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土地利用的規劃范文

    土地利用的規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地利用的規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土地利用的規劃

    第1篇:土地利用的規劃范文

    20世紀80年代,北美的景觀生態學逐漸興起[1],美國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的RiChard T·T·Forman教授為北美景觀生態學的興起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1981年—1983年,Forman教授通過編寫一系列文章介紹了歐洲景觀生態學的一些概念,他強調景觀生態學與其它生態學科不同,是著重于研究較大尺度上不同生態系統的空間格局和相互關系的科學,并提出“斑塊一廊道一基質”(Parch-corridor-matriX)模式,奠定了景觀生態學的基礎。

    Forman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景觀和區域生態學。同時,他也研究土地的轉變、“斑塊一廊道—基質”理論和道路系統生態學。Forman教授的景觀生態思想具體體現在他的眾多專著與論文之中。1986年,Forman教授和G0droFl教授共同出版了重要專著《Landscape ecology》,這標志著景觀生態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該書資料豐富,取材精當,系統性強,總結了景觀生態學已經取得的一系列成就。1995年,F0rman教授在他的《Land 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gion》—書中,系統地總結和歸納了景觀格局的優化方法,并強調景觀空間格局對過程的控制和影響作用,即通過格局的改變來維持景觀功能、物質流和能量流的安全。這表明景觀生態學已經開始從靜態格局的研究轉向動態格局的研究。

    2.Forman教授的景觀規劃思想

    Forman教授認為,對于一個合理的景觀規劃方案來說,其規劃原則應包括:①考慮規劃區域外較廣闊的空間背景;②考慮保護區較長的歷史背景,其中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歷史和自然干擾狀況;③規劃中要考慮未來變化的靈活性;④未來5年、10年或20年內可預料的保護區面積變化是規劃的關鍵部分;⑤規劃方案應有選擇余地,其中最優方案應基于規劃者明智的判斷,而不涉及現實政策,這樣其它可供選擇的折衷方案才能清晰、明確”。因此,景觀生戀規劃設計中有5個要素必不可少:時空背景、整體景觀,景觀中的關鍵點,規劃區域的生態特性和空間屬性。據此他還提出了一個土地規劃中協調保護與開發矛盾的“空間解決途徑”,此方案主要包括如下內容:“必要的格局”(Indispensable Patterns)、“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格局”(Aggregate-with-outliers Pottern)及“戰略點”(Strategic Points)。

    2.1 “斑塊—廊道—基質”模式

    “斑塊—廊道—基質”模式是土地利用空間格局的基本模式。Forman教授和Godron教授在觀察和比較各種不同景觀的基礎上,認為組成景觀的結構單元不外乎3種:斑塊(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質(Matrix)。在土地利用空間格局的評價中,基質代表了該景觀或區域的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系統,斑塊意味著土地利用系統的多樣化,廊道意味著土地利用系統之間的聯系與防護功能。這些都是景觀或區域土地持續利用的基本格局,這些要素能實現主要的生態或人類目標。“斑塊—廊道—基質”模式為具體而形象地描述景觀結構、功能和動態提供了一種“空間語言”。此外,這一模式還有利于考慮景觀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比較它們在時間上的變化。

    運用這一“基本語言”,景觀生態學可進一步探討地球表面的景觀是怎樣由斑塊、廊道和基質所構成的。如何來定量,定性地描 述這些基本景觀元素的形狀,大小、數目和 空間關系,以及這些空間屬性對景觀中的運動和生態流有什么影響。如萬形斑塊和圓形斑塊分別對物種多樣性和物種構成有什么不同影響,大斑塊和小斑塊各有什么生態學利弊;彎曲酌或是直線的,連續的或是間斷的廊道對物種運動和物質流動有什么不同影響;不同的基質紋理(細密或相散)對生物的運動和于擾的空間擴散有什么影響等等。圍繞著這一系列問題的觀察和分析,景觀生態學得出了一些關于景觀結構與功能關系的一般性原理,為景觀規劃提供了依據。  2.2 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格局

    “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格局是進行土地利用空間格局優化的主要理論依據,是 Forma教授基于生態空間理論提出的景觀生態規劃格局,被認為是生態學上最優的景觀格局。該格局是針對回答“在景觀中,什么是土地利用的最合適的安排”這一問題而提出的。它包括以下7種景觀生態屬性;①大型自然植被斑塊用以涵養水源。維持關鍵物種的生存:②粒度大小,既有大斑塊又有小斑塊,滿足景觀整體的多樣性和局部點的多樣性;③注重干擾時的風險擴散;④基因多樣性的維持;⑤交錯帶減少邊界抗性;⑥小型自然植被斑塊作為臨時性棲息地或避難所;⑦廊道用于物種的擴散及物質和能量的流動。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格局強調集中使用土地,保持大型自然植被斑塊的完整性,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引導和設計自然斑塊以廊道或小型斑塊形式分散滲入人為活動控制的建筑地段或農耕地段、同時在人類活動區沿自然植被斑塊和廊道周圍地帶設計一些小的人為斑塊,如居住區和農業小斑塊等。顯然,這種規劃原則的前提是營理景觀中存在著多種組合,包含較大比重的自然植被斑塊,可以通過景觀空間結構的調整,使各類頂塊大集中,小分散,通過確立景觀的異質性來實現生態保護,以達到保持生物多樣性和擴展視覺多樣性的目的。這種景觀模式是根據美國和歐洲的農村情況,融合生態知識與文化背景的一種創新。它有著許多生態學上的優越性:一方面,這一格局有大型植被斑塊也有小的人為斑塊,可提高景觀多樣性,達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的;另一方面,大型植被斑塊可為人們提供旅游度假和休憩的去處,小的人為斑塊可作為人們的工作區和商業集中區,高效的交通網絡則可方便人們活動。

    2.3 土地利用的空間格局優化方法

    其核心是將生態學的原則和原理與不同的土地規劃任務相結合,以發現景觀利用中所存在的生態問題,并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牛態學途徑。該方法主要圍繞如下;幾個核心展開;

    (1)背景分析。在此過程中,景觀的生態規劃主要關注景觀在區域中的生態作用(如“源”或“匯”的作用),以及區域中的景觀空間配置。對區域中自然過程和人文過程的特點及它們對景觀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也是區域背景分析應關注的主要方面。另外,歷史時期自然和人為干擾的特點,如干擾頻率、干擾強度及干擾地點等,也是分析的重要內容。

    (2)總體布局。以“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為基礎,Forman教授提出了一個具有高度不可替代性的景觀總體布局模式。在該模式中,Forman教授指出,景觀規劃中作為第一優先考慮保護和建設的格局應該是幾個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塊,并且作為物種生存和水源涵養所必需的自然棲息環境,這些斑塊應有足夠寬度和一定數目的廊道用以保護水系和滿足物種空間運動的需要。而在開發區或建成區里建設一些小的自然斑塊和廊道,則可以保證景觀的異質性。這一優先格局在生態功能上具有不可替代性,是所有景觀規劃的一個基礎格局。

