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保健飲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撫順市婦女、兒童保健保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業經市政府第74次常務會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望貫徹執行。
撫順市婦女、兒童保健保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保障母親和兒童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減少出生缺陷疾病的發生,降低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根據《遼寧省母嬰保健條例》及有關的法律、法規,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婦女、兒童保健保償服務是指符合入保條件的婦女和兒童,自愿向其居住地婦幼保健機構或基層婦幼保健組織(醫院地段或鄉鎮衛生院防保組,以下簡稱承保單位)交納一定數額的保健保償服務費,由承保單位為其提供相應的保健服務。
第三條 本辦法適用于本市境內一切單位和符合入保條件的孕產婦及0到6周歲兒童。
第四條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是同級人民政府婦女、兒童保健保償服務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本地區婦幼保健保償工作的監督、管理。
各級財政、物價、民政、計劃生育、公安等部門要協助做好此項工作。
第二章 保健保償服務范圍及責任
第五條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均為保健保償服務對象:
(一)醫學證明身體健康允許結婚可以生育的懷孕12周至產后42天的婦女;
(二)醫學證明無明顯遺傳性疾病、傳染病、嚴重器質性疾病及其他影響保償疾病的0至6周歲兒童。
第六條 保健保償的種類有:
(一)孕產婦保健保償。保償期限自懷孕12周起到產后42天止的婦女及0至28天的新生兒。
(二)兒童保健保償。保償期限自出生后28天起到6周歲兒童。
(三)母子全程保健保償。保償期限自婦女懷孕12周起,到產后42天,兒童到年滿6周歲。
保償對象可依據上述規定選擇保償種類。
第七條 承保單位和保償對象雙方在保健保償中的責任、義務和權利,應以合同形式加以確定。
婦幼保健保償合同由市衛生行政部門統一制定。
第八條 孕婦應當在懷孕12周前到其戶口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承保單位辦理入保手續,按時接受產前檢查;兒童入保手續在辦理出生證同時辦理。
第九條 承保單位要為入保孕產婦定期提前檢查服務,確定分娩方式,進行產后訪視,同時要進行高危孕產婦的篩查和專案管理,認真填寫婦保手冊及各種登記表、冊。
第十條 入保的兒童,享受承保單位提供的兒童系列保健服務。承保單位要為其提供定期的健康檢查,篩選體弱兒進行專案管理,指導母乳喂養和科學喂養。
第十一條 對不符合入保條件的保健對象和未入保的保償對象,應提供優質的保健服務,進行系統保健管理,并按規定收取費用。
第十二條 保健對象必須到承保單位指定的地點和時間接受保健服務,入保孕婦必須到取得遼寧省《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的醫療單位分娩。
第三章 保償金的交納與管理
第十三條 孕婦懷孕12周早孕建卡時或兒童家長開具出生證明時到承保單位辦理入保手續,并根據所選擇的保償形式向承保單位交納保償金。
第十四條 保償金由市、縣(區)衛生行政部門負責監督管理,按專項資金管理,做到專款專用。保償金用于下列開支:
(一)付給投保者補償;
(二)婦幼保健人員的勞務補貼、技術學習費用;
(三)物質消耗、設備折舊費用;
(四)技術鑒定費用和有關人員勞務補貼。
第十五條 婦幼保健保償金的收取按物價部門核定標準執行。
第四章 補償與退保
第十六條 保健保償對象按規定接受了保健保償服務,因承保單位的技術原因或責任原因,使孕產婦或兒童發生保健保償合同書中申明給予補償的幾種情況之一者,由承保單位按合同給予補償。
第十七條 保償對象具備多項補償條件的,補償標準按最高項補償。
第十八條 保償對象在保償期內,發生符合保健保償合同規定的補償條件的疾病或死亡的,應在3個月內向承保單位提出書面補償申請。承保單位接到申請后,應在7日內向所屬縣(區)婦幼保健機構及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15日內向申請人作出是否補償的答復。
第十九條 保償對象對承保單位作出的結論不服的,可在15日內向當地縣(區)技術指導組申請鑒定,費用先由申請鑒定方交納,縣(區)技術指導組受理后,一般應在15日內作出鑒定結論。
第二十條 保償對象如對縣(區)級技術鑒定結論不服,在接到鑒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市技術指導組申請重新鑒定,市技術指導組應在受理后20日內作出鑒定結論,市級鑒定結論為最終結論。鑒定收費標準可參照醫療事故鑒定收費標準執行。
第二十一條 鑒定結論同意補償的,鑒定費由所在縣(區)婦幼保健機構支付;鑒定結論不予補償的,鑒定費由保償對象自付。
第二十二條 補償金由承保單位一次付清,若六個月不領者,視為自動放棄。
第二十三條 保償對象有下列情況之一者,不予補償:
(一)未按承保單位要求時間、次數到指定地點接受檢查,發生保償內疾病的;
(二)孕產婦在未取得遼寧省《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的醫療單位分娩,或孕婦在家分娩由無證接生員,或個體產站接生引起疾病或死亡的;
(三)患其他非保償疾病或引起死亡的;
(四)未按規定時間提出書面補償申請的。
第二十四條 保償對象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承保單位按截止日期退還一定比例的保償金:
(一)因故搬遷出原居住地(鄉鎮或街道),不能繼續接受保健保償服務的;
(二)保償對象死亡的;
(三)因病住院半年以上的。
在保償期限內享受過經濟補償者,退保時不再返還保健保償服務費。
第二十五條 退還保健保償服務費時,保償合同同時廢止。
第五章 獎勵與處罰
第二十六條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對在保健保償服務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或獎勵。
