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儒家思想發展史范文

    儒家思想發展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儒家思想發展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儒家思想發展史范文

    關鍵詞:俄羅斯;經濟發展模式;WTO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2)03-0006-02

    一、俄羅斯經濟發展模式面臨的挑戰

    經濟發展模式,在經濟學上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及其生產力要素增長機制、運行原則的特殊類型,包括經濟發展的目標、方式、發展重心、步驟等一系列要素。

    我們一般所說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指在一定地區、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獨具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主要包括所有制形式、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思路、分配方式等,它是對經濟發展進程中的經濟增長、經濟政策、經濟體制等方面的一種綜合歸納。當今比較有代表性的經濟發展模式,一是進口替代型,一是出口導向型;同時,還存在著日本的節能型發展模式、歐洲模式和美國模式等。俄羅斯的經濟發展模式與上述皆不相同,一直以來俄羅斯實行的是資源依賴型經濟發展模式,這一模式的基本特點是:依賴出口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性產品,支撐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

    20世紀90年代之前,當時的蘇聯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權力高度集中,資源計劃性配置。這種蘇聯模式在經歷了50~60年代的高增長之后,70年代增速明顯下滑,80年代更為緩慢,經濟結構也變得更加不合理和低效率;一直到90年代初期,“俄羅斯的產業結構還依然保持著原蘇聯經濟結構的基本格局和主要特點,其產業中的輕重結構畸型化和原材料化趨勢還在延續,其國內經濟的基本格局還是以能源工業為主,以軍事工業和機械工業為重點,而民用工業的發展卻嚴重滯后?!?/p>

    普京執政以來,將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目標,主張建立“有秩序的市場經濟”,發揮俄羅斯在資源方面的比較優勢,實行資源型經濟發展模式,依托于本國豐富的資源進行對外貿易,靠資源型產品和初加工產品的出口來換取外匯和促進經濟發展,擴大俄羅斯對外經濟交往。俄羅斯的經濟從1999年到2007年保持了年均近7%的持續高速增長,政府收支也由連年赤字轉為盈余。

    但是2008年9月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的迅速蔓延和全球實體經濟的衰退,使俄羅斯的經濟遭受了巨大的打擊,“持續了近十年的經濟增長一下跌落了7.9%;連續10年的無赤字財政赤字出現了2.3萬億的赤字,社會失業率居高不下,達到了8.8%的水平;外匯儲備從將近6000億美元的規模縮減為3000多億美元;對外貿易大幅滑落,2009年同比下跌40%以上”。國際危機使俄羅斯資源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暴露無遺,在21世紀的一個高科技的時代,俄羅斯的這種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不可持續的、非常脆弱的模式,甚至在國際分工和世界經濟貿易格局中會被邊緣化。于是,由原本粗放的資源依賴型經濟發展模式向創新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已經勢在必行。

    二、俄羅斯經濟發展模式轉變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普京第二任總統期間就提出了經濟發展模式要從資源依賴型轉向技術創新型,但在推進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過程中,俄羅斯面臨如下問題。

    (一)國際因素的制約

    俄羅斯剛剛被批準加入WTO,有些制度還處于過度期,與其他WTO成員國的經貿合作還沒有完全展開,俄羅斯沒有享受到WTO這一國際制度的好處;俄羅斯雖然已加入IMF,但是IMF提供的貸款并沒有達到承諾的數額,在俄羅斯經濟發展模式轉型中沒有起到應有的推動作用。同時,俄羅斯在國際市場上還受西方國家的制約,在市場規則的制定等方面目前還沒有發言權。

    (二)資金規模有限,產業結構調整緩慢

    俄羅斯能源部門超前發展,致使產業結構失衡,這阻礙了俄羅斯的經濟模式向技術創新型轉變。而俄羅斯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需要大量資金,這些資金的來源主要是企業的自有資金。由于能源產業的超前發展,致使其產業收益率遠遠高于其他產業,而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能源產業與國內其他產業的關聯度較低,自主擴散到其他產業的可能性不大,對其他產業的帶動有限。而外資的進入又是主要投資于諸如食品、能源等高收益的行業,不利于俄羅斯產業結構的調整。

    (三)技術發展依舊緩慢

    由于俄羅斯一直以來都是走粗放的資源依賴型經濟發展道路,國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只有航天、航空及與國防相關的技術領域處于領先地位,而關系到民生的產業技術落后、設備老舊,國際競爭力較弱。雖然俄羅斯已經加入世貿組織,但在短期內想要解決技術落后這一問題還很難,只有通過長期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才有可能實現。

    三、俄羅斯加入WTO對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影響

    (一)推動技術創新

    俄羅斯經濟發展模式向技術創新型轉變,必然會使俄羅斯政府加大對科研經費和教育的資金投入,改善科研條件,提高科研人員的工資待遇,擴大對高新技術領域的投資,這對改善俄羅斯科技發展緩慢、科技人才外流的現象十分有益。

    俄羅斯加入WTO之后將開放市場、調整關稅,與其他國家進行自由的貨物和服務貿易以及技術交流,這不僅是俄羅斯與世界各國的經貿關系更加密切,還有利于俄羅斯與歐美等科技強國進行經濟技術合作,向科技發達國家進行技術學習,給俄羅斯引進外國先進技術提供了良好環境。

    此外,俄羅斯加入WTO將會使本國企業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為了盈利,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也會積極進行技術的創新和改造,應用新技術,使用新設備和新材料,進行產品創新和產業技術的升級。

    因此,俄羅斯加入WTO,能夠推動俄羅斯的技術創新,促進俄羅斯向技術創新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

    (二)推動企業提高效率

    西方國家一直把俄羅斯當做世界上最后一個具有增長潛力的市場,十分重視對俄羅斯市場的開拓。俄羅斯加入WTO,關稅下降,開放市場,將導致外國企業和商品大量涌入俄羅斯市場,搶占優勢地位,這將對俄羅斯的本土企業造成很大沖擊,同時,加入世貿組織還意味著俄羅斯對本國企業的國家補貼將減少,俄羅斯本國的商品在市場競爭中將會處于不利地位。企業為了與國外企業競爭,保持市場份額,獲得利潤,將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另一方面,俄羅斯加入WTO也會使本國的進出口環境得到改善,有利于俄羅斯的進出口。俄羅斯的進出口企業將會享受到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巨大益處,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企業也將會提高效率,擴大生產。

    同時,企業為了提高競爭力,在尋求降低成本的同時,還會尋找新的資本,而資金會向高效率的企業聚集,為了吸引資金,企業也會努力提高自身效率。

    (三)推動深加工產業的發展

    俄羅斯一直依靠出口資源性產品賺取外匯,同時大量進輕工產品,這抑制了俄羅斯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創新。俄羅斯從資源依賴型經濟發展模式向技術創新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要大力發展本國的深加工企業,用出口深加工產品和機電產品、高科技產品來代替資源型產品和初級產品的出口。

    俄羅斯的深加工產業競爭力相對較弱,俄羅斯加入WTO會推動技術的創新和改造,使俄羅斯落后的深加工產業有了技術支撐。俄羅斯加入世貿組織之前,俄羅斯在資源密集型中間投入品的出口上經常遭遇反傾銷,加入世貿組織之后俄羅斯將享受最惠國待遇,可以在世貿組織框架內解決貿易爭端,這必將促進這類產品的出口,從而將帶動相關深加工產業的發展。

    (四)吸引更多外資,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加入WTO意味著俄羅斯將接受國際規則,提高法律和政策的透明度,加大產權的保護力度,改善俄羅斯的投資環境,從而會降低對俄投資的風險,這給俄羅斯吸引外資提供了有利條件,對俄羅斯的市場建設和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俄羅斯進行經濟發展模式轉型,需要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大力度發展產業結構的薄弱環節,使之與發展迅速的能源等類產業保持平衡。由于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大量的資金,而俄羅斯本國企業的自有資金不足,融資成本較高,從而會產生使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強大動力,有利于推動俄羅斯產業結構的調整。

    (五)推動服務業大發展

    服務業也是俄羅斯競爭力相對較弱的產業,在入世之前,俄羅斯針對服務業的貿易壁壘十分嚴重,不論是運輸、金融、通信還是建筑等,都對外國資本進入實行不同程度的限制。加入世貿組織之后,俄羅斯按照WTO的相關規定,對涉及服務業領域的政策進行了諸多改變:對外國公司開放服務業,給予外國人同等國民待遇等;允許外資銀行在俄設立分支機構,對單個銀行業機構中的外資資本不設上限;2015年后將取消電信領域的外資股比限制;等等。這都將促進外國資本流入俄羅斯服務業市場,推動其服務業的發展。

    同時,在開放服務業市場的同時,為了保護本國企業的正常發展,俄羅斯還提出了一些限制條件。如土地使用權的限制、部分服務業服務人員只能是俄羅斯公民的限制等。這在繁榮其服務業市場的同時,也充分避免了本國服務企業遭受更大的沖擊。

    參考文獻:

    [1] 趙傳君.關于創建中俄自由貿易區問題探索[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 關凌雪. 俄羅斯經濟發展模式的艱難轉型[J]. 政治經濟學評論,2010(4).

    [3] 邢玉生. 論俄羅斯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J]. 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9(2).

