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經濟哲學思想范文

    經濟哲學思想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哲學思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經濟哲學思想

    第1篇:經濟哲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亞當?斯密;經濟人;道德人;貧富分化

    中圖分類號:FO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6X(2012)03-0026-03

    亞當?斯密(1723-1790)耗盡畢生心血完成的《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蘊涵著豐富的經濟哲學思想。而“經濟人”和“道德人”則是亞當?斯密在這兩部著作中對人性給予的不同定義。很多學者將這兩種不同的人性加以對立,提出了所謂的“斯密問題”。然而,事實上,“斯密問題”是個偽問題。人是“經濟人”和“道德人”的統一體?!敖洕恕敝小袄骸钡娜诵约僭O包含著“道德人”的“利他”成分。因為“利己”往往需要首先建立在“利他”的基礎之上。重復博弈模型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而“道德人”中的“利他”卻又常常意蘊著某種“利己”,如果我們從某一個角度去理解的話。因此,我們不能將“利己”的“經濟人”與“利他”的“道德人”彼此孤立。同時,筆者還認為,以亞當?斯密《國富論》為發端的西方經濟學實際上存在兩個假設前提:一是由“經濟人”假設引致出的“看不見的手”――價格機制;二是由“道德人”假設引致出的另一只“看不見的手”――信用機制――它保證了市場自由交易能夠長期實施。

    一、如何理解“經濟人”

    盡管“經濟人”并不是亞當?斯密提出的,但亞當?斯密是對“經濟人”做出系統論述的第一人,同時,“經濟人”假設也是亞當?斯密構建其經濟理論的基本立足點?!敖洕恕钡募僭O有三個概念內核。一是,“經濟人”的本性是利己。“利己”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出發點。斯密認為:“在一個自由的社會里,每一個人的利益會促使他去,尋找最有利的用途,避開最不利的用途”;“對財富的追求是每個社會的大多數有用勞動力行動的動機”。二是,“經濟人”的“利己”性,即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客觀上能夠促進整體的社會利益。斯密認為:“每一個人都不斷地竭力地為他所能支配的資本找到最有利的使用方法。誠然,他所考慮的是他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社會的利益。但是研究他自己的利益自然地且必然地導致他去采取最有利于社會的使用方法?!比牵敖洕恕钡睦旱淖非笸瑫r必須考慮他人的“利己”,否則,其自身的利己就難以實現。上述三個概念內核中最為核心的是“經濟人”的“利己”性。如何理解“利己”成為了理解“經濟人”假設的關鍵。所謂“利己”,就是追求自身的利益。許多學者常常將“利己性”定義為“人的自私”。然而,筆者認為,這是對“利己性”的一種簡單且狹隘的理解。利己不同于自私。所謂自私,就是“當你自己的需要與別人的合法權益相沖突時,對自己的需求的利己主義考慮”。“利己”實際上刻畫了人的基本屬性,即人的“自利性”。筆者認為,“自利性”是人類的自然屬性。這種自然屬性是由自然法則所決定的。眾所周知,自然界的一個重要法則就是競爭法則。決定一個物種興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是否能夠在殘酷的物種競爭中占優并得以繁衍。人類作為生物物種之一,繁衍生息的本能使人類具有了“自利性”這一天然屬性?,F代科學已經證實,人的自利有分子生物學上的基礎,自利是基因遺傳的。1976年,生物學家Richard Dawkins出版的《自利基因》一書中,作者引證于多種動物的生存,有力地論證了自利性是遺傳的。舉一個例子,一個受精卵的形成,也是自利的結果,它是通過上千萬個爭先進入卵細胞的競爭擇優而受精的。如果沒有自利,就不會有新的生命的產生。所以,人的生命從最初的誕生就具有自利性,而且通過基因的遺傳將自利代代相傳下來。至于人類生存的外部環境的苛刻以及資源的稀缺性迫使人的自利與人的自利的基因遺傳,二者孰先孰后或者是否同時發生則需進一步探討,但二者必然會相互作用。這種“自利性”簡單來說就是:人通過創造有利于自己生存的環境,從而使自己能夠在所生活的環境中繼續生存。因此,人的自利是被環境逼迫出來的,與其他物種不同的是,人的生存環境不僅包括了自然環境而且還包括了社會環境。作為自然環境中的人需要的是吃飽穿暖,而作為社會環境中的人還需要尊重和平等。例如,人對財富的追求,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種“自私”的表現。但實際上,追求財富是人作為自然人和社會人的一種本能的表現。因為財富一方面保證其能夠有衣穿、有飯吃、有房子住,保證其后代的生存需求;另一方面,財富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是人獲得尊重和平等的前提條件。一個人的所面對的社會環境有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整體社會環境,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社會大環境”;另一個層次是局部的社會環境,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個人的“生活圈子”。人所需要的尊重和平等既包括了來自社會大環境中的尊重與平等,也包括來自“生活圈子”里的尊重與平等。因此,為了在特定社會環境中贏得尊敬和平等,人就會不自覺地去追求財富。正如斯密指出的那樣:“對財富的追求是每個社會的大多數有用勞動力行動的動機”。

    二、如何理解“道德人”

    所謂“道德人”,是亞當?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論》一書中提出的。他認為,“道德人”即是有利他心(或者同情心)的人。亞當?斯密指出:“無論人們會認為某人怎樣自私,這個人的天賦中總是明顯地存在這樣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福看成自己的事情,雖然他除了看到別人的幸福而感到高興外,一無所得”。道德人對保證經濟行為的有序性以及保證商品經濟的順利進行非常重要?!敖洕杂蓻]有道德是不能很好地存在下去的,特別是在其鼎盛時期?!薄啊畟€人’這一概念是隨著彼此的權力、責任和義務而形成的。道德規則不僅承認個人的尊嚴,也承認其相互關系。如果人類缺失基本接受的道德規則,社會將會崩潰?!痹谧杂傻纳唐方洕鐣?,道德體現為交易者之間的誠信與利他。斯密在《國富論》中用了關于屠夫、釀酒師和面包師的例子進行了精辟的論述。他指出:“我們所期望得到的自己的飯食,不是出自屠夫、釀酒師和面包師的恩惠,而是出自他們自利的打算。”對

    這一句話,我們通常理解為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私利”的。然而,這一表述中還隱含著“利他的”意涵。如果為了“私利”的最大化,屠夫、釀酒師和面包師在欺騙他人且能輕易逃脫懲罰的情況下會賣出劣質的肉、酒和面包嗎?斯密認為:“他們仍不會選擇這樣做。因為這樣做可能會讓他們失去最重要、最珍視的東西,即‘自我形象’”:“自我形象比金錢更具有價值,那是快樂幸福的真諦所在”。因此,斯密在論及價格機制――這只市場交易的“看不見的手”的同時,也提出了市場交易的另一只“看不見的手”,那就是道德規則。道德規則構成了對我們每個人的個人行為的自我約束力。正如斯密所指出的那樣,“當一個人用一種內在的自我形象的觀念支持自己,和他人打交道時,就產生了信任。如果信任缺失,經濟機器就會磨損,就會因為缺油而停止運轉。而監管和強制實施某種計劃的成本無疑是昂貴不堪,難以承受的”。因此,建構在“經濟人”假設基礎上的現代主流經濟學,其要求的市場參與者不僅是一個“利己”的人,同時還必須是“道德”的人?!袄骸笔且浴叭说睦硇浴?,即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為體現;而“道德”則是以“人的守信”作為體現。

    三、從“走向致富之路”到“走向道德之路”――基于貧富分化的思考

    第2篇:經濟哲學思想范文

    引 言

    基于農業社會的經驗,人類發展了古代科學,表現出樸素的整體觀和系統觀。這種古代科學后來被以"還原論"和"分析論"為特點的近現代科學所取代,后者推動了工業社會的迅速發展。工業化帶來的種種惡果(包括生態危機、資源危機等)促使人們重新認識到系統地、整體地看待問題的重要性,至此,人類的思維方式經歷了一次螺旋式的上升和回復。在中國,近現代科學未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從而遲遲未能進入工業社會,但卻使以有機整體觀為特色的古代科學得以充分的發展。正當西方學者苦苦探求一種"框?quot;來統一和聯系各分析科學的研究成果時,中國古代科學整體的思維方式給他們帶來了靈感。我們不知道其他系統科學家是否如此,至少普利高津是這樣的(尼科里斯和普里高津,1986)。這正是中國的醫學理論、氣功及針灸等如此受到西方學者推崇的原因。環境及生態科學領域也是如此,人們早已不滿足于孤立的環境因子及部門生態學的研究成果,而致力于更高層次上的綜合。從60年代的"國際生物學規劃"(IBP),至70年代的"人與生物圈計劃"(MAB)再到80年代的"國際地卷與生物圈計劃"(IGBP),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生態學研究向整體和綜合發展的趨勢(馬世駿,1990),近年來提出的整體人類生態系統科學(THE)則把全球范圍內的生態圈(Ecosphere)包括生物圈和技術圈作為一個整體系統來研究(Naveh and Lieberman,1984),對生態系統的研究已從物理量的研究轉向對生態系統內外關系的研究(王如松,1990)。"風水說"所信仰和追求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正是現代和未來生態學所追求的目標,所以有的西方學者甚至稱"風水說"為"宇宙生物學的思維模式"和"宇宙生態學"(Astro-ecology),并把"風水說"定義為"通過選擇合適的時間與地點,使人與大地和諧相處,取得最大利益、安寧和繁榮的藝術"(見Skinner,1982)許多西方學者致力于整理和應?quot;風水說"的研究(如Lip,1979,1987;Skinner,1982;堀逾憲二,1985)。近年來,國內學者也開始對風水說進行重新的認識和評價,并取得可喜的成果(如王其亨、尚廓、梁雪等1989;于希賢,1990,何曉昕,1990)。關于風水意識和風水模式,筆者提出:原始人類滿意的生態環境和中國文化主要定型時期的環境結構是理想風水模式的原型,它存在于中國人的內心深處和文化深處,決定了中國人的環境吉兇意識,"風水說"建立了關于這種環境吉兇意識的解釋體系,包括哲學的、技術的和迷信的解釋層次(圖1)(俞孔堅,1990)。本文將結合理想風水模式及典型實例,著重;風水說"的哲學解釋層次上進行探討,也許在這一層次上,它能給現代生態學及環境科學的研究帶來一些啟發。

