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課外閱讀的概念界定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2A-
0004-02
對于閱讀的好處,人們可以一口氣說出很多:閱讀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閱讀可以獲取廣博的知識,閱讀可以提高人的學習能力,閱讀可以改變人的氣質,閱讀可以改變人的命運,閱讀可以影響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每年的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
據統計,現今中國人的年人均閱讀量不夠5本書,國人匱乏的閱讀量向我們敲響警鐘――增加國人閱讀量刻不容緩。為什么中國人不喜歡讀書?筆者認為,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當代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閱讀文化。學校是建構閱讀文化的重要陣地之一。怎樣建立學校的閱讀文化呢?文化結構由內到外分為精神層面、制度層面、行為層面和物質層面。筆者將從這四個層面談談相關思考與做法。
一、確立閱讀理念
在實踐過程中,學校教研組撰寫了《閱讀宣言》,界定了有關閱讀的概念,確立了閱讀的價值和力量,闡述了新的閱讀主張,澄清了各種錯誤或模糊的閱讀觀念,提出了閱讀文化構建的思路和途徑。如:“我們相信,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溢的城市必定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我們相信,閱讀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的最重要途徑”;“我們提倡自主自由的閱讀”;“我們提倡日積月累式的閱讀”;“只要我們喜歡閱讀,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我們讀書的身影”;等等。《閱讀宣言》作為學校閱讀文化構建總的指導思想和行動綱領,像一盞明燈指引學校閱讀活動的深入開展。
為了使新的閱讀理念深入人心,學校購買了《閱讀的力量》《朗讀手冊》《讓孩子踏上閱讀快車道》《晨讀十分鐘》等有關閱讀研究的中外名著供本校教師學習,促進教師樹立新的閱讀觀念,掌握有效的閱讀推廣策略;學校還收集、整理了著名教育家、閱讀研究專家關于閱讀的名言,并對名言進行解讀和點評。學校教研組每周對教師進行一次問題培訓,解答本校教師在閱讀文化構建過程中碰到的各種實際困難和困惑。同時,學校開展了《我的閱讀故事》撰寫活動,師生交流在閱讀中發生的小故事,以故事為載體闡述新的閱讀理念。此外,學校還組織了以“在閱讀中成長”為主題的全校性演講比賽,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提高師生對閱讀的認識,激發大家對閱讀的興趣。
確立閱讀理念是一場“攻堅戰”,學校將閱讀理論結合本校實際,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確立學校良好的閱讀理念。
二、制定閱讀制度
閱讀理念畢竟是虛的東西,學校必須化“虛”為“實”,將理念變成一系列規章制度和一整套可操作的規范細則,才能更好地指導閱讀行為。閱讀活動的制度,教研組主要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來制定。
(一)建立閱讀管理機構。學校成立了閱讀指導委員會和班級閱讀指導小組,作為學校閱讀管理機構,負責學校閱讀活動的規劃、組織和日常管理工作,制定了相應的《學校閱讀指導委員會工作職責》和《班級閱讀指導小組工作職責》。
(二)制定閱讀活動制度。制度是活動得以持續進行的保障,為此,學校制定了一系列的閱讀活動。一是學校出臺了《閱讀挑戰行動計劃》,鼓勵海量閱讀,進行閱讀量的自我挑戰,要求每個學生每天至少閱讀課外書30分鐘,每人每月爭取閱讀5本課外書,并填寫“五彩閱讀記錄卡”。二是出臺了《自主閱讀課的管理規定》,每周全校統一安排一節課作為自主閱讀課,在課堂上讓學生讀自己喜歡的課外書,前15分鐘是聽讀,后20分鐘是持續默讀。三是出臺了《課外閱讀作業布置的規定》,要求學生每天的家庭課外閱讀不少于30分鐘,并填寫“課外閱讀作業記錄卡”。同時要求教師不布置或少布置家庭書面作業,騰出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
(三)制定閱讀評價制度。好的評價制定是促進閱讀文化形成的“催化劑”,為此,學校出臺了《閱讀活動優秀評選辦法》,定期評選“閱讀之星”“閱讀之王”優秀閱讀評級和優秀閱讀指導老師,規定只要學生當月閱讀5本以上課外書,即被評為“閱讀之星”,連續5個月被評為“閱讀之星”的,即被評為“閱讀之王”。同時還出臺了《班級閱讀文化評分細則》,依托班級閱讀文化來打造學校閱讀文化。
三、打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通過閱讀文化的布置,打造良好的閱讀環境,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為學生的閱讀提供合適的外部閱讀環境。
首先是物理環境的布置。我們把學校標志性文化屏風墻設計成一本書的造型;在校園內顯眼位置張貼了《學校閱讀宣言》和《學校閱讀挑戰行動計劃》;在教學樓的柱子上張掛了二十幾幅閱讀名人名言掛匾;制作“閱讀是最美的風景”為主題的精美圖片展覽;每月定期舉行“閱讀之星”閱讀成果展出。此外,充實學校的圖書室,配備班級圖書柜,完善圖書借閱制度,在黑板下方張貼每個班級的學生閱讀成果記錄表。在學校自主閱讀課上,由學校廣播統一發出指令,播放甜美安靜的閱讀背景音樂。
其次是人文環境的營造。學校內的閱讀人文環境的營造,主要是成立讀書興趣小組,舉行讀書交流會,舉行讀書演講比賽等。對于家庭里的閱讀人文環境的營造,學校注意與家長聯系溝通,印發了《致家長的一封信》,要求家長每天在家里督促和指導孩子閱讀課外書,保證孩子有充裕的課外閱讀時間和安靜的環境;家長在核實孩子閱讀情況后在“學生家庭閱讀作業記錄卡”上簽名;盡可能多地給孩子購買課外書;與孩子約定,根據學生完成讀書量的情況給予不同形式的獎勵;孩子生日時,提倡送課外書給孩子作為生日禮物;在家里與孩子一起比賽閱讀,或者讀書給孩子聽;經常帶孩子逛書店,或與孩子討論、交流讀書的心得、體會及收獲等。
四、落實閱讀行為
在構建學校閱讀文化中,最終要落實到閱讀行為上來,最后的落腳點是學生的“讀”。閱讀文化中,無論是閱讀理念的建立,還是閱讀制度的制定;無論是閱讀環境的布置,還是閱讀氛圍的營造,都是為了閱讀行為的開展。也就是說,在文化層次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都是為行為文化創造條件。沒有“讀”的行為,絕對不能宣稱已經建立了閱讀文化。
關鍵詞:高中語文 學生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0-0060-01
怎樣較好地使用好教本與讀本,使教讀兩本有機結合起來,進而落實教師指導呢?對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簡要分析:
1 跨文本強化考試需要
