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常見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基層社區衛生服務 慢性病管理 效果
近年來,雖然基層社區及鄉鎮衛生服務慢性病的干預水平和管理有明顯提升,慢性病發病率卻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呈逐年升高的趨勢,面對日益嚴重的影響居民健康的慢性病問題,需依據基層社區衛生服務的特點,分析影響慢性病管理成效的諸多因素,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以達到提高居民生存質量和健康水平的目標[1]。本次研究針對轄區社區、鄉鎮人群常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病、高血脂的慢性病人群疾病全程進行動態監測,并實施相應管理措施,現對其操作過程回顧性分析回下。
1 基層社區鄉鎮慢性病管理現狀分析
1.1 基層社區鄉鎮慢性病日益嚴重的管理問題分析①慢性病管理缺乏社會調查和社區資料,僅為門診接觸的相對固定患者,管理范圍相對狹窄;②只注意慢性病患病人群,對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和教育卻忽略,慢性病發病率不能從根本上控制;③缺乏對慢性病患者的持續隨訪;④慢性病管理專業隊伍缺乏,缺乏全科醫生參與;⑤社醫人群健康意識、文化素質健康知識知曉率低。
1.2 對所有納入慢性病管理的患者建立檔案 詳細登記患者的具體病況、可能性危險因素,對其病情進行評估、制定針對性的防治方案,并定期管理、隨訪、做好記錄,及時歸整。另外,每月在社區開展2至3次健康教育講座,指導社區人員進行疾病防治,調整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定期體檢,對于新發現的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及時納入慢性病管理。
2 針對管理問題制定相應管理措施
2.1 基層社區衛生服務管理的干預措施①掌握社區衛生資源狀況,以社區衛生綜合服務點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自然區域和人群為范圍開展;②建立慢性病技術指導小組和防治領導小組,明確責任人和責任單位,強化慢性病防治的執行力度;③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檔案,掌握各家庭成員疾病史;④制定慢性病三級預防工作計劃;⑤形成社區慢性病監測網絡,在防治小組的領導下對慢性病管理措施進行評價。⑥社區針對高血壓患者的不同情況進行了針對性的分級管理,并且以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和健康教育為主要措施。社區在對糖尿病患的管理中遵循預防為主的原則,一旦發現糖調節功能受損人員,應立即進行對應性管理治療,對其生活方式進行健康指導并灌輸相關防治知識,使其調節功能盡快恢復,避免進一步發展成為糖尿病。對已確診為糖尿病的患者,則針對其不良的生活、膳食習慣進行指導,有效進行一級預防,一旦發病就應及早進行診斷、治療并采用一定的措施進行病情穩定,防止患者病情繼續惡化。
2.2 組織管理流程分析 依據社區情況對慢性病管理實施方案進行制定,組織成立慢性病管理機構,相關工作由公共衛生科慢性病管理辦公室負責落實,在社區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對社區醫生進行指導。在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全科醫生起著重要的作用。為加強對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對社區醫生實施分片包干和責任到人。
2.3 操作技術流程分析 要求社區衛生服務的工作量社區責任醫生每日做好登記工作,如建立家庭健康檔案、診斷、健康教育、慢性病隨訪、家庭病床、出診等,以備查詢時應用[2]。①準確評估病情。②及時登記隨訪。③真實可靠的記錄。
2.4 督導監管流程分析 對社區責任醫護人員的工作記錄本、居民信息計算機管理登記本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管理小組需定期檢查,隨機抽取護士、責任醫生和管理信息,入戶對其準確性、及時性和真實性進行核查。并將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人員的工資獎金與工作的質量和量掛鉤,針對問題進行培訓和整改,落實獎懲制度。
2.5 信息收集流程分析 在對局民健康檔案真實性和完整性進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難度,相關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對檔案信息管理的真實性和及時性起到重要作用。工作人員需對健康檔案信息管理工作流程嚴格執行,才能完成居民健康檔案動態管理工作。了解社區居民本底資料 在居民健康檔案信息管理中家庭責任醫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社區護理人員應對家庭責任醫生的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需對社區居民的基本信息進行嫻熟掌握,對重點人群積極干預[3]。
3 結論
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使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發生了較大的提高,慢性病發病率卻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糖尿病、高血壓的低控制率、患病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已對人們的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也是形成“看病貴”、“看病難”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4]。近年來,社區衛生服務以全科醫生服務團隊為主體,充分發揮其有效、綜合、便捷、連續的特點,在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檢出、預防和管理方面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盡管實施中尚存在一定困難.若利用衛生系統改革的機遇,將社區衛生服務、初級衛生保健、區域衛生規劃、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等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相結合,把慢性病防治在社會系統工程中納入,與新型醫學模式相結合,采取群體健康干預策略,可從根本上解決日益膨脹的醫療費用問題,降低人群慢性病發病率。慢性病管理是一項長期、反復的工作,不僅需要有專人負責患者的健康管理,還需要對患者的資料進行比較系統和完整的收集、記錄、匯總,為病患的管理和治療及健康教育提供準確的依據和參考,在醫院中開展難度較大。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則是在社區內以家庭為單位、健康需求為中心,以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為重點,將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及健康教育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層服務單位,在慢性病管理的開展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目前,我國正在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醫療費用迅速增長,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充分發揮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作用,將慢性病入納入系統管理,將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 考 文 獻
[1]葉金朝,馬志華.社區慢性病規范化管理的實踐探討[J].中華現代醫學與臨床,2006,5(5):74-75.
[2]Tollman SM,The Pholela Health Centre the original of community oriented primary health care(COPC).An appreciation of the Work of Sidney and Emily Kark[J].S Air Med J,1994,84:653-658.
