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規劃項目范文

    農業規劃項目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規劃項目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規劃項目

    第1篇:農業規劃項目范文

    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業收入,改善生態環境,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目標,這也是我國新時期農業發展的戰略方針。

    1.建設內容和規模

    新建玫瑰種植示范基地1300畝,配套建設作業道路2000米、排灌渠2000米等設施。

    2.建設投資和資金來源

    項目總投資504.57萬元,其中申請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180.00萬元,省級財政配套資金72.00萬元,建設單位自籌252.57萬元。

    3.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項目建成達到穩產期后,可年產玫瑰鮮花35.8萬公斤,年產值502.32萬元。

    二、項目實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可行性

    1.1我國在玫瑰花的栽培、利用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記載,最先從玫瑰花中提取精油的中國人。80年代末,引種到我國玫瑰大馬士革1號,產花量畝產500-750kg、精油質量好,發展潛力巨大。

    著名精油專家威爾斯曾將6個國家的玫瑰精油進行感官對比鑒定,認為中國玫瑰油香氣濃郁甜醇,品質屬于上乘。它表明了我國的玫瑰精油品質在不斷提高,并且開始在國際市場上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力。

    1.2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玫瑰花及其產品的開發、加工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玫瑰精油提取、提取設備的研制等許多關鍵技術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最近又開發出了玫瑰浸膏、糖玫瑰、玫瑰純露(玫瑰鮮花水)、玫瑰露酒、玫瑰花粉等一系列玫瑰新產品。這標志著我國玫瑰產業正在由起步走向成熟。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農業結構的調整,我國玫瑰產業迎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

    我國雖是玫瑰生產大國,但全國總面積才20萬畝,加工提取技術落后,產品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故此開發玫瑰系類產品,潛力大,附加值高,市場前景廣闊。

    2.必要性

    2.1 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經濟收入的需要

    通過本項目的實施,一是可以帶動農民從調整農產品品種結構,培育優勢主導產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產品市場價格中獲得增收;二是提高農民收入,發展壯大區域特設產業,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2 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促進林業生態建設發展的需要

    項目擬建地蘭考林場馮莊分場和田寨分場,分別位于蘭考縣許河鄉、張君墓鎮境內,轄區總人口12.8萬人,總面積23.5萬畝,離縣城40多公里,由于距縣城路途較遠,工商業發展滯后,農村剩余勞動力豐富。項目的建設將極大地帶動當地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就地安置大量剩余勞動力,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目標。項目區土壤為風沙土地,公司原種植楊樹密度較大,生長不良,經濟效益較低,需進行隔行生態間伐,形成小網格防護林帶,在不減小原防護效果的前提下,在林帶空間種植玫瑰,經濟效益顯著,生態防護作用效果較楊樹林顯著增強,因此,是符合林業生態建設的需要。

    2.3 是企業自身經濟逐步走向良性循環發展的需要

    蘭考昌華林業有限公司現經營有林地面積 6000畝,全部為2000年前后栽植的人工純林,目前已到成熟采伐期。為促進企業經濟發展,轉變林業發展方式,走向良性循環發展道路,公司根據自身技術和信息優勢,通過調查論證,利用公司的林地資源優勢和當地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優勢,采取“公司十基地十農戶”的生產管理模式。發展玫瑰產業示范基地1300畝。通過示范帶動,3-5年內,使周邊玫瑰種植面積達到2萬畝,進行就地深加工,達到公司農戶雙贏目的,降低種植風險,發揮更大的帶動作用和企業增強服務“三農”的能力,從而促進企業走向良性循環的經濟發展之路。

    因此,通過項目的建設實施,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產業化建設進程,安置農民就業,其綜合開發作用明顯,融社會、經濟、生態、綜合開發功能于一體,項目建設是十分必要的。

    三、項目建設

    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關于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部署,充分發揮當地玫瑰種植和加工的品種、技術和各種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龍頭示范帶動為突破,通過調整結構、優化布局、延伸鏈條、突出特色、發揮優勢、提高檔次、逐步擴大等途徑,進一步加快玫瑰規?;⒓s化、產業化、標準化生產的步伐,實現玫瑰產業由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發展轉變,推進玫瑰產業由總量優勢向效益優勢轉變,把企業建成全國最大的玫瑰種植和產業深加工基地。

    2.示范基地建設規模

    在項目建設區內篩選造林地塊,三個玫瑰品種分開栽植,運用現代營林手段,營造1300畝玫瑰種植園。具體建設內容有:整地、施肥、栽植、澆水、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同時研究示范玫瑰的綜合配套技術,盡快形成玫瑰種植品種和結構,區域分布產品品級結構的技術體系,為擴大種植面積增強綜合生產能力提供技術支持。

    四、投資估算

    1.項目總投資504.57萬元,按構成分:造林工程投資446.55萬元,占88.5%,其中苗木356.85萬元,肥料45.5萬元,勞務費44.2萬元;附屬工程投資24萬元,占4.76%,包括作業道路14萬元,排灌渠10萬元;工程建設其他費用34.02萬元,占6.74%。

    2. 資金來源

    項目建設投資504.57萬元。其中:申請中央農發資金180萬元,占35.67%;省級財政配套資金72萬元,占14.27%;建設單位自籌資金252.57萬元,占50.06%。

    五、效益分析與綜合評價

    1.經濟效益分析

    項目建成后,在計算期內,1300畝基地可年均產玫瑰鮮花35.8萬公斤,年均產值502.32萬元。計算期內未考慮加工玫瑰精油盈利,不計入項目內。

    2.社會效益分析

    本項目建設栽植玫瑰,解放農村勞動力,破解“三農”問題,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通過項目的實施,建立優良品種玫瑰種植基地,優化項目區農業產業結構,有效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提高玫瑰生產品質和科技含量,潛在的區域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能力強,最終實現項目區建設單位和項目區農民雙增收。同時,還可帶動加工、服務、運輸、旅游休閑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六、結論

    1.本項目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符合各地扶貧開發要求

    2.項目的經濟效益明顯,社會效益顯著,可興一方產業、惠及一方百姓

    第2篇:農業規劃項目范文

    關鍵詞:農業區域規劃;圖紙;設計思路;繪圖軟件;平面布局圖

    中圖分類號:F123.2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2.02.025

    The Design of Agricultural Regional Planning Drawings

    LIU Xin-yu,HUANG Xue-qun,NIU Gao-hua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Regional Planning of Tianjin,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design principles, ideas, drawing content and technical support, which also analyzed the drawing designs with this kind of programming by taking examples of general plans including modern agriculture in Beichen District and Binhai aquarium fish science park in Tianjin, so as to propose suggestion to further improve the design of planning drawing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gional planning; drawings; design ideas; paint software; layout diagram

    農業區域規劃是指如何在空間和時間上科學合理地安排各種農業生產,使有限的農業資源獲得最大的效益。編制好農業區域規劃,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是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一個重要任務[1]。

    農業區域規劃成果包括規劃文本和規劃圖件兩部分。規劃圖件是以各種符號反映農業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包括農業資源的種類、特征、數量、質量,以及農業類型或農業區域的空間位置。表達某些用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區域差異,用制圖手段清晰地定位、定性和定量,反映農業資源狀況及其變化。為因地制宜指導農業發展服務,為工程的規劃設計及科學研究提供依據[2]。

    規劃圖件是規劃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在空間上表述規劃的內容,為規劃提供更形象、更直接的描述。具有空間定位性強、表達準確、直觀性好等特點。

    1 農業區域規劃圖件設計原則

    1.1 遵循實際原則

    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編制圖件所采用的各種資料要準確可靠,在圖中所表示的線條、面積、位置要力求準確,要有充分的科學依據。

    1.2 遵從文本原則

    圖件要與文本內容相符合,要遵從文本、服務于文本。合理確定圖件比例尺、色彩風格,參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圖規范,準確表達文本中的重要內容。

    1.3 創造性原則

    圖件要基于文本的表述性之上更加形象生動的表現規劃內容,就要有獨特的創新性,要敢于突破以往的圖件模式,嘗試用更新奇及生動的形式表現規劃內容,這要求圖件編制人員具有良好的規劃水平并能充分理解規劃文本的內涵,敢于突破傳統。

    1.4 藝術性原則

    圖件的內容是通過它的特殊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的,一個好的圖件,直觀易懂,要通過其特殊的藝術特點表現出圖件的直觀性和生動性,更好地傳遞規劃內容的信息,使得規劃更具有說服力和表述性[3]。

    2 農業區域規劃的類型及編制內容

    農業區域規劃按照其規劃主題方向可分為兩種類型,區域性農業規劃和農業園區規劃。

    2.1 區域性農業規劃

    區域性農業規劃是以一定地區的農業布局為研究對象。而地區是指某一地域整體的組成部分,即地域單元。區域性農業規劃是以整個地區的綜合發展規劃為基礎,欲解決整個地區的農業生產力發展綜合配置問題。此類規劃圖件的編制內容一般包括以下3方面。

    (1)區域總體綜合規劃布局。其主要是表現規劃地區農業的分布及分區等總體情況。

    (2)分產業農業規劃布局。通過農業的各個分項分別表示,及農林牧漁等,表現各產業規劃的一般情況、特點及分布,規劃的主要意圖和具體內容等。

    (3)分塊農業規劃布局。在規劃地區以下,根據合理分區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原則,劃為若干規劃分區,并對各個區內的農業資源等進行合理規劃和布局。如按照地區的各個行政單位進行劃分,及各個鎮或者村等。

