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慢性病綜合防治體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根據《上海市社區綜合防治工作方案(試行)》以及其他關于社區慢性病預防與控制的文獻[2-7],收集專家征詢意見。
1.2 方法
采用Delphi專家咨詢法確定全科團隊慢性病綜合防治模式內容。①成立Delphi 預測、評價小組,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研究,初步擬定全科團隊慢性病綜合防治模式內容,編制咨詢表,確定咨詢專家并對專家預測結果進行統計處理。②遴選專家。本研究邀請了全科醫學、衛生事業管理、臨床醫學、公共衛生等相關領域具有中級或中級以上職稱,且從事專業工作10年以上的專家共35位進行意見征詢。③初擬評價內容。在查閱《上海市社區綜合防治工作方案(試行)》等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初步擬訂評價內容,即全科團隊慢性病綜合防治模式內容,包括4個部分,17個方面和93個條目。④專家咨詢。
本研究共進行了2輪專家咨詢。在咨詢中,請專家對每一項評價內容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分別按9分(很必要,很好操作)、7分(較必要,較好操作)、5分(一般),3分(較不必要,較不好操作)、1分(很不必要,很不好操作)打分,并請專家對擬定內容提出意見和修改建議。同時,附上專家自我評價表,請專家對評價內容的熟悉程度及判斷依據進行自我評價。第1輪咨詢向專家提供課題相關的背景資料以及初步擬定評價內容咨詢表。第1輪結束后,整理分析函詢的結果,再進行第2輪函詢,同時向專家反饋第1輪函詢的統計結果以供專家參考。
1.3 統計分析
應用SPSS 12.0數據庫和Excel 2003軟件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專家的積極程度
第1輪專家咨詢發出問卷35份,收回有效問卷30份,有效應答率為85.7%;第2輪專家咨詢發出問卷30份,收回有效問卷29份,有效應答率為96.7%,回收率達到要求[8]。參與咨詢專家的基本情況見表1。
2.2 專家權威程度
專家的權威程度由專家對問題進行判斷的依據(用判斷系數Ca表示)和專家對問題的熟悉程度(用熟悉程度系數Cs表示)2個因素決定[9]。Cs分為6個等級:0.9(很熟悉),0.7(熟悉),0.5(較熟悉),0.3(一般),0.1(較不熟悉),0(很不熟悉)。判斷依據的考察內容及量化標準見表2。權威程度系數為兩者的算術平均值,即Cr=(Ca+Cs)/2,數值范圍在0~0.95之間波動。本次研究中,對于責任區慢性病管理流程、慢性病患者管理流程等4個部分內容,兩輪咨詢專家權威程度均在0.6~0.8,兩輪咨詢專家權威程度的平均值分別為0.7075和0.7734(表3)。文獻認為,權威系數≥0.70較好[9,10],說明專家的權威程度較高,其結果可信。
2.3 評價內容篩選和確定
根據兩輪專家咨詢意見,刪除了“藥費占總費用的百分比”等6個條目,修改了“社區資源支持能力”等9個條目,合并了“定期評估患者干預計劃實施情況”等6個條目,“專項流行病學調查資料”等8個條目轉為可選內容,新增加“年預防保健經費支出”等5個條目,最終確定全科團隊慢性病綜合防治模式內容包括4個部分、17個方面及81個條目(表4)。
2.4 專家意見的協調程度
協調系數(W)反應了全部專家對所有指標評價意見的協調程度。W在0~1之間,W越大,表示協調程度越好。根據國內幾項大型德爾菲法在衛生系統的應用研究,經2~3輪咨詢協調后,誤差控制較好,W一般在0.5的范圍波動[9]。本次研究中,兩輪咨詢的協調系數分別為0.388和0.609。根據按泊松(R.Pearson)χ2-準則公式求出χ2R后查表,第2輪咨詢協調系數經檢驗有統計學意義(表5),說明專家預測意見協調性好,結果可取。
3 討論
Delphi法是專家會議預測法的一種發展,通過有控制的反饋收集專家意見得到一個比較一致且可靠性較大的結論或方案[11]。其函詢結果的可靠性由專家的代表性、積極性、權威程度、專家意見的協調程度等指標衡量[9]。在本次研究中,所選專家分布在本市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工作者協會及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11個衛生機構,涉及衛生事業管理、全科醫學及公共衛生等相關領域且從事專業工作10年以上,具有較好的代表性。而本次研究專家的權威程度和積極性(兩輪問卷回收率均大于70%)也較高,并且第2輪函詢專家協調系數具有統計學意義。專家預測意見協調性好,故專家意見較可靠,最終結果可取。
本次研究對全科團隊慢性病綜合防治模式的工作流程、分工職責和績效評估等問題進行探討,并根據國內外相關文獻及專家意見征詢結果,確定了全科團隊慢性病綜合防治模式內容。本次研究結果為進一步完善全科團隊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思路。
① 強調群體與個體預防相結合。我國慢性病預防和控制策略強調以社區為基礎,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為主要手段,針對共同危險因素,在全人群、高危人群和病人中開展慢性病綜合防治[12]。本次研究結果也表明,責任區慢性病管理和慢性病患者管理都是全科團隊慢性病防治重點。提示全科團隊在慢性病防治中既要針對社區人群制定和實施各項綜合干預措施,也要為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提供個體化預防保健服務,并且要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做到群體與個體兼顧。
② 明確團隊成員協作責任。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全科醫生不僅負責對患者慢性病問題進行評估、為患者制定個性化干預計劃等工作,也承擔了協助公衛醫生制定責任區慢性病防治計劃責任;公衛醫生不僅負責制定責任區慢性病防治計劃工作,也承擔了協助全科醫生建立健康檔案責任;社區護士不僅負責為患者提供社區康復護理工作,也承擔了協助全科醫生進行個人和家庭健康評估責任。其結果表明,成員間彼此協作也是全科團隊成員重要的職責,提示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不僅要注重發揮團隊成員各自專業優勢,也要強調團隊成員之間的協作,從而有利于整合全科團隊成員知識和技能,發揮團隊協作優勢,提高工作質量。
③ 加強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使用管理。社區預防保健等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是政府對社區慢性病防治等公共衛生服務的專項撥款。本次研究中,年預防保健經費支出被最終保留,說明這項內容是全科團隊慢性病防治工作重要的評估指標,也提示我們不但要保障社區預防保健等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對慢性病防治等公共衛生服務的投入,而且必須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全科團隊專項經費的使用加強管理,以確保經費使用的效率和社會效益。
4 參考文獻
[1] 陶燕平,玄澤亮. 全科服務團隊模式的實踐及思考[J]. 社區衛生保健. 2007,6(2):113-114.