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原理, “需要”往往就是動力。有目的地持續地滿足“需要”能夠收到強化激勵的實效。因為考試要考“讀本”,學生又有“得分”的需求,這樣便可以生成“利益驅動”效應。為此,執教者首先應當界定一個概念,考試不是考教本,考試考的是教材。所謂“教材”,指的是國家明文規定必修的教本與讀本,當然也包括《大綱》所列的課外閱讀篇目。特別是“讀本”應當給予高度重視,因為“教材不過是一個例子”(葉圣陶語),猶如理科的例題。概念明確了,導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這條筋,運作起來也就比較順暢。誠然,抓好落實,少不了各種措施的及時“跟進”。譬如,做每周讀本札記,課堂配合使用讀本中的同類文章,課堂選用讀本文章的語基及閱讀分析進行小測等等。
2 跨文本比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冊的第一個文言單元塑造的是一組古代說士形象:有勇赴國難的燭之武、隱忍有遠見的文仲,有善于諷諫的鄒忌、委婉機智的觸龍。教師在完成教本作品內部的這種形象比較分析之后,可以及時將閱讀比較的觸角伸到讀本里去,如要求讀《晏子故事兩則》,尋找晏子的性格特點,從“使楚”看晏子幽默機智的外交辭令;可以教讀本上的《召公諫厲王止謗》,讓學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遠見和直言不諱的勇氣。還可要求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如《荊軻刺秦王》,分析荊軻與讀本中幾位說士性格的不同;荊軻主要不是依靠機智,而是依靠那種不畏、不怕犧牲的精神去維護國家的利益、去實現一種人生的追求。這種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較,可以擴大學生的文學視野,積累寫作的材料。
3 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之后,不少學生認為像燭之武這種人在先秦很多,不足為奇,他們倒很欣賞那個隱忍不亂、及時撤兵的晉文公。可利用教本課下注釋:“即晉文公曾在外流亡19
年……”一句,向讀本延伸,晉文公曾經是個無賴貴公子,他后來是怎樣成為胸有全局、臨危不亂的君王的,可以讓學生從讀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過閱讀,學生認識到,沒有遭受衛、曹、鄭的無禮甚至侮辱性冷遇,沒有19年遍嘗顛沛流離之苦,就沒有《燭》一文中那位從容鎮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這就叫“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樣一來,不但擴展了對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學生的人生觀。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讀本里探究這個形象的原因,從人物的“心路歷程”上補充對形象認識的厚度,從而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
4 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維
孔子是經師也是人師。學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誘”的一面,學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之后,要求學生以《我心中的孔子》為題練筆,不少學生談到孔子耐心地引導四位學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斷地否定學生的選擇,并且客觀地評價他們不同的志趣,但是,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說,孔子還有哪些性格層面的東西值得關注呢?這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還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這就把話題自然延伸到讀本里去了。在讀本《季氏將伐顓臾》里,我們看到了孔子“金剛怒目”的一面――他“當仁不讓”,在“主義”和信仰面前決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5 跨文本把握傾向基調
一、“兩本”的結合能強化考試的需要
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原理,“需要”往往就是動力。有目的地持續地滿足“需要”能夠收到強化激勵的實效。因為考試要考“讀本”,學生又有“得分”的需求,這樣便可以生成利益驅動效應。為此,執教者首先應當界定一個概念,考試不是考教本,考試考的是教材。所謂“教材”,指的是國家明文規定必修的教本與讀本,當然也包括《大綱》所列的課外閱讀篇目。特別是“讀本”應當給予高度重視,因為“教材不過是一個例子”(葉圣陶語),猶如理科的例題。概念明確了,導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這條筋,運作起來也就比較順暢。誠然,抓好落實,少不了各種措施的及時“跟進”。譬如,做每周讀本札記,課堂配合使用讀本中的同類文章,課堂選用讀本文章的語基及閱讀分析進行小測等等。
二、“兩本”的結合能比較人物的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冊的第一個文言單元塑造的是一組古代說士形象:有勇赴國難的燭之武、隱忍有遠見的文仲,有善于諷諫的鄒忌、委婉機智的觸龍。教師在完成教本作品內部的這種形象比較分析之后,可以及時將閱讀比較的觸角伸到讀本里去,如要求讀《晏子故事兩則》,尋找晏子的性格特點,從“使楚”看晏子幽默機智的外交辭令;可以教讀本上的《召公諫厲王止謗》,讓學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遠見和直言不諱的勇氣。還可要求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如《荊軻刺秦王》,分析荊軻與讀本中幾位說士性格的不同;荊軻主要不是依靠機智,而是依靠那種不畏、不怕犧牲的精神去維護國家的利益、去實現一種人生的追求。這種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較,可以擴大學生的文學視野,積累寫作的材料。
三、兩本的結合能探究人物的成因
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之后,不少學生認為像燭之武這種人在先秦很多,不足為奇,他們倒很欣賞那個隱忍不亂、及時撤兵的晉文公。可利用教本課下注釋:“即晉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讀本延伸,晉文公曾經是個無賴貴公子,他后來是怎樣成為胸有全局、臨危不亂的君王的,可以讓學生從讀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過閱讀,學生認識到,沒有遭受衛、曹、鄭的無禮甚至侮辱性冷遇,沒有19年遍嘗顛沛流離之苦,就沒有《燭》一文中那位從容鎮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這就叫“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四、“兩本”結合能感知人性多維
