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家庭插花的好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有人說,職場“她時代”已經來臨,女性不僅活躍在文化、藝術等傳統優勢領域,在經濟、政治等男性曾經一統天下的范圍,女性也已成長為一支重要力量。然而,這些“突圍”的女性卻過多的依靠了“男性化的生存模式”。只有當更多的女性以獨特的生存法則自如地馳騁在職場,才能使傳統的職場生態得以改變,而這種獨特的生存法則就是“平衡”。
爺般戰斗水般溫柔
領導力是一個人職場生存的必備能力,它的獲取和提升是一個人職場成功的必要因素。對女性來說,領導力的獲得既來自克服生理特點和文化塑造帶來的劣勢,又來自對性別優勢的認知與發揮。
像爺一樣戰斗。女性獨立地位的獲得前提就是,排除性別的特權,和男性享有同等機會,這也就意味要面對同樣的壓力和挑戰,和男性按照同一規則進行競爭。斯坦福商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在職場中,那些懂得適時收放自己的男性氣質——有闖勁、堅定自信的女性,比男性和其他職場女性更容易獲得提升。因此職業女性要提升自己的領導力,“應該向男性氣質靠攏,要抑制自己軟弱、猶豫等弱點,”要有“爺們”似的性格,像男人一樣戰斗,成長。
像水一樣溫柔。要女性學習男人氣質并不意味著要女性放棄自身的優勢。和男性相比,女性更加溫柔、細膩、富于情感。愿景集團副總裁龐玉華認為,女人天生具有像“水”一樣的“溫柔力量”,這種“溫柔的力量”運用到企業管理中,往往表現為女性領導者更善于站在員工的立場和角度去看待問題,給予員工發揮的余地,而不是用強勢的力量去駕馭員工,片面追求短期的效益。
前柯達全球副總裁葉鶯,這位美麗、性感、智慧的女性,之所以能成為世界500強中首位華人女總裁,她靠的不僅僅是聰明能干和極強的個性,更多的是會聰明地運用女性的柔情。在談到自己如何屢次獲得事業成功時,葉鶯是這樣說的:“我的交際之所以成功,首先是女人的柔情,‘柔情似水’這四個字沒有人用來形容男人,而絕對是形容女人的。女人是水做的,再硬的鉆頭鉆不出河床里的鵝卵石,可是水可以做到,所以‘柔情似水’不是指徐志摩詩歌中寫的那種溫柔的一低頭,像水蓮花無限的嬌羞,而是有一種滴水穿石的力量。”
花一樣優雅芬芳
像花朵一樣優雅。“女人如花”——沒有什么比花更能代表女性的氣質,而優雅則是花的最重要的特質。激烈的競爭讓職場女性往往陷入誤區,有意無意的抹殺自身的女性特征,在像男人一樣戰斗的同時把自己也修煉成男人婆。這其實既是對女性職場優勢的拋棄,更是對女性生命價值的踐踏。要知道,“外貌也是競爭力”,女性應該注重對自身外在形象的修飾,培養優雅的氣質。外在形象不拘泥于漂亮的容貌和驕人的身材,更呈現在漂亮得體的衣著、端莊高雅的儀態、大方得體的舉止、果斷權威的聲音等方面。美麗的容貌是天生的,如花之奇葩往往難以苛求,但優雅的氣質是需要培育的,如插花修剪需要孜孜追求。
像花香一樣芬芳。蔣瓊耳說,智慧是讓一個女人最美麗、最優雅的重要因素,已經超越外表了。豐富和智慧的內心對于優雅的形象來說就像花香之于花朵,優雅的外形讓人賞心悅目,而芬芳的花香則沁人心脾,產生使人迷醉的力量。身處節奏高度緊張,人人爭先恐后的時代,職場女性應不斷學習新知識,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開闊自己的視野,豐富自身閱歷,在知識和閱歷的基礎上產生敏銳的觀察力,培養自信豁達的胸懷。更重要的是,在這個物欲社會中,看淡名利,拋卻浮躁,自信從容地面對工作和生活。這樣的女性首先自己獲得了歡愉,又給世間帶來清新的氣息。
能激流勇進也能從容而退