    圖1 風水意識的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

    一、化始--化機--化成的邏輯

    地理有書始于黃石(秦末漢初),續于郭璞(晉),盛于楊公(楊筠松,唐),厥后偽書雜出,假冒名公(將國,清)。關于黃石公的《青囊經》,郭氏的《葬書》之真偽莫衷一是,但此兩書對"風水說"的貢獻是公認的。在中國古代哲學體系下,兩書基本上確立了"風水說"的具體哲學思想和理論體系。郭璞以后的風水師們則在此理論體系下進行技術上的解釋和附會,并逐步使風水術駁雜、晦澀和神秘。本題目關于風水理論的考察將主要以被奉為經典的論著為依據。

    在本體論問題上,中國哲學雖有"唯氣論"、"唯理論"和"唯心論"之別(張岱年,1982年),而以"唯氣論"為主流,它將世界之本源歸根于超乎形質,而又非無的存在--氣,從而建立了天、地、生、人合一的思想體系。這一哲學思想當然是"風水"這門以追求自然與人類和諧相處為最終目的的具體"科學"的前題。"風水說"通過化始--化機--化成的邏輯,將"氣"這一哲學范疇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系統(圖2)。

    所謂化始,即天地萬物皆始于陰陽,氣之本體即為無形之太虛。陰陽之氣充滿于天地之間,"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張載,《正蒙》·太和篇)"游氣紛擾,合而成質者,生人物萬殊;其陰陽兩端循環不已者,立天地之在義"(同上)。這是天、地、人、生得以合一的本體論依據。

    所謂化機,即無形、無質之氣并非不可捉摸,"氣之聚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青囊經》)"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同上)。除此恒常之形體外,氣還有可感知的風、雨、霜、雪等形態,即《葬書》所謂的"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云,奮而為雷,降而為雨"。出現在明末清初的《日火下降,陽氣上升圖》可以清楚地說明古代中國人對氣的這種流變過程的認識(圖3)。陰陽之氣不但在三維空間上有聚散流變之規律,在時間維上也有可感知的運動形式,"風水說"沿用了中國哲學中關于晝夜、季節變化與氣的運動之關系:"晝夜者,天之一息乎!寒暑者,天之晝夜乎!天道春秋分而氣易,猶人一寤寐而魂交。"(張載,《正蒙》·太和篇)。中國哲學的最大特點之一是物質與精神人倫合而為一,統一于氣(或理、心):"……飛潛、動植、靈蠢、善惡,皆氣所必有""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亂生焉。正氣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治生焉。"(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參兩篇)。"風水說"繼承并發展了這種思想,《葬書》將違背人道而葬與違背天道而葬同視為"兇葬":"陰陽相差錯為一兇,歲時乘戾為二兇,力小圖大為三兇,憑富特勢為四兇,偕上逼下為五兇,變應怪見為六?quot;。這樣氣的運動狀態便成了一個多變量的函數:

    Q=f(c,e,d,m,s,h)

    其中:c--天象;e--地形;d--方位;m--氣象;s--時間;h--人倫、精神。這一方程有一組最優解--生氣,即各變量之間陰陽五行都達到"沖和"(互相諧調)。為此,又引入了陰陽五行的匹配關系和相生相克關系作為判定原則(表1,圖4)

    圖2 風水理論構架及生氣流程圖

    圖3 日火下降,陽氣上升圖(此圖右方尚有干對流圖與之相配,今略)(轉引自中國 古代地理學史)

    表1 主要變量之間五行匹配關系

    五行木 火 土金水

    五星歲星 熒感 填星太白辰星

    方位東 南 中西北

    時令春 夏 季夏秋冬

    德仁 禮 信義智

    色綠 紅 黃白黑

    所謂化成,即基于上述氣之運動規律,仰觀天象,俯察地形,審四時,定方位,"順五兆,用八卦,排六甲,布八門,推五運,定六氣,明地德,立人道,因變化,原終始"(《青囊經》)使陰陽沖和而得生氣,有生氣則福祿永貞,萬物化生。至此,已確定了風水術的基本技術途徑。

    祖宗崇拜是中國宗教文化的一大特色,把死人安排得跟活人一樣,是中國埋葬制度的主要用心。人死之后的鬼神及鬼神世界并沒有完全異化為一個相對于現實世界的彼岸世界(如基督教文化中),它們仍是天地陰陽之氣,還可以與子孫相通感(李向平,1989)。所以,盡管風水說中有陰陽宅之分,實質上并無多大差別?quot;風水說"最富神秘性之處是祖輩墓葬之好壞可以決定子孫禍福,其邏輯也正來源于此。"生者氣之聚,凝結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歹氣納骨,以陰所生之法也。"(《葬書》)。而人受體于父母,氣脈相承,既然父母之遺骨得生氣而返生,則自然"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所以為父母擇穴造墓同自己擇居建屋一樣重要,都是為了"乘生氣"而"福祿永貞"(圖2)轉貼于 二、因形察氣和理想風水模式

    由上可知,氣是一個多組變量的函數,它在五維空間(四維時空和人倫精神)中都各有多種狀態,而要求得生氣還受到陰陽五行匹配及生克關系的制約,所以,找生氣的工作顯得十分復雜而困難。

    上述函數的求解過程集中反映在羅盤的使用上,有的羅盤競達三、四十圈之多,即有三、四十個變量、繁縟之極,令人望而生畏,從而使風水術顯得玄奧而神圣,這實際上是風水師們謀生的需要。但從《葬書》及唐代以前,特別是形派經典中,我們可以看到找氣過程實際上經歷了一系列的簡化,而這種簡化是按一定的邏輯關系進行的。在天地關系上,天是陽,地屬陰,"陽以相陰,陰以含陽"(《青囊經》),地是天之氣的承受者,從而簡化了仰觀天象的工作;而通過警告主人要端正德行使人道對氣的影響成為一個限定因素而不必在擇穴過程中考慮;四季交替實際上也是一種無所不在的恒常因子,可在具體的辯穴中簡略;剩下的便是"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云,奮而為雷,降而為雨,行于地中而為生氣。"(《葬書》)。所以生氣就在地中,并隨地形而走,"丘垅之骨,岡阜之枝,氣之所隨"(《葬書》)。從而使找生氣的工作集中在俯察地形上。而大地茫茫,江河縱橫,氣脈之來往周流,構成一個復雜的網絡,生氣仍可望而不可得,所以,"風水說"又以"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為判據,通過選擇和設計"藏風界水"之地使形(即氣)止氣蓄。至此,中國哲學中的"氣"才真正成為一個可操作的系統,具體可通過龍、穴、沙、水和向五個方面尋找和調控生氣。就山地而言,山脈為龍,"委宛自復,回環重復;若距而侯也,若攬而有也;欲進而卻,欲止而深;來積止聚,沖陽和陰;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貴若千乘,富如萬金"(《葬書》)。即山勢連綿起伏,蜿蜒回環,土厚水豐,植被茂密者即為有生氣之龍。而以童山(無植被之山)、斷山、石山、過山(山脈僵直)和獨山為不能"藏風世界",沒有生氣的山。水與山不可分離,兩山之間必有一水,所以,山勢委宛自復,水也自然回環有情,源遠流長。既有山環水抱,形止氣蓄的真龍,其中便有真穴。并強調了一個"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quot;(《葬書》)的穴前清流屈曲,兩側護沙環抱的理想風水意象模式(圖5)。這樣的穴場模式與龍脈(整體山水結構)及合適的朝向相結合,便構成了理想風水的總體景觀模式(圖6)。這種結構具有最佳的功能--生氣最旺。

    千百年來,風水模式在中國大地上鑄造了一件件令現代人贊嘆不已的人工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作品,形成了中國人文景觀的一大特色,并成為我們深入研究中國人理想環境模式的重要依據(俞孔堅,1990),恰如李約瑟所說的"遍中國農田、居室、鄉村之美不可勝收,都可以藉此得以說明"(Needham,1962)。在此,我們僅舉寧波天童寺的整體景觀結構為例,對這一理想風水模式作一具體說明。

    天童寺坐落在寧波市東南部太白山深處(圖7),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規模宏大,為禪宗五山第二,被日本禪宗曹洞尊為祖庭。據《天童寺志》載,該寺的構建受"風水說"(形象)的影響很大,其整體景觀結構足以說明普遍存在于中國人心目中的理想風水模式(圖7)。在面積約二十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太白山主脈山脊蜿蜒回環,圍合成一山間盆地,只有西側有一豁口與外界相聯系。山脊海拔多在400-500米以上,主峰656.9米,而寺廟所在地海拔只有10-120米,相對高差平均約300-400米,空間圍合感極強,可謂"委宛自復""環抱有情",堪稱形止氣蓄的真龍,天童寺座北朝南,西北側依太白山主峰,構成背依玄武之勢;自主峰東西兩側分出數脈,迤邐南下環護于寺廟之兩側,構成穴之護沙,其它諸支脈或環列于前,或回抱于兩側,如"肘臂之環抱";側脈之間的水流蜿蜒曲折盡匯于盆地之中;為使穴前清流護繞有情,寺廟構建者在寺前挖兩個大水池,稱內、外"萬工池",引右側之水注入,后繞經寺前匯入盆地,確是"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順俯"之穴;至于土厚水豐,植被茂密則更是其它地方所罕見,因而被列為森林公園;為了"聚氣",在四周護山,盆地之豁口處及完全人工設計的曲折香道兩側廣植松竹,形成了長達2公里的古松長廊--"深徑回松"和"風崗修竹"等景。從對穴前水流之人工處理及香道的設計和周圍的綠化,都可以看出人為活動都在使自然景觀結構的某些缺陷得以彌合,從而使之更符合理想風水模式。而"風水說"對寺廟建筑布局的影響尤為明顯(見何曉昕,1990)

    三、"風水說"給現代生態學研究的啟示

    "風水說"在技術及迷信解釋層次上是紛繁駁雜的,但其哲學思想和理論體系是基本一致的。事實說明,"風水說"促成了中國"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具體化。工業化正在中國大地上進行,風水景觀正面臨著難以抵御的沖擊,而代表信息時代的現代科學也正在中國大地上傳播和發展,它?quot;否定之否定"的姿態,在對中國農業社會及西方工業社會科技成果的揚棄中,建立自己的哲學體系和科學技術體系?;诂F代科學知識,我們可以說"風水說"的許多方面是科學的,但這并不重要,單純對古代科學進行現代解釋無助于科學的發展,但從古代科學的理論思想中獲得啟發,甚至因此調整我們的思維方式,則是非常有益的。統觀風水理論,筆者認為,在現代生態學及環境科學的研究方面,它至少可以給我們以下幾個方面的啟示。

