價結果的一致性較好,其Kappa 值介于0.79~0.93之間,因此僅采用一位醫師的數據做進一步的分析。

    2.2 圖像質量和輻射劑量比較

    2.2.1 圖像質量比較 不同掃描條件各組圖像質量評分,見表2。不同掃描條件,椎間盤∕神經根∕硬膜囊、椎旁肌肉及偽影各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椎間盤/神經根/硬膜囊方面,80 mAs組~240 mAs組圖像對其顯示較清晰(圖1~4),評分均在3分以上。60mA組有4例(21.1%)椎間盤邊緣顯示欠淸(圖5),對影像學診斷存在輕度的影響。

    椎旁肌肉方面,肌肉層次顯示清晰度隨管電流的降低逐漸下降(圖1~5),60 mAs組有4例(21.1%)肌肉層次顯示欠佳,對影像學診斷有輕度的影響。

    2.2.2 輻射劑量比較 240、160、120、80 mAs及60 mAs的CT掃描,CTDIvol值分別為20.22、13.57、9.99、6.81、5.11 mGy,5組掃描輻射劑量值大致呈線性下降。

    3 討論

    CT問世已經40多年,其掃描技術日新月異,臨床應用亦日益廣泛。目前,多排螺旋CT,憑借先進的掃描技術以及多方位的圖像后處理技術,使其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醫學影像學檢查項目。但是,當前大部分CT設備原始掃描參數的設置僅考慮了圖像的質量,而忽視了其帶來的掃描劑量,因而使患者獲得了更多的輻射危害。但是,僅僅為了避免輻射而降低掃描條件,則會降低影像學診斷信息,圖像質量則難以保證。因此,圖像質量不影響影像學診斷的前提下,降低CT掃描的輻射劑量,是當前最為實用且有效的方法。

    降低CT掃描的輻射劑量可以通過降低管電壓、增加螺距及降低管電流量3個方面來實現。如果降低掃描的管電壓,就會降低X射線光子的能量,低能量X射線更容易導致人體組織吸收X線劑量的增加。增加螺距將使掃描時間減少,進而使掃描的輻射劑量得到相應程度的降低,但過大螺距很可能因此而漏檢微小病灶,同時增大螺距將會降低Z軸分辨力,圖像質量也會有所下降[10]。而降低管電流量,可以有效地減少X射線光子數目,從而使掃描產生的劑量有所降低,而且其調節范圍也比較大,因此,降低管電流量是當前研究最全面的降低CT掃描輻射劑量的研究方法。

    國內部分學者對腰椎低劑量CT掃描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徐啟蘭等[11]分別采用實驗低劑量(100 mAs)和常規劑量(200 mAs)進行掃描,實驗掃描圖像比常規掃描圖像質量略有下降,但仍能滿足影像診斷,而實驗低劑量掃描所獲得的輻射劑量是常規劑量掃描的一半。王保兵等[12]采用智能掃描模式及常規固定管電流掃描,智能掃描模式在一般體型及較瘦體型患者中圖像質量與常規固定管電流掃描相比無明顯下降,但輻射劑量分別下降約32%及65%。該研究通過逐步降低管電流掃描,對比分析所得圖像質量與輻射劑量,在不影響影像學診斷的前提下,掃描管電流最低可降到80 mAs,而80 mAs掃描的輻射劑量僅240 mAs掃描的1/3。該研究的腰椎低劑量掃描的劑量比以上兩種研究有所降低,將更有利于患者的防護,低劑量掃描的具體方案也得到進一步明確。因此,對于腰椎軟組織病變的CT掃描,我們建議采用80 mAs掃描,既可以滿足軟組織顯示的需要,又可以顯著降低患者的輻射劑量。

    參考文獻

    [1] Naidich DP, Marshall CH, Gribbin C, et al. Low-dose CT of the lungs: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J].Radiology, 1990, 175(3): 729-731.

    [2] Aprile I, Ottaviano I, Buono E, et al. Low-dose brain computer tomography sensitivity: 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a conventional technique[J]. Neuroradiology,2012,25(2):151-162.

    [3] Gnannt R, Winklehner A, Goetti R, et al. Low kilovoltage CT of the neck with 70 kVp: comparison with a standard protocol[J]. 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2012,33(6):1014-1019.

    [4] 江時淦,洪春鳳,王豪,等. 眼眶部低劑量螺旋CT掃描參數的優化[J].放射學實踐,2013,28(2):210-213.