    [4] 戚文海. 從資源型經濟走向創新型經濟:俄羅斯未來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選擇[J].2008(3).

    第2篇:儒家思想發展史范文

    關鍵詞:儒家思想;傳統;影響

    儒家學說是在我國經歷了夏、商、周幾千年歷史之后,由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孔子提出,并創立了儒家學派,其弟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將儒家學說補充擴大的。從古至今,儒家思想對我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古代中國儒家思想甚至占據了不可替代的統治地位。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其與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儒家思想對中國的影響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可以說儒家思想對我國古代直到現代的影響力都是不容小覷的。

    傳統的儒家思想在我國已有幾千多年的歷史,其中還經歷了百家爭鳴、兩漢獨尊儒術、隋唐儒釋道并立等,但儒家思想卻一直經久不衰,隨著時代的變遷,非但沒有失掉往昔顏色,反而成為了一顆更耀眼的明星,可見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根基,之所以能夠在我國的歷史上獨領兩千多年,并且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是因為儒家思想能夠跟隨社會的變遷和改革,不斷的吸收其他文化的可取之處,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得到豐富與改善,去適應社會發展的新潮流。

    春秋末年,儒家學說逐漸形成獨立學派。在社會的內部矛盾眾多且不可調和的時期,孔子提出“仁學”思想體系,以“仁者愛人”的人道主義為出發點,主張仁政,推崇“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順應當時的歷史形勢,并為儒家思想的發展奠定了基本的框架。漢武帝時期是儒家思想發展的鼎盛時期,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為帝,關于民族發展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抉擇,進行了思想和政治上的重大改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思想上升到管理國家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從此儒家思想在歷史上的發展掀開了一個新的篇章。儒家思想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這兩千多年來的風風雨雨中,儒家思想也經歷了發展中的起起落落,包括極力推崇儒家思想的時期,也包括發展步履維艱,受到阻塞的時期。但儒家思想無論是面對外來文化的挑戰,還是本民族其他思想的浸潤,都沒有改變其本身主要的內涵和思想。與此同時,在儒家思想發展的過程中,能夠緊隨社會變遷、文化的發展,逐漸走向更高的層次。這也是它能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獨領的重要原因。

    儒家思想能夠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占領統治地位,一方面是因為它為中國封建統治階級提供了系統的治國理念和思想體系;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孔子所提倡的“仁愛”思想能夠順應當時統治者的治國思想,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鬃拥摹叭蕫邸彼枷氩坏欠饨〞r期維持國家安定的保障,直至現代社會也依然是人與人能否和諧相處中的重要影響因素。

    此外,我們所提倡的“仁義”、“孝”、“誠信”等都是我國傳統儒家思想的精華,這些思想對我國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儒家思想。仁義禮孝都是我國傳統道德文化中的精華,這些傳承深遠、意味深長的思想對于我們現代人的人格塑造和情操培養方面都有著深刻的啟示??梢哉f,儒家思想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提倡德治,對當代政府官員的為官之道也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在金錢上,儒家思想提倡“以其義而得之”,唯有遵紀守法,按照正規途徑賺來的錢才能久遠,這種思想對我國經濟健康發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對于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在現代社會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內容 “仁”也依然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仁”既是我們處理人際關系時所應遵守的基本原則,也引導我們在思想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酌隙际侵袊鴤鹘y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從孔子提出的“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在強調為人處世的過程中要以人為核心,尊重每個人的價值。如果每個人都能保持一顆仁義的心,互幫互助,多為別人著想,那么我們的社會就將是一個和諧美滿的社會,充滿友愛而不是彼此之間的猜疑和不信任。學習儒學仁義思想不僅對當代人自身人格的塑造和培養有幫助,對中國社會風尚的發展也有積極向上的影響力。

    總的來說,儒家思想在我國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著無比重要的地位,對于當代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新時期,儒家思想也將不斷的與現代社會文化相結合,使傳承中有創新,創新中有發展,以新時代的思想對儒家經典進一步的認識學習,取其精華,將適應于現代社會發展的主流思想繼續傳承,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儒學社會主義道路。(作者單位:陜西中醫藥大學)

    參考文獻:

    [1] 秦秀蓮.儒家思想對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邏輯性思考[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2.

    [2]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 趙光賢.先秦儒家思想的幾個特點[J].天津社會科學.1982.

    第3篇:儒家思想發展史范文

    關鍵詞:儒家思想;普及經驗;大眾化

    黨的十七大提出“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大眾化”(《十七大報告》)。所謂“大眾化”,是指在當代中國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最新成果由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生動、通俗易懂的語言,由被少數人理解掌握轉化為被普通民眾理解掌握的過程,從而使之深入廣大人民群眾的內心,成為其言行的指導思想。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要重視和加強大眾化的方式方法研究。

    目前,國內學者對當代中國大眾化的方式方法研究,大體可以歸納為五個方面,即理論探索、實踐創新、工作機制、隊伍建設和經驗借鑒。而在挖掘當代中國大眾化可資借鑒的諸多經驗中,學者們主要致力于對我黨推進大眾化的歷史脈絡、基本經驗等進行梳理和總結;相比之下,對于如何借鑒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的普及經驗來推動大眾化問題的研究,則很少有學者論及。換言之,現有的研究成果大多囿于對我黨自身各個歷史時期大眾化經驗的追溯和總結,還未及跳到自身之外去探尋和借鑒我國古代社會是如何進行思想理論普及的。筆者認為,各種思想理論傳播的方式方法實質上是相通的,盡管它們在意識形態領域存在明顯差異。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思想,對中國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及至近代社會則走向衰落。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它在中國現代直至當代的社會歷史發展中同樣起到了巨大的影響作用,二者在中國社會相遇的近百年中逐步融合共生,延續至今。筆者認為,儒家思想在我國傳統社會得以普及的成功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推動當代中國大眾化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上個世紀90年代,國內學界經過一番討論提出了儒家思想與的三種關系,即對立、并存和融合;近年來,一些學者對“融合說”基本達成了共識。筆者認為,儒家思想與當代中國在思想內容上具有諸多相通之處,從而為我們借鑒儒家思想普及經驗、推動大眾化提供了基本前提。二者間的相通之處,擇其要者,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崇尚和諧是儒家思想與當代中國共同倡導的基本精神。眾所周知,中國歷來是愛好和平的國家,這不能不說與儒家所提出的和諧思想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儒家主張“天人合一,萬物一體”(《論語·子路》),強調人應當順應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合一。因此,“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便被奉為治理國家和處理各種事務的基本準則。同樣,理論中也包含了和諧思想,認為和諧社會是“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1]81,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進而重視人際關系的和諧與社會和諧。在當代中國,我黨則吸收了上述和諧思想的精髓,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旨在建設一個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美好社會。由此可見,崇尚和諧是儒家思想與當代中國共同倡導的基本精神。

    第二,德治與法治相結合是儒家思想與當代中國共同倡導的治國理念。儒家主張“為政以德”(《論語·為政第二》),提倡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這種教化方式可以滲透到人們的內心,使人有羞恥之心而變得善良,這不是法律制裁所能達到的效果。孔子所講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第二》),即體現了儒家注重德治與禮治的思想。但與此同時,儒家認為適當的法治也是必要的,并提出“先禮后法”的思想。在當代中國,我黨以為指導思想,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確立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理念,這在一定意義上是對儒家“德法兼治”、“禮法并舉”(荀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第三,當代中國所倡導的“以人為本”是對儒家民本思想的發展和升華。在儒家那里,孔子提出要尊重個人的人格和個性,主張愛民、利民,即要“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荀子也曾提出:“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荀子·君道》),這些均體現了儒家重民、愛民、為民的民本思想?;仡櫟陌l展史,我們不難發現,亦十分重視人的價值,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特別是的人道主義將人看作是最高價值和目的本身,主張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而在中國化的過程中,我黨尤其強調“以人為本”,并將其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來看待。******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對儒家民本思想在當代中國的發展和升華。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當代中國所倡導的“以人為本”與儒家所主張的民本思想具有一定的相通之處。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對中國傳統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與其多樣化的傳播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儒家通過早期的游說諸侯、著書立說,到后來借助統治者的力量頒布教化綱領、廣興學校,以及通過民間的小說戲曲、家訓家教等多種途徑將其思想植根于中國古代社會的各個層面,無論婦女和兒童都可以通過上述傳播途徑知曉儒家思想所涉及的教化內容,可以說儒家思想的普及在歷史上是成功的。因此,為了進一步推動當代大眾化,我們應當借鑒儒家思想的普及經驗(當然,還須對其進行必要的現代轉換),使從多層面、多角度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以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取得大眾化的實際效果。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4篇:儒家思想發展史范文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參(shēn),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山東嘉祥縣)。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與其父曾點同師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曾子主張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著寫了《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

    曾子在儒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為“宗圣”,是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

    孔子去世后,曾參聚徒講學,有不少弟子,相傳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創始人。曾參在孔門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門十哲”之列,直到顏淵配享孔子后才升為“十哲”之一[。唐玄宗時追封為“伯”。中唐以后,隨著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參的地位也隨之步步高升。北宋徽宗時加封為“武城侯”,南宋度宗時加封為“國公”,元至順元年加封為“宗圣公”,到明世宗時改稱為“宗圣”,地位僅次于“復圣”顏淵。

