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供應鏈規劃與設計范文

    供應鏈規劃與設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供應鏈規劃與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供應鏈規劃與設計

    第1篇:供應鏈規劃與設計范文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管理會計;跨組織管理

    一、引言

    全球市場的產品內分工的發展與深化,驅動了供應鏈上的企業之間的經營合作與信息共享,跨組織的生產經營乃至管理,將市場上的競爭由企業間的競爭提升到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將其稱為21世紀的市場競爭范式。供應鏈產業組織形態打破了傳統組織邊界,供應鏈管理突破了組織內管理,其除了涉及原料采購、加工以及物流等所有活動的管理,還涵蓋了與渠道合作伙伴包括供應商、中間商、第三方服務提供商或客戶等之間的協調與合作。置身于供應鏈情境的管理會計,與單個企業管理情境下的管理會計相比,存在顯著差異,復雜而關聯的供應鏈環境對企業的管理提出許多新的要求,亟待管理會計的發展和創新,尤其是可衍生出跨組織的管理會計。在跨組織情境下,現有的管理決策支持、成本管理、績效評價等管理會計的工作都應在供應鏈上進行拓展,使管理會計更好地配合供應鏈管理,服務于企業,“抱團”式地提升其供應鏈競爭力。

    二、供應鏈管理對管理會計發展要求

    (一)跨組織管理情境下的管理會計

    供應鏈上的組織形態,是出于對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節約而對市場的部分替代,所產生的一類中間組織形式。企業選擇供應鏈聯盟的主要原因在于,該組織形式能夠在管理上兼顧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具有市場交易方式和企業組織方式的優勢,而又避免了他們的劣勢。供應鏈管理與單一企業管理的顯著差別在于:供應鏈管理不僅涉及到單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還涉及聯盟企業或合作企業之間的關系,包括如何維持雙方或多方的信任關系、如何制定組織間協議,以及經營管理行為上的協同等。因此,供應鏈管理具有典型的跨組織特征。傳統的管理會計以單一企業為對象,在供應鏈管理情境下,管理會計的邊界趨于模糊化,管理對象不再局限于內部資源的高效管理和利用,其資源配置會擴展到包括上游供應商、下游經銷商以及其他關聯企業在內的整條供應鏈上的利益共同體。這就要求管理會計作為決策和控制系統,契合基于供應鏈的跨組織管理。

    (二)供應鏈管理協同效應下的管理會計

    供應鏈管理協同效應是指通過供應鏈上組織間的協同性經營與管理活動,來解決資產專用性問題,增加信息交流,減少敗德行為,降低交易成本。一些學者從供應鏈聯盟出現的原因來解釋供應鏈管理的協同效應,并提出:供應鏈作為信息共享的平臺,實現時間的節約和成本的節約,而供應鏈聯盟作為一種跨組織形態,能更為有利地應對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以及合作關系的不確定性。同時,供應鏈節點企業為了提高整體競爭力,傾向于選擇經營和管理上的協同,即各節點企業在采購、生產和銷售等整個經營過程的協同作戰,以實現供應鏈整體價值大于各環節的簡單相加。傳統的管理會計以單一企業為對象,成本核算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考核對象主要是單個企業的競爭力;供應鏈模式下的成本管理對管理會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對供應鏈管理協同效應進行分析,不僅要考慮企業內部成本即直接成本和作業成本,還要根據供應鏈管理的特性將交易成本納入重點關注,供應鏈管理的協同效應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跨組織情境下企業間交易成本的下降,并使整條供應鏈的競爭力得到提升。

    三、供應鏈管理下的管理會計拓展

    (一)供應鏈管理下的成本管理系統

    供應鏈成本管理與傳統成本管理具有明顯的差異:傳統企業成本管理側重于產品的制造成本,很少考慮企業與客戶、供應商之間的關系成本,而這是供應鏈成本管理的重點之一;傳統企業考慮的是企業邊界內的成本最優,而供應鏈成本管理追求供應鏈整體的成本最優,要控制關系成本和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其目的是維持供應鏈的競爭優勢,而節點的個體企業為了融入供應鏈并獲得利益分享,未必能實現個體企業制造成本的最低,可能要分擔供應鏈強勢企業的成本;供應鏈管理更關注企業間的協同作用,需要承擔企業間的共享信息系統平臺的構建、共同的研發項目等,這為供應鏈成本管理帶來新的內容和難點。由于供應鏈成本不僅包括了企業內部的成本,而且,由于供應鏈跨越了傳統企業邊界的壁壘,涉及供應商、核心制造企業、經銷商、物流企業以及下游客戶,因此,成本管理須擴展到整個供應鏈的空間范圍以及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以實現完整地設計、核算以及精準地控制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成本。因此,供應鏈成本管理包括空間和時間的擴展,并細化到作業成本在供應鏈上的擴展和延伸。管理會計系統產生于組織對管理控制的需求,并且應該與相應的組織特征相適應。因此,根據供應鏈的跨組織特征,管理會計的成本管理在跨組織情景下自然會沿著時間與空間的擴展而有所延展。

    1.全生命周期成本規劃。全生命周期成本,對于一個產品來說,是指該產品在設計與生產、營銷、使用、處理與回收等全過程中的全部耗費。在傳統企業管理模式中,產品研發、原材料供應、產品加工、產品銷售可能分散在不同企業中,單個企業只對某環節的產品經營過程進行核算。而在供應鏈管理情境下,對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由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或企業聯盟,規劃包括從產品設計、原料供應、產品制造、產品銷售、物流、售后服務以及廢棄處置等整個生命周期中的總體成本,再通過產品內的分工逐步分包或外包到具體供應鏈節點企業。全生命周期成本需要采用全周期成本控制方法,一方面,能夠從整體上識別全生命成本是否能夠得到補償,產品的供應鏈運營是否具有經濟性;另一方面,對設計、制造、周轉、使用和棄置等各個階段的成本進行分析與預測,有助于開展成本的源頭控制。因為制造、周轉、使用、棄置階段發生的成本大部分在設計階段就可以規劃和鎖定,從設計階段就考慮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實現成本的事前規劃和精益管理,可以更為主動和有效地控制成本,保證整個供應鏈成本的競爭優勢。譬如,蘋果公司作為蘋果系列產品供應鏈的核心企業,其成本管理滲透到其產品上游所有元器件的開發、生產和制作,以及成品組裝和營銷的過程中,涵蓋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對成本的嚴格規劃和控制,是蘋果系列產品利潤的保證,而蘋果系列產品供應鏈條上的節點企業在產品內分工中具體地落實了這一成本規劃。

    2.跨組織成本控制。跨組織成本控制涉及眾多的關聯企業,實現協同性的成本控制對于供應鏈的競爭力提升價值重大。因而,需要探索和創新有助于實現跨組織成本控制手段。(1)商業模式與跨組織成本控制。供應鏈上廣泛運用的外包、外取等商業模式,不僅將供應鏈上的企業聯系在一起,而且其涉及的成本因為外包、外取合約中的價格約定,在跨越企業邊界條件下呈現一定的可控性。跨組織成本控制通常由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來實現,如蘋果公司就具有這樣的成本掌控力,在蘋果系列產品供應鏈上的決策理性是保持盡可能低的外包成本,而富士康等加工企業基本受制于蘋果公司的外包成本控制,這些供應鏈上的加工企業其決策理性是維持較低的用工成本,憑借人工成本優勢和加工專利優勢來實現供應鏈代工的不可替代性,以賺取整體供應鏈上的微薄利潤。(2)目標成本法與跨組織成本控制。目標成本法這樣的管理會計工具要發揮供應鏈成本控制的作用,很自然地會受到供應鏈跨組織情境的影響。傳統的目標成本法是企業內部的成本控制方法,將市場的成本壓力在各部門和各作業單元間進行分解和傳遞,不直接涉及到企業外部的供應商和銷售商。而跨組織成本控制則是將目標成本法擴展到供應鏈中的節點企業,將多個聯系在一起共同制造、分銷和零售產品的節點企業,通過產品供應鏈的節點成本或碎片成本拼接起來,形成完整的供應鏈終端的產品成本。供應鏈成本分配將市場環境的壓力通過目標市場價格的形式轉化為供應鏈第二個層次的客戶壓力,如單個企業所面對的節點成本像零部件成本,其將成為上游供應商的目標市場價格,并且會隨著供應鏈傳遞至原材料供應商。(3)供應鏈核心企業與跨組織成本控制。供應鏈上企業外包的部分產品或服務均受制于一定的成本目標,從而實現成本控制的目的。尤其對于供應鏈核心企業而言,對產品的目標成本實際上規劃和控制著該供應鏈上產品的最終成本,因此其目標成本的制定和實施可實現跨組織的成本控制。因此,在供應鏈條件下,產品實際上不再是核心制造企業的“獨家產品”,而是整個供應鏈的“共同產品”。因此,供應鏈成員就需要在產品設計階段就共同設計產品功能,共同對目標成本進行規劃,對供應鏈產品的成本進行共同塑造。當然,這些供應鏈產品成本的設計和控制行為有的時候是一家或兩家供應鏈核心企業來主導的,供應鏈核心企業通過將產品總目標成本以外包或外取的方式,在供應鏈內分解,進行多階段和跨組織的成本優化和集成管理,形成壓力反饋機制,以及供應鏈的目標成本傳導。

    3.供應鏈交易成本控制。交易成本是供應鏈合作企業之間進行交易時必然會產生的一種協調成本,并且隨著企業日益將主要精力用于其核心業務,外包非核心業務,更多地利用外部資源,與更多的企業進行供應鏈上的合作,從而帶來大量的協調活動,并產生較大的交易成本。一方面,由于產品市場的不確定性和合作伙伴機會主義行為的存在,交易成本不可避免;另一方面,較大的交易成本需要管理控制,否則將影響目標成本的實現。企業可以通過提高退出成本,以鎖定合作伙伴,起到維持交易關系并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可使交易成本降低的策略是:在供應鏈企業之間建立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通過契約式的合作關系來降低合作伙伴關系的不確定性;通過協調活動維持合作伙伴之間高度地互信;借助于信息網絡技術和“互聯互通”的供應鏈信息系統,高效、準確地傳遞和分享信息,緩解供應鏈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性。以上策略的精髓是建立跨組織的管理,可以確保供應鏈交易成本得到高效的控制,同時又可以維持合作、共贏的供應鏈伙伴關系,使供應鏈伙伴可以抱團式地提升供應鏈產品的競爭力。

    (二)供應鏈管理下的預算控制系統

    將傳統的預算系統在供應鏈上進行延伸,形成基于供應鏈的跨組織預算控制系統。某產品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從供應鏈整體出發進行全局性的規劃,制定出預算期供應鏈的業務量、成本與利潤目標,并驅動供應鏈上各個節點企業從自身內部的業務流程出發參與到預算的編制與執行。供應鏈上的關聯企業依據共享的業務數據信息,采用趨于一致的預算編制方法編制本企業的預算,一個或幾個企業承擔某一個綜合性的責任中心的角色,借助于供應鏈信息系統平臺,通過相互銜接的預算編制、預算實施和業績考評,達到供應鏈管理協同的目的。供應鏈的總預算編制過程,須以供應鏈終端的業務量預測為起點,將預算編制所需的產品預計需求信息,從供應鏈的下游銷售企業傳遞到上游的采購企業。在供應鏈管理下,采購企業的主要工作是將生產計劃系統中向企業外部進行的采購計劃轉換成向同一供應鏈上游企業傳達的需求計劃,從而使得上游企業根據需求計劃進行生產運營。基于互聯網的全球信息網絡,使供應鏈具有了信息共享的基礎,廣泛地使用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和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可以密切供應商與用戶的聯系,提升整條供應鏈的快速反應能力,使得供應鏈企業編制總預算所需要的信息更加及時、可靠。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涉及多主體的預算編制機制較為復雜,其跨組織安排具有一定的難度。有研究提出一種參考的設計思路,即從各節點企業抽取一定數量的高級管理者成為總預算編制委員會,來協調供應鏈總體預算的編制工作。該委員會制定供應鏈的關鍵指標體系,制定預算期的整體目標,并在協調企業間利益關系的基礎上,將整體目標分解給各個企業,其中包含復雜的協商過程。此外,總預算編制委員會還負責對預算的執行進行監督,負責建構預算管理中涉及的信息共享機制、預算執行機制、預算監督機制和評價機制等。不過這個方案的操作難度較大。本文認為存在另一種更為務實的方案,即以供應鏈的核心企業為預算編制的關鍵,由其通過共享的信息系統與上下游的節點企業進行溝通和共享關鍵業務量和成本等信息,其他節點企業會出于供應鏈的生存和發展動機,而主動融入核心企業主導的供應鏈業務和成本規劃。由此,最終形成由核心企業來整合供應鏈的總體業務和成本規劃,達到供應鏈預算一體化的目的。