    [5] Liu Y, Jordan W, Volkmar M. A low dose chest CT program[J]. Radiology Manage,2012,34(3):9-10.

    [6] 湯振華. 64層螺旋CT低劑量掃描在骨盆外傷中的最優化應用[J].實用醫技雜志,2012,19(6):603.

    [7] Funama Y. Low-dose CT and image quality[J]. Nihon Hoshasen Gijutsu Gakkai Zasshi. 2011, 67(11) :1461-1467.

    [8] 張太生,王書智,殷信道.螺旋CT低劑量掃描技術與掃描參數的設置[J].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0,24(12):2410-2411.

    [9] 張忠嘉,章宗穆,王亮,等. CT照片質量臨床評價標準的研究[J]. 醫療設備信息,2001,9(1):5210.

    [10] 李月卿. 醫學影像成像理論[M]. 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83-219.

    [11] 徐啟蘭,洪國斌,陳凱,等. MSCT低劑量掃描對腰椎圖像質量影響的初步研究[J]. 醫學影像學雜志,2012,22(5):803-805.

    [12] 王保兵,王彬,王森法. 低劑量技術在腰椎間CT檢查中的應用[J]. 中國輻射衛生,2012,22(3):381-382.

    (收稿日期:2014-03-28)

    論文寫作技巧——計量單位和符號

    1.文中涉及的量和單位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規定執行,并用規定縮寫符號表示。

    2. 每一個組合單位符號中,斜線不得多于1條,如每天每千克體重用藥劑量應寫成mg/(kg﹒d)。

    3. 量符號均應使用斜體,如m(質量)、t(時間)、V(體積)等,且應注意某些希臘字母與拉丁(或英文)的區別。

    第7篇:醫學影像的危害范文

    關鍵詞:胎盤早剝;B超診斷;回顧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R719.9+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6-185-01

    胎盤早剝是指孕婦妊娠四、五個月后或者在分娩期內,處于正常位置的胎盤在胎兒出生前就已經有部分甚至全部從子宮壁剝離[1]。胎盤早剝是一種會嚴重危害母嬰生命的產科并發癥,要對其進行確診可以借助超聲檢查。本文通過對本院33例在產前經過B超檢查并通過分娩證實屬于胎盤早剝的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1年33例在產前經過B超檢查并通過分娩證實屬于胎盤早剝的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孕婦年齡在23歲到34歲之間,屬于正常育齡,平均年齡約為26.5歲,孕齡在20周到35周之間,平均孕齡28周。孕婦中陰道流血還伴隨腹部疼痛或者脹痛的有22位,陰道流血但是沒有明顯腹部疼痛感的6位,沒有陰道流血情況也沒有明顯腹部疼痛感的3位,外傷的2位。

    1.2方法

    患者采用平臥,利用超聲診斷儀對胎兒及其附屬物進行檢查,著重觀察胎盤與子宮壁之間的關系,例如著床部位、形態、絨毛膜板下面有沒有暗區和包塊存在等。

    1.3統計學分析

    所有患者數據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以(x±s)表示,并采用x2檢驗。

    2.結果

    本組33例孕婦進行B超產前診斷的有30例,確診率為90.9%,漏診2例,誤診1例。33例孕婦中有10例屬于中度剝離,與產前B超診斷結果一致;23例輕度剝離,其中20例的產前B超診斷與產后驗證一致。具體結果如表一所示。

    結果顯示,胎盤早剝符合率和胎盤著床部位有一定的關聯,本組選取的33例孕婦中,胎盤著床前壁有17例,其中1例誤診為絨毛血管瘤,符合率為94.11%;胎盤著床后壁有10例,漏診1例,符合率為90%;胎盤著床側壁有6例,漏診1例,符合率為83.33%。

    具體的胎盤早剝超聲結果如下:(1)7例胎盤局部異常增厚。具體表現為胎盤剝離部位呈現出局部不均質增厚,回聲強于正常胎盤回聲,內光點粗糙且不均勻分布,局部胎盤厚度基本超過5.6厘米。(2)16例胎盤后血腫。主要表現為胎盤和子宮壁之間出現不規則、輪廓不清的液性暗區、低回聲區以及由無回聲、低回聲、中回聲構成的混合回聲區。(3)5例胎盤邊緣剝離。具體表現為胎盤的上緣或者下緣存在圓形、橢圓形或者不規則形狀的血腫,內部是暗區,能夠看見細密的小光點或者出現局限性的強回聲。(4)5例絨毛膜板下血腫。具體表現為剝離區的絨毛膜板下低回聲2例,無回聲3例,剝離區的絨毛膜板會向羊膜腔拱起。

