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范文

    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

    第1篇: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范文

    關鍵詞:傳統民俗文化;動畫創作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是廣大普通勞動人民所創造并繼承的一種民間藝術文化,是在相同的區域、共同的生活習性下形成的優良的文化傳統。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藝術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獨具特點的、優秀的民俗文化傳統。中國傳統民俗通過描寫普通的民間活動,揭示民俗現象,反映民族的感情與心理特點。例如民族服飾、生活習性、民間歌曲、音樂舞蹈等等,這些都對中國傳統動畫藝術的創作具有深遠的影響。二者互相聯系,相互轉化。相輔相承,而且也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交流、相互滲透融合、相互促進發展的過程。動畫作為一門新興的藝術,在創作上要求具備對生活較強的洞察力,而民俗文化是在普通勞動者中長期形成的。能直接反映民間的各種生活習慣,因此是動畫創作的靈感和源泉,能為藝術創作增添無窮韻昧與色彩,同時民俗文化也可以借助動畫藝術向世界更加廣泛的傳播。

    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內的“鎮館之寶”。一幅巨大的電子動畫版《清明上河圖》,就是根據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長卷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為題材,《清明上河圖》被放大30倍,高6.3米、長130多米,圖中以大量的筆墨描繪數以百計的人民民俗活動與商業活動場景,從普通的民俗生活現象中提取素材。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北宋王朝都城開封的繁華和豐富的社會生活民俗風情;商人、小販、屠戶、官宦、船夫、游者、鐵匠、腳夫等等,凡是當時社會存在的各行各業的人皆被描繪出來,還有騾馬、籮筐挑擔、茶樓攤點等等都被刻畫得細致人微。整個動畫以4分鐘為一個循環,當你駐足觀看時,整個連續的畫面呈現了當時東京汴梁的繁華街景,令人驚嘆不已。文學版的梁祝在民間流傳已一千四百六十多年,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是中國民間四大傳說故事之一。動畫片《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取材于此,是民俗文化與動畫藝術良好結合的一個典型,片中人物的衣食住行都可看出中國傳統民俗的特點。

    剪紙動畫片是借鑒南宋流傳至今的皮影戲和民間剪紙等傳統民俗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美術電影片種。民間剪紙是民俗文化的載體,也是一種民間傳承的文化活動,它大部分都是以民俗為基礎,與民俗活動有緊密的聯系。1958年中國動畫電影創始人之一的萬古蟾在美影試制成功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此后,藝術家采用各種繪畫和造型手段,形成了畫像磚風格、裝飾畫風格和水墨拉毛風格等不同藝術風格的剪紙片,如《豬八戒吃西瓜》《漁童》《猴子撈月》《人參娃娃》《金色的海螺》《狐貍打獵人》《火童》等。

    泥塑藝術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或磕模捺泥方法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如江蘇惠山的手捏戲文、河南淮陽的泥泥狗、泥玩具中的耍貨阿福、鳳翔泥塑、北京兔兒爺等都是典型的泥塑藝術作品。天津、江蘇無錫惠山、廣東大吳、陜西風翔、河南浚縣、淮陽及北京等地仍是傳統泥塑的重要產地。它們與民俗關系密切,泥塑藝術的創作題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表現的是民眾的信仰、習俗和戲曲、傳說、民間文學等內容。它的造型、色彩和結構隨意、主觀,具有原始文化和鄉土藝術的特點,反映了中國的傳統審美觀念和民俗藝術特點。木偶動畫片《神筆馬良》就是受到中國泥塑藝術的影響。

    動畫片背景設計、人物設計與道具設計等都離不開民俗藝術的影響,都與中國傳統民俗息息相關,特別是在房屋的建造過程中,人們會依照當地的民間民俗進行建筑活動,同時人們對建造好的房屋也會依照當地的風俗習慣來進行裝飾。動畫片《哪吒鬧海》《大鬧天宮》《驕傲的將軍》中的樓臺亭榭,就利用了中國傳統建筑的樣式。

    傳統民俗文化是我國藝術寶庫里一塊絢麗的瑰寶,民俗文化對動畫藝術創作的重要性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善于運用民俗元素,繼承和發揚了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勇于嘗試和探索,采用電腦高科技的手段展現中華民族傳統民俗風情及民間文化。讓動畫與民俗結合,與民風交響,創造出富有時代精神、創新精神和民族特色、中國氣派的民族動畫。

    [參考文獻]

    [1]張士閃耿波編著,中國藝術民俗學,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

    [2]孫立軍張宇編著,世界動畫藝術史,海洋出版社。2007

    第2篇: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范文

    【關鍵詞】 民俗;內涵;流變

    【作 者】馬偉華,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2004級博士生;胡鴻保,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100872

    【中圖分類號】C95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06)04-0096-005

    On the Origins and Changes of Folk Inteuson

    Ma Weihua, Hu Hongbao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folklore being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cluding along time after that, the definition of folk never broke away from the influence of folk?literature and ancient folk, even the traditional history. The folklore educational circle?of the new period, Mr. Zhong Jingwen as its representative, offered their new?definition of folk. This had greatly expanded the extension of its intension. In the?recent years, someone put forward the view of extensive folk. It is a challenge to the?traditional definition. But in any case, only linking the definition of folk tightly with?the trend of er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an we show the importance of this?discipline, promote the perfection of its theory and fight for one seat in numerous?disciplines. Otherwise, it will be flooded and engulfed by relevant discipline.

    Key words: folk ;intension; change

    自1846年英國學者湯姆斯(W.J.Thoms)向《雅典娜神廟》雜志寫了一封信,信里建議將“撒克遜”語中的“Folk”(民眾)和“Lore”(知識)合并起來,取代以前研究中采用的“民間古語”、“通俗文學”等術語。這一事件標志著民俗學這一學科名詞的創立。后來,該詞逐漸被國際上許多學者接受,成為國際上通用的學科術語。民俗學其實就是研究民俗的科學,到底什么是民俗?對于民俗該如何界定呢?

    長期以來,國際上對于民俗的界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界定對“民”和“俗”的認識都比較寬泛。“民”不僅指后進民族,也指文明民族,它是人類的全體民眾。“俗”則指人們的一切生活文化。狹義的界定,有的認為“民”只是落后的人群,有的則認為“俗”僅指文化的遺留物或者民間文學、民間生活中的儀式、禁忌、祭祀活動等等。總體來說,狹義的界定存在許多不足。

    因而,我們可以看到對于民俗的界定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在某個時期,某些學者對于民俗的界定,可能會成為一時的主流觀點,但作為一門學科的民俗學,在不斷發展,因而,民俗到底是什么,也一直在變化。本文試圖從學科史的角度,將不同時期對民俗的界定進行歸納,理清其中的一些脈絡。

    一、民俗學研究早期對于民俗的界定

    民俗學尚未舶來中國之前,世界各國學者對于民俗的界定也可謂眾說紛紜,較有代表性的大概有以下幾類。

    以威廉?湯姆斯為代表的民俗學家,認為民俗就是民眾的知識。他在給《雅典娜神廟》雜志的信中提出:“貴刊發表的文章常常顯示出對于我們在英格蘭稱之為‘大眾古俗’或‘大眾文學’的那種東西的興趣(不過,我趁機提一下,與其說它是一種文學,不如說它是一種知識,并且用一個很好的撒克遜合成詞來表示它最為恰當,這個詞就是Folk-Lore―民眾的知識。)”①(P46)

    以泰勒(E.B.Taloy)和福雷澤(JG.Frazer)為代表的進化學派民俗學家,認為民俗就是古代的遺留物。持這一觀點的學者也有許多。福雷澤提出:“民俗學研究的只是在別的事情已經升到較高的平面的民族,那里所見到的較原始的觀念和舉動的遺留物。”②(P27)泰勒在其著名的《原始文化》一書中也對文化遺留物有過明確的解釋。