    曾子師從孔子,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汲(字子思)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終于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顏子(顏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稱為五大圣人。

    第5篇:儒家思想發展史范文

    儒家哲學并不局限于學術研究。相反,它被應用于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對于當代企業管理,儒家哲學是極其重要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指導。儒家哲學獨有的特質,使其在經歷了兩千余年風雨后,仍然屹立于東方,占據我國哲學體系的核心地位。這是由于儒家哲學思想適應中國國情,已深埋于中國人的思想道德觀念之中,更適應中國企業的管理模式。

    一、儒家哲學思想特質

    “儒家哲學以‘仁’為核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歷經兩千余年的歷史洗禮,仍然對現代中國社會的倫理觀念和道德準則產生深遠的影響。”[1]甚至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也深深烙下了儒家思想的烙印。作為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儒家哲學思想具有廣博的文化底蘊,其動態演進、層次分明、多維構建等特質,使之對現代企業管理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與參考價值。

    (一)動態演進

    “以時間維度為標準,那么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不斷運動的;以空間維度為標準,則同一個事物上一秒與下秒所處的空間也不盡相同?!盵2]儒家哲學思想貫穿歷史兩千余年,歷經戰亂、思想變革無數,其完好保存至今,并對當代社會仍然產生深遠的影響,足以證明其內在的動態性在歷史發展中不斷演進。

    眾所周知,儒家思想產生于百家爭鳴的春秋末期,盛行獨尊儒術的兩漢,成熟于文化恢宏的唐宋,變化于西學涌入的明清。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又重新得到社會關注與重視。從發展脈絡來窺探其自身特質,無疑是一個動態演進的過程。其兼容并蓄的特質決定了它順應歷史潮流和社會形勢的發展軌跡。在封建社會,以“仁政、仁人、齊禮”等倫理道德思想來為政教清明服務,以“修、齊、治平”的思想來管理、約束個人;如今在經濟社會,又以“內圣外王”“修己安人”“性善論與性惡論”豐富了中國現代企業管理哲學人性化與規范化的內涵。

    但縱觀儒家思想的演進史,無論其學說如何形成分支,如何變化,始終如一的就是“仁”的核心思想。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其洗練歷史滄桑,仍然俘獲人心的根源。故儒家管理哲學在保持“仁”的思想核心前提下,不斷融合社會文化與經濟發展趨勢的動態演進特質,是保障其不斷傳承下去的關鍵因素。

    (二)層次分明

    儒家思想是邏輯性強的哲學體系,“具有跨文化、跨時代、跨層次的特點”[3]。其跨時代性,在動態演進特質中已體現出來。其多層次性則是由儒家思想的價值觀決定的,可從四個層次解讀。

    最內層為核心層,即指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仁愛。這是對人類本性的深刻解讀。“仁愛”思想體現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原始狀態,并通過“恭敬禮讓”“寬以待人”“誠信”“敬忠”等理念展現出來。這些理念應用到現代企業管理中仍然奏效。如上下級或同事間提倡“恭敬禮讓”,對待客戶提倡“寬以待人”,企業合作提倡“誠信為本”,員工職業素養提倡“敬忠職守”,等等。

    第二層為社會倫理價值觀,關乎人性立足之本,講求“天人合一”和“修己安人”的關系?!疤烊撕弦弧敝v求個體與外在環境的統一,對現代企業而言,與社會經濟環境相適應才能使企業維持穩定發展的格局。“修己安人”則強調個體修為提升,通過個人能力影響周邊人和事,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具備“修己安人”能力的人才是企業不可或缺的管理者,是鑄就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第三層為教育倫理價值觀,關乎“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體現了培養德才兼備人才的思想觀念。對于現代企業管理來講,人力資源管理是重中之重的環節,有關系到企業發展的命脈,而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教育。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企業人才培養中,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這一方面,日本、香港和臺灣已經走在了前列。

    最外層為處世價值觀,強調中庸、和諧、“人無信而不立”等處世哲學思想。誠信可謂企業生存之本,而中庸思想則是企業適應時展、適應社會經濟環境的理念之源,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三)多維構建

    儒家管理哲學具有完善的價值體系,也擁有多維度的建構視野。其涵蓋政治、思想、文化、經濟、教育等多個領域。

    在政治方面,儒家學說強調“為政以德”“愛人貴民”“知人善任”和“見利思義”等管理思想,將“人”在管理倫理中的作用視為首要的;在教育方面,強調“安人”“治人”等管理思想,增加了管理者的自我修養意識;在教育方面,強調“仁政”“愛民”“富民”等管理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重視人才發展戰略的觀念如出一轍;在教育方面還提到“修身”與“教化”的觀念,儒家哲學認為“人具有無限可塑性”,只要重視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培養,就能夠發揮出無限潛力,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上行下效”“正己正人”等管理理念盛行,也體現了儒家哲學的“?e矩”之道;在管理方面,儒家哲學強調“內圣外王”之道,提倡管理者的個人魅力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在行為規范方面,儒家哲學更是細化精化,從個人修為到國家制度執行,都具有詳細的論述,使人各行其道,又具有統一的道德標準。

    二、儒家管理哲學與現代企業管理的關系

    (一)儒家管理哲學與現代企業管理存在異質關系

    首當其沖的是“義利觀”價值取向異質。儒家管理哲學以“內圣外王”之道作為倫理道德基礎;在經營管理方面,“重義輕利”是其基本思想。但在經濟社會時代,企業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是生存的必要目標,故二者對于“義”“利”的偏重擇取存在價值取向差異。其次是“中和”思想與“競爭”意識的沖突。儒家講求“致中和”,追求人要氣質內斂,“知天性”“率性而為”即可;而在企業管理中,人才之間存在競爭關系是無可避免的,這是經濟社會的必然產物,故二者對于人才何以自處、何以生存問題,存在價值觀認同的偏差。第三是“重道輕器”與“真才實干”的沖突。儒家管理哲學注重精神世界的鍛造,強調人的思想意識;而現代經濟社會中,企業可持續發展不能僅依靠精神食糧,需要“真才實干”才能“興邦”,才能使企業維持正常的生產運行,二者在追求“形”與“質”的落腳點上存在差異。第四是“德治”與“法治”的沖突。儒家追求道德修養,以“仁”為思想核心,注重“人治”,提倡倫理道德作為管理工具;而現代企業管理是以制度為核心的,強調“法治”,提倡管理的規范與標準,二者在情與法的取舍上存在差異。

    (二)儒家管理哲學與現代企業管理存在同構關系

    首先,儒家管理哲學用“禮法”規范人的行為與社會秩序,強調“德法并重”,即“治之經,禮與刑”,儒家哲學不僅用道德來約束人,也用刑罰來懲戒人;而現代企業強調“秩序”,用制度來約束人的行為和企業經營秩序,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其次,“誠信”二字使二者的管理理念合歸一處,儒家管理哲學尤為看重人的“誠信”,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君子貴以誠”;那么現代企業管理中也強調“誠信經營”和“信用”,擁有這兩樣法寶,才能使企業達到“有口皆碑”的程度。再次,儒家管理哲學中“仁愛”“推己及人”等思想是人際關系的高級原則,盡管現代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但唯有將客戶利益放在首位,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使產品適應大眾需求,使企業獲取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第四,團隊協作精神是二者一致注重的思想。儒家思想的“仁愛”“德政”等理念體現了群體價值的重要性,表現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即為團隊合作意識。第五,儒家管理哲學強調“修齊治平”的人生理想,注重“溫、良、恭、謹、讓”的五德修為,注重勤儉節約,成為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在企業管理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樹立企業目標等思想,與之如出一轍。

    (三)儒家管理哲學與現代企業管理存在互補關系

    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兩個方面的可能。儒家管理哲學也不例外,盡管其與現代企業管理存在諸多異質,但異質因素并非一成不變、不能轉化,只要善加運用,補充阻礙企業管理消極因素的不足之處,將其轉化為促進企業管理的因素,從而形成二者的互補關系。

    一是在商品經濟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物化,這是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必然階段,也是推進企業發展的必然結果。但物化有關系的結果造成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淡漠,反而阻礙了企業可持續發展。儒家思想提倡“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可有效緩解企業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傾向,放大人的主體地位,修正人與物的主次關系,維持社會發展的穩定和諧。

    二是現代企業進入法制化管理時代,依法辦事固然是維護企業制度的有力武器,但也未免使企業失去了“人情味兒”。雖然法制可以約束人的行為,但維持人類關系的卻是情感。儒家管理哲學強調“禮法”觀念,先“禮”后“法”,先以倫理道德約束人的行為,再以法制規范人的行為,既不逾越法律法規,又使人際關系充滿了“人情味”,有助于企業文化的建立,為企業聚攏人才,統一員工思想,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是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現代企業運行機制也是圍繞經濟效益建立的,這使得企業在執行既定經營目標時,過于投入,導致重利輕義思想蔓延,不正當競爭手段、歪風邪氣滋長,最終走入企業形象毀壞的困局。儒家哲學則恰恰相反,其“重義輕利”的思想可有效遏制企業對經濟效益的追求腳步,幫助企業在戰略決策、經營管理中平衡“義”與“利”的關系,發揮調節劑的作用。

