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公共管理學重點整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海口570228;2海南成燕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海口570125;)
摘要: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保障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需要,筆者運用調查研究及模型分析方法,以海南省土地資源為研究對象,從自然、經濟、社會3個方面構建海南省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對研究區域內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安全進行評價。結果表明:2011 年海南省各市縣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狀況總體良好,5 個市縣生態安全狀況達到“理想”狀態。最后結合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戰略定位,筆者提出了促進海南省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 :海南;國際旅游島;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安全評價
中圖分類號:F323.2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cjas14120015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土地利用規劃在地質災害防治中的基礎性作用研究”(71103053);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生態安全的海南國際旅游島土地利用結構優化配置研究”(414193);中西部計劃學科建設項目(ZXBJH- XK018);中央財政中西部教學創新團隊建設(02M407005002)。
第一作者簡介:欒喬林,男,1974 年出生,云南陸良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科研工作。通信地址:570228 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號,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土管系,Tel:0898-66276763,E-mail:13976589001@163.com。
通訊作者:谷秀蘭,女,1978 年出生,山東兗州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土地資源管理與自然地理方面教學科研工作。通信地址:570228 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號,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土管系,Tel:0898-66276763,E-mail:guxiulan2009@qq.com。
收稿日期:2014-12-04,修回日期:2015-01-19。
0 引言
土地資源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基礎。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土地評價領域的體現[1]。隨著現代社會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矛盾日趨突出,有限的土地資源能否持續利用,將直接影響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是指土地資源處于一種不受威脅、沒有危險的健康、平衡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生態系統有穩定、均衡、充裕的自然資源可供利用,生態環境處于無污染、未破壞的不受威脅的健康狀態[2]。生態安全研究是當前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的前沿課題,是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基礎[3]。
海南省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小、海洋面積最大的省份,土地資源數量有限[4]。1999 年海南省率先提出了建設“生態省”的目標,2009 年12 月,《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44號)正式印發,標志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也是繼1988 年海南建省辦特區以來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國際旅游島已成為海南的發展戰略,而土地資源又是海南國際旅游島的民生之本,發展之基,財富之源,要建設好海南國際旅游島,發展經濟,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土地資源,堅持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此背景下,開展國際旅游島背景下海南省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評價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5]。
針對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以及生態安全評價,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ECD)1987 年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6]。1993年,FAO發表的《可持續土地管理評價的國際綱要》,提出了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基本原則、程序和評價標準,成為指導各國土地可持續利用管理的綱領[7]。張鳳榮在《持續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和《中國土地資源及其可持續利用》中,闡述了自然、經濟、社會等因素與土地持續利用管理的關系[8-10]。張建新[11]、湯潔[12]、高桂芹[13]等構建P-S-R框架模型,從土地資源的生態壓力(Pressure)、生態狀態(State)和生態環境響應(Response)3 方面構建了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劉勇等從區域土地資源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生態安全3 個角度選取指標,構建了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14]。
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的指標體系和程序方法已有相對成熟的研究思路,但由于區域不同,區域所面臨的生態威脅也不盡相同,其影響因素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還需因地制宜,具體研究。特別是針對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基礎因素──土地資源,將可持續利用與生態安全評價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在海南省內尚不多見。筆者針對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戰略定位,把土地資源系統可持續利用與生態環境安全結合起來,開展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評價研究,以期為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提供一定的決策依據。
1 研究區域概況
海南省位于中國最南端,其行政區域包括海南島及2012 年成立的三沙市(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共19個市縣,位于東經108°37′—111°05′,北緯3°30´—20°18´。全省陸地總面積3.54×104 km2。海南島是海南省的陸地主體部分,也是中國的第2 大島,其陸地面積為3.39×104 km2,海南島地形以五指山、鸚歌嶺為隆起的核心,向四周逐級遞降,由山地、丘陵、臺地、平原組成環形層狀地貌,梯級結構明顯。海南省屬熱帶季風氣候,各地年平均氣溫22~26℃,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639 mm,截至2012 年,海南省森林覆蓋率達60.2%,海南省2012 年實現GDP2522.66 億元,戶籍人口為907.82×104人,因此,海南也被譽為中國最大的熱帶花園。
2 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評價