    以泰勒為代表的進化學派人類學家對于民俗的界定,影響甚大,在一段時期一直占據著主流地位,以至于當民俗學引進中國之初,這一觀點仍在一定時期被廣泛采用。

    這一時期,眾多學者對于民俗內涵的界定,也在不斷發展變化。但都體現了這樣一個特點,即都從民間文學入手,以研究神話、歌謠為主,不斷將民俗內涵的外延擴大。在擴大民俗內涵外延的過程中,對于“民”的界定顯得尤為突出。一開始,許多學者認為民俗中的“民”只指原始的部落,或者落后的人群,到后來才逐漸將其拓寬到本國民眾的范圍內。

    民俗學何時傳入中國呢?民俗學史研究專家王文寶先生認為中國民俗學的建立,應該從(1912年)之后說起。魯迅、周作人兄弟二人對于中國民俗學的建立可謂功不可沒。1913年12月魯迅在教育部《編纂處月刊》上發表了《擬播布美術意見書》,首先提出了建立民俗文化組織的建議。1913年12月周作人寫了《兒歌之研究》一文發表于紹興縣教育會月刊第4號,該文首先使用了“民俗學”一詞。

    1918年北京大學成立了由劉半農、沈嚴默、沈兼士、錢玄同四位教授組成的北京大學歌謠征集處,掀起了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搜集民歌的浪潮。盡管學界對于中國民俗學產生、起源的具體時間仍有一些爭議,但是北京大學發起的歌謠征集運動,對于中國民俗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推動,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民俗學在中國創立之初,對于民俗的界定,主要限定在民間歌謠、俗語、俚語,最多擴大到風俗習慣、民間文藝等角度。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著名人類學家、民俗學家林惠祥先生認為:“民俗學的研究對象只限于古代傳承下來的風俗習慣,新發生的事象不能把它納入研究的范圍。”③(P25)胡愈之先生則提出:“后來研究的人漸多,這種事業,差不多已成了一種專門科學,在英文便叫‘Folklore’――這個字不容易譯成中文,現在只好譯作‘民情學’。”“民情學中所研究的事項,分為三種:第一是民間信仰和風俗,第二是民間文學,第三是民間藝術。”④(P5)

    限于文章篇幅,筆者不再援引當時其他一些著名學者的觀點,上述觀點基本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民俗學被引進中國之初,包括以后一段時間,對于民俗的界定一直沒有脫離民間文學、民間古俗甚至傳統歷史學的影響。這從當時許多學者的研究成果中可見一斑。如顧頡剛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江紹原的《發須爪》等著作。因而有人評價這種研究狀況說:“在其發展過程中,自亦難負于文學之渲染,然究距吾輩所期望之民俗調查及研究尚遠。蓋此運動之倡導者多為文學家、史學家,缺乏民俗學、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之理論基礎,眼光較為狹隘。”⑤(P12)

    因而,這個時期中國學界對于民俗的界定,基本上還是沿用西方的觀點,創新不大。20世紀初期英國民俗學家班尼(Charlotte?Sophia?Burne)女士在其著名的《民俗學手冊》(《The?Handbook?of?Folklore》1914年版)一書中提出:“民俗是一種無形的文化遺留物。”這一觀點對中國早期民俗學家關于民俗的界定影響極大。按烏丙安先生的觀點:“我國30年代的民俗學研究在確定范圍時,主要以英國的班尼的說法為理論依據。”⑥(P10)楊成志教授的《民俗學問題格》、林惠祥先生的《民俗學》、方紀生先生的《民俗學概論》等著作中關于民俗的界定都深受班尼女士的影響。

    由于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解放后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民俗學一直被封殺。因而,對于民俗的界定也并沒有什么創新,基本上仍然停留在解放前的研究水平上。

    二、以鐘敬文先生為代表的民俗學新時期對于民俗的界定

    當中國民俗學被封殺而停滯不前的時候,國外民俗學研究仍在不斷發展。當代國外民俗學研究界對于民俗的界定大概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以威廉?巴斯克姆(William?R?Bascom)和厄特利(F.L.Utley)為代表的美國人類學家將民俗界定為民間口頭文學。巴斯克姆曾說:“在人類學的用法中,‘民俗’這個術語變得常指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諺語、謎語和其他以口頭語言為媒介的藝術表現形式。因而,民俗可以被界定在語言藝術范圍內。”⑦(P53)

    同一時期,美國人類學家、民俗學家多爾遜(Richard?M.Dorson)將民俗界定為傳統民間文化。他說:“如果我們用‘口頭文學’、‘傳統文化’或‘非官方文化’來代替‘大眾古俗’,我們就比較接近民俗學家思慮的真正焦點了。”⑧(P55)

    美國當代另一位著名的民俗學家阿蘭?鄧迪斯(Alan?Dundes)教授不但將民俗的享有者界定為整個群體,突破了傳統意義上有所限制的人群,而且將民俗的內涵擴大到整個傳統文化領域。

    上述三位著名學者各自對民俗的界定影響都很大,成為民俗學史上對民俗界定的重要流派。只是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民俗學者無法在那樣的歷史環境下與這些當代國外學者進行對話,無法及時了解國際民俗學界的新動向。

    當代中國民俗學研究基本上一直處于空白時期,直到以后,這一狀況才得以扭轉,整個民俗學界對民俗的內涵才有了新的認識。

    中國民俗學的奠基人之一、著名民俗學家鐘敬文先生曾說:“從30年代起,我就注意到廣大民眾自己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文化,并且創用了‘民間文化’這個新術語。”⑨(P70)可見,鐘先生自30年代起,就將民俗界定為“民間文化”了。

    鐘先生后來對民俗的界定基本上沿用了以前的觀點,只是將其界定得更加完善、更加準確。從1979年起,鐘先生又重提“民間文化”說,有時也稱為“生活文化”。在其1982年寫的《民俗學及其作用》一文中,鐘先生說:“民俗學(Folklore)是一門社會科學,是一門人文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人民(主要是勞動人民)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⑩(P70)

    后來,在其主編的全國高等學校文科教材《民俗學概論》一書中,仍然沿用了上述觀點:“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11](P1)這部著作將民俗的范圍界定在整個民間文化,包括口頭文學、民間信仰、風俗習慣、民間工藝、民間藝術、民間科技、民間組織等方面。

    以鐘先生為代表的新時期中國民俗學界對于民俗的界定,首先突出了它的全民性,認為“民”就是“以人民為主的全民族”;“俗”就是包括物質與精神在內的生活文化。認為民俗具有以下一些特點。一、民俗必須是由集體創造、傳承并且享用,這是民俗產生流傳過程中體現出的基本特征。二、民俗必須體現出時間上傳承的特點,即縱向的時間跨度,橫向的傳播、擴張。三、民俗一旦產生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就會伴隨人們的生產、生活而長期相對地固定存在。此外,由于受社會、歷史、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民俗在傳承、傳播的過程中也會存在變異。四、民俗具有一定的類型性或者模式性,它必定是社會中大部分人所共有的文化模式或者行為準則。

    因而,以鐘先生為代表的新時期中國民俗學界對民俗內涵的界定與時展的潮流緊緊聯系在一起,也是民俗學被引進中國之后,中國民俗學人在繼承國外、國內學界前輩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得出的高度概括的學術總結,無疑對中國民俗學科的發展產生了意義深遠的影響。

