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外科手術治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因為癲癇患者多,大家一般不陌生,但對這種疾病有一個清楚認識的人并不多。準確地說,癲癇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大腦內一部分神經元的過度興奮,并擴散傳導到腦的其他部分,致使部分甚至全腦功能突然發生障礙,這種功能障礙一般是短暫的,大多能完全恢復,但可以反復發作。通俗地比喻,就像是計算機中潛伏了病毒,或是處理器芯片質量有些問題,正在使用的程序突然就被擾亂無法正常運行,嚴重時甚至系統崩潰。當然,人類大腦的復雜性遠非計算機可以比擬,異常的過度興奮影響到的大腦部位和范圍可以有很大差別,因此癲癇發作的表現也各有不同――從不易察覺的幾秒鐘的愣神、短暫的眼前閃光、特異的氣味、一側肢體的抽動到完全喪失意識,全身抽搐;但通常發作過后,一切可以恢復,就像計算機重新啟動后又能正常運行。因為反復發作,癲癇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很大影響,患者心理上也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
癲癇的表現千差萬別,引起癲癇的原因也多種多樣:可以是一部分神經元先天發育有缺陷,容易發生異常興奮,或是為神經元提供營養的腦血管有先天畸形,也可以是后天的因素對一部分腦組織造成損害(例如外傷、細菌或病毒感染、寄生蟲、腫瘤等),使其興奮性發生異常改變。要確定是否患有癲癇,不能僅憑發作時的表現,還需要經過專科檢查。有過反復癲癇樣發作的人應該到正規醫院的專科檢查確診,以便于有針對性的治療。
目前癲癇的治療主要是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兩類。對于大部分(70%~80%)癲癇患者,藥物治療可以使他們的發作次數降低到一個可以接受的程度(例如每年1―2次或更低),遺憾的是目前有效的抗癲癇藥物雖然很多,但都是通過降低神經元的興奮性而發揮治療作用的,并不能將容易發生異常興奮的神經元修理好。這有點像火爆脾氣的人,吃了鎮靜藥只能壓住一時的火,可是“一點就著”的性格改不了。癲癇患者和關心他們的親朋好友都要清楚認識到,藥物治療(包括中藥)不能根治癲癇,需要堅持長期服藥,保持體內的藥物濃度,壓制腦內的異常興奮灶不發生擴散。長期服藥可能發生的副作用是患者的主要顧慮,也是他們尋求外科治療的原因之一。
、
對于藥物治療控制不滿意的患者,就要想想其他辦法了。癲癇患者和家屬都希望能通過治療徹底擺脫癲癇發作的困擾。借助現代的科學技術手段,近年來對癲癇的發病原因、診斷和治療等各個方面的研究都已經有了重大的進展。診斷方法的進步(包括視頻腦電圖、高分辨率的CT和磁共振掃描、腦磁圖、顱內和腦深部電極長時程監測等)已經使我們能夠相當準確地判斷出導致癲癇的腦內異常興奮灶的位置和范圍。在此基礎上使用外科手術的方法切除病灶,已經成為癲癇治療的重要手段。
原則上,所有經過正規抗癲癇藥物治療后效果不滿意的患者,以及腦內發現有病變的患者,都應該請有經驗的神經外科醫生進行手術治療可能性的評估。
經過詳細檢查,能夠發現患者腦內有明確的癲癇發作起源病灶,而且病灶局限在可以手術切除的區域內,這樣的患者最適合外科手術治療,效果也最好。
許多腦內病灶可以引起癲癇,例如外傷(包括出生時的產傷)后遺留的腦內疤痕、先天的腦血管畸形或腦發育異常、腦內的寄生蟲等等,部分腦組織的代謝異常也可以是癲癇的起源。最新的磁共振掃描和PET等檢查可以看到這些異常病灶,如果腦電圖檢查發現這些可見病灶就是神經元異常興奮的起源,我們就可以考慮外科手術切除了。當然,首先要保證手術不會導致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
腦電圖檢查確定癲癇起源于大腦顳葉前內側的顳葉癲癇患者,也是外科手術治療的適應證。手術切除一側顳葉有病變的前內側通常不會導致明顯的神經功能缺失,但可以有效地終止癲癇發作,大約70%~90%的顳葉癲癇患者術后可以停用抗癲癇藥物。
對于腦內病變范圍廣泛難以確定的患者,如果藥物無法控制,也可以通過手術切斷導致癲癇大發作的某些腦內聯系纖維,減輕發作程度。
關鍵詞:手術治療 職業危害 防護
中圖分類號:R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03-0124-03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現代醫學理論和醫療技術不斷完善和提高,許多新方法、新技術、新藥物在臨床外科手術治療中的廣泛應用,使外科手術治療的范圍和疾病種類大大增加,給臨床外科手術治療的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同時也帶來各種挑戰。由于工作量明顯增加、工作節奏顯著加快,導致臨床外科手術醫師在長期施行手術治療時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干擾和影響外科手術治療的正常進行,成為臨床外科手術治療發展的制約因素。
1 外科手術治療職業危害的原因和影響
1.1 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地不斷加大,人們物質文化需求的愿望也隨之增加,健康問題已成為了一個大眾化的話題。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和我國法律法規的不健全,看病難、病難看的狀況,已成為我國社會的一種通病。患者及家屬在迫切愿望和良好用心的驅使下,對醫院、對外科手術醫師的工作提出更高更難的要求,而傳媒在報道個別醫療糾紛時不恰當的引導,致使目前醫患雙方之間的關系處于一種非常微妙的尷尬境地。面對這種狀況,我國尚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來對外科手術醫師的人身和權益加以保障和維護。在這種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外科手術醫師冒著極大的風險、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開展繁重的手術治療工作,勢必會造成身心的影響和損害。
1.2 不良工作環境的影響
外科手術醫師在施行手術治療時,要具備特殊的條件,在特殊的環境中進行,在工作中難免和一些化學消毒劑產生的揮發性氣體、物或其他特殊藥物在空氣中的彌散以及激光、射線、電刀等新手術器械在手術過程中燒灼組織產生的異常氣味相接觸,久而久之,不良空氣污染就對外科手術醫師的皮膚、粘膜甚至重要器官產生明顯刺激作用。有報道稱,化學消毒劑、物和其他藥物若在長期的接觸過程會中導致機體產生過敏、病變、癌變的作用。另外,新的需要電源帶動并可能產生電離輻射或危險射線的手術器械(如紫外線、X線、r射線、超聲波、微波)在手術治療過程中使用,也大大增加外科手術醫師接觸的機會,對皮膚、感覺器、神經系統、血液造血系統、免疫系統等重要器官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造成損害。
1.3 生物因素的不良影響
外科手術醫師在施行手術治療的過程中,由于工作需要往往會直接接觸到患者的體液、血液、膿液和其他分泌物,或由于手術中出現意外情況,需要緊急進行搶救以及手術操作不當而造成損傷,此時患者攜帶的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真菌、病毒等)就可能直接傳播擴散到外科手術醫師身上,造成不必要的感染。另外,在針對腫瘤病人,尤其是具有轉移特性的惡性腫瘤病人施行手術治療術時,沒有嚴格手術操作和執行無瘤技術,造成腫瘤細胞擴散而形成對外科手術醫師的影響。再者,有的患者故意隱瞞病情,外科手術醫師為了治病救人,搶救生命,在緊急情況下來不及對患者機體進行全面檢查,而手術室不具備隔離條件,手術醫師自身防護意識薄弱和防護措施不健全的情況下給患者施行手術治療而造成意外感染。
1.4 個體身心健康的影響
外科手術治療是一項細致而又繁重的腦力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的臨床工作,由于外科手術醫師在長期繁重的實際工作中,需要長時間站立,體力大大透支,加之工作時間不規律,飲食睡眠失調,極易使外科手術醫師在超強應激狀態下罹患消化性潰瘍、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肝膽疾病、心血管疾病、偏頭病、下肢靜脈曲張、內臟下垂等疾病,導致機體的健康每況日下,影響其生活質量。再者,由于外科手術醫師在工作時思想高度集中,精神過度緊張,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生活節律變化的誘導下,外科手術醫師的機體代謝和內分泌活動呈現不同程度的波動,導致心理緊張、焦慮、情緒波動等反應。久而久之使外科手術醫師的身心健康受到影響。
2 外科手術治療職業危害的防護
2.1 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
針對外科手術醫師所要承受來自于社會環境、自身因素的巨大身心壓力和目前緊張的醫患關系,從保護外科手術醫師的角度出發,通過立法,建立健全旨在保護外科手術醫師人身權益的法律法規,使外科手術醫師能在一個寬松而有保障的環境中全身心投入到對患者的疾病治療中,充分體現人民醫療為人民的服務宗旨。其次,在政策或法律的支持下,引入市場保障機制,利用商業機構(如保險公司)參與醫療機構的管理并接受民眾的監督,把外科手術醫師在工作中的高風險按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分化出去,減少外科手術醫師工作風險所產生的不利影響。另外,對現行醫療體制和管理模式進行有效地改革,強化外科手術醫師在臨床外科工作中的主導地位,提升其作用價值,轉變觀念,使外科手術醫師由被動承擔風險變為主動要求承擔風險,調動工作積極性,減少手術失誤帶來的不良影響。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媒體做正面引導,促使外科手術醫師綜合素質的提高,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讓患者及其家屬,乃至整個社會接納、認可、贊同醫療機構的衛生服務工作,構建新型良好的醫患關系,從根本上消除來自患者及其家屬對外科手術醫師造成的巨大心理壓力。
2.2 改善工作環境,消除不良影響
對外科手術醫師工作的環境應制定出嚴格的管理制度來進行管理,對易造成空氣污染的化學藥品由專人專管、定點存放、按時啟用,避免不必要的過度暴露。麻醉師在施行麻醉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好麻醉方法、準備好藥物、檢查器械用品,在麻醉和手術施行過程中,嚴密監控,減少藥物外漏。手術結束時,正確地整理器械用品,及時清除手術污物和易導致空氣污染的物品,消除空氣污染源。另外,科學合理地安排和布置容易產生電離輻射或射線的電器設備和手術器械,按照使用規程合理地選擇和使用,盡可能減少電離輻射或射線的產生,使用過程中強調自身防護,在特殊時期如妊娠期、患病期、體質衰弱時盡量不使用或遠離這些手術器械,減少電離輻射或射線對機體的影響。
