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西方的民俗文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國民俗對油畫創(chuàng)作的影響
1.對藝術家的心理影響
藝術家在成長和發(fā)展當中必然會受到外界的影響,這種影響不以意志為轉移,藝術家會在潛移默化當中受到影響且作出回應。在我國民俗文化當中,諸如眾人偏愛紅色,認為紅色喜慶;在過年也有吃魚的習俗,寓意著年年有余;喜歡喜鵲,代表吉祥;熱愛牡丹,崇尚高貴大方等。除此之外,我國人民還會信仰神靈,膜拜歷史人物。這些民俗心理和信仰,都集中體現了人民對于未來美好的希冀。而藝術家作為廣大人民當中的一份子,即便職業(yè)不同,也同樣會受到這些民俗文化的影響。比如郭潤文的《本命年》、顧黎明的《吉祥如意》等作品,都集中體現了藝術家受到民俗文化影響,進而通過油畫創(chuàng)作反應出來。
2.民俗和藝術家的審美欣賞
早在洞穴時代藝術就開始萌芽,這充分的說明人類和藝術是無法分離的。每個藝術家都存在客觀世界當中,相應的客觀世界就會對藝術家造成一定的影響,而民俗文化作為當中的一個部分,自然也會對藝術家造成影響。油畫藝術家在進行創(chuàng)作當中,必然無法缺少對民俗美的需求,并且將這種民俗美通過畫筆充分體現出來。由于每個人之間或多或少存在差異性,所以針對每一種美的欣賞品味也存在不同。同樣的藝術家自我的修養(yǎng)和個性,決定了作品品味。比如王沂東的作品《新娘》,整個畫面色彩以紅、黑、白為主。其中對于紅色的突顯,這是一種典型的中國民俗體現,代表著紅火、吉利等含義。
3.民俗和藝術家的情感洽合
部分人認為民俗不登大雅之堂,屬于平民文化,和油畫幾乎不可能產生聯(lián)系。從某些方面來說,油畫并非本土文化,而是來自西方的文化,這兩種文化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性。然而將兩種文化進行有機的融合,非但不會有任何的違和感,反而使得兩種文化得到更好的體現和傳達。油畫藝術家利用民俗文化進行油畫創(chuàng)作,還和其的藝術情感有所聯(lián)系。情感是孕育藝術的源泉,藝術家豐富的情感和感悟,并且通過油畫創(chuàng)作表現出來。藝術家在感受民俗文化之時,受到某個形象、動作等的感染,進而在創(chuàng)作當中抒發(fā)這種感情和對美好事物的喜愛。
4.用油畫傳達民俗感悟
首先是本土文化的影響。藝術家通過民俗感悟人生、生活等,在當中發(fā)現美感受美,然后產生一種沖動,想要通過自己的油畫技巧將其表達。比如王宏劍由于長時間的生活在河南,加之中原文化發(fā)祥于河南,所以其對于中原民俗文化非常了解。在《冬之祭》這個作品當中,就展現了當地的喪葬禮儀。其次,對異地風俗的獵奇。部分油畫作家好奇心強烈,常常前往一些少數民族集聚地,或者較為偏遠的地方進行采風。由于長期的居住因此受到的影響較大,比如劉秉江的《塔吉克族婚禮》。最后,喜好民間美術,進行研究并運用在創(chuàng)作當中。這些藝術家在研究當中進一步的傳承了民間美術傳統(tǒng),同時和油畫的結合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如費正的《元宵夜》,則是融合了剪紙藝術,以及色彩元素。
油畫和民俗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1.保護和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需求
在全球化大背景之下,我國不僅在經濟之上受到各種沖擊,面對著挑戰(zhàn)和機遇,在文化之上同樣如此。對于一個民族而言,傳統(tǒng)文化就是精神支柱,是不同的民族之間最大的區(qū)別。為了保障在全球化之下完好的保持本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就需要不斷的進行繼承和發(fā)揚。而藝術家在油畫創(chuàng)作當中加入民俗文化,不僅是一種創(chuàng)新,也是一種繼承和發(fā)揚。
2.中國油畫的創(chuàng)新需求
中國的油畫創(chuàng)作要得到發(fā)展,就必須不斷的進行創(chuàng)新和拓展,擺脫西方的影響,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和藝術家自己個性的創(chuàng)作風格。因此將民俗文化加入油畫創(chuàng)作當中,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在題材上、方法等方面融入民俗文化,是一種積極的傳承方式,也是我國油畫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需要。
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的油畫創(chuàng)作當中加入民俗文化具有其必要性,是一種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同時也是油畫發(fā)展當中一種創(chuàng)新需要,無論是對于藝術家還是對于文化而言都有著深刻的內涵和意義。
關鍵詞:中原民俗文化 特色 特質
中原民俗的類型及特點
中原民俗文化表現為民間生產、民間生活、民間社會、民間信仰、民間藝術、武術等幾方面。①總起來,大致可分為三類:一、物質民俗文化。以生產、交換、交通、服飾、飲食、居住等為主要內容。二、社會民俗文化。以家庭、親族、村鎮(zhèn)、社會結構、生活禮儀等為重點。三、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歲時節(jié)日、倫理道德、民間口頭文學、民間藝術、游藝競技等。
就中原民俗的特點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世俗性。世俗性表現在“敬畏”、“感恩”、“祈?!迸c“戲謔”。世俗性表現在“敬畏”。首先體現在對“自然”法則的敬,中原先民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觀念。這些觀念我們可以在傳統(tǒng)歲時節(jié)慶活動中看得非常清楚。這種態(tài)度還體現在對英雄人物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精神的敬上。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傳說都是這方面的代表。而“敬”的基礎是“畏”,這在民俗的很多方面表現出來。比如祭灶(臘月二十三)民諺:“二十三,祭灶官?!痹诤幽?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jiān)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lián)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這天晚上灶君要升天向玉皇匯報人間善惡,于是人們便用“祭灶糖”為他餞行,帶有賄賂性質,希望他上天說好話。在人們的意識里,這個灶神更傾向于向天帝打小報告、說壞話,所以要粘住他的嘴巴。這與其說是敬,不如說是畏。再如對祖先的敬,在民間意識里,祖先升天后,已變成自由之鬼,對祖先的敬首先是害怕他們重新回家禍害存世之人,其次才是希望他們保佑家人。這還表現在民間生活及各行各業(yè)的信仰和禁忌中。
世俗性表現在“感恩”。民間對祖先的祭祀不能都看做是封建迷信,這里面包含著人對先祖的一種感謝和思念的思想。“祖有功,崇有德”,效法的祖先,既是人,又是神;要敬的天,既是神,也是祖。
世俗性表現在“祈?!薄C耖g對自然、鬼神、英雄、祖先的祭祀,最終目的是祈求他們對當世之人護佑。所以,子孫滿堂、五谷豐登、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祈語都是這種思想最好的表達。
最后,世俗性還表現在“戲謔”。人們對鬼神的相信程度不一,所以對鬼神的態(tài)度也是復雜的,除了敬畏、感恩、祈福外,好多時候還有“戲謔”的成分,即調侃。上述用祭灶糖送灶王爺也有這個意思。另如豫南的“蚌殼舞”對河蚌仙子的,“鬼摔跤”對鬼形象的刻畫,“盤叉舞拉秦檜”中武士對秦檜夫婦的戲弄,等等。
世俗性還表現在通俗化。這主要體現在民間曲藝方面。一般來說中原的民間故事都有“皮薄”、“肉厚”的結構,鮮活的人物形象,淳樸、厚重、爽朗靈巧的藝術風格以及大眾化的語言。②
滲透性。中原民俗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和變革,隨著民族融合、人口流動和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在全國乃至世界華人族群中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中原民俗文化滲透力極強。由于中原地區(qū)長期處于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中原的民俗文化向外輻射,影響到全國,往往風行全國。隨著歷史的變遷,全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擴大,中原民俗文化對周邊更遠地區(qū)的影響也在不斷地擴大。例如,歷史上中原人的數次大規(guī)模南遷,中原民俗對廣東、福建乃至臺灣地區(qū)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這些地區(qū),至今仍然保留著許多古代中原傳統(tǒng)習俗的痕跡?,F在臺灣民間的婚禮和葬禮仍然遵循中原古代禮制的傳統(tǒng)。春節(jié)等風俗唐宋時就影響到了朝鮮、日本、越南等鄰邦。在現代,隨著國際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春節(jié)等風俗不僅在華人社會有著廣泛的影響,而且已經超出了華人社會。③
鮮活性。在中國漫長的農耕時代,民俗文化影響著人們的社會心理、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審美追求。中原民俗產生后,為人們所承襲,具有相當的穩(wěn)固性,許多民俗事象不因改朝換代或社會變革而立即中止。在現代社會,民俗文化成為民族認同的載體、社會團結的紐帶。
首先,從正面說,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能夠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認同感。數千年的農耕時代,在民間,深藏著博大深厚的優(yōu)秀文化因子,構成了綿延不斷的歷史信息鏈,無所不包地傳遞著中華民族心理的密碼,它們是民族個性特征和獨特精神的重要表征,為民族精神提供著無盡的營養(yǎng)、彰明的昭示和有益的啟迪。其中,文化信息承載最為密集、情感色彩最為濃烈、道德教化作用最為深刻、記憶傳承最為有力的,當數中華民俗文化。二是能夠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承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恢復傳統(tǒng)民俗,因為傳統(tǒng)民俗是各種民族民間文化最重要的綜合載體。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戲曲、民間美術、交際禮節(jié)、人生儀式、娛樂游戲、藝術技能、信仰心理,等等,內容豐富,包羅萬象,無一不在傳統(tǒng)民俗中得到存活和延續(xù)。我們弘揚了民俗文化,也就使它們所承載的豐富文化得到了延續(xù)。三是可以教化人心,匡正風氣。作為慣例的民俗是法律的基礎和補充,社會治理需要有效地運用民俗的力量。譬如春節(jié)所表現出的敬奉祖先、家庭和睦、鄰里和諧的“和合”精神;端午節(jié)所張揚的對真善美的執(zhí)著追求及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七夕節(jié)所蘊涵的忠貞不渝、誠信友愛的觀念;重陽文化所尊奉的“五倫之孝,推家至國;以孝齊家,以孝治國,達至和諧大同”的傳統(tǒng)美德等。倡導傳統(tǒng)節(jié)慶的弘揚,對于尊崇人倫觀念、規(guī)范言行禮儀、調和人際關系、調適群體生活、提升道德水準乃至構建和諧社會無疑具有重要作用。④