孔子是經師也是人師。學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誘的一面,學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之后,要求學生以《我心中的孔子》為題練筆,不少學生談到孔子耐心地引導四位學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斷地否定學生的選擇,并且客觀地評價他們不同的志趣,但是,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說,孔子還有哪些性格層面的東西值得關注呢?這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還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這就把話題自然延伸到讀本里去了。在讀本《季氏將伐顓臾》里,我們看到了孔子金剛怒目的一面——他當仁不讓,在“主義”和信仰面前決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兩本”結合能把握傾向基調
概括文章重點很重要的一點,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傾向和基調。通過教本和讀本同類作品的對照閱讀,可以磨礪辨析和把握要點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對都市文化的解讀,也涉及對傳統文明的評價,可以和讀本中賈平凹的《西安這座城》、王安憶的《上海的弄堂》對照閱讀。三人都面對傳統都市文化,但是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表達感情:汪曾祺是在懷舊的無奈中惆悵低徊,從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點;賈平凹面對“廢都”古城墻,卻昂揚出一種有中國文化魂魄的大氣和自豪;王安憶則是從多個角度刻畫了托起上海這座城市軀體的無數個弄堂,呈現了上海的歷史滄桑。把閱讀的視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確定要點,可以比較好地開發出讀本的價值來。
六、“兩本”結合能拓延文章主旨
2009年第4期(No.4,2009)圖書館界(Library World)周云云,葛明貴,陳亞峰:青少年閱讀習慣研究 [摘要]閱讀對青少年的學習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研究青少年閱讀習慣,有助于提高他們閱讀的積極 性和閱讀效率,促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本文主要是從課內閱讀習慣和課外閱讀習 慣兩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關鍵詞]青少年;閱讀;閱讀習慣
閱讀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關注閱讀習慣,有助于圖書館的發展。本文從心 理學的角度來探討青少年的閱讀習慣,為提高青少年的閱讀效 率提出一些建議,同時也為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閱讀習慣的界定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不同的研究所處的角度、所涉及的方面都有很大差 別。有的學 者把閱讀習慣看成閱讀內容,有的學者把閱讀習慣看成閱讀方法,有的又從閱讀時間上來研 究閱讀習慣等等。這些研究大多把閱讀習慣局限于課外閱讀,對于課內閱讀習慣的涉 及較少。本文將把閱讀劃分成兩大部分: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對于閱讀習慣的研究也 基于這兩大部分,即課內閱讀習 慣和課外閱讀習慣。
1 青少年課內閱讀習慣研究
有關資料顯示,由于課內閱讀一般都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生的自主性、個體間的差異 較小,因此青少年課內閱讀習慣的研究比較單一,大多都是集中在各門學科之內,沒能突 破學科間的局限。如尚雙鳳[1]指出英語閱讀要養成計時閱讀和默讀的習慣;洪福 來[2]指出物理閱讀要加強動手的能力,多做些實驗。
不同的學科之間由于其內容、性質差異較大,在閱讀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李國純[ 3]指出語 文閱讀和數學閱讀存在著差異,語文閱讀側重于欣賞性,而數學閱讀則側重于應用性。有關 各門學科閱讀習慣的研究較多,但相對獨立,沒有綜合起來進行比較研究。
2 青少年課外閱讀習慣的研究
青少年課外閱讀習慣是學者們研究的熱點,主要方向包括:閱讀內容、閱讀方法和方式、閱 讀時間以及閱讀環境。
2.1閱讀內容
綜觀所有的調查可 以發現,在閱讀內容上,青少年還是以經典閱讀為主。陳碧卿[4]的調查顯示,初 中 生側重于閱讀童話和民間文學,而高中生則側重于閱讀知識性強且有欣賞價值的優秀作品。 張穎,張媛[5]調查結果顯示,以文字為傳播介質的媒體中,雜志是大學生的首選 ,其 次是報紙,第三位才是圖書;當代大學生對時尚生活類書籍格外關注;在文學類書籍 的閱讀中,經典名著的閱讀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隨著網絡的興起,傳統閱讀受到了沖擊。宋飛,王卓銘[6]指出互聯網的誕生 使 閱讀內容多元化,受政府的控制變小,從而出現了相應的問題。王素芳[7]對中 學 生和大學生的閱讀狀況進行了調查,指出中學生的閱讀內容依次為:新聞、校園文學、中外 文學名著、幽默小品、武俠小說。大學生的閱讀內容:研究資料、BBS論壇和聊天、郵件、 校友錄、網絡原創文學、暢銷書、幽默小品等。李筱悠[8]指出了報紙的閱讀內容 : 最主要是新聞,對非新聞類的閱讀也有所增長。王余光,汪琴[9]指出閱讀文本越 來越通俗化,對圖畫的閱讀不斷增加。
從以上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在閱讀內容方面,雖然傳統閱讀受到了網絡的沖擊,但是在青 少年的閱讀中,經典名著仍然是他們閱讀的重點。同時相應的一些流行閱讀也在不斷地興起 ,如漫畫、生活娛樂等,流行閱讀與經典閱讀的較量也因此展開了。
2.2青少年的閱讀方法和方式
對閱讀方法的研究是青少年閱讀習慣最重要的研究之一,閱 讀方法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青少年閱讀的效果。對于閱讀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蔣蓉[10]指出中小學生的閱讀方法比較單一,不能根據閱讀的需要選用相應的 方 法,小學生較多地采用精讀的方法,初中生綜合應用的能力略高于小學生。楊秀文[11 ]發現,中學生在閱讀時,做筆記的學生較少,不做筆記的學生占很大一部分,甚至 有的學生在閱讀時聊天和聽音樂,她認為這是不好的習慣,值得去關注。
在閱讀方式上,傳統的閱讀主要以紙質閱讀為主,但是網絡的出現,使青少年的閱讀方式發 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于網絡閱讀的快捷與方便,網絡閱讀逐漸成為一種閱讀潮流。于紅梅[12]的調查發現,大學生的閱讀方式正在流行著“淺閱讀”。沈麗紅[13]指 出文本閱讀正在迅速退化,而超文本的閱讀卻在迅速的流行。趙燕[14]也指出, 傳統的平面閱讀正在被新型的網絡閱讀所替代,并指出了影響人們選擇閱讀方式的因素。
從以上的文獻可以看出,青少年的閱讀方法比較單一,隨著網絡的發展,閱讀方式也發生了 變化,這對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有一定挑戰。