    在我國民俗學研究的新時期,除鐘敬文先生外,其他一些著名民俗學家如烏丙安先生、張紫晨先生、陶立?先生都從不同角度對民俗有所界定。以烏丙安先生為例,烏先生于1985年出版了《中國民俗學》一書。在該書中他雖然沒有對民俗給出具體定義,但仍然做了詳細界定。他說:“民俗學是研究整個民間生活與文化的科學;它既研究民間的精神生活,也研究民間的物質生活;它既研究文明民族的人民生活與文化,也研究后進民族甚至野蠻民族的大眾生活與文化。”[12](P5)

    但是,這一時期的許多學者對于民俗內涵的認識基本上沒有脫離鐘先生的理論框架。北京大學段寶林教授在為王娟女士的《民俗學概論》作的序中就認為:“后來鐘敬文、烏丙安、張紫晨、陶立?、仲富蘭、陳勤建、陳華文、陳啟新等的八部概論雖各有特色,但體系大致差不太大,多為在西方傳統民俗學理論的基礎上,聯系中國實際有新的發揮。”[13]

    此外,筆者認為這一時期,有些學者將“民”與“俗”拆開來界定,認為“民”就是全體民眾,“俗”就是一切生活文化。如此界定在民俗學研究史上無疑具有深遠意義,但是將民俗從字面拆開來理解恐怕有些欠妥。眾所周知,漢語詞匯有單純詞、合成詞之分。單純詞是由一個語素構成的詞;合成詞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語素構成的詞,如“群眾”、“電車”、“生產力”等詞匯。在漢語詞匯中合成詞數量較多,而多數合成詞并不是語素意義的簡單組合,如“買東西”一詞中的“東西”,我們不能將其簡單地拆開來理解。因此,筆者認為“民俗”作為一個漢語合成詞,將其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比簡單地拆開來理解要更科學、更具有學術規范。

    三、近年來對傳統民俗界定的挑戰

    如果按傳統民俗的概念去理解民俗,那我們該如何看待今天的一些新生事物?比如,近年來有人就提出全國人民觀看春節聯歡晚會也可算作一種新民俗。再如,許多新鮮事物都在挑戰傳統風俗。以漢族婚俗為例,傳統的婚俗事象固然在許多人中傳承、享用。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許多新的結婚方式,如旅游結婚、潛水結婚、空中結婚等等也在許多人中進行。

    上述新生事物到底是民俗呢,還是社會時尚?若按傳統民俗學對民俗的界定,類似人們觀看春節聯歡晚會這樣的事物根本算不了民俗。因為它根本不具備傳統民俗學對民俗界定的幾個特點。

    面對此種現象,有人又提出了泛民俗的觀點。何為泛民俗?按照徐華龍先生的觀點,“泛民俗與傳統民俗在表現形式上有著許多不同,其中最根本的有兩點:一是異化,二是新創。”[14]因而,泛民俗就是近年來出現的各種各樣的與傳統民俗有關,但又有些變異的民俗事象。

    如果按以鐘敬文先生為代表的傳統民俗學家對民俗的界定,民俗必須由民眾創造、傳承、享用,毫無疑問泛民俗觀點對民俗的界定,挑戰了傳統的民俗概念。

    “泛民俗”觀點,雖然在當前的民俗學界尚未成為主流觀點,但是筆者認為這種拓寬民俗研究視野的新思路是可取的。

    傳統的民俗學研究,不管認為民俗是原始遺留物,還是遙遠的古俗,還是民間文藝(民間文學),或者是人民大眾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物質、精神方面的生活文化,這些觀點都給人一種感覺,就似乎象英語中的“過去時”,而不是“現在時”,似乎總是在強調過去的,甚至已經逝去或者即將逝去的東西。而民俗學家的工作似乎就是去搜集、整理,設法保護這些傳統民俗。然而,我們這個世界畢竟在發展,許多活生生的隨時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社會現象,尤其那些與傳統風俗有關,但又有些變異的東西,我們不管將其認不認作民俗,作為民俗學研究者,我們有責任去解決這些活生生的社會問題。徐華龍先生也說到:“民俗學絕不是放在閨閣之中的花瓶,也不是藏在深山里的古董,它必須面對現實社會,去分析、研究這些新出現的與民俗有關的社會現象,只有關注社會的現實,學科才會有生命力,也才能夠發展。否則,就會脫離人們的生活,而陷入一種孤芳自賞的境地。”[15](P326)

    與此同時,目前整個民俗學界都在呼喚壯大學科隊伍、呼喚中國民俗學有更多自己的理論,而不僅僅去做簡單的以描述為主的民俗志。因而,拓寬民俗內涵的外延,提出“泛民俗”的觀點,在這樣一個民俗學理論相對匱乏的大背景下也顯得勢在必行。

    因而,筆者認為不管“泛民俗”的觀點是否科學,民俗內涵的外延必須擴大,至于界定到什么程度,怎樣來界定,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不管怎樣,我們應該認識到只有將民俗內涵的界定與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潮流緊緊聯系起來,才能突現出這門學科的重要性,才會促進學科理論的完善,也才能在眾多學科中爭得一席之地,而不被相關學科淹沒與吞噬。

    參考文獻:

    ①⑦⑧⑨⑩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②王文寶.中國民俗學發展史[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

    ③④苑利.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民俗理論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⑤仲富蘭.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⑥[12]烏丙安.中國民俗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

    [1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第3篇: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范文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驗

    中圖分類號:C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09)-05-0014-02

    湖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56個民族,其中世居少數民族8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創造了絢麗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獨特。在內容上,它包括文學、音樂、剪紙、皮影、刺繡、編織、印染、服飾、首飾、雕刻、雕塑、陶瓷、器具、習俗、禮儀、節慶等等。在形式上,它包括土家舍巴日,侗族大成歌會、儺堂戲、苗族鼓舞,土家族擺手舞及毛古斯,瑤族長鼓舞桑植民歌等不同藝術門類。湖南省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國和世界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它們既是湖南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也是珍貴的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省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特點

    湖南省具有悠久的歷史,民族文化絢麗多彩,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湖南各族人民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多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比較齊全,顯示了其多樣性、獨特性和豐富性,蘊涵了湖南各族人民民族文化的精神,其特點主要表現在:

    1 多樣性

    湖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多樣,包括了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曲、民間美術與傳統手工藝技藝、民間絕技與民間知識、民俗等七大類,在2006年6月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0項)中,湖南省占了28項。2008年6月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0項)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7項)中,湖南又有31項名列其中。目前湖南省公布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77項,其中湘繡、瀏陽花炮制作技藝、土家族打溜子、花瑤桃花、湘兩苗族鼓舞、常德絲弦、湘劇、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和女書習俗等項目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 獨特性

    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顯示了地方的區域特點和文化特性。湖南江永女書,是現今世界上唯一存在的婦女文字,被人們譽為“天書”。它流傳在江永縣瀟水流域一帶,記錄當地土話、在婦女中傳承使用的特殊表音文字。它不僅是人類惟一現存的性別文字,而且是舉世罕見的文化現象。女書具有婦用男不用、傳女不傳男、字形奇特、土語唱讀、人死書焚五大獨特之處,在人類文化寶庫中具有鮮明的區域性、人文性、惟一性、可持續件和瀕危性,對文字學、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民俗學、婦女學、民族文化史、民間文學、人類學等多學科領域都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目前已正式向國家文化部推薦申報世界“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是最古老的舞蹈。中外專家稱“是中國民族舞蹈的最遠源頭”。縱觀毛古斯舞的表演,對研究土家族最初的生活形態、原始生活方式,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3 豐富性