2.3 加強個體防護,防止意外感染
外科手術醫師在施行手術治療前應詳細、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對可疑患者應做進一步的檢查化驗以明確診斷,對病原微生物檢查呈陽性的患者,術前要積極給予相應治療,并做好必要的術前準備,避免感染發生。同時,強調嚴格遵循手術治療的原則要求,動作要輕柔、精細、準確,做好術中必要的防護,避免手術操作不當引起意外損傷,或受患者分泌物的直接污染而造成感染。手術過程中懷疑感染者應及時進行相關檢查,使用抗生素等藥物殺滅病原微生物,或注射相關疫苗,防止意外感染的發生。
2.4 調整身心狀態,促進機體健康
外科手術醫師面對繁重工作和身心巨大壓力下,應注意自己身心健康的調整。平時要加強鍛煉,不斷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發生。生活中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保持充沛的體力和旺盛的精力,更好地應對繁重的工作。設法改善工作中過久站立和被動的強制,注意養成良好的操作姿勢和習慣。同時,外科手術醫師應加強自身修養,注重心理素質的培養和鍛煉,在面對急危重病人或頻繁的手術治療時,學會調節自身心理和情緒狀態,合理正確地疏導心理壓力,才能保持平穩的心態和良好的情緒。學習矯正職業性緊張心理和情緒波動,保持旺盛精力,精神集中,心情愉快,身心處于最佳狀態,才能發揮最好的工作效率。
總之,在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同時,外科手術醫師在施行手術治療過程中受到來自多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干擾和影響,為充分發揮和體現專業優勢和特長,更好地為廣大患者服務,構建一個和諧社會,外科手術醫師的身心健康狀況值得我們給予更多的關注.
參考文獻
[1] 張師前.護士的職業危害及預防[J].護士進修雜志,1994,9(8):8.
【關鍵詞】 大面積腦梗死; 標準大骨瓣減壓; 顳肌貼敷術
中圖分類號 R743.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3-0109-03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urgery of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The clinical data of 51 patients with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4 to December 2014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ll patients were given 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 and roofing of temporal muscle.They were followed up and were given prognostic scoring.Result:According to the GOS score,4 patients were excellent or good,15 patients were mild disabled,25 patients were severe disabled and 4 patients died after the operation.Conclusion: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 and roofing of temporal muscle is an important method in treating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Key words】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 Roofing of temporal muscl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Gucheng County,Gucheng 441700,China
大面積腦梗死占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較少部分,死亡率及致殘率較高[1]。較多此類患者需行外科手術治療,現將筆者所在醫院200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1例大面積腦梗死手術治療患者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4年1月-2014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51例大面積腦梗死手術治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1例,女20例,年齡36~75歲,平均65.2歲,全組患者均行顱腦CT或MRI確診并經手術證實,左側24例,右側27例。
1.2 臨床表現
無明顯誘因突發一側肢體麻木無力、運動功能障礙并進行性加重至偏癱者30例,言語不清或失語15例,意識障礙伴大小便失禁10例,發病至手術時間為8 h~4 d,平均30 h,術前一側瞳孔散大者8例。
1.3 影像學表現
經顱腦CT或MRI證實均為幕上大面積腦梗死,其中20例因病情變化復查顱腦CT示梗死范圍擴大、腦水腫加重,梗死范圍均波及2~3個腦葉,大腦中動脈供血區梗死者35例,伴大腦前動脈或大腦后動脈供血區梗死者16例。
1.4 手術方法
手術均采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術中嚴密監測生命體征,手術方式采用標準大骨瓣開顱,充分剪開硬腦膜,硬腦膜骨窗邊沿懸吊防止硬膜外血腫,顳肌貼敷于腦組織表面并將硬腦膜與顳肌蓬狀減張縫合,手術均于2 h內完成,估計術后短期不能清醒者行氣管切開。
1.5 GOS預后評分
5恢復良好:恢復正常生活,盡管有輕度缺陷;4輕度殘疾:殘疾但可獨立生活,能在保護下工作;3重度殘疾:清醒、殘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2植物生存:僅有最小反應(如隨著睡眠/清醒周期,眼睛能睜開);1死亡。
2 結果
所選患者均采用標準大骨瓣減壓并顳肌貼敷術,術后隨
訪6個月~2年,按GOS預后評分恢復良好4例,輕度殘疾15例,重度殘疾25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4例。其中死亡患者中,3例死于嚴重肺部感染,1例死于重度營養不良、多器官功能衰竭。
3 討論
目前國外學者將急性腦梗死范圍直徑在4.0 cm以上或梗死面積波及兩個腦葉以上的腦梗死稱為急性大面積腦梗死[2]。大腦中動脈供血區梗死最常見。大面積腦梗死往往起病急、病情危重,不及時正確處理會導致病情迅速惡化,嚴重者可導致死亡。患者臨床表現常為突發頭疼、惡心嘔吐、語言及肢體運動功能障礙伴不同程度意識障礙,少數患者可出現梗死后出血從而使病情更復雜、增加治療難度及影響預后。腦梗死患者臨床表現有時與腦出血相似,顱腦CT早期提示腦動脈區高密度影及6 h后提示腦組織低密度灶結合病史可基本明確診斷。
急性大面積腦梗死患者內科往往單純使用脫水藥物來降低顱內壓,采用內科保守治療方法治療腦水腫和顱內壓持續增高療效欠佳[3]。而且大劑量脫水藥物易引起水、電解質紊亂及腎功能損害導致腦水腫加重,故很多患者在內科治療效果不佳情況下采用外科手術治療。大面積腦梗死的患者接受部分顱骨切除術與單純內科治療相比,死亡率明顯減小[4]。大面積腦梗死患者診斷明確后,一旦錯過動靜脈溶栓時間,應盡早手術治療[5]。早期充分有效的手術減壓可降低大面積腦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并且是改善預后的關鍵[6]。目前,目前對于去骨瓣減壓治療大面積腦梗死的手術指征尚無統一意見。作者個人體會患者一旦出現下述情況應考慮積極手術治療:(1)經內科藥物保守治療患者意識水平下降、神經功能障礙進行性加重、顱內壓持續增高;(2)腦疝前期或已發生腦疝的患者;(3)顱腦CT或MRI影像學表現提示顱中線結構移位超過0.5 cm,腦室及環池明顯受壓。年齡因素并非手術絕對禁忌證,只要患者生命體征穩定,有手術指征者應盡早手術[7]。一旦患者出現腦疝后再手術則效果不佳,特別對于年輕患者,一旦確診應盡早手術,不需等到多種因素引起非手術不可的地步才考慮行減壓手術以防止小腦幕切跡疝。
目前大面積腦梗死的手術方法較多,有單純去大骨瓣減壓、去大骨瓣減壓+顳肌貼敷術、在去大骨瓣減壓基礎上并顳葉前部腦組織及梗死腦組織切除內減壓術。近年來筆者所在醫院主要采用去除標準大骨瓣減壓并顳肌貼敷腦組織表面+硬腦膜充分切開后與顳肌蓬狀減張縫合手術。術中骨瓣去除面積要足夠大、需直徑達12 cm以上才能達到充分減壓目的,該手術也避免了傳統手術方式因骨窗過小而誘發患者術后腦組織嵌頓在骨窗處的情況[8]。術中行顳肌與硬腦膜減張縫合的目的主要是防止皮下出血進入顱內從而引起腦血管痙攣影響腦組織血供。腦梗死患者外科手術目的是通過去除骨瓣及硬腦膜減張縫合充分減壓從而降低腦水腫所致顱高壓,防止腦疝形成從而進一步加重腦水腫形成顱內壓持續增高的惡性循環,使缺血半暗帶腦組織恢復血供改善腦功能,降低致死率及致殘率。減壓同時行顳肌貼敷主要目的是通過術后顳肌與腦皮質發生粘連產生小血管溝通形成缺血腦組織的側支循環,改善腦組織的血液供應,最大限度的改善腦功能。為保護顳肌血供,術中注意保護顳淺動脈主干及顳肌血供,手術分離顳肌與顱骨時切勿用電刀進行分離,應使用剝離子鈍銳性剝離。顳葉前部腦組織及梗塞腦組織切除術目前已不常用,目前尚無有效方法確定缺血壞死區與半暗區,缺血半暗區腦組織可在手術后血供改善而恢復正常神經功能。但有時顱內壓在常規外減壓效果不佳時迫不得已只能切除部分顳葉前部腦組織及梗死腦組織來降低顱高壓,本研究中有2例非優勢半球大面積腦梗死術中腦壓太高行部分顳葉前部腦組織及梗死腦組織切除。
外科手術術后常規給予充分的脫水藥物治療進一步控制顱高壓,長期應用脫水藥物應注意腎功能及水電解質平衡。注意控制血糖,高血糖可加重腦功能障礙。術后應適當控制血壓,慎用或不用抗凝藥物及溶栓治療以減少腦梗死并出血的發生率。術后還應常規應用相關藥物預防肺部感染及應激性消化道出血等術后并發癥。
手術的治療效果受多因素影響,如患者年齡、手術時機、圍手術期的腦保護及相關并發癥處理。外科手術治療使很多患者有了較好的預后,外科手術是大面積腦梗死治療的一個重要部分,基層醫院很多此類患者入院時多收住在神經內科,較多患者往往在出現腦疝、一側瞳孔散大后才轉入神經外科手術治療,此時才進行手術治療往往會影響患者預后。在外科手術及術后常規藥物治療的同時,還應注意患者的早期功能康復鍛煉從而讓患者神經功能障礙得到較好恢復。
參考文獻
[1]周良輔.現代神經外科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781-783.