    1、氣:作為生態系統功能的統一衡量指標

    生態學認為,生態系統的功能是系統與外界相互作用時所發生的能量交換、物質代謝、信息交流、價值增減及生物遷徙。關于這五種功能流的認識和測量實際上仍然沒有擺脫"還原論"及"分析論"思維方式的影響。在"風水說"以及中醫理論中,生命機體和不同層次上的生態系統功能綜合地以"氣"來統之。氣周流于天地萬物之間,集能、質、生物、信息及精神于一體,所以有人認為氣實質上是場的概念(李中,1985)。從分析科學的思維方式來看,氣的概念是含混不清的,無法界定,無法測量,但以氣為統一功能特征的系統是可操作、可控制的,關于這一點,如果"風水說"不能使我們信服的話,中國古代醫學及氣功的研究成果則足以使我們信服。我們也注意到,西方生態學家也正試圖建立生態系統功能的統一衡量指標,如Odum的"Emergy"和 "Transformity"概念(例見 Odum,1988,1988)。這一方面的突破必將導致生態學研究的變革。

    2、因形察氣--將功能問題轉化為結構問題

    生態系統的研究主要是對其功能的研究。氣作為綜合的功能流,是無形、無嗅和不斷流變的,對氣本身很難直接把握。在"風水說"中則通過氣與形的關系,"因形察氣",把功能的問題轉化為空間結構的問題來討論。"風水說"的這一特點尤應引起景觀生態學研究領域的重視。關于景觀的空間等級分布及景觀結構,Zonneveld(1972)的生態區--地相--地系--總體景觀等級劃分和Forman等(1986)的以斑塊、走廊等為基本元素的結構研究途徑,都是以相對均相的地段和生態系統為基本單位的,實質上仍是一種還原和分析的途徑。而在"風水說"中,穴場是一個由沙水環抱的整體空間單元,而不是一個均相的地段或生態系統,穴、沙、水和龍的關系不是一個等級、分類的序列,而是一個有機構成序列。風水說一開始就沒有把"龍"肢解為相對均相的"部分",再來研究"部分"之間的關系,而是在有機整體上尋找另一有機整體一-穴。

    3、氣脈--強調結構的整體性和連續性

    "風水說"強調氣脈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所以《葬書》有"斷山""獨山"不可葬之說。以明十三陵為例:"陵西南數十里為京師西山。嘉靖十一年三月,金山、玉泉山、七岡山、紅石山、香峪山皆山陵龍脈所在,毋得造墳建寺,伐石燒灰。"可見,為了保全十三陵陵園的風水,明王朝恨不得把整個燕山山脈皆作為保護對象。依"風水說"看來,十三陵所在山地屬燕山之余脈,與北京西山雖有數十里之遙,卻一脈相通。這種保護氣脈及網絡結構的整體性和連續性的做法,至少對地下水及生物的空間運動是十分有益的。這在自然保護區的景觀規劃及生態研究中是值得借鑒的。目前景觀生態學已十分重視對廊道的研究(如Forman and Godron,1986),廊道與"氣脈"既有共同之處也有較大差別,從其差別中我們也許地能得到更多的啟發。

    4、氣脈的曲折與起伏

    與氣脈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同樣重要的是它的曲折和起伏。無論是山脈、水流或是道路,"風水說"都對曲折與起伏有著特別的偏好,從本文所舉實例中可見一斑。認為只有曲屈回環起伏超迭方有生氣止蓄。直線對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流動是高效的,現代,無論是公路、鐵路、排灌渠或是通訊線路,都追求直線,這恰如"風水說"所追求的相反。這難道不能引起我們深思嗎?以水流來說,曲折蜿蜒的形態除了有其美的韻律外,至少可以增加物質的沉積,有利于生物的生長,減少水災等等。至于更深層的意義還有待進一步的揭示。

    值得強調的是,與"風水說"的理論思想相比,"風水說"的技術體系顯得蒼白無力,難以勝任"風水說"的崇高追求,這方面,現代科學技術也許正好可以彌補。 參考文獻

    馬世駿,展望90年代的生態學,現代生態學透視,科學出版社,1990。

    王如松,系統生態學--回顧與思考,現代生態學透視,科學出版社,1990。

    王其亨,清代陵寢風水探析,天津大學學報,1989年增刊。

    尚 郭,中國風水格局的構成,生態環境與景觀,天津大學學報,1989年增刊。

    梁 雪,從聚落選址看中國人的環境觀,天津大學學報,1989年增刊。

    于希賢,中國的風水思想與城市選址布局,(臺灣)大地地理雜志,1990,5月號。

    何曉昕,風水探源,東南大學出版社,1990。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俞孔堅,"風水"模式深層意義之探索,大自然探索,1990-1。

    俞孔堅,中國人的理想環境模式及其生態史觀,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0-1。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地學史組主編,中國古代地理學史,科學出版社,1984。

    將國(清),地理正宗,上海文明書局印行, 中華民國十五年。

    李向平,祖宗的神靈,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

    李 申,"氣"范疇研究,中國哲學,第十三輯,人民出版社,1985。

    顧炎武(清),昌平山水記,京東考古錄,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第3篇:經濟哲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 丁苯酞; 腦血管儲備能力; 急性腦梗死; 神經功能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10-0117-03

    doi:10.14033/ki.cfmr.2015.10.059

    腦梗死是因腦組織局部缺氧、缺血而引發的病癥,會導致神經功能受損。腦血管儲備為患者病理、生理情況下,腦血管經Bayliss效應,致使腦血管的側支循環開放,從而導致腦部血流重新調節,出現一系列改變后,對腦血流能力穩定性進行維持[1]。臨床上主要采取顱內多普勒超聲進行檢查,測定腦血管的儲備能力[2]。急性腦梗死為臨床高發性疾病,其具有極高的致殘率及病死率,若未及時采取措施治療,則可能會導致患者留下后遺癥,對患者生存質量造成一定程度影響。可見,在腦梗死的臨床治療中,促進腦血管側支循環的建立,避免腦組織損傷,減少腦血管儲備功能及神經功能損傷,是判斷其預后的關鍵[3]。丁苯酞為新型腦血管疾病治療藥物,能快速改善腦部缺血區的血流供應,建立側支循環。在本組研究中,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采取丁苯酞治療,檢測其對腦血管儲備能力及神經功能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10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48例急性腦梗死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顱腦CT及MRI檢查后,符合《神經內科疾病診斷標準》中制定急性腦梗死判斷標準后確診[4]。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24例與觀察組24例。觀察組:男16例,女8例,年齡49~75歲,平均(58.9±5.3)歲;對照組:男14例,女10例,年齡47~73歲,平均(56.8±5.6)歲。納入標準:家屬與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者;排除標準:嚴重心、腎、肝、肺功能不全者;腦出血史者;嚴重腦血管畸形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均采取抗血小板聚集、他汀類降血脂藥,以及酌情使用脫水劑、調控血壓、降血糖、護腦等基礎藥物治療方案。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100 ml靜脈滴注,2次/d,2周為一療程,一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3 觀察指標與評定標準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對神經功能進行判斷[5]。一共10個刻度,0分表示無神經功能損傷,10分表示損傷嚴重;對腦血管儲備功能進行檢測:使用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腦血管儲備功能進行檢測?;颊呷⊙雠P位,對大腦中動脈(MCA)雙側段血流速度測量,反復對血流信號進行探查。保持呼吸平靜,對靜息MCA進行記錄,則為MFV1;將面罩開關打開,平靜呼吸1 min,進行MFV2記錄;對MCA收縮期舒張期血流速度(Vd)、收縮期血流速度(Vs)進行檢測,作脈動指數(PI)檢測。CVR=[(MFV2-MFV1)/MFV1]×100%。根據《神經內科疾病診斷與治療》制定的急性腦梗死療效判斷標準進行分析,顯效:腦組織血流灌注恢復,神經功能恢復;有效:腦組織血流灌注逐漸改善,神經功能明顯好轉;無效:腦組織血流灌注及神經均未改善[6]。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治療后臨床療效分析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67%,對照組為70.83%,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1、2個月評分顯示,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腦血管儲備功能分析

    兩組患者經治療后,不同時間點的腦血管儲備功能明顯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梗死具有突發性、病情重、變化快等特點,及時采取溶栓治療,是及時緩解急性腦梗死癥狀的關鍵。但是溶栓治療有極為嚴格的時間限制,大多數患者就診時已經錯過溶栓治療時間。在腦梗死發病后短時間內,患者就會有神經元壞死癥狀出現,因此,必須快速建立側支循環,保持腦組織中供血、供氧充足,從而起到快速恢復神經功能作用[7]。

    丁苯酞為新型急性腦梗死治療藥物,用藥后可對血管完整性進行保護,從而增加血管血流速度,加強缺血區的微血管數量,恢復缺血區血流灌注,快速緩解腦組織缺血、缺氧癥狀。通過將機體中線粒體ATP酶活性提高,維持線粒體膜穩定性,增強線粒體復合酶IV活性,起到對線粒體結構保護作用,從而起到減少細胞死亡,增強機體組織能量代謝作用[8]。通過對炎癥反應進行有效抑制,從而促使細胞中花生四烯酸、鈣庫釋放量得以抑制,從而起到增強抗氧酶活性,抑制谷氨酸釋放、減少細胞凋亡作用。同時,丁苯酞可以起到改善神經功能缺損作用,對梗死面積有明顯減少作用。經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NIHSS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腦血管儲備功能為腦梗死病理刺激下,導致腦部血流為正常狀態,腦部毛細血管及腦小動脈的收縮及擴張,起到對血量調節作用,從而保障腦部正常需求。腦血管儲備功能是對患者預后進行判斷的主要標準,也是腦卒中獨立危險因素。有學者研究中對85例腦卒中患者進行分析,顯示神經功能缺損與24 h中腦血管儲備功能呈密切相關性,腦血管儲備功能下降者的預后明顯較差[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腦血管儲備功能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在急性腦梗死臨床治療中使用丁苯酞,其具有顯著療效,能改善患者遠期預后,恢復腦組織血流灌注,恢復神經功能及腦血管儲備能力,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劉昌云,陳技挺,黃華品,等.丁苯酞注射液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NO和NOS表達及臨床療效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4):3448-3449.