同時,弘揚民俗文化具有捍衛(wèi)國家文化和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話語權的功能。當韓國把源自中國的“端午祭”在聯(lián)合國注為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引起了國人的激動情緒。我們的文明不能被西方的文明一一代替,在面對世界多元化的今天,我們需要維護我們國家、民族的“軟實力”,維護我們的文化身份、生存權和發(fā)展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與世界的平等對話。⑤
弘揚民俗文化還具有拓展文化產業(yè)的功能。韓國“端午祭”已經成為江陵的一項重要的文化產業(yè),西方的圣誕節(jié)所帶來的商機也十分驚人。中國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與演藝、旅游、商貿本來有著天然的嫁接基因,是文化產業(yè)的重要資源。⑥
其次,從負面說,現在中原民間對鬼神的信仰及各種禁忌仍然很多,這給各種和不科學的思想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必須以健康的方式加以引導。
中原民俗的文化特質
從文化的角度,中原民俗文化表現出“根文化”、規(guī)范化和詩意追求的特質。
中原民俗的特質之一就是其“根文化”。中原民俗文化就是中華文化的根。它上可以推到伏羲女媧,甚至可以推到。中原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fā)祥地,伏羲女媧神話傳說、軒轅黃帝的傳說主要在中原,也最完整,這在8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中可以得到印證。因此可以說,從產生看,中原民俗文化是華夏民俗文化之根。從發(fā)展來看,由于中原長期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民俗文化不斷地向外輻射、擴散,又不斷地融合、吸收外來的民俗文化,再向外輻射、擴散,使中原民俗文化成為中華民俗文化的基因。無論中原民俗文化散落到各地后受當地環(huán)境的影響而造成的表現形式有什么變化,但它的核心文化要素和精神內核都是一樣的。
中原民俗文化的另一個特質就是規(guī)范化。中原民俗文化影響著華夏民俗文化,也影響著華夏主流文化。反過來,華夏的主流文化也在中原的民俗文化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這和許多地方的民俗文化是不同的。民俗文化本來更多體現的是情趣化,但中原民俗除了情趣化外還體現出規(guī)范化的特質,尤其表現在婚喪祭祀禮儀中。比如婚禮中的“六禮”,喪禮中的“卒、殮、殯、葬、祭”都把“禮”和“孝”的形式發(fā)揮到了極致。另外如年節(jié)祭祀中,女人不可參加,把“男尊女卑”的思想貫徹得很徹底,至今一些地區(qū)還是如此。
中原民俗文化的第三個特質是詩意追求。例如,從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粗獷豪放的線條、夸張的形象、艷麗的色彩、對稱的構圖,可以看到中原人民對美、對情趣、對平安、對富足生活的強烈愿望,而其淳樸、厚實、健壯的風格則表現了中原人民性格的內涵;從許多民間曲藝、民間游藝、民間話語可以看出,無論是身在太平,還是在遭受劫困,人們都能保持樂觀、從容、幽默的風格,表現出超越痛苦、娛樂精神的風度。這些普通老百姓的心靈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愿望和審美情趣,對我們民族的生存和歷史發(fā)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原人民歷盡磨難,但都能承受,這和老百姓的內在心態(tài)密切相關。[本文為2009年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河南八個文化改革發(fā)展試驗區(qū)民俗文化的開發(fā)與利用”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B510]
注 釋:
①張振犁、陳江風、任騁:《中原文化大典?民俗典》,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②高梓梅:《河南民俗與地方曲藝》,河南:鄭州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頁。
③④徐光春:《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⑤⑥民文強省課題組:《中原民間文化資源與河南文化強省建設》,河南: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頁,第22頁。
關鍵詞:七夕節(jié) 文化遺產 活化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源遠流長、絢麗多姿,如春節(jié)、元宵節(jié)、上巳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七夕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人類群體在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產物,其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歷史文化模塑過程。傳統(tǒng)節(jié)日是傳統(tǒng)民間文化生命力的集中展示,是民眾精神信仰、審美情趣、倫理關系與消費習慣的集中展示與傳承,更是民族文化情感的凝聚與價值觀念的體現與強化。在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的今天,我們的民族正在大量、迅速地流失著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而這些文化遺產正是我們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的精神基礎。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著深厚的人文文化和民俗文化,是我們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基礎與憑借。
著名民俗學家鐘敬文給節(jié)日的定義是:“歲時節(jié)日,主要是指與天時、物候的周期性轉換相適應,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具有某種風俗活動內容的特定時日。不同的節(jié)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動,且以年度為周期,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1]中國經歷了上千年的農業(yè)社會階段,傳統(tǒng)節(jié)日都被打上了深刻的農業(yè)社會的烙印?!爸袊膫鹘y(tǒng)節(jié)日大都以陰歷計算,亦被稱為,歲時節(jié)日-,源于古代歷法紀年和季節(jié)氣候的計算排列?!盵2]七夕節(jié)以其獨特的浪漫色彩在世界民族節(jié)日畫卷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對中國的民族文化和習俗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七夕節(jié)的起源與牛郎織女傳說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牛郎織女故事的發(fā)展完善對七夕節(ji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七夕節(jié)經過了長期的發(fā)展,其流傳下來的習俗也是多種多樣的??傮w看來,大致可以概括為乞巧、乞愿、乞子三大類。七夕節(jié)又名“乞巧節(jié)”,顧名思義,“乞巧”便成為七夕節(jié)最為傳統(tǒng)也最為重要的習俗。七夕節(jié)、牛郎織女傳說都有著濃厚的農耕社會經濟的特點。
然而,隨著歷史社會的發(fā)展與變化,農業(yè)社會時期的歲時節(jié)日已經難以適應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需要與情感需要。在現代社會,傳統(tǒng)節(jié)日日漸失去了特有的文化內涵。以往對吃餃子、穿新衣、乞求心靈手巧等等節(jié)日的期待已經無法帶給現代人以足夠的興奮和刺激,傳統(tǒng)社會節(jié)日中升騰起來的幸福感也變得越來越遙遠。其次,傳統(tǒng)的歲時節(jié)日因其自身在人性化、娛樂性、公共性等方面的局限性,加上西方節(jié)日的沖擊,許多傳統(tǒng)節(jié)日都無法逃脫日漸式微的命運。時至今日,有很多年輕人對七夕節(jié)并沒有深入的了解,對七夕節(jié)的習俗亦是了解甚少,更談不上喜愛。為了保護傳統(tǒng)節(jié)日,彰顯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價值與地位,充分發(fā)揮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作用,我們需要付出一系列的努力來傳承與發(fā)展七夕節(jié)、“活化”傳統(tǒng)、“活化”附著其中的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挖掘七夕節(jié)日內涵, 改造傳統(tǒng)節(jié)日以適應時代需要
七夕文化是一種確認女性社會性別的文化,其中包含了許多積極的成分,如它具有維護家庭穩(wěn)定、宣泄女性情感的功能,同時也弘揚了恒久的愛情主題。一些民俗學家如汪玢玲、賀學君等就干脆稱它為中國的情人節(jié)。為了有效的弘揚傳統(tǒng)文化、挖掘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內涵,針對七夕節(jié),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我們需要對其永恒、人性化的愛情主題進行弘揚。這不僅契合了牛郎織女傳說的本源,也符合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也是對西方“快餐”愛情的一種反駁。我們要弘揚牛郎女織對愛情的忠貞不渝,要充分體現對家庭團結穩(wěn)定的維護。在每年的七夕節(jié)到來之際,可以組織一系列的活動來加強夫妻之間、年輕人之間的感情。比如:可以以“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為主題舉辦活動,讓年輕的夫妻來體會一下牛郎織女相會的情形,在浪漫的情境中增加二人的感情;同時,也可以以“七夕相會”為主題,舉辦相親類的活動,讓未婚的年輕人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同齡人,增加彼此的了解,更進一步的能夠牽手走到一起。這樣一來,不僅能夠增進人們之間的情感,也能夠讓人們對七夕節(jié)的來歷、牛郎織女的故事的情節(jié)框架有大致的了解,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既收獲了感情又促進了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傳承。