    (三)供應鏈管理下的績效評價系統

    供應鏈績效評價,是對供應鏈的整體運行狀況和運行效果、供應鏈中的各個企業以及供應鏈上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等所進行的綜合評價。

    1.節點企業協同性評價。供應鏈重要的組織屬性就是其成員間關系不同于一般市場交易關系,而是一種共生于供應鏈的緊密伙伴關系,以此減弱了純市場分工的不確定性,以及純組織內分工的高成本,但會衍生出關系性租金。在供應鏈中,節點企業的高協同性,對供應鏈的績效有很顯著的正面作用。節點企業間的協同性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評價:一方面,從客戶的角度評價上、下游企業的合作關系能否對客戶個性化需求做出及時響應,譬如,高效地將產品送到客戶手中,從原材料供給者、制造商轉移到最終消費者手中,整個過程是否連續和流暢;上游企業對下游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否有較高的質量保障,供應鏈運行是否高效,等等。另一方面,從節點企業間合作關系的密切程度來衡量企業間的合作水平,如雙方信息溝通是否高效,能否及時得知下游企業的需求,相互間合作滿意程度,以及能否及時供貨以保證合理庫存,等等。

    2.供應鏈整體績效評價。基于供應鏈的特殊考慮,有學者得出響應性、服務質量、物流績效和財務績效等四個供應鏈績效指標,還有學者在考慮大型復雜產品制造業集群供應鏈績效評價時提出協同性、可靠性、柔性、質量管理和成本控制五方面的績效評價指標,還有學者提出了系統性的戰略聯盟績效評價,并將這一維度容納至平衡計分卡的框架中,探討組織間合作與企業內業績維度的關系,實現對平衡計分卡的改進以及企業內、外部業績評價的一體化。以平衡計分卡作為基礎,結合供應鏈的獨特性,對供應鏈整體績效進行評價切實可行。平衡計分卡將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財務目標和非財務目標,內部績效和外部績效相結合,從學習與成長、內部運營、客戶和財務層面四個方面進行評價。如果將平衡計分卡的評價主體變成供應鏈,從內部運營方面要考慮節點企業間合作評價、供應鏈協同性、柔性和質量管理等方面的內容;客戶滿意度要包括最終產品客戶的滿意度和中間產品客戶的滿意度,客戶關系管理是供應鏈管理的核心之一,供應鏈要獲得長遠的財務業績,就必須創造出令客戶滿意的產品和服務;財務層面的評價要包括能概括整個供應鏈的財務指標,以反映供應鏈整體的資本收益、運營情況、償債能力和成長性。總的來看,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力取決于供應鏈整體績效,動態跟蹤并適時調整和優化供應鏈績效的關鍵決定因素,以強化供應鏈整體的競爭力,這超越了企業的單打獨斗,是基于供應鏈的跨組織管理會計模式。四、結語綜上所述,供應鏈管理情境與傳統個體企業管理情境下的管理會計的應用,存在顯著的差異,管理會計已經被拓展為跨組織管理會計。在當前的供應鏈商業環境下,供應鏈管理實踐證明管理會計工具對供應鏈管理是適用的,而且呈現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傳統的管理會計工具在供應鏈管理中應用時,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探討和解決,最為迫切的是需要理論界進行系統地總結、分析和架構基于供應鏈的跨組織管理會計,以使管理會計工具適應供應鏈管理情境,服務于供應鏈的價值創造和競爭力塑造。在當前我國大力推進管理會計廣泛、深入應用的政策背景下,通過發揮跨組織管理會計的理論指導和實踐作用,深化我國市場經濟的產品內分工,以此來提高我國企業以及供應鏈的全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王蓉,王惠慶.國際垂直分工下供應鏈成本分配模式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

    [2]沈紅,陳良華.國際分工新格局下的供應鏈成本會計研究[J].會計之友,2011(30).

    [3]王麗杰,呂有晨.供應鏈整體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7(11).

    [4]殷俊明,王躍堂.供應鏈成本控制,價值引擎與方法集成[J].會計研究,2010,4(1).

    第2篇:供應鏈規劃與設計范文

    陳敏瑕

    (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廣西 柳州545007)

    摘要:供應鏈產能管理是企業供應鏈管理的重要部分,包括生產環節、物流環節等多個方面。高效的供應鏈產能管理能夠有效規避風險,降低企業銷售成本,對提高企業產品利潤、提高企業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國內外企業供應鏈管理經驗,分析了國內企業供應鏈產能管理普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供應鏈彈性再設計的對策,以期提高供應鏈風險規避能力。

    關鍵詞:供應鏈;產能管理;風險

    1引言

    企業供應鏈產能管理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制作技術的不斷進步而形成的產品生產、銷售“縱向一體化”的管理理念,能夠適應越來越多樣化的市場需求,也能夠為企業制定生產銷售計劃,提高倉儲、運輸水平和滿足客戶訂單需求。供應鏈管理在歐美和日本發展較為成熟,是企業根據客戶需求定制生產的拉式供應鏈,而我國國內的企業多為推式結構,企業供應鏈產能管理策略要根據自身的產品銷售特點、生產能力、倉儲及配貨能力等多方面制定,實時控制產品庫存和產銷率,規避供應鏈風險。

    2供應鏈產能管理的作用

    企業產能的配置受到生產成本、物流倉儲成本和市場消化能力的多方面制約,生產過剩會造成產品積壓,提高倉儲物流成本,產品自身也會隨著時間降低競爭力。企業對市場需求不明確,生產線閑置壓縮產能,會提高生產成本。產能緊張或產能過剩都是供應鏈產能管理不合理造成的產能計劃制定不科學,增加了企業風險。科學的供應鏈產能管理能夠在企業產品銷售淡季、旺季對不同類型的資源進行合理整合,使得產、供、銷各環節協調優化,物流公司能夠放心為企業的物流需求投資,滿足企業各項物流能力需求,從而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有效提升企業產能利用率,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

    3供應鏈產能管理存在的問題

    3.1供應商需求與制造商供應的沖突

    供應鏈只有實現一體化才能顯著提高產能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然而供應鏈由承擔不同功能的企業共同組成,不同的企業就有著相互沖突的需求,比如制造商要對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做出敏捷反映,生產目標柔性化,而供應商希望制造商進行數量穩定的大訂單采購,這樣制造商對個性化需求的追求會沖突供應商目標。

    3.2供應鏈的動態變化

    供應鏈隨著市場對產品的需求不斷調整產能,供應商的能力和生產成本、倉儲運輸成本浮動也會造成供應鏈的產能不斷調整,供應鏈是實時動態變化的,這就對企業風險的規避帶來壓力和不可控性。以國內汽車制造企業為例,企業銷售、規劃、采購、制造等部門定期開會溝通,根據銷售帶來的最新市場預測,評估自己實際能力并給出反饋。銷售根據規劃、采購的信息對計劃做出切實可行的調整,而規劃、采購也有針對性地去解決制造、物料等方面的瓶頸問題。然而市場需求受到季節波動、廣告促銷、國家政策(能源補貼、車補、限行等)、其他品牌新車型對消費者的分流等多種因素影響,使得供應與需求較難匹配。

    3.3企業管理方面的制約

    首先,供應鏈管理與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緊密結合,在我國企業管理尚屬于新鮮事物,一些企業管理者不能很好地理解供應鏈管理,甚至將之理解為供應管理。其次,管理者自身認識水平的限制還體現在企業管理的本位主義,尤其是大中型國有企業難以與其他企業進行戰略聯盟式合作,阻礙企業的集成化管理。再次,供應鏈管理重硬件輕軟件、重客戶輕供應商。企業為供應鏈管理積極引進先進的制造技術和信息技術,卻忽視了掌握這些技術的人才引進和培養,一方面在生產硬件上投資巨大一方面在系統軟件上投資匱乏,沒有成套的軟硬件生產設備。企業重視客戶關系,輕視與供應商的合作關系,沒有與供應商建立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過于壓低成交價格,使合作關系岌岌可危。最后,企業內部缺乏相應的績效評價系統。

    4創建彈性供應鏈應對風險管理

    4.1供應鏈的彈性設計

    通常供應鏈主要根據產品成本或客戶服務為目的來設計,供應商與其下游供銷網絡會隨著資源配置的波動產生風險規避,往往通過供應鏈節點進行限制。這些可控制性的節點越多,越有利于供應鏈的彈性再設計,所以企業要豐富供應源,規避單一供應源,加強供應商的可靠性,建立后備供應商機制。單一供應商會在短期內降低成本,但會造成供應鏈的中斷,不利于供應鏈彈性再設計。在供應商選擇上要參照投資計劃的實物期權理論,平衡效率和冗余之間的度,積極參照歐美國家供應鏈產能管理的準時制,保持供應的松弛和平衡。

    4.2供應鏈中企業的緊密合作

    供應鏈產能管理的關鍵是企業集成化管理,這就需要供應鏈中的企業加強合作,共同面對供應鏈帶來的風險。企業之間緊密的合作能夠促進產能信息的充分共享,相互的信賴有助于打造智能化供應鏈,能夠使供應鏈下游各節點企業明確自身承擔的風險,盡可能規避產品生產和銷售中存在風險的不確定性。

    4.3增強供應鏈敏捷反應

    供應鏈反應的敏捷性包括兩個要素“可見性”和“速度”。可見性是核心企業上下游對生產供應情況的可見性,速度是供應鏈中交貨時長。企業要加強客戶和供應商的緊密合作,同時進行內部調整,削減流程的數量,縮短交貨前置時間,提高快速反應能力,提高企業短時間處理訂單能力。

    4.4打造供應鏈風險管理文化

    許多企業都認識到,要實現全面質量管理更要營造一種人人都重視質量的文化氛圍。同樣,做好風險管理最重要的是企業人人都重視風險,因此應該在企業內部營造一種風險管理的文化氛圍。

    5總結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供應鏈產能管理對企業經營和管理影響巨大。要提高供應鏈產能管理水平,就必須在充分認識和評價企業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對庫存、物流系統、客戶關系等幾個方面進行合理規劃,同時,為應對未來的競爭,在供應鏈產能管理的綠色化、信息化、敏捷化方面也要及早行動,因為它們代表了未來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馬丁·克里斯托弗,何明珂等譯.物流與供應鏈管理[J].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1).

    第3篇:供應鏈規劃與設計范文

    對供應鏈網絡設計問題中涉及的物流需求進行合理的梳理、分析和描述,是供應鏈網絡設計模型的基礎,可以幫助供應鏈網絡設計模型的建立和優化。對物流空間需求和時間需求進行分析,針對現有空間需求的誤差和局限性,提出基于地理信息處理工具描述的區域面隨機需求和節點集聚需求,利用期望值函數描述不確定性物流需求,并構建表述時間需求的需求點不被覆蓋函數,結論部分指出各種需求描述在供應鏈網絡設計問題中的應用方向。

    關鍵詞: 物流需求; 描述; 供應鏈網絡設計; 設施選址; 空間; 時間

    中圖分類號:F 25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23X(2012)01-0018-07

    一、問題介紹

    供應鏈網絡里的物流需求是整個供應鏈由靜止的網絡系統到進行物流活動的拉動源頭。對物流需求進行分析是進行物流規劃和合理配置物流資源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近年來,國內外對物流需求做出的主要研究可以總結為:國外專家和學者著重于從企業角度出發,分析企業物流需求規模和結構,用數量經濟模型對貨物、服務及相關信息進行需求預測,著重對預測新方法的探索和對原有方法的改進;[1]國內專家和學者則著重于對社會物流需求和物流需求量進行研究[2]。

    廣義的說,物流需求是指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活動中對各種物品運動狀態在空間、時間、效率、質量等方面的要求,涉及運輸、庫存、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以及與之相關的信息需求等方面,物流需求產生于社會物質產品生產及再生產過程中,是一種引致性(或派生性)需求。[3]而本文中所研究的供應鏈網絡設計問題中的物流需求主要針對的是供應鏈中核心制造商或零售商所針對的市場物流需求,由于供應鏈網絡設計模型的目標是滿足對應市場的各種物流需求,因此對其進行合理的描述和分析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如圖1所示,傳統的供應鏈上物流需求發生在供應鏈上各級成員之間,本文中所考慮的供應鏈物流需求主要是集中在圖示中實線部分所示的物流需求。

    供應鏈網絡設計問題是將獲得供應鏈上最優的配送計劃和設施選址規劃作為目標,將供應鏈結構用網絡圖表述來進行優化,所以可以說現有的供應鏈網絡設計問題從屬于產品配送和設施選址聯合優化問題。[4]此類問題要么是將物流需求被服務設施覆蓋量最大化作為優化目標;要么是在物流需求量得到滿足的條件下,最小化供應鏈網絡總成本。可見,物流需求描述是供應鏈網絡設計的基礎,其現有的描述方式一般都是將某個區域的物流量集聚在代表節點上,再作為一個特定值放入模型中,這樣的描述方式雖然有其潛在錯誤,[5]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應實際問題在一定空間環境內的物流需求。事實上,物流需求的處理不應該只考慮空間需求,而忽視其時間范圍上的需求,以電子產品為例,考慮其革新和發展服從摩爾定律,其生產時期望的價格只能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有效,超過一定的時間范圍就會依一定的規律降低,在恰當的時間范圍內實現電子產品的空間轉移才能保證其應有的價值,否則就會喪失其應有的機會成本。隨著電子商務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供應鏈網絡越來越復雜,[6]為使其優化模型更為符合現實、更為全面,從而為現實問題提供更為合理的決策支持,需要有相應的物流需求描述方式的研究來作為理論補充。