進退自如是職場心態的最佳體現。女性一旦進入職場就難免會被卷入為名利角逐的洪流,激流勇進、一往無前往往是眾多女性的選擇。然而,一味的行色匆匆,卻常常會使人錯失路邊的精彩風景,丟掉前行中的美麗心情。其實掌握進與退的尺度,才是智慧的處事之道,讓你面對各種挑戰都能笑看云淡風輕。
要有精進執著之心志。進取心是獲得成功的要素,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它能驅使人主動地去做應該做的事,催人奮進。與進取相聯系的是執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相夫教子”、“男主外,女主內”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早已深入人心,并在社會集體意識中沉淀下來。即便接受現代教育的女性也不自覺地受其束縛,其表現便是:在職業規劃時比較保守,不敢設定較高的目標;在職業生涯中缺乏工作熱情,面對困難和挑戰容易退縮。職場女性必須要徹底改變這種狀態,不給自己事業的高度設限,勇敢追求最高、最好、最強,并毫不懈怠地往前沖鋒,才能不斷登越事業的高峰。
也要有從容而退的情懷。有人說退有三種境界:畏難而退是退縮;知難而退是明智;為進而退是智慧。其實最高境界的退應該是想退則退。事實上,很多職場女性會把家庭與工作的沖突視作限制事業發展瓶頸,并為之焦頭爛額。“人生就是一段旅程,如果這段旅程里碰到什么樣美妙的風景,就去看一下,歇歇腳,享受這個過程。我相信生活與家庭平衡才能更美滿,既對工作有好處,也更會對家庭有好處,不會起任何沖突”,歐萊雅(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蘭珍珍這樣說過。
能打成一片也能獨善其身
離合有道是職場人際關系處理的妙招。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15%靠過硬的專業知識,85%靠順達的人際關系。”而心理學家戴維·巴拉什研究更是認為:“男人的成功一般是通過職場實際的競爭取得的,而女人的成功則往往是通過交際聯絡取得的。”可見人際關系對職場女性的重要程度,但事實上美國專家研究發現,人際關系成了職場女性最大壓力來源。人際關系處理得當將幫助女性順利完成工作任務,獲取更多晉升機會,同時也會提升女性工作的滿意度和成就感。
要能“打成一片”。社會學關于社會資本的理論認為,社會關系中存在著社會資源,如權力、財富、聲望等,這種資源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之中,必須與他人發生交往才能獲得,所以關系網絡的廣度、親密程度和異質程度制約著個人可動員的資源,這種資源的利用是個人實現其目標的有效途徑。因此,職業女性應注重融入職場人際交往活動,盡可能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拓展和豐富廣泛的人際關系。要做到這一點,一要有平等開放的心態,高傲自負和自卑羞怯的心理都會導致職場女性自我封閉,阻礙了與同事關系的發展。二要有真誠寬容的精神,真誠對待身邊人,對別人多一點鼓勵,少一點刻薄,要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包容別人的缺點。三要有謙讓克制的氣度,不和人斤斤計較,多一點理性,少一點任性。
苗族人對銀飾情有獨鐘
