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課程設計的收獲和體會范文

    課程設計的收獲和體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課程設計的收獲和體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課程設計的收獲和體會

    第1篇:課程設計的收獲和體會范文

    課程設計與課程之間的時空聯系角度探索課程設計教學,提出“并行—綜合型”課程設計的新形式,即利用課余時間,與課堂教學并行進行,綜合本學期多門課程內容的課程設計,如下圖所示。這種新形式的課程設計能夠更好地與學生所學的各門課程進行交流互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促進學生知識結構的轉化和綜合設計能力的提高。希望通過對這種新的課程設計模式的探索,促進和加強課程設計與學期內課程的聯系性。(圖1)“并行—綜合型”課程設計模式以杜威“干中學”教育哲學和后現代教育學的基本觀點為理論基礎?;谏鲜龅慕逃^,杜威提出了“干中學”的教學方法論原則?!案芍袑W”也就是在實踐中學習。著名的CDIO工程教育思想的哲學基礎就是杜威的“干中學”。因此,“在設計實踐中學習設計、學習設計創新”是指導“并行—綜合型”課程設計試驗研究的基本思想。如何組織和建立“干中學”的環境、貫徹“干中學”呢?后現代教育學的基本觀點認為:教學過程應從教師“教”為主體轉變為學生“學”為主體[7],學習過程是一個自組織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強調師生/學生間的對話互動性、課程信息的豐富性、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性、思維的反思性、研究結果(問題答案)的開放性和可能性,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開放的自組織平臺,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轉化和提高。這個基本教學觀念在當前教育學研究熱點“學生學習性投入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證實[8]。因此,在教學的各個層面上,建構一個開放的、具有自組織特性的學習平臺是指導以工業設計專業為范例的“并行—綜合型”課程設計試驗研究的基本原則。

    二、教學試驗實踐

    為了驗證“并行—綜合型”課程設計模式的可行性,對其進行更加優化的改進,我們選擇一門課程設計,按照與本學期課程并行的方式完成課程設計任務的試驗,并在期末按原計劃安排“串行—綜合型”課程設計完成相同內容的課程任務,通過對兩種課程模式教學效果的比較,從而更加客觀、直接的分析“并行—綜合型”課程設計模式的優缺點及可行性。

    (一)“并行—綜合型”課程設計的時間、人員、教學內容及教師指導方法設計

    為了選擇合適的學生安排適宜的課程設計時間,避免“并行—綜合型”課程設計模式對學生的課余生活產生影響,在本校學生范圍內使用問卷星網絡問卷平臺進行了一次匿名的問卷調查,了解本校學生的課余時間利用現狀。在參與調查的220余份問卷中,35%的學生為大學三年級學生,總體認為課余時間適中,可以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其余三個年級的反饋信息顯示由于所處的大學階段不同,其相應的學習、社會實踐的壓力各不相同,基本上不太適用本次的課程設計試驗要求。通過此次問卷掌握的數據結合對工業設計專業三年級學生課程安排時間的具體情況,確定了“并行—綜合型”課程設計試驗的教學對象為工業設計專業大學三年級學生,教學時間為第二學期第9周至11周。具體安排如下:在工業設計專業三年級學生中,按等距方式抽取12人,即男女各6人,其學習成績正態分布,分成并行組6人、串行組6人;以產品模型制作課程設計為試驗課程,對這12名學生布置相同的設計題目、安排相同的教師和相同的輔導時間長度,并行組完成時間為3周(9周至11周),串行組(6人)完成時間為1周(在學期末集中進行)?!安⑿小C合型”組學生本學期學習的相關課程有設計表現技法、設計程序與方法兩門相關專業課程。因此課程設計的內容設定與設計程序與方法課程相結合,設計表現技法課程作為有力補充,構成此次課程設計的理論與實踐整體。針對并行組可能存在精力較為分散的情況,在課程設計的管理方式和輔導方式上作出相應的調整和改善,以求提高或加強學生時間的利用率,改善此問題。并行組指導教師在三周內要求學生的模型制作內容與所上課程的設計作業相結合,由設計表現出發,推敲設計細節,考慮模型制作的材料與工藝選擇,強化課程設計與理論課程間的聯系。指導教師與理論課程教師相溝通,理論課程輔導時側重模型制作方案的指導,使學生集中精力完成由設計到制作的整個過程。

    (二)分析與總結

    在兩組試驗對象分別完成課程設計任務過程中,采用訪談法、觀察法、問卷法、焦點小組法對這12名學生的課程設計中實際體會及收獲進行信息搜集和數據整理。并行組6人均認為并行制課程設計增加了與老師交流的機會,自己學習的知識更加系統和連續,在模型制作、草圖表現及設計程序與方法三個課程的內容銜接與整合上有較大收獲,能夠體會設計流程中各環節的作用與意義;在時間分配方面,其中1人認為占用課余時間較多,相應學習壓力變大,其余5人感覺課余時間利用充實。串行組6人完成狀態與以往課程設計相似,學習壓力較小,有充分時間完成課程設計任務。指導教師對于兩組同學完成課程設計任務的態度和水平給出了相應的意見。從成績來說,并行組學生成績更高,可以看到模型制作過程中,設計、表達、實現的全部過程;串行組學生效率不高,進度較慢,有3人最終突擊完成制作任務。本次試驗對象分布均勻,試驗研究方法合理有效,數據分析清晰,成績評判客觀。通過并行組與串行組試驗的比較,在學生對于相同知識掌握的程度及靈活運用的能力方面并行組優勢較為明顯,不足之處在于對學生平時課余時間安排有一定影響,但是卻很好的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本次課程設計試驗較為成功,并行組達到預期效果,對于今后課程設計模式的調整探索了一條新路。

    三、結語

    第2篇:課程設計的收獲和體會范文

    關鍵詞:室內采暖課程設計;底圖;建筑物;供熱工程

    “供熱工程”對于安全工程專業而言雖然是一門考查課,但對于該專業的學生而言這門課對其今后的工作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可能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或相關的工作.在“供熱工程”的理論課結束后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課程設計,該課程設計為“室內采暖課程設計”.課程設計的主要目的是檢驗學生對“供熱工程”這門課的學習成果,以及這門課在實際當中的應用.從課程設計中可以讓學生學到基本的繪圖知識以及一些相關專業知識,可以說該課程設計不管對安全工程專業還是建環專業的學生,對今后的工作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本課程設計,使學生掌握熱負荷計算方法、設備選擇計算方法和水力計算方法,培養學生做室內采暖工程設計的初步能力.該課程設計的準備工作之一是將一些基本數據給學生,這其中包括一項室外計算溫度,不同地區的室外計算溫度是不同的.為了在計算時能夠讓學生之間有所區別,也是為了避免抄襲現象,可將設計地點定為每個學生的家的所在位置.此外,不同類型門和窗的傳熱系數也不同,讓學生選取適合的門窗,傳熱系數根據自己所選在課本的附表中查得即可.還有一些其他的基本數據,選取的基本原則就是在合理的前提下盡量能夠做到有所區分,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獨立完成設計,并在設計中能有所收獲.“室內采暖課程設計”的主要過程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一是將課程設計底圖給學生,依據底圖進行課程設計.因為是課程設計,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對基本知識的了解,因此不宜過難,不應打消學生對新鮮事物的積極性.如可選取一個二層的建筑,結構可簡單些,如圖1所示;二是計算部分,分為熱負荷計算、散熱器計算和水力計算.這是該課程設計的基礎,計算的準確性決定了整個設計的合理性,這部分內容在理論課授課時已講解清楚;三是繪圖設計部分,依據所要求的系統形式等進行繪圖設計,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與實際生活中聯系最緊密的一部分.繪圖設計部分建議采用AutoCAD軟件進行繪制,可以鍛煉學生對軟件的應用能力,為今后的工作提前做好準備.那么如何讓學生能夠學好“室內采暖課程設計”呢?這是我們主要研究的內容,主要可以從上述的底圖選取和繪圖設計這兩部分著手。