[2]韓松,周曉平.急性大面積腦梗塞的外科治療[J].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8,5(2):108.
[3]朱縉偉,成力偉,葉碎,等.去骨瓣減壓加顳肌貼敷術治療大面積腦梗塞分析[J].浙江創傷外科,2011,16(6):802-803.
[4]王任直.尤曼斯神經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85-1186.
[5]高亞飛,常濤,楊彥龍,等.大骨瓣減壓術治療大面積腦梗塞的療效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5,14(4):338-341.
[6]蔡恩源,白志強,董玲,等.翼-顳聯合入路去骨瓣減壓術治療大面積腦梗死[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09,8(6):69-72.
[7]王玉寶,高寒,梁亮,等.急性大面積腦梗塞去骨瓣減壓手術指征及影響預后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4,9(3):212-213.
關鍵詞:痔;手術治療;微創
1975年Thomson提出肛墊下移說,認為痔是直腸下端的擴張靜脈平滑肌以及膠原纖維和弱性組織纖維組成的肛墊,是人體肛管的正常解剖結構,只有當其合并脫出(下移)、出血、疼痛不適等臨床癥狀時才稱為病,即痔病或癥狀性痔,這一理論被公認為是痔研究方向的突破性進展,目前該學說已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和支持。痔治療目的重在減輕、消除癥狀,解除痔的癥狀較改變痔體的大小更有意義[1]。盡管痔保守治療適用于大部分患者人群,但是仍有部分嚴重的患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近年來隨著微創理念的普及與患者對術后外觀的要求提高,痔的各種微創治療方法和術式應運而生。本文就痔的外科治療新技術及新器械的應用及進展進行綜述。
1 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
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由Longo于1998 年首先報道,這種技術是使用特制的吻合器在齒狀線以上2cm處將直腸粘膜及粘膜下層組織環形切除,再將直腸黏膜吻合,使脫垂的肛墊向上牽引懸吊,消除痔核脫垂的癥狀,同時切斷直腸上動靜脈的終末支,減少了痔核的供血量從而使痔核萎縮,因此解除了內痔的出血癥狀。此術式的主要特點是肛墊得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且沒有外部手術傷口,主要適用于反復發作出血的對非手術方法無效的Ⅱ度痔瘡以及Ⅲ或Ⅳ度痔瘡的治療。周錄平[2]研究報道稱痔的PPH術治療與傳統外剝內扎術療效相比具有明顯優勢,并且PPH手術的操作時間、術后創面愈合時間、住院治療總時間明顯短于傳統手術,同時手術不良反應也少于傳統外剝內扎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 STARR術
直腸下端黏膜切除術(Stapled transanal rectal resection,STARR)是近年來意大利學者Longo提出的新術式,主要用于直腸脫垂和直腸前突的治療,該術式同時使用兩把PPH吻合器,分別切除直腸中下端前壁及后壁冗長、脫垂的黏膜、黏膜下層及部分肌層組織[9],從而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直腸前突與合并的直腸粘膜脫垂。此術式在治療效果上與其他治療直腸前突的方法相比具有明顯優勢[10]。Marquis等[11]對50例女性痔患者行STARR術,平均手術時間為28 min,最普遍的術后早期并發癥是排便急迫感,術后1 w發病率為42%,劇烈疼痛為4%,急性失禁為6%,急性尿潴留為4%,沒有發生嚴重的直腸出血、直腸陰道瘺、肛周膿腫及術后死亡等并發癥[12-14]。Longo[15]對23例女性重度脫出性痔、直腸前突、直腸內套疊、直腸黏膜內脫垂、重度脫出性內痔患者行STARR術,術后療效較滿意,未出現嚴重疼痛、直腸陰道瘺、吻合口狹窄等并發癥。聶靜好等[16]采用STARR手術治療55例重度混合痔患者,患者術后均無狹窄或失禁、大出血、直腸陰道瘺、腸瘺等嚴重并發癥的出現。其中有16例患者出現肛緣水腫,12例患者出現墜脹感,均很快恢復,療效滿意。因此STARR手術作為一種繼PPH術后一種新的手術方式,其優點在于可以同時修復直腸內套疊和直腸前突,恢復直腸容積及順應性、直腸感覺閾值[17]等,且恢復快,并發癥少,但此術式目前在痔手術中的應用國內外報道并不多,遠期效果還值得進一步研究考證。
3 開環式微創痔吻合術(tissue-selecting therapy stapler,TST)
PPH術采用荷包縫合的方法,將痔上黏膜及黏膜下組織環形切除,不可避免地切除了正常的肛墊組織,造成不必要的損傷的同時還影響了靜脈回流,故術后出現疼痛、水腫等并發癥的幾率較高,由于采用的是環切,如果荷包縫合位置過低,在吻合釘的刺激下發生炎癥反應、瘢痕攣縮,還可能出現吻合口狹窄、里急后重等并發癥,為此,國內學者王業皇提出TST術并將此術應用于臨床。TST術結合傳統的分段齒形結扎術及PPH,手術操作步驟基本同PPH術,不同點在于改變了縫合方法,將痔上黏膜及黏膜下組織采用“點牽人”的方法拉入釘倉進行吻合切除。采用“斷流”、“懸吊”、“減積”的理論方法治療痔病,維系的精細功能[18]。王啟等[19]治療60例Ⅱ~Ⅳ期痔病患者,TST術針對痔病脫垂和出血癥狀的療效與PPH術、外剝內扎術無統計學差異。與外剝內扎術相比,TST術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及住院天數均縮短,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水腫、疼痛、排尿困難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不足之處為外痔部分仍需剝離切除處理,遠期療效有待觀察。張琦等[20]研究表明,與PPH術相比較,TST術顯著降低了術后吻合口狹窄的發生率。總之,TST術既吸收了中醫分段切除保留黏膜橋的長處,又保留了PPH術懸吊的優點,是傳統優勢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有益探索[21]。
4 超聲多普勒引導下痔動脈結扎術
Morinaga等[22]于1995年首次報道了利用帶有超聲多普勒探頭的直腸鏡結合超聲多普勒血流流量計進行的痔動脈結扎術。隨后各國相繼研發出了專門用于痔動脈結扎術的超聲多普勒診斷治療儀,從而迅速推動了這一新技術的普及。該術式是將超聲多普勒探頭放置于齒線上1~2 cm確定痔動脈位置,明確痔動脈位置后,在鏡小窗口部位,用2/0可吸收線,將痔動脈8字縫合,再將鏡進行旋轉,確定下一條痔動脈位置,直至鏡旋轉360°。在縫扎過程中,要確保縫線與齒狀線距離至少為0.5 cm,選取直腸黏膜較松弛部位,給予8字縫合,將直腸黏膜固定。改術式主要適用于對非手術治療效果不佳的出血明顯的伴或不伴脫垂的Ⅱ、Ⅲ、Ⅳ度痔患者。蔣守龍等[23]采用超聲多普勒引導下痔動脈結扎術治療10例出血性痔患者,其中便血癥狀消除者8例,臨床癥狀消除者2例,2例復發,其中1例患者通過鏡檢,仍然有內痔出血,另外1例患者經電子腸鏡檢查,診斷為潰瘍性直腸炎。毛國紅等[24]研究認為,超聲多普勒引導下痔動脈結扎術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總之超聲多普勒引導下實施痔動脈結扎術,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對患者術后身體的恢復具有促進作用,同時可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且同樣能夠取得理想的臨床療效[25] ,因此超聲多普勒引導在痔病的治療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5 超聲刀痔切除術
超聲刀是一種新型的切割和凝血裝置,采用超聲波作為動力源,可直接閉合5 mm以下血管,使用時超聲刀刀頭的溫度
6 Ligasure痔切除術
LigaSure是一種新型的血管閉合系統,可安全和永久閉合直徑
7 展望
隨著近年來痔病外科手術經驗的不斷積累,微創技術在痔病手術治療中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寬,痔病的手術方式也在不斷改進,探索一種既操作簡便、創傷較小、療效可靠、并發癥少,又能維護正常的肛管生理解剖結構的手術方式仍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陳虎,汪昱.淺談痔外科術式的演變[J].醫學綜述,2012,18(21):3626-3628.