[2]施榕. 社區預防與保健[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9, 94-104, 292-301.
[3]李惠娟,季正明. 社區衛生服務實用手冊[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65-68, 208-218, 271-298.[4]包家明,胡斌春. 社區護理管理與操作指南[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5-9.
[5]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of London,the Royal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and the NHS Alliance. Clinicians, services and commissioning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in the NHS: The need for coordinated management programmes[R].2004.
[6]Bodenheimer T, Wagner EH, Grumbach K. Improving primary car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illness[J].JAMA,2002, 288(14):17751779.
[7]Bodenheimer T,Wagner EH, Grumbach K. Improved car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illness. The chronic care model. Part 2[J].JAMA, 2002, 288(15):19091914.
[8]李銀河編譯.艾爾巴比著. 社會研究方法[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112-114.
[9]曾光. 現代流行病學方法與應用[M]. 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6, 250-270.[10]彭迎春,王園,常文虎,等. 全科醫療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 2004, 7(3):158-160.[11]梁萬年. 醫學科研方法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37.
【關鍵詞】高血壓;健康教育;社區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4-0407-01
高血壓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圍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1]。目前,高血壓患者散在于家庭中,缺乏統一管理和有效指導,造成患者反復住院,對社區居民健康和生命造成嚴重威脅。高血壓病僅僅依靠醫院門診診療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重視并加強社區人群診療和對病人有效管理,采取綜合防治的策略才能有效。發展社區護理實驗的方向之一就是引導社區居民積極參與[2]。我院于2005年成立了社區門診,開展了慢性病綜合干預,以高血壓為例,在社區進行高血壓病的護理綜合防治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1.1.1 進行社區健康需求評估,確定社區居民的主要健康問題:社區健康調查1535戶,調查人數近8000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數的11.8%。調查出患有各種慢性病的占調查人數的25.9%,其中高血壓患者400多名。在此基礎上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包括基本情況,疾病史,健康狀況,有無不良習慣,參加健康教育培訓和活動情況記錄等。定期舉行社區服務人員高血壓病專科講座,組織社區居民心血管專科體檢, 與社區家庭制定健康教育工作制度,使其向規范化發展。
1.1.2 問卷調查
(1)采取多階段抽樣方法,隨機抽取社區居民230例為健康教育效果調查對象。調查表回收后對所有調查內容進行核查,問卷回答率100%。(2)分別從社區高血壓病人中隨機抽取45人為實驗組,從普通高血壓病人中抽取42人為對照組,通過高血壓藥物治療3個月后,采用問卷方式調查服藥的依從性。
1.2 藥物治療依從性評價
1.2.1 方法:高血壓病人服藥依從性(CPAT)評價問卷調查:(1)是否有忘記服藥的經歷?(2)是否有時不注意服藥?(3)當癥狀改善時,是否增停藥?(4)當服藥癥狀更壞時,是否停藥?若4個問題回答皆為“否”,則依從性為“佳”。只要有1個及以上為“是”依從性為“差”。
1.2.1.1 兩組高血壓病人服藥依從性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高血壓病人服藥依從性比較例(%)
注:X24.986 P
1.2.1.2 社區居民對高血壓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見表2。
1.2.2 結果:由表2可見,通過與社區人員進行面對面咨詢可提高他們的健康知識和高血壓病防治技能,社區居民經過系統地學習和指導對高血壓一般知識、自身疾病了解和自我保健知識掌握程度達95%以上。表2第3項社區居民對高血壓治療:服藥、飲食、情緒活動和控制鹽的攝入,高血壓轉歸:腦卒中、慣心病、腫瘤的掌握率為90%。由表1看出社區高血壓患者的服藥依從性遠高于普通門診病人。
2 討論
2.1 提高高血壓病社區護理的效果:高血壓病病人能夠自動按時服藥,發揮主觀能動性,對于高血壓病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對高血壓病人而言,良好的血壓控制依賴于長期規律的服藥及危險因素的改變。但是經常由于種種原因病人無法遵遺囑規律服藥,血壓出現反復,病人的自我管理不容忽視。高血壓病病人的治療率、服藥率是社區診療計劃評估所需住處和評估指標之一[3]。通過社區門診形式多樣的活動方式,具民對高血壓的藥物治療有了系統的了解。而在社區高血壓病的防治中運用社區護理綜合防治工作模式,能夠通過居民的權利、義務等形式引導提高對遺囑的依從性而使高血壓病人的管理易于成功,并且可使高血壓患者逐漸實行慢性病自我管理項目[4]。
表2 社區居民對高血壓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n230)
2.2 高血壓病的社區護理工作模式:高血壓病是慢性疾病,對其的治療是對癥治療,尚無根治方法,控制血壓在較好的范圍,能夠明顯降低心腦腎等臟器的并發癥發生率[5]。成立社區門診工作模式的高血壓診治計劃的根本目的就是在社區人群中實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為指導,以高血壓病防治為重點的干預措施,并且在健康教育后實施持續的效果評價和個性化指導計劃,關鍵是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并能不斷提高高血壓知識知曉率。通過社區門診的綜合干預,能夠在積極治療高血壓病病人的同時大力開展一級預防,居民的保健意識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矯正不良行為習慣,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社區群眾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3 小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任何一種社區護理服務理念不可能永遠有效,只有不斷創新、進步才能滿足居民的健康要求[6]。這種社區護理模式有效的吸引了廣大居民,并能夠以居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對高血壓病人檢查、治療和隨診,補充和完善了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不足。