    四是企業追求經濟利益往往使其陷入過度關注自身,忽略整個行業乃至社會經濟環境的境地,容易導致企業走上唯利是圖、損人利己之路,包括屢禁不絕的假冒偽劣現象,都是企業過度關注自身利益的結果。儒家哲學追求“公義勝私欲”的群體利益,漠視個人利益,也存在壓抑個性發展的不足,但與現代企業管理相結合,可平衡企業對個體和整體的關注度,使企業在考慮自身得失的同時,掌握行業趨勢,了解社會經濟環境,為企業之間的合作互利奠定基礎。

    五是社會資源越來越少,而企業對資源的需求卻越來越多,導致一些企業鋌而走險,運用不正當競爭手段以謀取暴利。儒家哲學追求中庸思想,即“致中和”觀念。其追求和諧共贏,追求公平競爭的理念,用之現代企業管理,可通過倫理管理提高企業員工素質,強化企業的經營秩序理念,引導企業走上公平競爭之路。

    六是企業在生存發展壓力下,在資本積累階段,往往瘋狂掠奪自然資源,即以資源換生存。這種經營理念不僅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也使得企業過度依賴于自然資源,而弱化的經營戰略、營銷策略等核心競爭力,使得企業抵抗市場經營風險的能力逐漸減弱。儒家哲學不僅強調“不違農時”思想,更以“天人合一”作為核心生態倫理思想。這一哲學理念可有效遏制企業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提高企業適應自然環境、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同時培養企業的創新能力,保障企業可持續發展。

    三、儒家管理哲學的局限與改造

    儒家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干,是我國哲學發展史的奠基學說。雖然其歷經兩千余年的文化洗禮,仍然歷久彌新,但要融入當代經濟社會,也不能全盤接收,而是以當前國情為基礎,有策略、有側重地繼承、融合和發揚。一方面,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色汲取儒家思想精華;另一方面,遏制儒家哲學中的消極思想,完善不足,使之成為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其一,粹取精華,完善不足。正如上述分析所言,儒家哲學思想誕生于自然經濟條件下,成長、成熟于封建經濟條件下,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言,要以科學發展觀來繼承,而并非照本宣科、機械性地全部運用。用辯證思維來看,儒家哲學思想應一分為二地看待,其積極、進步的一面,固然對企業管理和經濟發展起到推進作用;但其消極、腐化的一面,也對經濟發展形成了桎梏,對企業管理也同樣起到消極作用。故對待儒家管理哲學,應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

    第6篇:儒家思想發展史范文

    關鍵詞:禮樂;儒家思想;中和

    中圖分類號:J6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2-0084-01

    張載是北宋偉大的理學家、哲學家和思想家,他集儒、道、佛思想為一體,創立了自己的學說體系――關學,他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張載的音樂思想是在儒家禮樂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并對其進行了深化與變通。

    “樂政相通”是儒家學派關于古代禮樂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它強調了禮樂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把樂提升到了和刑法同一高度,都是統治者治理國家的一個重要手段?!抖Y記?樂記》記載:“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對于統治者來說,所謂的禮儀、音樂、刑罰和政令,它們的作用和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用來統一民心,治理國家。后又說,“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币魳纺苷凵涑霎敃r社會政治的形態,對于“樂政相通”的觀點,張載在對其論述時用了一連串的比喻,還涉及到了五行相生相克、五行與五聲和合的道理:

    “聲音之道與天地同知,與政通,蠶吐絲而商弦絕,正與天地相應。方蠶吐絲,木之氣極盛之時,商金之氣衰。如言律中大簇、律中林鐘,于此盛則彼必衰,方春木當盛卻金氣不衰,便是不和,不與天地之氣相應。”

    張載認為音樂與政務是相通的,可以把樂作為治理天下的法則和手段之一,統治者應該通過樂傳達于天下,感染萬物,達到人與天地的和諧,與自然和諧,生態就平衡了,天地有和氣,一副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反之,樂政不通,“便是不和,不與天地之氣相應”,國家治理就會出現危機。

    儒家思想對于“鄭衛之音”的批判是十分嚴厲的,《禮記?樂記》說“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於慢矣。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笨鬃訉ζ湓u價是“鄭聲”,甚至把它比喻為“妾人”。而對于這些相對于正統雅樂而言的地方音樂,張載也是持著批判的態度,但他更多的是從地理位置、人文環境等客觀角度出發,分析為何鄭衛之音之所以不被統治者接受的原因:

    “鄭衛之音自古以為邪之樂,何也?蓋鄭衛之地濱大河沙地,土不厚,其間人自然氣輕浮,其地土苦,不費耕耨,物亦能生,故其人偷脫怠墮、弛慢頹靡。其人情如此,其聲音同之,故聞其樂,使人如此懈慢。其地平下,其間人自然意氣柔弱怠墮,其土足以生,古所謂息土之民不才者,此也。若四夷則皆踞高山溪谷,故其氣剛勁,此四夷常 中國者,此也。”

    張載崇尚古樂,批判民間所謂的“俗”樂,在音樂上主張“中和之道”,追求中和之美,要求“音”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強調律呂之學不僅是音樂技術方面的問題,而且還影響到是否求得“中”聲:

    “古樂不可見,蓋為今人求古樂太深,始以古樂為不可知。只此《虞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笾脴分?,蓋盡于是。詩只是言志,歌只是永其言而已。只要轉其聲,今日可聽。今人歌者,亦以轉聲而不變字為善歌。長言后卻要入于律。律則知音者知之,知此聲入得何律。古樂所以養人德性中和之氣。后之言樂者,止以求哀。故晉平公曰:‘音無哀此于乎?’哀則止以感人不善之心。歌亦不可以太高,亦上可以太下,太高則入于噍殺,太下則入于緩。蓋窮本知變,樂之情也……先王之樂,必須律以考其聲,今律既不可求,人耳又不可全信,正惟此為難。求中聲須得律,律不得則中聲無由見。律者自然之至,此等物雖出于自然,亦須人為之。但古人為之得其自然,至如為規矩則極盡天下之方圓矣?!?/p>

    “中”與“和”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喜怒哀樂之末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儒家學者將“中和之美”從哲學的范疇延伸到了美學的審美范疇,成為了中國古代美學的評判準則之一。張載認為古樂正符合了這一規范標準,可以養人德性,培養中和之氣,并感嘆現今懂古樂的人不多,“古樂不可見”了。

    張載在繼承傳統儒家禮樂思想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創新與發展,對樂論進一步系統化與邏輯化,他的音樂思想是其關學體系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張載在音樂理論方面的一些見解和觀點,對封建社會后期的音樂發展產生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參考文獻:

    [1]張載集[M].中華書局,1978.

    [2]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3]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第7篇:儒家思想發展史范文

    自漢武帝實施“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統治政策以后的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尊孔”成為社會的潮流。而“尊孔”一方面的表現是以儒家經典為開科取士的科考內容,另一方面則是修建文廟以祭祀孔子。現在,全國文廟建筑大多依照山東曲阜孔廟的建筑格局而建,太原地區文廟建筑也不例外。 太原文廟大成殿

    文廟建筑的起源和發展

    我國的文廟建筑首推山東曲阜孔廟。曲阜孔廟是在孔子逝世后的第二年(前478年),由當時孔子的弟子將其故居立廟祭祀。自漢朝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雖有修葺但仍以宅為廟,形制沒有變化。只是到了隋唐時期,孔廟格局才發生改變。自唐高宗時期對孔廟開展了史上第一次的大規模改建以始,至唐末孔廟已初具規模。有宋一朝是以崇儒重道治世的,為此,給孔子以極高的禮遇:宋真宗謚孔子為“至圣文宣王”,宋徽宗時期將正殿更名為“大成殿”,以褒揚孔子集圣人之大成,對孔子的推崇達到了極致。隨著尊孔活動的逐步升級,對孔廟的擴建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形成前后四進院落,東、中、西三路并行的格局,成為一座國家級的禮制建筑。這時,已完全突破了原來因宅立廟的舊有框線,為孔廟建筑群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到金國統一北方后,認識到崇儒、依靠儒家思想進行統治是立足中原的根本,多次撥款修繕孔廟,并提高孔廟建筑規格,使其規模進一步擴大,形成以大成殿所處的院落為核心的規模宏大的建筑群落。元、明兩朝,孔廟修建達數十次之多,清代對孔廟的修繕有14次,現存的建筑群中絕大部分建筑是明、清兩代完成的。經過歷代的修繕與增建,孔廟規模至今達到占地14萬平方米,南北長0.7公里,平面呈長方形的九進院落布局,成為全國最大的孔廟。

    在文廟建筑中,不論其規格高低,規模大小,均嚴格按照“中軸線貫穿以統領全局”的建筑理念建造。曲阜孔廟因是國家級文廟,其規模在全國是最大的,廟內共有九進院落,在中軸線上依次設有欞星門、圣時門、壁水橋、大中門、奎文閣、十三碑亭、大成門、杏壇、大成殿、寢殿、圣跡殿。其它級別的文廟雖然規?;蛴写笮。臼且灾休S線上設欞星門、泮池、大成門、獻殿、大成殿、明倫堂等為主要建筑格局。其中軸貫穿、左右對稱的布局,充分體現出儒家的“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的中庸思想。而中庸思想在我國其它古建筑布局中也有體現。

