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臨床康復護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寧夏石嘴山市第二人民醫院 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 753099
【摘 要】目的:針對順產后產婦的臨床康復護理對策及其效果進行探究。方法:抽取我院在2013 年6 月至2014 年8 月分娩的104 例產婦,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2 例。其中觀察組采取臨床康復護理,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比較兩組產婦實行護理后的臨床效果。結果:觀察組的住院時間以及產程時間和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84.62%,觀察組為98.08%,差異明顯(P<0.05)。結論:對順產后產婦行臨床康復護理,能夠提升臨床護理質量,促進產婦能夠早日康復。
關鍵詞 順產;產婦;臨床康復護理
醫護人員主張具有順產指證的部分產婦行順產分娩術。然后針對產婦給予臨床康復護理[1]。本文對產婦分別進行常規護理與臨床康復護理,現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3 年6 月到2014 年8 月在本院分娩的所有產婦中,隨機抽取104 例產婦作為臨床護理觀察對象,根據住院病房的單雙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2 例,年齡23 至30 歲, 平均年齡(26.37±1.13)歲,體重59 至81kg,平均體重(70.1±5.9)kg。2 組產婦在年齡、體重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具備可比性。1.2 護理方法
(1)對照組:對照組產婦給予常規護理措施。對產婦進行心理護理;叮囑產婦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指導產婦對新生兒行母乳喂養。
(2)實驗組:密切觀察產婦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一旦發現任何異常情況,護理人員要及時告知醫師,并實行相應的臨床措施;有針對性地實行心理護理。順產后產婦身體虛弱,護理人員要叮囑家屬及時給產婦補充營養;叮囑產婦順產后及時繼續哺乳喂養;采取科學的臨床對策預防順產后并發癥的出現。觀察兩組產婦的產程時間、住院治療時間和護理滿意程度。
1.3 觀察指標
利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程度問卷調查表,滿分100 分,非常滿意:90 至100 分,較為滿意:80 至90 分,一般滿意:60 至70 分,不滿意60 分以下。
1.4 統計學意義
所有數據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的住院治療時間以及產程時間對比
兩組產婦在進行護理后,觀察組的住院時間和產程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8.08%,對照組為84.62%,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
3 討論
順產也被稱為自然分娩,符合產婦的愛美要求,有利于保證產婦與胎兒的生命健康;能夠減少由于剖宮產造成的感染、腸損傷、大量出血等并發癥[2]。
順產后,產婦身體消耗偏大,身體虛弱,護理人員要對產婦進行臨床康復護理。由于情緒波動較大,對產婦子宮收縮產生嚴重的影響,可能會造成產婦的子宮出血等,故而要對產婦進行必要的心理護理,緩解產婦的緊張、抑郁心理;和產婦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確定其心理變化特征,對產婦進行心理護理,結合產婦的不同心理特征和臨床表現,制定符合產婦的心理護理方案,緩解產婦的心理壓力;叮囑產婦要進行母乳喂養,在哺乳喂養前,護理人員要對產婦進行相應的哺乳指導,刺激乳腺分泌,促進產婦子宮功能的及早恢復;護理人員要為產婦營造一個舒適、安靜、安全的護理環境;叮囑家屬盡量少探視;叮囑產婦多攝入高蛋白、高營養且易消化的食物;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嬰兒護理,提高產婦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的住院時間與產程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觀察組產婦護理滿意度為98.08%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62%,P<0.05。這兩項研究結果和相關醫學文獻報道相符。綜上,對順產后產婦進行臨床康復護理,提高護理質量,促進產婦的及早康復。
參考文獻
1 方法
1.1 心里護理 是康復護理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腦卒中常突然發病、病情危重,且伴有偏癱、失語、二便失禁。患者在心理毫無準備的情況遭受沉重的打擊,生活不能自理,會產生恐懼、悲觀、焦慮、憂郁等心理變化,多表現為悲觀失望,情緒低落,對治療及生活喪失信心,有的患者表現為焦慮不安,易激惹,反應強烈。針對患者的心理特點,我們要溝通患者關系,主動熱情開導患者,關心患者,幫助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困難,獲得患者的信任,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在對患者病情有所恢復時要不斷鼓勵患者,使其以堅強的信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接受康復鍛煉。
1.2 良肢位預防關節攣縮、變形 在急性期尤其是軟癱期就應注意使患者保持正確的。①仰臥位:患者上肢外展外旋、患側肩關節下方墊一枕頭,肘關節伸展,掌心向上,手中可放一紗布或其他物品,使拇指與其他四指分開,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一小紗袋,防止髖關節外展、外旋,足底與床尾放一硬枕,使足處于中立位,防止踝關節屈。②健側臥位:胸前放一枕頭,使患肩前伸,前臂伸值,腕、指關節放于枕上。患側下肢髖、膝關節屈伸,膝關節下放軟枕,足背與小腿垂直。③換側臥位:患肩前伸,肩關節屈曲,肘關節伸展,前臂旋后,腕關節背伸,手指伸展,患側下肢伸展,膝關節輕度屈曲,踝關節保持角。
1.3 進行肢體活動 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即可進行,①被動活動,主要作用是促進患肢血液循環,維持關節活動度,預防關節攣縮,減輕肌肉痙攣,預防肌肉萎縮,包括患肢各關節各方向的被動活動,順序為先大關節,后小關節,活動幅度由大到小。②主動活動,當患者恢復部分主動運動能力時,可指導患者進行主動的關節活動度鍛煉,以提高對患肢進行的控制力,原則是由簡單到復雜,由高級到低級,并可利用健肢帶動患肢運動。③床上功能訓練:如翻身、移動、坐起、橋式運動、坐位軀干平衡訓練等。
1.4 日常生活活動(ADL)訓練 當患者肌肉和肌張力有一定恢復時,就可以進行日常生活活動(ADL)訓練,如練習穿脫衣服,洗臉、刷牙、梳頭、進食,鼓勵患者盡可能去做,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以提高患者生活自理程度。
1.5 家庭康復指導 通過此次發病,幫助患者認識到不正確生活方式的危害。如煙酒、高鹽高脂飲食,給予患者出院后的飲食指導,并向患者家屬解釋康復鍛煉的重要性,指導患者及家屬在家庭中繼續進行康復訓練,以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盡量回歸社會。
2 體會
依照護理程序對偏癱患者給予階段性護理及針對性康復指導,能最大限度恢復運動功能,減少并發癥,并改善腦卒中預后起重要作用。偏癱患者有著特殊的心理特點和不良心理反應,因此心理護理對患者非常重要,通過心理護理可以消除患者不良心理,使其能正確認識自身疾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能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堅持康復鍛煉,最大程度減輕傷殘程度。
偏癱后經常變動可以預防褥瘡和關節畸形。正確的可以預防偏癱肢體出現肩關節半脫位,肢體禁攣,踝內翻,足下垂等并發癥,利用肢體功能康復。在偏癱早期被動運動可以預防關節變形和肌肉萎縮。偏癱的致殘并不會是偏癱本身所致,很多是因為肌肉萎縮、關節僵硬、攣縮畸形所致。
有報道患側肢體的運動訓練可以促進代償功能,一方面改變中樞神經功能,使運動產生代償性改變,也就是使原來與現在這種運動無關的肌肉建立新的反射,以協助完成運動。另一方面使正常的肌纖維增粗,以代償損傷部位的功能。
康復治療不僅可以促進大腦皮層運動區的“運動定型”的完成,在運動過程中訓練協調性,而且肌肉與關節的運動反過來又向中樞神經系統提供大量本體運動和皮膚感覺的沖動輸入,發揮易化作用。康復護理還能有效防止廢用綜合征的發生。系統化康復護理能夠在早期給予全面系統的康復及功能鍛煉指導,增加患者及家屬的認識,避免了康復鍛煉的盲目性,可有效改善肢體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 腦卒中; 神經內科護理; 康復護理