    首先,在底圖的選取上可以做些深刻的研究.由于學生一直在校上課,對于一些實際的東西掌握的并不好,對建筑圖紙也不是很了解,甚至他們不能完全看懂底圖.即便老師將底圖講解的再詳細,他們還是不能深刻的理解,做不到一個整體的認識,就算死記硬背也不利于他們的學習效果.如圖1中黑色的實心方框代表實際建筑物中的柱子,但如果只是說給學生聽,他們不能有一個立體的認識.基于這一點,我們可以采取另一種方式來讓學生對底圖有個深刻的理解.在這方面首先需要老師來多做些工作,授課老師可以提前摘要:為了使“室內采暖課程設計”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本研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課程設計的底圖選取,可以以實際建筑物為實例;繪圖設計部分結合實驗室演示實驗以及實際建筑物來完成;最終成績給定方式采用答辯成績、平時成績和設計成果質量成績三部分組成.讓學生更好的學習掌握“室內采暖課程設計”,可以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使他們掌握實際工作能力.關鍵詞:室內采暖課程設計;底圖;建筑物;供熱工程“供熱工程”對于安全工程專業而言雖然是一門考查課,但對于該專業的學生而言這門課對其今后的工作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可能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或相關的工作.在“供熱工程”的理論課結束后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課程設計,該課程設計為“室內采暖課程設計”.課程設計的主要目的是檢驗學生對“供熱工程”這門課的學習成果,以及這門課在實際當中的應用.從課程設計中可以讓學生學到基本的繪圖知識以及一些相關專業知識,可以說該課程設計不管對安全工程專業還是建環專業的學生,對今后的工作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本課程設計,使學生掌握熱負荷計算方法、設備選擇計算方法和水力計算方法,培養學生做室內采暖工程設計的初步能力.該課程設計的準備工作之一是將一些基本數據給學生,這其中包括一項室外計算溫度,不同地區的室外計算溫度是不同的.為了在計算時能夠讓學生之間有所區別,也是為了避免抄襲現象,可將設計地點定為每個學生的家的所在位置.此外,不同類型門和窗的傳熱系數也不同,讓學生選取適合的門窗,傳熱系數根據自己所選在課本的附表中查得即可.還有一些其他的基本數據,選取的基本原則就是在合理的前提下盡量能夠做到有所區分,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獨立完成設計,并在設計中能有所收獲.“室內采暖課程設計”的主要過程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一是將課程設計底圖給學生,依據底圖進行課程設計.因為是課程設計,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對基本知識的了解,因此不宜過難,不應打消學生對新鮮事物的積極性.如可選取一個二層的建筑,結構可簡單些,如圖1所示;二是計算部分,分為熱負荷計算、散熱器計算和水力計算.這是該課程設計的基礎,計算的準確性決定了整個設計的合理性,這部分內容在理論課授課時已講解清楚;三是繪圖設計部分,依據所要求的系統形式等進行繪圖設計,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與實際生活中聯系最緊密的一部分.繪圖設計部分建議采用AutoCAD軟件進行繪制,可以鍛煉學生對軟件的應用能力,為今后的工作提前做好準備.那么如何讓學生能夠學好“室內采暖課程設計”呢?這是我們主要研究的內容,主要可以從上述的底圖選取和繪圖設計這兩部分著手.首先,在底圖的選取上可以做些深刻的研究.由于學生一直在校上課,對于一些實際的東西掌握的并不好,對建筑圖紙也不是很了解,甚至他們不能完全看懂底圖.即便老師將底圖講解的再詳細,他們還是不能深刻的理解,做不到一個整體的認識,就算死記硬背也不利于他們的學習效果.如圖1中黑色的實心方框代表實際建筑物中的柱子,但如果只是說給學生聽,他們不能有一個立體的認識.基于這一點,我們可以采取另一種方式來讓學生對底圖有個深刻的理解.在這方面首先需要老師來多做些工作,授課老師可以提前選取一棟合適的建筑物或其中的兩層,再將這兩層建筑繪制在圖紙上形成底圖,比例位置等要求跟實際建筑物相符,這樣原本毫無立體感的底圖就有了它實際的原型.

    當在給學生布置課程設計時,先把繪制好的底圖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帶領學生來到這個實際的建筑物里,讓學生與圖紙上的內容自己一一對應看一下,弄懂圖紙上的每個部分究竟代表什么.所以關于該實際建筑的位置選取盡量選在校園內,這樣方便學生隨時去觀察,如可以以教學樓或宿舍樓其中的兩層為例.同時也可以考慮多選些不同類型建筑,讓學生幾個人形成一組,可以組內進行討論,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對底圖有個更好的理解,即便哪個位置不清楚經過老師講解后也會印象更加深刻.對底圖的充分理解是做好這個課程設計的第一步,也會提高學生對這個設計的興趣.關于第二部分的計算部分,在講理論課的時候都已講解的很清楚,在課程設計部分主要由學生自己來完成,只要求學生能夠認真、細心即可,注意計算的合理性和準確性.第三部分的繪圖設計部分是整個設計的核心,也是最難的部分.首先應對系統形式有個充分的理解,這部分在課本中已介紹過,系統形式包括上供上回式、下供下回式、中供式、下供上回式、混合式等.重點要理解不同系統形式的特點以及適用條件,見表1,用來確定該課程設計應該采用哪種形式.但書中只是用簡單的圖形來表示,如圖2所示,并不能讓學生有個整體的感受,很難與實際聯系起來.再如該課程設計要求學生做的是機械循環熱水采暖系統,如圖3所示.所有這些內容教材中都是以這樣簡單的圖形來描述的,而學生對整體性的概念是缺乏的,如干管的走向、散熱器的布置位置、干管坡度坡向等的概念都不能完全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夠讓學生看到實物,這樣才能加深理解和印象.在我校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便利的條件,在我校的實驗室中就有這樣的一個演示實驗———采暖系統模擬演示實驗.在這個實驗中學生可以看到機械循環熱水采暖系統是怎樣運行的,這其中也包括了不同的系統形式.對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后,接下來就要開始實際的繪圖工作,要把理解的內容繪制到圖紙上,這部分內容還是要結合實際的建筑物來完成.以往課程設計時學生容易出現以下幾個問題:找不到恰當的布置散熱器的位置,散熱器布置距墻過遠或不在窗下;立管布置時位置考慮不周道,容易將立管布置在窗下或距離墻較遠的位置;干管知道怎么布置,但對空間感的理解不強,干管易穿柱子.選取實際的建筑物可以讓學生到現場去觀察,那么這些問題就都很容易可以解決了.學生可以在實際的建筑物中進行觀察,看散熱器的擺放位置是否合理;立管如放在窗下會有什么不利影響;干管如何布置才更加合理.結合了實際的建筑物,相信有些問題不用老師講學生也能有自己的理解和深刻的認識,并且印象會更加深刻.同時也能讓學生對這門課有了更深的認識,清楚這門課學習的目的,也會對今后的工作有個初步的認識.

    除了從底圖選取和繪圖設計這兩部分著手之外,為了使學生能更加嚴肅認真對待這個課程設計,同時也為了體現公平性,關于課程設計成績給定的方法,應采取答辯的方式.避免不了會有少數學生存在抄襲現象,采用答辯的方式可以將這部分學生挑選出來.答辯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針對圖紙所畫內容提出問題,如所畫內容代表什么含義之類的;二是提問一些理論知識,考察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能力,如熱負荷計算包括哪幾個部分、水力計算大概過程等.對學生而言既可以知道該設計是否是他自己做的,又可以知道他對這個設計的收獲有多少.而對授課老師而言這也是檢驗自己教學成果的好方法,看看自己還有哪些方面做的不足,可以進一步改正和提高.最后的總成績可分為三個部分:答辯成績、設計成果質量成績和平時成績.為了做出區分和有所側重,各項比例應有所不同,如答辯成績占30%,平時成績占20%,設計成果質量成績所占比例最大為50%.無論是關于底圖的選取,還是關于繪圖設計部分的考慮,以及成績給定的方法的研究,所做的目的都是讓學生能夠對“室內采暖課程設計”產生興趣并能夠給予足夠的重視.一旦對學習有了興趣,在興趣的帶領下就可以主動去學習、主動去思考,讓老師和學生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都能有所收獲.尤其是對學生,學生早晚要走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所掌握的技能都會成為今后工作中的重要工具,能夠讓他們對適應今后的工作更加有信心.