參考文獻
[1] 張莉娜,陳健東,張濤等.高血壓治療特征與相關因素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6.22(1):93-95
[2] 李春玉,金勝姬.國內外護理的現狀及其發展方向[J]. 中華護理雜志:2004.39(6):475-477
[3] 顧學琪.關于社區高血壓控制的模式研究[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1999.7(4):175-177
[4] 付東波,付華. 慢性病自我管理. 中國慢性病預防控制[J].2002. 10:93-95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人口老齡化及疾病模式的轉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性病)已經成為導致老年人生活質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給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老年人口醫療需求水平高,參與分享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能力低,在醫療資源相對稀缺、收入分配不公問題難以解決的情況下,如何有效的對老年慢性病進行健康管理、改變其認知和行為方式,對實現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意義重大。
關鍵詞:老年人; 慢性病; 健康管理
【中圖分類號】
R181.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314-02
1 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現狀
高齡化社會中,最使人憂慮的問題是高齡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問題,特別是那些獨居的高齡老人,高齡老年婦女的生活照料問題會更加突出。第一,老年性常見病多發病迅速增加,老年化與慢性病相交叉,使得慢性疾病持續天數更長,健康危險因素的增加和危險性強度增加。第二,由于老年人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狀態生活能力逐步下降,加上老年慢性病許多都是終身疾病,需要終身用藥。老年慢性病患者只是在疾病的急性期進行住院治療,大部分時間居住在家中進行疾病的自我治療和管理治療,效果無法評定病情變化,缺乏有效的監測,容易導致發生嚴重的并發癥甚至威脅老年人生命。第三,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社會因素、家庭因素、生理機能衰退以及慢性疾病的終身用藥所帶來的經濟負擔等都會給患者心理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影響情緒變化,加重病情惡性循環。此外,老年慢性病患者缺少適度的體能活動,對疾病以及對疾病知識認知程度不等懼怕進行體能適度的活動,也會對疾病產生不良影響。第四,社會關注不夠,專業性老年醫療服務機構匱乏。全國還沒有建立老年病防治基金會,沒有建立老年護理保險制度。高齡老人的照料、護理的資源匱乏,醫療保障制度覆蓋面窄,資源配置不合理,效率比較低。國家缺乏合理的醫療費用籌措的機制,對老年慢性病的防治和治療資金投入少,個人負擔重,這種情況是很不適應高齡化社會發展的需求的。
2 對策和建議
2.1 端正醫療保障理念,增加面向老年人的醫療衛生投入。老年人是一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年輕的時候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貢獻了自己的青春。步入老年后,,老年人經濟收入下降,在社會上處于不利的地位,成為新型弱勢群體,是最需要醫療保障服務的人群。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是每一個老年人應得的權利。應該本著“公正”、“公平”的理念,不斷完善醫療保障制度,逐步增加面向老年人的醫療衛生資金投入,真正實現老有所醫。
2.2 對慢性病患者進行家庭治療護理干預,開展和建立隨訪登記制度,了解病情變化,幫助患者對病情監測、用藥、療效作出評估,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認知能力及對并發癥的預防能力;給予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疏導干預,了解產生復雜心理的原因,找出癥結,耐心引導,鼓勵老年人學會隨遇而安,凡事都要開心;干預老年慢性病患者不良的生活習慣,改變其不良飲食習慣,合理膳食,鼓勵老年人進行有效的室內外體能活動,增加體內新鮮氧氣吸入,改變良好的心情,增強患者機體的抗病能力,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2.3 建立和完善老年醫療保障體系,加強老年慢性病的預防和治療,盡快建立全國性的老年慢性病防治基金,制定控制老年慢性病發展,加強老年衛生保健服務的近期和中遠期的規劃是十分必要的。同時,建議國家要加強對老年慢性病防治的管理和監督;開展對老年慢性病的研究;建立老年慢性病的防治機構,提高一級醫院人員的業務素質;改善基礎醫療機構單位的設施、設備條件,擴大服務的范圍;加強老年人自我保健和老年慢性病預防的宣傳工作。
2.4 提高醫療保險基金抗風險能力, 保持基金正常運行。老年人醫療消費的迅速增加, 給醫療保險基金造成空前壓力, 基金收支平衡成為當前醫療保險事業的重要任務。首先, 擴大醫療保險參加人群覆蓋面, 降低基金征繳比率, 擴大基金積累, 加強醫療保險基金彈性運營, 提高基金抗風險能力, 減少浪費。其次, 科學的制定醫療保險繳費率, 加大醫療保險基金征繳力度, 確保基金到位,使醫療保險基金良性運行。
2.5 建立健全的醫療保險補充機制, 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醫療需求 。 建立以勞動部門的醫療保險為主、以社會多層次商業醫療保險為補充的保障機制, 彌補老年人醫療開支上的不足, 緩解老年人患病后對個人與家庭造成的經濟壓力。開展商業性醫療保險, 能夠為經濟條件較好, 負擔得起醫療費用的老年人提供自由選擇的機會。老年人群體收入水平低, 支付能力有限, 這從經濟上制約了老年人健康需求的滿足,從老年群體的醫療需求出發進行醫療保險的制度設計,是解決好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瓶頸制約的關鍵環節。
參考文獻
[1] 仇雨臨.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險制度的挑戰及對策思考[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2] 張日文,吳榮華.南海平洲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譜及其危險因素流行病學調查分析和行為干預[J].臨床醫學工程,2009年2月第16卷第2期.
[3] 王隴德.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3.
[4] 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6年度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Z].2007年10期
[5] 姜向群.老年社會保障制度―――歷史與變革[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6] 癡呆癥:老齡化招來第四大健康殺手[N].科學時報,2006-03-23.