    二、供應鏈網絡設計問題中物流需求分析

    本文認為供應鏈網絡設計問題中主要考慮的應該是終端客戶空間和時間兩部分的需求,即客戶對上級供應商的需求貨物量能在適當的時間范圍內實現其在空間上的轉移。空間需求主要表現在恰當的貨物量能到達恰當的客戶所在地;而時間需求則主要表現在客戶的空間需求必須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得到滿足。通過對近年來供應鏈網絡設計研究的總結可知,現有的模型一般都是以滿足客戶空間需求為前提作出的優化和改進。[7]

    1.空間需求分析

    從供應鏈上物流空間需求的分布情況來看,由于物流需求是人類經濟活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派生性需求,因此一般來說供應鏈上物流需求與其所涉及地區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相一致,而經濟活動在本質上具有空間集聚特征,因此供應鏈上的物流空間需求的分布也是形成以某集聚節點為中心的物流需求集聚區。由于社會經濟活動又依賴于各種經濟活動要素,在不同的區位條件、生產力指向及歷史因素作用下,這些經濟活動要素會產生不同的集聚力,因此導致其派生的物流需求在空間分布上也具備非均質的特征。

    一般來說,現有的物流空間需求描述方法是將物流需求區域轉化成一個離散的物流需求點,常見的轉換機制是根據相似需求將總物流需求區域分為多個物流需求次區域(Sub-region),再選取這些需求次區域的質心來代表離散需求點。通過這樣的轉換,需求區域被轉化為一個需求點集,當目標是需求都被設施點服務范圍覆蓋時,研究者一般利用最大覆蓋模型來確定設施點的選址位置。[8]

    盡管這樣的近似可以很好地簡化最大化物流需求被覆蓋問題,但是其求解時的誤差也變得非常的明顯,其誤差情況示意在圖2中。

    如上圖所示,用圓形表示設施點的服務區域,用方格表示需求區域,假設物流需求均勻分布在需求空間上,每一個小方格代表了100個單位的需求,而設施點的選址位置在圓形的中心,用正三角形標示。根據物流需求的最大被覆蓋目標,更多的物流需求被覆蓋,則問題的解更優。通過觀察可知,圖中選址機制a所覆蓋的物流需求明顯大于選址機制b所覆蓋的物流需求,選址機制a比b更優;但是如果我們用常見轉換機制將均勻分布在物流區域的需求用離散的物流需求點代替,兩個五角星各代表四個方格的物流需求,故每個五角星有400個單位的物流需求,則在優化過程中,選址機制a與b被視作沒有區別,都是覆蓋800個單位的物流需求。

    由上述分析可見,現有的物流空間描述機制與現實情況存在一定的誤差,這樣的描述機制是由于數據處理工具有限而衍生的,近年來隨著ArcGis等地理數據處理工具的發展,在研究中,考慮更為復雜的數據采集和處理既更為現實又可以實現。[9]本文認為物流空間需求應該利用ArcGis工具來更為現實地描述物流空間需求。

    2. 時間需求分析

    從供應鏈物流時間需求來看,時間需求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長期物流需求的時間動態性,一是短期物流需求的時效性。對于前者,可以理解為空間的物流需求分布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具備動態發展性的,針對物流需求的規模,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地區,其物流需求規模增長也較快,而經濟發展速度較慢或處于經濟衰退階段的地區其物流需求規模則表現為增長的停滯或負增長;相應的,對于物流需求的比重,經濟發達地區的往往占有較大比例,并且隨著區域經濟和規劃的調整和發展,物流需求也會動態發展。對于后者,主要體現在客戶對物流的需求一般都具備一定的時期性,例如季節性消費產品需求量在一定季節內高于其他季節,并且甚至產品需求只發生在一定的季節內,故對于這類產品,客戶的物流時間需求是產品能在一定季節內送達;而對于某些消費型產品,其銷售價格也具備時效性,當貨物超過某個時間段才能送達時,由于客戶需求得不到及時滿足,就會導致零售商喪失這部分貨物的機會銷售成本,產生缺貨懲罰費用。

    現有的供應鏈網絡設計及相關問題模型中,有部分已經考慮了時間因素,如任鳴鳴將時間約束加入到供應鏈節點設施選址問題中[10];馬云峰等給出了時間滿意度函數,提出了基于時間的最大覆蓋問題。[11]但是都沒有明確地給出物流時間需求描述函數,一般也只是針對設施選址模型,沒有應用到供應鏈網絡設計問題模型中來。

    本文認為供應鏈上的物流需求應該是在滿足客戶時間需求的基礎上實現空間需求,與供應鏈網絡中的物流量有不可分割的關系,為了進一步描述時間需求,不應該單一地在原模型中增加時間約束,而是應該建立相應的基于空間需求的時間需求函數,以適用于各種供應鏈網絡設計模型。

    三、供應鏈物流需求描述

    鑒于供應鏈物流需求的上述分析,下文對各種情境下供應鏈網絡模型適用物流需求進行描述,利用ArcGis9.3.1對物流需求進行聚類分區,描述空間需求;而利用改進的不覆蓋度函數來描述物流時間需求。

    1.空間需求描述

    簡單來說,本文中要應用的物流需求有兩種描述方式,以幫助更為現實地描述真實世界,又能更為方便地求解模型。第一種描述方式可以簡單地用圖3來描述,與已存的研究不同,本節中將實際物流區域根據不同的物流密度分布先聚類成多個次區域,再利用ArcGis 9.3.1軟件處理成輸入模型中進行求解的基本數據。

    對于圖3而言,總的物流需求區域被分為5個次區域,每個區域的需求密度為ρi,若設施點選址在圖中“*”所示處,令圖示中的圓形代表設施服務區域,則此設施只服務一個次區域2,覆蓋面積為A+,將該設施覆蓋的需求量計算為:ρi×A+。對于現實物流次區域中各區域物流需求服從某一分布的情形,則利用雙重積分來計算其覆蓋物流需求。這樣的描述方式可以避免現有描述方式所存在的潛在誤差,為了便于描述,將這種物流描述方式記為區域面隨機需求。

    另一種物流描述則是借鑒將空間物流需求集聚成物流需求點的方式,以便于網絡模型構建中的一般描述:即用網絡節點代替需求區域。如圖4所示,本章中利用Arcgis軟件對物流需求提供更為現實的集聚,與傳統的城市中心或區域中心簡單的作為物流需求集聚點不同,這種物流量描述方式是基于區域物流需求密度來選擇的最優集聚方式,同樣的,為了便于描述,將這種描述方式記為節點集聚需求。

    2.時間需求描述

    本文考慮供應鏈系統中顧客對物流需求服務時效性的描述,即考慮物流空間需求量隨著供應鏈反應時間的增大而產生的相應衰退。由于設施選址中的覆蓋問題也是考慮隨一定運輸距離而衰退的服務設施對需求點的覆蓋度,下文借用這部分對需求的描述技巧,改進其經典形式,對物流時間需求進行描述。

    設施選址問題中的覆蓋問題,設施點都會被給定一個特定的覆蓋半徑,當需求點在這個覆蓋半徑內時,考慮為被完全覆蓋,而在覆蓋半徑外時,考慮為完全不被覆蓋。[12]Church和Roberts在1984年首次對這種確定距離完全覆蓋提出了質疑,并研究了公共設施選址的衰退覆蓋模型。[13]Berman和Krass等(尤其是前者)在2002年再次提出這類模型,并針對各種選址情形做出了改進。[14]至今為止與這類模型最相關的研究有:逐步衰退覆蓋模型、階梯型覆蓋模型、隨機距離衰退覆蓋模型和對于需求量不確定時的極小極大遺憾衰退模型。[15]這類模型針對最大覆蓋問題的處理是為設施服務距離提供了一個上界和下界,當需求點與設施點之間距離屬于下界距離內時,考慮為該需求點被完全覆蓋,而超過上界距離時,考慮為該需求點完全不被覆蓋,對上界與下界距離內的需求點們,則構建了一個衰退函數來進行描述,與本章內容最相關的衰退覆蓋函數可表述為:

    fj(dj(s))=1若dj(s)≤rk

    Rk-di(s)Rk-rk若rk

    0若dj(s)>Rk

    (1)

    其中di(s)=mini∈sdj(j),即兩點間距離的最小值;Rk和rk分別表示需求點允許服務距離的衰退上限和下限。

    上述經典衰退覆蓋函數的關鍵變量是需求點和設施點之間的最短距離,本質上來看是需求點和設施點之間的距離覆蓋函數,即設施點與需求點之間隨著距離的加大,服務能力逐漸衰退。基于更為現實的物流需求描述及與供應鏈網絡設計一體化模型的結合,本文中對供應鏈設施點對服務點物流時間需求做如下處理和分析。

    (1)流量:已有的研究都是針對沒有容量限制的交通網絡或供應鏈網絡,現實供應鏈網絡規劃涉及設施點和徑路的容量規劃。這樣的規劃問題中的服務點需求覆蓋函數的描述應該是基于流量的。

    (2)時間衡量:已有研究中一般是用距離作為核心因素來評價覆蓋水平,在現實生活中,區域之間物流有多種方式,如鐵路運輸、公路運輸、航空運輸,在水路可到達的地方甚至可以考慮水路航運,其貨運速度各有不同,所以考慮距離來作為覆蓋度的研究時,數據處理麻煩,而且不便于統一。因此為了數據處理的簡單性和統一性,本文中在距離衡量的基礎上,利用與不同運輸方式的速度相除,得到兩點間貨運時間,用時間而非距離來衡量設施對需求點的覆蓋度。

    (3)懲罰費用:作為不覆蓋函數引入目標函數的媒介,懲罰費用是對服務點需求得不到相應設施服務時的一種經濟懲罰。對這部分費用可以這樣理解:考慮電器零售商的需求,新一季的電器都應該在特定的時間內入目標市場銷售,如果在該季產品的銷售季節缺貨,即供應鏈反應時間超過需求時間,則會帶來機會成本的喪失,這部分成本可看做是缺貨懲罰,為了與目標函數統一,用不被覆蓋度與由此產生的缺貨懲罰費用來描述需求市場在遭遇供應鏈反應時間超過一定界限而導致缺貨發生時的情形。

    根據上述分析,令Tj和tj分別表示需求點要求的供應鏈反應時間的上界和下界,上界反應的是需求點對物流時間需求的最大值;下界反應的是在下界范圍內,認為需求點被很快速地服務,而當服務時間處于上下界范圍內時,需求點能被服務,但是其被服務度有相應的衰退。yij為供應點到需求點的服務量,tij為從設施點到相應需求點的最短物流時間。由于本文中的優化模型都是以最小化供應鏈網絡總成本為目標,故本節中將描述供應鏈上物流需求被覆蓋程度的函數改為描述其不被覆蓋程度的函數,以便于與懲罰費用相結合,放入優化模型中。

    需求點不被覆蓋函數可描述為:

    fj(tij)=0若tij≤tj或yij≤0

    yij(tij-tj)Tj-tjtj0

    yij若tij>Tj并且yit>0

    (2)

    可見該函數本質是基于設施與需求地之間貨物送達時間的增大而增大的不被覆蓋函數,當設施點服務相應的需求點時,才考慮兩者間相應的時間需求,否則將之考慮為零,更符合現實意義。

    若目標函數只關注各個物流需求點的被覆蓋度最大化(即不被覆蓋度最小化),即不考慮供應鏈網絡其他費用,只關注需求點都能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得到服務,并令流量為1個單位時,可繪制其與時間及物流量相關的敏感度關系,如圖5所示。

    由圖5可知,從服務時間看,在服務時間tij≤tj時,此時可認為需求點處于非常高的覆蓋度,供應鏈能夠對需求點的物流需求快速反應,不被覆蓋度值取零;在服務時間tjTj時,認為需求點幾乎不被相應設施點覆蓋,供應鏈幾乎不能對物流需求做出反應,此時不被覆蓋度取需求點從設施點得到的所有服務量。從需求量來看,當需求點需求量增多時,時間范圍tij≤tj內,不被覆蓋度沒有變化; tjTj時,不被覆蓋度數值隨設施點對需求點的服務量的增多而線性增加。