    (3)關鍵地段識別。在總體布局的基礎上,應對那些具有關鍵生態作用或生態價值的景觀地段給予特別重視,如具有較高物種多樣性的生境類型或單元、生態網絡的關鍵節點和間斷點,對人為干擾很敏感而對景觀穩定性又影。向較大的單元,以及那些對于景觀健康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地段等。

    (4)生態特性規劃。依據當時景觀利用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以規劃的總體目標和總體布局為基礎,進一步明確景觀生態優化和社會發展的具體要求,如維持重要物種數量的動態平衡,為儒要多生境的物種提供棲條件、防止外來物種的擴散,保護土地以免被過度利用或被建筑、交通建設所占用等。這是格局優化法的一個重要步驟,根據這些目標或要求,調整現有景觀利用的方式和格局,以決定景觀未來的格局和功能。

    (5)空間屬性規劃。將前文所述的生態和社會要求落實到景觀規劃設計的方案之中,即通過景觀格局空間配置的調整實現上述目標,是景觀規劃設計的核心內容和最終目的。為此,需根據景觀和區域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成果,以及基于此所得出的景觀規劃的生態學原則,針劉前文所述的生態和社會目標,調整景觀單元的空間屬性。這些空間屬性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斑塊及其邊緣屬性,如斑塊的大小、形態,斑塊邊緣的寬度,長度及復雜度等;②廊道及其網絡屬性,如“暫息地”的聚集程度、廊道的連通性、控制水文過程的多級網絡結構、河流廊道的最小緩沖帶、道路廊道的位置和緩;中帶,以及間斷點的位置、大小和數量等等。通過對這些空間屬性的確定,形成景觀生態規劃在特定時期的最后方案。之后,隨著對景觀利用的生態和社會需求的進一步改變,仍可對該方案進行·不斷地調整和補充。

    [參考文獻]

    [1]鄔建國,景觀生態學—格局、尺度與等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Forman R T T.Land 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glon[M].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3]Forman R T T,Godron N.Patches and structural components for 9 landscape ecology[J].BioSclence,1981,(31):733—740.

    [4]Forman R T T,Godron H.Landscape ecology[M].New York:John Wiley&Sons,l986.

    [5]張斌高翅,著眼于景觀的整體性與連續性[J],規劃師,2002,(4):58—60,57,

    [6]俞孔堅,李迪華.城鄉與區域規劃的景觀生態模式[J].國外城市規劃,1997,(3):7—31.

    第2篇:土地利用的規劃范文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方法規劃質量

    黨的十六大把“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確定為21世紀初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而土地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實施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實現21世紀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建立耕地安全體系,是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基礎。地利用結構優化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核心內容,如何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來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關鍵所在.

    一、我國土地利用的現狀

    1.規劃的科學性較差。在過去兩輪規劃編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領導重視不夠,認識不到規劃在土地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而影響規劃的科學性。具體表現在:第一,土地管理基礎工作薄弱,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變更調查跟不上土地的客觀變化,土地利用現狀家底不清等。第二,在過去兩輪規劃編制過程中,部分存在著信息搜集不全的問題。一是信息收集具有局限性,往往把規劃編制的信息收集局限在政府及其部門,單一靠政府部門提供用地信息遠遠滿足不了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需要;二是信息互通不充分,即土地供給與用地需求信息對接不好,預留的建設用地無人看好,企業要用的沒有預留,如果地方為了發展經濟、招商引資,就會由規劃的主動調控變為頻繁的被動調整。

    2.土地規劃人員混雜,規劃質量參差不齊。編制土地規劃涉及用地的方方面面,需要有廣泛知識的科技人才。但由于編制規劃工作量大,而往往又要求在數月內完成規劃(實際上又是一拖幾年才完成)編制任務,就只能臨急組織規劃隊伍,參加人員復雜,除部分為科研單位科研人員外,還有大專院校師生,也有國土部門機關干部和社會人員。一些國土部門因編制規劃有錢掙而自己干,有的地方沒有經費則自己頂著干,不少規劃人員缺乏規劃專業知識,只好依樣畫葫蘆,造成規劃質量參差不齊。新《土地管理法》出臺之后,又出現一刀切的機械規劃方法,尤其是強調下級規劃服從上級規劃,實際上變成上級定數據,下級依數字填充,“依葫蘆畫瓢”,使規劃質量難以恭維,有人戲稱之為偽科學,并不為過。

    3.土地利用規劃的權威性不強。只有嚴格按規劃控制土地供應總量,實行土地用途管制,才能有效發揮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按照規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一經批準,就具有法律效力,各部門都必須按照總體規劃的安排使用和分配土地。但是在一些地區,“規劃規劃,紙上畫畫,墻上掛掛”的錯誤思想仍然存在,無視規劃的土地利用布局,造成用地布局的混亂,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雖然新的《土地管理法》明確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法律地位,但目前國家并未出臺相應的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專門法規,從而難以對土地利用活動進行有效的規劃管理,土地規劃的“龍頭”地位無法落到實處。

    二、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的措施

    1.組織高素質土地規劃科技隊伍,保證規劃質量。土地規劃的編制并不是土地利用數據的湊合。土地規劃編制必須從土地的人口承載力和自然環境容量等考慮建立農業的合理用地結構、城鄉的密切結合、城鎮的合理規模和布局、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的協調等問題,總之,廣泛涉及區域自然、經濟、社會和歷史的各種問題,還涉及有關的各種法律。因此,只有熟悉各專業知識的人才,才能科學地編制好規劃。近年來,編制規劃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除了體制上和黨風不正之外,有關規劃編制者和領導者根本不懂編制規劃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為科學地編制好規劃,應組織和培訓一支高素質的規劃科技隊伍。在編制規劃工作中應以規劃專業人員為骨干,并帶領一批從國家到地方國土部門的專業干部協同作戰:使之熟悉區域情況和部門用地規劃,以保證將來土地規劃的實施。

    2.完善土地管理法規,并從組織上建立有效的土地管理監督機制。為完善土地管理法規,應在法律上明確規定房地產開發僅限于城鎮國有土地,不容許在農村和利用農業用地進行房地產開發。同時,各級地方政府應從土地買賣中解脫出來,轉變政府職能,成為加強土地管理和保護的實施者。為此,應建立相應的土地管理監督機構,搞好對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監督。

    3.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用地,樹立規劃的權威性。嚴格按照規劃實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工作的重點和核心。針對當前實施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堅持規劃用地,切實增強規劃意識,提高按規劃管地用地的自覺性,樹立起“執行規劃就是執法、違反規劃就是違法”的觀念;力爭做到規劃調整、修改工作細化、科學化。進一步明確規劃修改調整的條件、類型、審批權限、階段、程序和修改調整方案內容要求等等,制訂相關實施意見或辦法,使規劃調整、修改走向規范化、制度化,從而樹立規劃的權威性。

    4.加快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由于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實施涉及大量的指標、圖件等空間數據的維護和更新,對規劃成果和管理的時效性要求較高。如果在管理中采用傳統的手工方式,不僅人力物力難以保證,工作效率也不高。所以必須加快信息系統建設,引入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信息化工作,才能提高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因此必須明確要求新一輪規劃修編要與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同步進行,規劃管理信息系統成果可作為規劃修編成果之一進行驗收審查。

