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初中閱讀教學案例范文

    初中閱讀教學案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閱讀教學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初中閱讀教學案例

    第1篇:初中閱讀教學案例范文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實施案例教學的意義

    1.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基于案例的思想品德課堂,將鮮活的教學案例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使課堂充滿了濃郁生活氣息、時代氣息,使課堂接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豐富多彩、形象生動的教學案例、生活化課堂,對學生而言充滿著誘惑,有利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改善和豐富了原有的教學方式。

    2.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基于案例的思想品德課堂,將教學案例引入課堂,學生通過對案例的閱讀、思考、分析、討論、交流,在對案例信息的分析與處理過程中,自主生成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增強思維的活躍性,提高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討論、交流與分享對案例的理解過程中,又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3.有利于提高德育實效性

    育德是初中思想品德課的主要任務。而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提高,僅僅依靠說教,是難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基于案例的思想品德課堂,創設了各類真實情感體驗的教學情境,例如奉獻、誠信、尊師、孝老、遵紀、守法等。學生在真實的情境體驗中,自主探究,形成覺悟,并內化為自身的品質,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

    二、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案例的設計

    1.教學案例設計的原則

    第一,教學案例要具有思想性。即要讓教學案例宣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中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等具有一定的思想引領和導向作用。

    第二,教學案例要具有時代性。即教學案例要緊跟時代性節奏與步伐,與社會發展相一致,過時的、落后的教學案例缺乏良好的教育性。

    第三,教學案例要具有針對性。即要根據初中生的個性特點和意識水平、教材內容及教學目標,恰當地選擇各類課程資源加以開發和利用。

    第四,教學案例要具有可信性。即教學案例的信息真實可靠、公正全面,符合客觀實際,不允許弄虛作假、吹牛撒謊。

    2.教學案例素材的來源

    教學案例的素材來源很多,教材、教參中可直接選用,文獻資源中可查找,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大眾傳媒上可選擇。特別是當今處于信息時代,大眾傳媒特別發達,為初中思想品德課提供了大量的課程資源,如感動中國人物、道德模范、今日說法等,提供的素材既典型,又生動,具有很好的示范效果。當然,大眾傳媒傳播的信息,泥沙俱在,良莠不齊,因此,在查找素材過程中,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善于識別虛假信息,不能讓謠言進入課堂,讓虛假信息編輯的教學案例,會對學生認為教師為了說明教材道理,騙自己,會對思想品德課教學產生不良影響。

    3.教學案例呈現的形式

    教學案例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文字、視頻、音頻、圖表、表格、漫畫等,可以根據素材本身的屬性,根據課標、教材、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加工制作,根據不同的教學時機加以呈現。每種形式有都有各自的特點,要根據需要加以合理設計,相時呈現,才能使教學案例的功效發揮最大。

    三、初中思想品德課案例教學的課堂實施

    1.教學案例的展示與呈現

    基于教學案例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案例的出場方式是必經的、重要的環節之一。通過何種方式出場,事關能否引起學生的關注,能否激發學生興趣,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環節和所需要的,選擇適當的教學案例的呈現方式。如文字材料,可以教師朗讀或學生朗讀,視頻或音頻提醒學生注意觀看或聆聽,圖表、表格、漫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只有在現實世界的具體情景中,才會變得有效。因此,教學案例的展示,實質是為學生創設一個解決問題的具體情景,事關教學問題的解決。

    2.教學案例的閱讀與分析

    教學案例的信息點一般比較豐富,閱讀的視角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必須要根據課標、教學目標、學生實際等情況,設置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學案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時,學生可以根據問題,有目的地從教學案例中尋找、發現、分析相關信息,提高教學案例閱讀和分析的效率。當然,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邏輯思維對案例信息進行解讀、分析和推理,尋找信息之間的內在聯系,為案例的討論與交流奠定基礎。

    3.教學案例的討論與交流

    對于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學生個體經過思考與分析不能解決或不能夠完全解決的,必須要通過小組討論與交流來解決。討論與交流的過程,是學生思維碰撞、經驗分享的過程,也是合作探究、深入研究的過程。這一環節要求教師對教學案例設置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深度。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該參與到學生的小組討論之中去,及時了解學生對問題的看法、討論的進度、問題解決的程度。同時,教師要充當學生的引導者,當學生的討論出現偏差或陷入瓶頸時,為了使討論能夠繼續或深入,要對學生進行引導。絕不能出放任不管或越俎代庖。只有這樣,學生群體的潛能才能得發展,合作精神才能得到培養。交流是討論之后,小組在全班展示小組交流成果的過程。小組代表對本組討論的情況對全班進行小結性發言,這一環節,可能會出現小組之間意見不一的情況。當出現這種情況時,教師應當充分發揚民主,給學生充分說明小組意見的時間和機會,甚至可以開展小組間的辯論,目的是問題越辯越清楚。交流過程中,教師不得“打壓”某一方,應當給予充分的尊重,這樣的交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當然,教師也必須做好調控,防止辯論失控。