    [2]尹春麗,王耀伍,王麗英,等.丁苯酞軟膠囊對急性腦梗死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3,42(26):3091-3093.

    [3]吳娟,陳永.丁苯酞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療效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2,41(33):3488-3489.

    [4]張培蕾,魯海濤,朱悅奇,等.丁苯酞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2,21(3):239-242.

    [5]戚紀勝,符玲萍.rt-PA動脈溶栓結合丁苯酞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3):3642-3644.

    [6]劉永剛,許云鶴,趙靜,等.丁苯酞治療分支動脈粥樣硬化病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4,22(5):340-343.

    [7]尹春麗,李永秋,王耀伍,等.丁苯酞軟膠囊對急性腦梗死缺血半暗帶的影響[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3,26(3):219-221.

    [8]閆海燕,郗紅艷,王紅梅,等.丁苯酞治療大面積腦梗死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4,25(3):127-129.

    [9]王國軍,馬濤.氟伐他汀與丁苯酞軟膠囊聯合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及對血清C反應蛋白的動態影響[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4,24(7):150-152.

    第4篇:經濟哲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 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血脂;神經功能缺損程度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10(a)-0108-04

    Effect of Atorvastatin combined with Aspirin for the blood lipid and degree of nervous functional defect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GUO Ga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Xi'an NO.4 Hospital,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0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torvastatin combined with Aspirin for the blood lipid and degree of nervous functional defect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dmitted to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of Xi'an NO.4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June 2015 was analyzed, an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ing methods, group A (60 cases) and group B (100 cases). The blood lipid and degree of nervous functional defec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the death rate and recurrence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levels of TG [(1.79±0.75), (1.80±0.71)mmol/L], TC [(5.91±1.60), (5.93±1.58) mmol/L], HDL-C [(0.95±0.27), (0.96±0.24) mmol/L], LDL-C [(3.87±1.59), (3.90±1.62) mmol/L] before treatment in group A and group B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 = 0.08, 0.08, 0.08, 0.11, all P > 0.05). The levels of TG [(1.02±0.41) mmol/L], TC [(3.28±0.97) mmol/L], LDL-C [(2.05±0.90) mmol/L] after treatment in group B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group A [(1.66±0.53), (4.84±1.21), (3.68±1.32) mmol/L] (t = 8.55, 8.96, 9.28, all P < 0.05), the level of HDL-C [(1.24±0.51) mmol/L] after treatment in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0.89±0.14) mmol/L] (t = 4.11, P < 0.05). The levels of TG, HDL-C, LDL-C of group 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 = 1.10, 0.49, 0.71, all P > 0.05), the level of TC after treatment in group A was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t = 4.13, P < 0.05). The levels of TG, TC and LDL-C of group B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t = 9.51, 14.29, 9.98, all P < 0.05), the level of HDL-C of group B after treatm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t = 3.20, P < 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group B (100%)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85%) (χ2=16.22, P < 0.05). The death rate (0%) and recurrence rate (0%) of group B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group A (5%, 10%) (χ2=5.13, 10.53, all P < 0.05). Conclusion Atorvastatin combined with Aspiri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can reduce blood lipid, and improve neurological function,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Atorvastatin; Aspir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Blood lipid; Degree of nervous functional defects

    近年來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明顯增高[1-2]。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神經內科常見的疾病,其致殘率、致死率和復發率均較高,嚴重威脅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并且有關資料顯示[3-5],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病年齡逐漸趨于年輕化,分析其原因主要和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密切相關。本研究通過對西安市第四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擬探討阿托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脂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5年6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60例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依據治療方式不同進行分組。A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齡46~77歲,平均(59.2±10.1)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37例,本科及以上23例;職業:腦力勞動者33例,體力勞動者27例;梗死部位:主干部位15例,非主干部位45例,前循環41例,后循環19例。B組100例,男66例,女34例;年齡47~79歲,平均(61.1±11.1)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63例,本科及以上37例;職業:腦力勞動者58例,體力勞動者42例;梗死部位:主干部位35例,非主干部位65例,前循環70例,后循環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6]中的診斷標準確診為急性缺血性卒中,通過腦CT或者MRI證實,發病時間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智齒治療,包括維生素C、維生素E營養支持治療。A組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16814)100 mg/d。B組在A組基礎上給予阿托伐他?。ㄝx瑞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46309K)治療,阿托伐他汀初始40 mg/d,連續應用14 d之后,改為20 mg/d,同時根據患者病情進展,對血糖和血壓進行監測和治療。

    1.3 觀察指標

    1.3.1 血脂情況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情況,主要包括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1.3.2 神經功能損傷程度 參照NIHSS評分[7-8]主要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意識水平、凝視、視野、面癱、上肢運動、下肢運動、共濟失調、感覺、語言、構音障礙、忽視癥、遠端運動功能進行評價,每項評分標準為0~2分,總分0~42分,分數越低,神經功能越好。神經功能損傷療效依據NIHSS評分進行評價,基本痊愈:NIHSS評分減少90%~100%;顯效:NIHSS評分減少46%~

    1.3.3 預后情況 觀察兩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死亡率和復發率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成組設計的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前TG、TC、HDL-C、LDL-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B組治療后TG、TC、LDL-C均低于A組,HDL-C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A組治療前后TG、HDL-C、LDL-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A組治療后TC低于治療前(P < 0.05)。B組治療后TG、TC、LDL-C均低于治療前,HDL-C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兩組神經功能損傷程度療效比較

    B組總有效率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22,P < 0.05)。見表2。

    表2 兩組神經功能損傷程度療效比較[n(%)]

    2.3 兩組死亡率和復發率情況比較

    B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死亡率(0%)和復發率(0%)均低于A組[3例(5%)、6例(1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5.13、10.53,均P < 0.05)。

    3 討論

    隨著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率的上升,臨床上對于其臨床治療和神經功能預后的關注度也明顯提高[9-10]。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率在全部腦卒中發生率中占近80%比例,其有25%~75%的患者會在2~5年出現復發,嚴重威脅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血脂異常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之一,對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脂觀察和降脂治療顯得尤為重要[11-12]。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主要病理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血脂異常改變有著密切的關系,因而血脂的異常變化可能直接影響著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發展和預后。有研究表明[13-14],隨著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不斷發展,腦組織神經細胞的缺血、缺氧不斷發展,神經細胞可能出現軟化、變性、壞死,從而產生相應的神經功能缺損表現。

    有資料顯示[15-16],血脂升高可能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和提高血栓的形成率。TG升高可降低神經系統應激性反應,進而降低神經的敏感性,增加了神經功能障礙發生的可能性。TG還是細胞膜和細胞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組織細胞缺血、缺氧,會增加氧自由基的數量,進而破壞細胞膜脂質雙層結構,改變離子通道、泵功能、離子轉運和營養物質跨膜轉運的功能,進一步加速氧化損傷。膽固醇是細胞膜脂質重要的組成成分,其類固醇核和膜磷脂的脂酰基鏈平行方向排列,在細胞膜中發揮“流度阻尼器”的功能,是維持細胞膜完整性、細胞膜流動性的決定性因素,同時和細胞膜受體、離子轉運和機體免疫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有資料顯示[17-18],適當的膽固醇對于維持腦部微小血管壁完整性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低膽固醇會促使顱內血管中層平滑肌細胞膜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LDL-C可能影響腦部微小血管結構完整性,從而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促進了血液成分滲出,血液中的化學成分會對患者的神經纖維造成氧化損傷,從而對患者的神經功能造成不可逆性的損傷。

    本研究通過分析2013年4月~2015年6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60例的臨床資料,依據治療方式不同進行分組,A組60例和B組100例。觀察兩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治療前后血脂、神經功能損傷程度評價情況以及死亡率和復發率。其中A組主要采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阿司匹林可以有效地抑制血小板釋放二磷酸腺苷,并且抑制環氧化酶乙?;脱“屦じ骄奂δ埽硗膺€可以抑制磷酸二酯酶,提高環磷酸腺苷,從而促進腦血管擴張,有效改善腦部缺氧狀態,促進腦供氧量,避免血栓形成。B組除阿司匹林治療以外,還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阿托伐他汀屬于羥甲基戊二酸輔酶A還原酶抑制劑,是人體內膽固醇合成過程中重要的限速酶,其本身沒有活性,但是其水解后可以形成抑制肝臟HMG-CoA還原酶,降低膽固醇的合成水平,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的含量,降低膽固醇和血清脂蛋白含量,同時還可以促進細胞表面LDL-C受體的活性,提高LDL-C的攝入,降低LDL-C、TG水平,提高HDL-C水平[19-23]。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降低血脂,控制動脈粥樣硬化和斑塊形成,改善血管內皮的舒縮功能,減緩氧自由基的氧化損傷,抑制血小板聚集,從而增強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腦動脈血管的彈性,降低血流阻力,加快血流速度,提高腦細胞血液供應和氧供應,改善神經細胞的功能恢復和再生能力,進而促進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24-25]。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治療前TG、TC、HDL-C、LDL-C無明顯差異,B組患者治療后TG、TC、LDL-C均低于A組,HDL-C高于A組,提示阿托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可以更加明顯地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NIHSS評分對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病情評估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其也可以作為評價藥物療效的基本指標之一。研究表明,NIHSS評分具有很好的信度,即量表在不同的觀察評定者和不同時期對于同一個被試對象所得到的相同結果的可靠程度,可以反映隨機誤差和偶然誤差,也具有較好的效度,即實際測量結果和理論值、真實值之間相符合的程度。NIHSS評分可以充分、準確地預測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的情況。B組患者神經功能總有效率高于A組,提示阿托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降低神經功能損傷的程度,另外B組患者死亡率和復發率均低于A組,阿托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可以為患者提供更加良好的預后。

    綜上所述,阿托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可以明顯降低血脂,改善神經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周婷,劉瑞珍.阿托伐他汀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作用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2(11):1387-1389.

    [2] 程瓊,莊文錦,李云飛,等.阿托伐他汀對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氧化應激和脂質過氧化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3):6577-6578.