[2]周錄平.PPH結合痔切除與開放式外剝內扎術治療痔瘡的療效比較[J].當代醫學,2014,20(18):109.
[3]張鵬軍,劉英虎,汪海泉,等.PPH與傳統手術方法治療環狀痔療效對比分析[C]//.田振國,韓寶.中國肛腸病研究心得集,北京:中t古籍出版社,2011:187-188.
[4]王曉峰.PPH術與外剝內扎術治療環狀混合痔臨床療效對比分析[J].臨床醫學,2014,34(12):85-86.
[5]洪益平.PPH與外剝內扎術治療環狀混合痔療效觀察[J].浙江創傷外科,2014,19(3):393-394.
[6]吳文宗,吳雙美,廖星明,等.兩種術式治療環狀混合痔的療效比較[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14,28(3):150-152.
[7]Lomanto D, Katara AN. Stapled haemorrhoidopexy forprolapsedhaemorrhoids short- and long-term experience[J].Asian J Surg,2007,30(1):29-33.
[8]Pasha JN,Austin GA,Keith RN,et al. Stapled hemorrhoidopexy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hemorrhoidectomy: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s[J].Dis Colon Rectum,2004,47(11):1837-1845.
[9]湯獻忠,李興謙,等.STARR手術治療排便障礙綜合征的臨床療效觀察[J].結直腸外科,2010,16(4):218.
[10]李哲.STARR手術治療直腸前突臨床觀察[J].濟寧醫學院學報,2008,31(2):159.
[11]Marquis P,De La Loge C,Dubois D,et 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quality fo life questionnire[J].Scand J Gastroenterol,2005(40):540-551.
[12]Reboa G,Gipponi M,Longorio M,et al.The impact of stapled trans-anal rectal resection on anoreet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ed defecation syndrome[J].Dis Colon Rectum,2009,52(9):1598-1604.
[13] Arroyo A,Gonzdlez-Arg en teFX,Garcia-Domingo M,et al.Prospective multicentre clinical trial of stapled transanal rectal resection for obstructive defecation syndrorae[J].Br J Surg,2008,95(12):1521-1527.
[14] Jyne DG,Sehwandner O,Stuto A.Stapled trans-anal rectal resection for obstructed defecation syndrome:one-year results of the European STARR Registry[J].Dis Colon Rectum,2009(52):1205-1212.
[15] Longo A.Obstructed defecation because of rectal athologies.Novel surgical treatment:stapled trans-anal rectal resection(STARR).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lorectal Disease Symposium[J].Fort Lsuder-dale FL,2008(6):7-11.
[16]聶靜好,沈家華,楊新慶.STARR術在重度混合痔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3,15(2):67-68.
[17]唐清珠,子樹明,顧成義.STARR手術治療出口梗阻型便秘214例的臨床分析[J].外科手術學雜志,2010,4(3):36.
[18]劉安文,陳小嵐,鄭凱.開環式微創痔上黏膜切除吻合術(TXT術)與Milligan-Morgan術治療痔病療效及術后并發癥對比[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9(11):36-40.
[19]王啟,陳會林,劉銚,等.選擇性痔上黏膜切除術治療混合痔60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5,21(1):54-55.
[20]張琦,屈景輝,楊向東.選擇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術治療內痔的臨床研究[J].結直腸外科,2012,18(2):86-89.
[21]王業皇.丁澤民學術思想與臨證經驗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社,2007: 100-104.
[22] Morinaga K,Hasuda K,Ikeda T. A novel therapy for internal hemorrhoids:ligation of the hemorrhoidal artery with a newly devisedinstrument (Moricorn)inonjunction with a doppler flowmeter[J].Am J Gastroenterol,1995,90(4): 610-613.
[23]蔣守龍,曹俊.多普勒引導下痔動脈結扎術治療出血性痔病[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3):264-265.
[24]毛國紅.多普勒超聲引導下痔動脈結扎術治療痔病臨床觀察[J].結直腸外科,2016,22(S1):77-78.
[25]黃兆健,劉長寶,胡萬樂.多普勒超聲引導下痔動脈結扎術治療痔病的應用研究[J].健康研究,2014,34(5):520-521+524.
[26]Abo-hashem AA,Sarhan A, Aly AM. Harmonic Scalpel compared with bipolar electro-cautery hemorrhoidectom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Int J Surg,2010,8(3):243-247.
[27]李著,孫堅,畢勝,等.超聲刀痔切除術治療重度脫垂性混合痔的臨床研究[J].臨床軍醫雜志,2012,40(5):1038-1039.
[28]粟軍,張志勇,何鵬云,等.超聲刀痔切除術與外剝內扎術治療混合痔的療效對比[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5,8(2):177-178.
[29]李毅,吳堅,李文忠等. 超聲刀加皮橋縫合治療重度脫垂性混合痔療效觀察[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4,11(3):127-128.
[30]Shrestha S,Pradhan GB, Shrestha R, et al. Stapled haemorrhoidec-tomy in 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grade III and IV haemorrhoids[J].Nepal Med Coll J,2014,16(1):72-74.
[31]Maloku H, Gashi Z,Lazovic R, et al. Laser Hemorrhoidoplasty Procedure vs Open Surgical Hemorrhoidectomy: a Trial Comparing 2 Treatments for Hemorrhoids of Third and Fourth Degree[J]. ActaInform Med,2014,22(6):365-367.
[32]Athanasiou A, Karles D,Michalinos A, et al. Doppler-guided hemorrhoidal artery ligation and rectoanal repair modific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grade III and grade IV hemorrhoids: one-year follow-up[J]. Am Surg,2014,80(12):1279-1280.
[33]Chiappa A,Zbar AP, Bertani E,et al. The Ligasure vessel sealer inliver resection: a pilot study[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7,54(80):2353-2357.
[34]Eroglu A,Turkyilmaz A, Aydin Y,et al. The use of the LigasureVessel Sealing System in esophageal cancer surgery [J].Ann Thorac Surg,2007,84(6):2076.
[35]Sayfan J,Becker A.Koltun L. Sutureless closed hemorrhoidectomy:anew technique[J].Ann Surg,2001,234(1):21.
[36]Palazzo FF, Francis DL, Clifton MA. Randomized clinical trail of Ligasure versus open hemorrhoidectomy[J].Br J Surg,2002,89(2).
[37]R秀坤,華揚,秦海,等. Ligasure 血管閉合術在痔治療中的應用觀察[J].山東醫藥,2011,51(42):89-90.