    第3篇:土地利用的規劃范文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Arc GIS;信息化管理;發展趨勢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e land use planning application the effect, put forward the introduc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platform,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of our country's land use and platform plann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mprove the working efficiency of the l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promote the land use planning scientific, systematic and high efficiency, and finally points out the land use planning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Keyword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rc GI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velopment trend

    中圖分類號:V55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概況

    我國土地管理程過中,策劃者應快速便捷地了解土地利用現狀、規劃、建設占用耕地及基本農田保護區等的各項數據,并能對之進行綜合分析和有效統計。傳統的手工運行管理模式由于數據獲取較慢和工作效率較低,導致土地管理決策過程中人為性較大以至呈現許多失誤。地理信息系統的出現,展現了空間數據和相關屬性數據的統一管理,使其數據查詢、統計、分析、輸出等功能更為便捷,同時還可以很好地彌補傳統管理模式中的缺點。

    如今,在我國常見的GIS平臺有Arc GIS、Map GIS、Geo Media MapInfo等。Arc GIS的主要特色是豐富的編輯工具和強大的空間分析功能,支持VB、VC、Delphi等語言的二次開發;不足處事在于界面顯示文字為英文。Map GIS的主要特點有較大的無縫圖庫管理、高性能的空間數據庫管理、實用的網絡分析與處理、多源圖像分析與處理等;缺點是操作界面比較繁瑣,系統管理功能較弱。Geo Media的主要特點有多源數據的無縫集成、先進的數據庫管理方式強大的二次開發環境以及信息功能;其缺點是只能運行在Windows系統平臺上,不利于不同系統的兼容MapInfo的主要特色是具有較強的地圖處理和數據查詢分析功能、支持關系型數據庫管理和對工作環境要求不高等;其缺點是管理的數據量不大,不適用于大型系統,用Map Basic編寫的程序不能脫離MapInfo環境運行。

    2信息化管理的應用

    2.1規劃用地的信息化整理

    我國土地管理部門長期以來規劃科室通過紙質檔案和辦公軟件進行存儲與歸檔,在信息化社會迅速發展的到至今,其弊端逐漸顯露出來:不易匯總,整理效率低,可視化較差,數據易丟失等。通過引入Arc GIS的平臺下,其可很好地彌補以上缺陷,對規劃用地的信息化整理大致按以下流程進行:

    1)根據規劃用地的測量坐標等資料,在Arc GIS空間中創建圖形。此外,利用Arc GIS的兼容特性,也可直接導入CAD、MapInfo、Map GIS的文件進行轉換。

    2)對輸入圖形的屬性(如日期、面積、規劃地類等)進行賦值,完善規劃用地的各類數據。

    3)依據規劃用地的不同類型,分類匯總至相應圖層,按照現狀底圖;規劃變更地管制分區線狀地物行政界線文字注記由下而上依次疊放的順序。

    4)依據圖層中地塊不重疊原則,對形成的圖層分別生成拓撲文件,結合地塊實際情況對重疊地塊修改,以免出現拓撲錯誤。

    5)確認規劃用地區域面積、位置等屬性無誤,圖層疊加分析表明合理的前提下,將該用地存入Arc GIS數據庫中,方便今后進行規劃管理。

    2.2地類圖斑的信息化查詢、統計

    進行日常的規劃管理時,管理人員經常需要查詢、統計某種地類或某塊圖斑的信息。在Arc GIS平臺下,可以實現過程的快捷、準確、高效。實際應用中有關查詢、統計可采取以下途徑現實(圖1)。

    圖1查詢與統計實現流程

    由圖l,坐標定位可從“Sketch Tool”,中的“Absolute X,Y”命令實現,其原理是輸入一個或多個點至圖層中并定位;圖形定位可從Selection菜單下的“Select By Graphics”命令執行,使圖層中位于選定圖形中的字段被選中;利用空間關系,則是按照多圖層間關系進行查詢與統計,其中又可分以下2個途徑實現:①利用Selection菜單下的“Select By Location”命令執行。②應用Arc Toolbox中的“Clip”, “Erase”命令則是對圖形本身的編輯,其原理是圖層間運用邏輯關系進行裁剪,具體表示見表1。

    表1 Clip、Erase Are在Arc GIS的含義

    1,字段檢索可從Selection菜單下的“Select By At-tributes"命令執行,其原理是對數據庫運用SQL語句檢索,如式下中;

    Select *From數據集.圖層Where字段[連接符]屬性

    數據報表則是將完整的屬性表導入至Excel或Crys-tal Reports軟件中,進而轉換為數據報表的形式,再進行查詢與統計。

    不管是基于圖或基于表,最終查詢和統計的信息仍是自于圖層的屬性列表中,因此最終這一過程仍回歸Arc GIS的表結構中。

    2.3成果圖表的信息化輸出

    土地規劃部門的另一個重要職能,是向同級其他部門、上級政府以及土地使用者提供以規劃圖、數據表等為形式的成果。在Arc GIS設計中,數據庫負責存儲各類圖表數據,工作空間負責對數據的顯示效果處理。因此,土地規劃管理人員在進行成果輸出時,可廠根據具體情況更改工作空間,而無須變動數據庫,從而保證了土地規劃數據的完整性、正確性。

    第4篇:土地利用的規劃范文

    (一)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不合理

    由于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農用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到各家各戶。在分配的過程中,考慮到了土地的質量、好壞搭配均勻,這種做法具有一定的公平性,然而分配的結果是整塊的土地被分割,農用地呈現零散不集中、單位面積狹小的局面。

    (二)耕地的面積銳減、質量下降且污染嚴重

    近年來,農村耕地面積大量減少。同時,在土地開發的過程中,過度追求耕地的產量、盲目開發和過渡墾殖等,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出現了土地沙化、鹽堿化和荒漠化現象,導致耕地質量下降,且耕地退化嚴重。在土地耕作的過程中,過多地使用化肥和農藥對耕地和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非常明顯,造成了嚴重的耕地污染。

    (三)農用地閑置拋荒嚴重,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農民對土地的投入熱情漸漸降低,將目光更多地投向正在高速發展中的第二、三產業,對土地的投資減少,粗放經營乃至棄耕撂荒。現階段,農村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有的鄉村村民甚至舉家外出,丟下責任田不管,使土地長期處于粗放和低效利用的經營狀態,拋荒面積不斷擴大。

    (四)建設用地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著規模小、投資分散的特點,中央政府一般不能直接加以控制,需要依靠地方政府和基層組織去落實。

    (五)農村征地問題重重

    土地征用補償安置機制不健全,當前的征地普遍采用的是年產值倍數法的補償方式,存在著補償標準偏低的問題。農村征地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村干部利用職權“低征高出”、土地征用后圈而不用的現象。

    二、新農村土地利用的規劃

    (一)建立土地利用分區,合理布局

    鄉村土地利用規劃必須從用地的合理布局入手。為避免不同功能用地之間的混雜而相互干擾,協調用地的矛盾,保護農用地,限制不當土地使用和開發行為,應進行合理的土地利用分區,將農業區與農村建設用地區有效地分隔開來,并進行相應的用途管制。