    [3] 江玲.阿托伐他汀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hs-CRP、TNF-α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 18(2):33-34.

    [4] Jauch EC,Saver JL,Adams HP,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J]. Stroke, 2013,44(3):870-947.

    [5]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1.

    [6]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2):146-153.

    [7] Biffi A,Devan WJ,Anderson CD,et al. Station treatment and 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ischemic stroke case-control and meta-analysis [J]. Stroke,2011,42(5):1314-1319.

    [8] 莊雪芬,馬培耕.阿托伐他汀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5,23(2):31-33.

    [9] Biffi A,Devan WJ,Anderson CD,et al. Statin use and outcome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case-control study and meta-analysis [J]. Neurology,2011,76(18):1581-1588.

    [10] 王民.阿托伐他汀鈣片強化降脂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脂水平和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2014,17(15):99.

    [11] Oliveira CV,Funck VR,Pereira LM,et al. Atorvastatin with drawal elicits oxidative/nitrosative damage in the rat cerebral cortex [J].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2013,71(1):1-8.

    [12] 袁遠,徐燕,高旭光.匹伐他汀與阿托伐他汀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脂調控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10):1024-1026.

    [13] Goldstein LB,Amarenco,P,Zivin J,et al. Statin treatment and stroke outcome in the stroke prevention by aggressive reduction in cholesterol Levels(SPARCL)trial [J]. Stroke,2009,40(11):3526-3531.

    [14] 侯永革,王菁,王俊剛,等.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PTX-3水平變化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預效果[J].河北醫藥,2014, 36(24):3755-3757.

    [15] Flint AC,Kamel H,Navi BB,et al. Statin use during ischemic stroke hospitalization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poststroke survival [J]. Strok,2012,43(1):147-154.

    [16] 程瓊,莊文錦,李云飛,等.阿托伐他汀對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氧化應激和脂質過氧化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2):6577-6578.

    [17] Forteza A,Romano JG,Campo-Bustillo I,et al. High-dose atorvastatin enhances impaired cerebral vasomotor reactivity [J]. Stroke Cerebrovascular Dis,2012,21(6):487-492.

    [18] 錢亞南.大劑量阿托伐他汀強化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療效及作用機制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 23(20):2222-2224.

    [19] Tleyjeh IM,Kashour T,Hakim FA,et al. Stati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n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tatin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ns [J]. Archives Internal Medicine,2009,169(18):1658-1667.

    [20] 韋朝霞,祁風,劉祖佑,等.大劑量阿托伐他汀強化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觀察[J].廣東醫學,2013,34(16):2569-2571.

    [21] 李應宏.補陽還五湯配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48例[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13):304-307.

    [22] 潘云志,劉宏斌,孫興元,等.依達拉奉對高齡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顱內動脈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15):314-316.

    [23] 劉春新,鄭常龍,陳艷芳,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S100B蛋白含量變化的意義[J].現代醫院,2014,14(10):31-32.

    [24] 吉聰莉.阿托伐他汀聯用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腦卒中二級預防中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6):46-47.

    第5篇:經濟哲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 2型糖尿病;急性腦梗死;血糖波動;神經功能缺失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5(a)-0043-02

    根據資料顯示,糖尿病并發神經病變在5年病程內的發生率可達到30.0%~40.0%,并發癥的出現進一步加重了病情[1]。為總結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腦梗死患者血糖波動對神經功能缺損及短期預后的影響,該文結合該院在2013年3月―2015年3月期間接收的糖尿病患者就這一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中研究對象選取時間段為2013年3月―2015年3月,研究對象為50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腦梗死患者,同時選擇在相同時間段內接收的50例單純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63.8±4.2)歲,平均病程為(5.6±1.3)年;對照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齡為(64.1±4.3)歲,平均病程為(5.4±1.4)年。觀察組和對照組一般資料經過統計分析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有:①通過腦CT檢查,出現高密度病灶;②大多數患者在安靜狀態下突然發病,沒有明顯的嘔吐、頭痛癥狀,但是會有意識障礙、偏癱失語等癥狀[2];③有頸內動脈系統癥狀和體征;④腰穿腦脊液一般沒有血。

    糖尿病診斷標準參照2010年美國糖尿病協會糖尿病診斷標準:①糖化血紅蛋白HbA1c超過6.5%;②在8 h沒有熱量攝入時空腹血糖超過7.0 mmol/L;③口服糖耐量試驗,血糖超過11.1 mmol/L[3]。

    1.3 方法

    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在發病后及時地采用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鈣等開展抗凝治療以及活血化瘀治療等,具體的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參照急性腦梗死診療指南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對患者進行降糖治療,具體采用的是胰島素,理想血糖為空腹

    1.4 觀察指標

    主要觀察指標有:①患者在連續監測期間平均血糖水平、平均血糖波動幅度、血糖波動頻數以及最大血糖波動幅度;②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分級,神經功能分級采用的是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系統,得分越高,患者的神經功能越差;③根據觀察組患者治療后NIHSS改善效果好、差作為分組標準,治療后的NIHSS為(9.86±1.52)分,根據這一評分將其分為NIHSS評分好和評分差評,觀察兩組患者在治療1個月結束后平均血糖波動幅度以及最大血糖波動水平。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對上述患者治療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此研究中的平均血糖水平、平均血糖波動幅度、血糖波動頻數、最大血糖波動幅度以及NIHSS評分均采用平均值±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相關血糖指標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相關血糖指標比較,根據表中的數據可知在平均血糖水平以及血糖波動頻數方面,觀察組和對照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平均血糖波動幅度以及最大血糖波動幅度方面,觀察組要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觀察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

    觀察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從表中可以看出,在NIHSS評分方面,治療后相對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不同NIHH評分患者血糖指標比較

    觀察組不同NIHSS評分組治療血糖波動比較,根據表中數據可見NIHSS評分較高的其平均血糖波動幅度以及最大血糖波動幅度也較大,而NIHSS評分較低的其平均血糖波動幅度以及最大血糖波動幅度較小,兩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伴隨著現代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以及飲食習慣的調整,糖尿病患者的發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對于糖尿病目前尚沒有完全根治的方法,實際的治療主要以控制血糖為主,在糖尿病患者中約有超過90.0%的患者屬于2型糖尿病。糖尿病對人類的危害除了疾病本身之外,還有較多的并發癥,比如白內障、缺血性心臟病以及神經病變等,其中關于糖尿病并發急性腦梗死的報道是越來越多[4]。為了明確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腦梗死患者血糖波動對神經功能缺損及短期預后的關系,該院也進行了相關的研究。

    該研究結果顯示,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腦梗死患者與單純的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在血糖平均水平以及波動頻數方面基本是相同的,但是在波動范圍上,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腦梗死波動范圍更大,血糖波動范圍越大,急性腦梗死患者其神經功能缺損就表現的較為嚴重,血糖波動范圍較小的神經功能缺損較輕。究其原因主要是急性腦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血脂存在著明顯的異常,據有關文獻報道,出現急性腦梗死得患者體內的胰島素受體或者受體前后出現異常,患者體內的血糖不能及時被利用,自身對于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即使對患者采用了自胰島素治療,但是胰島素并不能發揮正常的作用,也就是造成了胰島素抵抗,這樣患者體內血糖的波動程度將會增加。糖尿病并發急性腦梗死患者應該采取措施降低血糖的波動幅度,從而減少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患者的預后。這一研究結果與付立明,張榮珍學者的研究結論具有一致性。

    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腦梗死患者血糖波動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研究目前還不是很完善,在呂肖鋒,黃金鑫,張微微等學者的研究中認為血糖在波動中的最低點以及波動的最大點都是直接影響神經病變發展的主要原因,因此血糖波動幅度越大,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表現的就更加明顯。這主要是因為在急性腦梗死發病后,患者血糖的增加或進一步加重病情發展,延緩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患者的預后相對較差。有學者報道顯示,患者在發病后出現的血糖波動會進一步加大腦梗塞病灶的擴大,造成患者病情的惡化,治療難度以及預后將會受到影響,但是關于這方面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才能取得更大突破[5-6]。

    綜上所述,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其合并的急性腦梗死增加了血糖的波動,而血糖的波動則會進一步影響到急性腦梗死的神經功能缺失,進一步地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因而對于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腦梗死患者在臨床上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 張名揚,呂肖鋒,張微微,等.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腦梗死患者血糖波動對血管內皮損傷的影響及意義[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2):329-331.

    [2] 周文銳,李琛,朱敏潔.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腦梗死患者血糖波動與神經功能缺損及預后關聯的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6,15(4):350-352.

    [3] 張婷.糖尿病合并急性腦梗死血糖水平與神經功能缺損在老年患者中的預后相關性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 26(1):213-214.

    [4] 付立明,張榮珍.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腦梗死患者血糖波動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22):119.

    [5] 呂肖鋒,黃金鑫,張微微,等.急性腦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與血糖漂移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醫藥雜志,2013,25(11):16-19.