    從上述分析可得,本節中所描述的需求不被覆蓋度函數能很好地反應現實情況。

    3.不確定性物流需求描述

    對于節點集聚性物流需求的描述方式,考慮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兩種,將確定性物流需求直接根據歷史數據預測得到的確定性需求量表示;而不確定性物流需求,主要指的是客戶需求的不確定波動性,供應鏈運營過程中,客戶需求經常可以表現出季節性的不確定、周期性的不確定、趨向性的不確定和隨機性的不確定。在本文中,參考Dantzig等[16]的客戶需求分布取樣表示方法,利用期望值來在模型中表示客戶的不確定性需求。

    令∏={1,2,…,s}表示情境集;

    d指代由歷史數據統計得到聯合分布函數的客戶的需求隨機矢量;

    ps=p(d=ds),s∈∏表示客戶的需求分布;

    其中ds根據歷史數據預測得到的某情境下的需求量。

    則不確定性物流需求的描述形式為:

    E[(d)]=∑s∈∏psds(3)

    考慮到供應鏈運營規劃階段的不確定性,在運營階段的超網絡設計模型中利用節點集聚型不確定需求和時間需求兩者相結合來描述供應鏈在運營過程中物流需求的不確定性。

    四、結論

    本文對供應鏈網絡設計問題中適應各類模型的物流需求進行了必要的描述和表述,為供應鏈網絡設計問題提供了基礎。

    1.區域面隨機需求

    基于Arcgis工具的面隨機需求描述方式,可以避免供應鏈網絡設計的基礎―設施選址問題的潛在錯誤,幫助確定更為現實的供應鏈網絡設施選址點。

    2.節點集聚需求

    此種描述方式可以直接加入供應鏈網絡設計模型的目標函數和約束條件中,非常適用于將相應的整數規劃問題改建為網絡流模型來對供應鏈網絡設計進行建模和求解,即直觀又能降低算法求解復雜度。

    3.需求點不被覆蓋函數

    式(1)中需求點不被覆蓋函數,與懲罰費用相結合后可以作為供應鏈網絡設計問題中的一項成本放入目標函數之中,這樣的處理方式使物流需求的空間特征和時間特征都得到了體現,幫助做出供應鏈網絡中時間與運輸費用之間的博弈。

    4.不確定性物流需求

    由于供應鏈運營過程中,客戶需求所具備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利用式(2)所提供的物流需求描述方式來表述現實中的物流需求更為合理,可以幫助供應鏈網絡中供應商制定準確的生產計劃或供貨計劃,幫助整個供應鏈運作的良性循環。

    [1]CHRISTOPHER M.通過降低成本和增加服務的物流及供應鏈管理策略(第二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2]趙啟蘭,王稼瓊,劉宏志.物流規劃中的需求與潛在需求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4(2):92―95.

    [3]肖月,倪梅,李伊松.物流需求分析指標研究[J].鐵道物資科學管理,2003(2):33―34.

    [4]ALTIPARMAK F,GEN M,LIN L,et al.A steady state genetic algorithm for multiproduct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J].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7(10):10.

    [5]ALEXANDRIS G,GIANNIKO I.A new model for maximal coverage.Exploiting GIS capabilitie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9(202):328―338.

    [6]劉波,孫林巖.從供應鏈到需求流動網[J].工業工程,2007,10(2):1―6.

    [7]陳劍,蔡連僑.供應鏈建模與優化[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1(6):26―33.

    [8]MILLER,HARVEY J.GIS and geometric representation in facility location probl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1996(10):791―816.

    [9]BHATNAGAR R,SOHAL A S.Supply chain competitiveness:Measuring the impact of location factors[J].Technovation,2005(25):443―456.

    [10]任鳴鳴.供應鏈系統節點設施選址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08.

    [11]馬云峰,等.基于時間滿意的最大覆蓋選址問題[J].中國管理科學,2006(2):45―50.

    [12]BERMAN O,WANG J.Probabilistic location problems with discrete demand weights[J].Networks,2004,44:47―57.

    [13]RICHARD L,CHURCH,KENNETH L,ROBERTS.Generalized coverage models and public facility location[C].Twenty-ninth North American Meeting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83:117―175.

    [14]BERMAN O,KRASS D,DREZNER Z.The gradual covering decay location problem on a network[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3,35:474―480.

    [15]NICKEL S,PUERTO J.Location Theory:A Unified Approach[M].Germany:Springer,2005.

    [16]DANTZIG G B,INFANGER G.Large-scale stochastic linear programs:Importance sampling and benders decomposition:Technical Report SOL 91―4[C].Operations Research Department,Stanford University,Stanford,CA,1991.

    A Research on Logistics Demand in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GAN Mi1,2

    (1. 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1, P. R. China;

    2. Department of System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Arizona, Tucson 85721, The U. S. A.)

    Abstract: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and representation of logistics demand, involved in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is the basis of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formulation. It could be conducive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ogistics space demand and time demand. With reference to the existing errors and limitations of space demand,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area random demand and node cluster demand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ools, describing the uncertainty logistics demand by the expected demand function, and formulates the demand uncovering function to represent the time demand. The application direction of demand representation in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is given in the conclusion.

    Key words: logistics demand; representation;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facility site selection; space; time

    收稿日期:2011-07-23

    基金項目:國家留學基金委專項基金項目“供應鏈超網絡設計”(2009[3012])。

    第4篇:供應鏈規劃與設計范文

    關鍵詞:動態信息反饋;供應鏈績效改進;供應鏈戰略;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及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所處的外界環境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企業面臨著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及縮短交貨期、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和改進服務的壓力。傳統的以生產為導向的管理思想已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二十一世紀將是供應鏈管理的時代,以客戶為導向,加強與上下游企業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已經成為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武器,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正在演變為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供應鏈管理能力將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特別是國際市場競爭的最關鍵因素之一。在供應鏈管理和運營過程中,供應鏈績效評價扮演著監督和改善的角色,一方面不僅需要隨時檢查供應鏈系統的運作是否符合既定的目標;另一方面又需要監視外在環境的變遷以檢查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是否能符合外在競爭環境的需求,以準確地反映滿足顧客需求的經營能力。因此,如何科學全面地分析和評價供應鏈的運營績效,構建完善的供應鏈績效管理體系對于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績效有著重要的影響。供應鏈績效評價最終目的是使企業找到有效的供應鏈管理標桿,揭示供應鏈管理的瓶頸,為供應鏈績效的持續改進、最終為提高企業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提供決策支持。供應鏈的績效改進是一個不斷持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將績效評價與信息反饋緊密結合,有效的信息反饋機制是供應鏈績效評價系統高效運營和供應鏈績效持續改進的關鍵。

    二、激勵機制、動態信息反饋與供應鏈相對績效的關系

    供應鏈的績效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里主要探討激勵機制、信息反饋與供應鏈相對績效的關系,這三者之間緊密相聯、相互影響,激勵機制影響供應鏈相對績效,有效的激勵機制能夠激發供應鏈合作伙伴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但如果卻少信息反饋,激勵機制的有效性就會大打折扣,而且通過信息反饋,可以促進供應鏈激勵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具體的關系如圖1所示。

    如圖1所示,供應鏈系統要想實現總體目標,必須要使供應鏈合作伙伴和供應鏈系統同時實現滿意,也就是說供應鏈合作伙伴目標要與供應鏈系統的目標相一致,且同時實現。一旦一個供應鏈系統制定完總體目標后,必須將總體目標進行層層分解,最終把目標分解到供應鏈合作伙伴,在目標分解過程,供應鏈系統與供應鏈合作伙伴、供應鏈合作伙伴之間要進行充分的溝通,以使得所制定目標得到供應鏈系統上下一致的認同,提高目標管理的效率。當供應鏈系統的目標分解完之后,要使得目標順利實現,至少必須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激勵機制的設計。供應鏈系統的目標只是給供應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供應鏈系統除了關心實現目標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更關心實現目標之后是否能夠到供應鏈合作伙伴的認同,也就是供應鏈系統能否給予實現目標的供應鏈合作伙伴一定的激勵,如果激勵機制合理,供應鏈合作伙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被充分調動起來,潛力就會充分發揮,供應鏈合作伙伴的自我意識就會逐漸增強,完成目標的可能性就變大。因此,設計一個合理的激勵機制是確保供應鏈子系統績效和供應鏈整體績效的關鍵;二是信息反饋的渠道。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合理的激勵機制可以充分調動起供應鏈合作伙伴的工作積極性,但在具體的目標執行過程,供應鏈運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會嚴重影響供應鏈子系統的績效和供應鏈整體績效,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信息反饋渠道來確保供應鏈系統的信息暢通,供應鏈子系統的很多想法、很多關鍵的事件就不能夠及時的反饋到相關的子系統、相關的部門和相關責任者,這樣供應鏈系統的內部反應速度就會變慢,供應鏈合作伙伴能力就不能到得有效的提高,供應鏈績效必然會受到影響。解決好上述兩個方面的問題,供應鏈系統的行為就會朝著有利于供應鏈系統自身發展的方向改變,而供應鏈系統行為的正向改變將會提高供應鏈的績效,實現供應鏈合作伙伴的發展目標,最終實現供應鏈系統的總體目標,結果是實現了供應鏈合作伙伴滿意和供應鏈滿意。

    三、供應鏈績效改進的基石:動態信息反饋

    通過上述對激勵機制、信息反饋和供應鏈績效之間關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反饋對供應鏈績效和供應鏈合作伙伴績效有著重要的影響,高效的信息反饋機制有助于提高供應鏈合作伙伴的能力和績效,基于動態信息反饋的供應鏈績效管理有利于供應鏈合作伙伴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找到進一步提升自身能力的方向,促進供應鏈系統的合理規劃。因此,在供應鏈的績效管理中,構建一個有效的信息反饋機制至關重要。本文通過構建了一個基于動態信息反饋的供應鏈績效持續改進模型,以期能夠從動態角度對供應鏈系統的信息反饋機制進行深入的分析,提高供應鏈信息反饋的效率,進而提高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的效率。動態信息反饋模型如圖2所示。

    如圖1所示,供應鏈反饋文化和供應鏈合作伙伴反饋傾向構成了整個供應鏈系統的反饋環境,一個供應鏈系統的反饋文化是指供應鏈中的成員運用正式和非正式的反饋來改善他們績效的意愿,它是整個供應鏈反饋系統的基礎,它與有效的績效管理政策、持續學習等因素緊密相關。供應鏈的反饋文化和供應鏈合作伙伴的反饋傾向影響著反饋的接收和處理,進而影響到供應鏈合作伙伴的績效和供應鏈的績效,對一個供應鏈系統來講,需要接收和處理來自供應鏈各個方面的反饋信息,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在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管理者不可能同時關注和處理所有的反饋信息,只能是有選擇性的處理一些對供應鏈系統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且時間又比較緊迫的一些反饋,以保證供應鏈反饋系統與供應鏈的目標相一致。因此,對關鍵事件的關注和處理是整個反饋系統的重點。

    供應鏈一旦確定了反饋的重點,接著就是對關鍵反饋信息的處理和使用,也就是進入到反饋系統的關鍵環節―反饋周期(績效管理周期),一個完整有效的反饋周期應該包含三個階段:期望、直接反應和間接反應,對反饋信息的理性分析,利用反饋。①階段1:這個階段發生在信息反饋后的第一時間,它是一個感知的過程,供應鏈合作伙伴對自己和環境的印象及供應鏈合作伙伴的反饋傾向決定了供應鏈合作伙伴對反饋的初始反應和預期。②階段2:一旦供應鏈合作伙伴對反饋形成了一定的印象,接下來就必須對反饋的信息進行理性的分析,以發現反饋真正價值。③階段3:反饋機制要能夠最終發生效果,管理者或供應鏈系統必須充分利用理性分析后的反饋信息來改善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來改善供應鏈合作伙伴的經營績效。通過上述三個階段對反饋信息的分析、處理及利用,經過對供應鏈合作伙伴及供應鏈系統工作的動態追蹤,一個簡單信息反饋機制就形成了,當然在現實的供應鏈管理中,這一過程會不斷重復,供應鏈的信息反饋會不斷的完善。正效應的信息反饋有利于增強供應鏈的反饋文化,提高供應鏈合作伙伴信息反饋的積極性,從而促進供應鏈績效的持續改進,相反負效應的信息反饋會阻礙供應鏈合作伙伴信息反饋的傾向。