    (二)保護農用地控制建設用地規模

    應合理地控制農用地數量的減少和質量的下降,注重對建設用地的規模控制,要加強土地的用途管制,加強對新增建設用地的審批,在法律上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的供應量,對農村建設用地的基礎配套設施的投入,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提高農村建設用地的集約利用程度。

    (三)提高鄉村土地的節約和集約利用程度

    在鄉村土地利用規劃中,要對土地利用實施嚴格的用途管制,加大對閑置拋荒的懲罰力度。適當地提高農產品的價格,提高農民對農業生產的積極性,用市場的手段來調節供給。同時,要將新農村建設與舊村改造相結合,充分利用閑置的宅基地、荒雜地、空閑地,進行新的土地利用和建設;嚴格控制新區啟用所需的耕地。

    (四)加強公眾參與,廣泛聽取意見

    制訂鄉村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轉變傳統的土地利用規劃思維,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規劃的公眾參與制度。土地利用規劃的起草和編制均應建立在廣泛的群眾參與基礎上,經村委會充分論證以后確定,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后應上交縣、鄉級主管部門,并及時公布,以接受村民的監督。公眾參與對于鄉村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加強鄉村土地利用規劃的技術支持和法律支持

    加強鄉村土地利用規劃的技術支持,實行規劃的信息化、科學化,可以及時了解各種土地信息的變化情況,并及時、適當地進行宏觀調控和管理,使規劃達到實時與高效。鄉村土地利用規劃的執行要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在鄉村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必須強化執法概念,這在目前土地規劃體系的法制還不是很健全的條件下尤其顯得必要。

    三、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在對新農村土地進行合理有效的規劃之后,應該對土地的規劃進行的實施,而實施的有效性,主要依靠相關的保障措施來保證。土地利用規劃實施保障措施是確保土地利用規劃全面有效實施而制訂的可操作性強的法律、行政、經濟、社會、科技等綜合手段和配套措施。

    (一)法律保障

    村土地利用除嚴格遵循村級規劃外, 還應符合國家其它法律、行政法規及有關強制性標準的規定;嚴格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法規實施規劃。

    (二)行政保障

    加強領導, 建立和完善規劃管理制度;以規劃為依據, 對農用地和非農建設用地實行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耕地、基本農田、建設用地等硬性指標管理目標責任化, 建立規劃公示、聽證制度。

    (三)經濟保障

    深化農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 繼續推進農村集體土地有償使用, 培育完善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保護耕地, 集約利用土地;重建農用地經營價值和用途轉移價值核算體系, 顯化農用地經濟效益, 保護農民利益;多渠道融資, 讓企業參與土地整理。

    第5篇:土地利用的規劃范文

    關鍵詞:城鄉規劃;土地征用;級差地租

    一、問題提出

    城鄉規劃是指導城鄉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依據和手段,在城鄉差距日益凸顯、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勞動力持續向城市轉移的進程中,城鄉規劃逐漸被提上日程。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稀缺的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持續加劇,使得城市土地開發利用范圍不斷擴展。而在農村,土地是農民擁有的除勞動力之外的有效“致富”資產,是支撐農村經濟發展和提高農民收入的基礎。土地不僅為城鎮發展提供布局與建設的空間,而且是融資的重要工具,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公正、社會穩定的體現。國外經驗表明:城市健康有序的發展與政府充分控制和分配土地收益密切相關。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是保障城鄉規劃成功進行的前提條件,對城鄉規劃中土地的合理利用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城鄉規劃中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問題

    (一)城鄉規劃中土地利用方式。當前我國城鄉規劃中土地利用方式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第一,農村土地征用:土地征用是集體土地向城市用地轉換的合法途徑,農業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是城市化、工業化、城鎮化推進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是經濟發展的大趨勢,集體所有制化的土地作為城市用地的重要補充,保證了工業化、城市化推進對土地急劇增長的需求;第二,對土地以招標、拍賣、掛牌的方式進行城市建設的配套開發以及城市土地的綜合管理利用。對城市土地以拍賣的方式賣給房地產商,以招標的方式將城市基礎建設的任務分配到有能力的單位,從而綜合利用土地資源。

    (二)城鄉規劃中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城鄉規劃中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土地征用方面:土地價格在土地征用中的作用發揮不到位。征用是國家運用強制性的行政手段有償征用農民土地的方式。在我國,征用農民土地后給農民較少的經濟補償,土地征用費占土地出讓價格的比重很低,土地的收益分配混亂,加之政府對土地補償費的截留,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此外,市價和土地征用價格的巨大反差,土地在集體經濟組織以及其他類型經濟組織之間的不規范流轉大量存在,這種自發性的流轉由于沒有納入統一的土地市場,帶來諸多問題。如用地權不清晰、產生由價格和產權問題而發生的爭端、土地資源的濫用等;其次,利用招標拍賣等方式對土地進行分配利用。土地競拍的價格一般較高,尤其是房地產商為了追逐自身的經濟利益,在高價得到土地使用權后,對土地進行配套建設開發,造成房屋價格上漲、炒房現象嚴重。

    三、城鄉規劃中土地合理利用的政策建議

    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在城鄉規劃中有著重要作用,是做好城鄉規劃的基礎。為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促進城鄉規劃中土地的合理有效利用,應首先從土地價格的規范出發,一方面對農村土地征用進行管制;另一方面對土地的招標、競拍、掛牌給予合理規制。

    (一)對農村土地征用的管制

    1、征地補償費、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根據地租理論,地租有級差之分,應根據土地的優劣程度來確定地租。換言之,對征收的土地給予征地補償費時,應有所區分,根據地塊帶來的效益確定。對于在可預測范圍內有良好發展前景,并且用途非常廣泛的地塊,在征用補償費的確定時,應區別于劣質地塊。此外,政府在對失地農民的同期損失給予補償時,應該加入土地使用后的預期利益,動態提高補償標準,從而既可以降低農民對征地的不滿情緒,又提高了土地征用的成效。

    按照馬克思的地租分配理論,級差地租ⅰ應由土地所有者所有,級差地租ⅱ應由土地所有者和經營者共同所有。對土地征用后產生的增值部分,應充分考慮被征地者的利益。而據國家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土地用途轉變增值的土地收益中,農民約得5%~10%,村一級得25%~30%,政府及部門得60%~70%。因此,規范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是改善現行制度的重要方面,是切實保障農民權益的重要舉措。

    2、征用土地的購地費確定。購地費應由被征購地塊的地價款、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構成,其中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應如實補償,地價款可根據農地基準地價,集體農用地轉為國有建設用地后的用途及預期收益等因素確定,讓農民分享額外的增值收益。尤其對于個人承包集體土地的農戶,在承包期還未到達的前提下,承包的土地已被政府征用,他們的預期利益更應得到保護。