    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湖南省的民間音樂多姿多彩,以嘉禾民歌、土家族打溜子最為著名,湖南省的傳統戲劇特別是湘劇很有代表性,外來的戲曲在長期的演出活動中,與本地區民間藝術、地方語言緊密結合,逐漸形成了這一包括“高”(高腔)、“低”(低牌子)、“昆”(昆曲)、“亂”(亂彈)四大聲腔,唱白用中州韻、富有本地特色的劇利。湖南省的傳統手工藝非常豐富。主要表現在土家族織錦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瀏陽花炮制作技藝、藍印花布等方面。其中湘西土家族織錦技藝歷史悠久,自成形以來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體現了中國少數民族織錦技藝體系的基本特征。土家錦的四百多利,傳統圖案花紋是其民族文化心理和不同時代文化積淀的獨特表現方式,充分展示了土家人的創造力,對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有積極的見證意義。湘西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區是土家錦手工技藝的原生地和最后一塊熱土。也是全國土家族中至今仍保留民間織造風尚的惟一區域。

    二、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和基本經驗

    回顧這幾年來的實踐。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所以開展的有聲有色。并取得了實效,關鍵是做到了以下幾點:

    1 立法保護。依法保護是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的重要措施。只有加快立法,才能從根本上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湖南省政府積極制訂保護法規和政策,進一步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范圍,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屬,明確政府行政部門的職責,從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將立法保護和制度保護結合起來。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的文件精神,結合我省實際,湖南省頒布了《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非物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該意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目標、方針、原則、工作機制、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出了明確的規定。2006年6月1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白治州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首個地級州市實施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

    2 項目保護。在項目保護上,湖南省全面開展普查工作,積極推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建立工作。2005年6月,文化部部署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在此形勢下湖南省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將普查摸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性工作來抓,統一部署。有序進行。在充分利用十部湖南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地區、分類別制訂普查工作方案,組織開展對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調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并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利,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目前湖南省的江永女書已正式向國家文化部推薦中報世界“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3 擔承保護。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他們掌握并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和精湛技藝,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的寶庫,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的代表性人物。為加強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湖南省注意搞好普及教育工作,尊重民間自發性傳承方式,全力挖掘尚存的傳承地和傳承人,加強對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技能的藝人的調查登記,明確需要保護的對象,出臺優惠政策和措施,提供一個長期的傳承平臺鼓勵他們傳承,將傳人保護和傳承保護結合起來。在文化部公布的兩批共777名國

    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南省共有33人。日前湖南省文化廳正積極開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人的推薦和任命工作。

    4 博物館、展示館保護。建造展示館是希望將中國神秘的文化遺產集中展示,讓更多的人來關注。讓民族文化找尋到適合自己傳統和發展的道路。近年湖南省各地積極組織非物質文化的展覽活動,舉辦具有獨特魅力的民間傳統節目節會,表演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傳統歌舞,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活動中得以傳承和展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展覽和民族傳統節會中復“活”。

    2007年7月1日,中國第一個多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在張家界大庸府城揭幕,聽著土家山歌,喝著苗家攔門酒,感受白族特有的宗教文化……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和白族獨特而燦爛的少數民族文化與傳統在此集中、生動展示。與此同時,長沙市建立了花炮博物館、湘繡博物館、華夏剪紙博物館:還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湘繡、瀏陽石、剪紙、瀏陽花炮、湘劇臉譜、服飾、長沙縣雙江鑼鼓亭子、滾燈車、“長沙窯”銅官陶瓷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市博物館展出,用豐富的實物展示各項目的制作加工技藝、工序,通過豐富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向觀眾展示他們的價值和影響。為配合展覽,還組織湘繡繡工、剪紙藝人、古琴藝人、棕編藝人和“長沙窯”銅官陶瓷藝人等進行現場表演。

    第4篇: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范文

    【關鍵詞】陜北方言;民俗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2-132-02

    陜北方言與民俗,首先想到的是語言與民俗之間存在一種什么樣的關系,關于這點,民俗學家馬學良先生認為雖然語言學是一門后起的學科,但由于它利用比較方法研究語言,因而它走到其他社會學科前面,成為當代領先的社會科學,而在其他社會學科中比較先進、比較有成績的幾乎都是應用語言比較法來研究的,因此,他強調語言研究與民俗學的密切聯系及其用的價值。民俗學家鐘敬文先生在談及民俗文化學與其他社會學科的關系時舉例說明二者的親緣關系:“《說文解字》之中,記述了大量有關我國古代動、植物字源以及民俗信仰的資料,它們反映了我們的祖先當時對動、植物形態、性質的認識和‘萬物有靈’等的崇拜心理。許慎收錄并解釋了這些文字就為后人留下了解讀古人思維的鑰匙,一位語言學者如果運用民俗文化等的知識來研究《說文解字》,就會對許慎的工作成績有新的認識。從另一方面講,民俗文化學也需要借助上述相關學科的知識。”另一位民族學者陶立瑤提出各民族的民俗事像都是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所以它始終離不開語言。即民俗傳承靠語言,民俗調查整理也靠語言。在民俗調查中得到的語言現象對民俗學和語言學是同等重要的。另外,語言現象本身也是民俗現象,某一地區、某一民族操某種方言和民族語言,它本身就體現了這一地區和民族的民俗特點,民俗和語言的關系如此緊密,在研究民俗學時,不能拋開語言學的幫助。此外,著名歷史一比較語言學者L.R.帕默爾在其論著《語言學概論》中提出“語言忠實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文化,忠實反映了它的種種游戲和娛樂、各種信仰和偏見,這一點現在是十分清楚的了。”以文化視野研究語言的文化語言學代表人物申小龍在其論著《文化語言學》一書中專用一個章節,從1.語言是民俗的基本視野;2.語言是民俗的靈魂;3.語言是民俗歷史的索引;4.語言是民俗心理的鏡像;5.口承語言民俗對社會事象的廣泛參與;6.語言與民間文學;7.文化樣式的民族性與人類普同性。七個方面闡述了語言與民俗的密切關系。

    可見,語言學與民俗學有著密切的關系。那么,方言與民俗之間也必定存在著一種密切的關系。“方言”,簡單來講就是“地方語言”,或“一方之言”,是一區域存在的一種語言形態。在所有的符號工具中,最重要的是語言,民俗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符號性,但是沒有語言,民俗將無法運用。語言和民俗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而文化作為人類的創造活動、知識的積累,最重要的特征是習得性,是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可以學習的。語言是習得的,是在人的認識活動中形成和完善的,是必須經過學習才能掌握的,所以它具有文化的基本特征。民俗也是習得的,通過學習模仿的,一切文化活動、文化創造都離不開語言的作用,并且所有民俗都保存在語言的信息系統中。因此,民俗的研究離不開語言的研究。語言是一個民族存在的DNA,而語言是民俗的一面鏡子,所以語言是民俗存在的前提。即語言是民俗的依附。在我國,存在不同的民族,而各個民族又有著自己的方言,方言是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如今許多人感慨,現在的年味兒越來越淡,民俗文化正在備受消失的威脅。地方方言節目可以將這些鮮明的文化遺產進行了繼承,更助推了民俗文化的弘揚和傳播。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各種民俗事項造成了豐富多彩的民俗稱謂,如婚禮、喪葬、時令等各種風俗稱謂;還有各種行業用語。雖然說各種行話都是一種約定俗成,但是都是以語言作為最基本的媒介。從各民族的民俗信仰角度看,語言直接折射著民俗心理,比如各種禁忌語、吉利語等語言的民俗表現反應了歷代傳承的原始的信仰。無論是天象信仰還是大地信仰、山石信仰、動植物信仰、圖騰信仰等最終都會通過語言的信仰來實現。美國學者阿蘭.鄧迪斯從所展示的民俗學范圍來看,民俗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笑話、諺語、謎語、贊美、符咒、祝詞、詛咒語、誓言、辱罵、反駁頂嘴、嬉笑漫罵、祝酒、繞口令、問候與送別的慣用語,還有其他的一些包羅萬象的民俗事項中,語言顯然起著核心的作用。所以,語言作為各民族人們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語言現象即是文化現象,又是民俗事項。語言作為民俗的傳承工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