    四、供應鏈績效改進的拓展空間:供應鏈績效評價與供應鏈戰略的匹配

    如圖3所示,一個完整的供應鏈績效評價系統包括靜態績效評價和跨期績效比較分析,構筑一個完整的供應鏈績效評價系統對于分析供應鏈績效的動態調整路徑,保證供應鏈中長期戰略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供應鏈動態績效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供應鏈績效的動態調整提供決策支持,而不同方面的評價會給管理者提供不同的決策信息。在供應鏈系統的動態演化過程中,供應鏈的決策涉及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供應鏈戰略或設計階段,在這個階段,管理者的重點是要決定如何構建供應鏈,即確定供應鏈的結構和每一個環節必要的流程,這一階段做出的決策是供應鏈決策中的戰略性決策,供應鏈的所有運營活動都要圍繞供應鏈戰略來布局,以確保供應鏈戰略目標的實現。供應鏈跨期績效比較分析為供應鏈戰略的調整提供了決策支持,通過比較兩個較長時期的供應鏈績效變化情況,就可以診斷出供應鏈戰略的預期效果,供應鏈系統就能及時調整其長遠發展戰略。一旦對供應鏈戰略做出調整,供應鏈的規劃和運營都要做相應的調整,以保證三者之間的一致性。第二階段是供應鏈規劃,也即供應鏈戰術調整,在這一階段,管理者將在供應鏈戰略框架下制定一套運營政策用以控制短期運營,主要包括:供貨地點、庫存的增加、生產外包、補充和倉儲政策等方面的決策。第三個階段是供應鏈運營,這一階段管理者重點關注如何針對每一個顧客的訂單制定運營決策,供應鏈運營的目標是以一種盡可能好的方式來實施這種運營政策。供應鏈靜態績效評價為第二、第三階段的供應鏈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從供應鏈自身角度和市場競爭角度來看,在短期內,績效的變化趨勢反映了供應鏈規劃和運營決策的穩定性和有效性,如果績效波動較大,則表明供應鏈的運營效率較低,缺乏持續發展的能力,管理者就必須進行供應鏈決策的調整,而調整的效果要通過供應鏈動態績效評價系統來診斷。

    綜上所述,供應鏈績效動態評價系統與供應鏈決策系統的動態匹配是實現供應鏈績效持續改進的關鍵要素,不同角度的供應鏈動態績效評價為不同層次的供應鏈戰略調整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供應鏈的動態績效評價促進了供應鏈決策動態調整,而供應鏈決策調整的效果必須通過供應鏈動態績效評價系統測量和診斷。

    五、結論

    供應鏈績效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激勵機制、信息反饋對供應鏈績效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首先探討了激勵機制、信息反饋與供應鏈績效之間的關系,合理的激勵機制、暢通的信息反饋渠道能夠提高供應鏈合作伙伴和供應鏈的績效。接著,本文在London和Smither(2002)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供應鏈動態信息反饋模型,以期能夠從動態角度對供應鏈的信息反饋機制進行深入的分析,該信息反饋模型揭示了供應鏈反饋文化、供應鏈合作伙伴能力、供應鏈合作伙伴的反饋傾向、關鍵事件、供應鏈合作伙伴績效等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在該模型中,我們把反饋周期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期望、直接反應和間接反應;對反饋信息的理性分析;利用反饋。通過對這三個階段信息的反饋處理,以達到提高供應鏈績效的目的。最后本文探討了供應鏈績效評價與供應鏈戰略的匹配對供應鏈績效改進的長期影響。

    作者單位:鐘祖昌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

    王潔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

    參考文獻

    [1] Manuel London, James W,Smither. Feedback orientation, feedback culture, and the longitudinal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rocess [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2002,(12):81-100.

    [2] Marco Perona, Giovanni Miragliotta. Complexity management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 field study and a conceptual framewor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2,( 90):103-115.

    第5篇:供應鏈規劃與設計范文

    關健詞: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產品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9-0-01

    一、基于供應鏈管理的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方向以及原則

    (一)在現有的產品基礎上延伸。按照已有的產品和服務,將有相同需求與管理的產品進行整合,在這樣的前提下,把分散產品進行打包。因為每一個供應鏈,所涉及到企業眾多,假如銀行僅僅是供應單個產品,那么就不能夠有效的滿足客戶差異化要求,從而就不能提升商業銀行的競爭力。對此,需要根據客戶的特點,把散亂的產品進行整合與打包,滿足客戶需求,進而提升銀行差異化競爭的優勢,讓供應鏈融資規劃得到完善,實現“雙贏”的預期目標。比如使用部門之間的一些關聯產品,一樣的產品對不相同的客戶進行覆蓋,不一樣的產品經由整合打包給同一客戶使用,把國內和國外信用證進行捆綁、在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間建立起連接等等,上述都是在現有的產品上進行的延伸,并且有著產品創新的作用。

    (二)基于供應鏈管理的商業銀行金融產品研發。商業銀行應該基于供應鏈金融需求的特征進行新品研發,借此來滿足客戶的需求。對此,供應鏈的生命周期和結構就成為了供應鏈新品設計的特征,依據行業特征、結構以及生命周期需求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在融資產品的設計中是非常重要的準則。站在商業銀行的角度來看,首先由供應鏈上面流通的產品價值來進行新品設計;其次由企業之間的貿易關系來確定新品設計;最后由核心企業信用角度來進行新品的研發。這也是商業銀行產生風險的關鍵所在。

    (三)基于供應鏈管理的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原則。1.基于供應鏈管理的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必須符合市場的要求。產品創新永遠是跟隨消費者需求進行創新的,商業銀行在對金融產品設計與定位的時候,務必要有針對性的滿足客戶需求,在服務方式及融資產品這一方面,最大化地適應客戶對于資金運營快捷的需求。2.試基于供應鏈管理的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關鍵在于開發新的利潤增長點。隨著商業銀行新品的推出,不僅僅能夠滿足社會廣大群眾的需要,并且還能夠給商業銀行帶來新的利益增長點,擴大銀行發展空間。3.對于風險的防范。因為銀行行業的特殊性,所以對于風險的防范是重中之重,對此,金融產品在進行創新的時候,必須嚴格遵守相關的規定,在制度完善與風險控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4.服務個性化是增強銀行競爭力的關鍵。因為銀行這個行業所供應的產品與服務具有極強的可復制性,這就導致了同質化現象嚴重。對此,必須要有自身獨特的產品服務,使用與眾不同的服務來區別競爭對手與自己,打造自身獨特的品牌優勢,給予顧客具有個性化的服務,借此來增強銀行的競爭力。

    二、基于供應鏈管理的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設計

    (一)離散客戶開始向著供應鏈群客戶轉變。因為客戶的轉變,所以商業銀行在進行金融產品設計的時候,就應該把相關企業也納入供應鏈結構當中去,由整體供應鏈開始設計。

    (二)在商業銀行進行金融產品設計的時候應該關注供應鏈資金流向。商業銀行在新品設計時候應該把供應鏈的貿易關系生產的群體給歸納到整體的融資規劃當中去。就供應鏈成員金融要求來說,核心企業位于供應鏈上的優勢地位,并且利用這一優勢,常常會向上游企業賒賬,拖延付款日期;另一方面向下游企業采用壓貸方式,借此來減少應收期限;讓資金壓力轉移到市場上較為弱勢的企業,因為支出與收入資金出現的時間差,往往的一些中小企業就出現了生產資金缺口,具體如下圖(圖一)所示:

    圖一:供應鏈上游與下游企業的資金缺口

    (三)充分利用核心企業信用優勢。按照供應鏈企業和核心企業之間合作的頻繁次數(包含間接貿易),從核心企業貢獻程度和對和核心企業發展作用幫助大小等因素來判斷核心企業與成員之間合作關系,進而將供應鏈上關系構成進行清理。另一方面,在風險可以控制的前提下,經由核心企業所提供的一些信用資源,把自身本來具有的信用資源進行延伸,擴展到供應鏈的上游與下游配套企業,這樣可以讓企業依靠這些信用資源更加容易得到銀行貸款支持。

    三、結束語

    從近些年看來,供應鏈管理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雖然對于資金的管理沒有太過顯著的效果,但是在資金管理當中供應鏈管理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文中不難看出,商業銀行對供應鏈金融產品進行創新需要關注整個供應鏈上面的金融需求,并不是某一個單獨企業。需要把商業銀行引進到工業管理鏈的管理當中,借此讓其給供應鏈提供金融服務,這樣的創新對于當下商業銀行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郭明.供應鏈金融問題研究——基于中小企業融資案例的視角[D].中國人民大學,2009.

    [2]林麗.基于供應鏈管理的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研究[D].廣西大學,2012.

    [3]陳昭旭,劉安霞.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服務體系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09(12):47-52.

    [4]徐元曦.基于供應鏈融資的銀行產品創新[D].中國人民大學,2009.

    第6篇:供應鏈規劃與設計范文

    [關鍵詞] DFSC;供應鏈;設計優化

    供應鏈(Supply Chain)的概念是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近年來,隨著全球制造的出現,供應鏈在制造業管理中得到了普遍的應用,并成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將原先分散的原材料提供商、制造企業、批發商和零售商組成一個網絡,通過相互之間的協作與管理,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好的服務將產品源源不斷地送達客戶。目前,我國在供應鏈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優化供應鏈的組建與管理,以提高供應鏈整體的連續性和經濟效益,但在產品設計與供應鏈運作一致性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而在國外,這方面的研究日趨增多,有些研究成果已經在一些企業中得到了較好的應用,并取得相當不錯的效益。因此,我們著手進行這類課題的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優先考慮的問題

    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要求所設計的產品能夠有效地利用企業的供應鏈系統,這樣不僅能夠降低供應鏈運作的復雜性,并能減少供應鏈運作的成本,從而為企業創造出更好的經濟效益。但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實施并不是制造企業的設計研發部門能夠獨立承擔的,實際上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跨企業、跨部門的多方合作共同完成。為了確保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能夠取得成功,企業必須在項目實施前對產品和供應鏈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并確定優先考慮的問題:

    1.產品的哪些特征會影響到供應鏈的成本?這些產品特征又會對供應鏈造成怎樣的影響?

    2.產品的這些特征是由哪些產品設計決策產生的?

    3.這些產品的設計決策又是怎樣制定的?由誰制定的?為什么要制定這樣的設計決策?

    4.在制定設計決策時參考了哪些信息?這些信息又是如何獲取的?這些信息又是怎樣被使用的?

    5.產品在研發過程中,該如何改善制定產品設計決策的方法、技術、流程和所需的數據?

    這些問題在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實施之前就必須給予充分考慮,并開發設計相應的方法、工具和流程,以幫助研發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供應鏈工程師更好、更快地制定日常的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決策。

    二、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實施流程

    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實施是一個跨企業、跨部門的合作過程,非常復雜。首先需要創建一個獨立的機構來管理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并且聯合與項目實施相關的各部門共同組建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

    組建的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主要目標有兩個:一是開發出與供應鏈運作協調的新產品;二是為企業提供戰略咨詢。 1.組建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組建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需要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包括研發與工程技術人員、開發服務人員、市場營銷代表、供應鏈管理者、財務會計人員和管理科學家等。

    研發與工程技術人員負責新產品的開發設計,以及制定產品零部件的設計決策等。

    產品開發服務人員主要通過同R&D機構的緊密合作,為其提供各種技術支持服務或優化產品開發流程,以提高產品開發過程的效率和有效性。

    市場營銷代表參與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實施的全過程,因為他們最了解客戶的需求和產品在銷售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參與,這些問題得以直接反饋給產品的設計研發部門。而且他們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協調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的各項活動,平衡各方的利益。

    供應鏈管理者負責提供供應鏈設計方案,反映供應鏈運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供與供應鏈運作相關的產品設計建議。

    財務會計人員主要負責對產品的供應鏈運作成本進行核算,并為不同的產品設計方案提供成本分析。

    管理科學家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建模,完成對企業發展的核心戰略問題的量化分析,以幫助決策層更科學、更快捷地制定企業的戰略規劃。

    另外,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經理還會到企業外部去尋訪富有經驗的機構或人員,并與之建立合作或直接聘請他們加入項目開發。

    2.闡明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目標。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經理在組建團隊時,必須清楚地定義項目要達到的目標,以及達到目標的途徑和主要任務。實際上,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主要的任務之一是幫助R&D機構制定有效的產品設計決策,而且這個決策必須盡可能平衡供應鏈上各方的成本和收益,使得供應鏈系統總成本達到最小。于是,這就要求工程技術人員在開發新產品時,不僅要從供應鏈的技術上考慮,還要從對供應鏈的成本影響的角度考慮。

    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經理必須闡明項目的實施目標與架構,從而更好地幫助人們準確理解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需解決的核心問題。

    3.幫助設計研發部門確定新產品架構。產品架構一般在系統設計的最初階段給予完整的定義,并且成為開發重點。它作為一種產品的開發決策,會影響企業能否有效地實現產品的高度多樣化。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需從供應鏈的技術和對成本影響的角度,協助設計研發部門確定新產品架構。

    在供應鏈的技術上,如果企業需要提供數種產品變化時,產品架構就成為決定供應鏈績效的關鍵因素。例如,通過將產品的差異化延期到供應鏈的后期,或在產品設計時采用共通性策略等,可以實現減少庫存壓力、降低供應鏈運作成本的目 的。

    在成本的影響方面,工程技術人員需要考慮產品的加工成本,如模具開發成本、裝配和制造成本,以及產品的設計周期等。還要考慮產品的物流成本,如運輸、包裝、存貨、配送和銷售管理等成本。另外,還需考慮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的維修成本、產品的逆向物流成本以及稅收等。