    (二)對土地招標、競拍、掛牌的規制。由于國家允許對經營性土地實行招標、招商、拍賣和掛牌,全面推行和嚴格執行經營性土地招標、拍賣、掛牌

    出讓制度,從而凸顯土地資產價值,為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場秩序以及有效遏制土地出讓中的暗箱操作提供平臺。經營性用地通過擴大土地出讓的招拍掛比例,由市場機制決定土地去向,由政府部門根據市場情況調整基準地價和出讓底價,充分挖掘土地的資產價值。

    根據科斯定理,在明確產權的前提下,甚至不需要政府干預市場交易,市場交易便會按照公平合理的價格來進行。市場的真諦不是價格,而是產權,只要產權確定,市場主體便會“議出”合理的價格。土地是一種特殊商品,地價是轉讓產權后的經濟收入,招標、競拍、掛牌會獲得土地使用權,因此政府為了保證招標、競拍、掛牌的順利進行以及土地資產價值的充分體現應該先從制定基準地價以及轉讓土地的產權入手,根據轉讓產權的不同、土地的位置、土地使用期限、基礎設施完善程度、地區經濟結構、人口密度、城市周圍農用地的生產狀況以及交易成本等因素來制定基準地價,從源頭上規制土地的招標、競拍、掛牌。

     

    主要參考:

    [1]陸益龍.農村土地征用問題:現狀及成因分析[j].學習與實踐,2009.1

    童霓.城市化進程中土地征用問題淺析[j].西部財會,2008.3

    第6篇:土地利用的規劃范文

    關鍵詞:城鎮化建設 土地規劃 利用 福建

    1.前言

    在經濟、政策的多方面聯動導向下,城鎮化建設已經發展成社會主義新時期建設的重點課題,隨著我國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斷增加,加上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當今土地資源緊缺已經成為阻礙城鎮化建設的最大難題。如何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規劃利用是城鎮化建設的基本訴求。特別是在丘陵山地居多的區域,如何實現城鎮化建設中土地規劃的高效利用與土地資源緊缺之間的矛盾更為突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為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可持續推進開辟了新的戰略前景。但是,土地資源緊缺仍然是制約城鎮化建設進程的重要問題。因此,探討城鎮化建設中土地規劃的利用方略,尋求科學高效的城鎮化土地規劃戰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城鎮化建設中土地規劃利用的現狀

    2.1城鎮化建設中土地規劃利用產生的積極效用

    城鎮化建設是時展的整體趨勢,城鎮化建設中土地規劃提高了土地的集約利用度,有效地整合了分散式的城鎮土地,通過集聚效應加強了城鎮化建設中土地的合理統籌規劃效率。[1]進而增強土地資源的集約效應。城鎮化建設適應時代的發展步伐,根據人民生活的主體訴求集中式地統籌城鄉居民的住宅用地,很大程度上節約了農村分散式宅基地的占用,通過土地集約進而將部分騰讓出來的宅基地釋放為農林用地。此外,城鎮化建設還優化了土地規劃利用的整體戰略布局,通過交互式的統一集中規劃,全面聯動分散式的城鄉工業小區,集中打造區域產業園,加強了工業用地的科學布局,既節約土地資源又合理降低部分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

    2.2城鎮建設中土地規劃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城鎮化建設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在城鎮化建設中土地規劃利用上仍存在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1)用地模式粗放,缺乏整體規劃。土地的利用效率一直都是城鎮化建設中備受關注的指標之一。在城鎮化建設整體良好的大趨勢下仍存在部分地區在建設過程中盲目采用粗放式的土地利用模式,缺乏科學合理的結構規劃,各類設施用地的結構比例缺乏專業性配比,在用地緊張的現狀中仍遺漏部分閑置土地資源,不進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不科學占用和浪費的現象仍然存在,總體表現為利用模式粗放導致土地資源不能獲得合理地優化配置。(2)城鎮工業用地布局不均,分散式的企業占地導致土地資源缺乏有效整合,造成浪費。[2]由于區域性土地資源表現為丘陵山地居多的格局,在地域屬性的制約下,零星分布的工業用地將嚴重影響城鎮化土地資源的科學規劃。(3)缺乏城鎮建設用地的有效監管,用地規劃主體作用缺失,造成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城鎮用地秩序紊亂。部分地方政府依靠各種區域性的優惠政策及政府所擁有的土地使用權,盲目招商引資,粗放配置工業用地,缺乏對城鎮建設用地的最大吸納程度的考慮,造成大量的農用土地被占用。(4)新城建設與廢城改造顧此失彼,造成新城建設占用大部分土地資源的同時,擱置了對廢城的改造利用。既不對廢城進行復墾利用又不進行改造利用。最終造成占用了農業用地,造成用地格局出現沖突。(5)農村宅基地的統籌布局實效,造成部分農業用地被無形變更為宅基地,而原有的部分宅基地閑置或者被違規交易。

    3.城鎮化建設中土地規劃利用的基準

    根據福建省出臺的土地利用整體規劃書顯示,福建省丘陵山地居多的土地形式,坡度小于15度的土地面積僅占土地總面積的23.67%,但分布著全省現有71.64%的耕地和66.40%的建設用地,現有及規劃的生產、生活和各項建設的用地都集中于此,行業間用地矛盾突出。因此在城鎮化建設中必須嚴格土地利用的基準,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3.1優先統籌規劃落實基礎設施用地

    基礎設施是城鎮化建設的重點,是實現城鎮協調統一的基礎保障。因此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優先統籌規劃落實基礎設施用地,按照科學的總體規劃最大程度滿通設施用地的要求。進而全方位達到優化城鎮建設用地的合理配置。

    3.2合理規劃布局工業和污染處理用地

    城鎮化建設依托工業積極的反作用的推動,因此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應全方位統籌規劃布局工業和污染處理用地。確實保障工業發展的用地規劃,推動城鎮工業的良性發展。針對工業行業的不同特點合理配置工業用地布局,進而降低污染處理用地的占用率。

    3.3優化配置生態用地

    福建地區的土地分布格局主要表現為丘陵山地居多的形式,其農業耕地面臨著淡水源匱乏、土壤貧瘠等諸多問題。[3]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業用地收到擠壓。因此在推進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應妥善優化配置生態用地,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農業因地制宜的科學引導,推動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4全方位拓寬土地資源利用潛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土地資源不足是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的最大瓶頸,在推進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日益增長的建設用地需求與區域土地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凸顯。因此,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應全方位拓寬土地資源利用潛能,不斷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強對當地利用潛力的綜合評估,加強對拓寬土地利用率途徑的探求。

    4.城鎮化建設中土地科學規劃利用的方略

    城鎮化建設中必須實行科學的土地規劃利用方略,有效統籌城鎮化建設用地,加強土地規劃的調控力度,解決城鎮化建設土地利用矛盾。必須充分考慮土地資源的保護和保障,極強集約化協調統籌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全面為做到土地資源的保障性發展。