    就拿民俗來說,民俗是一種悠久的傳統文化,是一種相沿成習、積淀為俗的生活規范。而一個民族總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生產方式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并有其獨特的社會生活方式,有著不同的習俗風尚和。而民俗的幾點和傳承又得依靠語言,所以語言在這里稱謂了民俗與心理之間的中介,即心理信仰、心理定向都必須稱謂一種民俗事像,而任何一種民俗事項的形成、發展和傳承都是在語言的幫助下進行的,拿方言和民俗的關系來舉例:用小麥磨成的粉,陜北方言叫“面”,廣西柳州方言叫“面粉”或“灰面”;用麥面粉制成的條狀食品,陜北方言叫“面條”,柳州方言只叫“面”。稻米和栗在陜北方言中分別叫“大米”、“米”,柳州方言則分別叫“米”、“小米”;用稻米煮成的干飯,陜北方言叫“米飯”,柳州方言只叫“飯”。這些名稱的不同反映了陜北人以麥面為主食,柳州人以稻米為主食的不同飲食習慣。如果不了解方言之間的差異,那么很可能在他鄉就會造成笑話。陜北人日常吃飯主要是吃以麥面制成的食物,所以吃用稻米煮成的飯時要說“米飯”,以示與日常的“飯”區別開來;而柳州人吃飯向來就是吃米飯,所以絕大多數情況下不必用其他詞,只有偶爾吃面當飯時,才說“面”以示與日常的“飯”相區別。柳州地處華南——珠江流域,素來以產稻米為主,所以說“米”即指大米不會產生誤會,但指稱粟米時要冠以“小”,以示區別;而陜北是出產粟米的地方,說“米”即指粟米,但指稱稻米時則冠“大”。這是由于不同飲食民俗文化結構造成的差異,從這種各地方言中同物異名或同名異物的現象,我們已經體會到方言上的不同所反映出來的各地民俗文化風貌的差異。

    第5篇: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范文

    關鍵詞:杭州;地域文化;竹文化;旅游紀念品

    近十幾年來,杭州旅游產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然而作為消費者旅游體驗中重要組成部分的旅游紀念品的設計開發卻一直停滯不前。目前,杭州旅游紀念品主要集中在杭州土特產,如龍井茶、西湖藕粉等飲食產品以及杭州絲綢、綢傘等傳統工藝品等方面,而創新型、物美價廉、承載杭州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紀念品的種類較少,且大多數缺乏杭州本地特色,質次價高,影響了杭州文化旅游品牌的發展。

    1 杭州旅游紀念品現狀

    1.1 目前以土特產、傳統工藝品居多,缺乏創新型特色產品

    杭州本土特產分為主要分為飲食類和工藝品類,著名飲食類有龍井茶、小核桃、筍干、天目山香榧、西湖藕粉等,著名工藝品有杭州絲綢、王星記扇子、西湖綢傘、都錦生織錦等。這些土特產具有濃厚的本土特色、知名度高,但縱觀近幾十年,特別是杭州傳統工藝品長期以來,樣式老套,缺乏新意,鮮有創新型的特色旅游文化產品出現。

    1.2 傳統工藝品以手工制作居多,價格與價值長時間背離

    杭州傳統工藝品聞名遐邇,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手工藝人的流失,致使人工成本高昂,如王星記扇子,從毛竹到成扇需要經過88道工序純手工制作,其人力成本相當高。長期以來由于較高的價格,致使大部分游客觀而不買,從而失去了相當一部分市場。

    1.3 缺乏杭州地方特色,款式與國內其他產品雷同

    目前景區銷售的大部分旅游產品如手串、飾品等工藝品以及相當數量的兒童玩具大多通過國內市場大量批發而來,除了本身就缺乏杭州本地特色之外,還會給游客帶來審美疲勞和厭煩感,拉低了游客在杭州旅游體驗的期望值。

    1.4 仿制的工藝品產品質量不高,工藝粗糙

    一些仿制的手工藝產品在市場上的泛濫,價格較低,但做工粗糙,大大降低了游客對杭州文化旅游品牌的認同感,游客購買這種產品回去后無論自己使用還是饋贈親友都顯得尷尬。

    2 杭州地域文化特色與竹材的特點

    2.1 杭州地域文化特色

    美麗的自然風光并不是杭州獨有的特點,杭州獨特的氣質在于各種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融合,它兼有自然景觀、古都文化、宗教文化、建筑藝術和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要素。[1] 從古至今諸多文人墨客、詩詞歌賦、民間傳說、歷史遺跡為杭州帶來深厚的文化底蘊,涌現出大量膾炙人口的民間文學與民間傳說,如以西湖山水為背景的故事《西湖女神》《白蛇傳》等故事,與錢江潮相關的《錢王射潮》等神話,以及鳳凰山的梁山伯與祝英臺,龍井的“烏龍傳說”,虎跑的“兩虎跑泉故事”等等。還有見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可追溯到宋代的杭州茶文化,距今四千七百年的杭州絲綢文化,起源東晉年間的佛教文化,被列為世界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的運河文化等。這些文化瑰寶充實了杭州的歷史文化內涵,留下了獨特的豐富多彩的藝術情趣。

    2.2 竹材與竹文化

    竹是一種禾本科常綠植物,資源豐富,生長周期短,具有力學物理性能優良、易加工利用、環境友好、節約資源,美觀等優良特性。[2] 竹材利用程度高,竹筍可食,竹葉可入藥,竹根、竹桿可通過竹編、竹雕等工藝制作工藝品。竹子還可以通過現代化工藝被加工成各種類型的竹集成材、竹膠合板、重組竹以及通過刨切工藝制作的刨切薄竹的竹材人造板,被廣泛地應用在家具、地板、建筑、裝飾等十多個領域。[2]

    竹子不僅具有豐富的物用價值,更富有深廣的人文價值。竹因其自然特征與中國傳統的審美情趣,倫理道德意識發生契合,人們往往把其人格化,[3] 許多文人以竹做題、作喻,以詠竹、畫竹和種竹來表現自己的志向、人品,借其比托自己堅忍不拔的人格品性。我們把竹子給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帶來的作用和影響,稱為竹文化。

    3 基于杭州地域文化的竹制旅游紀念品開發設計

    浙江的竹文化十分悠久,唐宋以來歷代文人墨客對浙江竹子的描繪也很多,竹子也是浙江省最具特色的生態經濟樹種之一,竹林面積約占全國的六分之一。竹林、竹文化隱藏著巨大的旅游資源,正所謂“世界竹子看中國,中國竹子看浙江”。[3] 杭州是浙江省省會城市,也是著名旅游城市,將杭州地域文化與竹文化相結合開發具有杭州特色的旅游紀念品,是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

    3.1 竹制旅游紀念品設計的手工藝與工業化“雙軌制”

    在設計前就從生產工藝出發進行開發,生產工藝主要分為手工藝和工業化生產兩種方式,這兩種方式并存,互相補充,互相汲取營養。一方面,工業化生產的產品產量高、價格較低,可以滿足絕大多數游客的購買需求,同時可從傳統工藝品中提取設計元素;另一方面,傳統手工藝生產的產品制作精美、價格較高,特色化明顯,可以滿足部分游客的高層次的消費需求,同時可逐步研究優化工藝,將純手工產品的部分構件實現工業化,以降低成本。

    3.2 竹文化與其他特色文化資源相結合,開發創新性的旅游紀念品

    竹文化的應用還可以與杭州著名的絲綢、織錦、茶葉、食品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創造出全新的特色旅游紀念品。例如,將竹子與絲綢、織錦相結合,可以開發出特色服裝、飾品、箱包等產品,像茶葉、食品等飲食類的產品可以開發出相關的竹制的包裝、器皿等。這些方式使竹材在各個方面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創新性地開發出相關的產品,豐富杭州特色旅游紀念品的產品線。

    3.3 圍繞具體景區的文化背景,開發主題性竹制旅游紀念品

    杭州的旅游景點都有自身的歷史文化背景,如西湖的白蛇傳說、錢塘江的錢王射潮等。這些文化背景是旅游景點賴以生存的土壤,從中提取創意元素用來開發竹制旅游紀念品,不僅能夠強化產品文化特色、紀念特色,而且還能起到知識傳播的作用。

    4 總結

    旅游紀念品不僅影響著游客的旅游體驗,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城市的名片,承載著一個城市的文明、文化、特色和品質。將杭州地域文化與竹文化相結合,開發具有杭州地域文化特色的竹制旅游紀念品,不但能有效填補旅游產業的空缺,提升消費者的感受,還能起到文化宣傳的作用,吸引更多的旅客前來杭州旅游,從而拉動地方相關產業和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 劉曉偉.試論提高杭州旅游的國際化程度[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03(01):56-59.