    第6篇:經濟哲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 阿托伐他汀;腦梗死;血脂;動脈粥樣硬化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5)11-8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torvastatin on the blood lipid level and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ho have taken atorvastatin for a long time. Methods 120 cases of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and nursing measures, but 60 cases of the patients in study group patients were also asked to take Atorvastatin tablets (20mg was taken every evening and it should last for 12 months) as part of the treatment while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also asked to take Simvastatin tablets (20mg was taken every evening and it should last for 12 months). The Serum lipids and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of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Results Six months after taking the medicine, the blood TC, TG levels of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Key words] Atorvastatin; Cerebral infarction; Blood lipid; Atherosclerosis

    腦梗死是中老年人群常見的危急重癥之一,具有起病急、恢復慢、致殘率及致死率高的臨床特征,同時絕大部分患者在急性腦梗死治療后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后遺癥情況[1],患者神經、運動功能極可能遭受不可逆的破壞,對患者心理及生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病理生理學研究證實,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導致腦梗死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而血脂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有直接聯系,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療措施對腦梗死患者血脂水平進行控制及穩定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顯得十分重要。本研究在常規藥物治療及護理基礎上給予60例腦梗死患者長期口服阿托伐他汀片,取得較滿意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120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均符合李大年等主編的《現代神經內科學》[2]中有關腦梗死的臨床診斷標準,且入院均行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2)入院相關檢查提示均合并高脂血癥及頸動脈粥樣硬化;(3)取得患者本人或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嚴重意識障礙、顱內出血或腫瘤及其他嚴重內外科合并癥患者。120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研究組60例包括男40例、女20例,年齡45~79歲,平均(64.0±11.5)歲,病程5h~3d,平均(12.3±3.0)h;對照組60例包括男42例、女18例,年齡43~75歲,平均(62.0±12.1)歲,病程3h~3d,平均(11.1±3.4)h。兩組患者性別比例、年齡分布及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我院針對腦梗死患者的常規治療措施,具體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神經保護、改善腦循環、調節血壓血糖、抗腦水腫等常規藥物治療,同時給予腦梗死患者的常規健康宣教。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給予阿托伐他汀片(立普妥,輝瑞公司),20mg/d,每日晚餐后口服;對照組患者給予辛伐他汀片(舒降之,默沙東公司),20mg/d,每晚頓服。兩組患者均連續服用12個月。

    1.3 觀察指標

    血脂相關指標檢測:分別在藥物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抽取晨間空腹靜脈血4mL采用我院BH13MD16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進行血TC(膽固醇)、TG(三酰甘油)、LDL(低密度脂蛋白)、HDL(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檢測;同時進行頸部血管的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并計算出患者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IMT)。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2.1 血脂變化

    兩組患者經用藥治療后的血TC、TG水平均顯著性降低(P

    2.2 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變化

    研究組經治療后IMT明顯降低(P0.05)。

    3 討論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疾病

    發生的高危因素之一,特別是在腦梗死發生及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陳霓紅等的調查結果表明約75%動脈硬化的局部表現為頸動脈粥樣硬化[3],故我們可認為頸動脈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多發部位,同時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是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脂質核心的主要成分[4-5],其在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發揮重要。本研究對60例腦梗死患者給予長期口服調節血脂藥物阿托伐他汀,并與同期給予口服辛伐他汀的60例患者進行對照研究,旨在探討阿托伐他汀對腦梗死患者血脂的調節作用及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作用,結果表明,阿托伐他汀組患者用藥6個月后的血TC、TG水平較對照組降低更明顯(P

    綜述所述,阿托伐他汀對于穩定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及延緩血管硬化效果顯著,可作為預防腦梗死復發的首選用藥。

    [參考文獻]

    [1] 趙曉暉,周媛,陳翠榮,等.普羅布考聯合阿托伐他汀對腦梗死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影響[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0,18(5):380-384.

    [2] 李大年.現代神經內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23-56.

    [3] 陳霓紅,周俊山,蔣伏平,等.阿托伐他汀對腦梗死患者血脂、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及復發率的影響[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3,26(2):127-129.

    [4] 駱黎,徐芳.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腦梗死患者炎性因子和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5):524-526.

    [5] 任新光,李昕.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對腦梗死患者血清MDA、SOD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3):16-18.

    [6] 高娟,孫雅菲.他汀類藥物在預防腦梗死復發中的作用[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0,35(8):1262-1263.

    [7] 譚澤梁,藍崧,楊職.阿托伐他汀鈣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和腦梗死復發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4):7-9.

    [8] 曹紅,孫長凱,許晶,等.他汀類藥物對腦梗死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及預后的影響[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6,15(2):160-163.

    [9]] 趙曉暉,周媛,沈健,等.基質金屬蛋白酶-9與腦梗死頸動脈粥樣斑塊相關性及阿托伐他汀干預后的變化[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0,18(5):321-324.

    [10] 吳錦英,龍健中,秦超,等.阿托伐他汀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內脂素水平的影響[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1,37(12):749-751.

    [11] 羅文利,柳達,劉誠,等.小劑量他汀類藥物對老年人頸動脈粥樣斑塊的影響[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9,18(3):272-275.

    [12] 周果,郭建峰,沈鈞康.阿托伐他汀對頸動脈斑塊消退作用的MRI觀察[J].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0(2):320-323.

    第7篇:經濟哲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超敏 C反應蛋白;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743 R2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15)03039602

    動脈粥樣硬化是造成腦梗死等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其中尤以頸動脈粥樣硬化危害性最為嚴重[1]。多項研究表明,斑塊的位置、類型對于急性腦梗死的發生具有重要作用[2]。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的改變,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越來越嚴重,對其研究也逐漸增加。動脈粥樣硬化不僅只是簡單的脂肪累積結果,炎癥因子的產生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能夠用于急性腦梗死等發生的預測[3]。本研究選取2010年6月―2012年3月住院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78例,通過檢測超敏 C反應蛋白( hsCRP) 的表達水平,分析hsCRP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的相關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6月―2012年3月住院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178例,所有患者發病至入院治療間隔時間0.05),具有可比性。

    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ATLHDI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探頭頻率7.5 Hz,進行頸動脈彩超,檢測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按照IMT厚度劃分為頸動脈 IMT 正常組、頸動脈內膜增厚組、頸動脈斑塊組。頸動脈 IMT正常組 42例,男 25 例,女 17 例,年齡(61.75±12.07)歲;頸動脈內膜增厚組 44 例,男26 例,女18 例,年齡(62.63±10.72)歲;頸動脈斑塊組 92 例,男 54例,女 38例,年齡(62.46±11.34) 歲。對于出現頸動脈斑塊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斑塊形成的位置、形態、回聲特點,并判斷斑塊所屬的類型,根據斑塊類型的不同分為穩定斑塊組和不穩定斑塊組。不穩定斑塊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齡(62.27±12.65)歲;穩定斑塊組 49 例,男28例,女21例,年齡(62.57±11.76)歲。按照IMT和斑塊類型分類的各組患者年齡、性別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1.2 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于入院后及時抽取適量肘前靜脈血,分別檢測血清hsCRP的表達水平,檢測采用羅氏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17.0統計軟件包進行,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對比行 t檢驗,以 P

    2 結 果

    2.1 急性腦梗死患者與對照組血清中hsCRP水平 急性腦梗死組患者血清hsCRP表達水平為(7.87±3.94)mg/L,對照組為 ( 3.12±1.34)mg/L,較對照組急性腦梗死組的hsCRP表達水平顯著升高(P

    2.2 頸動脈斑塊形成與hsCRP的關系 斑塊形成組患者的hsCRP表達水平最高,達到(12.40±3.57)mg/L,與IMT 正常組、內膜增厚組相比均顯著升高(P

    2.3 穩定斑塊組和不穩定斑塊組hsCRP水平比較(見表3)

    3 討 論

    慢性炎癥反應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有著密切的聯系,其中對于hsCRP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報道較多。張世陽等[5]對hsCRP與代謝綜合征(MS)及其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研究發現,有頸動脈粥樣斑塊者顯著高于頸動脈IMT增厚患者,且頸動脈IMT增厚患者顯著高于頸動脈IMT正常組,表明血清hsCRP參與了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楊淼[6]在對頸動脈粥樣硬化與hsCRP的關系研究發現,腦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增加,且組內對比發現其與頸動脈IMT、斑塊穩定程度成正比。閆海成等[7]在對血清hsCRP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研究發現,86例頸動脈斑塊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與25例正常對照組相比顯著升高,同時不穩定型斑塊組的血清hsCRP高于穩定型斑塊組,表明血清hsCRP水平的升高與頸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具有密切的聯系,且血清中hsCRP的異常升高與不穩定斑塊形成具有相關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急性腦梗死組患者血清hsCRP表達水平為(7.87±3.94)mg/L,組間對比發現,急性腦梗死組的hsCRP表達水平顯著升高;斑塊形成組患者的hsCRP表達水平最高,達到(12.40±3.57)mg/L,與IMT 正常組、內膜增厚組相比顯著升高,且內膜增厚組患者的hsCRP 水平與IMT 正常組相比也顯著升高;不穩定斑塊組的血清hsCRP表達水平為(14.63±3.41)mg/L,與穩定斑塊組患者相比顯著升高。這些都表明血清hsCRP水平與急性腦梗死以及其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生具有相關性。hsCRP水平的升高增加了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生率,同時其表達水平的高低也體現著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危險程度,與國內的研究結果相一致[8,9]。

    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hsCRP的表達水平顯著升高,同時hsCRP表達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及其穩定性程度間存在相關性。

    參考文獻:

    [1]溫慧軍,楊金鎖,張建軍.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血液炎癥因子水平的關系[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2(1):5456.

    [2]吳敏,辛小燕,楊健,等.急性期腦梗死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關系[J].醫學研究生學報,2009(8):830832;900.

    [3]喻明,聶本剛.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穩定性與炎性機制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25:3334.

    [4]謝東玲.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與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的關系[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5:142143.

    [5]張世陽,談敏,徐修才,等.高敏C反應蛋白與代謝綜合征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9(5):457459.

    [6]楊淼.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關系[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20:34.

    [7]閆海成,王濤,武文元,等.HsCRP、Hcy及UA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2(4):193195.

    [8]楊麗萍,張曉煒,張國華,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YKL40、hsCRP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相關性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3(4):306308.