    參考文獻:

    〔1〕陸耀慶.實用供熱空調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第3篇:課程設計的收獲和體會范文

    1電子技術課程設計計劃的制定

    為進一步深化“3CE”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的教學改革,期間教研室課題組老師對在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開設電子技術課程設計的目的意義和任務要求以及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了深入研討,制定了課程設計的實施細則:①將課程設計放在短學期的18至21這4周來集中實施;②制定課程設計報告規范性材料包括存檔封面、課程設計過程表格、課程設計技術報告封面、課程設計技術報告目錄、課程設計技術報告正文格式、課程設計技術報告打印設置);③建立了課程設計的課題庫和元器件庫,以及元器件的購置領用制度;④制定了樂山師范學院“2+1”學期制短學期電子技術課程設計課程教學工作計劃。為保證課程設計正規化和規范化的實施作了扎實的基礎性工作。

    2電子技術課程設計具體方案的落實與實施

    課程設計就是按設計題目任務要求,運用課程所學知識和客觀條件,完成和實現課題目標的全過程。電子技術課程設計就是在開設了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以及實驗課程之后,運用所學模電和數電知識,完成特定功能電子電路的設計、安裝和調試等。這要求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獨立進行查閱資料、設計方案與組織實驗等工作,并寫出總結報告。我們根據課程設計的特點和所要達到的目標要求,采用了開放式的教學模式,真正把課程教學轉換到以學生為主體的知識運用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上來。課程設計教學環節及主要設計流程如下:課題選題電路設計提交元器件清單電路安裝、調試撰寫設計報告驗收、答辯成績評定。

    2.1課題與選題

    電子技術課程設計的選題是課程設計首要的第一環節,既要符合電信專業的綜合培養目標,覆蓋所學主干課程知識,又要體現電子技術的先進性和應用性,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以達到學生綜合運用專業技術基礎知識和工程設計實踐能力的培養。所以我們課題組的指導老師精心設計了20個課程設計題目,并制定了每個題目的具體設計任務和要求,以任務書的書面表格形式,供各組(每組不大于2人)學生進行選題。剛開始同學們選題只想挑選簡單易做的題目,這個過程老師要悉心講解每個課題的具體任務、要求和所要達到的目的,使學生明確自己的任務,鼓勵并對選擇任務多、難度較大、完成得好的課題要酌情加分。

    2.2電路設計

    電路設計是整個課程設計中花費時間最多的環節之一,老師首先系統講解課程設計的設計方法,設計步驟,設計要點,并以成功的設計案例進行分析、講授;對每一個設計題目,要求學生必須明確系統的設計任務,根據任務進行方案的選擇,然后對方案中的各部分進行單元的設計、參數的計算和器件的選擇,最后將各部分連在一起,畫出一個符合設計要求的完整的系統電路圖;指導學生要求利用EDA(電子設計自動化)技術來完成整個電路的設計與仿真。這個電路設計期間是一個仔細認真反復糾錯的過程,只有電路設計通過了軟件仿真各項設計指標以后,才能進行硬件電路板的設計與安裝。

    2.3電子電路的安裝

    電子電路的安裝與調試在電子設計技術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對理論設計進行檢驗、修改和完善的過程,任何一個新產品往往都是在安裝、調試并反復改多次方能最終完成。在電路安裝、調試之前,要求電路設計正確,軟件仿真也通過后,提交元器件清單。雖然學生已經在大一就進行了電子安裝及工藝訓練課的實踐,但時隔一年多,許多同學的安裝焊接技術已退化,所以我們對學生進行了手把手的“師傅帶徒弟”的方法來強化訓練學生,嚴格要求學生在自己設計的PCB板或萬通板上焊接時遵循以下安裝原則。

    (1)所有元器件在安裝前應盡可能全部測試一遍,以保證所用元器件均合格。

    (2)所有集成電路的安裝方向要保持一致,以便于正確布線和查線。

    (3)安裝分立元件時應使其標志朝上或朝向易于觀察的方向,以便于查找和更換。對于有極性的元件,例如電解電容器、晶體二極管等,組裝時一定要特別注意,切匆搞錯。

    (4)為了便于查線,可根據連接線的不同作用選擇不同顏色的導線。一般習慣是正電源用紅色線、負電源用藍色線、地線用黑色線、信號線用黃色線等。

    (5)連線盡量做到橫平豎直。連線不允許跨接在集成電路上,必須從其周圍通過。同時,應盡可能做到連線不互相重疊、不從元器件上方通過。

    (6)為使電路能夠正常工作與調測,所有地線必須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公共參考點。正確的安裝方法和合理的布局,不僅可使電路整齊美觀、工作可靠,而且便于檢查、調試和排除故障。如果能在組裝前先擬訂出組裝草圖,則可獲得事半功倍之效果,使安裝既快又好。

    2.4電子電路的調試

    電路的調試對于電子裝置的最終形成和達到預定的技術指標是至關重要的環節。老師詳細講解電子電路的調試步驟,指導學生在調試前要對電路進行檢查,包括連線是否正確;元、器件的安裝是否良好,有無短路和連接錯誤的地方;電源供電(包括極性)、信號源連接是否正確;電源端對地(┴)是否存在短路的情況等;通過了上述的直觀檢查無誤后,就可轉入調試。調試包括測試和調整兩個方面,它是為達到電路設計指標而進行的一系列的“測量判斷調整再測量”的反復過程。調試的方法通常采用先分調后聯調(總調)的原則,它包括通電觀察、靜態調試和動態調試的過程。在調試過程中電路會不可避免出現異常工作狀況,學生要學會去查找、分析故障的原因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并把它看成一次良好的學習機會。

    2.5撰寫設計技術報告

    撰寫課程設計的技術報告是對學生寫科技論文和科研總結報告的能力訓練。通過寫報告,不僅把設計、組裝、調試的內容進行全面的總結,而且把實踐內容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我們對學生的設計技術報告進行了規范化的要求,技術報告應包括以下幾點。

    (1)課題名稱。

    (2)內容摘要。

    (3)設計內容及要求。

    (4)比較和選寫設計的系統方案,畫出系統框圖。

    (5)單元電路的設計、參數計算和器件選擇。

    (6)畫出完整的電路圖和PCB設計圖,并說明電路的工作原理,截下仿真圖并說明仿真數據和波形是否達到設計要求。

    (7)組裝調試的內容(包括使用的主要儀器儀表、電路調試的方法和技巧、測試的數據和波形與計算結果的比較、調試中出現故障的原因和排除方法等)。

    (8)總結設計電路的特點和方案的優缺點,指出課題的核心及實用價值,提出改進意見和展望。列出系統所需元件清單。

    (9)收獲、體會。

    (10)列出參考文獻。

    2.6驗收與答辯

    經過小學期的4周集中訓練和實踐,將自主設計的成果和作品以答辯的形式進行匯報和總結,答辯是有技巧的,答辯本身也是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能力展示的訓練,所以我們在課程設計的教學過程中也設計了這一環節,訓練他們沉著冷靜、自信應對在答辯過程中所遇到的所有問題。我們安排每組10分鐘的答辯時間,要求先播放、闡述自己的設計幻燈(文檔),然后演示自己的硬件作品,最后回答老師提出的2~3個問題。答辯過程中要求學生回答問題應該實事求是,不宜虛張聲勢,不懂裝懂,回答問題要簡明扼要;對確定自己無法回答的問題時,要態度平靜地說明為什么未曾涉及這個問題的研究,不宜不著邊際強行回答;有沒有科學的求學態度,也是答辯的考核目的之一,千萬不能給老師留下虛假狡辯的學術態度。遇到程度性問題,不能把話說得太死,恰當運用模糊詞語,為自己留有余地。設計者對不同的意見要保持謙虛接納的態度,同時要為自己的觀點辯護。辯論中要客觀、公正,言之有理、持之有據,語氣平和,語言委婉,不能武斷和傷人自尊,即使發問者有錯誤,也要舉止文明,保持學者風度,不必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把自己的觀點亮出來,供對方參考就可以。答辯完畢,無論氣氛如何,應該有禮貌地向在場師友致謝。