    3.討論

    胎盤早剝是一種會危及母嬰生命的產科急診,發生率在0.5%到2%之間[2]。胎盤早剝導致胎兒窘迫發生率高,而且孕婦進行剖宮產的概率和產后出血的概率都大大增加,嚴重可導致子宮胎盤卒中,甚至可能導致母嬰身亡,圍產兒的死亡率最高可達54%,是不存在胎盤早剝現象的圍產兒死亡率的十幾倍[3]。更早地發現胎盤早剝并及時進行正確治療,減少胎盤早剝造成的危害,是婦產科一直追求的目標。

    目前,對胎盤早剝的診斷主要是通過病史、臨床癥狀、體征和B超檢查來進行[4]。胎盤早剝的臨床表現多樣,臨床上對于重度胎盤早剝的診斷是比較容易的,但是輕度的胎盤早剝很容易漏診,通過B超進行檢查是診斷胎盤早剝最有效的方式之一[5]。B超可以獲得胎盤早剝的聲像特征,例如胎盤邊緣剝離、絨毛膜板下血腫等,通過這些聲像特征,可以確認胎盤早剝的具置、范圍以及剝離程度, 從而為及時、準確的治療提供依據。以往臨床上僅在入院前門診通過B超對孕婦腹中胎兒和胎盤的情況進行檢查,待產和臨產時并沒有B超檢查,這使得胎盤早剝難以被及時察覺,而現在更多的醫院在孕婦待產、臨床后出現胎盤早剝臨床癥狀時就進行床旁B超,提高了胎盤早剝診斷的正確率[6]。B超檢查具有快捷方便、無創傷等優點,也不會造成孕婦的不適,對于早期胎盤剝離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提高胎盤早剝的診斷率,讓胎盤早剝的孕婦及時得到救治,從而減少并發癥的出現,降低母嬰死亡率,值得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楊作峰,石玉華,孫金芳,李艷麗.胎盤早剝的B超檢查及臨床表現(附40例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0(02):75-84.

    [2]梁興通,葉愛蓮.胎盤早期剝離的超聲診斷和鑒別診斷[J].實用醫學雜志,2011(04):35-40.

    [3]水旭娟.胎盤早剝的超聲圖像分析及臨床意義[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2(10):123-126.

    [4]李學廣.胎盤早剝22例超聲診斷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25):23-27.

    第8篇:醫學影像的危害范文

    CT、核磁共振、工頻X光機、推車式B型超聲波診斷儀……這些價格昂貴且體積較大的醫療設備成了現代醫院的“標配”,這就需要大批具備醫療電子儀器和設備應用、維護、管理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了培養“適銷對路”的高素質專業人才,作為專門培養護理和醫技人員的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南京衛生學校依托醫院或企業,嘗試“專業教學任務承包制”的校企合作模式,將某些因學校專業實訓設備及師資缺乏的專業課教學任務,“承包”給擁有相關設備及維修教學指導人員的合作醫院或企業,不僅提高了學生和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而且促進了校企合作的深層次發展。

    精挑“打包”項目

    南京衛生學校的醫用電子儀器與維護專業(以下簡稱“醫電專業”)開辦于1977年(第一屆叫“醫療器械維修中專班”),近40年的辦學經驗,讓學校領導深知醫院和相關企業是學校專業實踐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站在行業最前沿,他們最了解企業和醫院的用人需求,從而能更好地把握人才培養方向;站在教學第一線,他們最清楚學校的“短板”和學生的就業趨勢,從而更準確地瞄準教學目標。經過反復考量,他們決定將《醫療器械的計量與質控》、《血透機構造與維護》和《影像設備學》CT操作與維護模塊這三個項目“打包”。這三項是醫電專業的三門課程,是專業教學中的三大難點,屬于專業技能的拓展模塊,選擇將這三門課程的實踐教學任務“打包”給醫院和企業,有其淵源,醫電系主任周雪峻介紹說。