第二十七條 因保健人員不負責任,不按期給予常規檢查和治療、漏檢漏查誤診而發生保償內疾病,保償醫院、保償醫生分別按30%、70%的比例承擔補償金。
第二十八條 保償對象提出補償申請后,承保單位有義務向各級保健保償技術指導小組提供有關材料和證據,有關人員涂改、丟失、隱匿、偽造、銷毀與補償鑒定有關資料的,按國家和省醫療事故處理辦法有關規定處理。
第二十九條 任何單位或個人未經縣(區)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批準而開展保健保償服務的,由同級衛生行政部門依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四十四條予以處罰。
第六章 附則
第三十條 各縣(區)人民政府可根據本辦法,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實施細則或有關規定。
方法:選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參與社區兒童保健并建立檔案的兒童18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兒童體檢規律性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為體檢性兒童保健組,對照組為不規律兒童保健組,每組90例兒童,對兩組兒童的生長發育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
結果:觀察組兒童的生長發育情況以及營養性疾病發生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社區兒童保健對18個月內兒童的生長發育有著一定的影響,規律性社區兒童保健對優化兒生長發育情況,減少營養性疾病的發生有著積極的作用,具有顯著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社區兒童保健 18個月內兒童 生長發育 營養性疾病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86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348-01
社區兒童保健對兒童正常的生長和發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根據兒童生長發育的特點對兒童進行整體和連續的健康管理,有利于促進和保證兒童的身心健康 [1]。18個月內的兒童處于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對這一階段的兒童進行有效、規律性的保健和體檢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的控制疾病對兒童健康的危害 [2]。本文選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參與社區兒童保健并建立檔案的兒童180例為研究對象,探討社區兒童保健對18個月兒童生長發育的影響,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參與社區兒童保健并建立檔案的兒童18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96例,女性84例,年齡在3~35天之間,平均15.8天,根據兒童體檢規律性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日齡等基本情況上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社區兒童保健從母嬰出院辦理“母子保健卡”開始,在24小時之內對新生兒的情況進行家庭隨訪,同時對產婦進行母乳喂養的溢出、正確的哺乳方法等保健知識的宣教,同時結合相關的兒童保健準則對兒童進行全面、定期的體檢,體檢時間為兒童出生后1、2、3、4、5、6、8、10、12、14、16、18個月,體檢的內容包括生長發育情況、喂養、智力發育、以及口腔保健和疾病檢查等,應用兒童保健電腦對兒童的體格發育情況進行評價,如發現兒童發育發生偏差就要及時進行處理,同時對兒童營養性貧血以及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等營養性疾病的發生進行觀察和記錄。
1.3 觀察指標。對兩組兒童6個月、12個月以及18個月的體質量和身高等生長發育情況做出詳細的記錄,同時對兩組兒童營養性疾病的發生情況進行記錄,以供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對數據庫的錄入及統計分析均通過SPSS16.0軟件實現。其組間構成比較用卡方X2檢驗,兩組均數比較用t檢驗,P
2 結果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各90例兒童,觀察組兒童6個月、12個月以及18個月的體重和身高等生長發育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兒童生長發育情況對比分析
*注:與對照組比較,P
2.2 觀察組與對照組各90例兒童,觀察組兒童在營養性疾病發生情況上明顯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兒童營養性兒童發生情況對比分析
*注: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使一系列疾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對人們的生活質量以及健康均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而兒童的身體器官尚未成熟,免疫力和抵抗力還較差,在缺乏保健的情況下容易發生營養性疾病,對兒童的生長發育造成一定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對兒童保健進行一定的探討和分析 [3]。
隨著對兒童保健重要意義認識的不斷深入,社區也應該加強對兒童的保健,從多個方面對兒童進行定期的體檢,同時,也要對兒童的家長進行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和方法宣教指導,進而提高兒童的生長發育質量 [4]。18個月以內的兒童處于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社區兒童保健要對將這一階段的兒童作為保健工作的重點,對有生長發育不良以及營養性疾病的兒童進行及時的飲食調整和治療,為兒童和其家庭進行全面、便利的保健服務,通過優質的社區保健為18個月之內的兒童提供良好生長發育的保障 [5]。