2、對繁瑣的乞巧形式要進行改造,增強其適應性與娛樂性。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源遠流長,不同的地區(qū)有著不同形式的七夕節(jié)習俗。總體看來,大致可以概括為乞巧、乞愿、乞子三大類。七夕節(jié)又名“乞巧節(jié)”,顧名思義,“乞巧”便成為七夕節(jié)最為傳統(tǒng)也最為重要的習俗?!捌呦Α眰鹘y(tǒng)活動大都是在鄉(xiāng)村進行的,如祈禱祭拜、穿針引線,這些都難以適應城市男女青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節(jié)奏。因而要適當地對乞巧的形式進行改造,使之簡潔而不失趣。同時,“從民俗學的角度,西方的節(jié)日大多帶有狂歡的色彩,而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更強調團圓,許多年輕人便覺得厭煩與累贅,像是一種負擔,并不能從真正意義上了解、體會、感覺這傳統(tǒng)節(jié)日;”[3]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很多非常注重人際交往、倫理教化,而且多是在家庭、家族范圍內進行的私人領域內的活動。相對而言,輕松浪漫的娛樂活動、在公共場所舉行的大型慶賀活動就比較少。七夕節(jié),我們可以開發(fā)一些輕松浪漫的娛樂與情感表達方式,開發(fā)大型的娛樂活動與一些有趣浪漫的節(jié)日產品。如七夕這一天在大型娛樂活動中,男女雙方可以對歌、跳舞,可以互贈具有中國特色的節(jié)日禮物,如女送男情人結或荷包等,情人結代表有情人之間永結連理、永結同心,荷包則是古代女子送給男子的定情信物;男子則可以送給女子百合花,代表愛情長久,百年好合。
從以上看,只有對七夕節(jié)有了準確的定位,對其表現的主題有了充分的把握,并且有了明確的節(jié)日載體,七夕節(jié)的傳承才會穩(wěn)步推進,其它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傳承也應該是這樣。
(二)充分發(fā)揮現代傳媒的作用,大力傳播七夕節(jié)文化
自現代社會轉型以來,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面臨這越來越大的挑戰(zhàn),其衰落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以至于有的學者提出“保衛(wèi)春節(jié)”的口號。此前后,不少民俗學者如賀學君、烏丙安、陶立、劉魁立、葉兆麟等紛紛接受媒體的采訪,對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如春節(jié)、七夕節(jié)、清明節(jié)等的保護與傳承談了自己的看法。傳統(tǒng)節(jié)日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國學大家、南師大教授常國武先生提出:“傳統(tǒng)的民族節(jié)日被冷落和西方的‘洋節(jié)’被追捧并非偶然事件,這說明我們對自己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保護得不夠,宣傳得不夠,尤其是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內涵繼承和弘揚得不夠。特別是在未成年人中幾乎不知道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就很難激發(fā)起他們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興趣?!盵4]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充分發(fā)揮傳媒的功能,利用新媒體時代的傳播途徑加大節(jié)日文化的傳播。因為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基和生命力所在。在當下,我們可以采用多種傳媒手段來加強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宣傳,在社會上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合理正確的引導民眾自覺的愛護和保護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1、影視媒介。即將民間的傳說、風俗文化,以影視作品的形式表現出來。通過影視作品來表現傳統(tǒng)文化,宣揚傳統(tǒng)節(jié)日,這有很強的表現力和帶動力。近些年來,表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多,比如,《牛郎織女》、《白蛇傳》、《天仙配》、《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等,這些影視作品在娛樂大眾的同時,宣揚了傳統(tǒng)文化、民間傳說的文化內涵。具體到七夕節(jié)來說,即是通過大量的考證和搜集資料,拍攝高質量、高水準的影視作品或者人文記錄片來反映牛郎織女的傳說,引導民眾加深對七夕節(jié)的了解。
2、網絡媒介。網絡技術發(fā)展到今天,它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分量越來越大,它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同樣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網絡媒介的作用。比如,可以建立專門的網站來宣傳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以生動的影像、圖片等形式展現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可以開發(fā)與傳統(tǒng)節(jié)日、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網絡游戲,比如說《三國》、《倩女幽魂》等等,但在游戲開發(fā)、運行的過程中要適當的加強監(jiān)督和引導,不能單純的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篡改傳統(tǒng)文化,要做好虛擬與現實的結合。
3、廣告媒介。在當下,做任何事情都要進行適當的輿論宣傳和引導,“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在弘揚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過程中要適當發(fā)揮好廣告?zhèn)髅降淖饔茫绕涫莻鹘y(tǒng)節(jié)日、習俗的起源地。發(fā)揮好了廣告?zhèn)髅降淖饔茫粌H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而且也可以帶動人們去增加對民間文化、民間習俗的了解,進而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就七夕節(jié)而言,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地可以大力的加強宣傳,著力建設良好的旅游環(huán)境和硬件設施,吸引更多的人來參觀。
(三)加強對青少年的人文知識教育
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在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弘揚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當下,我國對青少年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教育還是比較薄弱的,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學校教育的不足,家長知識體系的不完善以及社會的不夠重視等。針對這些原因,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來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
1、加強學校教育。學校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場所,是幫助學生樹立價值觀的場所。在平常的學校教學中,要開設專門的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節(jié)日課,只有學校重視了才會有效的推進傳統(tǒng)文化在校園的傳播與弘揚,也能引導學生對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文化產生系統(tǒng)、科學的認識。
2、發(fā)揮家長的作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師,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同樣,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方面,家長要充分發(fā)揮好其作用。家長可以在子女放假期間,帶子女去參加一些民俗文化活動,可以帶子女到七夕節(jié)及其它節(jié)日的發(fā)源地進行旅游、參觀。這樣,不僅會增進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情感交流,也能讓子女學到知識,增長見識,拓寬視野。
3、加強社會的重視。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要加強社會群體的重視程度。比如說,要適當的進行教材改革,在選取中小學生的教材時,要適當的選取一部分反映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典籍,要選取一些能夠反映中國節(jié)日習俗的篇目,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能增寬教材體系。
(四)加強中西方節(jié)日文化的交流
弘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能閉門造車,要加強與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借鑒。要借鑒西方文化建設的經驗,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先進元素。在加強與西方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從一下兩個方面著手:
1、堅持“引進來”,即加強與西方文化的交流,要以開放的胸襟接納西方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近些年來,西方的一些節(jié)日在傳入中國后,受到了民眾的喜愛,比如,“情人節(jié)”、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圣誕節(jié)等,這些節(jié)日的傳入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加強了人們之間的情感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社會的穩(wěn)定。
2、堅持“走出去”,即是說積極將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節(jié)日推向世界,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文化,分享中國的節(jié)日習俗?,F在,西方國家出現了“漢學熱”,許多國家都建立了孔子學院,這有力地加強了我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促進了中國文化向世界的推廣。同時,中國的京劇、武術、雜技、中餐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中國的民族、民俗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異國游客的青睞。