【關鍵詞】 社區; 慢性病; 患病率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53
為了解滄州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切實制定防治保康一體化的社區衛生服務,筆者于2010年重新對運河區西環社區居民進行了拉網式入戶調查,掌握了該社區最新的年齡結構、居民健康狀況和慢性病患病率。現將該社區慢性疾病調查結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調查對象為運河區西環社區4個轄區的所有愿意接受調查的居民。
1.2 方法 于2010年10~11月,由滄州市運河區西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對該社區的西環中街、菜市口、解放路、鐘樓街4個轄區居民及外地常住人口進行了拉網式入戶調查,調查了6023戶,建檔5866戶,對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冠心病、精神病、腫瘤等慢性病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總人數為19 078人。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依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收縮壓≥140 mm Hg和(或)舒張壓≥90 mm Hg。其他疾病診斷均以二級及以上醫院診斷證明為準。調查結果由專人進行數據整理,輸入社區衛生計算機內校對無誤后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19 078人,其中男9312人(48.81%),女9766人(51.19%),男女比例為1∶1.02。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899人(4.71%),小學6670人(34.96%),初中及以上大專以下7236人(37.93%),大專及以上4273人(22.40%)。
2.2 本調查所涉及社區的人口結構見表1。
作者單位:061001 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李潤杰,王玉霞,高樹芬,劉瑜,任翠梅);河北省滄州市中心醫院(史炳霞)
通訊作者:李潤杰
2.3 慢性病患病情況 本次調查共19 078人,其中患慢性病者3521人,患病率為18.46%,在社區常見的六大慢性病中,位于前三位的是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占總患病人數的79.00%。調查發現,居民中患單一疾病者共2439人,2種疾病者853人,3種疾病者198人,患4種疾病者31人。見表2。
2.4 不同年齡組主要慢性病患病情況 前3種主要慢性病患病率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增高。高血壓和惡性腫瘤在各年齡段均有發病,冠心病集中在40歲以上人群,腦卒中患者集中在50歲以上人群,慢阻肺則集中在60歲以上人群。見表3。
3 討論
隨著我國疾病譜和死亡譜的變化、人口老齡化、生活行為的改變(城市化、膳食結構的變化、體力活動的減少、吸煙酗酒等),慢性病患病率迅速上升,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慢性病的防治是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要求[1]。
分析結果表明,本社區慢性病患病率較高的是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高血壓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是心腦血管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據統計,國內心腦血管病的死亡人數約占全部死亡人數的40%[2]。糖尿病是一種終身疾病,并發癥發生率高,主要死因為心血管、腦血管并發癥。因此,一種慢性病可能引發其他并發癥,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往往互為因果而存在,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慢性病。
由于慢性病具有長期性及社會性的顯著特點,故積極進行社區干預、建立健全慢病管理制度是防治慢性病的最為關鍵和行之有效的措施。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努力提高社區居民健康水平,進一步加強慢性病的防治和管理工作,制定有效的干預措施防治慢性病的復發,降低慢性病的患病率[3]。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任重而道遠,積極探索個性化、人性化、防治保康一體化的社區衛生服務是擺在社區衛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
參 考 文 獻
[1] 黃鶯子.淺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社區綜合防治[J].醫學與社會,2005,18(5):17.
[2] 彭明益.廣州市某社區居民高血壓調查及管理對策[J].當代醫學,2011,5(13):1-2.
全科醫師團隊的建立
全科醫師是社區衛生服務的主體,但是慢性病的管理決不是一個全科醫師在診室里就可以管理好的。因此,建立以全科醫師為主的團隊就顯得十分重要。全科醫師團隊的組建由一名團隊長負責,組員有數名全科醫生、護士、防保人員組成。團隊成員根據每個人所承擔的任務分工不同,制定相應的工作職責。全科醫師團隊的主要任務主要向轄區內居民提供是基本醫療與公共衛生服務,包括門診醫療,健康檔案、慢性病管理、老年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肓技術指導及基本醫療與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銜接等。
以全科醫師團隊為主的慢性病管理模式
目前以全科醫師團隊為主的管理模式在社區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以高血壓、糖尿病管理為例,說明全科醫師團隊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高血壓和糖尿病是目前威脅人民群眾健康的主要慢性病,有效地對高血壓、糖尿病人進行管理,可以降低有害事件的發生率。全科醫師團隊通過制定高血壓、糖尿病管理制度,團隊成員按照各自分工落實,全科醫師負責新發高血壓、糖尿病病人的篩查,治療效果的評估和指導,公衛醫師負責健康檔案信息統計、分析,護士負責健康檔案基本信息采集健康教育。胡雋等[1]報道,以全科團隊無縫鏈式服務模式,對納入高血壓管理的社區居民進行全程管理與以往線條分割式管理相比較,全科醫師團隊可以對患者提供從家庭到社區,從門診到住院的全程環-線型個性化管理,使其與團隊的全科醫師感情較深,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提高,生活方式有所改變,進而使高血壓的患病率降低,并發癥和致殘率降低。
慢性病管理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誤區[2]
把慢性病管理等同于對現在患有慢性病病人的門診管理,而忽視了對慢性病高危人群的管理。由于傳統的衛生服務觀念,社區醫生往往是在診所座等病人上門看病、求醫,對病人的處理,多是滿足于藥物治療,而慢性病管理的目標是減少慢性病及高危人群應急性事件的發生率,提高人群的生活質量,這就要求社區醫生對現癥病人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更要對高危人群進行有效地健康干預。
慢性病管理將疾病和病人割裂開來:慢性病病人往往是一個人身患多種疾病,如果僅僅是以“病”為中心來進行管理,就會出現管理不到位,甚至相互矛盾、顧此失彼的誤區。仍以高血壓患者為例,人群中同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的病人是很常見的,如果以“病”為中心進行管理,可能會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而這3個疾病在一個人身上發生,恰恰是導致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的高危因素,僅僅強調某一疾病的防治,都不能達到降低事件發生、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重視藥物干預,忽略心理、社會干預: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當今醫學模式的主流,對慢性病管理具有重要意義,慢性病人群多是老年人,目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變異,對慢性病人群產生著巨大的影響,慢性病很多均是典型的心身疾病,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而由于種種原因,社區醫護人員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認識與應用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因此,在社區慢性病管理中,要加強社區醫務人員的教育、培訓,并通過他們在慢性病管理中除了藥物治療外,要了解并幫助慢性病患者解除心理障礙,要盡可能地結合患者的社會因素,進行個體化管理。