在本次試驗研究中,觀察組兒童的生長發育情況以及營養性疾病發生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周彥文.2~3歲兒童父母兒童保健知識需求狀況調查與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期刊.2012,12(28):201-202
[2] 熊甲賽,胡濤.社區1歲小兒參與兒童保健的應用效果探析[J].醫學信息(中旬刊)期刊.2011,20(07):213-214
[3] 陸紅珍.提高社區兒童保健工作,促進兒童身體健康[J].求醫問藥(下半月)期刊.2011,11(08):187-,88
厭食是兒童保健門診常遇到的主訴,較長期的厭食將造成兒童微量元素代謝失調性疾病,影響生長發育。為了探討厭食原因,在兒童保健中更好地防治厭食,我們對128例厭食兒童進行臨床調查和微量元素測定,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對象 2005年3月至2006年4月以厭食為主訴來我所兒童保健門診就診兒童128例,男78例,女36例;年齡在2-14歲之間,其中,2-3歲25例,3-6歲85例,7-14歲18例。厭食時間半年以上,排除急慢性感染和重要器官系統疾病。
1.2 方法 采用個案詢問喂養史,全面體格檢查,抽取手指末梢微量血40μl ,采用BH 5100型博暉五元素分析儀檢測人體全血中的微量元素鐵、鋅、銅、鈣、鎂。兒童正常值參考:血鐵7.52-11.82μmol/L,血鋅76.5-170μmol/L,血銅11.8-39.3μmol/L,血鈣1.40-2.10μmol/L,,血鎂1.12-2.06μmol/L。
2 結果
2.1 128例厭食兒童喂養情況: 見表1
表1 128例厭食兒童喂養情況
2.2 各種微量元素缺乏、過高發生率(%):見表2
表2各種微量元素缺乏、過高發生率(%)
3 討論
3.1 不合理添加輔食與厭食 營養是兒童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母乳和輔食添加是嬰幼兒達到良好營養狀況的基礎。WHO組織倡導純母乳喂養是4-6個月前嬰兒的最佳喂養方式,同時合理添加輔食對嬰幼兒達到良好發育狀態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嬰兒在4-6個月是味覺的關鍵期,如果這時期內給予各種味道的食物,嬰兒隨后會發展成為正常成人的味覺,否則很難形成成人的味覺。通過對128例厭食小兒喂養史調查,4個月母乳喂養79例,占61.71%。但從4-6個月起能基本合理添加輔食只有49例,占38.28%;另有79例沒有合理添加輔食,多數家長也重視添加輔食,但是輔食做得不合理、單調,如閩南地區習慣以某食物(如瘦肉、豬肝、雞肉、豬心等)燉湯給小兒喝,或燉湯后用湯煮稀飯、面線、米糊給小兒吃,流質或半流質食品喂養到學齡前期,影響孩子的咀嚼、吞咽功能,影響孩子形成正常成人的味覺[1]。因此,應加強母乳喂養 和4-6個月起合理添加輔食的宣教,使更多家長改變觀念,首先嬰兒 4-6個月內母乳喂養,接著循序漸進添加輔食,及早預防小兒厭食的發生。
3.2 不良的飲食習慣與厭食 家長對孩子的寵愛,經常給予零食,不注意糾正偏食、挑食,加上有的家長自身不良的飲食習慣對孩子的影響,使孩子養成不良的飲食習慣,或者有的家長惟恐孩子進食少,采取哄騙、打罵形式逼迫孩子進食,使孩子在不愉快的氣氛中進食,抑制了消化液的分泌,影響食欲。從調查128例厭食兒童飲食習慣看,有不良挑食、偏食習慣82例,占64.74%;經常吃零食95例,占74.36%。所以對小兒應從小強調良好的飲食習慣,并從家庭每個成員自身做起,言傳身教給小兒樹立良好的榜樣。
3.3 厭食與微量元素失調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食品精化,各種保健品營養品包圍著人們,人們觀念中存在某些誤區,認為孩子厭食生長不好、經常生病是缺乏某些營養素或微量元素,聽信廣告宣傳盲目補充微量元素或營養素,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2]。從這次調查看,128例厭食兒童微量元素缺乏順序是:鋅、鈣、銅、鐵、鎂,缺鋅發生率高達55.47%,微量元素過量主要是鐵有8例,占6.25%。鋅在蛋白質及核酸合成,腸道蛋白質的吸收和消化中發揮重要的生理功能,鋅與多種酶、核酸、蛋白質的合成密切相關,能夠促進細胞正常分裂、生長及再生,人舌的味蕾之所以能感受味覺,與味覺素有關,它是含2個Zn++的多肽[3]。缺鋅患兒食欲低下,生長遲緩,性發育延遲、智能發育延遲等。本次調查128例厭食兒童,鋅缺乏71例,占55.47%,這與厭食小兒長期不平衡膳食、偏食,盲目補鈣、鐵或某復合營養素有直接關系。
鈣的代謝主要受VitD、甲狀旁腺素和降鈣素的調節,食物中的VitD ,多種氨基酸和乳糖可促進鈣吸收,而直酸、草酸、磷酸鹽、糖醛酸、海藻酸、膳食纖維以及過多的脂肪可降低鈣的吸收。目前家長普遍重視給小兒補鈣,但多數未做到科學補鈣。本文血鈣
鐵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缺鐵造成貧血,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功能低下等。由于開展兒童保健系統管理,兒童定期檢查血色素,能及時篩查出貧血,經常有補血劑方面的廣告宣傳,家長對貧血方面的認識相對較多,預防和治療貧血較及時,所以128例厭食兒童鐵缺乏7例,占5.47%;而鐵過高8例, 占6.25%。這可能與家長盲目過量補鐵有關,應引起重視,并加強兒童合理營養的宣傳普及。
銅在人體內參與35種以上的酶與蛋白質組成,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長期大量口服鋅劑,使用堿性藥物及高鈣膳食等影響銅的吸收[4]。本文128例厭食兒童,血銅
總之,兒童長期厭食,不平衡膳食,經常盲目補充微量元素,將造成微量元素的缺乏或過高,因此在兒童保健中應加強兒童營養知識的普及宣傳,治療厭食應尋找原因,對癥治療。
參考文獻
[1]楊振宇綜述:母乳喂養與嬰幼兒輔食添加.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1,9(4):259-260.
[2]陳炳卿主編: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M].第4版.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43-45.
[3]蘭曉霞: 鋅缺乏與嬰幼兒健康[J]國外醫學婦幼保健分冊,2003,14(1):49-50.