[7] 國家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2006年中國衛生事業發展情況統計公報[Z]
[8] 周俊安,洪旺全.深圳市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流行病學研究.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1材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人口學資料來源于碩放街道派出所,主要疾病及危險因素資料,來源于社區診斷基線調查和《無錫市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制社區診斷報告》。
1.2方法
將碩放街道所有的居委會按照地理位置分成東西南北中5個片,每個片各隨機抽取1個居委會,對35歲以上的常住居民(居住年限≥5年)進行整群調查。若35歲以上人口不足6 000人,則繼續調查鄰近居委以補足,直至調查人口略超過6 000人為止。對所有調查對象進行問卷式調查,主要內容包括:一般情況、家庭居住條件、居住地環境污染情況、醫療保障情況、主要疾病史(包括傳染病、慢性非傳染病、傷害和殘疾)、家族史、吸煙、飲酒、飲食、生活起居及體育鍛煉情況,并完成體檢項目,包括身高、體重、腰圍、臀圍、血壓、脈搏和血糖等。
1.3判斷標準
既往有病史者,以醫療機構的診斷為準。既往無病史者,以本次體檢的結果為準, 診斷標準參照有關國際標準。
1.4調查質控
調查方案報無錫市新區管委會社會事業局,調研人員為碩放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經培訓合格后參與,測量儀器在使用前均校驗。實際調查6 208人,其中有效調查6 156人,應答率為99.16%;調查同時由質控人員隨機抽取5%的調查表進行復核,正確率為99.98%。所有調查資料按照統一標準整理后,由經過培訓的專人錄入計算機建立數據庫,并進行邏輯錯誤檢查。
1.5數據處理分析
所有數據均采用Epidata 3.1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軟件進行錄入建立數據庫,用SPSS for Windows 12.0進行統計分析處理[1] ;采用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進行標化計算。
2結果
2.1基本情況
本次共調查6 156人,其中男性2 995人,女性3 161人,性別比0.95∶1,人口基本構成情況見表1。
2.2主要疾病現患情況
高血壓患病率最高,達31.06%,其次是糖尿病(5.52%)和胃腸炎(4.34%),主要疾病合計患病率達57.96%(表2)。
2.3重點疾病分析
2.3.1高血壓共查出現癥患者1 912人,總患病率31.06%(標化率44.95%);其中,有既往史者978人,占高血壓患者總數的51.16%,新檢出患者934人,占48.84%;既往患者中規律服藥者746人,占76.29%;規律服藥血壓控制正常者284人,控制率為38.11%。
2.3.2糖尿病共查出現癥患者340人,總患病率5.52%(標化率5.06%);其中,有既往史者139人,占糖尿病患者總數的40.95%,新檢出患者201人,占59.05%;既往患者中規律服藥者114人,占81.88%,不規律和不服藥者占18.12%;規律服藥血糖控制正常者63人,控制率為54.87%。
2.3.3惡性腫瘤共查出現癥患者44人,總患病率720.84/10萬(標化率608.17/10萬);其中,患病率最高的為胃癌(245.74/10萬),其次是大腸癌(131.06/10萬)和乳腺癌(81.91/10萬)。
2.3.4傷害共查出現癥患者182人,總患病率2.95%(標化率2.73%);其中,傷害種類以運輸事故和跌倒為主,兩者占患者總數的75.00%;發生場所以街道和公路為主,占48.89%;發生時活動以工作為主,占60.56%;發生傷害后平均住院27.40 d ,休息172.60 d,人均治療費用為9 979.68元。
2.3.5殘疾共查出現癥患者160人,總患病率2.60%(標化率2.47%);其中,殘疾分類以肢體殘疾為主,占患者總數的64.78%;殘疾原因以外傷性和疾病后遺癥為主,占69.18%;殘疾水平以至少1項活動受限為主,占60.38%。
3討論
3.1主要人口問題
本社區人口結構與其他地區有所不同,女性多于男性;同時,隨著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人均期望壽命的延長,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60歲以上人口已占總人口的19.51%。人口的老齡化一方面使工作人口的數量減少,需要社會撫養的人數大量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保障體系的不健全,給本社區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3.2主要公共衛生問題
當前本社區居民主要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慢性胃腸炎等慢性病,不僅患病率高,而且治療費用大,給社會、家庭和個人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負擔。其中,高血壓又是冠心病和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存在著明顯的“一高二低”現象(即患病率高、知曉率和控制率低),成為社區居民應優先干預的主要疾病。因此,今后在社區醫療機構中要強化落實35周歲以上患者首診測血壓制度,加強對患者尤其是高危人群的篩查和管理,開展知識普及和行為干預的綜合防治措施。
3.3主要危險因素
社區居民主要慢性病的危險因素是缺乏體育鍛煉、體重超標、吸煙、常吃鹽腌制品、蔬菜攝入偏少、睡眠過少或過多、飲酒和口味偏咸等。其中,缺乏體育鍛煉、體重超標和口味偏咸等又是高血壓和其他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嚴重影響著社區居民的身心健康。
3.4衛生保健知識情況
社區居民衛生保健知識的主要來源是電視和報紙,僅有38.52%的居民希望從衛生院醫務人員獲取衛生與健康知識,而26.50%的居民經常在看病時從醫務人員處獲得相關的健康知識,僅15.39%的居民最希望通過上門服務來得到保健服務。社區居民對高血壓和糖尿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均偏低,而最希望得到的保健知識則是關系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見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的防治知識。因此,加強對社區居民的健康教育,進行衛生防病科普知識的宣傳,促進居民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是社區衛生工作者提供服務的重中之重。
根據《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的要求,結合本次基線調查的結果,開展慢性病的綜合防治已成為本社區的一項迫切的公共衛生項目。應在街道領導、社區參與和專業衛生機構指導下,以居民健康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范圍、需求為導向,采取一、二、三級預防相結合,通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在社區居民中開展以高血壓為主的慢性病干預和綜合防治,降低或消除危險因素,切實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
4參考文獻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十八屆五中全會和各級衛生計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樹立公共衛生治未病的理念,進一步完善重點傳染病和慢性病防控工作機制,加快推進衛生應急核心能力建設,全面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健康水平。
二、工作目標
(一)健康管理服務
1、加快健康管理服務聯合體建設。在上級要求和指導下建設縣級健康管理服務聯合體。