2.3青少年的閱讀時間
當代青少年在閱讀上所花費的時間到底有多少?在哪些時間安排閱讀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 多長時間的閱讀才是合理的?這些都是我們對青少年閱讀研究所要解 決的問題。
PaulT.Wilson[15]闡述了閱讀時間和閱讀成績的關系。他指出閱讀時間越長,則 閱 讀分數就越高。同時,他還指出,雜志和報紙的閱讀與閱讀速度有關,漫畫的閱讀和閱讀詞 匯有關。AlanKennedyandBarbaraPidcock[16]研究了眼動和閱讀時間的關系。 楊秀文[11]的調查發現,以一周計算,閱讀時間超過3個小時的學生占一半,還有 一 半 的學生閱讀時間是3個小時以下和沒有閱讀,說明初中生的閱讀時間還相對較少,有待增加 。詹錦榮[17]指出青少年的閱讀量明顯不足,青少年在閱讀上所花時間明顯少于 在 網絡、電視和音像制品上的。鄧利萍[18]調查顯示,中學生在晚上閱讀最為頻繁, 其次是節假日。
從上面可以看出,前人對閱讀時間的研究所涉及的方面相對較少,而且沒有具體涉及時間的 安排,我們可以把重點放在哪些時間段是閱讀的最佳時間,閱讀的時間長短,什么時間安排 什么樣的閱讀上,從這些具體的情況入手,給青少年的閱讀提供參考,提高閱讀效果。
2.4青少年的閱讀環境
閱讀環境也可以影響閱讀效果。張傳偉[19]建議改善少兒圖 書館的閱讀環境,并指出少兒圖書館的環境設計應以服務對象、館藏狀況、服務方式、管理 模式和機構設置等因素為出發點。在平面布局上,可劃分出“靜區”和“動區”。風格上使 用適合少兒的色彩、形狀等,同時講究綠化。張雙蓮[20]指出閱讀環境是激發讀者 的 一個重要因素。他從裝備環境、色彩環境、照明環境、聲控環境、文獻環境和感覺環境六個 方面闡述了閱讀環境。林斌皇,姜勤[21]指出書香環境資源在圖書館中處于重要 的 地位,它是圖書館成功的法寶。李娜[22]建議圖書館要發揮宣傳陣地的作用,要 積極 推薦優秀圖書,改善青少年閱讀的圖書環境。董宇昭[23]強調了綠色植物對閱讀環 境 的影響,圖書館應根據實際情況來營造一定的綠色環境。溫聯歡[24]認為圖書館 環 境應該從這幾個方面入手:營造貼近自然的“綠色”閱讀環境、營造濃郁的人文氣息、保持 館內清新的空氣、保持寧靜的閱讀環境。
從以上的文獻可以看出,閱讀環境已經得到重視,許多圖書館都在想盡辦法來為讀者營造一 個良好的閱讀環境。雖然手段不太一樣,可都是為了一個目的——促進閱讀。
3 對青少年閱讀習慣研究的缺陷和盲區
對于課內閱讀習慣的研究局限于各門學科之內,只指出了各門學科間的閱讀習慣存在著差異 ,但是這些差異能否推廣到文科和理科之間,則沒有太多涉及。
在閱讀內容上,中學生和大學生存在明顯不同。初中生主要以名著和民間文學的閱讀為 主,高中生側重于知識性閱讀,大學生則以專業知識的閱讀為主。是不是這些流行的閱讀只 適合該年齡段的學生呢?哪些是不同年齡段該有的閱讀呢?哪些是不該有的呢?我們應 該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段來安排不同的閱讀內容。
在閱讀方法和方式上,現有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方式,可以確定特定的學生所適合 的閱讀方法和方式,以及在不同的年齡段有沒有特別的閱讀方法和方式。同時,學生在使用 方法上比較單一,應該鼓勵學生嘗試多種閱讀方式和方法。
從閱讀時間上看,現有的研究比較少,內容也較單一,這就可能成為今后研究青少年閱讀的 一個重點,如:是不是不同的閱讀時間會收到不同的閱讀效果;有沒有一個適合所有人的閱 讀時間;多久的閱讀時間才是合理的;不同的年齡段在閱讀時間上是不是存在著差異,如果 有,到底有哪些差異;等等。
從閱讀環境上看,現有的研究已經較為成熟了。如果要尋求突破口,可以從中學和大學 兩個不同階段的環境來進行,比較兩者在閱讀環境的設置上有什么區別,怎么樣設置才是最 好的。
[參考文獻]
[1]尚雙鳳.如何幫助高職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J].商情(教育經濟研究),2008(3) :71.
[2]洪福來.談物理學習良好習慣的培養[J].現代技能開發,2003(2):39.
[3]李國純.培養初中生數學閱讀習慣[J].成功,2007(12):126.
[4]陳碧卿.中學生課外閱讀現狀分析與對策[J].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06(10):13.
[5]張穎,張媛.天津市大學生閱讀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 學報,2006(2):62—63.
[6]宋飛,王卓銘.網絡時代青少年閱讀習慣調查[J].傳媒,2005(6):34—35.
[7]王素芳.網絡閱讀的發展現狀和前景探析[J].圖書與情報,2004(3):91—92.
[8]李筱悠.2007年報紙讀者閱讀習慣的變化[J].報海觀潮,2008(2):31—32.
[9]王余光,汪琴.世紀之交讀者閱讀習慣的變化[J].圖書情報知識,2005(4):5—7.
[10]蔣蓉.中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調查研究[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4(1):75—76.
[11]楊秀文.初中生閱讀心理的調查分析與建議[J].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07(7):21 —22.
[12]于紅梅.大學生“淺閱讀”的危害及圖書館人的責任[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7( 11):150.
[13]沈麗紅.論網絡時代下的文本閱讀退化[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7(4):162.
[14]趙燕.網絡時代大眾閱讀方式的選擇[J].圖書館學刊,2006(4):79—80.
[15]PaulT.Wilson,RichardC.Anderson,andLindaG.Fielding.Children'sBoo k-ReadingHabits:ANewCriterionforLiteracy[J].ResearchQuarterly,1986(3):7 7—79.
[16]AlanKennedyandBarbaraPidcock.EyeMovementsandVariationsinReading Time[J].PsychologicalResearch,1981(43):69—79.
[17]詹錦榮.淺談圖書館如何做好青少年閱讀工作[J].圖書館園地,2007(18):93—94.
[18]鄧利萍.如何培養中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美國的一項相關調查及啟示[J].河南 圖書館學刊,2006(6):65—67.
[19]張傳偉.略談少兒舀書館閱讀妹境議計[J].圖書情報論壇,2007(3):59—61.
[20]張雙蓮.激勵讀者的重要因素閱讀環境[J].圖書館學刊,2003(5):44—45.
[21]林斌皇,姜勤.書香環境資源:圖書館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J].山東圖書館刊,200 7(4):55—56.
[22]李娜.公共圖書館在改善青少年閱讀環境方面的作為[J].圖書館學刊,2007(6):5 2—54.
[23]董宇昭.綠色植物對高校圖書館閱讀環境的影響[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25 ):65—67.