【關鍵詞】兒保門診;3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
【中圖分類號】R7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1-0232-02
營養不良是一種慢性營養缺乏性疾病,不僅影響兒童生長發育,同時可造成全身系統功能紊亂,免疫力低下,易患各種疾病影響兒童智力,嚴重危害兒童健康[1]。為了解我市3歲以下兒童健康狀況,對制定相應的兒童保健措施進行驗證,特對我市2005~2009年0~3歲以下嬰幼兒營養不良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2005~2009年我市0~3歲兒童體檢的人群。
1.2 測量工具和評價方法采用統一規定的量床,刻度精確到0.1cm,測量體重用杠桿稱,體重計精確到0.1kg。身高、體重根據WHO推薦的NCHS標準進行評價。
1.3 營養不良的評價方法:體重低下:兒童的年齡別體重低于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值的中位數減去2個標準差;生長遲緩:兒童的年齡別身高低于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值的中位數減去2個標準差;消瘦:兒童的身高體重低于同性別、同身高參照人群值的中位數減去2個標準差[2]。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X2檢驗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1.5 兒保門診具體的干預措施:
1.5.1 全市各鄉鎮衛生院建立了兒保門診,對兒保門診的醫生進行了規范化培訓,并規范了兒保門診的一系列常規要求。
1.5.2 實施0~3歲兒童4:2:1系統管理,定期進行健康體檢。
1.5.3 加強營養不良患兒門診管理:除定期體檢外、還要進行營養分析評估、制定個體化食譜、必要時輔以藥物治療。
1.5.4 合理進行嬰幼兒喂養指導:落實新生兒訪視,高危兒篩查,母乳喂養知識的宣教來提高母乳喂養率,使母乳喂養不流于形式。 配方奶喂養:4個月以內的嬰兒由于各種原因不能進行母乳喂養的,隨著年齡增長母乳不足的都要引入配方奶,那么配方奶的喂養方法、調配、奶量攝入估計都很關鍵,總則是保證1歲以內嬰兒的奶量在800ML左右[3]。在保證奶量的基礎上及時合理的添加輔食:根據兒童的各個時期生理特點適當的引入過度食物,幫助嬰兒從流質到固體飲食的過渡。飲食行為干預:針對胃口差、對某種食物特別偏好、不良進食習慣、害怕進食、父母過度關注、潛在性疾病六大問題進行專業的個體化行為指導。
2 結果
從表1可以看出: 2009年0~3歲幼兒體檢人數比05、06年明顯提高; 2005~2006年我市0~3歲嬰幼兒營養不良患病率居高不下,從2007年后逐年下降。
2.2 兒保門診建立前(2006年)和兒保門診開放運行3年后(2009年)0~3歲下營養不良發生情況對比(見表2)
從表2可見,實行兒童保健門診干預后,0~3歲幼兒營養不良患病率下降了0.88%,下降比率的差值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5)。其中低體重下降率為0.46%,生長遲緩下降率為1.35%,消瘦的下降比率是0.05%。
3 討論
3.1 營養不良是嚴重危害兒童身心健康的一種常見病[2]。熱量和蛋白質缺乏為主是臨床上營養不良的兩種類型。造成營養不良除長期的喂養不當外, 還有體檢意識淡漠,傳統帶養方式;反復呼吸道感染、以及消化系統的疾病;包括家庭經濟狀況、居住環境、及飲水等問題也是常見原因。
3.2 營養不良的原因雖有很多,但瀏陽市婦幼保健院兒保科從2007年開始在全市各鄉鎮衛生院建立了兒保門診,啟動4:2:1系統管理體檢;加強營養不良兒童管理后,0~3歲以下營養不良患病率呈直線下降。說明兒童保健門診的建立和開放,是降低兒童營養不良率的有效手段。
3.3 雖然開放兒童保健門診,進行合理干預,兒童獲得高質量的保健服務可降低營養不良的發生率。但舉辦孕婦學校、父母學校,進行育嬰師的培訓,政府加大投入,建立并開放免費的社區服務體系等等更是兒童健康成長的春天。
參考文獻
[1] 何自力萬愛琴,龍冰顏 遵義市7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流行學調查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8,10(5):285~286
[2] 劉湘云陳榮華.兒童保健學.第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396~397
【關鍵詞】人文關懷;流動兒童;兒童保健
1研究對象的特點
2013年全國婦聯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2]顯示,全國學齡前農村留守兒童(0~5歲)達2342萬。城鄉流動兒童平均流動時間為3.74年,其中,農業戶口的流動兒童占80.35%,流動兒童在各年齡組分布比較均勻,流動兒童總的男女性別比為116.39。與農村留守兒童相比,父母能夠給予被帶進城里的流動兒童關愛和指導的時間也并不多。他們在醫療、教育、心理關懷等方面還存在諸多有待改進的地方。
2人文關懷在流動兒童保健中的實踐研究
大量研究[3]顯示,除母乳喂養情況較好外,流動兒童生理健康、衛生保健狀況等方面表現都較差。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的研究顯示,上海戶籍兒童完成“4、2、1”體檢(即1歲以內每3個月進行1次,1~2歲兒童每6個月1次,3歲及以上兒童每年1次)比例為84.3%,明顯高于流動兒童的35.5%[4]。此外,流動兒童的多種疾病患病率均高于戶籍兒童。閆淑娟等[5]報道,流動兒童兩周腹瀉罹患率為13.4%,高于戶籍兒童1.3%的水平。楊栗坤等[6]報道顯示,流動兒童6個月齡貧血檢出率為16.3%,而戶籍地兒童檢出率為9.5%。坪山新區婦幼保健院的研究顯示,坪山新區從2010成立到2012年的3年期間,5歲以下兒童病死率為4.2‰,其中流動人口占93.9%[7]。在就醫的過程中,由于受文化程度、經濟水平、認知水平等,使得人文關懷在流動兒童保健的應用中存在以下諸多問題。