Clinical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the Nursing of Cerebral Apoplexy/WAN Bao-zhen,LIU Yan-wei,XU Xue-me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1):060-063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the nursing of stroke patients.Method:A total of 86 cases of stroke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Febr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time,4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nursing care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total efficiency of care,limb movement function score,independent living ability score,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7.67%,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95.35%,the control group were 76.74%,72.09%,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Stroke; Neurology nursing;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irst-author’s address: Hexian Memorial Hospital in Panyu Distrct of Guangzhou City,Guangzhou 5114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1.017
X卒中屬于腦血管的多發病,高發人群為中老年,其具有發病急、病程延長、病情多變、致死率高、致殘率高等特點,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有著較大的威脅[1-2]。因此,給予腦卒中患者全面而有效的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3-4]。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及飲食習慣的改變,腦卒中患者越來越年輕化,而在醫療水平相對發達的今天,腦卒中患者的致死率也得到了較好地控制[5-6]。目前,臨床上對于腦卒中患者的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但即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其生活質量也無法得到提高[7]。所以,在對腦卒中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加入全面而細致的護理,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疾病痊愈有著關鍵的作用[8]。神經內科護理是對腦卒中患者常用的護理方式,但從以往的研究中可知,神經內科護理對恢復患者的神經功能效果并不理想,而康復護理的加入,能使患者得到更貼心、更全面的護理,使患者生活質量得以更顯著地提高[9]。本研究中,給予43例實施神經內科護理干預的腦卒中患者加入康復護理,在護理總有效率、患肢運動功能評分、自主生活能力評分、護理滿意度上均取得了較好的成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86例腦卒中患者作為此次的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參與此次研究的86例患者,均經過本院的CT檢查或MRI檢查確診為腦卒中,也均符合第四屆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標準;以上患者均為初發患者;均表現為肢體功能有不同程度的障礙;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并同意參與此次的研究。將其按入院時間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3例患者。觀察組患者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45~75歲,平均(54.58±3.69)歲;病程為1~5年,平均(3.21±1.02)年;其中,左側偏癱21例,右側偏癱2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4例,女19例;年齡45~75歲,平均(54.48±3.59)歲;病程為1~5年,平均(3.11±1.12)年;其中,左側偏癱23例,右側偏癱20例。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程、偏癱部位),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的神經內科護理干預,主要內容包括:(1)健康宣教;(2)日常護理;(3)體征監測;(4)用藥護理;(5)飲食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入康復護理干預,主要內容包括:(1)心理護理,因腦卒中在臨床上屬于高危疾病,治療過程較為緩慢,因此醫護人員需在患者入院時就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交談,詳細告知其疾病的具體情況,增加患者的信心,提高其治療的依從性,建立好良好的醫患關系,耐心傾聽患者的問題,為其答疑解惑,消除患者內心的恐懼、驚慌等不良情緒[10]。(2)并發癥護理,腦卒中病程延長,治療較為緩慢,容易出現較多的并發癥,醫護人員應該針對每一位不同的患者進行不同的護理,首先應保持患者的呼吸道暢通,防止出現因呼吸道阻塞而窒息等情況,每日記錄患者的尿量及顏色,導尿管是否暢通,每日對患者的局部進行按摩護理,告知患者家屬要按時幫助患者進行翻身,防止壓瘡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11]。(3)肢體護理,在腦卒中患者的整個護理過程中,肢體運動的康復護理是最為重要的,在給予患者患肢進行按摩(每天按摩患肢3次,30 min/次),待患者可下床進行小范圍的活動時,對肢體進行系統性的訓練,如坐、站、伸、曲等姿勢動作,再通過電生理刺激等物理療法來提高患者的肢體感官功能。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患肢運動功能評分(應用Fugl-Meyer來對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肢體運動能力越協調)[12]、自主生活能力評分(用Barthel指數來對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自主生活的能力越強)[13]、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表進行評分,滿分為100分,9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80~60分為一般滿意,60分以下為不滿意,于患者出院前1 d進行填寫)。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療效判斷標準 經過護理,病殘評定等級為0級,神經功能評分降低至91%以上為顯效;病殘評定等級為1~3級呈進步狀態,神經功能評分降低至18%~45%以內為有效;病殘評定等級在4級以上,神經功能評分的降低幅度低于18%為無效[10-11]。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x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為97.67%,對照組為76.7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護理前后患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肢運動功能評分優于對照組(P
2.3 兩組護理前后自主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自主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自主生活能力評分優于對照組(P
2.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5.35%,對照組為72.0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在凡事講究效率的今天,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而腦卒中患者也呈現出了年輕化趨勢,腦卒中患者不僅需要長時間的治療,還需要其家屬的長期陪伴,因此腦卒中對患者及其家庭均帶來了較為深遠的影響[14-15]。使用康復護理干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得到提高,并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增加肢體康復訓練,使患者的病程得到縮短,痛苦程度也能得到有效減輕,促進患者康復的同時,盡可能多地恢復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并使其再次融入社會[16-17]。在本研究中,使用了康復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為97.67%,而僅使用了神經內科護理干預的對照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為76.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給予腦卒中患者在神經內科護理的基礎上加入康復護理,能夠顯著提升護理總有效率,神經功能得到恢復,減少了肢體癱瘓等情況,患者護理滿意度高,治療依從性也得以提高,對疾病的痊愈有著促進作用,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文娟,孫利華.兩種鋪床法在神經內科患者中的應用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64-65.