苗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它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云南、湖北、重慶、廣西、海南以及散布在印度支那和歐美各國,總人口約9 0 0多萬。由于分布很廣,人口眾多,支系繁雜,故構成了豐富多姿、競放異彩的苗族服飾和銀飾。苗族人酷愛銀飾如同鐘愛生命,不管在哪里生息繁衍,服飾特別是銀飾都成為當地的亮點和人文景觀。由于苗族沒有文字,有關苗族銀飾的由來都是各地流傳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來“佐證”。民間說法較為一致的是:古代蚩尤是苗民的祖先,被黃帝打敗后在由北向南、向西的大遷徙過程中,歷盡千辛萬苦、丟棄了富饒的家園,但每人身上佩帶的銀飾卻保護得完好如初。據有關史料記載,自秦漢以來,苗族的銀飾文明一脈相承,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苗族金銀神話的詮釋,如貴州流傳的《運金運銀》、湘西流傳的《鵂巴鵂瑪》等。唐宋時期,苗族銀飾是以多、以大、以重為美,婦女戴大耳環,戴銀項圈。明代方志說,苗族佩戴的有金銀耳環,富人還戴碩大的項圈,雖承唐宋遺風,卻衍生出區別婚否、饋贈定情的功能。到了清朝雍正年間,苗鄉“改土歸流”以后,苗族銀飾漸向纖細、復雜、精致為美的方向發展。“銀鳳冠”的出現,“雙鳳朝陽”,“二龍搶寶”以及銀菩薩圖案的制作應是與當時社會安定、生產發展密不可分。特別是黔東和湘西地區的苗族服飾更是精彩紛呈,這在青年婦女身上體現最為充分。她們常常是頭戴銀冠,項掛銀圈,身穿銀衣,手配銀鐲,腳系銀鏈,以多為美,以重顯富。一個盛裝的苗家婦女,其銀飾重達二、三十斤。這一方面是秉承苗族先祖篤信銀器能驅邪逐崇的心理,另一方面又是苗人崇尚英雄、崇尚自然、崇尚巫術等精神圖騰使然,據苗族專家麻明進等人介紹,苗家人一生中用銀處極多,主要有三項: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銀鐲耳環等作信物,在正式出嫁時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銀兩則不能成婚。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頭帽上的銀飾、手鐲、腳釧、銀鈴響物、羅漢菩薩等,全是新買銀子做成。為求“長命富貴,驅鬼避邪,苗人從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腳、耳等處均系上適量的祀保銀釧。三是日常家珍飾銀、存銀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日常生活中,用銀子來進行罰贈也是常事。 給老年人祝壽或送葬都離不開銀子或銀飾物,常有些老人,生前將銀私藏,死后無人知曉。至今,湘黔邊區的苗族同胞用銀數量有增無減。有人在鳳凰、花垣等邊區縣份作了調查,一般家庭在改革開放前為新娘送銀在四、五十兩左右,而近年來都增至一、二百兩,還要制成頭飾、項圈、手鐲、戒子、耳環、扣鏈、銀腰帶、牙簽、披肩等飾品,總之,“以銀為結,以銀為彩,以銀為榮,以銀為貴”成為苗族區別于其它民族的重要標志。不久前貴州民族學院教授苗青在總結苗族銀飾藝術產生及傳承時認為:它萌芽于苗族社會早期的巫術圖騰活動之中(即我國的青銅器時代末期),產生于漢代,成熟于唐代,豐富于明清兩代,發展于現當代。湘西自治州民俗專家龍杰則把苗族銀飾的三點內涵說得恰到好處:一是折射出苗族歷史,認為帶有明顯支系標志的苗族銀飾,形象地展示了苗族各支系的發展與變遷。二是再現了農耕文化。苗族先祖是從長江中下游逐步遷徙到西南地帶,而水牛最早又出現在長江平原,故湘黔等地的苗族有把水牛頭高掛在中柱上祭祀、喜吹牛角號、喝牛角酒等習俗。黔東南地區的苗胞還把寬大的水牛角銀飾戴在頭頂上,這種頂禮膜拜水牛角銀飾,是典型的農牧業民族的特征。三是反映了宗教文化對苗族人的影響,因為在苗人眼中,銀是光明的象征。銀飾既有裝飾和促進健康之功,又能作避邪和驅鬼之用。