    第2篇:初中閱讀教學案例范文

    第二語言寫作中語言不得體現象成因探析

    母語閱讀能力和外語水平對外語閱讀的影響

    三種高中英語教材的對比分析

    高中生外語焦慮源及其關系的個案研究

    高中英語教師教材使用情況調查

    高中生英語閱讀現狀調查

    高中生英語學習元認知策略使用情況研究

    小組合作學習在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實踐

    高中英語課堂的三步增量法

    英語教學中多媒體的使用問題例析

    小學英語語篇教學中文本再構的實踐

    高考英語任務型閱讀試題評析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問題與思考

    新課程下初高中英語學習的過渡問題

    初中英語自主閱讀教學探究

    論中學英語教師的自主發展

    說課

    評課

    “我與‘新標準’的故事”征文大賽通知

    第六屆“新標準杯”基礎英語教育教學論文大賽通知

    語法教學的理論與原則

    英語課堂任務的內涵、特征、類型及設計

    在中學英語課堂實施任務型教學的意義

    學習策略訓練對聽力元認知意識的影響

    教學時間分配與英語寫作錯誤分布的關系

    初中學生英語學習風格調查研究

    詞塊策略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

    空白理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英語學困生的預防與轉化

    通過設立“英語日”提高學生口語能力的實驗研究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

    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實施

    從兩個教學片斷探討有效提問的設計

    高中英語常見書面表達試題及解題策略

    任務型閱讀試題的命題特點及解題策略

    任務型閱讀試題命題思路及對教學的啟示

    高中英語教學中的聽力策略訓練

    英語課堂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誤區及對策

    外研社向全國八省市捐贈千萬元中小學在線教育產品

    閱讀認知模式的運作及其應用

    對批判性閱讀教學的幾種誤解

    英語浸入式教學的語言輸入策略

    學生自評和互評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

    從社會互動視角看初中英語教師的中介作用

    初中英語觀摩課上的師生互動

    圖式理論指導下的初中英語聽力教學

    基于教材的高中英語重組教學

    整體語言教學觀在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

    語篇微觀分析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高三英語復習課聽課效果的調查及啟示

    任務型英語教學案例及點評

    新課程下如何進行初中英語語法教學

    英語中考模擬試題中書面表達題的命制

    高考英語任務型閱讀試題評析及備考建議

    2009年高考英語山東卷試題評析及備考建議

    聽寫在初三英語復習中的應用

    高三英語教與學的思路及策略

    對英語教學設計的再認識

    在英語報刊閱讀中滲透情感教育

    morethan的基本用法

    《基礎英語教育》——一個展示英語教科研動態與成果的良好平臺

    第3篇:初中閱讀教學案例范文

    一、互動引出背景掃清閱讀障礙

    背景材料對于學生的英語閱讀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過分受應試教育影響,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爭分多秒”講授閱讀篇章,忽略了其中背景的講授,因而學生學起來也感到困難。殊不知,學習與閱讀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能夠促進學生快速投入英語閱讀,掃清閱讀障礙。為此,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以互動引出背景知識。

    例如:在學習牛津初中英語9A中的Unit 7 Films這一單元的reading時,教師以互動形式引出背景知識,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本單元的閱讀教學目標是to get some idea about the life of Audrey Hepburn.閱讀主要是圍繞奧黛麗.赫本展開,為此,教師引出與奧黛麗.赫本相關的背景信息。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奧黛麗.赫本的圖片,并利用英文詢問學生:Who is she? 學生結合自己的認識,猜測圖片人物。很快,學生猜出Audrey Hepburn。其次,教師繼續與學生互動。師:What information do you know about her? 有學生說“She is an actress”(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她出演了什么電影,深化背景學習);有學生說“I watched the film Roman Holiday,and she was the leading actress”……大多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Audrey Hepburn的認知,說出信息。最后,教師再總結Audrey Hepburn的主要信息,完成背景知識學習。

    通過這樣的互動背景知識學習,學生對于Audrey Hepburn有深入學習的欲望。因此,在這個環節技術后,教師即可順勢引導學生投入閱讀,學習更多的有關Audrey Hepburn的內容。

    二、設計學習任務培養閱讀能力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教師不能一味解讀,忽略學生的個人感受。新課改也非常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為此,教師要給予學生機會,展開個性閱讀,并設計一定的閱讀學習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閱讀,明確學習方向,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自主閱讀的方式,學生能夠獲得獨特的閱讀體驗,從而促進學生參與課堂,表達想法,活躍閱讀學習氛圍。

    例如:在學習牛津初中英語8B中的Unit 7 International charities這一單元的reading時,教師設計學習任務,促進學生主動閱讀,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結合本單元的內容,教師設計的學習任務如下:

    1.What is ORBIS?

    2.Why don’t some people receive medical treatment?

    3.Why do ORBIS doctors prefer to work on a plane?

    4.Do you want to be a ORBIS doctor? Why or why not?