2、提高健康管理重點人群覆蓋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90%以上,糖尿病、高血壓、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規范管理率達50%以上。
(二)重點疾病防控
1、艾滋病防治。完成高危人群艾滋病檢測1000人,新發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8人,符合治療標準成人和兒童抗病毒治療比例不低于85%(按照CD4計數小于500/ul的標準)。
2、結核病防治。免費篩查疑似結核病病人1575人,免費治療肺結核病人373人。
3、血吸蟲病防治。人群查病15000人次,擴大化療7000人次,規范免費救治14例晚期血吸蟲病人;釘螺調查2300萬平方米,藥物滅螺120萬平方米。
4、預防接種。完成6.3萬劑次第一類疫苗接種,以鄉鎮為單位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達到95%以上。根據實際情況,適時、適地增加預防接種點。(宜昌下達指標為增加2個接種點)
5、慢性病防治與精神衛生。管理高血壓患者26098人、糖尿病患者10765人、嚴重精神障礙患者2100人。
6、急性傳染病防治。按照要求規范管理散發傳染病病例,各醫療機構尤其是市人民醫院做好流感樣病例及疑似手足口病抗原快速檢測。
7、職業病防治。全市職業病報告率達95%。
8、疫情網絡報告。網絡直報正常運行率100%,進一步推進醫院公共衛生信息化建設。
(三)衛生應急工作
1、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率達100%。
2、積極爭創第一批省級衛生應急示范縣(市、區)。
3、加強全市二級以上公立醫院衛生應急工作,二級以上公立醫院設立衛生應急辦公室。
(四)食品安全保障
1、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完成食品化學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監測的饅頭、淀粉類制品、黃花菜、餅干、面包等5大類106項次樣品檢測任務,食品微生物和致病因子監測的生禽肉、及時發酵豆制品、鮮榨果蔬汁等3大類340項次樣品檢測任務。
2、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實驗室和哨點醫院規范化建設,進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防控體系,各醫療機構按要求加強食源性疾病的監測及信息報送工作,更好的服務于市創建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繼續實施疾病預防控制“強基工程”
1、建立市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在市政府統一領導下,強化多部門合作,統籌協調全市重大疾病防治工作,不斷健全和完善重大疾病防控政策和措施。
2、積極推進疾病防控體系建設。推動落實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機構編制標準指導意見、疾控中心崗位設置指導意見和傳染病防治人員安全防護意見,健全完善疾病預防控制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和工作機制。不斷完善疾控工作制度、程序和標準,切實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規范化建設。加強疾控機構實驗室管理,強化健康危害因素監測和干預,提高衛生檢測社會化服務水平。
3、繼續加強疾控人才隊伍建設。結合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加強人才的更新與引進,探索公共衛生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實施多元化培養模式。繼續開展疾控機構崗位練兵大比武活動,全方位開展全員崗位培訓,大力推廣疾病預防控制適宜技術。強化健康管理團隊服務能力建設,努力提高指導基層的能力。繼續加強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科規范化建設,強化全科型公共衛生醫師指導團隊和責任團隊的建設,加強社區和村級疾病預防控制服務網底建設,增強城鄉社區健康管理功能。
(二)逐步推進健康管理工作
探索健康管理運行機制。加快健康管理專家隊伍建設,推動健康服務業發展。加強健康管理中心能力建設,實現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轉變。爭取基層社區和網格管理政策支持,探索健康管理師參與網格化管理工作。爭取醫保部門支持,探索健聯體基本醫療保險費用總額預付、費用前置制度,用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經費,發展社會力量參與健康管理服務。結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進一步增強新農合保障、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保障合力,加強農村貧困人口健康管理服務。
(三)深入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重點工作
1、加大艾滋病綜合防治力度。全面推進“醫防合作”艾滋病綜合防治模式,落實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主動監測、分級診療、定點救治、全程管理”。探索阻斷經性途徑傳播艾滋病的有效干預模式,強化青年學生、男性同性人群艾滋病綜合干預,擴大艾滋病檢測咨詢覆蓋面,努力降低新發感染。全面推進“五擴大六加強”和“四免一關懷”措施,進一步加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發現和管理力度。切實加強艾滋病感染者的早發現工作,落實首診負責制。
2、加強結核病防治工作。結合深化醫改,依托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優化當前“醫防合作、分級診療、定額支付、全程管理”結核病綜合防治模式,強化定點醫院診療路徑和一站式服務。加強肺結核患者發現及轉診工作,進一步落實患者治療管理、疫情監測和實驗室工作,加強督導檢查力度,全面提高工作質量。加強中小學校結核病防治工作。新涂陽肺結核病人數發現率保持在70%以上,肺結核患者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
3、落實血吸蟲防治任務。貫徹落實《血吸蟲防治條例》,加強部門協調配合,明確工作職責。開展血防健康教育,做好血吸蟲病疫情監測點監測工作,有效控制急性血吸蟲病的暴發和流行。做好沮漳河水系血防聯防聯控工作。落實晚血病人規范免費救治工作。進一步壓縮釘螺面積,鞏固傳播阻斷成果,努力實現消除血吸蟲病目標。
4、鞏固免疫規劃工作成果。繼續開展“三查三補”和“四項整頓”,鞏固預防接種專項整治和規范管理年活動成果。落實一類疫苗免費接種政策,免費接種覆蓋率達100%;實施消除麻疹行動,調整脊灰疫苗免疫策略,繼續保持無脊灰狀態。開展“互聯網+預防接種”試點工作,加強宣傳教育,普及預防接種知識,規范接種行為。加強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調查和診斷工作。加強全市二類疫苗規范管理,推進預防接種信息化建設。
5、加強重點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進一步完善傳染病聯防聯控機制,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手足口病、麻疹、流感、布病防治工作,嚴防寨卡病毒、埃博拉出血熱、中東呼吸綜合征、登革熱、瘧疾等輸入性傳染病在本地擴散蔓延。強化傳染病疫情監測、預警和報告工作,針對重點傳染病及時開展疫情研判與分析,提高法定傳染病實驗室診斷率。加強學校、托幼機構的呼吸道與腸道傳染病突發疫情的預防控制與應急處置工作,指導督促教育部門落實托幼機構及小學晨檢制度。
6、加強地方病、寄生蟲病、慢性病防治工作。強化地方病防治監測體系建設,有效落實防治干預措施,推進消除重點地方病危害的工作進程,鞏固地方性碘缺乏病防治成果。做好兒童、學生等重點人群的寄生蟲病防治工作。落實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對35歲以上人群實行首診測血壓制度。