[24]溫聯歡.論如何營造良好的圖書館閱讀環境[J].環境,2006(2):93—96.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高中生課外閱讀不少于300萬字。據此,人教社同時編寫了必修的教本和讀本,而且規定讀本須與教科書配套使用,且由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
然而,現狀如何呢?或荒廢“讀本”,或隨意處理“讀本”。結果是各級統考偏偏多從“讀本”中取材,學生多數因教師一般性倡導所誤而招架不住敗下陣來。真所謂讀本都讀不清楚,更遑論300萬字。
那么,怎樣較好地使用好教本與讀本,使教讀兩本有機結合起來,進而落實教師指導呢?
1.跨文本強化考試需要
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原理,“需要”往往就是動力。有目的地持續地滿足“需要”能夠收到強化激勵的實效。因為考試要考“讀本”,學生又有“得分”的需求,這樣便可以生成“利益驅動”效應。為此,執教者首先應當界定一個概念,考試不是考教本,考試考的是教材。所謂“教材”,指的是國家明文規定必修的教本與讀本,當然也包括《大綱》所列的課外閱讀篇目。特別是“讀本”應當給予高度重視,因為“教材不過是一個例子”(葉圣陶語),猶如理科的例題。概念明確了,導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這條筋,運作起來也就比較順暢。誠然,抓好落實,少不了各種措施的及時“跟進”。譬如,做每周讀本札記,課堂配合使用讀本中的同類文章,課堂選用讀本文章的語基及閱讀分析進行小測等等。
2.跨文本比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冊的第一個文言單元塑造的是一組古代說士形象:有勇赴國難的燭之武、隱忍有遠見的文仲,有善于諷諫的鄒忌、委婉機智的觸龍。教師在完成教本作品內部的這種形象比較分析之后,可以及時將閱讀比較的觸角伸到讀本里去,如要求讀《晏子故事兩則》,尋找晏子的性格特點,從“使楚”看晏子幽默機智的外交辭令;可以教讀本上的《召公諫厲王止謗》,讓學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遠見和直言不諱的勇氣。還可要求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如《荊軻刺秦王》,分析荊軻與讀本中幾位說士性格的不同;荊軻主要不是依靠機智,而是依靠那種不畏、不怕犧牲的精神去維護國家的利益、去實現一種人生的追求。這種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較,可以擴大學生的文學視野,積累寫作的材料。
3.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之后,不少學生認為像燭之武這種人在先秦很多,不足為奇,他們倒很欣賞那個隱忍不亂、及時撤兵的晉文公。可利用教本課下注釋:“即晉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讀本延伸,晉文公曾經是個無賴貴公子,他后來是怎樣成為胸有全局、臨危不亂的君王的,可以讓學生從讀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過閱讀,學生認識到,沒有遭受衛、曹、鄭的無禮甚至侮辱性冷遇,沒有19年遍嘗顛沛流離之苦,就沒有《燭》一文中那位從容鎮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這就叫“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樣一來,不但擴展了對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學生的人生觀。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讀本里探究這個形象的原因,從人物的“心路歷程”上補充對形象認識的厚度,從而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
4.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維孔子是經師也是人師。
學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誘”的一面,學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之后,要求學生以《我心中的孔子》為題練筆,不少學生談到孔子耐心地引導四位學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斷地否定學生的選擇,并且客觀地評價他們不同的志趣,但是,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說,孔子還有哪些性格層面的東西值得關注呢?這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還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這就把話題自然延伸到讀本里去了。在讀本《季氏將伐顓臾》里,我們看到了孔子“金剛怒目”的一面——他“當仁不讓”,在“主義”和信仰面前決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5.跨文本把握傾向基調
概括文章重點很重要的一點,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傾向和基調。通過教本和讀本同類作品的對照閱讀,可以磨礪辨析和把握要點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對都市文化的解讀,也涉及對傳統文明的評價,可以和讀本中賈平凹的《西安這座城》、王安憶的《上海的弄堂》對照閱讀。三人都面對傳統都市文化,但是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表達感情:汪曾祺是在懷舊的無奈中惆悵低徊,從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點;賈平凹面對“廢都”古城墻,卻昂揚出一種有中國文化魂魄的大氣和自豪;王安憶則是從多個角度刻畫了托起上海這座城市軀體的無數個弄堂,呈現了上海的歷史滄桑。把閱讀的視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確定要點,可以比較好地開發出讀本的價值來。
6.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
作者的某一種著作一般有一個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讀本同時選了里面的幾篇文章,也就意味著與這種主旨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教師在指導閱讀時有個問題需要引起注意:這就是要立足教本,適當延伸讀本。如《莊子》一書,教本選《秋水》,《讀本》選《庖丁解牛》,《秋水》的主旨在宣揚事物的相對性,卻讓我們看到了視野的局限和謙虛的必要,這種作者主觀立意和作品客觀意義相分離的主旨“分裂”現象,還在《庖丁解牛》中表現出來:《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繹保身、全身、養親、盡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極出世,卻讓我們看到了敬業求精、注重實踐、把握規律的“言外”之意。教師甚至還可以引伸至《逍遙游》,莊子在《逍遙游》中指出無論是大鵬、蜩與學鳩還是宋榮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達到所謂“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絕對自由的“逍遙遴境界”,但是,莊子這種貶抑大鵬、為自己追求絕對精神的主旨張本的做法,并不能減弱我們對大鵬神奇浩大形象的向往,“鵬程萬里”絕對是極富正面意義的形象。從教本里學會閱讀莊子的文章必須具備兩套眼光,再延伸到讀本中進行操練,很有意義。
7.跨文本建構知識體系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本與讀本;跨聯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8-278-01
那么,怎樣較好地使用好教本與讀本,使教讀兩本有機結合起來,進而落實教師指導呢?