    5.If you have a chance to interview Dr.Ma,what do you want to ask? (at least 3 questions)

    以上閱讀任務的設計緊密圍繞閱讀文本,既有與閱讀原文緊密相關的問題,也有開放性的問題,二者都利于促進學生仔細閱讀,讀出感悟。在學生閱讀時,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互動、去交流,從而營造一種互助互學的氛圍,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由于在個性閱讀中,學生的思維不受束縛,因而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很高。最后,教師再以互動提問的方式檢查學生的閱讀成果。實踐證明,以任務引導的英語閱讀,學生學習起來方向感更強,不會感到迷茫,因而閱讀效果自然非常好。

    三、引導互助復述增強閱讀理解

    閱讀是復雜的過程,并不意味著學習完篇章就算理解篇章內容。因此,在學生完后,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互助復述,以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并且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復述活動對于學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教師可以讓學生倆倆合作,合作復述,再以抽查的方式檢查學生的復述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對閱讀的理解、語言的表達能力等都會得到一定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牛津初中英語8B中的Unit 1 Past and present這一單元時,教師設計互助復述活動,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本單元的閱讀主要敘述了Beijing Sunshine Town的發展變化,在學習完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找partner,結合對文本的理解,利用自己的語言敘述Sunshine Town的發展變化。教師引導學生列出變化要點,然后利用英文組織語言,嘗試復述。如:Old houses have turned into new tall flats-----People used to live in old houses.Now they live in new tall flats.Small shops have turned into large shopping malls……通過這樣的復述活動,學生不再只看課本的表達,而是基于理解的基礎上,換另一種方式表達同樣的內容。

    第4篇:初中閱讀教學案例范文

    一、案例反思式校本教研的優點與不足

    所謂案例反思,是指教師以自己實施的課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從而提高自己教學能力的過程。它是對過去經驗的反思,同時又是做出新計劃、產生新行動的依據,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進步和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發展的目的。學校是教師獲得學習材料的直接渠道,校本教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一個良好載體。它是一種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機制,學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師即研究者。校本教研模式主要有主題式、學術沙龍式、案例反思式等多種形式。在福建泉州外國語中學近幾年來的實踐表明,主題式教研容易陷入大而空的誤區,而學術沙龍式教研又不適合一線教師。對于教師來說,最能促進自己專業發展和成長的教研模式是從自身的實際問題出發,發揮自己之所長,研究最貼近自己工作的問題,這樣才是最為有效的。案例反思式的校本教研最適合我校實際的校本教研模式。

    具體講,案例反思式校本教研主要有以下三個優點:(1)案例反思是教師在實踐中向他人學習,同時不斷反省自己的過程;(2)教學案例是承接理論實踐的“載體”,有助于找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點;(3)案例最大的優點是生動、形象、真切,容易引起教師的共鳴,有助于提高教研效果,而且它能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具體而深刻的案例反思不僅可以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培養教師的創新精神,優化教師的教學行為,還能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以案例反思為載體的校本教研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確實有重大的作用。但是,反思僅僅局限為總結經驗教訓,還沒有上升到拓展提升的高度,案例對教師專業作用的發揮還是有限制的。在實踐過程中也暴露了不少問題,有待我們進一步去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存在問題主要表現為:(1)利用教學反思改進教學的力度不夠。雖然在反思中,大部分青年骨干教師的成長日見顯著,但仍存在一種這樣的現象:能認真上課,也能認真反思,但隨著后期工作的接踵而至,前面的反思也就有所淡忘,以致起不到改進后期工作的實效作用,進而不能很好地發揮案列反思的作用。(2)對學生自我反思能力培養不夠。在實踐過程中,要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自己學習行為及學習效果的反思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也有利于培養他們嚴謹治學的學習態度,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這方面做得還不夠。

    二、案例反思式校本教研的意義與目的

    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曾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他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屬于狹隘的經驗,只能稱為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學水平面的發展將大受限制,基至會有所滑坡。”案例反思對學校教學、教師發展以及學生成才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問題或事件進行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等三者之間循環反復、螺旋上升的運作過程,幫助教師進行和形成有效的案例反思。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案例反思的內容與方法,有助于教師找到切入點,抓住問題的核心。通過不斷的反思過程,進而明確一套完善的方法開展案例反思活動。以案例反思為載體的校本教研開展,不僅可以幫助學校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更好地幫助教師形成專業化的成長,培養更高水平的學生。

    三、案例反思的基本原則

    在案例反思開展的同時,必須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則,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1)培養問題意識,充分調動反思的動力。反思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教師只有意識到問題的所在,才有會主動尋找問題所產生的原因,進而積極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激發教師的反思動力。因此,大部分教師意識到,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自己問幾個“為什么”,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反思教學活動。(2)必須重視交流,拓展反思的空間。首先,與同伴交流。將自己對教學中對某方面問題的思考展示給其他教師,相互交流,相互分析,共同分享。其次,與學生交流。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第三,與網絡交流。把網絡的優勢發揮到教學案例反思中去,能得到更多的幫助。

    四、案例反思式校本教研的作用

    第5篇:初中閱讀教學案例范文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變革教學方式;提升效果

    閱讀,作為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的整體英語能力提升具有重大意義。以往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多以灌輸講解方式展開,忽略學生能動性的發揮,因而教學效果極其低下。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必須主動變革閱讀教學方式,以全面提升英語閱讀教學效果。本文擬結合牛津初中英語教學實例,分析教學方式的變革,以推動英語課堂進步。

    一、由灌輸性走向探究性,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傳統灌輸性的閱讀教學方式,只能讓學生處于“被動聽”階段,學生基本沒有參與課堂的機會。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應由灌輸性走向探究性,積極響應新課改理念,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只有學會主動探究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力才會有更大的提高,閱讀教學效果也才會逐漸增強。

    例如:在學習牛津初中英語8B中的Unit 8 A green world這一單元時,教師變革教學方式,從灌輸到探究,設計一定的任務,促進學生探究學習,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結合單元內容,教師設計的探究任務如下:

    1.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Switzerland?