    4.1健全城鎮化土地規劃監管體系

    城鎮化土地規劃監管體系包括土地整體規劃、基本農田的保護規劃、提地利用的總體規劃和城鎮化建設的規劃等。該監管體系不僅能夠幫助政府調控好土地的市場,還能實現土地的合理使用。健全城鎮化土地規劃監管體系要妥善處理好各規劃環節直接關系,并嚴格按照要求進行規劃的執行和制定。城鎮規模要和土地利用規劃為前提,同時還需結合土地整體規劃和基本農田的保護規劃,明確規定每塊土地用途。此外,城鎮化發展還需福建省經濟發展狀況及人口增長情況來準確預測用地數量,土地規劃時要以鎮區為基礎形成集聚的核心把鎮域人口與資金向核心處移動,并防止各地分散發展形成低效土地的利用模式,要嚴格監督,當土地利用批準后就具備法律效用,違反規定就要受到制裁。

    4.2全面貫徹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土地規劃戰略

    全面貫徹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土地規劃戰略要求將保護耕地和保障經濟有效結合,要以內涵挖潛為立足點,采取集約型模式合理使用土地。[4]目前,福建省城鎮化構建特征是以外延和粗放為主,有很大內涵挖潛。因此,務必要將該種土地大量浪費現狀進行轉變,變成集約、內涵式發展模式,并通過構建土地供給制約與引導體制,從而限制和規范城鎮化構建對土地使用數量的增長。其主要途徑有:(1)通過合并大量村落、鄉鎮節約土地;(2)將舊城改造與城鎮化建設相結合來提高現有土地利用率和建筑容積率;(3)加快城鎮企業集中連片的發展,從而達到節約土地目的。

    4.3建立新型的區域城鎮化土地利用創新性模式

    建立新型的區域城鎮化土地利用創新性模式,要求不斷健全土地市場并構建市場與政府相結合土地使用模式,以促進農村地區其生產要素優化結合,如此一來,也就為城鎮化構建尋來了新資金的來源,為獲得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創建了有利條件。為落實創新性模式要做到:科學化調控市場的供求、深化規范土地的二級市場、進而嚴格公開操作程序、按照法律規范征收管理在土地上獲得的收益等。

    綜上所述,土地作為不可再生的資源,合理規劃和利用土地可以有效促進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福建省丘陵山地居多的土地形式,因此,制定城鎮化土地規劃措施時要針對福建省地形特點,正確處理好規劃中所存在問題,并有效給予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王玉東.淺析城市規劃及土地規劃對城市建成區范圍的控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19).

    [2]崔新宏.實現城鄉均衡發展提升城鎮化建設整體水平[J].中州建設,2011(23).

    [3]陶海.緊扣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J].中國人民防空,2011(11).

    [4]彭萬力.城鎮化建設節約集約用地思考[J].經濟視角:中,2011(09).

    第7篇:土地利用的規劃范文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協調措施;總體規劃;合理利用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在土地利用與規劃中包含了城鎮土地規劃,規劃土地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使用,減少土地資源不必要的浪費,推動城市化的發展進程。我國正處于城市化發展最為關鍵的時期,從而導致城市發展與土地利用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所以說如何合理利用土地進行建設、怎樣協調土地利用規劃與城市規劃的關系、通過何種方法保證城鎮化和經濟的持久、健康、穩定的發展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二、協調土地利用規劃與城鎮土地規劃過程中的主要內容

    兩者協調的主要內容是對城市用地的規模和擴展方向進行合理的規劃。其中所需要協調的重點和核心是城市規模建設的內容,另外還包括對城鎮的性質進行確定、對人均建設用地大小的標準來制定規劃、對城鄉結合部分的土地進行合理的規劃等問題。

    三、簡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鎮規劃協調之間存在的問題

    (一)主題目標在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差異

    農用地規劃是土地利用規劃中的重點、還包括對非農業建設用地的控制以及建設用地在耕地中占有的百分比;土地開發、復墾和控制規模,土地利用布局要求、還包括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的主要目標等。同時確立城市性質,以及城市在規劃過程中的發展方向,并使城市規劃區范圍得到確定,和擬定分期建設的技術經濟指標便是城市規劃的主要目的。

    (二)規劃思想之間的差異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主要是將土地資源供給方面作為出發點,它是以上級下達的非農業建設用地控制指標作為前提,出發點是用于城市建設,總之是按照計劃來對規劃進行編制,指導思想是“以供給制約和引導需求”為主,重點在于對土地利用進行合理控制。而城市規劃主要從社會、經濟、歷史、產業、人文等多種因素進行全面綜合分析,根據市場經濟和城市的發展,以及客觀規律和社會需求編制對土地利用進行合理規劃。它主要是從城市的需求作為出發點,將發展問題進行長遠規劃,合理設計城市空間布局,對城市的各項建設用地進行統一安排,指導思想是針對人民生活的需要和如何使生活區域的設施更加便捷,將發展作為首要任務。

    (三)相關部門之間存在審批差異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依據是一個地區的社會目標以及耕地數量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程度,這需要將糧食總量作為首要的任務進行考慮,要保證人民生活對于糧食產量的需求;而城市總體規劃則主要是根據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作為目標,主要針對城市的發展情況,不需要直接考慮糧食的供需量。

    在有關部門的審批方面,需要落實《土地管理法》相關規定,包括縣城所在地的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和修改,這一過程需要經由省級政府進行審批,其余鄉鎮由州人民政府審批。根據城市規劃法,還需要縣政府所在地的鎮城市總體規劃由市政府審批,而其它建制鎮的城市總體規劃由縣級政府審批。

    綜上所述,城鎮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這兩者間既包括密切的聯系,又存在著諸多差異。由于這些差異,城鎮總體規劃必須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進行協調。假設兩者間的關系沒有協調好,那么會直接影響到城鎮發展,造成用電面積增加;如果只考慮建設發展的需要,對資源供給可能進行忽略時,就會導致過多的占用耕地現象的發生。

    四、實例分析應該如何做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鎮規劃相互協調

    (一)尊重協調發展的原則

    首先,規劃過程中要結合實際發展情況,堅持求真務實的理念。城鎮用地規模的確定必須要從城鎮實際的人口數量和經濟發展建設的要求作為出發點。其次,對農業用地進行保護,城鎮的建設不能以犧牲耕地為代價。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很多地區忽略了對農業用地的保護,這種做法是錯的。城鎮的發展和建設是時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必須要合理確定城鎮建設用地布局,目前許多地區為減少城市建設的資金投入,會選擇城市周邊的農業用地進行開發,這樣雖節省了資金投入,但是破壞了良田,造成糧食減產,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城鎮中心會出現大量城中村、廢舊廠房等。

    再次,城鎮建設需要綜合考慮、平衡發展。一方面就需要規劃人員對城鎮建設和保障農業用地這兩者間的問題進行仔細斟酌,既要順應城市建設,又要確保農民的收入來源不被占用,從而保證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均衡與協調發展。

    最后,發展城鎮建設要做到因地制宜。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弊端,因此城鎮發展就要充分利用其優勢進行發展,如長江兩岸的城鎮主要是帶狀分布,依托水利優勢進行城鎮的建設。因此這就需要規劃人員在協調規劃的內容、步驟以及方案等時,必須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