    3嚴格進行課程設計的成績評定

    教師主要根據學生課題完成質量情況即平時成績20%+答辯及作品質量50%+技術報告30%,三個部分進行綜合評定學生的課程成績。平時成績:主要考察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是否在場并認真完成自己的設計,我們制定了工作指導、檢查登記表,規定了9次師生見面輔導時間,并做好每次的指導記載。答辯及作品質量:主要驗收學生的硬件作品的完成質量,采用作品演示加答辯方式來綜合評定學生的答辯及作品質量成績。技術報告:學生科技論文和科研總結報告的寫作能力,我們同樣制定了技術報告評分細則,主要包括:調查論證(資料的查閱與收集情況),方案設計與技能(方案的設計與選擇,圖形繪制與EDA軟件仿真工具的掌握程度),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和技能去分析發現與解決實際問題),工作量工作能力與工作態度(按期圓滿完成規定的任務,工作量飽滿,難度較大;工作努力,遵守紀律;工作作風嚴謹務實),報告質量(綜述簡練完整,有見解;立論正確,論述充分,結論嚴謹合理;方案正確,分析處理科學;文字通順,技術用語準確,符號統一,編號齊全,書寫工整規范,圖表完備、整潔、正確;設計有應用價值),創新(工作中有創新意識;對前人工作有改進或突破,或有獨特見解)。

    第4篇:課程設計的收獲和體會范文

    關鍵詞:經濟學;課程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3)12-0233-01

    鑒于貴州財經大學與英國龍比亞大學合作辦學的機會,為提高我校教師教學水平,學校決定選派教師到英國龍比亞大學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訪問學習。筆者有幸獲得了到英國龍比亞大學的訪問機會,此次英國之行收獲頗豐,無論是對本人教學水平,還是科研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雖然為期三個月的出國學習時間較短,但是對于英國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和學生學習方法有一定了解,主要體會如下:

    一、英國教師課程教學計劃模式值得學習

    在從事教學之前,首先整理好這學期的教學日程,什么時候上什么內容都有明確的安排;其次,讓學生知道學習這門課的目的以及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再次,教學日程表中還向學生介紹了相關書籍和文獻,為感興趣的學生深入學習指明了方向;最后,把教學日程打印出來,學生人手一份,以便于學生合理安排各門課程的學習時間及方式。英國教師嚴格按照自己教學日程進行授課,除非不可抗拒因素,否則不會輕易調整教學日程。這種工作方式使得學生能按部就班地進行系統學習,學生對教學日程的嚴謹性和規范性非常滿意。本人在今后教學工作中應該積極學習這種教學方式,不輕易調整教學計劃,不輕易調整上課時間的同時,整理出學期教學日程安排表,讓學生預知該課程進度,以便于學生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

    二、英國教師教學理念值得推廣

    直覺上看,我國高等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聯性不大,不像中學教育深受高考影響。然而,現實中高等教育也深受應試教育陰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教材編寫上。例如,國內編寫的經濟學本科教材,注重于解釋經濟學術語,學習經濟學就是學習各種名詞術語,使得經濟學教材如同英語詞典一樣單調乏味。英國的教學理念卻是天壤之別,這與經濟學在英國誕生背景密不可分。經濟學至從誕生之日起,就不存在對經濟學術語進行詳細解釋的西方教材,西方教師在教學中也不會解釋經濟學術語,側重于講述一個又一個的小故事解釋經濟學術語。測試學生是否理解該術語的方法就是讓學生講述一個與該術語相關的故事出來。這種融會貫通、逐類旁通的教學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

    三、小組討論和課程設計在教學中不可或缺

    第5篇:課程設計的收獲和體會范文

    2018年12月3日我縣各個中學數學教師在我縣梧桐中學參加了中學數學教師國培活動。培訓工作在新疆教育學院初中數學組負責人李新華老師、雪松中學教師乃吉米丁、原八一中學教師鄭啟明老師等人的領導和精心組織下順利開展,并取得階段性的成功。

    本次教師培訓的目的是構建適合我縣研訓一體的教師專業成長模式,更好的提高我縣各學校教師教研、專業授課、課堂組織等教學水平,提高教師對數學教研的主動性、創新性和執行力,切實有效的提升我縣數學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

    在這三天的培訓中我們聽取了我縣各個學校教師及專家精彩的授課,課堂中各位老師都展示了自己優良的教學能力。課后我們我們開展了評課、磨課、二次授課等。在評課中每一位教師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認真點評,在這次培訓中我也對教學工作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首先,教學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門藝術。第一、教師授課能力及課堂的應對能力直接關系著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教師應該認真鉆研教材,尤其是像我們這樣剛剛進入教師崗位的新教師,日常課堂教學我們往往忽視了基本知識,許多知識體系沒有連貫起來,因而造成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深,沒有掌握知識的重點。第二,教師的授課方式存在問題,教師的授課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興趣,好的教師能夠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將學生的思緒牢牢牽引在課堂和對知識的思考上。正如,乃吉米丁老師關于教學優化課堂提問,提高教學效率我深有體會。課堂是我們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是信息的直接交流。我們往往重視了教的過程,往往忽視了這方面的培養和提高,我們應該強化這些基本功,課堂上只有老師和同學的雙向配合才能真正達到每一堂課的教學效果。

    第6篇:課程設計的收獲和體會范文

    工作過程課程設計綜合素質

    《現代推銷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在傳統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學形式比較單一,學生缺少體驗產品推銷過程的機會,只能憑想象力、理解力去掌握,對所學知識掌握得不靈活、不牢固;僅僅是理論上的學習,缺乏就業過程鍛煉和就業環境實踐,造成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差,很難全面系統地掌握推銷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導致不能將理論知識較好地運用于實際業務中。隨著用人單位對崗位技能要求的提高,對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實現課程學習與職業崗位要求的零距離對接,是課程教學改革中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課程設計的總體思路

    在企業需求和我院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我對現代推銷學的課程進行了精心的設計。首先,總體上設計了課上和課下并行的兩種方式。課上主要以教師講授的理論知識為主,而課下則是讓學生以小組推銷競賽的形式把課上講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這樣可以通過兩條線并行的形式完成課程的整體教學,最后利用一部分實踐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演講分享,每一組可以分享到其他組的創意和想法實際的做法,從而更多地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夯實學生的推銷實踐能力。當然,除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之外,我還通過多位著名的推銷專家的成功推銷學進而形成職業素質的養成,從而不斷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以“崗位工作過程”為指導,設計教學內容

    通過市場調查以及企業用人需求信息的反饋得知,現代推銷學這門課所對應的崗位主要是企事業單位中的銷售代表,而銷售代表的實際工作過程則是:尋找顧客――訪問準備――約見與接近客戶――洽談溝通與顧客異議處理――達成交易――售后服務――信息反饋。這個工作過程實際上就構成了課程設計的7個任務,教師要按照這7個任務進行布置和安排。要想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也讓學生在學習和實際操作的時候能真正掌握推銷的技能,就必須選擇一個合適的產品作為媒介。因為學生實習的單位基本集中在大連的醫藥外企,比如大連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和瑞士諾華集團等,所以我選擇的第一種產品則是制藥外企的醫藥產品,但是不可能所有的學生都能進入醫藥外企從事銷售工作,所以為了實現寬口徑就業的辦學宗旨,我又選擇了一個學生比較感興趣的雪佛蘭汽車作為授課的副產品。這樣就形成了課上課下兩種方式以及以醫藥產品的銷售為主線和以雪佛蘭汽車銷售為副線的“2+2”并行的模式。

    1.課上理論內容設計

    課上教學內容的設計選取大連輝瑞制藥企業和汽車4S店等真實業務中的事例,作為貫穿課程教學的任務情境,讓學生通過實實在在的實踐活動,在一種真實的情境中來完成推銷知識的學習,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具體任務采取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互相討論,互相幫助,發揮每一位學生的優勢,并讓學生把自己對問題的理解進行整合,盡其所能地展示給他人,達到相互交流、共同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目的,在規定的課時內通過合作一起完成任務。