    2. What are the new ways to get energy?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these new types of energy?

    3. How do you understand “Green Switzerland” ? What’s the meaning of “green”?

    4. What can we learn from Switzerland about environment production?

    圍繞教師設計的探究任務,教師投入文本閱讀中,然后展開探究學習。在開始階段,學生需要獨自閱讀,獨立思考,嘗試自主完成探究任務。如果覺得難度過大,在自主思考閱讀后,再與其他學生分享交流,一起解決,從而完成任務。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的探究能力得以培養,閱讀教學方式也實現了完美變革,突出了學生主體。

    二、由同一性走向差異性,兼顧學生發展需求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具有獨特的內在潛能。如果教師一味地采用同一性教學方式,不注重學生間存在的差異,那么教學難以取得整體的進步。為此,教師要變革教學方式,由同一性走向差異性,正視學生間的差異,兼顧學生的發展需求。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差異性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分層完成,從而優化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牛津初中英語9A中的Unit 7 Films這一單元時,教師實施差異性教學,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在本節閱讀課中,教師主要設計兩個學習任務,如下:

    1. Summarize the life of Audrey Hepburn, including her early life and acting life.

    2. Imagine if you are an interviewer, you want to interview your classmates about Audrey Hepburn. Please work in pairs, and try to ask at least five questions, such as when was she born?

    以上兩個任務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對照自己的英語能力,進行選擇性完成。第一個任務稍微簡單,學生只需要閱讀全文,從篇章中就可以得出有關赫本的生涯信息;第二個任務難度稍大,學生不僅需要通讀全文,還必須思考如何以采訪者身份提問,然后同伴根據提問進行回答。差異性的教學讓學生多了一份選擇,可以結合自己的英語能力選擇完成任務,或者是全部挑戰任務,因而不同的學生都能夠獲得一定的發展。在設計差異任務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英語能力的差異,以充分利用差異性閱讀教學,最大化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

    三、由單向性走向互動性,培養學生互動能力

    “互動”這一詞成為新課改下關注的焦點。以往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多以講授方式為主,基本忽略了學生,更談不上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也就是說,閱讀教學基本是單向性的,教師以自我為中心,課堂沒有互動。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要變革教學方式,由單向性走向互動性,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提升閱讀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牛津初中英語8B中的Unit 2 Travelling這一單元時,教師變革閱讀教學方式,引進互動教學,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本單元的閱讀主題為“A trip to Hong Kong”,在學習之后,教師以問題為載體,與學生展開互動。師:What other information do you know about Hong Kong? 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進行互動回答。這個環節結束后,為了拓展互動,教師繼續提問:Can you share your travelling experience with us? Such as a trip to Shanghai/Beijing/……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去過的地方,與教師、學生一起互動分享自己的旅游經歷。教師給予學生三分鐘的思考時間,然后請學生積極分享。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與學生形成互動關系,利用問題展開互動,引導學生利用閱讀知識,分享自己的旅游,從而促進學生交際表達。

    總之,教學方式的變革是必然的,因為只有“變”,英語課堂才會取得更大的進步,學生也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教師要正視目前英語閱讀教學課堂存在的問題,然后變革教學方式,促進英語閱讀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秀平.新課程標準下英語教學方式的思考[J].科學大眾,2008(05)

    第6篇:初中閱讀教學案例范文

    關鍵詞 自主性閱讀 初中語文 策略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21—0028—01

    素質教育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對于初中語文教學而言也是同樣如此。學生們自主閱讀有利于加強各自的閱讀修養,能夠更好地燃起對閱讀的興趣,久而久之,無疑對初中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大有好處。本文以初中閱讀教學的實際情況,論述自主性閱讀的重要意義和推行的方法。

    一、自主性閱讀的意義

    1.有利于彌補課堂教學的局限性

    傳統意義上,初中語文教學仍僅限于以教材作為模板,教師在課上仍照本宣科,盡量地不脫離教材的框框,長此以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為此,自主性閱讀彌補了課堂上閱讀鑒賞的空白,為學生們提供教學的輔助手段,也為大家創造了更多的閱讀機會。在日常教學中,因時間有限,所以內容也會受到必然地壓縮,學生們也急匆匆地跟隨教師的步伐了解教材知識,卻并未接受更加寬泛地語文知識,這阻礙了大家思維的拓展和知識的延伸,而自主性閱讀會對知識加以完善,滿足了學生們對知識的渴求。