7、加強精神衛生工作。認真貫徹落實《精神衛生法》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強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救治救助工作的要求,全面落實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責任,依法推進精神衛生工作。強化精神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逐步完善精神衛生服務體系,落實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救治救助工作,探索救治救助政策“一站式”服務。啟動精神科醫生轉崗培訓工作,推動二級以上綜合醫院精神衛生科建設。加強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排查和隨訪工作,及時為轄區內診斷明確的患者建立健康檔案。
8、加強“四大衛生”工作。認真貫徹實施《職業病防治法》,進一步規范職業健康檢查等工作。加強職業病監測和報告,提高監測方案的科學性和監測覆蓋面。加強職業病防治機構能力建設,建立完善職業病防治網絡。
(四)及時有效處置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1、推進衛生應急核心能力建設。健全市、鎮(社區)、村三級衛生應急組織管理體系,繼續加強衛生應急“一案三制”建設,盡快落實國家衛生計生委下發的《全國疾控機構和醫療機構衛生應急工作規范(試行)》。督促指導二級以上公立醫院設立衛生應急辦公室負責院內衛生應急日常管理,明確規范醫院衛生應急職責,建立健全醫院衛生應急組織體系,提升醫院衛生應急處置能力。積極開展省級衛生應急示范縣(市、區)創建工作。
2、規范衛生應急隊伍管理。按照省衛生應急隊伍管理辦法,加強全市衛生應急隊伍的建設和管理。開展衛生應急人員技術培訓,規范應急物資儲備,積極備戰全省衛生應急技能競賽,提升衛生應急隊伍處置能力。
3、健全突發事件公共衛生監測預警體系。完善突發事件公共衛生風險月評估、季會商、年總結制度,繼續開展突發事件公共衛生風險監測預警、信息報告、風險評估等工作,并加強結果運用。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部門聯動和風險隱患排查工作機制,繼續聯合教育、食藥部門做好學校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從源頭減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加強網絡輿情監測工作,利用國家輿情監測平臺科學監測分析輿情,充分利用輿情評論手段為衛生應急管理工作提供決策支持,進一步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溝通。
(五)切實加強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目前存在的問題
雖然目前我國的社區健康管理工作借用了國外健康管理經驗,但實施時間較短,往往容易流于形式〔39〕。專業的健康管理人員極度匱乏,現有醫務人員的知識結構不合理2005年10月,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式宣布健康管理師為第4批11種國家新職業之一。健康管理師是從事個體或群體健康的監測、分析、評估以及健康咨詢、健康指導和危險因素干預等工作的專業人員。根據《中國健康管理相關機構現狀調查報告(2007-2008)》顯示,到2008年上半年,全國范圍內至少有5744家健康管理相關服務機構。截止至2011年,全國只有近百人獲得職業健康師,完全緩解不了目前專業人才緊缺的狀況〔40〕。我國享受科學、專業的健康管理服務的人數只占國內總人數的萬分之二,而美國70%居民能夠在健康管理公司或企業接受專業健康管理人員的完善的服務。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社區衛生服務隊伍,對促進社區健康的發展至關重要〔41〕。但目前我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務人員業務素質及技術水平較低,知識面窄,學歷層次和職稱不高,專業結構配置也不盡合理,提供專業的健康管理服務有一定的難度。信息化平臺未建立,健康信息難共享1968年美國Weed等首先提出居民健康檔案的概念,要求醫生在醫療服務中采用以個體健康問題為導向的記錄方式,目前已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的基本方法。建立規范化的居民健康檔案,形成一套完整的健康信息系統,并運用先進技術進行資料分析和預測,不僅可以研究社區人群的基本健康狀況,了解人們對衛生服務的需要,并且有助于實施區域衛生規劃,優化資源配置,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探索適合本地區實際的社區衛生服務可持續發展模式,并為衛生行政部門確定衛生工作方針政策和既定工作計劃提供科學依據。因此,社區衛生服務健康管理系統的功能和建立極為重要〔42〕。2009年12月3日衛生部公布《關于規范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管理的指導意見》中要求從2009年開始,逐步在全國統一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并實施規范管理,到2011年,農村居民健康檔案試點建檔率要達到30%,城市要達到50%。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覆蓋城鄉居民的,符合基層實際的、統一、科學、規范的健康檔案建立、使用和管理制度。目前我國社區服務中心缺少區域性的綜合信息交互共享平臺,導致出現健康檔案的多次重復建立,影響社區衛生信息工作的效率。信息資料不全,干預措施不到位目前各地都積極探索社區衛生服務信息化管理,但由于沒有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實質和內涵,多在健康檔案的電子化管理方面投入,忽略了對社區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方面(包括遺傳、生活習慣、飲食、生活環境、職業行為等)進行全面監測、分析、風險提示、評估。目前的社區醫療服務仍然以病為中心,沒有針對個體的不同情況實施個性化的健康管理干預措施,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健康管理個性化的健康評估體系和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有望成為社區利用健康管理服務的突破點和啟動點〔43〕。雙向轉診機制不健全雙向轉診是根據病情和人體健康的需要而進行的上下級醫院間、專科醫院間或綜合醫院與專科醫院問的轉院診治過程〔44〕。英國、澳大利亞、美國、德國等國家現已經形成了健全的三級醫療體系,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醫療格局。雖然我國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二、三級醫院建立了雙向轉診合作關系,但實際運作中往往是以上轉為主,雙向轉診制度實際上并未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執行。
健康管理下一步戰略發展的建議
的關懷字字入心,指明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讓健康扶貧的路線圖更加明晰。
上下聯動部署實
2015年底,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因病致貧占比44.1%,其中患大病重病的貧困人口有240萬,患長期慢性病的有960萬人。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2016年4月底,國務院扶貧辦、國家衛生計生委等單位和部門完成25個省、2129個縣、36萬個行政村、1996萬貧困人口因病致貧情況摸底工作,包括發病率高、費用高、嚴重影響生產生活能力的45個重點病種和48個次重點病種,為健康扶貧工程的實施提供了基礎數據和決策支持。
“老百姓是天,人民群眾是我們心中的大人物。”群眾的疾苦,時時掛在黨和政府的心上。2016年6月8日,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實施健康扶貧工程。