2.1 數據來源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文獻資料的收集以及評價中所需要的指標數據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資料的收集主要是指收集影響研究區域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的自然、社會和經濟等描述資料、數據資料以及相關圖件。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6—2012 年)、《海南省統計年鑒》(2006—2012 年),海南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 年)以及海南省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2011 年)等相關文獻資料。
2.2 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生態安全評價的對象是一定時期某一區域內的人類土地資源利用活動對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影響過程與效應。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系統是復雜的多因素、多層次系統。進行生態安全評價,需要根據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系統的特征,建立多角度、多層次的指標體系[15]。綜合經濟、社會、自然生態環境等方面因素進行指標選取,遵循科學性、綜合性、層次性、可操作性、數據可收集性等原則[16],結合海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的影響因素及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實際,構建了海南省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參見表1。
2.3 生態安全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采用專家打分法和層析分析法(AHP)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生態安全指標權重的確定。通過層次分析法專業軟件Yaahp 進行決策分析,得到了海南省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評價指標權重,見表1。
2.4 生態安全評價指標的標準化處理
指標標準化處理是為了統一各指標量綱。就是通過相應的數學變換消除原始指標數據量綱的影響。本文采用基準值法對評價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區域生態安全評價基準即為區域生態系統安全閾值[17]。設Si為第i 個評價指標的實際值,Ji為第i 個評價指標的基準值,Zi為第i 個評價指標的生態安全指數,0≤Zi≤1,則:
(1)正向指標:當Si≥Ji,則Zi=1;當Si<Ji,則Zi=Si/Ji×100%
(2)負向指標:當Si≤Ji,則Zi=1;當Si>Ji,則Zi=Ji/Si×100%
2.5 生態安全值的計算
2.5.1 單項指標生態安全值的計算單項指標生態安全值的數學模型如式(1)所示。
Xi=Zi×Wi ……………………………………… (1)
式(1)中,Xi為第i 個指標的土地生態安全值,Zi為第i 個指標的土地生態安全指數,Wi為第i 個指標的評價指標權重。
2.5.2 生態安全綜合值的計算單項指標的安全值僅從單一側面反映土地生態安全狀況,要全面反映土地生態系統的總體安全狀況,需進行生態安全綜合計算,土地生態安全綜合值的數學模型如式(2)所示。
式中,Y 為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安全綜合值,Xi為第i 個指標的土地生態安全值,Zi為第i 個指標的土地生態安全指數,Wi為第i 個指標的評價指標權重,n 為評價指標總的個數。
3 結果與分析
3.1 生態安全分級和系統標準
筆者根據海南省土地資源特點并參考相關研究成果,構建了海南省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安全分級和系統標準(表2),按照人們對等級優劣檔次的認知習慣,將土地生態安全綜合值0~1 的取值范圍劃分為5個區間,依次對應5 個等級,并對系統特征進行描述。生態安全綜合值越大,土地生態安全狀況就越好,反之,則表明生態安全狀況越差[18]。
3.2 評價結果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海南省各市縣2011 年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安全綜合值均大于0.7,說明海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狀況比較安全。18 個市縣中,生態安全值高于海南省平均值0.8743 的市縣有11 個,生態安全值大于0.9 的有5 個市縣,分別是瓊海市、澄邁縣、昌江縣、儋州市、東方市;生態安全值小于0.8 的有3 個,分別是瓊中縣、白沙縣、五指山市;其余10 個市縣的生態安全值均大于0.8。生態安全值最大的是瓊海市,最小的是瓊中縣(圖1)。
海南省2011 年各市縣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單項指標生態安全值見表3。
海南省各市縣2011 年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安全評價目標層生態安全綜合值見表4。
從總體來看,生態安全綜合值低于0.8 的3 個市縣均為海南省貧困山區,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特別是生態安全值最小的瓊中縣,由于農業占主導地位,農藥施用量竟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對生態安全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生態安全值高的幾個市縣,經濟發展相對較快,特別是基本都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如儋州市境內的洋浦經濟開發區、澄邁縣境內的老城經濟開發區、昌江縣境內的昌江循環經濟園區、東方市境內的石油煉化項目等均海南省工業龍頭。同時也說明海南生態環境很好,適當的工業項目對海南生態環境影響有限。另外,海口市、三亞市經濟發展很快,特別是海口市,有很好工業基礎,但兩市作為海南的旗幟,常住人口占全省近三分之一,生態安全值卻不是很高。說明人口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很大。
4 對策與建議
4.1 促進土地集約化利用,保障重點項目用地需求
要充分應用國務院繼續支持海南省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有關政策,開展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改造試點,重點對舊城區內部進行改造,提高城鎮土地利用效率;促進農村宅基地集約化,加強農村居民點整理;堅決貫徹“挖潛為主、擴展為輔”的方針,立足內涵挖潛,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增量,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把節約用地放在首位,重點加大存量建設用地盤活力度;加強土地整治復墾,增加土地供給。根據產業政策、區域布局、投入資金和項目的區域帶動效應等,按照項目帶和土地利用帶發展原則合理安排建設用地。確保海南省工業化、城鎮化及國際旅游島建設需要的重點項目建設用地。
4.2 統籌區域、城鄉用地協調發展
要實現海南國際旅游島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就必須從全局的高度統籌海南省區域內土地資源,全面考慮不同產業之間、不同部門之間的用地需求,對各部門、各產業的用地矛盾進行協調,充分發揮區域內部的聚集和規模效益[19]。實施土地利用計劃差別化管理,通過分類安排土地利用計劃等進行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優化,優先保障國際旅游島建設鼓勵扶持類建設項目用地。要通過土地利用合理布局和重點開發,培育發展帶和增長極,實現地區和城鄉互動。利用“國土20 條”將海南省作為土地權利立法試點的時機,探索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途徑。
4.3 優化農用地空間布局,提高農用地利用效益