    [2] 武新艷,郭明,張金鳳.竹產品的非物質生產研究[J] .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3(02):280-285.

    第6篇: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范文

    關鍵詞:文化新聞;文化產業;文化品位

    文化新聞,與政治新聞、經濟新聞一樣,是新聞報道的主要類別之一。新世紀以來,國家對文化建設空前重視,興起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大繁榮大發展的新。在新形勢下,文化新聞緊抓機遇,迅速成長,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局面。本文以綜合性報紙的文化新聞為例,從新聞地位、題材范圍、文化品位、報道形式等多個方面,探討當前文化新聞的發展態勢,為文化新聞的發展創新提供理論支持。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指的文化新聞僅指動態性的新聞報道,不包括靜態性的副刊和讀書周刊等文化氣息濃郁的特刊專刊。

    綜觀當前報紙文化新聞的現狀,主要呈現出如下四個基本特征。

    一、新聞地位顯著提升

    文化新聞是新聞報道的主要品種之一,國內綜合性新聞,傳媒機構里大都設有“文化部”、“文藝部”、“文娛部”或者類似名稱、職能的新聞采編部門,但是長期以來,文化新聞的地位相比政治新聞、經濟新聞而言顯得不很重要。新聞學教科書中很少見到關于文化新聞的專題論述,通常見到的是“文藝新聞”。《專業采訪報道學》中稱:“文藝報道是對文藝領域里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而所謂文藝是指“文學與藝術的合稱。有時也泛指文化與藝術。”事實上,文藝新聞只是文化新聞的一部分。此外,文藝新聞有時還會與其他相關題材合并共存,有的報紙將文藝與科學、教育集中在一個版面,合稱“文教新聞”,有的將文藝新聞與體育新聞合稱為“文體新聞”。進入90年代,為了滿足大眾的消遣娛樂需求,都市類報紙文化新聞的報道重點轉向影視演藝圈題材,通俗有趣的娛樂新聞由此興起并占據了文藝版面的主要地位,有的報紙將文藝新聞改稱“文娛新聞”,有的完全改為“娛樂新聞”,嚴肅高雅的文化新聞則被邊緣化,成為娛樂新聞版面“補白”、“插空”的豆腐塊,導致報道結構嚴重失衡,形成了文化新聞娛樂化潮流。有學者指出:“在娛樂新聞大行其道的今天,文化新聞處于尷尬地位。其一就是對文化新聞重視不夠。”揭示了娛樂新聞喧賓奪主的現象。進入21世紀,國家對文化建設日益重視。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報告決定“把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文化是人類的靈魂”,做出了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的重大部署。新形勢下,新聞媒體對文化新聞空前重視,加大報道力度,綜合性報紙紛紛開設文化新聞專版固定刊出。以《人民日報》為例,2002年前,該報的文化新聞與教育、科技新聞集中在同一版面。經過調整,至2003年初推出文化新聞專版,通常固定在第11版刊出,與經濟、政治等版面相并列。2009年6月就有5篇關于數省文化建設的工作綜述刊登在該報頭版頭條位置。地方黨報如《湖北日報》在2006年改版時首次開設文化專版。即使是以娛樂為主打的都市類報紙也開始注重文化新聞。如《華商報》從2007年7月起在娛樂新聞版外開設“文化新聞”版,經常性刊出。該報先后策劃了“評選陜西文化十大符號”、“陜西文化強”等大型系列報道,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這些現象說明,文化新聞告別了一度冷落的弱勢境遇,成為當前新聞報道的熱點之一,標志著它由相對邊緣狀態晉升至舉足輕重的主流陣地,與其應有的重要地位相符合。

    二、報道題材走向“大文化”

    從理論上說,文化新聞的報道范圍非常廣泛,原因在于文化是個涵蓋廣、內涵深的大概念。文化的定義很多,大體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文化涵蓋了人類的一切文明活動,如《辭海》對文化的解釋是“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通常狹義上的文化僅指精神文化,包括文學、藝術、哲學、宗教、歷史、科學、語言等。從新聞實踐來看,不同階段文化新聞報道范圍在不斷變化。傳統文化新聞以文藝題材為主,包括文學、音樂、美術、舞蹈、戲劇、電影、電視等領域的新聞。娛樂新聞興起后。影視演藝圈信息成為文化熱點。近年來,隨著文化建設的迅速發展,文化新聞的報道范圍較之以往有了顯著拓展,既有宏大的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業建設、國家重大文化活動,也涵蓋了高雅的文物考古、文化藝術、圖書出版,同時囊括百姓喜聞樂見的影視動態、文藝演出、名人明星、動漫游戲等等娛樂新聞,廣泛涉及現代文化、歷史文化、網絡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科學教育等社會生活領域的文化現象,內容豐富,包羅萬象,體現出涵蓋一切精神文化的大文化格局。其中,影響力較強的新題材有:

    1文化產業。與以往歷次“文化熱”不同的是。新一輪的文化建設將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視為必由之路。文化體制改革的突破點就是大力繁榮文化產業。經過數年發展。文化產業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2009年l至5月份,文化產業在金融危機之中逆勢上揚,平均增幅達17%,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緣此,文化產業成為當前文化新聞的重點報道對象。支庭榮曾將文化產業報道大體概括為6種模式:會議模式、取經模式、名片模式、作坊模式、考古模式、圈地模式等,主要內容是宣傳文化產業政策、介紹文化建設舉措,展示文化建設成就。以《人民日報》為例,2009年6月在頭版頭條位置刊發了《江蘇:文化滋養萬戶千家》(6月9日)等4篇分別報道各省文化產業發展成就的工作通訊,此外還策劃了系列深度報道“我國文化產業逆勢上揚觀察與思考綜述”,分別刊登在頭版和文化專版上,彰顯出文化產業報道的重要性。2009年7月22日,國務院《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這是我國第一部文化產業專項規劃,也是繼鋼鐵、汽車等十大產業規劃之后國家新一輪產業規劃中的第一個產業振興規劃,標志著文化產業真正作為一種產業得到國家前所未有的重視,這就意味著文化產業報道必將持續升溫。

    2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新世紀以來,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高國家軟實力成為民族共識。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標志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達到新的高度。基于上述時代背景,新聞媒體加強了傳統文化宣傳報道力度,報道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國學”報道。“國學”一般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學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英文化,也是中華民族之魂。新世紀以來,學者們積極倡導國學,高校設立國學院、辦國學班,政府出臺政策大力支持,國學熱蔚然成風。新聞媒體及時報道國學發展動態,發揮著推波助瀾、營造輿論氛圍的重要作用。夙以文化內涵深厚而著稱的《光明日報》在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不遺余力,堪稱樣板。早在2006年1月10日。該報創辦了國內媒體中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國學版”,加上原有的“史學”版和“文學遺產”版,一共擁有三塊版面直接宣傳傳統文化。其中“國學”版每月兩期,開設了“國學動態”、“國學演講廳”、“國學訪談”等專欄,多層次多角度報道國學發展信息、傳播國學知識,贏得了海內外文化界的一致好評。