一、跨文本強化考試需要
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原理, “需要”往往就是動力。有目的地持續地滿足“需要”能夠收到強化激勵的實效。因為考試要考“讀本”,學生又有“得分”的需求,這樣便可以生成“利益驅動”效應。為此,執教者首先應當界定一個概念,考試不是考教本,考試考的是教材。所謂“教材”,指的是國家明文規定必修的教本與讀本,當然也包括《大綱》所列的課外閱讀篇目。特別是“讀本”應當給予高度重視,因為“教材不過是一個例子”(葉圣陶語),猶如理科的例題。概念明確了,導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這條筋,運作起來也就比較順暢。誠然,抓好落實,少不了各種措施的及時“跟進”。譬如,做每周讀本札記,課堂配合使用讀本中的同類文章,課堂選用讀本文章的語基及閱讀分析進行小測等等。
二、跨文本比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冊的第一個文言單元塑造的是一組古代說士形象:有勇赴國難的燭之武、隱忍有遠見的文仲,有善于諷諫的鄒忌、委婉機智的觸龍。教師在完成教本作品內部的這種形象比較分析之后,可以及時將閱讀比較的觸角伸到讀本里去,如要求讀《晏子故事兩則》,尋找晏子的性格特點,從“使楚”看晏子幽默機智的外交辭令;可以教讀本上的《召公諫厲王止謗》,讓學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遠見和直言不諱的勇氣。還可要求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如《荊軻刺秦王》,分析荊軻與讀本中幾位說士性格的不同;荊軻主要不是依靠機智,而是依靠那種不畏、不怕犧牲的精神去維護國家的利益、去實現一種人生的追求。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之后,不少學生認為像燭之武這種人在先秦很多,不足為奇,他們倒很欣賞那個隱忍不亂、及時撤兵的晉文公。可利用教本課下注釋:“即晉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讀本延伸,晉文公曾經是個無賴貴公子,他后來是怎樣成為胸有全局、臨危不亂的君王的,可以讓學生從讀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過閱讀,學生認識到,沒有遭受衛、曹、鄭的無禮甚至侮辱性冷遇,沒有19年遍嘗顛沛流離之苦,就沒有《燭》一文中那位從容鎮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這就叫“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樣一來,不但擴展了對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學生的人生觀。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讀本里探究這個形象的原因,從人物的“心路歷程”上補充對形象認識的厚度,從而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維
孔子是經師也是人師。學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誘”的一面,學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之后,要求學生以《我心中的孔子》為題練筆,不少學生談到孔子耐心地引導四位學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斷地否定學生的選擇,并且客觀地評價他們不同的志趣,但是,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說,孔子還有哪些性格層面的東西值得關注呢?這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還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這就把話題自然延伸到讀本里去了。在讀本《季氏將伐顓臾》里,我們看到了孔子“金剛怒目”的一面――他“當仁不讓”,在“主義”和信仰面前決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跨文本把握傾向基調
概括文章重點很重要的一點,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傾向和基調。通過教本和讀本同類作品的對照閱讀,可以磨礪辨析和把握要點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對都市文化的解讀,也涉及對傳統文明的評價,可以和讀本中賈平凹的《西安這座城》、王安憶的《上海的弄堂》對照閱讀。三人都面對傳統都市文化,但是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表達感情:汪曾祺是在懷舊的無奈中惆悵低徊,從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點;賈平凹面對“廢都”古城墻,卻昂揚出一種有中國文化魂魄的大氣和自豪;王安憶則是從多個角度刻畫了托起上海這座城市軀體的無數個弄堂,呈現了上海的歷史滄桑。把閱讀的視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確定要點,可以比較好地開發出讀本的價值來。
六、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
作者的某一種著作一般有一個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讀本同時選了里面的幾篇文章,也就意味著與這種主旨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教師在指導閱讀時有個問題需要引起注意:這就是要立足教本,適當延伸讀本。
七、跨文本建構知識體系
一、《政治學概論》的學習困難
(一)學生受應試思維影響,學習中缺乏學科意識學生往往把《政治學概論》看作是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延續,在學習思維上也沿用了以往的應試思維。最明顯的表現是學生習慣在學習中追求一字不差的唯一標準答案,對教材介紹的同一名詞的不同定義,同一問題的不同觀點往往缺乏獨立思考,無所適從。甚至要求教師提供練習冊,通過題海戰術來應對考試復習。這種應試思維嚴重影響了學生以學科意識來整體把握《政治學概論》課程的內容體系,奠定政治學理論基礎和認知框架,造成學習的困難。
(二)學生學習政治學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存在困難。
《政治學概論》往往安排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同時,使用的教材大多理論性、系統性較強,對于大學新生來說,學習理解抽象概念和理論會有一些困難和挑戰。往往是名詞聽起來熟悉,但卻不能準確表述與理解,如“政治、國家、權力”等。對政治學中的基礎理論,特別是某一理論的不同觀點,如“民主理論、國家理論”等往往是似是而非,不知其所以然,更談不上用其概念與理論分析現實政治問題。[1]
(三)學生課外閱讀政治學經典著作存在困難
閱讀經典著作是人文社會學科入門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會提倡學生不要囿于教材,要閱讀經典著作。但政治學經典著作多數來源于西方學者,無論是內容體系還是理論分析邏輯,抑或行文表述都令學生覺得艱澀難懂,難以堅持。例如《政府論》、《學術與政治》,還有馬列經典原著等都不是大一新生能夠輕松讀懂的著作,單純強調學生閱讀經典著作,不僅無助于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反而加深了學生認為政治學是一門枯燥、難懂的課程的刻板印象。[1]
(四)學生自主運用理論分析現實政治現象存在困難