    4.提供開發新產品的決策支持。制定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決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這需要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團隊提供多種決策支持,以幫助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者從中獲取有價值的數據、信息和知識,從而能夠更好、更快地制定產品設計決策。例如,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為新產品的研發尋找解決產品與供應鏈運作一致性問題的方法、開發制定產品設計決策的支持工具、提供制定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決策所需的數據和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成功實施的案例等。

    這些工具、方法或技術一般在開始時會比較粗糙,但如果在新產品開發過程中證實它是有效的,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就會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它,最終形成一個標準的、通用的決策支持工具。這些工具是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者制定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決策時的一個好助手,能夠有效地促進產品、包裝和供應鏈設計決策的優化。例如,通過軟件工具對產品在不同階段差異化的成本分析,工程技術人員能夠快速評估差異性延遲策略產生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從而幫助他們更科學、更有效地制定相應的產品設計策略。

    5.開發出與供應鏈運作相協調的新產品。在供應鏈運作過程中存在二律背反的現象,其實在新產品的開發中也存在多方利益的沖突。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的目標之一就是努力平衡各方利益,使得供應鏈的系統總成本達到最小,并在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機構和R&D機構的共同努力下,開發出與供應鏈運作相協調的新產品。項目的成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設計新產品時就考慮產品的包裝問題,優化產品的設計尺寸,以提高單個包裝內產品的密度和每個托盤承載貨物的量,從而降低包裝成本,并提高物流運作的效率。

    為了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企業常常采用產品差異化的策略。但產品差異化的策略會要求企業增加更多的庫存,從而導致企業庫存成本的增加。通過將產品的差異性延遲到供應鏈后期的方式來實現產品差異化,可以減少因產品差異化而增加的零部件庫存需求,并降低庫存管理的難度,提高客戶服務水平。

    產品的差異化會導致產品零部件的多樣化,從而增加零部件庫存的種類和數量。采用共通性策略,可以使兩種以上高度差異化的產品能夠分享許多相同的零部件,從而降低企業的庫存壓力。但共通性策略會增加產品的設計成本、制造成本和延長產品的設計周期等,這就需要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通過對共通性策略的成本與收益的定量分析來做出科學的選擇。

    在設計新產品時就考慮產品的逆向物流。例如,在產品組裝時,更多地采用連接槽替代焊接,這樣在產品回收時,高價值的零部件很容易被拆卸下來再利用,等等。

    其實,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已經成為企業的一個系統決策方法,它不僅幫助R&D機構更快地開發出更多的與供應鏈運作相協調的新產品,而且能夠顯著提高整個供應鏈和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財務績效。

    6.提供戰略咨詢。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另一項重要任務是為企業提供戰略咨詢服務。這主要是通過建模,完成對企業發展的核心戰略問題的量化分析,然后,提供供應鏈系統的整體解決方案,從而幫助企業的決策層更科學、更快速地制定企業的戰略規劃。

    三、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實施策略

    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通常采用項目管理的方式,其周期一般為3-4個月,參與人員十分龐大,整個過程非常復雜。為了確保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能夠成功實施,需要制定相應的實施策略。

    1.確保團隊通力合作。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團隊是一個由管理、技術、銷售等多個領域的專業人員組建起來的,涉及多個企業、多個部門的合作。項目的成功需要融合各方的觀點,權衡各方的得失。所以,項目經理的首要任務之一是協調與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相關的各個部門的行動,通力合作形成一個整體,共同努力開發出與供應鏈運作相協調的新產品。并且將成果在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機構這個平臺上展現出來,實現多方共贏。

    2.創建平衡指標。為了更好地了解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實施狀況,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管理者需要創建一套平衡指標跟蹤整個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實施進程。這些平衡指標被應用于不同的商業領域,能夠反映出所采用的產品設計決策對供應鏈系統產生的影響,而且還可以結合多個財務因素(如財務成本、收益和客戶經驗等)完成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綜合評價。

    根據這些指標,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管理者能夠更快地發現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在實施進程中存在的問題,或者成功的機會。而且在項目的每個階段結束時,還可以用這些平衡指標來評估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項目的階段性實施成果。

    3.客觀對待利益沖突的各方。在供應鏈上的多個企業和多個部門之間可能存在利益沖突,并反映在產品設計時應該采用的技術上。這時候就需要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機構為沖突各方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并從系統優化的角度來協調利益沖突的各方。例如,某企業的供應鏈管理部門認為某個零部件采用共通性設計可以降低物流成本,但R&D機構卻不同意這樣做,因為這會增加生產成本。通過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機構做出的成本與收益對比分析,證實了零部件的共通性設計對企業來說并不能節省成本。這樣,沖突雙方都比較容易接受這個中立的觀點,從而加強了R&D機構與供應鏈管理部門之間的信任與合作。

    4.使培訓簡單可行。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的培訓內容主要包括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的基礎知識、案例分析、行動指南和技術支持等。為了幫助員工更好地了解、掌握和應用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的內容,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機構經常采用多種多樣的培訓方式,主要有:提供視頻供員工觀看、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工程技術人員或部門經理、在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機構的網站上培訓內容等。

    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網站上提供的培訓內容一般采用幻燈片加上語音講解,圖文并茂,便于學習和理解。另外,面向供應鏈的產品設計機構還可以根據需要提供面對面的培訓,例如,舉辦小型的咨詢會等。

    第7篇:供應鏈規劃與設計范文

    0 引言

    海南是我國惟一的熱帶省份,一年四季都能進行農業生產。2011年頒布的海南省“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了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設想,十二五期間,將重點建設好“五基地一區”,即國家冬季瓜菜生產基地、天然橡膠基地、南繁育制種基地、熱帶水果和花卉基地、水產養殖與海洋捕撈基地、無規定動物疫病區。不斷的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和加工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在設施農業方面加大投資度,做好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實現農業現代化,使海南成為國家重要的蔬菜水果生產基地。海南省“十二五”規劃綱要同時也提到了加快發展海南現代物流業,加快其港口、鐵路、高速公路、機場等方面的建設,將海南打造成為面向東南亞、背靠華南腹地的航運樞紐、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海南將加強對物流業發展的政策研究,及時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這些都將為發展海南區域大物流奠定堅實的基礎,尤其是海南“十二五”的相關目標的實現將為打造海南農產品閉環供應鏈體系奠定了基礎,海南農產品物流的良性發展、超常規發展需要供應鏈理論的支撐。

    1 海南農產品物流行業相關情況分析

    1.1 海南農業資源豐富,農業產值一直占海南省GDP 的三分之一以上。

    海南省是我國冬季瓜菜、熱帶經濟作物、熱帶水果的重要生產基地;僅就冬季瓜菜生產基地建設而言,當下已經初步形成海南瓜菜產業化,經濟效益也很不錯,表現出了比較頑強的生命力。

    1.2 市場需求不均衡,影響農產品物流的發展 國內各地對海南農產品的需求量大、季節不均衡。

    1.3 農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低,產業鏈不長 以海南瓜菜為例,優質的瓜菜產品少,主導產品還是大路貨,致使瓜菜產業整體效益不高。常規瓜菜品種價格波動幅度大,而優質、無公害瓜菜的價格相對穩定,價格較高。以海南瓜菜為例。

    1.4 龍頭企業規模小、水平低 不少企業都不具備較大的經營規模、缺少經營資金、技術不夠先進、不具備較強的產業牽動力,市場拓展能力較弱;企業規模不大,發展波動性不小,這樣就很不容易同農戶之間形成相對穩固的利益關系。因此,現在的海南農產品經營企業在組織結構上還不夠緊密,在經營形式上沒有創新。

    1.5 環境因素 農產品種子市場管理混亂和地方社會發展環境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產品產業的健康發展。

    1.6 物流專業化程度低 由于企業從業人員未經過專門的培訓,人員素質較差,農產品物流專業化程度低。而物流網絡不暢、物流基礎設施不完備、物流技術裝備水平低造成物流成本高。

    2 建立以核心企業為主導的封閉農產品供應鏈,迅速提升海南省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水平

    近年來,供應鏈管理理念在海南省的農產品物流企業逐漸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開始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并將管理范圍延伸到企業業務流程的上、下游合作企業開展共同管理。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上雞鴨魚肉、果蔬瓜菜等農產品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消費者越來越注重農產品供貨速度、產品質量和安全等問題,這就要求海南農產品供應鏈提高管理水平,所以很有必要建立農產品封閉供應鏈體系。

    在進行農產品封閉供應鏈體系建設時,要注意在企業管理、物流技術等方面實行統一的產品標準、物流標準和技術集成,在供應鏈各節點企業是長期穩定合作的基礎上,達成默契,確定農產品的供應能夠滿足市場需求以及消費者需求,這樣就能夠有效的減少農產品生產成本和企業運營成本,提高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和農產品產業鏈的整體經濟效益,提升整個供應鏈競爭力。

    3 國內關于封閉農產品供應鏈研究情況簡述

    2006年“封閉供 應鏈” 概念首次由劉秉鐮提出,認為封閉供應鏈其成員企業之間的戰略聯盟關系相對穩定,實行統一標準化的物流運作系統。 陳恭和(2007年)開展對綠色農產品封閉供應鏈中的TBT預警信息系統的研究,王多宏等(2008年)提出通過對綠色農產品封閉供應鏈的網絡節點設計及布局,對基于JIT的綠色農產品封閉供應鏈、配送技術集成和標準化

    、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技術、流程優化及成本控制技術、從農田生產到超市等市場終端的整體產業示范等開展研究而構建綠色農產品封閉供應鏈;劉偉華(2008)提出了利用封閉供應鏈來解決質量問題,認為封閉供應鏈具有穩定性、運行標準的一致性、成員的門檻性等特點。彭劍等(2008)開展了湖南省農產品封閉供應鏈的相關研究。焦志倫(2009)提出構建生產、分銷、加工和銷售等四類核心企業為主導的食品封閉供應鏈系統。趙潔(2009)對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和以超市為核心的農產品流通模式進行了研究。周榮征等(2009)提出:依靠安全信息監控平臺,實現對綠色農產品從生產到流通各個環節的實時跟蹤、有效控制和全程監管,帶動綠色農業產業化發展。陳喜波(2009)以北京市作為典型地區,探討如何構建大型都市農產品封閉供應鏈體系。黃福華(2009)通過分析封閉供應鏈環境下如何實施共同物流來實現對綠色農產品的全供應鏈管理,并設計了4種共同物流運作模式。方為輝(2010)以北京為例設計了以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運營商、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連鎖超市配送中心為核心的農產品封閉供應鏈體系。王多宏等(2010)提出:以物流中心為核心企業的必要性、應具備的條件,以物流中心為核心企業的農產品封閉供應鏈運作思路,認為所有成員組織以契約為紐帶,分工與合作,可以借助核心企業的規模和市場優勢實行一體化運作。周妮笛(2010)對長株潭區域農產

    品封閉供應鏈進行了相關設計。劉春月(2010)對蘇北地區農產品封閉供應鏈體系開展研究。 以上供應鏈相關研究對海南農產品封閉供應鏈的研究提供了經驗,值得借鑒。

    4 建立海南農產品物流封閉供應鏈的必備條件和措施

    4.1 海南農產品物流核心企業的打造 打造、培養、扶持海南農產品物流核心企業,促使其與上下游企業由傳統競爭關系轉變為合作關系,組成農產品物流供應鏈聯合體,與其他供應鏈相競爭,最終可以實現整體利益最大化。

    4.2 標準化農產品基地建設研究 海南將建有近300萬畝規模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包括36個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基地、24個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20個設施農業示范基地和20個農產品出口基地。

    農產品封閉供應鏈將對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基地產地環境評價,全部農產品通過認證并全部進行產地編碼標識,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在基地布點上采取分散布點,以減輕自然災害對基地農產品的損害,保證產品的市場供應,保持系統的均衡供貨。

    4.3 冷鏈物流設施整合 海南18個縣市的冷庫建設已有初步規模,目前利用率不均衡。而且,有些冷庫建的快、從業人員技術低,許多冷庫粗放式管理,管理技術等亟待改進。

    通過整合資源、充分利用,改造提升、實現封閉供應鏈的技術標準化、集成化;以封閉供應鏈核心企業為主導,在農產品基地建設、農產品采收及預處理、流通加工、儲存(低溫、氣調、常溫)、運輸、銷售等各環節的操作需要,要逐漸實現技術標準的統一。同時,在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信息管理技術環境下,將內部供應鏈與外部供應鏈結合起來,發展成動態、集成化的封閉供應鏈聯盟。

    4.4 構建農產品封閉供應鏈公共信息平臺 通過核心農產品物流企業建立和設計農產品封閉供應鏈信息管理系統。在信息網絡不斷發展的繁榮的背景下,可追溯技術不斷地完善,我們要抓住發展的時機努力構建健全的可追溯制度,供應鏈各個環節可以及時的通過逆向物流獲得終端的市場農產品信息,這樣就很容易獲得供應鏈的市場情況,如果發現有質量安全不合格的產品,可以及時采取措施解決,最大限度的讓客戶滿意。