在今后的文化交流中,應該采取主張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策略,既要充分彰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又要虛心學習西方的文化因素,共同分享人類的文化成果。在西方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走向中國的時候,我們也要力爭把中國的春節(jié)、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七夕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推向世界。
(五)政府立法的介入,提高民眾節(jié)日文化意識
民俗節(jié)日文化本是民間傳承的傳統(tǒng)文化,和官方是一個相對的范疇,但在現代中國,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對民俗節(jié)日的傳承與保護問題上處于一種缺位的狀態(tài),在此背景下,有專家、學者、人大代表等呼吁把清明、中秋、七夕、端午等民俗節(jié)日定為法定節(jié)日也就不足為怪了。這些節(jié)日具有深厚歷史傳統(tǒng)的且被民眾廣泛認可,政府立法確定其為法定節(jié)日,易于為人民群眾所接受。政府立法的介入是傳統(tǒng)節(jié)日民俗文化保護的最后一步也是迫不得已的措施,,我們要做的最主要的事情還是要喚醒民眾的節(jié)日文化意識。
另外,我們可以采取官方民間合作的方式,合理提取商業(yè)價值.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商業(yè)化是適應現代生活的必經之路,但如果缺乏官方或民間組織的合理監(jiān)管,傳統(tǒng)節(jié)日就會淪為商家促銷的工具。對七夕來說,乞巧工具與儀式展演、相親派對、手工制品、甚至是應節(jié)食品巧果, 都是值得合理開發(fā)的商業(yè)元素。我們在進行商業(yè)活動的同時,也應當將七夕文化元素附著于商品或商業(yè)形象之上,向顧客宣傳七夕文化,在顧客買到一份精美的過節(jié)用品時,也能買到知識。傳承與發(fā)展傳統(tǒng)節(jié)日,必然離不開節(jié)日消費,我們只有將節(jié)日文化與消費文化的結合,讓節(jié)日在消費中實現節(jié)日與消費的雙贏,這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千年文明,生生不息。在今天,我們要大力弘揚與發(fā)展我國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fā)與保護好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源泉,提高我們的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增進與西方文化的交流與溝通;為我國民族文化和民族節(jié)日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切實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以使中華民族更好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保護及發(fā)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所有中華兒女為之作出努力。
注釋: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
[2]王娟.民俗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
[關鍵詞]《白鹿原》;關中民俗;跨文化交際;分類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安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21N17)。
電影《白鹿原》的電影海報上的翻譯一直用的是White Deer Plain。由于對白鹿原的熟悉,再加上對實小說《白鹿原》的喜愛,一些學者提出:“將《白鹿原》翻譯成White Deer Plain,其中以plain(平原)一詞對應‘原’,這樣的翻譯是不夠準確的。簡單說就是由于譯者用詞不當,把原著中的白鹿原的‘原’變成了‘平原’,但實際上不是這樣?!?/p>
《白鹿原》是關中民俗文化的結晶,小說通過對白鹿原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祭祖求雨、驅鬼祛邪等民俗的描寫,反映了關中人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社會心態(tài)、禮儀、信仰所折射出的該地區(qū)獨具特色并且積淀深厚的關中民俗文化。翻譯是理解另一個文化和本地文化走向國際化的一個橋梁,但是英語和漢語歸屬于不同的語言系統(tǒng),有著各自獨有的特征,如果不能熟練掌握它們,就會在兩種語言翻譯的過程中產生阻礙。而多數譯者認為翻譯的過程中最大的難處是文化差異,能體現這個難點的其中之一就是文化負載詞的英譯。如果這類英譯能得到恰當的處理,不僅可以促進不同民族間乃至國家間的文化交流,同時又可以保持各自獨有的文化個性。
本文以《白鹿原》中關中民俗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關中民俗文化的深入理解,在了解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列出英譯問題所在并按類分別予以深入分析。
一、關中民俗文化及英譯現狀
民俗,通俗點說,指的是民間的風俗習慣,它是人們長期世代延續(xù)而形成的習俗慣制、信仰、禮儀等民間大眾文化傳承現象的總稱,是經過人民群體以及社會大眾約定俗成,并使之流行、得到傳承的民間文化模式。[1]
民俗文化,是廣大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并延續(xù)傳承的中下層文化,是民間的“日用而不知”“集體無意識”文化,和上層文化相比較,它具有更穩(wěn)定、更持久的特點。民俗是民間民眾的大眾文化,英語中的“民俗”一詞,這里“民”指民間,“俗”意為大眾。民俗這個詞是由撒克遜(Saxon)語中的folk和lore兩個單詞合并而成的,意思指的是“民眾的知識”或者“民眾的智慧”。民俗也是一種口語文化,人類有兩種文化,一種是書面文化,另一種是口語文化,民俗是口語文化。這就說明民俗的傳承和沿襲主要是以口頭為主。美國民俗家理查德?多爾遜教授認為:民俗是口頭的、傳統(tǒng)的和非官方的民間文化。關中民俗文化指的是關中地區(qū)人們創(chuàng)造的中下層文化,也叫做關中民間文化。關中民俗文化展現著關中歷史,是歷史在現實的沉淀及延伸,所以它既是現在的,又是歷史的。
關中地區(qū)號稱“八百里秦川”。北到黃土高原,南抵秦嶺,西到寶雞,東到潼關,是東西延伸的矩形。東、西方向分別與山西、甘肅、河南等省份交界,南、北方向與陜南山地以及陜北的黃上高原相鄰,是陜西經濟文化的頂梁柱?!扒刂凶怨诺弁踔荨保柗Q天子腳下的關中從古就有許多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生活習俗和生活習慣。
關中平原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為這里的農耕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使關中成為我國最早走進農業(yè)文明的地方之一。由此為當地的關中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證,使他們得到溫飽。農耕就成了關中地區(qū)的最基本的生產方式,三千年從未改變?!澳懈?,春種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方式就從那時起一直流傳至今。
與此同時關中地區(qū)又是在歷史上一個爭奪較為激烈的焦點,伴隨著一次次不同程度的戰(zhàn)亂,民族大變遷以及大融合。尤其是北方少數民族遷徙和許多河南災民、回民的定居,都對關中純正的民俗文化和方言起到了融合作用,之后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以關中地區(qū)傳統(tǒng)民俗為主體,以多樣特色的地方風情為格局。
任何地方的民俗都可以歸為一定地域內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具有很深的社會,歷史根源性。[2]尤其在人類生產發(fā)展相對落后的階段,可以說民俗在最大限度上要依賴自然環(huán)境,也可以說民俗是人們?yōu)榱诉m應地理環(huán)境而取得的成果。特別是物質民俗中包括的居住,飲食,服飾習俗等,他們最易辨別,也最容易反映出民俗與環(huán)境的關系。關中民俗亦如此,它是該地域人民在和自然環(huán)境的對抗斗爭中取得的經驗中傳承下來的,也反映出這里的自然與人文關系。與此同時民俗文化也可以制約某一個領域人們的思考方式。通過研究關中民俗,可以深入了解該區(qū)域文化,了解自然區(qū)和文化區(qū)之間的相互關系,這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3]
陜西關中民俗文化的翻譯研究,自從有對外交流之初就從未間斷,但大多都是處在非系統(tǒng)的零散的研究,尚未形成具有指導性的理論體系。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是部分的,即各景點、民俗傳承單位自主進行的翻譯,其結果和效果各異,對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以及對外交流難以起到促進作用。
二、關中民俗文化的英譯分類
關中民俗文化的翻譯必須要掌握住一個大方向,使得在英譯的過程中保證語言移植和文化移植的并重。這就要求譯者不僅要表達出語義,而且要體現出地域的民族色彩或者地域色彩,以確保民俗文化的內涵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現,并達到不同文化之間有效交流的目的。關中民俗文化英譯中的難點問題,可以通過歸類的辦法,將所有的難點重點分門別類,然后根據“語言移植和文化移植并重”的原則,通過不同的途徑翻譯,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以促進關中民俗文化走出去。
(一)圖像傳譯
很多關中民俗,在目的語的文化中,很難找到類似的標的物,而且該類民俗文化又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目的語的讀者又對該民俗不甚了解,因此采用圖片的形式去展現關中民俗的特點,用附之于一定的文字來達到解釋說明的意圖,這種就比較直觀、簡潔,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鍋盔”(guokwei),是陜西關中地區(qū)城鄉(xiāng)居民喜食的傳統(tǒng)風味面食小吃,類似于西方的面包,整體呈圓形,淺鍋小火烘烤而成?!瓣兾魇蠊帧敝?,有一怪為“烙饃像鍋蓋”,指的就是鍋盔。
(二)模仿法
模仿法(音譯法),指的是用目的語模仿源語所傳遞的信息并附加于一些闡述說明的文字,簡單點說,用目的語復制或移植源語的信息,這種方法也叫做直譯。模仿法運用了人的通感,尤其是形象的通感來傳遞所要表達的文化信息。要求譯者在英譯的過程中應該將原文所要表達的信息原汁原味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但由于種種原因的限制,比如風俗習慣、文化背景的差別,要求譯者對原文本中的單詞保留源語發(fā)音,并作出一些解釋或者補充,達到可以再現源語的文化色彩。比如:餃子jiaozi;豆腐腦Doufu Nao;秧歌yangko;社火shehuo等音譯詞。
作為文化交流的譯者應意識到,隨著文化交流頻率越來越高,英語逐漸表現出對外來文化包容接納的發(fā)展趨勢,這就鼓勵英譯者在對文化負載詞翻譯時可以更加自信地采用音譯法。[4]
(三)意譯法