    2.自主性閱讀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毋庸置疑,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會對已經讀過的文章有個大體的認識和把握,并對情節與結構有一個基本的框架,在無教師點撥、自主學習、閱讀的情況下,大家肯定會不由自主地思考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文化內涵等深層次的問題,進而激發學生們的思考靈感,也有利于提高大家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與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3.自主性閱讀會提高初中生的思想認知水平和文化素養

    古人云:“開卷有益”,由此可見,多涉獵積極健康的知識對人生是大有裨益的。廣大初中學生正值人生觀和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階段,對于世界和人生一定懷揣著強烈地好奇心,經由自主性閱讀的開展,無疑有助于提升精神境界,在閱讀中接受到深刻地思想啟迪,在自主探索和閱讀中提高科學文化修養,形成鮮明的人文素養,使得內心受到高尚精神和人格的洗禮,提升道德標準和審美水平。

    二、自主性閱讀的開展方法

    1.鼓勵學生帶著疑問自我探索,提高閱讀效率

    初中學生因長期眼界所限制,未能真正將世界和人類認識透徹,在許多問題上總有未解決的疑問,這些疑問就與他們的大志向的實現產生了矛盾,在閱讀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因為“盡信書不如無書”,引領學生“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要把理解文章思想內涵和情節構思作為自主性閱讀的終極目標。教師要采用小組合作的辦法使學生們逐步解決難題。例如,學習《孔乙己》時,教師讓大家先自主閱讀,學生們都讀完了,但有一個大大的問號:孔乙己的悲慘命運是怎樣形成的?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因為課文中并無“明確地答案”,但是作者魯迅卻始終在揭示這個事實,教師可引領大家分組討論,以6人左右為一個小組。只見大家各抒己見,有時爭論的面紅耳赤,給每一位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和發言的機會,小組之間經由整合各種意見,得出自己的答案,教師在聽完之后,還要精確地講授一遍課文,同時也解答大家的疑惑,也能讓學生受到一定的啟迪,進而提高了閱讀的質量和效率。

    2.創設自主性閱讀的情境,培養自主性閱讀的能力

    教師需讓學生明白自主性閱讀的目標和要求,并在個人實踐中掌握方法,必要時可由個人加以創新,以便于提高閱讀的品質。教師要從講授課文中轉變自身的閱讀教學觀念,還課堂于學生,使他們都能自覺地感悟、體驗,把更多待解決的問題留給他們在自主閱讀中逐一突破,做好課前預習。教師要教會學生怎樣先從字里行間體驗文章的思想內涵,進而再通過整篇文章所渲染的情感分析、揣摩中心思想,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引領大家從若干個角度思考問題,敢于突破既定的思想,并不斷創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3.教師要規定學生的閱讀時間,以緊迫感激發學生的興趣

    中國人讀書講究“一目十行”,并且盡量能過目不忘,然而這在現實的閱讀教學中是不可行的,事實上也根本做不到。不過新課改要求初中學生在語文閱讀量方面要獲得質的飛躍,并且能同時實現閱讀速度和閱讀質量的有機統一,達到同步提高。為此,教師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確保學生都能有一個充足的合理的時間來閱讀,并且盡量地在閱讀中感知文本。

    教師要自覺貫徹新課改的理念,采用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在解決閱讀問題中提高閱讀能力和水平,在實踐中不斷創新閱讀方法。

    參考文獻:

    [1]金康. 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自主性的發揮[J]. 甘肅教育, 2011,(18) .

    第7篇:初中閱讀教學案例范文

    關鍵詞: 語文課堂 任務驅動 走進文本

    閱讀教學講究文本的處理藝術,其影響著閱讀教學的質量。當前語文課堂教學“程式化”、“單一化”,在某種程度還沿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讓師生雙方都變得機械、被動,這樣只會讓語文教學之路越走越窄。怎樣的語文課堂才能真正發揮它的教學功能,讓學生愛學、會學并學有所得?那就應該師生互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頭腦,用自己的眼光”,精心設計教學程序,進行“靈動的整合”。

    一、任務驅動――帶著問題走進文本

    任務驅動,就是學生帶著明確的任務去學習。任務所承載的是無數個具體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是無數個“未知”,帶著“問題”走進文本,會使學生單刀直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在一定教學任務的驅動下,利用各種教學資源,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獲得知識與技能。這是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上的教學方法,是新課程下的教學理念,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任務驅動”教學的具體操作過程:明確任務――這是教學活動的關鍵;熟悉任務――這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完成任務――這是教學活動的根本。

    二、最近發展區――“跳起來摘桃子”

    “最近發展區”是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一個概念。這一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在確定發展與教學的可能關系時,要使教育對學生的發展起主導和促進作用,就必須確立學生發展的兩種水平:一是他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學生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是要借助成人的幫助,才能達到解決問題的水平。他將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稱為“最近發展區”。維果茨基特別強調教學應走在認知發展的前面,對教育過程而言,重要的是關注學生那些正處于形成的狀態或正在發展的過程。如果說學習的本質是創造最近發展區,那么教學的本質是引發最近發展區,是引起喚醒和啟發一系列內部的發展過程。也即是人們常說的“跳一跳,摘桃子”,學生要通過他們的努力(跳起來),才能摘到桃子。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觀點要求我們教學設計應該留心于觀察“最近發展區”,預測學生可能達到的水平,從而促進學生發展。