    在一次專家顧問委員會上,一位計量專家說,醫療器械除了常規的維護、使用及管理外,常規的檢查檢測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按照國外的標準,這些用于高危病人輔助治療的醫療設備應該每天都要進行計量和檢測,以保證其參數達到標準值,否則會對病人造成危害,這一過去曾被國內醫院忽視的環節現在逐漸被重視起來。

    計量專家的話讓南京衛生學校的領導意識到醫療器械的計量與質控將會成為學生就業的一個新趨勢。《醫療器械的計量與質控》課程在此背景下于2010年應運而生。該專業需要讓學生接觸各種醫療器械的構造、檢測、維護等,但學校實訓室的設備不能滿足教學需要,而醫療器械相關企業卻有很好的條件滿足教學需求,故將這一課程的教學任務“打包”給企業。

    《影像設備學》則是醫電專業和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與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不同的是,醫電專業的教學目標更側重于各類影像設備的安裝、調試和維護,主要以實踐性教學為主,因此醫療器械相關企業就成了學生實踐性學習的不二之選。

    “誕生”于2011年的《血透機構造與維護》課的實踐教學任務則“承包”給了醫院。隨著到醫院進行血液透析的病人日趨增多導致醫院血液透析中心工作人員的工作量越來越大,而血液透析機器除了由專人操作外,還需要工程師跟臺對設備進行專業維護。讓學生到醫院實踐,能大大提高其專業技能。

    優選“承包”對象

    將這三個項目的實踐教學任務“打包”給醫院或企業,由校企雙方共同實施教學計劃,共同監督教學過程,共同考評教學結果。那么選擇怎樣的醫院或企業才是最適合的呢?

    基于三項教學任務的實際需求,那些擁有大型影像設備、專門實訓場地、技術能力突出的工程師團隊,以及對校企合作感興趣的企業和醫院成了接受“承包”的對象。經過多方論證,南京吉爾甲醫療設備維修有限公司、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江蘇計量院電離輻射與醫學工程計量所成為優選“承包”對象,他們分別“承包”了《醫療器械的計量與質控》《血透機構造與維護》和《影像設備學》CT操作與維護模塊的教學任務。

    南京吉爾甲醫療設備維修有限公司擁有國際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具備國內本土放射醫療影像設備維修力量。經過考察和交流,學校領導發現該企業的條件和目標正是《影像設備學》CT操作與維護模塊的實踐性教學所需要的。

    同樣,選擇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作為《血透機構造與維護》課程的“承包”對象,是因為該院是江蘇省綜合性的三級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距離學校近,方便教學計劃的實施。而江蘇計量院作為全省計量單位的“龍頭”,也是南京唯一一家計量院,其綜合實力正是《醫療器械的計量與質控》課程實踐性教學所需要的。

    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和三單位分別安排教學任務負責人一名,共同制定教學方案。《醫療器械的計量與質控》、《血透機構造與維護》這兩個教學任務的主要教學場所在學校,計量所的工程師將教學中所需的醫療設備搬入課堂;醫院的工程師則指導學校建立實訓室,并帶領學生去醫院血透中心現場教學。《影像設備學》CT操作與維護模塊的教學任務,則全部在南京吉爾甲醫療設備維修有限公司完成,學生吃住學均在公司,學校安排專人協助管理。

    細分教學任務

    學校將三個項目的教學任務進行“承包”后,分別與三家單位簽訂了教科研協議,明確了校企雙方在相關課程點上的教學任務分工。

    2013年初,南京衛生學校與南京吉爾甲醫療設備維修有限公司簽訂了“大型影像設備維修技術實踐與培訓”教學研究項目合作協議書,合作期為三年。項目合作協議書上明確規定了雙方的職責和任務。如學校要定期組織學員到企業參加實踐培訓,學員既包括學生也包括教師;學校要參與企業培訓模塊的討論工作,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培訓內容進行細化和調整等。企業則負責安排教師、進行食宿管理、安排教學過程、頒發培訓證書等工作。

    目前,南京吉爾甲醫療設備維修有限公司承包的項目主要是《影像設備學》CT安裝的模擬演示和基本操作、球形管的拆裝與維護兩項。隨著校企雙方合作的進一步深入,還將合作開發更多的課程。另外,學校也正在考慮“視頻教學”,即將企業的規范化操作過程進行錄制,制作成教學視頻,提高教學效果。