隨后,國務院扶貧辦、國家衛生計生委、民政部等多部門合力攻堅,精準施策:2016年6月21日,《關于實施健康扶貧工程的指導意見》出臺;7月5日,全國健康扶貧工作會議在甘肅蘭州召開,會議以電視電話會議形式開到省市縣三級,對實施健康扶貧工程作出全面部署……
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國已有25個省份制定了健康扶貧工程實施方案或行動計劃,有18個省份召開會議進行了動員部署。如一聲驚雷響徹大地,健康扶貧工程迅速覆蓋全國貧困地區,一系列舉措如及時雨,滋潤了貧困群眾的心田。
提高t療保障水平、對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和慢性病進行分類救治、貧困患者在縣域內定點醫療機構住院實行先診療后付費、加強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加強貧困地區公共衛生和疾病預防控制,成為健康扶貧行動瞄準的焦點,成為這臺為貧困群眾所唱大戲的主角。緊鑼密鼓、井然有序的動作,讓一場轟轟烈烈的暖心行動拉開大幕。
為保障貧困群眾能切實享受到政策紅利,政府長遠規劃,增添“雙輪驅動”助力。服務體系建設上,《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建設規劃》取消了貧困地區縣級和西部連片特困地區地市級的配套資金。2016年,包含貧困地區在內的400個縣級醫院建設項目、200個縣級婦幼保健機構建設項目、196個縣級疾控機構建設項目獲得支持。
人才綜合培養方面,全科醫生特崗計劃、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等項目向貧困地區傾斜;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力度繼續加大,招收名額較2015年增長8%;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啟動并實施,中西部地區和東部貧困地區招收助理全科醫生5000人。
要部署,更要落實。《健康扶貧工作考核辦法》的出臺,夯實了各地的責任要求:從2016年起,衛計委每年對中西部22個省份健康扶貧工程實施情況進行考核。目前,已對河北、山西、湖南、廣西、四川、云南、甘肅、寧夏等省區開展了專項督導。
綜合施策精準扶
健康扶貧工程實施以來,問計于民、惠及于民,取得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效果,真正暖到了貧困群眾的心里,成為貧困地區的福音。2016年全國累計實施醫療救助8720.4萬人次,其中,住院救助和門診救助3099.8萬人次,資助困難群眾參加基本醫療保險5620.6萬人,支出救助資金298.7億元。
貧困人口醫療保障水平明顯提高。2016年,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對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城鄉居民基本醫保新增籌資加大對大病保險的支持力度,對農村貧困人口實行傾斜性支付政策;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逐步覆蓋貧困人口。
新農合、大病保險對貧困人口實行傾斜政策;提高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5個百分點以上,降低大病保險報銷起付線,降低農村貧困人口大病費用個人實際支出。據統計,2016年貧困人口住院實際補償比達到67.6%,比2015年提高了近12個百分點。
貧困人口補充商業保險制度逐步建立。山東、江西、河南焦作、湖北紅安、四川敘永等地建立貧困人口補充商業保險制度,由政府為貧困人口“買單”,在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報銷的基礎上,將貧困人口大病實際報銷比例提高到90%以上。
實行貧困人口縣域內住院先診療后付費。2017年2月24日,衛計委印發通知,要求各省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在3月底前完成本省份推進“先診療,后付費”制度的工作方案,4月底前啟動實施。
貧困大病和慢性病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在貴州、四川、山西、陜西、安徽、河南、江西和寧夏8省(區)啟動大病集中救治行動,選擇兒童白血病、兒童心臟病等9種大病貧困患者進行集中救治;募集社會資金1.8億元,擬為10萬名貧困白內障患者實施免費救治。
分類分批救治工作強力推進。能夠一次性治愈的,集中力量進行治療;需要維持治療的,進行長期治療;需要長期治療和健康管理的,由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合實施。2016年,全國分類救治貧困患者近100萬人。
貧困地區醫療衛生能力短板得到彌補。實施貧困地區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使每個連片特困地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達到“三個一”目標,即每個縣至少有1所縣級公立醫院,每個鄉鎮建設1所標準化鄉鎮衛生院,每個行政村有1個衛生室。
包括44家委屬管醫院在內的全國889家三級醫院對口幫扶所有貧困縣的1149家縣級醫院,實現最優質的醫療資源下沉到健康扶貧第一線。截至目前,已有92%的貧困縣與三級醫院簽訂了幫扶協議,近萬名城市三級醫院醫生在貧困縣縣級醫院進行蹲點幫扶,開展門診625萬人次,開展手術11萬臺次。
遏制源頭重預防
加強貧困地區的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固然重要,但治病要治根,“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在預防方面,健康扶貧工程同樣作出了扎實有效的探索。
加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優先推進農村貧困人口簽約服務。2016年簽約服務已經覆蓋貧困地區76%的農村貧困人口;加強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工作,提升農村貧困人口健康意識,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強貧困地區公共衛生和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加大貧困地區傳染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控力度,在貧困地區全面實施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農村婦女增補葉酸預防神經管缺陷、農村婦女“兩癌”(乳腺癌和宮頸癌)篩查等項目,全面提升貧困地區婦幼健康服務水平;推進出生缺陷綜合防治,實施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和新生兒疾病篩查項目,受益兒童分別達到423萬人和438萬人;深入開展貧困地區愛國衛生運動,加強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工作,采用健康扶貧政策上宣傳欄、進農戶等形式開展宣傳,提高基層干部群眾和貧困人口對健康扶貧政策的知曉度,力爭使其少生病、晚生病、少生大病。
加大貧困地區傳染病、地方病防控力度,將疾病防控與扶貧開發相結合,加大農村貧困地區艾滋病、重點地方病、包蟲病防控力度。在四川省甘孜州石渠縣開展包蟲病防治綜合試點;協調17個省市援助70個縣開展包蟲病流調工作。
關鍵詞 高血壓 流行病學 患病率
對象與方法
調查對象: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東大街18歲以上常住居民,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原則,抽出2個社區共9875位居民作為調查對象。
調查方法:調查工作有經過專門培訓的工作人員進行,采用問卷調查及體檢的方法對調查對象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姓名、性別、年齡、民族、婚姻狀況、職業、文化程度、既往史、家族史),生活習慣(吸煙、飲酒、身體鍛煉情況);對高血壓相關知識的了解情況;體檢包括身高、體重、腰圍、測血壓;抽靜脈血查血脂。高血壓測量方法及診斷標準按照2004年《中國高血壓病防治指南》標準執行;高血脂診斷標準以《血脂異常》為準;吸煙指吸1支/日以上并持續1年以上;飲酒指至少每周1次。