    二是傳統節日報道。中國傳統節日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2005年6月,中央宣傳部等部門聯合發出《關于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要求新聞媒體“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對宣傳民族傳統節日的導向作用,切實加強對民族傳統節日的輿論宣傳,積極營造尊重民族傳統節日、熱愛民族傳統節日、參與民族傳統節日的濃厚氛圍。”受此政策引導,每逢春節、清明、端午等傳統節日,大量節慶報道就會濃墨重彩地出現在報紙版面上,報道內容包括節日風俗源流、群眾慶祝活動以及相關的學術研討活動、旅游商業活動等,儼然一席節日文化盛宴。例如,2008年8月7日是傳統七夕節,又被視作“中國情人節”,《大河報》緊緊圍繞愛情主題推出了新聞套餐,主要包括A33《往事國粹》整版綜合報道《七夕讓世界看到中國人的浪漫——奧運會使七夕節備受矚目》、C06版專題報道《甜蜜蜜》以及C18《鮮聞》,這些內容反映了七夕節帶給人民群眾的浪漫享受,對于弘揚民族文化、活躍民眾文化生活起到了切實有效的重要作用。

    三是文化遺產報道。文化遺產在概念上分為“有形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即傳統意義上的“文化遺產”,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筑、人類文化遺址。“無形文化遺產”即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所說的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民間美術、傳統醫藥等傳統民間文化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它們是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生活方式、風俗習慣。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將“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顯示出國家對文化遺產工作的高度重視。目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就顯著,已經確立了數量可觀的國家級、省級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昆曲、五臺山等項目已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每年6月10日定為“文化遺產日”。從新聞實踐來看,報道主要集中在文化遺產發掘和保護以及文化遺產申報等方面,包括常見的文物考古報道。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報道為例,迄今為止已有多家省級黨報推出過大型系列報道,如2006年3月至lO月,《鄭州日報》推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原行”系列報道十五篇,《四川日報》2006年12月25日起至2007年初推出“走近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報道,《南方日報》2009年2月18日起推出《嶺南記憶——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報道》。這些報道著重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現狀、文化意義、未來發展以及存在的問題,其中包括許多生存瀕危的民間文化,對于及時有效地保護和傳承民間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三、文化品位由泛娛樂化走向雅俗交融

    文化新聞擔負著傳承文化的社會責任,具有文化內涵豐富的基本特征。文化品位則是判斷一則文化報道文化內涵高低的重要依據。所謂文化品位,是指新聞報道所蘊含的文化份量、文化的價值取向,通常有雅俗之分。具有文化品位的文化新聞不僅能讓讀者和觀眾從中獲得新鮮豐富的文化娛樂信息,而且獲得思想、知識以及審美享受。但是,在過去的數十年中,從文化新聞衍生出來的娛樂新聞為迎合市場需求,不惜降低格調,以炒作明星隱私、緋聞為賣點,導致一度低俗之風泛濫,嚴重影響了文化新聞的整體形象。學者們紛紛撰文予以批評,張帆等人提出要“為文化新聞正名”,將它與文化品味低級的娛樂新聞區別開來。事實上,娛樂新聞一般出現在都市類報紙上。即便是在泛娛樂化浪潮中,仍有些報紙一直堅守著文化責任,對膚淺庸俗的娛樂保持著一定距離。如《光明日報》、《南方周末》等品牌大報的文化新聞以思想性、知識性、學術性見長,是精英文化的傳播主渠道,文化底蘊深厚,文化品位高雅,即使涉及娛樂題材。也是以文化視角去深刻解讀。各級黨報肩負著宣傳先進文化的政治使命,對娛樂新聞往往敬而遠之。如今,隨著地位的提升、題材的拓展,報紙文化新聞的文化內涵日趨豐富,由此推動了文化品位的升級。形成了文化娛樂各執一端雅俗交融的格局。例如,過去黨報的文化新聞多以相對枯燥的政策、會議消息為主,現在逐漸增加了文化產業、文化作品、文化人物、學術活動等報道的比重,專業性、知識性、藝術性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強,在“三貼近”報道方針的指引下,報道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文化品位趨向雅俗共賞。都市報的文化新聞繼續發揮其輕松活潑的特色展開報道,以此適應大眾文化口味,故而文化內涵相對稀薄,文化品位趨向通俗。娛樂新聞經過近幾年新聞主管部門的治理整頓,低俗之風有所遏制,有些報道開始跳出隱私、緋聞的小圈。嘗試從文化的高度去解讀娛樂新聞,實現娛樂新聞的升級轉型。例如,2009年初。小沈陽成為娛樂新聞的追逐熱點,《重慶商報》連續5天推出以“重慶咋出不了小沈陽”為題的系列報道,對沈陽和重慶的演藝市場進行對比分析,探討如何催生“小重慶”。這組報道觸及了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業發展等深層次問題,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展示了娛樂新聞亦可深刻嚴肅的另一面。

    四、報道形式時尚多變

    地位的提升、內容的拓展帶動了報道形式的創新。就報道體裁而言,消息、通訊、專訪、特寫、述評仍是文化報道的基本體裁,但是表現形式已然有所不同,體現出與時俱進、時尚多變的特征。

    首先,文化新聞版面豐富,分類有序。隨著文化新聞報道資源日趨豐富,文化新聞版面有所增加,往往以一疊多版的體量出現,各版類別各有不同,文化新聞由此進入規模化生產、精細化加工發展階段。比如《東方早報》把文化新聞與娛樂新聞相分離,又將文化版面細分為“作家”、“視界”、“舞臺”、“人文”、“焦點”,隨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增減。《京華時報》將文娛一體,各個版面分別為“綜藝”、“影視”、“樂談”、“胡同”、“資訊”等。

    其次,注重策劃,營造強效影響。過去的文化報道多為一事一報,單薄零碎。現在,每逢重大文化新聞,報紙就會精心策劃推出專題報道,務求做大做強,做細做足。有時則會主動出擊,自擬選題,推出系列報道。例如,2009年5、6月。華商報精心籌劃了“陜西文化強”系列專題報道,連續刊發了《陜西文學家底大揭秘》、《紅色撐起延安文化產業一片天》、《陜西民俗文化需要有心人》、《曲江“模式”+高新“創意”=現代風尚》等重點稿件7篇,報道均設計欄頭突出處理,整版推出。對陜西文化建設進行全方位深度報道,引起廣泛關注。除此之外,還有報紙開始參與策劃、協辦一些文化論壇、商業文化活動,加強與社會各界的互動聯系。例如,2007年,《華商報》曾經與西北大學共同主辦“首屆陜西文化產業發展論壇”,與會的官員、專家、學者和文化產業界代表近40人就陜西省如何將文化資源優勢變為文化產業優勢進行探討,引起社會好評。

    第7篇: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范文

    1.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在現代化的浪潮中,民族傳統文化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很多少數民族開始漢化,許多珍貴的民族文化瀕臨失傳。學校教育是文化保存、傳遞的主要渠,而幼兒園是基礎教育的啟蒙階段,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幼兒園課程內容大部分以漢文化為中心,少數民族文化極少得到體現,對于幼兒,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幼兒來說,會漸漸喪失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以及對其他民族文化的接納與認同感。幼兒園要探索利用本土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幼兒園課程內容,使民族文化得到保護和傳承,這是幼兒園發展教育的責任,也是幼兒園應盡的義務。