    除山東曲阜孔廟外,現今全國還有規模較大的文廟三座。即:南京夫子廟、北京孔廟和吉林文廟,它們與曲阜孔廟并稱為中國四大文廟。

    太原地區文廟建筑的分布

    太原市范圍現存太原文廟、晉源文廟、清源文廟和徐溝文廟共四座文廟,其分屬迎澤區、晉源區和清徐縣,其它縣(市)區均無發現。

    (一)太原文廟

    太原文廟位于迎澤區文廟巷西,始建于金天會年間(1123―1137年),明代重修并擴建。據明萬歷《太原府志》記載,原址位于太原城西水西關,清光緒七年(1881年)毀于汾河決堤造成的大水中,次年遷至現址。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變化,原建筑基址已蕩然無存,其規?,F已無從考證?,F址原為明代崇善寺所在,清同治三年(1864年)遇火焚毀后一直荒廢。文廟遷于此后,原崇善寺部分殘存建筑便成為文廟建筑的一部分。文廟占地3.1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8000余平方米,坐北向南,以文廟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為核心,沿中軸線形成四進院落式布局。文廟內各院均有東、西廂房。欞星門正南照壁和東、西六角亭(井亭)為崇善寺遺構。其前木牌坊原位于文廟最南端,現遷至西偏院院外。木牌坊為四柱三樓式,琉璃屋面,明樓匾上書“文廟”二字。

    第一進院落以欞星門為核心。欞星門峙立北部中央,一對井亭和“義路”“禮門”兩座門樓分列左右。照壁嵌入南墻,石質束腰基座,磚砌壁身,硬山頂。檐下為五踩斗恚垂蓮柱分為五間四柱,中間鑲綠琉璃團龍。井亭為小平頂六角形,俗稱“六角亭”,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系崇善寺遺構。欞星門為六柱三間牌坊式門樓,琉璃團龍照壁。明、次樓均為懸山頂,檐下斗礱骷湮十一踩,兩次間斗砦九踩,明間樓匾上書“欞星門”三字,柱前后設夾桿石及戧柱支撐。欞星門是文廟正大門,建于石階高臺上,為四壁夾三門坊式磚木結構。中門較兩側門高大寬闊,三門結構相同,均為沖天雙柱式歇山琉璃瓦頂,設柵欄門。沖天柱前后有石鼓夾抱,戧柱斜撐,柱頂有琉璃筒帽。與三門相間有四組琉璃照壁,每壁正中浮雕盤龍,上有琉璃頂,下設須彌座。正中門檐下藍底金字匾額楷書“欞星門”。 第二進院落以大成門為核心。大成門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琉璃瓦覆蓋,檐下斗砣踩,耍頭制成龍頭樣式。大成門東西兩側各有一座耳房,面寬三間,前后有廊。

    第三進院落是以文廟主體建筑大成殿為核心的中心院區。大成殿石砌臺基,殿前青石丹墀出三陛,殿甬道寬大。殿身面寬七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七檁前廊式構架。屋面藍琉璃瓦剪邊,正中有三個琉璃方心,脊和吻獸為黃琉璃燒制。檐下斗砦宀戎匕海平身科每間二攢。斗懟⒐把郾?、槭伿n⒍鉈示施彩畫。殿內采用移柱、減柱造,頂設天花。院內東西各有二十一開間的廂房(簡稱東、西二十一間),是祭祀孔子弟子和歷代儒家先賢的場所。

    第四進院落以崇圣祠為核心。崇圣祠是供祭孔子祖先的場所。祠門為木構三門坊式結構,祠內正殿面寬五間,進深五椽,單檐琉璃硬山頂。六檁前廊式構架。平面呈倒凹形,明、次間前設廊,稍間無廊。

    太原文廟是府學級文廟,由于文廟規制已成定式,只是其規格大小有所區別。雖其規模遠不及中國四大文廟,但在清末當時國家處于內憂外患、財力不濟的狀況下,通過集資,沒有動用公款而建成現今規模的建筑已實屬不易。可見雖然西風東漸已在中華大地上吹開,但儒家思想在太原民眾,特別是縉紳學士心中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太原文廟木牌坊

    (二)晉源文廟

    晉源文廟位于晉源區晉源東街村東大街。據明萬歷三十年《太原府志》載,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后屢有增建、修葺。該廟坐北朝南,原中軸線上依次排列有琉璃照壁、欞星門、泮池、獻殿、大成殿、明倫堂、敬一亭、藏經閣以及各院東西兩廡,另有崇圣寺等建筑?,F存文廟建筑格局已不完整,僅剩南北長104米,東西寬98米,占地面積10192平方米的二進院落。中軸線依次有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兩側為各院東西廡及鄉賢祠。

    前院中央為泮池,四周筑有石雕欄桿,中架狀元橋。一般泮池的形狀是半圓形,該處卻呈元寶狀,形制較為少見。戟門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七檁無廊式構架,斗砣踩單昂,明間為菱形隔扇門,次間為菱形隔扇窗。

    大成殿建筑面積510平方米,磚石砌臺明高0.6米,周設石雕欄桿,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綠琉璃瓦剪邊。七檁無廊式構架,明次間為菱形隔扇門,稍間為菱形隔扇窗,殿內頂設天花,檐下斗砥卟鵲デ趟昂。明、次間施平身科三朵,稍間施平身科兩朵。殿內采用減柱造和移柱造。前設月臺,寬23米,深9米,周圍設石雕欄桿圍護,三面踏跺。

    為了給晉源文廟完整布局提供翔實的考古依據,以佐證史書上的記載,2013年,我們對文廟大成殿北部建筑基址開展建筑基址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3600平方米。出露的建筑基址布局為:自南而北為明倫堂、敬一亭、尊經閣基址以及各院東西廂房基礎。與史書記載相符。

    晉源文廟是太原縣的縣學文廟,其規格比太原文廟小,但建成年代略早于后者,而其大成殿建于明代早期,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為研究明代建筑藝術提供了實物依據。

    (三)清源文廟

    清源文廟位于清徐縣迎憲村趙家街。據清光緒《清源鄉志》載,始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元延v年間重修,明洪武、萬歷年間曾多次修繕,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擴建、增建,現存建筑除大成殿為金代遺構外,余皆為明清建筑。院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布局,東西36.79米,南北111.36米,占地面積4097平方米。中軸線上有狀元橋、泮池、戟門、大成殿,軸線兩側為廂房、配殿。

    戟門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五檁無廊式構架,三踩單昂斗懟

    大成殿前設月臺,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平面呈方形,單檐歇山頂,孔雀藍琉璃剪邊,頂部飾三個孔雀藍琉璃瓦方心。殿內梁架為六架椽單檐廈兩頭造,檐下斗碇頭施單抄五鋪作,補間各二朵,角柱升起明顯,磽肪砩捕轡三瓣,梁架之上施駝峰,檐部撩檐枋依宋制。大成殿建筑造型古樸莊重,四角飛翹,斗澩腫稱郵擔疏密得當,構件制作古樸大方,為金代建筑遺構,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清源文廟為太原市域范圍內少有的幾處元代以前木結構建筑,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四)徐溝文廟

    徐溝文廟位于清徐縣徐溝鎮西北坊村。據明萬歷《太原府志》記載,徐溝文廟始建于金大定年間(1161―1173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修,另據清光緒《徐溝縣志》載,清康熙十一年重建(1672年)。徐溝文廟現存主體結構為明清建筑,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布局,南北長105米,東西寬39.7米,占地面積4177.6平方米。中軸線有影壁、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兩側為官廳、名宦祠、鄉賢祠,東、西廡,東、西廊。

    影壁長9.1米、寬0.86米、高5.75米,硬山頂綠琉璃瓦剪邊,三踩磚制仿木斗恚枋心為琉璃團龍圖案。

    欞星門面寬三間,進深四椽,五檁無廊式,三踩斗恚單檐懸山頂,黃琉璃瓦剪邊。

    戟門,臺基高0.45米,面寬三間,進深四椽,五檁無廊式構架,三踩斗恚單檐懸山頂,孔藍琉璃瓦屋面。

    大成殿為明代建筑,臺明高0.38米,月臺長13.4米,寬13.82米,面寬五間,進深六椽,懸山頂素瓦屋面,綠琉璃瓦剪邊,七檁前廊式構架。梁架為徹上露明造。檐柱柱頭均依開間方向設置平板枋、額枋。額枋與平板枋呈丁字形。前檐平板枋上置五踩斗懟<歸菹律枰歡啡升斗懟

    徐溝文廟是按照文廟建筑規制建造的,從大成殿屋頂形制來看,其規格較前三者為低。但就其建筑布局和形式上講,不失為地方文廟發展史的一個見證,也是研究古代建筑史和儒學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

    太原地區的這四座文廟,太原文廟為府級文廟,其規模最大,是以其所處地理位置和行政級別決定的。而其它三座文廟同為縣級文廟,除徐溝文廟規格較低外,晉源、清源兩座文廟不論從規模還是從建筑規格來比較,都是相近的。這可能與當地對文化的重視程度及財力有關。另外,據明萬歷《太原府志》記載,太原市區還有一座縣級文廟,原址位于太原城西水西關,與原府級太原文廟毗鄰,但已在清光緒七年(1881年),同原太原文廟一同毀于汾河決堤造成的大水中,后沒再重建。