苗家小孩戴的花銀帽,其造型多是十八羅漢、菩薩坐蓮等就是明證。總之,在同一族群同一支系中,銀飾成為族群的識別符號。銀飾作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孫緊緊地凝聚在一起;作為婚姻標志,它給人們的婚戀生活帶來良好的秩序;作為巫術器物,它又從心理上給人們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銀飾已不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植根于苗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正是苗族眾多的分支和不同的地域產生并形成了苗族多樣化的銀飾文化。
苗族銀飾的種類及工藝流程
由于苗族在國內外散居很廣,其銀飾的品種也紛繁多樣,以貴州和湘西的苗族最有代表性,這主要是:銀帽、銀冠、銀角、銀梳、銀耳環、銀耳柱、銀耳綴、銀項圈、銀項鏈、銀亞領、銀手鐲、銀戒指、銀腳環等等。在結構上有對稱式、均衡式、連接式和放射式。工藝方法有鑄煉、捶打、編結、刻花、雕紋等。圖案多是龍鳳花鳥等動植物構成,造型生動,玲瓏精美。銀飾種類最多的當首推貴州黔東南地區,其次是湘西地區。西部的川、黔、滇方言地區較少。黔東南地區的革一式、施調式、黃平式、西江式、大塘式服飾的銀飾配件最多,就拿革一式為例,婦女全身銀飾重約3 0 0余兩。施調式,婦女從頭到腳有銀3 0余件。湘黔邊地區一個盛裝的苗女,其全身裝飾的部位大致是這樣的:頭上有鳳雀簪鏈、銀雀鳳冠、銀角銀梳、纏發銀鏈、插花銀雀;額飾有銀馬羅漢、菩薩尊神、觀音貴子、銀簪抹額、頭沿響鈴等;耳部有銀牌耳環、龍形身環、針花耳環、爪子耳環、石榴耳環、銀絲耳環;頸項有輪條項圈、扭絲項圈、扁組項圈、盤組項圈、各式項鏈等;肩上有銀花披肩,布坯銀披、肩頭牌、吊肩銀鈴等;胸腰有壓領銀塊、掛扣花鏈、掛頸牙簽、銀鎖銀鏈、銀盾掛牌、綴衣銀花、圍腰銀蝶、腰間銀帶;背部有泡片背牌、吊鈴墜盒;手臂有保命銀釧、富貴吉釧;手腕有實心手鐲、空心花鐲、龍頭方鐲、扭絲手鐲、盤花手鐲等;手指有單股戒指、多股戒指、印章戒指等;腳上有輪圈銀釧、套腳銀鏈、吊片響鈴等。此外,還有各式銀鈕扣絆、針筒棋盤、蝶雀貼片、花卉銀塊、垂飾響鈴等等。
以上名目繁多的銀飾,按其制作又可分為粗細兩大類:粗件如扣環項鏈、實心項圈、實心手鐲、大圈耳環;還有較為精致的泡花項圈、鏈泡手鐲、鉆花項圈、鉆花手鐲等。細件有銀冠銀雀、羅漢響鈴、披肩牙簽等,其制作工藝精湛、耗銀較多。如長尾銀冠(即接龍帽)用銀三五十兩,在面積有限的厚布坯上釘花紋銀片后,要在銀片上鑄焊銀花、銀雀、銀蝴蝶、銀針、銀簽等花束;帽頂植一對銀長羽或一支傘狀銀花,帽沿飾龍寶、花紋、羅漢并吊飛蝶花苞等物;帽后系上十條左右有二尺余長連接懸吊的銀質蟲、魚、鳥、獸、花、藤的牌鏈。女披肩要用二十多兩銀才能制好,要在緞底坯模上綴各式龍、鳳、獅、花的銀片,再套上數條編成網狀的銀鏈,珠網下還要吊三寸左右的銀須或響鈴等物。
鑒于苗族銀飾紛繁復雜,有專家經過廣泛調查之后,根據地域特點總結出十二種類型,即:武陵型(湘、黔、渝邊區)、苗嶺型(黔東南各縣、鄂西境內的苗區及廣西大苗山苗族居住區)、黔中型(貴陽市、安順市及周邊苗區)、黔南、黔西南型、黔西型、黔北川南型(川黔滇苗族方言區)、滇東北型(包括貴州的赫章、威寧直到云南的昭通、曲靖、昆明、楚雄)、滇南、桂西型(云南的文山自治州、紅河自治州以及廣西的隆林自治縣等地)、海南型、國外型。至于制作的工藝流程大體上要經過吹燒、鍛打、鑲嵌、擦洗、拋光等五道工序。根據需要,銀匠先把熔煉過的白銀制成薄片、銀條或銀絲,利用鑄煉、捶打、編結、刻花、雕紋等工藝,制出精美紋樣,然后再焊接或編織成型。簡單、小件的銀飾制作快些,而雕花項圈或銀帽則要花上五六天時間。