統計學方法:全部數據采用EPI錄入,SPSS10.0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用X2檢驗。
結 果
高血壓患病率:本次調查9875人,男5135人,女4740人,共檢出高血壓患者2430人,高血壓患病率為24.6%。
不同性別高血壓患病率:本組共檢出高血壓病患者2430例,男1458人,患病率為28.4%,女972人,患病率為20.5%,男、女患病率間差異有顯著性(P<0.01)。不同年齡高血壓的患病率間差異有顯著性(P<0.01)。
不同職業高血壓的患病率:高血壓患病率以社區居民最高,為42.4%,與其他職業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不同文化程度高血壓患病率間差異有顯著性(P<0.01)。
不同體重指數人群高血壓患病率:肥胖與超重較體重正常者差異有顯著性(P<0.01)。
高血壓家族史與血脂結果分析:家族史與高血脂同高血壓患病率有顯著相關性(P<0.01)。
討 論
本組調查結果顯示,涼州區東大街18歲以上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為24.6%,男性多于女性,隨著年齡增加發病率明顯增長,高血壓知曉率為54.6%,治療率為54.6%,控制率為23.2%,肥胖、超重、家族史及高血脂等為高血壓的易患因素。以上數據顯示,我區高血壓患病率高于2002年全國統計水平,同時治療率、知曉率及控制率均明顯高于當時水平,這說明近幾年來我區高血壓病防治有所成效,但就其高發病率,我們應該采取更加有利的措施,加大對高血壓病的綜合防治力度。我們有以下幾點建議:①衛生行政部門高度重視,采取行政干預,建立醫院、保健站、社區三級防治體系,建立高血壓病人健康檔案,作好隨訪工作;②充分利用患者就診及社區組織講座,宣傳高血壓防治相關知識,切實作好高血壓的1、2、3級預防,以及養成合理膳食的習慣,以降低發病率與致殘率;③為患者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以提高治療達標率。
參考文獻
1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實用本).高血壓雜志,2004,12:472-476.
【關鍵詞】社區高血壓病發病率控制率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0)03-0-01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使得慢性疾病像無聲的殺手,悄悄地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2006年衛生部統計資料表明,我國城市人口心腦血管疾病居死亡原因之首,而高血壓是其總死亡的第一危險因素。近半個世紀我國高血壓患病率上升迅速,據2006年的調查統計,我國18歲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19%,患病人數約1.6億[1]。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提高高血壓病治療率和控制率的關鍵,是提高生命質量、延長壽命的有效途徑。本文通過對轄區居民的入戶調查登記和發放調查問卷方式的結果進行分析,指出在社區中提高居民對高血壓病的認識,提高居民的健康素質,加強社區衛生服務站對高血壓病的管理和治療,可有效降低高血壓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方法
將入戶調查、健康體檢和問卷相結合,內容包括測量血壓,詢問家族史和現病史、對高血壓認知狀況、服藥情況、常規體檢項目。
1.2 診斷標準
高血壓的診斷以《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為診斷標準,即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的診斷標準;高血壓知曉的定義為調查對象知道自己診斷為高血壓;控制的定義為通過采取降壓措施使收縮壓
1.3 材料收集
入戶調查15230人,發現高血壓患者1845例,居民健康體檢5415人,發現高血壓患者508例。高血壓患病總數2353例,以上病例均排除繼發性高血壓。按銀川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高血壓病三級管理流程對轄區所有高血壓患者進行分級管理、隨訪[2]。在社區范圍內發放對高血壓病的知曉和治療情況的調查問卷2978份,治療前知道自己患高血壓病的1258人,知曉率為42%;患高血壓病且使用藥物治療的1105人,治療率為87%。以上資料全部輸入銀川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慢病管理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轄區常住居民20806人,男10031人,女10775人;高血壓患病數2353例,患病率為11.2%,其中男1141例,女1212例,男:女為1:1.06,男女患病率之間差異無顯著性。高血壓病在各年齡組分布情況:30~39歲共25例占總患病的1.08%,40~49歲共319例占總患病的13.1%,50~59歲共690例占總患病的28.8%,60歲以上患病率最高,占全部高血壓病的57%。高血壓患者分級管理狀況:Ⅰ級1760例(75%),Ⅱ級377例(16%),Ⅲ級107例(9%)。
3 討論
高血壓病常見多發,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有關調查資料顯示,在過去的20年中,中國成年人高血壓人數由1960年的3000萬增加到1980年的5900萬,1991年又上升到9400萬,并仍有上升勢態。因此,定期進行高血壓的調查非常重要,它可以為醫療機構制定高血壓的預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學依據。本次調查顯示,所轄社區高血壓病以50~59歲和60歲以上兩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占調查比例的28.8%和57%,并且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轄區居民高血壓患病率與國內及其他大城市相比相對較低,患病率為11.2%。高血壓的知曉率為42%,高于全國普查的30%,筆者認為這些與社區日益增多的健康教育、社區衛生服務站慢病管理工作加強、慢病綜合防治管理力度加大有關。我們在社區充分利用有效的宣傳工具及良好的衛生政策,如半月一期板報宣傳欄,每月進行講座大力開展健康宣教,提高社區居民高血壓病的知曉率;成立高血壓咨詢宣教室,倡導科學的生活方式,加強高血壓高危人群的監管;定期社區居民體檢、堅持門診病人免費測血壓制度,對高血壓患者分級管理,建立隨訪追蹤機制,對高血壓病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截止到2008年底治療率達到88%、控制率達到82%,明顯高于其他市區和國內調查報道,在高血壓病的群防群治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綜上所述,筆者體會到高血壓發病率增高是一個群體現象,群體的疾病必須通過群體的方式來防治。控制高血壓發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區預防,在社區人群中實施以健康教育為主導,以高血壓防治為重點的干預措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從而達到在一般人群中預防高血壓的發生,減輕高危人群的發病危險,減慢或阻止高血壓患者并發癥的發生。通過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并建立完善的社區衛生防治體系,在社區大力開展慢性病綜合管理,強化健康教育,才是實現高血壓病綜合防治,降低高血壓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衛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高血壓聯盟(中國).社區醫生高血壓預防技能培訓,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