[關鍵詞] 自助式健康檢測小屋;慢性病防治;作用;社區
[中圖分類號] R-01[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3(b)-0141-02
近年來慢性病的廣泛流行已成為全世界關注的話題。我國的慢性病防治形勢同樣嚴峻,1997年全國死因順位統計,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心臟病為城鎮居民的前三位死因,占總死因的62.11%[1]。2002年為18.8%、18.6%和2.6%的成人分別患有高血壓、血脂異常和糖尿病。2003年我國居民用于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血管病4種慢性疾病的醫療費用合計約占全國衛生總費用的12.5%。作為我國公共衛生領域內的一項重要內容,積極開展慢性病防治刻不容緩。
1 自助式健康檢測小屋的簡介
1.1 健康檢測項目的簡介
自助式健康檢測小屋內有心電圖、身高體重、人體脂肪、骨密度、血壓、血糖、肺功能及心血管功能八個檢測項目。全部完成后會打印報告單,同時還有健康知識的宣教。
1.2 自助式健康檢測小屋的工作方式
自助式健康檢測小屋是閔行區政府的一項惠民實事工程,小屋的建設、儀器的購置及耗材的費用都由政府統一撥款,對居民完全免費。所有健康檢測項目都需要閔行區的居民建立健康卡。首先,通過這張健康卡在電腦中進行登記,然后在各個檢測儀器處刷卡再進行檢測。所有項目檢測完畢后打印報告單,全程會有工作人員協助完成。數小時后小屋內的檢測結果會通過網絡自動儲存進居民的電子健康檔案中,成為一項健康數據。
2 自助式健康檢測小屋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
2.1 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識,增強居民自我管理水平,積極預防慢性病
通過免費的健康檢測、便捷的測量方法、即時的檢測結果及溫馨的健康建議吸引周圍居民,同時小屋內有慢性病的健康宣教資料供居民閱覽,以及循環播放的慢性病健康宣教片增加居民防病治病的知識,養成及時關注自身健康,進而自覺改變不良行為習慣,預防慢性病。
2.2 增加慢性病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加強疾病管理,增加慢性病患者的依從性
自助式健康檢測小屋各項檢測不限次數及間隔時間,檢查結果當場可以知道,并且通過健康卡隨時可以在網絡上查詢往次的檢查結果,通過對比引發患者定時檢查的興趣并借此激發患者的遵醫行為。另外小屋內有疾病知識的宣教,病友之間的鼓勵及督促,從而營造一種關心健康,關注檢查,自覺遵醫的良好氛圍。
2.2.1 高血壓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并為國內外公認的身心性疾病。面對龐大的高血壓患者群,極高的致死、致殘率和極低的服藥率、控制率,預防和控制高血壓是目前世界范圍內的衛生保健和社會問題[2]。自助式健康監測小屋以其自身優勢吸引周圍社區內的高血壓患者前來測量血壓、血糖、血脂及心血管功能等與高血壓控制息息相關的檢查,發現異常又可及時到中心就醫。
2.2.2 糖尿病是一組以血糖升高為特征的全身慢性代謝性疾病。由于該病難以治愈,易并發心腦血管病且死亡率高[3]。患者需要長期堅持藥物及飲食、運動治療,需要長期規范的管理,血糖的控制尤為重要。自助式健康檢測小屋提供不限次數的血糖、血壓的檢測,解除了患者費用方面的顧慮,提高了患者定時檢測血糖的積極性。同時健康卡內存有以前每次的記錄,患者可以比較,這樣也有助于患者自己觀察藥物、飲食、運動等對自身血糖的影響。
2.2.3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以及不良生活習慣已成為多種慢性病的危險因素或致病因素,健康小屋中的幾項檢查都是在提醒居民關注自身的血壓、血糖及血脂等與健康息息相關的人體指標。
2.3 提高周圍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關注與信任,便于社區醫護人員進行慢性病管理
國內外經驗表明,控制高血壓等慢性病的發展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區干預,在社區人群中實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為主導,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的優勢,以慢性病防治為重點的干預措施。日本研究證實,高血壓的社區綜合防治遠比單純的血壓控制或單項的高危因素干預效果為佳,同時在社區慢性病研究中,提出了健康促進的概念[4]。自檢小屋提供居民關注血壓、血糖等健康指標的免費儀器,相關健康宣教的資料,增加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居民之間的聯系,提高了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信任度,從而提高其對社區慢性病管理醫生的隨訪及建議的遵從度[5]。
4 結語
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可使社區醫生與居民建立長期、穩定的健康服務與被服務關系,使居民認識慢性病的危害、危險因素及預防方法,掌握正確的生活方式及行為,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同時通過社區衛生服務及時發現病情,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與康復,預防和控制并發癥的發生,改善生存質量。這樣使三級預防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慢性病。自助式健康檢測小屋在慢性病防治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慢性病的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中都有它獨特的功能。但是由于健康小屋對居民是完全免費的,所以需要政府的支持與財政投入。
[參考文獻]
[1]顧秀英,胡一河.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與控制[M]. 北京:中國協和大學出版社,2003:56.
[2]武愛娟. 社區高血壓綜合干預的體會[J]. 中國社區醫師:綜合版,2007, 9(12):58-59.
[3]陳先輝,蔡俊明. 糖尿病患者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雙轉診進行連續性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J]. 中國全科醫學,2009,12(6):1030-1031.
[4]孫鳳,郭淑霞. 我國高血壓流行情況及其社區防治進展[J]. 農墾醫學,2005,27(6):461-463.
[關鍵詞] 慢性病;防控;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R181.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1)11(a)-156-02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primar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
LUO Juan, GAO Chunfang, LI Shunfei
The 150th Central Hospital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He′nan Province, Luoyang 471031, China
[Abstract] Primar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of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 are researched and the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There is a lack of awareness of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low monitoring quality and relatively lagging technology, personnel and facil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率的快速增長是全球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據報道,2005年,全球總死亡人數為5 800萬,其中近3 500萬人死于慢性病,而我國慢性病死亡人數占了750萬。未來10年,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數還將增長17%[1]。近年來,我國政府十分重視慢性病防治工作,在《中國癌癥預防與控制規劃綱要(2004-2010)》和《中國慢性病防治規劃(2006-2015)》中對慢性病防治有了綱領性的要求,并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慢性病防治活動。為了解我國慢性病防控工作情況,筆者查閱并分析了2008~2010年國內十一個省、自治區有關城鎮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的相關資料。總體而言,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 慢性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1 慢性病防控意識不強