    2.課下實踐操作設計

    課下則是根據課上模擬完成的任務運用到實踐中,由學生分小組選擇一種產品根據所學進行具體的實施。因為課下教師無法全面把握,所以就形成了以組長為中心的全面負責制。在進行實踐之前,為了避免有的學生開小差、不認真對待,需要每個組制訂詳細的計劃以及具體的人員分工,等每一次任務完成之后,需要每一個成員寫一份實踐總結,進而督促學生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除此之外,教師也根據學生所安排的計劃進行定期的抽查,從而更好地把握課下模式任務完成的質量。比如,在大連輝瑞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實習的學生總共有十名,我就把他們分成了兩組,這樣他們就可以用醫藥產品來進行實地的銷售,同時這兩組之間還可以形成良好的競爭關系,通過這種形式可以激發學生內心的潛力,同時也可以鍛煉學生團結合作的能力。幸運的是這十名學生會有企業真正的銷售代表帶領他們去拜訪醫院的主任等,通過這種實際的示范,學生利用聽覺和視覺真正能夠體會到在銷售過程中如何有效地溝通;如何利用有效的手段才能推銷成功。但之后則是學生要進入到單打獨斗的階段了,由學生組成的小組來實施每一個任務。另外,還有兩組則是進入到4S店進行汽車的銷售,因為在課上講授的是喬吉拉德銷售雪佛蘭汽車的實例,所以學生可以在喬吉拉德的做法基礎上進行不斷地創新,同時針對實際銷售過程中自己的發現和心得要隨時進行記錄。當然,在汽車銷售過程中客戶關系管理就顯得非常重要了,這是喬吉拉德成功銷售的要點,希望學生能夠有所借鑒,進而有所突破。還有一些學生進入到房地產的銷售中。總之,課下環節是驗證我們理論教學的直接手段,也是理論結合實踐的唯一做法。

    3.課程結束的總結及評價

    課上和課下的環節全部進行完之后,我會利用一部分時間,聚集所有的學生進行最后的總結分享。具體操作則是由每一個小組把課下實踐的做法、業績、收獲心得體會全部進行整理,然后選派一名代表以PPT的形式和大家進行分享,其他的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從而形成一種討論的氛圍,這樣每一組的學生就可以分享到其他學生的做法,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的思路更加開闊,做法也更加全面化。最后則是評價和評選階段,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在課上就設定好了要由評委進行打分評出6個優秀個人和1個最佳團隊并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優秀個人的評定指標為:銷售業績、創新能力、團結合作能力;而最佳團隊的評定指標為:銷售業績、創新點、團隊合作是否良好、發言代表的表現、PPT制作好壞、客戶積累數量。經歷了這樣形式的課程學習和實踐的磨練,我相信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和企業需求之間的對接就應該是零距離的了。

    三、課程設計的反思

    課程設計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鍛煉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是對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具體訓練和考察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的日新日異,產品銷售一直是企業最關注的環節,在生活中也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因此,教師進行課程設計就非常必要,創造適宜的學習情境也顯得更加重要,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自主學習,主動地建構經驗和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龔黎瑩.現代推銷學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32).

    第7篇:課程設計的收獲和體會范文

    【關鍵詞】電子技術 課程設計 教學改革

    電子技術課程設計是繼“模擬電子技術”和“數字電子技術”課程之后的重要實踐性環節,對培養電子信息類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該課程的基本任務之一是鞏固和加深學生對“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和“電子技術基礎實驗課”中所掌握的實驗技能,另一方面是培養和訓練學生的科研作風及在電子技術方面的實踐技能,提高學生綜合運用電子技術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學生針對三位半數字萬用表,通過熟悉查找資料、設計電路、計算機仿真、安裝調試、性能分析與改進等環節,初步掌握常用電子產品的一般設計方法和步驟,體會電子產品的設計和調試過程,為以后的專業知識學習、綜合實習、畢業設計、從事生產和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專業基礎。

    一、課程設計改革的目的

    電子技術課程設計一般安排在大二下學期進行,考慮到該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數字電路和模擬電路的基本知識,因此該課程要求學生設計并制作一個具有實用價值的電路[3]。這個階段的學生對于電路設計一般只有一個模糊的認識,工程意識淡薄,對電子元器件的實際功能和電子產品設計步驟沒有清晰的認識,工程實踐能力不強,缺乏開發、設計的創新能力與意識。在前期的電子類相關課程實驗中,大部分實驗的電路功能單一,只能夠簡單的、被動重復教師講授或者書本上面的理論,電路功能和生活中使用的實際電子產品的電路有一定的距離,學生的興趣得不到足夠的激發。在電子技術課程設計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通過引入實際實用電子產品三位半數字萬用表的設計與制作,可使學生加深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技術的關鍵點,培養動手能力、設計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工程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該課程的改革對提高電子技術課程設計的教學質量,充實電子技術課程設計的教學實踐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課程設計改革的方法

    在“電子線路課程設計”的具體實施過程中以實際實用電子產品三位半數字萬用表為核心,通過三位半數字萬用表各部分功能電路理論的講授,使學生對基于模數轉換芯片的三位半數字萬用表的工作原理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時,自主設計并制作一塊三位半數字萬用表,進而達到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工程素養、激發學生對數字模擬電路設計應用的興趣。具體的教學改革方法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 充實“電子技術課程設計”的實踐教學內容

    近年來,隨著各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推進,專業培養計劃以及相應教學大綱的調整與修改,同時考慮到學生進行電子技術課程設計時的理論水平的局限性和后續單片機技術、DSP技術、EDA技術、嵌入式系統等其他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安排,我們在電子技術課程設計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中,應該改變以往單一功能電路的設計,引入和現階段大學生水平相適應的實際電子產品的設計與制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實施過程中,我們通過引入實際實用電子產品三位半數字萬用表作為課程設計的主要內容,并編寫相應的配套“電子技術課程設計指導書”。主要內容涉及電壓(交直流)、電流(交直流)、電阻、電容、三極管、二極管等的測量電路的原理,雙積分A/D轉換器的應用,線性運放的應用,正弦波的生成電路,自動關機電路,LCD的驅動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結構,讓他們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加深數電、模電等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2. 改革“電子技術課程設計”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注重理論結合實際

    在以往的課程設計中,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存在混學分,完成任務的心態,對于實踐過程中涉及的電路原理,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在本次改革的實施中,我們制作了很多配套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加強理論知識的講授,使學生在明白三位半數字萬用表各部分電路原理的基礎上,對各部分電路進行獨立焊接調試,并對調試好的電路進行測試,注重電路重點部分的輸出,并教會學生調試數字、模擬電路的基本方法;同時,通過改變部分電子元器件的參數,觀察該參數對數字萬用表精度的影響,進而加深學生對電路原理的理解。另外,指導教師還應該指導學生利用EDA電路設計仿真軟件,例如,Protel電路設計軟件,結合課程設計的內容,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電子產品設計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的靈活性,使學生的工程素養得到提高。

    3. 增加教學互動,引導并激發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與能力

    在“電子技術課程設計”的進行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實際問題,指導教師應該針對問題的難易程度,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課外去查閱相關資料,并積極地參與到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嚴格要求學生認真對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反思和總結,發現并反思自己設計過程中的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另外,指導教師還應該組織對學生遇到的問題定期的進行總結與歸納,并整理成相應的“Q&A”文檔,通過課程電子郵件或課程主頁在網上,供學生學習與參考。

    4. 注重軟件仿真與實際電路調試相結合

    由于計算機軟件和硬件技術的飛速發展,在電子應用領域產生了很多成熟的開發與仿真軟件,例如EWB、ORCAD、PSPIC、Muhisim等。在本課程的理論講解階段,引入電路仿真,讓學生對電路的輸入輸出,以及電路參數對整個電路結構性能的影響有一個大體的了解,等學生焊接完成該部分電路后,實際測試電路的輸出,進而比較軟件仿真的輸出和實際測量之間的差距,分析其原因,并通過多次改變電路的參數和輸入的方式進行綜合分析,加深學生對電路的理解。尤其適當仿真軟件輸出和實際測試輸出出現較大的差距時,引導學生去查詢相關資料,分析該現象的原因,并形成相應的文檔,共享給所有的學生。在本課程改革選用的三位半數字萬用表的模擬電路部分尤其需要如此,特別是其中的電容測量電路,涉及正弦波的發送、放大、濾波等電路,這部分電路軟件仿真和實際輸出存在一定的差距,要著重引導學生去分析每一小塊電路出現誤差的原因,以及如何改進,還要讓學生學會判斷仿真輸出和實際輸出在什么樣的范圍內是合理的。

    仿真軟件在理論分析方面具有強大的功能,而實物連線除了讓學生更熟悉元器件及其性能之外,更加讓學生對元器件的誤差以及因此可能引起的誤差或錯誤的原因產生更深的體會,這些都是在課本以及“電子技術實驗”等課程中不能收獲的。

    結束語

    通過實踐,我們發現這項教學改革效果十分明顯。教師們精心準備的題目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可以將學生前期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進行實踐,加深數字電路和模擬電路知識的理解,尤其是通過實際電子產品三位半數字萬用表的設計與制作,可以激發學生對實際遇到的問題的思考,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理論結合實際,培養學生的開拓性思維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粟田禾. 電子技術基礎課程設計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高職教育研究,2006(2).