中圖分類號:R364.2+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6-033-01
肝膽管結石是我國常見的膽道疾病,其病情復雜,治療困難。肝膽管結石發病原因為膽汁淤積、膽道蛔蟲、膽道感染,其他病因包括先天性異常,如先天性膽管囊性擴張,膽胰管合流異常,合并膽管、血管變異者。后天性者除蛔蟲感染外。還包括源于肝外膽管結石的“移入”、堆積及繼發于損傷性膽管狹窄、不恰當的膽腸吻合或吻合口狹窄者。修水縣第一人民醫院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外科手術治療肝膽管結石268例。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收集修水縣第一人民醫院經手術治療復雜性肝膽管結石病患者268例,其中男性89例,女性179例,男女比例l:2,年齡14―82歲,平均年齡43.8歲。臨床表現:腹痛252例(94.%),寒戰、發熱180例(67.1%),黃疸132例(49.2%)。1.2既往膽道手術史268例中82例有1~4次膽道手術史(30%),其中1次手術史者50例,2次手術史者24例3次及3次以上手術史者8例。既往術式包括:膽囊切除和(或)膽總管切開取石,膽腸內引流術(Rou)【一en―Y膽管空腸吻合),左肝外葉切除等。
1.3結石分型
II型結石165例,IIIa型結石64例,IIIb型結石31例。IIIc型結石8例。
1.4手術方式
根據肝內膽管結石的數量及分布范圍、膽道狹窄的部位和程度、肝臟的病理改變、肝功能狀態及患者的全身狀況,制定針對性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并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法。具體手術方式:1)膽囊切除+經膽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126例(47%)。2)左肝外葉切除+膽管外引流82例(30.5%),其中72例為“T”管引流,10例為U形管引流;3)左肝外葉切除+內引流36例(13.4%),其中32例膽管空腸Rou)【一en―Y吻合,4例間置空腸膽管十二指腸吻合;(4)左半肝切除8例(3.0%),其中6例采用外引流,2例為內引流;5)右半肝切除4例(1.5%);6)尾狀葉切除l例(0.37%);7)6例左肝外葉+右肝部分切除(V或Ⅵ段,2.2%)。8)肝實質切開取石+膽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5例(1.8%)。
2結果
2.1術后臨床癥狀、膽道殘余結石
手術效果良好,237例臨床癥狀消失,手術優良率88.4%。術后隨訪l~3年,經門診B超或CT復查,發現肝膽管殘余結石30例,殘石率為11.2%。術后經T管瘺道膽道鏡取石。或經內鏡十二指腸開取石,治愈12例。
2.2術后并發癥
本組46例術后出現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17.1%,其中膽漏21例(7.8%),膈下膿腫7例(2.6%),急性膽管炎8例(3.0%),膽道出血3(1.1%),肺部感染5例(1.9%)。圍術期死亡1例(0.37%),死亡因:肝功能衰竭并膽道出血。
【關鍵詞】 老年人;肺癌;肺切除術
作者單位:454550河南省沁陽市人民醫院胸外科
目前肺癌的治療原則是以手術為主的多學科綜合治療模式。60歲以上老年肺癌患者臨床較多見,因其生理或病理因素的影響,如多數患者有長期吸煙史或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感染及其他合并癥等,心、肺功能代償能力較差,加之手術創傷及術后疼痛對患者呼吸功能的影響較大,易出現肺不張,繼而引起肺部感染及其他并發癥,從而增加圍手術期的風險。筆者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間手術治療223例60歲以上肺癌病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對其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23例,其中男167例,女56例;平均年齡67.2歲,60~69歲170例,70~79歲51例,80歲以上2例。
1.2 臨床表現 本組221例表現為咳嗽、痰中帶血、胸痛、胸悶等呼吸道癥狀及發熱癥狀;2例表現為四肢關節疼痛、肌無力、杵狀指等肺外表現。
1.3 輔助檢查 本組經X線胸片或胸部CT掃描,均顯示肺部占位性病變和(或)縱隔淋巴結腫大影。其中經纖支鏡刷檢或活檢確診106例,占47.5%,痰中找到癌細胞9例,占8.5%。所有患者術前行肺功能檢查。其中最大通氣量(MVV)占預計值>50%87例,40%~49%122例,40%以下14例,最低33.7%;肺活量(VC)占預計值>50%93例,40%~49%115例,40%以下15例,最低35.9%;第1秒用力呼氣量(FVE1)占預計值>50%65例,40%~49%137例,40%以下21例,最低32.4%,大多數都為低肺功能狀態。
1.4 術前準備 本組223例中26例出現發熱、肺部干濕音或哮鳴音,經解痙、霧化及抗生素治療7 d左右,癥狀緩解后手術。12例合并有冠心病史,43例合并有高血壓病史,2例合并有糖尿病史,均給予相關治療,待病情穩定后手術。術前27例行誘導化療。
1.5 手術及術后處理措施 本組經積極術前準備,均行手術治療及常規淋巴結清掃,其中左全肺切除6例(2.7%),右全肺切除2例(0.9%),肺葉切除195例(87.4%),支氣管袖狀切除8例(3.6%),雙袖1例(0.4%),肺段切除2例(0.9%),肺楔形切除9例(4.0%)。全部切緣均陰性。術后加強抗感染及支持治療,第2天常規α-糜蛋白酶加生理鹽水霧化吸入,2次/d,共5 d,以稀釋、濕化痰液。對支氣管痙攣者,應用地塞米松、氨茶堿等解痙治療,對呼吸道分泌物多、濃稠且咳嗽無力的患者,可經鼻導管吸痰或氣管鏡吸痰。
2 結果
2.1 本組術后病理 鱗癌120例,占53.8%;腺癌87例,占39.0%;小細胞肺癌8例,占3.6%;腺鱗癌7例,占3.1%;轉移性透明細胞癌1例,占0.4%。
2.2 轉歸 本組術后死亡1例,死亡率0.4%。該例為右全肺切除,術日因呼吸功能不全行呼吸機輔助呼吸,出現肺水腫,呼吸衰竭死亡。出現其他并發癥130例,占58.3%。其中竇性心動過速38例,占17.0%,多見于術后第2天,經心律平治療痊愈;房顫25例,占11.2%,多見于手術當日,經西地蘭治療痊愈;房早8例,占3.6%;高血壓17例,占7.6%,經硝酸甘油或心痛定治療后血壓平穩;痰多致呼吸道不暢低氧血癥37例,術后第2天多見,其中23例(10.3%)經鼻導管給氧或面罩給氧,鼓勵患者多咳嗽排痰后,血氧恢復正常;14例(6.3%)經纖支鏡吸痰后,血氧恢復正常;肺部感染2例(0.9%),肺不張1例(0.4%),Ⅲ度漏氣1例(0.4%),均經保守治療痊愈。
3 討論
老年肺癌患者經積極術前準備,嚴密的術后監護,積極的術后并發癥的處理,其手術治療是安全的。若無絕對手術禁忌證,可行根治性手術治療。本組除1例死亡,占0.4%。其余均痊愈出院。
3.1 加強對老年肺癌患者術前準備及正確評估非常重要 ①在合并心臟病的患者中,全身麻醉和手術創傷都會加重循環負擔,加重原有癥狀和增加并發癥的發生。所以治療期間的嚴密監護,采取積極保護措施,使心腦血管并發癥的危險性降至最低;②認真做好術前肺功能評估,對伴有肺功能低下者行肺切除術后可發生急性或慢性呼吸衰竭,嚴重時導致死亡。所以術前要正確評估患者的肺功能,根據肺功能情況采用合理的手術方式,可減少并發癥,提高手術安全性[1];③加強患者營養及體力狀態;④控制呼吸道感染,改善肺功能,必要時痰細菌培養,再據此應用抗生素治療;吸煙者術前1周戒煙,這有利于減少呼吸道分泌物及肺部并發癥。均能提高手術耐受。
3.2 手術方式的選擇 肺癌的外科治療原則是最大限度清除腫瘤組織和最大限度地保護正常肺組織,因此行區域淋巴結清掃實屬必要[2]。一般根據術前肺功能情況選擇手術方式:當最大通氣量(MVV)占預計值>50%,第1秒用力呼氣量(FVE1)占預計值>50%時可行全肺切除術,本組8例,占3.6%;MVV占預計值40%~49%,FVE1占預計值40%~49%時可行肺葉切除術,本組195例,占87.4%;MVV占預計值40%、FVE1占預計值40%以下可行肺段或肺腫瘤楔形切除術。當最大肺功能和肺活量占預計值在35%以下時,可在胸腔鏡輔助下手術,減少組織損傷,減少肺功能損失。對III期患者可先1~2個療程誘導化療,有望腫瘤縮小,減少肺組織切除范圍,降低肺功能損失,必要時術后再給予2~4個療程化療,疑有腫瘤殘存亦可行術后放療[3]。
3.3 術后管理 老年人肺癌術后發生呼吸衰竭是造成死亡的最大威脅,本組死亡的1例為術后呼吸衰竭。因此開胸術后呼吸道管理最為重要。筆者的經驗是術后常規入住ICU病房,進行心臟、血壓、呼吸、動脈血氧飽和度的監測。術后持續低流量給氧。術后第2天常規α-糜蛋白酶加生理鹽水霧化吸入,2次/d,共5 d,以稀釋、濕化痰液。應用地塞米松、氨茶堿等解痙治療;術后造成呼吸道不暢、肺不張、低氧血癥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多,濃稠且咳嗽無力,所以應多鼓勵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時纖支鏡吸痰或氣管切開吸痰,可有效預防和治療肺不張,尤其是支氣管成形術病例,保證吻合口通暢是關鍵[4]。本組14例使用氣管鏡吸痰治療成功。本組4例行氣管切開吸痰成功。疑有呼吸衰竭患者應早期果斷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切忌等待觀望。術后心血管并發癥多在術后3 d內發生。本組竇性心動過速38例,多見于在術后第2天,經心律平治療痊愈;房顫25例,多見于手術當日,經西地蘭治療痊愈;高血壓17例,經硝酸甘油或心痛定治療后血壓降至正常[5]。綜上所述,筆者體會到,對于60歲以上老年人肺癌,尤其是合并癥多、肺功能低下者,經積極治療相關合并癥及做好充分的手術前準備,手術治療是安全的;加強圍手術期管理可以預防或減少術后并發癥,降低死亡率。
參 考 文 獻
[1] 李建秋,徐志飛,孫耀昌,等.老年肺癌患者的外科治療.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2009,09:109-110.