    2.2 農業園區規劃

    農業園區規劃是指以單個地塊的布局為研究對象。以單個園區性質為基礎的規劃,此類規劃面積一般不大,且規劃內容比較具體,是屬于詳細性規劃。此類規劃圖件的編制內容一般包括以下2方面。

    (1)園區總體布局及規劃分區。主要表現園區內的各個功能區及其內部詳細規劃內容。

    (2)園區附屬設施規劃布局。包括園區內部道路、給排水、電力、衛生設施、綠化及旅游路線等布局。

    3 農業區域規劃圖件設計思路及技術支持

    3.1 設計思路

    農業用地又稱農用地。農用地是指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包括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養捕水面、農田水利設施用地(如水庫、閘壩、堤埝、排灌溝渠等),以及田間道路和其他一切農業生產性建筑物占用的土地等[4]。

    在收集所設計地塊的綜合背景下,根據區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等指導性規劃,確定農業產業發展的空間范圍,對農業用地現狀進行分類,重點區分開一般農田、基本農田和養殖水域等土地利用類型。并嚴格按照土地類型進行后續的規劃設計。

    按照區域農業結構類型,各個地塊性質及特點區分其產業類型及功能,繪制出功能分區圖和布局圖。根據所處區域及其與外界區域關系等繪制出區域位置圖、相對位置圖以及道路、水系圖等。

    3.2 技術支持

    農業區域規劃圖紙的設計要充分利用計算機應用軟件,選擇好的繪圖軟件首先要看其操作是否方便快捷,界面是否簡潔明了,是否簡便易學等,最后看其提供的功能是否適合于規劃。

    目前廣泛應用的繪圖軟件主要有:CAD、Adobe Photoshop和Adobe Illustrator等。

    采用的其他軟件還有Google Earth,3D MAX等。

    4 規劃圖件設計的實證分析

    4.1 天津濱海觀賞魚科技園區總體規劃

    天津濱海觀賞魚科技園區地處天津津南區八里臺鎮,在津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規劃區內,是市農委、市濱海委、市科委建設天津市6個濱海農業科技園區之一。

    規劃的依據及參考資料包括:津南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津南區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年)、津南區八里臺鎮域總體規劃、津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總體規劃和該園區地塊現狀圖及CAD圖件等。

    經過對天津濱海觀賞魚科技園區CAD圖的測量,園區地塊總面積70.81 hm2,地塊呈長方形(南北向延長)。根據園區現狀圖,園區地塊南部有大片的水面,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原有自然條件進行水面養殖和景觀創意;園區地塊北部緊鄰津港公路,交通優勢明顯,是園區物流交易場所選址的最佳位置,有利于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交易,故在此處設立出入口和交易中心最為合適;園區地塊中部土地平整,面積開闊,很適宜進行觀賞魚的生產設施建設(圖1)。

    濱海觀賞魚科技園區將建成中國北方觀賞魚研發中心、北方觀賞魚綜合服務平臺、高水平現代化觀賞魚產業化示范基地、北方觀賞魚集散物流中心的功能定位。園區將形成觀賞魚養殖業、物流配送業、科技服務業、休閑文化產業4個主導產業。由此,基于對周邊環境、交通組織的分析和對區域環境的綜合考慮最終將濱海觀賞魚科技園區從北向南依次布局為研發服務區、物流配送區、標準化養殖區、新品種展示區和種苗繁育區,形成物流研發、設施生產、展示繁育等有分明區域特點的園區分布。

    依據整體規劃、主導產業及觀光休閑的需要,規劃園區道路時,選線位置要合理,主次分明,功能明確,分級布置道路。園區的過境道路要與其內部道路連接暢通,道路密度適當、位置合理,規劃道路的骨架應將各個功能區完好的連接。主要過境道路有北部的津港公路、西側的天嘉湖路、中部的友誼南路延長線和南部的唐津高速,構成園區對外交通體系。園區內設定“二縱五橫”的主干道路體系,各功能區配合主干道路建設多種形式的甬道、簡易道路等,實現路網體系暢通。園區設出入口3處,其中2處分別位于津港公路上,1處位于天嘉湖路與新品種展示區交界處(圖2)。

    園區內土地利用現狀類型主要為耕地、河流、坑塘水面等。園區在規劃后,土地利用類型主要有設施養殖用地、生態養殖用地、物流加工用地、科研辦公用地、科技試驗示范用地、基礎設施用地等。

    根據以上方法,確定圖件比例尺,確定圖件主要反映的內容,設計圖紙21張,主要類型包括以下5點。

    (1)位置及區域圖。包括區域位置圖、產業空間布局圖、農業園區分布圖,共3張。

    (2)土地利用圖。包括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利用規劃圖,共2張。

    (3)園區功能及布局圖。包括功能分區圖、平面布局效果圖、園區鳥瞰圖,共3張。

    (4)園區設施分布圖。包括道路分析圖、給排水分析圖、旅游線路圖,共3張。

    (5)園區意向圖。包括物流研發意向圖、標準化養殖意向圖、種苗繁育意向圖、新品種展示意向圖、綠化意向圖,共5張。

    4.2 北辰區現代農業總體規劃(2009─2015)

    北辰區地處城市近郊,其農業必須以發展高水平設施農業和高科技現代農業為目標。該規劃的設計是針對北辰區農業地面積逐年減少的問題,通過規劃主要解決未來北辰區農業產業結構特點,以及各主要鄉鎮農業結構分布問題。

    規劃的依據及參考資料包括:《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年―2020年)》、《北辰區土地利用規劃修編指標落實方案(2006年―2020年)》、北辰區區域圖(CAD版本)以及各鄉鎮提供的鎮域圖。

    此類規劃一般是采用由點到線和由點到面的方法。點就是在規劃范圍內,農業分布的聚集地(如園區的分布等)。線和面就是點有一定規律分布而形成的條狀帶和塊狀(如產業帶和功能區等)。通過點的分布,總結出其分布規律,并將其以線和面得形式表現在圖上。在此利用了系統分析中的演繹法。

    根據規劃內容,先在《北辰區土地利用規劃修編指標落實方案(2006年―2020年)》上區分開一般農田,基本農田和水域,在草圖上分不同顏色標出,并根據提供資料標出北辰區近期一些重點建設項目及占用土地。

    根據各鄉鎮提供的資料,統一標出各種種植業類型用地,如設施農業、特色種植、生態種植等;標出養殖業小區分布,如生豬養殖小區、奶牛養殖小區、蛋雞養殖小區等;標出水產養殖小區分布;標出種源農業、旅游觀光小區等分布。

    通過系統的分析,將以上各種農業要素進行整理并分類表現在圖紙上,及形成了各種產業分布圖和功能分區圖等。如將種植業分為設施種植用地,特色種植用地,生態種植用地等,并根據其在北辰區的分布形成三帶兩區:設施種植的3條發展帶,特色種植和生態種植的兩個發展區,同時標出各個重要發展節點(圖3)。

    根據以上方法,規劃共設計圖紙21張。主要類型包括以下5種。

    (1)北辰區位置及區域圖。包括區域位置圖、區域交通圖,共2張。

    這主要體現了北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北辰區周邊交通情況,用以說明北辰區有利的的地理、交通狀況。

    (2)北辰區農業布局及功能分區圖。包括土地利用規劃圖、農業功能板塊布局規劃圖、特色農業園區布局規劃圖,共3張。農業功能板塊布局規劃圖(圖4)將北辰區未來農業分為3大板塊:西部特色農業板塊、中部精品農業板塊、東部生態農業板塊。農業特色園區布局規劃圖表現北辰區未來構建的“一區九園”的現代農業空間布局。

    (3)北辰區水系、道路、綠化圖。包括道路分析圖、水系分析圖、綠化系統分析圖,共3張。分別表現了北辰區區內道路交通、水系以及綠化的狀況。道路分析圖表現了北辰區區內高速公路、道路和鐵路分布狀況。水系分布圖根據北辰區水利局提供的資料,在表現全區主要河流的基礎上標注了揚水站、倒虹吸、涵閘、橋的位置。綠化系統分析圖分別表現了道路、鐵路、高速公路、河道兩側的綠化以及主要節點的綠化。

    (4)北辰區農業主要產業布局圖。包括優質高效種植業(圖3)、健康水產養殖業、生態畜禽養殖業、種源農業、農產品加工物流業和休閑觀光農業布局規劃圖,共6張。

    (5)重點鎮農業規劃布局圖。包括雙街鎮、雙口鎮、青光鎮、小淀鎮、大張莊鎮、西堤頭鎮農業布局規劃圖,共6張。這幾張圖件的主旨是將各鄉鎮農業根據其農業類型劃分出設施種植區、水產養殖區、果品種植區、生態種植區、休閑觀光區和畜牧養殖小區等。同時標出鄉鎮在北辰區的地理位置和一區九園在各鄉鎮所處位置及其功能分區圖(圖5)。

    5 進一步提高圖件設計水平的建議

    農業區域規劃圖是農業區域規劃成果最直接的表現,在各項農業區域規劃工作中不可缺少。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軟件技術的日益更新,農業區域規劃圖的編制的技術和要求也逐年提高。同時,圖紙設計的基礎資料也更加詳盡,以前的底圖一般都是紙質,需要進行掃描,并在CAD中描繪出線條,現在底圖已經基本電子化,直接就可在CAD中打開并導成圖片格式。這樣繪圖的速度和質量也得以大大提高。