[2]劉桂玲.神經內科護理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21):91-92.
[3]薛立景,楊淑霞,楊潔,等.康復護理在肘管綜合癥病人中的應用[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2(10):92-93.
[4]閏青,雄鷹,耿燕,等.三級康復體系中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雜志,2011,12(5):24-26.
[5]王延琳.奧巴哈系統護理模式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影響臨床研究[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19(2):140-141.
[6]袁越,季紅,趙軍燕,等.運用現代環境護理理論管理病房環境的效果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9):673-675.
[7]劉亞瓊.心理護理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7,30(1):148-149.
[8]藍小燕.早期康復訓練對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住院時間及康復效果觀察[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6,29(9):1324-1325.
[9]朱玫.急性腦梗死動脈血管內再通治療臨床應用現狀與展望[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6,29(5):724-725.
[10]鄧志英,閆濤.血栓通輔助治療老年腦卒中后認知障礙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2017,38(1):26-27.
[11]羅瑋,劉玲.加味滌痰湯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輕度認知障礙臨床觀察[J].陜西中醫,2016,37(2):149-154.
[12]楊保華,韋永勝.血栓通注射液治療高齡缺血性腦卒中對患者顱內動脈血流動力學影響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2015,44(11):1526-1527.
[13]趙毅,賈小誼,寧金民,等.血栓通對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J].西部中醫藥,2013,26(7):17-19.
[14]張志蘭,侯寶國,孫金華,等.益腎化痰湯聯合針刺治療對腦卒中患者語言功能及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J].陜西中醫,2017,38(1):10-11.
[15]孫曉峰,劉兢,李雪青.“四沖穴”陰中隱陽法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失語36例[J].陜西中醫,2015,36(7):917-918.
[16]林潤,陳錦秀,馮木蘭,等.腦卒中失語癥患者生活質量量表漢化及信效度測評[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4):349-351.
[17]胡雪艷,張通,劉麗旭,等.不同頻率重復經顱磁刺激對腦卒中后非流暢性失語的影響及其血氧水平依賴-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表現[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8):587-591.
[18]閆金輝,吳曉華,楊桂染,等.通竅活絡化痰逐瘀湯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及其機制研究[J].山東中醫雜志,2015,35(7):501-503.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腦卒中偏癱;臨床價值
腦卒中是老年人常見的疾病之一,發病率較高,患者一旦患病,極易引發運動障礙或殘疾,嚴重情況下可能致死[1]。目前臨床上治療水平正在顯著提升,但是由于缺乏高效的康復護理措施常常會引發多種問題,所以,本文將早期康復護理方法引入治療和護理過程中,臨床效果較好。現將研究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2例腦卒中患者,將其均分為兩組,觀察組中男20例,女21例,平均年齡為(70.3±3.6)歲,對照組中男22例,女19例,平均年齡為(69.8±3.2)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了署研究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對照組 常規檢查患者的身體,對其身體多項功能指標進行記錄,留意患者的心理狀況,采取病房內觀察方法,運用將血壓藥物降低管著的血壓,同時使用藥物降低血糖,控制并指導患者進行正確飲食,然后對其進行適當的按摩等。
1.2.2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生活能力護理以及運動功能護理。①心理護理:由于腦卒中偏癱患者患病后常常會出現肢體偏癱。活動受限、活動障礙等問題,同時還會引發反應遲緩問題,所以對這類患者必須進行心理疏導。耐心的溝通和交流,運用一定的溝通技巧緩解并消除其不安、恐懼和緊張等情緒,及時觀察患者的心理變化,盡量開導患者,告知患者治療的成功案例,鼓勵其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②生活能力護理:指導患者穿脫衣物、就餐事項等。首先,穿衣服時應先穿患側,脫衣服時先脫健側。此外,鼓勵患者自主擰瓶蓋,洗臉、刷牙,幫助患者進行套圈、投球、搭積木等活動,每日進行兩次活動練習,每次練習時間為30min。此外,指導患者利用健側的手與上肢自主翻身和上下床活動。③運動功能護理:指導并幫助患者擺好仰臥位、健側臥位等正確的。選取仰臥位后需要略微向上抬患者的肩膀,確保上臂外旋外展,伸展好肘和腕,五指分開,盡量置于枕頭上。同時,另骨盆和髖稍微前挺,確保大腿能夠向內夾緊,將墊物置于患者患側的大腿外下方,降低略下肢外旋的發生率。微微墊起膝關節,足尖向上,盡量向內微屈,為避免一種臥位后患者身體麻木可以定時更換。如果采取健側臥位,應該在胸前放一個枕頭,肩部前伸,伸直腕部和肘部,切不可垂腕,患側腿盡量屈曲。盡量2 h變換一次。
1.3評定標準[2]
1.3.1 ADL 評分 設定工具性生活能力量表、軀體生活自理量表等 14方面內容,每方面4分,統計其評分,分值為14分就表明生活能力完全正常,分值越高,生活能力越差,最高分為54 分。
1.3.2運動能力評分 設置運動能力 Fugl-Meyer 量表,分值設定為0~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運動功能越好。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9.0軟件本次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為單位,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取χ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x±s)形式表示,計量資料組間對比采用t值檢驗,若P
2 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前后的ADL評分 護理前兩組ADL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兩組組內護理前后的差異均顯著(P
2.2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共發生2例并發癥,主要為1例肌肉萎縮,1例肌體腫脹,發生率為4.88%,對照組并發癥共8例,發生率為19.51%,主要為3例關節活動受限、3例肌體腫脹、2例肌肉萎縮,兩組比較,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χ2=4.100,P
2.3對比兩組患者的運動能力評分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運動能力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兩組組內護理前后的差異顯著(P
3 討論