[2] 范國華,涂仲凡,黃杰,等.老年肺癌47例外科治療分析.臨床外科雜志,2003,S1:37-38.
[3] 黃日太,曹子昂,鄭家豪,等.60例ⅢB期和Ⅳ期肺癌的外科治療.腫瘤防治雜志,2003,05:55-56.
[關鍵詞] 中央回區;腦膜瘤;顯微外科手術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5(b)-0087-03
Microsurgical in Treatment of Meningiomas in Central Gyrus Region
CHEN Hui-xi,LIANG Xin-qiang,JIANG Guang-yuan,SONG Xing-zhi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Nanxishan Hospital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Guilin ,Guangxi Province,541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surgical methods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meningiomas in central gyrus regio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52 cases of meningiomas in central gyrus region from 2008-2013. Results SimpsonⅠ,Ⅱ,and Ⅲ grade removal was achieved in 30,19 and 3 respectively.None of the patients died. Preoperative dysfunction was improved in 41 cases, no functional improvement in 2 cases, additional dysfunction in 9 cases. 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 to 36 months, and there was no recurred case. Conclusio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meningiomas in central gyrus region should be in good function under the premise of protection and achieve SimpsonⅠgrade removal. Careful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and skillful microsurgical technique, the protection of the central cortex brain, maintain the venous return unobstructed, the correct processing sagittal sinus are the keys to 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therapeutic effect in meningiomas in central gyrus region.
[Key words] The central gyrus region; Meningiomas; Microsurgery
中央回區是腦膜瘤的好發部位,包括矢狀竇中1/3的竇旁,鐮旁,竇鐮旁腦膜瘤和位于中央前回、后回的凸面腦膜瘤。該區域有支配軀體運動、感覺的中央前、后回,還有引流至上矢狀竇的中央溝靜脈、Trolard靜脈。腦膜瘤生長緩慢,發現時以較大體積,加上血供豐富,手術可能損傷大腦皮層或影響了靜脈回流,故而手術風險較大,可能導致嚴重的并發癥。該研究收集了該科2008―2013年顯微手術治療的5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討論怎么樣在保護中央回區功能的基礎上爭取全切腫瘤,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2013年共52例,其中男18例,女34例。年齡30~76歲,平均52.6歲。病程0.5~62個月,平均12.3個月。
1.2 臨床表現
不同程度的頭痛、頭暈35例,對側肢體乏力18例,癲癇6例,感覺障礙10例,局部頭皮突出腫物1例。
1.3 影像學檢查
全組病例均行CT、MRI檢查。頭顱CT掃描顯示中央回區等、低密度灶。MRI檢查腫瘤直徑3~7 cm,增強顯示腫瘤呈明顯均勻強化。其中大腦凸面12例,大腦鐮旁16例,矢狀竇和竇鐮旁24例。中央回區前23例,中央回區后18例,中央前后回均受累11例。
1.4 治療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顯微外科微創技術切除腫瘤。①患者取仰臥位,頭抬高10~15°,頸部輕度屈曲。②定位采用CT、 MRI結合確定腫瘤的位置,采用術前mark后CT掃描能更加精確地定位,根據中央溝的體表定位確定中央溝的位置,根據腫瘤和中央溝的位置關系設計切口,采用馬蹄形切口,使腫瘤位于切口的中心,骨瓣足夠暴露腫瘤前后極。跟據腫瘤為竇旁、鐮旁、鐮竇旁、凸面設計為中線上、中線旁和跨中線切口。③打開骨瓣,妥善止血,剪開硬膜時注意保護回流靜脈。采用瘤內分塊切除的方法,先縮小腫瘤體積充分減壓后再尋找腫瘤的邊界,仔細分流腫瘤包膜和正常腦組織的蛛網膜,避免牽拉腦組織,電灼明確進入腫瘤的血管,切除腫瘤。④術前3D-CTV檢查可清楚顯示矢狀竇的情況,對手術如何處理矢狀竇有計劃,對于累及上矢狀竇的腫瘤,先處理矢狀竇外腫瘤,再處理受累的矢狀竇。⑤對于凸面和矢狀竇旁腫瘤累及凸面硬膜和鐮旁腫瘤累及大腦鐮,切除受侵犯硬膜和大腦鐮后使用筋膜或人工硬膜修補缺損。⑥對于有顱骨受累及者,根據侵犯程度使用高速磨鉆磨除受累骨質或直接使用鈦板修補。
2 結果
2.1 切除程度
Simpson Ⅰ級切除30例,Ⅱ切除19例,Ⅲ級切除3例。
2.2 病理結果
纖維細胞型16例,內皮型12例,混合型13例,血管型6例,砂粒型5例。
2.3 手術并發癥和隨訪
該組無手術死亡病例。隨訪3~36個月,平均12個月,未見腫瘤復發。術前運動障礙18例,13例術后逐步恢復至正常,2例運動障礙無變化,3例加重(術后2周~1月恢復至術前,6個月后逐步恢復至正常);5例原有癲癇消失,1例發作明顯減少,后服藥可控制;10例感覺障礙術后消失。新增癲癇1例,后服藥可控制,1年后停藥;新增對側肢體偏癱8例,3個月后逐步恢復至正常。
3 討論
中央回區也稱皮質中央區,是指矢狀竇中1/3及額頂回區域,該部位腦膜瘤供血來自頸內、外動脈,血供豐富。腦膜瘤與中央溝靜脈、Trolard靜脈關系密切。腫瘤壓迫、推擠皮質和周圍血管,瘤周常伴腦組織水腫。在手術過程中,開顱和切除腫瘤均可能引起大出血,且容易損傷腦皮質和引流靜脈而引起對側肢體偏癱和感覺障礙,而損傷矢狀竇或矢狀竇形成血栓,可能造成嚴重的腦水腫和靜脈性腦梗塞。術中處理好矢狀竇,保護好中央溝、中央溝前后引流靜脈及重要腦皮質是手術成功的關鍵[1]。
3.1 術前評估
術前完善的CT、MRI等影像學檢查能提供腫瘤的部位、形狀、大小、邊界、瘤周水腫情況及與周圍腦組織、矢狀竇、大腦鐮、中央溝靜脈等的關系。該組矢狀竇旁病例術前均行3D-CTV檢查,我們認為術前3D-CTV檢查可清晰的顯示腦膜瘤瘤體、和腫瘤相關的引流靜脈及矢狀竇,可旋轉3D圖像,從不同的角度觀察。3D-CTV相對于MRV和DSA,可更方便、直觀的判斷矢狀竇旁腦膜瘤與矢狀竇及腫瘤周邊靜脈的關系,對于矢狀竇旁腦膜瘤術前行3D-CTV檢查,可為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幫助[2]。術前判斷矢狀竇是否受累,矢狀竇是否通暢,腫瘤與引流靜脈的關系,對于制定手術方案,安全切除腫瘤至關重要。
3.2 選擇入路和注意事項
針對中央回區腦膜瘤的不同類型,選擇合理的手術切口,為最大限度地保護功能區皮質創造條件,皮骨瓣的大小既要足以暴露腫瘤及其附著處,又能顯示腫瘤的供血及引流靜脈;既要避免盲目追求微創而影響鏡下的直視操作,又要防止骨瓣過大的無效暴露[3]。 ①對于凸面腦膜瘤,根據腫瘤的位置和中央回區的位置,切口及骨瓣可稍避開功能區,從非功能區方向開始切除腫瘤,減少對功能區的牽拉。②對竇旁、鐮旁腦膜瘤,采用中線旁稍過中線切口,以便暴露矢狀竇,方便矢狀竇的處理。③對大腦鐮雙側生長的腫瘤,采用跨中線切口,切口及骨瓣的主體在腫瘤較大的一側,對側約2~3 cm。打開骨瓣的過程中需注意硬膜和骨瓣的粘連,部分腫瘤和硬膜及骨瓣粘連緊密,開顱過程中會出現大量出血,需充分備血或使用自體血回收回輸,使用剝離子仔細剝離硬腦膜和骨瓣的粘連,特別是矢狀竇和骨瓣的粘連。如剪開硬腦膜需翻向矢狀竇方向,要注意引流靜脈的保護,避免翻開硬膜時撕裂引流靜脈。對于瘤體較大且大部分瘤體深埋在腦組織內的腫瘤,硬膜切口不能過大,可在據中線2 cm切開硬膜,以免功能區腦組織膨出受損[4]。
3.3 切除腫瘤
中央回區腦膜瘤切除重要的是功能區皮層的保護和引流靜脈的保護,熟練的顯微外科技術至關重要。在顯微鏡下沿腫瘤包膜與正常腦組織及蛛網膜間隙分離腫瘤,盡量避免損傷鄰近的腦組織和軟腦膜,采用囊內,分塊切除的方法,燒灼腫瘤的包膜使之縮小,由淺入深,在靠近腫瘤側電凝后切斷進入腫瘤的供血血管,盡量避免牽拉正常腦組織,使手術損傷減少到最低的程度[5]。