2.1流動兒童看護人主動獲取人文關懷服務的意識淡漠:根據健康教育的KAP模型理論,健康行為的轉變是由知識到行為的轉變。兒童的健康成長很大程度與家長對兒童保健知識的認知水平有關。由于流動人口流動性大,文化和經濟水平較低,保健意識薄弱,流動兒童作為脆弱人群,其保健問題更顯突出[8]。北京市豐臺區[9]的研究表明流動兒童看護人對建立兒童保健檔案的知曉率為49.5%。海口市的調查表明,流動兒童家長對于兒童保健知識的知曉率均較低,尤其是感冒原因的知曉率(6.7%)以及腹瀉原因的知曉率(7.8%)均低于10%[10]。泰安市的研究[11]顯示,家長對兒童營養知識的知曉率較低,并在生活中產生了錯誤的飲食觀念和不良的養育行為,這些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因此,提高流動兒童看護人對兒童保健知識的認識,能夠促進流動兒童主動獲取保健服務并接受人文關懷服務,進而對流動兒童保健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義。
2.2醫務人員人文關懷能力有待加強:人文關懷能力在我國還是一個較為新生的研究課題,近年人文關懷理論相關文獻只占文獻總量的16%[12],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人文關懷護理理論存在的不足,僅有的文獻研究也大都是依照國外的理論和研究經驗進行的。陳芬榮[13]的研究指出,國內護理人員的關懷能力總體呈一般狀態,略低于國外。阮滿真[14]等的研究指出綜合性ICU護士的人際溝通與合作能力、護士的評判性思維能力與學習創新能力均需要進一步提高,這可能是因為ICU封閉的環境、緊張的工作氛圍和繁重的搶救治療任務使得護士忽略了以上能力的提高。褚梁梁[15]等研究顯示無陪護模式病房與普通病房護士的人文關懷能力并沒有差異。史榮美的研究[16]認為,護理人員的人文關懷能力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在后天環境中不斷養成。
2.3實施人文關懷能顯著提高流動兒童健康水平:針對流動兒童保健中存在的問題,國內外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國內多項研究[17]表明,對流動兒童實施人文關懷,能顯著提高流動兒童的健康水平。郭小紅的研究[17]表明,人文關懷護理組兒童家屬人文關懷認知能力各項目評分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組,人文關懷護理在兒童保健門診中的應用可以提高兒童檢查的依從性和護理工作效率。史榮美的研究[18]發現,在實施人文關懷前幾項評價值偏低,實施人文關懷后,幾項評價結果明顯提高。彭陽的研究[19]表明,流動兒童家庭關懷與自立人格因子存在顯著相關,家庭關懷對流動兒童自立人格有預測作用,性別在流動兒童家庭關懷與自立人格中起調節作用。劉莉[20]的研究表明,在臨床護理中融入人文關懷理念有助于提高患者滿意度,增強護理人員的隱私保護意識,從而避免引發護患矛盾。他們這些研究都反映出人文關懷在引導流動兒童的人格發展、提高兒童就醫依從性方面,進而促進兒童健康有顯著性的作用。
3提高流動兒童人文關懷的對策建議
3.1采取措施提高流動兒童看護人主動接受人文關懷服務的意識:我們在提供兒童保健服務的同時,還要重視兒保健康教育知識的普及工作。看護人保健知識的來源主要是通過廣播、上網等公共媒體宣傳途徑獲得兒童保健知識,因此相關部門應充分借助互聯網等公共媒體資源方式,此外,還應該通過現場咨詢、專題講座等易于接受的途徑,加大兒童保健宣傳力度,將口頭宣教與書面指導相結合,開展積極有效的健康教育。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2005年5月至2007年8月來我所兒童保健門診健康檢查的6周歲以下兒童,其中男814例,占51.58%,女764例,占48.42%。
1.2 標本采集 用40ul吸管吸取手指血40ul,放入裝有1 ml全血稀釋劑的試管中,即上機檢測。
1.3 測定方法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責任公司的MB5多通道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得到鈣、鐵、鋅、銅、鎂的含量。
1.4 微量元素正常值標準 ①銅:11.8~39.3 μmol/L;②鋅 62~110 μmol/L;③鈣 1.15~2.1 mmol/L;④ 鐵 6.63~11.82 mmol/L;⑤ 鎂 1.12~2.06 mmol/L。
1.5 統計學方法 對數據進行t檢驗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兒童全血中5中元素水平比較 經統計學所得,各種元素值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之間無顯著性(P>0.05)。
2.2 各種元素男女平均缺乏的比較(%)男、女各元素平均缺乏順序為鋅、鐵、銅、鈣、鎂,各項結果用χ2檢驗各種元素男女缺乏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表2
3 討論