    例如《鄉愁》教學片斷:

    師:鄉愁,本來是大家所不便體驗和難以捕捉的情緒,作者在詩中提煉了四個特征鮮明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用以表達那種難以捕捉的戀國思家的情緒,顯示出了漂泊、隔離、訣別及望而不能歸的離愁別恨。現在,請大家以四個意象為依托,結合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生活閱歷,想象一下詩歌背后發生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教師參與,推薦代表發言)

    生一:詩人少小離家,求學在外。在燈光下,他撫摸著母親的來信,感受著母親的關愛,不禁淚濕衣襟。淚眼朦朧中,他仿佛看到了母親倚著門框眺望著愛子離去的路,期盼著他的歸來。于是,他小心地把思念和祝福化作點點文字,貼一張小小的郵票來傳遞游子的深情。

    ……

    生四:那是一個無眠的月圓之夜,詩人徘徊在海峽邊。耳畔海濤陣陣,仿佛是祖國親人在殷切召喚:你何時才能回家來呀,兩岸同胞共賞月、同舉杯!白發詩人思鄉戀國,淚灑大海。他堅信,這淺淺的海峽隔不斷中華統一的腳步!

    師:這幾位同學的發言很精彩。通過他們的講述,我們仿佛看到了“母子別”、“新婚別”、“生死別”、“家鄉別”四幅凄婉而美麗的畫面,從而體會到了詩人的悲歡離合,觸摸到了詩人一顆滾燙的愛國之心!

    在本教學案例中,教師并沒有費力地講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學生的經驗成為體會詩人感情的基礎。正如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的一段經典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可以說這段話跟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不謀而合,都強調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而學習的過程則是學生在原有基礎上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

    三、走進文本――架設一座心靈的橋梁

    閱讀教學的對話過程需要我們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與他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撞。但是,時空的距離、生活的歷練、文化的差異等使我們和作者及其文本之間存在著或多或少的隔閡,或深或淺的鴻溝,這往往使我們成為文本的“局外人”,看不到文本后面的作者。如何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使閱讀教學成為心靈層面上的真正有意義的對話過程?這一直是困擾語文教師的難題。

    破解這個難題的前提條件是教師自己首先要走進文本,在研讀文本的過程中,情有所動,思有所發,真切地觸摸感受作者的內心。不僅如此,教師還應跳出文本,站在一定高度上,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去審視文本。我們不妨來反思一下,看看自己是否正在努力地走進文本。

    1.我們對文本的研讀有足夠的投入嗎?特級教師路培琦說:“教材就是提供給教師進行教學的素材,是給你一個教學思路,你要利用這個素材和思路,達到你的課堂教學目標,因此不能照本宣讀,不能把教材當作圣經來念。”過去,我們把“教材”叫做“課本”,即“上課之本”;現在稱之為“教材”,即“教學的素材”。這不僅是稱法形式上的變化,更是教育理念上的提高。因此,在與教材進行對話時,教師一定要明確這樣一個理念:我是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在日常教學中,許多語文教師忙于各種教學事務,用于研讀文本的時間卻很少,所得的感悟也很有限,而這一感悟又是因人而異的,與每個教師的知識、閱歷水平、審美觀念等有關,即使同等研讀時間內,每位教師的感悟體驗也是不同的,更何況用于研讀時間更少,其理解水平有限是必然的,有的教師甚至把文章匆匆讀一遍,便夾個現成的教案就走上講臺。可以預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缺少靜心讀書、讀出感受的過程,缺少自己在讀書經驗中提煉出來的東西,在課堂上哪能談得上“心靈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2.我們研讀文本時,深入關注到文本的思想感情及其后的作者了嗎?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主要停留在知識的層面上,停留在文章的形式上,就會或多或少地沖淡對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對于文本后面的作者、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產生的原因和影響等,更不會顧及多少。那么,我們在課堂上所奉獻給學生的就沒有多少令人心動的東西,我們的閱讀教學就不可能有心靈深處、精神層面上的對話,更不會達到語文教學所要體現的人文教育目的。

    3.我們注意到了學生和文本、教師的隔閡所在嗎?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學生的認知水平、價值觀念等和文本、教師都有差異,存在著隔閡。語文教師遇到這種情況,應該發揮主導作用,以引導者的身份,用自己的慧眼發現問題所在,從而去判斷,去引導,給予肯定,或糾正。一句話,教師要主動架設一座學生與文本、與作者溝通的心靈之橋。

    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是閱讀對話的“首席代表”。能否擔得起“首席”二字,取決于教師是一方富礦還是貧礦,語文教師與文本對話的深度就是含金量。當教師的心靈走進文本后,他就會擁有對文本的一些獨特的理解和體驗,就能自覺開啟和引導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火花熊熊燃燒,使學生的不同意見成為進一步學習和討論的材料,從而架起一座文本與學生之間的心靈橋梁。

    如教學案例:一位教師在教《出師表》時,針對初中生難以理解諸葛亮的“忠貞”,提出三條建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導學生完成了下表。