    農業區域規劃圖的設計有一定的規律和版本參照,同時設計人員在設計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一些問題。

    5.1 努力提高業務水平

    設計農業區域規劃圖不僅要熟悉農業規劃的知識,也要不斷提高使用繪圖軟件的能力,更加熟練地使用各種軟件,每一款軟件的功能都有其側重點,一個好的圖紙是利用多種軟件相結合的作品。同時,充分挖掘使用的繪圖軟件的功能可以使繪圖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2 借鑒其他規劃圖件

    要充分利用空閑時間多參考其他農業規劃圖,不能生搬硬抄,而是學習和借鑒其他圖件中所運用的新技術和新方法,要善于總結,勤于思考,取百家之長,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可以形成一套自己獨立的風格。

    5.3 不斷探索更加新穎的繪圖內容

    好的農業規劃圖件是可以最直觀的表述文字的內容的,因此能夠更全面、更出色地將文字的內容表現在圖紙上就是繪制好的規劃圖件的一大重點。在實際工作中,要不斷探索、嘗試新的圖紙類型將文字中所闡述的一些特定性問題,如文字中的規劃依據、優劣性分析用圖片的形式,更好的表現等。

    農業區域規劃圖紙和文字都是規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目前文字與規劃仍然為獨立的兩個部分,筆者認為能夠將文字和圖片更好地結合,在文字中穿插圖件,圖件中形象的表述文字的內容,將兩者融為一體,必將使得農業區域規劃的內容更加豐富、直觀,也必將使得農業區域規劃的整體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楊文飛.試論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農業區域規劃編制的基本原則[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7):26-29.

    [2] 熱拉爾?希巴里斯,唐正平.多語種土地詞匯手冊(中文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130.

    第3篇:農業規劃項目范文

    一、推進地盤股份協作,推進農業規劃運營

    (一)加速推進適度規劃運營。在鄉村地盤承包運營權確權頒證的根底上,充沛尊敬農民志愿,大力履行地盤規劃運營七種形式,重點指導農戶依照“入股自愿、退股自在、好處共享、風險共擔”的準則,以地盤承包運營權量化入股,組建地盤股份協作社或地盤股份公司,展開一致運營。2012年歲尾前,全縣各鄉鎮要辨別指導組建2個以上地盤股份協作社或地盤股份公司。力爭兩年內,擴展地盤股份協作或其他方式完成適度規劃運營的籠蓋面。

    (二)加速引進和培育農業職業司理人。接納多種方式,加速引進和培育懂技能、會運營、善管理的農業職業司理人,指導地盤股份協作社和地盤股份公司禮聘農業職業司理人,展開專業化的運營管理。2012年歲尾前,全縣要樹立農業職業司理人人才資本庫,并分類展開專業技藝培訓,力爭兩年內全縣培育農業職業司理人到達300名以上。

    (三)出力指導開展糧食規劃化運營。積極指導和支撐地盤股份協作社和地盤股份公司,依照“大春抓糧、小春抓錢”的思緒組織出產運營,大幅提高地盤綜合出產效益。仔細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重點落實好水稻規劃化栽種補助政策,指導地盤股份協作社和地盤股份公司開展糧食規劃化集約化運營。

    (四)加大力度推進現代農業跨越式開展。以安韓園區、王新片區為示范片,以安西走廊、川西旅行環線、安出路為示范帶,帶動全縣現代農業的跨越式開展。以食用菌、優質果蔬、中藥材、茶葉、畜禽良繁等特征種養業,村莊酒店、農家樂、現代農莊等旅行農業和農產物加工等工業為重點,立異系統編制機制,應用產改效果,完成現代農業工業的規劃化運營,加強現代農業開展潛力。2012年,力爭完成現代農業規劃化開展7萬余畝。

    二、打造區域公共品牌,構建農業標準系統

    (一)加速打造區域性農業公共品牌。對峙“以市場為導向、以工業高端為取向、以科技為支撐、以生態有機為目的”的思緒,接納當局孵化、市場化運作的方法,加速打造綜合型區域性農業公共品牌。2012年歲尾前,我縣要注冊1個以上的綜合型區域性農業公共品牌。

    (二)加強標準化出產和品牌營銷。以農業公共品牌為依托,制訂完美一致的出產技能標準和標準,指導地盤股份協作社和地盤股份公司以開展生態有機農產物為首要目的,建立標準化、規劃化農產物出產基地。接納專賣運營、連鎖運營、專超對接、收集直銷等形式,大力展開品牌化營銷。力爭用兩年工夫,全縣地盤股份協作社和地盤股份公司的產物具體完成品牌化營銷。

    (三)凸起抓好農產物質量平安。以打造農業公共品牌為契機,凸起抓好和構建農產物出產、加工、運輸、發賣的全程質量平安節制系統。力爭用兩年工夫,全縣地盤股份協作社、地盤股份公司和其他規劃運營業主的農產物具體施行“身份證”軌制,完成農產物質量平安全程可追溯,具體提升全縣農產物質量平安程度。

    三、樹立健全科技效勞平臺,加強農業科技支撐

    (一)樹立農業科技綜合效勞平臺。依據區域特點和工業特征,連系現代農業園區建立,加速樹立以“綜合性農業效勞站”等為載體的籠蓋全域的農業科技綜合效勞平臺。2012年歲尾前,完成農業科技綜合效勞平臺建立任務。

    (二)組建農業專家效勞團隊。依托農業科技綜合效勞平臺,增強與農業科研院(校、所)協作,有針對性地禮聘各類專家,組建農業專家效勞團隊,為現代農業園區、農業運營業主、地盤股份協作社、地盤股份公司供應實時有用的科技效勞。2012年歲尾前,完成農業專家效勞團隊組建義務。

    (三)增強農業技能推行運用。接納“專家+項目”、“專家+工業”、“專家+企業”、“專家+協作社”等聯合方法,集成推進農業科技項目標施行和進步長輩適用農業技能的推行運用,促進農業科技進園區、進企業、進協作社。

    四、開展專業效勞組織,加強配套效勞功用

    (一)大力開展社會化效勞組織。在樹立完美以底層農業綜合效勞站為重點的農業公益性效勞系統的根底上,指導和支撐樹立農業勞務協作社、農業機械效勞協作社等各類社會化效勞組織,為現代農業園區、農業運營業主、地盤股份協作社、地盤股份公司供應專業化效勞。2012年歲尾前,具體完成全縣12個底層農業綜合效勞站根底行動辦法建立義務,指導組建各類專業性的農業社會化效勞組織10個以上。

    (二)大力展開“一站式”農業綜合效勞。指導組建農業綜合效勞公司,整合各類農業社會化效勞資本,建立“農業效勞超市”等平臺,為各類運營業主供應農業技能征詢、農業勞務、全程農機化、農資配送、專業育秧(苗)、病蟲防治、產物運輸、糧食代烘代儲等“一站式”綜合效勞。2012年歲尾前建成“一站式”農業綜合效勞平臺。

    (三)立異農業公共效勞方式。在充沛發揮農業公益性效勞平臺效果的根底上,依托各類社會化效勞組織,接納當局購置效勞方法,為各類運營業主供應科技推行、疫病防控、農產物質量檢測等農業公共效勞。

    五、加強鄉村金融效勞,指導社會資金投入

    (一)拓寬鄉村金融效勞方式。支撐金融機構向鄉村延長網點和分支機構,立異金融產物和效勞方法,擴展有用擔保物局限;支撐社會本錢介入設立村鎮銀行、小額借款公司等新型鄉村金融效勞組織,指導農民專業協作社開展鄉村資金合作社。具體開展農業擔保、農業保險和鄉村小額借款,樹立健全鄉村信貸與農業保險相連系的銀保互動融資機制。

    (二)加速開展鄉村產權典質融資。充沛運用鄉村產權軌制變革效果,鼓舞和支撐家庭適度規劃運營戶、地盤股份協作社、地盤股份公司和其他規劃運營業主,以鄉村地盤承包運營權、鄉村地盤運營權等鄉村產權向金融機構典質融資;發揮鄉村產權擔保公司和行業協會的效果,履行聯保、互保等擔保形式,進一步完美鄉村產權典質融資擔保機制。2012年年內,我縣要力爭在鄉村產權典質融資方面獲得打破性發展。

    (三)指導社會資金投入農業。充沛發揮政策性投融資平臺效果,充沛運用鄉村產權軌制變革和地盤綜合整治效果,鼓舞農業園區、地盤股份協作社和地盤股份公司與各類社會投資主體增強對接協作,指導社會資金大規劃投入現代農業。

    六、加強保證辦法落實,包管推行任務獲得實效

    (一)增強組織指導,明白責任分工。成立大邑縣推行地盤股份協作加速開展現代農業任務指導小組(見附件),擔任組織協調、催促反省任務。各鄉鎮當局是推行地盤股份協作的任務主體和責任主體,要實在增強組織指導,連系本身實踐,抓緊制訂推行施行方案,明白任務義務和工夫節點,包管推行任務順暢展開和獲得明顯成效。縣當局相關局部要增強協作共同,依照各自職責,加大對鄉鎮的指點效勞和政策支撐力度,實時總結和推行各地的經歷和做法,不時豐盛和完美地盤股份協作任務??h農發局要做好牽頭協調任務;縣科技局要加大對科技效勞系統建立的支撐力度;縣工商局要做好地盤股份協作社、地盤股份公司注銷注冊和農業公共品牌創立的指點效勞任務;縣商務局要增強對農產物營銷的指點效勞;縣金融辦、縣農商行要協調金融機構立異鄉村金融產物和效勞方法;縣統籌備、疆土資本局、財務局、水務局、質監局、食物藥品監管局、現象形象局、糧食局等局部要連系本身本能機能職責,搞好響應指點效勞。