3.1 年齡越小,體內鋅含量越低,血鋅缺乏位于五種元素之首。鋅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作為多種酶的組成成分,廣泛地參與各種代謝活動,同時低鋅對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有重要影響[1],鋅缺乏可導致厭食、矮小、性發育落后、免疫功能低下、反復口腔潰瘍、脫發等。本文血鋅低于正常著占25.68%,兒童低鋅的主要原因為飲食結構不合理和不良的飲食習慣,應讓兒童多攝入一些含鋅豐富的食物,如瘦肉、動物的肝臟以及海產品,糾正兒童吃素食的習慣。
3.2 血鐵低于正常者應及時補鐵 鐵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是造血的重要原料,本文血鐵低于正常者占21.14%,提示缺鐵仍是兒童面臨的主要營養問題。鐵元素主要來源于膳食,在肉類、家禽、魚中較多,維生素C可促進鐵的吸收,足月新生兒從健康母體得到的鐵,一般足夠生后4個月之用,因此嬰兒從4個月開始應及時添加輔食。
3.3 本地區兒童補鈣比較重視 鈣是人體含量最多的礦物元素,其中99%存在于骨骼及牙齒中。本文血鈣低于正常者占3.04%,明顯低于李洪霞[2]30.91%的發生率。可能我地區處于南方地區,冬季較短,日照時間長;多年的愛嬰醫院創建及鞏固,嬰兒的母乳喂養率的提高,4個月母乳喂養率在90%以上,兒童保健覆蓋率在99%以上,科學喂養知識的宣傳,及時添加輔食,同時家長對缺鈣補鈣較為重視;在補鈣的同時補充維生素D,以促進鈣的吸收。
參考文獻
【關鍵詞】保健護理;成長;發育商;兒童
當前因為人們對健康需求的增加,人們的保健意識在不斷增強,不僅希望在醫院中得到專業的指導和幫助,而且還希望提供家庭保健護理工作[1]。對于兒童來說,由于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特點,他們需要更多的保健護理。為了研究保健護理對兒童成長的作用,本文對120例兒童的護理情況進行了研究。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研究選取來我院進行保健護理的兒童60例,其中女性28例,男性32例,年齡在0-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5歲。另選取未進行保健護理的兒童60例為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齡在0-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4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保健護理方法
1.2.1體檢評估接受保健護理之前進行全面體檢,準確評價兒童的身體發育指標、營養指標。同時采用兒童神經心理發育診斷量表對兒童發育商進行測定[2]。
1.2.2階段性發育狀況評估每個月對兒童的頭圍、體重、身長測量一次,對身體狀況進行評估,同時進行智力測評,按照評估結果給予指導性意見,從營養、心理、早教等方面提出個性化的專業意見。
1.2.3家長育兒指導指導家長掌握正確的喂養方法,家長要了解兒童的不正確飲食習慣,及時糾正;幫助家長更好地與兒童相處,促使兒童全面協調發展;培養家長準確掌握兒童的健康標準,了解兒童心理狀態。
1.2.4營養指導根據兒童生長發育階段不同給予正確的飲食。1-12個月的兒童要重點補充維生素A、D,適當曬太陽,促進鈣質吸收。4-12個月的兒童要補鐵,盡量保證母乳喂養,6個月后可以適當添加輔食。
1.2.5健康教育定期開育兒科學培訓班,邀請一些育兒專家講述保健知識,例如如何科學喂養、如何保證正確睡眠、如何防止疾病等等。要進行電話隨訪,了解兒童的健康情況。另外,要促進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兒童心理問題總結歸納后,分析原因,做好預防和治療工作[3]。
1.3觀察指標對干預后兩組兒童的發育商進行對比,觀察營養性疾病發病率和保健護理滿意度。發育商分為精細運動、大運動、語言、適應性、個人社交五個方面,分數越高表明發育商越高。
1.4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5.0軟件分析,當p
2結果
2.1兩組兒童發育商對比常規組兒童精細運動95.4分,大運動94.7分,語言95.1分,適應性96.7分,個人社交95.4分;保健組兒童精細運動105.3分,大運動102.4分,語言104.9分,適應性106.7分,個人社交103.3分。保健組兒童的發育商得分要高于常規組(p
2.2兩組兒童營養性疾病發病率和護理滿意度對比常規組缺鐵性貧血4例,佝僂病4例,營養性疾病發病率為13.3%;保健組缺鐵性貧血1例,佝僂病1例,營養性疾病發病率為3.3%;常規組兒童和家長的護理滿意度為90.0%,保健組兒童和家長護理滿意度為98.3%。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
3討論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因此兒童的健康至關重要,兒童保健護理就是要以兒童生理、心理特點為基礎,護士和家長共同采取有效措施減少不利兒童成長因素的出現。就本組研究結果而言,實施保健護理的兒童,在運動、語言、適應性以及社交能力方面的得分均要高于未實施保健護理的兒童。兒童保健護理的實施還能減少兒童疾病發病率,在本次研究中,采取綜合性保健護理組的兒童只出現了缺鐵性貧血1例,佝僂病1例,其發病率要遠遠低于常規組。作為保健護理人員要切實實現保健護理的功效,必須要針對兒童個體制定相關的計劃,同時要與家長合作,向家長介紹兒童成長中的常見問題,尤其是對于各種疾病的病因等要詳細講解,在兒童成長中盡量避免這些危險因素的出現。總之,兒童保健護理對于兒童成長意義重大,不僅能促進兒童發育商的提高,而且降低營養性疾病的發病率,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米素蘭.保健護理在早期兒童發展中的作用[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1):61-62.