意譯法或者稱作替代法,指“易詞而譯”。替代法的可行性主要根據是審美有效性和文化適應性相近,最終取決于語境?!栋茁乖分刑岬降年P中地區(qū),特別是農村,家家戶戶的小孩兒都會有小名。把“小名”翻譯成“pet name”就脫離了原語境,這只是在表層結構上實現了文字的轉換,卻沒能實現目標語文化和源語文化的信息對等傳遞。熟悉源語文化的人看到“小名”這個詞自然會理解其深層結構,它是一種“賤名文化”,常選用一些賤、俗、土、丑的字眼,人們認為小名起得越卑賤,越容易養(yǎng)活,也直言不諱表達了起名者的美好愿望,所以只有理解了這一深層結構,譯為“childhood name”,才是對原文化內涵的準確理解和翻譯。電影《白鹿原》用Bailu Yuan的漢語拼音是不可取的,那會讓人讀成一個簡單的中國人的人名。如只翻譯成White Deer Plain或Plain of White Deer,則又少了故事中“白”和“鹿”家的含義。因此,可以采取意譯法翻成成“Two Families in Fifty Years”。
(四)闡釋法
用翻譯、疏解的方法解答源語文化的信息,也可以稱為加注補義法。闡述法是一種很有必要的翻譯手段,也是一種跨文化翻譯的補償手法,在民俗文化內涵的翻譯中用得非常多。加注補義更好地向目的語讀者介紹源語文化。加注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長可以短,可以在文內括號注、腳注、題注以及邊注等,除了上面說到的直接表達原文包含的信息外,也可以包括與原文內容相關而并非原文本身包含的信息部分。眾所周知,小說《白鹿原》出版至今近20年,獲得第四屆茅盾文學獎也有14年,但至今還沒有英文本《白鹿原》面世。如果在英譯時能采用闡釋法,用腳注的形式介紹有關關中民俗的重要觀念和風俗習慣,會幫助不熟悉這方面知識的外來讀者更好地理解原著。相信這方面的空白不久會被填補。
(五)淡化法
民俗翻譯中的淡化法是指語際轉換中,對原語境意義的淡化或者消除,也就是將原文中有些詞匯甚至句子在譯文中不予譯出,這是因為在譯文中雖然沒有出現原文的詞匯,但是其原文的意思已經表達得很完整了。為了取得有效的交流目的,對那些失去很長時間的民俗習慣的詞匯就能夠采取省略不予翻譯的方法。也就是省去那些影響理解的跨文化沖突的字詞甚至語句。[5]
三、結語
《白鹿原》的英譯至今為止還是一個空白,好的影片英譯要充分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在尊重原文、電影主旨的前提下,通過譯文的語言藝術,達到最好地體現異國風味效果。關中民俗作為數千年文化的積淀,具備很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歷史特征,而翻譯交流的另一方卻完全沒有任何理解該民俗文化的基礎和心理,要達到觀者樂于欣賞、易于理解的目標,就需要理解對方的文化以及對方的民俗,有相通或相似處才更有利于理解,也更有利于對方產生共鳴而對我們的民俗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推介我們的關中民俗,讓民族的民俗成為世界的民俗的目標。這既是對民俗翻譯工作的巨大挑戰(zhàn),也要求譯者具備更高標準的綜合素質。在全球化的今天,充分了解各民族之間的民俗文化差異,才能更加充分地發(fā)揮語言在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滲透與交流。
[參考文獻]
[1] 丁樹德.關于民俗名稱的英譯[J].中國翻譯,1995(03).
[2] 茍小東.陜西省旅游產品深度開發(fā)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0:42.
[3] 杜學增.中英(英語國家)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103-105.
[4] 李淑玲.跨文化翻譯中的文化錯位現象及應對策略[J].陜西科技大學學報,2009(04).
關鍵詞:婚禮;拜堂;傳統(tǒng)文化;民俗
中國人的生活豐富多彩,有很多有意思的民俗,最有意思的可能要數中式婚禮了。中國人結婚和西方人大不一樣,西方人要進教堂,而中國則要大擺筵席;西方人要上帝賜福,而中國人要拜天地,拜父母;西方人穿在潔白的婚紗舉行婚禮,而中國傳統(tǒng)的婚禮需要新郎新娘穿紅衣服,因為紅色在中國象征著吉利和喜慶。從結婚這件事情上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中國有著不同于外國的民俗文化。
可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當西風東漸,這樣的傳統(tǒng)婚姻禮儀正在逐漸遠離人們的視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趨化西方,中國的新娘們迫不及待地穿上白色的婚紗,與西裝革履的新郎站在舞臺中央,這讓我們開始納悶了,如此喜慶的事,怎么能穿白色?白色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可并不是吉祥和喜慶的顏色,現在我們不是還說,紅白事嗎?紅事就是喜事,白事就是喪事。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紅色是基本的崇尚色,象征著吉祥,喜慶。白色在中國的文化中與紅色相反,是一個基本禁忌詞,是枯竭而無血色,是無生命的表現,象征著死亡和兇兆。而在西方的文化中白色卻象征著高雅純潔。穿著白色婚紗再來進行中式禮儀,中不中,西不西,洋不洋,終歸不像個樣子,婚姻豈能兒戲?不同的文化意義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內涵,作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在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化與文明面前,我們怎么能如此怠慢?
傳統(tǒng)的婚姻儀式要選在黃道吉日,日子的選取是很重要的,而現在雖然也有看日子,但一般都集中在“五一”“十一”,春節(jié)前后。儀式也變得簡單,講面子,講排場,房子,車子,票子,婚宴,紅包……婚姻儀式不再具有以往的內涵,不再具備神圣而嚴肅的意義,反而在一片喧囂和聒噪中,消解了這終身的大事。如若婚姻成為物質,婚禮成為一場鬧劇。從第一天起,婚姻就沒有被嚴肅、認真地對待過,這樣的婚姻的命運,如何期待?
傳統(tǒng)的中式婚禮,具有深刻的內涵,體現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具有哲學性和深刻性,古樸而又熱鬧,隆重、喜慶并且禮節(jié)周全,寓意深刻。婚禮上有告上禮、親迎禮、拜堂禮、同牢合巹禮、執(zhí)手禮等一系列儀程,雖然整個過程下來并不簡單,但這樣也就是要新人嚴肅對待婚姻,重新審視自己的態(tài)度,婚姻不是兒戲,要慎重對待。
拜堂成親,是中國傳統(tǒng)的婚姻禮儀,也是婚禮過程中最重要的大禮。拜堂之后,即正式結為夫妻。拜堂又稱拜天地,是漢族婚姻習俗,起源約在北宋時期。流行于全國各地。在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后,復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長的儀式。這里將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對拜都統(tǒng)稱為拜堂。
拜堂時,新人走到天地桌前,上面擺放有裝滿糧食的斗,斗的四周寫上“金玉滿斗”四個大字,以紅紙封口,斗內四角放若干硬幣,以供拜完天地后看熱鬧的親朋好友掏出來求取吉利之意。斗中要插一柏枝,枝上綴有銅錢,這個柏枝便被稱作“搖錢樹”。斗旁放一桿秤、一面鏡、織布機杼(現在估計沒有了)、一燈或一蠟燭。新郎在右,新娘在左,并肩站在天地桌前,執(zhí)事人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男女只有在拜過天地之后,才能算作真正的夫妻。因此對拜堂的儀式非常重視。
其他的陳列擺設,暫且不講,且看著三拜,便把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深融其中。
一拜天地,首先便是中國人的天地人觀念。在這個隆重的日子里,我們第一個要跪拜的,是孕育我們的天地乾坤,萬物之始祖,我們虔誠地感謝天地造化之恩,敬畏生命因天之序,天地作證,恩愛永遠。
《莊子?達生》有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在西漢劉安的《淮南子?精神訓》中有道:“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門,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圣人法天順情,不拘于俗,不誘于人;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天靜以清,地定以寧;萬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p>
其次,男女的關系,就如這天地的關系,男為天,女為地,男為陽,女為陰。天能做的,地不能做,地能做的,天不能做。這個天地陰陽關系要和諧統(tǒng)一,天地和合。只有婚姻和諧,家庭才能和諧,民族的繁衍和社會的秩序才能和諧,由婚姻而化生的自然及人間的乾坤萬物才能和諧,天人合一。
二拜高堂。拜祖先以及男方父母尊長的儀式。高堂,古代社會對父母的一種代稱。在古代的家庭里,父母的居室一般被稱為堂屋,是處于一家正中的位置,而堂屋的地面和屋頂相對比其它房間要高一些,所以古代的子輩為尊重父母,在外人面前不直說父母而叫“高堂”。故用高堂指父母居處,或代稱父母。
新娘離家出嫁時,要拜別父母和宗廟。嫁入夫家后,要接受男方父母和歷代祖先的認可。
有萬世之德者,必有萬世子孫保之保之。正是祖宗福德的佑護,父母精心的養(yǎng)育付出,才成就兒女的幸福,在這幸福的時刻,感恩祖先,感恩父母。
中國人將奉親養(yǎng)老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中國人相信只有那些在家里無微不至地關愛、體貼自己的父母的人,才能夠在與其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做到誠實守信,感恩圖報。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和文化,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觀念。其中的精華部分對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傳統(tǒng)美德,而孝敬父母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同時,婚姻也宣示了綿延子嗣、傳續(xù)宗族、承上啟下、孝養(yǎng)雙親之責,意義任重而道遠。
夫妻對拜。夫妻互拜,相互感恩,夫妻平等,相敬如賓舉案齊眉。是婚姻讓彼此成為一家人,夫妻一條心,門前黃土變成金,從今以后,無論貧富,不論貴賤,互敬互愛,執(zhí)子之手,與子皆老。
有了婚姻,以后兩人便要一起生活了,夫妻對拜,也表示在以后兩個人的生活中,男女雙方要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互相感恩彼此在以后的日子里互相扶持,互相照顧,修身,齊家,讓這個小家庭成為大社會的一個細胞,和諧和睦共處。
在天、地、親、師、友的共同見證下,新人正式結為夫妻。而這三拜,就讓他們在婚禮上,就要學到盡到對彼此的責任,對宗族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到婚姻的神圣。因此,傳統(tǒng)意義上的婚禮絕不僅僅只是聚會、宴飲、取樂,它被認為不可輕慢與褻瀆,更是倫理和哲學的一場莊嚴的宣告。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禮義之邦。中國的傳統(tǒng)婚姻禮儀,不管是儀式的衣著,顏色,還是流程,都是中國幾千年來思想精華的具體而形象的展現,這種思想文化根植在華夏民族,炎黃子孫的心中。讓自己的婚禮回歸生命的本性吧?。ㄗ髡邌挝唬夯幢睅煼洞髮W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文化常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010重?。?/p>
[2] 李欣蕓.我的完美婚禮[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7.