    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說諸葛亮年輕有為,26歲就名揚天下;有的說劉備禮賢下士,46歲的人能三次去向比自己小20歲的青年請教;也有的說劉禪不一般,年紀輕輕就做了皇帝。教師乘勢引導學生思考:諸葛亮正準備遠離國都,率軍征戰曹魏,而國中主政的是年少而又無能的劉禪,他最擔心的是什么?學生在討論后總結出,最擔心的是劉禪聽信讒言、重用小人、賞罰不明等。教師又問:諸葛亮應對劉禪提出些什么建議呢?學生討論后,教師再引導他們看書,就讓他們感受到了諸葛亮“臨表涕零”的言辭懇切,理解了他“報先帝,忠陛下”的赤膽忠心。

    如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必須充分走進文本,并主動由臺前退到幕后,為學生走進文本創設空間,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促進學生的發展。本案例是教師、學生走進文本的典范。在本案例中教師似乎是課堂上的“配角”,實際上,學生對難點的理解、對人物的把握、對目標的達成,這一切盡在教師的掌握之中。教師看似不動聲色,實際上卻與文本作了充分的對話,“胸中有大丘壑”,才會導演出這樣一出好戲,使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他們的表現也很精彩,因為他們與文本進行了有效的“交流”。

    總而言之,語文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是生命相遇、心靈相約的場域,回歸課堂,還學生課堂學習的主人的地位,是一切教育改革的歸宿。當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走進課堂,成為學習的主人,當教師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教學,回歸教師引導者的本位,當學生與文本間主動架起了一座心靈之橋時,真正的文本化的探究性學習才能真正實現,這樣的課堂充滿活力,高效有益。惟有如此,學生才能釋放學習的熱情,開啟沉睡的心靈,放飛純真的夢想。

    參考文獻:

    [1]李秋菊,關文信著.新課程理念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施.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彭綱,蔡守龍執行主編.新課程教學現場與教學細節.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3]閆煥民,魯杰主編.上好一堂課的22個關鍵要素――初中語文.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

    第8篇:初中閱讀教學案例范文

    一、提升教學理論水平,更新了教育觀念

    通過學習,我對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職業道德、專業知識等方面在理論上有了新的認識,對語文課的性質、要求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在教育教學理念上得到了更新,改變陳舊的教育思想,這為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明確了方向。

    語文教師要吃透課標要求,研究好教材,才能充分的利用教材。我深刻的認識到語文課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二者不可偏頗。發揮它的工具性來實現它的人文性,二者缺一不可。

    二、重視課堂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果

    校本研修模塊中就有課堂教學設計和磨課小結、課堂觀察。“三備兩磨”實踐活動,讓我充分認識到“備-磨-上”的科學性,提高的教師備課上課的理念,只有精心備課,才能有序上課。

    語文課堂設計一定要體現語文學科特色,即課程標準中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課堂設計一定要滲透新課程精神,即整合、選擇、開放;第三,必須把握教師與學生在教學課堂中的地位,充分考慮學生的因素,以促成教學目標的達成。

    三、倡導個性化閱讀,領悟閱讀教學秘笈

    語文課程標準一再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既然是個性化行為,我們教師就要少干涉,更不要指手畫腳的粗涉。看了趙謙翔老師的綠色語文教學實例實說,一語驚醒夢中人,我們多少年來探索素質教育,真正做到的何其少哉!他的綠色文言教學、綠色詩歌鑒賞,重視學生對文本的感觸,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閱讀教學,其最終的目標就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深化學生的精神、情感體驗。新課標特別強調學生閱讀時產生的獨特感受與理解,從這個角度說,我們的閱讀教學首先就要從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入手,只有讓學生有了濃厚的閱讀興趣,他們才會全身心地進入閱讀狀態,只有學生真正地喜歡上了閱讀,他們的閱讀能力才會得到提高,才會有精神、情感的真正體驗,最后達到文化素養的提高。當然倡導個性化,并不是不要引導和指導,就如游泳雖然要自己下水練習,但教練的指導作用也不可低估。我們教師也要不斷閱讀,讓閱讀成為自己一種生活的方式和習慣,唯有如此,才能錘煉出內功。

    四、嘗試破解作文“老大難”,讓學生會寫樂寫

    我認為作文教學的實質就是要讓學生的作文回到真實的寫作之中,這就是注重生活體驗。學生只有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對生活有深刻而獨特的感受、體驗,才會寫出真正屬于自己的、具有獨特個性的作文。這次學習中,我看了袁xx的有效作文教學視頻,袁老師的《無畏》作文教學案例,看后我真的有些無畏感,原來作文有規律可循,也可以像理科那樣先按公式做,教方法練方法,然后變通求異,最后破繭而出,寫自己的東西。他很重視學生的思想,即作文構思,我們捫心自問,學生不會作文或寫不好作文,其瓶頸就是在構思這一環節,而恰恰這一環節又時常被我們忽略,構思的體現形式就是列作文提綱,有了提綱,就如有了骨架,然后補上肌肉,作文不就達到了有血有肉的要求嗎?