腦卒中,又稱腦血管意外,是老年人常見的疾病之一,由多種誘發因素導致患病,患者患病后腦內動脈可能會出現閉塞、狹窄或者破裂現象,進而引發急性腦血液循環障礙[3]。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4],腦卒中患者的殘疾率接近75%左右,常規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隨著治療水平的不斷提升治療效果較好,盡管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感,但是對其致殘情況的影響相對較差,為了有效降低致殘率,本文將早期康復護理引入護理過程中,結合以常規護理方法最終發現護理效果較好。所謂早期康復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的功能恢復為護理目標的護理方法,具體的護理措施包括心理護理、運動功能護理以及生活能力護理等[5]。具體的措施包括簡單的肢體活動、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通過這些護理措施旨在幫助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和活動訓練,幫助患者逐漸恢復其行動能力和生活能力,最終緩解并消除患者的運行功能障礙。這種護理方法需要長期進行,只有不斷堅持訓練和練習才能盡量提高綜合護理效果。鄭阿娟等[6]的研究內容顯示,該方法貫穿于整個臨床護理過程,可以全面的對患者進行運動指導,不僅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病癥,還能夠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這與本文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經護理后的ADL評分和運動能力評分與護理前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兩種護理方法的護理效果均較好。而觀察組護理后的ADL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而運動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這說明觀察組的早期康復護理方法效果更佳。就并發癥發生率而言,觀察組為4.88%,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9.51%,可見觀察組的方法并發癥更少。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后護理效果較好,并發癥較少,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周紅艷,張少茹,盧丹丹,等.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功能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8):1674-1675.
[2]王清芬,張佩霞.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5(4):269-270.
[3]喻艷.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月刊,2012,22(9):3254-3254.
[4]歐劍凡,鄭劍聰,李繼香,等.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長治醫學院學報,2013,27(4):304-306.
關鍵詞:康復護理;腦卒中;神經內科;臨床療效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其發病率呈現逐年遞增趨勢,主要由于腦血管出現粥樣動脈硬化導致血液流通不暢引起相應功能障礙,患者發病前可能出現頭暈、主訴頭痛等,且腦卒中疾病致殘率較高,患者發病后需接受較長時間治療。而針對此種情況,護士應積極評估患者疾病治療進展、判斷其身心狀態,結合機體表現與患者需求等因素綜合制定早期康復護理計劃,可有效提高患者預后療效[1-2]。本文探討對腦卒中患者提供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臨床療效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于2014年2月~2016年8月收治的100例腦卒中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將其劃分為對照組50例與干預組50例,對照組包括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齡范圍在35~69歲,平均為(51.5±4.8)歲,病程2~6年,平均為(4.1±0.5)年,機體左側偏癱為32例、右側偏癱為18例;干預組包括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齡38~72歲,平均為(55.8±5.6)歲,病程3~8年,平均為(5.5±1.0)年,左側偏癱30例、右側為20例。納入標準[3]:所有患者臨床表現、經影像學相關檢查結果確診為腦卒中;本次研究已取得所有患者同意;需排除存在其他樂夭⒎⒅⒌幕頰擼排除存在精神異常表現的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康復護理 對照組患者接受臨床常規護理服務,包括及時遵醫囑為患者用藥,常規溶栓治療、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及時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表現,重點監測血壓,及時使用降壓藥控制病情,以及神經營養藥物等。常規降顱壓,做好并發癥預防措施,與家屬積極溝通,安撫其內心緊張情緒,提供較好治療環境,做好生活護理,進行皮膚清潔等,與患者積極溝通,做好出院指導工作。干預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提供早期康復護理,包括:①做好心理護理服務,積極與患者溝通,評估其內心不良情緒表現,根據不同性格患者采用針對性溝通方式,為患者講解腦卒中疾病病理、疾病進展、康復護理要點、預后等知識,及時解釋治療現狀,促進護患關系,建立基礎信任,緩解患者內心焦慮狀態,提高治療信心。②護士應及時詢問患者需求,并及時滿足,腦卒中患者大多存在一定程度后遺癥表現,因此在患者病情好轉后應早期提供康復干預,做好并發癥預防措施,日常治療期間積極觀察患者體征變化,關注呼吸表現,給予吸痰護理。觀察各種引流管情況,記錄機體出入量,及時協助患者做床上被動肢體活動,建立翻身卡,定時協助患者翻身,預防壓瘡發生[4]。③積極按摩患者肢體,采用理療包括電刺激、穴位按摩等方法促進肢體感覺,日常休息時將患者肢體擺放在功能位置,每日協助患者做肢體鍛煉活動,應注意適度原則;首先幫助患者練習床上坐起、逐漸向離床活動過渡。囑咐家屬積極陪伴患者共同進行訓練,積極完成訓練內容,做好出院指導工作,告知家庭護理要點,定期電話隨訪,提供健康宣教措施,囑咐患者定期來院復查,堅持肢體運動鍛煉。
1.3觀察指標 判斷患者臨床療效[5],指標包括顯效:患者經干預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有效:上述評分減少程度>40%;一般:減少>20%;無效:評分減少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總結臨床療效,對照組患者臨床有效率為86%,干預組為98%,干預組治療效果較好,P
3 討論
因腦卒中患者多伴隨相關神經功能異常表現,因此早期提供康復護理十分必要,腦卒中發病后,由于病情突然發作且較重,大多患者伴隨偏癱、吞咽障礙等表現,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質量,患者自理能力受到限制,往往伴隨嚴重心理焦慮表現,且長期治療對家庭造成一定的經濟負擔,因此提供早期康復護理,加強心理與運動能力干預后患者臨床療效較好。
本次研究得出結果為,對干預組患者在常規腦卒中疾病治療與護理服務基礎上增加早期康復護理措施,對照組患者臨床有效率為86%,干預組為98%,干預組治療效果較好。得出結論稱,早期康復護理可有效幫助患者恢復相關肢體功能,提高其自我照顧能力及生活質量情況。而王玉紅、劉冰之等學者經研究表示[6],對腦卒中患者提供早期康復護理服務,對照組有效率為78.57%,康復護理組有效率為92.85%,證實本次研究結果,兩組結論存在相符之處。
綜上所述,針對腦卒中患者早期提供康復護理及肢體鍛煉措施,包括做好心理干預、健康宣教、病情觀察、提供肢體按摩、康復指導,同時做好用藥等基礎護理,大部分患者治療配合度較好,提高臨床療效,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通過加強治療過程中的心理干預,患者心理焦慮情緒改善較好。
參考文獻:
[1]洪顯釵,舒美春,留盈盈,等.集束化護理對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及生存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5,18(8):950-953.