[3] 董強.婚嫁卷-中國民俗文化叢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10.
關鍵詞: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教育;藝術設計學;學科建設
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是用來表現民俗文化、民俗生活的造型藝術,是民間藝術、民俗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從其使用對象的角度看,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是相對于宮廷工藝美術而言的;從工藝美術發(fā)展歷史看,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是相對于現代工藝美術而言的,它的創(chuàng)造者基本上是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人民。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益受到世人關注,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也逐漸得到學界的重視,逐漸進入了很多藝術院校的課堂,不僅豐富、完善了原有的美術教育體系,對藝術設計學科建設也具有重要意義。
一、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是藝術設計專業(yè)建設的重要方向之一
從文化創(chuàng)作的主體看,傳統(tǒng)文化通常涵蓋三個方面,即宮廷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間文化。其中,宮廷文化和文人文化一直作為所謂的“正統(tǒng)文化”被歷代官方重視,如,在古代藝術史、美術史上,我們常見到的就是這種現象。民間文化是社會普遍文化,孕育了宮廷文化、文人文化,而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正是社會廣大群眾在日常生產、生活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具有實用性的造型藝術,是廣大群眾物質創(chuàng)造活動的結果、智慧的結晶。但是,近年來,隨著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西方文化的逐步滲透,一些民間傳統(tǒng)的工藝美術正在迅速消失。而部分缺乏傳統(tǒng)民族民間藝術滋潤的年輕人,追逐時尚的潮流和物欲的滿足,對民族民間的傳統(tǒng)工藝美術缺乏認知和認同,甚至排斥傳統(tǒng),其心靈狀態(tài)和生存意義正在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鑒于此,很多有識之士提出要搶救、保護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民間文化,為民族的發(fā)展尋求文化根基。高校作為社會教育機構,在這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目前很多高校相繼開展了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相關課程,而這對于民間藝術的傳承是遠遠不夠的,高校還需要從專業(yè)建設方向上確立一個長遠的保護機制,通過民間藝術設計專業(yè)的培養(yǎng),為社會輸送專業(yè)的保護、傳承人才。設計藝術學雖然在近幾年取得了迅速的發(fā)展,但無論是就學科建設的時間看,還是就學科發(fā)展的成熟程度看,都屬于較為年輕的學科。所以,為早日成長為一門成熟的、具有鮮明特色和突出優(yōu)勢的學科,藝術設計學科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建設、加快改革發(fā)展。高校藝術設計學科建設是一項宏大的系統(tǒng)工程,包括教育觀念的更新、發(fā)展規(guī)劃的制訂、專業(yè)方向與課程結構的調整、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條件的改善、實踐環(huán)節(jié)的加強、教學質量的提升等一系列內容。而在調整專業(yè)方向上,從現有的資源和社會需要看,民間藝術設計可以成為藝術設計專業(yè)建設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們通常說設計為生活服務,而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正是民間的匠師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的適合社會生活的工藝品,所以,實際上,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也是設計藝術的組成部分。而且設計要想取得成功,就要關注民風、民俗和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只有以改善人們的生活為出發(fā)點、適合適用于民風民俗的設計作品,才能得到人們的青睞,也才會取得成功。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嘗試培養(yǎng)一部分學生從事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設計,在相關高等院校設立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設計的專業(yè)方向。這個方向的設立,不僅是藝術設計學科建設的重要突破,也適應了設計服務市場需要的目的,還可以為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傳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培育專業(yè)的人才。所以,對于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保護,民間藝術設計專業(yè)方向的建設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舉措,而對于設計藝術學科的專業(yè)建設,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設計專業(yè)應該是一個重要的發(fā)展方向,值得探索。
二、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是設計藝術學課程建設的重要資源
在設計藝術學專業(yè)課程建設方面,可以開設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課程,以補充和完善設計藝術教育課程,切實、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蘊含著豐厚的傳統(tǒng)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民間特色,品類極為豐富,包括傳統(tǒng)的陶瓷工藝、金屬工藝、家具工藝、雕塑雕刻工藝、剪紙工藝、年畫工藝、玩具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所用的材料也是多種多樣,具有環(huán)保、節(jié)能的價值,其造型與裝飾、色彩與材質、工藝技術、構造原理、設計與裝飾原理、文化寓意與哲學理念等方面對藝術設計發(fā)揮著重要的借鑒與啟迪作用。在當代的許多著名設計案例中可以看到,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是當代設計藝術的源泉,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在設計藝術教育中開設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課程對于設計藝術學學科建設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它是對設計教育藝術課程的有效補充和完善。首先,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為現代的設計專業(yè)教育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如,中國戲曲藝術中的臉譜文化與服飾文化的象征寓意,民間文化中的奇異造型所體現出的想象力,等等,這些都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內涵,可以為當代設計提供源頭活水。其次,這些民族民間的傳統(tǒng)工藝品為當代的設計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可資借鑒的經驗,如各民族的服飾、民間雕刻、民間玩具等設計案例,其設計思路、設計元素都可以為設計者所借鑒。但從目前的設計專業(yè)學生的作品看,很多直接運用西方的文化元素或者照搬西方的產品設計概念,可見西方現代設計藝術對他們的影響非常大,同時反映出部分年輕人對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缺乏認同和興趣,與民族文化形成了心理隔膜,陷入了知彼而不知己的畸形狀態(tài)。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在現代中國設計藝術教育中的缺失日益顯現出弊端。當然,西方的優(yōu)秀設計作品應該受到肯定,但我們更應該關注本土文化、學習西方設計的方法和文化資源,西方的每一項成功設計也是藝術家在吸取本土文化資源和外來文化資源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那么,對于置身于全球化的世界文化背景之中的我們,應該怎么做?一方面,要積極、大膽地汲取國外設計的方法和經驗,對其接納、消化、吸收,從而實現洋為中用;同時,必須認知、認同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充分認識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才不會舍本逐末。因此,在設計學科中開設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課程,設計專業(yè)教育才會更具鮮明的個性特征和民族特色,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多元化、民族化設計觀念的年輕設計師。也只有將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納入設計教育體系,挖掘和傳承民族民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才能提升當代設計產品的內涵。因此,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課程的開設,將會為建設更具有時代性、特色性、科學性、民族性的設計藝術學課程體系提供有效補充,是當代高校設計藝術教育的新趨向,這樣才能逐漸消弭民族文化缺失的斷層,建構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中國設計藝術教育體系。其二,它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內涵具有重要作用。據調查,在很多高等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培養(yǎng)方案中,培養(yǎng)出具有豐富文化內涵(有的說是人文精神)的創(chuàng)新型復合人才被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而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教育正是提高學生文化內涵的有效途徑。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教學通常包含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史、民間工藝美術作品欣賞和民間工藝美術設計創(chuàng)作等內容,涉及美學、民俗學、人類學、民族學等相關人文學科,這些學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體現出我國民間和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學生在學習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過程中,會接觸到大量的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作品,認真了解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深刻認識本民族在歷史和當代所創(chuàng)造的偉大藝術成就,了解民族文化常識,這樣,學生在學習藝術知識和提高技藝的同時,自然地豐富了文化內涵,這比任何空洞的說教都實在。
三、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可以為設計藝術學科科學研究提供重要支撐
在學科科研方面,可以開展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方面的研究,建立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研究基地,開創(chuàng)藝術設計學科科學研究工作新局面??茖W研究工作也是學科建設的重要支撐,可以通過開展民間工藝美術研究,將成果引入教學,為學科與課程建設奠定堅實的根基。近年來,很多高校對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開展了不同程度的科學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進而運用于教學,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如,吉林通化師范學院美術系的教師結合其所處地域的特點,分別開展了滿族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薩滿剪紙工藝、高句麗壁畫等科學研究項目,并將相關研究成果運用于設計、美術教學,使學生逐漸體悟到民族文化、本土文化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產生了民族自豪感,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創(chuàng)新構想,并設計出了具有民族意蘊的作品。河南鄭州輕工業(yè)學院藝術設計學院也相繼成立了民俗藝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并獲批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依托中心和基地的學術力量,分別開展了“以設計帶動河南傳統(tǒng)工藝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河南泥玩具對現代吉祥物設計的啟示研究”“河南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研究”“從設計藝術的角度看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保護途徑”等專項課題,并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河南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合作,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專項“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子課題《中國民間剪紙集成•河南卷》的調研、編撰工作。2015年,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又被遴選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研習培訓試點院校,并于2016年初至今,承擔了四期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的普及培訓工作,目前已進行了四期(木版年畫工藝、剪紙工藝、陶瓷工藝、民間泥塑工藝)的培訓。在培訓中,依托設計藝術學科,根據培訓主題,開設了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課程,把研究成果用于教學實踐,并引導設計專業(yè)學生參與,逐步加深學員、學生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區(qū)域文化的感悟、理解和熱愛,最終達到引導學員、學生繼承、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藝術,走民族化設計道路的目的。綜上所述,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至少可以在課程建設、專業(yè)方向、學科科研三個方面為設計藝術學學科建設提供重要的資源支持。所以,在設計藝術教育中開展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教育、建設民間藝術設計專業(yè)方向、加強對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科學研究,刻不容緩,勢在必行,這既是對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加以繼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有效途徑,又是對設計藝術學學科建設的補充、完善,也是時代文化、經濟建設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顏新元.民俗文化與現代設計——在高等美術學府、藝術研究院開設“民俗藝術研究與設計”專業(yè)的設想.美術研究,2005(4).