總體上看,基層衛生機構規模在逐步擴大,但設施、人才、環境差距較大。而慢性病防治工作總體不容樂觀,有的衛生院沒有慢性病防治的措施;有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顧營業盈利,忽視了慢性病防治工作;有的單位對慢性病防控有宣教圖片和展板,但沒有記錄具體防控內容,防控意識普遍不強。
1.2 政策落實不夠到位
對于慢性病防治,國家早在“七五”就有部署。但是,到目前,我國的慢性病防控政策、法規還不完善,有些單位對慢性病防控的相關政策法規執行不到位,具體政策沒有認真落實;有的單位在政策上只是宏觀指導,具體方法沒有細化。
1.3 基層人員學歷偏低
從學歷上看,社區要高于鄉鎮。由于農村條件落后,高等院校畢業的醫學生選擇鄉鎮衛生院的鳳毛麟角。目前,大多數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員由大中專畢業或沒有專業學歷人員組成。據資料報道,鄉鎮衛生機構無衛生專業學歷者比例高達18.5%,約15萬人,占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無衛生專業學歷人員總數的1/3[2],這就導致其慢性病防病相關知識的匱乏。
1.4 經費籌集難度較大
慢性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患者需要長期監測和服用藥物,靠患者自己解決是不夠的。特別是在西部經濟欠發達和農村地區,經費籌集機制不完善,經費短缺已成為制約當地慢性病防控的重要原因[3]。此外,慢性病不需要住院治療,對“新農合”患者而言,也就無法報銷以得到補償。
1.5 防治監測職能缺乏
目前,國內在慢性病防控的監測方式、頻率、指標上沒有統一的標準,各地執行存在差異。有以人群為基礎的監測,有以抽樣人群為基礎的監測,有以單病種的專項調查等。監測職能的定位不明確,得出的數據不可靠。
1.6 健康教育宣傳不夠
不少鄉鎮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把力量放在醫療創收上,對防治慢性病沒有系統的計劃,零散的宣傳欄不足以引起百姓的關注。調查中,大多數居民不了解什么是慢性病,有的甚至認為慢性病就是老年病,有的認為慢性病不會危及生命,不以為然。
2 對策
2.1 強化政府為民行為
慢性病防控是社會行為,是一項造福于民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干預,需要多部門配合,全社會參與[4]。政府對該項工作應“理解、重視、投入”,要確實從全民的健康利益出發,采取系列措施,諸如建立好公共營養政策體系,鼓勵全民健身運動,進一步改善居住環境,制定煙草控制政策和政府政策綜合干預等,為全面進行慢性病防制提供可靠保障。
2.2 解決基層實際問題
目前,二級以上醫院住院患者“人滿為患”,各家醫院都在加床,其實有的患者完全可以在基層的鄉鎮、社區就診,為什么患者“舍近求遠”不選擇基層?技術、人才、設施滯后的問題就凸現出來。因此,政府一定要加強和扶持基層衛生機構,尤其是人才建設不可忽視,在經費、待遇上給予政策,著力培養全科醫師[5],為基層防控慢性病發揮職能作用。
2.3 完善各級防控組織
我國城市慢性病防控組織較健全,能夠指導和監控慢性病的發生、發展。而鄉鎮、社區的慢性病防控組織較為欠缺,因此,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鄉鎮、社區慢性病防控組織,從制度、體制上加以保證,將慢性病防控工作納入鄉、村、社區衛生機構的績效考核范圍[6],包括常見慢性病的基本知識、服務人次、健康教育次數等,由此提高基層人員慢性病防控水平。
2.4 加強健康普及教育
注重慢性病防控的長遠效應,從娃娃抓起,將慢性病健康防治列為中小學生以至大學衛生教程中,讓孩子們從小接受健康教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對各種慢性病有著較強的防御意識,從而促進預防醫學與成長教育相結合,提高全民自我保護意識。
2.5 提倡個性化防控
當今醫學已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即以預警、預防和個性化為核心的“3P”(prediction;prevention;personalization)醫學時代,它代表著醫學發展的終極目標和最高階段[6]。在基層,要大力提倡對個人進行慢性病的規范化管理,針對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的不同分型,針對不同的個體差異采取不同的防控方案,并進行建檔、防治、隨訪和轉診等一系列服務。這樣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有利于慢性病的防控。
2.6 建立慢性病電子檔案
政府應組織研發統一的慢性病防控管理系統,配備計算機,使基層衛生防控機構能為居民建立慢性病防治電子檔案,根據檔案記錄,及時掌握和了解區域居民慢性病防控的效果,并及時進行防控方案的調整。同時,定期對居民進行健康普查,通過健康普查來增強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識,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從而有效地預防與控制慢性病的發生。
2.7 提高監測職能質量
慢性病監測需要長期、連續、系統地收集、核對、分析疾病的動態分布和影響因素,從而形成有效信息并及時上報和反饋,為政府制定、實施、評價和調整預防疾病的相關政策、采取干預措施提供基礎資料。因此,各級衛生機構要認識監測的重要性,明確慢性病的界定標準,注重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使慢性病監控工作得以持續發展。
2.8 加大防控資金投入
建立國家統一的慢性病防控體系,加大對慢性病防控工作的資金投入,保證慢性病防控的經費供給,并隨著經濟的增長不斷提高其在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要合理配置有限的資源,縮小城鄉差距,并將慢性病納入“新農合”補償之中,以分擔農民的經濟負擔。
2.9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慢性病作為多因素復雜性疾病,與環境、個人習性有著密切關系。如通過控制飲食、加強運動和戒除吸煙等干預措施,可預防70%的腦卒中和超過80%的冠心病以及超過90%的2型糖尿病[7]。因此,政府要提倡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保證清潔整齊的居民生活環境。全民要加強鍛煉身體,工作中勞逸結合,飲食中注意營養搭配,遠離煙酒,保持健康的生活心態[8]。
3 結語
面對基層衛生機構慢性病防控工作存在的不足,如果政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將蒙受嚴重的災難和巨大的經濟負擔。因此,面對急待解決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政府行動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 李桂雪,鞠彩紅,劉媛媛,等.我國慢性病現狀與自我管理[J].黑龍江醫學,2010,34(4):299-230.
[2] 衛生部人事司,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中國衛生人力報告[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6.
[3] 莊立輝,劉明亮,郭繼志,等.慢性病防治現狀分析[J].衛生軟科學,2009,23(1):64-67.
[4] 陶利平,謝莉,劉曉平,等.社區慢性病管理實踐的文獻綜述[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6,23(7):427-429.
[5] 馮鎮湘.全科醫師參與慢性病防治的做法和優勢[J].中國全科醫學,2001,4(9):710-713.
[6] 紀艷,張冬梅,汪長如.農村地區慢性病流行現狀及防治對策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7):2147-2149.
[7] 李振光,蔣東曉,周麗,等.“3P”醫學新概念[J].中國卒中雜志,2008,3(8):608-611.