    [2]姚青梅等. 電子技術課程設計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學報,2006(4).

    第8篇:課程設計的收獲和體會范文

    關鍵詞: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設計;漸進式模式

    很多高校都開設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根據國家有關教育部門規定,該專業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具有現代管理學理論基礎、計算機科學技術知識以及應用能力,掌握系統思想和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能在國家各級管理部門、工商企業、金融機構、科研單位等部門從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統分析、設計、實施管理和評價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靶畔⑾到y分析與設計”課程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主干課程,在把學生培養成為符合該專業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的實踐環節,即課程設計更是鍛煉和檢驗學生應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要過程。目前,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是把“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設計安排在“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教學之后,集中一周或者兩周的時間讓學生在實驗室(或者計算機中心)完成課程設計任務。經過嘗試和對比,本人總結出了一種比較新的課程設計方法――漸進式課程設計方法。

    1漸進式課程設計模式與應用舉例

    1.1設計模式

    “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設計包括系統分析、設計和構造?!胺治觥蓖ǔJ侵笇ΜF有系統的內、外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分解、剖析,明確問題或機會所在[1]。系統設計則是把系統分析階段所提出的邏輯模型轉換成物理模型。系統設計實際上是為需求說明書到程序設計的過渡架起一座橋梁[2]。系統構造包括系統組件的開發、安裝和測試[3]。一般而言,“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教學時數為56個左右,周學時為4學時。傳統上,課程設計是由授課教師安排在講完課程之后,在該課程授課的第17周開始在計算機中心(或者實驗室等)利用1~2周的時間集中完成課程設計任務。其模式如圖1所示。

    和傳統的課程設計安排不同,漸進式課程設計充分利用整個學期的時間,從講授課程的第3或者4周開始,就把課程設計任務和進度以及相關要求按小組形式布置給學生,并且要求學生按照相關要求完成和提交完成的內容,教師對學生提交的內容提出修正意見和建議,學生不斷改進和完善,一直到最終得到一個比較滿意的課程設計成果。教師利用集中課程設計時間對學生集中指導一周(如果集中時間是兩周,建議集中設計時間用一周,集中指導可以省略),并且利用一周的時間通過逐個答辯方式進行審查。其模式如圖2所示。

    作者簡介:孫志恒(1968-),男,北京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管理信息系統。

    圖1傳統的課程設計安排模式

    圖2漸進式的課程設計安排模式

    1.2應用舉例

    因為學生缺少實際的工作經驗,對企業的業務不是很清楚,所以課程設計的案例最好結合學生所處的環境。比如說,可以讓學生完成學校的圖書館書管理、宿舍管理、教室管理、學生就業分配管理、合作辦學管理、教材管理等系統的分析和設計以及系統的部分實施。以圖書館管理系統為例,具體的任務和要求如表1所示。

    任務下達之后,學生必須按照進度要求完成相關的內容,由教師根據業務的合理性、完整性以及提交內容的規范性等標準審核學生提交的電子文檔,并且及時反饋改進意見,讓學生繼續修改。并且可以把改進作業的成績和前面的成績加權求和作為學生的平時成績。如果學生不能夠按時提交任務,遲交一天扣除本次作業的10%的成績(可以靈活掌握),依此類推。

    表1圖書館管理系統課程設計任務與要求舉例

    進度 完成的內容 完成質量 修改

    意見

    2009年3月

    14日*―20日 熟悉圖書館管理的業務,了解組織機構以及功能需求,利用Project軟件建立小組進度計劃的甘特圖,3月20日提交。 良好 ******

    2009年3月

    21日―27日 利用所學的系統需求獲得的手段獲得業務需求,完成事件表。3月30日提交。 合格 ******

    …… …… …… ……

    * 假設2009年3月14日布置任務。

    最后學生成績由小組提交的報告成績和學生個人答辯成績加權求得。如表2所示(個人答辯成績評定表略)。

    表2小組報告成績評價標準

    A(50%) B(10%) C(30%) D(10%) 合計

    內容完整(問題闡述、結構化系統分析與設計、面向對象系統分析與設計、數據庫設計、輸入輸出設計) 報告符合要求(封面、目錄)、圖表規范(有圖例,圖形和表的標識正確),語句通順,結構合理 系統分析和設計正確合理 具有創新思想,能提出自己的觀點

    2漸進式課程設計模式的優點

    和傳統的利用學期末的1~2周的集中課程設計相比,漸進式課程設計具有很多的優點。

    (1) 課程設計時間充沛。學生具有充沛的時間進行課程設計是非常重要的?!靶畔⑾到y分析與設計”的課程設計具有自己的獨特性,它不是簡單的分析和設計技術的應用,而是一個綜合運用管理思想、系統分析和設計方法論以及信息技術的過程,是一個迭代式、不斷修正和提高的過程。漸進式的模式可以為學生提供近乎一個學期的課余時間來完成設計任務,這是傳統方式望塵莫及的。這一點在圖1和圖2中表現的非常清楚。

    (2)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項目意識和團隊精神。因為設計任務是以項目方式分配給每個項目組的,并且要求他們以對待一個實際項目的態度完成設計,每個組有一個組長,相當于項目經理。組內要進行合作分工,編制相關的進度,搭建一些分析、設計以及實施環境等,并且在每周至少有兩次集體討論,通過一個學期的合作,學生們的團隊協作意識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傳統的課程設計環境基本上不安排小組討論。

    (3) 學生能更加深刻地體會系統分析設計的內涵。隨著同組成員不斷地對問題進行探討,并和教師展開足夠的溝通,學生們對問題的理解越來越透徹,對問題的分析也就越來越深入,所獲得的問題解決方案也就會更加合理,學生的收獲也就會越大。傳統教學模式由于時間短,學生很難對問題理解的非常深刻,更多的是從技術層面考慮問題的解決方案,而忽略了信息系統項目在很大程度上是管理工程這一含義。

    (4) 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為設計任務安排早,學生們就能夠按照要求花兩周甚至更多的時間進行一些實地調查獲得需求,并且從中得到一些啟發,體會到系統需求獲得的不容易和重要性。而且,學生們更被鼓勵利用其家長和親戚朋友等資源,以其父母親戚朋友所在單位的業務為項目背景來開發系統。在需求分析和設計過程中,學生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很難在課堂教學中或者虛擬項目中出現的問題,通過教師對他們進行引導,尋求解決合理的解決方案。從這個過程中,學生們能體會到現實當中信息系統的開發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更能夠鍛煉和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傳統的方法不可能允許學生參與到“實際”的項目中。

    (5) 更加有利于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提高。因為課程設計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驗,漸進式的課程設計要求學生必須按照進度提交各個階段的課程設計成果,教師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們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并且在課堂上及時、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和講解,不會使問題“隱藏”起來。因為學生是項目組成員,他們會對教師的講解非常關注,聽課質量就會明顯提高。有些課程設計項目是來自于學生家長所在單位,這些業務可能很有特點,具有很強的實際意義,所以學生的參與熱情會很高,課堂互動效果會非常好。和傳統的方式比較,漸進式的模式把課堂教學、學生平時的作業和課程設計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不是割裂的狀態,這樣更加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信息系統分析和設計的內涵。

    (6) 推動和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自我學習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漸進式模式要求學生必須像一個IT團隊那樣學會自我管理,而且要自我學習。每個小組自己決定開發進度和討論時間以及方式等。由于有些小組進度快,可能需要用到后面老師還沒有講到的知識。老師會指點他們需要看哪些章節,哪些參考書以及到哪些網站獲得相關資源,這對于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具有很好的幫助,是一種比較好的鍛煉方式。學生們通過探討,看是否能夠運用BPR、TQM、JIT等先進的管理思想來改善當前的業務或者管理方式等,學生們也被鼓勵嘗試在分析和設計方面采用一些新的工具或者方法。傳統的課程設計方式很難做到這一點。