關鍵詞:民間藝術、推動、發(fā)展、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民間藝術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和審美的觀念,民間藝術形式表達了人民對日常生活的真實體驗和美好愿望,不僅具有強烈的形式感和程式化特點,還具有強烈的藝術感。利用民間藝術的形式通過包裝自身的造型、結構、圖形、色彩等形式體現,能更好的實現包裝的實用和美學價值,展現產品的民間文化特色,并且傳統(tǒng)民間藝術樣式繁多,伴隨著歷史遺留的風俗習慣仍在民間沿襲,它以甚為獨特的符號體系、含蓄的表達手法、多元的造型特色生動地傳遞著民間藝術的風味。它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作為一種文化素養(yǎng)早已悄無聲息地融化在民族文化之中并維系和推動著社會的發(fā)展。
(一)民間剪紙的發(fā)展現狀
民間剪紙藝術是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最具特色的形式之一,風格獨特,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由于中國人的傳統(tǒng)氣質是偏于內斂,在感情的傳達方式上以含蓄為美,而剪紙創(chuàng)作表現中民間藝人善于以比興、擬人等手法來表述自己的內在的情感,但其造型卻蘊含著深刻象征意義,它們往往采用思維互滲方式,創(chuàng)作出幻想性綜合形象,使其在展現自己獨具的風味時也體現了民間生活濃重的審美意趣和整體概括的裝飾美感。它是中華民族深遠傳統(tǒng)文化的民俗載體,是探求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豐富礦藏,也是深受民眾普遍喜愛和認知的藝術形式。
(二)民間年畫的發(fā)展現狀
伴隨著歷史的長河,民間年畫也在以其獨特的傳承方式不斷吸取時代氣息發(fā)展至今,它畫面布局豐富飽滿,內容完整,富有極強的裝飾性。根據內容需要造型適度夸張,整體形象和諧統(tǒng)一,更好地突出畫面的主題,并且色彩明快濃艷,高純度是年畫突出的特征,體現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年畫色彩濃重、對比強烈,而且民間年畫中皆有黑白線描輪廓加之留白處理局部渲染,使得畫面在對比與調和中形成和諧統(tǒng)一的效果,總體展現喜慶、歡快、鮮明、熱烈的調子。
(三)刺繡藝術的發(fā)展現狀
我國對于民間刺繡的理解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它伴隨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一起傳承。最早的刺繡記載“予欲觀古人之像,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繪;宗彝、藻、火、粉米。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衣?!彼鳛橐环N視覺藝術,是以物質材料通過某種技藝表達人們的觀念和感覺,它與民間的觀念、民間信仰和民族的意識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最重要的是,其中蘊含著從古至今的民俗文化,記錄著人們的思想意識、情感特征、審美感悟和文化的演變,同時也折射出綿延千年的中華文化。
當今世界,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中國與世界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于此同時西方的經濟大國也不斷的向我國進行技術和資本的輸入,西方的觀念、文化和生活方式隨之涌入。面對這種形態(tài),設計師們必須在汲取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抓住中國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掌握技能運用到設計中以此來展現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使之源遠流長不斷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關鍵詞:民俗 視覺表現 審美價值
民間美術在藝術造型上可以為視覺藝術提供許多的啟發(fā)和靈感,其中的構成元素、包含造型及色彩等,讓視覺藝術設計更加富有內涵和感染力,對現代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對民間美術的構成元素在現代視覺藝術設計中的應用進行了一些分析,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使我們對現代視覺藝術設計有一個新的認識。
一、民間美術概述
中國民間美術是美術分類的一種特殊范疇,尤其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是一種主要由身處社會底層的普通勞動人民從實際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來,從祖輩傳承和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發(fā)展起來的美術形式。民間美術是民俗文化的視覺形象載體,民俗本身是一種長時間傳承的文化現象,它的產生來源于生活,有物質使用和精神使用。既然是來源于人們的生活,是大家共同智慧的產物,所以說民風民俗是民間美術生存與發(fā)展不可缺少和無法替代的東西,它是民俗文化和社會習俗的視覺形象載體,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民間美術與物質民俗(體現在日常生活、穿衣吃飯等上)、民間美術與社會民俗(包括節(jié)日風俗等)、民間美術與精神民俗(宗教、信仰、巫術等)。
二、民間美術的色彩在視覺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民間美術中任何一種色彩都代表著一種涵義,并且對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習慣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如我們都知道春節(jié)的春聯(lián),制作春聯(lián)所用的紙是紅色的,而紅色蘊意著吉祥和喜慶。民間美術中對于色彩的應用非常偏愛暖色調,在中國人民歷史傳承和生活中通過漫長的積累,對色彩統(tǒng)一產生了一致共鳴,成為大家普遍的贊同。人類識別色彩最開始是從單色開始,而在單色之中首先是黑色與白色。單色給大家以強烈的情緒暗示。民間美術從單色崇拜到五色彰施的過程,同古人把陰陽五行說與顏色相結合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我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五種顏色指的是黑、白、黃、赤、青,這五種色彩與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五行學說有著一一對應的關系。例如,服裝設計中的復古系列服飾,在現代藝術設計的基礎上混搭了民間色彩,從而打造出更有中國文化色彩的服裝作品,對于現代藝術文化的傳播和推廣有著更深遠的意義。而廣告設計內融入更多民間美術色彩,也會讓廣告設計具有更加鮮明的傳統(tǒng)特色,而搭配某民族崇拜的色彩則能夠彰顯地域性民族文化特色。
三、民間美術的藝術造型在視覺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民間美術造型分為實用性造型、完美性造型、象征性造型、概括性造型、隨意性造型、抽象性造型、程式性造型。其概述來源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民間美術師的造型意識深受中華民族文化背景、歷代哲學思想、中華傳統(tǒng)審美標準、經濟發(fā)展水平等影響。其造型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并反映了人們的美好愿望,直接取材于日常生活。例如,代表堅貞友誼的竹、菊和梅,寓意早生貴子的棗、桂圓和蓮子。民間美術師對造型意識感悟最深的就是反映事物的真實性,如人物、動物、山川、平原、河流、花草、樹木。而這一點與現代藝術設計中“以人為本、回歸自然”的宗旨不謀而合,也正是民間美術應用到現代設計藝術中的完美結合點,從而更加推動現代視覺藝術設計的長遠發(fā)展。民間美術的造型意蘊主要也來自于它的抽象性,民間美術設計家利用抽象的點、線、面成功的不加虛飾的塑造,表現出了自然的本來面貌。例如,透過動物的肚皮可以看到腹內之子,這種造型在民間美術作品中數不勝數。民間美術中的造型意識是不拘于生活的,為了表達和諧與統(tǒng)一的美學境界,在造型意識上有時可以異想天開,不以再現客觀現實為目的,完全注重于主觀想象,使得民間美術的造型既樸實無華又鮮活生動。