    五、就事說事說國培

    第9篇:初中閱讀教學案例范文

    關鍵詞: 初中英語 語法教學 情景法 靈動課堂

    語法與語音和詞匯構成英語教學的全部,語法是語言使用的規律,“無規不成方圓”,語法之重要性可窺一斑。然而,教師們怕教學語法,學生怕上語法課,因為語法教學相較于對話教學、語篇閱讀教學而言比較枯燥乏味,不少語法課上,教師講得天昏地暗,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語法課要上出精彩實在不易。怎樣使枯燥的語法知識有情趣、有趣味,逐漸使學生對語法不排斥,愛上語法,情景教學是首選。下面我談談情景教學法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具體運用策略。

    一、傳統語法教學剖析

    傳統語法教學以講解意義、結構、用法等為主要形式。如學習現在進行時,教師習慣于講現在進行時的意義,強調這個語法的結構,然后不厭其煩地講doing的構成,再給出練習,訓練這一語法的使用。毋庸置疑,這樣的教學我們都親自實踐過,教學效果不言自明。教師一言堂、教師說了算、學生被動接受和“倉儲式”學習,英語語法課堂成為英語教學最大問題的課堂。

    對于將來時的學習,學生牢記見到將來時間,應該用“will+動詞原形”或“be going to+動詞原形”,而對于事先安排好的即將發生的事情可以用進行時表示將來時的特殊用法不甚了解,致使使用時出現錯誤,導致交際、交流的障礙。

    語言的使用只有在一定的語境中才有意義,而景境教學法使語言有了“生存”的價值,有了生命的體征和跡象。因此,情景在語法教學中忽視不得,值得探討。

    二、情景法的使用策略

    1.使用圖片,呈現語言背景。

    牛津英語教材的語法,從教材的體例上看,都是在單元的卡通對話中通過Eddie和Hobo的對話而有機滲透,在導入的對話中稍有接觸,也在閱讀中出現等,讓學生循序漸進地習得語法知識,再到語法版塊中系統學習,在以后的幾個板塊中逐漸消化和使用,語法呈初步感知――系統學習――拓展運用的趨勢。而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忽略除了語法板塊以外的所有新的語法知識外,對這些內容視而不見,導致語法教學的低效。

    如“過去進行時”是八上Unit8的重點語法項目,這個時態貫穿reading的始終,而對于這個時態的學習,在Grammar板塊才正式學習,通篇這個時態較多,因此,給學生閱讀造成困擾。如果一句句講解語法,難免有沖淡閱讀主題之嫌。借助于圖片,無論是問題“What were they doing? What was Timmy doing?”等的提出,還是借助圖片而直接介紹故事背景,在語言情境中,這一新的語法項目,易于被學生理解和掌握,避免繁瑣的講解和運用,也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巧妙地突破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更為語法版塊的學習埋下伏筆。

    2.無意取材,給學生提供活動的情境。

    新課改強調雙邊互動,在語法課堂上,多見學生死氣沉沉,沉悶的課堂氣氛,使語法更枯燥,學生更興趣全無。

    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設計、無意取材,給學生提供活動的機會和情境,促使他們動起來。

    例如祈使句的學習,開展“respond and touch”活動,教師發出指令,學生做動作,或者一個學生發出指令,其他學生做動作,也可以一個學生發出指令,另一個做動作等,都可以使學生注意力集中,興趣高漲,積極投入。如教師說出:Touch your nose.學生用自己的手指向自己的鼻子;一個學生說:Open your books.其他同學打開課本等。學習被動語態時,讓一個學生去開門,門打開后,問:Is the door opened now?引導學生完整回答:Yes, it is opened.如此教學,避免繁瑣的講授和灌輸,學生學得輕松、用得靈活。

    三、情景教學中的問題

    1.情景過于“繁華”和“眾多”,轉移學生的注意力。

    如現在進行時的學習,一位老師上課,一個圖片接著一個圖片,如姚明在灌籃、李宇春在演唱、中國舞蹈之母――戴愛蓮在熱舞、奧運游泳冠軍――寧澤濤在參賽等,學生注意到“情”和“景”,跟著明星轉,目不暇接,卻無暇顧及語言的運用、語法的使用。

    2.情景的無效性,導致語法教學的低效。

    有些教師認為,情境教學就是實物、圖片等的運用,忽視語言情景的作用,有些情景的提出,運用圖片就多余,有時也不奏效。如學習現在完成時,想表達“李平吃過早飯了”,呈現早上6:00李平吃飯的畫面,這樣的情境與現在完成時脫節,可謂“畫蛇添足”。

    語法為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而服務,適當的情景有助于學生對語法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在情景中主動學習和運用,但方法不當,情景不適,會事與愿違,造成情景的浪費和多余。因此,在語法教學中,情景教學法應注重“實”、“效”,方能靈動語法,構建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成人黄色大片|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片免费| 国产成人无码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成人夜色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成人| 免费视频成人片在线观看| 成人羞羞视频国产| 91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 韩国成人毛片aaa黄|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在线观看| 天天欲色成人综合网站|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亚洲精品成人图区|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视频网|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按摩|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欧美成人性视频播放| 麻豆国产成人AV在线|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直播| 久久成人综合网|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 | 欧美激情成人网| 美国成人免费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成人看片黄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