    第4篇:農業規劃項目范文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0.009

    Prediction for Cadmium in Surface Soil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lanning in Selenium Enriched Area Based on GWRK

    XIANG Jian-qiao1, DAI Yun-zhe2

    (1.Hubei Selenium Industrial Research Institute,Wuhan 430034,China;

    2.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Kriging(GWRK) model and regression Kriging(RK) model were employed. On the basis of soil selenium content, the model to predict the soil cadmium content was constructed, which was explored the soil cadmium content prediction metho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only having soil selenium content data. And cadmium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isk assessment and selenium-rich agricultural planning were explor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①Chaihu is qualified for establishing selenium industry as the area of selenium-rich cultivated land reached 5 316.57 hm2. ②The cadmium background value in soil fits the class Ⅱ standard of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 of China,which is safe for plants and the environment. ③There exist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enium content and cadmium content in soil. ④GWRK model is qualified for predicting cadmium content in soil based on the data of selenium content in soil, and which is much better than RK does. ⑤Both RK and GWRK model have a similar issue of value range shrinkage, which leads the decline in simulation accuracy, and the accuracy of predicti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vicinity of the median. Overall, GWRK model could be used for predicting cadmium content based on selenium content, and different plating plans should be carried out for cultivated lan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elenium content and cadmium content in soil.

    Key words: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Kriging(GWRK) model; selenium enrichment; cadmium;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lanning

    硒是人體和動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而中國72%的地區屬于缺硒或低硒地區,2/3的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硒攝入不足,普遍存在潛在的健康危機[1]。富硒食品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預防各種疾病的作用,而富硒土壤是開發富硒農產品的天然載體[2],因此,科學合理利用富硒土壤資源,是提高富硒農產品品質的主要途徑。鎘是一種非必需且生物毒性極強的重金屬元素[3],土壤中自然存在的鎘一般不會對人類造成危害,但長期大量攝入鎘會影響鈣和磷的代謝,誘發骨質疏松等疾病[4]。

    富硒土壤往往伴生重金屬[5],而硒對金屬元素具有較強的親和能力,可能會影響到重金屬在土壤-農作物系統中的分布和富集轉移性[6],富硒區農業規劃中應當高度關注重金屬污染的潛在風險。土壤樣品多因子的檢測工作會大量增加財力、人力和時間上的消耗。在完成土樣硒含量的測定之后,如果能夠利用硒含量的檢測結果直接對土壤鎘含量進行達到一定精度的預測,將能在不增加財力、人力和時間成本的情況下完成富硒地區鎘含量評估以及響應農業規劃策略的研究工作。因此,本研究基于回歸克里格(RK)和地理加權回歸克里格(GWRK)兩種方法,分別以土壤硒含量為基礎,對土壤鎘含量進行預測模型的構建,探索在只具備土壤硒含量數據的條件下進行土壤鎘含量預測的方法,以及鎘污染風險評估防治和富硒農業規劃等。

    1 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柴湖鎮位于湖北省鐘祥市南20 km,地處江漢平原,漢江由北繞西南環抱柴湖。研究區位于漢水以西主要的生產生活區域,面積為18 575.94 hm2。柴湖鎮地質分布屬江漢平原一級沉降區晚近期構造帶。由于受漢江上游的砂巖、頁巖、片麻巖等風化物的影響,地層上部有灰青、灰黑色的亞黏土;下部為砂和砂礫石層,并夾有淤泥質粉細沙和淤泥層。地貌為北高南低,海拔高程多在38~46 m。柴湖?氣候為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寒暖干濕較為明顯,雨量在時空分布上變差較大,并從南向北遞增。年平均氣溫16 ℃,年平均降雨量811.2 mm。根據柴湖鎮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變更成果(2013)統計得出,區內耕地面積為12 284.13 hm2,占全區總面積的66.13%,其中旱地11 505.19 hm2,水澆地6.83 hm2,水田772.11 hm2。

    1.2 數據來源與處理

    依托湖北省“金土地”工程――高標準基本農田地球化學調查項目(JTD20140101),于2014年5月在柴湖鎮采集表層土壤土樣共計1 244份。在?樣的同時,以1980西安坐標系(西安大地原點)作為記錄樣點的實際大地坐標。土壤樣品采集完成后,送至土壤重構實驗室,由專業檢測人員對土壤樣品進行測試分析,得出土壤中各元素的化驗數據,作為土壤硒含量和鎘含量評價及后續農業規劃研究的基礎數據。

    對土壤樣品數據進行測試統計,結果見表1。將有效土樣的土壤硒含量和土壤鎘含量與1990年全國土壤背景值[7]進行對比,硒含量大于0.4 mg/kg的樣品數量為616個,最大值為0.600 mg/kg,最小值為0.170 mg/kg,平均值為0.389 mg/kg,明顯高于全國背景值,變異系數為19.36%,屬于低變異。鎘含量大于0.4 mg/kg的樣品平均值為0.405 mg/kg,變異系數為19.48%,屬于低變異。此外,硒和鎘樣品的峰度分別為2.742和3.172,說明觀察量較為集中;兩者的偏度都較低,因此數據在后續的計算和應用中無需進行指數變換或Box-Cox變換。

    依據GB15618-1995[8],對柴湖鎮1 244個土樣的鎘含量進行測試,從表1可以看出,土壤鎘含量總體比1990年全國背景值略高,處在《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二級標準的范圍內,可作為一般農田、蔬菜地、茶園、果園、牧場等土壤,基本上對植物和環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2 方法

    2.1 回歸克里格(RK)

    當目標變量與輔助變量有相關關系時,先建立目標變量與環境變量的多元(或一元)回歸關系,并根據無數據位置0處環境變量的值和回歸關系推算x0處目標變量的確定性趨勢項m(x0)和殘差e(x0);最后由式(1)得到x0處的估計值z(x0),計算公式如式(1)所示。

    z(x0)=m(x0)+e(x0) (1)

    2.2 地理加權回歸克里格(GWRK)

    回歸克里格(RK)使用的線性回歸方法是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的全局回歸技術,沒有考慮到回歸關系的空間非平穩性。而GWR是一種空間局部回歸方法,可以用來探測和建??臻g關系的非平穩性[9]。地理加權回歸克里格(GWRK)則是用GWR的局部回歸部分代替回歸克里格中的全局回歸部分,而殘差仍然采用克里格插值的一種混合插值方法[10],它將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兩個部分分開進行模擬,并且相較于回歸克里格方法更加準確高效[11]。它在普通線性回歸模型中增加了一個權函數。該函數僅考慮在特定空間鄰域范圍內的樣點,待測點離樣點越近將被賦予更高的權重,反之權重較小[12]。GWR模型為:

    式中,yi是因變量,xij是因子變量,?著i為誤差項;(μi,vi)為第i個樣點的坐標;?茁k(μi,vi)是第i個樣點上的第k個回歸系數,是地理空間位置函數。

    2.3 半方差函數分析

    半方差函數是地統計學解釋土壤理化性質空間變異結構的重要理論基礎,包含3個主要參數:塊金值(Nugget)、變程(Major range)和基臺值(Sill),其中變程反映土壤性質的空間變異特性,在變程范圍外土壤性質表現為空間不相關,在變程范圍內表現為空間相關。塊金值是由測量誤差和最小取樣間距內土壤性質的隨機性因子(耕作條件、施肥劑量與頻率、作物布局等)引起?;_值反映因子區域化變量受結構性因子(地形、氣候、成土母質、植被等)影響的程度。土壤性質的空間相關性可根據塊金值與基臺值之比C0/C進行劃分[13],C0/C值越低,則說明因子的空間相關性越強烈[14]:①當C0/C≤25%時,因子在其最大變程范圍內具有十分強烈的空間相關性,結構性因素是主導空間變異大小程度的主要因素;②當25%

    克里格插值采用的半方差函數相關參數如表2所示,插值的模型全部采用球面模型,硒檢測值的C0/C為47.46%,具有較強的空間相關性;鎘的檢測值的C0/C為60.66%,空間相關性不強,但仍能反映出一定的空間相關性。RK和GWRK方法下鎘的C0/C分別為47.37%和36.84%,具有較強的空間相關性。

    2.4 模型擬合精度評價

    對模型預測精度的評價一般有R2、MEE、MAEE、RMSE、RPD等指標[10,16,17],計算公式見式(3)至式(7)。

    從表3中MEE、MAEE和RMSE這幾個指標來看,RK和GWRK的預測結果都有一定的偏差。就MEE而言,RK小于GWRK,說明檢測值在RK擬合模型的兩側分布更為均勻,而在GWRK模型的一側分布更多。GWRK的MAEE和RMSE都比RK小,表明檢測值更加接近GWRK模型。RK模型的R2為0.56,在模型質量中等的范疇中精度相對較差,而GWRK模型的R2為0.76,雖然質量也是中等水平,但明顯高于RK模型,已經接近高質量模型R2≥0.80的標準。另外,RK模型的RPD低于1.4,擬合精度較差,GWRK模型的RPD=1.717,處于中高水平。綜上所述,GWRK方法明顯優于RK方法,且預測的結果是有效而可靠的。