【關鍵詞】 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高血壓;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1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12-0210-02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平均壽命的提高,人口老年化以及由此而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已日益受到了人們的關注。我于2007年對所干預的老年人進行隨機入戶調查,了解老年人患慢性病情況及衛生需求,為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昆區友誼16社區≥60歲的老年人
1.2 調查方法:采用每戶調查問卷方法、用包鋼職工醫院社區部自制的入戶調查表,進行家庭成員的問卷填寫,入戶率達到85%。
1.3 調查內容:主要針對60歲以上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患病率及患病人數,衛生需求進行問卷調查。
1.4 調查結果:調查中1922名老年人中有5.46%的患有各種慢性病,各年齡組患病率之間的線性趨勢有顯著性的意見(p<0.01)見表1。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排在前幾位的是:慢性高血壓占3.5%,冠心病占2.6%,腦率占0.51%,慢性支氣管肺炎占0.31%,見表2。調查中老年人對衛生服務的需求主要是一些健康咨詢、定期體格檢查、對行動不便者建立家庭病床以及上門康復護理,見表3。
2 討論
2.1 我國老年人口目前正以每年約3%的速度遞增,研究和關注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做好衛生需求是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內容。調查中顯示60歲老年人在逐年增加,在這個老年化的衛生保健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也給我們社區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課題。
2.2 調查顯示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為8.71%,慢性病已成為老年人主要的健康問題。由于慢性病住院費用高而且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而做為長期的醫療預防保健和康復措施,因此必須大力發展社區服務,建立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設立家庭病床,醫務人員上門服務。不僅能治療老年人慢性病,而且也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正可以減輕家屬負擔,降低醫療費用,可滿足廣大老年人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要。
2.3 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是影響其醫療保健服務要求的重要因素。調查結果顯示高血壓、冠心病和腦率中已對老年人健康造成嚴重威脅。高血壓又是冠心病和腦率中的重要發病因素,因此高血壓的防治工作對保護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質量有著主關重要的意義。老年人患高血壓已成為其健康的”無聲殺手“,也反應了社區居民常見病的流行特點,為社區居民常見病的綜合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老年人高血壓患病率上升,提示社會經濟狀況的變化對心血管發病的影響。因此動員人們積極參與高血壓防治工作,普及高血壓的防治知識,增強全民自我保健意志,有效地實施干預措施,使老年人健康得到保障,減少高血壓的患病率、致病率及致殘率,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區防治。調查研究中發現社區居民對高血壓防治存在三高(即生病率、死亡率及致殘率高)三低(知曉率、服藥率、控制率的不正常現象),因此開展社區衛生服務要重點對高血壓防治進行指導。
2.4 開展社區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壓病的認識,應定期、連續、循環進行,早期發現、早期預防、早期診斷,積極防治本病發生,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意識,開展促進活動。
2.4.1 首先,對高血壓病概念有一個深的認識,其次要認識清楚引起高血壓病誘因。例如肥胖遺傳、飲食過咸、吸煙飲酒及精神緊張。在社區工作中對肥胖者指導患者控制體重,體重不得超過其標準體重20%。同時對有家族史者指導其本人,飲食低鹽、低脂、低膽固醇,每日食鹽量不超過5g,同時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指導患者飲食要做到一二三四五,紅白黃綠里的原則,要禁止吸煙飲酒,加強體育鍛煉。從心理上減輕思想負擔,放松自己,養成一個良好的心態,做到勞逸結合,這樣對疾病預防起到積極作用。
2.4.2 其次對已患有高血壓病人,一定要根據病情合理用藥,堅持長期規律用藥原則,禁止亂服藥,服藥中停藥、補藥的原則。最好在社區醫生指導下服藥,并選擇最佳服藥時間。因上般人血壓變化與時間、性別、情緒、飲食及運動有關,因此根據自身服藥特點,服藥中注意藥物的副作用及服藥中的不良反應,發現問題隨時就醫解決。由于血壓在一天內波動起伏,因此為更好地控制血壓最好學會自我監測血壓,指導患者及家屬測量血壓方法及測血壓注意事項,提高血壓控制率。
2.4.3 高血壓病及其它慢性病不僅給老年人的健康家庭的幸福造成很大的不幸,同時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社區進行健康教育是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健康宣教是一個動態的、全面的、系統的互動過程。社區醫務人員首先要提高慢性病的認識,應定期、連續的循環進行。采取早期預防、早期診斷,積極防治本病的發生,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識,開展健康促進活動。根據高血壓病的分級管理方案,社區醫務人員,應及時了解每個患者危險因素的特點及導致不健康行為的原則,針對其存在并發癥情況和自身具備的客觀條件,護員雙方共同制定具體可行的教育方案,定期與患者及家屬進行座談交流,幫助患者克服對高血壓病及其它慢性病的擔憂,自然心理,與患者進行良好的醫患關系,贏得患者信任,滿足老年人的需求。提倡行為示范法,控制減少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如精神緊張、食鹽多、肥胖、吸煙飲酒,缺乏體育鍛煉,血脂異常,加強藥的治療,促進不良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如戒煙戒酒減少食鹽攝入量,提高心理衛生水平率。制定高血壓相關知識,態度、行為進行問卷調查,采用入戶隨時干預法完成,以提高社區老年人的衛生需求,滿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3 結論
【關鍵詞】社區護士;慢性病;疾病轉歸
Survey of the Influences on Prognosis of Disease by the Differences of Cognition Level about the Chronic Disease of Community Nurses.
WANG Hong-feng PAN Yu-chun MA Shao-yong
(Wan-Nan Medical college, college of nursing, Wuhu Anhui 24100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Survey of the influences of the outcome of the common chronic disease after the nurse intervention by community nurses. Method: 150 chronic patients will be selected in the community randomly as respondents, dividing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ast group. I will obey the research ethics . All the patients are positive for the primary disease. Mean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ll us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project. Then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herapeutic compliance and the health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s between the groups. Result: the level of the compliance and the health condi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is higher than contract group.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p
【Key words】Community nurses; Chronic diseases; Outcome of disease
隨著人們生活結構和飲食習慣的變化,慢性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慢性病不僅嚴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質量,還給醫療衛生系統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目前大部分慢性病患者是在社區進行治療和康復的[2]。本文以本市社區內150名慢性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就社區護士對慢性病認知程度的差異對疾病轉歸的影響做一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蕪湖150名慢性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87例,女性63例,患者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58.14±5.65)歲,其中糖尿病患者32例,高血壓患者59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25例,其他慢性病患者34例。所有患者均明確診斷,病情屬于穩定或康復期,無急性發作指征,入選研究隊列前半年內無住院史。為保證研究對象同質性,要求所有患者均有一定文化程度 ,患者神經精神無異常,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排除有惡性腫瘤等嚴重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皆有醫保。隨機將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種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治療護士中女性46名,年齡24-41歲,平均年齡(26.73±3.17)歲。為了保證研究結果的科學性,所有護士均為專科及以上學歷,工作經驗均超過兩年。