    第8篇:經濟哲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 馬克思 技術哲學思想 合理性

    技術哲學到十九世紀末才成為獨立的哲學分支學科,但馬克思早在十九世紀中期就對與自然、人和社會密切相關的技術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探索。盡管馬克思是沒有寫過技術哲學專著,但在他的全部學術成果當中,關于技術的哲學思想卻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散見于諸多著作中,它不僅為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的創立奠定了基礎,而且對技術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法國哲學家庫斯塔?阿克斯勞斯在《卡爾?馬克思思想中的異化、實踐和技術》一文中指出:“技術是馬克思全部思想的關鍵和核心,唯有同時深入研究馬克思對技術之意義的理解和對之意義的理解,才能有一種清晰的哲學認識?!保?]荷蘭著名技術哲學家E.舒爾曼認為:“如果不從哲學的觀點出發來考察技術的發展,那么,任何對技術和未來的研究都將是不完備的。”[2]美國著名學者N.羅森伯格強調:“馬克思對技術問題的系統表述依然值得成為任何的嚴肅的技術研究及其分支的起點?!保?]不管是從這些影響抑或是從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來著,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確確實實存在著。“存在即合理”,那么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的存在是否合理呢?又是如何體現其合理性的呢?下面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從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來看,十九世紀是近代科學的鼎盛期,近代科學革命的種子在這一世紀獲得了豐收,技術取得了輝煌勝利,在十八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獲得成功的基礎上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莫爾斯的第一份電報內容是:“上帝創造了何等的奇跡啊!”[4]“到十九世紀,特別是下半葉,科學逐步成為主旋律,對文化的各個層面施加越來越大的影響……科學技術在它的文化背景中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科學技術升任為主角,科學家在十九世紀是受人尊敬的職業。……十九世紀不僅是科學知識、技術發明的鼎盛期,而且是科學在文化中地位的鼎盛期,科學家在社會中地位的鼎盛期”。[5]對技術的推崇和歡呼,馬克思并不是第一人,培根早就預言,操縱時代,改善人類生活的力量既不是宗教和政治,又不是思想,而是“機械技術上的發明”?!皺C械技術像被賦予生命力似的日益完善地成長”。[6]但在馬克思的思想中,技術承載著人對自然的能動關系并且反映出全部社會關系,體現著人對自然與社會自由的質與量。馬克思曾斷言:“工藝學會揭示出人對自然的能動關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人的社會生活條件和由此產生的精神觀念的直接生產過程?!保?]因此,從這個角度可以說,當時的時代背景為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充分的基礎,沒有技術涌現的世紀,技術哲學思想也根本無從談起。

    從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形成的階段及其內容亦可以看出其存在的合理性。馬克思在1844―1845年形成自己的哲學觀點,這也是馬克思技術哲學思想的誕生時期。尤其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又稱《巴黎手稿》),為他后來技術哲學思想的全部發展提供了出發點和源泉。他在這個階段主要是受到人文主義傳統的熏陶,以及費爾巴哈人道主義的影響,關注對人的本質、價值和地位的理論探討,為探索“歷史之謎”和追求人類的解放,著手批判私有制。以批判異化勞動為背景,馬克思批判哲學與科學技術之間“始終是疏遠”的狀況,力圖從哲學的視野觀察科技與人的本質的現實性聯系。1845―1863年,從《關于費爾巴哈》開始,馬克思對以往哲學進行了全面清算,提出了建立實踐唯物主義的任務:“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保?]在這個階段,馬克思已經徹底擺脫了費爾巴哈哲學術語的束縛,以實踐、生產力及生產關系等新范疇剖析資本主義發展規律。雖然這一時期馬克思對工藝學和技術哲學著作的主要研究方式僅局限于摘引相關論述,或潛在地以之為認識基礎支持建立實踐唯物主義,還不能對它們進行專門的批判性研究。但由于他重視實踐,重視改變世界,而技術活動是實踐的最基本形式,因此,他從建立實踐唯物主義的研究中天然地汲取了豐富的理論營養,揚棄了早期以思辨為主的人文主義批判向度,自覺向實踐唯物主義技術批判轉變,重視以實證的視角透視自然改造活動,取得技術哲學研究上的長足進步。這也可以說是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的發展階段。而后來,馬克思在寫作《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手稿(即《技術手稿》)(1863)直至完成《資本論》時,對許多技術事實及工藝學術語就已經非常熟悉并能實際把握。1863年之后馬克思沿著自己一貫的社會批判理論軌跡,在成熟的實踐唯物主義原理指導下,揚棄了貝克曼唯技術論技術的工程學技術分析傳統,揚棄了尤爾等人的技術哲學觀點,從技術史實出發研究技術與社會互動的哲學問題,從而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透徹的批判,達到對技術的成熟反思,成為十九世紀最重要的技術哲學思想家之一。[9]因此,從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形成的階段,從誕生到發展與成熟的時期,每一階段時期都有其顯著的特點,盡管有外部因素的影響,但更多的是馬克思在自己不斷地探索中所形成的自己關于技術哲學的觀點,因而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的存在是具備一定的合理性的。

    誠然,在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形成的三個階段中蘊涵著極其豐富的重要命題,而這些命題對于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存在的合理性則具有相當有效的說服力。

    (一)技術揭示了人的本質。馬克思指出:“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產生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奔夹g體現為工業的本質,而工業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或人的本質的表現。在馬克思看來,技術是人巧妙地創造出來的勞動手段,主要包括物質手段,即生產工具和勞動者的技藝;而人類之所以會創造這些勞動手段,首先在于人的需要,在于經濟的和社會生產的客觀需要。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明確地闡述了技術的產生過程。他指出,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痹诖耍R克思揭示了人體、需要和生產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人體的生命生存就是需要,而需要只能依靠生產來滿足。也就是說,正是人們的生活需要,才決定了技術的產生。同時,“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從而形成“需要―技術―需要的滿足―新的需要―新的技術―……”的發展序列。[10]

    (二)技術與社會的互動。技術對社會的決定性作用,是馬克思技術哲學思想的重要成果。在《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中,馬克思指出:“隨著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方式的獲得,人們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他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技術如何展現),用什么勞動資料(技術的展現)生產。”而列寧則指出:“只有把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不言而喻,沒有這種觀點,也就不會有社會科學?!痹谏鐣陌l展中技術是一個永恒的動力,技術及技術的物化決定著時代的變遷。事實上,技術對社會經濟、對生活質量、對社會關系的改變,對社會政治和文化,都有其決定性的作用和影響。技術作為生產力是人類追求自由的工具,是推進人類自由的強大動力。馬克思總是站在人類整體文明進步與社會發展的高度來理解作為生產力的技術在人的自由與解放中的巨大作用,總是從歷史發展的過程與現實的密切關聯中去認識技術、生產力與人類勞動的意義。在馬克思的思想中,技術既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又不是孤立的,獨立于社會之外的一個純粹領域,而是社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社會構成要素的一個基本要素,離開社會的技術是不存在的。

    (三)技術異化。技術異化是馬克思技術哲學形成的三個階段當中所關注的焦點。在馬克思看來,無論社會分工的產生還是國家的出現,在本性上都是技術或工業在社會生產中應用的結果,因而,人的異化也是技術或工業的一個必然的結果。在他看來,人類有一個歷史的本質,但在人類的產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歷史的本質被客觀化、異化了。人類相對于自身及其本質而言是異化的,是技術的作用,人在歷史與現實的技術中推進了自身的進步與發展,但也在生存斗爭中喪失了自己的真實存在,成為自己的陌路人。實際上,《巴黎手稿》已經潛在地指出技術異化的一些內容:隨著資本的積累,工人在精神上和肉體上被貶低為機器,人變成抽象的活動和胃;工人的技術活動越有力,工人越無力;技術活動越機巧,工人越愚鈍,越成為自然界的奴隸。而在其發展階段中,馬克思又指出,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是分工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這種力量?;顒趧邮窃鲋乘绖趧拥囊环N手段,機器使工人的生活地位越來越沒有保障。他深刻地批判道,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覀兊囊磺邪l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成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11]在這里技術異化的觀點不僅包括技術使人異化為片面的人和技術使人成為機器的附屬物,而且包括技術使人道德敗壞、墮落。

    這些重要的命題不僅充實著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而且為證明馬克思技術哲學思想存在的合理性增加了砝碼。

    從學術界的一些學者對馬克思技術哲學思想的評價,以及馬克思技術哲學思想對現代哲學的影響當中一樣可以看出馬克思技術哲學思想的存在是具有合理性的。貝爾納指出:馬克思比當代科學家更清楚地看清了科學與技術的密切關系。埃呂爾說:馬克思是第一個使大眾確信技術力量的人。??寺J為馬克思是最早提出連貫的技術發展三階段理論者之一。芒福德承認馬克思闡明發明對每一歷史階段都有自己的特殊價值的觀點,是對技術研究的偉大貢獻。丹尼爾?貝爾贊揚馬克思比他同代人更敏銳地感覺到機器的革命作用。遠德玉和陳昌曙認為,馬克思是真正把技術這一特殊的社會現象放到社會的物質生產過程和由此而決定的經濟關系中去加以系統研究的第一人。劉大椿指出,馬克思第一個突破了把科學技術當作經濟系統外生變量的流行觀點,開創性地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社會經濟系統的內生變量。[12]可以說,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的某些方面在技術哲學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甚至是獨一無二的地位。其對現代技術哲學的影響在國際學術界都是巨大的。米切姆強調馬克思對技術的剖析是技術哲學中最重要的過渡橋梁之一。伊德也對存在著技術哲學思想流派別有論述。還有芬伯格的技術批判理論,以及法蘭克福學派的哲學家們無不受到馬克思技術哲學思想的啟發。這一學術思想對日本的技術論研究也有著深遠的影響。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正是在馬克思技術哲學思想的影響下,日本展開了技術論研究,如岡邦雄曾指出,歷史唯物主義中關于生產力的問題引起人們的注意,這是日本技術論爭論的背景。[13]吉田文和說,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關于達爾文自然工藝史的腳注成為二戰前日本唯物論研究會進行“技術理論”爭論的焦點。[14]簡言之,正是因為存在著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才會在學術界有其重要的地位,也才會對國際學術界的技術哲學的發展產生廣泛的影響;而也正是因為國際學術界對馬克思技術哲學思想的高度評價,才會使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更具有其合理性。

    綜上所述,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存在的合理性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從其形成的時代背景,還是從其形成的階段及其重要命題,抑或是從其在國際學術界中的地位來看,都是如此。盡管上述的分析旨在簡要闡明其存在的合理性,似乎也可以對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但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有極其豐富的內涵,不能僅從一個方面去把握實質,因此,對于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的探討依然不能止步。多元化的信息社會賦予時代以新的特點,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的研究也應該與時俱進,逐步邁向多元化的世界,這樣才能使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Kostas Axelos.Alienation,Praxis and Technique in the Thought of Karl Marx[M].Translation Copyright by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76,1.

    [2]E.舒爾曼著.李小兵等譯.科技時代與人類未來[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246.

    [3]N.Rosenberg.Inside the Black Box[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34.

    [4]臧燦甲.從上帝到科學――何以可能[J].秦皇島:燕山大學學報,2001,4:11-16.

    [5]呂乃基.科學與文化的足跡[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0:179-181.

    [6][日]大沼正則著.宋孚信譯.科學的歷史[M].北京:求實出版社,1983:55.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09.

    [8]牟煥森.馬克思技術哲學思想的形成[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

    [9]C.Mitcham.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78-84.

    [10]管曉剛.馬克思技術哲學思想的系統整體特征[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5,12.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8.

    [12]牟煥森.馬克思、恩格斯技術哲學思想的學術地位和意義[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7.