若要制作銀片則更為費工,得先將銀條攤開成大張薄片,然后照所需要的再剪成小塊,放在模子里壓成粗形的花紋輪廓,再貼在松脂板上鑿成細致的花紋。苗族銀飾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手工操作完成。除了在錘砧勞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設計上苗族銀匠也堪稱高手,善于從婦女的刺繡及蠟染紋樣中汲取創作靈感,并根據本系的傳統習慣、審美情趣,在細節、局部的刻畫上推陳出新。經過銀匠巧奪天工的設計和加工,件件銀飾各具特色。尤值一提的是“四連環梅花套戒指”,充分體現銀匠的聰明才智。它如同現代的小魔方,由四個連環組成,每個連環上有“
經過千萬年的積淀,苗族銀飾制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十分精美的程度。建在鳳凰縣山江鎮的中國苗族博物館珍藏著一大批銀飾精品,可謂稀世珍寶,價值連城,尤其是被視為“苗家圣物”的苗老司接龍帽,上面嵌著139塊(根)部件,其中有6匹戰馬,11條銀龍,2 9位神人,4 5只鳳凰,皆詡詡如生。還有苗族女式接龍帽,不但標志著苗族銀匠的精湛技藝和巧思已達到相當水平,也形象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繼承傳統文化與追求幸福生活的強烈欲望。
遍布苗鄉的銀匠及手工作坊
從古至今,苗族銀飾的工藝水平從粗糙不斷走向完美,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民間藝術奇葩,都是由銀飾工匠們手工制作的。隨著銀飾的發展和廣泛應用,一批又一批一茬又一茬銀匠師傅如雨后春筍般在苗鄉涌現,同時,手工作坊作為銀匠們展示技藝的平臺也星羅棋布地遍布千里苗鄉。特別是解放前夕,一架裝滿達官貴人銀元及珠寶的飛機在鳳凰縣山江、鳥巢河一帶的崇山峻嶺中墜落,致使大量銀元流落民間,剎時間百里苗區銀元流通,銀器充斥,富戶新娘一身銀器多達近2 0種,重達3 0來斤,這在客觀上空前地發展和壯大了銀匠工藝隊伍。接著,五十年代在黨的民族政策的有力鼓舞和保護下,一股“以銀為美,以銀為榮,以銀為富”的“奢侈”之風在苗鄉盛行,從普通翻身婦女到參加革命工作的女干部都以穿花衣、戴銀飾為時尚。鳳凰縣苗族女干部吳秋蓮一身苗族盛裝走進懷仁堂時,稱贊她是最靚麗的少數民族姑娘,并和她一起照相。7 0年代大割“資本主義尾巴”,苗鄉銀匠手工作坊被迫轉入“地下交易”。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加快,苗鄉銀匠也成了“時代溫度計”,不斷升溫,僅山江黃毛坪村就有2 0多家銀飾作坊,老銀匠龍米谷2005年的收入超過5萬元。
在苗鄉從事銀飾制作的藝人一般分為坐地銀匠和流動銀匠兩種。坐地銀匠農忙時種田,農閑時從藝,農藝結合,守妻教子,生活比一般農家富裕。流動銀匠多以中青年為主,其行頭并不復雜,往往一擔在肩,走村串寨,獲得人們殷勤款待。貴州省雷山縣的控拜、麻料、烏高和臺江縣的九擺等村的流動銀匠最多,工藝最好,影響最大。僅控拜一村,現有202戶人家,銀匠達263名。據傳,該村從清朝雍正時起就有制銀工藝。以后,由父教子、親傳親、友教友,日益普及。從該村走出的銀匠足跡遍及貴州、廣西、湖南等省區,他們在為苗族同胞服務的同時,也為侗族、布依族、水族、瑤族、壯族及至漢族等兄弟民族制作銀飾品。迄今為止,一個小小的控拜村竟在省內外乃至北京、上海、大連等地設點制作銀飾多家,僅本省的凱里市就有7 0家之多。近年來,控拜銀匠發明用鋅白銅鍍銀仿舊創作大量的仿舊銀飾品熱銷全國各地及歐美、日本、臺灣等地,獲得豐厚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