【關鍵詞】衛生保健;學前教育
學前兒童保健是根據學前兒童的年齡階段生長發育規律、特點以及影響因素,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以提高學前兒童的免疫力,增強小兒體質,降低發病率及死亡率,使兒童身心各方面都得到健康發展。
一、學前兒童期保健要點
學前兒童期是指從1周歲后到滿3周歲之前。這一時期小兒行走及語言能力增強,與外界接觸機會增多,自主性及獨立性有所發展,但免疫力仍然低下,對危險物的識別能力差。其保健要點為:
(1)保證充足的營養。這一時期由于飲食逐漸由乳類轉變為普通食物,故需合理安排飲食,注意各種營養素的搭配。
(2)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飲食習慣、衛生習慣、睡眠習慣等。
(3)防止意外。防止車禍、燙傷、觸電、中毒及摔傷、跌落、異物吸入等。
(4)早期教育。加強語言能力的訓練,如背兒歌、講故事、唱歌、做游戲等。同時還要進行認知能力及道德品質的培養。
(5)預防接種,加強免疫。根據各種疫苗初種后的免疫持久性,按期加強免疫接種。
(6)生長發育監測。定期做健康檢查及體格測量,及時發現問題并及時處理。
二、兒童保健的具體措施
(一)日常護理
1.居室
小兒的居室條件首先應陽光充足,空氣新鮮,清潔舒適。冬季學前兒童的住房不能過冷,一般室溫在18~22℃為宜。夏季屋內要涼爽通風,但要避免吹過堂風,還要注意防止中暑。室內設置和物品應注意安全防護,床墊軟硬適宜。
2.衣著
(1)衣著面料。學前兒童皮膚嬌嫩,排汗量多,因而學前兒童的貼身內衣應選用純棉的面料。
(2)衣著款式。學前兒童衣著款式的選擇應該簡潔、方便、安全,大小寬松適度,色彩明亮、歡快和醒目,充滿童趣。
3.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1)睡眠習慣。充足的睡眠是保證學前兒童健康成長的先決條件,年齡越小睡眠時間越長。應培養學前兒童獨自睡小床的習慣,并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如安靜、光線暗淡,睡前不拍、不抱、不吮手指,使小兒自然入睡。
(2)衛生習慣。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保持被褥清潔,勤洗澡,勤換衣服,勤剪指甲,早晚刷牙,飯前便后洗手,睡前洗臉、洗腳、洗臀部等習慣。
(3)飲食習慣。要讓孩子保持一個好的飲食習慣,如進食時心情愉快;注意飲食衛生;進餐環境應安靜舒適。
(二)營養
(1)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和組織的基本成分,其生理功能主要是保證機體生長和組織修復的物質基礎,同時也能提供能量。小兒生長發育旺盛,需要蛋白質量比成人多,母乳喂養的學前兒童,每日需蛋白質2g/kg,牛乳喂養者每日約需3.5g/kg。
(2)脂肪。脂肪的功能是供給能量,協助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保護臟器及保暖,同時還是人體細胞、組織的主要成分。學前兒童每天應攝入脂肪10-15g/kg。
(3)糖類。糖類是機體能量最主要的來源。嬰兒每日需糖類12g/kg。嬰兒飲食中糖類不宜過多。同時注意,也不宜供給過少。
(4)維生素。維生素雖然不能供給能量,但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其功能是調節機體的代謝和生理活動,維持正常的生理發育。維生素可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類。
(5)礦物質。礦物質不能供給能量,但是構成人體的成分,并為調節生理功能所需要。根據其在體內含量的多少可分為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6)食物纖維。食物纖維可刺激腸蠕動,增加糞便體積,促進排泄。但是學前兒童期要注意不要給學前兒童吃很粗的纖維,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7)水。水是一種重要的營養素。機體新陳代謝及體溫的調節都需要水的參與,小兒生長發育迅速,對水的需求量相對較多。嬰兒每日需水150ml/kg,以后每增長3歲每日減少25ml/kg。
(三)體格鍛煉
體格鍛煉是促進小兒生長發育,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增進健康的最好措施,同時也是促進智力發展的重要方法之一。體格鍛煉有兩種方式:一方面應充分利用自然因素,進行空氣浴、日光浴、水浴的三浴鍛煉;另一方面是體育運動,如主、被動操,體操,田徑,球類等運動。
(四)傳染病防控
由于小兒抵抗能力差,對各種傳染病有較強的易感性,所以加強傳染病的管理和預防工作是保證兒童健康發育的一個重要措施。為有效防治傳染病,應從傳染源、傳染途徑和被傳染者三個方面都做好防控工作。
(五)計劃免疫
計劃免疫是根據小兒的免疫特點和傳染病發生的情況制定的免疫程序。要有計劃地對小兒進行預防接種,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達到控制和消滅傳染病的目的。我國衛生部規定,嬰兒必須在1歲內完成卡介苗,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百日咳、白喉、破傷風類毒素混合制劑,麻疹減毒疫苗和乙型肝炎病毒疫苗5種疫苗的接種。
參考文獻:
[1] 梅國建.兒童護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43
關鍵詞: 學齡前兒童;單純性肥胖;干預;托幼機構
中圖分類號: R 179文獻標識碼:A
據國內外文獻報道,兒童肥胖癥流行呈快速上升趨勢,3~6歲是兒童肥胖的高發年齡段[1~3]。該年齡段兒童幾乎都在寄宿制或全日制托幼機構生活,托幼機構是學齡前兒童主要的活動場所。根據上述特點,我們從1996年起加強了對集體托幼機構3~6歲兒童的管理,進行兒童肥胖癥干預活動,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樣本來源及肥胖判斷標準
1999年和2002年以同樣地點、方法,在1996年全國0~7歲兒童單純性肥胖流調樣本抽取點范圍內(指上海市的原城區,以下簡稱“老城區”),整群抽取幼兒園3~6歲兒童,對其每年5―6月兒童系統保健體格測量資料進行評價。按身高標準體重法,參照WHO肥胖分度(百分數法)標準評價兒童超重和肥胖情況。