1.2 方法
1.2.1 觀察方法
①觀察組護士均經過慢性病護理知識的專業化培訓,熟悉掌握了慢性病的常見癥狀、使用藥物的種類以及相應藥物的不良反應和適應癥,可以隨訪患者的情況并對其存在的問題作出相應的解答。②觀察組定期電話隨訪患者檢測病情控制情況并對患者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干預處理。③每月針對觀察組患者進行相關疾病知識的宣傳教育(海報宣教)④兩組患者均同時繼續進行原發疾病的基礎治療。
1.2.2 對照組護士培訓方法
①培訓前發放相關護理干預方法知識摸底問卷了解護士的基礎護理水平。②針對普遍存在的問題和盲點進行專業宣教提升整體護理水平。③通過問卷檢測護士對護理干預方法的掌握程度并加強其對護理干預方法的掌握程度。
1.2.3 護理方案
①飲食護理:針對不同慢性病進行不同的飲食調整。對于高血壓患者,飲食上要禁酒,低鹽(小于6克/天) 低脂飲食,少吃動物脂肪及內臟,多吃粗纖維食物、新鮮的蔬菜、水果,如西瓜、檸檬、橘子、山楂、柿子、蘋果、獼猴桃、芒果、葡萄、大棗等等[3]。對于糖尿病患者,告訴患者如何控制總熱量,要定時、定量進食,根據標準體重、勞動強度和工作性質來制定每日需要總熱量,總熱量= 每千克體重所需熱量*標準體重,標準體重=身高(cm )-105[4]。同時,要求患者少吃多餐,并且控制蛋白質和脂質的攝入,蛋白質以植物性蛋白為主。而針對其他慢性病包括冠心病,COPD等則根據疾病特點進行飲食護理,主要是熱能與營養素的合理使用以及戒煙戒酒。②運動護理: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健身術強度適中、功法簡單,能調整陰陽、疏理經絡、減脂降壓,對神經系統、運動系統、心血管 系統、呼吸系統及消化系統等慢性疾病有著良好的保健和醫療作用[5]。運動時要遵循個體化和從輕到重循序漸進的原則,避免訓練期間不良心血管事件,重視運動訓練中和運動后的感覺,出現呼吸費力、頭暈、面色蒼白等癥狀,應及時停止運動,同時,在運動護理的過程中,注意運動的強度以及病人的運動喜好。③心理護理:根據患者情況進行針對性心理護理,主要幫助患者舒緩心理亞健康狀態,避免形成心理疾病。同時教會患者舒緩情緒的方法,盡量避免情緒波動。護理人員要時刻做到以人為本,真誠地與患者溝通,熱心地服務,從一般的了解到感情的融合實現護理心理學與臨床護理的有機結合,去贏得廣大患者內心的尊重和欽佩,才能充分發揮心理護理在治療中的輔助治療作用[6]。目前社區慢性病患者主要認知問題為“三低”和“三不”,即知曉率低、服藥率低、控制率低;不規律服藥、不難受不吃藥、不愛吃藥[7]。而社區護理的健康宣教則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除患者的心理。
1.3 評價指標
1.3.1 療依從性評估:主要包括定期檢查、規律服藥、調整飲食、堅持鍛煉四方面。數據來源于患者研究期間的病案記錄。
1.3.2 生活質量評估:主要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睡眠質量三個方面,滿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結果越積極。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定期檢查率、規律服藥率、調整飲食率和堅持鍛煉率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睡眠質量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3 討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慢性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慢性病的治療給國家帶來了不小的經濟負擔。慢性病患者的治療和康復主要是在社區進行,其治療是一個長期、連續的過程,直接影響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質量[8]。因此,社區治療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可以改變慢性病的現狀。在新的醫學模式中,護理工作者的任務和職責不斷大,在護理實踐中兼顧多種角色。社區護理是未來護理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大部分的社區衛生工作將由護士承擔,社區護士將承擔著更多的初級保健任務,因此培養社區護理人才勢必成為護理教育事業的當務之急。現在社區護士的素質參差不齊,大部分還是以專科學歷為主,對社區護士進行慢性病的知識宣教以及護理干預治療理念的傳授可以顯著提高護理人員對慢性病的認知,增強她們的疾病干預能力和素質。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睡眠質量得分均高于對照組 (P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社區護理干預對常見慢性病的轉歸有著顯著影響,護理干預配合常規治療,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治療的依從性,從而促進疾病的轉歸。
【參考文獻】
[1]劉曉倩,宋春華,李長平,等.天津市社區居民慢性病患病情況流行病學調查[R].中國衛生統計,2012,29(5):667-669.
[2]王友發,LIM Hyunjung,吳楊等.全球慢性非傳染病負擔急劇增長及中國的現狀[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44(5):688―693.
[3]崔曉.高血壓飲食護理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國名族民間醫藥雜志,2010, 19(20):158
[4]范麗風,張小群.糖尿病教育對提高患者知識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3,1 (11):6 -7.
[5]張洪,張先庚,毛羽佳.特色運動護理方案在養老院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2,26(8):2199.
[6]胡艷.老年慢性病人心理分析與護理方法的探究[J].中國醫藥網,2010,8(22):50.
【關鍵詞】老年慢性病;影響因素;應對策略;干預效果
Influence factors, coping strategies and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in senile chronic diseas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coping strategies and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in senile chronic diseases. Methods This study recruited 200 cases with senile chronic diseases admitted in our community. All patients were random divided into two groups(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each 10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only implement telephone pays a return visit, observation group implement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Results 1)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wo groups patients with general data comparable (P>0.05); 2) For 200 cases of senile chronic diseases patients, lifestyle and behavior factors accounted for 64.5%, environmental factors (18%), health (17.5%), age factors accounted for 20%; 3)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χ2=0.052、0.053、0.114,P>0.05);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bservation group show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rate of smoking, drinking, hypomotility(χ2=5.905、4.443、6.991,P<0.05), and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was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 (χ2=4.986、3.887、6.441,P<0.05); 4)In observation group, health knowledge lectures participation rat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χ2=19.172、22.604、11.501,P<0.05).5)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wo groups hav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χ2=0.533、0.526、0.147、0.152,P>0.05); in observation group BMI < 18.5, 18.5-18.5 and BMI > 30.0 propor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χ2=8.151、19.334、11.556,P<0.05).Conclusion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a social, family, individual level intervention also cannot little, need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and fully carried out.