    3 結果與分析

    3.1 土壤硒分布情況及評價

    李家熙等[18]將土壤硒含量分為缺硒土壤(3.0 mg/kg),并以土壤硒含量低于0.05 mg/kg為臨界值,表示??植物性飼料硒含量低于0.05 mg/kg時,可引發動物缺硒的相關癥狀。依據此標準對柴湖鎮土壤富硒研究的指標同樣分為5級。土壤硒含量分布如圖1所示,統計結果見表4。由表4可知,硒含量為0.4~3.0 mg/kg的比例達到樣品總量的49.60%;含量在0.2~0.4 mg/kg之間的樣品所占比例最大,占樣品總量的50.40%。表明柴湖鎮土壤硒含量以中硒為主,同時具有規??捎^的富硒土壤。進一步統計不同硒含量的土地面積可得出,富硒區總面積達到6 869.90 hm2,占研究區土地面積的36.98%,其中耕地面積為5 316.57 hm2。主要分布在柴湖鎮的中北部和南部。柴湖鎮富硒區土壤含硒量平均為0.45 mg/kg,與國內其他富硒地區相比,屬于足硒或中等富硒的水平[1],具備富硒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的條件。

    3.2 土壤鎘分布預測及評價

    參照國家環境保護局1995年頒布的國家標準《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將土壤鎘含量分為Ⅰ類(0~0.2 mg/kg)、Ⅱ類(0.2~1.0 mg/kg)、Ⅲ類(1.0~1.5 mg/kg)三個類別[8]。Ⅰ類主要適用于國家規定的自然保護區(原有背景重金屬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茶園、牧場和其他保護地區的土壤,土壤質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Ⅱ類主要適用于一般農田、蔬菜地、茶園、果園、牧場等土壤,土壤質量基本對植物和環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Ⅲ類主要適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礦產附近等地的農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質量基本對植物和環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土壤鎘含量統計結果見表5。由表5可知,土壤鎘含量為Ⅰ類的樣品僅有11個,比例為樣品總量的0.884%;絕大部分樣品(1 233個)的鎘含量在0.2~1.0 mg/kg之間,等級為Ⅱ類,平均值為0.405 mg/kg,占樣品總量的99.116%。研究區全部表層土壤的鎘元素含量均為0.2~1.0 mg/kg,柴湖鎮土壤鎘含量基本為Ⅱ類,符合農作物種植和供給畜牧養殖的牧草生長的土壤條件,對植物和環境不會造成污染和危害。

    根據RK和GWRK的預測值進行克里格插值得到的土壤鎘含量分布見圖2。圖2顯示的值域均存在縮短的現象,RK的預測結果相較于檢測值而言值域明顯縮短,從[0.248,0.588]縮短到[0.280,0.502],相比而言,GWRK預測結果的值域則沒有明顯變化,僅縮短為[0.244,0.540]。按每隔0.1 mg/kg為一個區間統計,RK對土壤鎘含量面積分布的預測正確率為75%。其中,利用檢測值對土壤鎘含量0.5 mg/kg的區域面積為534.24 hm2,RK的預測結果中則沒有面積分布,預測正確率為0(表6)。

    相比RK,GWRK的預測精度要高出很多,合計預測正確率達到89%。其中,土壤鎘含量0.5 mg/kg的區域預測面積為329.99 hm2,重合區域面積為301.36 hm2,預測正確率為56%(表7)。

    總體來說,無論是采用RK方法還是GWRK方法,都表現出在檢測值域中部預測精度較高,而在檢測值域兩側預測精度較低的趨勢,這是由于處于正態分布兩側的樣點距離擬合的函數較遠造成的。各含量梯度的面積分布預測結果也顯示出GWRK優于RK,這與之前兩種方法的評價結果是一致的。

    3.3 耕地利用分區

    由于GWRK方法的精度高于RK方法,且本研究的重點是在有土壤硒含量數據而缺少鎘含量數據的情況下的農業規劃,因此,耕地等別的區劃基于GWRK方法獲得的土壤鎘含量分布情況見圖3。

    耕地資源利用的合理性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決定的,針對不同區域土壤硒和鎘的含量,需要采取不同的耕地利用策略。低于0.4 mg/kg的土壤鎘含量的耕地在《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中屬于Ⅱ類標準下含量偏低的區域,通過合理的農業工程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鎘含量,甚至有可能使部分耕地的鎘含量降低到0.2 mg/kg以下,從而成為符合Ⅰ標準的高質量耕地。結合柴湖鎮種植小麥、油菜、麥冬、花生、棉花、大蒜等作物的?r業生產結構和土壤硒、鎘的分布情況,將耕地劃分為三類:鎘含量較低且非富硒的耕地、富硒耕地、其他耕地,結果見表8,分別采取不同的規劃管理方式。

    1)鎘含量較低(

    2)富硒(>0.4 mg/kg)耕地面積達到5 316.57 hm2,是發展富硒農業的根基所在。有研究表明,鄂西南高鎘環境同時又高硒,使得鎘的毒性大為減小,至今未見鎘中毒的報道[20]。這是由于硒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硒拮抗鎘毒性的作用可能與形成Se-Cd復合物有關[21]。研究區土壤硒和鎘的含量都遠低于鄂西南地區,Ⅱ類的土壤鎘含量使生產出的農作物導致食用者發生鎘中毒的概率幾乎可忽略不計,因此,可以安全地發展富硒農業。一般情況下,富硒農產品較常規農產品價格至少高出1倍[22],結合柴湖鎮目前的農作物種植情況,著力發展富硒水稻、小麥、大蒜、花生和麥冬生產基地。其中,大蒜具有比其他絕大部分作物更強的聚硒能力[23],而且柴湖鎮本來就是遠近聞名的大蒜之鄉[24],應考慮成為重點發展對象。

    3)其他耕地面積為2 355.85 hm2,雖然不具備富硒稟賦,但作為普通糧食產區以及種植油菜、麥冬、花生、棉花、大蒜等作物是可行的。尤其在這部分耕地集中種植棉花等經濟作物可以將原本占用的優質富硒耕地改為進行水稻、花生、大蒜等聚硒能力較強作物的生產,從而能夠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4 小結與討論

    通過構建回歸RK和GWRK模型,分析了柴湖鎮土壤硒含量和鎘含量之間的關系,得到如下結論。

    1)柴湖鎮富硒耕地面積達5 316.57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43.28%,具備發展富硒農業的土壤地球化學背景的條件。耕地土壤鎘背景值處于《土壤環境質量標準》Ⅱ類中含量偏低的水平,基本不會對植物和環境造成危害和污染。

    2)通過RK和GWRK模型的建立發現,土壤硒含量與鎘含量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利用GWRK預測的土壤鎘含量與檢測值較為接近,精度明顯高于RK的預測結果,可作為區域土壤鎘含量評估的依據。

    第5篇:農業規劃項目范文

    關鍵詞:水源保護區規劃保護發展

    中圖分類號:S273文獻標識碼: A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關系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飲水安全已受到嚴重威脅。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問題已成為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盡管各地對水源保護做了大量工作,并卻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受地域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源總量的影響,飲用水源地保護與地區經濟發展并不平衡,部分地區甚至沖突嚴重。因此制定科學合理的飲用水源地規劃、堅持水源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重的規劃策略是規劃實施的重要保障。筆者以假期參與的《蒙陰縣云蒙湖生態區總體規劃》(2012——2030)規劃設計項目為例,對以保護與發展并重為原則的水源保護區規劃內容做初步探討。水源保護區規劃的重點內容應體現在保護區的目標定位、生態保護規劃、水源保護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空間管制規劃、城鄉用地布局規劃等幾個方面。

    一、目標定位

    水源地保護區規劃的基本思路是以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為主線,首先確定水源地的發展目標,并對影響實現該目標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提出規劃的重點任務,從而保證規劃目標的落實與實現。

    一般來講,水源保護區規劃確定的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著重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目標導向:確保水源地水質安全;保護地區生態環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問題導向:快速發展對水質保護和生態環境的沖擊;經濟規模與結構對發展目標與發展風險的影響;功能的獨立性與系統協調性的矛盾。

    云蒙湖位于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城東,為山東省第二大水庫,現為臨沂市城市水源地。臨沂市是山東省南部的重要城市,市區人口162.66萬人,規劃2020年臨沂城區遠期最高日規劃用水量需62萬立方米,其中53萬立方米取自云蒙湖水源地。云蒙湖生態區水源地對臨沂市的供水安全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由于水源保護區用地范圍較大,其內存在集中居住區,且部分地區人口密度較大。針對水源保護與居民經濟發展的不同要求,規劃應對水源保護區的職能地位做深入研究和分析,其基本職能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護水源水質;

    2、維護與重建保護區內生態功能,確保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發展;

    3、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生態經濟,提高居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4、優化生態區的人口布局,創造良好是空間形態,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

    水源保護區規劃必須體現出保護與發展的主題,突出“藍色、綠色”的自然生態特征。水源保護區發展的核心問題是保護,在保護的同時必須實現地區的綜合發展。隨著流域內社會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水源保護區內必須維護綠色的生態環境、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以維護水質的絕對安全。

    二、生態保護規劃

    生態保護規劃是確保水源水質安全的生態基礎。在宏觀上形成水源保護區的基本生態框架,建立融入區域的生態安全格局。

    云蒙湖水源保護區規劃著眼于水源涵養和水質保護,并結合水源保護區內山地起伏、溝壑縱橫、植被覆蓋處在山體中上部的特點,規劃重點保護9個森林生態斑塊。

    規劃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范圍內全部實現退耕還林,建設一級保護區的防護綠帶。

    三、水源保護規劃

    以水源地保護為根本目的,兼顧流域經濟發展,以發展促保護。規劃水源保護主要內容如下:

    1、水源保護分區

    按照國家《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HJ/T338-2007)中關于湖泊、水庫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分方法規定和要求,結合水庫實際情況,并根據政府防汛抗旱部門的要求確定水源地汛末蓄水位。

    規劃一級保護區包括以下幾個范圍:(1)汛末蓄水位以下全部水域;(2)取水口側水位線以上200米范圍;(3)河流入庫口100米范圍;(4)除上述地區外汛末蓄水位水位線外側50米范圍。

    二級保護區陸域范圍的確定,應依據流域內主要環境問題,結合地形條件分析確定。依據環境問題分析法,當水源水質受保護區附近點污染源影響嚴重時,應將污染源集中分布的區域劃入二級保護區管理范圍,以利于這些污染源的有效控制。

    準保護區:二級保護區以外至分水嶺線的匯水區域設定為準保護區。

    2、水污染防治規劃

    (1)一級保護區的水污染控制

    水源地一級保護區采取的工程措施有:隔離防護工程、跨湖橋路防側翻工程、污水收集系統工程、庫濱帶建設工程、保水型生態漁業建設工程等。

    (2)二級保護區水污染防治規劃

    主要包括:污染嚴重的企業整治工程、鄉鎮污水處理建設改造工程、中水回用工程、戶用沼氣工程、秸稈綜合利用工程、農村垃圾處理處置工程、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工程、綠色生態農業建設工程、農田徑流控制工程、溝河治理工程等。

    3、突發性水污染防治規劃

    (1)建立突發性水污染預警體系

    主要措施包括:設立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預警監測站、建立應急監測預警制度、建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內重點污染源事故預警體系、建設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和聯動體系等。

    (2)提高突發性水污染監測水平

    主要措施:為提高水環境監測能力與分析水平、增加應急監測項目、建立健全環境應急長效機制等。

    4、周邊地區生態環境建設規劃

    立足流域的地理特點,本著保護自然資源和合理開發利用有機結合的原則,全面規劃、合理調整水庫周邊產業結構,建設水源保護區以林為主,林、農、牧、副業相結合的生態農業,開展以保護水源、治理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的小流域治理工作。實現引水保源、綠山平田、育林筑路、美化家園的生態建設目標。

    四、產業發展規劃

    產業規劃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主導,同時大力發展湖區經濟,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以發展促保護。由于不同地區的水資源保護區發展條件不同,因而必須選擇適合本地區特點的產業類型和發展模式。

    規劃云蒙湖生態區的產業發展規劃為:休閑漁業規劃、林業及觀光農業規劃、濕地經濟規劃、生態旅游規劃。

    1、休閑漁業規劃

    休閑魚業是指人們勞逸結合的魚業活動方式。休閑魚業是把休閑觀光、水族觀賞等休閑活動與現代魚業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結合配置,以提高綜合效益的一種新型魚業。規劃休閑漁業園區形成五種形態,分別為:運動形態、體驗形態、食魚形態、游覽形態、教育文化形態。休閑漁業布局分為湖面養殖區、魚塘養殖區、濕地養殖區、教育觀賞區和文化展示區。休閑漁業的配套設施包括管理設施、服務設施、水質保障設施與生態保障設施。

    2、林業及觀光農業規劃

    為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持續的經濟效益,規劃水源保護區內應積極發展林業及觀光農業。

    林果業:在坡度不大(15—25º)的山腰地區,發展林果業,一方面形成生態區的良好景觀,另一方面發展生態觀光農業,增加農民的收入,發展集休閑度假、體驗農家豐收喜悅、生態旅游為一體的采摘業。

    生態經濟林:在地形坡度大(25度以上)的區域發展生態經濟林,此外,對已經開墾的土壤薄、產量低的農田和果園予以退耕還林、還草,提高森林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以及對水質的污染。

    觀光農業:是指具有保護環境、生態美化環境和觀光旅游等功能的農業。觀光農業主要有以下幾種形態:觀光農園、農業公園、教育農園、森林公園、民俗觀光村等。

    3、濕地經濟規劃

    濕地具有極高的生態價值,對保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重要地區和瀕危鳥類、遷徙候鳥以及其它野生動物的棲息繁殖地,依賴濕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動植物極為豐富。濕地可降解污染物,保持水源水質。同時濕地可提供豐富的動植物產品,具有較強的經濟效益。

    規劃在水源入口處設立濕地公園。依托濕地公園的建設,濕地表流種植水草、香蒲、菖蒲以及部分荷花、水蓮,營造了濕地水生植被和湖濱植被帶。

    濕地可以發展蘆葦業種植,對蘆葦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在濕地水域可發展水產養殖業,進一步提高水面利用率,使水產養殖業走市場化、產業化、規范化、集約化、科學化的路子,提高周邊居民的收入水平。

    4、生態旅游規劃

    生態旅游的目的地是保護生態地區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態系統,參與者能夠獲得與眾不同的經歷,這種經歷具有原始性、獨特性的特點。生態旅游強調旅游規模的小型化,限定在環境承受能力范圍之內,這樣有利于游人的觀光質量,又不會對生態區環境造成大的破壞。

    五、空間管制規劃

    為了實現對水源保護區內不同地區發展的分類指導,規劃按照下表分區標準劃定空間管制分區??臻g管制分區為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適宜建設區三種空間管制類型。根據不同的管制分區,規劃提出不同的空間管制措施。

    生態區空間管制分區標準

    六、城鄉用地布局規劃

    城鄉用地指行政區范圍內所有土地,包括建設用地與非建設用地。建設用地包括城鄉居民點建設用地、區域交通設施用地、區域公共設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礦用地以及其他建設用地。非建設用地包括水域、農林用地以及其他非建設用地。規劃對各類用地進行整理,建設科學合理的用地布局結構。規劃通過建設集中居民點,對部分居民點進行搬遷改造一方面可以有效減低生態區內人口密度,降低生態風險,另一方面可以節約建設用地,實現土地的集約化經營,有利于流域內經濟發展。

    七、建立實施保障制度

    水源地保護規劃的實施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必須貫徹保護與發展并重的基本思路,建立現實可行的保障體系。按照水源保護區的情況不同,可采取不同的實施措施,但一般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嚴格執行各類規劃

    加強生態區用地范圍內村莊的改造更新,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大規劃管理力度,健全規劃管理程序,規劃范圍內的各項建設,必須符合規劃。

    2、建立經濟支援和損害補償機制

    應建立保護水資源、恢復生態環境的經濟補償機制。補償方式包括資金補償、財政轉移支付、實物補償、項目補償、產業補償、技術和智力補償等。

    3、建立資源保護市場機制

    逐步把市場經濟體制引入到生態區資源保護工作中。

    4、提高水源管理水平增強規劃宣傳力度

    參考文獻:

    第6篇:農業規劃項目范文

    關鍵詞:都市農業發展與規劃;城市化與工業化;建議與參考

    1 東莞市都市農業的發展與規劃的發展背景

    在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取得農業發展先機,不斷總結最新現代農業發展經驗,實現地區農業化現展,需要不斷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業具體農業發展規劃綱要,不斷總結地區一般性發展經驗,不斷制定相應的地區規劃發展前景展望趨勢。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都市農業以其獨特的綠色生態性、現代科技性以及規模生產性在不斷地引導著地區農業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東莞市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性城市,在實現農業產業的不斷轉型與發展方面取得了長足有效地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加劇了土地稀缺性問題的深刻變化,在此背景之下,進一步發展都市農業對于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都市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發展現代都市農業,首先要明確其基本發展成果,現代都市農業有利于優化城市農業發展格局,有利于改善城市農業生態環境,有利于促進農業從業人員收入地增加,有利于不斷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業產業的轉型與發展。因此,制定切實有效的都市農業規劃,應當著重以科學標準、可持續標準為基本規劃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基本指導思想,不斷總結經驗開拓思路,積極構建現代都市農業發展體系格局。

    2 如何不斷推動東莞市都市農業的發展與規劃策略措施

    2.1 不斷推動現有用地政策改革

    發展都市農業,首要的前提性要求就是要不斷改革與創新農業用地政策,在現有的基礎上,應當對于農業用地進行嚴格的把控與限制。在都市與鄉村結合部應當盡量減少與杜絕違規用地,進一步劃定永久性農田范圍,將已經劃定為永久性田杜絕再進行建設性違規使用。同時,要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切實采取多線措施,加強農業土地規劃控制力度,可以開辟農田基本保護區試點項目,在根本上起到保護性作用。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方面,要始終堅持科學的用地政策,開展規劃與建設比例協調一致的項目標準,總結一般性建設經驗,統籌安排,科學梳理,從而達到農業產業園不斷發展,項目不斷推進的良好效果。(注:引自東莞市政府辦公室[2013]32號文件)國家對于農業用地出臺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在地區農業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性作用,東莞市都市農業發展規劃中的用地政策改革應當以國家農業用地政策為基本前提,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創新與改革,從而達到符合地區實際發展的優勢政策效果。都市農業發展的優良與否,用地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性作用,有關部門應當不斷統一意見、協調政策,在實際應用中達到政策的不斷健全與完善的優勢效果。東莞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擴大用地范圍,簡化現有的用地手續流程辦理。