    由太原地區文廟建筑反映出的古代建筑規制

    太原地區的府、縣兩級文廟,雖然從功用上沒有太大的區分,但就其規模、建筑形制卻充分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筑嚴格的等級制度。中國古代建筑的等級,是以開間、屋頂形制、覆瓦顏色等進行區分的。從開間來看,最高級別面闊十一間,之下以單數遞減;從屋頂形制來看,最高級別為重檐廡殿頂,其下為重檐歇山頂,再下依次為單檐廡殿頂、單檐歇山頂、攢尖頂、懸山頂、硬山頂等;從屋面覆瓦來看,最高級別為黃琉璃瓦,其次為青綠色琉璃瓦,最低等為素陶瓦。通過以上的不同組合,進而形成各級別的建筑。而各級別的建筑在使用中是要嚴格遵守規定的,否則就會因規制僭越而受到處分。就目前所存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級應為北京故宮太和殿,其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重檐廡殿頂,覆黃琉璃瓦。

    我們從文廟中主要建筑――大成殿比較各級別的文廟建筑等級。

    山東曲阜孔廟為國家級文廟。其大成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覆黃琉璃瓦;太原文廟是府級文廟,大成殿面寬七間,進深五間,單檐歇山頂,屋面藍琉璃瓦剪邊,正中有三個黃琉璃方心,脊和吻獸為黃琉璃;清源文廟是縣級文廟,大成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孔雀藍琉璃剪邊。

    通過三個不同級別文廟大成殿比較,可以看出國家級、府級、縣級建筑等級的區別。這也反映出在各級建筑中完全遵從儒家思想中“禮”的精神,以封建綱常為基本理論的等級秩序是不可逾越的。

    太原建置規定了太原地區文廟的等級

    太原地區十縣(市)、區為什么只有這四座文廟,而且只集中在迎澤區、晉源區和清徐縣?而其它七個縣(市)、區均不建文廟?這要從太原地區歷史上建置沿革方面分析和探究其中的原由。

    太原,古稱晉陽,又稱并州。自春秋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年),由晉定公時期執政的晉國正卿趙鞅(簡子)家臣董安于建造晉陽城,至今已歷2500余年。晉陽城以其在軍政方面特殊歷史地位,曾作為趙國初都、漢晉干城、東魏霸府、北齊別都、盛唐北京而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太原作為我國北方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不論是宋以前的晉陽城還是宋以后的太原城,一直是郡、府的治所。在太原設立府級學校和府級文廟是必然的,太原文廟的規格必然要高,成為府級文廟?,F今太原市城區范圍大多為舊時的陽曲縣,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將州治從榆次遷至唐明鎮,并遷縣治于太原城西郭外。金天會年間,實行路、府(州)、縣三級地方行政。太原為府,陽曲縣治移入府城內。因此,縣學與縣級文廟就設在府城。但縣級文廟已在清光緒七年(1881年)毀于汾河決堤的洪水中。

    晉源文廟所在地晉源區,隋開皇十年(590年)改晉陽縣為太原縣,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廢。政和中年復置平晉縣,屬太原府,金貞v四年(1216年)廢,興定初年復置,仍曰平晉,明洪武四年(1371年)移治晉陽故城南,即今晉源鎮。洪武八年(1375年)復稱太原縣,屬太原府,清沿用不改。因其為縣治所在地,故設有縣級文廟。

    清源文廟所在地清徐縣,古稱梗陽,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清源縣。因其為縣治所在地,故設有縣級文廟。

    徐溝文廟所在地徐溝鎮,原為徐溝縣,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置徐溝縣。因其為縣治所在地,故設有縣級文廟。

    1952年7月,清源、徐溝兩縣合并,取兩縣縣名首字,稱為清徐縣。因此,現清徐縣有兩座縣級文廟。 婁煩縣在唐代為牧馬監地。隋大業四年(608年)復置樓煩郡,郡治在今寧武縣寧化鄉。因其治所不在現今婁煩縣境內,故不設文廟。

    從以上可看出,府、縣級文廟均設在府、縣治所所在地,儒學也應圍繞這些地方興盛著。

    以太原地區文廟為載體的功能外延

    宋崇寧三年(1104年),宋徽宗下詔天下州縣皆立文宣王廟,形成了全國性的修建文廟建筑的活動,進入文廟建筑發展的興盛期,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尊孔活動的時期,中國儒學的發展在這個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太原作為北方重鎮,雖在宋初遭到毀滅性破壞,晉陽城已不復存在,太原建置也被降為州級第四等,但其軍事戰略地位依然重要。到北宋中期,太原級別又重新升格,成為北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中國儒學的興盛與發展,必然波及到太原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自金代統治者滅掉北宋,統治黃河流域大片土地后,逐漸認識到儒家思想對其統治的重要性。在金開國20多年后,便開展了修繕和修建孔廟的活動。而太原現存的四座文廟有三座為金代創建,據金明昌二年《太原府學文廟碑》所載:“今之太原,遂為內地,府舊有學,離兵革之后,蕩毀無余……”可以推斷,其早期文廟建筑已毀于兵火,至金代政局穩定后重新修建。從太原三座金代文廟始建年代來看:太原文廟始建于金天會年間(1123―1137年),徐溝文廟始建于金大定年間(1161―1173年),清源文廟始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其歷金太宗、熙宗、海陵王、世宗、章宗。從中可以得知,金國統治者取得北方疆域以后,對如何穩定其政權有清醒的認識。金太宗完顏晟就已“留意儒術,建學養士”,到了金章宗完顏Z時,進一步認識到儒學對于統治的重要性。“文明之治,以為興化致理,必本于尊師重道”,以儒家思想為治國方略。太原的三座金代文廟就是這個時期建造的。

    隨著宋、金時代尊孔迭起,以儒家學說作為治國理政的根本,儒學教育就成為整個國家機器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府、縣設立學校的同時,必然同時也建立文廟使其成為儒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可以說文廟是儒學的載體和象征。中國地方文廟建筑一般是與府、縣學相毗鄰,布局大至為前廟后學或左廟右學等形制,是依地勢環境所定,沒有一定之規。

    太原的文廟建筑規格雖大小不等,但在文廟建筑群前一般均設有欞星門?!皺粜恰庇置拔那恰?,是將孔子比喻為天庭上主管文化的星宿,可見其地位之高,后人對其的敬仰之盛。

    欞星門內外一般設置有形狀為外圓內直的半圓形泮池,池上架設石橋,為文廟的特有型制,是地方官學的標志。寓意為不盈不虧,以象征中庸之道。

    大成殿為文廟的主殿,整個建筑群落是以它為中心開展布局的。殿內供奉孔子塑像或牌位。其建筑規格在整個建筑群中最高,也是重大祭孔活動的主要場所。其它建筑還有大成門、獻殿、明倫堂、敬一亭、藏經閣等,功能各一,這里就不一一列舉。

    第8篇:儒家思想發展史范文

    【關鍵詞】儒家 法學思想 當代價值

    儒家法思想的法理學意義

    儒家法思想中的仁、義及其現代法理學意義。有國外學者認為,“在中國所有的道德哲學家中,孔子是最重要的。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孔子規定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边@樣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儒家的“仁者愛人”思想,超越人的自私心理,提倡對于他人應有“仁愛”精神的思想,不論在中國的法律思想史上,還有在整個世界法律思想發展史上,都具有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重大意義。

    最能表達“仁”的含義是“愛人”,“愛人”是孔子處理人事關系的基本原則,但由于時代和階級局限性,孔子的“仁者愛人”雖然有“泛愛眾”“博施”的因素,“但不是平等地愛一切人,其帶有深刻的宗法等級制烙印,從而使孔子的‘仁’表現出明顯的宗法性、等級性、強制性”。但其當代意義也是顯著的,僅從法理學角度,我們可以將“仁”的思想進一步推及至罪犯,重新思考罪犯的一些權利,對罪犯應當實行人道主義。

    儒家的“見利思義”思想,即倡導人們在見到有利可圖的事情時,首先要想到自己應盡的道德義務。凡符合道義的利益可以考慮,但不符合道義的利益要自覺舍棄。君子在義利關系的處理上,應把履行道德義務放在第一位,而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二位。如果“義”與“利”發生沖突時,應以“義”為上。

    春秋決獄、德育及其現代法理學意義。一方面,春秋決獄與道德法律化。在立法上,儒家主張把道德法律化,這是儒家法律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荀子即強調禮為“法之樞要”,又講“非禮無法”,這是說不合儒家道德原則的法律就不是真正的法律,可見荀子認為“禮”在“法”之上,“禮”的道德觀念是“法”的靈魂和宗旨。到了漢代,董仲舒在司法實踐過程中直接主張“春秋決獄”。所謂“春秋決獄”,是指在遇到義關倫常而現行法律無明文規定,或雖有明文規定但卻有礙倫常時,便用儒家經典《春秋》所載有關事例和其中體現的道德原則作為司法審判的依據。

    另一方面,德育乃和諧社會之本??鬃邮种匾暤赖略谡麄€社會的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他把道德生活看成是高于政治、法律、教育、藝術、宗教等其他一切活動的因素,主張用道德統治其他活動。將德育思想直接引入現代立法與司法工作有著極其重大的作用。新修訂的《婚姻法》第四條:“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這簡直就是直接將中國的傳統美德寫入法律的。中國自古以來形成了德育傳統,把道德的思想暗含入現代法律,有利于法律的普及和公民的接受。畢竟道德已經扎根于群眾達數千年之久,有著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力,借助德育之功,行普法之實,是一個明智之舉。