《政治學概論》教材由于內容的相對穩定性,并囿于篇幅,往往限于簡單介紹理論的主要觀點或是簡單得出結論。表現為作者在論證觀點時僅僅限于從理論到理論的思辨與價值判斷等傳統的規范手段,缺乏以令人信服的事例、數據等事實資料作為觀點的支撐,懈于進行田野調查等實證研究方法,未能及時反映政治生活中的變化。雖然教師常常運用“討論法”、“案例法”等去彌補教材的不足,但學生往往還是難以信服結論,更難以自主運用理論分析、解決問題。
二、《政治學概論》的教學建議
上述學生在學習政治學中存在的困難,既涉及到中國政治學研究發展的問題,也涉及到政治學的教材建設的問題,但筆者主要就教學中的應對學習困難提出了一些建議。主要是課程講授中應凸顯學科意識與學科研究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述議”能力,引導、推動學生的課外學習。
(一)教學體系安排應凸顯學科體系的完整、獨立,幫助學生建立學科意識
政治學的知識體系龐大豐富,《政治學概論》課程到底應該涵蓋哪些基礎性政治學知識呢?為使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政治學概論》的基本框架及其獨立的學科地位,需要對其內容進行分類,進而明確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聯系。[2]而且這不僅僅是在導論課給學生做一次性的介紹,教師應在每一章節的課程講授中起到“串珠成寶”的作用。以政治內容可分為實體、觀念、活動三個方面為線,根據所選教材的分析框架,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科體系的基本框架,系統把握政治學概論的課程內容,而不是通過“背多分”的應試方式來獲得概念或理論觀點。
(二) 理論教學過程注重學科研究方法的介紹與分析
關于政治學的研究方法往往是導論中的一節內容,但這遠遠不能讓學生掌握政治學的研究方法,更不足以讓學生自主運用這些學科方法去學習、研究。學者們的理論成果是通過一定的學科研究方法得出來的,教師進行理論分析也運用了一定的學科研究方法,但是,如果我們疏于介紹與分析方法的使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以接受知識性內容為重,以方法的學習與運用為輕。就如大廚端出美味佳肴,食客能品嘗到食材,卻不懂炮制方法一樣。師生之間的教學,不僅要授之以魚,亦要授之以漁,因此強調理論教學過程注重學科研究方法的介紹與分析。如:在講授歷史上“非政治觀”的內容時,需要對每一思想家的歷史背景、經濟地位、階級地位以及歷史地位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對不同政治觀的合理性、局限性進行辯證分析,作到有理有據、全面客觀,可以向學生介紹綜合運用到的文獻研究法、歷史分析法、經濟分析法。
(三)構建互動課堂,培養學生的“述議”能力
構建互動課堂的方式,已經有很多學者作了有益嘗試,提出了“引導討論”式、啟發式、辯論式、師生角色互換式等,這都值得我們在課堂中學習應用。值得重視的是,構建互動課堂不能僅僅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學習的生動性、有趣性,更要立足于培養學生的“述議”能力,提高學生的明辨、批判和創新等思維水平。例如,在介紹了非政治觀與政治觀之后,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政治的概念,可以鼓勵學生對不同的界定進行發言,講出自己贊同或者反對的理由。在涉及到觀點評價的講述
時,還可以讓多個同學針對彼此的看法進行發言,以更深入明了觀點的邏輯。“述議”能力的鍛煉,能夠培養學生在表達思想觀點時擁有清晰的概念、嚴密的邏輯、有力的論據和明確的觀點,這十分重要。“憑借這種思維,在了解必要的預備知識后,對于關乎國計民生的社會熱點話題,就能夠獨立思考并得出正確結論;對于社會上的種種爭論,也能夠給予恰當評價。”[3,4] (四)教師引導、推動學生的課外學習
課堂教學效果的取得與鞏固,少不了課外學習的配合。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引導、推動學生的課外學習。
第一,推動主題閱讀,夯實理論功底。閱讀是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理論思維能力的基本載體。針對學生閱讀經典的困難,教師一方面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少而精地選擇一些經典的章節,先教師導讀再學生閱讀;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學科發展前沿與中國政治熱點、難點為依托,推薦學生閱讀一些比較具有影響力的學術論文;還可以通過舉辦“兩會精神我解讀”、“讀書筆記大賽”等常規性的學生素質拓展活動為學生提供閱讀交流、提高的平臺;也可以以讀書筆記、小論文等作為作業形式與學生考核方式來推動學生的課外閱讀。
第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推進課外學習。一是利用多種網絡形式建立師生的課外互動。微博、微信、QQ群等多種網絡形式為師生課外的提問答疑、討論交流、分享資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關鍵是教師在網絡交流平臺中要起到組織者的作用,除了答疑與分享資源,要善于拋出問題、引起討論、適當總結,營造活躍、熱鬧的學習討論、交流的氛圍。二是充分利用《政治學概論》精品課程等教學網絡資源,為學生課外學習提供參考書目和復習思考題等,補充和豐富課堂教學的參考資料,通過題目等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歸納。三是利用政治學學術網站與名家博客等網絡資源為學生課外學習提供高質量的資源。如“選舉與治理網”、“中國政治學網”、“中國政治學研究網”、“中國農村研究網”、“共識網”、“愛思想”等學術網站吸取了大量的學術研究成果和前沿動態信息等,大大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及時了解到學術界的新成果和新動向。一些學者、專家在自己博客中的精湛論述往往就是政治學中的理論難題與現實難題,可以從某種程度彌補教材未能及時反映政治生活變化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理論分析現實政治現象的能力。
一、核心概念界定
小組合作學習是將某一問題布置下去,讓學生幾個人一組進行探討,通過相互探討交流,形成某一觀點或達成某種共識的學習形式,這種學習形式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能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在小組合作之前,教師要布置一定的學習任務,讓小組成員之間形成共同分擔的勇氣,為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打下基礎。
板塊式教學是將教學內容進行重點分層之后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經過分層之后的內容不是孤立排斥的,而是相聯系步步遞進的。這樣的教學方法避免了傳統教學中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弊端,是一種比較突出而高效的教學形式。
二、板塊式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一)整體感知語文文本
“文本”就是針對課本內容進行有效拓展,進而加深對文章主旨理解的相關內容。在教學中,語文教師如果充分調動學生的觀察、搜集等積極性,不但會激發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還會進一步激發他們在原有知識水平上的思維能力。在實施板塊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中,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先布置一定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加深對文章主旨的了解。如在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端午日》教學中,我將本節課的內容分為三個板塊,即閱讀、品味節日氣氛、整體感知文本。學生在前兩個環節中感受到了端午節日的熱鬧,在進行整體感知文本這一項中,鼓勵學生們進行小組合作閱讀,讓他們分別試著找出本文寫了端午節這天會有哪些民俗風情。在這個問題的驅使下,有的小組實施“我讀你記”的方式記錄民俗風情,有的小組從文中重點句子尋求答案“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水面各處是鴨子,同時各處有追趕鴨子的人。”學生對文本的感知這一板塊在小組合作中順利完成了。