    3漸進式課程設計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漸進式課程設計是否可行主要在于三個方面,第一是環境;第二是可操作性;第三是教師因素。

    不同于傳統的課程設計只是讓學生利用CASE工具等完成流程圖、用例圖、時序圖等,漸進式的課程設計要求學生必須考慮如何將先進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如何解決項目實際存在的問題。這更多的是需要他們運用所學的知識結合項目進行探討,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再利用計算機軟硬件系統把他們的觀點通過圖表等形式展示出來。所以,在環境配置上對于漸進式的課程設計而言沒有任何問題。再有,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有自己的個人計算機,他們可以很容易地實現課程設計所需要的軟硬件甚至網絡平臺的搭建,這樣不僅僅可以使得課程設計更加靈活,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組建系統開發環境的能力。

    學生們希望更能夠像一個IT團隊一樣工作,雖然有其他課程,有時甚至很忙碌,但是事實表明他們在提交完成的任務方面還是非常積極主動的,而且對于提交的任務的質量非常重視,并且主動地和老師進行溝通,積極改進設計方案等。有的組提交的報告超過一百頁,這足以說明漸進式課程設計模式的確對學生來說具有很好的效果。

    教師在漸進式課程設計中的引導作用很大。一方面,教師需要具有融會貫通的能力,把管理、信息技術、系統分析和設計方法以及教學手段等融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項目開發經驗,尤其是對于學生帶過來的“項目”,必須能夠很快理解,并且在課堂上能夠結合理論知識等進行剖析。再有,教師必須具有很強的奉獻精神,因為課程設計幾乎是利用了一個學期的時間,在這期間通過課間、課下或者互聯網等方式解答學生們疑惑,或者參與他們的討論,而且要花很大的精力審查每個組的任務完成情況,尤其是最后,要對每個小組和每個學生進行答辯審核,從而給出一個比較客觀的成績。

    4結語

    漸進式課程設計模式和傳統的課程設計模式相比具有很多益處。它不僅僅能溝使得學生具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需求分析、進行系統的設計以及實施等,而且能夠通過長達將近一個學期的課程設計過程培養每個開發團隊的成員之間分工協作的精神,保障每個團隊和指導教師之間進行足夠的交流和溝通,除此之外,有些開發團隊還可以能夠對開發出的原型進行修整和完善,從而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內涵。和傳統課程設計模式相比,漸進式課程設計模式把課程設計和課堂教學結合得更加緊密,課程設計和課堂教學可以相互促進,使得學生受益更大,而且這種方式不過多地受到時空的限制,可行性很強。通過實踐檢驗也證明如此。

    參考文獻:

    [1] 甘刃初. 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7.

    [2] 戴偉輝. 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9.

    [3]Jeffrey L.Whitten, Lonnie D.Bentley, Kevin C.Dittman. 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M]. 肖剛,孫慧,譯.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618.

    The Study on the Gradual Advance Course Project Mode of Information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SUN Zhi-he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 Beijing 100192,China)

    第9篇:課程設計的收獲和體會范文

    數據結構是計算機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也是軟件設計的技術基礎。本課程設計的性質是檢驗理論科學系的效果以及綜合運用的能力,目的是訓練學生進行復雜程序設計的技能和培養良好的程序設計習慣。本課程設計的任務是要求學生使用C或C++語言編程,解決具有一定規模的、具有實際意義的應用題,實現理論課所要求的數據組織、存儲、處理的基本方法。

    二、課程設計所用到的工具

    這次課程設計所用到的工具Microsoftvisualc++6.0PC機一臺。

    三、這次課程設計我所選擇的兩個題目

    1、一元多項式計算。

    設計分析

    一)一元多項式計算

    1、需求分析

    要求按照指數將序排列建立并輸出多項式;能夠完成兩個多項式的相加、相減,并將結果輸入。

    2、概要設計

    在分析題目要求的基礎上,我首先設計了一個結構體,定義如下:

    structpoly

    {floatcoef;

    intexp;

    polytypenext;};

    在這個結構體中,定義了一個浮點型的系數coef,還定義了一個整形的指針exp。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定義各個不同用途的函數,以滿足課程設計的需要,所用到的函數定義如下:

    polytypeCreate_Empty_Node(int);創建一個空鏈表

    voidInput_Values(polytype,int);輸入值

    voidInsert_Node(polytype,float,int);插入接點

    voidAdd_Poly(polytype,polytype);將兩個多項式相加

    voidSub_Poly(polytype,polytype);將兩個多項式相減

    voidOutPut_Results(polytype);將結果在顯示器上顯示

    3、源代碼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typedefintdatatype;/*定義多項式節點的結構*/

    typedefstructnode

    {floatcoef;/*系數*/

    intexpn;/*指數*/

    structnode*next;/*指向結構體的指針*/

    }PotyNode;/*建立連表,返回指向多項式頭節點的指針*/

    PotyNode*Creat_PotyNodeTail()

    {PotyNode*L,*s,*r;/*聲明結構體指針*/

    floatc;/*系數*/

    inte;/*指數,建立頭節點,頭節點指針設置為空*/

    L=(PotyNode*)malloc(sizeof(PotyNode));

    L->next=NULL;/*是指針r指向頭節點*/

    r=L;

    printf("\ninputcoefandexpn:");

    scanf("%f%d",&c,&e);

    while(c!=0)/*輸入的第一項系數不允許為0,防止無意義的輸入*/

    {/*初始化節點*/

    s=(PotyNode*)malloc(sizeof(PotyNode));s->coef=c;s->expn=e;s->next=NULL;

    r->next=s;/*連接節點*/

    r=s;/*指針r指向當前節點,用于連接下一節點*/

    printf("\ncoefandexpn:");

    scanf("%f%d",&c,&e);

    }returnL;

    }/*獲得多項式的長度,參數為多項式頭節點指針*/

    intGetlength(PotyNode*L)

    {PotyNode*p;intcount=0;p=L->next;

    while(p)

    {count++;p=p->next;}

    returncount;}/*獲得指向i節點的指針,在刪除節點的時候來獲得準備刪除的前一節點*/

    PotyNode*GetElem_PotyNode(PotyNode*L,inti)

    {PotyNode*p;intj=0;p=L;

    while(p->next&&j!=i)/*當p不是尾節點,并且不是第i個節點*/

    {j++;p=p->next;}

    if(i==j)

    returnp;/*找到節點*/

    else

    returnNULL;/*沒有找到節點*/}/*刪除節點i*/

    intDelete_PotyNode(PotyNode*L,inti)

    {PotyNode*q,*p;/*獲得節點i的前一個節點,便于刪除節點i*/

    p=GetElem_PotyNode(L,i-1);q=p->next;

    if(q)/*如果P為空,則說明節點p也就是節點i-1就是尾節點,節點i實際并不存在*/

    {p->next=q->next;

    free(q);return1;}

    else

    return0;}/*對輸入的多項式LA,LB進行相加,結果為LC,返回指向LC頭節點的指針*/

    PotyNode*Add_PotyNode(PotyNode*LA,PotyNode*LB)

    {PotyNode*LC,*q1,*q2,*r,*s,*p;

    intx=1;q1=LA->next;q2=LB->next;LC=LA;

    LC->next=NULL;/*指針r是當前指針便于進行各種操作*/

    r=LC;

    while(q1&&q2)/*當多項式LA,和LB都沒有結束的時候*/

    {if(q1->expn<q2->expn)

    {s=q1;q1=q1->next;}

    elseif(q1->expn>q2->expn)

    {s=q2;q2=q2->next;}/*指數相同,相加*/

    else{q1->coef+=q2->coef;

    s=q1;q1=q1->next;q2=q2->next;}/*結果連接到多項式LC*/

    s->next=NULL;r->next=s;r=s;}/*如果LB已結束,把LA剩余的部分連接到LC上*/

    if(q1)r->next=q1;

    if(q2)r->next=q2;/*去除多項式中系數為零的項,我對代碼作了小的修改*/

    p=LC->next;

    while(p->next)

    {if(p->coef==0)

    {p=p->next;