    中庸與公平、正義、和諧。自古以來,法律追求公平、正義,這與儒家法思想中提倡的“中庸”、“和”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鬃右浴爸杏埂睘椤爸恋隆保骸爸杏怪疄榈乱樱渲烈雍?!民鮮久矣?!敝杏故侵袊寮艺軐W的一個重要范疇。不過它也具有法學意義,其早已被納入到古代法律思想中??鬃诱f:“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法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中罰”、“刑中”都是講的公正中直、不枉不縱、無罪無罰的意思。在儒家思想一統天下之后,“中庸”對古代刑事立法、司法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漸漸地,“中庸”成為是儒家論法和法律的一個重要的思維方式,這極大地提高了“中庸”在儒家法思想體系中的地位,以至影響到今天。在今天的立法中,在法理學研究上,到處可見“中庸”的指導思想,甚至有必要有意識將“中庸”的思想納入法理學研究中,在立法司法中進行指導。

    “中庸”的另一個基本含義是“和”?!墩撜Z》的“和為貴”,“過猶不及”等等論述都闡發了中庸的這一含義。中庸之道包含“權”和“時”兩個范疇,“權”是通權達變,講不違背原則的靈活性;“時”是審時度勢,依據原則變通處置?!皶r”,《中庸》稱“時中”為“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權”、“時”既要求有堅定的原則立場,又要求有預測,把握時勢的尖銳洞察力和應變能力。

    儒家法思想對部門法的現代意義

    慎刑:儒家法思想對刑法的意義。儒家法的思想在經歷了中華法系滅亡以后,又奇跡般地在現代法理學界復蘇過來。在刑法學界,儒家法的“慎刑”思想得到極大的體現,有不少學者并為此找到理論根據,充分論證刑法的道德化,呼吁在刑法立法中應該貫徹“慎刑”的思想,其表現形式主要由“去刑罰化”和“廢除死刑”為代表。

    在研究法律與道德關系的文獻中,有一派是主張法律與道德是交叉融合的。在刑法學界正興起一種“融合論”的學說,該學說強調刑法與道德之間的融合性,刑法具有道德內涵和基礎,刑法也具有道德性,“刑法的目的就在于強調推行倫理觀點即喚醒道德主義”,并且其道德性可以證明刑法的正當性,還可以排除亂用刑法。這一理論的根源正是西方的自然法學派思想和中國的儒家法思想。

    該潮流中的極端例子是“廢除死刑”的呼吁。不過恐怕慎刑如儒家者,也不會贊同廢除死刑的,有學者說:“廢除死刑是必然,但在今天的中國為時尚早?!惫P者也認為儒家的慎刑是刑法道德化、輕刑法化的思想來源,但絕對不是廢除死刑的思想來源,廢除死刑恐怕還是國外發達國家發明的舶來物。

    儒商:儒家法思想對民商經濟法的意義。中國自古就有“儒商”的說法,這是古代儒家思想對人們經濟活動及立法上的實際影響的一種反映。在今天,也應該提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揚儒商的精神。同時,為了保證市場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和諧,應當在民商經濟法中貫徹儒家法的思想。

    市場經濟的“謀利”需要儒家的道義。人所共知,走向市場,其直接的動機就是“謀利”,這也就是說,人們經商都是在利益的驅使下運作,到市場上去謀利益是天經地義的事,無可非議。但是我國的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們謀利益又不能不受社會主義道德和法制的約束。這就要求市場經營者正確處理道德與金錢的關系,在經營中不能賺黑錢,不圖不義之財。儒家思想要求人們見到財時,要用道德作為衡量標尺,符合道義的財利來取,不符合道義的不取。這一道德思想,對于人們正確處理義與利或道德與金錢的關系有指導的意義。

    市場經濟需要“以人為本”。在市場經營中,自覺地堅持“以人為本”,努力做到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在工廠生產中,要努力地提高產品質量,使產品真正符合廣大消費者的需求;在經營中,應當本著自己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不銷售低劣的商品,不賣冒牌貨,更不能推銷有毒的食品。只有這樣,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宗旨,才能不斷推進這一經濟制度的順利發展。

    無訟:儒家法思想對訴訟程序法的意義。儒家法思想中的“無訟”思想至今影響深遠。它對于現代民間調節的影響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說它是當今民間調節的思想來源和形成的歷史基礎之一??鬃釉凇墩撜Z·顏淵》中說:“聽訴,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訴乎!”孔子一貫倡導“息訟”、“賤訟”,這一思想影響了幾千年的古代法律思想,并在實踐中得到廣泛的應用?,F代西方國家提倡庭外和解、辯訴交易等與之有類似性,這種實踐操作模式的形成如一位國外學者所分析:“法官的功能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小的成本來提供最高質量的正義。”我國提倡的調節、和解等也與之相關。總而言之,現代訴訟法中追求的節省訴訟成本的思想與儒家法的“無訟”有著某種關聯性和一致性。

    我國古代實現了“法律的儒家化”(瞿同祖語),因此也具備了民間調節、和解的基礎。影片《真水無香》提倡的宋魚水精神也在體現這里,還有解放區的馬錫武審判方式。《真水無香》后來成為全國公演、全體法官學習的影片,可見調節在我國還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因此受到贊揚和鼓勵。一些法院甚至對于案件進行量化規定,要求調節的案子必須達到一定的比例。

    此外,國外興起和提倡的恢復性司法與“無訟”也有若干關聯。所謂恢復性司法,是指在調解人幫助下,受害人和罪犯及酌情包括受犯罪影響的任何其他個人或社會成員,共同積極參與解決由犯罪造成的問題的程序的總稱,恢復性司法程序是排除了審判權主體參與的刑事案件解決方式,它不同于傳統的司法程序的概念,它是一種民間性和準司法性的程序?;謴托运痉ǔ绦蛲ǔ0ㄕ{解、調和、會商和共同確定責任等。

    小結

    在儒家思想復興的今天,儒家法思想應該受到重視,并且應該讓儒家法思想在現代法學界獲得一定程度上的重生,如同西方自然法學派在現代的一度復生。中國自古以來就存在儒家法的思想傳統,而且儒家思想在中國法制史上產生深遠影響,有學者稱為“法律儒家化”,筆者深為贊同。儒家法思想還應該在現代法學界得到新的解釋、學習、運用,并繼續影響作用于現代法學,為現代人的生活服務,為構建現代法制社會起到應有的作用。儒家法思想還可以與國外的一些法律思潮相結合,讓儒家法思想在世界法學發展歷程中發揮作用。希望在今后立法、司法中,應適當輸入儒家法思想,為建立和諧法制社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第9篇:儒家思想發展史范文

    關鍵詞:傳統文化;室內設計;天人合一;融合創新

    Abstract: the indoor design only constant embodies traditional culture spirit can have the lasting vitality. Confucian, Taoist thought and feng shui layout concept, garden culture, and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ior desig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and how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spirit in the modern interior design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 full, and find ou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 design ground, is the focus of this topic.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Interior design;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usion 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 TU23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T2012-02(03)9045

    00緒論

    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極大帶動了室內設計的變革,新技術新材料的不斷涌現使現代設計更加層次化、多元化,科技進步帶來的環境問題也喚起人們意識的覺醒。因此,人們在追求物質極大豐富的同時,也更加關注精神層次的追求。不論是工作,亦或者是生活,我們大多數時間都會在室內空間中進行。因此,室內設計的文化精神直接影響到人們對于生活品質的追求。室內空間設計是繼建筑設計之外對于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載體,它在展示豐富的文化精神的同時展示著人們的美學追求。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外來文化也開始在中國室內設計市

    場中嶄露頭角,國內許多室內設計作品在盲目的追隨新鮮的外來文化的同時,傳統意識形態也越來越淡薄,因此在多元化多層次的格局下在現代設計思維中將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成為一個重要的設計課題。

    1室內設計與傳統文化

    室內空間設計是現代文化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能夠體現文化精神理念,同時能夠表現出人們對于審美的追求?,F代的設計思維大部分來源于對文化的理解與追求,因此,室內設計要想得到更大的發展必須加深對于傳統文化精神的理解與追求。

    傳統文化不僅博大精深而且內涵豐富多彩,它是中國人們智慧的結晶,它在囊括了文學、藝術、風俗、倫理、制度等內涵的同時,也以極大的包容力把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文化特點融合到一起。

    不可否認的是,在室內設計中傳統文化不斷的向其提供著新的生命與活力,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之下,中國室內設計不僅在內涵上越來越豐富,也使得風格不斷的延續與傳承。因此,傳統文化在室內設計中運用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是一脈相承的情感紐帶和不竭的動力源泉。

    2室內設計中的傳統文化精神

    傳統文化精神是中國人傳統文化意識形態的發揮和體現,是中國人特有的哲學觀和審美觀的統一。張岱年認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為: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根據歷史發展的脈絡可概括為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文化傳承,融匯了道家、佛學等諸子百家的思想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如此磅礴的文化底蘊。同時作為與建筑學息息相關的堪輿風水文化與景觀園林文化,也影響到了現代室內設計的發展,因為建筑、室內空間、景觀園林是一體化的,都是傳統文化精神影響下的設計。