Keywords Influence factors;Coping strategies;Intervention effect;Senile chronic diseases
慢性病已成為21世紀危害人們健康的主要問題[1-2],在我國,慢性病患病率持續上升,給家庭、社區和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負面經濟影響[3]。但是慢性病和殘疾的不利后果是可以通過健康投資和促進而得到預防和延遲的。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老年慢性病影響因素,探討有效的應對策略及干預效果,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合理管理及早日康復提供科學的依據,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社區2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100例,所有患者排除其它器官嚴重疾病及精神疾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分析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影響因素,對照組僅實施電話回訪并進行記錄,觀察組實施有效干預措施,內容簡述:1)社區干預:第一,社區衛生人員根據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學習興趣以及需求制訂健康教育計劃,在輕松愉快的交談氣氛中,由淺入深地緩慢講授慢性病的發生、發展、預后等知識,增強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自我護理知識和技術;第二,社區管理人員在社區的宣傳欄上進行宣傳,內容側重于宏觀衛生知識、季節性常見疾病的預防、慢性病的康復方法,以達到普及衛生科學知識,樹立正確的衛生觀念的目的;第三,傳授心理健康知識,讓病人了解心理健康的科學性,主動避免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也可以遵循病人心理發展規律,幫助他們認識自我,指導其改變不良行為,消除困擾,適應環境。第四,社區衛生人員針對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知識的水平及技巧的掌握程度,對他們進行宣傳示范,技術性指導,并教會其操作,使之掌握一定的自我保健能力和家庭護理常識,防范于未然,并可以有效地防止并發癥的發生。第五,不斷改善社區環境,減少對老年人活動的限制,如增加有利于老年殘疾人行走的通道,以及平坦寬闊的人行道等。與此同時,可以組建老年人舞蹈協會,建立來年人活動室等。2)家庭干預:第一,在社區定期家庭活動,如對老年病患者進行精神撫慰、進行家庭文娛活動,開展健康知識比賽,開展護理標兵評選等,可以避免老年病患者的寂寞感和失落感,增強他們的生活信心,還可以使家庭照料者獲得必要的成就感。第二,在家庭病床中,社區衛生人員定期為老年慢性病患者測量血壓、血糖、脈搏、呼吸,也可以開展有關疾病及預防并發癥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還可以指導老人正確服藥、觀察藥物療效及不良反應,進行有關飲食、運動、控制體重、睡眠等生活方式的指導,提供社會交往的機會,給予心理、康復、治療方面的支持等服務。3)自我監督:拋棄一些錯誤的健康觀念,漸漸養成科學的健康觀念,如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處事樂觀,多參加有益的社會、社區公益活動;按時休息,保證良好睡眠;經常鍛煉身體,保持體重適中,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臀位置協調。老年慢性病患者應增強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自覺性。在眾多的風險因素中,對于吸煙的老年病患者,更要提高認識,主動戒煙。作為老年慢性病患者來講,在適當運動的基礎上,應采取合理地膳食結構,如把水果調整到飯前吃;保持中國傳統膳食高纖維和食物多樣化的特點;減少食鹽、肉類、油脂類的攝入量;加大水果、奶、谷物以及薯類的攝入量,這樣能增強慢性病的有效預防和治療。
1.3 療效評價 觀察指標包括吸煙、飲酒、運動情況分析,參加各類健康知識講座情況,體重指數情況。體重指數分級標準為:1)<18.5:過輕;2)18.5-22.9:正常;3)23.0-29.9:過胖;4)>30.0:癡肥。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Windows SPSS 16.0軟件處理數據,數據均以“率”表示并行χ2檢驗,檢驗水準a=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對照組包括男59例,女41例;年齡61-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3.29±13.56歲,原發病主要包括高血壓44例、糖尿病22例、心血管系統疾病50例、呼吸系統疾病72例、消化系統疾病62例;觀察組包括男60例,女40例;年齡60-8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2.47±15.08歲,原發病主要包括高血壓50例、糖尿病18例、心血管系統疾病48例、呼吸系統疾病68例、消化系統疾病70例;所有患者排除其它器官嚴重疾病及精神疾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2.2 影響因素 生活方式和行為因素占64.5%、環境因素占18%、醫療衛生因素占17.5%、年齡因素占20%。
表1 我社區2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影響因素[例(%)]
影響因素
例數
百分率(%)
生活方式
和行為因素
風俗習慣
21
10.5
64.5
吸煙
33
16.5
飲酒
35
17.5
體育鍛煉
40
20.0
環境因素
36
18
年齡>70歲
40
20
醫療衛生因素
35
17.5
2.3 吸煙、飲酒、運動情況 兩組干預前均無顯著差異(χ2=0.052、0.053、0.114,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吸煙率、飲酒率、不運動率顯著下降(χ2,5.905、4.443、6.991,P<0.05),與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χ2=4.986、3.887、6.441,P<0.05)。
表2 兩組吸煙、飲酒、運動情況[例(%)]
組別
時間
例數
吸煙
飲酒
不運動
對照組
干預前
100
16(16)
13(13)
21(21)
觀察組
干預前
100
17(17)
12(12)
19(19)
χ2
0.052
0.053
0.114
P
>0.05
>0.05
>0.05
對照組
干預后
100
15(15)
11(11)
18(18)
觀察組
干預后
100
5(5)*
3(3)*
5(5)*
χ2
4.986
3.887
6.441
P
<0.05
<0.05
<0.05
2.4 參加各類健康知識講座情況 觀察組參加老年病知識、科學飲食與鍛煉、護理與康復等健康知識講座者所占比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19.172、22.604、11.501,P<0.05)。表3 兩組參加各類健康知識講座情況[例(%)]
組別
例數
老年病知識
科學飲食與鍛煉
護理與康復
對照組
100
32(32)
21(21)
38(38)
觀察組
100
77(77)*
73(73)*
65(65)*
χ2
19.172
22.604
11.501
P
<0.05
<0.05
<0.05
2.5 體重指數情況 干預前,兩組無統計學差異(χ2=0.533、0.526、0.147、0.152,P>0.05);干預后,觀察組體重過輕(BMI<18.5)者、18.5-22.9者及癡肥(BMI>30.0)者所占比率顯著低于對照組(χ2=8.151、19.334、11.556,P<0.05)。
表3 兩組體重指數[例(%)]
組別
時間
例數
<18.5