    《醫療器械的計量與質控》課程的設置,是南京衛生學校在省內首開先河,因此專業教材、師資隊伍等都處于空白狀況。與江蘇省計量院達成項目“承包”意向后,南京衛生學校將學生的課堂教學、實訓教學、教材開發、實訓室建設以及專業師資隊伍培養等一攬子“打包”給了江蘇省計量院。江蘇省計量院則派出一個專家團隊全權負責該課程的建設工作。前期的實踐性教學由專家帶實訓設備到學校進行,或由學校教師帶學生到計量院進行。目前已有一批該專業畢業生從事醫療器械相關工作,這也證明了雙方的合作非常有利于促進教學和就業。

    由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承包”的《血透機構造與維護》課程教學任務,實施方式與《醫療器械的計量與質控》類似,涉及到課程實訓教學任務時“打包”給醫院,其他課程則按照正常的教學計劃開展。

    實踐增長“才干”

    教學任務結束后還要對專業教學效果進行考核,其中《醫療器械的計量與質控》和《血透機構造與維護》的理論考核由學校承擔,實踐考核由“承包”教學任務的單位完成。《影像設備學》CT操作與維護則由企業根據學生的現場操作情況以頒發證書的形式體現。至于專業教學任務“承包制”的成效如何,還需從學生、教師及專業提升等方面來考量。

    由于三單位的性質和課程特點不同,因此,學生獲益良多。如南京吉爾甲醫療設備維修有限公司的實訓條件非常好,學生動手機會比較多;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血透中心由于病人較多,學生可以接觸到大量實例;而江蘇省計量院的老師授課細致,檢測實踐內容與實際工作吻合度高,極大促進學生崗位能力的提升。

    學校專業教師在參與組織的過程中,專業實踐能力得到了提升。在校企合作中,課程負責老師定期“重溫”了課程實操,對專業實踐更加熟練;教師參與醫院或企業項目,提高了其教科研能力。

    除此之外,專業教師還在課程合作教學過程中開發了精品課程或優質特色教材。如與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合作開發了《血透機構造與維護》精品課程,并編寫了相應的校本教材,現已投入使用;與江蘇省計量院合作,編寫了《醫療設備計量與質控》優質特色教材,現已公開出版;與南京吉爾甲醫療設備維修有限公司合作,積極籌備實踐操作教學視頻的拍攝事宜,力求豐富專業教學資源庫。

    事實證明,專業教學任務“承包制”對于促進學生、教師實際操作能力提高,促進校企深層次合作均有良好的作用。今后,學校將繼續深化和完善這一校企合作教學模式,以使其更加成熟和適合推廣。

    第9篇:醫學影像的危害范文

    關鍵詞:公立;民營;醫用診斷;X射線機;衛生防護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的發展,我國的醫療水平也在飛速提升。醫療機構的改革促進了民營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的區分,政府部門也在鼓勵民營醫院的發展,但是管理和服務的質量問題又引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本文就畢節市的92臺醫用診斷X射線機診斷的衛生防護狀況進行了調查,其中有46臺公立醫院的設備,46臺民營醫院的設備。

    1畢節市醫學影像技術人員防護安全存在的問題

    1.1機房配置不符合要求 機房配置設計不符合《醫用X射線診斷衛生防護標準》和《放射診療管理規定》的要求[1],主要表現為:機房設計不合理、機房過小、機房四周的防護設施不合格等等。據統計,公立醫院中,機房面積過小的醫院有32.6%,沒有輻射標識的有19.5%,28.3%的醫院沒有警戒線,39.1%沒有工作指示燈;民營醫院中,機房面積過小的醫院有63.0%,沒有輻射標識的有44.5%,17.4%的醫院沒有警戒線,30.4%沒有工作指示燈。

    新建或是改建放射診療用的項目都應該進行事先危害評價分析,但是由于醫院領導對于該方面的防護意識比較差,并沒有進行機房的預評價,很容易出現機房不合理的問題。

    1.2防護措施不完善 有些醫院的醫用診斷X射線機機房的防護效果很差,會出現射線泄露的問題,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醫院在建設專用的放射防護工程的過程中,沒有請到專業素質相對較高的公司,而是隨便找了施工隊。施工過程中,磚墻上的磚縫、防護門門框四周的門縫、鉛玻璃觀察窗四周的窗縫、排氣扇防護罩周圍的縫隙都可能引發射線泄露的問題。據統計,畢節市參與調查的醫院中,公立醫院射線泄露的有34.8%,民營醫院中發生射線泄漏現象的有43.5%。