    4.5 封閉供應鏈網絡設計

    4.5.1 節點設計研究 在海南設置全球采購中心,滿足國內外市場對海南農產品的需求,利用18個縣市的冷庫群滿足采收預處理和暫存的需要,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延長儲存期。也可以通過信息化管理,實現從點庫直接配送,減少儲存時間、裝卸搬運次數。提高封閉供應鏈效益。利用已建成的物流園區的儲存設施,建立庫存中心,即發揮了園區的效益,也為全球采購中心節省了設備、硬件投資,縮短了供應鏈建設的時間。熱帶農產品的銷地節點設計:天津、甘肅、上海、北京、東北等地設置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盡量利用這些地區的農產品批發市 4.5.2 物流通道線路設計 根據海南的情況,可以考慮進行以下通道的設計:①島內運輸通道及車隊建設;②海口-深圳汽車冷鏈物流通道建設;③海口-成都-新疆(輻射莫斯科及東亞地區)鐵路冷鏈物流通道建設;④海口-連云港-新疆(輻射莫斯科及東亞地區)海鐵聯運冷鏈物流通道建設;⑤

    海口-天津(輻射京津塘地區)海鐵汽聯運冷鏈物流通道建設;⑥海口-營口-沈陽-牡丹江(輻射遠東地區)海鐵汽聯運冷鏈物流通道建設;⑦海口-營口-沈陽-滿洲里(輻射中北亞地區)海鐵汽聯運冷鏈物流通道建設。

    4.6 農產品封閉供應鏈人才團隊建設研究 根據規劃,2020 年海南省人才發展要實現6大具體目標:人才隊伍規模不斷壯大、人才結構進一步優化、人才素質大幅度提高、人才使用效能進一步提高、人才競爭比較優勢明顯增強、人才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這些將有利于為農產品閉環供應鏈系統的人才團隊建設,農產品閉環供應鏈系統人才需求成梯度、層次、知識面管、業務精、接觸基層和市場、企業運作經驗和理論并存的特點。

    目前可以利用海南的中專、高職、本科、研究生設計物流人才培養方案,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同時,制定優惠政策,擴大宣傳,引進企業的急需人才;對設在各個節點的人才需求,通過吸納、培養當地人才成為企業的業務骨干;對海南農村青年進行專業項目培訓,解決就業和滿足農產品封閉供應鏈的基層人才需求,尤其是農產品基地的人才需求。

    4.7 完善供應鏈利益分配機制,建立長期與穩定的戰略伙伴關系 在農產品供應鏈的協調工作中,利益分配機制居于核心地位。傳統農產品供應鏈環節中的生產資料供應商、農戶或生產企業、加工商、配送商和分銷商之間的關系是多邊共贏的關系,企業除了要考慮自己盈利之外,還要關注供應鏈的利益,有效的合作,不僅要共同承擔風險,也要共同盈利。整個供應鏈就好比是一個虛擬的企業,他們的利益目標是一致的,在功能整合的條件下,實現策略聯盟和優勢互補,在共享信息及技術的前提下分享農產品在供應鏈上所獲得的增值,實現供應鏈整體效益最大化。

    以核心企業為主導的封閉農產品供應鏈系統網絡構建,需要的資金充足、市場開拓能力大、應變能力強,通過核心企業及封閉供應鏈的運作,可以帶動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解決農產品業務不均衡的問題,改變現有的農產品季節性生產現狀,解決就業問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4.8 建立基于封閉供應鏈的農產品質量可追溯系統

    基于封閉供應鏈的農產品質量可追溯系統主要跟蹤和追溯農產品從基地種植、采收及預處理、流通加工與包裝、農產品保鮮儲存、運輸、分銷、零售到最終的消費者整個封閉供應鏈網絡上各節點的信息,伴隨農產品實物流動的同時形成一條完整的信息鏈,這個信息鏈是通過互聯網、RFID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物聯網、現代通信技術等將各個節點無縫地聯接而成。未來有利于海南農產品電子商務與物流的開展。農產品封閉供應鏈在建立追溯系統時,要權衡成本、效果和收益,使得在農產品供應鏈、顧客和環境3個方面達到均衡。

    4.9 政府在農產品封閉供應鏈體系構建中的作用研究 海南省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制定了農產品供應鏈規劃實施的一些合理意見和建議,從而有效的指引了供應鏈的健康、有序發展,使農產品的整體經濟效益得到很大的改善。還充分考慮了農產品封閉供應鏈建設,制定出各種幫扶政策,使其更好的發展,同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使農產品封閉供應鏈得到法律的保障。使現代農業增產增值,現代農產品物流才能良性發展、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多宏等.綠色農產品封閉供應鏈研究的現狀分析及其體系構建.生產力研究,2008,(19).

    [2]陳喜波.北京農產品封閉供應鏈體系研究[J].商業經濟,2009,(31).

    [3]彭劍等.建立和完善湖南省農產品封閉供應鏈初探.現代農業科學,2008,15(5).

    [4]鄭建峰.建立農產品封閉供應鏈體系探索.湖北農業科學,2011,50(21).

    [5]劉曉靜等.綠色農產品封閉供應鏈構建探析.現代農業科技,2011,(24).

    第8篇:供應鏈規劃與設計范文

    當前,現代港口物流發生著重大變革,正進入全球供應鏈管理時代。作為供應鏈上重要節點的港口企業,能夠通過建設戰略伙伴關系,完成物流作業流程的重組,實現合作伙伴的互利。港口可以通過與上下游企業的縱向聯盟,利用股權參與或契約方式形成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實現聯盟各方的資源互補和共享,提高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效率,港口供應鏈所追求的不是各環節的局部最優,而是整個供應鏈的最優。以前的港口間競爭正在演變為港口所參與的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世界著名港口正紛紛向全球供應鏈管理轉型,打造成虛擬鏈控制中心。

    以供應鏈集成理念來運作港口物流已成為先進港口的現實選擇,并迅速得到學術界的重點關注。國外研究者關于港口供應鏈的研究相對深入,已取得豐富成果。在國內,供應鏈管理的相關研究主要圍繞著制造業展開,在港口領域的應用研究則剛剛開始,但正在蓬勃興起。應該說,目前我國以港口服務為核心的供應鏈管理還處在初級階段,只是具有供應鏈所需的相關要素而缺乏整體結構,沿海港口對供應鏈的組織作用還不強。國內現有的研究還缺乏本土化拓展、缺乏與特定區域或單個港口情境的實質性融合,特別是目前針對河北省沿海港口實際境況開展的指向性研究更顯單薄。

    由于歷史原因,河北在港口物流方面與國內其他沿海省份相比處于相對滯后狀態。近些年,河北省的港口資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展,港口貨物吞吐量排名快速進位,為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之間的互動提供了充足空間。以沿海港口為核心實現供應鏈一體化,有利于河北省開放型經濟模式的構建,有利于產業鏈條的構造和集聚,河北省應推動港口供應鏈系統的集成,確立河北省主要沿海港口在鐵礦石、煤炭、鋼材等供應鏈中的主體地位,通過陸向腹地的拓展帶動省域經濟的跨越,通過海向腹地的延伸密切與全球分工體系的關聯。作為核心節點的港口部門能否完成供應鏈重組,實現交貨的準時性和響應市場的敏捷性,突顯港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當前河北省港口物流面臨的重要任務。河北省沿海港口的主導貨種是大宗散貨及非適箱的件雜貨,由于各貨種的運作程序、市場伙伴關系等均有較大區別,所以不能照搬先進地區港口的供應鏈經驗,而必須開展瞄準河北省具體情境的專門研究,以滿足差異化的現實需求。

    二、河北省沿海港口物流的供應鏈集成框架

    (一)基于縱向戰略聯盟的河北省港口供應鏈結構

    河北省沿海港口應以自身為核心節點,構建一個以資本為紐帶的縱向戰略聯盟,從貨源供應開始,經由航運、靠泊、裝卸、堆場作業、口岸通關及其相關物流增值服務等環節,再配套各種集疏運方式,最終將貨物送到客戶手中。通過該結構設計,并結合河北的主導臨港產業,將逐步形成供應鏈簇群。這種供應鏈集成框架設計主要建立在河北省沿海港口的臨港產業布局及規劃基礎上,同時也能反映出與周邊港口的差異化競爭。

    根據河北省沿海港口產業鏈布局,主導產業集中于鋼鐵、石化、裝備制造、電力等重化工業。基于以上產業設置,河北省沿海港口在運輸貨種方面主要包括煤炭、鐵礦石、鋼材、石油及液化品等。圖1中的左扇形結構表示港口供應鏈上游的原材料和產品供應商,比如礦業公司、煤炭企業、外貿企業等,這些貨類決定了港口的主營業務;右扇形結構表示港口供應鏈的下游,是貨物接受者,他們組成了主要臨港產業或輸出市場,比如火電廠、鋼鐵廠、化工企業等。河北省沿海港口供應鏈的特點是:第一,雙向輻射。集成供應鏈結構涵蓋左右兩個扇面,分別基本對應港口物流的陸向腹地和海向腹地,能夠實現河北省沿海港口對腹地的開拓和擴張。第二,資本紐帶。以港口為核心的一體化供應鏈的構建需要建立在縱向戰略聯盟的基礎上,通過資本紐帶形成高度集成的利益共同體。

    在供應鏈集成框架中,擔當組織角色的河北省沿海港口在具體經營中可考慮搭建以下業務平臺:第一,倉儲物流平臺,通過進口保稅倉庫、出口監管倉庫、鐵礦石美元現貨交易等載體來實現;第二,融資監管平臺,提供港口類金融服務、關稅代墊、港雜費代墊等服務項目;第三,信息貿易平臺,銜接同行之間的易貨貿易;第四,場站及運輸平臺,在適宜的內陸腹地建設“無水港”,并可承接專業物流外包;第五,代采購平臺,鑒于國內南方中小貿易商對本地企業產品不熟悉的背景而協助采購;第六,內外貿租船平臺,發揮信息匯集的優勢,加強與航運企業的溝通合作,協助各方貨主租船,避免空載,實現重去重回。第七,臨港加工平臺,積極開展木材加工、鋼卷板開平、廢鋼處理等增值服務。

    (二)港口供應鏈合作伙伴選擇

    港口供應鏈強調了港口運營商必須要與全系列利益相關方密切協調,將整個鏈條的各個運作環節進行集成,港口處于腹地和境外產業集群的中部,可通過選擇戰略伙伴形成集成供應鏈,與上下游企業聯合,加強沿海港口與產業集群間協作的系統性。在河北省沿海港口供應鏈集成的規劃中,港口企業必須有效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才能提高整條供應鏈的競爭力,在遴選港口供應鏈的合作伙伴時,除了考察擬合作伙伴具有的核心資源,還要考量合作伙伴間的協同效應和資源匹配性,考慮伙伴間企業文化、技術標準、管理方式和商業信用的協調性。港口供應鏈合作伙伴選擇的主要準則是:其一,合作伙伴選擇應與港口供應鏈的戰略目標相容,符合港口產業規劃布局,增強供應鏈的穩定性;其二,合作伙伴均擁有行業基礎和特色能力,并能使各自的優勢相協調;其三,合作伙伴必須高度互信,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增強快速反應能力。

    集成化供應鏈的競爭優勢并不是港口和戰略伙伴間物質資本的簡單疊加,而是實現品牌地位、知識能力和市場控制力的優化重組。河北省沿海港口企業選擇供應鏈合作伙伴應包括如下對象:第一,與上游企業聯合,有助于開辟貨物代銷市場,掌握市場主動權,減少貨物中轉環節。第二,與下游企業聯合,擴大市場覆蓋范圍,減少存貨。第三,注意與航運、鐵路和道路運輸企業的物流銜接,利用各自優勢提供全程物流服務,構成便捷的供應鏈通道。

    三、唐山港曹妃甸港區主導貨種供應鏈設計

    從2011年開始,唐山港成為河北省第一大港,其中曹妃甸港區是唐山港的新興骨干力量和主要潛在增長點。曹妃甸港區作為起點較高的后發港區,在港口業務依賴、上下游伙伴甄選、臨港產業門類吸納方面相對靈活,可以依照供應鏈集成理念直接引入全鏈條成員,可以實現以港口為組織核心的高度集成和優化,可以更有規劃性和選擇性地嵌入全球產業物流網絡。