1.2管理措施
1.2.1成立兒童肥胖專題科研小組由市兒保所吸收各級兒保工作者和樣本點內托幼機構的保健老師參與組成。定期舉行學術交流活動;通報、分析上海城區學齡前兒童肥胖趨勢和本市各行政區兒童肥胖流調結果及托幼機構學齡前兒童中肥胖兒童管理現狀。注重對老城區范圍內一級幼兒園保健老師的培訓,內容包括飲食調整、有氧運動、行為矯正和健康教育等綜合干預措施的實施細則及注意事項,發揮市、區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三級兒童保健網絡的作用。
1.2.2制訂肥胖干預規范將單純性肥胖兒童的管理列入托幼機構常見疾病范圍中;建立肥胖兒童的登記、隨訪制度;制訂超重、肥胖的干預措施,包括每日攝入營養的計算、每月家長的營養日記、根據不同情況設定不同的運動量、舉行健康講座等。
1.2.3階段評估用調查表方式,通過定時填寫工作開展情況,對重點幼兒園監測點的管理情況進行階段評估。
1.3評估指標
兒童肥胖率、超重率、肥胖-超重比(obesity to overweight ratio,OOR)、肥胖度的變化以及各項管理目標形成率(包括幼兒園是否納入到全年的工作計劃中、有無肥胖兒童的登記制度、干預措施的種類和實施記錄、各方面的支持力度等)。
1.4數據處理
應用SPSS 10.0軟件包統計,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上海老城區兒童超重率、肥胖率的變化
1999年與2002年,老城區3~6歲兒童超重檢出率分別為12.85%和11.84%;肥胖檢出率分別為8.49%和8.01%;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與1996年資料比較,超重和肥胖檢出率均有顯著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值為130.997和160.778,P值均
2.2兒童肥胖率的性別差異
2002年和1999年3~6歲兒童肥胖檢出率男童高于女童(P0.05)(表2)。
2.3各年齡組超重、肥胖檢出率及OOR值的變化
1999年和2002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均呈隨年齡增加而增長的傾向,并明顯高于1996年(P
2.4肥胖度構成比的變化
1996、1999和2002年輕、中、重不同肥胖度的構成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303,P
2.5各項管理目標的變化
由保健老師就問卷內容進行自我評估,各項管理目標達到要求的百分率有所提高,前后比較除“對超重兒童是否重視”一項外,均有統計學意義(表5)。
3.1幼兒園實施群體生長監測是控制學齡前兒童肥胖的基本措施
1996年第二次中國9市城區0~7歲兒童單純性肥胖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上海城區肥胖檢出率位于首位(2.62%),比10年前(1986年)增長524%。本研究顯示通過1999―2002年的3年干預活動,肥胖率未見上升。而在未干預的1996年至1999年兒童肥胖率上升了125.8%,與袁麗娟、蔣競雄等[4,5]研究兒童群體生長監測及干預對控制肥胖有良好效果相一致。通過干預與管理改變了輕、中、重度肥胖的構成比例,中、重度肥胖比例有下降趨勢。生長監測被認為是現代醫學模式轉變的主要方式,是兒童保健工作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因此,兒童保健機構必須將幼兒群體生長監測列入園所日常管理和重點考核內容,加強定期評估的研究。
3.2用OOR值作預測指標時,應動態分析其變化
有學者曾提出OOR可作為人群肥胖發生的預測指標,OOR為0.5~0.9為理想水平,1.0~1.3為可接受水平[6]。本研究中2002年3歲組一個較低的00R(2.83)及較低的超重率(9.81%)也可能預示最后有較理想的肥胖控制率(8.01%)。但本研究又示00R值隨年齡增加肥胖率上升而變小現象,例如在2002年6歲組肥胖率最高(12.35%)時,OOR僅為1.02。這說明用OOR評價時,應動態分析其變化,當肥胖率在上升,而OOR在下降時,OOR指標又成為該年齡段超重兒童因未得到有效干預而迅速發展成肥胖的標志。
3.3擬訂管理目標,定期進行評估
在對托幼機構兒童肥胖實施干預措施過程中,業務主管部門要制訂管理目標,定期進行評估。我們的評估內容已在重點監測幼兒園實施并取得良好干預效果[4],反饋結果和存在的問題對三級保健系統的各層次保健人員都有借鑒或促進作用。兒童肥胖防治或干預是一項關系人類健康的持久戰,在兒童保健工作者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這種評估方式可以推薦為基層所用,以及時總結,改進管理水平。
兒童肥胖的防治對新時期兒童保健工作者是一個長期、艱巨的挑戰[7]。盡管兒童保健工作者通過多年的努力,本市學齡前兒童肥胖的增長趨勢有所遏止,但要真正降低兒童肥胖的發生率,需要兒童保健工作者與教育部門聯合,共同研究對策,制訂切實可行的干預措施。
(該工作得到上海市各區縣婦幼所及幼兒園保健老師的支持與配合,特此致謝)
4參考文獻
[1]歐陽長安,黃海瑩,蘇妙齡,等.廈門市7歲以下兒童單純性肥胖癥患病情況調查[J].中國兒童保健,2004,12(3):256-257.
[2]Batch JA,Baur LA.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obesityand its complication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Med J Aust,2005,182(3):130-135.
[3]李輝,張璇,閻桂鳳,等.八城市7歲以下兒童單純性肥胖癥的十年流行變化趨勢[J].中國兒童保健,2002,10 (5):316-318.
[4]袁麗娟,張晶,魏梅.幼兒園兒童單純肥胖癥的群體干預措施探討[J].上海預防醫學,2004,16(11):542.
[5]蔣競雄,夏秀蘭,吳光馳,等.學齡兒童單純肥胖癥的群體干預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2002,10 (6):364-366.
[6]丁宗一.中國兒童期單純性肥胖癥[J].中華兒童保健,1997,5(增刊):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