[2]張翠娣,魯劍萍,黃芳,等.中醫養生理論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康復效果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6):1445-1446.
[3]趙生鳳,陳玲莉,周紅麗,等.多形式綜合訓練在老年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護理與康復,2014,13(6):592-593.
[4]金曉瓊,陳欣瓊,林斯,等.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4):373-375.
【關鍵詞】 腦梗死;偏癱;早期;康復護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8.166
腦梗死指由于腦供血障礙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而發生壞死、軟化形成梗死的腦血管疾病, 突然起病, 致殘率高。患者承受著病痛折磨和生活的不便, 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也增加了家庭及社會的壓力、負擔。現對本院收治的67例腦梗死偏癱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2月本院收治的腦梗死偏癱患者67例, 其中男39例, 女28例, 年齡41~82歲, 平均年齡61歲。左側肢體偏癱29例, 右側肢體偏癱38例。
1. 2 入選標準 ①均經頭顱CT、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證實患者系初次患腦梗死。②全部病例偏癱診斷明確。③神志清楚, 生命體征平穩, 可以配合護士進行康復訓練。④參照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1]。
1. 3 早期康復訓練
1. 3. 1 床邊訓練
1. 3. 1. 1 良肢位設計 良肢位設計可有效抑制痙攣模式、預防肩關節半脫位、早期誘發分離運動。①仰臥位:患者仰臥, 面部轉向患側, 胸椎伸展, 患側肩關節及臀部下方各墊一枕頭, 防止肩關節后沉、髖關節屈曲外展。上肢肘關節伸展置于枕上, 腕關節背伸, 手指伸展。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一楔形墊, 防止髖關節外展、外旋。②患側臥位:患側肩胛帶向前伸, 肩關節屈曲, 肘關節伸展, 前臂旋后, 腕關節背伸, 手指伸展。患側下肢伸展, 膝關節輕度屈曲。健側下肢髖關節、膝關節屈曲, 下墊支具。背部放一枕頭依靠。③健側臥位:患側上肢向前方伸出, 肩關節屈曲約90°, 下面支具支持。患側下肢髖、膝關節屈曲, 支具支持[2]。
1. 3. 1. 2 變換 包括主動橫向移動、向健側翻身及返回動作、向患側翻身成俯臥位動作、從仰臥位到床邊坐位訓練。可有效提高患者床上移動及床上生活自理能力、緩解痙攣、加強患側上下肢隨意運動和控制能力。預防壓瘡及性低血壓的發生。
1. 3. 1. 3 關節活動度維持訓練 ①在絕對無痛狀態下訓練, 動作宜慢, 預防攣縮。②早期肩關節活動應在正常活動范圍的50%, 防止肩關節半脫位, 做肩肱關節屈曲、外展運動, 一手固定上肢, 一手扶持肩胛骨。③肩關節內外旋運動, 一手固定肱骨近端, 另一手固定腕關節在90°范圍內。④腕關節的背伸運動, 一手固定腕關節, 另一手扶持手掌部, 全關節范圍活動。⑤掌指關節被動運動, 一手固定腕關節, 另一手協助手指完成最大范圍的屈曲與伸展運動。⑥髖關節充分伸展, 一手將健側下肢充分屈曲, 固定骨盆, 另一手下壓患側膝關節。⑦髖關節內旋運動, 一手托住小腿近端, 另一手扶持足跟向外側擺動。⑧踝關節背屈, 一手固定患足踝關節上方, 另一手握住足跟向前下方牽拉跟骨。⑨用手活動跖趾、趾趾關節。
1. 3. 2 床上動作訓練 ①雙手交叉上舉訓練:可以抑制患手手指屈曲內收痙攣, 抑制上肢肩、肘關節屈曲, 前臂旋前, 可誘發上肢分離運動。患者仰臥位, 雙手交叉, 患側拇指在上方, 健手手指分別插入患手指間, 握手上舉, 反復練習。②雙手交叉擺動訓練:在上項訓練基礎上, 上舉后向左右兩側擺動, 反復練習。③輔助抬腿訓練:患者仰臥位, 用健足從患側N窩處插入并沿患側小腿伸展, 將患足置于健足上方, 上抬, 反復練習。④翻身訓練:a.仰臥位到患側側臥位:患者仰臥, 護士位于患者患側, 患者健側上下肢抬起并伸向護士方向, 同時軀干向患側旋轉。b.仰臥位到健側側臥位:患者仰臥, 將健足置于患足下方, 雙側上肢左右擺動, 利用軀干的旋轉和上肢擺動的慣性向患側翻身。⑤ 搭橋訓練:患者仰臥, 雙下肢曲髖、屈膝, 雙足全腳掌著床, 護士協助控制患側下肢, 臀部盡量抬高, 使髖關節充分伸展, 膝關節屈曲。可抑制下肢伸肌聯帶運動, 易化分離運動。⑥坐位平衡反應誘發訓練:患者取端坐位, 伏于訓練球上進行前后左右各方向推球訓練完成軀干的屈曲、伸展及左右側屈運動。患者若可以獨立維持坐位時, 護士應對其肩部及軀干從各方面施加外力, 誘導患者的平衡反應。⑦從坐位到立位訓練:雙側足底著地, 兩腳平行, 站立時身體重心向前移, 患側下肢充分負重, 髖關節向后方擺動可防止膝關節過伸展或是伴有踝關節跖屈內翻。
1. 3. 3 步行準備階段訓練 ①立位平衡訓練:患者立于平衡杠內, 雙膝關節輕度屈曲(約15°)護士用雙膝控制患者的下肢使其外展、外旋。②單腿站立訓練:患側單腿站立, 面前擺放20 cm高凳, 將健側下肢踏在上面, 護士一手向前推患側骨盆, 使髖關節伸展, 另一手置于健側軀干, 協助患者練習重心轉移, 然后返回原處。
1. 3. 4 步行階段訓練 平行杠內步行訓練:首先將平行杠的高度調節在與患者股骨大轉子相同的位置, 患者立于平行杠內, 伸出健手握住平行杠, 向前邁出患足, 利用健手、患足兩點支撐邁出健足, 同時注意握杠的手從握杠扶杠手掌按壓平行杠。
1. 3. 5 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包括穿衣、吃飯、如廁、洗澡、修飾等, 護士與家屬共同參與到訓練中, 指導和鼓勵患者以積極的態度接受訓練。康復訓練根據患者實際承受能力, 循序漸進。
1. 4 觀察指標 比較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及肢體活動能力Fugl-Meyer評分改善情況。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
2 結果
入院時患者Barthel指數為(33.12±6.32)分, Fugl-Meyer評分為(19.35±1.47)分;康復護理6周后, 分別為(61.17± 7.63)、(51.11±2.18)分, 護理后Barthel指數及Fugl-Meyer評分均高于護理前(P
3 小結
偏癱患者給予早期康復護理能夠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 促進偏癱肢體的功能恢復,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在臨床中對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及時評估, 制定康復護理計劃, 結合病情采取有效措施, 為功能恢復創造條件。早期、科學、合理的肢體訓練, 能促進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盡早恢復[3]。
參考文獻