    2.增強幼兒民族認同感的需要。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2012年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在社會領域方面的發展目標提出,讓幼兒“能感受到家鄉的發展變化并為此感到高興”;“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間要互相尊重,團結友愛。”這些文件體現了本土民族文化和幼兒園課程結合的重要性,也提供了政策保障。幼兒園課程內容應當同時體現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不僅讓幼兒增強對本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而且讓他們在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同時學會去尊重、包容其他民族。

    3.園本課程開發和幼兒園發展的需要。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實施素質教育”,為園本課程的開發建設指明了方向。園本課程,是立足于本園實際,體現本園特色,符合本園社會文化背景的,以促進幼兒各方面和諧發展為目標的課程。幼兒園的可持續發展有賴于其辦園特色,包括在辦園質量和效益兩方面。而幼兒園的課程和教學工作是創建幼兒園特色的關鍵。因此充分利用本土民族文化資源,形成園本課程特色,是促進幼兒園發展的重要途徑。

    4.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

    本土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一方面豐富了幼兒園課程內容,使其更多樣化,另一方面能夠更新教師的課程觀念,提高開發課程資源的意識和能力,而不是一味依賴于教材來組織教育活動。對本土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包括了搜集素材、篩選材料、合理組織材料將其融入幼兒園課程中并實施評價等一系列活動。這不僅改變了教師教材至上的觀念,拓寬了教師教學工作的操作空間,也是對教師的專業能力的鍛煉和提高。

    二、幼兒園課程中本土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

    從廣西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來看,有豐富的民間文學,比如神話傳說、富有哲理的寓言和歌謠等,還有獨特的民族風情、節日習俗,形式多樣的音樂舞蹈、民間工藝等。如何篩選出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課程資源呢?我國學者吳剛平從課程理論的角度提出了三點原則:一是教育哲學,即課程資源要有利于實現教育的理想和辦學的宗旨,反映社會的發展需要和進步方向;二是學習理論,即課程資源要與兒童學習的內部條件相一致,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滿足兒童的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三是教學理論,即課程資源要與教師教育教學修養的現實水平相適應。開發本土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需要遵循上述原則,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幼兒園教育的現實需要。以下從民族性、興趣性和教學價值三個方面談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

    1.能讓幼兒獲得民族文化知識和增強民族認同感的資源。

    什么是具有教育價值的民族文化資源?應該是能增加幼兒對自己生活的地區和社會文化認同感,獲得與生活經驗相關的民族文化知識的資源。廣西是壯族自治區,除了山歌,還有銅鼓、壯錦、民族服飾等都是壯族特色民俗文化。南寧市作為廣西的首府,社會文化中蘊含著濃郁的壯族文化特色,在建筑和城市建設方面也突出了這一點。比如廣西民族博物館的主體建筑外形便取材于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銅鼓,在城市內也隨處可見銅鼓造型的裝飾。南寧市的幼兒園在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資源融入課程的過程中,便可以選取以上與幼兒生活經驗貼近的內容。比如組織戶外活動帶領幼兒參觀民族博物館,參觀完之后可以就“銅鼓”這一壯族特色開展一次教學活動。這樣可以讓幼兒進一步獲取生活中有關本土民族文化的知識經驗,在感受民族文化的優秀的同時體驗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2.讓幼兒感興趣,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的資源。

    幼兒園教育要以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為切入點,才能激發他們主動探索學習的內在動機。興趣來源于生活,因此幼兒園課程內容需要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出發,回歸孩子的生活世界,教師對活動的設計也需要向真實的生活情境轉化。幼兒生活中耳聞目睹的本地民族風俗、飲食、歌舞和傳統節日等都是幼兒園課程中可利用的重要教育資源。比如每年的農歷三月三日不僅是廣西壯族的傳統節日,也是當地漢、瑤、苗等民族的共同節日,除了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外,還舉行祭祀宴飲等活動。在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這個節日里家家戶戶都要做呈黑紅黃白紫五種顏色的糯米飯,寓意農家當年五谷豐登。即便是在南寧百色等現代化的城市里,大街小巷也會賣這個節日所特有的五色糯米飯。教師可以從幼兒生活中出現的五色糯米飯入手,開展活動引導幼兒認識和了解廣西“三月三”節日的風俗。

    3.與主題活動相關的資源。

    主題活動是指幼兒園圍繞某個中心內容,引導幼兒主動、積極參與的具有一定時間跨度的系列學習活動。從幼兒的學習特點來看,主題活動打破學科、領域之間的界限,更符合幼兒的經驗和身心發展規律。幼兒園可以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和本土民族文化選擇主題活動資源。比如每年的三月三從2013年起已經成為廣西的法定節假日,幼兒園可以在節日前以“三月三”為切入點,設計一個民族特色主題活動。這個節日里壯族男女有趕歌圩的傳統,除了對唱山歌,還有拋繡球、打銅鼓和搶花炮等民族特色活動。從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可以設計以下幾個二級主題活動:“對歌樂”、“趕歌圩”和“銅鼓舞”。這樣的主題活動在引導幼兒了解民俗風情的同時,讓幼兒感受廣西山歌的魅力,激發愛家鄉的美好情感。與民族傳統節日相關主題活動的開展,給幼兒提供了一個認識了解本土民族文化的契機。

    三、幼兒園課程中本土民族文化資源的應用

    1.融入幼兒園教育的五大領域。

    幼兒園課程的實質就在于提供適宜幼兒的又能促進幼兒發展的知識、經驗和活動,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首先必須以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為依據,符合幼兒的知識經驗和原有水平,還要著眼于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促進其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因此,廣西幼兒園課程可以適當融入一定的本土民族文化內容,反映一些貼近幼兒生活、符合幼兒知識經驗的少數民族文化傳統、節日習俗等。在語言領域,可以包含民間神話傳說、兒歌、寓言、諺語等內容;在社會領域方面,可包含節日、民族風俗、禮節等內容;在藝術領域,可包含音樂、舞蹈、服飾、工藝等內容;在健康領域,可包含飲食、民間游戲等內容;在科學領域,可包含建筑、民間工藝、歷史人物等內容。在幼兒園教育的五大領域體現本土民族文化資源,使教育內容和幼兒生活得以接軌。

    2.用于主題教學活動中。

    主題活動選擇主題的依據是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經驗,能引發幼兒自主探究學習的積極性。本土民族文化與幼兒,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幼兒的生活緊密相關,可以為幼兒園主題活動提供生活化的素材。幼兒理解和接納文化不能簡單地通過老師的“說教”而達成,而是要在教育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廣西的幼兒從小或多或少都會從生活中見聞、從成人口中或電視上了解到壯族人節日對唱山歌的傳統,自然對廣西的山歌喜聞樂見,想聽想唱想表演。基于幼兒的興趣和生活經驗,幼兒園可以以“歌圩樂”為主題開展一系列活動,包括觀看經典電影《劉三姐》對歌片段、讓幼兒了解山歌對唱的民族風俗以及表演對歌的場景、改編歌謠等。主題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實際情況調整課程內容,把幼兒不感興趣的、脫離其生活經驗的內容加以修改或刪除。

    3.用于幼兒園環境創設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日韩欧美成人乱码一在线|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播放视频777777| 国产成人午夜精华液|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成人亚洲综合天堂|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 成人免费观看网欧美片|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成人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在线| 欧美成人午夜片一一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夜片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777大小说|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 免费成人福利视频|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6080yy成人午夜电影| 国产成人女人毛片视频在线| 日本在线观看成人小视频| 国产1000部成人免费视频| 天天在线天天看成人免费视频 |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四虎成人免费网站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福利app| 成人看片黄a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一级片| 国产成人精品免高潮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免费| 成人免费无毒在线观看网站| 日本娇小xxxⅹhd成人用品|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天天性色 |