    Delete_PotyNode(LC,x);}

    else

    {p=p->next;x++;}}

    returnLC;}/*打印多項式*/

    voidprint_PotyNode(PotyNode*L)

    {inti;PotyNode*p=L->next;

    for(i=0;i<Getlength(L);i++)

    {printf("%fX%d",p->coef,p->expn);

    if(p->next==NULL)

    return;

    elseprintf("+");

    p=p->next;}}

    voidmain()

    {PotyNode*LA,*LB,*LC;

    intx;

    printf("inputLA(endby0):\n");

    LA=Creat_PotyNodeTail();

    printf("f(LA)=");

    print_PotyNode(LA);

    printf("\ninputLB(endby0):\n");

    LB=Creat_PotyNodeTail();

    printf("\n");

    printf("f(LB)=");

    print_PotyNode(LB);

    printf("\n");

    LC=Add_PotyNode(LA,LB);

    printf("Afteraddf(LA)andf(LB),f(LC)is:");

    print_PotyNode(LC);

    scanf("%d",&x);}

    3、運行結果

    提示輸入一個多項式LA(以0結束)然后輸入每項的系數和指數,輸入后再提示輸入另一個多項式LB(以0結束)然后輸入每項的系數和指數。按回車鍵后得出f<LC>=f<LA>+f<LB>。

    1、需求分析

    1)輸入數據的形式和范圍:可以輸入大寫、小寫的英文字母、任何數字及標點符號。

    2)輸出形式:(1)分行輸出用戶輸入的各行字符;(2)分4行輸出“全部字母數”、

    “數字個數”、“空格個數”、“文章總字數”(3)輸出刪除某一字符串后的文章

    2、概要設計

    a、建立文本,存儲結構用鏈表

    voidCreateTXT(LINE*&head){

    printf("\n請輸入文本,每行最多輸入80字符!\n");

    printf("輸入Ctrl+E(^E)則結束輸入\n");

    LINE*p=newLINE;//首先為鏈表建立一個附加表頭結點

    head=p;//將p付給表頭指針

    chartmp[80];

    b、計算空格數

    intCount_Space(LINE*&head){//統計空格數

    LINE*p=head;

    intasc_space=32;//空格的ASCIC碼值

    intcount=0;

    do

    {intLen=strlen(p->data);//計算當前data里的數據元素的個數

    for(inti=0;i<Len;i++)

    if(p->data[i]==asc_space)count++;}//計算空格數

    while((p=p->next)!=NULL);//遍歷鏈表

    returncount;}

    c、統計數字數

    intCount_Num(LINE*&head){//統計數字數

    LINE*p=head;

    intcount=0;

    do

    {intLen=strlen(p->data);//計算當前data里的數據元素的個數

    for(inti=0;i<Len;i++)

    if(p->data[i]>=48&&p->data[i]<=57)count++;}//計算空格數

    while((p=p->next)!=NULL);//遍歷鏈表

    returncount;}

    d、統計文章的總字數

    intCount_All_Word(LINE*&head){//統計文章的總字數

    LINE*p=head;//保存鏈表的首地址

    intcount=0;//總字母數

    do

    {count+=strlen(p->data);}//計算當前行內的字符數!除''''\0''''結束符外!注意,該統計包含“空格的長度!”

    while((p=p->next)!=NULL);//遍歷鏈表

    returncount;}

    3、源代碼

    /*definemacrovariables*/

    #definetrue1

    #definefalse0

    #include<stdlib.h>

    #include<stdio.h>

    #include<malloc.h>

    #include<string.h>

    #include<conio.h>

    #defineSTACK_INIT_SIZE100/*variablesinthesavestoragespace*/

    #defineSTACKINCREMENT10/*incrementofdistributioninthesavestoragespace*/

    typedefstruct

    {char*base;/*beforeandafterthecreatingoftheshed,baseisNULL*/

    char*top;/*shedpointer*/

    intstacksize;/*thesavestoragespacedistributivebytheelement*/

    }SqStack;

    SqStackS,q;

    /*constructastructuerarray*/

    typedefstruct{

    charcc[9999];

    intno;}Array;

    /*definethewholebureauvarible*/

    Arraya[10000];

    intm,n,i,j;

    charname[40];

    chart=''''\n'''';

    FILE*fp;

    /*constructanemputyshed*/

    voidInitStack()

    {S.base=(char*)malloc(STACK_INIT_SIZE*sizeof(char));

    if(S.base==NULL)

    exit(1);

    S.top=S.base;

    S.stacksize=STACK_INIT_SIZE;}

    /*usingcharactershed,acceptthedatafromtheterminal*/

    voidpush(chare)

    {if(S.top-S.base>=S.stacksize)

    {/*applyanewroom*/

    S.base=(char*)realloc(S.base,(S.stacksize+STACKINCREMENT)*sizeof(char));

    if(!S.base)

    exit(1);

    S.top=S.base+S.stacksize;

    S.stacksize+=STACKINCREMENT;}

    /*acceptthenextcharacter*/

    *S.top++=e;}

    /*carrythewholedatainthestackintothedatasection*/

    charpop()

    {chare;

    if(S.top==S.base)

    returnfalse;

    e=*(--S.top);

    returne;}

    /*emptythedatainthestack*/

    voidClearStack()

    {S.top=S.base;/*letS.topandS.basepointtothesameplace*/}

    /*destroythestack*/

    voidDestroyStack()

    {free(S.base);/*freethedatainthestack*/

    S.top=S.base;}

    /*judgetheemputyoftheshed*/

    intStackEmpty()

    {if(S.top==S.base)

    returntrue;

    returnfalse;}

    /*takeoutthedatafromthestackandtheputinthestucterarray*/

    voidBuffer(){

    n=0;m=1;

    /*movethedataintheshadeuntillthestackisempty*/

    while(S.top!=S.base)

    {n=n+1;

    a[m].no=a[m].no+1;

    a[m].cc[n]=*(S.top-1);

    S.top--;}}

    /*savethedata*/

    voidsave()

    {printf("\n\nfilename:");

    scanf("%s",&name);

    fp=fopen(name,"wb");

    for(i=1;i<=m;i++)

    {for(j=a[i].no;j>=1;j--)

    {fwrite(&(a[i].cc[j]),1,1,fp);}

    fwrite(&t,1,1,fp);}

    fclose(fp);}

    /*mainfunction*/

    voidmain()

    {charch,e;

    printf("\n\n\n\t\t\twelcometousethewholescreeneditor");

    printf("\n\npressF6ifyouwanttosavethefile,youcansavethefilewhenyousee\"^Z\"\n");

    printf("\n******************************************************************************\n\n");/*SqStackS_stack,D_stack;*/

    InitStack();/*InitStack(D_stack);*/

    ch=getchar();

    while(ch!=EOF)

    {while(ch!=EOF&&ch!=''''\n'''')

    {switch(ch)

    {case''''#'''':e=pop();break;

    case''''@'''':ClearStack();break;

    default:push(ch);break;}

    ch=getchar();}

    Buffer();

    ClearStack();

    if(ch!=EOF)

    ch=getchar();}

    save();

    DestroyStack();}

    4、運行結果

    三、這次課程設計的心得體會

    通過實習我的收獲如下

    1、鞏固和加深了對數據結構的理解,提高綜合運用本課程所學知識的能力。

    2、培養了我選用參考書,查閱手冊及文獻資料的能力。培養獨立思考,深入研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實際編譯系統的分析設計、編程調試,掌握應用軟件的分析方法和工程設計方法。

    4、通過課程設計,培養了我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逐步建立正確的生產觀念、經濟觀念和全局觀念。

    根據我在實習中遇到得問題,我將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注意以下幾點:

    1、認真上好專業實驗課,多在實踐中鍛煉自己。

    2、寫程序的過程中要考慮周到,嚴密。

    3、在做設計的時候要有信心,有耐心,切勿浮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无码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成人性a激情免费视频| 国产gav成人免费播放视频|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1024在线| 99精品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免费看的成人yellow视频| 成人黄色激情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非洲| 日韩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网| 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区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 | 亚洲成人一级片|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 |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二区|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在线| 欧美人成人亚洲专区中文字幕| 欧美成人第一页| av成人免费电影| 小明发布永久在线成人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网|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免费|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