    2.1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以孔孟哲學為主的思想主流文化,以仁作為核心的政治倫理精神,仁為善,為道,具有很高的人文主義價值?!断缔o》講“安土,敦乎仁,故能愛?!奔礊槿收邜廴恕T谌实慕袒拢藗兘邮芏Y的觀念,仁是思想,是儒家倫理精神和世界觀人生觀的體現,禮是倫理道德,等級尊卑精神。仁是思想,禮是核心,仁禮合一,因此這也是中華民族區別于西方國家文化的根本:重要倫理而淡于宗教。

    儒家思想另外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中和。中,為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哲學智慧的結晶;和,為天人合一,是人與自然與天地萬物的和諧,宇宙萬物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中庸曰“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大道也”,是人、自然以及社會的相處中要折中調和,以和為貴,至中和,則天地位焉,萬物生焉也就是達到中和的精神境界,也就達到了儒家思想的至高境界即內圣而外王、參天地而贊化育的哲學文化價值理念。在審美觀中中和之美,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仁善相融都是古代藝術文化的不斷追求。

    2.2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它主要是以道法自然,即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另外講求無為而治,守中致和等哲學理念。以道為核心,囊括了它的整個宇宙觀、世界觀以及人生觀,同時也蘊含了豐富的認識論、辯證法等思想,對現代哲學思想及審美理念具有重要的影響。

    道家思想把一切歸于道,何謂道?老子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在《道德經》中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宇宙運行的法則,是萬物變化的規律?!捌浯鬅o外,其小無內”,和諧統一才是萬物之道。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法則,是規律;法,是氣,是紐帶;自然,是天地萬物,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道法自然,天人和諧才是發展的根本。

    圖1

    總之,相對儒家、道家思想,佛學思想講求的是一種禪意,一種意境,因果報應,等哲學思想成為其人生觀價值觀的法則。佛學思想極大豐富了傳統文化的思想。在傳統文化精神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相同之處特點最突出的便是天人合一的關系,如在圖1中十字交叉線的位置就是人,生于天地之間,為中和之道,中和近乎仁,也就表達了“內圣而外王”的哲學思維。一豎表示天與地,也就是天地之和,人居中間,達到天人合一,也就是“參天地而贊化育”的境界。一橫則是表達時間上的流逝和血脈的相承,同時也表達出人居于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之間應該尋求文化與設計的契合點,才能不斷的繼承創新我們的民族文化與設計。

    2.3堪輿風水學思想

    風水學,又稱堪輿,是古人建筑選址、房屋布局的法則,經過數千年衍變,形成以陰陽五行學說為主體的一種建筑選址、布局、營造、規劃的方法,是一種地理選擇與布局的藝術。傳統堪輿風水學是人們對于地理自然的認知,是宇宙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體現,它是尋求人與環境之間和諧關系的法則,風水學講求“氣”的存在,風是氣的根源,是送氣之本??臻g中要有氣的運行,才能藏風納氣,萬物才能和諧運行發展。

    《道德經》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钡郎唬f物的過程就是氣運作的過程,記錄了氣態有孕育到發展、完善、終結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產生了陰陽的變化,五行的變化以及天人合一思想的變化。在建筑選址過程中尋求氣的運行變化,“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風水學中認為背山面水,陰陽交匯之地為最佳場所,這樣才能陰陽協調,藏風納氣,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傳統意義上講背山面水,陰陽交匯之處就是最佳的場所。如圖2所示即為傳統意義上講的風水極佳之所。

    圖2

    此外陰陽五行學說、先天(后天)八卦也是重要的風水學理論觀念,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影響,在建筑及室內空間布局時,根據方位的生克變化來選擇建筑布局,來追求最佳的生存環境。在古代建筑布局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獸的運用也得到了極大的重視,在紫禁城建筑布局中就是充分運用了風水學中諸多理論方面的知識進行選址營建的。如圖3所示,五行與五色同時與八卦、方位、四神獸等等都是緊密相連的。

    圖3

    2.4園林文化

    園林文化對現代建筑及室內設計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園林文化不僅是天人合一思想最好的體現,也是道法自然、和諧發展理念的體現。造園文化追求的是一種文化意境,是傳統文化哲學精神與審美追求的集結,既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形成一種“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藝術境界。

    園林文化已經逐漸走出來傳統的造園方式的束縛,不僅追求其園林空間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同時也開始出現在室內空間之中,借助于傳統的借景、框景、漏窗、亭臺樓榭等等造園文化為現代設計提供設計思路。

    3傳統文化精神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3.1室內設計中的傳統文化精神

    室內設計的文化精神營造并不僅僅局限于在室內空間中運用傳統紋樣,掛些中國字畫或者是使用明清家具等,而是整體空間的文化精神塑造。并且將傳統文化中儒道家的中和思想以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學審美思想得到充分的運用到設計中。

    莊子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反映了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同樣室內設計亦是如此,在室內空間設計中體現室內空間與室外環境的和諧關系,并且將自然環境引入到室內空間之中,構建出一幅“忘其美之所在,復又與美同在”的文化意境。在空間設計整體布局上要體現統一和諧的關系,空間陳設布局以及隔斷等都需要與主題相融合。

    室內設計中要考慮到陰與陽,虛與實,曲與直等變化,設計中考慮到藏風納氣的需要,曲則有情的設計思維,充分的運用傳統風水學的選址與布局原則,選擇并設計最佳的室內空間環境。

    3.2室內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

    傳統文化元素在室內空間中應用可分為直接應用和間接引用,當室內空間確定了文化主題之后就可以根據文化意境進行直接引用和間接創新引用。一些傳統的室內構件(如門、窗、隔扇、罩等)和家具以及裝飾(如字畫、工藝品、紋樣等)可以直接應用在室內空間之中,起到隔斷、裝飾、連通、引導等效果,同時這些元素也可以通過創意設計的方式進行去繁就簡、元素重構、提取重組等方案,從而進行間接引用。但是在引用傳統文化元素的同時我們不可忽略整體空間文化精神的主題,也不要過度的引用各種元素及裝飾符號。設計與運用要與主題相輔相成,不要打破原有的文化意境。

    3.3室內設計中傳統園林文化的借鑒與融合

    傳統園林文化思想具有很高的文化意境,無論是“雖由人作宛如天開”,還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亦或是“天人合一,融于自然卻高于自然”的思想。園林文化所展示的是人與環境的和諧,同時它的文化意境也與現代生態化設計,綠色設計理念相融合。在室內空間中與建筑裝飾以及陳設布局相互環繞映襯,巧于因借。室內空間布局與室外環境想融為一體,體現出人工美與自然美,設計與文化的有機和諧,形成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

    總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室內設計中取之不盡的設計源泉,例如貝聿銘先后設計的兩所建筑及室內設計:香山飯店和蘇州博物館,一個是傳統文化精神與現代設計(包括西方設計)共同結合的產物,它走的是一條民族化設計之路,是中國建筑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另一個是手筆之作,繼承發展了香山飯店的設計思路,將傳統元素進行演變并結合地域特征,既彰顯出時代的文化特征又展示出獨特的文化魅力,表1是香山飯店和蘇州博物館在設計中對傳統文化精神的應用分析。

    表1設計中傳統文化精神的應用分析

    香山飯店 蘇州博物館

    文化思維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儒家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地域特點

    建筑特征 黑白灰水墨意境,詩情畫意,建筑空間園林化,色彩統一靜態美,四合院建筑特點, 黑白灰水墨意境,幾何造型,打破大屋頂結構,色彩統一動態美,徽派馬頭墻,蘇州建筑地域特點

    園林文化 融情于景,曲徑通幽,步移景異,四季廳設計,月亮門 園林式景觀,以墻為紙,以石入畫,八角涼亭,創意山水

    幾何造型 天圓地方,黑白灰搭配,漏窗取景 天圓地方,黑白灰搭配,不規則形體

    。

    4結語

    根深才能葉茂,現代室內設計只有不斷的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精神,在設計與文化之間尋找契合點,把傳統文化的精髓不斷的應用到現代室內設計當中,這樣才能形成具有民族性的現代設計作品,才能不斷的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在現代化的今天傳統文化要不斷的與現代社會的發展相結合不斷吸收有益的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是文化更加長遠的發展,才能設計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研究集刊,1982,(01)

    [2]馮天喻,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03

    [2]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

    [3]常大偉.合借透境及其它―小議香山飯店的室內設計.建筑學報,1994,(03)

    [4] 張軼.傳統元素對現代室內設計的影響與應用[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08

    [5]萬書元.貝聿銘蘇州博物館漫評.藝苑,2008-9-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a毛片成人免费全部播放| 亚洲午夜成人片| 国产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不卡亚洲精品91|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一级毛片成人免费看a| 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四虎成人免费观看在线网址|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 小明发布永久在线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网站不卡| 777久久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天天5g影院| 5g影院欧美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欧美成人在线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资源在线软件 | 88xx成人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麻豆| 欧美成人伊人十综合色| 久久综合欧美成人|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成人3d动漫网址在线观看 | 免费观看成人毛片|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天堂|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a人片|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软件|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成人片黄网站A毛片免费| 成人爽a毛片在线视频网站| 成人动漫h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