18.5-22.9
23.0-29.9
>30.0
對照組
干預前
100
23(23)
25(25)
22(22)
30(30)
觀察組
干預前
100
24(24)
24(24)
20(20)
32(32)
χ2
0.533
0.526
0.147
0.152
P
>0.05
>0.05
>0.05
>0.05
對照組
干預后
100
22(22)
26(26)
20(20)
32(32)
觀察組
干預后
100
5(5)*
69(69)*
19(19)
7(7)*
χ2
8.151
19.334
0.452
11.556
P
<0.05
<0.05
>0.05
<0.05
3 討論
綜合各種文獻回顧,本文采用Dever的分類,將健康影響因素分為四種:1)生活方式和行為因素,包括風俗習慣、日常行為方式(吸煙/飲酒等嗜好,體育鍛煉等);2)醫療衛生因素,包括資源的供給、分配、利用情況;3)環境因素:本文主要考慮社會經濟環境,而不考慮氣候等自然環境;4)遺傳生物學因素:這一部分內容本文不涉及。5)年齡因素。后三者為不可控因素。根據這四種因素分類,本文針對我社區2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調查了慢性病影響因素,如表1所示,生活方式和行為因素占64.5%、環境因素占18%、醫療衛生因素占17.5%、年齡因素占20%。
鑒于上述影響因素,我們收集我社區2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僅實施電話回訪并進行記錄,觀察組實施社會、家庭、個人層面的有效干預措施,結果發現:1)經社會、家庭、個人層面的有效干預,顯著降低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吸煙率、飲酒率,提高了運動率;2)經社會、家庭、個人層面的有效干預,顯著調動了廣大老年慢性病患者參加各種健康知識講座的積極性,提高了治病防病的意識,有助于疾病的治療及防御;3)經社會、家庭、個人層面的有效干預,顯著改善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體重指數,使其體重趨于恢復正常,此舉對多種老年慢性病的預防及治療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慢性病;醫療費用;費用控制;危害及問題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212
0 引言
慢性醫療費用的控制對于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國家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當患者患有慢性疾病時,就需要長期服用藥物,大多數患者需要終身服藥。當慢性病藥物費用過高時,會對患者的家庭帶來很大負擔[1]。同時,高額的慢性病費用也會給國家財政帶來負擔。
1 慢性病醫療藥物高額費用的危害
1.1 在醫保基金中比例過高
生活水平的提升,讓更多的人群都患有了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尤其是中老年人群,身體的抵抗力減弱,攝入的能量不能完全吸收,慢慢導致患病。慢性病患有人數的顯著增加,在我國的醫保基金中占據了更多的比例,是我國國家財政的負擔越來越重。尤其是當慢性病藥物的費用、檢查費用、住院費用等多項費用出現增長趨勢后,更加劇了這種現象的發生[2]。
1.2 慢性病醫療費用的增長給我國社會帶來負面影響
社會在快速發展,但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慢性病醫療費用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同時,由于慢性病醫療費用增長會帶給慢性病患者、患者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可能造成家庭不和諧因素的產生,間接造成社會矛盾的增加。
2 慢性病醫療費用管理所面臨的問題
2.1 大多數社區的衛生服務費用增長過快
社區服務費用的快速增長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是我國慢性病群眾對社區衛生服務的認同度有了明顯提升。第二,是出現了許多冒用卡狀況。根據調查顯示,冒用卡現象主要集中在大病統籌人群中,還有離退休人群中。冒用卡現象的出現加快了醫療費用增長速度,但仍未出臺有效政策進行管理。第三,醫療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不高。根據數據表明,醫生的專業能力與不合理費用的收取呈現反比狀態。當醫生的專業素質較低時,不合理費用就越高,專業素質越高,則不合理費用收取越少[3]。
2.2 患者的住院大額費用呈現增加趨勢
當患者住院后,存在許多過度治療的現象。許多醫院會以治療更有效、治療需要等理由選擇更加昂貴的藥物,進而出現了過度治療的問題。除此之外,還有慢性病藥品謊報以及搭車開藥等多種不良現象。由于對于慢性病醫療費用管理力度不夠,不能建立完善的醫療費用管理體系,導致出現了許多空隙,讓一些不法分子得逞,卻給患者和國家帶來很大負擔。
3 給予慢性病醫療費用控制的改革建議
3.1 加大對基層衛生服務的投入力度
國家應當加大對基層衛生服務建設的投入力度,減少以藥養醫狀況的發生。在慢性病醫療建設過程中,應當設立專門的藥物監督部門,規范藥物收費標準。當藥物收費價格超過標準時,必須予以查處。同時還應當加大對醫生的投資力度,提高醫生的工資水平,降低醫生出現不法行為的概率。免除醫生與藥物的關聯關系,不得出現藥物提成情況。只有這樣,才能讓醫生專心于治療技術,提高自身的醫術水平。在能夠保證醫療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慢性病醫療費用。
3.2 建立完善的慢性病人管理系統
完善的慢性病人資料管理系統能夠降低冒用卡情況的發生概率。首先,應當為慢性病人建立病歷平臺,以聯網方式將慢性病平系在一起。當慢性病人進行取藥或治療時,可以又專業人員進行查詢。通過慢性病平臺,還可以看到不同醫生對于病人的治療措施,甚至可以建立遠程會診功能,降低診查費用。其次,應當加強對特殊慢性病人群的管理。應當設立專門機構對離休干部進行定期走訪,避免出現冒用卡或者空掛床現象[4]。再者,社保部門應該根據具體的慢性病種類型,定期組織慢性病患者進行復查,從而核減慢性病病種,縮減費用支出。
3.3 建設完善的監控系統
在設立監控系統時,可以采用先進的監控技術,利用完善的規則來規范慢性病醫療費用。國家應當出臺相應的違規處理方法,根據每個地方不同情況,進行針對性規定。若醫院出現過度診療狀況,可以追究醫生個人或者醫療機構的責任,進行大力處罰。醫院醫生必須嚴格控制慢性病得用藥量,防止一人刷卡拿藥供多人服用,或者私自轉售藥品給未參保人員等現象的發生。針對上述現象,社保部門應對慢性病購藥實行雙審核、核銷制度。慢性病患者拿取慢性病藥品時必須由專門機構的人員對藥品的批次和數量進行登記,待藥品用完后必須持藥品內外包裝再次到登記機構進行核銷。核銷后方可再次拿取藥品。不按規定核銷的,系統將對其相應的慢性病種自動封鎖。若出現冒用卡等違規現象,并且屢次警告制止拒不改正的,社保部門有權暫停或取消其享有的慢性病資格。
4 結束語
慢性醫療費用的增長與慢性病患者及國家都有重大關聯,過度增長會給患者及國家財政帶來很大負擔,抵消部分社會經濟成果,不利于我國社會的穩定發展。為了減少不規范行為的發生,國家應當加大對基層醫療的投入力度,選擇專業能力強的醫生,還可以建立完善的慢性病人管理系統,加強對病人的管理力度。最后,對慢性病醫療費用的監督也必不可少,出善的規章制度,減少個人或醫生、醫院的不良行為,可以有效控制慢性醫療費用的增長。
參考文獻:
[1]劉揚河,劉躍偉,周鵬,何田靜,利國,程紅平,龔勛.海口市某醫院老年慢性病患者醫療費用調查[J].醫學與社會,2015,09(16):13-15.
[2]逯延華,王健.山東省三縣(市)農村居民慢性病患病情況及醫療費用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1,02(10):209-211.
[3]陳積瑞,張開金,陶陽紅,王雨晴.常見慢性病住院費用與醫療保險報銷的典型相關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3,40(32):4081-4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