    2.2 不斷加大財政性政策補貼力度

    隨著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農業科技技術的提升標準在于農業科技創新力度的體現。在財政性政策方面,應當著重以不斷推動地區農業科技進步為政策前提,在農科專項創新資金、農業高級人才培養資金、農業技術推廣資金等三個方面不斷加大現有補貼力度。同時,在現代農機設備技術應用方面,對農業設施、農機裝備、農業產業示范基地等各個方面設立專項補貼資金。東莞市也可以根據地區發展經驗與地區農業實際生產需求,開展農業設備補貼與示范性基地補貼等措施。在東莞市農業產業園建設方面,為了不斷推動其可持續健康發展,應當著重加快一些財政性補助項目的建設與發展,園區基礎性設備建設、發展專項獎勵資金、鄉鎮級的農業產業園建設以及多種措施的配套資金建設均可以作為農業產業園的財政性補貼范圍。值得一提的是,在后續的產品銷售環節,由于都市農業發展的獨特性,應當以實際的農業產品銷售市場為基礎,有關部門應當做好前期的市場調研工作,確保農業產品市場穩定。(注:引自東莞市政府辦公室[2013]34號文件)東莞市目前可以再市級土地流轉示范性政策方面加大補貼力度,將原有市級農業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獎勵補貼增至30萬元,科技示范戶獎勵補貼增至5萬至十萬元之間。

    2.3 不斷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

    在土地流轉政策方面,東莞市對于土地流轉5年以上以及經營規模50畝以上的流轉雙方進行采取適當的獎勵措施。在后續推動地區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過程中,應當不斷全面推動地區土地流轉獎勵政策的落實與發展,不斷推動與扶持地區農業企業的發展,促進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建立。(注:引自東莞市政府辦公室[2013]34號文件)特別是在農合組織的建立過程中,應當加大對農合組織的重視力度與資金投入,積極投入專項資金,創新發展模式,在實際應用中取得現代農業產業化的不斷發展與進步。除此之外,在推動地區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歷程中,還要不斷增加現有的農田補貼標準,鼓勵與發展地區農業品牌,實行重點獎勵措施與政策,對地區農產品品牌要加大宣傳與推廣力度。對于都市農業發展而言,除了基礎性措施,還應當積極開展多項發展措施,農業產業轉型也可以進行第三產業轉型措施,實現產業轉型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農業產業轉型需要現代機械化農業設備的支持,東莞市可以充分發揮自身改革開放工業建設前沿陣地的優勢,加快引進現代農業機械化設備產業,對這類企業進行一定的幫助與扶持。

    3 東莞市都市農業的發展與規劃總結

    對于都市農業的最終發展,還可以采取相應的科學配套措施,積極總結國內外先進的農業發展經驗,要在不斷加強農業環境保護力度、營造良好的地區發展環境、加強土地流轉方式的管理與控制、進一步完善相應的農業產業扶持機制與措施等方面不斷進行政策與資金支持,同時,還必須要不斷理論聯系實際,在實際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最終促使地區都市農業的不斷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蔡健,王薇,華景清,等. 蘇州都市農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江蘇農業科學,2010(06):629-630.

    第7篇:農業規劃項目范文

    發展休閑旅游農業對于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我省積極開發農業和農村蘊藏的自然生態、生產生活、民族風情等休閑旅游農業資源,促進了城鄉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1.科學規劃、統籌發展,加快以休閑旅游農業為主的農村第三產業發展步伐

    我省休閑旅游農業的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近幾年發展迅速。據統計,全省現有休閑旅游農業企業2720戶,規模以上休閑旅游農業企業已達58個,休閑農莊168個,農業觀光采摘園120個,農家樂1500戶,直接安置以農民為主的從業人員6.5萬人,年接待游客近2000萬人次,營業收入達300多億元。休閑旅游農業不僅使傳統農業直接受益,還帶動了特產業、農產品加工業、餐飲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等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重要的是拓展了農業發展空間,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推動了新農村建設。為了把這新興產業抓實抓好抓出成效,我們在工作中合力推進以休閑農業為主的農村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1.1科學規劃,城鄉統籌發展 堅持規劃先行,休閑旅游農業發展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農業和旅游業發展規劃相銜接,引導適宜發展的地區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避免盲目發展和重復建設。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緊緊依托農業生產過程、農民文化生活和農村風情風貌培育休閑旅游產業、開發休閑旅游產品,突出生態特色,增加科技和文化內涵,變資源優勢、文化優勢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使其成為高附加值的產業。同時發展休閑旅游農業,堅持立足于鄉村,服務于市民,依托農村資源,突出地方特色,探索各具特色的休閑旅游農業發展模式,打造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休閑旅游農業產品。

    1.2政府引導,合力推進發展 建立“政府主導、業主開發、市場運作、多方參與”的休閑旅游農業發展投入機制,即以財政投入為引導、業主開發為主體、社會資金為補充的模式,多渠道投入;各有關部門積極協調金融機構加大對休閑旅游農業的扶持力度,對經營特色明顯、帶動能力強、運作規范并被評為五星級休閑旅游農業項目,視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項目,列入信貸扶持范圍和相應的貸款計劃;堅持市場化運作,以市場導向配置資源,積極鼓勵工商企業、鄉鎮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投資開發休閑旅游農業,搞好自主經營、股份經營和聯合經營。

    1.3以農為主,實現可持續發展發展休閑旅游農業,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堅持以農業生產經營為主,在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的基礎上發展休閑旅游農業,實現農旅結合、互相補充、協調發展;推進休閑旅游農業園區化、區域化、產業化進程,大力引導休閑旅游農業企業向園區和優勢地區聚集;注重培育龍頭企業,以點帶面促進休閑旅游農業全面發展;堅持充分利用荒山、荒灘、荒地等后備資源發展休閑旅游農業;堅持突出鄉村生態、鄉村文化和鄉村遺產保護,防止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實現休閑旅游農業與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明確目標、強化措施,促進休閑旅游農業快速高效發展

    按照我省的《關于加快發展休閑旅游農業意見》(吉政辦明電[2010]29號)要求,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和發展為目標,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為核心,以規范提升休閑旅游農業業態為重點,堅持“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強農”方針,全面推進休閑旅游農業文明高效發展。

    我省休閑旅游農業總體發展目標是:全力實施“551”工程,就是用5年時間創建5個全國休閑旅游農業示范縣;打造5條特色休閑旅游農業路線;發展100個三星級以上示范企業(園區),其中20%進入全國休閑旅游農業示范點行列。使我省的休閑旅游農業步入科學、規范、可持續的發展道路;與此同時,結合我省農村實際,重點開發城市依托型、景區帶動型、農業觀光型、民俗特色型、農家體驗型等休閑旅游農業產品。

    發展休閑旅游農業在我省還處于起步階段,為了把這一符合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興產業抓出成效,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2.1強化領導,加強統籌協調 按照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休閑旅游農業意見》的要求,我們召開了全省休閑旅游農業工作會議,明確了發展目標和方向,確定各級鄉鎮企業主管部門要認真加強休閑旅游農業行業管理,把加快發展休閑旅游農業作為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農民就業增收的一項重要工作納入議事日程,作為提升農業、致富農民、發展農村、拓展旅游業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相關單位加強配合,發揮部門職能作用,加大對休閑旅游農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形成推動休閑旅游農業發展的強大合力。在此基礎上,我們在對鄉鎮企業協會進行換屆的同時成立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分會,充實了省級協會的領導力量,增添了新的活力,完善了工作運行機制,加強了對休閑旅游農業的組織領導。

    2.2加強指導,提高服務水平 為了加強對休閑旅游農業的指導,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我們重點強化了對基層工作的指導:一是加強休閑旅游農業基礎工作的指導,我們從休閑旅游農業規劃入手,加強規劃指導,按照科學規劃,有序開發的思路指導開發、建設和發展。二是加強項目開發指導,結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居民消費能力,準確定位休閑旅游農業規模、檔次和水平,開發出各具特色的休閑項目,避免雷同化、單一化。三是人才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素質,逐步把休閑旅游農業人員培養成具有現代經營理念、善于研發、掌握現代服務技能和營銷手段的新型實用人才。四是充分發揮省休閑旅游農業協會橋梁紐帶作用,制定行業標準,加強行業自律,加強合作交流。五是開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和全國休閑農業示范點創建活動。同時按照《吉林省休閑旅游農業企業星級評定辦法》規定的標準,認真開展星級企業審核評定,切實規范競爭行為,促進休閑旅游農業的健康發展。

    2.3營造氛圍,打造休閑旅游農業品牌 我們充分利用各自優勢,加強宣傳策劃工作,通過促銷會、說明會、洽談會、節會、簡報等多種形式,加大宣傳推介力度,不斷擴大我省休閑旅游農業的知名度;各新聞媒體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宣傳工具,大力宣傳休閑旅游農業的品牌,努力構建具有北方特色的休閑旅游農業產品,營造發展休閑旅游農業的良好輿論氛圍。