[1] 蔡業峰, 賈真, 李偉峰, 等. 中文版Barthel指數對多中心測評缺血性卒中患者預后的研究.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07, 4(11): 486-490.
[2] 于兌生. 偏癱康復治療技術圖解. 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5:12.
解放軍208 醫院神經內科 吉林省長春市 130062
【摘 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復護理在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將60 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 例,分別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和常規護理。結果:觀察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精神狀態及日常活動較對照組高,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結論:早期康復護理在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中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 早期康復護理;格林巴利綜合征;應用
格林巴利綜合征是神經內科常見危重疾病,病情發展快,其臨床護理直接影響著患者預后。現筆者以30 例患者為例,采取早期康復護理,其效果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0 例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經2013 年6月至2014 年9 月期間到我院診斷,與格林巴利綜合征診斷標準相符[1];男38 例,女22 例;年齡18-50 歲,平均(36.1±8.7)歲;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患者住院期間需謹遵醫囑合理用藥,準確、按時服藥,注意清理呼吸道、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定時吸痰,密切注意患者病情變化,及時發現異常問題并處理。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取早期康復護理。
(1)心理護理。患者入院后準確評估其情緒狀態,安慰、鼓勵、支持患者,講解該病相關知識及治療措施,指導患者放松,減輕患者焦慮、抑郁情緒。
(2)氣管切開護理。氣管切開者需加強呼吸道濕化,超聲霧化,每兩小時濕化一次,定時翻身拍背,受壓皮膚按摩,適時吸痰。吸痰時,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范,吸痰管一次性使用,注意呼吸機各種管道擺放,以免扭曲、脫出等。注意呼吸機整個回路密閉、通暢,及時倒出冷凝管中液體,以免倒流窒息。吸痰后給予高濃度氧吸入,期間密切注意患者病情變化,及時發現異常問題并處理。吸痰時注意痰液性狀、顏色、量,準確記錄。
(3)用藥護理。患者用藥期間需謹遵醫囑合理用藥,口服藥物,逐漸減少激素藥物劑量,期間密切注意患者用藥狀況,及時發現異常問題并處理。
(4)功能鍛煉。患者軟癱期時注意被動鍛煉,對上下肢關節做被動屈伸、外展內收訓練,每天2 次。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逐漸增加活動范圍,注意保護各大關節,避免脫臼。對殘余肌力者以除重力位、抗重力位,最后為抗阻力運動,徒手抗阻力運動,根據患者情況逐漸增加抗阻力,以此增強肌力。
(5)飲食護理。氣管切開患者必要時留置胃管,以高蛋白、高熱量、豐富維生素、低脂流質食物鼻飼,每天4-6 次,期間注意抬高床頭,避免胃內容物反流。可自主飲食者,以雞蛋、魚肉、豆漿、瘦肉、米湯、水果、蔬菜等為主,適當提高機體免疫力。
1.3 評價指標[2]
生活質量評價:以SF-36 量表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包括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精神狀態及日常活動四個方面,每方面各100 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研究數據在處理時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使用t 檢驗,計數資料在表示時使用X2,P<0.05 時,數據差異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觀察組軀體功能(80.9±5.0)分、社會功能(81.4±6.2)分、精神狀態(82.7±6.8)分、日常活動(85.4±7.5)分,對照組軀體功能(65.9±8.5)分、社會功能(68.4±9.1)分、精神狀態(67.1±7.8)分、日常活動(68.4±8.2)分,兩組各指標均差異顯著,P<0.05。2.2 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觀察組機械通氣時間(4.1±0.6)d,住院時間(13.3±1.5)d;對照組械通氣時間(7.8±1.0)d,住院時間(24.6±2.7)d;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主要表現為呼吸肌無力,無法自主、有效呼吸,此類患者一旦呼吸肌無力,需趁早使用呼吸肌等輔助設備呼吸,預防呼吸衰竭,以免發生嚴重缺氧,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3]。必要時需使用氣管切開自主呼吸,而對于氣管切開患者,必須要加強其護理干預,預防感染的發生,促進患者較快康復。早期康復護理是針對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采取的針對性護理措施,對促進患者康復可發揮促進意義。在此次研究中,觀察組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P<0.05。由結果可以看出,對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采取早期康復護理,可促進患者較快康復,縮短患者機械通氣時間,效果顯著。
在早期康復護理中,需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范,吸痰時注意無菌操作,分開口鼻腔吸痰管并嚴格使用;護理人員在進入病房時,需戴好口罩,預防交叉感染。同時要維持正常呼吸,加強呼吸道護理、飲食護理,采取針對性功能鍛煉,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精神狀態及日常活動較對照組提高,P<0.05。由此可見,早期康復護理在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中的應用,可明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在早期康復護理應用期間,需保持適宜的病房溫濕度,床單元整潔舒適,病房內定期消毒,臥床期間加強護理,患肢位于功能位置,早期康復,以免畸形。
參考文獻
[1] 李素明, 羅惠玲, 蘇慧敏等. 格林巴利綜合征護理體會[J]. 河北醫藥,2011,33(1):150-151.