根據腫瘤和功能區的關系,選擇不同的方向開始切除。①腫瘤位于功能區偏前方,從腫瘤前部開始切除,處理腫瘤后界時盡量避免牽拉功能區。②腫瘤位于功能區偏后方,從腫瘤后部開始切除,處理腫瘤前界時盡量避免牽拉功能區。③功能區位于腫瘤下方,由淺入深沿蛛網膜間隙進行分離,使用濕棉片墊于腫瘤和蛛網膜之間,以便腫瘤的剝離和腦組織的保護。部分腫瘤瘤周水腫嚴重,皮層供血多,腫瘤和腦軟膜粘連緊密,甚至融合,可瘤內切除腫瘤大部分,重視保護功能區皮層和血管,粘連嚴重的殘留腫瘤可再仔細分離或燒灼處理。
中央回區腦膜瘤和引流靜脈特別是中央溝靜脈關系密切,術中任何環節的損傷都有可能引起嚴重的腦水腫和靜脈性出血,導致對側肢體偏癱和感覺障礙。對于在中央溝靜脈前方或后方的腫瘤,采用先沿腫瘤和中央溝靜脈交界處剪開蛛網膜,將靜脈和腫瘤分離開,并使用濕棉片保護,避免干燥。如腫瘤和中央溝靜脈在剪開蛛網膜后仍難以分離,不必強求腫瘤全切,可殘留少部分腫瘤,使用低功率電凝適當燒灼。對于中央溝靜脈騎跨腫瘤的病例,采用分別從中央溝靜脈前方和后方分塊切除腫瘤,減小腫瘤體積后,血管張力下降后,再仔細分離中央溝靜脈。體積較大腫瘤切除后,靜脈血流速度明顯減慢,容易導致血栓形成[6]。此時,可在引流靜脈下放置適當明膠海綿,可使引流靜脈保持一定的張力,避免其迅速松弛導致靜脈回流障礙[7]。
3.4 矢狀竇的處理
術前3D-CTV檢查可清楚顯示矢狀竇的情況,對手術如何處理矢狀竇有計劃, 矢狀竇如術前檢查顯示通暢,手術必須確保矢狀竇仍然通暢。對于受累的矢狀竇大致分三種:①對腫瘤僅累及矢狀竇外壁,竇內無腫瘤侵犯病例,切除腫瘤后,可用低功率雙極電凝電灼殘余腫瘤和竇壁,防止術后復發[8]。②對于腫瘤侵犯矢狀竇壁全層,部分侵入矢狀竇,矢狀竇仍有部分通暢的病例,先切除矢狀竇外腫瘤,在切除受累的竇壁和竇內的腫瘤,邊切除邊縫合,使用明膠海綿和棉片壓迫止血,可準備自體筋膜或人工腦膜修補矢狀竇壁缺損,保持矢狀竇通暢。該組有兩例切除腫瘤后有矢狀竇壁破損,使用人工腦膜進行修補,術后未出現并發癥。③對于術前檢查已發現矢狀竇已完全閉塞,術中可將該段矢狀竇和腫瘤一并切除,切緣兩側的矢狀竇進行縫扎。該組有兩例術前3D-CTV檢查提示矢狀竇完全閉塞,周圍側支循環良好,切除腫瘤及受累的矢狀竇,未做血管重建,術后未出現手術并發癥。目前對于浸潤矢狀竇的腦膜瘤的處理仍存在爭議。有文獻報道有50%的靜脈操作會導致遲發性血栓形成,使用人工血管者的血栓發生率更高。有學者建議對浸潤矢狀竇的腦膜瘤,切除腫瘤后予弱電流電灼矢狀竇壁殘留腫瘤,術后行放射性治療,也可取得良好的效果[9]。
總之,仔細的術前評估,熟練的顯微外科技術,注意中央區皮層腦組織的保護,維持靜脈回流的通暢,正確的處理矢狀竇是降低中央回區腦膜瘤手術并發癥、提高治療效果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文斌,馮康,胥文德.皮質中央區竇鐮旁腦膜瘤顯微手術治療32例效果分析[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4,37(5):57-60.
[2] 施煒,王羽,張宇,等.3D-CT靜脈造影對矢狀竇旁腦膜瘤的術前評估[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0(26):919-921.
[3] 李愛民,夏永本,劉希光,等.中央回區腦膜瘤的顯微外科治療[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9(8):731-733.
[4] 劉壽堂,李連,韋紅恩,等.中央區矢狀竇旁腦膜瘤的顯微手術治療[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8(6):541-543.
[5] 李定君,游潮,蔡博文,等.巨大腦膜瘤顯微手術治療[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5,5(11):923-924.
[6] Raza SM,Gallia GL,Brem H,et al.Perioperative and long-termoutcomes from the management of parasagittal meningiomas invading the superior sagittal sinus[J].Neurosurgery,2010,67(4):885-893.
[7] 蘇杰,嚴暢,陳偉強,等.顯微手術治療皮質中央區矢狀竇旁腦膜瘤-附28例報道[J].解剖與臨床,2011,16(3):224-226.
[8] 張吉云,李敏,楊云振,等.顯微手術治療皮質中央區腦膜瘤18例效果[J].寧夏醫學雜志,2013,35(12):1205-1206.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326例,其中男175例,女151例,年齡20個月~75歲,平均43.5歲。高峰年齡為30~48歲,約占52.3%,病程12 d~3年,平均6個月。
1.2臨床癥狀高顱壓癥狀為主要的首發癥狀,以頭痛為主要癥狀290例,伴惡心嘔吐228例,癲癇發作108例,出現表情淡漠、智力減退、癡呆等精神癥狀82例,不完全偏癱73例,視物模糊38例。
1.3影像學資料本組所有患者術前均行CT檢查:經CT平掃,顯示低密度病灶142例,等密度病灶98例,混雜密度病灶62例,高密度病灶24例;注射造影劑后顯示有不同程度強化216例,無強化110例。MRI顯示膠質瘤表現形態多樣,可為實性或囊性也可為囊實性,在T1加權像顯示病灶呈低信號或混雜信號,在T2加權像顯示病灶呈等信號或高信號,囊變81例;注射對比劑后腫瘤實質部分可見不均勻強化。腫瘤主要累及額葉者132例,顳葉93例,頂葉76例,枕葉25例,有些較大膠質瘤累及二葉(二葉指額顳,額頂,頂枕,顳頂,顳枕等)或三葉(三葉指額顳頂!顳頂枕等)。
1.4手術方法均在顯微鏡下手術。根據CT或MRI影像學資料顯示的腫瘤位置,采用冠狀入路,經翼點或擴大翼點入路,旁正中等入路術,術前用甘露醇降低腦壓, 在顯微鏡下沿腫瘤邊界水腫帶分離切除,盡可能做到顯微鏡下全切除。非功能區的腫瘤可適當放寬切除范圍,切除腫塊及周邊水腫腦組織,對于功能區的腫瘤,應仔細辨認腫瘤組織與腦組織,嚴格限制在腫瘤邊緣進行切除。對分界不清的較大腫瘤,先行瘤內切除,內減壓后,再輕輕提起瘤壁,沿周邊膠質增生帶分塊切除,以減輕創傷。對某些血供豐富的腫瘤如果先行瘤內切除,則會出血較多,宜先在瘤周將供瘤血管電凝切斷后再嘗試瘤內分塊切除。
2結果
本組326例,術中全切254例,占75%,大部分切除72例,占25%,出院時恢復良好239例,好轉51例,偏癱36例,無例死亡。217例患者隨訪6個月~2年均生存,27例患者復發再次行手術治療,術后效果良好,86例患者已恢復正常
工作生活。
3討論
3.1腦膠質瘤屬于顱內惡性腫瘤,是顱內腫瘤最常見的類型,占顱內腫瘤的33.3%~58.9%,平均43.5%[3]盡管行手術與輔放療與化療等綜合治療措施,膠質細胞瘤的預后仍然很差[4]。
3.2制定合理的手術方案在術前,需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患者的體質,年齡,部位,大小和范圍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手術入路最好經正常腦溝入路。選擇距離病變最近的非功能區,無或少血管區,經腦溝入路,松解腦溝表面的蛛網膜后,通過自然的腦溝間隙,利用腦溝的自然深度和長度,可提供一條距離“最近”的顯露腫瘤的自然通道,邊電凝邊進入。
3.3顯微外科手術切除的優點①神經功能保護良好;②手術顯微鏡良好的照明和放大; ③擴大了手術治療的適應證,突破了許多“”,原不能用手術切除的重要功能區和丘腦、腦干的膠質瘤也能進行手術切除并取得了一定療效。
3.4顯微手術切除技巧膠質瘤特別是低級膠質瘤手術治療的目的是盡可能清除全部腫瘤細胞,同時不造成新的神經功能損害。臨床研究表明,根據腫瘤細胞動力學理論,切除的腫瘤越徹底,術后綜合治療效果越好[7-8] 。大部分膠質瘤組織與腦組織無明顯分界,所以在手術顯微鏡下手術顯得非常重要,在手術顯微鏡下操作則較容易將腫瘤作全切除。要是腫瘤位于深部或功能區時,應由腫瘤中心向周邊切除,或行腫瘤部分切除,盡量不要損傷正常腦組織。對于位于重要功能區的腫瘤手術切除并非禁忌證,只要精細地嚴格按腫瘤邊界切除,就可能避免永久性的功能損害。對位于大血管處的腫瘤,更應小心,不能一味追求全部切除而造成術后重殘或死亡。切除腫瘤的同時重視保護腫瘤周圍正常腦組織和遠端腦組織的血供是極為重要的,這需要顯微外科器械,輔助設備與術者精湛技術的完美結合[9] 。
3.5幕上膠質瘤顯微外科切除注意事項① 術前影像學檢查可以結合臨床進行定性診斷,但應注意與腦梗死,畸胎瘤,皮樣囊腫及病毒性腦炎等鑒別。腦室系統膠質瘤應與室管膜瘤,脈絡叢狀瘤等鑒別[10];②術前檢查(CT和MRI),建議均行增強掃描,明確腫瘤的位置,大小和邊界,依據影像學資料確定腫瘤的體表投影,精確設計手術入路。要避免正常組織損傷;③開顱前0.5 h首先使用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靜脈滴注,可以將膠質瘤周圍水腫減輕;④明確重要功能區位置以及與腫瘤的關系,術中應小心操作,避免損傷重要功能區,必要時重要功能區邊緣的腫瘤可不予以切除;⑤術前影像學惡性程度分級,臨床操作比較困難,馬軍等引入計算機輔助診斷,制作的貝葉斯網絡系統,正確率高達86.7%。對術前把握手術范圍和方式的選擇,提供參考。對手術中指導切除部位和范圍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3.6術后綜合治療 外科手術僅僅是治療工作的開始,還必須根據腫瘤生物學,細胞動力學,放射治療學,藥物學和免疫學等多學科的有關知識,分階段應用放射治療和化療等多種方法進行綜合治療,才能獲得較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1陳明振.腦腫瘤顯微手術的進展.中華顯微外科雜志,1999,22(2):85-86.