    (二)統籌發展的規劃方法

    要求各部門在審批后嚴格監督土地的使用,避免不法的開發商隨意占用土地資源,對于違法用地和建設的案子進行嚴肅查處。城鎮規劃要要樹立保護土地資源的觀念,對土地的規劃進行科學、精密、詳盡的安排,對城鎮空間存在的廢棄用地充分利用,如改造棚戶區、廢工廠等,做到“變廢為寶”。對新建筑的建設應當盡量選擇建設高層,以便減少土地占用,建筑要保證有足夠高度和容積。加強老舊城區改造,提高廢棄土地使用率,不要一味擴建城市周邊地區,以免出現像鄂爾多斯這樣的“鬼城”。另外還可以用土地置換方式,集中建設工業區、居民區等,合理安排城市布局,將節約土地資源在行動之中進行落實。

    結語

    我國城市化進程速度越來越快,因此對土地的需求量和占用量也越來越多,逐漸產生了土地利用的供需矛盾也越來越大,隨著時間的發展矛盾也越來越嚴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鎮規劃相互協調也顯示出了自身的重要作用,在協調過程中首先需要尊重發展的基本原則,再針對發展進行仔細的規劃,保證促進發展的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城鎮規劃相互協調的方案擁有良好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才能更好的協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鎮規劃。

    第8篇:土地利用的規劃范文

    1.1、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的編都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為根本發展依據。都以土地為主要的規劃對象,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是其核心內容,兩者在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上是目標一致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在我國目前的規劃體制下,根據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來對土地的開發、利用、治理上所做的計劃和安排。土地利用規劃的專業性較強,其主要目的是合理有效地安排當前的土地資源,保證土地資源能夠被永續利用;城市規劃是對城市發展的計劃和各種建設進行的綜合部署,也是城市工程建設與管理的主要依據。城市規劃依據社會發展目標,來確定城市的性質屬性、發展規模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城市總體規劃是一種綜合性規劃,其根本目的是發展城市建設和城市經濟。

    1.2、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也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二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又相互指導。城市規劃如果脫離了土地利用,就不能詳細了解土地的供給情況,導致城市規劃難以很好的實施;土地利用也必須在城市的規劃這一大前提下進行,土地利用必須與城市總體規劃相結合,了解城區的設施、發展以及布局,離開了這些,土地利用規劃也不能進行編制和實施。我國的《土地管理法》與《城市規劃法》都堆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做了相關的解釋,所以在處理兩者關系上,都應當相互補充、相互銜接,達到協調發展。

    2、我國城市規劃中土地資源利用和管理現狀

    2.1、土地規劃和管理的基礎工作較為薄弱

    當前我國土地規劃相關部門在這方面的工作還比較薄弱,一方面土地規劃部門相關工作人員對于土地資源數據的統計工作不夠負責,并且對于收集到的數據信息缺少必要的核實,導致收集到的很多數據信息都無法體現當前的土地開發利用真實情況,對土地規劃和管理工作失去參考價值,這就使得相關部門在對土地的規劃和一些項目的審批等工作上不夠科學;另一方面土地資源的信息收集途徑較為單一,表現在只有國家政府部門作為服務性部門在進行信息收集的工作,無法做到全面翔實,這也是土地數據信息不夠科學合理的一個重要原因。

    2.2、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

    我國雖然對土地資源進行了分類,但在實際中卻有很多土地的利用結構不盡合理,如征用大量各類土地用作建設用地,而建設用地較為分散,且呈現雜亂無章的局面,嚴重影響其他土地的使用功能,而且農村卻存在很多閑置土地,種種原因導致大量的土地資源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同時由于農業種植的經濟效益不夠可觀,導致很多基本農田被改造成為其他用途,可種植耕地面積大幅減少,土地利用結構持續破壞也嚴重威脅生態環境。

    2.3、對土地資源缺乏科學的管理

    隨著城市化以及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的逐漸加快,政府相關部門為了政績和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建筑用地的審批管理都不夠嚴格,甚至很多項目的審批都是“走過場”,對于征用土地的建設項目經常不經過嚴格的實際核查,導致一些土地被征用后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沒有得到實際使用,造成土地資源被占用卻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功用,加劇了有限土地資源的緊張性,不利于土地資源的合理規劃。

    3、城市規劃與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

    3.1、 做好土地管理的基礎工作

    為確保土地資源信息的準確性,可充分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如 GPS 技術、GIS 技術、遙感技術等,將土地的實時信息傳輸到土地規劃相關部門,使之掌握實時的土地利用動態信息,比現場調查等收集到的靜態數據更真實,并且降低了工作量、避免由于時間推移造成的信息不實等情況的發生,因此更具有參考價值,有利于決策。

    3.2、需加強土地管理,有效減少對后備資源的開發

    在土地資源管理及后備資源的開發上需做好進一步完善工作,要積極主動地尋找合理方式與途徑就城鎮建設土地供需矛盾的問題進行及時解決,在個縣市與城市占地情況基本平衡的情況下,不但需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有效保護耕地,還要做好土地的整理與開發工作。第一,要合理限定當前的城市建設規模,使得土地資源能夠進行有效的集中,節約使用,進一步對土地利用率進行整體上的提升;第二,按照土地利用規劃,大力開展土地整理工作,盡可能彌補用地指標的不足問題;第三,要加大對居民點的整理工作力度,合理調整農村的用地結構。

    3.3、建立法律機制方面必須做好互相協調工作

    對于城市建設的規劃與土地資源規劃利用之間的關系必須有一個明確的認知,將其完全厘清,并通過立法的方式,進一步加強其法律地位,針對土地資源的利用規劃進行相應辦法的制定,建立規章制度與其相配套。另外,在具體的規劃實施過程中必須加強規劃管理,有效查糾這一過程中的違法違規現象。

    3.4、加緊保護耕地資源

    農業是關乎我國國計民生的基礎行業,而耕地資源是農業的生命線,因此保護耕地資源不被破壞和占用是當務之急,也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實際工作中,首先要建立健全保護耕地資源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宣傳力度,使各類土地物盡其用,防止耕地資源被挪作他用;其次要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加大對農業種植的扶植力度,提倡科學種植,提高農業種植經濟效益,使農民得以主動投入到農業種植中來;再次,加大土地利用的用途管制,防止基本農田被基礎設施建設所占用,當二者出現矛盾時,有關部門應當對保護農用地有所側重。 3.5、土地資源利用集約化

    為緩解土地利用緊張的局面,應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進集約化利用,使土地利用在空間上得以延伸;對于農用地來說,應當加大土地整治力度,發展更為先進的開墾和種植技術,縱向挖掘土地利用率。

    3.6、充分考慮城市現有景觀資源,最大限度地對其進行保護和利用

    在編制規劃時,要對城市現有植被、地貌、水系等景觀資源的現狀情況進行認真調研,掌握基本情況,并根據其對城市景觀的影響程度進行分級保護,特別是對那些能夠體現城市特色、自然狀態良好或不可再生的景觀資源要重點保護。此外,還應學習一些優秀城市的規劃理念,聽取一些城市建設、土