    在調查中防護用品的配置率非常低,參加調查的公立醫院中沒有一家醫院為受檢者配備了防護用品,民營醫院中有76.1%也沒有為受檢者配備相應的防護用品,配備防護用品多數也沒有真正使用,只是為了應付檢查。這主要是因為醫療單位的領導對于國家關于放射防護的法規了解甚少,法制觀念不強[2]。

    1.3安全防護意識差 調查中,醫用X射線診斷衛生防護出現了種種問題,追根究底,還是因為醫療機構的領導和放射部門的工作人員的防護意識比較差,對于國家針對放射醫療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規并不十分了解,像是設置通風窗、設置工作狀態指示燈、設置相應的警示標識這些非常容易做到的防護措施都沒有完全實現。

    工作人員對于醫用X射線診斷防護措施不當,會產生的危險不夠了解,沒有對醫院的機房進行預評價,進而防護措施沒有做到位。同時,工作人員本身也沒有進行過相應的專業知識培訓,對于防護工作的專業知識掌握不夠,普遍放射防護意識淡漠[3]。

    2加強畢節市醫學影像技術人員安全防護的措施探討

    2.1創建安全合格的工作場地 想要真正實現安全科學的醫用X射線診斷工作,首先應該根據《醫用X射線診斷衛生防護標準》創建出合格的工作場地。通常來說,為了保證鄰室和周圍空間的防護安全,機房會建在醫院建筑底層的某一端,必須保證面積足夠,單管頭200mA的機房不能小于24m2,雙管頭的機房至少要有36m2。線束朝向方的墻壁上要涂上2mm的鉛防護層,其他方向的墻壁上也要涂上1mm的鉛防護層。機房內的布局要合理,不要擺放任何與射線診斷無關的雜物,保證良好的通風。

    2.2完善防護措施 機房門外要設置好輻射標識,并安裝醒目的工作狀態指示燈,機房一定范圍之內要拉上警戒線,不參與射線診斷工作的工作人員和患者絕對不能靠近。針對受檢者,應該配備合適的防護用品并落實到使用中,例如:鉛橡膠制成的手套、圍裙、防護座椅等等。

    2.3加強影像技術人員安全防護培訓,提高自我防護意識 為技術人員進行安全防護培訓的過程中,切實做好放射防護知識的培訓工作[4],首先應該將射線輻射會為人體帶來的危害解釋清楚:電離輻射會直接影響到人體的健康,通過電離激發生物活性物質,會導致細胞和中的DNA受到損害;電離輻射會引發染色體畸變,導致DNA斷裂;電離輻射引起的DNA變化還可能導致細胞死亡,即使細胞沒有死亡,正常的細胞也會異變成惡性細胞,嚴重時可能會引發癌癥,若是發生變異的是生殖細胞,那么畸變還會遺傳到下一代;電離輻射還會直接對人體的機體造成放射性損傷,也叫做放射病。

    了解清楚防護不當會導致的巨大危害以后,醫療機構的放射工作人員對于醫用X射線診斷的衛生防護工作必然會加強重視,在安全防護培訓的課程中,也能有意識的加強對防護工作的了解。工作人員同時具備專業性能力和安全防護意識,那么安全事故的發生率必然會隨之降低。

    3結論

    畢節市的醫療機構對于醫用X射線診斷衛生防護目前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中公立醫院的防護意識比民營醫院更高。日后,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對私立醫院防護工作的重視,抓好基層工作。

    參考文獻:

    [1]張曉兒,黃松斌,蔡振練.汕頭市醫用診斷X射線機防護現況調查[J].中國輻射衛生,2012(03):299-300.

    [2]徐長順,徐樹偉,從嚴,等.我市某縣醫用X線衛生防護監測與評價[J].中國傷殘醫學,2013(11):439-4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户外勾搭野战|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成人网77777| 老司机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美女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鲁大师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 成人黄色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乱色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手机视频| 亚洲高清成人欧美动作片| 成人免费漫画在线播放|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四虎影视成人精品| 国产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洲欧美在线| 成人午夜又粗又硬有大| 欧美成人中文字幕dvd|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下载|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成人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欧洲97色综合成人网| 51影院成人影院| 无遮挡韩国成人羞羞漫画网站 |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成人做受120视频试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可播放的|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 久久成人免费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