    (一)曹妃甸港區鐵礦石供應鏈設計

    近年來,國內鐵礦石需求旺盛,各鋼鐵企業不同程度地受到資源供應的壓力和困擾,對物流通道的掌控成為鋼鐵行業生存發展的重要保證。鐵礦石供應鏈包括資源采購、中轉運輸、生產使用全過程,其中各個環節相互牽制、相互影響。進口鐵礦石物流線路長,制約因素多,運輸組織復雜。由于海運費、內陸運費和港口競爭環境的變化,不同物流路徑的綜合成本也時常變動。當前,國內沿海港口爭奪鐵礦石物流的競爭日益激烈。曹妃甸港區只有更好地集成各相關環節、實現鐵礦石供應鏈的緊密一體化,才能在以不同港口為核心的供應鏈競爭中擁有動態比較優勢。

    首先在鐵礦石供應鏈集成的結構安排上,曹妃甸港區應在首鋼集團、河北鋼鐵集團等現有投資者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資本運作力度,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共同納入戰略聯盟。如潛在合作伙伴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亞力拓和必和必拓等全球主要鐵礦石供應商,還有中遠、中國租船總公司及日本商船三井等航運企業、“三北”地區的其他骨干鋼鐵企業等。通過締結縱向戰略聯盟,提升鐵礦石供應鏈的可靠性與競爭力(見圖2)。

    海運費是影響鐵礦石價格的關鍵變量之一,鐵礦石到岸價格中遠洋運輸費用約占一半。曹妃甸港區進口鐵礦石主要來源于澳大利亞、印度、巴西三國,根據長線配大船的原則,主要承運船型為:澳洲航線,以Capesize型船舶為主,兼顧20萬噸級船舶;巴西航線,多為20萬噸級以上船舶;印度航線,以巴拿馬型船舶為主。目前,鋼鐵企業在進口鐵礦石貿易中,大部分是采用到岸合同,使得企業失去了指派船的權利,導致多數海運合同由外資航商控制,比如日本三大航運企業通過COA(長期運價協議)等方式,逐步擁有了通過對運價的期貨買賣控制運價的能力。因此,鋼鐵企業應盡量與國內相關航運企業謀求長期合作,打破外資承運人的壟斷,提高國貨國運比例,積極運用COA鎖定海運價格,規避波羅的海散貨運價指數過度波動的風險,同時保持適量的現貨航次租船,建立多元化的運輸格局。從港口運營商的角度講,為力保市場覆蓋面和追求均衡,要在架構鐵礦石供應鏈時恰當選擇國內外航商。

    為改變目前腹地鋼鐵企業各自獨立進行鐵礦石物流的狀況,可從整體優化的角度出發,以信息網絡為支撐,建立鐵礦石集中儲配體系。在曹妃甸港區設立多用戶的集中儲配策略,將原來分布在各鋼鐵企業的獨立庫存集中至港區的鐵礦石儲配中心。應用先進的管理方法和信息技術,針對鋼鐵企業的生產需求遂行實時配送。即通過打造一個“大蓄水池”和在各鋼鐵企業之間的調劑,實現鐵礦石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曹妃甸港區煤炭供應鏈設計

    作為世界最大的煤炭生產和消費國,煤炭的有效供給事關國家能源安全。我國70%的電力供應來自燃煤電廠,電廠是煤炭的最大用戶。我國經濟處于高速發展時期,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短期很難改變,北方的煤炭資源對南方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意義。在煤炭產品的整個供應鏈中,涉及到煤礦、港口、鐵路、公路以及電廠、鋼廠等用煤企業。從最初的煤炭坑口到電廠煤炭需求終端,共同集合資源,將煤炭供應鏈的各個結點高效連接起來,提升綜合服務和個的能力。

    煤炭行業的運營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流程,應該通過資本運作方式組建一體化的煤炭供應鏈,這其口部門處于核心節點的位置。通過資本紐帶變革封閉式發展方式,組織多家相關成員結成戰略聯盟,著力塑造強大的資源集結能力,探索無邊界型的企業新形態。除了資本意義上的緊密聯結,還可以通過簽訂專門協議來推行煤炭準班輪運輸。主要是通過礦、路、港、航、電之間的協調配合,在貨源、車皮、泊位和船舶等方面予以保證,并按班輪運輸形式,相對固定裝運港、航線、船期、載貨量和目的港,實現各環節的無縫對接,保障煤炭物流效率。曹妃甸港區作為煤炭裝運港,需要從堆場使用、設備保障、生產組織、泊位指定等方面進行具體安排,通過開通準班輪煤炭運輸穩定貨源,凝聚供應鏈成員關系。

    曹妃甸港區可基于優越的自然條件,運用煤炭供應鏈管理模式,開展全球化煤炭采購、集中倉儲、數字化配煤等業務,保證資源供應。通過整合上下游煤炭物流資源和市場,建立穩定可靠的能源供給體系,提高流通效率;通過對原料煤的加工配送,實現高增值性。依托大秦鐵路和蒙冀鐵路,將“三西”煤炭產品運到曹妃甸港區,由中海集團等航運企業承運,市場方面則主要瞄準華東、華南地區的發電企業。在煤炭的外貿運輸方面,近年我國已變成凈進口國,動力煤出口和煉焦煤進口形成兩條規模基本相當的反向供應鏈,這些情形在曹妃甸港區得到了清晰反映(見圖3)。

    作為港口煤炭供應鏈集成的重要進展,5000萬噸國家級數字化儲配煤基地2010年在曹妃甸開工。曹妃甸煤炭基地由開灤集團牽頭,包括曹妃甸港口公司、大唐電力等11家企業參與,建成后可達到每年煤炭流通量5000萬噸、動態庫存416萬噸的能力。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鐵路來煤系統、篩分系統、儲煤系統、初級配煤系統、精確配煤系統、裝船系統等。可通過配煤為下游企業提供標準熱量值的煤炭產品,或者根據用戶需求配制任何指標的產品。

    (三)曹妃甸港區原油供應鏈設計

    在曹妃甸港區建設大型深水原油進口碼頭并相應發展石化產業,可以解決華北地區煉化企業的進口原油接卸和輸轉問題,降低原油轉運費用,可以調整優化華北地區的石化產業布局。曹妃甸港區的天然優勢可帶動石化產品的系列開發,延伸原油供應鏈的長度,提升供應鏈整體利潤。曹妃甸港區原油供應鏈的打造可以提升其在國家原油物流格局中的地位,為發展成北方沿海原油物流基地確立根基。

    第9篇:供應鏈規劃與設計范文

    關鍵詞:供應鏈;物流成本管理;作業成本

    一、基于供應鏈的企業物流成本構成

    (一)Stefan Seuring“三個成本層次的劃分”

    Stefan Seuring對供應鏈成本的“三個層次劃分”是在作業成本法、直接成本、間接成本的傳統劃分基礎上提出的,是基于制造型企業產品成本構成來對供應鏈成本進行劃分的,這三個層分別為:直接成本、作業成本、交易成本。當前這種供應鏈劃分方法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認可。

    (二)基于供應鏈的企業物流流程

    基于供應鏈的企業物流總成本包括企業在整個供應鏈運作過程中與物流作業有關的直接與間接經濟消耗,也就是說總成本要計算從供應商到生產商再到客戶,期間企業總共要為物流花費多少資金。

    (三)基于供應鏈的企業物流成本構成

    根據Stefan Seuring“三個成本層次的劃分”,結合供應鏈中企業物流流程,可以將基于供應鏈的企業物流成本劃分為兩大部分:第一,供應鏈物流作業成本。包括供應物流階段、企業物流階段、銷售物流階段、回收物流階段、廢氣物流階段等;第二,供應鏈物流交易成本。包括面向供應商的物流交易成本以及面向客戶的物流交易成本。

    二、基于供應鏈的企業物流作業成本核算與管理

    (一)基于供應鏈的企業物流作業成本核算

    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按照物流成本是否直接計入成本對象將其劃分為直接和間接物流成本兩種。對于直接物流成本的計算相對要簡單一下,只需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步驟就可計算出結果;而間接物流成本,則需要按照一定的分配原則及分配方法對其進行計算。本文采用作業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簡稱ABC)進行模型構建并計算。

    (二)作業成本法下物流間接成本的核算

    (1)計算物流成本是資源的選取。資源可以定義為價值耗費,不管是生產、流通還是物流作業,無論采用傳統成本計算制度還是作業成本制度,資源都是明確的,否是客觀發生的耗費。所以在計算物流成本選取資源時,應該著重注意成本費用類科目,如生產成本、制造費用、銷售費用等,按照最傳統的費用支付形態。(2)計算物流成本時作業的確定。資源耗費的整個過程稱為作業,對于不同類型企業或者同一類型的不同企業而言,作業有著不同的定義。但是我們可以將企業所從事的所有作業活動均分為兩大類:物流作業、非物流作業。所謂物流作業,按照國家標準可以細分為運輸作業、倉儲作業、流通加工作業等。(3)確定資源動因,將資源耗費分配至作業。對于那些可以直接計入成本計算的對象而言,可以直接計入作業資源耗費,這一部分就屬于直接成本,不需要在進行資源動因的分配。

    確定成本動因,將物流作業成本分配至成本計算對象

    成本動因的確定需要充分考慮其與成本計算對象之間存在的可計量性、相關性等,并充分考慮成本收益原則。基于這個標準,我們可以將企業各個作業成本分配至最終成本計算對象。

    (三)基于供應鏈的企業物流作業成本管理

    (1)作業分析。在對物流作業進行系統分析時,一定要分清增值作業與非增值作業。(2)成本動因的分析。之所以要進行成本動因分析,主要是為了能夠明確物流系統中生產消耗作業與作業消耗資源之間的因果關系,用以判斷物流作業的有效性及增值性,從根本上消除無效和低效成本動因。(3)作業重構、優化作業。作業重構就是從作業層面上重新規劃設計并組織企業的各種生產經營活動。倘若企業從供應鏈的角度來思考這類問題,那么與供應商共享生產和銷售計劃,實現供應商根據企業的生產與銷售計劃實時發送企業所需的原料,企業物流部按照生產經營實際情況定時通過EDI向供應商統一付款,就可以從根本上消除生產計劃和付款之外的很多非增值作業,大大提高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優化作業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縮短作業時間,提高作業質量,降低作業成本。

    三、基于供應鏈的企業物流交易成本管理

    在企業的整個供應鏈物流過程中,減少供應商數量、供應商均勢選擇、與供應商聯合管理庫存等方法,都是降低企業供應鏈物流交易成本的有效方式。

    (一)供應商數量控制

    (二)供應商選擇及評價的常用方法

    (1)直觀判斷法。該方法要根據調查及征詢材料才能夠做出判斷,它是對供應商進行分析與評價的一種較為可靠地方法。但是該方法最大的弊端在于,主觀性太強,沒有科學理論作為支撐,只是用與產品非主要原材料供應商的評價與選擇上。(2)采購成本法。假如企業的供應商在交貨期以及交貨質量上均能夠滿足企業的要求,那么在計算并比較時可以對采購成本進行適當選擇,通過科學計算方法來選出性價比較高的供應商。(3)招標法。招標法持續時間比較長,而且在操作手續上較為繁瑣,具有較強的競爭性,對于緊急訂購來說較難以適合,而且人為操縱因素較大,所以不利于用于供應商的規范選擇。(4)數學規劃法。這種方法是用來解決單一或者多元資源優化問題的,它包括多目標規劃、線性規劃、混合整數規劃等內容。多目標數學規劃方法是確定各目標的權重,從多目標規劃問題轉化為單目標規劃問題,并在各自權重非負的情況下,轉化單目標優化問題的最優解為原多目標優化問題的非劣解。

    (三)與供應商實現信息共享

    從物流管理的整個過程來看,因為制造商與供應商在信息上的不對稱性,使得物流過程中的交易成本必然發生。實質上,這種情況也不是不可避免的,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供需雙方庫存策略上有不同的制度標準。當前很多企業在對庫存進行管理時,考慮最多的就是如何節約自身的庫存成本,從訂貨和存儲成本為起點,準確給出訂貨規模以及經濟訂貨數量。雖然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庫存管理理念對于單一企業的庫存管理而言有著一定的適用性,但是從供應鏈整體出發,就顯得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一方面制造生無法準確的知道供應商是否能夠及時、可靠地將足量商品交付,另一方面供應商也不能確定制造商是否會突然取消訂單,或者由于市場需求發生變化導致交易取消等。這些問題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就必須由制造商和供應商共同協商參與。如果制造企業與其供應商實現信息共享,不僅可以大大減少企業因搜索信息而付出的成本,同時還可以從根本上減少因不確定因素導致的交易失敗,交易偏差,降低企業監督與執行成本。

    參考文獻: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成人黄色免费网站| 69成人免费视频|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网| 亚洲成人xxx| 日韩成人免费aa在线看| 日本成人免费在线|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成人午夜18免费看| 免费成人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99一区无码| 黄色成人在线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成人影院wwwwwwwwwww|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软件|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成人18网址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 欧美成人亚洲欧美成人| 久久成人午夜电影mp4| 人碰人碰人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女人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成人永久免费福利视频网站|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无遮挡韩国成人羞羞漫画网站|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成人免费视频小说|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美女| 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不卡| 动漫成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