在民間美術的畫面思維上,穿越時間和空間的現象也是很多的,民間美術造型中的屋內屋外、水中山中、天上地下的景象在同一畫面中出現,不但不顯得尷尬,而且顯得合情合理、和諧統(tǒng)一。不僅如此,還結合了西方的透視與構圖理念。中國民間美術極其富有想象力,其造型的審美價值對現代視覺設計、現實生活以及其他藝術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補充它們的想象力,為它們的創(chuàng)作提供素材,進一步弘揚中國傳統(tǒng)民間文化。在現實社會中,中國提出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政策也為民間美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深厚的保障,為其發(fā)展提供了很好的條件,為展示民間美術審美價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四、結語
【關鍵詞】酒德;酒禮;飲酒習俗
中國和希臘幾乎同時產生了酒這種飲品。自從酒出現以后,在歷史發(fā)展中已不僅僅是作為一種飲品,它有了精神文明價值。人類的飲酒也并不是簡單的飲酒,而是奇托了飲酒者的精神與價值。中國的酒文化和西方的酒文化存在的不同點和相似點。
一、中西方酒的起源和原料
(一)起源
中國酒文化的起源大致有猿猴造酒說、儀狄造酒說、杜康造酒說和上天造酒說。西方酒文化的起源有個傳說:有一位古波斯國王把葡萄藏在密封的瓶中,不經意發(fā)酵成了葡萄酒。
(二)原料
中國的造酒原料主要是豆類、稻類等,決定著中國酒的種類。雖然歷史最長的當屬黃酒,但最能代表中國酒的是白酒。西方的造酒原料一般是大麥,后來,他們才知道葡萄可以釀酒。西方的酒種主要指的是以葡萄為原料釀造的香檳、白蘭地等酒。
二、中西方的酒德和酒禮
酒有利有弊,既能讓人如醉如癡,使人性至善至美,又能讓人禍害連連,荒無度,盡露人性之惡相。酒的別名 “歡伯”、 “禍泉”源于此因。
(一)酒德
中國傳統(tǒng)的飲酒文化根基是酒德和酒禮。酒德兩字,最早見于《尚書》和《詩經》,書中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紂王那樣,“荒湛于酒”。儒家并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養(yǎng)老奉賓,都是德行。飲酒講究“酒道”、“酒德”和“酒品”。酒德指酒后的行為,酒品指飲酒的旨趣和品德。
西方人同樣討厭沒有酒德之人。Drinking manner 指“酒德”。
(二)中西方酒禮
飲酒作為一種食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jié)。在一些場合下不遵守,又因為飲酒過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亂。
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yǎng)之德;然后嘗嘗酒味,并加以贊揚令主人高興;最后仰杯而盡。
中國酒禮中的勸酒。勸人飲酒有如下幾種方式:”文敬”、”武敬”、”罰敬”。文敬,是傳統(tǒng)酒德的一種體現,也即有禮有節(jié)地勸客人飲酒。回敬,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互敬,這是客人與客人之間的”敬酒”。罰敬,最為常見的是對酒席遲到者的”罰酒三杯”。
西方人敬酒一般選擇在主菜吃完、甜菜未上之間。敬酒時將杯子高舉齊眼,并注視對方,且最少要喝一口酒,以示敬意,但不一定喝光,也從不勸酒。英語toast或drink就是提議祝酒,或是為某人干杯的意思。此外,只有在特定場合在某人致辭之后,大家交相舉杯,祝福某人,為某人某事慶賀。
三、中西方的酒文化精神
(一)中國原始宗教、祭祀、喪葬等禮儀與酒結合形成了中國的酒文化
原始宗教起源于巫術。在中國古代,巫師進行各種活動,都要用酒。酒作為藥,是巫醫(yī)的常備藥之一。祭祀活動中,酒作為美好的東西獻給神靈和祖先。中國人即用酒祭祀祖先,也在喪葬時用酒舉行一些儀式。
(二)在西方,酒文化和希臘、羅馬神話不可避免地相互影響、相互交融
為此,德國哲學家尼采提出了酒神精神,認為希臘人的酒神宴樂含有一種救世節(jié)和神話日的意義,這種獨特的酒神音樂有別于一般的音樂。
四、中西方的飲酒習俗
(一)中國的飲酒習俗
在一些重要的節(jié)日,舉行家宴時,都要為死去的祖先留著上席,一家之主這時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讓祖先先飲過酒或進過食后,一家人才能開始飲酒進食。在祖先的靈象前,還要插上蠟燭,放一杯酒,若干碟菜。
重大節(jié)日的飲酒習俗。選一些日子讓人們歡聚暢飲,于是便有了節(jié)日。(1)春節(jié)飲用屠蘇酒、椒花酒。(2)燈節(jié),人們都向天宮祈福祭禮后,歡飲達旦。(3)中和節(jié)飲中和酒、宜春酒。(4)清明節(jié),飲酒不受限制。(5)端午節(jié)飲菖蒲酒。(6)中秋節(jié),人們賞月飲酒。(7)重陽節(jié),有登高飲酒的習俗。 (8)除夕,年三十,人們喝“年酒”別歲、守歲。
婚姻飲酒習俗。(1)南方的”女兒酒”在女兒出嫁之時才取出供賓客飲用。(2)”會親酒”,訂婚儀式時,喝”會親酒”。(3)”回門酒”,結婚的第二天,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稱”回門酒”。(4)”交杯酒”:這是我國婚禮程序中的一個傳統(tǒng)儀節(jié),在古代又稱為”合巹”,合巹又引申為結婚的意思。
其它飲酒習俗。(1)”滿月酒”或”百日酒”。(2)”寄名酒”:舊時孩子出生后,如請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難,就要送他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回到家中,就要大辦酒席,祭祀神祖。(3)”壽酒”:中國人有給老人祝壽的習俗,邀請親朋好友參加酒宴。(4)”上梁酒”,在中國農村,在上梁這天,要辦上梁酒,有的地方還流行用酒澆梁的習俗。(5)”開業(yè)酒”,這是店鋪作坊置辦的喜慶酒。(6)”壯行酒”,有朋友遠行,為其舉辦酒宴。
(二)西方人的飲酒習俗
歐洲的有些國家和地區(qū),每年12月末都要舉行一次新酒節(jié)以慶祝豐收,即酒神節(jié)(Dionysia 或Bacchanalia)。人們結隊游蕩,載歌載舞,縱情狂歡,完全墜入忘我之境,人的本性在這里得到最大的釋放。酒神節(jié)變成了狂歡節(jié),從古羅馬、古巴比倫到當今世界各地幾乎都存在。
六、中西方酒文化的相似點
(一)文學作品和酒
無論中西方,人們面對生活的忙碌和無奈、感嘆生命的短暫和無常,只有在對酒高歌時、酒酣耳熱后,沉重的心靈才得以片刻的慰藉,脆弱的人性才得以暫時的解脫。這種相近的人生觀,反映在漢英兩種不同的語言里。如李白的“舉杯銷愁愁更愁”,杜甫的詩句“濁醪誰造汝? 一酌散千愁?!?/p>
希臘人只有在那種拋棄一切束縛、回歸原始的狀態(tài)下,痛極生樂,樂極生悲,美才得以展現,音樂才得以產生,藝術才得以創(chuàng)造。如drink one’s sorrows / troubles,drown one’s troubles away,drink down sorrow. 可見,酒和藝術的千絲萬縷聯(lián)系,在中西方酒文化中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二)神話、傳說和酒
中國神話傳說中就沒有酒神這一說,卻有關于酒的發(fā)明人一說,最早提到的釀酒人為儀狄和杜康。漢語中的“酒仙”也不是指酒神,而是古時對酷好飲酒的人的美稱。
西方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us),在羅馬神話中稱巴克斯(Bacchus)。而Bacchus has drowned more than Neptune的意思是“酒神淹死的比海神多”,也就不難理解美酒所造成的禍害。
(三)中西方的酒吧
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喜歡泡酒吧。
歐美的酒吧文化既是酒神文化的一種典型表現,又是它的延伸:酒吧給人們提供了一種顛覆現存文化秩序的原初動力。到了歐美(尤其是英國) 不能不去酒吧,那是朋友之間休閑聊天或聚會的好場所。
東西方酒文化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了解不同民族的酒文化,有助于了解各國各民族的心理和價值觀,方便國際交往。
參考文獻
[1] 王寶琳.尚書現代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 周振甫.詩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
[3] 酒禮.百度百科,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