[關鍵詞] 康復護理;格林-巴利綜合征;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9(c)-0137-03
Influence of stage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Guillian-Barre syndrome
GAO X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Fri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yang City,Shenyang 11004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tage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Guillian-Barre syndrome.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ith Guillian-Barre syndrome were selected.In observation group,stage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was applied,while in control group,conventional nursing like general nursing,health education,and drug intervention nursing,etc.was provided.Time of ventilator weaning and total hospital stay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nursing during treatment were also calculated. Results Time of ventilator weaning and total hospital st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oth shorter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In the observation group,proportions of falling down,food aspiration,and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the proces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ation of stage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patients with Guillian-Barre syndrom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promote early recovery, and reduce complications,which is worthy of expansion in clinic.
Rehabilitation nursing;Guillian-Barre syndrome;Clinical effect
格林-巴利綜合征是目前急性軟癱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其起病特點為急性、對稱性、弛緩性肢體癱瘓,并伴有肢體感。針對本病的護理,主要在急性期基礎護理及藥物對癥支持治療的基礎上,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本研究主要總結本院對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在整個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采用的康復護理方法,以更好地指導臨床護理工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癥狀、生化檢查等確診,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申報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按照數字隨機法將其分為兩組,每組各40例,其中觀察組男31例,女9例;年齡18~40歲,平均(23.5±2.6)歲;病程1~5年,平均(2.1±0.3)年。對照組男29例,女11例;年齡18~40歲,平均(23.6±2.8)歲;病程1~5年,平均(2.1±0.4)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如一般護理、健康教育、藥物干預護理等。觀察組患者實施階段康復護理,具體方法如下。
①依賴期護理方法:當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處于依賴期時,應對其進行心理干預。此階段的患者常感到四肢無力,嚴重時還會進入癱瘓狀態,給患者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因而加重患者的心理依賴性。護理人員應保持與患者交流,明確患者所處的康復時期,在治療中要通過心理護理增加患者的自信心,同時還應根據患者的依賴需求給予合理的幫助。鼓勵并協助患者在病情好轉后盡早參加康復訓練。當病情逐步穩定后,可以培養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即使在沒有外力幫助的情況下,也能夠主動進行自理活動。②無助期護理方法:護理人員可通過給患者做肢體按摩與被動運動,幫助其改善肢體血液循環;在與患者的溝通過程中,理解其痛苦與煩惱,并通過心理放松方法緩解或消除患者的精神壓力。幫助患者克服治療期間因病情發展而出現的焦躁、抑郁心理,以改善其失眠,緩解其孤獨感。③求知欲期護理方法:可行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宣講,積極幫助患者參與康復訓練。讓患者及家屬對格林-巴利綜合征的基礎知識有一定了解,以樹立正確面對疾病的心理。通過溝通和宣傳,獲得患者親友的支持,以共同為患者創建一個積極有效的康復環境。鼓勵或者組織患者與已經康復的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進行溝通與交流,支持患者親友主動了解格林-巴利綜合征的相關知識。另外,叮囑患者家屬切勿失去耐心,從而給患者帶來負面影響,應積極配合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激發患者積極主動自理生活,并逐步減少他人的幫助。④發現自身潛力期階段護理方法:護理人員應積極主動發掘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患者能夠正確認識到格林-巴利綜合征病程的發展過程及變化,從而建立盡早康復的巨大信心,并主動參與到康復訓練中來。⑤重獲獨立期護理方法:護理人員應該對患者的積極態度予以肯定和稱贊,并且通過觀察、溝通、交流的方式加強對患者的引導,同時糾正其不良生活習慣,使患者明確堅持治療和鍛煉的意義,并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讓患者能盡快適應日常生活。
1.3 觀察項目
比較兩組患者的脫離呼吸機時間和總住院時間,并統 計兩組治療期間發生護理相關并發癥的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均數的比較采用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脫離呼吸機時間和總住院時間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脫離呼吸機時間和總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脫離呼吸機時間和總住院時間的比較(d,x±s)
2.2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發生護理相關并發癥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護理干預過程中發生跌倒摔傷、食物誤吸以及焦慮抑郁的比例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發生護理相關并發癥情況的比較[n(%)]
3 討論
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隨著治療的進行,其心理狀態會逐漸發生變化并經歷以下幾個階段[2]:依賴期、無助期、求知欲期、發現自身潛力期及重獲獨立期。在依賴期,患者因肢體無法自如控制,導致生活不能自理,具體包括飲食、衣物穿戴、洗澡、大小便等都要在他人的協助下進行,導致患者出現依賴心理[3]。隨著治療的繼續,患者逐漸感受到肌無力、肌萎縮,易出現抑郁心理、焦躁情緒,患者在多種負面心理影響下,逐漸由依賴發展為無助感[4]。求知欲期的患者在康復訓練中挖掘出了自動能動性,逐步建立了康復的信心,隨著康復訓練的繼續進行,各項機體功能得到恢復,能夠生活自理[5]。
有研究提示。
綜上所述,將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康復進程分為5個階段,即依賴期、無助期、求知欲期、發現自身潛力期及重獲獨立期,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提高康復速度,減少并發癥,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云麗.格林-巴利綜合征護理體會[J].當代護士,2011, 10(3):125-126.
[2] 楊祖群.康復手段治療格林巴利綜合征患兒肌力恢復的療效比較[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5):8-9.
[3] 程敏.重型格林巴利綜合癥的護理體會[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3,4(1):104-106.