    第9篇:經濟哲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蕭?j燾;技術哲學;自然哲學

    在哲學界,蕭?j燾先生(1922-1999)以研究黑格爾哲學、自然辯證法著稱,人們很少提到他的技術哲學思想。事實上,在他的哲學體系中,技術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蕭?j燾技術哲學的研究進路十分獨特,其技術哲學的思想內容也極其深邃而廣闊,學界應關注之。

    一、技術哲學研究的基礎地位

    蕭?j燾十分重視技術哲學研究。首先,可以從他的主要著作的文本結構中找到“客觀證據”。這就是,在他最重要的學術著作《自然哲學》和《科學認識史論》中,“技術哲學”研究都處于極關鍵的“位置”。在《自然哲學》中,“技術論”作為整本書的四篇之一,是他整個《自然哲學》的終點。在他看來,“技術運動”是宇宙自然辯證運動的最高篇章。同樣,在《科學認識史論》中,“工程技術與現代哲學唯物論”作為全書的最后一章,由他親筆撰寫。他正是在當代工程技術發展中看到了科學與哲學復歸于“辨證綜合”的現實途徑。

    其次,還可以從他的一系列言論中找到根據。關于“技術”地位的言論。一方面,蕭?j燾指出,技術在生產、經濟、社會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霸诂F代的巨大的社會生產力中,技術競成了它不可缺少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蕭?j燾指出,技術在上層建筑、意識形態領域的作用也日益顯著?!凹夹g的這種從自然到社會、從理論到行動的兩棲特點,奠定了它在科學與哲學中的主導地位。當今科學與哲學的發展,工程技術活動將起決定性的作用。”在這里,“技術”與“科學”、“哲學”并列,并被視為居于“主導地位”、對“科學”、“哲學”的發展將起決定性作用。如此高度地評價“技術”,這在哲學界尚不多見。

    蕭?j燾明確地反對輕視技術的思想傳統。在

    第二,實踐的觀點。

    實踐的觀點是蕭?j燾技術哲學研究的建構原則。蕭?j燾關于技術的形成、技術的本質、技術的發展的一系列論述中,都貫穿著主觀與客觀、能動性與受動性相統一的實踐范疇。譬如,他講“生產勞動對技術的形成與發展的決定作用”,“作為勞動方式的技術”、“物與人的交互作用的顯現”、“革命實踐是工程技術的哲學靈魂”等。

    蕭?j燾關于“工程技術”的定義突出地體現了其運思的實踐觀點。他把工程技術定義為:“是實現人的意志目的的合乎規律的手段與行為”。這種定義,與我們學界通常強調,技術是“方法”、“技能”、“知識”、“手段”等觀點,的確不同。它更強調技術的“行動的意義”。

    蕭?j燾明確地意識到:“特別強調‘實踐’的作用,而實踐的要義就在于行動。因此,‘技術’作為變換物質、協調關系、促進思維的一種能動力量,是可以與‘實踐’范疇相通的。實踐是技術的哲學靈魂,技術是實踐的現實表現?!?/p>

    第三,服務于發展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  蕭?j燾主要是站在發展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高度來看待技術哲學的研究功能。比較而言,他不強調技術哲學研究自身的學術價值,而是強調技術哲學研究對于發展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工程技術是實踐唯物主義的客觀基礎。原因是:工程技術集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大成,將科學與技術融為一體,并使主觀見之于客觀,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工程技術立足于自然,通過實踐,面向人生,將宇宙人生凝為一體,從而體現了天人合一、人定勝天的哲學宇宙論的最高原則。在蕭?j燾那里,深入開展工程技術的哲學研究,正是為了發展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使其青春永駐,大放異彩。

    第四,以馬克思恩格斯技術哲學思想作指導。

    蕭?j燾的技術哲學研究,主要受到了馬克斯恩格斯的技術哲學思想的影響。他自己明確地說,他的技術哲學研究思路正是沿著馬克思指引的方向前進的。

    比較而言,蕭?j燾的技術哲學研究受到恩格斯技術哲學思想的影響更突出。譬如,上述三點都可在恩格斯技術哲學思想中找到相對應的內容。具體來說,在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中,也暗含著一個從屬于自然哲學的技術哲學萌芽;恩格斯也特別注意對“勞動”、“工業”的研究,也特別強調“工業”對哲學發展的推動作用;等等。注意到蕭煜燾技術哲學研究與恩格斯技術哲學思想的聯系,研究蕭餛燾的技術哲學思想,也可以反過來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恩格斯的不被人們注意的技術哲學思想。

    三、自然哲學視野中的技術哲學思想內容

    蕭?j燾的技術哲學思想沒有充分地展現出來,他提出的“哲學唯物論體系”中的精神哲學部分也沒能面世。但這些缺憾不足以構成把握他的技術哲學思想的障礙。蕭?j燾的技術哲學思想內容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作為宇宙自然辯證運動的否定之否定環節的技術現象。

    技術現象古已有之,但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大都輕視技術現象,把它看做是“細枝末節”,不足為道。蕭餛燾一反這種哲學傳統,把技術現象置放在整個宇宙自然運動中來考察,視它為整個宇宙自然辯證運動的否定之否定環節。在他看來,宇宙自然辯證運動就表現為“宇宙的客體性”、“生命的主體性”、“技術的主客統一性”的否定之否定過程。

    從整個宇宙自然辯證運動來看,“技術”是宇宙自然辯證運動的一個客觀的必經階段?!凹夹g”的出現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客觀必然性的。生命是宇宙自然辯證發展的躍進,生命的基質——自調節、自復制實體的出現,標志著自然界從自在狀態走向自為狀態。生命現象高度發展,產生了人類及人類精神,產生了主體及主體意識。人作為宇宙自然的“主體性”,不是簡單的消極被動無所作為的派生物,而具有主觀能動性、行為目的性。人的主觀能動性、行為目的性的高度發揮便產生了“技術”。由此,蕭?j燾指出,技術是生命的精靈,是生命的自適應、自調節的生理機能的“社會形態”。

    從整個宇宙自然辯證運動來看,“技術”是生產勞動的結晶,是生產勞動的能動性、目的性內在本質的“物化形態”。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行為從本能到自覺的轉變,是人類社會的本質與靈魂。生產勞動有明確的目的性,一定的計劃性,必要的專業性,以及為了達到目的、服從計劃、配合專業的相應的工具手段。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經驗的積累與智慧的啟迪,產生了改進勞動方式、提高勞動效率的技術。所以,生產勞動是技術進步的一個永恒的不可廢棄的基礎。

    從整個宇宙自然辯證運動來看,技術是主觀目的性轉化為客觀現實性的中介。技術既有其客觀的生理基礎,又有其社會實踐的根據。這說明技術絕不是單純主觀性現象,也不是單純客觀性現象。主觀目的性是技術產生的主體性根據,但主觀目的實現可能性不等于客觀現實性。技術正是使人之主觀見之于客觀的中介環節。由此,(1)技術具有中介性。技術是主觀目的性中否定其主觀抽象性的因素,即主觀中的客觀性,抽象中的具體性,潛在中的現實性。(2)技術具有二重性。技術是自然規律性與社會規律性結合的產物;技術是物的因素與人的因素結合的產物;技術是主觀與客觀結合的產物。(3)技術具有過程性。技術過程就是主觀目的性向客觀現實性的轉化過程,也就是主觀目的性在自我保持中超越其主觀抽象性,否定其自身而客觀化的過程。

    從整個宇宙自然辯證運動來看,技術與人類同呼吸、共命運,是人類改造世界同時改造自己的一種現實力量。一方面,技術從屬于人,是人的合理的意志的外化與物化。世界上如果沒有人,就絕不會有技術。人通過技術改造世界,以符合自己的生存目的。另一方面,技術是人之為人的一種本質屬性。勞動創造人,技術改造人。技術是構成與推動人變化發展的根據和力量。

    第二,作為社會精神運動起點的技術現象。

    由上所述,蕭?j燾從整個宇宙自然辯證運動的視角,深入揭示了技術的生理基礎,技術的社會實踐根據,技術的性質,以及技術的價值。毋庸置疑,這種視角及其研究成果能較好地揭示技術的“客觀性”、“物質性”的一面。但比較而言,蕭煜燾認為,技術作為一個整體過程,它更多地應該屬于社會人文現象。作為社會人文現象的技術,它與社會生產經濟系統、政法倫理系統、文化意識系統密切相關。遺憾的是,蕭?j燾的關于“技術作為社會人文現象”的研究還沒有充分展現出來,我們只能敘述要點如下:

    在蕭?j燾看來,技術作為社會生產力的核心,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及其發展,它們的結合成為社會生產方式。生產方式作為核心與地理環境、社會人口構成“社會存在”。社會存在是“社會性的物質”,它作為社會精神現象、意識形態的客觀出發點。

    技術作為生產經濟系統的內在因素。技術是生產勞動的產物,它從屬于生產,進而指導生產,最終變成了社會生產力的核心。作為社會生產力的核心的技術,深刻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

    技術作為政法倫理系統的內在因素。政法與倫理是社會統治階級的意志的表現,政法是硬性的壓制手段,倫理為軟性的輿論手段。技術與政法倫理內在相關,政法倫理可以越過經濟障礙,促進技術;也可以不顧經濟利益,遏制技術。

    技術作為文化意識系統的內在因素。技術物化為工具、產品,它類似于所謂“硬件”;技術作為人類經驗與智慧的凝聚,它類似于“軟件”。軟件型的技術屬于文化意識系統。技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一個時代的標志,它反映一個社會的性質以及進步水平。技術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人類主觀能動性、行為目的性的體現,是實踐唯物主義的內在實質。

    第三,技術自身的辯證運動思想。

    蕭?j燾重視對技術自身的辯證運動的研究,他從邏輯和歷史兩個方面揭示了技術發展自身的辯證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怡红院亚欧成人影院|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日韩国产成人无码AV毛片|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外国成人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 |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成人口工漫画网站免费|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私人影视| 日本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成人污视频在线观看| 四虎国产欧美成人影院| 国内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日韩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少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777大小说| 国产成人欧美视频在线|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动漫|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app| 四虎成人免费观看在线网址| 国产精品成人自拍|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成人无遮挡毛片免费看|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高清在线视频| 四虎永久成人免费影院域名|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亚洲无成人网77777|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网站 | 成人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