農業是海南省經濟的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是海南省全面小康建設、解決“三農”問題和實現五個統籌的保障,海南省農業的重要地位要求必須把農用地特別是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放在重要戰略地位,因此,必須積極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目前海南省農村土地利用處于粗放低效益狀態,必須充分發揮地區土地資源和自然資源優勢,提高土地生產率,加速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商品經濟發展,促進農業用地結構調整和優化,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現代化管理水平,全面推進農業區域化、標準化、產業化、市場化和服務社會化,實現農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高耗型向節約型轉變、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初步形成產業優化、經濟高效、產品安全、土地資源節約、環境良好、凸顯人力資源優勢的現代農業體系,提高農用地利用效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4.4 妥善處理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與旅游開發中的問題自然生態環境是海南旅游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旅游用地在海南省土地利用中具有特殊地位,旅游業是海南省“一省兩地”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支柱產業,隨著熱帶濱海和山地旅游的發展,旅游設施和旅游景觀用地的需求必將高漲。必須處理好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實行有重點、分層次、有步驟、適度地開發利用海濱和山區生態旅游資源,限制盲目發展和新建旅游開發區,兼顧區域生態環境和農業發展用地需求,沿海防護林及成片的耕地、園地,可以融入旅游區,作為旅游景觀用地,但必須保留農用地形態和功能。對于東部濱海旅游綜合區,要積極轉變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建設用地的集約利用水平,嚴格保護優質農用地,控制耕地占用規模和速度;對于南部熱帶濱海旅游區,要堅持節約與集約用地原則,通過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側重配置旅游設施用地,適當增加建設用地規模,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用地,包括港口建設、東線高速鐵路建設用地;北部山區則應適當限制工礦用地擴張規模和速度,調整農用地內部結構,提高區域資源的合理配置效率,加快發展熱帶農業。
4.5 以“生態省”和國際旅游島建設目標為重點,加強生態保護
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嚴格按照“生態省”和國際旅游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堅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加強海南生態環境保護立法,扶持海南中部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環保三同時(環保設施和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制度,完善污水、垃圾處理費征收政策,建立健全治污設施正常運營保障機制。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20]。正確認識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建立以生態環境為導向的經濟政策,加強土地利用管理,探索生態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以期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21],促進海南省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5 結論與討論
(1)通過構建海南省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指標權重,用數學模型計算出海南省各市縣2011 年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綜合值。根據安全等級劃分,海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定量評價結果表明:2011 年海南省各市縣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狀況總體良好,其中瓊海市、澄邁縣、昌江縣、儋州市、東方市等5 個市縣生態安全狀況達到理想狀態。評價結果也較好地反映海南省土地資源利用的實際狀況,與海南省各市縣的實際生態安全狀況基本吻合。
(2)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安全評價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自然、經濟、社會諸多方面的因素。筆者以海南省為研究區域,以海南省土地資源為研究對象,就海南省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進行了研究探索,由于數據收集困難等原因,舍棄了原先構建的部分評價指標,可能會對評價成果帶來一定的影響。此外評價指標體系、標準值的確定以及安全等級的劃分等還帶有主觀因素,尚需在今后的研究和應用實踐中不斷改進完善。
參考文獻
[1] 傅伯杰,陳利頂,馬誠.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指標體系與方法[J].自然資源學報,1997,12(2):112-118.
[2] 劉勇,劉友兆,徐萍.區域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研究—以浙江嘉興市為例[J].資源科學,2004,26(3):69-75.
[3] 曹新向,郭志永,雒海潮.區域土地資源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4,18(2):192-195.
[4] 欒喬林,韋仕川,王湃,等.海南省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3,080:50-51.
[5] 王湃,欒喬林,谷秀蘭,等.海南省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評價[J].廣東農業科學,2013,40(16):197-200.
[6] WCED.Our Common Future.The Brundtland Report[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1-19.
[7] FAO. FESLM: A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world Resource Report 73: Land and Water Development Division[R].Rome,1993:1-85.
[8] 張鳳榮編著.持續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5-8.
[9] 張鳳榮等.中國土地資源及其可持續利用[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0: 1-13.
[10] 張巨東.區域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及調控措施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4:16-28.
[11] 張建新,邢旭東,劉小娥.湖南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評價[J].湖南地質,2002,21(2):119-121.
[12] 湯潔,朱云峰,李昭陽,等.東北農牧交錯帶土地生態環境安全指標體系的建立與綜合評價—以鎮賚縣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6,20(1):119-124.
[13] 高桂芹,韓美.區域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以山東省棗莊市中區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271-273.
[14] 劉勇.區域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評價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4:23-40.
[15] 欒喬林,王芳,黃朝明,等.海南省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08):37-38.
[16] 欒喬林,韋仕川,谷秀蘭,等.基于GIS的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研究-以海南國際科技工業園為例[J].農學學報,2013,3(04):25-29.
[17] 左偉,王橋,等.區域生態安全評價指標與標準研究[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18(1):67-71.
[18] 李玉平,蔡運龍.河北省土地生態安全評價[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3(6):784-789.
[19] 李枝平.海南省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