.醫學理論與實踐,2009,20(10):1208-1209.
[5] 王元會,張磊徐,曉霞柳.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康復過程中心理特點及心理干預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 4(31):1229-1230.
[6] 胡桂芳,任忠失,張曉霞.格林-巴利綜合征康復護理與常規護理效果的對比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 16(33):5019-5020.
[7] 馬延愛,黃玉榮,朱春燕.康復護理對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 27(3):15-16.
[8] 黨薇,王敏.淺析格林巴利綜合癥康復護理[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0,9(27):61-62.
關鍵詞:單純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康復護理;臨床效果
0 引言
單純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在脊柱科較為常見,主要表現為腰部疼痛、椎體滑脫等。對于該病癥需要采取積極的護理措施以早日康復。我院在關于該病癥方面的護理,效果較好。現將護理內容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單純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78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41例;患者年齡范圍為20~69歲,平均年齡為(50.14±4.99)歲;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26.55±4.55)d。患者墜跌傷42例,車禍傷23例,重物壓傷13例。損傷椎體:T12~L267例,其他椎體11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脹、腰背部疼痛、活動障礙等情況。所有患者均接受胸腰椎正側位片檢查,經CT、MRI 檢查后確診。
1.2 康復護理
1.2.1 心理護理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在發病時,其腰部和背部的疼痛比較嚴重,需要臥床休息。而且由于其對于生理活動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對治療效果有擔憂情緒[1]。面對家人的照顧,使得患者更容易產生心理負擔,從而產生焦慮心理,不配合治療。作為護理人員,要多和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
1.2.2 病情護理
護理人員要嚴密觀察患者的脈搏、血壓、體溫、呼吸等各項指標變化情況,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是否存在某方面的不適,有沒有腹脹、腹痛等情況。如果一旦發生異常,要立即告知醫生,及時處理。
1.2.3 飲食護理
患者受傷后往往會出現食欲下降的情況,因此飲食護理是十分必要的[2]。在發病早期,應該配合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油膩、生冷食物。多讓患者吃新鮮的水果、蔬菜等;在發病中期,患者的食欲會有所好轉,可以適當食用一些補品,加快康復;到病情的后期階段,則要以強筋壯骨為主,吃一些滋補佳品。通過飲食調節,促進早日康復。
1.2.4 大小便護理
患者由于骨折后出血,容易形成腹腔膜后血腫,刺激腸系膜處的神經等,使得胃腸功能減弱,出現腹脹、便秘等情況,需要采取積極的護理措施[3]。作為護理人員,要努力為患者制造良好的排便環境,引導患者進行床上排便,指導患者每天定期排便。還可以指導患者進行反復多次的順結腸方向推動,刺激括約肌。注意觀察患者使用何種輔助排便方法效果好,以積極采取。對于腹脹嚴重的患者,可進行清潔灌腸等。注意飲食方面以纖維豐富的食物為主可促進排便。
1.2.5 并發癥預防及護理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需要長期臥床,容易引發并發癥,包括褥瘡、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等。骨折疼痛使得患者不敢翻身,腰骶部和雙側肩胛部長期受壓,使得局部缺血造成褥瘡。在護理的時候,要和患者講解清楚翻身的重要性,輔助患者實行平衡翻身,用本院制造的渭良傷科油按摩肩背及受壓部位等,促進血液循環;多擦身,勤換衣服,保持床單的干燥。多鼓勵患者做全是鍛煉,如深呼吸等,指導患者多飲水,預防肺部感染。患者要多飲水,保持尿液正常及排尿通暢,避免尿道感染。
1.2.6 護理
患者的護理主要包括平臥護理、翻身護理、墊枕護理等。護理人員要做好患者的護理工作。在患者平臥的時候,要讓患者的脊柱處于水平的位置,使得骨折椎體的壓力不至于太大,絕對不可以坐著或者是下地行走。向患者講解平臥的重要性,得到患者的配合。
1.2.7 功能鍛煉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通過功能鍛煉,能夠減輕后遺癥,促進血液循環,避免發生肌肉萎縮[4]。患者在疼痛減輕后,配合功能鍛煉對于康復有積極作用。護理人員要向患者講解功能鍛煉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配合。鍛煉講究的原則是先易后難,堅持鍛煉。主要的鍛煉方法包括主動挺腹、五點支撐法等。在恢復的不同時期采取對應的鍛煉方法。
1.2.8 出院指導
患者在出院的時候,要記得囑咐患者堅持臥硬板床,堅持功能鍛煉。在日常的生活中,要避免勞累,以樂觀的心態進行生活。在3個月以后才能夠練習彎腰活動,逐步進行恢復。定期復查。
1.3 療效評價
經康復護理后,擬定療效評價標準如下。顯效:經康復護理后,患者腰腿痛癥狀消失,脊柱畸形糾正,X 線片顯示壓縮椎體得到修復或部分修復,能夠正常生活,可以參加工作;有效:經康復護理后,患者腰腿痛癥狀消失,腿部肌力正常,脊柱 X 線片顯示椎體壓縮及椎間隙狹窄有所改善,可以從事一般工作;無效:椎體壓痛、腰痛、腿痛體征無明顯改善。
2 結果
經康復護理后,78例患者在疼痛、腹痛、腹脹等方面均有所改善。對所有患者進行4個月~12個月的隨訪,結果顯示:顯效44例(56.41%),有效34例(43.59%),總有效率達100%。
3 討論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剛住院的時期,要和患者講解病情的基本情況,讓患者了解日常的注意事項,對于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等。只有讓患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才能夠得到更為有效的治療效果。患者在進行翻身的時候,護理人員要保護好受傷位置的固定,避免腰部的扭傷。向患者做好宣教工作,讓患者在翻身的時候能夠上下身一起翻,不要分別翻轉。患者在進行平臥的時候,為了防止畸形或者是再次損傷,需要去掉枕頭平臥。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使用軟枕。本文研究結果顯示,采取康復護理治療單純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劉麗梅, 楊元嬌, 劉健儀. 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骨折30例綜合護理[J]. 齊魯護理雜志, 2013, 19(10): 69-70.
[2]楊春英.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39例護理[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3, 11(02): 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