    第8篇:農業規劃項目范文

    一、農業循環經濟及其本質認識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表現為“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它主要通過對傳統行業進行技術改造,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排放,以保護環境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就是把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農業生產,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和產品生命周期中減少資源、物質的投入量和減少廢物的產生排放量,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農業循環經濟也有著一般循環經濟所不具有的由農業自身所產生的特點:一是食物鏈條,農業內部參與循環的物體往往互為食物,以生態食物鏈的形式循環,循環中的各個主體互補互動、共生共利性更強;二是綠色生產,對產品的安全性更為強調,控制化肥、農藥的施用量;三是干凈消費,農業的主副產品在“吃干榨凈”后回歸大地;四是土、水凈化,“萬物土中生”,“萬物離不開水”,土壤、耕地和水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要予以特別關注;五是領域寬廣,不僅包括農業內部生產方式的循環,而且包括了對農產品加工后廢棄物的再利用;六是雙贏皆歡,清潔和增收有機結合,既要干凈,又要增收,二者不可偏廢。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要堅持下列原則:即因地制宜原則,整體性協調原則,生物共存互利原則,相生相克趨利避害原則,最大綠色覆蓋原則,最小土壤流失原則,土地資源用養保結合原則,資源合理流動與最佳配置原則,經濟結構合理化原則,生態產業鏈接原則和社會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雙贏”原則,綜合治理原則等。因此,循環經濟是人類社會解決發展與環境矛盾的戰略選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

    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對策建議

    1、加強宣傳,提高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認識。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潮流和趨勢,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的戰略選擇。然而,目前廣大農民、農業企業經營者、農業生產管理者甚至政府職能部門的領導,對農業循環經濟還缺乏了解和認識。因此,應加強對科學發展觀和農業循環經濟的理論學習和傳播力度,讓廣大農民、管理者增加了解,提高認識。

    2、整體規劃,重點推進早在20世紀80年代,各地進行了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的實踐,創造了多種模式的循環經濟生產體系,但這些實踐都還是初步的,在循環合作的范圍、層次上都仍處于初級階段。因此,需要進行總體的規劃,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將農業規劃、園區規劃、城鎮規劃、農村規劃等各種規劃統一起來,以構建農業循環經濟體系和建設循環型社會為目標,制定整體發展規劃,促進農業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全面、協調、持續發展。

    3、加強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技術創新與指導。傳統農業、現代農業向農業循環經濟過渡的關鍵是加強農業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持與技術創新。一方面,要積極開展沼氣生產、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立體種養、生物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節水農業、太陽能利用等已有技術的創新與推廣;另一方面,應充分考慮農業規模化、企業化、產業化、市場化發展趨勢中出現的效益提高、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深層次問題,大力加強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清潔生產等關鍵技術的研究與示范。為此,應高度重視現代循環農業的技術創新,積極引導和發揮農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示范場、科技園區、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在循環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中的作用。

    4、開發以無公害農產品與綠色食品為目標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因地制宜,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依據經濟發展水平及“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全面規劃、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對中低產地區進行綜合治理,對高產地區進行生態功能強化,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效、持續發展,及生態與經濟的良性循環和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統一。

    5、加大激勵和懲罰力度以制度和政策引導循環經濟發展通過制定相關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使得循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有利可圖,使農民對環境保護得到更多的效益,引導循環經濟健康快速地發展。例如利用價格、稅收、信貸等手段來調節或影響農民的行為,以實現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同時,政府相關部門應指導農民制訂和實施清潔生產計劃,無償為農民提供清潔生產技術方面的信息。通過建立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的經濟補償機制,引導農民自愿發展循環經濟,實施生態管理。

    6、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發展循環農業經濟,要立足本地,實行個人、集體、國家三結合,多層次、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加投入。一是繼續增加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各級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實對農業和農村的預算支出,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適當安排生態農業建設專項資金,用于開展生態農業建設規劃、技術培訓、經驗交流和試驗示范活動的補助。對規劃建設的項目,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及銀行應在資金上有選擇地給予支持。二是加快農業金融制度創新,拓展融資渠道。如鼓勵金融機構對技術含量較高和發展前景較好的循環農業科技項目提供專項貸款、設立政府發展循環農業專項擔保基金等。三是創造條件,降低風險,吸引工商資本和私人資本投資發展循環農業。

    第9篇:農業規劃項目范文

    【關鍵詞】農業園區 現代農業 農業產業化

    1 幾個國內外現代農業園模式及特點

    1.1以德國代表的生態農業園區

    德國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根據自然稟賦特點和可持續發展要求,突出發展生態農業。

    充分發揮本國的山地資源、勞動力素質優勢來進行農業產業結構的選擇和相關貿易政策調整,培育了如畜牧養殖業和葡萄、玉米、牧草等種植業等較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產業鏈。

    對農產品標準化有嚴格的控制和規定,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竭力倡導生態農業,減少并逐漸淘汰化肥、農藥的使用,積極推廣無公害有機肥耕作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農產品的生產標準、農產品加工的添加劑使用標準,以及運輸、銷售等環節的安全要求。

    1.2以荷蘭、以色列為代表的集約型設施農業

    荷蘭的農業以家庭式農場經營為主,各農戶彼此之間視為具有共同利益的集體,而不是競爭對手。

    特點:(1)高度組織化的生產方式, 合作社與中介組織是兩國農業的共同特點,扮演了提供商品生產信息及產品質量標準,調節市場供需,控制市場進程的重要角色。(2)職業教育直接面對農民。兩國有著發達農業科研、教育體系。把農民作為建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農民可以了解各種技術的最新進展和市場需求,培養較高的商業素養和信息能力。

    1.3以上海為代表的我國都市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

    我國有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科技部認定的國家現代農業園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和農業綜合開發高新科技示范區等。

    上海孫橋現代農業園區是全國第一個綜合性的現代農業開發區,初步形成了以工廠化農業為代表,以先進農業技術組裝集成為重點,以休閑觀光、農業科普等為特色的都市現代農業初具雛形。

    特點:(1)溫室設施新。上海孫橋引進的荷蘭全套玻璃溫室和工廠化農業生產技術,這個農場通過全套引進國外的溫室設施、優良品種、高效栽培技術和計算機管理等技術并進行示范,使國人看到了世界現代農業的嶄新風貌,引出跟風熱潮。(2)重視產業立園,品牌靚園。形成六大產業(種子種苗、設施農業、工廠化農業、農產品加工、生物技術、旅游觀光農業),成立專家咨詢團、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對園區進行體制創新、培訓交流持續不斷。

    1.4以陜西楊凌為代表的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

    楊凌農業高科技示范園是以農業高新技術的產業化開發為主,可以在園區內進行招商引資,興辦各類開發企業,承擔高科技農業企業的孵化與培育作用。布局 “一軸一心八園”。園區主要進行現代農業新品種展示和產業化示范,是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科技創新的中心。

    特點:(1)形成了集現代農業高新科技的自主研究、開發、轉化和生產經營為一體,以龍頭企業的吸引或培育、中小企業的孵化為重點的現代農業園區,具有技術密集、人才密集、企業密集的特點。(2)農業標準化建設。即生產規范化、產品安全化、營銷品牌化、管理信息化、服務專業化。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標準體系;建立了標準化專家咨詢系統。

    2 國內外現代農業園區對我市農業園區的啟示

    2.1高起點規劃

    農業園區化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園區是承接產業轉移、促進產業聚集的載體,通過拓展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和文化功能,實現集觀光休閑、科普體驗和購物于一體,不僅可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同時也拓展了農民增收致富的途徑。把創意農產品、創意農業主題園、創意節慶活動、創意農食文化多種元素納入其中。設立品牌農業、數字農業、經濟農業、感知農業、生活休閑農業等特色農業展廳和功能區域劃分,直觀感受無處不在的農業創意,觸摸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徑。我市南北過度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大米、特色瓜果蔬菜的發展潛力,不缺品質缺品牌。應該盡快引入專業人士制造特定效果進行事件營銷,在園區建立農產品展示館,突出創意生產過程與特色品種,達到讓品牌帶動產業發展的目的。

    2.2健全農業服務支撐體系

    突出配套服務。一是建立覆蓋農業生產經營全方位的專家數據庫,收錄國內省內院所高校從事土壤,種子,農水到創意包裝,品牌推廣等專家信息,提供優惠條件吸引其進行橫向合作,進而搭建能解決問題的科技服務平臺,打造集農業規劃、品牌策劃、農產品網絡銷售一整套農業科技服務平臺。二是完善市場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農業信息服務和農產品檢驗檢測。三是科技培訓入園區。加大就業農民培訓,加快新品種、新經驗、新農機推廣應用,加強疫病防控、防災減災、等技術的推廣普及,使園區生產、經營管理保持技術領先。

    2.3多元化投資

    現代農業園區集種養貿工農于一體,是資本富集型產業,在土地、勞動力、資本、科技四大農業生產要素構成的農業生產力中,資本的比重已占主導地位。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加大財政扶持,加大金融支持,吸納和引進社會各類資本投資園區,構建多元投入格局,是解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資金的有效途徑。(1)把政府項目聚合到園區。整合涉農資源,形成推進合力,是加快園區建設的關鍵。在整合涉農資源上,按照 “三個優先( 項目申報園區優先、資金分配園區優先、政策支持園區優先)”的原則,積極幫助園區包裝項目、爭取項目、實施項目,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爭取更多涉農項目在園區實施,促進園區水、電、路、土地整理等配套設施落實到位。(2)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產業。出臺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構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帶來工業化經營理念和企業化管理模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2345成人高清毛片|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app| 免费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国产成人啪精品| 国产成人免费片在线观看| 爽爽爽爽爽爽爽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 成人黄色小说网站|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成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1314|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成人短视频完整版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刺激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网站| 成人性a激情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午夜精华液| 五月天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2021成人国产精品|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洲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成人深夜福利视频|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国产成人18黄网站麻豆| 成人理伦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成人毛片免费播放|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的|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不卡 |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在线|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全彩成人18h漫画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cao在线| 在线观看欧洲成人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