(二)透過相關詞語,感知文本
與文本對話是建立了解文本意圖、寫作思路基礎上的深度剖析,這時候的讀者往往不單純是以讀者的身份進入到文本中,而是站在文中主人公的立場或對面進行閱讀,達到“我”與文本合一的狀態。一旦與文本中的人物或者編者對話,就會產生“如夢如實”“如你如我”的精神境界,文章的情感、主人公的命運就與學生聯系在了一起。與文本對話,首先要求教師自己做到與文本對話,有自己的感悟,然后引導學生與文本產生對話與感悟,獲得見解、獲得真知。如《濟南的冬天》一文,是著名的作家老舍的作品,文中采用如畫的筆墨描述了濟南冬天的氣候特點,作者筆下的冬天似乎不是那么冷清,反而還帶了一定的暖暖情意在其間。在這節課的授課中,我將本節課劃分為兩個板塊賞讀重點詞語、領悟作者的情感。在進行第一板塊時,學生通過反復誦讀知道“溫晴”“搖籃”“安靜”等詞用得形象逼真,讀了讓人產生如在山腳下的感覺;在進行第二板塊時,讓學生進行分組競賽閱讀,看看誰閱讀的效果最能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修辭、寫作角度、表達效果等方面進行分析,學生們總結出很多觀點:“曬”、“睡”、“醒”一系列的描寫,給我們呈現了一個安靜祥和世界,在描述中作者并沒有采用強硬的口吻描述,而是用了商量的語氣,“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讀來使人倍感親切,好像一個朋友在耳邊溫和而禮貌地和“我”對話,文字行間包含了作者對大自然深深的喜愛和贊美。文中“慈善”一詞用了擬人化的描寫,表現了濟南冬天溫暖的一面,這詞語的運用,表達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歡和感激之情。
(三)從妙詞佳句中讀出“語文味”
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將學生對語文的閱讀“味道”教出來,“語文味”是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重要層面,是學好其他科目的重要提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加強學生的“語文味”,引導他們賞析精美的妙詞佳句,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情感、描寫的意境等。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有一些描寫類的詞語,如描寫井的“光滑”,描寫黃蜂的“肥胖”,寫油蛉的“低唱”、蟋蟀“彈琴”;描寫菜畦的“碧綠”,桑葚的“紫紅”、菜花和蜂的“黃”等。在教這一節課時,我將本文劃分為三個板塊,第一板塊引出“百草園”,第二板塊引出“三味書屋”這一環節,第三個板塊將“百草園”與“三味書屋”進行對比。在進行一個板塊教學時,我讓學生們分組合作,找出這個板塊里描寫性質的詞語并試著分析其含義,說黃蜂“肥胖”,不僅是它的體態較別的昆蟲肥大,而且體現了兒童特別的感覺;叫天子忽然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單寫出這種鳥兒的機靈輕捷,還表現出兒童的羨意;至于寫油蛉“低唱”、蟋蟀“彈琴”,更是兒童特有的感受。當學生對文中的重點詞語能進行有效理解和運用的時候,他們的“語文味”也就漸漸形成了,但這些都離不開教師平時的積累,當教師的語文功底扎實后,才能在課堂上揮灑自如,做到“給學生一杯水,自己有一桶水”。
(四)拓展閱讀可少,變“舊知”為“活用”
一、PISA對中學生閱讀素養的界定
在PISA語境下,素養指學生在主要學科領域應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提出、解決和解釋問題時有效地分析、推理和交流的能力。而閱讀素養是指為了實現個人發展目標,為了增長知識、發揮潛能以及有效地參與社會活動,對書面文本的理解、運用、反思等參與閱讀活動的能力。
二、中學生閱讀素養評價指標
PISA主要從三個方面確定評價標準:文本類型多樣性;文本的用途;文本閱讀能力及策略。
1. 能區分和閱讀多種類型的文本。(1)媒介形式,文本以何種形式發表?是紙質文本還是數字文本?(2)文本接受的方式,讀者是否需要改變或加工文本?(3)文本的形式,即文本是怎樣呈現的?主要有連續文本(以句子、段落形式出現)、非連續文本(包括清單、列表、圖標、圖示、目錄、索引等形式)、混合文本(連續文本和非連續文本結合)、多重文本(幾篇相對獨立文本構成,可以是連續的也可以是混合的,文本與文本之間的關系可以是松散的、有聯系的,也可以是相互矛盾的)。(4)文本的表達方式,即文本的修辭結構是什么?主要指描述、敘述、說明、議論等。
2. 清楚不同文本的用途。(1)個人的,文本閱讀是否主要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如小說、詩歌、傳記等。(2)公共的,文本閱讀是否為了關注公共話題,以取得與廣泛的社會產生聯系,如官方文件、公告。(3)職業的,文本閱讀是否是為了完成工作或完成某項任務而閱讀,如說明書、時間表、資料匯編等。(4)教育的,文本閱讀是否為了滿足自我發展,為學習新知識而閱讀,為完成教育而閱讀,如教科書、專業書籍等。
3. 掌握基本的閱讀策略,養成一定的閱讀能力。包括:訪問和檢索文中信息的能力;整合和解釋讀到的內容;反思和評價,將文本與個人經驗、知識、觀點聯系起來。
三、提升中學生閱讀素養的路徑和策略
1. 學校應營造書香校園的理念。在服務學生閱讀素養提升的目的下,學校應鼓勵教師多閱讀,且有一系列鼓勵教師閱讀的方案,促使教師養成閱讀的習慣。同時應加大投入,不管是學校圖書館還是閱讀場所的建立都應成為學校教育的重心,為師生提供良好的閱讀場所,營造安靜舒適的閱讀氛圍。在解決性別差異帶來的閱讀素養差異方面,有研究者指出學校應更多地提供男生喜歡的閱讀材料。
2. 教師要與學生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掌握激發學生參與閱讀的策略。(1)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解釋課文的意思,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并提供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以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增加閱讀的挑戰性。(2)幫助學生將閱讀到的信息與生活聯系起來,同時能與之前學習到的內容產生牽引,增加閱讀的延展性。(3)經常向學生推薦書,同時能對所推薦的書做基本的介紹。
3. 學生應當增加閱讀參與度,擴大閱讀面,逐步掌握一定的閱讀策略。比如從趣味性閱讀開始,同時結合網絡閱讀的方式,逐步增加閱讀材料的多樣性,如報紙、雜志、虛構類書籍、紀實類書籍、漫畫等。當然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基本的閱讀策略。
掌握概括策略,在通讀文本過程中,能劃出重要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話串聯起這些句子形成摘要,仔細檢查文章中的重要事實是否體現在摘要中,以使摘要能囊括文本所要表達的意思。
掌握理解和記憶策略,劃出文本的重要內容,用自己的話寫出文章摘要,然后與其他人討論文章的內容,以增加對文本的理解。
掌握自我調控策略,需要充分的自覺。可以進行自我提問,如我是否找出了我確實需要學習的內容?我會找出哪些概念是我仍然沒有真正理解的?我是否把握了文本的重點?發現不理解的內容,是否會通過其他渠道的信息來幫助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