    地管理、園林規劃、林業水利、環保氣象等相關專業專家的意見,多征求市民的意見,制定出更加科學嚴謹、符合實際、操作性強的規劃。 3.7、加強城市規劃人員素質培養

    城市規劃歸根結底,最重要的是進行城市規劃的人才的培養,因為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出現城市規劃隨意性大、文化遺產及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差、規劃工作前瞻性不足等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規劃隊伍人員素質較低造成的。所以,提高城市規劃隊伍的整體素質至關重要。首先,政府在人才選拔上,應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更多的考察人員的綜合知識和能力,而不是畢業院校檔次、學歷等。其次,對在職的城市規劃工作人員進行系統的、定期的培訓,不斷的提高工作人員的現代城市規劃理念,提高其工作素養。

    第9篇:土地利用的規劃范文

    關鍵詞:GIS技術;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布局;應用

    中圖分類號:F30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土地資源是人類生產和發展的必要基礎 ,是地球上各種資源中不可再生的重要資源。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增長需求更多的耕地,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使我國有限的資源在時空上最科學、合理、高效、節約地組合或配置,使寶貴的土地資源得到有效充分的利用[1]。因此,如何優化土地利用布局和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我國土地資源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關鍵問題之一。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也愈發顯得重要。

    在我國人多地少的社會環境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已成為土地資源科學利用管理的首要環節。近年來,伴隨著計算機和空間分析技術的發展, GIS作為一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綜合信息技術,為土地資源的規劃和管理提供一個革命性的工具[2], GIS技術與土地規劃的緊密結合勢必成為21世紀科技發展以及未來土地管理領域發展的必然趨勢。

    1.GIS引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優勢和應用領域

    1.1 GIS引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優勢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因其涉及面廣,關系到國民經濟各部門,需要綜合分析自然、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的因素,是一項繁重而必要的工程。GIS具有的數據采集與處理能力以及海量數據管理能力較之傳統的工作方式無法及時有效的反映規劃區域土地利用的動態變化,而且工作過程中費財費時費力誤差大的問題,具有不可取代的明顯優勢。

    運用GIS技術,可以將空間數據或信息以直觀、形象的圖形化結果表現出來。GIS與RS、GPS的結合的3S技術,可以為土地利用規劃決策部門提供精確度高、實效性強、綜合性的定量定位信息,有助于信息數據庫的及時正確的更新,保證數據的時效性,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人員提供科學的決策支持[3]。

    1.2 GIS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應用領域

    GIS的發展至今已有半個世紀的歷程, 但是GIS在國內開始研究應用,始于上世紀80年代。地理信息系統的基礎功能是將一個研究區域的行政界線、地類圖斑、建設用地、水系、交通等區域的基礎地理信息及其屬性信息、社會經濟信息、文字信息、圖表信息等信息錄入系統數據庫之中,將各類信息與其相應的屬性信息結合便于雙向查詢[4]。

    目前,GIS在土地利用規劃方面的研究和應用主要集中在一下幾個方面:規劃前期土地適宜性評價、土地利用規劃布局優化、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土地利用規劃動態管理土地、利用規劃信息系統建設、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2.GIS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應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地理信息系統以其在數據存儲和空間分析方面所具有的明顯優勢,應用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眾多方面,提高了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但是,GIS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應用中的以下幾個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

    矢量數據格式轉換困難。進行矢量數據格式的轉換是運用GIS操作分析的必要程序,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領域背景和技術背景,導致GIS軟件之間不同格式的矢量數據轉換可能造成屬性數據的丟失[5];一些限制條件和專家知識難以實現合理的量化、等級化。目前一些專家學者在實際評價分析過程中,對指標的選擇較為單一,不夠全面,降低了評價分析結果的客觀性和科學性;關于圖幅整理修飾的問題; GIS軟件是通過多個圖層的疊加來表達所有的地圖要素,多數研究學者是采取肉眼判讀、手工刪除的方式來處理覆蓋情況,步驟繁瑣,錯誤率高;圖件編制與數據庫構建是兩個獨立的過程,制圖與建立數據庫操作步驟的重復、繁瑣,大大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圖庫制作的整體效率;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成果無法在全國范圍內實現數據的共享。目前,全國各省出臺的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建設規范尚未進行有效的銜接,數據格式結構和編碼不是統一標準,無法實現各區域土地利用規劃數據的共享;二次開發和編程的準入門檻高,應用范圍不夠廣泛,受到技術水平的限制,GIS的二次開發目前仍然缺乏靈活、方便的手段,此系統具有專門的開發語言和開發環境,提高了GIS二次開發的準入門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GIS在土地利用規劃中的應用。

    3.GIS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應用

    3.1 GIS的系統數據庫

    GIS的數據庫在土地利用規劃編制過程中,建立數據庫,利用系統中的各種處理功能,快速的對數據進行查詢檢索,對地理信息進行操作、分析和顯示,這些功能是其他計算機系統所不具備的。如土地利用的變更、規劃圖的編制,都可在相同的工作底圖上運用GIS完成操作、分析過程,GIS的一大優點是它能夠確定圖形特征之間的關系。實際上,GIS可以使你能夠建立新的關系,將新的屬性與地圖特征相聯,然后存儲于數據庫中。

    3.2 GIS的制圖功能

    GIS有一個獨創的圖形和數據庫編輯器,它有效地將CAD技術和地理數據庫功能聯合在一起。這種聯合不僅對建立高質量的地圖是重要的,而且對建立和維護復雜的地理數據庫也是至關重要的。GIS可在數字化地圖上編輯特殊屬性,加上高質量的文本注釋,可用其它數據庫層作為背景顯示,具有較強的診斷和糾錯能力;所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圖形處理均可構建高質量的地圖。在屏幕上已經設計一個希望得到的地圖后,就能夠保存它或通過繪圖儀輸出。

    綜上所述,GIS作為一種利用計算機存儲、處理地理信息的一種實用新型技術系統,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4. GIS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應用展望

    GIS技術與城市規劃銜接,研究住宅、工業、商業用地布局。土地規劃以城區建設用地為一個研究對象整體布局的,而城市規劃針對住宅、工業、商業用地分類布局的,這是今后需要進一步深入細化研究方面[6]。GIS技術在土地利用規劃的各環節依據不同軟件平成,并沒有形成系統的高度集成,故系統高度集成是今后深入研究的主要方向。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涉及多個部門、多方利益、多個學科、多種因素、多源數據等問題,然而目前還沒有一個較理想的GIS數據模型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將是今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研究的熱點問題。

    參考文獻:

    [1]王萬茂.定性定量定位定序--關于鄉(鎮)土地利用規劃思路的新思考[J].新觀察,2002,(6):21-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 成人亚洲欧美激情在线电影| 天天成人综合网| 国产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 |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久久综合欧美成人| 成人观看天堂在线影片|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 欧美成人18性|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成人观看天堂在线影片|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一区| 国产成人18黄网站麻豆| 成人午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app| 韩国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无遮挡韩国成人羞羞漫画视频| 国产成人www免费人成看片|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成人动漫综合网| 成人毛片全部免费观看| 成人毛片免费看| 天天躁日日躁成人字幕aⅴ| 成人3d动漫网址在线观看| 天堂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18网址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