2周良輔.顯微外科在神經外科的應用進展和展望.中華顯微外科雜志,1998,21(3):161-162.
3Perezca,Brady LW.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radiation oncology.Philadelphia:Lippincott Raven,1998:800-810.
4孫建軍,王振宇.惡性腦膠質瘤的局部治療進展.中華醫學雜志,2005,85(20):1438-1439.
5Salcman M.Thesurgicalmanagementofglioma...IR Tindal GT,Cooper PR,Barrow DL eds practice of neurosurgery.Baltim oR:Williams and Wilkins,1996,651-654.
6Azizi SA,Miyam oto C. Principlesof treatment of m alignant gliomas in adultsanoverview.Neurovirol,1998,4(2):204-216.
7Rostomily RC,BergeMS, Keles GE. Radical surgery in the managemengt of low grade and high gade gliomas in YungWKA(ed):clinical neurology intern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ch,cerebral gliomas series,London Bailliere Tindall,1996,345-369.
8蘇科,易石堅,向征.顯微手術治療腦膠質瘤的優勢分析.醫藥產業資訊,2006,3(12):34-35.
關鍵詞:甲狀腺腺瘤 手術 療效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01-01
甲狀腺腫瘤是頸部最常見的腫瘤,良性多見,惡性較少,少數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大部分甲狀腺腺瘤可根據病史、體格檢查、檢驗(T3、T4、TSH)及超聲波檢查等進行分析可做出明確診斷[1]。有些病例尚需借助核素掃描、CT、MRI、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等做出術前診斷,再根據手術中探查、大體標本肉眼觀察及冰凍病理檢查做出診斷,其中,術后病理診斷為最終診斷[2]。對于甲狀腺腺瘤患者,目前均主張用手術治療。回顧性分析從2006 年7 月~ 2010 年7月手術治療甲狀腺腺瘤42例,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院于2006 年7 月~ 2010 年7月間共收治手術治療甲狀腺疾病患者42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男女發病比例為1∶1.2,患者年齡在16~63 歲之間,平均年齡55 歲。
1.2 各甲狀腺病癥構成。42例經手術后病例確診的甲狀腺患者的病癥構成如下:23例患者為結節性甲狀腺腫( 54.76%),9例患者為甲狀腺腺瘤( 21.42%),4例患者為橋本病( 9.52%),2例患者為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 5.96%),1例為甲狀腺癌( 2.38%),3例為其他病癥( 7.14%)。以上病癥情況看出,患病最多者為結節性甲狀腺腫,居第二位的為甲狀腺腺瘤,甲狀腺癌次之。
1.2 手術方式。取頸前低位順皮紋方向之弧形切口,一般不橫斷肌層,上下充分切開頸白線即可得到良好的顯露。采取以腫瘤為中心的甲狀腺次全切除,根據腫瘤大小、位置、數量確定切除范圍。以切除腺瘤及其周圍1cm 以上正常腺體為原則,切除方式如下:①腺瘤位于上極時切除包括腺瘤在內的上部腺體,保留正常下極腺體。本組采用該術式共12 例。②腺瘤位于下極時則切除包括腺瘤在內的下部腺體,保留正常的上極腺體。本組采用該術式共10 例。③腺瘤位于腺體中部,作包括腺瘤在內的中部及下極腺體切除,保留上極正常腺體(上極顯露較困難,保留上極可簡便手術)。本組采用該術式共13 例。④腺體太大,正常腺體僅為一層膜狀組織或一側腺葉為多發腺瘤時行一側腺葉的全切除,本組采用該術式共7例,手術時間1~2h,術中出血量< 200mL。術后24h 拔引流管,3d 停靜脈給藥,患者能進流質飲食并能下床自由活動,術后病理均確診為甲狀腺腺瘤或伴有囊性病變。
1.3 術后甲狀腺素替代治療及內分泌治療。42例患者手術后有2例( 4.76%) 患者進行了替代治療,有3例(7.14%) 患者進行內分泌治療4例( 9.52%)。治療方法為患者通過口服途徑每天服用左旋甲狀腺素片( 優甲樂) 100 μg,然后根據患者血液中的T3、T4及TSH 含量對藥量進行調整。甲狀腺良性病癥患者手術之后如果出現甲狀腺功能低下癥狀時即進行替代治療,給患者補充甲狀腺素,保持患者血液中T3、T4及TSH的水平正常;甲狀腺癌患者手術后應進行內分泌治療嗎,保持血清中T3、T4 處于正常,TSH 的范圍應保持在1.0 mmol。
2 結果
本組患者術后無聲音嘶啞,無術后出血。切口感染1例,經適當處理,全部治愈。術后病理診斷:濾泡狀腺瘤9例,狀囊性瘤6例,術后隨訪1~5年無一例復發。
3 討論
甲狀腺腺瘤可發生任何年齡,多發于40歲以上女性,甲狀腺腺瘤病程緩慢,有的在數年以上,多數為單發,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邊界清楚,質地較周圍甲狀腺硬,與周圍組織無粘連,無壓痛,可隨吞咽上下移動。多無任何不適癥狀,腫瘤直徑一般在數厘米,巨大者少見。甲狀腺核素顯像表現為“冷結節”,有少數患者因瘤內出血瘤體會突然增大,伴脹痛;有些腫塊會逐漸吸收而縮小;有些可發生囊性變[3]。病史較長者,往往因鈣化而使瘤體堅硬;有些可發展為功能性腺瘤,而引起甲狀腺功能亢進。部分甲狀腺瘤可發生癌變,癌變率為10 %左右。 甲狀腺瘤一旦確診應早期手術切除,手術是甲狀腺腺瘤治療的最有效方法,目前,臨床采用的甲狀腺瘤手術多采用單發腺瘤和一側腺葉多發腺瘤行側腺葉切除術;雙側多發腺瘤行雙側腺葉大部切除或病變嚴重側行腺葉切除術,病變較輕側行腺葉大部切除;并做冰凍切片,若病理報告為癌,可根據病理類型及有無淋巴結轉移決定術式[4]。若病理一時不能做出診斷而又不能排除癌時,應行患側腺葉+ 峽部切除,待石蠟病理切片報告后做相應處理。
總之,甲狀腺腺瘤是外科常見的良性腫瘤,外科手術是徹底治療的唯一手段。甲狀腺瘤摘除術和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手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后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忠友,楊效東.甲狀腺腺瘤553例診治分析[J].重慶醫學,2001,30(4):375
[2] 王險峰,陳明財.甲狀腺次全切除術47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0,1(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